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氏吧到鲁庄万寿山地图查询

缑氏到小象万寿山怎么走_百度知道
缑氏到小象万寿山怎么走
提问者采纳
你应该查百度地图
其他类似问题
万寿山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刘村到附近乡镇的距离无法找到该页
无法找到该页您正在搜索的页面可能已经删除、更名或暂时不可用。
请尝试以下操作:
确保浏览器的地址栏中显示的网站地址的拼写和格式正确无误。
如果通过单击链接而到达了该网页,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通知他们该链接的格式不正确。
单击按钮尝试另一个链接。
HTTP 错误 404 - 文件或目录未找到。Internet 信息服务 (IIS)
技术信息(为技术支持人员提供)
转到 并搜索包括“HTTP”和“404”的标题。
打开“IIS 帮助”(可在 IIS 管理器 (inetmgr)
中访问),然后搜索标题为“网站设置”、“常规管理任务”和“关于自定义错误消息”的主题。缑氏到鲁庄万寿山地图查询_百度知道
缑氏到鲁庄万寿山地图查询
广西 能看到远方的房子吗?爽歪歪 怎样才能看清高清村庄地图 显示房子地图 e 能看到自家的房子吗? 如何下载高清村庄卫星地图 能看得很俯筏碘禾鄢鼓碉态冬卡清楚吗 需要 可以看到村庄的房屋吗 看看吧 需要安装及软件
其他类似问题
万寿山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鲁庄当代文化人一
当代文化人
姚拓,本名姚天平,1922年生于河南省巩县鲁庄镇。1950年赴香港,曾任《中国学生周报》主编,《大学生话》社长兼主编等职。1957年移居马来西亚,历任《学生周报》、《蕉风》社长及主编三十余年,现任马来西亚友联出版社总编辑兼任全马五家出版公司联合组织之马联出版机构总编辑职,马来西亚中小学教科书,多由其编纂出版,对海外华人之华文教育贡献颇多。自1950年开始,本人即从事小说、散文及戏剧创作,其小说结集出版之作品有:《弯弯的岸壁》、《二表哥》、《四个结婚的故事》、《五黑凹之花》、《姚拓小说选》等;散文集则有《美丽的童年》;剧本创作有《憩园》、《儿女英雄传》、《万金和尚》、《还阳》等多种。
姚拓本身除了是一个文人以外,还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姚拓出生于河南省巩县桑林镇鲁庄。十五岁那年,在师范学校读了半年的书,后来中日战争爆发,他转赴长沙投考宪兵学校,受了两年的军训。相比于其他人物,姚拓来马来亚的年代最迟。他1955年12月才南来。姚拓之所以让学者们关注,除了因为他是作家以外,另一个原因则是他对马来西亚文化事业贡献
不少。台北世新大学的陈翔在写到姚拓文学上的成就时说他是个多面手,既写戏剧,又写散文和小说。将姚拓的作品说成是“旷世绝作”固然夸张,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他的作品有许多引人入胜的地方。他的文字风趣、诙谐、戏谑。最让人觉得亲切的还是他乡土情的流露。他的散文《美丽的童年》、《墙头上的小红花》、是许多读者喜欢的作品。他的戏剧和小说也都有特长,其背景常横跨中国大陆、香港以及新马。陈鹏翔说姚拓在刻画某个世界时,另一个世界往往会在上头或背后隐隐约约当作参照。1993年姚拓继方北方和韦晕之后,获颁第三届马华文学奖,陈鹏翔在文末说姚拓“受之无愧”。姚拓为《蕉风》和《学生周报》所付出的金钱和精力,让人看到商人和文化结合的模范。《学生周刊》于1955年创刊,1984年停刊。《蕉风》则从1955年11月支撑到1999年2月,出版了第488期后才停刊。姚拓和友人合作的马联出版社办得极为成功,出版了不少畅销的教科书,后来他们又创设大人餐厅,这都是《学生周刊》和《蕉风》的寿命可以存在于马来西亚超过三、四十年的原因。今天新马的中年作家很少没有受这两份刊物影响的,撰写姚拓的作者陈鹏翔在步入文坛时就曾受姚拓的提携。姚拓的《蕉风》刊登了许多现代派的作品,使现代派文学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间得以和写实派分庭抗礼,更重要的是,由于现代派文学的出现,马华文学的发展因此看起来才不会那么单调。
崔耕,1924年生,高中文化,巩义市鲁庄镇小相村人。1948年参加工作,历任巩县十九完小(鲁庄)教导主任、巩县十六完小(蔡庄)校长,1951年春调任巩县文化馆首任馆长,后在郑州专署、开封地区、郑州市任文化专干、剧目组组长、文化管理科科长等职,为省考古学会首届理事。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致力于文化艺术和考古研究,见长隶、篆、章草之书艺,喜弄秦砖汉瓦类之收藏与雕琢。1977年在任文物管理科科长期间,率队在新郑发现、发掘了“裴李岗文化”遗址,做了大量的考察、发掘、研究工作,论证“裴李岗文化”早于“仰韶文化”,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使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首先使用“裴李岗文化”这一命名,其命名为国内外考古界所公认。此重大发现,已成为这一代考古人员的一大贡献,“裴李岗文化”名列“二十世纪河南省十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全国二十世纪考古百项大发现之一。他先后编辑、出版、发表有《少林寺碑刻选》、《少林寺日本两禅师撰书三碑》、《近代碑刻述略》、《密县汉画像砖》、《&唐秦王告少林寺教书碑&考》、《民间石雕艺术的一束鲜花》、《少林寺》、《宋陵》、《密县法海寺摭遗》、《少林寺两碑札记》、《巩义市现存三通元碑介绍》、《夕阳楼上》、《翰墨铸情—耕月堂藏书画选集》、《嵩洛访古》、《西江月沉长相思》等版籍和著述。他的书法以隶、篆、章草见长,尤其章草,用笔俊秀,富有情趣,令人百看不厌,他的篆刻作品也有同感。
一、忆童趣
山村就读小蒙童,半为群嬉半诵经。喜睹少林和尚武,乐听缑阜道仙笙。松岩峻秀攀石壁,柳岸纡回戏草坪。久履梁园花似锦,终归月是故乡明。
二、喜闻巩义杜甫故里诗词学会成立
杜陵紫气满松林,故里群贤拜诗魂。倡导新词风雅颂,裁诗自有后来人。
嵩邙大地泛春光,巷议街谈赞小康。盛世当歌无佳句,愧言诗圣是同乡。四、喜闻郑州列入中国八大古都.盼得春风度绿城,古都金榜铸芳名。弘扬华夏文明史,商贸商都两沸腾。
五、嵩洛访古(藏头诗)
嵩高维岳小峰阿,洛汭新翻《五子歌》。访胜寻幽非吾事,古遗处处待研摩。
六、再到裴李岗感怀
自戊寅年春离开裴李岗,丁亥年春再来重温往事已三十年矣。三十春秋一梦间,田园无改旧时颜。云烟过眼千般事,尽入史家宏论篇。
七、佛祖喜归慈云寺
自古名山僧占多。现在名山皆成旅游胜地,日游人逾万。佛本清净,未知何感。慈云寺修复,尚闭锁深闺,正是佛徒传法修道净土,佛祖捷足先登矣。少林万众拜金身,白马车流涌寺门。佛祖重觅清净地,芒鞋锡杖莅慈云。
八、石窟寺
浮图翠柏绕邙丘,古寺俨然踞虎头。魏晋开山祈万代,唐宋造像祷添筹。飞天广袖太空舞,礼佛威严列阵游。孺子精工依旧在,几家世袭帝王侯。
孙志中,东侯村人,1945年生。童年就读于东侯小学,大中桥完小,1959年考入巩县十六初级中学。1961年因十六中停办而失学。失学后的孙志中回家务农。当时是大集体,“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就是农民的命脉所系。孙志中能干的活无非是起石头、修水利、担土方、平整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撑不着、饿不死的日子单调而枯燥。为了弥补精神方面的空虚,孙志中在劳作之余,喜欢看点闲书,《大八义》、《小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反正逮住啥看啥,闲书看得多了,就生出不平则鸣的冲动,这恐怕是他走上文艺创作之路的潜在因素吧!孙志中在生产队里被别人领导,但也领导过别人。他当过两年多生产队长,曾想凭自己的能力改变一下大家的生活状况。他是精神上的胜利者,却在现实中遭到失败。他有过希望,也常常失望,无可奈何时甚至选择逃避生活。他曾隐身于豆腐坊磨过豆腐,也曾到新疆当过“盲流”。最终还是被拴在身上的无形绳索拉了回来。如果说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话,这些经历无疑为他设定了写作的情感底色和思想倾向。孙志中是文
革初期开始文艺创作的。最初也只是根据当时的形势写点为政治服务的小诗、唱词。文
革结束后,国内文艺开始复兴,文学著作重新出版,文艺创作也在改革开放中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这时孙志中由朋友推荐到鲁庄公社种子站工作已有数年。虽然仍然是农民身份,每日发的工资除了扣下买工分外,已经有了可买书籍的私房钱。于是,他便省吃俭用,将私房钱用于买书籍、订杂志。工作之余,每天都要阅读数万字的文学作品,按他自己的话说:“虽是囫囵吞枣,但读得多了,积微成显,对文学究竟为何物,总算有了自己的理解。”此后再进行写作,也就得心应手了许多。1981年,他的中篇小说《曹书记买马》在大型文学刊物《十月》发表,其后,又有《雾气消散的日子》、《蓦然回首》、《明天,七爷回家》、《老树》等相继发表,在文艺界引起瞩目。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被录用为国家干部,调入郑州市文联,转为专业作家。由农民到作家,孙志中的社会身份变了,但此时他已届不惑之年,他的身心已被故乡的土地养就,乡音难改,本性更难移。他的作品关注的仍旧是农民,农民的生存状态,农民的喜怒哀乐,这是他的恪守,也是他的命定。进入郑州市作协后,孙志中的创作领域更加宽阔,先后有《洛水流》、《永远的茶庵》、《光太嫫》、《春困》、《蹦蹦嫂》、《拉谷草》等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发表于全国各种刊物,另有长篇小说《野唱》由甘肃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孙志中曾先后任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州市作协主席、河南作协常务理事等,现已退休。
