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衬静,正面与侧面描写与衬托的区别相结合的一篇文章

短文阅读技巧指导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短文阅读技巧指导
语​文​短​文​阅​读​技​巧​指​导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阅读下面文章。(19分)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孙亮①六月的一天,艳阳高照。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而来,正赶往深山寺院。眼见进入上山的道路,怎奈天热口渴,脚下发软,正想在路边坐下,无意间抬头瞧见不远处有一户人家,便前往讨口水喝,顺便歇歇脚。②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正在屋前浓荫下打太极,年轻人开口道:“老伯,跟您讨口水喝。”老者道:“屋里有,随便用。”“咕咕”的两碗水下去,年轻人走出了屋子,见老人刚好练完拳收功,便问道:“老伯,请问这儿离山上寺院还有多远?”“哦,你要去寺院?进香吗?”年轻人沮丧地说:“人生太多坎坷,总不顺意,活着也是苟且,愿青灯黄卷了此残生。”③原来,年轻人少时家道中落,饱经世事沧桑,肩负家业振兴希望,不料名落孙山功名未成,棒打鸳鸯佳偶未成,生意失败事业未成,一遭遭打击让他在挫折和坎坷中日渐消沉,振兴家业的压力更让其背上了沉重的枷锁,无法解脱。④老者静静地听着年轻人的无尽叹息,“噢”了一声,便带着他来到屋后空地。呀,只见白杨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发,数棵白杨参天高耸,傲然挺立,无一旁逸斜出。老者又带他来到屋前的山地,只见棵棵白杨,姿态婆娑,虬枝盘旋,比屋后的白杨矮的多、乱的多,更少了屋后白杨那向上的神韵。⑤老者看着年轻人的眼睛,问:“同是白杨,有何不同?”年轻人想了想,说:“屋后的白杨经过了修剪,而山前的却未经刀斧。”⑥老者捋了捋白须,笑着说:“你说的很对,屋后的白杨确经我修剪。在树生长中,难免会有诸多旁干斜出。为了让树长得笔直高大,必须要砍去些侧枝。树和人一样,都会疼的。这些刀斧之痛,在他们原本光滑的表皮,留下了一个个伤疤。你看这些节疤是否象一双双眼睛?”年轻人点头。老者接着说:“每只眼睛都曾是一个伤疤,一次刀斧之痛。现在伤口早已愈合,他们已成栋梁之材,低下头看看走过的路,会发现每次受伤其实都是岁月永恒的馈赠,每个伤口都让他们多 了一个看世界的眼睛,让他们更上一个高度。而山前那些从未经疼痛的白杨只能虬枝满身,不堪大用,最终成为炊煮之柴……”⑦听了老者的话,年轻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中。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是啊,你现在不就是那成长中的白杨吗?你是希望成为栋梁之材还是作炊煮之柴?要想成好材,岁月的刀斧会在你的身上留下无数的疤痕,不要怕一时的疼痛,学会把每个伤口长成看世界的眼睛吧。” ⑧年轻人思忖着,如醍醐灌顶,拜别老者大步走出山路,背道而去。“当你终于长成参天白杨之时,你会发现不见累累的伤疤,只见颗颗慧眼。年轻人,其实人生最难得的经历是受伤,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一路上,老者的话不绝于耳。⑨数年后,年轻人终于百折不挠成就了一番功业。⑩众生芸芸,你我仿佛也如那白杨,岁月的刀斧是否也在你身上留下了馈赠,你是否还记得那伤疤的疼痛?要想成好材,就别怕那一时的伤痛,其实那每一个伤疤,都是为了让我们多一双看世界的眼睛,让我们再攀上又一个人生的高度。(摘自2011年第8期《山东青年》,有改动)小题1: 细读全文,请概括“年轻人”对自己人生境遇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小题2:阅读第③④两段,回答问题。(4分)(1)从全文看,第③段的记叙顺序是什么?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意图是什么?(2)第④段运用什么手 法来描写白杨树的?请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画线句起什么作用?(5分)小题4:阅读全文,说说标题“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有什么含义。(4分)小题5:请站在文中“年轻人” 的角度,结合第③段文字,说说如何将“每个伤口长成看世界的眼睛”。