什么时候接告别过去迎接未来诗词词,一般有哪些?

英语 现在完成时、过去式、一般现在时的标志词有哪些?全面一些 最好还有别的时态的
小陈YHlb9袻
★一般现在时:often,usually,always,sometimes,never,seldom,every week/day/year/month...,once a week,on Sundays★一般过去时:ago,yesterday,the day before yesterday,last week/year/night/month...,in 1989,just now,at the age of five,one day,ago,long ago,once upon a time,then(那时),on that day,★现在进行时:now,at this time,these days,Listen!Look!at this moment/time★过去进行时:at this time yesterday,at that time或"when + 一般过去时从句",at 1:00 last night ★现在完成时:recently,recent years,these days/years,lately,since,for + 时段,in the past few years,ever since,in the last five months,up to now,since then,so far,ever,never,yet,lately,once,twice,three/four times...,already,before,just.★过去完成时:before,by the end of last year/term/month...★一般将来时:tomorrow,next day/week/month/year...,soon,in a few minutes,by...,the day after tomorrow,in the future★过去将来时:the next day/morning/year...,the following month/week...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以下都是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请你为它们选择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里。①不久,一会儿②过了一会儿③接着,不久④突然⑤很久无何(
①①④②③①①⑤
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字。出_____不意 洁白无_____ 谈笑风_____ 旁_____博引
下列词语中有些字写错了,请将错误的依次改正在下面括号里。滑稽 眩耀 骇人听闻 嘻戏 缥缈兴高彩烈 孪生 分辩是非(
有温度的词汇(15分)①想起她很突然。当时我正在外地,每天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在闹哄哄的餐厅里慢悠悠地吃饭对我来说已是最大的享受。那天我正独自吃着午饭,她仿佛就隔着一桌又一桌的人,隔着20年的时间走了过来。②她是我的同学李伟的母亲,我们只有过一面之缘。那次开家长会,来了五六十位家长,我和几个女生负责接待。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实在不懂得如何接待大人,只是把家长迎进来,让座倒水,稍有空闲,我们便凑在一起交头接耳地传递新闻。我记得其中一条是:“李伟的妈妈是北京人,说话和咱们不一样,特别好听。”③我顺着她们的指点看过去,那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女人,衣着和发式都很普通,容貌也算不上漂亮,不过坐在那里就是显得与众不同。她偏偏没有说话,正在认真倾听一位家长的高谈阔论。④我们那时还不知道有个词汇叫“鹤立鸡群”,我们用幼稚的眼光和自己掌握的词汇得出一致的结论——李伟的妈妈最有风度。⑤有一个女生倒水回来,脸颊红红的,她迫不及待地说:“我倒水时你们猜李伟的妈妈说什么?”不等我们猜,她就告诉我们,“李伟的妈妈说‘谢谢’。”⑥我们几个人面面相觑。20年前,在这个边远的小县城,我们当中有谁用过、听见过“谢谢”?没有。有谁仅仅为倒水这么丁点儿小事说过“谢谢”?当然更没有。“谢谢”,是一个多么新鲜,多么温暖的词汇啊﹗⑦醒过神儿来,女生的倒水热情空前高涨,大家都争着抢着去拿壶。另一个女生回来报告:“是呀,我听见了,;李伟的妈妈说:‘谢谢’。”这是一个面色苍白的女生,因为激动面色红润起来,害羞的样子。⑧轮到我了,我竟有点儿心跳,李伟的妈妈面前的水杯已满,她轻轻地说了一句:“不用了。”但我还是坚持着倒了一点儿,我清晰地听见她说:“谢谢。”我脸红着摇头匆匆走开了,那时我还不会说“不客气”。⑨家长会后,瘦瘦高高的李伟成了女生羡慕的对象,大家都在想,她的家庭应该怎样幸福啊。⑩20年过去了,曾经窃窃私语的女孩子都已过了30岁,不知道她们会不会像我这样,在异地他乡突然想起那位仅有一面之缘的同学的母亲,但我知道从那时开始,他们和我一样,学着使用那个词汇。词汇是有温度的。小题1:请根据本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在下列序号中用“‖”给文章分层。(3分)① ②
⑩小题2:“当时我正在外地,每天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运用
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小题3:我们一群女生与李伟妈妈直接交往的方式是
。(1分)第④段中提到了“风度”一词,前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这个词?(2分)小题4:李伟的妈妈的一个词“谢谢”,为什么让几女生脸红?李伟妈妈的“谢谢”一词,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3分)小题5:你还能写出哪些有温度的词汇呢?请举出三个例子。(3分)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过去将来一般时和过去将来进行时具体的有什么不同?_百度知道
过去将来一般时和过去将来进行时具体的有什么不同?
提问者采纳
  一.过去将来时的构成:  would+动词原形或was/ were going to+动词原形  如:The farmers didn’t know whether they would have a good harvest.农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会有一个好收成。  Li Mei said that she was going to visit her grandma in the country the next Sunday.李梅说下星期天要去看望她乡下的祖母。  二.过去将来时的用法:  过去将来时表示从过去某个时间看将来要看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具体分为:  1.主句为过去时,宾语从句常表示将要发生的事情。如:  Nobody knew what would happen after a hundred years. 没有人知道一百年之后将会发生什么事。  We didn’t know whether she was going to speak at the meeting. 我们不知道她是否准备在会上发言。  2.在叙述过去的事情或事情发生的经过时,用过去将来时表示在当时看将来会发生的事。如:  It was a Saturday afternoon. A young man named George had just left school. He was going to start to work the following week, so he decided to buy some new clothes and a new pair of shoes.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一位名叫乔治的年轻人刚离开学校。因为他准备下周开始工作,所以,决定买些新衣服和一双新鞋子。  三.过去将来时的其他表示法:  1.在时间或条件状语从句中,常用一般过去时表示在过去看将来要发生的动作。如:  They said that they were going to West Hill Farm if it didn’t rain the next Sunday. 他们说如果下星期天不下雨他们就去西山农场。  The teacher asked Tom what he was going to be when he grew up. 老师问汤姆长大后准备干什么。  2.go, come, leave, fly, drive, arrive, start等表示位置移动的动词常用过去进行时表示一个当时按计划或安排近期将要发生的动作。如:  She didn’t say when she was coming again next time. 她没说下一次什么时候会再来。  Jim decided they were flying to England next month. 吉姆决定他们下个月坐飞机去英国。  二、过去将来进行时  1.过去将来进行时表示就过去某一时间而言,将来某一时刻或某一段时间正在进行的动作,主要用于宾语从句中,尤其多用于间接引语中。  &  2.过去将来进行时由should(would)+be+现在分词构成。  &  They said they would be coming.  他们说了他们将要来。  &  He asked me what I should be doing at six the next day.  他问我次日六点将正在做什么。  用于间接引语中。  &  The new job he would be taking was raising racing horses.  他将要接受的新工作是养赛马。  用于定语从句中。  &  3.过去将来进行时可以表示在过去某一时间之后即将进行的动作。  &  He said he could not come because he would be having a meeting.  他说他不能来因为要开会。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将来进行时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英语什么时后一般过去时能接时间段?经常出现一般过去时的词语后面跟了个时间段比如,played football for 7years这是什么原理 什么时候可以这么用 按理来说应该用完成时才对啊!
