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腐殖质的作用无沙石

愿你记住 结束感情没有罪变心不是你不对 愿我记住 眼睛不能没眼泪只因沙石要洗去真心爱人无非想她有人可_百度知道
愿你记住 结束感情没有罪变心不是你不对 愿我记住 眼睛不能没眼泪只因沙石要洗去真心爱人无非想她有人可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情的世界没有谁对谁错。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社会,假如一直能相互理解 方能白头偕老,家庭,有多少能真正做到,顺其自然,各种因素
过去得事回头再去看看,总结一下!然后爬起来!流着眼泪也要向前走!而且你把自己看的也太无能了,当你适应了以后,其实这份感情留下得保质期没有你想象得那么久。。其实什么也没有变,只是你回到了起点重新再来,给自己点消化的时间,没人可以组织你伤心,更没有权利看不起眼泪,只是不知道你需要的是时间!加油!看看这段感情里你和她谁做得不够好,虽然感情里没有对错,但是你要知道,如果是你得错,改掉,如果不是你得错!不要用别人得错误惩罚自己!你要相信你自己一定会幸福!!如果每个人都是真心得,这个世界上得人都会很幸福,加油!
眼睛不能没眼泪—古巨基
因为喜欢 所以喜欢啊
歌词不错。。。
其他类似问题
眼睛不能没眼泪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我是祖祖辈辈靠湘江捕鱼的专业渔民,无田无土,听说湘江河内即将开采沙石,我们的生产生活怎么办_百度知道
我是祖祖辈辈靠湘江捕鱼的专业渔民,无田无土,听说湘江河内即将开采沙石,我们的生产生活怎么办
这是一道待解决的难题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提问者悬赏2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一种是祖田养鱼,实在没法就外出打工。也可以向政府反应。
人又上了年纪,又设文化,租地是不可能的,至于你说.向政府部门反应
其他类似问题
祖祖辈辈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认为单位需要创造什么条件对您进行如何培养创造力? - 叫阿莫西中心 - 中国网络使得骄傲马戏中心!
您认为单位需要创造什么条件对您进行如何培养创造力?
立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一)创新的涵义
创新是一个古老而宽泛的概念, 早在15 世纪, 人们就运用到创新这一术语,
其原意是引入新东西、新概念。把创新概念引入经济领域,
公认为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的变化。
现在我们一般理解的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它追求的是“新异”、“独特”、“最佳”、“强势”,并必须有益于人类的幸福、社会的进步。
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创新在实践活动上表现为开拓性,即创新实践不是重复过去的实践活动,它不断发现和拓宽人类新的活动领域。创新实践最突出的特点是打破旧的传统、旧的习惯、旧的观念和旧的做法。创新在行为和方式上必然和常规不同,它易于遭到习惯势力和旧观念的极力阻挠。对于创新主体来讲,应具有思想解放、头脑灵活、敢于批评、勇于挑战的开拓精神。因此创新和开拓紧紧相连。
(二)国内外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综述
1.国外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解释
在国外的有关文献中,我们并未发现与“创造型人才”或“创新型人才”对等的概念。一些相关的概念如“creative
mind、creative man、critical
thinking”等,大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的特点。
虽然各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都非常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各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并不一致。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比较宽泛,他们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从国外有关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阐释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在英国,培养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什么是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按照英国19世纪教育家纽曼的话来说,就是“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个人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至2001年,牛津大学共为英国培养出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5位首相。
&德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深受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至20世纪,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大学应该培养“全人”的理念,追求“全人”前提下的创新。
美国大学教育有着自由教育的传统。早在20世纪初叶,弗莱克斯纳就提出大学教育应培养社会的精英。至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批评美国大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专业化和非智力化倾向,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使人成为作为人的人、自由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工具。大学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发展人的理性,养成智性美德,实现最高的智慧(睿智)及最高的善,从而培养出“完人”。美国有许多大学其实都在追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截止到1998年,仅哈佛大学一所学校,就已有35名教师、38名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是培养创新人才最成功的大学之一。该校以追求真理为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上以全面发展的人、有教养的人为目标,强调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受过广泛而深刻的教育的人,是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麻省理工学院(MIT)也很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
MIT致力于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21世纪教育发展的报告也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但在教育目的的阐述上仍坚持全人或完人的培养目标。
2.国内对创新人才内涵的理解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人才以来,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论文不胜枚举。但对于什么是创新(创造)型人才,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创造型人才的主要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同时还应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对于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这个概念与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是并列的。实际上,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
