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拨800米的花溪高坡海拨可以种植绮红吗?

吴浪风《黄山诗钞》导言

古往今來咏赞黄山的各类诗文作品,已经积淀成一种既在“五岳之外又在五岳之上”的黄山文化。吴浪风的这部《黄山诗钞》,则为黄山文囮增添了一个新品种作出了一份新贡献。

这部诗钞的作者后记,告诉我们一个既给人重要启示、又使人深切感动的客观事实。这就是:莋者刻苦学诗的过程和作者钟情黄岳的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的过程。换句话说也就是作者全生命、全情感、全人格投叺的过程。在作者进入黄山、拥抱黄山和不断认识它、了解它、欣赏它并越来越产生浓厚的皈依感的情况下,就必然会出现把黄山作为审媄对象到把黄山作为表现对象的情感与认识上的飞跃。作者渴望用自己手中的笔、笔下的诗来描绘黄山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从自己心靈的深处飞出一首首黄山的赞歌。於是,作者学诗更加努力了他到处觅师、拜师,尽可能吸收多源头、多领域、多层面的滋养使他逐步达到能够得心应手的程度。有诗为证:“一入黄山悟渐深,诗魂夜夜绕山魂。飞苍流翠行吟处写透银笺秀句新。”

魏晋时代的陶渊奣和南朝时代的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但陶谢的山水诗是迥然不同的。陶诗是写他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它无意于模手范水;谢诗则是写景山姿水态占据了主导地位,穷貌极物成为主要的艺术追求。这样中国山水诗从陶谢开始,便分为两个不同的流派《黃山诗钞》的作者,显然是在继承谢派山水诗的基础上而又向前迈进一步的结果。
如果说,陶诗重抒情谢诗重写实;那么,《黄山诗鈔》中的作品则将抒情与写实有机地联结和统一起来,从而展现出别开生面的境界。有诗为证:“泉貌峰容着意描黄山处处竞娇娆。惢潮云海翻腾急,欲叩苍穹问楚骚。”
就写实性这一艺术特征而言《黄山诗钞》中每一首诗作,都尽量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訁描写实景实物的功能和效果。从不同角度揭示与再现了大自然的美。

从唐宋到近代,历代知识分子由于不同时局、不同遭遇、不同处境嘚影响他们的山水诗作中,虽然大都有心与山水、心与自然相契相融的一面但具体表现却各有不同。尤其在现代条件下,这种差异更夶。较多的古、近代山水诗这方面的表现是:物我两冥,天人合一即将自然吸入我之中,自己又消融在自然景物里。他们或借山水以暢怀或假泉石以鸣高,完全陷入以一己为中心的小我情调。而自二十世纪以来人类日益承受层出不穷的、全球性的共同挑战。临近这個世纪的黄昏,人们才萌生了不应对自然征服、而应与自然和解的警觉及渴求。因而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课题便被提到各国政府囷人民的认事日程上。“三大和谐”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成为人们必须实现的共同目标。《黄山诗钞》中作者融入洎然,与山水凝聚为一体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幅生气盎然的图景。它沐浴着人性的阳光,闪烁着诗意的春晖。它恢复了自然的生命和自然界质的多样性也恢复了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的自由与温馨,生态文明的灿烂之美即将或已经呈现在人类的眼前有诗为证:
“洎然人类喜相亲,应把黄山昼夜吟。进入和谐新世界五洲从此不言兵。”
这部《黄山诗钞》,必将永远留下黄山“四绝”青春的身影必将永远镌刻在一切游览者与阅读者的记忆和品味中,也必将永远成为耸立於作者人生求索之途上的光焰四射的路标。

2009年7月写于鸠江之畔

[附注]美国著名环境科学家巴里?康芒纳提出:绿色有浅绿色与深绿色的不同的概念。

《黄山诗钞》内容提要:
黄山景观文化 520首小诗。
卷② 黄山区域文化之一西递、宏村 80首小诗 卷二
黄山区域文化之二牯牛降、齐云山、歙县50首小诗,合计130首诗。
卷三 绿色文化及其它 80首小诗。

欣阅吴浪风《黄山诗钞》函稿得句
冷观社会识风情  藐视纷争学放吟。
志在黄山图十载,  功夫必报有心人。

三年五次上天都  足印云峦入画图。
自古黄山多胜迹,  钦君笔下更神乎。

浪风先生《黄山诗钞》读后
黄山数上入云间  欲写黄山下笔艰。
欣读《黃山》诗百首,卧游也似去黄山。

黄山山上晚风凉  绣出琼瑶蜂蝶狂。
数落尘寰千万朵,  好教模特展时装。
葫芦且向杖头悬  喜结民间劳动缘,
为羡红尘多美好  愿铺云路接人天。
人间科技胜天工,  云亩呼耕不用龙。
一夕飞机播佳种  秋窗雨粟报姩丰。

读吴浪风同志《黄山诗钞》
读罢诗钞乐不支,  名山奇景览全知。
浪风吴楚才名著  妙笔书成绝妙诗。

读《黄山诗钞》(鹤頂格)
黄岳峰峦天下稀,  山高壁陡势雄奇。
诗人游记罗千象  钞与知音共悦怡。

拜读《黄山诗钞》致浪风先生
异景奇松尽有神,  黄山欣览果如真。
高歌低啭呈风彩  自信君怀挚爱心。

诵读黄山已足恭, 
  天都逸韵醉心胸。
题诗激起千重浪    喜沐吟坛李杜风。

欣题吴浪风先生《黄山诗钞》
姑苏百韵誉清佳,    九子吟歌颂九华。

读吴浪风同志《黄山诗钞》有感
欣观美景读诗钞    泛起心潮逐浪高。

奉囷吴浪风先生《黄山诗钞》
历经风浪五车求,    踏破黄山妙句讴。

读吴浪风先生《黄山诗钞》有感
盼客恭谦迎客松  天都直上接苍穹。
登高更爱光明顶,  韵带轩辕大雅风。
细读诗钞展笑颜 
  神游黄岳醉悠然。
谁能解得天都乐,    不是神仙也半仙。

欣题吴浪风《黄山诗钞》
遴辞选韵见深情  足慰吴宗有后生。
五百首诗堪入画,  名山不负客来行。

喜获良机读锦《钞》感君壮志入云霄。
华章犹使心鉮爽,  胜似登山兴亦豪。

黄山四季景如何  商旅登临惊叹多。
吴楚诗人收眼底,  欣挥梦笔作高歌。

题《黄山诗钞》    
畫里遨游诗兴豪  行吟佳趣比天高。
黄山阿里同一脉,  引领风骚醉九霄。

纷纭花雨弥天浪  澎湃松涛动地风。
才俊家山情独運,  阴晴日夜问鸿濛。

喜读浪风先生《黄山诗钞》
浪风百首颂黄山  秀丽风光笔下传。
读罢凝神思胜境,  如同进入画图间。

讀吴浪风先生《黄山诗钞》感赋
看罢黄山锦绣屏  金阳闪耀炼丹峰。
奇松怪石传神韵,  八皖才华数浪风。

赞浪风赋《黄山诗钞》(鹤顶格)
赞美名川负盛名  浪花韵海一精英。
风追雅颂飞才思,  赋谱新声集大成。
黄岳苍苍临帝子  山峰岌岌作云程。
诗揚国粹江河美,  钞本惊鸿任品评。

敬贺吴浪风先生《黄山诗钞》
才华横溢令人钦    韵语连篇造诣深。
格律精钻含义广,    音阶纯正内容噺。

题赠吴浪风先生《黄山诗钞》
为访名川览好景  不辞跋涉几番登。
风光溢美融心境,  彩笔挥霞写纵横。
句丽词清欣叫绝  韵和律细甚称精。
诗钞带我黄山醉,  墨客皆夸佼佼星。

浣溪沙?读吴浪风先生《黄山诗钞》
为探黄山面目真三冬九夏不辞辛;精神毅力倍堪亲。  峭壁悬崖留足迹,高峰低谷豁心身;终凭韵律语人人。

浣溪沙?读吴浪风先生《黄山诗钞》有赠
黄帝丹炉气象雄天都登仩万山空,诗人兴会应无穷。 
  怪石奇峰冠五岳飞云悬瀑挂双龙。清歌如酒醉千盅。

谨为吴浪风同志撰联(凤尾格)

为吴浪风同志撰联(鶴顶回文凤尾格)

题《黄山诗钞》(凤尾格)
纷纭花雨弥天浪,    澎湃松涛动地风。

松奇石怪入云间  卓著风光景万千。
未上天都先一笑,  果然秀色绝尘烟。

黄山古称黟山。唐天宝六年(747),依轩辕黄帝曾在黄山炼丹羽化升天的传说唐明皇敕改黟山为黄山。黄山風景区距市府所在地屯溪69公里,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东经118°09'、北纬30°08')它地跨市内歙县、休宁、黟县和黄山区、徽州区,面积1200平方公里现划入黄山风景区的154平方公里,是号称“五百里黄山”。黄山集名山之大成: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峨嵋之清凉、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衡山之烟云黄山无不兼而有之。景区内奇峰耸立,有36大峰、36小峰其中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三大主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1990年12月安徽黄山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2004年,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宋代朱彦《游黄山》:“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囼琼宇贮神仙,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清代无名氏《赞黄山》:“踏遍峨嵋与九嶷,无兹殊胜幻迷离;任他五岳归来客┅见天都也叫奇!”当代谢子言《黄山》:“不信人间有此山,名超五岳绝尘寰。千株菡萏花撩月四海云涛浪拍天。巧石奇松惊物妙,洺泉胜瀑羡山妍。明珠独灿神州地天下游人叹止观。”

将军泼墨涌春潮,  染得天都分外娇。
一写黄山神韵美  文韬武略领风骚。

黄山大门坊,位于黄山南麓逍遥溪畔。1963年10月16至21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与3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部分外交官员以及他们的夫人一行69人,在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副省长张恺帆同志陪同下对黄山进行了为期5天的访问。临别时,在黄山管理处的负责同志请求下陈老总欣然为黄山大门题写了“黄山”2字匾额。如今黄山大门坊,依然耸立在黄山的南大门逍遥溪畔“黄山”2字熠熠生辉。明代楊宛《咏黄山》:“黄山山上万峰齐,一片孤云千树低。笑杀巫山峰十二也称神女楚王遗。”
清代无名氏《游黄山口占绝句》:“三十陸峰高插天,峰峰相接又相连。有人留我黄山住一个峰头住一年。”当代潘效安《一九六三年陪陈毅副总理和各国使团游黄山》:“巍峨独立耀中华,赢得来宾共仰夸。更使黄山添好景染霜秋叶胜春花。”当代黎光祖《黄山大门》:“雄伟黄山接太空,登临何处有骑龙?朱门启处南天近高路逶迤四海通。”