(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共11分)多能鄙事王开林①在明代头号智者刘伯温名下,居然挂靠着一部常识大典——《多能鄙事》,举凡饮食、器用、方药、农圃、牧养、阴阳、占卜之法无不俱载,是当时家家必备的工具书。②“多能鄙事”源自《论语·子罕》。太宰好奇地问子贡:“你们的先生是圣人吧?为何这样多才多艺?”子贡告诉对方:“天意要玉成我们的先生为圣人,就赐予他一些非凡的能力。”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以为然,他的标准答案才叫靠谱:“我年轻时身份低下,所以会干不少粗活儿。”“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强调自己的能力源自于小时候的底层历练,这种诚实非常可贵。③古代的大智者多半出身贫贱,粗活儿干得好,细活儿才干得成。傅说修筑过城墙,吕望贩卖过笊篱,百里奚养过牛,诸葛亮耕过地。顶级文豪苏东坡也酿过糯米桂花酒,以独家烹饪法做出美味可口的红烧猪肉。干粗活儿,并不是可羞可愧的事情,恰恰是他们生命中一段不可或缺的宝贵经历。这说明,大智者的悟性也须接足地气才行。④要了解魏晋名士的绝版风流,就不可不读《世说新语》。在“简傲”类中,描绘嵇康的笔墨尤其传神:嵇康在大树下与好友向秀打铁,贵公子钟会专程来拜访他,他却视而不见,良久不交一语。钟会遭到冷遇,不免感到尴尬,既然搭讪不成,只好溜之大吉。可钟会刚转身,嵇康就用冷冰冰的语气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也很机智,口才一流,原版录音是:“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嵇康弹琴时,“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固然超逸非凡,但他打铁时,傲睨左右,旁若无人,精气神十足。鼓炉甚乐,打铁亦欢,嵇康这是在做鄙事?简直是在干绝活儿,人格的魅力如火星般迸射。⑤几年前,有位大学生听完讲座,递来纸笔,请我给他写上一句话,我略微沉吟,给他题写了八个字:“多能鄙事,不拘小节。”他对前四个字心存疑惑,请我讲解一下。我说:“鄙事就是那些粗活儿,并没有任何贬义,比如各种各样的庄稼活儿、修理活儿、木工活儿、家务活儿都算。一个人干些粗活儿,从中有所体悟,同样能够获得真知。”为了佐证我的观点,我还给他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年,我陪一位朋友去念楼拜访钟叔河先生,听他谈文论道的时间还不如听他侃当年拖板车和做木工活儿的时间多。他告诉我们,家里的书柜、书桌都是他亲手打造的。意犹未尽,钟先生还要我们用手触摸那些旧家具,“几多平整!几多硬扎!几多牢靠!”,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他一直妥善保存着那套自制的精美绝伦的木工模具,视之为镇宅之宝。听我讲完故事,那位大学生恍然明白,多能鄙事并非不务正业,恰恰是对正业的侧方位滋润。 (选自《青年文摘》)小题1:用自己的话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2分)小题2:梳理文章的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3分)第①段:引出“多能鄙事”→第②段:&&&&&&&&&&&&&&&&→第③段:&&&&&&&&&&&&&&&&&&→第④段:论述“多能鄙事”有利于培养人格的魅力→第⑤段:&&&&&&&&&&&&&&&&&&。小题3:第⑤段画线的句子中“略微沉吟”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小题4: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果采用引用论证,下面的名人名言可否作为论据?为什么?(3分)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化幸福的基础。——马卡连柯