《原非小说选》序言摘编摩罗在原非的文学世界,最有生命活力、最感人的艺术形象是女人。这些女人都是从中原乡村的泥土中生长出来的,像菌子一样裹夹着浓厚的泥土气息。中原文化的那份沉重、那份坚韧,常常从这些女人的言行举止、顾盼神思中流溢出来,从特定的生存环境对她们的规范和制约中体现出来,尤其是,从她们令人唏嘘感叹的命运中展现出来。从情窦初开、谨奉母命的草姑(《久远的茶庵》),到成熟而且精神日渐坚挺的田双苗(《洛水流》)、云香(《明天,七爷回家》),再到寡居大半生直到暮年才得以神思恍惚地体验恋情的青长娘(《老树》),几代女性都在命运的波峰浪谷间颠簸不息,即使挣扎得筋疲力尽,也依然不放松对自己命运的关切和祈求。在这些被命运簸弄的柔弱生命中,有三个女人很引人注目。她们是《老树》中的青长娘,《久远的茶庵》中的草姑娘,《光太嫫》中的光太嫫。
暮年殉情的青长娘这些苦命的妇人,她们应对处境的姿态各不相同,青长娘是其中最克己奉职者。对于《老树》中的青长娘来说,原来没有正面打量过自己的命运。即使是成为寡妇之后,她也没有细细思量一下自己的处境和前途,因为她怀里揣着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养大孩子是她的天职,个人则是奉行这一天职的工具。当所有的孩子都成家立业之后,她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暮年。《老树》的故事就发生在青长娘进入暮年以后。她遇上了跟她一样饱经沧桑的东河老汉。东河也是年轻时代就失去了伴侣,此后一心供养几个孩子,一直没有条件和心思为自己重新找一位伙伴。跟青长娘一样,也是直到孩子们全都成家立业了,他的心里才算放松了一些,才在孤独的倾诉中渐渐对青长娘产生了那种不便启齿的爱慕依恋之情。
鳏居寡处的人有他们独特的悲苦,他们养大了子女,自己却越来越孤独。他们被迫从自己苦心经营的世界里节节后退,精神上孤独无依。东河老汉和青长娘经历了同样的磨难,最容易从对方身上找到理解、慰藉和依恋感。当东河老汉偷偷摸摸地去乡政府打听老年人领结婚证需要什么条件时,他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晚年的依托。在汉语典籍中,棒打鸳鸯的故事很多,但言说的都是长者对年轻一代爱情婚姻的粗暴干涉。至于年轻一代对老一代的爱情婚姻是什么态度,这在历史上可能是个伪问题,因为老年人根本没有爱情婚姻的权利。有人说妇女的生存状况标示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这句名言的主语如果换成老人或儿童,是同样成立的。一个社会的文明是整体性的,它对生命权利的尊重、对人的价值的认可和弘扬将会惠及各个阶层。一个社会的不文明也是整体性的,它对人性的漠视、对人的权利的压抑和剥夺将会祸及所有群体。祖先崇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老人的地位和权威历来不可摇撼。即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老人竟然依然无法享有情感权利。那些鳏居寡处的老人如果表现出男女私情,不仅为社会所不容,他们的子孙后代也会感到蒙受了羞辱。青长娘还没过门的二媳妇甚至宣布,不愿意嫁到这样不知羞耻的人家。东河老汉和青长娘的悲剧命运看来是顺理成章的。双方的子女都不愿意承受由老年人的情感现象带来的羞辱,于是坚决反对,执意要拆散这一对不知羞耻的老鸳鸯。青长娘的孩子将东河老汉当作偷情贪色的坏人,大打出手。东河老汉不但受到来自晚辈的身心伤害,还受到自己内心的深重谴责——因为他跟反对他的环境共有着同一个文化,在他看来自己这么老一把年纪还想谈婚论嫁确实丢人现眼。他终于为自己的感情要求羞愧得抬不起头来,内力外力的夹击使得他含恨而逝。谁能够想得到,被情感压抑和性压抑折磨了一辈子的青长娘,会在暮年成为一个殉情的烈女。当她默默地承受那些压抑时,她被人看作有德行的人,因而受到尊重。当她试图从这种压抑中摆脱出来,享受常人所能享受的温暖、体贴、慰藉,社会和家人都将她看作异端。她用几十年的勤劳奉献克己禁欲所树立的道德形象立时崩溃。她不但失去了尚未得到的东河老汉,而且无法继续从自己苦难的历史中得到慰藉,自杀成了她唯一的出路。中国古代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人人皆知的训条,可是这个民族对于“老吾老”的含义的理解却过多局限在饭食上,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对于老人精神生活、情感生活以及其他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的尊重,也是“老吾老”的重要内容。青长娘与东河老汉因为互相倾慕而为世间所不容,最后双双失去生命的悲剧故事,不仅揭示了老人的不幸境遇,而且警示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缺陷保持清醒,这种缺陷就是对他人权利缺乏理解和尊重。
…原非在他几十年的文学创作中,对女性的命运投入了这么多的关注,想来他并不一定具有明显的性别意识,不像一些具有女权主义倾向的作家(基本上是女性作家)那样是有意从这个角度进入文学和文本。他是在对于文化尤其是中原文化的深刻体察中,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将目光集中到女性身上的。他要着力表现的是超越性别的普遍价值和人生慨叹,比如关于命运、关于尊严、关于苦难等等。对于女性命运的微妙改变,原非的作品也有所涉及。因为他没有明确的性别意识,所以他不是企图通过对男权社会的批评来实现女性命运的好转。在他最出色的小说《明天,七爷回家》、《洛水流》中,就寄寓着这样的情致和思想。田双苗、云香都是这种经过漫长的磨难之后终于越来越坚决地捍卫自己的生命权利、实践自己的生活信念的新一代女性。《蹦蹦嫂》中的蹦蹦嫂、《春困》中的毛妞,也属于这一类自我意识逐步觉醒、并且越来越敢作敢为的女性。即使是《久远的茶庵》(这篇小说跟《明天,七爷回家》、《洛水流》同样优秀)中的草姑,也与她母亲完全放弃自我的性格大相径庭,曾经焕发起那么强烈的掌握命运的冲动和激情。虽然草姑失败了,但她的自我意识和激情都被后人所继承,云香和毛妞虽然远非一个性格类型,但她们精神上的成长却显示了同样的趋势,不难看出她们比草姑那一代人具有更加勇敢的姿态。这种姿态不但会影响到自己命运的改变,而且还必定会影响到社会文化的改造。作为一个作家,原非也只能这样含蓄地表达着对于文化改造、社会发展的愿望。
李殿臣,1938年1月生,鲁庄镇罗彦庄村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后被分配到河南省豫剧院工作。曾任河南省豫剧三团副团长,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曲学会副会长、河南电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
自小在家乡读书,1959年高中毕业,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豫剧院艺术室工作。1968年至1976年跟随著名剧作家、导演杨兰春学习编剧,参与《朝
阳沟》的再创作。1977年至1979年在中央戏曲学院进修。其主要作品有:1976年与董新民合作创作了大型豫剧《青春曲》。1979年与董新民、杜共同创作了大型豫剧《谎祸》。1981年创作了现代大型豫剧《强扭的瓜不甜》。1984年和牛冠力共同创作了大型现代剧《倔公公、犟媳妇》,是年将该剧编为电影剧本,1985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发行。1989年和牛冠力共同创作现代剧《二等公民》,并在广州参加了中南五省现代戏汇演,共获优秀剧本奖。1991年创作了大型现代豫剧《儿大不由爹》,并参加了扬州全国现代汇演,荣获六项大奖。1994年与董新民共同创作了大型现代豫剧《庄户人家》。1995年与牛冠力共同创作了大型现代豫剧《慈母心》。此外,他的剧作品《谎祸》、《豆腐世家》、《倔公公、犟媳妇》、《铁牛投
军》等分别在北京剧本月刊、河南戏曲等杂志上发表。
贺宝石,西侯村人,1946年生,1953年入本村初小,1957年入大中桥读完小,1959年考入巩县第六初中。1962年夏初,因学校暂停而回家务农。
贺宝石在学校就因偏爱文科而负才名,回家务农后仍刻苦读书,1963年开始业余文艺创作。1965年即在《河南日报》发表文章。曾应邀为当时的“巩县曲艺队”编写长篇说唱节目《儿女风尘记》、《春红传》等,为老曲艺艺人向“说新词,唱新书”的转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65年8月,贺宝石作为重点作者参加了开封地区文化局在开封二夹弦剧团院举办的曲艺演唱培训班,系统学习了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的几种曲艺演唱形式,掌握各种曲艺节目创作方法。1966年春,贺宝石作为开封地区文艺创作组的四名成员之一,赴兰考创作歌颂焦裕禄的曲艺作品,先后创作了《风雪送暖》、《送瓜》、《春风化雨》等曲艺演唱作品,在报刊发表和演出。其后,又于五月参加开封地区组织的“国歌歌词”创作,直到文化大革
命爆发,回家闹革命。
1967年到1971年间,贺宝石当过大队秘书,当过生产队会计。1972年调入鲁庄公社办公室写材料。1975年,开封地区群艺馆在回郭镇召开曲艺创作笔会,贺宝石创作的《锦绣文章》、《试新楼》、《洛河湾》颇受好评。1976年,贺宝石被调入巩县人民文化馆,负责业余群众文艺创作。1978年任创作组长,把《巩县文艺》定为季刊,为培养巩县文艺创作人员做出巨大努力。在此期间,他先后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40余篇,收集整理民间故事50余篇,其中有十余篇收入全国民间文学集成河南卷,被河南文联和三集成办公室授于“特殊贡献奖”。1986年,贺宝石被录用为国家干部,1987年初调出文化馆筹办巩县报社,同年被任命为巩县报副总编辑,负责编报业务。使《巩义报》从旬报、周报、发展到周五报,并取得全国刊号,成为巩义市重要的新闻媒体。贺宝石被评为郑州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和巩义市十大新闻标兵。其间,他创作的散文《奇山秀水老庙山》、《最初的丛林》、《杜甫故里之联想》、《中华第一寺——慈云寺》、《过包公墓》、《浮戏红叶》等先后在《河南日报》、《莽原》、《中华盛世》、《郑州晚报》、《河南农民报》发表。他为在巩义召开的各种全国性会议和大型庆典创作的朗诵诗《巩洛文风耀古今》、《百市美景映小城》、《党旗颂》、《新世纪的巩义》、《回郭镇的春天》、《十年颂歌》等,已成为巩义文化记忆中的经典之作。从1995年起,贺宝石每年都应邀参与巩义市春节电视晚会大型演出活动的策划与编导工作,任主要撰稿人。到2009年,共创作小品、歌伴舞、表演唱、说唱等节目60余个。2001年以来,以巩义的历史文化为题材,创作、编导《巩义行》电视专题片50余部。从1985年以来的20余年中,贺宝石创作歌词80余首,其中《检察官的步履》、《这方热土》分别获全国高检“检察官之歌”征集入围第一名和全国公益歌曲大奖赛金奖。