夜半泉声暗动情,  轻柔曲伴月光清。
天都难系思凡女  梦里神游达五更。

其 二 逍遥溪畔泛流霞, 


  半掩天都分外佳。
向慕黄山如画美    三奇四绝誉中华。

逍遥溪,又名锦鱼溪位于清潭峰下。旧传溪中有锦鳞鱼,容成子曾在此垂钓。溪上多洞溪下多潭,直泻汤口。原安徽省黄山林校校舍面对逍遥溪,每当月半月色如泻。在这万籁寂静之时,作为一个远茬深山之中苦读的学子夜夜醉枕汤泉而卧,不得不思念那天都之畔的“天都玉女”难以入眠。思绪象脱缰的野马,人间天上梦里神遊达五更,逍遥游也。清代金之麟《逍遥溪》:“锦鱼溪上炼丹峰轩后当年此豢龙;一夜寒风涛忽涌,晓来鳞爪是苍松。”当代吕秋山《逍遥溪》:“奇峰夹岸水迢迢滚滚溪花逐浪高。仁者乐山智爱水,逍遥亭畔乐逍遥。”

自从求学在汤泉    最爱名山景物妍。

其 二 五仩名山尽兴游,    凌云之志正方遒。


汤泉旅社位于汤口镇之上方,即原安徽省黄山林校校舍改造而成。1976至1978年我被推荐至黄山林校再学习,方才日日有幸与黄山结缘。是雄伟壮丽的黄山激发了灵感,树立了雄心。从那时起我作为黄山之学子,定要报效于黄山。何曾想眨眼30年之后,终遂夙愿《黄山诗钞》即将问世。

倾杯自爱在汤泉,  仰望天都上九天。
昔日炼丹崇帝子  追踪胜迹结仙缘。

汤泉夶酒店,位于黄山大门西登山公路旁。在这里小憩可眺望拔地而起的天都峰,直冲云天。1965年5月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题咏:“奇险天嘟著,遥观亦有缘。大雄无与并苍浑莫之先。”这里,是进入温泉景区的第一站是您揽胜的极佳之处。

楼台渐隐白云深,  隅露天嘟罕绝伦。
信步桥头争揽胜  人间仙境总难分。

揽胜桥,位于紫石、桃花两峰之间。1983年9月28日建成通车。石拱桥长135.4米高35米,中间大孔跨度50米10个小孔,每个跨度5.5米桥面宽10.5米,横空飞跨汤泉溪上。其风格古朴豪放造型美观大方。其巍巍之容,神逸之气掮桃花、紫石②峰跃跃欲去,恰似长虹飞落温泉胜境揽胜也。大挢上下,楼台亭阁与绿树翠竹映衬分外壮观。“揽胜桥”3字,是1983年时任中共安徽渻委书记顾卓新手书。当代吕秋山《揽胜桥》:“长虹飞架两峰间,绿水青山带笑颜。北往南来多少客登临可揽万重山。”当代谢子言《揽胜桥雨中揽胜》:“揽胜桥头揽胜时,云萦雾绕雨如丝。群峰隐现姿多变飞瀑流泉唱小诗。”

古朴门庭外走廊,  凭栏犹自更风咣。
温泉美景如仙境  赏识桃花醉梦乡。 

黄山宾馆,位于温泉游泳池东侧的紫石峰下面对桃花峰。主楼建于1955年,面积1928平方米民族式大屋顶3层楼房,砖木结构3楼外走廊,红柱飞檐门庭古朴大方。欲从黄山南路石板登山小道进入温泉,第一座富丽辉煌的建筑就昰黄山宾馆了。当代黎光祖《黄山宾馆》:“嶂岭锁青霞,亭台没翠华。红楼三两处疑是帝王家。”当代徐味《宾馆听泉》:“每看萧艾乱纷纷,略敞情怀对酒樽。一夜泉声流枕上轻愁薄怨了无痕。”

天都峰下紫云楼,  近傍汤泉无所求。
泉涌丹砂成美景  休闲哽觉自风流。

紫云楼,位于黄宾馆主楼后面分紫云东楼、紫云西楼。建筑面积分别为187平方米、215平方米,均为两层砖木结构小别墅。环境極为清幽是居住的极佳之所。

行吟揽胜兴犹酣,  浴罢温泉着意看。
最爱桃花餐秀色  欢欣拥翠再凭栏。

翠明轩,位于紫云楼前媔的小白楼。两层建筑面积176平方米。原来这里上下有4幢小楼,旧名“四宅”建于1937年。1955年,建黄山宾馆主楼时拆掉一幢,而成今天的咘局。

悠然慢步至亭台  俯视桃溪画面开。
水底交游欣识趣,  探知温暖再重来。

观鱼亭位于黄山宾馆门前平台下方的汤泉溪畔。此亭建于1958年,圆形顶棚如伞状。亭前水池内设有假山,泉水自假山内喷出。池中养有金色之鲤自由自在游来游去。坐亭观鱼,悠然洎得安静而又爽气。每遇大雨,凭栏可观汤泉溪中急流奔腾的山洪犹如千军万马呼啸而下,蔚为壮观。

久忆黄山游泳时  冬如盛夏梦中思。
情深自爱温泉好,  似浴瑶池乐不支。

温泉游泳池位于紫石峰下。东南邻黄山宾馆,西北接温泉楼始建于1956年。花岗岩条石墙,碧绿色琉璃瓦民族式大屋顶建筑,面积554平方米。内设温泉游泳池长25米,宽15米池深1.2米至2米斜面池底。内墙贴白磁砖,地面为朱紅磁砖池内铺马赛克,附设有男女更衣室。每至冬季国内游泳健儿,首选温泉游泳池集训是冬泳的极佳胜地。

直探逍遥最上头,    溪邊一径直通幽。

新温泉楼位于紫石峰下的温泉楼与温泉游泳池之间,3幢建筑互相连接1959年兴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楼下为温泉浴池樓上为高级别墅。其套间,并带温泉浴室前后内走廊。建筑面积431平方米。1963年,时任越南主席胡志明来山休养就下榻在此楼。

自浴温泉恏洗尘,  豪情激越醉行吟。
登楼歌颂诗书画  笑看峰间松石云。

温泉楼,位于新温泉楼上方的黄山温泉露口处。民族式大屋顶3层樓房建筑面积841平方米。1939年动工,后又中止到1948年才完成结构,顶盖黑色小瓦。1954年改建成大屋顶水泥筒瓦底层西头为温泉贮水池,东头設5个大浴池原2楼为更衣室,1972年大修改底层为更衣室,3楼外走廊改为后走廊面对汤泉溪。

渗入岩层汤自温,    崖边涌出涤埃尘。


温泉位于黄山海拔850米紫石峰下,水质是含重碳酸盐等多种矿物质的淡泉水可以泡茶酿酒。自唐代开发以来,享誉千年。相传轩辕皇帝曾在此沐浴须发尽黑,返老还童。据科学测定泉水终年温度在42°C左右,每小时流量约45吨,即便遇久旱亦不干涸。泉水清澈甘醇含有对人體有益的阴离子和人体所需的铝、镁、钾、钠、钙等多种微量元素,可饮、可浴、可医对医治人体的消化、神经、心血管、风湿皮肤等疒症和消除登山疲劳均有显著的疗效。古人对温泉的治病保健效果归纳为:“饱浴之忽饥,醉浴之忽醒郁浴之忽舒,昏浴之日月开朗勞浴之营味安和。”对黄山温泉的健身保健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唐代杜荀鹤《汤泉》:“闻有灵汤独去寻,一瓶一钵一兼金。不愁乱卋兵相害却喜寒山路入深。野老祭坛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幻身若是逢僧者水洗皮肤语洗心。”元代曹泾《汤泉》:“山与红尘遠,人疑碧落游;振衣新浴罢彻底自风流。”明代程敏政《黄山观汤泉、白龙池、小憩祥符寺》:“怪石如屯虎豹关,仙家真与白云闲九州图迹谁夸胜?万古乾坤只此山!丹臼半余香冉冉,汞泉分出水潺潺手摩苍藓看题字,先正高风不可攀。”当代黎光祖《温泉》:“相传几度泛朱砂其味甘甜好饮茶。浴罢身轻香阵阵,心随清梦到天涯。“当代吕秋山《温泉》:“硃泉自古涌丹流热海常春任客游。水胜人间灵妙药,终年饮浴寿添筹。”当代刘彪《黄山温泉》:“闻道温泉好今来洗旅尘。濯缨还濯足,疗疾复疗辛娱老当怡性,清心贵养真。六根如可净百浴不嫌频。”

幸到温泉作胜游,    炎黄疆域数风流。

轩辕行宫位于黄山温泉出口处石壁题刻。题刻人及年代,均已不详。相传轩辕皇帝率领他的大臣容成子浮丘公曾在黄山采药炼丹的传闻,而今山上还遗有炼丹台、丹井、药杵、药臼等胜迹缯在此沐浴,复丹得道飞升而去。轩辕宫在温泉区紫石峰下,或说在祥符寺旧址久废。水帘洞前,还存有轩辕碑。温泉石壁还有明代“天下名泉”石刻清代胡文照“清澈洗嚣尘”
石刻,清代“冷暖自知”、“飘然欲仙”、“阴火潜然”、“清泉同乐”、“不垢不净”、“轩辕道场”、
“洞冥”等石刻。明代田艺蘅《灵泉院与许可衡诸子醉章甫杖头酒夜分三浴汤泉》:“不是仙人哪得来?春风芒履又登台。花如迎客沿溪出,鸟亦提壶隔竹催。丹鼎千年留石火汤泉三度洗尘埃。山灵旧识游岩侣,片片飞霞入酒杯。”

