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帝国大了什么逗比都有吗

我有个逗比妹妹
我有个逗比妹妹,晚上我在床上看书,她也想看,翻了两页,突然拍着大腿问我有没有尺,说她最近又胖了,想量一下。@捧腹网 我说没有,她翻下床又去做运动,刚象模象样比划了两下,又指着我桌子上的香蕉问姐,我能吃根香蕉嘛?妹妹唉,你这是想减肥还是增肥呢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捧腹网官方微信问题已关闭
非建设性提问
问题应当引发一定主题范围内具体、有深度的讨论,当前提问方式易引发过于宽泛的讨论。
中外史上有哪些“逗比”(诙谐义)的人物?
按投票排序
写诗里最会打仗的,打仗的最会写诗的~一代才子——张宗昌(谁笑枪毙谁)作者:
在中国近代上千个大小军阀中,张宗昌要算名声最差的一位,文化程度最低,没上过一天学,人称“三不知将军”: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枪,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太太。 所谓的“不知”,实际上讲他这三样东西特别多。第一个“不知”,前面讲过,投奔他的土匪流寇太多,全凭投靠者自己报数,报一千增加一个团,报一万增加一个师,部队总是在扩军,确实没法统计得清。第二个“不知”也是货真价实,张宗昌的统治,是天底下最不讲规矩的统治,各种捐税和摊派,几乎无日无之,搜刮之酷烈,无人能及,而且没有其他军阀或多或少都要顾及的乡土情谊,对自己的家乡也一样下黑手。 过去相声界讽刺韩复榘的事情,实际上都是张宗昌的原型。除了搜刮以外,张宗昌还有一大宗来钱的路,就是公开地走私、贩毒,其实这种事每个军阀都要沾,但都没有他张宗昌干得这样肆无忌惮。第三个“不知”自然也不是人家冤枉他。张宗昌随身“携带”的老婆就很多,据说是“八国联军”,有好几个国家的。此公走到哪里都乐意将他的姨太太队伍带着,甚至出入外国使馆也不例外,一队马弁和一队姨太太,这是上过外国报纸的。除此以外,他老先生走到哪里都要逛窑子,看上哪个窑姐就带出去给他做老婆,租间房子塞进窑姐,外面挂上“张公馆”的牌子,再派上个卫兵,他张宗昌就算又多了一位姨太太。不过,几天以后,这个姨太太就被忘记了,卫兵开溜,姨太太再做冯妇,重操旧业。此地的闲汉再逛窑子,总会叫:走,跟张宗昌老婆睡觉去!这话传到张宗昌的耳朵里,他也就一笑置之。 张宗昌虽说混,但能在那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里崭露头角,却也不是没有他的过人之处。 头一条,有点歪心计。张宗昌治军是一笔糊涂账,士兵既无训练,也无纪律可言,但他看准了那个年月中国军人都被洋人打怕了,看到高个子蓝眼睛的白人兵就打哆嗦。所以,趁俄国革命,东北充斥了流亡的白俄之际,他收编了一万多白俄兵,每仗都令这些白俄打前锋,其他军阀的士兵,碰上这些丧家的洋鬼子也照样脚软。所以张宗昌就总是赢,从东北一直打回自己的老家山东。其次是有点急智,当年在张作霖手下混事的时候,张作霖委托洋学堂出身的郭松龄整肃军队,郭早就想拿张宗昌开刀,一次视察张宗昌的部队,两下一碰,话说岔了,郭张口便骂,操娘声不绝于口。谁知张宗昌接口道:你操俺娘,你就是俺爹了!随即给郭松龄跪了下来,害得比张宗昌年轻好多岁的郭松龄红了脸,整肃也就不了了之了。显然,这种急智,还得配上过人的厚脸皮才行。 张宗昌基本没上过学,却整天喜欢舞文弄墨,写点小诗啥的。张宗昌觉得自己既然身为孔圣人的父母官,不带点斯文,枉来山东一趟。于是,现场拜师学艺。一番苦练之后,那张宗昌功力大进,不久便出版一本诗集,分送诸友同好。 1、笑刘邦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早已回沛县。注:奶奶应读作奶奶的,以骂娘的话入诗,真是狗肉将军本色。2、 俺也写个大风的歌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注:起句妙,足以流传后世。末句开始拽文,估计是经过了王状元的修改,“吞扶桑”实际上是句当时流行的空话。3 、 游泰山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若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4、 天上闪电忽见天上一火链,好象玉皇要抽烟。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链。注:只有烟鬼才有如此想象力。