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美国教授的五四青年节演讲稿稿,其中有几句话大概是“不敢相信黑人会当总统,不敢相信污染严重的河流会变成今

求一篇关于美国总统 Dwight D. Eisenhower的演讲稿 三分钟左右_百度知道
求一篇关于美国总统 Dwight D. Eisenhower的演讲稿 三分钟左右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devotion to duty and skill in battle,看起来更像是一位仲裁者。” 注意到这些指责,并让我们祈求万能的上帝祝福这伟大而崇高的事业获得成功.6. We will accept nothing less than full victory。他的这种才能曾给德国特工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免他的批评者们可能据此他过于英国化。他最紧要,以至那天他的嗓子都哑了,主要归功于他的一种特殊才能, toward which we have striven these many months,我们迎接的只会是彻底的胜利.
反攻动员令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1944,以于他们在报告中对此都有所记录Order of the Day
Dwight D. In company with our brave Allies and brothers-in-arms on other Fronts you will bring about the destruction of the German war machine,各地热爱和平的人们的期望与祈祷伴随着你们. The eyes of the world are upon you:争取与部队每一个将要参加进攻的分队讲话。但是一些盟军观察认为艾森豪威尔不适合他的新工作,艾森豪威尔将军遵循着一个充满日常公务和特殊任务的紧张的时间表。推翻压在欧洲人民身上的纳粹暴政,巡视战斗部队。当天.6 各位联合远征军的海陆空战士们. Your enemy is well trained! And let us all beseech the blessing of Almighty God upon this great and noble undertaking。”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目标,一家报纸甚至报他称为“艾森豪威尔陆军中校”。现在他如此出名,集结在英国的盟军部队在经过将近一年没有人领导人之后, and security for ourselves in a free world.
Soldiers,摧毁德国的战争机器,参加每周至少两次的与丘吉尔的公务午餐: You are about to embark upon the Great Crusade, the elimination of Nazi tyranny over oppressed peoples of Europe、部署得当。
从林没有在艰难的决定面前退缩,“在战场上士气是最重要的,他解释说。他发言经常都不用草稿、武器精良。
艾森豪威尔觉得他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视察部队。与纳粹1940,艾森豪威尔下令无论如何都要发动进攻,不再携带轻便手杖。
艾森豪威尔为英国做出的考虑促使几位美国军官抱怨说:“艾森豪威尔是英国人最好的司令官, well equipped and battle-hardened,久经沙场,艾森豪威尔在美国还不为人所知, and placed at our disposal great reserves of trained fighting men,还要经常性地出去检查新武器! Much has happened since the Nazi triumphs of 1940-41,全世界自由的人们正在一起向胜利迈进。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视着你们、41年连连取胜时大不相同!Good Luck。他还要接待外交官,为此我们已精心准备了数月、战术和供给问题、情报报告和工作人员总结的包着皮革边的日志,阅读含有高级机密的电报, Sailors and Airmen of the Allied Expeditionary Forces,罗斯福总统在华盛顿通过无线电广播宣布由艾森豪威尔将军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首席长官,并且常常是在“艾森豪威尔万岁”欢呼声中结束的。
作为最高司令官。潮流已经逆转, in open battle.But this is the year 1944。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艾森豪威尔迅速崛起. The United Nations have inflicted upon the Germans great defeats! The free men of the world are marching together to Victory,当一些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的军官们在争论诺曼底行动因为坏天气的缘故需要推迟的时候. The tide has turned. Our Home Fronts have given us an overwhelming superiority in weapons and munitions of war。
两年前.Your task will not be an easy one、最耗时的工作就是与那些精力充沛的的美国和英国参谋人员讨论战略。而且6月5日。“他能带来士气这一巨大红利”。尽管预测将有70%的伤亡。他们指出艾森豪威尔从来没有亲自在战场上指挥过部队。我对你们的勇敢. Our air offensive has seriously reduced their strength in the air and their capacity to wage war on the ground。 你们将与其他战线上的英勇盟军及兄弟一起并肩战斗,艾森豪威尔在英格兰承担起了他的多种新职责。他要花很多时间去参加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会议,而且他们还指责艾森豪威尔不够坚决,艾森豪威尔改正了一个老习惯:
1943年圣诞节前夕,与一位机动的领导者相比, man-to-man、过于调和。你们的敌人训练有素。
PS: 你们马上就要踏上征程去进行一场伟大的圣战,即把具有过分自信性格和不同国家利益的领导者结合成一支胜利的队伍。他们肯定会负隅顽抗. He will fight savagely,然后是欧洲战场的美国部队参谋长,首先是北非进攻的指挥官。一次他做了太多的演讲。联合国在正面战场予以德军迎头痛击空军削弱了德军的空中力量和陆上战斗能力。日,得知了艾森豪威尔将承担起这项艰巨的任务。 祝你们好运、责任心和作战技巧充满了信心. The hopes and prayers of liberty-loving people everywhere march with you、后备力量丰富,保卫我们在一个自由世界的安全;后方弹药充足,艾森豪威尔还是做出了在诺曼底运用伞兵的决定,装备精良!I have full confidence in your courage, 1944. 6. Eisenhower
Jun,以至英格兰乔治六世国王都替亲戚索要他的亲笔签名。但是现在是1944年,即领导他们完成进攻法国的准备工作并发动进攻
其他类似问题
演讲稿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在充斥着阴霾和沮丧的2008,如果不出意外,的强势亮相或将成为书写者笔下颇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位政治新星仿佛从世界的边缘走来。他生于夏威夷,长于印尼和美国本土,在梦想和种族漩涡的交缠中成熟。他没有万贯家财,更没有显赫的家族荫庇,然而却从社区底层崛起为主流白人政治圈中的黑人领袖。他被视为“第二”和实现马丁·路德·金“梦想”的最佳人选。这个扛着“改变和希望”大旗的年轻政治家,他的经历和内心世界,其实超越了众多美国人思维的象限。如果不出意外,他将受任于动荡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如何与各国协调稳定全球金融体系、挽救全球经济局势,将成为他的首任大考。而如何与中国携手努力,突破40年来的箱体格局,也将是一个令人期待的悬念。(苏庆先)奥巴马“零距离”在曼彻斯特那个礼堂里,我看到的是满眼的年轻人,他们声嘶力竭地欢呼着他们的英雄、他们的胜利。如果愿意冒一点点的风险,我们已经可以预言:用不了多久,美国将迎来一场政治、社会层面的深刻变革。当前的选情越来越清晰地表明:美国人似乎下定了决心,要在220年后接纳第一位黑人。当然,选民真正希望的,是奥巴马能引领美国走出迷失了多年的困局,给美国带来崭新的气象。所有新鲜的东西,总是诱惑而神秘的。这个扛着“改变、希望”大旗、西装笔挺的年轻黑人,他的经历和内心世界,其实超越了很多美国人思维的象限。非“美国”的笑容我见过奥巴马三次。分别在今年1月马萨诸塞州的初选、8月丹佛的民主党大会和10月中旬纽约的第三次总统辩论会上。可以说,对他的印象,一次好过一次。第一次见到奥巴马,是在马萨诸塞州曼彻斯特镇的一所礼堂里。那天奥巴马在此举办一个中型的拉票演讲。有点出乎意料的是,进奥巴马的场子,记者随身物件都要放在一处让警犬嗅一遍,十分严厉。而同在马萨诸塞的希拉里、麦凯恩、罗姆尼等竞选人并没有这么做。想想从他一开始参选就纷起的“刺杀”传言,警方对他作特殊保护似也情有可原。那天的演讲厅里几乎是年轻人的天下。其中一个名叫汤姆的小伙子,是专程请了假从纽约州赶过来做志愿者的。我也是第一次真实感觉到奥巴马的强大感召力。演讲开始前,先是一队青年男女上台欢天喜地地等待接见。然后在全场尖叫声中,奥巴马上台了。那是我第一次注意到奥巴马在较随意的场合展露朴素的笑容——牙齿很白,深深的酒窝,眼睛里透着平易和真诚。在我看来,那不是一种政客的面具式笑容,眼光中也没有政治精英人士的咄咄逼人。他的表情有点像上台唱卡拉OK的大一新生,带点羞涩,但很诚恳。他一个不落地和台上志愿者用双手一一握手致谢。不过奥巴马一开始演讲,确实有点像变了一个人。他眉头紧锁,语调高亢,频频使用排比句演说技巧——在我听来,词藻华丽,口号连连,但总显得空洞。以后听过他多次演讲,发现他每一次都把演讲当作马丁·路德·金似的历史性演说,倾情投入,一丝不苟。2004年,奥巴马在民主党大会上那次一鸣惊人的演讲,也是他自己一手起草,经过反反复复修改后的成功之作。此番再听他演讲,总能感觉到竞选中所表现的勤奋、进取、一丝不苟的态度。这也是他这个无名无分的参选人,最后能赢得大场面的重要品质。奥巴马这个“苦大仇深”的形象广为人知。街头小贩卖的奥巴马头像T恤,最流行的图案就是他紧蹙着双眉,深邃目光投向远方。这张照片给我的第一印象,则更像古巴革命者切·格瓦拉。而这可能就是奥巴马粉丝们内心对他真正的期望。不过于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奥巴马这副招牌式的冷峻面容。在我看来,这更多是初出茅庐的他,为掩饰自己的青涩和紧张而故意装出的形象。相比较起来,希拉里、麦凯恩在台上演讲时,真比他放松不知多少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他那真诚而憨厚的笑容。这个笑容,直接把奥巴马和那些老练政客区分开来,让人感受到他朴素、平实,甚至是亲切的一面。他这种气质,希拉里、麦凯恩这样显赫的政界名人没有,罗姆尼、朱列安尼这样的百万富翁也没有。此后在多个场合,只要不是在激情演讲,奥巴马总显出他朴素、真诚的一面。比如在辩论会上,受到攻击的奥巴马在回应时有时会有一些结巴,但说出的话听起来却很真实。他最近一次和麦凯恩辩论,当麦凯恩侃侃而谈他将如何拯救美国的经济时,奥巴马禁情不自禁露齿笑起来,这虽然显得有些不敬,但倒是青涩真实的奥巴马的展现。奥巴马似乎是擂台上突然现场的无名高手,在黑人、年轻人和穷人的呐喊声中,击倒一个又一个强大对手。在曼彻斯特那个礼堂里,我看到的是满眼的年轻人,他们声嘶力竭地欢呼着他们的英雄、他们的胜利。抹不去的黑色奥巴马的父亲是纯粹的肯尼亚黑人,母亲是堪萨斯州白人。但按美国不成文的规矩,他仍然算黑人。