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生活馆未来前景几年瑜伽馆前景怎么样

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nginx/1.10.3  继去年国内健身房被投资机构风风火火投完一轮之后,瑜伽馆也开始升温,去年年中到今年年初,连锁瑜伽馆桔子瑜伽、瑜舍瑜伽以及从线上视频开拓到线下瑜伽馆的Wake纷纷获得投资。
  瑜伽馆是个大生意吗?我长期关注运动健身行业,但一时之间想不起国内外有什么大型的连锁瑜伽馆可以对标,在好奇心驱使下进一步的信息搜索印证了这一直觉。美国最大的连锁瑜伽馆是CorePowerYoga,2015年底拥有119家门店,年流水在1亿美金左右(截至目前共160余家门店),其在2013年6月曾获得美国私募基金Catterton1亿美金左右的投资(Catterton2016年初与LVMH旗下的私募基金LCapital合并为LCatterton,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消费品私募基金)。北美其他获得投资的瑜伽馆还包括:加拿大最大的瑜伽馆连锁Yyoga2012年融资时有13家门店,目前12家;yogaworks2014年融资时有29家门店,目前40家。  
  160家门店看起来不少,但如果对比健身房连锁,2001创立的AnytimeFitness在全球总共有3500个健身俱乐部;1992年创立,2015年成功上市的PlanetFitness总共拥有超过1100家门店;门店数超过200的连锁健身房并不鲜见。相较于健身房,为什么瑜伽馆(还)没有出现特别大型的连锁呢?以下我将主要通过美国市场的数据分析探寻这其中的奥妙。
  瑜伽是小众运动吗?
  根据美国瑜伽行业杂志《YogaJournal》和美国瑜伽联盟(YogaAlliance)2016年进行的美国瑜伽市场调研显示,2016年全美瑜伽练习者人数约3600万人,其中约59%为活跃瑜伽练习者(练习频率超过1周1次)。作为参考,国际健康、壁球和运动俱乐部协会(IHA)公布的2015美国健身房用户人数为5510万,美国冰雪运动产业协会(SnowSportsIndustriesAmerica)发布的《2016年美国冰雪运动产业市场情报报告》显示2015-16雪季美国滑雪者1160万,双板滑雪者760万。相较之下,瑜伽不算小众。
  瑜伽是新兴运动吗?
  瑜伽1893年跟随印度瑜伽大师进入美国,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慢慢发现瑜伽的健身和养生价值而逐渐流行起来。
  从上图可以看出,连锁瑜伽馆并非新兴事物;但对比瑜伽练习者和健身房用户近几年的数量增长情况,的确看到瑜伽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2012年~2016年参与者年均增速达到16%,同期的健身房用户年均增速仅为3.3%。
  相应地,美国瑜伽行业整体产值增长也相当可观,4年时间翻了一番。瑜伽本身的非常悠久,但瑜伽作为健身运动的一种,在全球的普及和商业化的确是近些年的事情,其热度正在持续发酵之中。
  练习瑜伽,去不去瑜伽馆?
  瑜伽作为一项运动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练习场景是极其多样的,不考虑对于瑜伽动作的掌握程度,你只要有一块,身着舒适的衣服,可以在任何空间练习瑜伽。
  继续以综合健身房和瑜伽馆做对比,去健身房的人大致有以下三类:1)自主使用有氧器械或者进行负重训练的人群,对应这类人群的瑜伽练习者在家练习就可以了;2)上私教课的人群,与之对应的瑜伽私教相比较更加不受场馆限制,可以选择在家或者户外上课;3)上团体课的人群,对应的喜欢上瑜伽团体课的人可以选择去健身房或者专业的瑜伽馆上课。这样看起来,尽快瑜伽爱好者众多,但他们的场地选择众多,不一定选择去瑜伽馆。这也体现在了美国的调研数据当中。
  瑜伽老师们除了供职于瑜伽馆,也在其他诸多场合教授瑜伽课。
  也正因为瑜伽馆提供的主要是团课和私教课程――由人提供的服务,服务成本高,瑜伽馆收费也普遍较高。在美国,瑜伽馆平均每节课的价格在10~25美金之间(受制约,中国的瑜伽课程也主要位于这个价格区间)。这样的价位让瑜伽馆更加接近于提供精品课程的健身房。CorePowerYoga的月费在$135~$170之间,和美国的高端健身连锁Equinox的月费不相上下,(Equinox2004年成立,2016年共91家门店,月费$150起)。
  瑜伽练习场景的多样性以及瑜伽馆的较高消费让瑜伽馆主要服务于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瑜伽重度爱好者,这个人群相对于总瑜伽练习人群会小不少。
  瑜伽馆行业集中度为何低?