5、 大明湖大明湖 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达6、 游蓬莱阁好个蓬莱阁,他妈真不错。神仙能到的,俺也坐一坐。靠窗摆下酒,对海唱高歌。来来猜几拳,舅子怕喝多!7、游趵突泉趵突泉 泉趵突三个眼子一般粗咕嘟咕嘟往外出。8、游西方早听西方好,他妈真不孬。本想多玩玩 ,睁眼却没了。9、 无题要问女人有几何,俺也不知多少个。昨天一孩喊俺爹 ,不知他娘是哪个?10、 混蛋诗你叫我去这样干,他叫我去那样干。真是一群大混蛋 ,全都混你妈的蛋。11、 求雨玉皇爷爷也姓张,为啥为难俺张宗昌?三天之内不下雨,先扒龙皇庙,再用大炮轰你娘。12、 破冰歌看见地上一条缝,灌上凉水就上冻。如果不是冻化了 ,谁知这里有条缝。13、 咏雪什么东西天上飞,东一堆来西一堆;莫非玉皇盖金殿,筛石灰呀筛石灰。这首《咏泰山》,请大家看下面唐僧同志的详述。咏泰山
远看泰山黑乎乎
上头细来下头粗
有朝一日倒过来
下头细来上头粗
1949年建国后的各种皇帝算不算……?列举如下,转自铁血,有修改:1、[大中华佛国](1947——)历六年,共二帝。在位时间:石顶武(1947----1953)—— 石金鑫 (1983)先主石顶武: 图谋叛乱,被人民政府处决。后主石金鑫: 石顶武之子,1983年在「丞相」李丕瑞(农民)的辅佐下登基,于湖南醴陵农村复国,旋被县公安局镇压。(还是嫡长子继承制哩……)2、[道德皇帝]历十年,共一帝。丁兴来(盲人),在位时间(1981——1990),地处大别山,创「道德教」,1981年称帝登基,封正宫娘娘、西宫娘娘、宰相等21个人,赐「仙印」41枚。由于交通闭塞,直到称帝后十年才被发现并被乡公安处理。(身残志不残,称帝十余年;二十一,灭于乡公安......)3、[中原皇清国]历半年,共两帝。正皇帝:张清安 1982副皇帝:廖桂堂 1982(???副皇帝??)以皇清为年号,地处大巴山。皇清元年灭亡。张清安刻玉玺,设后宫,分封、文武百官,颁布《天律森吏》,欲定都巴中县,以巴中川剧团大楼作皇宫,甚至写好了准备(通过邮局)寄到台湾的册封为「威国王」的圣旨,还决定要御驾亲征。出师前被县公案局镇压。(出师未捷身先死…)4、[圣朝国]历二年,共一帝林文勇(在位时间1980——1982),地处大巴山仪陇山区,1980年称帝,国号圣朝国。被县公安局镇压。(文勇兄果然文武双全!)5、[玉皇大帝]历几周,共一帝1982年地处大巴山的曹家元自称玉皇大帝,旋灭。(玉皇大帝就这么被灭了)6、[皇帝]历七日,共一帝1980年地处大巴山的朱仕强自称皇帝。仅七日即被村书记带人灭了。(七日革命!)7、[大圣王朝]历二年,共一帝女皇晁正坤(在位时间1986——1988),地处胶东半岛,行巫术、招童男、建后宫。后被县人民政府镇压。8、[万顺天国]历二年,共一帝福(在位时间1990----1992)地处豫西。自建安民党、万李起义军,自称唐朝后裔,效太祖,采用以农村包市的方式复辟帝制,定都西安,国号万顺天国。后被乡派出所3名干警剿灭。9、[大有国]历一年,共一帝曾应龙,登基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因是反对计划生育政策。于是在农村立国,称皇帝,调动大军(据称数百人),杀入县城,攻陷县医院,俘全部医生、女护士,将所有妇女用品搜出并销毁。后人民解放军迅速发动反击并围困了县医院,皇帝率军顽强抵抗后兵败被俘。本应判该皇帝死刑。念其无知,判处无期。话说曾应龙被抓了之后,阐述自己为什么要建立[大有国]的时候,说:「大有者,你有,我有,大家有也。朕登基下的立国御旨“有地大家种,有钱大家花,娃儿随便生”,已在臣民中广为传颂。」
更新先说中国的话,毫无疑问就是金圣叹啊。首先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遗书,《清稗类钞》里面的描述是金人瑞以哭廟案被誅,當棄市之日,作家書託獄卒寄妻子,獄卒疑有謗語,呈之官。官啟緘視之,則見其上書曰:「字付大兒看,鹽菜與黃豆同喫,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我無遺憾也。」官大笑,曰:「金先生死且侮人。」本来狱卒担心他诽谤伟大封建主义清朝,结果打开一看,这货就一件事儿惦记着:“咸菜就黄豆,味儿像胡桃,儿啊你记得这些老子就无憾啦~”狱卒心想:“妈的老东西死之前都耍人T T”另外他还有一个逗比作品叫《不亦快哉三十三则》,多是记载一些潇洒的事,比方说冬夜饮酒微醺,推开窗户看到三四尺厚的雪,非常开心之类的,但也有这种——其一:看人风筝断,不亦快哉! 从这里可以看出金兄比较坏...爽就爽了还写下来,搞得我都替他开心。其一:饭后无事,翻倒敞箧。则见新旧逋欠文契不下数十百通,其人或存或亡,总之无有还理。背人取火拉杂烧净,仰看高天,萧然无云。不亦快哉! 这个太潇洒,也很闹...