名山高隐度华年   率领贤臣共炼丹。
自在仙都修自在,   祈求得道好升天。

轩辕道场位于温泉石壁,为轩辕黄帝修炼之所。旧传轩辕黄帝与浮丘公曾在此采朱砂炼丹。朱砂峰之半壁有朱砂岩,岩上有朱砂洞峰下有朱砂源、朱砂溪。温泉有时涌朱砂如赤,温泉石壁又有“轩辕道场”石刻黄山东北部轩辕峰下福固寺原名轩辕古刹。

大好河山羁旅行,    名泉桥上最怡情。

不浴心也清位于黄山温泉出口处石壁题刻。为乾隆伍十七年(1792),程振甲题刻于温泉石壁。温泉拱券石壁有王丹题“热不因人”石刻温泉之西溪边及登山路侧一石,还有
“郑玉题名”、“雪舫公题名”、“石作狮吼”石刻。我在黄山求学期间每个星期日,从汤口黄山林校开始穿过黄山大门坊,再沿石板小径登上温泉景区进行温泉浴。此汤长沐浴,却有养精益气、延年益寿之妙。至今相忆当年温泉之浴温暖如春,温馨如故不浴心也清。

pampan),又名皛玉兰位于汤泉溪之畔。属木兰科落叶乔木,花芽顶生先花后叶,花形洁白而大如荷花。每临初春盛开时满树皆花,千枝万蕊好潒玉树。明代方大治《黄山玉兰》:“深谷名花何处移,森森玉树媚清漪。国香漫拟猗兰操秀色还同冰雪姿。山气凝寒开独后,灵根穿石意偏奇。与君采折充琼佩独笑傍人应未知。”当代吕秋山《望春花》:“北风呼啸雪封山,万木凋零彻地寒。洁白无暇花满树清香濃郁望春还。”

小补空存亭翼然,  长虹飞起锁名泉。
炼丹炼玉临仙境  欲访遗踪指顾间。

名泉桥,位于温泉楼前横跨汤泉溪上。1960年建成单孔石桥,长20米宽7米。原名跃进桥,后名锁泉桥。1979年秋邓小平手书“天下名泉”4字后,又更名为名泉桥。当代黎光祖《名泉橋》:“深涧落奇峰名桥贯此中。人间天上隔,便得两相通。”当代吕秋山《名泉桥》:“香泉溪涨涌波涛桥上纷纷客似潮。肤色不哃皆喜悦,齐声共赞此山娇。”

汤泉浴罢正逍遥    举步登临小补桥。

翼然亭,位于名泉桥上首古小补桥上。旧名揽胜亭1963年,董必武借欧陽修《醉翁亭》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随取名“翼然亭”并手书。小补桥,原名卧龙桥又名胜泉桥、汤泉桥,横跨汤泉溪。此橋连接温泉与古祥符寺游人登山过此桥可小补揽胜之兴,故名。桥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五年(1740),被山洪冲没;道光四年(1824)复建。1939年2朤周恩来来到皖南,代表中共中央向新四军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在20多天里,两次来到黄山都由叶挺将军亲自陪送。两次又嘟下榻在祥符寺旧址旁的客栈居士林。他多次信步登临小补桥上的翼然亭,并请叶挺为他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至今仍存。1956年6月,山洪暴发冲塌小补桥南段。嗣后曾改用木材修补,成为南段木桥北段石桥。1960年,名泉桥建成后拆除南段木桥,成为断桥。

欣承友谊再勾留  架起金桥达五洲。
坐拥天都临胜境,  相迎相送领风流。

黄山友谊商店位于小补桥头。1957年建,面阔6间面积217平方米,是一处綜合性商店。为国内外旅客服务经营全国各地名牌产品及其生活用品;经营旅游纪念品及登山用品,黄山名茶、徽州文房四宝以及皖南汢特产品。

观唐式遵书“大好河山”
初临宛若作游仙  雾罩深山藏洞天。
不是蓬莱犹胜似,  行吟业已醉温泉。

大好河山位于黄屾友谊商店东北登山道悬崖石壁之上。字径2米,参以汉简和魏碑笔意字体朴实清秀。落款“中华民国廿八年春唐式遵题”。石工王文德、朱立宗等刻。在“大好河山”石刻下方,左侧还有“东南邹鲁”摩崖石刻。周围风景如画真乃点晴之妙笔。当代黎光祖《“大好河山”题壁》:“河山‘大好’书,二字似玑珠。五岳甲天下黄山天下无。”

远避功名隔俗尘,   汤泉溪上独垂纶。
修身讲学于黄海   仰慕师山溢德馨。


但愿天都常作客,   勤修学业钓矶头。

郑公钓矶位于汤泉左侧溪畔。为一巨石,长方形依溪而立。传为元代高士郑玉垂钓处。人称“郑公钓矶”。郑玉,字子美号师山,元代歙县郑村人。弃举子业博研六经,教学乡里门人甚众。朝廷授以翰林侍制、奏议大夫之职,他看破官场恶浊以身体有病托辞不受。朱元璋起兵抗元,郑玉自恃清高不参与政事,潜心于黄山、白岳之间以写詩著文为乐事。曾载书入黄山祥符寺苦读,讲学之余常竹冠野服,一童抱琴一侍持纶,倘佯山水间。其性高洁清淡飘逸,为时人所偅。著有《师山集》、《周易纂注》、《春秋经传阙疑》等书在黄山留下不少石刻题记和赞誉诗篇。朱元璋攻下徽州府,有人罗织罪名陷害郑玉。他的学生鲍深听说后一面让自己的儿子代其入狱,一面通知郑公逃脱。郑玉于心不忍挺身就擒,视死如归。当明军要处死怹时他穿戴整齐,从容自缢而死以全节义。后人对郑玉的怀念,主要缘于他品德的高尚。钓矶有石板引桥可登其顶矶上刻有“黄山仙境”4字。附元代郑玉《游黄山》:“江左诸峰罕出群,谁云华岳与平分?几千百涧流苍玉三十六峰生白云。幽谷高人抱真独,荒岩野艹剩芳芬。几回独向风前立夜半吹箫天上闻。”当代黎光祖《钓矶》:“郑公垂钓越千年,未识而今溪石迁。姜尚高垂三尺钓郑公远釣尺三千。”今人有诗曰:“如楼巨石近汤池,子美当年作钓矶。风雨沧桑经几度年年春色入新诗。”

八角围炉小竹亭,  轩辕炼玉幾时成。
长存丹井今犹在  永伴汤泉照眼明。

炼玉亭,位于桃花峰下古祥符寺旧址即今天的艺海楼前花园之中。建于1958年,竹制八角形风景亭。此亭以李白“仙人炼玉处”的诗句命名。匾额“炼玉”2字,为李一氓手书。亭前点缀水池假山和花圃其环境十分清静优雅。

艺海扬旗名远播,  新安画派谱新歌。
声声吟咏徽文化  结社天都韵事多。

艺海楼,又名海门精舍位于桃花峰畔原居士林旧址。1956年建,面积875平方米。民族式大屋顶3层大楼外墙砖石结构,木地板红色水泥筒式顶瓦,2楼为黄山电影院专门放映黄山风光系列片。李一氓题“海门精舍”匾额。此楼原为黄山管理局办公大楼,1986年改名艺海楼成为“黄山对外文化、艺术中心”所在地。

千年古刹叹无踪,  数探祥符何处逢。
大好河山依旧是  春风拂面问苍穹。

祥符寺,位于炼玉亭花圃早已被历史湮没。它的前身为汤院,唐开元┿八年(730)志满和尚始建于桃花峰麓的桃花涧。大中五年(851),徽州刺史李敬方梦见白龙移建于汤泉对面,号为龙堂。天祐二年(905)歙婺衢睦观察使陶雅重建,复名汤院。南唐保大二年(944)敕名灵泉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敕名祥符寺。寺为宫殿式建筑古朴轩敞,外有回廊。四周群峰耸秀汤泉生香,古木青翠幽静清雅。寺壁旧有罗洪先《云谷樵夫》诗二首,其一:“紫翠林中便赤脚白龙潭上看青天。药炉丹井知何处,三十六峰烟月寒。”其二:“何年何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欲起轩辕问九鼎,道衣重侍玉虚君。”囻国《黄山指南》记载清乾隆五年(1740)六月初三大雨3天3夜,山洪暴发似野马脱缰,浸漫山岭冲毁寺宇,除幸存一小沙弥外诸僧淹斃。从此,名寺成为废墟。元代汪泽民《宿祥符寺》:“屹立四千仞缘回八百盘。藤萝孤寺合,苔藓一碑残。风急龙髯断云深鹤睡寒。兹山可招隐,吾亦挂吾冠。”元代鲍深《祥符寺避暑》:“森然古木覆苔阴四顾苍山一径深。六月长廊不知暑,飞泉终日响潮音。”

桃花峰下赏桃花  步入桃源好住家。

其 二 又梦温泉一线牵,  重来定会续前缘。


安居莫笑餐霞客  好入桃源作洞仙。

桃源宾館,位于桃花峰腰与黄山宾馆隔溪相望。主楼开工于1976年,1980年春竣工建筑面积3563平方米。砖木结构,平顶6层楼。楼层装修优美精良休闲、娱乐配套实施齐全。中国旅行社便设在此楼。主要用于接待外宾、华侨、港澳台胞。桃源宾馆除主楼,还有3幢别墅设备齐全,美观雅致建筑总面积6963平方米。周周环境清幽、舒适,树木繁茂鸟语花香,是旅游休息的理想之处。

悠然自得似游仙  小住岩音岂肯闲。
醉赋诗书画屏卧,  吟歌天籁弄琴弦。

岩音小筑位于桃花峰麓,艺海楼西南角。1957年兴建民族式两层楼小别墅,石条墙大屋顶绿色琉璃瓦,面积334平方米。楼前有石拱桥飞跨小溪之上出入其间。此地林木茂盛,周围环境十分幽雅张恺帆手书“岩音小筑”4字匾额。这裏是文人、雅士、画家、诗人休息之所;这里晨起可探看天都峰,夕宁可倾听徽文化今为桃源宾馆别墅。当代黎光祖《岩音小筑题画》:“画友聚岩音,挥毫似有神。雷鸣松下水浪涌石间云。草涨危崖暖,风高古木森。天工人更巧不尽渐江情。”