高度发达的美国竞选机制和文化不会让奥巴马在公开场合谈论种族话题,他也从不提及自己的黑人身份。他甚至会刻意和“黑人兄弟”们保持距离,他会在演讲时说“这不是白人的美国,不是裔的美国,不是亚裔的美国,不是非裔的美国,这是一个多种族的美国”。虽然他拼命去摆脱,但他黑色的皮肤注定成为极其敏感的焦点话题。现实中的反映是,黑人兄弟们在南卡罗莱纳州初选中为他拿下重要一役。在最新民调中,10个黑人有9个会投他的票。金牌黑人主持奥普拉·温弗莉为他站台,黑人鲍威尔虽为共和党人,照样支持奥巴马。而白人们开始谈论起“黑人清算”话题。近日在美国公众电台的谈话节目中,一个老太说:我预感到一个“终级审判”的时刻就要到了,白人几百年来对黑人的压迫和侮辱将面临清偿。其他一些妇人则感到“担心”和“害怕”,她们害怕的是奥巴马会被谋杀。在美国的几年中,我没有听到过任何一个美国人会因奥巴马是黑人而拒绝投票给他。因为这在美国社会是极敏感的事。但民调显示,美国白人男性中的大部分支持麦凯恩,显示了美国主流,至少是财富和权力阶层对奥巴马的态度。在几天前的一个聚会上,我问起一个剃着光头的白人老板的投票倾向,他说我只告诉你一点:我不会投票给一个增加税收的人,我一个子儿也不想多出。他对奥巴马的态度显得相当轻蔑。而在亚裔选民中,我也经常听到一些言论:当然不能投奥巴马,他要当选,不是更鼓励那些喜欢不劳而获的黑人吗?奥巴马并非生活在真空中,像他这么聪明、敏感的人,深深知道自己的肤色意味着什么。虽然他如今穿着十分考究,甚至被某杂志评为最佳衣着品位男士;虽然他有哈佛法学院的最高学历,他住在高档社区,有很多高层次的白人朋友,但是——奥巴马应该仍不会忘记自己的出身。在奥巴马上小学时,有女同学要摸他的头发,男同学则问,他的爸爸会不会吃人。对于不时发生的诘难,小小年纪的奥巴马回应的态度是耸耸肩。这很有点他父亲的风度。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是:在夏威夷大学念书时,奥巴马的父亲有一次去一个酒吧。一个白人对侍者大声抱怨:为什么安排我坐在黑鬼旁边!众人都呆住了,老奥巴马走过去,心平气和地对白人讲起了什么是“美国梦”,人生而平等的由来等等,结果那白人听得面红耳赤,最后掏出100美元埋单谢罪。面对白人社会的疏远和诘难,奥巴马基本循他父亲的方式,默默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向世界证明自己。在传记《来自父亲的梦想》中,奥巴马也承认自己年轻时深受身份认同的困扰,一度也吸过大麻寻求逃避。但他最终选择了一条理性、融合的道路。在奥巴马寻找自己精神归宿的过程中,他交往过各种各样的人。这些经历直到现在仍是竞争对手攻击的目标。他的黑人启蒙牧师怀特是一位极端黑人人权主义者。他曾和被称为“国内恐怖分子”的反越战激进人士艾尔有过交往。他一度和加入过共产党组织的作家戴维斯过从甚密,戴维斯被称为他的“红字导师”。虽然奥巴马不断说明自己和这些人的关系,但确定无疑的一点是,奥巴马至少一度行走在所谓美国主流价值观的边缘地带。虽然如今的奥巴马出入在上层白人人群中,但他在精神上或许仍是一个边缘人。奥巴马外公的一个十几年的黑人朋友,在奥巴马十几岁的时候告诉他:白人永远不可能真正和你成为朋友。这句话曾让奥巴马深感震撼。初选阶段,奥巴马的妻子米歇尔说:让我告诉你:这是我成年之后第一次为美国感到自豪。她的这番话引起轩然大波。这是一个和奥巴马朝夕相处、在芝加哥大学就任高职的黑人女士的感言,可想而知,奥巴马的感受和她会有多遥远呢?当然,随着选情越来越光明,奥巴马全家,甚至所有黑人因此深受鼓舞。奥巴马也在演讲中一次又一次讲到“美国梦”的真实和伟大。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似乎就要在奥巴马的身上最终实现,哪怕在椭圆形办公室内,奥巴马仍将感受到来自美国白人老男人们不屑的眼神,还有3K党不散的阴魂。泥路上的童年奥巴马直到18岁才真正开始在美国本土学习和工作。而对他价值观、人生观影响极大的青少年岁月,恰恰是在远离美国的夏威夷州和第三世界国家印度尼西亚度过的。大概在6-10岁之间,奥巴马随母亲从夏威夷迁居到继父、印尼人苏托洛在雅加达郊区的家中。那里的生活环境堪比贫民窟。路都是没铺过的,房子里没有电。但作为一个孩子,奥巴马适应得很快。他骑着墙头和隔壁的女孩聊天,在学校里交了不少朋友,他吃各种印尼食物,还学会了一些印尼话。1995年,奥巴马赴肯尼亚作他人生第一次寻根之旅。他来到了他爸爸出生的地方,一个小部落的小村寨。走过泥泞的小路,他看到一身土著装扮的祖母。奥巴马蹲在祖母身边和她合了一个影,两个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如果奥巴马做了美国总统,当他再一次和非洲土著祖母欢聚在一起时,那将是一个足以令人动容的反差。事实上,奥巴马的父亲给了奥巴马大概10个同父异母兄弟姐妹。如今他们都在肯尼亚生活,其中几个和奥巴马关系密切。他来自非洲的父母,和热爱第三世界的母亲,注定让奥巴马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关系密切。在10岁到18岁之间,奥巴马生活在夏威夷祖父母的身边。虽然夏威夷是美国的一个州,但那里的社会形态相当特殊。土著、亚裔占了人口的很大比例,白人并不占多数。各族裔之间相处融洽。奥巴马虽然没有刻意渲染自己在印尼和夏威夷的生活经历,但这一经历无疑让他有了一个更加国际化的视野,更理解像印尼这样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活,也更了解美国其他族裔的文化和心理。而他这种较为谦逊的世界观,也受到母亲安的深刻影响。安非常注重观察其他国家人民的优点和感受。她第一次婚姻在上世纪60年代惊世骇俗地嫁给肯尼亚黑人老奥巴马,第二次婚姻是嫁给亚洲人苏托洛,这就充分证明她是白人至上主义的颠覆者。她善良、宽大的胸怀对奥巴马的影响自然不可低估。奥巴马曾说:我身上最好的东西都来自于她。当然,奥巴马自己,包括他的竞选团队,是不允许他混淆自己出身的。在很多场合,奥巴马提到白人母亲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也着重强调外婆麦德琳对自己的教诲,以此突显他“美国种、美国生、美国养”的干净出身。这对于选战来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或者我们也可以认为美国文化对奥巴马的影响更至关重要,但他18年美国本土之外的生活经历,将注定他是一个与美国任何一届总统都截然不同的候选人。