  在美国线下瑜伽馆行业集中度极低,场馆大多以零散的精品小馆的方式出现。根据IBISWorld的研究,美国最大的CorePowerYoga的市场份仅仅只有0.5%。
  连锁化率低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开瑜伽馆门槛较低。场馆所需空间小,不需要大量的设备和运营人员投入。最基础的瑜伽馆只要有几个瑜伽教练和一部分核心粉丝就可以正常经营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瑜伽馆都是瑜伽教练投资并主理的。
  2、瑜伽教学这个产品标准化比较难;而实现连锁的核心要素在于标准化。上世纪80年代建立的莱美体系一定程度上标准化了健身房团课;但目前某堂瑜伽课的动作选用和难度往往取决于瑜伽教练的个人能力、风格;例如同样是FlowYoga,在不同场馆和老师的指导下感受到的难度差别很大。
  瑜伽课程是否可以标准化,理论上是可以的,就像20年前美国瑜伽联盟的出现使得瑜伽教练培训日趋体系化一样。但与健身操或者单车课的一大不同点在于:瑜伽有其独特的文化历史,瑜伽已经存在了5000年,与宗教、禅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瑜伽强调的“内观”、“正念”与喧嚣的流行文化、商业文化本身有所违背。关于瑜伽日趋大众化的现象在美国一直争议不断,瑜伽从业者对于行业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持不同态度。过去,瑜伽以类学徒制的方式发展,练习者师从瑜伽大师,因而瑜伽一直以来都是以“人”为主导;其“非标的”、“个性化的”特征有其独特的文化原因。
  3、新互联网工具的出现:在美国随着ClassPass(成立于2013年)等平台的出现,小型精品场馆被连接起来,不论是场馆运营方还是用户都能享受到“连锁”的部分好处,使得连锁本身的必要性愈发不明显。
  瑜伽馆盈利能力如何?
  瑜伽馆并没有公开的详细经营数据,我们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大众健身房以低价吸引大量用户,赚的是办了卡却不来运动的用户的钱;瑜伽馆用户数量小但是客单价高。不考虑场馆面积的差异,在以上整理的代表案例当中,单个瑜伽馆和单个大型健身房的销售额差别并不是很大,后者的盈利指标-EBITDA也可以作为参照。
  综合以上,瑜伽作为一项健身项目在美国正变得越来越受流行,最近几年进入高速发展期。但由于练习场景的多样性和高收费,瑜伽馆往往仅服务于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瑜伽重度爱好者。开瑜伽馆的低门槛以及基于文化和历史原因的课程“非标”性,使得瑜伽场馆高度分散,连锁化率低。
  瑜伽馆在中国会有什么不同?
  据全球调研公司MintelGroup非官方估计显示,2014年中国约有1000万人练习瑜伽,0.7%,与美国2016年11%的渗透率相比还有巨大差距。未来瑜伽在中国的接受度最终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正在快速发酵的市场。
  瑜伽馆连锁化的生意似乎不容易做,但逐条对照,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和所处阶段提供了一定程度规模化的机会:
  1、瑜伽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根据可搜索到的信息,中国最早的连锁瑜伽馆出现在2003年前后。由于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瑜伽教练的整体储备不足推测由瑜伽教练投资运营的独立小型场馆尚不多;加之ClassPass模式在中国没有跑通,一些独立场馆对于加盟相对知名的品牌以提高获客能力也有一定需求。
  2、瑜伽在中国更多的是作为一项健身和养生运动为人所认知,其内在文化是被弱化的,行业往商业化方向发展的阻力比较小。
  3、中国现阶段的一大特色是资本驱动商业,从去年中开始的健身房和瑜伽馆投资热潮可见一斑,在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资本的助推将促进行业向集中化、规模化的方向前进。由上可以推测,瑜伽馆在中国的行业集中度或许会比美国高很多。