阅读下面的文章。(共11分)多能鄙事王开林①在明代头号智者刘伯温名下,居然挂靠着一部常识大典——《多能鄙事》,举凡饮食、器用、方药、农圃、牧养、阴阳、占卜之法无不俱载,是当时家家必备的工具书。②“多能鄙事”源自《论语·子罕》。太宰好奇地问子贡:“你们的先生是圣人吧?为何这样多才多艺?”子贡告诉对方:“天意要玉成我们的先生为圣人,就赐予他一些非凡的能力。”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以为然,他的标准答案才叫靠谱:“我年轻时身份低下,所以会干不少粗活儿。”“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强调自己的能力源自于小时候的底层历练,这种诚实非常可贵。③古代的大智者多半出身贫贱,粗活儿干得好,细活儿才干得成。傅说修筑过城墙,吕望贩卖过笊篱,百里奚养过牛,诸葛亮耕过地。顶级文豪苏东坡也酿过糯米桂花酒,以独家烹饪法做出美味可口的红烧猪肉。干粗活儿,并不是可羞可愧的事情,恰恰是他们生命中一段不可或缺的宝贵经历。这说明,大智者的悟性也须接足地气才行。④要了解魏晋名士的绝版风流,就不可不读《世说新语》。在“简傲”类中,描绘嵇康的笔墨尤其传神:嵇康在大树下与好友向秀打铁,贵公子钟会专程来拜访他,他却视而不见,良久不交一语。钟会遭到冷遇,不免感到尴尬,既然搭讪不成,只好溜之大吉。可钟会刚转身,嵇康就用冷冰冰的语气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也很机智,口才一流,原版录音是:“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嵇康弹琴时,“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固然超逸非凡,但他打铁时,傲睨左右,旁若无人,精气神十足。鼓炉甚乐,打铁亦欢,嵇康这是在做鄙事?简直是在干绝活儿,人格的魅力如火星般迸射。⑤几年前,有位大学生听完讲座,递来纸笔,请我给他写上一句话,我略微沉吟,给他题写了八个字:“多能鄙事,不拘小节。”他对前四个字心存疑惑,请我讲解一下。我说:“鄙事就是那些粗活儿,并没有任何贬义,比如各种各样的庄稼活儿、修理活儿、木工活儿、家务活儿都算。一个人干些粗活儿,从中有所体悟,同样能够获得真知。”为了佐证我的观点,我还给他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年,我陪一位朋友去念楼拜访钟叔河先生,听他谈文论道的时间还不如听他侃当年拖板车和做木工活儿的时间多。他告诉我们,家里的书柜、书桌都是他亲手打造的。意犹未尽,钟先生还要我们用手触摸那些旧家具,“几多平整!几多硬扎!几多牢靠!”,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他一直妥善保存着那套自制的精美绝伦的木工模具,视之为镇宅之宝。听我讲完故事,那位大学生恍然明白,多能鄙事并非不务正业,恰恰是对正业的侧方位滋润。 (选自《青年文摘》)【小题1】用自己的话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2分)【小题2】梳理文章的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3分)第①段:引出“多能鄙事”→第②段:&&&&&&&&&&&&&&&&→第③段:&&&&&&&&&&&&&&&&&&→第④段:论述“多能鄙事”有利于培养人格的魅力→第⑤段:&&&&&&&&&&&&&&&&&&。【小题3】第⑤段画线的句子中“略微沉吟”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小题4】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果采用引用论证,下面的名人名言可否作为论据?为什么?(3分)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化幸福的基础。——马卡连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①像有珠宝之癖者秘藏昂贵的宝玉一样,我将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
  ②它平铺在岳麓书院①靠后的院落里。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唐代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名句?除了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了。清池的身后就是岳麓山,山上百泉奔赴,潺潺的流水汇成了这永不干涸的碧池一汪。如一匹软缎的清池,水面上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深秋,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才会将它吹熄。红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但不时还有白蝴蝶和黄蜻蜓飞来,它们肯定是在说:这样一幅明丽的水彩画,怎么不让我们也来着色?