《平安夜》、《乡情》等获河南省第七、八届歌曲评选一等奖。另有多首获郑州市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和郑州市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奖。由吴歌为其谱曲的《巩县,我可爱的家乡》、由刘成甲为其谱曲的《我是杜甫故乡人》,分别入选巩义中小学生地方教材。2003年,贺宝石退居二线,与康靖合写的长篇著作《康百万家族与庄园》于2005年由大连出版社出版,并于2006年获郑州市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007年,主编并参与撰写的大型历史文化著作《史话巩义》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于2008年获郑州市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008年,撰写并参与主编的河洛历史文化丛书《北宋皇陵》、《北魏石窟》、《青龙山与慈云寺》、《浮戏山揽胜》亦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百市美景映小城全国小城市发展研讨会暨城科会小城委第八次年会贺词,贺宝石当金秋的原野,姹紫嫣红,当你踏风披露,走向小城。嵩岳,扬起了健壮的胳臂,黄河,弹拨着悠扬的琴声。九月的天空分外明净,小城也展露出动人的笑容,一百个市长从四方走来,这就是小城迎接的,尊贵宾朋!走来了,带着巴山蒙蒙细雨,走来了,带着塞外潇潇金风。带着滨海城市的清新碧绿,带着云贵高原的奇异风情。一百个市长,一百座城市,一百座城市,一百幅美景,江南的城乡,如诗如画,边疆的市区,草绿花红。今日何日?让小城如此风光?小城何幸?竟让这东西南北的美景交融!还在昨天,当祖国刚刚告别贫穷的过渡,当神州刚刚吹拂改革的春风,当联产责任制悄悄走进家庭院户,当农村发出第一句脱贫致富的呼声……谁能说这不是一次历史的跨越?谁能说这不是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十三亿人口,五千年历史,带着自豪,负着沉重,开始向经济建设的巅峰攀登!当座座工厂从平地崛起,当条条大道把城乡沟通,当高效农业跨上科技的快车,当经济大潮开始波逐浪涌……发展,自然带来新的课题,城市要建设,城市要管理,城市要文明,于是,一百名市长向小城走来,满身风尘,一怀豪情,小城像迎来了盛大节日,一时间满城焕彩,万民欢腾!小城虽缺少明山秀水,小城却自有小城的风情。丘陵河谷,闪耀着华夏民族历史的灿烂,乡镇企业,记载着小城往昔的光荣!小城有肥沃的土地,勤劳的人民,小城有繁华的村镇,便利的交通,小城原名巩县,曾诞生过一代伟大诗人杜甫,小城今为巩义,也曾被誉为中州大地一颗新星!毕竟,小城只有三十多年历史,毕竟,小城还显得稚嫩和年轻,城市建设,仍需改进,发展思路,尚需理清,小城无时不在鞭策自己,号角声里,正加速乡村城市化的伟大进程!如此盛会,小城百年不遇,如此良辰,小城今日才逢。重会老友,喜结新朋,满座笑语,满堂春风。每一次发言都是织锦铺绣,每一片锦绣都是一部真经,每一刻时光都是难得的机遇,每一座城市都是小城的长兄!用彩笔去描绘多姿的乡野,用巧手去剪裁绚丽的花丛,用智慧去装饰城市街道,用知识去点燃精神文明,用毅力去治理环境污染,用爱心去保护生态平衡,让城市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这就是时代的重托,人民的叮咛!当金秋的原野,姹紫嫣红,当你踏风披露,走向小城,淳茶飘香,这是小城对你真挚的感谢!霓虹闪烁,这是小城对你热烈的欢迎!小城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小城对各位市长表示尊敬,请留下宝贵的经验和对小城的建议,请带走小城人的一片真情,小城还将献上深深的祝愿,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心想事成!
周宏冰,原名周鸿运,河南巩义市鲁庄镇西侯村人。1968年毕业于巩县二中,1969年入伍,先后任海军福建基地某仓库文书,师、军两级政治部文化干事;福建省文联主席团成员、东海舰队政治部(兵团)创作员;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外请编辑;海军政治学院语言文学讲师、电教中心副主任、大连市文化局电视剧中心副主任、大连话剧团编导室主任等。现供职大连市戏剧创作室,职称国家高级编剧。主要作品有:文字方面:1971年开始,先后在《福建日报》、《中外文学》、《青年作家》、《福建文艺》发表散文、中短篇小说多篇;在解放军出版社、福建出版社、河南出版社、四川出版社、春风出版社、海潮出版社、沈阳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长篇传记、报告文学、专著10多部,分别为《安业民》、《一个水兵的情怀》、《海军上将之恋》、《诈骗纪事(笔名西侯)》、《商殇》、《国憾》、《战争与梦想》、《东海有长城》、《军队写作学》、《播火殖民地》等;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大连《东北之窗》、河南《名人传记》、沈阳《共产党员》、北京《炎黄春秋》杂志上发表报告文学、大型通讯报道百余篇。总计发表400多万字。年,一篇散文《来自东海前线的报告》,选入辽宁省中学语文。影视剧、舞台剧方面:先后发表、播出、上演作品有:影视剧本《九鼎劫》、《爱在人世间》等;电视连续剧《周恩来在大连》(第二编剧)、《大唐诗圣》(第一编剧)、《百姓故事》(制作人)等;电视专题片、系列片、政论片《海思》、《甲午百年祭》、《实践.理论.实践》、《土地.农民.路》、《旅顺口记事》(均为编导)等;小型京剧《银线泉》,大型话剧《徐洪刚》、《扫黄队长》、《谭彦》、《阳光下的荒谬》、《春风夏雨》、《方永刚》(并列编剧)、《大连湾》等。舞台、电视晚会方面:先后担纲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走进大连》、大连电视台《建军70年》、《小平百年》、《建党85周年》、《十佳主持人、播音员颁奖典礼》、《红十字会60年》、《大连市建国六十年》等大型重要晚会,及大连市数十台元旦、春节文艺晚会、文体频道专题晚会、社会企事业单位主题晚会撰稿;创作并演出、播出各种舞台小品、歌词数十个。论文方面:先后发表《论汉武帝的军事干部政策》、《浅议大连话剧发展》、《持一张旧船票登上你的客船——论通俗文学创作》、《诗歌.再生之帜》、《知史一面镜(长篇回忆录《沧桑七十年》前言)》等十几篇。
其他方面:1985年被海政院立二等功、评为“海军优秀教师”;1996年被大连市文联评为“优秀编剧”;1997年《周恩来在大连》剧获中央电视台“飞天奖”第三名;2006年《春风夏雨》剧获辽宁省“编剧一等奖”;2007年,被《大连艺术》和大连文化网誉为:大连市最活跃的“杰出的中青年编剧之一。”社会兼职: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写作课教授、大连民族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指导教师。
席彦昭,南侯村人,初中毕业。曾在鲁庄镇政府工作多年,后供职于巩义市文物局,曾受国家文物局专业培训班培训。为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中国唐史学会会员、中国宗教学会会员,现已退休。2006年被巩义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政府津贴。
自从事文物工作以来,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专业机构组织的文物普查、遗址调查、考古发掘等基础工作,参加北京大学在密县曲梁遗址的发掘及中、澳、美连续数年的古聚落遗址的调查。主持调查撰写6处大型遗址档案。2006年6月应韩国总统金泳三及韩国碑林负责人许由邀请,随翰园碑林代表团赴韩国进行文化交流。近些年来,他撰写的《黄冶唐三彩窑址》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康百万庄园》、《康百万庄园匾额楹联大观》由香港、中国出版社出版,《北宋九朝帝王》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专业论文有:《巩县窑唐青花瓷、斗彩的产生及南渐》载于《福建文博》专辑;《从巩义出土窖藏钱币看北宋社会》、《巩义市首次发现贝币刍议》、《罕见的瓷钱》载于199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钱币研究》;《洪水.黄土与河洛文明》、《修坛沉璧释义》载于1996年河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洛汭与河图洛书》;《唐三彩云鹤宝相花三足盘》、《洪沟旧石器遗址试掘简报》分别载于《中原文物》;《白河瓷窑遗址》载于2001年《华夏考古》第四期;《慈云寺遗址调查记述》载于1999年《敦煌研究》第三期;《北宋皇陵》载于2002年《中华文化画报》第六期,《古洛阳的地域概念》、《秦汉巩洛》、《汉代铁生沟冶铁遗址》等五篇近二万字的论文分别载于《中州纵横》等杂志。
他还多次参加在西安、郑州、洛阳、福建建阳市等地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自己的多篇论文。参与编导的电视连续剧及电视专题片有:《老庙山采风》;18集电视连续剧《诗圣杜甫》;电视专题片《巩义故事》;30集专题片《巩义行》;3集《文化河南》及《豫商先驱康百万》;《康百万庄园》(4集)、《魅力巩义》(4集)等。
《洛神赋》写作地望我见
曹植著作中最著名的当是传颂一千七百多年写于芝田(现巩义芝田镇)的《洛神赋》。唐代李商隐两句诗点的非常准确:“宓妃愁座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又在他写的《东阿王诗》中写到:“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洛神的形象,《洛神赋》的文采,为后世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关于《洛神赋》的论著、书画不可胜举,其中最著名的画当属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书法当属出自王羲之、宋徽宗之手的《洛神》名轴。但是与《洛神赋》有关的争论也不少,其中最突出的是:
(1)曹植在哪里写洛神?(2)洛神写的是曹丕的甄妃,还是古代女娲的女儿宓妃?
