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车道最小内径问题,一共有n个位置,从第i个开始,每隔m个检查一次,求检查顺序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
(已有0人评价)
下载:12次格式:pdf页数:171贡献者:Laryssakaiser上传时间: 15:10
0人评价176页
2人评价8页
1人评价35页
7人评价76页
43人评价40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所有文档均可免费全文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同济大学二级公路毕业设计
同济大学二级公路毕业设计
承接道路毕业设计,联系QQ:
1 设计总说明
1.1地理位置图
(详细情况见路线设计图)
1.2设计依据
根据设计任务书及所给定的地形图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 D40-2002)
(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7)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1.3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
(1)公路路线设计
在1:2000的地形图上,进行路线平面、纵段面、横段面设计并选定桥梁桥涵位置类型,完成相应的图、表以及有关的计算书、说明书等工作(路线长度不小于2.0km)。
(2)路基路面设计
在路线设计的基础上,完成路基设计、排水、防护、支挡工程、特殊路基等设计;路面工程设计(进行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组合设计、厚度计算与方案比较)。
(3)桥涵初步设计
& 根据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完成桥涵标准图的选择,包括相关图纸、表格、工程数量及相关说明。
(4)施工组织设计
& 根据所涉及的内容,完成施工组织和施工图预算或概算(桥涵),提交相应的计算书和与说明书。
1.4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
&(1)按设计课题的要求,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做出不同的设计方案,交出最后的成果图。
(2)认真设计、准确计算、细致绘图、文字表达准确流畅。
(3)树立科学态度,注重钻研精神、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4)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进行毕业设计管理,努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5)注重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
1.5 路线及工程概况
本路线是山岭重丘区的一条二级公路,路线设计技术指标为:路基宽度为10米,双向车道,无中央分隔带,土路肩为2&0.75米,硬路肩为2&0.75,行车道为2&3.50米。设计速度为60Km/h,路线总长米,起点桩号K0+000.00,终点桩号为K2+194.074。设计路线共设置了两个平曲线,半径均分别为600米和400米,弯道处均设置缓和曲线,在缓和曲线内均设置超高,超高值设置为4%,因为半径都大于250米,则不需要加宽。本次纵断面设计设置了两个变坡点,最大纵坡为-2.6%
,最小纵坡为-0.39%,最大坡长770米,最小坡长674.074米。1个凸形竖曲线,
1个凹形竖曲线,半径均为10000米。本路线设计中没有设置桥梁,设置涵洞共1个,桩号为K0+240的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1.6 沿线气候、水文特征、地形地震地理及其与公路的关系
(1)济宁至邹城二级公路所经地区属中亚热带向北亚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区,冷热分明,干湿两季明显,夏季多暴雨高温,冬季严寒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2600mm,雨季集中于3—8月份,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82%,属于湿度适中带---湿度充足带,由于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路线所经过的区域水旱灾害频繁,雨季对本路段施工有较大的影响。路基土方及构造物施工要不失时机地做好施工计划安排。
(2)本合同段地处山岭重丘区,地形起伏较大,植被较发育,覆盖层较薄。覆盖层以种植土、亚沙土和亚粘土为主,含少量的碎石质土,覆盖层厚2米左右,稻田中种植土厚0.6米左右,下伏基岩为硅化板岩。
(3)本地区气象资料为:本路段自然区划为Ⅳ3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性气候区,总的特征夏热期长,东寒期短,潮湿多雨。月平均最高气温为35度(七月),月平均最低气温为5度(一月),日最高气温为41度,日最低气温为-7度,日最大气温差为21度,平均年降雨量为2600mm,小时最大降雨量为230mm,潮湿系数2.2,日最大风速为30m/s。
(4)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1:400万的《中国地震动峰值参数区划图》
(GB1),本路线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依据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可不设防。
1.7 沿线材料分布情况
公路沿线5km以内有较丰富的砂砾材料、砂,当地沿线无矿石料场,矿石材料需要外购,相距约40km.相距50km左右处有水泥厂和石灰生产厂;钢材等建材,可以在邻市进货,相距40km左右。
1.8 环境保护
本路线设计考虑了道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尽可能多的利用原路段,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对于道路施工造成的取土坑、弃土区填方及挖方边坡采用完善的排水系统和必要的防护措施。
1.9 新技术采用及计算机运用情况
为了优质高效完成本项目勘察设计任务,在工作中采用了以下新技术:
广泛采用了AutoCAD技术,全部图纸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做到了优质、高效、准确。&&
1.10 其他事项
其他未提及的施工事项,施工时必须严格执行部颁现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及其他部颁施工规范。图纸中所提供的混合料配合比,仅供参考,施工时应以现场实验为准。施工中若发现实际情况与设计文件不符时,应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报告,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2& 路线平面设计
道路为带状构造物,它的中线是一条空间曲线,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为路线的平面,路线平面的形状及特征为道路的平面线形,而道路的空间位置成为路线。路线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环境、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时,路线要改变方向和发生转折。
2.1 公路等级的确定
2.1.1 已知资料
表2.1路段初始年交通量(辆/日,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6.0%)
小客车&中客车
SH130&大客车
CA50&小货车
BJ130&中货车
CD50&中货车
EQ140&大货车
JN150&特大车日野
KB222&拖挂
1700&600&130&1600&1000&80&220&90&80
2.1.2 查《标准》
由《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交通量换算采用小客车为标准车型。
表2.2各汽车代表车型与换算系数
汽车代表车型&车辆折算系数&说&&&&&&&&
小客车&1.0&≤19座的客车和载质量≤2t的货车
中型车&1.5&>19座的客车和载质量>2t的货车
大型车&2.0&载质量>7t~≤14t的货车
拖挂车&3.0&载质量>14t的货车
2.1.3 交通量计算
初始年交通量:
N=&1.5+.5+80&1.5+220&2.0+90&2.0+80&3.0=6575辆/日
2.1.4 确定公路等级
假设该公路远景设计年限为20
年,则远景设计年限交通量N:
N=.0%) =19893辆/日
根据规范:
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25000辆以上。
一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辆。
二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辆。
由远景交通量可知本次设计道路等级为二级公路。
所以根据给定的条件,本次设计路线为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
2.2 选线设计
2.2.1 选线的基本原则:
(1)路线的走向基本走向必须与道路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
(2)在对多方案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
(3)路线设计应尽量做到工程量少、造价低、营运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标准。
(4)选线应注意同农田基本建设的配合,做到少占田地,并应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穿过经济林园。
(5)要注意保持原有自然状态,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6)选线时注意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调查,弄清其对道路的影响。
(7)选线应综合考虑路与桥的关系
2.2.2 选线的步骤和方法:
道路选线的目的就是根据道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标准,结合地质、地表、地物及其沿线条件,结合平、纵、横三方面因素。在纸上选定道路中线的位置,而道路选线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道路的具体走向和总体布局,具体定出道路的交点位置和选定道路曲线的要素,通过纸上选线把路线的平面布置下来。
(1)全面布局
全面布局是解决路线基本走向的全局性工作。就是在起终点以及中间必须通过的据点间寻找可能通过的路线带。具体的在方案比选中体现。
路线的基本走向与道路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相适应,限制和影响道路的走向的因素很多,大门归纳起来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类。主观条件是指设计任务书或其他的文件规定的路线总方向、等级及其在道路网中的任务和作用,我们的起终点就是由老师规定的。而客观条件就是指道路所经过的地区原有交通的布局,城镇以及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上述主观条件是道路选线的主要依据,而客观条件是道路选线必须考虑的因素。
(2)逐段安排
在路线基本走向已经确定的基础上,根据地形平坦与复杂程度不同,可分别采取现场直接插点定线和放坡定点的方法,插出一系列的控制点,然后从这些控制点中穿出通过多数点(特别是那些控制较严的点位)的直线段,延伸相邻直线的交点,即为路线的转角点。
(3)具体定线
在逐点安排的小控制点间,根据技术标准的结合,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的因素。随后拟定出曲线的半径,至此定线工作才算基本完成。
做好上述工作的关键在于摸清地形的情况,全面考虑前后线形衔接与平、纵、横综合关系,恰当地选用合适的技术指标,使整个线形得以连贯顺直协调。
2.3平曲线要素值的确定
2.3.1 平面设计原则:
(1) 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舒,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 除满足汽车行驶力学上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满足驾驶员和乘客在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
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为使一条公路上的车辆尽量以均匀的速度行驶,应注意使线形要素保持连续性而不出现技术指标的突变。
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这种线形给驾驶者造成不便,给乘客的舒适也带来不良影响。设计时可在曲线间插入足够长的直线或缓和曲线。
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如平曲线太短,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间过短会使驾驶操纵来不及调整,一般都应控制平曲线(包括圆曲线及其两端的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
2.3.2 平曲线要素值的确定:
平面线形主要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三种线形组合而成的。当然三个也可以组合成不同的线形。在做这次设计中主要用到的组合有以下几种:
(1)基本形曲线几何元素及其公式:
按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的顺序组合而成的曲线。这种线形是经常采用的。例如设计中的大多数点都是应用这个的。如下图一。缓和曲线是道路平面要素之一,它是设置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标准》规定,除四级路可以不设缓和曲线外,其余各级都应设置缓和曲线。它的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旅客感觉舒适;行车更加稳定;增加线形美观等功能。设计是要注意和圆曲线相协调、配合,在线形组合和线形美观上产生良好的行车和视觉效果,宜将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之长度比设计成1:1:1。这一点非常
的重要,在刚开始做设计的时候就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设计出来的路线非常不协调,美观,比例严重失调,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改正了不足之处,经过改正后,线形既美观又流畅,已经到达了要求。
在设计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下缓和曲线长度确定除应满足最小,外还要考虑超高和加宽的要求,所选择的缓和曲线长度还应大于或等于超高缓和段和加宽缓和段的长度要求。
1)平曲线主要参数的规定
表2.3二级公路主要技术指标表
设计车速&60km/h
平曲线&一般最小半径&200m
&极限最小半径&125m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50m
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路拱≤2.0%& 1500m
&2.0%& 1900m
最大纵坡&6%
凸曲线&一般最小半径&2000m
&极限最小半径&1400m
凹曲线&一般最小半径&1500m
&极限最小半径&1000m
本设计公路平曲线半径分别为半径:600m、400m;缓和曲线长度分别为:80m、80m;竖曲线半径分别为:10000 m 10000
m,经验证,均满足要求。
2) 设计的线形大致如下图所示:
图2.1路线设计图
交点间距计算公式为&&&&&&&&&&&&
导线方位角计算公式为&&&&&&&
&&&&(2.2)
①由图2-2计算出起点、交点、终点的坐标如下:
② 路线长、方位角计算
d. 转角计算
(2)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要素计算公式
1)在简单的圆曲线和直线连接的两端,分别插入一段回旋曲线,即构成带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其要素计算公式如下:
图2.1按回旋曲线敷设缓和曲线
&&&&&&&&&&&&&&&&&&&&&&&&&&&&&&&&
(2.3)&&&&&&&&&&&&&&&&&&&&&&&&&&&&&&&&&&&
&&&&&&&&&&&&&&&&&&&&&&&&&&&&&&&&&&
&&&&&&&&&&&&&&&&&&&&&&&&&&&&&&&&
&&&&&&&&&&&&&&&&&&&&&&&&&&&&&&&&&
&&&&&&&&&&&&&&&&&&&&&&&&&&&&&&&&&&&&&
&&&&&&&&&&&&&&&&&&&&&&&&&&&&&&&&&&&&&&&&&&&&&&
&&&&&&&&&&&&&&&&&&&&&&&&&&&&&&&&&&&&&&&&&&&&
式中:&&& ——总切线长,(
&——总曲线长,( );&
&——外距,( );
&——校正数,( );
&——主曲线半径,( );
&——路线转角,(°);
&——缓和曲线终点处的缓和曲线角,(°);
&——缓和曲线切线增值,( );
&——设缓和曲线后,主圆曲线的内移值,( );
&——缓和曲线长度,( );
&——圆曲线长度,( )。
2)主点桩号计算
&&&&&&&&&&&&&&&&&&&&&&&&&&&&&&&&&&&&
&&&&&&&&&&&&&&&&&&&&&&&&&&&&&&&&&&&
&&&&&&&&&&&&&&&&&&&&&&&&&&&&&&&&&&&&&&&&&&&&
(2.13)&&&
&&&&&&&&&&&&&&&&&&&&&&&&&&&&&&&&&&&&&&&&&&&&&
&&&&&&&&&&&&&&&&&&&&&&&&&&&&&&&&&&&&&&&&&&&
&&&&&&&&&&&&&&&&&&&&&&&&&&&&&&&&&&&&&&&&&&&
2.4路线曲线要素计算
2.4.1 路线简介
该济宁-邹城二级公路,根据路线选线原则,综合各方面因素,路线基本情况如下:
交点桩号:K0+807.968、K1+890.175
半径:600m 、400m&
缓和曲线长度:80m、80m
2.4.2 曲线要素
JD1:K0+807.968
设 =600m, =80m , =&&
则曲线要素计算如下:
&&&&&&&&&&
&& 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JD1:K0+807.968
ZH=JD-T= K0+807.968-120.459=K0+687.509