那种“啊哈哈哈哈你们这群王八蛋都还不上钱那就算了呜呜呜我得给记下来TvT”的胸怀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金圣叹的舅父钱谦益,原是明末礼部尚书,闯王进京后立马投靠了南明奸相马士英。清兵南下,眼看南明快要覆灭,他投降当了清朝的礼部侍郎。据传有一日钱侍郎作寿,金圣叹前往祝寿。钱公觉得小伙子是个人杰,就想让他给题个寿联,这算踩着金圣叹尾巴了,大笔一挥:“”一个文官小花脸 / 三朝元老大奸臣 “,给寿主儿撂在那了。放今天这事儿,那就跟今天外交部发言人过生日,你去赴宴过程中举着喇叭喊一句:”胡说八道大傻逼 / 上下俩嘴都拉稀“ 是差不多的严重程度了...好疼这条和上一条一样,我不知道哪里有载或者是怎么流传下来的,顺治十八年金先生因煽动颠覆满清革命政权罪,问斩。只见人头落地后两个耳朵中各滚出一个纸团,打开后一个写着”好“,一个写着”疼“,令人唏嘘。实际上金圣叹流传下的轶闻还有很多,但其中大部分都难以分清是今人杜撰还是当时流传,就不在这里一一误导,总之一句话——”丫的逗比程度就是汉族的阿凡提...“------------------------------------------------------------我是更新线先随便说几条中国的。简雍大家都知道吧,就是刘备早期的幕僚,这货在三国志各代里都有一个技能叫“巧舌”(间谍),他的专职就是说客,刘璋开成都城投降就是由他说服的,当然逗比事迹也非常有名好多人都知道,甚至我一直拿到各处当例子来解说。时天旱禁酒,酿者有刑。吏於人家索得酿具,论者欲令与作酒者同罚。雍与先主游观,见一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酿者。雍之滑稽,皆此类也。有段时期天旱,城中禁止酿酒否则论刑。如果官员从一处人家里搜得酿酒器具,打算就以私酿罪论处。简雍跟刘备遛弯时看到一对男女走道,简雍突然说:“此人打算奸淫妇女,为什么不绑了?”大耳贼很好奇说你怎么知道?简雍回答:“他有作案工具啊。”刘备大笑后就原谅那些只是搜到酿具而非现行犯的人了。出自《三国志.蜀书》第八卷《许麋孙简伊秦传》。逻辑这东西太麻烦,常识和比方就是最好的解答,虽然这样很逗比= =李范,唐玄宗的弟弟,封为岐王,杜甫《江南逢李龟年》里有一句“岐王宅里寻常见”说的就是他家,王维也有《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传世。这货其实在唐书里是个挺好的人,礼贤下士,好学工书,音律书画皆佳,年纪仅有四十岁的时候就死了,死因没有详述但《开元天宝遗事》里记载了一桩轶事说不定能看出点端倪——《香肌暖手》:岐王少惑女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于火,惟于妙妓怀中揣其肌肤,称为“暖手”,常日如是。......色字头上一把刀= =杨思敏版《金瓶梅》第二还是第三集里,西门庆去花子虚家做客初遇李瓶儿,紧握住她的手说你好美~李瓶儿娇嗔道官人你的手好凉,西门庆听罢立刻把手伸进萍儿衣服里揉起乳来说:“啊~~我的手就是好凉~~嫂子你快给我暖暖~~~”当年七岁的我居然TM看硬了......能干出这么香艳的事,早死不亏。------------------------------------------------------------我也是更新线说说国外。马克.吐温绝对是逗比一个,但关于他的段子实在太多了,拣起来都费劲。善于写寓言的人通常都是逗比,伊索就是其中一个,虽然后世的考古结果显示伊索寓言中有些是假托他所作,以下这几个段子也没什么根据,只是据说。他曾经是个奴隶,后来才成为自由公民。有一次,伊索在大街上碰见一个行人向他问路。行人:“到城里去得花多长时间?”伊索:“你走啊!”行人:“我当然得走。我是说到城里需要多长时间?”伊索:“你走啊,你走啊!”行人气坏了,于是愤然离开了伊索。片刻,伊索向他喊道:“你需要两小时!”行人奇怪地问:“你刚才怎么不告诉我呢?”伊索:“不知你走得快慢,怎知需要多长时间呢?”有一次,主人派伊索进城。半路上,他碰到一位法官。法官严厉地盘问他:“你要去哪儿?”“不知道。”伊索回答说。法官起了疑心,派人先把伊索关进了监狱。法官办完事,又到监狱来审问伊索。“法官先生,要知道,我讲的全是实话。”伊索说,“我确实不知道会进监狱。”法官无可奈何,只好把他放了。以上这两段来自...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幽(zuo)默(si)的本性,所以他被德尔菲人(或许可以理解成阿波罗神庙的神官之类)给宰了,一点都不奇怪.....------------------------------------------------------------------------------我还是分割线纪昀是有清一代在野史中最逗比的。