关于第一个争议,曹植在《洛神赋》一开始就交待的很清楚:“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前两句写从京城(即位于今巩义西部偃师县内的汉魏洛阳城)回他当时的封地东藩(山东雍丘)的整条路线,然后写了他匆匆由京城“逃出”的第一天的路线,他用了一连串的地名:伊阙、轘辕、景山、蘅皋、芝田、阳林、洛川。这些地名都是曹植乘着驷马拉的车具体走过的地方,可惜时代沧桑,地名有所变化,现在的人就以现在的地理情况去解释古代这篇赋,结果错误百出,如把“轘辕”解释为“轘辕关”,把“通谷”翻译成偃师南部通向登封的“大谷”;把“景山”解释为“缑氏县南二十里”;甚至把“蘅皋”解释为“生着香草的河岸”;把“芝田”解释为“生着芝草的地方”,对于“阳林”“洛川”也笼统地称为“地名”或“杨树之林”之类的臆断。其实,这些地方名字像许多古代地名一样,当时都是实实在在地存在,后来有些在演变,有些已更改。从写赋的角度说,曹植绝不会这么乱“对仗”。若按这些解释去重走一下曹植当年的路,自己也会捧腹大笑,给予否定。如果把这些后来错解或不解的地名更正过来:轘辕不是轘辕关而是曾设过“轘辕府”的今府店;通谷不按太谷而由府店通向景山的一个“古路壕”即今巩偃交界处的四合、南村、后林的“通谷”,谚云“千年古路变成沟”,这个“古路沟”后来大部被填,还有些痕迹;景山在南村至鲁庄之间那个高岗,古地图上曾标为“景山”,并且四合村冯寨的寨门上还刻有“景阳”(即景山之阳)的匾额。(偃师南二十里不是景山而是万安山,后来的武则天长子李弘陵区),走鲁庄至安头(古称安头镇,这条沟唐代尚是平地),由安头北偏东至回郭镇东之裴商庙(这是一条古路),然后东至芝田,蘅皋(后来也有人写诗说蘅皋是个地名)大约在南石村潘岳墓以北附近,然后按古路(今芝田基建中古路遗址已出)向芝田稍柴村(很可能就是阳林,也有写作杨林的)到益家窝(这也是古道)——若按这条路线走,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正好是车马一天的行程。因为古代的交通不像今天,逢沟向上绕路才相对较平,所以从偃师古汉魏洛阳城向南走,绕过依嵩阴向北冲出的条条深沟上游,然后向东,再顺自然坡向东北走至益家窝,再向东,这才是一条能通“驷马”车的古路。当然也有人提出,曹植从洛阳乘船到芝田,再向东走古漕运河不更好?但是别忘了,这不是他想走哪里就走哪里,这条“背伊阙、越轘辕”的路是他皇帝哥哥曹丕给定的路线,不走就杀头,曹植在与《洛神赋》同时写的《赠白马王彪》序内很清楚:“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舆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後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昊宿止。意毒恨之!……愤而成篇。“由此可见,曹植是冒着极大的恐惧匆匆从洛阳东逃,跑到芝田才停下来喘一口气,到芝田地域的洛河川上,迎着落日向西遥望洛阳城,才激发了他许许多多的感受,写下了至今人们仍在争论的《洛神赋》(有人称《感甄赋》)。更重要的两句是看见“洛神”的地方“睹一丽人,于岩之畔”这两句点睛之笔,把这一地点定在了今天的黑石关一带,因为自汉魏洛阳城东来,只有黑石关这里才有“于岩之畔”这种特殊地形。从这里沿洛河向上些,“流眄乎洛川”,也只有沿刘村的河边才是所看到的洛神的最佳位置,因为再向上些,别说洛神,连洛川也看不到了。因而刘村自古就有“洛神庙”,并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作为祭洛神的专门纪念日,也不会是凭空臆断。
王桂保(1944年6月—1993年4月)字英,又名王经博,笔名鲁飒、英博、素英。巩义市鲁庄镇南村村人,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美术出版社工作,后调入河南电影制片厂、河南美术出版社、中原农民出版社,任中原农民出版社美术编辑,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从小酷爱绘画,8岁时就在墙上画人画马,在小学、初中上学时期,他的绘画已小有名气。1961年初中毕业,回乡在本村(大队)诊所工作。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他工作之余即绘画,每天绘画至深夜。由于他勤奋努力,孜孜不倦,加之天资聪颖,二十岁时,连环画、油画、水粉画等诸多画种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创作的连环画已经着手出版。1964年他破格被广州美术学院录取,在美院学习时期他的中国画、油画、连环画成绩尤为突出,成为当时学校的佼佼者。大学毕业后,他已步入创作的黄金期,除干好美术编辑工作外,夜以继日地搞创作。这一时期,他大量的连环画、油画、年画作品相继出版,全国诸多出版单位:河北美术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天津美术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中国戏曲出版社以及《富春江画报》等都发表出版了他的作品。连环画册有:《高渐离》、《宝岛》、《周刚杀霸》、《魔窟隐剑》、《花轿传奇》、《智慧之光》、《蓝色海鸥号》、《罪恶的抉择》、《土耳其的蛇刀》、《百代文宗:韩愈》、《杨家将》、
《说岳全传》;油画:百万雄师过大江;年画:关公夜读兵书等。王桂保在短短二十年中利用工作之余时间,仅连环画就创作出版了三十余册(集),没有爱岗敬业、执著拼搏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他给人们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徐小龙,男,1945年出生于念子庄村。童年就读于本村小学,1961年在巩县第六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
徐小龙从小酷爱画画,回家务农后,刻苦自学,先画连环画,后得书画名家陈天然的指教,对版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田头上写生,菜板上刻木,对农村生活体验最真,20岁便在杂志上发表木刻作品。后到公社电影队搞幻灯宣传,经常被抽调出去搞各种展览,画艺大进。徐小龙是土生土长的画家,中原地区深厚的文化,淳朴的民风,勤劳的农民对徐小龙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也是他美术创作的源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的版画作品《训牛》、《小康人家》、《启笼图》、《圆梦》、《虎娃子》等多幅作品先后被中国美馆收藏。《声声醉》、《寄给妻子的信》入选全国第七届版画展览,并被四川美术馆收藏。1986年,徐小龙被转为国家干部,调入巩义文化馆工作,其艺术创作更加勤奋。期间,他的《杜甫行迹》组画集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并参加1994年全国群星美展获优秀作品奖,版画《沙场秋点兵》获第四回日本国际现代版画展铜奖。《百姓荡春》入选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览。《生命之堤》入选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览。除了版画创作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徐小龙开始以国画的形式进行创作。他在学习杜诗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杜甫诗意画系列,如:“三吏”、“三别”、《前出塞》、《后出塞》、《哀江头》、《丽人行》、《兵车行》等等,共80余幅。1989年,徐小龙举办了他的“杜甫诗意画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从2005年开始,徐小龙用三年时间,创作了总名为《河洛风情画卷》的大型民俗画卷工程。由《夏粮卷》、《纺织卷》、《婚娶卷》、《丧葬卷》、《年节卷》、《强身卷》、《百业卷》、《新婴卷》、《狮社卷》九卷组成,系统地、全方位地描绘了河洛地区的风情民俗,既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对抢救文化遗产,继承传统文化以及传承地域文明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徐小龙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郑州市美协理事,巩义市美协名誉主席,郑州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其作品亦在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示并收藏。徐小龙,河南省巩义市人,出身贫苦农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十几岁的他就崭露超人的绘画天赋。虽无机缘进入专业艺术院校深造,却在中原农村肥沃的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在民间艺术创作中学习技能。农耕之余,他在田头写生,苦学不辍。“树枝黄土作纸笔,撷采民生入画魂。”徐小龙在寂寞中思索,在实践中积累,其间曾得到过著名版画家陈天然指教,画艺大进。