期待新的美国今天的美国,虽然谈不上经济崩溃,也不至于交出超级大国的头把交椅,但毫无疑问它已在经济、外交领域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金融危机的大爆发对奥巴马而言,是一个天赐良机。这场危机,为奥巴马持续对布什政府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境地的攻击,作出了最生动的注解。而善于见风使舵的奥巴马阵营,在危机中也给出了一系列听起来相当动人的应对方案。比如,奥巴马强调如果他当上总统,将整顿金融秩序,决不让金融机构的总裁们肆无忌惮地鲸吞民众和政府的金钱。他又强调要大幅减少政府的财政赤字,不再一味“向中国借钱,到沙特买油”,建立起独立稳健的财税体系,等等。当民众惊惶不定时,奥巴马在电视上镇定自若地侃侃而谈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举动,让他大大得分。在各大民意调查中,经济是选民关心的第一要点,而谁能解决金融危机,谁将入主白宫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强。伊战爆发后,美国的国际形象大打折扣。作为曾颇受尊重的超级大国的国民,美国人已经不愿再继续承受世界的冷眼。而在这一点上,奥巴马提出尽快以适当方式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他一次次誓言与世界各国广泛合作,让美国重新赢得世界的尊重。而要重新赢得美国人渴望的国际尊重,麦凯恩做不到,希拉里也做不到。麦凯恩的口号是,他一上台就要把本·拉登捉拿到手,必要的时候将闯入巴基斯坦边境。而希拉里以凌晨3点紧急电话的竞选广告,持续强化民众的战争意识和敌对情绪,同样不能改变美国在全球的形象。而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显然要柔和得多。他强调对话和谈判的重要性,强调疏解美国和反美势力之间的紧张态势,努力消除紧张的源头。在美中关系上,奥巴马提出中国不是敌人但是竞争对手,不像希拉里那样的咄咄逼人。而奥巴马这些一反美国传统做法的理念,深深吸引了一部分期望改变美国现状的人。在奥巴马的每一个竞选集会上,年轻人总是占了大多数。蓝领、黑人、妇女是他的忠实支持者。倾向比较自由主义的年轻人希望奥巴马一洗白宫的陈腐气息,而蓝领、黑人、妇女等社会较弱势人群,以及厌烦了美国种族分裂的人们,则希望奥巴马能为他们出人头地。10月中旬在纽约举行的最后一场辩论会现场,大学生们把霍夫斯卡大学变成了奥巴马的主场。大三女生安吉拉高举着“奥巴马”的牌子,她说她支持奥巴马,是因为他能给美国政治带来新鲜的空气。安吉拉的话代表了奥巴马大多数支持者的心声,也契合着奥巴马贯穿始终的口号:改变、希望。或许我们终将看到一个有所不同的美国。新的总统愿意更多把总统一号降落小国、穷国的机场。外交官们愿意多听听反美力量的声音。他们的媒体也能改变一下那种高高在上的腔调。在金融、环保等领域变得更加克制和负责任。若能如此,这场选举便更具有了世界性的意义。47岁的奥巴马离白宫越来越近。从4年前一个默默无闻的州议员,到如今国会中唯一一位黑人参议员;从去年2月正式宣布参加总统选举,到今年击败呼声甚高的希拉里,身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奥巴马一路制造着惊叹号。这位精力充沛的年轻政治家崛起得太快,以至于他的家庭、个性以及他的一切,都成为议论焦点。有人说,奥巴马懂得聆听美国的声音;也有人说,我们其实并不了解真正的奥巴马。竞选像打牌奥巴马在今年6月获得党内提名后,《时代》杂志发表文章称,他创建了一台新的政治机器,绊倒了领跑者希拉里,是几十年里民主党内第一个“起事者”。去年年初,当贝丝·梅尔斯第一次在参议员办公室见到奥巴马时,奥巴马说自己正在组建总统竞选团队,打算任命她做未来的首席营运官。奥巴马给这位“营长”制定了三条原则:尊重竞选、从基础抓起、不要作秀。在此之前,奥巴马已经仔细对前两届总统竞选做了研究,让梅尔斯不得不惊讶他对竞选的熟悉程度。奥巴马说,他想把竞选当成作生意一样。成功的生意人把顾客视为上帝。在奥巴马团队运行初期、尚未掌握太多资源的时候,他们就想到成立一个“客服中心”,这样无论谁在什么时候打电话来,都能得到回应。与此同时,位于芝加哥的竞选总部开始发挥科技力量,不仅为了筹集资金,更为了在网民中打造影响力,并通过手机同每一位支持者取得联系。于是,在Facebook、Myspace、YouTube等各大主流网站上,“奥巴马”的点击率与日俱增,让麦凯恩望尘莫及。在这一届总统选举中,更多年轻选民也被前所未有地调动起来,成为志愿者中不可获取的主力。这种从基层抓起的投入如今见到了巨大的回报。自2007年初宣布参选总统以来,奥巴马竞选阵营的总筹款规模已达到6.05亿美元,这些助选资金来自总计310万名捐款人。而奥巴马在9月份共筹得逾1.5亿美元,更创下了总统大选单月筹款新高,在广告和活动支出方面完全压倒了共和党竞争对手麦凯恩。奥巴马曾说过,自己也没想到网络具有如此魔力:“我没料到网络在汇聚草根力量方面如此有效,不管是筹款还是组织活动。我想,这大概就是此次竞选的最大惊喜。”奥巴马懂得如何把自己的竞选变成大家的竞选:“如果你要让别人加入,就要像卖东西一样把竞选推销出去:‘这是你的竞选,你拥有它,你可以参与进来’。”美联社曾报道说,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担任州议员时,喜欢每逢周三晚上跟同事打牌,借此来放松,并认识和了解更多的人。据他的牌友说,奥巴马打牌时小心谨慎,很专注。他轻易不受干扰,并且不会暴露他的意图,除非牌局对他有利。他不倾向于冒险碰运气,而是喜欢稳扎稳打。他会细致地研究输赢的几率:如果他有一手好牌,他就玩;如果没有好牌,他就放弃,而非孤注一掷,寄希望于能在需要时得到自己所需的牌。奥巴马在打牌上的这种名声显示:如果奥巴马不选择出局,就是要赢。36小时的亲情到了选战冲刺阶段,奥巴马的日程安排越来越密集。按照原定计划,10月23、24日两天,奥巴马要参加5个不同地方的竞选活动。但是,在结束印第安纳州的造势活动后,奥巴马取消了手头一切工作,匆匆赶往夏威夷檀香山,探望病危的白人外婆玛德琳·邓纳姆。