HY=ZH+ = K0+687.509+80=K0+767.509
YH=HY+(L-2 )= K0+767.509+(239.)=K0+847.3678
HZ=YH+ = K0+847.368+80= K0+927.3678
QZ=HZ-L/2=K0+927.6/2=K0+807.4397
校核: JD=QZ+J/2=K0+807./2= K0+847.8978
交点校核无误。
其它3个交点的计算结果见“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2.5 各点桩号的确定
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就主要用到了以上的三种线形,在五公里的路长中,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形,地物和地貌,相对各种相比较而得出的。
在地形平面图上初步确定出路线的轮廓,再根据地形的平坦与复杂程度,具体在纸上放坡定点,插出一系列控制点,然后从这些控制点中穿出通过多数点的直线段,延伸相邻直线的交点,既为路线的各个转角点(既桩号),并且测量出各个转角点的度数,再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的规定,初拟出曲线半径值和缓和曲线长度,代入平曲线几何元素中试算,最终结合平、纵、横三者的协调制约关系,确定出使整个线形连贯顺直协调且符合技术指标的各个桩号及几何元素。各个桩号及几何元素的计算结果见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3&路线纵断面设计
沿着道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既为路线纵断面,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经济性要求,路线纵断面总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线,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研究起伏空间线的大小和长度,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
3.1纵断面设计的原则
(1) 纵面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线形设计应平顺、圆滑、视觉连续,保证行驶安全。
(2) 纵坡均匀平顺、起伏和缓、坡长和竖曲线长短适当、以及填挖平衡。
(3) 平面与纵断面组合设计应满足:
(4) 视觉上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5) 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最好使竖曲线的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即所谓的“平包竖”
(6) 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
(7) 合成坡度组合要得当,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8)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3.2纵坡设计的要求
(1) 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范
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短坡。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反复设置反坡段。
(3) 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
(4) 应尽量做到添挖平衡,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
(5) 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
(6)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接线等,纵坡应和缓、避免产生突变。
(7)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3.3 纵坡设计的步骤
准备工作:在厘米绘图纸上,按比例标注里程桩号和标高,点绘地面线。里程桩包括:路线起点桩、终点桩、交点桩、公里桩、百米桩、整桩(50m加桩或20m加桩)、平曲线控制桩(如直缓或直圆、缓圆、曲中、圆缓、缓直或圆直、公切点等),桥涵或直线控制桩、断链桩等。
标注控制点:如路线起、终点,越岭垭口,重要桥涵,地质不良地段的最小填土高度,最大挖深,沿溪线的洪水位,隧道进出口,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点,铁路道口,城镇规划控制标高以及受其他因素限制路线必须通过的标高控制点等。
试坡:在已标出“控制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指标、选线意图,结合地面起伏变化,以控制点为依据,穿插与取直,试定出若干直坡线。反复比较各种可能的方案,最后定出既符合技术标准,又满足控制点要求,且土石方较省的设计线作为初定试坡线,将坡度线延长交出变坡点的初步位置。
(4) 调整:对照技术标准检查设计的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坡长限制等是否满足规定,平、纵组合是否适当等,若有问题应进行调整。
核对:选择有控制意义的重点横断面,如高填深挖,作横断面设计图,检查是否出现填挖过大、坡脚落空或过远、挡土墙工程过大等情况,若有问题应调整。
定坡:经调整核对无误后,逐段把直坡线的坡度值、变坡点桩号和标高确定下来。坡度值要求取到0.1%,变坡点一般要调整到10m的整桩号上。
(7) 设置竖曲线:根据技术标准、平纵组合均衡等确定竖曲线半径,计算竖曲线要素。
(8) 计算各桩号处的填挖值:根据该桩号处地面标高和设计标高确定。
3.4 竖曲线设计
竖曲线是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而设置的一段缓和曲线。设计时充分结合纵断面设计原则和要求,并依据规范的规定合理的选择了半径。《标准》规定:
表3.1竖曲线指标
设计车速(km/h)&60
最大纵坡(%)&6%
最小纵坡(%)&0.3%
凸形竖曲线半径(m)&一般值&2000
&极限值&1400
凹形竖曲线半径(m)&一般值&1500
&极限值&1000
竖曲线最小长度(m)&50
竖曲线基本要素计算公式:
&&&&&&&&&&&&&&&&&&&&&&&&&&&&&&&&&&&&&&&&&
&&&&&&&&&&&&&&&
=&&&&&&&&&&&&&&&&&&&&&&&&&&&
&&&&&&&&&&&&&&&
=&&&&&&&&&&&&&&&&&&&&&&&&&&&&
&&&&&&&&&&&&&&&
=&&&&&&&&&&&&&&&&&&&&&&&&&&&
————坡度差,&&&&
L ————曲线长,&&&
T ————切线长,& (m)
————外距&&&&&
A 变坡点1:
(1) 竖曲线要素计算:
里程和桩号K0+770.000&&
I1=﹣0.4%&& i2=
-2.6%&& 取半径R=10000m
w= i2﹣i1=-2.6%﹣(﹣0.4%)=-2.2%&&
(2) 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K0+770.000)﹣110=K0+660
竖曲线起点高程=178.6-110&(-0.4%)=179.04m
竖曲线终点桩号=( K0+770.000) +110= K0+880
竖曲线终点高程=178.6+
110&(-2.6%)=175.74m&&&&
B 变坡点2:
(1) 竖曲线要素计算:
里程和桩号K1+520
i2=-2.6%&& i3=
-1.9%&& 取半径R=10000
w= i3﹣i2=-1.9%-(-2.6%)=0.5%&&
&(2) 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K1+520)﹣25 =K1+495
竖曲线起点高程=158.9225﹣25&(-2.6%)=159.5725m
竖曲线终点桩号=(K1+520)+25 =K1+545
竖曲线终点高程=158.9225-25&(-1.9%)=159.398m
4 路线横断面设计
道路横断面,是指中线上各点的法向切面,它是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构成的。横断面设计线包括行车道、路肩、分隔带、边沟边坡、截水沟等设施构成的。
4.1 横断面设计的原则
(1)设计应根据公路等级、行车要求和当地自然条件,并综合考虑施工、养护和使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精心设计,既要坚实稳定,又要经济合理。
(2)路基设计除选择合适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等外,还应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和必要的防护加固工程以及其他结构物,采用经济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
(3)还应结合路线和路面进行设计。选线时,应尽量绕避一些难以处理的地质不良地段。对于地形陡峭、有高填深挖的边坡,应与移改路线位置及设置防护工程等进行比较,以减少工程数量,保证路基稳定。
(4)沿河及受水浸水淹路段,应注意路基不被洪水淹没或冲毁。
(5)当路基设计标高受限制,路基处于潮湿、过湿状态和水温状况不良时,就应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填筑路堤或进行换填并压实,使路面具有一定防冻总厚度,设置隔离层及其他排水设施等。