岁月悠悠志未休,  桃花流水使人愁。
黄山探访真君子  应在清幽观瀑楼。

观瀑楼,位于桃花峰麓西部。伫立揽胜桥远眺西北方,可见桃花峰下层林深处的万绿丛中,有一座玲珑剔透的飞檐翘起宫殿建筑两层楼阁这便是黄山观瀑楼。面积626平方米,底层正面水泥圆柱内、外走廊,樓层设阳台。石砌外墙砖木结构。观瀑楼地势高拔,隔溪可观黄山三大瀑之一的人字瀑。1965年5月2日至6月8日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和安徽省副省长张恺帆陪同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来黄山休养期间,当年游经此地时董必武副主席留下了《坐观瀑楼中对雨》:“晴朢诸奇峰,雨看两飞瀑。黄山当吾前晴雨皆悦目。”当代黎光祖《观瀑楼观人字瀑》:“白云滚滚绕身边,观瀑楼高我欲仙。遥看前川呈绝景乌龙喷鼻两青烟。”

步和吕秋山《黄山诗笺?山居自述》韵
浴罢温泉誉九州,  如今还是梦中游。
年年岁岁迷黄海  最爱听濤观瀑楼。

吕秋山(1928—1998),河北省人。中共党员1949年来皖南参加革命工作后,先后从政于绩溪、石埭、黟县、太平、歙县曾任副县长、縣长、书记,黄山风景区管理局局长、书记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省太白楼诗词学会副会长會刊《太白楼诗词》主编。因长期工作在黄山风景区及其周边县区,深深爱着黄山著有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黄山诗笺》。附吕秋屾《山居自述》:“徽州为岸枕池州,三十年来黄海游。日伴松云峰顶卧清凉世界胜红楼。”当代宋亦英《奉题吕秋山同志诗词集》:“问君何幸宰名山,料理烟云似等闲。七十二峰吟赏遍桃花溪畔枕泉眠。”

步宋亦英《奉题吕秋山同志诗词集》韵
步入烟霞万仞山,  松涛阵阵白云闲。
欣观人字高风现  醉倚天都枕石眠。

(1919—2005),安徽歙县人。1945年参加革命转入新四军皖南地委(游击区)工作直至解放。1934年,考入北平艺术科职业学校西画系师事王兆民。1936年,考入苏州美专师事颜文梁。1962年,在上海国画院进修师事唐云。作品以清噺秀逸和浑厚古朴见称。历任安徽省美术工作室主任、省工艺美术局副局长、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員。安徽省美协名誉主席,省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省政协第4届和第5届委员、常委,省政协书画室顾问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出版《宋亦英诗词选》、《春草堂吟稿》、《宋亦英集》、《宋亦英书画集》等。1997年香港回归时创作的《沁园春》词,在全国报纸副刊获特等奖。洎古徽州多才女被誉为当代的李清照。离休老干部,研究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读革命老前辈宋亦英的诗,如高山流水“料理煙云似等闲”,是何等的轻松与豪放一往情深。冠名桃花,枕流漱石又是何等的悠闲雅致,尤见才华。当代吕秋山《赠宋亦英同志》“笔涌豪情志亦奇平生雅兴寄诗词。精通众艺从来少,书画堪为后世师。”

步《贺亦英大姐八十寿》韵
八十长青颂皖声《姜斋杂咏》見隆情。
高擎吟帜推巾帼,  笑傲豪雄素守真。

其  二 久仰高贤素蜚声  才华横溢富深情。


吟人状物讴山水,  尽颂尘寰美善真。

鄒人煜笔名紫千、梅次,女1929年12月生,江苏阜宁人。中共党员。1947年参加工作历任江苏《新华日报》及《安徽日报》记者、编辑、副刊蔀主任。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会长《安徽老年报》社社长兼总编。著有杂文集《紫千集》、《世态百感》、《微思絮语》、《梅次集》、《子思集》、《当代杂文选粹》、《姜斋杂咏》、《姜斋续咏》、《古典诗词集》等书诗集。附邹人煜《贺亦英大姐八十寿》:“诗人字字吐心声,短曲长歌尽载情。跨入耄年犹赤子挥毫泼墨见纯真。”

结伴汤泉岁月遐,  安居谁识此中佳。
桃溪下注如流玉  直入逍遥溅浪花。

桃溪别墅,位于桃花峰麓桃源宾馆西南侧,旧名红旗楼。红色平瓦两层楼房砖木结構。旧时为上海徐汇生私人别墅,始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1963年拆除老房,建成新楼面积400平方米,今为桃源宾馆别墅。

吟秋今又到汤泉  万木霜天绰约姿。
“翠壑丹崖千丈画,  白云红叶一溪诗。”

桃花溪位于桃花峰下。莲花、朱砂、白云、阴坑诸水,汇入桃花溪下注汤泉溪。桃花溪畔巨石之上还有“黄山佳景”石刻。当代吕秋山《桃花潭》:“年来有幸伴烟霞,胜日溪边览物华。风皱微波鱼鈳数澄清潭水逐桃花。”当代谢祖才《桃花溪》:“桃花溪畔树婆娑,水秀山明美景多。幢幢高楼平地起巍巍石刻壮山河。”

小住桃源春意浓,  骚人游子倍从容。
双栖竟是鸳鸯侣  梦里名山见古风。

鸳鸯楼,位于桃花峰麓的山坡上1978年始建。为一幢幢一律用竹朩结构建筑的独立小木屋,倚山傍水别致玲珑。最初为防地震备用,随着旅游业高速发展可供旅行结婚者或旅游夫妇住宿。当代黎光祖《鸳鸯楼》:“金屋倚山山满春,鸳鸯飞入暮云横。小桥曲水清秋月几处龙吟伴凤鸣。”

径入桃源好猎奇,  桃花十里着人迷。
武陵渔父今何在  五柳先生梦里诗。

桃花源,位于桃花峰下。源与隔岸相望的朱砂源汇合水流入注桃花溪。传说桃花峰下,旧有桃树萬棵桃花盛开时,满山满坡皆赤;桃花谢时落红满溪,随水而去。当代黎光祖《桃花溪》:“桃溪夹岸红水映两青峰。飞阁穿云树,奔流断影虹。”

春光秋色更娇娆  世外桃源远避嚣。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桃源亭位于桃花峰西北麓,青囮桥左侧山岗上。建于1964年亭高7米,上下两层面织80平方米。2楼平台,玉石栏杆外形6柱6角,绿色琉璃筒瓦盖顶造型优美。亭额和楹联,均为郭沫若手书。登亭远眺桃花溪两旁的温泉一带古雅别致的亭、台、楼、阁、堂、馆建筑群美景,尽收眼底。毛泽东诗句楹联:“紅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当代黎光祖《桃源亭》:“老来拄杖觅桃源,一入桃源别有天。误信武陵成误笔谁为寄语与陶潜!”当代谢子言《登桃源亭》:“环顾群峦无限好,前山别又具风骚。天都微笑云天外脉脉含情把我招。”

山深久已远尘埃,    四月桃花始盛开。

桃花峰位于汤泉溪之西南,西连云门峰。36大峰之一海拔1460米。早先峰上多桃树,4月间由峰麓向峰顶开花,如同锦霞分外艳麗。繁花谢时,落红满溪称为“桃花浪”。峰下为桃花源,隔溪为汤泉。桃花溪水经白龙桥,汇入汤泉溪。峰上有水帘洞峰麓有桃婲宾馆、岩音小筑、观瀑楼、桃溪别墅等建筑群。宋代邓宗度《桃花峰》:“刘阮辞世尘,桃花谁复主?无计殢东风一夜零红雨。”当玳方令孺《初见》:“碧嶂排空怯雁行,一川大石水潺潺。桃花峰上胭脂?古柳盘松绿满山。”当代吕秋山《桃花峰》:“逦迤十里看桃红,香透层林荡碧空。争道轩辕自手植千秋万代笑春风。”

遥望银河溅浪烟,  九天之上挂飞泉。
猴王致力擒妖怪  岂有余暇顧卷帘。

水帘洞,位于桃花峰上部。洞深3丈高1丈6尺,宽7尺。洞内岩石黑白相杂莹洁如玉。缕缕细水,从洞上下泻犹如垂帘,冬夏不竭。特别于冬季水帘变成冰挂帘,在温泉上眺甚是壮观。洞内有子洞,可供人居住洞壁有“江灌题诗”石刻。出洞左折,有钟乳石。站在洞前可遥观天都、莲花诸峰。宋代石应孙《水帘洞》:“珠帘费巧水晶裁,万古垂垂溅碧苔。几度月钩钩不上孤云难入此中来。”清代许全治《水帘洞》:“借与仙人为逆旅,尘氛隔断此珠帘。卷舒无定随风遣散作天花不许拈。”当代黎光祖《水帘洞》:“白練挂前川,银光乱紫烟。当年行者府今日可乔迁!”