  ③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忘返。清泉之侧的房屋,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虽是千年书院,平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热闹的夜总会,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大煞风景了。这一方清池,我觉得可以称做“洗心池”。人在世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正如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因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而净化。
  ④秀美而宁静,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它得地独厚,不是深山中隐姓埋名的野水,也不是宫苑里荣华富贵的池塘,它栖身于千年书院之内,非那种无名氏或暴发户可比。此外,池以文传,历代有关的题咏且不去说它,南宋朱熹那首有名的《观书有感》,我就怀疑是这一方清池灌溉而成。宋代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秋八月,时年38岁的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和抗金名将张俊之孙张轼寓居于清泉之侧的百泉轩,题匾额“百泉轩”三字。他的《观书有感》是: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⑤他写的是读书的感受,不也正是我眼前的清池景色?我想叩百泉轩的门环去请教朱老夫子,可是那里已经成了文房四宝等物的展卖厅,朱老夫子则早已不见踪影,只有注入清池的活水淙淙而潺潺犹似旧时。
  ⑥从滚滚红尘中偷跑出来,小坐在如此的清池之旁,好像远行人在赤日炎炎中于路边的一处凉亭歇息,让疲惫的心得到片刻的休憩。
  ⑦友人说它像一方砚池,我欣然赞同,因为它们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池也是书院中的必备之物。身为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中的文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肠,助我灵思,润我彩笔,让我也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于是,我离开书院时就将这一方清池,一方名砚带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怀袖。
(作者李元洛,因原文较长有删改)
  注:①岳麓书院:书院是过去各地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有专人主持,从唐代开始,历代都有,清末废科举后大都改为学校。岳麓书院是我国最古老的著名书院之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脚下,创办于北宋,历经宋、元、明、清,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后又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被当代学者誉为“千年学府”。
1.根据选文第②~④段的内容,概括作者描写的书院清池所具有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描摹清池景色时,通过对景物色彩的不同搭配渲染出不同的情境,请你仔细品味第②段中的画线语句,举例说说景物色彩有怎样的特点,渲染出了怎样的情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麓书院的这一方清池原名“碧沼观鱼”,在本文中,作者建议将其更名为“洗心池”,请你根据第③段内容,说说作者这样建议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意,说明作者借书院清池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语言很有特色,例如:①多用修辞手法;②化用古典诗句;③词语运用富有创造力与表现力。请你任选一种特色,从文中举一例具体说明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求一些常见的写作手法,如欲扬先抑,动静结合,然后在下面配一句使用了改手法的句子,配句子是重点啊越多越好.多的话加100分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求一些常见的写作手法,如欲扬先抑,动静结合,然后在下面配一句使用了改手法的句子,配句子是重点啊越多越好.多的话加100分
求一些常见的写作手法,如欲扬先抑,动静结合,然后在下面配一句使用了改手法的句子,配句子是重点啊越多越好.多的话加100分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先抑后扬,化实为虚,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渲染,白描手法.1、【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手法叫象征.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例如: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②〈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例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筝,象征着现实社会中孤独而迷茫、不断寻找真正朋友的人,太阳和月亮对风筝的态度,也象征了某些人对友谊和爱情的态度,而小星星们对待朋友的友好、热情、一视同仁,也反映了作者博爱的理想.童话的象征,是通过童话形象或是由人物的全部活动甚至整个故事内容来表现的.反映在童话中的生活并非人们实际生活本身.童话中象征性的人物、事物,虽与被象征的人物、事物在某一特征上有互相类似之处,但彼此之间决不是在任何意义上都是贴切、一致的.不能简单地把童话形象的特征、行动、语言或某个细节拿到社会生活中去加以臆测或类推,以为必有所本,从而去判定某一形象代表什么人,某个情节影射什么,甚至和某些政治概念、阶级关系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方法,它曾给我国童话创作带来极大的危害.其实,童话中的象征性形象只能概括某一特征,并不包括被象征者的全部.我们应从童话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性格,所叙述的故事情节的全部含义去看这个童话要说明的主旨,看它歌颂什么,讽刺什么,暗示什么,揭露什么,要看作者是否抓住了所要象征的某些人和事物的重要特征或性质,看他所采取的象征手法有无积极意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童话的象征.2、【衬托】定义: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更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如: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就是衬托.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是指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反衬是指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志向大.)例子(3):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3、【对比】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同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手法(如专指某个句子就是修辞方法).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如: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奴才.