一般过去时 一般过去时是表示在说话时间以前发生的动作或者状态的动词时态,它是英语时态体系中最重要的时态之一.1) 一般过去时规则动词的构成形式:规则动词在其原形后面加-ed:to work-worked 以字母e结尾的规则动词,只加-d:to love---loved 对所有人称均无词形变化.否定式均由did not + 动词原形构成 I / you / he / she / they / we did not work.疑问式均由 did + 主语 + 动词原形 构成 拼写注意:情况 变化 例词 动词为单音节,以一个元音字母和一个辅音字母结尾 辅音字母双写,再加-ed Stop-stoppedAdmit—admitted 以y结尾的动词,在y 前为辅音字母时 Y 变为 I ,加 – ed Carry –carriedHurry –hurried 以y 结尾的动词,在y 前为元音字母时 加—ed Obey—obeyedEnjoy---enjoyed 在英语当中有一部分动词的过去式变化形式是不规则的,这类动词被称为不规则动词.总数大概不过200多个,但是使用频率很高.主要分成三类:1》 第一类不规则动词的三种形式同形,如:cost cost cost cut cut cut hurt hurt hurt shut shut shut set set set 注意,有些动词的过去式与过去分词有两中形式,如:bet bet / betted bet / betted wed wed / wedded wed / wedded wet wet / wetted wet / wetted 2》 第二类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同形,如:bend bent bent bring brought brought catch caught caught hide hid hid / hidden get got got/ gotten(AmE) lead led led 3》 第三类不规则动词的原形、过去式和过去分词都不相同,如:原形 过去式 过去分词 begin began begun break broke broken forbid forbade forbidden grow grew grown ring rang rung wake woke / waked woken / waked 此外还有少数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与原形相同,如:come came come become became become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哪些古诗词的句子背后有动人的故事?
按时间排序
129 个回答
转一篇曾把答主看哭的文章——《情圣杜甫:冗长黑暗中,李白,你是我唯一的光 》原文:咪蒙博客杜甫实在太逑难写了!看了六本关于他的研究专著,画了图表考证他的诗歌编年,走路都在背他的冷门诗——老子不过是想写点不入流的恶搞文而已啊。结果硬是找不到写的感觉了。我不是自称化高雅为三俗的转换插头么,他妈的失灵了。好在我天才啊,专门复习了韩国猥琐漫画才找到了状态!写杜甫对李白的旷世痴情,腐女多半会看得很high,保守派同学别忙着动怒嘛,权当一种修辞——我想写的,就是一场“无我之境”的单恋。《情圣杜甫》,1922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做了一场以此为题的演讲,他认为,杜甫是中国文人中第一抒情圣手——咦,杜甫不是那位苦大仇深、忧国忧民的抑郁症大叔么?哎,所以说很烦你们这些文盲,亲自细读杜甫诗,就会发现,杜甫这家伙就是个李白控。自从和李白鬼混了一年多,发生了“酒后同睡一张床、盖同一个被子,白天手拉着手,四处招摇”(“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纯洁的男男关系,之后二十多年,他的人生就像一部难民生活宣传片。持续的愁云惨雾中,他是靠着对诗仙哥哥的思念撑下来的。爱那么短,遗忘那么长。他写给李白的情书,可考证的就有15首,题目够露骨:《冬日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当李白入狱、被流放,所有人都对他喊打喊杀,杜甫站出来,为李白辩驳。为了你,我愿意背叛全世界。李白于杜甫,就如东野圭吾的《白夜行》里雪穗之于亮司,在冗长的黑暗中,你是我唯一的光。1杜甫与李白相遇在初夏的洛阳。李白44岁,杜甫33岁。11岁是个很微妙的年龄差,貌似感情难得善终,比如王菲与谢霆锋、麦当娜与盖里奇、巩俐与黄和祥、张惠妹与何守正。此前,李白贵为国民偶像,在文坛、朝廷、黑社会、道教界、隐士圈都是大红人,宛如会写诗的韦小宝。而杜甫,出身于主旋律公务员世家,小时候是五道杠,看《新闻联播》都会佩戴红领巾,觉得是国家大事。24岁时考科举,落榜,索性来了个全国自助游——当时很流行这种gap year,青年人先不找工作,四处晃荡,顺便结交权贵,混个脸熟,以便将来顺利步入仕途。杜甫很聪明,他抓紧时间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的放纵生活,因为不久后他就要连续倒霉。那时李白刚刚遭遇重大的仕途挫折。拿着唐玄宗给的遣散费(《新唐书》本传称“赐金放还”,也有人调侃说这是唐玄宗不堪杨贵妃的强烈妒意和胡搅蛮缠,被迫给李白一大笔分手费),离开朝廷,携带着被摔碎的治国梦,内心极度失落。治疗失意者的最好方案,就是给他一个忠犬牌爱人。杜甫在父亲杜闲的官邸,见到了传说中的谪仙人李白,一见倾心。学者闻一多盛情讴歌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闻一多好流氓哦,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不就是日全食么?众所周知,日全食就是太阳和月亮乱搞啊!不过相比牛郎织女每年可以在鹊桥上做一次,太阳和月亮这对痴人更可怜,上个床得等三百多年。人家好不容易合体,地球人还不懂事,动用天文望远镜、人造卫星等多种偷窥工具,悍然围观。悄悄说,其实,闻一多的身体里,住了一个腐女。曾经,作为权威的楚辞专家,他亲自论证,屈原是gay。把保守派统统吓哭。李白花了三秒钟,给杜甫这个冒着星星眼的崇拜者打分:长得正派,扣3分;诗写得还行,加5分;酒量不错,加100分!于是,这段送货上门的感情,他就很随和地笑纳了。反正李白也不是第一次泡粉丝了,几位铁杆粉丝,汪伦、岑勋、魏颢都跟他传过男男绯闻,杜甫斗胆向李白要了手机号码,二人相约,秋天去开封、商丘一带游玩。唯一不和谐的是,杜甫的好友高适本来在老家搞现实版开心农场,种种田、钓钓鱼,一听说杜甫要跟李白同游,非要加入(是不是高适暗恋杜甫,不放心他们二人独处呢?哎,文艺圈实在太复杂了)。于是,三个人cosplay《笑傲江湖》,过起了游山玩水、骑马狩猎、狎妓饮酒、打打杀杀的快意人生。镜头中,只要有了白衣飘飘仙气过剩的李白,就完全是偶像剧画质。杜甫晚年回忆了这段经历,饱含深情: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遣怀》杜甫嗔怪到,李白和高适两个都喝高了,留我一个人拍照片,发微博,好讨厌。他们骑着马、唱着歌,登吹台、琴台,共渡黄河,游王屋山。至今,开封禹王台公园内,还有为纪念李白、杜甫、高适三位大诗人登台吟诗作画而建的“三贤祠”,弱弱地问,三贤的意思是,他们玩3P的时候,互相谦让,显得特别贤惠么?第二年春夏,3P地点改为儒家圣地——齐鲁,先去济南旅游,文学家、书法家李邕很上道,负责接待,带他们游遍大明湖、千佛山、鹊山湖、华山、临清河……实在忍不住了,问一下,为什么古今中外每一段奸情都跟大明湖有关?这湖三观不正啊。此次分别,杜甫对李白,已是情根深种,以至于刚到秋天,已相思难耐,赶去兖州,找诗仙哥哥玩。这一次,两人只相处了十几天——多么高质量的十几天啊。杜甫按捺不住激动,把此次甜蜜约会写进诗句,让这段奸情,永垂不朽。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醉眠,翻译成白话文,不就是酒后乱性嘛。