  此外,瑜伽馆可以通过业务多元化来提升盈利能力。参考美国的数据,瑜伽练习者的年龄跨度广,核心人群为30~49岁的女性,是消费力和消费意愿比较强的人群,瑜伽馆的消费者更是如此。
  瑜伽产业在场馆课程之外,服饰、装备、配饰都是颇为可观的市场,而中国市场目前这些领域的专业品牌寥寥,近一、二年国际品牌发力趋势明显。对于瑜伽馆而言,即便未来线下场馆的规模化遭遇,进行业务的多元化,无论是销售、自创品牌、组织瑜伽旅行或提供其他健康养生服务等等,都是进一步提升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可行方式。责任编辑:杨波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瑜伽馆成本不高有前景-搜狐新闻
--------------- &
瑜伽馆成本不高有前景
时间:日08:24
【来源: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
  2001年前后,海口出现瑜伽健身风潮的萌芽。时至今日,瑜伽不论作为一种健身方式还是专业的经营项目,都在海口乃至海南的重要城市取得极大发展,并日趋蓬勃。
  海口瑜伽从业者最初、也是目前最普遍采取的经营模式,是将瑜伽作为一个附加但是增值点非常高的健身项目,存在于综合型的健身场馆中,走中低端消费的路线。
到近一两年,瑜伽项目剥离出来,形成专业会馆,争夺正逐渐出现的瑜伽产品高端消费者。
  曹女士前年加入到瑜伽从业者的行列。最近有朋友建议她开个自己的瑜伽会馆,曹女士正在进行市场调研。
  “现在练瑜伽的人非常多,主要是20岁到50岁年龄段的都市女性。可以说经常出入健身场馆的女性消费者,大部分是要选择瑜伽项目的。她们有较强的自主消费能力,在健康、美容、时尚、运动等方面有自己的消费理念。而瑜伽与女性消费者在这些方面的需求都有结合点,市场前景非常好。”曹女士介绍说,现在瑜伽项目自身的品种不断丰富,在使用辅助的器械上各不相同,能达到的效果也不同,有的侧重于减肥塑身,有的侧重于改善身体状况,有的侧重于休闲。这就促使瑜伽从业者改变经营思路,不再把瑜伽仅仅归类于健身场馆的某个单一的练习项目,而是去充分拓展瑜伽的内涵,使瑜伽成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品种。
  瑜伽馆在经营方面,也和健身场馆一样采取会员管理的形式。但在成本上,瑜伽馆要比健身场馆减少2/3多,因为瑜伽不需要太多的体育器材,最基础的瑜伽会馆支出主要是场地租金和老师的课时费,以及培训瑜伽教练的费用。海口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者的需求程度,决定了目前海口的瑜伽专业会馆,与健身场馆合营经济效益会比较好。这样既能相互摊薄场地费用,还能共同制造人气。
  曹女士表示,以海口目前的经营环境来看,开设专业瑜伽会馆的总体面积应在150平方米左右,配备独立的洗手间和更衣室,有基本的音响、灯光设备,根据瑜伽消费的流行趋势,还要建立独立的特殊瑜伽训练教室,譬如高温瑜伽教室等。
  据了解,现在培养一名瑜伽教练,学费最低在几千元,如果要得到权威机构的认证,费用则上万元。但目前瑜伽市场的混乱现象也非常突出,瑜伽教练水平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如何选择有实力的瑜伽教练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是经营者最需要操心的问题。
  风险提示
  现在瑜伽健身行业处于鱼龙混杂的状态,管理不明确,入行门槛低。
  投资回报
  利润率在20%到30%。
  (压题图片由实习记者袁锦明摄)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热门新闻推荐】
精品专题推荐
&精彩生活&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秋天不回来
频道精彩推荐
唱给你的歌
··········
··········
···············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股票/基金&
教瑜伽不如教开瑜伽馆
  CBN记者 郜艺
  瑜伽这种小众运动,到底如何在的大城市里变成一种时尚?