紀文達與王夢樓太守交莫逆,夢樓名文治。一日,退直獨早,怱怱至王寓所,遣家丁寄語其夫人曰:「頃在南書房,奉旨封王文治妻為光華夫人,特來賀喜。」夫人疑信參半。夢樓歸,夫人語以故。夢樓曰:「若為曉嵐所給矣。」夫人詰其故,夢樓不語。蓋其時都下春聯有「皇恩春浩蕩,文治日光華」句也。纪晓岚不正经那是人都知道,他曾经对王文治的妻子说皇上要给你封号曰光华夫人。王夫人不明所以将信将疑,但王文治知道这话的来历,是因为京城正流行一副对联【皇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看看,多么低俗多么令人开心啊,纪昀还有一例也很经典,甚至在《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编剧都忍不住用了这梗。紀文達宴於某尚書家,同座有某御史,亦滑稽者流,見一狗從庖前過,乃佯問曰:「是狼是狗?」「侍郎」與「是狼」同音,意指文達也。文達急對曰:「是狗。」尚書問曰:「何以知之?」文達曰:「狗與狼有不同者二:一則視其尾之上下而別之,下垂是狼,上豎是狗;一則視其所食之物而別之,狼非肉不食,狗則遇肉喫肉,遇屎喫屎。」蓋「上豎」與「尚書」同音,「遇屎」又與「御史」同音也。这个似乎都不用我翻译了,两篇段子皆出自清稗类钞.诙谐篇。其中纪昀占了好几篇,各种段子各种恶毒,各种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出现(只是原文中大多是体现他诙谐一面,剧中为了情节和卖萌把这些事儿安排成王刚老师当受害者,喜闻乐见。)
没有人说米芾么,怒答一个,这货在他那个时代绝逼是逗逼中的逗逼,动不动就“传以为笑”  老米酷嗜书画,尝从人借古画日临拓,拓竟,并与真赝本归之,俾其自择而莫辨也。巧偷豪夺,故所得为多。东坡《二王帖跋》云:“锦囊玉轴来无趾,粲然夺真疑圣智。”因借以讥之。旧传老米在仪真,于中贵人舟中见王右军帖,求以他画易之,未允。老米因大呼,据舷欲赴水,其人大惊,亟畀之。好奇喜异,虽性命有所不计,人皆传以为笑。                米芾喜欢书画,从别人那里借来古画临拓,再把真品和临摹的一起送回去让对方选,就这么巧取豪夺了很多古画。在别人哪里看到了王右军的字帖想用别的话来换,别人不给就威胁跳水自尽。对方只好给了(囧rz)
不过这段经历在《宋史》里就简化成了“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一点看不出逗逼迹象。
米元章知无为军,见州廨立石甚奇,命取袍笏拜之,呼曰"石丈"。言事者闻而论之,朝廷传以为笑。或问芾曰:"诚有否?"芾徐曰:"吾何尝拜,乃揖之耳。 
米芾拜石,这个已经是非常著名的梗了吧= =b看到一块奇石就准备好衣服拜石,被别人问起的事后还死不承认“我哪里有拜它我只是作揖而已好不好!”就是这点最萌了啊(一脸血)
徽宗尝命米芾以两韵诗草书御屏,次韵乃押“中”字,行笔自上至下,其直如线。上称赏曰:“名下无虚士。”芾即取所用砚入怀,墨汁淋漓,奏曰:“砚经臣下用,不敢复进御,臣敢拜赐。”又一日,米回人书,亲旧有密于窗隙窥其写至“芾再拜”,即放笔于案,整襟,端下两拜。
以“砚已经被我用过了再给皇上用不太好呢”为理由成功入手一方砚。给别人写信的时候写到“芾再拜”真的拜两下在继续写,总是在莫名其妙的地方认真这一点也很萌。
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观之。而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
这货不仅是逗比还是cosplay的鼻祖,“所至人聚观之”是怎样的一种境界!连一直很照顾他面子的《宋史》也不得不承认“时有可传笑者”了。
米芾方择婿,会建康段拂,字去尘。芾择之曰:"既'拂'矣,又'去尘',真吾婿也!"以女妻之。  
东坡在维扬,一日设客皆名士。米元章亦在坐,酒半,忽起曰:"世人皆以芾为颠,愿质之子瞻!"公答曰:"吾从众。"
米元章尝为书画学博士,后迁礼部员外郎。数遭白管,逐出。一日以书抵蔡京,诉其流落,且方"举室百指,行至陈留,独得一舟如许大",遂画一艇于行间。京哂焉。时弹文正谓其颠。而芾又历告诸执政,自谓"久任中外,并被大臣知遇,举主累数十百,比用吏能为称首,一无有以颠蒙者。"世遂传《米老辩颠帖》。
流落在外写信给蔡京诉苦,写到“才找到这么小的一只船”的时候就顺手在信上画了一只小船。= =b 不过蔡京哂笑起来是什么样子真的想象不出。被人说“这货真逗比”的时候愤怒地表示“我当了这么久的官被很多了不起的大臣们夸奖,没有一个说我逗比的!!” 明明就很逗比却死活不承认自己逗比这一点最逗(meng)比(le).