由此看出,我国教育界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的。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专门培养人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便可大功告成。虽然也有个别专家的定义、解释涉及到了基础理论知识、个性品质和情感等因素,但并没有形成主流。
(三)国内外创新人才的特点比较
国内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有一些共同点,即都强调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但是又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我国明确提出了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创造型人才的概念,而国外只有创造性思维、创造型人格等外延较窄的概念。其二,我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大多局限于“创新”上,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的全面关注不够;国外则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其三,我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差异很大,有的受领导人讲话或政府文件的影响较大,有的受西方心理学的影响较大,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缺乏支持其概念的理论基础。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多是把当代社会对创新的需要融入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中的产物。
我国在创新人才理念上的局限性,容易导致对创新人才的误解和实践上的偏颇。如有的把创新人才与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对立起来;有的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动手能力,而把创新能力与知识对立起来;有的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为学生开设几门“创造学”、“创造方法”课程,而把所谓的创新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发展对立起来。掌握了所谓的创造知识、创造方法的人未必就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
(四)我国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是靠创新教育培养的。我国众多高校对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加紧探索, 不惜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
于是相继出现了弹性学制、网上教学等新的教学形式。然而, 还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学模式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 重教有余, 重学不足;灌输有余,
启发不足;被动学习有余, 主动学习不足。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因材施教的做法, 使学生个性发展受到限制,
会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勇气逐渐埋没掉。
2.创新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专业的口径不宽, 学术视野较窄;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创新,
教学计划常作局部的调整, 缺乏足够的人文和社会知识教育, 过于重视理论教育, 忽视工程实践技能教育;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
难以与时俱进;教学评价手段单一;教学管理缺乏创新, 教育规范的共性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富有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
3.教育资源紧缺制约着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表现在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的扩招使在校学生人数剧增,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导致学校教育资源短缺。首先是普通高校师资配备数量不足, 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也极为不合理,
教师教学工作量偏大, 教师要承受满负荷的教学压力,没有时间进行创新研究、教学改革,
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也难以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其次, 满足基本教学的实验设备的添置无法按照学生比例增加,
教学管理人员长期形成的管理定势使得添置一定数量的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仪器设置更加困难,
因而学生的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高校教师在硬、软件上都缺乏保障, 限制了教师本人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建立全面科学的创新人才新理念
在对创新人才的理解上,应该坚持以下几点基本认识:
1.创新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类型。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而所谓常规人才则是常规思维占主导地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方法处理问题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与通常所说的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等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而产生的不同分类。无论是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技艺型人才,都需要有创造性,都需要成为创新人才。
2.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
3.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指出:“创造性与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就必须首先使他们成为一个作为人的人、真正自由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虽然不能说个性自由发展了人就有创造性,就能成为创新人才,但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创新人才就不可能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就是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人。