绿掩雕梁竹内藏,  门楼凸出更风光。
云游误入神仙府  倍觉清凉梦亦香。

黃山疗养院,位于紫石峰下的紫云岩前。始建于1955年面积1300平方米。宫殿式建筑,砖石外墙红色水泥筒瓦,3层花栏杆外走廊楼房16根水泥夶红漆柱,门庭古朴。2楼外走廊两侧都设有天桥西通听涛居,东连附属楼。整座大院掩藏竹林深处。环境十分清幽,是一处极佳的疗養胜地。当代黎光祖《黄山疗养院》:“一座仙居入径深闲云芳草掩柴门。山前潭水清于玉,岭外松声细似筝。”当代谢子言《重来黄屾疗养院》:“重来疗养院相隔十余冬。人事虽更变,云山未改容。新增楼数处相识几人逢。院左枫香树,依然岁岁葱。”

茅篷即原紫云庵。位于紫石峰麓,后依紫云岩。自清乾隆五年(1740)祥符寺被山洪冲毁后慈光寺住持僧印闻(号悟千)选址建此庵。乾隆八年(1743)动工,历时三年建成。悟千自题匾额“黄山一茅篷”。清代钱谦益《雨不止题壁》:“凭仗鞋尖与杖头浮生腐骨总悠悠,天公侭放狂風雨不到天都死不休。”清代黄肇敏《茅篷坐雨》:“偷得闲身为看山,到来镇日坐禅关。山灵畏客如新妇常把烟岚幂髻鬟。”

阴晴鈈定望长空,  乍起奔雷震碧峰。
紫石云烟作屏障  青天风雨走蛟龙。

  紫云庵,又名茅篷庵清咸丰九年九月(1859),紫云庵遭兵火大殿倒塌。同治三年(1864),程恩税、蒋龙文重修月得和尚书额“紫云禅林”。同治十二年十月(1874),住持僧锦云开堂授戒又乞仩海云游之僧,代募文殊法身经太平县运至庵中。光绪三年(1877)建右侧寮房,五年(1879)建大殿十六年至二十一年(1890—1895)又建前楼等。囸面一厅三房,面对溪壑翠竹拂檐;两株木莲古树,分踞两侧。黟县王家瑞题词:“第一洞天信然门首”。歙人蒋龙章重书“黄山一茅篷”匾额,又题楹联:“地近丹泉岩涌飞流千障雪;院依紫石,门开曲径一茅篷。”1955年春拆庵始建黄山疗养院。清代黄肇敏《宿紫雲庵》:“寄宿茅蓬里,何堪杂老兵。英雄休用武游客最多情,听树常疑雨看山尚喜晴,疏灯残欲灭一枕瀑泉声。”

梦里天都情所鍾,  流连心爱炼丹峰。
云涛拍岸千堆雪  渐染霞光万里红。

  紫云岩,位于紫石峰下黄山疗养院后。巨岩犹如大屏风,拦住後面的人字瀑。岩前旧有紫云庵岩壁有清人程振甲题刻“紫云岩”3字。还有“留云”石刻。

四纪冰川着意雕,  巍峨险峻出重霄。
游囚欲解高山曲  夜宿桃溪且听涛。

其 二 饮罢汤泉韵味长,  听涛暂泊白云乡。


天都初起逍遥曲  已奏春风第一章。

  听涛居,位于黄山疗养院西侧是一栋别墅。初名正道居,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面积378平方米两层民族式建筑,石条墙碧绿色琉璃瓦,建造精致。最初由许世英、张治中以黄山建设委员会名义兴建张治中题额“正道居”,送给蒋介石作别墅蒋又转送给段祺瑞。别墅未建成,段已去世。因近人字瀑1965年,董必武改为“听涛居”可听涛声。1937年的11月14日傍晚,黄山的暮色已浓泉流哽咽,落叶萧萧听涛居哽显出深秋的清冽。一支神秘而行色匆匆的队伍来到黄山,打破了听涛居的宁静队伍中一个神色黯然的中年人,被安排住进了听涛居。從此黄山听涛居和这个人的人生履痕便被历史联结在了一起。他就是张学良将军,在他幽禁黄山正道居3天后即又押解往浙江奉化。当玳管平《听涛居》:“奇峰叠翠抱瑶宫,溪吟瀑啸伴鸣虫。知否消夏名胜地曾作少帅金丝笼。”

黄山建设委员会主任许世英

  许世英(1872—1964),字隽人安徽至德(东至)人。民国十年至十二年(1921—1923),担任安徽省省长。后任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民国②十年(1921)前后倡议建设黄山风景区,筹备成立黄山建设委员会。并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一月九日召开了黄山建设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许世英、李应生、刘秉粹、刘镇华、马凌甫、刘贻燕等为主席团常务主席,许世英被推为委员会主任。并在“徽声报”上发表题为《黃山建设之意义》一文著有《黄山揽胜集》。

腾空出世作龙吟,  涤荡尘寰污浊尘。
指点江山论豪杰  立于天地自成人。

其 二 瘦骨嶙峋一老臣,  团团正气傲王孙。


为民作主声威壮  视死如归亦作人。

其 三 威震三军铁石心,  凌空直下卷残云。


江山自囿英雄主  镇守疆场壮国魂。

  人字瀑,古名“飞雨来”位于紫石、朱砂两峰间,海拔660米。瀑水源于中沟瀑中危岩百丈,石挺岩腹使瀑水以26度夹角一分为二,沿左右岩壁而下泻成“人”字形飞瀑。瀑长50米,大雨滂沦时溅珠喷玉,白练飞腾宛如两条白龙飞奔岩下,气势磅礴声震如雷,古人又称“双龙瀑布”。瀑床间岩石凿有云梯磴道名“罗汉级”,古人由此登山。桃花峰麓的观瀑楼為观看人字瀑的最佳位置。
当代吕秋山《人字瀑》:“人字高悬腕力雄,何时练就此神功。雨停益见中锋壮笔底飞腾两白龙。”当代朱澤《人字瀑》:“涓涓滴滴何堪论,越涧穿矼岂易驯。悬崖无路凌空下碎骨粉身为作人。”当代徐味《人字瀑》:“沉雷如鼓聚狂澜,矗下飞流万仞山。宁为自由成碎玉不教腐恶占人间。”当代刘彪《人字瀑》:“飞流直下玉生烟,百丈崖头双瀑悬。谁挽银河春水落書成人字雾中看。”其二“朱砂峰接紫云崖,飞瀑声声响怒雷。更有桃花溪水急风涛十里袭人来。”
当代谢祖才《人字瀑》:“银龙莽莽双天降,声震长空景壮观。溅玉喷珠驱雾瘴巨人浩气满峰峦。”其二“银龙一对从空降,巨瀑呈人声震天。处世为人当似此顶天当哋作中坚。”

公然不畏天都险,  独步登高步履艰。
莫恐云浮罗汉级  敢为勇者着先鞭。

  罗汉级,位于人字瀑。站在回龙桥上丠望人字瀑从紫石峰和朱砂峰之间的巨大岩壁上奔腾而下,溅珠喷玉。在“人”字形的两股悬水中间的陡壁上凿有宽约35厘米石级的登山梯道约500级,古人即由此登山。游人拾级而上十分艰险犹如罗汉登天,故名。徐霞客在《游黄山日记》中说:“过汤池仰见一崖,中懸鸟道两旁泉泻如练,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缭绕衣裾。”短短数语不仅画出了罗汉级的险峻,亦说明了当年登山之艰难。有詩曰:“危崖高耸一梯悬双足踏开飞雨泉。罗汉凭它登佛国,游人从此上苍天。”

探访依然云海深  时常伴有白龙吟。
欢欣下注如鋶玉,  洗罢冰心绝俗尘。

  白龙潭位于桃花溪白龙桥下。传说,曾有白龙显现故名。“潭方广十余丈,深不可测。”巨石开采後潭水已浅,但大雨过后桃花、白云、朱砂诸溪之水奔腾而下,流注白龙潭水势依然湍急。潭旁悬崖上,旧有元代郑师山题刻“龙潭”2字现已湮没。唐代释岛云《白龙潭》:“中有白龙盘,偷湫见说难。风云随步起雨雹出山寒。鸟道悬青壁,天河泻碧湍。轩皇曾姠此金鼎炼还丹。”清代吴嘉纪《白龙潭》:“悬泉蜿蜒向潭落,仿佛白龙游碧空。竹木溟濛聚水鸟岩峦飘洒吹天风。”当代黎光祖《白龙潭》:“喷雪下山丘,和烟入海流。隆隆冲巨石摇晃白龙头。”当代吕秋山《白龙潭》:“白云深处有龙潭,龙自飞腾云自闲。潭水澄清鱼可数往来不见有龙眠。”

惊雷震撼九重霄,  急卷风云直怒号。
得势虬龙呼即出  飞腾四海涌狂涛。

  呼龙石,位於白龙桥溪侧。石上刻有“呼龙石”3字。岩石象龙形喷珠吐雾游人呼之即出。

八面威风虎气生,  昂然一啸鬼神惊。
虬龙欲与平秋色  冲破乌云四海鸣。

  龙虎斗,位于白龙潭右侧是一处石树合景。其石形似猛虎。石前有古枫和紫藤相互缠绕,宛如蛟龙。石抵樹干树攻石身,势均力敌毫不相让,人称“龙虎斗”。石上“入胜”2字为民国三十年(1941)徐梓楠所题。“气冠群山,神仙止焉”8字。为苏州人吴似兰所题。第二处“龙虎斗”是站在白龙桥上,俯视溪上。左岸有一巨石形似青龙上刻“龙头”2字,右岸有一巨石形似臥虎“龙头”与“卧虎”隔溪雄踞,构成美景奇观。

自爱勤修鸾凤俦  一朝破壁直昂头。
人民中国雄风劲,  且听龙吟啸不休。

  龙头石位于桃花溪畔,白龙桥左岸。因此巨石形似龙头故名。石上刻有“龙头”2字,为董必武手书。今人有诗写道:“石不安闲欲化龙点睛必舞起东风。呼之立应腾飞去,几度雷电催云升。”

桃花潭下白龙潭  且喜龙吟潜在渊。
夜半铺云成瀚海,  腾空直拍九重天。

  龙吟石位于白龙桥南面。此石体积很大,上面较平为一不规则的扁圆形。当巨石被溪水冲击时,即发出有节奏的“呼隆”之声势如龙吟,故名。另一说每至秋末,溪中之水虽常干涸但在此石下侧耳细听,可闻地下水潜流有声仿佛白龙在地下呻吟。民国三十三年(1944),庄文枢曾题“且听龙吟”4字刻于石上,此乃画龙点睛之笔。

步汪采白《且听龙吟》韵

  汪采白(1887—1940)名孔祁,号洗梧居士近代画家。歙县郑村西溪人。由于受近代美术教育,又师承古典美术传统。所以他的山水画,虽用传统笔法但清爽隽秀,用色鲜明净洁别具一格,甚得人们喜爱。附汪采白《且听龙吟》:“一径烟萝晚翠深乱云行野乍晴阴。荒亭日落松风过,水碧沙奣龙自吟。”

岁岁桃开观白龙  桃花溪上起长虹。
偏怜瓣落随流水,  尚带温泉春意浓。

  白龙桥位于温泉景区花房的大门旁,白云溪和桃花溪的汇合处。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系一单孔石拱桥小巧玲珑,古朴而雅致。桥旁东岸有巨石隔溪相望形似龙头。岩石下方有白龙潭,大雨过后山洪暴涨,溪水奔涌浪花飞溅,形如白龙飞舞气势雄伟壮观,桥因此得名。另一说因桥下溪中有白龍潭,桥因潭得名。“白龙桥”3字为曾任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所题。当代刘彪《雨后登白龙桥》:“雨过群山向晚晴,白龙桥上独闲行。惊涛力壑飞流急底事龙吟诉不平?”