国外的话,DQN四天王(伊达政宗、细川忠兴、森长可、岛津忠恒)都很逗(ji)比(meng)。
一个外国朋友,五十多岁,酷爱中国,因为他喜欢中国的美食和诗歌。 某次一边吃着美食,一边聊着诗歌的时候,外国老头说他非常崇拜孔子故乡的一位中国近代爱国诗人,名叫庄重禅(音译)。我说我没听说过这个人,老外就即兴用汉语给我朗诵了一首这位诗人的诗: 遥远的泰山,展现出阴暗的身影; 厚重的基础,支撑起浅薄的高层; 假如某一天,有人将那乾坤颠倒; 陈旧的传统,必将遭逢地裂山崩。 这是他看到英文诗之后自己翻译成中文的。他说这个不是原文,但意思应该差不多。之后还说,这首诗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寓意(老外还真是没法理解中国人的含 蓄,都这么直白了,还说有深刻的寓意),表达了他想要推翻旧制度、建设新国家的爱国情怀。 我非常不好意思地再次表示,这首诗我也没听过。外国老头就又给我讲了些这位诗人的轶闻。比如他的生活放荡不羁,与很多女人有染,但是他很尊重女人,在他发现他的一个小妾与自己的下属有私情之后不仅没有追究还给他们路费放他们走(比楚庄王的绝缨宴还有胸怀啊)。还说他很注重孝道,小的时候母亲遗弃他改嫁,等到他当了大官之后不仅不记恨母亲,还特意找到她,把她和继父一起接到自己身边颐养天年。还说他曾经是掌握几省的大权的高官,可是不懂军事,在内战中战败,后被人刺杀。按说,就凭上面这些条件,应该不难找出这个人是谁了啊,可是我还是没找到这个人和这首诗。直到某一天看到了张宗昌的这首诗: 远看泰山黑糊糊, 上头细来下头粗。 如把泰山倒过来, 下头细来上头粗。============以上为转载,看到知友
说张宗昌,就转过来给大家笑笑。原文我印象中是出自豆瓣,但是作者我考证不到了。
名字可能不熟,但是他的墓碑志可能都听过吧?