又如: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白居易《卖炭翁》)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例④,“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例如: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②他把手放在小宝的“和尚头”上摩着,他的被穷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 (茅盾《春蚕》)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④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的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这些例子,例①非常具体地批评了自由主义者的两面性;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赞美我们战士爱憎分明;例④“系统”与“零碎”、“实际”与“空洞”这些两相反对的概念对比着说,否定一面,肯定一面,使得观点更鲜明、意思更突出.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对比是AB两种事物相对,而这两种事物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分主次;衬托是叙述B目的是为了突出A,A居主要地位,B居次要地位.4、【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7、【伏笔和铺垫】伏笔:“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使用伏笔应注意:(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铺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写手法之一.(1)铺垫的特点.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2)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8、【交代和照应】交代和照应是指内容之间的联系说的,是使篇章完整周密的重要方法.一个好的篇章,不仅要注意段与段的衔接,层与层的连贯,还要注意前后的交代和照应.交代是指前边某个地方对后边将要出现的事情作适当的交代,以免后边出现得太突然;照应是指后边某个地方对前边交代过的事情作必要的呼应,以免前边交代的事情没有着落.前有交代后有照应,篇章才能周密、完整.如果前面写了后面没有照应,就会使交代落空,成为多余的东西;相反,如果后面写的前面没有交代,就会让人觉得突然,不好理解.下边介绍几种常见的交代和照应的方法.一种是内容与题目照应.篇章的内容和题目相照应,或揭示标题的含义,或突出篇章的中心.这种照应,有时是在开头点题,有时是在结尾扣题,有时则是在整篇中随时和题目照应.例如朱自清的《绿》就在开头和结尾两次点题: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开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结尾)开头点出梅雨潭的绿,结尾再次点题,表达对绿的赞美、惊异之情.又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全篇几次写到“梨花”: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这是第一次,写自然界中的梨花,与题目相照应.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原来对面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是第二次,从自然界的梨花写到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点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再次与题目照应.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这是第三次,把自然界的梨花与名叫梨花的小姑娘绾合在一起.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是第四次,结尾引用诗句,双关“梨花”,点明题意.这种随时的照应,使文章前后连贯,脉络清晰.一种是结尾与开头照应.结尾与开头照应得好,能够“首尾圆合”,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照应的例子很多.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言与运用交代和照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开头)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结尾)开头从心里不宁静,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写到“妻哼着眠歌”,我“带上门出去”;结尾则说不觉已到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妻已睡熟好久了”,照应周密.吴晗的《说谦虚》用格言“谦受益,满招损”开头,以格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结尾,不仅形式上都是格言,而且内容上互相照应、补充,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还有一种是行文中前后照应.前边先交代一下,后边或换一个说法,或说明结局,使内容深入.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前边写到: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结尾处又说: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前边先介绍外貌及声调,后边说它们对自己的鞭策,照应周密.又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与白莽第二次相见时,说到“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子送给他”,这是交代.到第三次相见时,先说柔石告诉他书被没收了,再说“我”感到“痛惜”,最后说明是什么书,书的由来,表明痛惜的原因,这些都是照应.有时,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或句子前后照应,使得篇章前后语断意不断,完整周密.例如鲁迅的《祝福》,先从旧历年底写起,点出“我”在这一天回到鲁镇,然后写鲁镇的祝福景象,最后说:“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接着,用“况且”进一层引出祥林嫂的事情,叙述我和祥林嫂的最后一次见面;叙述完后,重复说:“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相同句子的前后照应,不仅强调了语意重点,而且使篇章层次清晰,意思表达连续不断9、【联想】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冰心 《去国·最后的安息》:“她觉得翠儿是一个最可爱最可怜的人.同时她又联想到世界上无数的苦人,便拿 翠儿当作苦人的代表,去抚恤、安慰.”巴金《真话集》:“我不是在这里评论影片,我只想谈谈自己看过《小街》后的思想活动以及影片给我引起的一些联想.”联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联想是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把记忆的材料与自己体验过的事物连结起来,记忆效果就很好.1)相似联想:就是由某一事物或现象想到与它相似的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如:屎壳郎与耕作机.四川省有个姚岩松,他意外地发现屎壳郎能滚动一团比它自身重几十倍的泥土,却拉不动比那块轻得多的泥土.