你们睡同一张床,我们假装没看见,学习专家好榜样,自欺欺人。你们还盖同一张被子,我们,我们……好吧,既然圆了房,去度个蜜月,也是应该的。不顾世俗眼光,手牵手招摇过市,就差没参加同性恋流行。其实,你们以寻访范隐士为名,行幽会之实吧。诗的最后,杜甫大胆表白,为了你,我可以放弃功名,与我的深情相比,悠悠沧海算个屁——杜同学啊,吃醋不要这么赤裸裸哦。也是,谁叫李白那个没良心的,说什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桃花潭水,我悠悠沧海,诗仙哥哥啊,你几何学得有多不好,看不出谁对你更痴情吗?李白如何回应呢?他写了一首《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饭颗山就是兖州的甑山,李白不直接谈感情,而是借写作这件事来表态。 哎呀,子美弟弟啊,别那么较真嘛,写诗而已,又不是什么人生大事。看看你,成天皱着眉头秀沉重,把自己搞得瘦啦吧唧的,太骨感了——我抱着都没感觉了。对于情场浪子来说,最讨厌的,就是杜甫这种玩不起的,李白喜欢上一秒你侬我侬,下一秒相忘于江湖,所以忍不住调戏杜甫,放松点,玩玩而已,难道还真让我负责,去荷兰领证结婚?有史家称《戏赠杜甫》是好事者写的,冒充李白,而郭沫若、安旗、郁贤皓等很多专家都指出,这首诗绝对不是伪作。本来嘛,还有谁能如此精准地写出李白那种玩世不恭的调调,又有哪首诗,能在两句话之内,传神地表达李杜之关系呢?两个人之间,爱得深的那个,就是弱者。2这就是传说中的患难见奸情兖州石门一别,杜甫回到洛阳,又去了长安;李白不久也离开山东,去了江东。历代绝大多数史家都认同,这是二人的最后一别。对于李白,杜甫已成过往。对于杜甫,李白却是整个世界。杜甫以一字一句,诠释对李白的深情讴歌和刻骨想念。他做《饮中八仙歌》,假装夸了八个人,可倾心描绘的,却是李白的醉态: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看我家李白多拽,皇帝邀请他,他都不甩。他写《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不少专家说,这首诗是杜甫对李白的规劝之作,谬矣。又有人说,这是杜甫为李白画的一生肖像,亦谬矣。诗的主语明明是“我们”,“相顾”啊,没看见么,杜甫是在追忆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光,那样的率性嚣张,那样的痛饮狂歌,都回不去了。这不是李白的单人照,而是情侣合影。如果你在乎一个人,看到一草一木,都会拐着弯,想到他。春天,他想念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前四句,以南北朝文学两大泰斗庾信和鲍照两人最精华之处,来夸李白。李白啊,就是天下第一,卓尔不群。所谓文人相轻, 而一个文人,可以对另一个文人给予至高无上的肯定和歌颂——如此违背常理,如果没拿钱,那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睡过了。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喜欢一个人,就会主观的放大他与旁人的差距。杜甫不过是真情流露,他忠于自己的感情,忠于自己的判断。如果说,爱情是一种病,忍不住夸自己的心上人,只是症状之一。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他借景写情。李白依然是那个白衣翩跹美男子,站在杜甫的回忆里,永不老去。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一个“重”字,道尽杜甫的不舍和期盼。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饮酒论文,鸳梦重温?最后两句,简直有些惆怅。如此渴求与李白重逢,又为何不干脆主动去找他?杜甫并非没有想过。他写《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铺垫了半天,不过是为了讲最后两句话,“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孔巢父啊,你见到李白,一定帮我问一下,他过得怎么样?其实,他更想问的,是对方愿意见我吗?李白也给杜甫回过一次信,“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杜甫在战乱中逃难时,或许都把这封信随身携带着,可是,关于李白的绯闻能少点吗?“李白作《梁园吟》,钓到宰前相孙女”“三陪女微博晒与李白艳照”“谪仙人亲赴会稽,凭吊老相好贺知章”“滞留石门山,李白与元丹丘秘密同居?”……每个新闻标题,都像锋利的刺,准确扎进心脏。杜甫又有什么资格,冲到宗氏面前,宣布:“宗女士你好,我是你老公的男朋友。”单恋一个人,就只配幽幽地抱怨:他除了不属于我之外,什么都很好。冬天,他也想念李白(唉,杜甫啊,你娃就直说吧,一年四季思念马不停蹄):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冬日有怀李白》前两句,再鲜明不过,身处寂寞书房,想你,是唯一的主题。如果说,在这些诗句里,杜甫对李白的爱意,还是有些克制的、隐忍的,那么,到了李白的危难时刻,他彻底失去了对情感的自控力。公元756年,李白参与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的军事行动,被朝廷审判。谋反是顶级罪名,大部分人唯恐避之不及,而与李白分别十一年的杜甫,写出240字的长诗,为李白辩驳。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俨然是李白营销团队的首席顾问,为李白拍了一部个人形象宣传片,以作危机公关。前四句成为千古名句,尤其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促成了李白在诗坛超然的地位。杜甫下这么重磅的定义,就是要告诉世人,李白没有被高估,反而是被低估了!李白本就是超越时代的存在。“处士祢衡后,诸生原宪贫。稻梁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杜甫用典故来阐释李白的处境,说他下庐山从永王,不是有什么政治野心,仅仅是生活所迫。“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就像苏武归汉、夏黄公不事秦始皇一样,李白追随永王,也并非心甘情愿——请不要冤枉我们家李白,他是无辜的!这就是传说中的患难见奸情。3最感人处,在于他的“无我”事实上,李白被控鼓吹、协从反叛之罪并不算冤枉,虽然事败后他自辩“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假装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却忘了自己曾吹嘘“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还豪气地写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但杜甫的可贵就在于,你爱一个人,就会自带傻逼气质,无条件地相信对方。对他的缺陷,视而不见。相信,就是爱的核心元素,就像当年《画皮》最激怒我的,不是陈坤意淫与周迅颠鸾倒凤,而是仅凭小三几句谗言,就让他一朝之间,信了相处多年的发妻不是人,是妖怪。情感往往凌驾于道德判断之上。不爱一个人,便不再信他(她)了。杜甫不安地等待有关李白的消息。得知李白被捕入狱,后来被判长期流放夜郎,竟然连续三夜,频繁地梦见李白。在梦里,二人终于重逢,却经历生离死别的苦痛。他像一个焦灼的妻,担忧丈夫的安危,陷入一种凄惶的情绪里,不能自拔。而杜甫的妻,却在半夜,听自己的丈夫,叫着另一个男人的名字,看他披衣下床,记录有关另一个男人的梦境。