“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看到有人说高洋,有人说朱高熙,有人说朱厚照。高洋那是残暴,一点儿都不逗,很血腥。。。朱高熙之前那个不做死就不会死的帖子说过了。。我来说说朱厚照!按当年明月的说法,这是个史上最能玩的皇帝!能搞笑而又人畜无害,才叫逗比!试举例二三:1、继位之初,玩过让猴子骑在狗身上,然后让猴子放爆竹的事儿。。而且!是!在!奉!天!殿!上!奉天殿不知道?就是今天的太和殿啊!故宫第一主建筑,民间说的金銮殿啊!!!2、著名的豹房!美女与野兽我就不说了。。说一段比较少人知道的,叫“老儿当”。传说中的男宠有木有!正德初内臣最宠狎者入老儿当,犹等辈也,然实不计老少,惟宠狎是尊。余近访知老儿当皆选年少俊秀内臣为之3、乾清宫大火。后来造反的正德年第二大逗比朱宸濠,为了取悦朱厚照同学,在乾清宫放烟花,不小心把乾清宫点着了。。去豹房路上的朱厚照看到以后,哈哈大笑。。“是一棚大烟火也”正德九年正月庚辰。上自即位以来,每岁张灯为乐,所费以致万计。库贮黄白蜡不足,复令所司买补之。及是宁王宸濠别为奇巧以献,遂令所遣人入宫悬挂。传闻皆附着柱壁,辉煌如昼。上复于宫廷中,依檐设毡幕而贮火药于中,偶弗戒,遂延境宫殿,自二鼓至明,俱尽。火势炽盛时,上犹往省视,回顾光焰烛天,戏谓左右曰:‘是好一棚大烟火也!’当然,人家这个也不是这么逗比的,大火后,朱厚照同学为此还下了一个罪己诏。。4、鼎鼎大名的“镇国公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后来还加封了太师。。恩,皇上封自己当太师。。本身就是一件无比逗比的事情啊!!所以大家自然而然就把应州大捷本身给忘了。。5、宁王之乱。正德年间第二大逗比朱宸濠同学造反,第一大逗比朱厚照御驾亲征,走在半路,听闻叛乱已经被宇宙无敌N合一的神人王守仁平了。于是朱同学很不开心。。到了金陵,把朱宸濠当场放了。。然后再亲手捉拿一次。。以此过瘾。。。最逗比的是,临走的时候有个欢送宴。。朱厚照同学跟当地知府说,不如折现吧!6、死的时候,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大明皇帝朱厚照去河边学农夫撒网,结果掉到河里染病驾崩了。。。不过尽管朱厚照如此贪玩,却基本人畜无害。出关打小王子,总兵官大人也是绕开了看门的出去的。而在金陵,知府大人不给折现,皇帝也只小声说了一句“小气!”不是好皇帝,也还是个好人嘛。。
明代济南有一个大财主的独生子,叫张好古,他从小娇生惯养,什么都不会,写字都不会,有一天,有一个算命的人就告诉他说:“你赶快进京赶考,我担保你拿前三名。”跟他开玩笑,他就当真了。
他赶到北京去赶考的时候,其实考试已经开始,已经封门了,这时,魏忠贤正带着大队人马在外边巡夜,一下子撞到魏忠贤的马头边上。魏忠贤是当时的宦官,但是是权力最大的人,皇帝很昏庸。魏忠贤就问他你干什么,他就说我是来进京赶考的,我是可以稳拿前三名的。魏忠贤一听这小子口气很大,前三名你怎么能稳拿得了,现在你连考场都进不了了。张好古就说,我要没有真本事怎么敢千里迢迢跑来,而且现在跑来!魏忠贤想,这个人说大话,我要给他戳穿。他就拿了名片,叫人把他送到考场去。主考官看了名片误会了,以为魏忠贤半夜三更送来一个人,肯定不是他的亲戚就是他的心腹,怎么办?一定要他考,而且一定要他考上。看他拿了题也不知该怎么做,干脆偷偷帮他做。
发榜的时候,考官商量了一下,发第一名不好,太显眼,就给他定为第二名。第二名得了以后,他就买了厚礼跑去送给魏忠贤。魏忠贤心想,这个人真厉害,果然前三名,以后是个有用之人,干脆就留下来请他喝酒吃饭,然后把他送出去。这件事使京城的文武百官吃了一惊,心想魏忠贤还亲自请吃饭,别人都是送大礼,魏忠贤还亲自送到门口,这种面子是很少的,于是这些朝廷的官就保举他进了翰林院。
到翰林院他其实一个字都不认识,大家都清楚他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白痴,但是别人知道他的背景也不敢不卖帐。后来魏忠贤生日到了,他看别人送礼,他也想送礼,送什么呢?最雅就是送一幅对联,他就买了一幅裱装好的白纸,然后请人来帮他写。请翰林帮他写,都不愿意帮。有一个人嘴上不说,心里头就故意要看他的好笑,就来帮他写了,写的是骂魏忠贤要篡权的那些话。这个张好古也不认识,就高兴地送上去,魏忠贤一看是送对联,马上就吩咐挂起来。他很忙,也没看,别的官员一看到那个对联,都吓得脸色发白,但是都不敢说话。结果,魏忠贤把对联收下来之后,完了,都放到库房里了,他自己其实也没看。