(6)路基设计还应兼顾当地农田基本建设及环境保护等的需要
公路是一带状结构物,垂直于路中心线方向上的剖面叫横断面,这个剖面的图形叫横断面。
4.2横断面设计综述
在济邹二级公路的横断面设计中,设计路线基本按原路设计,为保证改建施工,全线以填土为主。
4.2.1 横坡的确定
(1)路拱坡度
根据规范二级公路的应采用双向路拱坡度,由路中央向两侧倾斜,不小于1.5%。
(2)路肩坡度
直线路段的硬路肩,应设置向外倾斜的横坡。
曲线外侧的路肩横坡方向及其坡度值:
表4.1路肩横坡方向及其坡度表
行车道超高值(%)&2、3、4、5&6、7&8、9、10
曲线外侧路肩横坡方向&向外侧倾斜&向内侧倾斜&向内侧倾斜
曲线外侧路肩坡度值(%)&-2&-1&与行车道行坡相同
4.3弯道的超高和加宽
4.3.1平曲线的加宽
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各轮迹半径不同,其中以后轮迹半径最小,且偏向曲线内侧,故曲线内侧应增加路面宽度,以确保曲线上行车的顺适与安全。
普通汽车的加宽值可由几何关系得到:
&&&&&&&&&&&&&&
&(R1+B)&&&&&&&&&&&&&&&&&&&&&&&&&&&&&&&&&
而&&&&&&&&&&&&&&&&&&&&&&&&&&&&&&&
故&&&&&&&&&&&&&&&&&&&&&&&&&&&&&&&&&&&&&&&&&&&&&&&&&&&
上述第二项以后的值很小,可省略不计,故一条车道的加宽:
&&&&&&&&&&&&&&&&&&&&&&&&&&&&&&&&&&&&&&&&&&&&&&&&&&&&&&&
A ————汽车后轴至前保险杠的距离 (m)
R ————圆曲线半径 (m)
对于有N个车道的行车道:
&&&&&&&&&&&&&&&&&&&&&&&&&&&&&&&&&&&&&&&&&&&&&&&&&&&&&&
半挂车的加宽值由几何关系求得:
&&&&&&&&&&&&&&&&&&&&&&&&&&&&&&&&&&&&&&&&&&&&&&&&&&&&&&&
&&&&&&&&&&&&&&&&&&&&&&&&&&&&&&&&&&&&&&&&&&&&&&&&&&&&&&
& ———— 牵引车的加宽值;
& ———— 拖车的加宽值;
& ———— 牵引车保险杠至第二轴的距离& (m);
& ————
第二轴至拖车最后轴的距离&&&
由于 ,而 与R相比甚微,可取& = R ,于是半挂车的加宽值:
&&&&&&&&&&&&&&&&&&&&&&&&&&&&&&&&
,上式仍旧纳成为式:
&&&&&&&&&&&&&&&&&&&&&&&&&&&&&&&&&&&&&&&&&&&&&&&&&&&&&&
4.3.2加宽过渡
&250m的圆曲线,由于其加宽值甚小,可以不加宽。有三条以上车道构成的行车道,其加宽值应另行计算。各级公路的路面加宽后,路基也应相应加宽。
为了使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曲线上设置了加宽的宽度,需设置加宽缓和段。在加宽缓和段上,路面具有逐渐变化的宽度。加宽过渡的设置根据道路性质和等级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二级公路设计中采用比例过渡,在加宽缓和段全长范围内按其长度成比例逐渐加宽,加宽缓和段内任意点的加宽值:
&&&&&&&&&&&&&&&&&&&&&&&&&&&&&&&&&&&&&&&&&&&&&&&&&&&&&&
& ————任意点距缓和段起点的距离& (m);
L& ————加宽缓和段长& (m);
b& ————圆曲线上的全加宽 (m)。
4.3.3曲线的超高
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的形式,这就是曲线上的超高。合理设置超高,可以全部或部分抵消离心力,提高汽车行驶在曲线上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当汽车等速行驶时,其离心力也是变化的。因此,超高横坡度在圆曲线上应是与圆曲线半径相适宜的全超高,在缓和曲线上应是逐渐变化的超高。
济邹二级公路设计中主要采用绕外边旋转的方法进行曲线的超高。先将外侧车道绕外边旋转,于次同时,内侧车道随中线的降低而相应降低,待达到单向横坡度后,整个断面仍绕外侧车道边缘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绕边线旋转由于行车道内侧不降低,有利于路基纵向排水,一般新建工程多用此中方法。
横断面上超高值的计算
表4.2 绕边线旋转超高值计算公式
位置&计& 算&
1、计算结果均为与设计高之高差
2、临界断面距缓和段起点:
3、X距离处的加宽值:
过渡段上&外缘
《规范》规定:二级公路的最大超高值为8%。
(2)超高缓和段
超高缓和段长度
为了行车的舒适性和排水的需求,对超高缓和段必须加以控制,超高缓和段长度按下式进行计算:
&&&&&&&&&&&&&&&&&&&&&&&&&&
式中: ——旋转轴至行车道(设路缘带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的宽度,(m);
——超高坡度与路拱坡度代数差,(%);
——超高渐变率,即旋转轴与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线之间相对升降的比率。
超高缓和段长度按上式计算结果,应取为5m的倍数,并不小于10m的长度。
路线横断面设计综述:
1) 路拱坡度& 2.0%&
2) 路肩坡度& 3.0%
3) 超高度
超高度可由平曲线半径范围选取,由《规范》:
平原微丘区:平曲线半径 300-390m,iy=5%
&&&&&&&&&&&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为:5500m
超高计算可求出各点的超高值,如下表截取数据为K0+687.510~K0+847.369的超高加宽值,因为所取圆曲线半径R﹥250M,所以路线不设加宽。
表4.3路基超高加宽表
基&& 左& 侧
&路基宽(m)&路面宽(m)&加宽值(m)&超高横坡(%)&土路肩横坡(%)
K0+687.510&5.000 &3.500
&0.000 &-2.000
K0+690&5.000 &3.500
&0.000 &-2.000
K0+700&5.000 &3.500
&0.000 &-2.000
K0+710&5.000 &3.500
&0.000 &-2.000
K0+720&5.000 &3.500
&0.000 &-2.000
K0+730&5.000 &3.500
&0.000 &-2.000
K0+740&5.000 &3.500
&0.000 &-2.000
K0+750&5.000 &3.500
&0.000 &-2.000
K0+760&5.000 &3.500
&0.000 &-2.000
K0+767.510&5.000 &3.500
&0.000 &-2.000
K0+770&5.000 &3.500
&0.000 &-2.000
K0+780&5.000 &3.500
&0.000 &-2.000
K0+790&5.000 &3.500
&0.000 &-2.000
K0+800&5.000 &3.500
&0.000 &-2.000
K0+807.459&5.000 &3.500
&0.000 &-2.000
K0+810&5.000 &3.500
&0.000 &-2.000
K0+820&5.000 &3.500
&0.000 &-2.000
K0+830&5.000&3.500&0.000&-2.000&-3.000
K0+830&5.000&3.500&0.000&-2.000&-3.000
K0+847.369&5.000&3.500&0.000&-2.000&-3.000
4.4 横断面的绘制
道路横断面的布置及几何尺寸,应能满足交通\环境\用地经济\城市面貌等要求,并应保证路基的稳定性.本次横断面设计选择了路线的一公里来绘制,其中包括了桩号JD1
,桩号JD2 两个桩号.此段路的路基土石方数量见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路基设计的主要计算值见路基设计表。
5 土石方的计算和调配
5.1 调配要求
(1)土石方调配应按先横向后纵向的次序进行。
(2)纵向调运的最远距离一般应小于经济运距(按费用经济计算的纵向调运的最大限度距离叫经济运距)。
(3)土石方调运的方向应考虑桥涵位置和路线纵坡对施工运输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不跨越深沟和少做上坡调运。
(4)借方、弃土方应与借土还田,整地建田相结合,尽量少占田地,减少对农业的影响,对于取土和弃土地点应事先同地方商量。
(5)不同性质的土石应分别调配。
回头曲线路段的土石调运,要优先考虑上下线的竖向调运。
5.2 调配方法&
土石方调配方法有多种,如累积曲线法、调配图法、表格调配法等,由于表格调配法不需单独绘图,直接在土石方表上调配,具有方法简单,调配清晰的优点,是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的方法。
表格调配法又可有逐桩调运和分段调运两种方式。一般采用分段调用。
表格调配法的方法步骤如下:
5.2.1 准备工作
调配前先要对土石方计算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调配前应将可能影响调配的桥涵位置、陡坡、深沟、借土位置、弃土位置等条件表于表旁,借调配时考虑。
5.2.2 横向调运
即计算本桩利用、填缺、挖余,以石代土时填入土方栏,并用符号区分。
5.2.3纵向调运
确定经济运距
根据填缺、挖余情况结合调运条件拟定调配方案,确定调运方向和调运起讫点,并用箭头表示。
计算调运数量和运距
调配的运距是指计价运距,就是调运挖方中心到填方中心的距离见区免费运距。
5.2.4 计算借方数量、废方数量和总运量
&& 借方数量=填缺—纵向调入本桩的数量
&& 废方数量=挖余—纵向调出本桩的数量
&& 总运量=纵向调运量+废方调运量+借方调运量
(1) 横向调运复核
&& 填方=本桩利用+填缺
&& 挖方=本桩利用+挖余
(2) 纵向调运复核
&& 填缺=纵向调运方+借方
&& 挖余+纵向调运方+废方