《梦李白二首》其一: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梦李白二首》其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样两封字字泣血的情书,任何一位心理医生看了,也只会给出同样的诊断:单恋症末期。哪怕以痴情著称的韩剧男二号,在杜甫的诗句面前,也尽显矫揉造作。杜甫想到李白的遭遇,抑郁难解,写着写着,他生出愤慨,这是什么狗屁世界?偌大的长安,车水马龙,而我的李白,独自憔悴。这是什么狗屁时代?就不怕成为后世笑柄吗?小道消息说,李白流放途中已经有些神经质,杜甫写了首《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很久很久没有见到李白了,这世道,非要把他逼到装疯卖傻的地步吗?世人都说他该杀,只有我,怜惜他的才华!此时的杜甫,已经不是苦闷,而是悲愤了!反复读李白给杜甫的15首诗,我以为,最感人处,在于他的“无我”。从头到尾,他写李白,担忧他、维护他、为他感伤,替他叫屈,却丝毫没有顾及到自己的处境。其实,杜甫自己长期分明衰神附体。读他的诗、读研究他的专著,总让人感叹,即使上天为了制造一个被后世知识分子最为推崇的牛逼文人,多拨些倒霉配额给他,刺激他的痛感、激发他的情怀,也不必下手这么狠吧?跟李白分别之后的二十几年,杜甫的人生,就像是一部长达百集的灾难苦情剧。在长安奋斗十年,只等来一个卑微职位,没干多久遭遇安史之乱,幼子被饿死,他被叛军抓去,一年之后才逃出来。投奔肃宗,补了个“拾遗”的官,没过多久被贬,又碰到饥荒,在陕西同谷县,差点饿死。逃难到成都,靠高适、裴冕、严武等好友以及十几位地方官员赞助,一样样要来家具、树种,经营到杜甫草堂,总算过了一点像样的日子,但失去靠山之后,离开四川,再次陷入饥寒交迫——逃难、挨饿、衣不蔽体、四处要求接济,夸张点说,想象非洲难民的宣传片,把里面的人物自行PS成黄种人即可。他自己如此颠沛流离衣食不继,还真诚地为李白操心,不是出自深切的爱情,又怎么能让人信服?他感伤于“斯人独憔悴”,却浑然忘了自己经过多年磨难,更是形容枯槁、心力交瘁,从骨感版杜甫,早就变成了腊肉版杜甫。他心痛于李白的“佯狂”,而忘了自己身患糖尿病、肺病、风湿、疟疾、风痹,在多种并发症中备受折磨。他认为李白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坦白说,李白杜甫仕途都不顺,如同罗宗强在《李杜论略》中的分析,两个人都缺乏政治智慧,迂阔幼稚、不切实际(《新唐书》说杜甫“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连谄媚权贵又抨击该权贵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刚巴结了某宰相等他一下台就大喊活该,指望继任者赏识自己这些小分裂和小猥琐,都很类似。但至少,李白是当朝最红的大诗人,他所获得的名誉上的成就感,经济上的赞助,情感上的崇拜,与他的才气相比,也并不构成太大落差。相反是杜甫,他把诗写成了时评、写成了纪录片,在当时,却并未得到太大重视。这样的他,却忙着为李白鸣不平。事实上,杜甫也有偏狭和小气的一面,对他的贵人严武,也经常出言不逊,《旧唐书》评论他“性褊躁,无器度……”他EQ并不太,并非对任何人都大度宽容,正因如此,他坚持二十多年,哪怕不能见面,哪怕李白对他满不在乎,也照样献出一片赤诚。这样的爱,更令人动容。也许,正因为他处于那样困顿的人生中,才更为怀念与李白曾经快意潇洒的交往。正因为他是个儒家乖宝宝,悲天悯人,喝高了都不忘搞人文关怀(黄庭坚说他“醉里眉攒万国愁”),所以才更仰慕李白的超脱旷达、唯我独尊。所以,哪怕最严肃的学者,提及二人,用词极尽严谨和节制,也难免有耽美倾向。林庚说,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倾心的诗人,但他疑惑的是,为何李白对杜甫如此冷淡无情?大批学者跟林庚一样,看不下去杜甫单方面对李白一往情深,拼命地证明,杜甫不是单恋,郭沫若经过详细考证,说,“李白虽然年长十一岁,他对于杜甫也有同样深厚的感情”。他们不忍承认,李白的爱情观,就是王尔德式的以滥情为深刻,以花心为崇高。王尔德就公开宣扬,当爱到了终点,软2弱者哭泣,精明者马上去发现一个,聪明者早就预备了一个。一生只爱一次,不叫忠贞不渝,而叫肤浅、懒惰、愚蠢、失败。李白就是这么没心没肺,而杜甫爱的,也就是他的没心没肺。有S和M,生态才能平衡。其实,杜甫也有卖萌的一面: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杜甫好奸诈哦,假装这是写饥荒。  杜甫在微博上发了新写的两句诗,低调地@了李白,还特别解释,我写的是朋友来了,主人很happy的故事哦,大家不准展开流氓联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PS.李白生命中的那些男人最有权势的他——唐玄宗唐玄宗在历史上也算做了不少好事可是人民群众能记得的也只有他和美人们的故事了一般人民记得的美人是杨贵妃作为坚定的狼女们我们记得的却是李龟年和李白楼里颇有一些不喜欢李白的孩子其实李白是个好孩子首先他很帅据考证他的老爹是西域巨商就是今天吉尔吉斯斯坦一带他老娘是西域红极一时的胡姬总之他就是个有漂亮娘的混血李白的漂亮和唐玄宗见惯的漂亮不一样李白是个身手不错的剑客"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他又是个纵横之士在大匡山拜一位叫赵蕤的隐士学习过纵横术。所谓纵横术,就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来游说人主接受自己合纵或者连横的主张所以李白是个可以帮他治天下的人就跟谢长留一样唐玄宗习惯的美是李龟年那种梨园美人温婉柔善突然出现的李白很是让他不知所错尽所能的哄着宠着杨贵妃给他磨墨高力士给他脱靴那时最香艳的场面是李白写词唐玄宗奏乐李龟年唱曲儿3P啊然而李白却始终不是谢长留他的天真直爽傲气很快让自己在朝中敌人林立唐玄宗让他走的时候很绝情天宝三载,李白向明皇递交了辞呈,很快得到批准很多人觉得皇帝也厌倦他了,连虚与委蛇的挽留都没有某只觉得这是唐玄宗对他最大的保护留在自己手里迟早要死在大内高墙里倒不如让他飞出去好歹还是个念想所以李白遇到的多是有情人啊最有心计的他——汪伦野史对汪伦的记载很有限只说他是泾川一带很有名的人汪伦是当代诱受的楷模现在那些小诱受耍的小手段在他那儿都不值一提估计汪伦哈小白也不是一天半天了当年他在唐玄宗手里那是没戏的现在居然在杜甫那儿不行动就对不起诱受这个称呼所以汪伦写信给他,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读了信,肚中的馋虫一下子就被勾起来了,离开可怜的杜杜,赶到泾川。到了之后汪伦才告诉他:“十里桃花,是说有一个很大的湖叫桃花潭,并没有一株桃树;万家酒店,不过是说酒店老板姓万而已,一个小地方,哪里用得着开一万家酒店嘛。”要是我被这么忽悠肯定是要爆发的可李白就是李白凡是非常人都走非常路居然还很吃这一套于是与汪伦把酒换盏很是有爱所以说诱受一般还是过的比较好哦然而这么有手段的汪伦也没有留住李小白的心最后还是桃花潭送别难道小白同学真的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吗还是之中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这就要说到一个重要人物孟浩然最不能忘记的他——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在他们的关系里李白对孟浩然就像杜甫对李白狂热的崇拜与爱李白传世的诗里有两首是写给孟浩然的第一首《赠孟浩然》是赤裸裸的爱情宣言: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场年轻的风花雪月收场却并不太好第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失落的意味隔了千年都能看出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小白大概是在长江边站了很久很久目送他离开想起一首暴俗的歌——第一次爱的人后来他对杜甫的种种基本是孟浩然对他的翻版只是可怜了小杜----------END----------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 全文不要求背诵了,单说一句话: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油壁轻车郎马聪,相逢九里松。