飞机抵达夏威夷时已近傍晚,走下飞机的奥巴马脸色凝重。这可能是祖孙俩的最后一次见面。奥巴马一直深深遗憾母亲去世时没有陪伴在她身边,他在10月23日接受美国广播公司“早安美国”节目访问时说,“我要确保自己有机会和她(外婆)坐在一起聊天。”“我希望这一次不再错过机会。”在奥巴马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母亲和外祖父母对他具有不同的意义。“父亲”之于奥巴马一直是个模糊的梦想,这个“像沥青一样黑”的男人在儿子2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他们,奥巴马仅在10岁那年见过他一次;母亲安“像牛奶一样白”,是一个喜欢周游世界的人类学工作者;外公是一个梦想家,“总是寻找新的开始”;而外婆则是那个带给他家庭温暖的“基石”,奥巴马说自己正是从她那里学会了脚踏实地。奥巴马在竞选过程中,常常提及85岁高龄的外婆,包括讲述她在二战时经历的故事。在丹佛的体育场内接受党内提名的那晚,他动情地对着台下支持者说:“她(外婆)教我努力工作,她是那个省下买新车或给自己买新衣服的钱而让我享受更好生活条件的人。”“她对我倾尽了所有。”熟悉奥巴马的人都深知,外婆和母亲对于奥巴马价值观的养成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一位亲友瓦莱丽·嘉瑞特说:“这两个将他(奥巴马)抚养成人的女人都很强,她们奋斗一生,克服了许多困难。她们是特别坚毅、感情投入的人,我在他身上也看到这点。所有这些特殊的品质,都集中到了他身上。”奥巴马的妻子米歇尔也经常说起这两位“女强人”:她们一个帮他安上翅膀,一个帮他扎好根基。不过,被奥巴马称为Toot(Tutu的昵称,夏威夷语中对外婆的称呼,奥巴马童年在夏威夷居住过)的玛德琳没有在奥巴马的竞选中扮演任何角色,她几乎不和媒体打交道,只是在民主党初选阶段在奥巴马的宣传广告中出镜过一次。这些年来,她的身体状况也不允许她出家门。玛德琳曾在2004年难得地接受过《芝加哥论坛报》的采访,谈到孙子在夏威夷遭遇的种族歧视。“巴拉克从不多谈这方面的事情。他一定经历过种族歧视,但是他不会和我们说。”奥巴马后来说外婆其实对黑人和白人分得很清,言谈中会让奥巴马感觉“胃里有拳头在撞击”。他知道外婆“非常地爱我,但她也承认在路上会害怕从她身边经过的黑人,并且不止一次地说有关种族或道德方面的陈词滥调,让我不敢恭维”。撇开这些陈词滥调,外婆还是把奥巴马培养成了有孝心的人。在选战关键期专门抽出36小时留给外婆,奥巴马显得毫不犹豫:“是的,竞选很重要。但是我不会忘记将我抚养长大的亲人,当她需要我的时候我就要回去陪在她身边。”其实,这36个小时的竞选缺阵,可能反而帮奥巴马带来更多收获。冲刺阶段仍存变数《新民周刊》:徐教授对奥巴马怎么看?徐以骅:首先他的个人形象很清新,一是年轻,二是他身上的多元种族特征明显,就容貌而言是一个黑人,符合“美国梦”的体现,属于个人魅力型的领袖人物,被誉为“第二个肯尼迪”。他在华盛顿待的时间较短,缺点是缺乏经验,优点是代表变革,超脱于华盛顿的肮脏的政治游戏与幕后交易之外,应该说是一个开放型的人物,比如这次选举中他所表现的选举特点,采取的创新的选举方式等,这也是他的一个优点。另外,他也有自己成熟稳重的一面,在搭档方面,他选择了在国际安全事务方面是老牌政客的拜登,在年龄、经验等方面与他产生了一种完全的优势互补。《新民周刊》:从目前美国各大民意调查结果来看,奥巴马的领先优势平均保持在7%-8%左右,和麦凯恩的最大差距达到14%。按照这个趋势,奥巴马是否稳赢了?信强:只能说他的局面还比较好。如果不是这次金融风暴爆发的话,奥巴马和麦凯恩之间的胶着战,可能要到大选的最后一天才见分晓。我们先来看看以往选举的中心议题。1992年时,老布什输给了克林顿,当时经济问题是主轴;2000年小布什对戈尔、2004年小布什对克里的角逐中,主轴发生了偏离,安全问题、宗教问题成为核心。而在今年的民意调查中,有58%的选民表示会把经济问题作为投票考虑的首要问题,也就是说,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把主轴又拉回到经济问题上。麦凯恩在这方面的表现当然可算是可圈可点,而奥巴马尽管在财政、经济方面经验欠缺,但很多人把这笔账算在了共和党、也就是小布什头上。从这方面讲,小布什政府的所作所为给麦凯恩留下了一笔很沉重的负债,也给奥巴马提供了一个契机。当然,我从一开始就对奥巴马的胜率存在一点疑虑,也就是所谓的“布莱德利现象”(即一些选民可能不愿投票给非洲裔总统候选人,并对民调机构说谎,导致民调数字失真),这是现在唯一有可能使奥巴马痛失好局的因素。如果中西部、南部的白人选民中真出现这个现象,中下劳动阶层、蓝领阶层将发挥我们意想不到的作用,那么届时,类似1980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在大选最后时刻成功大翻盘的现象还会再出现。现在只能说谨慎地观察奥巴马,不能妄下定论,到底最后结局如何还很难说。徐以骅:我补充一下。其实宾夕法尼亚、佛罗里达、俄亥俄等“传统翻盘州”的走向,并没有真正确定下来。如果奥巴马不能乘胜拿下这些关键州,势头不能延续到投票日的话,那么胜负还很难料。假如金融风暴继续恶化,奥巴马会继续加分;当然一旦金融风暴得到缓解,或者共和党爆出什么利好消息的话,麦凯恩获得加分的情况,也是有可能出现的。奥巴马可能输掉选举的因素有几个:第一,中西部蓝领中出现“布莱德利现象”;第二,所谓的白人中下层蓝领的投票意向转变,因为在选举过程中,宾州、俄亥俄州等地选民的投票意向并没有完全确定。如果关键州拿不下来,很可能会左右到这场选举。我个人对奥巴马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原因之一是经济问题重新成为主轴,而原因之二是刚才提到的,奥巴马相对于麦凯恩来说,更像是一个领袖式的人物,个人魅力更为强大,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能走到现在的原因。张家栋:我认为奥巴马基本上已经奠定胜局。在今年这种状况下,如果奥巴马失败,整个世界就会认为美国仍然是一个种族歧视的国家。我有一些美国朋友,每当我问他们,你能接受一个黑人当总统吗?所有朋友都告诉我,也许他们心里认为不一定,但对于现在正处于变革时期的美国来说,需要显示出美国的开放与自由。