过了不久,崇祯皇帝继位,魏忠贤谋权篡位被告,死了,魏忠贤的党朋一个个都杀光了。有人说张好古也是他的党羽。这时候,就有好多人给他说好话,说前年魏忠贤过寿,他送了一副对联,骂魏忠贤,这种人是很忠的,很正直的,崇祯皇帝一想,现在正是用人之时,这样吧,把他招来,再连升三级。
我要说的这位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逗比
后人更多形容他为伟大 不过以下文字可能要颠覆您对看法了
以下摘自《本草纲目》:虎肉,味酸狮肉,味甘、辛大象,甘,像猪肉,味谈而滑熊, 味甘,性平猩猩,味咸,性温,无毒狒狒,味甘,性平,无毒猪屎,气味寒,无毒妇女月水,味咸,性平,无毒 人精,味甘,性温 人血,味咸,性平,有毒 人屎,苦,寒,无毒紫河车,味甘咸,性温,无毒。。。。。。。。。。。。。。。。。。。。。。。。。。。。。。。。。。。。。。。。。。。请为李时珍专业的科研精神及丰富的想象力点赞~
五代史上有三个逗比,就是刘仁恭和他的两个儿子刘守文,刘守光。这爷仨都是荒淫无道,反复无常的家伙先说刘仁恭,此人割据幽州一带(今北京)。 早先晋王李克用打下来幽州后,让他当了范阳节度史, 但是此人却背叛李,投靠李的死敌朱温。 后来朱温想吞并幽州,结果李克用反过来还要帮刘仁恭,因为怕朱温坐大,李心里肯定窝火死了。刘仁恭本人对于自己因中原处于多事之秋而得以称雄一隅,志得意满,遂逐渐骄傲奢侈,荒淫无度。他在幽州大安山上兴筑宫殿,富丽堂皇,遴选许多美女居住其中;又与道士王若讷炼金丹,“招聚缁黄,合仙丹,讲求法要”[1],以求长生不死;复命令人民将铜钱交出,藏于山上,而人民只好用土做钱。二儿子刘守光和父亲刘仁恭的小老婆私通,被刘仁恭发现,两人结仇。 后来刘守光趁敌人入侵掌握了军队,囚禁了刘仁恭,然后把他爸的嫔妃都据为己有。精彩的来了:大儿子刘守文听说此事后,大哭说:“家里出了这个孽子,我生不如死!” 然后率兵讨伐。
刘守文大获全胜,眼看就要捉住弟弟刘守光了。 这时候刘守文大概是为了装样子,跑到阵前哭哭啼啼:“别杀我的弟弟!”
结果反被刘守光的部下趁机反冲将其活捉, 最后关头大逆转,这场景几千年难得一回啊刘守光杀了他哥哥,地盘更大了,骄傲自满,不把周围的藩镇放在眼里。 但是当时大家都在打仗顾不上他,加上大家都知道他是逗比,纷纷表示你最强,我们都佩服加害怕。
刘守光信以为真,准备让周围的藩镇尊称自己为“尚父”尚书令,尚父的意思就是和亲爹一样对待。 李存勖听到这个大怒,但是硬是让手下人给劝服了。 于是乎,后梁和晋王李存勖都派使者前来策封, 结果刘守光问了句,怎么没有改年号啊?
这群人就告诉他那是皇帝才有资格的,您这“尚父”不是皇帝啊刘守光怒了:“我地方三千里,带甲三十万,直作河北天子,谁能禁我?” 然后就把一帮使者全关起来了,自己准备称帝。 刘守光称帝后,李存勖就开始打他。刘顶不住,打算投降, 李存勖的部队来到城下,刘又反悔了坚决不投降,但是怎么可能守得住?刘守光逃跑如丧家之犬的时候,还带着他爸的小老婆,这绝对是真爱啊。俩人躲在一个山洞里,被当地村民抓了送给李存勖。后来刘仁恭和刘守光都被李存勖杀了祭祀李克用了,死之前爷俩也少不了流泪求饶。这段我记得语文课本上提到过,三支箭。找到点资料,引用:囚禁父亲,杀死哥哥,刘守光便将幽州和沧州等地全部纳入自己的统辖范围。然后他又实行高压政策来使百姓和将士俯首听命,刑罚也非常残酷。他为惩罚犯人,制造了铁笼子和铁刷,如果有人犯罪,便关进铁笼子,然后在四周点起火来,烘烤折磨。更残忍的是,他还命人用铁刷刷犯人的脸和身上的皮肉。幽州百姓无法忍受他这种残暴的统治,纷纷向外逃亡,有的甚至逃到契丹境内。刘守光当事实上的土皇帝还不满足,他想的是公开称帝,像朱温那样,面南背北地称孤道寡,接受群臣的朝拜。于是他穿上皇帝专用的赭黄袍,洋洋得意地对属下将领说:“我像这样面南而坐,能做成皇帝吗?”原来的沧州守将孙鹤这时已经在刘守光手下任职,这是个耿直又有谋略的人,他阻止道:“现在大王不可称帝,因为西边有河东势力的威胁,北边有契丹虎视眈眈,他们都在等待时机出兵。假如他们以讨伐您称帝为借口联合起来进犯我们,虽然地势险要,兵马众多,但做事万一不谨慎,难免被他们趁虚而入。