貌似没人提到戴复古妻子的事啊,戴复古妻的《祝英台近》:惜多才,怜薄命,无计可留汝。揉碎花笺,忍写断肠句。道傍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如何诉。便教缘尽今生,此身已轻许。捉月盟言,不是梦中语。後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背景如下:戴复古未遇时,流寓武宁。有富家翁爱其才,以女妻之。居二、三年,忽欲作归计。妻问其故,告以曾娶。妻白之父,父怒。妻宛曲解释,尽以奁具赠夫,仍饯以词《祝英台近》,夫既别,遂赴水死。
——引自【明】陶宗仪《辍耕录》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尘误。花开花落终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地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这首《卜算子》出自一位青楼女子之手,她的存在或许渺茫得如同一缕青烟,淡然蒸发,才远不如薛涛,名远不如陈圆圆,甚至我自己也不愿意把她看做一位不为权贵所迫害的女性,我想,她只是一名女子,一名将痴心交给了懂她人的女子。 严蕊,“善琴奕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因为填词能力了得,被郡守唐仲友赏识,而当时朱熹在官场上要打击唐,便以严蕊为口,将她抓进监狱,严刑拷打,想逼迫严蕊以莫须有的口供将唐置之死地。可是她没有,朱熹离职后,新任领导将严释放,她便咏出这首词。不是文采,却是深情,在文人与青楼的交集中开出的绚烂的花。青楼一倒,女子的诗词也没有了。
陈氏,大汉孝武陈皇后,世人称为陈阿娇(有待考究),是汉朝孝武帝刘彻的原配妻子,血统上也是汉武帝的嫡亲姑表姐。自幼荣宠至极,难免娇骄率真;且有恩于武帝,不肯逢迎屈就;与汉武帝渐渐产生裂痕。剥夺皇后名分外,废后在衣食用度上皇后级别待遇不变,并且余生居住于别宫长门宫,最后得以寿终正寝。在诗歌的长河中也留存了许多描写她的名句。我最爱的是刘方平的《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纱窗上的日影已经落下,黄昏正渐渐来临,华丽的宫室她一人独在,只见她满面挂着泪痕。寂寞幽深庭院里春天将尽,梨花满地,紧闭着院门。至于“千金买赋”买的便是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相传母千金聘为陈皇后作了一篇《》,凄婉动人。聂石樵评价此赋为:开后代写“宫怨”作品之先河。历来许多诗人写过《长门怨》,包括陆游、戴叔伦、刘长卿等人,比较打动我的是的《长门怨》:憎宠一时心,尘生旧屋金。苔滋销履迹,花远度銮音。暮雀重门迥,秋萤别殿阴。君明犹不察,妒极是情深。诗人总是多情的博爱的,他们的诗句中无一不透露出对阿娇的同情。如《闺情》中所写:宝镜窥妆影,红衫裛泪痕。昭阳今再入,宁敢恨长门;又如李端《妾薄命》:一从失恩意,转觉身憔悴。对镜不梳头,倚窗空落泪。陈阿娇的悲剧带给了她自己无尽的孤寂苦楚,却给诗人们留下了一个很好的题材,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诗词。也许这些后世的同情、体谅与唏嘘感叹也给了早已深埋地下的阿娇些许安慰罢。千年之后的我们也只能对着那些留在纸张上的文字感叹一句——可怜红颜总,最是无情帝王家。
众人皆知陆游和唐婉有《钗头凤》二首。其实陆游后来,还写了两首悼念唐婉的诗。沈园二首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齐东野语》曰:「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又赋二绝云:(见上)。盖庆元己未也。」庆元己未为公元1199年,是年陆游七十五岁。当然,还有后文。未久,唐氏死。至绍熙壬子岁,复有诗。序云:「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诗云:「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辞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又至开禧乙丑岁暮,夜梦游沈氏园,又两绝句云:「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开禧乙丑,是公元1205年,是年陆游八十一岁。陆游在八十五岁辞世。去世前一年(公元1208年),又写下了《春游》。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初读《钗头凤》,无非男女情爱,并无太多感受。后读《沈园二首》,「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二句,颇为动容。至《春游》,「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唯默然无语。尘缘旧梦,白云苍狗。所谓浮生,不过如此。
看看回答数,似乎不需要我再多言,不过看了回答,还是决定说几首少见的诗词故事,常见的上面已经说出很多了。以下资料多为转载。1.苏轼曾写过一个关于三生石的故事,此处只贴出译文,原文名叫《僧圆泽传》。话说唐时洛阳名士李源,字子澄,是一位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其父名李橙。唐玄宗末年,发生安禄山之乱,李橙死于乱军之手。李源见父亲已死,悲痛万分,复见世事纷扰,遂绝意仕途,发愿为父守孝,至死一不为官二不娶妻。就到惠林寺隐居起来,渐渐地,发现寺中僧人圆泽颇有文才,为人又纯正,故结为莫逆之交。闲时,两人游山玩水,追古寻幽,遣兴抒怀,常有诗词歌赋相和。有一次,两人同游峨嵋山。李源本想从荆州沿三峡到峨嵋山。圆泽觉得这样不好,认为从首都长安斜谷路过去更为方便。李源坚决不答应,说:"我已下决心谢绝人世,更无追求仕途的欲望,岂可再提到什么京师长安呢!"圆泽沉默良久,说:"行止本不由人定,那就随你所愿吧。"于是两人从荆州入四川。路过南浦这个地方时,他们看见一位妇女,背负瓦瓮在汲泉水。只见她外穿旧衣,内着锦裆,身怀六甲的样子。圆泽平静地对李源说:"她就是我要托身转世的所在。"李源不明白圆泽的话,忙问:"你说什么?"圆泽说:"这位妇人姓王,我本该成为她的儿子,已经怀了三年了,因为我迟迟不来投胎,所以她一直做不了母亲,养不了儿子。今天既然遇上了,看来已无法躲避。你当念佛号助我速生。"圆泽香汤沐浴后,对李源说:"我与你交往深厚,彼此知心,今天大限已到,就此别过。三天之后,你要到我投身的家里来,那时正在为新生儿沐浴。新生儿就是我的再生,我那时将以笑为验。还有请你记住,十三年后,我们还会在杭州灵隐天竺相见。"李源知道圆泽所说非妄,心生悲戚之心,不得不与圆泽诀别。圆泽说罢趺跏坐化了。那边厢王姓妇女生下了儿子。三日后,李源依嘱到圆泽投胎的家里看他,果然,那小儿正被沐浴着,他见李源来,冲着他咧开嘴笑起来。自从圆泽转世后,李源无心去峨嵋山,返身隐居于惠林寺。于日升月落之间,十三个春秋过去了。李源不忘旧约,只身从洛阳前往杭州,欲在灵隐天竺与圆泽相会。天竺道上,观不尽诱人景色,听不尽溪泉淙淙。但李源无心赏景,他只想看到前世的好友圆泽。