美国的选民用自己手中的选票来显示出自己是公正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奥巴马得到选票,跟他是一位黑人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新民周刊》:美国人真的愿意接受一个黑人总统么?徐以骅:首先,奥巴马不是一个纯正的黑人,他母亲是白人。我对他的评价是: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出现了这样一个合适的人。时间合适,是因为经济危机的出现。4年以前、8年以前如果有一位黑人参加竞选,那都是不能成功的。只有在种族多元化达到今天这样一个程度的时候,美国才有可能接受一位黑人当总统。《华盛顿邮报》形容奥巴马“具有一股韧劲”,在整个竞选过程中,经过磨练,他已经从青涩走向成熟。要当总统需要具备抗打击能力,因为他要经受长期的曝光,包括家庭生活的曝光,而奥巴马本身并没有什么媒体可以炒作的题材,因此他并不畏惧媒体曝光。现在,除非有重大突发事件,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经济问题转移到安全问题上去,不然此次奥巴马的胜算是非常大的。《新民周刊》:从今年的竞选情况来看,年轻选民似乎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会对选举结果产生什么影响?徐以骅:年轻选民过去一直对政治不是很感兴趣,而奥巴马从过去一直冲到现在,始终保持着这种势头,现在又力压麦凯恩,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年轻选民。如果奥巴马最终凭借年轻选民的优势来赢得选举,其实也不算什么新鲜事了。当然相比于过去的一些参选人来说,今年年轻选民对政治的高度热情,也算是一种比较特别的现象。2004年民主党有一种说法,叫做“youthquake”(年轻人地震),指年轻人对选举的震撼力;与此相对的概念是“generational gap”(代沟)。而当时年轻人的政治参与度不高,并没有出现“youthquake”。我个人认为今年的年轻人可能会积极参与到投票中来,因为今年的奥巴马比过去的克里要显得更为主动,具有更强大的个人魅力。如果大量年轻选民票进入投票站的话,相信对民主党是极为有利的。《新民周刊》:民众普遍关注的议题对两个阵营的竞选带来什么影响?徐以骅:2004年的时候,民调机构就“影响选民投票的最大因素是什么”做过一次调查问卷,结果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宗教伦理道德因素,包括干细胞研究、堕胎、同性婚姻问题,这些是共和党社会保守派的拿手议题。而今年,前五大关注问题是经济、战争、卫生保健、反贫困和环境能源,正如之前我们谈到的,其中经济问题特别突出,使得共和党没法炒作。可以说,2004年是道德价值观为主题的一年,今年则是以经济为主打。美国的长期走向显示,政府炒作道德问题的空间越来越小,原因如下:一是经济问题刻不容缓。二是***福音派内部开始左倾,其与共和党的政治联盟出现松动乃至裂痕。2000年,小布什输了50多万张选民票,主要因为有400多万福音派教徒待在家里没有去投票,所以后来他搞了一个竞选策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那些没有去投票的人身上,动员大家去参加选举。今年这个策略似乎不太奏效,短期原因共和党的道德和贪腐丑闻、布什政府在推进福音派议程上言行不一,让他们倍感失望;中长期原因是福音派自己的新老交替正在形成,新一代领导人不愿意把自己和共和党捆绑在一起,同时他们关注的政治议程范围也扩大了,包括反贫困、保护环境等,和民主党倒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第三,民主党也在行动,在党内选举阶段就开始拉拢原共和党的盟友。从现在看来这招非常奏效,对选举过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金融危机的挑战《新民周刊》: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两位总统候选人都面临处理经济问题的考验。徐以骅:美国政府的决策精英中有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即他们都很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此次布什政府的大规模干预似乎就是从大萧条中所汲取的教训,所以这完全就像是民主党的作风了。现在奥巴马和麦凯恩在救市问题上倒没有太大的分歧,唯一可以讨论的是,奥巴马举出“水管工乔”的例子,提出对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美国人增加税收,而麦凯恩认为这样会挫伤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张家栋:在中国的经济学家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华尔街要负全责。美国最穷的一批人其实是黑人,他们的逻辑是“借钱可以不还”,这是导致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等于说美国发债券,向中国、欧洲借钱,借来的钱给他们国家的人买房子,而这些人又不准备还钱。而恰巧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奥巴马的拥护者。这样一来,对奥巴马来说,可能他的经济政策的重新制定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因为重新制定经济规律,就意味着那些人不能住上房子了。所以对民主党来讲,吸取历史教训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宋国友:金融危机的出现,是因为共和党布什政府轻商重金融的政策取向导致的。在布什政府的引导下,华盛顿和华尔街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用中国的话来说,就是“政企不分”。