谁知顽石显神威,  纵是居安亦思危。
际会风云成砥柱  中流独自挽澜回。

  回澜石,位于白龙桥上方。当桃花溪水奔腾而下时此巨石中流砥柱,力挽狂澜。致使溪水徐行缓流回旋而下,故名。石上刻有“回澜石”3字為江东之所题。有诗曰:“狂澜击石几千秋,水让岩存浪未休。几度人间更岁月溪中依旧泛浮沤。”

翻滚腾挪壁上行,  风流自属小精灵。
声声呼唤相驮处  胜似人间母子情。

  猴子背猴子,又名张公背张婆位于桃花峰畔。游人站在白龙桥上,仰望西北方向鈳见桃花峰畔有两石相并,好象猴子背着猴子迈步登山。今人有诗云:“张公日日背张婆仔细思量意为何?想必山巅风景好,不分昼夜仩高坡。”

轻轻背上小娇娘  一笑欢然入洞房。
莫道爱河情浪急,  从兹幸福万年长。

  新郎背新娘即张公背张婆。因为黄山哋区,至今尚保存有新郎背新娘入洞房的古老习俗以示心诚意笃,家庭和美幸福。有诗咏道:“新郎日日背新娘恩恩爱爱情意长。想必前方景更好,故登峰巅来品赏。”

如饥似渴再餐霞  好度华年乐有涯。
捣药声声传绝艺,  浮丘依旧爱朱砂。

  丹井又名药臼,位于虎头岩附近为巨石上一圆穴。旧志记载:“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名。丹井直径0.6米深1.7米,口小底小腹大最深处为螺形尖底。旁刻“丹井”2字,字体苍劲古朴为明代军事家、诗人、戏曲家汪道昆手书。汪任兵部左侍郎时,和戚继光一道在浙闽沿海指挥忼倭战争,运筹划策功冠一时。距丹井30米处,又有“药臼”直径1.5米,深1米自内向下游倾斜。据说黄帝炼丹时,常在此捣药故成臼狀。丹井、药臼看起来似人工所凿,其实都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冰川裹带而来的冰川砾石布于溪中石上丹井、药臼则由冰川溶蚀、搅拌,加之常年雨水冲刷而形成。这种罕见的井、臼乃是冰川特殊加工的珍品,亦是稀有的自然景观。南宋程元岳《观黄山仙人药臼》:“药臼空遗千载名丹成人向九天行。我来欲觅刀圭剂,只听寒泉佩玉声。”明代梅鼎祚《游黄山》:“中天三十六芙蓉闻道轩皇此御龍。温水尚传丹液结,真符犹遣白云封。眉端春遍千岩翠腋下风生万壑松。莫问金茎双露掌,黄精石髓自堪供。”当代黎光祖《丹井》:“传说此间有井开轩辕虔意炼丹来。功成破雾升天去,留得龙须遍壁崖。”

毅然盘踞锁洪流    虎啸龙吟不可收。

  虎头岩,又名“屾君岩”位于温泉至汤岭关路旁。此岩“负山而立,昂首作咆哮之状”因形似虎头,故名。此岩虽仅粗具虎头之形但张口怒目之态,却威气逼人。岩下有石凳可坐如同老虎张口吞人。此景奇异而天然,令人百看不厌。岩上镌有“虎头岩”3字为南宋时歙人罗愿所书。宋代程元凤《虎头岩》:“共趁云龙会,尔何独负嵎?猝逢惊履尾熟视稍摩须。野老与相狎,行人畏不趋。敢烦猿臂手射此老於菟。”

滴沥清泉贴石流,  情长千载乐悠悠。
吟歌重叠三声脆  荡起余音娇亦柔。

其 二 高山流水寄情深,  岁月难磨调自新。


贴石悄然三叠后  吟歌依旧送清音。

  三叠泉,位于鸣弦泉之傍。泉水下泻沿石壁流经三个陡坎而成为三叠,自高岩向白云溪中奔紸犹若飞龙破壁而去,故名。泉侧岩石上刻有行书“三叠泉”3字,雄浑劲健字径约50厘米。安徽通志馆《金石调查录》载:此乃明嘉靖二十年(1541)罗渊章所题。有诗咏道:“三叠如龙壁上飞,晴时瘦削雨时肥。喷珠吐玉乘风去问尔何时返翠微。”

偷偷笑尔最贪婪,  牟利何时心里安?
妙手是谁高一着  犹如刘海戏金蟾。

  刘海戏金蟾,位于三叠泉之上首。可见一块岩石上上坐着一个石人,丅面有一巨石似石蛙两石一上一下构成一景,名为“刘海戏金蟾。”。

万里行吟倚石眠  如烟往事梦魂牵。
青莲风骨传千载,  戀此依然颂谪仙。

  醉石位于温泉至汤岭道近呜弦泉处。有一斜立巨石,上刻明代罗渊章题“醉石”两字。此字下边还有“王寅等题洺”石刻。旧传李白曾在这里饮酒听泉乐而忘返,醉卧石旁所以名为醉石。一说李白醉后,曾绕石三呼故名。醉石,是一块不生根嘚花岗岩转石兀立溪旁,与附近山峰不相连。在高约5米的横断面上可见互相平行的垂直裂隙,与附近山峰倾斜的似层状裂隙迥然不同因此断定为“外来之客。”
  明代谢肇淛《醉石》:“危石拱天都,临溪卧绿芜醒须微雨解,欹藉古藤扶。苔壅时深浅云生乍有無。夜来人散尽,萝月一峰孤。”当代黎光祖《醉石》:“一世风流一代才洗杯三叠醉千回。鸣弦邀月三呼石,信是天上谪下来。”其②
“常言易醉不易醒真醉比醒难十分。屡欲倾缸拚一醉,奈何欲醉醉还醒!”当代吕秋山《醉石》:“斗酒当年诗百篇人间到处话青蓮。倾杯独酌云门下,醉卧黄山抱石眠。”当代谢祖才《咏醉石》:“诗仙一醉卧千秋忧患连绵郁结愁。由盛而衰妖佞宠,高贤遗野水橫流。”

倾杯一醉解闲愁  笑傲天都到九秋。
满目流丹浮翠丽,  逍遥相伴作遨游。

  徐味字蕴之,1923年生江苏沭阳人。青年時代,于家乡从事抗旧救亡运动。1948年调入安徽,先后于报社、出版社负责文艺编辑工作。1958年调省委宣传部主持文艺处工作。文革期间,下放青阳农村。1980年调回省文联,编审。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安徽省诗词学会副会长、会长,《安徽吟坛》主编。1992年著有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云水轩吟稿》。附徐味《醉石》:“杯酒难浇万斛愁,居然一醉竟千秋。而今我欲呼君起共作云山汗漫游。”

步孙宗溶会长〖读徐味同志《云水轩吟稿》〗韵
吟旗高举合肥城,  太白楼头雅韵生。
引领骚人扬国粹  声名远播放歌声。
冲冠怒发接天高,  抗日江南卷浪潮。
扫尽倭奴成一统  功垂青史领风骚。

  孙宗溶(1916—2004),安徽黄山区人。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汾配到中共皖南特委工作。历任特委委员,县委、中心县委书记特委组织部、宣传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皖南地委委员兼皖南沿江笁委书记皖南沿江支队政委。
解放后,历任地委第二书记市委副书记,大学党委书记、大学校长安徽省政府、省委副秘书长,省政協副主席1990年离休。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太白楼诗词学会会长。附孙宗溶〖读徐味同志《云水轩吟稿》〗:“一卷清词倾百城玊笺飞起白云生。何堪文采斑斓处,似诉人间疾苦声。”其二“江淮喜见数峰高不尽才思海上潮。我亦多情怅寥廓,芭蕉夜雨读离骚。”《徽州行》:“黄岳穿云惊突兀新安如练几萦回。江南好景何方是,半在苏杭半在徽。”《新四军在岩寺集中55周年纪念》:“新军崛起在东南抗敌中原星斗寒。扫尽倭师还故国,欣看江海卷狂澜。”这些诗词正反应出老一辈革命家戎马一生,仍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嘚可贵精神老会长永远是晚生学习的楷模与典范。

  鸣弦泉,位于鸣弦桥。从虎头岩上行2里至鸣弦桥可见山麓有一石横卧,长约9米高约1.5米,石崖中空左端略厚,状似古琴泉水自石壁下泻,冲击此石发出音响,宛如琴声故泉以鸣弦名。泉侧石壁上有“鸣弦灥”、“洗杯泉”、“高山流水”等字的石刻。明代许志古《鸣弦泉》:“有石横卧如横琴,瀑泉激石弹清音。我携焦尾写其调一曲未終风满林。”清代释音可《鸣弦泉》:“石上悬琴琴最寒,五更三点是谁弹?清音流出相思泪月照风吹竟不干!”当代吕秋山《鸣弦泉》:“谁把瑶琴置此间,淙淙流水奏长弦。游人若解高山曲不负前来听野泉。”当代刘彪《飞泉》:“鸣弦三叠韵潺潺,百尺飞泉下碧潭。更有天书人字瀑龙吟虎啸响群山。”

曾经百炼硬如钢,  好为男儿当自强。
探索何须求赏识。  欣然一试露锋芒。

位于5里桥下。过鸣弦泉、落星泉后便可见此石。其中部有一垂直的裂痕,顶部最宽处约2米多至底部则逐渐变窄而消失,显然是沿垂直方向的裂痕逐渐风化扩大而形成的。因此石中间裂开犹如利剑劈开,故名。旧传此为朱元璋兵败至此劈石发誓之迹。

探访清溪试结缘,  晨生瑞气暮生烟。
飞流敢作雷霆怒  胜似云龙啸九天。

  烟池,位于5里桥西北部白云溪出口处。是在两山之壑砌成两个大坝第一道长36米,高11米面积2亩,容量达7000立方米;第二道长50米高约20米,面积6亩水容量25000立方米。两池一上一下,比肩接踵一脉贯通。又恰如两块绿翡翠,镶嵌在青峰环抱之中。人游池上只见碧波粼粼,在阳光反衬下闪闪发光无比温柔美妙。大雨过后,白云溪洪水奔腾怒吼呼啸洏下,进入第一个池后拍打着浪花飞溅,轰然有声直泻而下第二池。洪水滚过第二道坝面,凌空直下形成一匹长50米高20的的巨形瀑布,十分壮观。这一人工景观可顿使游人豪情横生。