他曾开过几年拖拉机,他联想到:能不能学一学屎壳郎滚动土块的方法,将拖拉机的犁放在耕作机身动力的前面,而把拖拉机的动力犁放在后面呢?经过实验他设计除了犁耕工作部件前置、单履带行走的微型耕作机,以推动力代替牵引力,突破了传统的结构方式.2)接近联想:是根据事物之间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彼此接近进行联想,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的思维方式.如:苏东坡当年在杭州任地方官的时候,西湖的很多地段都已被泥沙淤积起来,成了当时所谓的‘葑田’.苏东坡多次巡视西湖,反复考虑如何加以疏浚,再现西湖美景.有一天,他想到,如果把从湖里挖上来的淤泥堆成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既便利来往的游客,又能增添西湖的景点和秀美,多好啊.苏公妙计,一举数得.3)对比联想:是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着的互不相同或彼此相反的情况进行联想,从而引发出某种新设想的思维方式.如:美国一人布什耐发现有几个孩子在玩一只昆虫,这只昆虫不但满身污泥污垢而且长得十分难看,他想市场上都是形象优美的玩具,假如生产一些丑陋的玩具投入市场会如何呢?结果这些玩具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10、【想象】定义:a.普通心理学中的解释: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也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b.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可理解为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例如:不难想象/想象不出.c.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类型:a.想象可分为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梦是不随意想象的极端情况.随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b.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客观事物的表象;创造想象则不仅再现现成事物,而且创造出全新的形象.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存在于整个过程之中.即作家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调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加工,进而形成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童话创作离不开想象,而童话创作中的幻想形象就是创造性想象的产物.让儿童多读童话作品,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11、【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与绘画一样,无论工笔还是彩墨,无论水彩还是油画,都可自成一格,各有特色;文学创作上的白描手法与其它手法并不相斥.12、【虚实】什么是古诗词的虚与实?何谓虚?即空虚,空无所有;何谓实?即真实,实在.吴乔从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去辨析古诗词的虚实结合,阐明了虚实的辩证关系.他在《围炉诗话》中云:“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则虚句变为死句”.又云“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诗歌理论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又如《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他老人家诗词中的虚景多数是未然的图景.13、【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首先,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罗敷的美貌,作者先运用了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对罗敷进行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里着力描写罗敷采桑用具的精致、发型的美观、耳环的珍贵、衣着的艳丽,极言她容貌的美丽.如果仅采用这样的正面描写,仍有些概念化,缺少形象感和艺术表现力,不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接下来作者运用了传神的侧面描写,使得罗敷的美貌得以充分的表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样的侧面描写,不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主要的是它生动而巧妙地烘托了罗敷的美貌,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天地,无论认为罗敷怎样的美,也是不过分的.在这里,侧面描写因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其次,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侧面描写多结合正面描写进行,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口技》的第一个场景描写的是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作者在描摹口技者表演的种种声音后,用一概述 “一时齐发”形容人声嘈杂.同时,在叙述的基础上,又下一“众妙毕备”的评语,要言不烦地反映了表演的种种难以尽言的妙处.继而极写听众的观感,人人竟是如此出神:“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听众的激动神情毕现纸上.这一传神的侧面描写,虽是状写全场听众,而意却在于反衬与赞美口技者技艺之“善”.第三个场景描写的是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作者在此叠用五个“百千”句、四个“百”字组成的两句对偶,以及“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的夸张手法,极力描写声响的复杂,进一步盛赞口技者技艺之“善”.然后笔锋一转,写听众异常激动的反应:“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听众的神色、动作、情感、心理无不形容尽致,这种惊心动魄的情景,使读者亦感到口技表演真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迷人地步,不能不为之拍案叫绝. 14、【先抑后扬】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杨朔《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爱蜜蜂都后来赞美蜜蜂,也属于欲扬先抑;小思《蝉》先写蝉鸣烦人以及蝉的弱小,后写蝉的生命虽短暂非常有意义,使作者敬佩.小说中写人也可以先贬后褒,同属于此.15、【以动衬静】以动衬静是一种写作手法,它通过描写动的景物来体现环境的“静”.这种手法多用于古诗文中,在现代文中也偶有使用.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名句: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3、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16、【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人把托物言志也叫做象征手法.
这是我找了好几个地方才找到的,满意请采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