成为河南唯一一位加入中美协的农民画家,其版画《驯牛》、《小康人家》、《启笼图》、《同梦》、《虎娃子》等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同时,他对连环画、国画、雕塑也有许多成功的实践,在画坛上以擅长人物著称。1985年转干,还被评为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劳动模范。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徐小龙对诞生于巩义的诗圣杜甫的诗歌产生了浓厚兴趣。杜诗悠远的意境和强烈的现实感构筑的意象常常撩拨他创作冲动。1987年,他根据杜甫《前出塞》创作的诗意画获河南省美展二等奖。1992年,他尝试用连环画单线勾勒技法和古版木刻相结合,创作“杜甫行迹”100余幅,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这本画册的创作中,他在人物的塑造和形式的出新等方面独僻蹊径,深得好评。1993年,“杜甫行迹”组画获全国群星美展优秀作品奖,一位台湾画家来信说:“画面的独特造型,版面的别致设计,内容的精要真可谓别开生面,使人耳目一新。”自1988年起,徐小龙即蜗居斗室潜心于杜甫诗意画的创作,期间翻阅资料,研读杜诗,构思画面,手摹心追,十余年间孜孜不倦,煞费苦心,共创作杜甫诗意画80余幅。在这批画作中,徐小龙十分注重杜诗诗意的时代特征和对人物形象的刻划,细微之处工笔细描,写意之笔汪洋恣肆,勾勒出一道安史之乱前后大唐帝国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图景,使人对被称为《诗史》的杜诗更加深形象化理解。徐小龙有数十年的创作实践,功力雄厚扎实,注重构图的精巧和人物形态的创造。作品常有出奇制胜的新意,在杜甫诗意画的创作中,他不仅充分展示了自己固有的特色,更融进了对“诗意”氛围的烘托和形式感的追求。如《兵车行》巨大车轮衬托出动感画面,《丽人行》陶俑式人物的描摹,《哀江头》破碎画面的组接,《月夜》中梦幻氛围的渲染,都使画面的意境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可称为国画艺术精品。近年来,徐小龙致力于河洛风情画卷的创作,即把生养自己的河洛地区的民风民俗规划为十余幅长卷,系统展现河洛地区人民四季劳动的情景和所追求的精神文化生活,如《夏粮卷》《纺织卷》《婚娶卷》《年节卷》《狮社卷》《强身卷》《百业卷》等等,长卷采用国画小写意技法,每一卷都构筑数十个富有民俗文化气息的场景,塑造上百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夏粮卷》《纺织卷》中,通过男子摇楼撒籽、中耕管护、开镰收割、车拉人挑、扬场放磙、晒粮入仓等过程,通过女子从摘棉、弹花、纺线、织布、印染、制衣等画面,展示河洛地区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在《狮社卷》中,通过舞狮和大鼓社火爆的演出场面,描绘了河洛人民挥洒的激情和张扬的个性。另外,如《百业卷》中对走村串户的各种手工艺人惟妙惟肖的渲染,《年节卷》中对民族传统礼仪的演绎,都使画卷充满生活情趣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几十年来,徐小龙一直走在创新、探索的路上,百般坎坷却义无反顾。他是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画家,因此,他的目光一直关注着黄土地上的人生。河洛风情画卷的创作,我们完全可以当作是徐小龙文化寻根意识的回归和探索,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生活中,他一直耐得寂寞,固守着心灵中的一方艺术净土,用勤奋和辛劳回报着家乡这片热土,而他在其中也得到许多乐趣和慰藉。
追寻——读徐小龙《杜甫行迹》
在十月中旬的巩义民俗展台上,我一眼看到那本《杜甫行迹》,就再也走不动了。这本深蓝封面的画册,上面是桔底黑字的书题,下面是电影胶片一样联排的图文。翻开看看,那种钢丝铁划般的瘦冷线条便牢牢勾住了我。在一个县的民俗展台上见到如此大气磅礴的东西,让我大出意料。这本书还有没有?我能否得到一本?徐小龙是谁,在哪,我能否见见此人?我的问题也许让随行的巩义同行有些惊讶。因为徐小龙先生的画,已经多次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而进入文联不久的我,还不知道这样一个人就在巩义市文化馆。徐小龙自称是“亳丘野夫,误染丹青”,然而,这位自学成才并数十年孜孜于画事的老者,却是国画、版画、连环画、雕刻无不精道。作品《虎娃子》、《小康人家》、《驯牛》、《同梦》、《启笼图》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寄给妻子的信》、《声声醉》、《杜甫行迹》、《百姓荡春》参加全国美展;《沙场秋点兵》获日本第四回国际现代版画展SPONSORS奖;连环画《子弟兵的母亲》、《新老清水店》、《黑暮风流》、《杜甫行迹》、《北宋九朝帝王连环图画》先后出版。在十月中旬的这次展览上,260米长卷《河洛风情图》展出。长卷历经三年告竣,分夏粮、织纺、强身、狮社、婚娶、丧葬、百业、新婴九卷,描绘了河洛一带延续数千年或濒临遗失的民俗风情,让与会专家和众多参观者抚掌惊叹。令我驻足难去的《杜甫行迹》,画于十八年前。那时徐小龙和参与杜甫陵园筹建的人们一同外出,追寻着诗圣杜甫的行踪,到西安、成都等地寻迹、拜谒。远行归来,徐小龙感触万千,难以按捺,遂以半年时间,完成了120幅的《杜甫行迹》,1992年4月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书的二封,是画册中之一幅——杜甫骑驴行吟图,底衬褐色直版纹格,上有徐小龙刻印数枚,显得古色古香。120幅画卷从杜甫诞生到溘然长逝,把诗圣一生的种种曲折跌顿,表现得言简意赅。画面全部采用了模拟古书直排的形式,配以中宋笔体的杜甫诗和作者编写的杜甫生平事迹简介,嵌以各式印章,显得高古朴拙。美术社的装祯无疑也是很用心的,所有的版页都用了暗淡的土黄套色,与画面的沉郁风格相互呼应,营造出浓厚的高古格调和文人气息。画面当然不是一般连环画的境界。也许与徐小龙多年从事版画创作有关,画册上的每一幅画,从构图到线条,无不带有版画特有的力道和规矩感。略无断续的虬曲线条,一以贯之的直笔衣褶,年画般规整的物象陪衬,留空背景、稍无赘笔的空茫简单,明显的形式感和装饰效果,不唯见出新意迭出、别开生面的构思和造型涵养,更可见出贯注于线条之间的那种落笔如刀、精到准确的刻版功夫。这样的苍劲传神,正可当得起“刻画”二字。百余幅画页的杜甫,大多是垂首的。杜甫之垂首,或为生活窘迫,或为伤时悼人,或为前程无计,或为离别怀人。当然,也有感君恩的一幕。第27幅“涕泪受拾遗”,杜甫跪以受命,对从天而降的官职感激涕零。似乎是作者不喜欢的场景,构图几乎是严格的对称,看不见宣诏者的面孔,也看不见杜甫的面孔。杜甫背对画面下跪,刻板的姿态仿佛隐喻着无限的勉强。最为传神的一幅垂首,我以为是第39幅:“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杜甫与幼子瑟缩在寒风里,神色无望,衣衫褴褛。这也是唯一一幅采用残片效果的画面。而昂首的杜甫,仰天长啸的时候居多。最喜欢的有两幅,一为第93幅,杜甫之酒后坠马;一为第63幅:“老去参戎幕,归来散马蹄”。杜甫和他所骑的马,一样姿态狂放,在一瞬间的新鲜的自由里,在酒的煽动里,一贯的拘谨和颓丧似乎不见。那时的杜甫是放达的,在为生计拘束而折身的郁闷里,凭借暂时的解放,仿佛刚从笼中放出的鸟,突然生出张臂飘飞的狂喜。徐小龙是杜甫的知者。他不唯理解杜甫的失意与忧郁,也理解杜甫骨子里深埋的文人意气。这样向往生命自由、悲天悯人的文人意气,往往是造成庸常生活顿挫的因由,更是埋伏在文人精神性格之中难以平伏的激愤与忧伤。看完这本画册,我觉得徐小龙简直就是转世的杜甫。诚如陈天然以小楷撰写的序言所评,徐小龙对杜甫的表现,是一种去粗取精,是“淘尽狂沙始到金”。这种精确的摘除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丰富的材料和深刻的理解。这需要苦功夫和洞察力,最根本的,需要热爱甚至倾情。早在《杜甫行迹》出版之前十年,也可以说从艺术自文
革时期的禁锢中解脱之后,他就在研读杜甫,朝夕揣摩,依诗成画,先后有工笔重彩《前出塞九首》、宏幅巨制《兵车行》、模拟残片《哀江头》等80余幅杜甫诗意画出
手。对此,聿村先生曾有诗曰:“问君何以画杜诗,故里情结深几许。孤灯曾照鄜州月,寻梦又过浣花溪”。联结徐小龙和杜甫的,当然不单是故里情结。他们在许多地方相象。《杜甫行迹》中的杜甫,永远和徐小龙是同一种形象——腮瘦如削、颌须如笔。直到最后,贫病交迫而去的杜甫仰卧,下颌和胡须仍然笔直地指向上空,仿佛是对“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的不甘。而他们的性情,竟是如此相通。在河洛文化的滋养下长大的徐小龙,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巩义情深意厚。这位乡土气息浓厚、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对世俗利益不以为意的画家,对巩义的民俗、巩义的历史无不心怀珍惜,对生于笔架山、葬于邙岭、一生贫困潦倒、却念念不忘民生疾苦的杜甫,自然情有独钟。徐小龙于物质生活层面,安于简单;于名利场,隔膜而无心。然而物质生活以及名利场并不因此就不带给他挤压。以他的画作气象,如果善于经营,该不是眼下的场面吧。但是这样一个人,于创作之外别无机心。鲲游细水,自然不是什么愉快的事。徐小龙属鸡,在乙酉年初,曾画落汤鸡以自况。那是一幅自画像:长发如柴,瘦脸若皴,眼神空茫而冷僻。然而他的注意力,多在地方的民俗民情,在诗书画。与“乱离难自救”、却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庶几无别矣。可以想见,徐小龙创作杜甫诗意画的时候是怎样的状态。他在楷书的后记里写道:“这套组画动手以来,我的创作热情一直很旺盛,壬申大年初一都没有能够停笔。深夜,我沿着布满灯火的街道,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家里走,望着满天繁星,暗自揣测,那颗最亮的星斗,该是诗圣的星座吧”。这样出手的《杜甫行迹》,当然不单是一组高古不尘的画作,也是他对自己所理解并仰望的文人生活的追寻。