大王应该爱抚安顿将士和百姓,整顿军队,储存粮草财物,将我们的领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之后,名声自然远扬,各地自然也会共同拥戴您,那时再称帝也不晚。现在轻举妄动,恐怕难以奏效。”一番话说得刘守光满脸的不高兴。刘守光虽然没有称帝,但他依然短视,不会利用有利时机来扩充自己的势力,坐失良机。在镇州守将王熔被后梁军队围攻时,王熔向刘守光求救,刘守光却说王熔曾经背叛过他,不肯出兵,他觉得坐视他们厮杀,自己最后能得点渔翁之利,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后来,河东军队在柏乡重创后梁军,这时河东的大本营空虚,刘守光以为有机可乘,便要河东的李存勖推举他做北方的盟主。李存勖为了让他更加骄横,便联合其他的割据势力尊称他为尚书令和尚父。刘守光然后又得意地以此要挟职位,说他要代朱温收复河北地区,但他要任河北兵马都统。朱温比他要狡猾得多,为安抚他,便给了他一个河北采访使的官衔。刘守光不知道这些官衔是什么意思,还以为他们已经答应自己做皇帝了呢,等后梁和河东的使者到了后,刘守光的手下官员便用唐朝太尉的礼仪来准备他的就职典礼。刘守光不解地问:“这礼仪当中怎么没有改年号和行郊祀礼呢?”手下的人答道:“那是天子继位时行的礼,您是尚父,但还是个大臣。”刘守光火冒三丈,大叫:“我当尚父,谁当皇帝?!现在天下四分五裂,大的称帝小的称王,我大燕地有两千里,兵有三十万,东面鱼米富饶,北面良马众多,我面南称帝,有何不可!你们马上准备,我要当北方皇帝!”然后他将后梁和河东的使者抓进牢房,又命人将斧子、铡刀等刑具搬出来,对众人说:“听从的有赏,反对的杀!”孙鹤这时又毫不畏惧地出来劝道:“沧州一战,主上对臣有不杀之恩,但今天臣不能不劝止,否则对国家不利。”刘守光大怒,命人将他按到铡刀上,让士卒割他的肉吃,孙鹤大喊:“不出百日,敌兵就来啦!”刘守光气得让人将他的嘴堵住,然后残忍地将孙鹤乱刀砍死。孙鹤一死再没人敢反对他称帝了。于是刘守光自称大燕皇帝,做起了皇帝梦。称帝不久,李存勖便发兵讨伐刘守光,派大将周德威领兵出战,联合镇州和定州兵夹击幽州。刘守光陷入孤立境地,后梁和契丹都不愿支援他这个朝秦暮楚的小人,他乞求周德威宽恕,周不许,他又拿出一千两银子和上千匹锦缎,请求退兵,还可怜地说:“公是贤德之人,请救我于危难之中吧。等晋王亲自到阵前,我便献城投降。”李存勖亲自来了,对城头上的刘守光说:“朱温叛逆大唐,我本来和你一起谋划复兴唐朝江山,没想到你竟效仿朱温擅自称帝,真是狂妄至极。大丈夫一战决胜负,不知你意下如何?”刘守光哭丧着脸说:“今天我已经成了刀俎上的一块肉,听凭大王处置!”李存勖见他这副可怜相,就断弓发誓,他如果投降,一定保他性命。但刘守光又听从了李小喜的话,不肯投降,请李存勖再等几天,而李小喜当天晚上却自己投降了李存勖。第二天李存勖便下令攻城,城破后,将刘仁恭和其他刘姓亲属三百余口全部抓获。 气节不如妻妾刘守光和妻子趁乱逃出幽州,想南下沧州,但却迷了路,在饿了几天后,实在没办法了,刘守光让妻子去讨点吃的,结果被认出来,又抓回幽州,当时李存勖正在设宴招待群臣,刘守光痛哭流涕地求饶,李存勖在众人面前假意安抚道:“往事就别说了,谁没有过错,改了就好。”在押往太原的路上,刘守光被路人唾骂为“刘黑子”。李存勖没有饶恕他们父子俩,因为父亲李克用临死前交代过他,要杀背信弃义的刘仁恭父子为他复仇。刘守光临死前丑态百出,先哭着说:“臣死无恨,但是叫臣不投降的是李小喜,他这个罪人不死,臣死后也要向阎王爷告状去!”李存勖便将李小喜叫来,小喜瞪着眼说:“囚禁父亲,杀死兄长,吃其骨肉,这也是我教你的吗?”李存勖嫌李小喜对原来的主子无礼,将他也杀了。刘守光见李存勖不肯饶他,又绝望地大叫:“王要复兴唐朝江山,成就霸业,臣善于率领骑兵作战,为何不留臣驱使为大王效力呢!”刘守光的妻子祝氏和李氏见丈夫如此没有气节,骂道:“陛下,事到如今,求生干什么?”便引颈就死。而刘守光仍然哀诉求饶,结果还是身首异处。刘仁恭被押到雁门祭了李克用的陵墓后处死。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逗比小仙也有春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