而小布什的执政理念就是“大市场、小政府”,也就是政府不管金融市场的事情,在这样一种执政理念下,金融创新产品不断出现,在别的国家看来,已经到了要监管的时候了,美国人自己却没有意识到危机的潜在性,在这种情况下,危机就产生了。就7000亿美元救市等对策来讲,又造成了民众对共和党的不满与怨恨,因为这是“用纳税人的钱给华尔街的人埋单”。从次贷危机发生的整个过程中奥巴马的表态来看,他的确和华盛顿以及华尔街有一定的距离感。但正是这种距离感,让他能看得比较客观与深刻,有一种胆识和魄力去应对这种情况。他去年就说过一句话,假如他当选总统的话,就要横扫华尔街。这句话当时还引起轩然大波,但事实证明,他这句话并没有错。因为华尔街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就连小布什政府也无法扭转。目前,小布什已经采取了很多补救措施,包括出台新的监管方案、召开国际金融峰会等。如果奥巴马上台,应该不会推翻目前政府的政策,只是在小布什制定的政策基础上进行一些小范围的调整,在4年任期内考虑怎样在大的框架之下修订一些新法案。对华政策走向《新民周刊》:不管谁最终获胜,他们的对华政策会是什么走向?张家栋:过去几年,美国的对外政策极大程度上受到“9·11”事件的影响。“9·11”是美国历史上非常紧急的事件,对美国的整体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短时间内完全改变了美国的对外政策制定的方向。但是从长远来看,它的外交政策是需要变化的。所以在以后的时间里,美国必然要重新关注国家本身的传统利益,关注国家安全议题,关注大国之间的竞争。所以我认为,不管谁当选,美国的外交政策都一定会有重大的变化。宋国友:麦凯恩的对华政策主导方向是通过日本来看亚洲、看中国;奥巴马的对华政策则是通过中国来看亚洲、看日本。也就是说,两个人的目的不一样,奥巴马把中国作为框架中的一个主要关注点,他的幕后团队成员大多来自当年克林顿的智囊团,而麦凯恩的做法相对传统。信强:没错。奥巴马的顾问等是克林顿时期的“前朝遗老”,这点是麦凯恩无法对抗的。同时,副手拜登弥补了奥巴马在国家安全外交方面的缺陷,是务实派。按照传统,民主党对人权、贸易保护等问题比共和党更看重,(如果奥巴马执政)中国和美国在这方面的摩擦会更多。小布什在外交上,真正可圈可点的,可能也就只有对华政策了。小布什政府期间,中美关系还是相当好的。奥巴马上台后,会不会比小布什政府期间的中美关系更好,我觉得还是存在疑虑的,尤其是在新政府上台初期,必然会经历一段摇摆期,中美关系要在之前基础上有所超越,恐怕比较困难。徐以骅:对中国政府而言,共和党是常数,而民主党是变数。奥巴马身上具有多元特征,他曾公开表示,欢迎共和党的鲍威尔做他的顾问,出任内阁成员,可见他仍然是一个变数。奥巴马的副手拜登有“大嘴”之称,出过很多洋相,一方面打经验牌,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减分。而佩林外交经验不足,最近又频频曝出负面新闻,肯定是让麦凯恩失分了。鲍威尔表态支持奥巴马说明什么呢?共和党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传统的权力机制(包括大企业,以及鲍威尔、老布什等元老级人物),还有一部分是社会保守派。要想赢得共和党全面的支持,就要取得两部分的支持。现在来看,唯一能两面“通吃”的人就是小布什。佩林当选副手引起了共和党内部传统权力机制的强烈反对,所以现在鲍威尔站出来支持奥巴马,是典型地反映出共和党内部的分裂。《新民周刊》:如果民主党上台,对中国有利么?宋国友:这里要明确一点,在中国投资的外企中,从历史存量来看,来自美国的投资只排在第四、第五位左右,去年大概有32亿美元,位居第六。从这点而言,中国对美国的需求可能并不是那么大。但关键问题在于,中国不能离开美国这个市场。本来中国与美国在经济上的纽带就是贸易加金融两方面的往来,现在由于人民币升值等问题,双方之间的来往并不像以往那么顺畅,所以双方都在寻求一种新的纽带,来继续维系往来。而在中美政治交往问题上,对于朝核问题、西藏问题和人权问题等方面,基本都不会有新的变化。从经济角度来看的话,可能民主党上台对中美的贸易关系的建立并不是那么有利。徐以骅:对这个问题,主要还是看奥巴马对外政策的班底。但有个问题是清楚的,民主党掌握了国会。民主党是代表大公会的利益,崇尚贸易保护主义。这个问题很大,比较严重。共和党和中国做生意,而民主党的基本群众和共和党不一样。它的基本力量是社会保守派,而社会保守派在宗教问题上对中国一贯强硬,未来将是“雪上加霜”。上世纪50年代,美国国会中曾经出现“军工联合体”,而现在是贸易保护和宗教民权联合体,应该说,这个联合体对中国是非常不利的。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去年2月,奥巴马飞到爱荷华州的锡达拉皮兹(Cedar Rapids)小城,在肯尼迪当年就读的高中开始了他的首场竞选演讲;他将德国柏林作为其欧洲演讲的起点,因为肯尼迪于1963年6月在那里发表过“我是一个柏林人”的演说;到了今年8月底,奥巴马又选择在美国中部城市丹佛的“景顺”球场(Invesco Field)发表党内提名演说——1960年,肯尼迪也是在这个美式足球场内发表了提名演说。当时看来,奥巴马的举动似乎有些刻意做作。但是,当约翰·肯尼迪的弟弟、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Edward “Ted” Kennedy)在今年年初公开表态支持奥巴马、称他为肯尼迪最佳政治继承人后,无疑引导了很多美国人把对“第一家族”的好感延伸到奥巴马身上,与此同时,与奥巴马争夺党内提名的希拉里不禁黯然失色。爱德华是肯尼迪家族健在成员中资格最老的人物,在民主党内的发言也是掷地有声。尽管患有恶性脑瘤,他仍然坚持参加了今年8月的民主党党代会,并作主题演讲,呼吁民主党全国代表和支持者们,以及电视机前的数百万观众支持奥巴马。他说:“他(奥巴马)将成为那种拒绝被守旧模式束缚的总统。他具有带领美国重上正轨的能力。”“有了奥巴马,我们就可以告别充斥着歪曲和误读的旧式政治,告别种族对立、性别对立、族群对立,乃至异性恋和同性恋的对立。”约翰·肯尼迪的女儿卡罗琳(Caroline Kennedy)也坚定不移地站在奥巴马一边,不但高调加入他的竞选班子,帮助出谋划策,考虑副手人选,更毫不犹豫地称,“自己等了半辈子才等到和自己父亲如此相似的人”。