  2001年夏天,准备退役的半职业网球运动员Colin Grant在香港上了第一节瑜伽课。他随之决定开一家瑜伽馆,让更多人感受到“身体和精神的平静”。
  那时整个香港只有4家瑜伽馆,每个瑜伽馆的面积也就50平方米左右。它们一般坐落在居民区里,要在小巷里穿梭半天才能找到。当时整个香港练瑜伽的群体不过80个人左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是个陌生事?物。
  正因如此,Grant从未有过普及这项运动的念头。他只是从一个生意人的角度,决定换一种瑜伽的呈现方式,让它尽可能与现代生活连到一起。在获得了朋友Bruce Rockowitz的赞成后,两人共同出资几百万港币开了第一家瑜伽馆Pure Yoga。
  在选址上,Grant选择了中环CBD的中央广场。这里每天有巨大的人流量可以让瑜伽馆轻易进入人们的视野,让它和餐厅、商店、写字楼融为一体,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这同时也意味着要让来自购物广场或者办公室的人们可以轻松走进瑜伽馆,也要让走出瑜伽馆的人们轻松进入购物、社交、工作模式。
  为了建起这样一种连接,在Pure Yoga瑜伽馆里有舒适宽敞的浴室、更衣室和休息间。暖色的灯光和软质材料的装修与都市人熟知的Spa馆有几分相似之处。
  “从商业的角度,这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Grant说。他不会想到,这个办法让瑜伽馆在新兴市场的大城市里开始流行。
  日,Pure Yoga开业。在第一个月,就有400个人成为会员。Grant还清楚地记得有95%的人都是人生中第一次接触瑜伽,很多人穿着西装、牛仔裤或者裙子就来上课了。
  瑜伽被消费者接受的速度让Grant对这个生意有了更大的信心。半年之后,Pure Yoga在铜锣湾的金朝阳中心开了面积更大的第二家分店。
  Pure Yoga在商业上获得成功之后,立刻有许多资金涌入到瑜伽市场中。到2004年,与Pure Yoga相当规模的瑜伽馆在香港有近200家,它们出现在主流商业街区的办公楼和购物中心中,面积大多都在1000平方米。之后同样的模式在台湾、、也被复制。
  这些新兴市场的瑜伽馆以大资本投入型为主导。这与纽约、洛杉矶和东京这些1970年代起逐渐形成的瑜伽市场非常不同。在那些城市,资深瑜伽老师开的瑜伽馆才是市场的主流。
  “瑜伽在从流行至欧美的二三十年中产生了一批非常有名的瑜伽大师,他们各自都有一群忠实的追随者。这是香港、新加坡、上海这些城市不具备的条件。”Grant这样评论纽约和瑜伽新兴市场的区别。那些有名气的大师是最早被叫做Guru的,意思是灵魂导师。
  在2006年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曾连续驻留187周的Eat Pray Love中,刚离婚的作者Elizabeth Gilbert花了1/3的篇幅描写一位在纽约开瑜伽馆的Guru如何花3个月时光寻找自我,瑜伽与的美食和印度尼西亚的艳遇被并列排在一起。这本书在2010年还被拍成了电影,由茱莉亚?罗伯茨担任女主角。
  据市场调查公司IBIS World的统计,瑜伽在被列入增长最快的十大行业之一,在2008年经济危机时这个行业依旧在增长。2012年美国瑜伽市场的产值约为70亿美元。
  这样的市场需求给Guru以外的商业投资者更多的机会。2008年和2009年,Grant在纽约开的Pure Yoga分店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越是发达的城市,人们生活压力越大,对瑜伽的需求就会越多。因为人们需要一个宣泄渠道和自我的空间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和迷茫。”来自东京的Kazu说。她现在在上海拥有一家自己的素菜馆和一家瑜伽馆。
  Kazu在十年前从东京搬到上海,在一家美国广告公司工作。2008年,也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为了给自己解压,Kazu开始到一家台湾人开的瑜伽馆Shala里上课,后来她干脆开了自己的瑜伽馆Darshana Yoga。
  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有不停的大资金涌入瑜伽市场。除了Y+之外,近几年成立的还有洛迦瑜伽会所、卡玛瑜伽会所、W Yoga等等,它们散布在新天地、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广场这些热门商圈中。
  10年前,整个上海市仅有3家瑜伽馆,与香港一样,接下来发展很快。现在上海瑜伽馆的数量已经有一两百家。已经有8家分店的洛迦瑜伽会所还推出了加盟合作的全国扩张方式,要求加盟商的场所在当地城市的核心商圈,并计划在未来5年开数百家瑜伽馆。
  为了满足这些大瑜伽馆已经培养起的消费者的习惯,Kazu不得不把本来可以作为一间大教室的空间改造成更衣室和浴室。