4.无论是创新还是创新人才都是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理解都会有一些异同。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博、专结合的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强健的体魄。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部1号文、2号文精神,探讨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如何革新我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我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制定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政策,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特开展此次调查。
(二)调查思路和方法
1.思路:本次调查拟从教、学和就业三个层面,全面了解我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2.方法:问卷法、访谈法。
(三)问卷的发放和数据统计
此次调查分别制订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三份问卷,共发放问卷1497份,回收有效问卷1235份,有效回收率为82.5%,部分结果分析还参照了院督导组面向财务管理系学生的调查数据。
1.教师问卷
教师问卷共设计12个问题,其中11个选择题,1个开放性问题;
问卷发放对象为立信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由各系部随机抽取样本,样本中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87.3%,中级及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占57.7%;
共发放问卷261份,回收有效问卷220份,回收率为84.3%。
2.学生问卷
问卷发放对象为立信二、三年级本科在读大学生,随机抽取样本;
共发放问卷986份,回收有效问卷790份,回收率为80%。
3.用人单位问卷
问卷发放对象为立信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的人事、财务部门,其中国有企业占37.33%,民营(私营)企业占23.55%,事业单位占12.89%,三资企业占9.78%,行政机关占6.67%,集体企业占5.33%,其他为4.45%。
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5份,有效回收率为90%。
(四)问卷调查的主要结果
1.对创新型人才的关注程度
从面向全校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我校教师表示“非常关注”的人数占35.9%,“比较关注”的占46
.4%,“关注”的占14.5%,说明在当前全社会崇尚创新的大背景下,我校教师对创新型人才普遍持关注态度。
在面向我校相关用人单位的调查中,有50.22%的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财经类行业最需要专业视野宽、判断能力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储备人才,56.00%的用人单位最青睐主动工作意识强、注重工作方法的不断改进的学生,可见,目前用人单位对创新型人才的关注程度也非常高。
现在的财经类行业最需要什么样的储备人才(用人单位问卷)
A、具有良好的心态,踏实本分,专业技能较强
B、专业视野宽,判断能力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C、沟通能力强,兴趣爱好广泛,社会活动参与意识较强
D、理论基础扎实,钻研学术,擅长为参考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工作中最青睐哪种表现的学生(用人单位问卷)
A、安分守己,认真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等待下一个工作
B、主动工作意识强,注重工作方法的不断改进
C、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强,岗位适应性强
D、自信心强,爱好广泛,身体素质好
2.我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学生自我评价
在面向全院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有42.75%的学生认为自己性格开朗,易与接受新事物,22.75%的学生认为自己精神自由、思维活跃;在财务管理系调研组的调查中也发现,71.58%的学生经常注意吸收新信息,有63.13%的学生经常与别人进行广泛交流,否认发明创造是研究生、博士生的事和创新不一定是“高、精、尖”项目的比例分别高达80.53%和91.58%,有60.51%的学生赞成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自主创新能力纳入招聘条件。可见我校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但另一方面,财务管理系调研组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在了解创新型事件有风险的前提下,我校学生采取观望态度的比重达到了52.63%,能够利用课余时间申请发明专利的仅占被调查总数的0.5%,而把时间用于考取行业证书的却高达70.35%;经常参加学校开展的学术讲座和各种各样的比赛的学生,其比重未超过20%,但只有25.26%的学生表示喜欢制作课件、网页、艺术品等,而能够真正动手安装制作一件东西的学生只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7.37%,通过创新能力实践取得一定成果的就更少,调查显示有经常投稿经历的为5.79%,而经常能发表文章的仅为1.58%。可见,我校学生较少参与校内外的创新实践,创新能力尚欠缺。
(2)用人单位评价
参与调查的用人单位中,有53.33%的单位认为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38.22%的单位提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37.78%的单位指出我校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尚需提高,从中也可看出,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评价不高。
3.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1)综合分析
在教师问卷中,我校教师认为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落后的管理机制(69.5%),封闭的信息沟通渠道(59.5%)以及缺乏创新思维训练(49.1%),表明被调查对象对我校现有的管理机制和信息沟通渠道不甚满意,尤其认为落后的管理机制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教师问卷)
人数(人次)
(1)陈旧的教学模式
(2)落后的管理机制
(3)紧张的人际关系
(4)有限的科研经费
(5)狭窄的专业知识结构
(6)封闭的信息沟通渠道
(7)缺乏创新思维训练
(2)具体分析
第一课堂教学层面
在课堂教学的原因方面,几个调查发现,既有教师的原因,也存在学生的因素:
在财务管理系调研组的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明智型的老师最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但有72.11%的学生认为,我校老师很少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学工部和团委的学生问卷中,有46.3
%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的“内容陈旧、缺乏新意”(图一);37.6%的学生认为导致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原因是“对该课程不感兴趣”,36.2
%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手段方式太陈旧”,17.1%的学生选了“听不懂”,只有9.1&%的学生倾向于“喜欢自学”(图二),可见,我校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等还不是很满意。
对我校教师授课内容的评价(学生问卷)
图二 学生课堂听课不认真的原因(学生问卷)
在学生问卷中,在问及“大学老师的哪种教学方式对你掌握知识最有帮助?”