边走边想:他真能践约吗?他还像自己那样记住今天这个日子吗?他会不会早忘了十三年前的盟约了?可他一刻都不敢忘!心心念念记着这个前世今生的约,圆泽会不会因为隔了世而淡忘了呢?来到葛源亭畔,正在寻思间,只听有人在隐隐约约地叫喊他:"李源,李源!"李源循声望去,只见涧水对岸,有一牧童,梳着菱髻,骑在牛背上,唱着竹枝词,一见是他,便朝他挥手相喊:"李源,李源!"李源仔细一看,发现这牧童形貌酷似前世的圆泽,便知圆泽是真的守约的。转世为牧童的圆泽坐在牛背上,对着他唱了一首竹枝词: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李源知道圆泽虽身是隔世之身,然旧日性情没有变,一时间百感交集,晃似前世的圆泽朝他走来了,他问:"你身体好吗?"圆泽笑着说:"李公,你是个守信用的人!可惜你的尘缘未了,我们无法再续前缘了,请你继续勤加苦修。"说完又唱道: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唱罢,牧童拂袖隐入烟霞而去。2.《贺新郎》陈维崧(此部分转自 ,稍有修改。)清代词人陈维崧,少负才名,却一生不得志。徐紫云,人称云郎,是冒家的伶人,也是陈维崧的爱人。陈维崧于清顺治戊戌年(公元1658年)十一月抵达水绘园,始与紫云相识,至紫云1675年去逝,二人交往时间长达17年之久。   (一)相识  “阿云年十五,娟好立屏际。笑问客何方,横波漾清丽”,这是陈维崧初到水绘园时与徐紫云相识的情景。可以看出,陈对徐一见钟情,但欲得到紫云,颇费了一番周折。据纽玉樵《觚剩》记载:陈维崧初到水绘园时,正值十一月,水绘园内梅花盛开,景色可人。维崧携紫云在暗香疏影中流连徘徊,被冒襄发现,非常恼怒。派人将紫云捆缚,欲施以杖打。维崧极其恐惧,跪请冒襄母亲出面调停。时已薄暮,冒襄母亲要求维崧在当晚咏成梅花绝句百首方可不罪云郎。维崧“篝灯濡墨,苦吟达曙。百咏既就,亟书送巢民。巢民读之击节,笑遣云郎”。自此,紫云从维崧。“东皋作客五六载,阿徐日日相流连”,此诗记述了陈维崧与徐紫云在水绘园内的交往情况。  (二)离别  陈维崧曾经多次离开水绘园,紫云因有事羁绊未能同行。在陈维崧为紫云和冒襄所做的诸多诗词中,离别是一个重要内容。这些离别诗进一步表达了陈维崧对于冒襄的深深谢意、对于紫云的无限思念、对于自己寄居处境的惆怅与无奈,以下几例可为证。  康熙壬寅年(1662年)秋,陈维崧离开水绘园,回宜兴老家,紫云没有同行。陈维崧伤心离别,作惆怅词二十首。留别紫云。全诗情感真挚,沉郁顿挫,详述陈维崧与紫云之间相依、相伴、相恋的交往过程。其中第13首、19首分别为:“洗钵池头弄玉荷,荷开浪滑画船多。不知何日萍州岸,重听徐郎水调歌。”“别时尔母病阑珊,门户萧条药饵难。他日高谈强饭后,临风觅纸报平安。”此诗表达了陈维崧对于徐紫云深深的牵挂以及无微不至的关切之情。  康熙癸卯年(1663年),陈维崧作《将发如皋留别冒巢民先生》诗,赠别冒襄。诗五言,610字。由此诗可知,此年,陈维崧又一次离开水绘园,离开紫云。全诗笔触细腻,离愁别绪,尽现笔端。首先,他用大量诗句叙述冒襄对他及他家人的深厚情意。接着,交代了此次离开水绘园的原因:“两战两不收,霜蹄一朝蹶。我闻长安街,连云矗扶荔。金张许史家,敝裾尚堪曳。逝将舍此游,愿言一谒帝。阳春二三月,绿水正溶漪。扁舟过先生,话别去燕翼。”在诗的结尾处表达出对紫云的牵挂:“阿云久侍予,怜其母新毙。坦率易失欢,与人多睚眦。”这里还暗含一层意思,即在陈维崧离开水绘园期间,希望冒襄能够对紫云多加照顾,对其为人坦率易结怨于人等事多多包涵。  康熙甲辰年(1664年),陈维崧做《同诸子夜坐巢民先生宅观剧各得四绝句》诗,其中第三、四绝分别为:“少日魂销汤义仍,而今老去意如冰。听歌忽忆当年事,月照中门第几层。”“人当临别歌偏妙,曲为言愁韵转和。正是客心凄断处,漫天丝雨不须多。”由此诗可知,陈维崧将要离开如皋,冒襄在自家宅中安排演出,为其送行。冒襄为《紫云出浴图》的题诗有两首,其一为《与其年诸君观剧各成四断句附书请正》,该诗的内容也与送行有关,并言及紫云在剧中有演出,其韵律格式与陈维崧的诗一致。由此可以推断,陈维崧与冒襄的这两首诗,为同一时间、同一场合而作的唱和诗。陈维崧在这首诗中没有直接提到紫云,但其忧郁悲伤的心情表露无遗。《紫云出浴图》当是因此次离别而作。  (三)合卺  陈维崧与徐紫云有相同的性价值取向,属于同性恋者。徐紫云成年后娶亲,陈维崧应邀参加爱人的婚礼,在其洞房花烛夜时写了一首《贺新郎》相赠。
小酌荼蘼酿。喜今朝,钗光鬓影,灯前滉漾。隔着屏风喧笑语,报到雀翅初上。又把檀奴偷相。扑朔雌雄浑不辨,但临风私取春弓量。送尔去,揭鸳帐。
六年孤馆相偎傍。最难忘,红蕤(ruí)枕畔,泪花轻扬。了尔一生花烛事,宛转妇随夫唱。努力做,稾砧(gǎo zhēn)模样。只我罗衾寒似铁,拥桃笙难得纱窗亮。休为我,再惆怅。  (四)携游  陈维崧在水绘园居住十年,这期间他游历之处主要限于江苏一带,比如扬州、苏州、无锡等地,是否有紫云同行,笔者没有查到相关资料。但有可靠资料证明,陈维崧于康熙戊申年(公元1668年)离开水绘园后,携紫云先后赴都门(今北京)、中州(今中原一带)游历。  1668年,紫云25岁,随陈维崧游历都门,由刑部尚书龚芝麓资助馆餐。龚芝麓(即龚鼎孳)曾作《与征君(征君即冒襄)书》,介绍了陈维崧与徐紫云离开水绘园北上的大概情况:“其年六月抵都,良慰积渴。虽数与倡酬,未免冗夺,而名流所止户外,长者辙临恒满,至欲借一枝以栖鸶鹄,亦复不易。最后得中州片席,喜就近不碍槐黄之役,兼月旦举子艺,不致荒于本,领俸固薄,稍觉相宜耳。云郎从之殊洽,以行时未告主翁,心中疚仄。途次值青若(冒襄子),当为转达尊前。弟以老盟翁一片深情,生平怜他人过于自怜,怜其年当又过于怜云郎,定无后督意也”。  当时,都门名流久仰陈维崧的才名与徐紫云的艺名,皆欲争聆佳奏。紫云“南腔北播,菊部歌儿多摹其音。于是京邑剧风为之一变”。紫云的才艺令许多人倾倒,近代学者张次溪更是认为,云郎燕游有“沟通戏曲之功”,并将其收录于所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中。龚芝麓也有诗记述云郎燕游情况:“不从水绘园中住,席帽轻衫到国门。听说绕梁歌绝妙,花前还许老夫闻”。  据龚芝麓《与征君书》还可知,陈维崧在都门发展并不是很顺利,不久,即由龚芝麓推荐,离开都门,去中州,入史省斋学使幕府,紫云随其行。陈维崧有诗和词记述紫云在中州的活动。《满江红.过邯郸道上吕仙祠示曼殊》有句云:“笑两人,今日到邯郸,宁非梦。”此词自注为:“曼殊工演《邯郸梦》剧”。《怀州岁暮感怀》其中一句云:“中原喜见雁重来。”自注为“九青再至”。《江城子.沙随感旧》有句云:“落叶中原,恰又趱离程。淡月晓风昏似梦,和泪也,出层城。”  陈维崧在中州三年,由紫云相伴。维崧携紫云游历邯郸、洛阳、商丘、汴京、睢州、鄢陵、汝州、偃师、登封、许昌、滁阳、郏县、叶县、南阳、汝宁、怀州、昆阳等地,并作诗词记录当时的游历情况,其间紫云曾回宜兴暂居后又返回中州。  (五)悼亡  陈维崧与徐紫云相依相伴,患难与共。康熙乙卯年(公元1675年),紫云不幸早逝,年仅32岁。维崧肠断欲绝,睹物辄悲,赋《天香.中元感旧》、《贺新凉.腊月初六日是余生日即亡妇忌辰也词以志痛仍用前韵》、《摸鱼儿.清明感旧》、《瑞龙吟.春夜见壁间三弦子是云郎旧物感而填词》等作品追忆痛悼紫云,情溢词外,感人肺腑。  1679年,陈维崧由大学士宋德宜推荐,应试博学鸿词科,列一等,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纂修《明史》,在馆四年,勤于辑纂,1682年卒于检讨任上。3.北宋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当时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张先于是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则当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梨花指的是白发的丈夫,海棠指的是红颜少妇,一个“压”道尽无数未说之语!