孙恩道,东侯村人,幼年就读于本村小学,1969年入伍。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
现任湖北美术出版社编审、编审委员会主任、湖北美术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委员、湖北省美协副主席。曾创作出版了大量连环画和工笔重彩插图。作品参加了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展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并获奖。
1995年后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并被海内外人士广为收藏。出版有《孙恩道水墨人物》、《当代名家册页.孙恩道》、《当代名家作品集.孙恩道》、《中国名家扇面.孙恩道作品集》等作品专集。
化机四出神游其间——孙恩道水墨人物画的写意世界贾德江读孙恩道的作品,可以明显地看出,他是一位深受浙派画风影响的画家。在他的作品中,主要以水墨写意的方式去展示丰富多彩的人物世界,去表达人物的灵性与意趣,以及内蕴的生生不息的活力。他所表现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一为现代人物画,在注重写实性的同时,尤重线条与墨色的表现。线条走势沉稳多变,富有节奏与韵律,在运动中按结构演化出不同的线型、线性、线态的变化,辅以墨色的干、湿、浓、淡以及破墨、积墨、泼墨的运用,线面结合、线与皴擦、飞白结合,使线的美感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水晕化机、墨色氤氲,极具流畅华滋之美,而很少注重光影和体积感。二为古装人物,多为士夫或仕女,此为传统意笔人物,无写实影响,笔墨更为淋漓酣畅,随意自如,尽显出“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激情。正如苏轼的题画诗句所言:“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孙恩道的人物画,体现了浙派人物画的审美价值取向,重传统笔墨,重文人意趣,以线破形,重写意,在最大程度上弱化了乃至消除了写实的影响,与京派重写实,多方汲取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重造型、重风格母题的宏大繁复,恰成对比。
实际上,孙恩道接受过严格的写实训练,接受过写实主义的洗礼。从《老母亲》创作的手法,足以证明他对京派注重造型、强调结构画法的熟练掌握,表现在这一作品中,首先是强调写实,即要求人物造型的逼真。在这一前提下,虽然也吸收了传统绘画的笔墨表现,如皴擦、骨法用笔、线描等,但由于强调写实在前,因而笔墨表现只能是被动的,往往易于沦为水墨素描。孙恩道也敏感到西方写实造型观念与本土水墨写意表现的根本冲突在于,既要在最大程度上强调人物的写实逼真,又要力求表现笔墨的韵味,必然使人物画的创作陷入两难的尴尬局面——既难以真正做到西方的写实,也难以表现本土的笔墨趣味。真正使孙恩道画风发生质的变化的,应该是他在浙江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的学习之后。作为美院的研修生,使他无可避免地受到当代浙派代表性人物画家方增先、吴山明、刘国辉等名家的影响,在这个对传统等笔墨尊崇的艺术殿堂,他真正领悟到水墨人物画的妙道要旨,也形成了他艺术上的一次真正转折。研修的结果,使他真正深入到传统艺术的深层中去,很快吃透了水墨写意中“笔墨”这一必修课,从而使他能在原有扎实的造型基础上,得以建立自己的造型语言。他相信在写意人物画中,笔墨与造型能够走向高度统一,他从前辈和同代画家的实践中已经看到了这个光明前景。但他也看到,在一些画家的作品中,笔墨与造型依然存在着“有你无我”的关系,严谨的造型常常是以牺牲笔墨应有的趣味为代价。即使在十分随意的水墨人物小品中,也仍然以造型的准确生动为特征。甚至可以说,在他的一些优秀的的水墨作品,化机四出,神游其间,造型的严谨与笔意的洒脱已经取得了和谐的统一。纵观孙恩道近几年的一系列水墨写意人物作品,如《情若秋水》、《遥远的家园》、《奶茶飘香》、《华月初上》、《东湖清凉》、《秋思》、《季风》、《花样年华》、《草原故事》等等,都是一脉相承,既不借助于色彩的装饰趣味,也不谋求素描的光影效果,它们只以自然为师,以生活为准绳,语言朴实无华,题材也只截取极为普通的都市生活和雪域风情,虽然没有放弃写实的手法,但却无不渗透着墨渖淋漓、一片化机的写意精神。他的人物带有极浓的唯美主义倾向,不仅表现在形象的刻画,也表现在人物的动态上,倾向于抒情的情调。在人物的处理上采用部分实写、部分虚写的手法,省略了细微末节以突出主要特征;在笔墨的处理上,不是追求简单,而是偏向于丰富,线条形态上的书法用笔,自由而劲健,或粗或细、或断或续、或流畅或枯涩,在疏密浓淡的节奏上显示出线条的美感;色墨的应用充分利用了水的机巧,尽呈渲染、破积、浸渍之奥妙、尤其是背景的营造,大胆地将传统山水、花鸟的笔法墨韵意象地带入人物画中,使作品在现代的感受中焕发一种古意,显出特别的奇趣。一切迹象都表明,在发挥中国画的材质美以及水墨效果上的不断尝试,是孙恩道艺术得以不断升华的关键。
.1953年生于巩县鲁庄镇邢村
.1972年起受教于著名画家周韶华先生
.曾任武汉长江艺术家美术馆馆长
.1969年起定居武汉市
.中国美术家协会旅游联谊中心理事
.1991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王合多山水画集》
.1992年分别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和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办画展
.、年四次在河南省巩义市举办画展
.1993年在全国《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中任艺术主持
.1994年被载入《世界华人艺术家成就博览大典》
.、、2000年五次赴马来西亚举办个人画展
.、2000年马来西亚《集诊庄画廊》出版《王合多重彩画集》三种
.年两次赴新加坡举办画展
.1996年赴泰国举办画展
.1997年赴法国巴黎,在Voyageurs duMonde展览中心举办个人画展
.1997年重彩画入编《西南师范大学教材》
.1998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名家精品--王合多现代重彩画集》
.1999年入选《中国画三百家》
.2000年入选《中国画家百杰》
.2001年两次在郑州升达艺术馆举办画展
.2001年在广东省东莞市可园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2001年在武汉出版社出版《当代中国画家精品--王合多画集》
.2002年在河南省洛阳书画展览厅举办个人画展
.、、、2007年在郑州、南京、成都、合肥、西宁、盐城、临沂、榆林、敦煌、珠海、淮北、湘西等地参与《中国当代画坛名家》全国巡回展.2003年在世界16国家地区名家精品博览中获银奖
.2003年参加上海春季沙龙展
.2003年入选第二届中国画展
.2004年在《当代水墨神韵提名展》全国巡展中获《艺术非凡奖》
.2004年武汉电视台和巩义市政府联合摄制艺术片《塑梦上.下集》;纪录片《根和源》
.2005年在上海海上美术馆举办画展.作品曾入选5、6、7、8、9、10、11届花鸟画邀请展
.山水画作品曾入选1、2、3、4.5届《中国当代山水画展》
.2005年被读者评为《当代最具升值潜力的中国画家一百家》
.日北京翰海拍卖行拍出油画《共同的空间》一幅
.2007年4月率团赴韩国大邱参加《第三回中.韩美术交流展》
.2007年5月重彩画入选韩国国际邀请展(大邱)
.2007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奥运特刊整版介绍
.2008年参加韩国《寿城ARTPIA第7回国际美术COMET展》
.2008年在威海福地艺术举办画展
从“三寸金莲”边走来的当代画家(节选)蓝波儿驻足王合多的画室“荷朵堂”,看着那一幅幅用宣纸、墨、水彩、国画色、水粉色,以及胶水绘制出的极具雕塑感的名为《文物·今日状态》的巨幅画像,久久端详那些不完整的身形、二分之一或是三分之二的脸孔,我被震撼了,胸臆之间似被什么东西猛烈地撞击着,我在想,是什么远期与近期动因促使他去将那些遥远的无情之物以这种独特的视角纳入自己的画框。一个看似那么平常、那么普通的人,怎么画出如此奇异诡谲的画儿?为什么那么饱满的额头、大而挺的鼻子、和俯视众生的眼神,造像却透着些神秘和诡异?整个画面为什么又是那么残破、斑驳、冷硬?我搜索枯肠地叩问:他是有着怎样的人生阅历?他是有着怎样的性情、为人?他走过了什么样的艺术路径?