时,我校有35.6%的学生选择了“师生互动型”,但仍有29.8%的学生选了“老师主导型”,从中可见,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课堂中会尽量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问及“在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你倾向于哪种?”时,有70.6%的学生选了两者都重要,最好二者互动。&&&
第二、学校管理层面
财务管理系调研组的调查发现,学生对学校开展的一些创新实践活动了解不够,有47.37%的学生不清楚我校现阶段存在的几个研究型社团(如经济学研社),也不太了解学校相关的创新能力培训。
第三、家庭教育层面
在财务管理系调研组的调查中,有高达71.05%的学生认为家庭环境对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家中和寝室中能经常讨论有关学术论文和发明创造的只占到15.03%,说明家庭因素对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有一定影响,但是目前我校的学生及其家长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4.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教师意见
关于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问题,95.9%的教师选择了“在各门课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图三)。可见,我校教师普遍认为,开设专门课程并不是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最好方法,而在各门课程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加强实践教学显得更为重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图三& 创新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教师问卷)
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应采取的主要措施问题,大部分被调查对象选择了“创新思维培养”(图四),反映出创新思维训练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如何在各门课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或专门开设创新思维的课程,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教师问卷)
关于同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问题,调查结果见图五。我校教师认为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最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占78.2%,同时,情境教学法(73.2%)和项目教学法(55.0%)也较受推崇。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方法,在我校实际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仍然偏少,需要大力推广。另一方面,仍有少部分教师选择了“‘填鸭式’满堂灌”(4.1%),虽是少数,但也反映出部分教师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反思。
同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师问卷)
关于考试方式问题,调查结果见表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以考核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促使学生增强培养创造力的主动意识。我校部分选修课已实行小论文、口试等考核方式,今后不光选修课,必修课也可考虑采用诸如案例分析、调研报告、小论文等考试方式。
同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考试方式(教师问卷)
人数(人次)
(3)案例分析
(4)小论文
(5)调研报告
(6)课程设计
关于改进教学管理问题,调查结果见图六。表明当前的教学管理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回避不是解决之道,允许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大部分教师都主张要在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估、教师业务考核等方面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探讨、钻研,大胆进行开拓创新活动,以培养创新型人才。
同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教师问卷)
(2)用人单位意见
表五& 用人单位对我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见(用人单位问卷)
提出的具体建议
“坚持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抓好集成式的专业建设,开设精品课程”
“拓宽学院的专业设置,增开跨学科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打破专业和学院界限,整合全校本科教育资源”
“实行学科交叉,培养社会需要、利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为学生成长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与多样化的选择,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与创造力团结协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培养和造就创新型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具备国际交往的知识结构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培养适应未来世界的公民”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与教师开展公开的自由辩论”
“不可偏废娱乐、体育和课外活动。艺术对创造力的发掘有着重要意义”
“不要把学生限制在校园内,营造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学生的精神和思想有充分发挥的机会”
“注重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操作能力相结合,积极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尽量多接触社会,学会以一个社会人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3)学生意见
在财务管理系调研组的调查中,有64.74%的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设一门培养自主创新的课程,并且81.58%的学生期望学校能重视通过实践获得创新学分。从调查中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现在的考试制度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障碍。学生对于学校呼吁较多的问题是:第一、他们认为一所高校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最需要的是良好的学术氛围,这一项占到了76.84%;超过70.53%的学生对我校这方面的培养工作仅持一般的满意程度。
在团委和学工部的调查中,回答开放题“面对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高校的发展趋势,你认为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采取哪些措施?”的545名学生中,最关注的措施分别是专业知识学习(286人次)、实践(102人次)和学生管理(96人次),具体建议为:
①学生管理方面
在学生教育方面应注重学生的道德培养和性格塑造,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努力持续支持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完善奖励制度,提高奖学金,在校园内形成一个公正、平等、竞争的成长环境,加强学生面对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不要将应试教育思想灌输到学生脑中。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合理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目标前进,对一些陈旧的校规适当改革。同时,提升“品牌”意识,多培养复合型人才,让更多的人认识立信,了解立信,进而肯定立信!