(3) 总调运量复核
&& 挖方+借方=填方+借方
以上复核一般是按逐页小计进行的,最后应按每公里合计复核。
5.2.6 计算计价土石方
&计价土石方=挖方数量+借方数量
6 路基设计
6.1 路基横断面布置
由横断面设计,查《标准》可知,二级公路路基宽度为10m,其中路面跨度为7.00m,无须设置中央分隔带,硬路肩宽度为0.75&2=1.5m,土路肩宽度为0.75&2=1.5m。;路面横坡为2%,土路肩横坡为3%
图6.1公路路基宽度示意图
6.2 路基边坡
由横断面设计查《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可知,当二级公路路基边坡小于8m时,采用1:1.5的坡度,当路基边坡大于8m时采用1:1.75,当路堑开挖有些路段大于15米,由规范采用1:0.5与1:0.75的边坡相结合。
6.3 路基压实标准
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压实标准,压实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表6.1路基压实度
填挖类别&&
路面以下深度(m)&& 路基压实度
&&& 二级公路
零填即挖方&0~0.30
0.30~0.80&≥95
填方&0~0.30
1.50以下&≥95
6.4 路基填料
填方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
砾(角砾)类土,砂类土应优先选作路床填料,土质较差的细粒土可填于路基底部,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均采用同类填料。
细粒土做填料,当土的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两个百分点以上时,应采取晾晒或掺入石灰、固化材料等技术措施进行处理。
桥涵台背和挡土墙墙背填料,应优先选用内摩檫角值较大的砾(角砾)类土,砂类土填筑。
6.5 路床处理
(1)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上路床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取晾晒,掺石灰等技术措施。路床顶面横坡应与路拱坡度一致。
(2)挖方地段的路床为岩石或土基良好时,可直接利用作为路床,并应整平,碾压密实。地质条件不良或土质松散,渗水,湿软,强度低时,应采取防水,排水措施或掺石灰处理或换填渗水性土等措施,处理深度可视具体情况确定。
(3)填方路基的基底,应视不同情况分别予以处理
基底土密实,地面横坡缓于1:2.5时,路基可直接填筑在天然地面上,地表有树根草皮或腐殖土土应予以处理深除。当陡于1:2.5时,地面须挖成阶梯式,梯宽2.0m,并做2%的反坡。
路堤基底范围内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影响路基稳定时,应采取拦截,引排等措施,或在路堤底部填筑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材料。
水稻田,湖塘等地段的路基,应视具体情况采取排水、清淤、晾晒、换填、掺灰及其它加固措施进行处理,当为软土地基说,应按特殊路基处理。
6.6 路基防护
路基填土高度H&3m时,采用草坪网布被防护,为防止雨水,对土路肩边缘及护坡道的冲刷,草坪网布被在土路肩上铺入土路肩25cm,在护坡道上铺到边沟内侧为止。而对于高等级道路,则采用菱形空心混凝土预制块防护,本段公路采用菱形空心混凝土预制块。
路基填土高度H&3m时,采用浆砌片石衬砌拱防护,当3≤H≤4m时,设置单层衬砌拱,当4<H≤6m时,设置双层衬砌拱,拱内铺设草坪网布被为保证路面水或坡面水不冲刷护坡道,相应于衬砌拱拱柱部分的护坡道也做铺砌,并设置20号混凝土预制块至边沟内侧。20号混凝土预制块的规格分为两种,拱柱及护脚采用5cm&30cm&50cm的长方体预制块,拱圈部分采用5cm&30cm&65cm的弧形预制块(圆心角30度,内径125cm,外径130cm),预制块间用7.5号砌浆灌注。
(3)路线经过河塘地段时,采用浆砌片石满铺防护,并设置勺形基础,浆砌片石护坡厚30cm,下设10cm砂垫层,基础埋深60cm,底宽80cm,个别小的河塘全部填土。
(4)路堑路段边坡为1:0.5,按规范采用浆砌片石防护。
7 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7.1 路基排水设计
路基地表排水可采用边沟、排水沟,各类地段排水沟应高出设计水位0.2m以上。
边沟横断面采用梯形,梯形边沟内侧边坡坡度为1:1,边沟的深度为0.6m,边沟纵坡宜与路线纵坡一致,边沟采用浆砌片石,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防护。
排水沟:横截面一般为梯形,边坡采用1:1,横截面尺寸深度和底宽不宜小于0.5m。沟底纵坡宜大于0.5%。排水沟长度不宜超过500m。
7.2 路面排水设计
本公路的路面排水主要是采用路肩排水措施,主要由拦水带、急流槽和路肩排水沟组成以及中央分隔带排水设施组成。
路肩排水设施的纵坡应与路面的纵坡一致,当路面纵坡小于0.3%时,可采用横向分散排水方式将路面水排出路基,但路基填方边坡应进行防护。
路堤边坡较高,采用横向分散排水不经济时,应采用纵向集中排水方式,在硬路肩边缘设置排水带,并通过急流槽将水排出路基。
拦水带可采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块或沥青混凝土筑成,拦水带高出路肩12cm,顶宽8~10cm。急流槽的设置距按路肩排水的容许容量计算确定以20m~50m为宜,急流槽可设置在凹形曲线底部及构造物附近,并考虑到地形、边坡状态及其它排水设施的联接。
&图7.1路基路面排水示意图
8& 公路路面结构设计计算
8.1 沥青混凝土路面
设& 计& 内& 容 :
新建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
等& 级 : 二级公路
&变异水平的等级 : 中& 级
&可 靠 度 系 数 : 1.13
类& 型 :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
8.1.1 轴载换算及设计弯沉值和容许拉应力计算
表8.1交通量表
车型&前轴重&后轴重&后轴数&后轴
轮组数&后轴距(m)&交通量
小客车&13&25.6&1&双轮组&&1700
红旗CA630&19.3&27.9&1&双轮组&&600
解放CA50&28.7&68.2&1&双轮组&&130
北京BJ130&13.55&27.2&1&双轮组&&1600
解放CA340&22.1&56.6&1&双轮组&&1000
东风EQ140&23.7&69.2&1&双轮组&&80
黄河JN150&49&101.6&1&双轮组&&220
日野KB222&50.2&104.3&1&双轮组&&90
五十铃EXR181&60&100&3&双轮组&&3&100
设计年限&&
12&&&&&&&&
车道系数&&
0.5&&&&&&&&&
交通量平均年增长率&& 6 %
(1)当以设计弯沉值为指标及沥青层层底拉应力验算时 :
路面竣工后第一年日平均当量轴次 :& 962
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累计当量轴次 :& 2961771
(2)当进行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验算时 :
路面竣工后第一年日平均当量轴次 :& 748
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累计当量轴次 :& 2302916
公路等级& 二级公路
公路等级系数&
面层类型系数&
基层类型系数& 1
路面设计弯沉值 :& 33.5 (0.01mm)
层位&&& 结 构 层 材
料 名 称&&&
劈裂强度(MPa)&&&
容许拉应力(MPa)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1.4&&&&&&&&&&&&
水泥碎石土&&&&&&&&&&&&&&&&
0.6&&&&&&&&&&&&
8.1.2 新建路面结构厚度计算
&&&&&&&&&&&
公& 路& 等& 级
:& 二级公路
&&&&&&&&&&&
新建路面的层数 :& 3
&&&&&&&&&&&
标& 准& 轴& 载
:& BZZ-100
&&&&&&&&&&&
路面设计弯沉值 :& 33.5 (0.01mm)
&&&&&&&&&&&
路面设计层层位 :& 3
&&&&&&&&&&&
设计层最小厚度 :& 15 (cm)
层位 结构层材料名称& 厚度(cm)&
抗压模量(MPa)& 抗压模量(MPa)&
容许应力(MPa)
&&&&&&&&&&&&&&&&&&&&&&&&&&&&&&&&&&&&&
(20℃)&&&&&&
(15℃)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1400&&&&&&&&&
2000&&&&&&&&&&
水泥碎石土&&&&&&&&&&&
1200&&&&&&&&&
1200&&&&&&&&&&
碎石土&&&&&&&&&&&&&&&
20&&&&&&&&
900&&&&&&&&&&
土基&&&&&&&&&&&&&&&&&
&(1) 按设计弯沉值计算设计层厚度 :
LD= 33.5 (0.01mm)
H( 3 )= 25
LS= 37.5 (0.01mm)
H( 3 )= 30
LS= 32.8 (0.01mm)
H( 3 )= 29.3 cm(仅考虑弯沉)
& (2)按容许拉应力验算设计层厚度 :
H( 3 )= 29.3 cm(第 1 层底面拉应力验算满足要求)
H( 3 )= 29.3 cm(第 2 层底面拉应力验算满足要求)
& (3)路面设计层厚度 :
&&&&&&&&&&&
H( 3 )= 29.3 cm(仅考虑弯沉)
&&&&&&&&&&&
H( 3 )= 29.3 cm(同时考虑弯沉和拉应力)
& 8.1.3 验算路面防冻厚度 :
路面最小防冻厚度& 80 cm
验算结果表明 ,路面总厚度比路面最小防冻厚度小 30.7 cm ,
程序将自动在上述刚设计的路面最下层厚度中予以补足 .