4.《写情》李益霍小玉原来出身于贵族世家,父亲是唐玄宗时代的武将霍王爷,母亲郑净持原是霍王府中的一名歌舞姬。因外貌秀美、歌舞动人而被霍王爷收为妾。不料,在郑净持身怀六甲的时候,“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打破了郑净持安享霍王爷恩爱的美梦。霍王爷在御敌时战死,霍王府中家人作鸟雀哄散,郑净持带着尚在襁褓中的霍小玉流落民间,开始了贫民生活。到唐代宗大历初元,霍小玉已经十六岁了,禀受母亲的资质,长得容貌秀艳,明丽可人;加上母亲的悉心教诲,她不但能歌善舞,而且精通诗文。这时,母亲郑净持落难时从府中带出的首饰细软都变卖用度殆尽,为了维持母女俩的生计,霍小玉不得不承母亲的旧技,做歌舞妓待客。为了女儿的前途,郑氏对待客的尺度把持甚严,仅限于奉歌献舞,为客人助兴消愁,决不出卖身体。这样竭力保住女儿的贞洁,是为了有朝一日遇到有缘人,能名正言顺地为人妻,以获取终身的幸福。这样卖艺不卖身的艺妓,娼门中称为“青倌人”,必须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做到。霍小玉虽为“青倌人”,但因才貌俱佳,照样能吸引一大批清雅风流之客,成为颇有声誉的红歌妓。在京城里,有一个以诗文著称的人--李益。他生在陇西,游遍那里的汉唐古战场,写下了许多感怀战争的诗篇。霍小玉也是因战乱而经受离丧之苦的人,对李益的诗篇分外感动。后经街坊的穿针引线,终于见到了李益,他当时正是状元及第等待委派官职。交谈了几句话后彼此都感到情投意合,谈论诗文,竟忘却了时间的流逝。霍母也很欣赏李益,心想若能成此二人,霍小玉也可落得终身有靠。于是他们以红烛为媒,以美酒为约,起下了“海枯石烂不变心”的盟誓。李益索性住在霍小玉家中,每日里二人同吃同住,同出同入,真和夫妻一样。就这样过了大约快一年的时间,李益升为郑县主簿,须先回故乡陇西探亲,然后上任。等安排好一切以后,再接霍小玉到郑县完婚。李益临行之时,霍小玉忧心忡忡,想他管高位显之后,定会变心,而李益却再三盟誓:“明春三月,迎取佳人,郑县团聚,永不分离。”二人挥泪而别。李益回乡后,父母高兴异常,风光一番之后,为他订下了一门亲事,女方是官宦人家的女儿。李益不得已说出了霍小玉之事,但其父母坚决反对娶一个歌妓入门,李益思虑再三也觉得娶官宦人家的女儿对自己的仕途会有帮助,于是热热闹闹地办了婚事。此时的霍小玉还在眼巴巴地盼望。半年过去了,不见李郎,一年过去了,仍是杳无音讯。霍小玉知道担心终成事实,悲恨交加,卧床不起。李益负心之事渐渐传开,全长安都知道了,许多人为霍小玉愤愤不平。没多久,李益进京办事。一个道士把李益硬是架到了霍小玉家门口。看到因绝望而面黄肌瘦、神情恍惚的霍小玉,李益羞愧难当。霍小玉挣扎着站起来,“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征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她拿起一杯酒泼在地上,表示与李益已是“覆水难收”,恸哭数声倒地而亡。李益抚尸大哭,悔之晚矣。多年以后,李益官至礼部尚书,飞黄腾达,而他却作了一首《写情》——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5.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也很感人,在得知自己必死之际,他只给弟弟留了两首诗。苏轼很爱他弟弟,写过很多诗词给他,包括传唱度最高的《水调歌头》,有空慢慢八。6.陆游跟唐婉的故事也很动人,也留下了很多诗词,楼上已经好多人已经贴了。7.还有很多,一时懒得贴了。就这样吧。
我想,最动人的也许是爱情,甜腻芳香。那么肯定有另一种情感,醇美清冽,那就是兄弟情、知音情。我希望诸位读完这个故事,最后将这三首词记住。这个故事中有三个主人公——顾贞观、吴兆骞、纳兰容若想必已经有人猜到了,我所言诗词便是——《金缕曲》金缕曲
——顾贞观〔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其一)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其二)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从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薄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故事引自袁枚《随园诗话》、梁令娴《艺术馆词选》:
康熙初,吴汉槎兆骞(即吴兆骞)谪戍宁古塔,其友顾贞观华峰馆於纳兰太傅(即明珠)家,寄吴《金缕曲》云云。
太傅之子成容若(即纳兰容若)见之,泣曰:“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我当以身任之。”华峰(即顾贞观表字)曰:“人寿几何?公子乃以十载为期耶?”
太傅(即明珠)闻之,竟为道地,而汉槎(即吴兆骞)生入玉门关矣。
顾生名永者咏其事云:“金蘭傥使无良友,关塞终当老健儿。”说华峰之救吴季子也,太傅方宴客,手巨觥谓曰:“若饮满,为救汉槎。”华峰素不饮,至是一吸而尽。太傅笑曰:“余直戏耳。即不饮,余岂不救汉槎耶?虽然,何其壮也!”
容若寄梁汾《金缕曲》有云:“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盖指此也。汉槎既入关,过容若所,见斋壁大书“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不禁大恸云。昔人交谊之重如此!译文及拓展:
清顺治十五年(1658),顾贞观好友吴兆骞因科场舞弊案被株连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被遣送到黑龙江戍边时,顾贞观为好友蒙受不白之冤感到怨痛,立下“必归季子”的誓言。
但这个案件是顺治皇帝所亲定,康熙皇帝并无昭雪之意,当顾贞观接到吴兆骞从戍边寄来一信时,才知吴在戍边的苦况:“塞外苦寒,四时冰雪,鸣镝呼风,哀笳带血,一身飘寄,双鬓渐星。妇复多病,一男两女,藜藿不充,回念老母,茕然在堂,迢递关河,归省无日……”。
顾贞观读信后,凄伤流泪,深知身居绝塞的好友再经不起风霜雨雪的摧残,救友生还已到刻不容缓之时了。顾贞观没有忘记“乌头马角终相救”的许诺,请求纳兰性德在明珠面前为吴说情。
当他了解到朝廷中有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如苏州的宋德宜,昆山的徐乾学等,过去与吴兆骞都有过交往,因而连日奔走于这些权贵之门,希望他们顾念旧情,能为营救吴兆骞助一臂之力,谁知人情淡薄,世态炎凉,这些已飞黄腾达的士林隽秀根本不愿为人解难,顾贞观一筹莫展,百感交集,于是挥笔写下了《金缕曲》二首,作为给吴兆骞的复信,便是以上二阕《金缕曲》。
词中对患难之友、“悲之深,慰之至”,叮咛告戒,无一字不从肺腑中流出。这种忠贞生死之谊,至情之作。所以被人传诵为“赎命词”,成为清词中的压卷之作。
后来才有了明珠打眼,举着大杯子对顾贞观说“若饮满,为救汉槎(即吴兆骞)。”顾贞观向来不喝酒,此时却是一吸而尽。明珠为之侧目说,“余直戏耳。即不饮,余岂不救汉槎耶?虽然,何其壮也!”方救回吴兆骞。
后吴兆骞被释归来,到明珠府上拜谢,在一间屋内自壁上,见到题字:“顾梁汾为松陵才子吴汗槎屈膝处”,方知顾贞观为他的生还竭尽了心力。当然以上是两首金缕曲,这里还有第三首,乃是听顾贞观说吴兆骞被诬流放,纳兰性德看了顾贞观给吴兆骞的两首《金缕曲》后,心情激荡,并决心营救吴兆骞之时,写给顾贞观的一首披肝沥胆的诗篇。《金缕曲
赠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这就是先生所言:“昔人交谊之重如此。”让人何其神往!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这个回答可能不太切题,首先不是诗词,其次也没有丰富的故事。但是高一学这篇古文时候这句话给我的震撼远比《江城子》要强烈的多。私以为悼亡词是情之深意之切。悼亡妻的诗词很多,纳兰的“当时只道是寻常”元稹的“取次花丛懒回顾”等等,都没有上面那一句来的真切。没有浮华和矫情,借物言情,语言平实,感伤溢于言外。暗含物是人非时光飞逝之感。你,从不会被提起,也永远无法忘记。
当年忠贞为国筹,何曾怕断头?如今江山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竟,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画面感极足
板凳已经给了心里完美的答案。高中的时候能体会一点点,现在加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感悟颇多了。
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宠家,有莲、鸿、蘋、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已而君宠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于人间。自尔邮传滋多,积有串易。七月己巳,为高平公缀缉成编。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垄木已长,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小山词》自序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淡语皆有致。——冯煦《嵩庵词论》晏小山有一个好爹。晏小山的爹叫晏殊,位极人臣,名动天下。一篇《珠玉词》清新秀丽,世人倾慕,仕途也顺利得令人发指,史书上几乎没有对此人的任何负面评价。而晏小山却只做过个"颖昌府许田镇监"。黄庭坚说他“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有爹不傍,有才不入世,有钱给别人花,被别人卖了还颠儿颠儿地给人数钱。而小山却只讪讪地回了一句:“我盘跚勃窣,犹获罪于诸公,愤而吐之,是唾人面也。”典型的文人风骨,孤高自傲,不愿与世俗同流。于是,小山和朋友们夜夜流连于自己的一方桃花源里。莲、鸿、蘋、云是一位朋友家的四位歌伎。莲、鸿、蘋、云四子是伎是妾是友是徒,是衣上诗痕酒里字,是醉拍春衫惜旧香,是逃避世界的梦后楼台,是苦心孤诣的一方桃源。