  她把大公司的进入视为一种机会。“瑜伽的市场容量迅速扩大了。当接触的人们越来越多,一部分人反而会转到小的瑜伽馆。瑜伽是个很个性化的东西,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寻找自我,在大的地方很难做到。”Kazu?说。
  目前Kazu的Darshana Yoga瑜伽馆虽然注册会员有150人,但真正活跃的只有50人左右。在Darshana Yoga的课堂上,经常只有3至4个人,老师知道每个学生的名字和故事,在下课后他们往往还会交流很久才离开。
  Grant在决定进入内地市场之后,曾经和一些开瑜伽馆的老师交涉,希望他们能加入Pure Yoga,但大部分都拒绝了,他们更希望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不过这些并不足以支撑小瑜伽馆的发展。对于小瑜伽馆来说,最重要的是有好的老师。但在这个迅速扩张的市场上,资深老师变成了稀缺资源。在Darshana Yoga的12个资深老师中,一半是本地老师,一半是海外老师,其中大多数都无法承诺常年稳定的教学时间,不是因为有别的工作就是要去旅行。
  比起小瑜伽馆,Pure Yoga在师资方面就更有优势。它通过已经建立起的瑜伽老师的网络再向全球的瑜伽老师发送邀请。据Grant称,很多海外的瑜伽老师对中国也很感兴趣。Pure Yoga内部还会为老师提供职业培训,本来只能教一两种瑜伽的老师在一两年的培训后可以教4至5种,本来只能教20人班级规模的在一年后也许可以胜任50人的班级。大公司能够提供的职业成长和薪资水平都是小瑜伽馆无法给予的。12年前Grant从他上课的那家小瑜伽馆挖过来的第一个老师Patrick依然还在Pure Yoga任教,是公司级别最高的资深老师。
  除此之外,小瑜伽馆在定价方面也会陷入两难的问题。“定价不能太高,不然没法和大瑜伽馆竞争,它们的设施都比我们好。但定价也不能太低,不然会员太多会太拥挤就失去了小瑜伽馆本来应该有的感觉。如何实现收支平衡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Kazu说。
  不过似乎定价策略并不只是小瑜伽馆才需要面临的问题。据Grant了解,上海许多瑜伽馆经营状况并不理想,而香港瑜伽馆2005年有200多家,现在只剩下一半不到,它们大多数也是在定价上出了问题。
  许多瑜伽馆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选择了用促销降价的手段来吸引顾客。“我研究过这个策略,最终我的结论是它是个失败的商业模式。”Grant这样总结说,促销价格首先会让顾客降低对这个公司的信任度,他们总会觉得别人可能拿到了更低的折扣。其次,从收支的角度,租金和老师薪酬这些固定成本只会增长,如果选择降价就要靠更多的会员来维持,这可能会导致价格更加紊乱,而且人太多太拥挤也会体验很差,最终好的顾客会流失,只剩下对价格敏感的客户,这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中。
  “瑜伽并不是一个关于钱的生意。它是一种情感和精神的依托,它的竞争力应该在于是否能为顾客提供一种很美好的体验。”Grant说。为了保证顾客的体验,Grant每年都会做顾客调查,在所有的广告和活动中,价格从来都不会出现。
  凭借了Grant这12年积累的经验教训,Pure Yoga在内地的第一家店选择在新鸿基地产在上海淮海中路的最新高端项目iAPM环贸广场的6楼,预计今年十月开业。如果这个试点获得成功,Pure Yoga会在上海跟进开设第二家分店;下一步打算进入的市场是和广州。比起竞争对手,Grant认为自己的优势还在和新鸿基、信和集团这些商业房地产开发商建立起了合作关系。
  “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才进入内地是因为希望等这个市场成熟一些。”Grant说。作为一个市场的开拓者总是可能犯更多的错误,冒更大的风险。“12年前在香港能发展这么顺利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运气。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做对了什么。”Grant说。
  除了瑜伽馆之外,Grant还经营健身馆Pure Fitness。不过Grant认为瑜伽才是Pure Group的核心,而且从瑜伽延伸出来的是一个生活方式的生意。因此在2009年,Grant在香港SOHO区的建业荣基中心推出了瑜伽概念餐厅酒吧,今年还推出了瑜伽概念食谱品牌。和Kazu的素菜馆不同,这家餐厅还提供酒,它更像城市的主流生活:Work Hard, Hard。
  围绕着瑜伽生活方式,Pure集团还推出了自己设计开发出的瑜伽服装品牌Pure,在每个瑜伽馆内设立零售区域。未来Pure还将推出瑜伽概念的时尚服饰系列,采用有机面料,还会开出独立的零售店。“虽然目前零售只占集团收入的10%左右,但我认为未来它会比其它所有业务的总和还要大。”Grant说。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瑜伽教练前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