通过对设计层厚度取整和将路面防冻厚度不足部分增补到路面
& 最下层以及设计人员对路面厚度进一步的修改, 最后得到路面结构
& 设计结果如下:
---------------------------------------
&&&&&&&&&&&&&&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
&&&&&&&&&&&&&&
水泥碎石土&&&&&&&&&&&&&&
---------------------------------------
&&&&&&&&&&&&&&
碎石土&&&&&&&&&&&&&&&&&&
---------------------------------------
&&&&&&&&&&&&&&
& 竣工验收弯沉值和层底拉应力计算
公& 路& 等& 级
:& 二级公路
新建路面的层数 :& 3
标& 准& 轴& 载
:& BZZ-100
结构层材料名称&&&
厚度(cm)& 抗压模量(MPa)&
抗压模量(MPa)& 计算信息
&&&&&&&&&&&&&&&&&&&&&&&&&&&&&&&&&&&
(20℃)&&&&&&&&
(15℃)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1400&&&&&&&&&&
2000&&&&&&&
水泥碎石土&&&&&&&&&
1200&&&&&&&&&&
1200&&&&&&&
碎石土&&&&&&&&&&&&
900&&&&&&&&&&&
900&&&&&&&&
土基&&&&&&&&&&&&&&
8.1.4 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及土基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
第 1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43.5 (0.01mm)
第 2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53.3 (0.01mm)
第 3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117 (0.01mm)
&土基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322.9
(0.01mm)(根据“基层施工规范”第88页公式)
&&&&&&&&&&&&&&&&&&&&&&&
LS= 258.8 (0.01mm)(根据“测试规程”第56页公式)
&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
第 1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1 )=-0.244 (MPa)
第 2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2 )= 0.077 (MPa)
8.2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内& 容 : 新建单层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等& 级 : 二级公路
&变异水平的等级 : 中& 级
&可 靠 度 系 数 : 1.13
类& 型 : 普通混凝土面层
8.1.1 轴载换算及设计弯沉值和容许拉应力计算
序 路面行驶 单轴单轮 轴载 单轴双轮 轴载 双轴双轮 轴载 三轴双轮 轴载 交通号 车辆名称 组的个数 总重 组的个数
总重& 组的个数 总重 组的个数
&&&&&&&&&&&&&&&&&&&&
(kN)&&&&&&&&&&
(kN)&&&&&&&&&&
(kN)&&&&&&&&&
1 单后轴客车&
2 红旗CA630&
3 解放CA50&&
4 北京BJ130&
5 解放CA340&
6 东风EQ140&
7 黄河JN150&
8 日野KB222&
9 五十铃EXR181 1&&&
行驶方向分配系数&
1&&&&&&&&&&&&&&&&&&&&
车道分配系数& 1
轮迹横向分布系数&
0.39&&&&&&&&&&&&&&&&&&
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 6 %
混凝土弯拉强度& 5
MPa&&&&&&&&&&&&&&&&&&
混凝土弯拉模量& 31000 MPa
混凝土面层板长度& 5
m&&&&&&&&&&&&&&&&&&
地区公路自然区划 Ⅱ
面层最大温度梯度& 88
℃/m&&&&&&&&&&&&&&
接缝应力折减系数& 0.87
基(垫)层类型----新建公路土基上修筑的基(垫)层
基(垫)层材料名称&&&
厚度(mm)&&&
回弹模量(MPa)
水泥稳定粒料&&&&&&&&&
180&&&&&&&&&&
石灰粉煤灰土&&&&&&&&&
200&&&&&&&&&&
土基&&&&&&&&&&&&&&&&&&&&&&&&&&&&&&&
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 ET=& 174.8 MPa
220&&&&&&&&&&&&
0.664&&&&&&&&&
1.24&&&&&&&&
0.71&&&&&&&&&
2.13&&&&&&&&&&&&
0.53&&&&&&&&
4.29&&&&&&&&
4.85&&&&&&&&&&
设计车道使用初期标准轴载日作用次数 : 1134
路面的设计基准期 : 20 年
设计基准期内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 :& 5938110
路面承受的交通等级 :重交通等级
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 : 174.8 MPa
混凝土面层设计厚度 :& 220 mm
通过对设计层厚度取整以及设计人员对路面厚度进一步的修改,
最后得到路面结构设计结果如下:
&---------------------------------------
&&&&&&&&&&&&&
普通混凝土面层&&&&&&&&&&
---------------------------------------
&&&&&&&&&&&&&
水泥稳定粒料&&&&&&&&&&&&
---------------------------------------
&&&&&&&&&&&&&
石灰粉煤灰土&&&&&&&&&&&&
---------------------------------------
&&&&&&&&&&&&&
8.3 水泥板接缝设计
8.3.1纵向接缝
纵向施工缝采用设拉杆平缝形式,上部锯切槽口,深度为35mm,宽度为5mm,槽内灌塞沥青橡胶填缝料,构造如图。拉杆直径为14mm,长度为700mm,间距为800mm。
8.3.2横向接缝
横向缩缝采用设传力杆假缝形式,上部锯切槽口,深度为50mm,宽度为5mm,槽内灌塞沥青橡胶填缝料,结构如图。传力杆直径为28mm,长度为500mm,间距为250mm。
8.4 方案比较
沥青路面与混凝土路面各具特色,结合前面两节所求得的各项技术数据,从路面的基本特性、对施工的要求及经济角度三方面,对柔性路面和刚性路面进行比较。
8.4.1 路面的基本特性
沥青路面使用沥青结合料,因而增强了矿料间的粘结力,提高了混合料的强度和稳定性,是路面的使用质量和耐久性都得到提高。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相比,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无接缝、行车舒适、耐磨、振动小、噪音低、施工期短、养护维修简单、适宜于分期修建等优点,因而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沥青路面透水性小,其稳定性和强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土层和基层的特性。混凝土路面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耐久性好、有利于夜间行车等特点,但对水泥和水的需要量大,这对水泥供应不足和缺水地区带来较大困难。并且一般混凝土路面要建造许多接缝,这些接缝不但增加施工和养护的复杂性,而且容易引起行车跳动,影响行车的舒适性,接缝又是路面的薄弱点,如处理不当,将导致路面板边和板角处破坏。混凝土路面开放交通较迟,一般混凝土路面完工后,要经过28天的潮湿养生,才能开放交通。另外混凝土路面损坏后,开挖很困难,修补工作量也大,且影响交通。
8.4.2 对施工的要求