然而自古才命两相妨。晏殊去世,君宠疾废,廉叔下世,莲鸿蘋云遂流转人间。从此,莲鸿蘋云出现在他的每一首小令里。这是小山最广为流传的一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蘋叶上兰舟。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鹧鸪天梅蕊新妆桂叶眉。小莲风韵出瑶池。云随绿水歌声转,雪绕红绡舞袖垂。伤别易,恨欢迟。惜无红锦为裁诗。行人莫便消魂去,汉渚星桥尚有期。鹧鸪天手捻香笺忆小莲。欲将遗恨倩谁传。归来独卧逍遥夜,梦里相逢酩酊天。花易落,月难圆。只应花月似欢缘。秦筝算有心情在,试写离声入旧弦。鹧鸪天题破香笺小砑红。诗篇多寄旧相逢。西楼酒面垂垂雪,南苑春衫细细风。花不尽,柳无穷。别来欢事少人同。凭谁问取归云信,今在巫山第几峰。清平乐莲开欲遍。一夜秋声转。残绿断红香片片。长是西风堪怨。莫愁家住溪边。采莲心事年年。谁管水流花谢,月明昨夜兰船。清平乐沈思暗记。几许无凭事。菊靥开残秋少味。闲却画阑风意。梦云归处难寻。微凉暗入香襟。犹恨那回庭院,依前月浅灯深。减字木兰花长亭晚送。都似绿窗前日梦。小字还家。恰应红灯昨夜花。良时易过。半镜流年春欲破。往事难忘。一枕高楼到夕阳。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百岁如流,富贵冷灰。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看尽世事炎凉人间沧桑,也只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叹一声,终易散,且长闲,莫教离恨损朱颜。
艳惊两朝帝王的花蕊夫人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五代.花蕊夫人《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国诗》。
  这首《述亡国诗》悲愤婉转,不亢不卑,表达了一个有气节的亡国之女深沉的悲哀。这位才高气傲的女诗人是谁呢?据说是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的妃子,人称“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聪明贤淑,风流蕴藉,不但貌若天仙,而且擅长诗词。后蜀主孟昶少年风流,为寻找不到美女闷闷不乐,后来,有一位心腹太监在青城明察暗访终于物色到一位美女。这位美女体态轻盈,浅着粉黛,容颜绝世,给人一种空谷幽兰自然淡雅之感,
孟昶如获至宝,立即留在宫中,封为慧妃。慧妃喜欢芙蓉花和牡丹花,孟昶投其所好,特地为她修了一座牡丹苑,还下令在城墙上种满芙蓉花,连寻常百姓家也要家家栽种。每到芙蓉花开时节,成都城中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红如火,白似雪,远看如朝霞灿烂,近闻花香浓郁,从此,成都也得了雅号,叫“锦城”。孟昶带着慧妃登城饮酒赏花,望着花丛中的美人,感慨地说:“你真美呀!这芙蓉不足以形容你的柔媚,这牡丹不足以形容你的明艳,你是人中之花,花中之蕊。啊,朕封你为花蕊夫人。”
  公元964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兵南击后蜀,蜀军不堪一击,孟昶只得自缚请降,成了北宋的阶下囚。花蕊夫人也成了囚徒,陪孟昶被押解进京。 ------百度知道
如果中学时代学习古诗词能够以这些动人的故事为辅,那么古诗词也不会因为死记硬背而变得枯燥乏味了。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中《绛娘与崔护的桃花缘》。
回文诗,回环往复皆可诵读。 苏伯玉曾官游蜀地,久而不归。其妻子远居长安,作《盘中诗》以寄相思。《盘中诗》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回文作品。 诗曰: 山树高,鸟啼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稀。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抒声催。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之。山有日,还无期。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未知之。妾忘君,罪当治。安有行,宜知之。黄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姓者苏,字伯玉。人才多,知谋足。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羊肉千斤酒面斛。令君马肥麦与粟。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
最爱的是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但是已经有人答了,那就说说汉朝苏武的《留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苏武年轻的时候是汉武帝的中郎将。天汉元年,匈奴示好,放回曾经扣留的汉朝使节,汉武帝派苏武率使团出使匈奴,送还被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临行前夕,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以刚烈节义著称的男人,不无感伤地写下了这首诗。诗中并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一贯大丈夫表示衣锦还乡的意念,此刻他甚至以“征夫”自比,并不觉得这是一件日后会让他光耀千秋,名留青史的事情。只是君王的命令,让他不得不离开深爱的妻子,踏上茫茫的前路。苏武带着礼品,率领一百多人的使团出使匈奴。使团在匈奴时发生意外。由于匈奴内部发生谋反事件,副使张胜参与谋划,累及苏武。匈奴单于派降王卫律劝他投降,苏武认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当场拔佩刀自刎,后经胡巫抢救,暂时脱离危险。
单于佩服其有气节,想让他归顺,对他百般劝诱、威胁,但苏武誓死不降。单于又把他置于大窖中,不给饮食。时逢天降雨雪,苏武在窖中吞吃雪和毡毛,数日未死;匈奴人认为他有神灵保佑,不敢杀他。单于无奈,让他到苦寒的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之处放牧羝羊,并告诉他只有公羊产乳才让回归汉朝。苏武在北海,虽生活屡陷困顿,甚至掘野鼠窝,吃野鼠所藏草籽,但他“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仍不降匈奴。
昭帝即位后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昭帝派使臣请求归还被扣押的使节苏武等人。匈奴怕苏武回国对自己不利,谎言说苏武早死了。后来昭帝在上林苑射得大雁一只,足系血书,有人认出是苏武的字迹。昭帝于是又遣汉使到匈奴,经过一番交涉,苏武在十九年后终于重回祖国。汉书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中年出使暮年还,朝廷有感于他的志节,给了他非常优厚的待遇,宣帝封他为“关内侯”。然而在无限风光的背后,是妻离子散的沉痛。白发苍苍的苏武终于实践了自己对妻子“生当复来归”的诺言,可惜,回来得太晚,妻子以为他早死了,已经改嫁。(以上资料来自百科与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一书)苏武为国尽忠,有气节,有骨气,出使匈奴十九年,不辱使命。更难得的,是他的深情——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见惯了多情女子负心郎的故事,苏武的有情有义令人感叹。这首诗收在南朝萧统《文选》卷二十九里,有传是东汉无名氏假托苏武之名所作。关于作者和写作年代历来有所争论,不过答主不是研究历史的,反正已不可考,就置之不理了。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出自钱武肃王给他夫人的一封信,意境优美,寓意美好。吴越王钱镠的原配夫人戴氏王妃,是横溪郎碧村的一个农家姑娘。戴氏是乡里出了名的贤淑之女,嫁给钱镠之后,跟随钱镠南征北战,担惊受怕了半辈子,后来成了一国之母。虽是年纪轻轻就离乡背井的,却还是解不开乡土情节,丢不开父母乡亲,年年春天都要回娘家住上一段时间,看望并侍奉双亲。钱镠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最是念这个糟糠结发之妻。戴氏回家住得久了,便要带信给她:或是思念、或是问候,其中也有催促之意。过去临安到郎碧要翻一座岭,一边是陡峭的山峰,一边是湍急的苕溪溪流。钱镠怕戴氏夫人轿舆不安全,行走也不方便,就专门拨出银子,派人前去铺石修路,路旁边还加设栏杆。后来这座山岭就改名为"栏杆岭"了。那一年,戴妃又去了郎碧娘家。钱镠在杭州料理政事,一日走出宫门,却见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桃红柳绿,万紫千红,想到与戴氏夫人已是多日不见,不免又生出几分思念。回到宫中,便提笔写上一封书信,虽则寥寥数语,但却情真意切,细腻入微,其中有这么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九个字,平实温馨,情愫尤重,让戴妃当即落下两行珠泪。此事传开去,一时成为佳话。清代学者王士祯曾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二语艳称千古。"后来还被里人编成山歌,就名《陌上花》,在家乡民间广为传唱。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e动词的一般过去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