②专业知识学习方面
加强专业化的授课,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多增加学术和就业方面的培训和讲座,鼓励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和案例模拟,并给予一定指导。提供更多的平台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可能的话邀请财经界人士来我校开设讲座,相关经济主题活动,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对偏科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引导,开展学习研究。学校应该开设第二专业,可以选择与自己本专业完全不同的第二专业,这样有助于以后的就业。
③实践方面
多组织社会实践,让学生早一点踏入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提供一些能到大企业参观的机会。开设人才培养方面的讲座,多搞些模拟招聘会等等之类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趋势以及社会人才的需求种类。支持学生创业。打破陈规,拓宽格局,自主分层教育,提供适合不同学生的讲座及文化活动,满足不同需求层次。增加趣味类游戏,开设学科论文竞赛。
三、对我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立信创新型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学校领导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极端重要性,提高认识,转变工作作风,把创新人才培养的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创新型人才不是“自封”的,其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关键在落实。教学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差异明显,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也大不相同,教学型大学关注的焦点在于创新思维的培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均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并不矛盾,应用型本科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可以有所作为。
1.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诱发创新热情
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要从教师和管理人员创新型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做起,不能流于形式。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切忌“一刀切”的简单作法,并适当增加经费投入;强调对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播,加强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强调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适应现代生活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备的要素:知识、素质、能力
着重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非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因素的合成,是知、情、意高度发展的统一。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调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创新型人才必然是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得到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调查结果表明: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其最明显的特征(83.6%),其次依次为:丰富的专业知识(82.3%)、良好的思想道德(67.7%)、敏捷的判断力(65.5%)和健康的身心素质(64.1%)。
当代大学生是今后社会事业建设的主力军,现代社会最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创造的前提则是基础性和全面性,因此,要想真正担负起社会和历史赋予的重任,必须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合作精神、专业知识和学习成绩样样过硬。即具有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厚实的人文功底和科学素养,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创新
转变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由传统的行政管理转变为新型学术管理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一步。只有管理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要重视对教师的激励措施,为教师发展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良环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管理体制存在较大弊端,相当大程度上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逐步建立一整套完备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这种机制既包括奖励机制,也包括惩罚机制。重新审视现行教学评价体系,改变那种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不管教学水平只管课时工作量的短视做法。
1.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1)实行二级学院制
建议实行二级学院制,使师资、专业与课程、实践教学等在更广的范围中进行有效整合与配置,并逐步使二级学院成为责、权、利统一的教学主体。
(2)加强专业建设,拓宽专业口径
本科专业设置过细, 是导致学生知识面窄, 基础簿弱, 缺乏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拓宽专业口径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要拓宽专业口径, 就要对相关专业进行合并调整, 按学科大类设置专业。
(3)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更多的实行目标管理,可制定教育教学原则性的管理文件,不必定得很细,以便给二级学院留有一定的变动空间;二级学院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一定的变更,进行过程管理。
2.明确政策导向,建立科学的教师教育工作考评机制
根据不同的教师类型,设置不同的岗位,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考评机制,以调动各类教师工作主观能动性。我校有几种类型的教师,一是教学、科研都好的,二是教学好,科研能力不强的,三是科研能力较强,但教学效果有待改进的,四是实验教学教师。第一类教师在我校较少,第二类教师不少,第三类教师较多是近年新进的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因此,学校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为使第二和第三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政策制定时,应建立有所区别的科学的教师教育工作的岗位和相应的考核体系,使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有所选择。
3.稳步推进学分制改革
现行的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应该进行改革,实行学分制,按学分收费;学生对成绩不满意可选择重修,重修成绩与原成绩按就高原则计为该课程的成绩;分步推行必修课选教师的制度,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增加实践教学的学分。
4.建立学生创新平台
制定政策,鼓励学生创新和创业。
5.改革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
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式,以考核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促使学生增强培养创造力的主动意识。必修课也可考虑采用诸如案例分析、调研报告、小论文等更为灵活的考试方式。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一是开设有关创新思维和方法的课程。二是通过教师的“再教育”,使创新的思想体现在各门课程中,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发言,各抒己见,自己寻求答案,既获得新知识,又学会创新思维。三是增加社会实践的课时,加强实习基地和专业实验室建设,给学生创设体验未来职业的环境,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建设富有创造性的课程及教材体系
建立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体系应体现学科专业的融合;
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同步建设, 以满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研究创新能力的需要。
2.进一步改进课程设置
