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耜比石犁村救星成就进步在哪里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土地制度。
识记:中国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耒耜的出现和商周农业生产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小农经济的形成,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生产力的发展史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我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劳动者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学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过程:
导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农业从什么时候就出现的么?
我国的传说非常多,农耕的出现也与传说中的一位人物有关,他就是神农氏。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体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物坠落在地上,神农氏把谷粒捡起来,种在地里,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有了农耕。神农氏因此被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有人会说,这只是个传说,不可信。那么实际上考古学家也给我们带来了我国早期农业产生的证据。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了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我国的农业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呢?为什么说是“发达的古代农业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
首先整体来把握本节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大家可以结合书本内容了解以下,我国早期农业生产的典型特点是什么?它与后来出现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究竟有哪些方面的区别?
答:早期农业的典型特点是刀耕火种。它与精耕细作的农业主要区别在于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不同。
问:从早期农业到精耕细作的农业在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上呈现一个什么样的趋势呢?
答:生产工具得到不断的改进,耕作技术不断的进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问:人们在早期农业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两个阶段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从迁徙到定居。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距今大约有一万年左右。从考古学家的发掘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是: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
阅读历史纵横,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特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我国早期农业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之间的区别以及两者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
表格:由学生填写。
生产工具的改进
耕作技术的提高
农作物种类
石刀、石斧
耒耜和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粟、稻、黍、稷、麦、桑、麻
铁农具和牛耕
耦犁,出现犁壁
代田法、一年一熟
漕渠、白渠、龙首渠
魏晋南北朝
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
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农业进步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运用幻灯片对农具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幻灯片播放:《夫妻双双把家还》。
歌曲里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反映了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农业经济形式呢?正如书本标题所说,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那什么是小农经济呢?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小农经济出现之前我国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式呢?大家看书,完成表格。
土地所有制
生产力水平
土地国家所有
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
封建土地私有制
铁农具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社会生产力
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关于土地国有制: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这是我们上学期讲的分封制,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说诸侯对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西周时期,土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在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但这种耕作方式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关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大家要了解,小农经济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诞生的?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铁犁牛耕技术也使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有可能获得一定的土地,生产力的发展又使劳动者有能力独立进行生产活动,这样,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小农经济的特点是: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同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对比商周时期的劳动者,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有了很大的改善;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和牲畜等生产资料,劳动产品除缴纳赋税外可供自己支配。因此他们具有很高的生产积极性。小农经营规模很小。一方面,迫使他们自己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他们在封建的赋税、徭役以及自然界的灾荒瘟疫之下,时刻面临贫困、破产的威胁。