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比较容易,铺面平整度较容易获得,因此国内长久以来都习惯以柔性路面为主,在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可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综合上述各方面的因素,本设计中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9& 涵洞、交叉口设计
9.1涵洞形式的确定
根据估算,如果设计流量小于10m3/s,涵洞顶填土高度大于最小填土高度50cm,由经济条件出发,结合沿路地区缺乏石料,并且设计流量较小时,因此选用1.00-1.50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和0.75-1.50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根据沿线具体地形,该路线上共设一座涵洞,具体为:K0+240处跨径1.00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9.2交叉口的确定
两条或两条以上道路的相交处。车辆、行人汇集、转向和疏散的必经之地,为交通的咽喉。因此,正确设计道路交叉口,合理组织、管理交叉口交通,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方面。道路交叉口分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两类。平面交叉口是道路在同一个平面上相交形成的交叉口。通常有T形、Y
形、十字形、X形、错位、环形等形式。本设计交叉口设有三个,基本指标如下:
桩号K0+260&
坐标:X=2876841,Y=& 半径R=16m
桩号K0+700& 坐标:X=2876883,Y=500371&
半径R1=23m R2=15m
桩号K1+330& 坐标:X=2876803,Y=500994&
半径R=15.2m&
10& 施工组织及预算
10.1 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1) 认真的贯彻党对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施工程序;
科学的安排施工顺序,按照公路工程施工的客观规律安排施工顺序,可将整个项目划分为几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之间合理搭接,衔接紧凑。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缩短工期,加快建设速度;
(3) 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设备;
(4) 应用科学的计划方法制定最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
(5) 落实季节性施工的措施,确保全年连续施工;
(6) 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7) 节约基建费用和降低工程成本。
施工组织设计可分为“施工组织总设计”和“分步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又是施工方案,修正方案。施工组织计划和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组织文件的统称。
10.3 主要内容
(1) 分析设计资料,选择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
1)施工方案的内容包括:施工方法、施工机具、施工顺序、施工工艺;
2)施工方案的基本要求:切实可行,施工期限满足业主要求,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经济合理,工料消耗和施工费用最低。
(2) 编制工程进度图(时间组织设计)
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步骤:
1)研究施工图纸和有关资料及施工条件;
2)划分施工项目计算实际工程数量;
3)编制合理施工顺序和选择施工方法;
4)计算各施工过程的实际工作量(劳动量);
5)确定各工程的劳动力需要量及工种和机械台班数量及规格;
6)设计与绘制施工进度图;
8)检查与调整施工进度。
(3)计算人工、材料、机具需要量,制定供应计划;
(4)临时工程,供水、供电、供热计划;
(5)工地运输组织;
(6)布置施工平面图;
(7)编制技术措施计划与计算技术经济指标;
(8)编写说明书(工程概况、施工组织安排、主要材料、工、料、机的安排)。
10.4 工程概况及工程量
10.4.1施工准备工作
施工队伍进场后,立即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如工程机械及建筑材料的进场、测量放样、原材料检测及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及二灰碎石、水泥碎石配合比设计工作,同时进行场地平整、水源、电源的落实、取土区的划定、临时工程的施工等工作。
10.4.2清杂、清障及清表工程、河塘处理
工程具备实施条件后,立即进行路基的清障、清杂及清除表土工作,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进行树根挖掘、圬工拆除、杂物清理等工作,用推土机进行耕植表土的清除及推移工作。同时用人工配合挖掘机进行沟塘的清淤工作,并用水泥土、石灰土或抛石等方法进行沟塘回填处理工作。
10.4.3路基施工
(1)测量放线:a.根据护桩设置图,恢复线路中心控制点;b.测设中心桩,按25cm一整桩号和由路线起讫点等控制路基中心的各点测设中心桩,桩面用红漆写里程桩号;c.测设路基边坡线;d.以路堤顶设计宽度为0,余宽50cm(以保证边坡压实度和压实机械的安全)放边线点,用石灰沿线撒放,作为填土范围的明显标记,注意每层中心两侧的填土高度是不相等的,按实际高程计算家上余宽,即为此层的填土宽度。
(2)布土:在指定的取土范围区位置,可用挖掘机配合自卸汽车运土入场,按照压路机能达到的压实厚度,计算布土时从一端开始,左右成排,前后成行等距离布土只要把土的位置和摊铺系数掌握好,就可以提高摊铺速度。
(3)摊铺:测量人员跟随压路机及时控制,根据各桩号底层标高,控制好表层的顶面标高,使填土达到控制的厚度,注意摊铺系数。
平地机整平:当一工作段由推土机推平并经复测符合要求时,就可以上平地机进行工作。由路中开始向道路两侧推进,如此往返三次。
路基碾压:第一遍使用重型振动压路机静压或轻振进行稳压,再强振压实。压实时先从两侧路基边沿向路中推进,压路机碾压轮重叠抡宽1/3~1/2。一般碾压6~8遍,至中达到规定的压实厚度为止。
(6) 碾压后先进行自检
宏观上表面平顺光洁,无明显轨迹,无松软起皮、起皱现象,给人以平顺坚实的感觉;
实测实量检测:按规定进行压实度和含水量的测试。
(7) 经监理工程师复检认可在进行上一层土的填筑;
当路基填方高程已达到槽底部时,表示该段填方已结束在移交给下一到工序。施工在移交前对槽底中心高程、压实度、横向坡度、平整度、槽底宽度、路肩宽度等进行认真的测试、检验和评定,按规定填写多种检验与质量评定表,报监理工程师复检认可;
(9) 刷边坡:
测量员按设计要求测量并打出路基顶面和坡脚的边线,撒上石灰形成明显标记,用平地机刷坡,配合汽车将余土运走。若平地机刷坡不平整或不达到要求,需人工进行细刷。要求坡度准确平顺、无鼓胀、坑渣现象,刷到坡脚的余土,装载机装上汽车运走,要求坡脚直顺。自检合格后,报请检验鉴定认可;
(10) 挖边沟:
按设计规定边坡的比例,纵向排水去向,沟底高程和开挖的深度,放边沟的上口线和沟底坡脚线,测量人员随机测量,指挥挖掘机挖土,配合人工刷坡清底。要求上下四条线要有顺坡底平面平直。
10.4.4水泥稳定粒料的施工(基层)
&水泥稳定粒料采用集中厂拌法,具体施工流程见下图:
图10.1水泥稳定粒料厂拌法得工艺流程
10.4.5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
(1) 施工准备
a. 本设计路段的施工机械选择滑模摊铺机,轨道摊铺机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强制搅拌楼(站)。
b. 施工组织。
搅拌场设置:搅拌场1)宜设置在摊铺路段的中间位置;2)应保障搅拌、清洗、养生用水的供应,并保证水质;3)应保证充足的电力供应;4)应确保摊铺机械,运输车辆及发电机等动力设备的燃料供应。离加油站较远的工地宜设置油料储备库;5)应满足水泥、粉煤灰、砂石料储存和供应要求;6)搅拌楼下宜采用厚度不薄于200mm的混凝土铺装层,并应设置污水排放管沟,积水坑或清洗搅拌楼的废水处理回收设备。