建立课程陶汰制。目前存在课程内容重复和因人设课现象。增加选修课比例。
3.改革课程讲授内容
近半数的学生不满意现有的授课内容,说明本科学生素质在加强,而教师的授课内容改进不大,使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满足感;建议教师授课要结合当前专业热点和社会实际,才能吸引学生。
4.要重视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要针对现有课程教材的叙述性特征, 加强教材建设、加快教材改革, 教材建设与改革应有利于学生从教材中得到创新意识的启发,
教材内容应反映信息时代特征, 能与时俱进。
5.加强专业化的授课,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多增加学术和就业方面的培训和讲座,鼓励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和案例模拟,并给予一定指导。提供更多的平台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可能的话邀请财经界人士来我校开设讲座,相关经济主题活动,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对偏科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引导,开展学习研究。学校应该更多地开设辅修专业,学生可以选择与自己本专业完全不同的辅专业,拓展知识面,也有助于以后的就业和创业。
6.实践教学方面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更多的示范性校外产学研实习基地,吸引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活动,提高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只有动起来,创新才有可能。同时,加强教师和社会的密切联系,让市场经济不断启发创新思维。
(四)师资队伍建设
1.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素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型教师队伍,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缺乏,对学生的指导无从谈起。要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机制,包括管理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修养,增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养和创新能力。要在大力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同时,更加重视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老师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定期评选校教学名师,每年由学生评选十位我最敬重的好老师,并加于表彰,使我校广大教师更有责任心。
2.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能力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共识。有些老师虽自身学历很高,但在教学生时缺乏经验,上课照本宣科,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单一,没有创新,缺少互动,师生交流甚少。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方法。实际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仍然偏少,需要大力推广。选择“‘填鸭式’满堂灌”虽然是少数,但至少反映部分教师习惯“填鸭式”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反思。
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现象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教学时应注意引入新理论、新观点,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过时、陈旧的内容要剔除;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等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消除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高等教育最大的成功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活动中求知,在兴趣中探索,在思考中创新,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要多开展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掌握科学发展的新动态;教师在课堂授课中,要有目的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讨论,并可吸收部分有研究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要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为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提供广阔的舞台。
3.培育教学团队
要以专业或课程为载体,培育教育团队,以优秀的、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带队,建立结构合理、能传承发展、教学质量好、富有特点的教学师资队伍。
(五)大学生自主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有目的地利用校园文化传播方式,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广播电台、多媒体、图书馆、板报、墙报等信息渠道扩大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求知欲望;邀请专业战线上卓有成就的人才,与同学们见面谈心,做学术报告,巩固专业思想,吸取经验,培养成才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不断提高认知水平,使之具有文明开放观念,懂得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2.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气氛
创新人格的形成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综合性的陶冶与熏染;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主的精神氛围不仅是创新教育的背景条件,而且本身就是最有利的创新教育。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急剧变迁的环境之中,社会环境的挤压日益凸显。如生活节奏快、竞争加强、贫富悬殊等造成的人际关系障碍,以及情感调适不良、就业压力大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许多大学生心理失调,影响自身潜力的发挥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把系统的心理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促进心理健康,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4.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环境下,面对不断变换的对象进行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所能比拟的。他们身上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会得到发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以加强,因而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举动。
5.多层次、全方位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第一课堂活动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组织学术、艺术、实践、体育等各类社团活动,举办“挑战杯”等各类竞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能力并非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因素的合成,是知、情、意高度发展的统一。调查结果表明: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创新能力最明显的特征(83.6%),其次依次为:丰富的专业知识(82.3%)、良好的思想道德(67.7%)、敏捷的判断力(65.5%)和健康的身心素质(64.1%)。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并不矛盾,应用型本科学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可以有所作为,着重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
(二)改革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管理体制存在较大弊端,相当大程度上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逐步建立一整套完备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这种机制既包括奖励机制,也包括惩罚机制。重新审视现行教学评价体系,改变那种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不管教学水平只管课时工作量的短视做法。