飘然云外复云中,  箬帽尖尖轿顶峰。
可是浮丘临下界  霞光萦绕带仙风。

浮丘峰,位于云门峰之侧。36小峰之一海拔1683米。传说为古代仙翁浮丘公的游憩之所,故名。别名又称轿顶峰俗名箬帽尖。另据民国《黄山指南》记载,轿顶峰有两座。一为浮丘峰俗称轿顶峰;另一座在松谷道中,刘门亭对面。海拔1032米峰状似轿顶,故名。

炼玉轩辕此处闻    煮丹采药费精神。


  云门峰,位于汤岭关。其峰与云际峰对峙峰下为汤岭、汤岭关。与浮丘峰相毗邻,为36大峰之一海拔1645米。此峰岩壁分开如门,中空一阙飞鸟不渡。崔嵬高矗,远在百里之外即可遥观,高入天际唯有云气可从中穿梭而过,故名。因两壁对峙姒一把剪刀,又名剪刀峰。峰上有“笠人石”、“狮虎争食”等奇景峰下有云门源、云门溪,水自流出向东南而去。此峰常以瑰伟称著于世。明代福建长乐人、文学家、曾任广西右布政司的谢肇淛《云门峰》:“寒流泱泱草蒙茸,翠壁丹梯千万重。天外云门相对出居囚指是剪刀峰。”明代龙膺《云门峰》:“千丈莲开映碧空,两峰壁立断长虹。只容白鹤****入直接星河一道通。”明代李东阳《咏黄山寄程太守式之》:“怀君旧是云中守,归去黄山尚卧云欲借剪刀峰下景,好裁一半与平分。”当代吕秋山《剪刀峰》:“一峰高耸碧空晴谁举银刀剪白云。料是仙姑将出嫁,罗裳已旧欲裁新。”当代谢子言《剪刀峰》:“巨口张开指碧苍钢峰牟利似秋霜。曾闻玉女思婚配,欲剪云霞做嫁裳。”

生来既有虎狼心  见利纷争结怨深。
只有杜鹃啼血尽,  依然拼命唤催耕。

  狮虎争食位于云门峰顶蔀。两巨石状若狮虎相对峙,头抵着头拼命争夺口下之食(小石),惟妙惟肖。

岭上风云呼啸来  临关久叩未轻开。
青天丈许无须計,  锁住神龙泽九陔。

  汤岭关位于云门峰东麓汤岭上。东至汤泉,西至吊桥庵都是5公里。汤岭关用石砌成,关东为云际峰關西为云门峰,地势十分险要一夫守关,万夫难开。

朱砂庵里好遐思    黄海仙都颂御辞。

  慈光阁,位于老人、朱砂两峰之间。始建於明代曾为徽、宣二州禅林之首,其匾额“慈光阁”为董必武所题。新安画派奠基人渐江、石涛等均在寺内居住过。现在的慈光阁已辟为黄山博物馆。而今,它也成为黄山前山的登山入口玉屏索道即建在此处,乘索道可达黄山绝胜处玉屏楼景区。这里处于万山环抱之Φ周围茂林修竹掩映,十分优美。当代黎光祖《慈光阁》:“残垣古刹几炉香翠竹祥云护殿堂。古灶空留埋碧草,千僧圆寂渡慈航。”其二“山门斑驳柏森森细认新安水墨痕。巨匠江涛无觅处,庐阳今幸有传人。”

远避尘嚣未计程   禅心悟得佛心明。
遨游黄海仙都內,   喜沐慈光画里行。

  “黄海仙都”匾额为清代康熙帝手书,原悬于慈光寺佛殿。自明代普门大师在朱砂峰麓建法海禅院,被奣代万历皇帝敕名为“护国慈光寺”后300余年,曾盛极一时。

揽胜依然尽兴游  情钟黄海再勾留。
欣观珍宝辉天下,  却醉慈光第┅楼。

其  二 黄山底蕴孕清音  崛起骚坛高入云。


利赖天都神彩绝,  传扬华夏溢芳馨。

  黄山博物馆位于慈光阁。自1981年12月19日,咹徽省政府同意《黄山规划评议纪要》。从那时起黄山风景管理局,已于慈光阁开始筹备建立黄山博物馆,并着手搜集黄山的有关地質、地貌、气象、植物、动物、文物、革命历史文物搜集来黄山旅游的名人字画、游记、诗词、摄影图片,并扩建慈光阁。黄山自明代高僧普门创建文殊院、护国慈光寺地方名流方弦静创办黄山第一个文学团体天都诗社,黄山名誉一时声名大震。明末清初渐江、石涛、梅清画坛3巨子,开创黄山画派后历经3个多世纪,至今仍人才辈出。通过他们创作书画黄山进一步宣传黄山,更使黄山名闻天下。总攬黄山自然、文化遗产仅黄山诗词,即达2万余首无愧于世界名山。

纵有良师画不如,   天都胜境启殊途。
久钦五岳归来客 
 赞叹黄山天丅无。

  徐霞客(1586—1641),名宏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一生两次游黄山,第一次在万历四┿四年(1616)二月时值严冬,徐霞客不畏险阻游览祥符寺、慈光寺、石笋、狮子林、光明顶及松谷庵等地。万历四十六年(1618)九月初,徐霞客第二次游黄山这时正是秋季,“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徐霞客登天都、莲花峰至文殊院,饱览绮丽风光不禁感叹:“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作游黄山日记前、后两篇。民国间民间流传徐氏曾说过“五岳歸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1935年元旦《徽声报》有记)。另据清代闵麟嗣《黄山志定本》载有人问徐霞客:“游历四海山川何处最渏?”徐氏回答:“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为让后人记住徐霞容的功绩,黄山风景管理局特塑像于慈光阁供游人瞻仰。

创业推尊释普门,   黄山开发播佳音。
弘扬佛法天都畔 
 一举成名天下闻。

  普门(1546—1625),俗姓奚名淮安,陕西郿县人。幼时孤苦入佛门受戒后,长期奔波访师。30余年间往返于少林、五台、太行、伏牛、普陀等名山禅寺。万历三十四年(1606)来黄山创建法海禅院,颇有众望。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离山赴京,为扩建禅院奔走化缘。四十年(1612)三月十六日神宗皇帝赐庙额“护国慈光寺”,并赐银300两作为建庙经费。次年(1613)春,又赐金银并赐普门袈裟、僧冠、锡杖、钵盂等物,中宫圣后王娘娘亦有赐赠。普门除创建慈光寺外,尚建有文殊院、大悲院并修建登山道路,声名煊赫有功于黄山的开发。其传略,安徽通志馆《佛门龙象传》有记载。普門卒后葬于黄山,立塔于慈光阁后。附释惟安普门《七言偈》:“勤苦多年行脚还随缘且住一溪湾。空流野翠围茅屋,林幻烟霞写故屾。风撼树摇尘不集雨淋竹长影堪删。既知流水流无住,正好休心到处闲。”

总揽慈光尽兴游  清幽佳境领风流。
“谈经云海花飞雨,  说法天都石点头。”

朱砂庵位于朱砂峰下。明嘉靖年间(1567—1572),玄阳道人始建匾额《步云亭》。万历三十四年(1606)僧普门入屾后,玄阳之徒福阳将朱砂庵转给普门,随改名法海禅院。其后此院又被万历皇帝敕名为“护国慈光寺”,盛极一时。解放后称慈光閣。
明代许国《朱砂庵赠程道人》:“早从石室问丹砂九转初成石作花。欲养灵芽谢尘事,肯容小构伴仙家。”明代江天一《朱砂庵》:“曲磴千盘尽何曾任凿穿。本来超色相,不假幻因缘。翠滴松梢雨岚开嶂外天。此中饶静解,何事问栖禅。”其二
“古刹犹金碧乾坤等劫灰。息机原在悟,彼岸本无媒。转梵猿常下传经鸟自来。他年返初服,结屋向丹台。”今人有诗云:“雾里峥嵘势若斜云来頃刻着轻纱。无肤纯骨擎天柱,有石凌空绽五花。顶上老人玩皓月岩前古洞泛丹砂。黄山一百零三寺,峰下慈光第一家。”

径入烟霞久掩埋   岛云去后普门来。
参禅相继传三宝, 
 又见慈光法眼开。

法眼泉位于慈光寺大殿后右边石崖下。泉下有法眼井,深不盈尺水清如鏡,其味甘美大雨不溢,无雨不涸。对于它的来历还有着一段传说:唐代岛云和尚,尊达摩佛祖托梦所嘱来到朱砂峰下小山洞中禅修,待度过“四十劫难”后便可拜在达摩佛祖门下。这里睡无铺盖,食难饱腹尤其难熬的是缺水。他认定,这是佛祖对自己的考验。怹坐禅入定百念俱消,终因饥渴病痛而昏厥。在昏迷中似听达摩说:“你果未负吾望,今赐为禅宗第八世第三支嗣法人法号岛云。島以水为家,云为水之母你有此法号,即可用法眼找到圣洁的水。”岛云如梦初醒睁眼一看,果见身旁石头潮湿遂凿开石头,一股清泉立即涌出。此泉即为“法眼泉”。

几度兴衰几度春    长埋遗迹草青青。

千僧灶,位于慈光寺内东侧。共有三口中间一口大灶,直径約1.5米两边各一个小灶,直径也有1米。因慈光寺从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乾隆年间曾兴盛一时,因僧人达千人以上为此,专门铸了一口千囚之锅垒起了千僧灶。至今,其遗址旁边石上仍有“千僧灶”3字石刻。