谜底在功夫茶香甜的氤氲中渐渐显现。
“三寸金莲”孕育丹青手
王合多说,他出生于河南巩义,是河洛文化养育了他。故乡的九百余尊宋代陵墓雕像从孩提时代就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并成为滋养他艺术性灵的最初养分。幼年的王合多是随奶奶长大的。是知书达理的奶奶以她的三寸金莲为模本将幼年的王合多领进了艺术殿堂的门槛。在一些悠闲的午后,奶奶常常喜欢让他画自己的“三寸金莲”、画“三寸金莲”上的荷花。渐渐地王合多喜欢上了荷花,可是他的家乡没有荷花。也许,一颗绘画的种子从此在他心里蛰伏。
1969年,他到湖北十堰当了一名文化兵。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他和战友们一块外出散心,在三堰的一个荷塘,他十分惊喜地看到了从小开在奶奶“三寸金莲”上的荷花,啊,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啊,看到荷花就像见到奶奶一样,他无比的激动、无比的快乐。那么多荷花真是好看又壮观,简直就像是一个梦境。可令他不解的是,那么雅洁的荷花为什么生长在一片污泥之中呢?他蹲在池塘边看啊、看啊,怎么也看不够,想啊、想啊,如何都想不通。同伴早已回去了,可他还在那儿踟躇,他似乎觉得这一天的“荷花发现”与他的人生,或者说是命运有某种隐秘的联系,但他一时又说不清到底有什么东西在他的生命里苏醒。这一夜,荷花撞入了他的梦。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每天画荷花,画了以后就压在他当时做打字员时的工作台上,有事无事地自我欣赏一番。一天,一位爱画画的首长发现了王合多工作台上的荷花,就站在那里左看右瞧,弄得王合多有些紧张,他以为首长会批评他“不务正业”。不料那位首长从里边抽出一张荷花,笑咪
咪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小王,这一张先借给我看一看,行不?”他说:“您,喜欢?”首长说:“看看,看看。”他不明白首长这是怎么啦。更令他想不到的是,没过几天,他就提干到了宣传部门。后来他才明白,就是那些荷花为他命运的改变奠定了基础。这样才有后来转业到地方做报纸的摄影记者、美编,才有武汉长江艺术家美术馆馆长,才有多次国内外个人画展,才有重彩画入编大学教材……难怪我们在王合多的许许多多作品中都不可避让地遭逢荷花,在他的《人与自然》系列中,在他的《花鸟画集》中,在他的……我们随处都可看到荷花那“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的身影,甚至在他的《文物·今日状态》系列中,也有莲花的影子,在这里虽然看不见荷花的形,但画里画外尽是荷花的魂魄。你想想,人们顶礼膜拜的神一定是在莲座之上的吧,而且神的居室上方一定也是有莲花顶的吧,不是吗?透过他的作品,可以发现在他心中有浓得化不开的恋荷情结。他说:“荷花既是他奶奶的化身,也是一种超自然力量的象征,在他的潜意识里荷花已经成为一种神。”从奶奶“三寸金莲”上的装饰荷花,到湖北三堰荷塘里生意盎然的荷花,到部队里面的初露艺术端倪的荷花,到许许多多他画作中各式各样的荷花,可以说,荷花一直与王合多的艺术生涯,与王合多的命运紧紧相连。中西融合闯出新路径.王合多这样苦苦地求索、追寻,他到底想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艺术理想之境呢?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王合多,受着名师周韶华的影响,在“画什么”的问题上喊出了“回归东方、回归中国、回归民间、回归故乡”的口号;而1997年法国巴黎的个人画展为他开启了一扇向当代艺术进军的窗口,在法国他亲眼看到,一个传统画画得绝佳的乞讨者,他想一个画家如果不能创新,就没有出路。于是,在“怎么画”的问题上,他为自己选择了“当代画法”——抽象半抽象重彩。他是想以中国的古老的题材,用西方的现代的手法来创作出一些看起来新奇、过瘾,闭目想想又富于内涵,经得起时间推敲的作品。他最近画的《文物·今日状态》系列就是这样一批作品,所画人像远看是中国的泥塑神像,但他偏偏只取其二分之一,或是三分之二的脸孔,其造型是抽象的,甚至是怪异的。透过那残破、斑驳,我们看到岁月的沧桑,历史的森严与人自身的渺小;同时我们也看到历史的遗漏,还有神的另一面。他是想通过它唤醒人们沉睡的良知?还是想经由它们的展示,警醒人们要保护文物?亦或是告诉人们,一切都将过去,只有时间永恒?王合多说,历史崇尚的是自然,任何伪饰都与历史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都是不美的,包括张大千重新彩绘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作为历史的见证物,自然残破是一种美,人为残破却昭示着一种罪恶。他说,画家是以自身的阅历与思考作为创作原动力的,在他看来,他的选材与表现方式都源自于此,不受任何其他功利因素的影响。因此,他说真正的艺术家是十分自我的人,是梦想家,他选择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情的过程中不断地表现着自我,实现着自我。观赏王合多近几年的作品,总体印象是:他善于利用艺术史及当下文化所提供的线索进行艺术探索。其画面奇特具有震撼力,画里弥漫着一种浓郁的梦魇氛围,构图巧妙大气,细节逼真有现场感,内蕴丰富深刻,还有他所独具的绘画格式和表现形式。王合多的作品不仅表现着情感、情绪,也表现着思想、观念。可以说,王合多的画是让你“用眼睛看”,更是让你“用思想看”的。看过想过之后,你不得不佩服他在绘画方面的十八般武艺,以及中西融合、贯通古今的能力;同时,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个真诚、有良知的艺术家照鉴社会、历史、人文的能力,以及由此而传达出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情趣。如今,王合多已经是一名卓有建树的当代画家了。他的抽象重彩画与半抽象重彩画在国际上已经成为独树一帜的画种,深受国外同行的赞誉,在法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画展都大受欢迎。马来西亚《星报》报道说:王合多的画,在尽力创造一个更具有力量感、厚度感的新语言时,有效地借助了传统壁画及西方现代绘画中的着色技巧、造型技巧、构成技巧。东南亚著名文学泰斗姚拓先生评价说:“王合多的作品,用中国画的颜料和宣纸画出了油画的质感。他的画,比我几年前在纽约、旧金山画廊所见过的画,还要具有现代意味。”王合多说,他在艺术创作上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离不开恩师周韶华老师的教诲。他记得周老师的话,在新世纪画家要“确立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确立自己的当代文化身份;确立自己在艺术上独树一帜的个性品格,这三个关系是画家的安身立命之事”。周老师还说“画家要以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视野来观照艺术,从古人经典实物中努力在较深层面上去理解,去追寻它的精髓与奥妙之所在,而且要感悟和理解古人的艺术理念,以及它所包含的形而上的文化精神。民族文化身份是我们的立足点,以现代人的眼光去重新认识和阐释传统,借古开今,才能真正完成艺术使命。”
我们完全可以说,王合多的近作《文物·今日状态》系列是对周老师这一论述的成功演绎与实践。王合多却说:“周老师的这些论述将是我今后为艺的一面镜子,它将不断地照耀着我,指引着我,使我能始终攀援在一条正确的路径上,让我能够沐浴通向艺术理想彼岸的光芒。”
崔永仁,1926年生,巩义市鲁庄镇小相村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手指画研究会会员。自幼酷爱绘画艺术,上世纪五十年代,其书画在梓里已有名气。文
革期间,被抽调到鲁庄公社(镇)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搞文化宣传工作,写标语、画宣传壁画、办展览馆、搞大型泥塑。其间,多次被国家煤炭部、北京农业展览馆、广州交易会等单位抽调做布展馆等宣传工作。这一时期,他得到多位艺术专家的指教,绘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聘于巩义市工商局主管的巩义市商标广告公司(巩义市仅此一家),从事工商宣传、商标设计工作。
崔永仁先生,一生大部分精力致力于我国珍贵文化遗产——潜彩画的探索、研究、绘制工作。青年时代受少林寺大型潜彩壁画的启发,对潜彩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曾查阅古书旧典,采访民间传闻,收集相关资料,准备对潜彩画这一文化遗产进行探研和发掘,但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实现。在广告公司工作期间,他对潜彩画的探研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创作阶段。1990年,绘制潜彩画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又经过多次实验,进一步证明,他的潜彩画确实能随光线、温度、风力、时间等自然条件的变化,产生不同的画面和色彩,他对潜彩画的研制已经成功。自1991年起,他的潜彩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1991年应特邀赴广州参加“中华百绝博览会”,专设个人展厅,展出三个月。展出期间,来宾潮涌,络绎不绝,广州电视台专程采访,广东各新闻单位纷纷报道。此后,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以及
沈阳、香港、三亚等国内外大城市都连续致函邀请在该地办展。1993年,他几次被邀到北京中南海为中央领导人作画、送画。同年,中国画报社在《中国画报》上刊登他的多幅作品,发行世界及全国各地。更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他的潜彩作品《贵妃出浴图》、《曹后更衣图》被国家选入赠送联合国及各国元首的大型精装彩版画册。
李振东,字森然,嵩麓斋主人。1937年生,巩义市鲁庄镇东庄村人。1962年毕业于原郑州艺术学院美术系,1963年参加工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巩义市书协主席、巩义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巩义市杜甫陵园笔架山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顾问。1957年考入由著名书画家谢瑞阶先生创办的省立郑州艺专(1958年改为郑州艺术学院)美术专业。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巩义市(县)文化系统工作,先后参加了河南省幻灯绘制训练班、河南省电影公司组织的幻灯创作组、巩义市康百万庄园“文
革”前后及改革开放前后的多次布展。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结识著名书画家陈天然先生,得先生指点,加之勤奋、博览、临摹名帖,其书法技艺长足发展。他在担任巩义市书协主席期间,工作勤恳,带领书协一班人为巩义市书法&
事业的发展、书法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人品、书品得到了广大书画爱好者和巩义市干部群众的认可和赞许。他还多次为灾区义捐书法作品,以示爱心。曾担任政协巩县第四、五、六、七届委员会委员。他在书画领域多才多艺,善书法、兼顾美术、设计、刻字等。其作品在省级、国家级参展,发表的就有:1982年创作的电影宣传画入选河南省首届电影宣传画创作展,入选二幅,其中《剑魂》一幅获三等奖并发表于《河南日报》;电影宣传画《天书奇谭》获郑州市优秀奖后其作品刊登于《郑州日报》。1986年藏书票三件作品入选
全国首届藏书票展,同年,参加河南省书法函授学员临帖赛获一等奖,书法作品入选河南省首届群众书法展。1987年书法作品入选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书法、篆刻展,同年,招贴画《展览海报》入选河南省群艺馆系统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参加河南省书法函授院研修生班结业比赛获三等奖。1988年参加全国九成宫杯书法大赛获优秀奖。同年,书法作品入选河南省第二届中原书法大赛展;1997年刻字作品入选全国第三届刻字艺术展。1998年书法作品入选河南省千人临书大展。2005年书法作品入选河南省百县(市)书法、篆刻作品联展。2006年,刻字作品入选全国第六届刻字艺术展。此外,他还应邀赴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办书画联展;2006年应张海书法艺术馆邀请举办书法、美术、刻字三人联展,其作品特邀参加中国三峡耀华杯摄影、书画大赛展。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勤奋耕耘,在书画艺术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多次被巩义市市委、市政府嘉奖,1993年他的事迹被收录《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2000年被收录《河南书画名家志》。