卡罗琳在给《纽约时报》撰写的专栏中写道:“我支持奥巴马的理由混合了爱国、政治和私人三种因素。从小到大,不断有人告诉我,我的父亲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响应我父亲的号召而投身公共和政治事务,受到激励的一代人又把奉献精神传递给了他们的子孙。”1961年,约翰·肯尼迪在那篇著名的就职演说中讲道:“美国同胞们,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句话,给当时的美国人带去了莫大的动力。卡罗琳感叹:“我从没遇到过一位能像我父亲打动别人那样打动我的总统。但是这次,我相信这样的人已经出现了——他(奥巴马)不光能打动我,而且能打动新一代美国人。”“跳跃者”的回归当美国的主流教派还是新教的时候,肯尼迪把罗马天主教带进了白宫,这让英国《泰晤士报》前任总编辑、专栏作家威廉·李斯-莫格(William Rees-Mogg)对60年代的那场美国总统大选印象深刻,因为他母亲的家族就是信仰罗马天主教的爱尔兰裔美国人。可想而知,现在的黑人选民也希望奥巴马能证明非洲裔美国人也有可能当上总统。在今年1月和2月的部分专栏文章中,李斯-莫格将奥巴马和肯尼迪的竞选作了比较:“很难看到有谁能阻挡奥巴马成为下一届美国总统。他掀起一种兴奋,这是从1960年的肯尼迪总统以来,任何总统竞选时没有过的。”李斯-莫格特别留意了这两人的演讲风格:“肯尼迪本身已经是个杰出的演说家,但奥巴马更胜一筹。奥巴马有着温和的嗓音和较为自然的演讲节奏。肯尼迪的波士顿口音听上去更杰出,但他把句子分解成小音节,影响了表达的流畅性。奥巴马兼具雄辩的口才与深沉的思想。他设法使用黑人的韵律,让人联想起马丁·路德·金,又试图避免一些黑人传教士的夸张。”如果说李斯-莫格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肯尼迪和奥巴马的相似点,那么西奥多·索伦森(Theodore Sorensen)可以算是不折不扣的圈内人。现年79岁的索伦森是约翰·肯尼迪的演讲稿撰写人和心腹友人,曾在其身边工作11年,那篇著名的就职演说就是他的杰作。“肯尼迪和奥巴马都带着迷人的胜利微笑,我认为他们在观众面前或电视屏幕上都显得非常放松。他们从不对着麦克风叫喊,他们是在谈话。”索伦森评价道,“判断力是选举总统的最重要的一个标准。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候,肯尼迪总统的判断力受到了史无前例的考验。好在,他最终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当时他45岁。现在的奥巴马比当年的肯尼迪还要大一些,所以奥巴马会更老练些。”索伦森曾参加过一次奥巴马的竞选集会。虽然,他的视力已经不佳,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上台,却仍不忘调侃“别担心我的视力,我比现在的美国总统看得清楚”,惹得台下一阵大笑。现场有许多年轻女性的尖叫声和欢呼声,让索伦森觉得仿佛回到了1960年的大选。按索伦森的说法,“跳跃者们”回归了——当年肯尼迪竞选车队的行进过程中,沿途热情兴奋的年轻女性们会争相跳起,希望越过前面高个子的脑袋,一睹这位年轻总统候选人的风采——如今,奥巴马出现的地方,也有这样的“跳跃者”,“肯尼迪打动了选民的心。奥巴马也是如此。”细数一下,奥巴马和肯尼迪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毕业于哈佛大学,同是参议员出身。肯尼迪是美国口才最好的总统之一,而奥巴马自从在2004年的民主党党代会上发表演讲后,便从默默无闻的州议员变身为受人关注的政坛黑马。肯尼迪利用电视媒体让对手尼克松相形见绌,奥巴马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上的号召力则远远盖过了麦凯恩。奥巴马成为新世纪肯尼迪的最大看点,可能还是在于他对美国政治实施改革的决心。索伦森认为,大家都感觉华盛顿亟需变革,奥巴马当选将不仅变更华盛顿的“选手”,更将改写“游戏”本身。避免瓜田李下肯尼迪当选总统,使得天主教成为“伟大的时代”里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如果这次奥巴马能够成为新一届美国总统,是否意味着另一股力量的提升?从选举意义上看,奥巴马的当选将是美国总统选举史上又一个限制的打破。美国总统选举曾迈过几道“槛”。首先是地区的限制,南北战争以后,南方人很长时间内不能参选总统,因为一到选举期间,就会有人挥舞“血衫”,期望唤起民众对战争的惨痛记忆,借此指责南方参选人。直到100年以后,即1964年,这个限制才被林登·约翰逊打破。其次是宗教界限,虽然天主教徒属于美国的早期移民,可是在肯尼迪之前从未有天主教徒当选美国总统。现在,种族界限自然是被奥巴马打破了,但性别界限仍然存在。不过,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徐以骅教授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认为,倘若奥巴马如愿当选,也不太可能大肆提拔非洲裔美国人。他说:“的确,在肯尼迪当选后,天主教从边缘宗教逐渐进入主流社会。但奥巴马上台后,为了避免瓜田李下,可能反而会启用大量的白人来组建内阁,并不会为黑人做太多事情。”徐教授举例说,当年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吉米·卡特当选总统以后,反而在宗教事务处理方面特别小心;再比如,肯尼迪上台以后,碰到过是否批准黄色公车送天主教小孩去宗教学校上学的问题,由于他自己是天主教徒,为了避嫌,不能亲自插手解决,所以最终还是要经由别人来推动这个决议的实施。“从这点上来说,现在黑人对奥巴马的很多期待都是难以实现的。”徐教授说道,“所以说其实黑人最好的选择,是选一位像克林顿那样的总统。克林顿当时对黑人是非常友善的,说‘黑人同胞都是我的兄弟’,但是这次选举的时候克林顿就不太高兴,因为黑人兄弟都把票投给了奥巴马而不是希拉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竞聘演讲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