d. 摊铺前材料与设备检查。
e. 路基、基层和封层的检测与修整。
f. 贫混凝土基层铺筑与质量检验。
(2) 混凝土拌和物搅拌与运输
a. 根据拌和物的粘聚性,均质性及强度稳定性试拌确定最佳拌和时间。
b. 拌和过程中,不得使用沥水、夹冰雪、表面沾染尘土和局部曝晒过热的砂石料。
c. 外加剂应以稀释溶液加入,其稀释用水和原液中的水量,应从拌和加水量中扣除。
d. 拌和引气混凝土时,搅拌楼一次拌和量不应大于其额定搅拌量的90%。纯拌和时间应控制在含气量最大或较大时。
e. 粉煤灰或其他掺合料应采用与水泥相同的运输、计量方式加入。
f. 拌和物应均匀一致,有生料、干料、离析或外加剂,粉煤灰成因现象的非均质拌和物应严禁用于路面摊铺。
g. 运输可选用车况优良、载重量5~20t的自卸车,自卸车后挡板应关闭紧密,运输时不漏浆撒聊,车厢板应平整光滑。
(3) 混凝土层铺筑
a. 滑模机械铺筑
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施工,宜选配能一次摊铺2~3个车道宽度(7.5~12.5m)的滑模摊铺机;2)滑模摊铺路面时,可配备一台挖掘机或装载机辅助布料;3)切缝时可使用软锯缝机、支架式硬锯缝机和普通锯缝机;4)基准线设置:由单向坡双线式、单向坡单线式和双向坡双线式三种;5)摊铺准备;6)布料;7)摊铺时应缓慢、匀速、连续不间断的作业,应随时调整松方高度板控制进料位置;8)开始时宜略设高些,以保证进料;9)正常摊铺时,
振捣频率可在6000r/min~11000 r/min间调整,宜采用9000
r/min左右;10)满负荷载时可铺筑的路面最大纵坡为:上坡5%,下坡6%;11)施工的最小弯道半径不应小于50m;最大超高横坡不宜大于7%;12)摊铺结束后,必须及时清洗滑模摊铺机。
b. 轨道摊铺机铺筑,施工工艺流程如下图:
④ 接缝
a. 纵缝施工
1)当一切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和硬路肩总宽度时,应设纵向施工缝,位置应避开轮迹,并重合或靠近车道线,构造可采用平缝加拉杆型。当所摊铺的面板厚度大于260mm时,也可采用插拉杆的企口型纵向施工缝,采用滑模施工缝的拉杆可用摊铺机的侧向拉杆装置插入;
2)当一次铺筑宽度大于4.5m时,应采用假缝拉杆型纵缝。
图10.2施工工艺设计流程
b. 施工缝:每天摊铺结束或摊铺中断时间超过30min时,应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宜与胀缝重合。
c. 横向缩缝施工
普通混凝土路面横向缩缝宜等间距布置。不宜采用斜缝;
在重交通公路时应采用假缝加传力杆型。
d. 胀缝设置与施工
1)普通混凝土路面的胀缝间距视集料的温度膨胀性大小确定;高温施工可不设胀缝;长温施工,集料温缩系数和年温差较小时,可不设胀缝,较大时,路面两端构造物间距大于等于350m,宜设一道胀缝;
2)普通混凝土路面的胀缝应设置胀缝补强钢筋支架、胀缝板和传力杆。
⑤抗滑构造施工
a. 摊铺完毕或精整平表面后,宜使用钢支架拖挂
1~3层叠合麻布、帆布或棉布,洒水湿润后作拉毛处理。布片接触路面的长度以0.7~1.5m为宜,细度模数偏大的粗砂,拖行长度取小值;砂较细,取大值。人工休整表面时,宜使用木抹。用钢抹整过的光面,必须再拉毛处理,以恢复细观抗滑构造。
b. 当日施工进度超过500mm时,抗滑沟槽制作宜选用拉毛机械施工,没有拉毛机时,可采用人工拉槽方式。
c. 重交通混凝土路面宜采用硬刻槽。
d. 一般路段可采用横向槽或纵向槽,在弯道或要求减噪的路段宜使用纵向槽。
⑥ 混凝土路面养生
&& 采用喷洒养生剂同时保湿覆盖的方式养生。
11 施工概预算
11.1 概预算的作用:
(1)是编制基建计划,确定和控制基本建设投资额的依据。
(2)是设计与施工方案优选的依据。
(3)是实行基本建设设招、投标,坚订工程合同办理工程拨款和结算的依据。
(4)是施工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搞好经济核算的基础。
11.2 概预算的编制依据:
(1)法定性文件
(2)设计资料
(3)概预算定额、概算指标、取费标准,材料、设备、预算价格等资料
(4)施工组织设计资料
(5)当地物资、劳力、动力等资源可利用情况
(6)施工单位自然条件及其变化规律,如气温、雨季、冬季、洪水季节及规律,风雪、冰冻、地质、水源等。
(7)其他工程及沿线设施,如旧存建筑物的拆迁,与水利、电讯、铁路的干扰及解决,清除场地,管理养护及服务设施等。
11.3 概预算项目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建筑安装工程
&其它工程及沿线设施
&管理养护及服务房屋
&施工技术装备费
第二部分 设备及工具器具购置费
第三部分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11.4 概预算文件的编制步骤:
(1)熟悉设计图纸和资料
(2)准备概预算资料
(3)分析外业调整资料和施工方案
公路工程概预算是以分项工程、概预算表为基础计算和汇总而来的,所以工程分项是概预算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5)计算工程量
在编制概预算时,应对各分项工程量按工程量计算原则进行计算:一是对设计中已有的工程量进行核对;二是对设计文件中缺少或未列的工程量进行补充计算。
概预算定额就是以分项工程为对象,统一规定完成,一定计量单位分项工程,所需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数量。根据分项所得的工程细目(分项工程)即可以从定额中查出相应的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名称、单位及消耗量定额值。
(7)基础单价的计算
(8)计算各分项工程的直接费和间接费
(9)计算建筑安装工程费
(10)实物指标计算
(11)计算其他有关费用
(12)编制总概预算表进行造价分析
(13)编制综合概预算
11.5 该公路单位分析相关条件:
(1)人工按16.78元/工日计算。
(2)砂石材料优先考虑水运,也可汽运。公路运价0.55元/t*km,装卸费
3.5元/t。水运价格0.2元/t*km,装卸费10元/t。
(3)主要材料产地单价
水泥425(32.5):300元/t&&&&&&&&
中(粗)砂40.5元/
碎石(4cm):63元/&&&&&&&&&&&&&
块石:48元/&&&&
片石:40.0元/&&&&&&&&&&&&&&&&&
卵石:50元/&&&&&&&&
组合钢模板:6200元/t&&&&&&&&&&&&
钢材(角钢等):4000元/t&&&&
Ⅰ级钢筋:3919.0元&&&&&&&&&&&&&&
Ⅱ级钢筋:4015元/t&&&&&
不锈钢管:16500元/t&&&&&&&&&&&&&
汽油:4.10元/kg&&&&&
柴油:4.30元/kg&&&&&&&&&&
其他材料以08定额价作为预算单价标准
参& 考& 文& 献
[1] 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 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 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4] JTG D40-200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5] 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6] JTG F10-200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7] JTJ018-97-200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8] 《路基设计手册》[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9] 《路面设计手册》[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10] 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11] JTG D63-200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12] JTG/TD65-04-2007,《公路涵洞设计细则》[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下环形车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