巩义赞(书法)
有耕耘就有收获
徐小龙对只知道工作而不会休息的人,大都称谓“黄牛”,赞其卖力,褒其勤奋。李君振东即黄牛部落的典型代表,不知是巧合,还是天公有意安排,李君生肖牛相,名副其实的一头老黄牛。吾之朋辈中,论“愚钝”者非他莫属。象棋、扑克、桌球、麻将、吸烟、喝酒一窍不通。论敬业者,独一无二。美术、书法、设计、刻字无一不精。科班培养了他美术基础、瓷厂造就了他工艺手段、广告宣传是他的职业,书法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多才多艺,为人谦恭;他提携后进直言不讳;他做事身体力行从不妄语,被艺术界尊为长者,此等修为,足见其人生定力也。李先生已七十高龄,老当益壮,创作激情不减当年。在刻字艺术创作上,主题的挖掘,材料的选取,手法的变化,篇章的构架,刀法的运用,色彩的装点等,匠心独具,每一细小环节都一丝不苟,苦心经营,从而达到构思得力,刀法得体,书法得势,装饰得度的艺术效果。难怪,他的作品曾两度参加全国大展。“寒窗”的巧妙构思;“安居”的材料选取;“岁月”的肌理应用;“面壁”的章法布局;“一轮明月”的色彩施设,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是李君的佳句,亦是先生操守的信条。实践证明,不问收获的耕耘者反而获取了丰硕的果实。我坚信,凭这头“黄牛”的勤劲、干劲和韧劲,在不长的时间内,即会有惊人之作问世,吾将拭目以待。(2007年12月于半扇堂)
崔南星,字寿庵,兰心斋主人。1921年生,巩义市鲁庄镇小相村人。巩义市第二高级中学离休教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巩义市书协顾问。幼时家贫,学业时停时续。学书受黄庭坚真书拓片影响萌发写字爱好,先临《九成宫》,后转习“王草”,读临默摹、寒暑以继。1949年春执教,庆祝新中国成立,毅然执笔作画庆祝。1950年,在鲁庄区庆祝元旦活动中,为学校绘制的《元旦特刊》和领袖画像,获“文艺第一”锦旗一面。后制作连环画、办展览、绘制巨幅领袖画像等。工作之余,习练书画、服务于政治宣传。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工作、书画都得到了领导和同志的赞许。1956年获得“巩县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58年,身处逆境,政治上虽受冷遇,“书画公务”却有增无减。此间,除搞一些公务(画宣传画、书写大标语)外,则临写多种字帖。文
革期间,书画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上世纪八十年代,崔南星先生离休后,从事《巩县志》等志书、传记的撰稿工作,还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班的学习,并获得优秀学业。其书法诸体兼备,尤以行草、甲骨文见长。1994年,甲骨文书法作品收入《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千米长卷》;1994年其篆刻作品在中国三峡“耀华杯”摄影书画大赛中获奖,应邀参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开幕式;1998年甲骨文书法作品入选“郑州市离退休职工重阳节书画展”获二等奖;书法作品在“纪念吉鸿昌将军诞辰一百周年.中华炎黄书画艺术大展”中获最佳作品奖,并收入《情系国魂中华炎黄书画精品大成》;2003年出版了《南星临池》书法作品集,并有《兰心斋漫钞》一书印行。此外,杜甫陵园、浮戏山风景区、青龙山慈云寺、湖北莲花山等地均有其墨迹刻石。其诗联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名家名句选集》和《中华名人格言》。
开映月()河南上蔡县人,崔耕(巩义市鲁庄镇小相村人)夫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河南中医学院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中南文艺学院美术系,曾工作于中南卫生部、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卫生防疫站、河南中医学院。
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卫生宣传画、医学解剖图的制作工作,为卫生系统的宣传工作做出了极大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利用工作之余时间,为发展女子书画事业,倡导成立了郑州女子书画研究会,任会长,会员发展到300余人,这在当时全国尚属首家。数年间,曾多次在天津、桂林、武汉、长沙等城市举办女子书画联展或个展,与台湾民间联展四次。在她的努力下,会员的书画水平大为提高,有30余名会员被批准成为河南省书协会员,4名成为中国书协会员。开映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苦练书法,她的隶书娟秀有力、刚柔相济。作品曾入选《当代中日著名女书法家作品精选》、《唐诗三百首四体书法艺术》等多种书法选集;曾为玄奘、李斯、杜甫等书写墓碑;开封翰园碑林、黄河碑林都有她的石刻作品;出版有《朱子治家格言》、《开映月书名句格言》等书法作品集。开映月离休后,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书画事业,她笔耕不辍,还习练临摹《好大王》碑帖。1990年被吸收为中华炎黄女子诗书画家联谊中心理事。在她的倡导、努力下,1998年12月“河南省女子书画研究会”成立,她当选为会长,2002年该研究会易名“河南省妇女书画家协会”,开映月被选为名誉主席。开映月热爱书法艺术,她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她所热爱的事业,尤其在她年老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为书画事业的发展而奔波。她热爱家乡,经常同丈夫返里探亲,家乡的文化活动,她都积极参加,提供展品。1996年12月,她与崔耕专程从郑州回来参加“鲁庄乡人首届书画作品展览开幕式”,得到了家乡人的赞许。开映月不幸于日病逝。这里选刊开映月几幅遗作,也是对开映月逝世三周年的纪念吧。
徐天佑,1944年5月生,巩义市鲁庄镇念子庄村人,初中文化。他精于绘画、泥塑,可谓是农民画家、农民泥塑家。少年时代,喜爱写字、画画儿。上小学时学校办黑板报,办元旦特刊、专栏,老师都指名让他参与。初中时,受老师、学友的诱导、启发,对绘画艺术的学习兴趣更浓。即是当时因三年自然灾害学校停办,但他学习绘画始终没有间断。1963年,已经务农的他,有幸参加了巩县文化馆在县城举办的美术培训班,时任河南日报社美术编辑的画家白荻、版画家陈天然都在班上亲自授课,并展现、评讲他们以及其他名家的作品,使他受益匪浅。1968年,他被推荐参加了康百万庄园览馆的布展工作。与被下放劳动的陈天然老师相聚相处,这一段时间,他在绘画理论、技能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1981年,已经务农近20年的徐天佑,农业劳作之余,始终没有丢掉绘画的笔。他利用近一年的业余时间,创作了反映革命战争年代在豫西地区坚持革命斗争的皮定均将军事迹的连环画《皮司令》,由河南人民出版社预约出版。这一年,他被邀请参加全国在天津举办的“现代体裁连环作品观摩会”。继而,又出版了少林寺传说故事《觉敏传箭》、《慧可受法》等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于家庭生活的变故,为生活计,他的绘画创作已基本停止,转入泥塑。最初参与巩义市民俗文化村“泥塑关云长系列故事的泥塑雕像制作。1994年被邀带徒参加焦作市郊区恩村的泥塑工程。1996年,被邀带徒参加南阳市桐柏水莲寺罗汉堂泥塑工程。2001年被邀带徒参与巩义市慈云寺泥塑工程。他的泥塑作品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允可和赞誉,他在慈云寺创作的二十四诸天塑像,受到了中国佛教学会秘书长王志远的高度赞扬。
姚雨林,1950年生于鲁庄镇五顶坡村,毕业于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文学系。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剪纸学会理事、巩义市民协主席,中共党员。其青少年时期学业艰辛,在父兄支持下读完高中,曾在外河学校当过民办教师,1970年应征入伍,退伍后在巩义市新华书店从事图书发行工作,当过流动发行员,做过仓库管理员,书店的各个岗位基本都干过,1997年任新华书店办公室主任。工作之余,热爱民间艺术,主要是剪纸艺术与树根
艺术。受古老河洛文化的滋养,传统乡土艺术的熏陶,加之他本人对艺术的热爱、执著,其作品在学校、部队已经初露头角。从部队退伍后,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潜心从事剪纸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他虚心好学,曾专程到洛宁拜访著名剪纸艺术家李笑白先生,曾多次同省内外同行交流技艺,其作品除参加全国大展大赛外,还参加过成都、威海、哈尔滨、武汉、杭州等省会城市的大展联展。其作品《舞师图》、《宋陵石雕》、《帝后拜图》、《福禄寿喜》已流传到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地。剪纸《东方红》获河南省第二届剪纸展一等奖;《俯首甘为孺子牛》获河南省第二届民间工艺博览会一等奖;《一唱雄鸡天下白》获中国剪纸博览会优秀奖;作品《新闻联播》获黑龙江省剪纸艺术节银奖;《学耕》、《意欲捕鸣蝉》、《有趣的书》、《牧笛》四作品被四川省博物馆收藏;剪纸作品《锄禾日当午》、《戏曲人物》及本人简介入选《中华当代艺术家》一书;剪纸门笺八幅载入《中国挂笺图集》一书,《百鱼图》、《福寿图》等作品入编全国展画册。此外,他在剪纸艺术方面还撰写了一些创作、评论文章,《趣味巧合剪纸的创作与思考》一文,载入《中国剪纸艺术研究》一书;《古老的河南民间剪纸》一文,发表在《文明与宣传》2002年3月份期刊上;《剪纸》一文及作品《帝后礼佛图》载入《河南工艺美术图志》一书;《美化家园》入编《中国剪纸艺术家作品集》,并获郑州市第十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他的作品和剪纸艺术方面文章曾在《河南农民报》、《图书发行报》、《新闻出版报》、《天津剧坛》、《河南文史》、《郑州日报》等报刊上发表。1998年10月河南卫视在“文化博览”栏目播放了“雨林剪纸艺术”;1999年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雨林剪纸》一书;2000年在全国中青年剪纸优秀人才评选中,获中国剪纸德艺双馨奖;2001年总结印制了《玉林刻纸技法》小册子;2002年9月被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河南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03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新中国剪纸艺术家”证书;2006年7月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栏目组,录制播放了“雨林剪纸艺术”。2007年,他总结、撰写了民间剪纸理论三字经、技法三字经。姚雨林现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剪纸艺术家。其作品文化品位高、乡土气息浓厚、构图逼真平稳、造型朴实自然。他在创作时,借鉴年画的饱满,吸收雕塑的概括,把木刻的情调揉进剪纸。他在剪纸艺术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各级专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承认和赞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鲁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