1.建立两级学院制,推行校、院两级管理,使两级学院有较大的人、财、物的支配、管理权;学校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两级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为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口径奠定基础。
2.进一步改革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应将教学质量与人事分配挂钩,对于教学质量考核不合格教师可让其考虑转岗。
3.设立研究和实验教学岗位,专职从事研究和实验教学的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验;对在培养创新人才作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进行奖励,鼓励教师教好书,育好人。
4.进一步改革教学管理制度。逐步放宽学生选择主、辅修专业、课程和教师的面,使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
(三)进一步改进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人才
1.按照社会的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拓宽专业培养口径,加强基础知识教育,社会的不断发展必将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的壁垒,这就要求毕业生不论选择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都能够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既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又熟悉社会,既了解国情又了解世界。
2.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等方面要体现多学科的交叉、文理的渗透,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具有人文、社会、经济、法律、管理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
建立课程陶汰制,目前存在课程内容重复和因人设课现象,跟据学生的需求更合理的设置课程,增加选修课比例,多方面拓展选修课。
4.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设立实践教学岗位,专门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加强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开发与教学实施,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
2.设立实践教学专项基金,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加大投入,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创建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领域和范围。
4.进一步修定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具体管理办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进一步明确规定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领导、具体步骤、论文答辩和成绩评定以及指导教师等各个环节的职责,并形成规范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素养
要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机制,包括管理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等,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养和创新能力。
1.培育教学团队。以课程为载体,培育教学团队,以优秀的、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带队,建立结构合理、能传承发展、教学质量好、富有特点的教学师资队伍,以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2.实行教师挂职锻炼。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带薪到实务部门进行挂职锻炼,以增强实务工作经验,使教师首先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教师定期培训。要在大力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同时,更加重视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工作,出台政策,使教师定期培训与教师的年终考评挂钩。
4.改进教师教学方法,使教师更多的采用案例教学等方法,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教师要进一步鼓励更多学生有自己独到见解,并对有异议的学生进行关注,及时对异议问题进行自己的思考,并在以后课堂上广泛讨论,引起更多学生的关注。我校教师认为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最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占78.2%,同时,情境教学法(73.2%)和项目教学法(55.0%)也较受推崇。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方法,在我校实际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仍然偏少,需要大力推广。建议教师今后进一步鼓励更多学生有自己独到见解,并对有异议的学生进行关注,也及时对异议问题进行自己的思考,并在以后课堂上广泛讨论,引起更多学生的关注。
5.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重视对教师的激励措施,为教师发展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健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定期评选校教学名师,每年由学生评选十位我最敬重的好老师,并加以表彰;在网上学生评价的基础上,发挥教师互评和教学督导评价的作用,行成以学生网上评价为主,多元结合的新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六)改革学籍管理,稳步推进学分制
1.我校对现行的学生学习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实行学分制,让学生有更多学习上的选择,更加自主、灵活的进行学习。现行的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应该进行改革,实行学分制,按学分收费;不及格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按学分付费重修,重修成绩计为该课程的成绩;分步推行必修课选教师的制度。
2.在总结英语教育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公共基础课教学。
3.减小班级规模,逐步实现专业课小班化教育。
4.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式,以考核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促使学生增强培养创造力的主动意识。必修课也可考虑采用诸如案例分析、调研报告、小论文等更为灵活的考试方式。
(七)建立学生创新平台
制定政策,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学生创新和创业,提供更多的平台给学生进行展示。
1.创建更多的研究性社团,鼓励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和案例模拟,并给予一定指导。组织相关经济主题活动,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开展学习研究。
2.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校外各种竞赛。在校内,也更多地开设有关的学科论文竞赛和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有关的竟赛。
3.借助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及创业。
(八)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师生的创造力
创新人格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综合性的陶冶与熏染;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只有在良好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
在学生教育方面应注重学生的道德培养和性格塑造,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努力持续支持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完善奖励制度,提高奖学金,在校园内形成一个公正、平等、竞争的成长环境,加强学生面对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合理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一线的教师,还是管理者,都要不断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措施,为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358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腐殖质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