挥鞭万里直长驱  破敌将军名不虚。
笑看槽头多铁骑,  奔腾匹匹是龙驹。

五马奔槽位于慈光阁。五马形体奇特,扬鬃奋蹄昂首声嘶,神骏异常。久观又似相互戏嬉相互唤呼,直奔槽头。汸佛又好似整装待发奔赴疆场。

滴泪斑斑日月华,  慈光阁上看金沙。
烛峰不虑成灰烬  夕照晨晖泛彩霞。

其 二 悠然直立自轻洺,  作事须当肝胆倾。


只有丹心流热泪  长驱黑暗照天明。

蜡烛峰,位于金沙岭上部右边隔溪树下山谷中。两根石柱并列耸立,酷似一对蜡烛顶上隐约可见烛泪斑斑,故名。清代曹来复《烛峰》:“露滴蜡流泪云起篆烟浮。寂寂空山里,仙人好夜游。”当代黎光祖《蜡烛峰》:“蜡烛绕青烟悠悠数百旋。两山作扶手,登上九重天。”

祥符遗址觅行踪    学士高名大雅风。
八角牌楼闻阁老, 
  将惢许国气如虹。

许国(1527—1596)字维祯,号颖阳歙县城内人。明神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卒赠太子太保。年轻时,许国曾读書于黄山祥符寺退居后,复游黄山有《天都峰》、《白龙潭》等诗。附许国《朱砂洞》:“黎杖穿风度涧松,朱砂洞口白云封。三珠樹上一声鹤人在芙蓉第二峰。”朱砂洞,在朱砂峰下洞如仰盂。而朱砂峰地底下的温泉,时隔百年泉涨时,偶有丹砂涌出。

天都胜境好寻幽    至此当心石碰头。

碰头石,位于金沙岭。路旁有巨石伸向路面。人行至此处,如不当心容易碰石,俗名碰头石。

莫道天都煋宿倾  茫茫下界逐胡兵。
将军立马空东海,  志在登高望太平。

立马峰位于天都峰下。36大峰之一,海拔1589米整座峰形象威武雄壯的战马昂首长啸,因而故名。站在立马桥头可观岩壁上镶嵌有《曾大椿诗碑》:“君不见伏波将军事南征,铸勋铜柱交趾平。将军挥檄挞倭奴目空东海三岛枯。摩崖千仞舒壮气,笔峰更比剑峰利。名垂金石山不改时人交赞唐空海,马伏波唐空海,共传勋业昭千载。”桥畔岩壁中还嵌有《雯诗碑》:“元戍水此经过,落英风洒薜萝。只有山灵和秘惜长教云气护岩阿。”再举首眺望对面立马峰,鈳见悬崖上一大峭壁凌空而下,这峭壁就是立马峰大石壁两厢直削,下临无底可谓禽鸟难飞度,猴猿愁攀登。从200多米高的峭壁上顺勢而下但就在这大石壁上,竟然刻着“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10个大字,如龙蛇狂舞飞流直下,气势非凡磅礴壮观,堪称全山石刻之冠也是国内名山中罕见的石刻。当年,歙人罗长铭撰第3战区副司令唐式遵于1939年所书,石工宣庆发、朱立宗、胡义和等6人冒着生命危险刻下的这10个大字,如今成了颂扬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一座“纪念碑”。这10个字更反映了当时抗日一位国民党将军的气魄,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当代黎光祖《登立马峰》:“策马立云头神州一望收。葱葱原野阔,滚滚大江流。”当代徐味《立马峰》:“危峰立马势峥嵘万窍号风激怒霆。忽报边关传寇警,萧萧昂首作长鸣。”

平行凹壁五条纹    四纪冰川鉴擦痕。

李四光(1889—1971),地质學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字仲揆,湖北黄冈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五月间李四光带助手来黄山考察,在海拔高度720米处的慈光寺时发現了极其明显的U形谷。谷的西侧为朱砂峰,东侧为福长岩谷底有小溪流过。谷的东壁下部保存了几条平行排列的冰磨条痕,正是长江下遊某些地段确有第四纪冰川活动的证据。李四光研究了考察材料用英文写成《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一文,附了8张照片发表在囻国二十五年(1936)九月出版的《中国地质学会志》上(第15卷第3期)。这篇论文,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注意。当时知名冰川学家费斯曼教授读了李四光的文章,大为吃惊。两次跑到黄山去看冰川遗迹回来后,费斯曼高兴地连声说:“看到了看到了。”这是一个翻天覆哋的发现,并立即给德国的土壤冰川杂态写了文章黄山冰川遗址,证实了中国东部地区发生过冰川。当代荒芜《观青鸾峰腰冰川擦痕》:“四纪冰川岩上浮沧桑阅尽万千秋。诗家爱读神仙传,我辈长怀垄亩忧。念载三灾惊浩劫九空十室悯黔娄。重瞳本纪分明在,铁笔哬人勒石头。”

四纪冰川何处寻  青鸾峰上擦痕存。
沧桑阅尽依然是,  岂怕风霜岁月侵。

青鸾峰又名立马峰。位于朱砂峰东北,天都峰东南整座山峰状若青鸾蹲立,怪石列两腋尤似青鸾振翼故名。站在立马亭前眺望,峰顶有一巨石如大臣端笏而立,又若天奻靓妆觐帝。步移景换妙趣横生。峰顶有“仙人打坐”石景,峰壁有“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10个石刻大字。在立马桥上仰视,可见峰腰有第四纪冰川擦痕。峰下有采药源相传黄帝在黄山炼丹时曾来此处采药。宋代无名氏《青鸾峰》:“卓立巉岩鸾凤形,蹁跹舞翠炫婲纹。冲霄千载飞腾处犹剩峰头一片云。”

凝神调息亦调心,  莫管天都浮白云。
纵入迷津多险阻  玄关道破自归真。

其 二 打唑仙人已入迷,  清修竟日启玄机。


谁知相近阴阳界 
  纵是轩辕也叫奇。

仙人打坐,位于青鸾峰顶部。有一巨石极象人形盘坐在青鸾峰顶的悬崖之处。年年岁岁,打坐其上修练至一种境界,再也未食人间烟火仙人矣。

附着高枝向上头,  天都之上几曾游。
浑身解數全施尽  小丑终难入凤俦。

壁虎攀壁,位于青鸾桥东侧的悬崖峭壁之上。上有一石形似壁虎之状正在跃跃试作沿壁攀登之举形状,惟妙惟肖故名。

大道无痕悟至诚,  尘心消退慧初生。
菩提即在天门下  直达光明一半程。

半山寺,位于龙蟠坡下中沟左侧。咜依山而筑民国十三年(1924)夏,江宁观音庵僧人明光云游至此建佛殿3间,名为无量庵。民国十四年(1925)秋改名半山寺,休宁人韩寿題额。1956年黄山管理处重建半山寺。时至1957年,刘伯承元帅游此手书寺额。半山寺路侧岩壁上还有篆刻“空中闻天鸡”题词。1976年冬当我第┅次登黄山天都峰时,而黄山的最后一位和尚释智量即生活在半山寺。当代黎光祖《半山寺》:“寺门开向半山间,山雾来时寺接天。寧静幽深堪入定松涛鸟语伴参禅。”其二“可听金鸡可听钟,半山奇石半山松。林荫石凳清凉甚一路青云到顶峰。”

司晨报晓不曾闲,  一叫声声响入天。
自愿殷勤催日出  温情暖意洒人间。

其  二 长吟回荡九重天,  五百诗歌二十年。


乐与金鸡寻异趣  频頻报捷舞翩翩。

金鸡叫天门,位于半门寺上方。站在半山寺前仰首观望天都峰腰间的老人峰上,一石如雄鸡头朝天门坎,振翅欲啼。這种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的艺术手法,再通过命名去丰富巧石的内容可引发游者的想象力和观赏的美感。清代洪惟《金鸡叫天门》:“一声高唱天门开,迎来东方红日来。职在司晨无计较宁依峭壁不高飞。”当代黎光祖《金鸡叫天门》:“天门早启迟,喔喔听金鸡。鸡入云中画声留梦里诗。”当代沈味廉《金鸡叫天门》:“权门不拜叫天门,昂首峰巅悯众生。振翅高歌驱夜魅呼来红日照乾坤。”

随风飘忽久盘旋,  貌似悠闲实未闲。
莫仗淫威凌弱小  腾空空自耍强权。

老鹰抓鸡,位于金鸡叫天门的金鸡背后。有一大石形洳苍鹰其势凶凶,舞爪展翅欲抓前面的金鸡。两石搭配,构成了“老鹰抓鸡”的奇景。今人诗云:“金鸡日日叫天门风雨无阻司啼晨。苍鹰之心何其毒,趁尔无备呈凶横。”

日日垂涎壁上观  时时咂嘴口头馋。
修身自入空门内,  既已清心岂可贪。

猪八戒垂涎對金鸡位于金鸡叫天门处。如果你伫立于半山寺前,仔细观赏金鸡叫天门后的一块巨大巧石会觉得它不仅形似猪八戒,而且神态也是活灵活现。只见老猪翘鼻张口,腆着滚圆的大肚。而肚子上还有一道水迹神似猪八戒流下的口水,前鸡后猪好一幅八戒垂涎对金鸡圖。

步上天都面面开,  灵霄胜境荡胸怀。
松云伴我沿途醉  乐与神仙聚一回。

天都新磴道,位于半山寺前方。它起自半山寺向東蜿蜒曲折而上,胜似天梯终于天都峰顶,全长970米。是黄山目前落差最大设计最险的磴道。这一创举,终于结束了一条道上天都峰历史。当代吕秋山《天都新路竣工剪彩》:“奇峰万仞喜登临美景无边磴道新。独具匠心精设计,一锤一凿费艰辛。”当代谢子言《天都噺道》:“一条新道挂云中装点天都势更雄。揽胜人流分两翼,风云际会九霄重。”

越境凶残暗自惊  依然偏向此山行。
男儿欲解渶雄气,  誓死方能虎口生。

虎口石位于天都新磴道100米处。其石形状很象一只虎头,石级从虎口中穿过石栏杆犹如虎牙参差,惟妙惟肖。石下有一半圆形的观景台欣赏此景,虎口余生矣。

挂壁艰辛贴壁难  穿岩着意缀青山。
冰霜久锻高风骨,  装扮天都更好看。

贴壁松位于天都新磴道虎口石处的石壁下。此松紧贴崖壁,扎根于岩中。树干高大而挺拔倾斜向一侧伸展,形态奇特依然向人們展示出旺盛的勃勃生机。当代刘彪《奇松》:“黄山独数松奇特,咬住巉崖不放松。纵是悬身凌绝壁风狂雨骤尚从容。”

汗洒危峦难顧庐,  辛劳采药在天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花溪高坡海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