三、课后练习
思考:1.土地国有制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是否说明了社会在倒退,为什么?
2.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被个体农耕所取代对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为什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文物) 铁犁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战国时期。 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和河南辉县都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铁犁 铧。铁犁铧的发明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也标志着人类改 造自然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汉代的农具铁犁已有犁壁,能起翻土和碎土的作用。当铁 犁在 17 世纪传入荷兰以后,引发了欧洲的农业革命。铁犁铁犁-基本资料铁犁 铁犁始于战国时代,是农业生产中传统的耕翻农具。 铁犁装有铁制犁铧和犁镜,以牲畜或人力牵引,日耕地 2-3 亩,耕翻深度 4 寸许。在中国两 汉时期使用铁犁的地域范围已很广泛,铁犁犁身全铁化,称为全铁犁,坚固耐用;犁口锋利 化,角度缩小到 90 度以下,锐利适用;规格定型化,犁因不同需要,而有大、中、小型之 分,形制亦因需要而有差异;犁头犁冠化,使用于多沙石地区的犁头,多加装铁犁冠,对犁 铧刃部起保护作用,可随时更换;犁铧犁壁化,犁上装有犁壁,便于翻土、起垄,用力少而 见功多。 犁是中国传统农具中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犁耕技术的发展、进步,与生产力的进步和社 会制度的更迭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铁犁铁犁-发展历史秦代铁犁铧( 图 2-1 秦代铁犁铧(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附 近出土) 近出土) 铁犁历史上曾有几百年时间, 中国在许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领先, 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 它的犁。在历史上,西方落后的较突出的事例是:几千年来,数百万人以一种效率极低,消 耗体力极大的方式犁地, 造成对人的时间与精力的最大浪费。 只有中国较早地摆脱了劣犁的 束缚。当中国犁最终传到欧洲后,曾被仿制,同时采用的分行栽培法与种子条播机耧车,这 直接引起了欧洲农业革命。 一般认为欧洲农业革命导致了工业革命, 而且导致西方国家成为 世界强国。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这一切的基础却都来自中国, 而决非欧洲本土所固有的。 1、犁的始祖 在农业劳动中,耕田翻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传说神农时代就已有了专门的工具——耒耜, 《易经·系辞》即有“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可见耒耜全部都是木制的。 2、最基本和通用的犁在新石器时代的出现 最基本和通用的犁称为阿得犁。它有一个浅犁铧,仅能开出浅沟,因而有时也用于经常刮风 和土壤疏松而干燥的地区。例如,这类犁目前仍在西班牙使用。它可追溯到公元前 3000 年 的乌鲁克。这种农具当时常常全用木料制作,因此没有保存下来。在中国,早期犁的考古证 据是很不充分的。然而,从公元前 4 世纪以来的古代著作已提供了犁地的证据。中国出土的 三角石犁铧可追溯到公元前 4000 年甚至公元前 5000 年早期。因此,牛拉的“阿得犁”早在 新石器时代就已使用了。 3、青铜犁铧的出现 图 3-1 汉代舌形大铧、 汉代舌形大铧、 小铧的正视和截面 图 约公元前 16 世纪真正犁(确切地说是旋转犁)的青铜犁铧,在濒临北部湾的越南境内出土, 这个地区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 但中国大多数犁铧在那时似乎是木制的, 所以也没有保存 下来。 4、铁犁的出现与发展 公元前 6 世纪,铁包木或实心铁犁已广泛应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铁犁,在质量上比西方通 用的阿得犁好得多。希腊与罗马的阿得犁通常是用短绳捆在犁的底部,它们分别被称为“斯 坦戈犁”和“袖犁铧”。同中国犁相比,它们既不坚实又不牢靠,即使是用铁制作的也是如 此。 公元前 3 世纪,随着炼铁和铸造技术在中国的提高,导致了称为“輨”的犁铧研制。先人们 把这个时期发展的更坚固的非脆性可煅铸铁用于农业中。 从一开始, 輨这类犁铧在设计上就 比较先进,呈脊形,以便于犁土,而挡板以平缓坡度向上朝向中心,将土从犁上抛开,从而 减少摩擦。大约在这一时期,铁犁已普及,而弓架式阿得犁开始废弃(只有土质极疏松和风 力极大的地区继续使用),而代之以较重而更有效的方框式旋转犁。这种犁可以用于粘性较 大的土壤,而阿得犁太轻又不结实,对这种土质不适用。这种犁也可以用于阿得犁未能垦过 的处女地。 图 3-2 汉代舌形犁铧 公元前 1 世纪时,犁的宽度已超过 15 厘米,能够开沟作垄。而在更宽的垄的两边较深地疏 通垄沟,至迟在公元前 4 世纪,中国朝廷官吏和学者就正式推广了框架犁。当时全世界没 有一种犁能比得上中国的这种犁,坚固、方框式、重型、结构良好的犁以及新的犁壁都是优 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各种犁的因素。但是,或许更重要的是使用可调节杆,改变犁片与犁梁之 间的距离,可精确地调整犁地的深度。这种新的操纵方式对农民来说意味着,犁可以经过改 装而适应各种类型的土壤、各个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的作用。犁确实成为具有多 种用途的农具,对农民来说,这像是“鸟枪换炮”了。罗马人只有花大力气倾斜犁梁才能调 节垄沟的深度, 这是一种既笨拙又使人极易疲劳的办法。 欧洲在整个中世纪时期大都处于这 种情况。 到公元前 2 世纪,大量生产铸铁农具的私人作坊已遍及中国。公元前 100 年时,汉代朝廷 在许多省份建立了大的官营铸造厂。 铁器在百姓中已相当普遍地使用, 因此铁犁对普通人来 说是很一般的东西。那时并不缺乏这些先进的铁犁,它们在富家中并非稀罕之物,正像早期 欧洲条播机头 200 年间使用时那样。 汉代铧冠(五件套合在一起, 图 3-3 汉代铧冠(五件套合在一起,陕西 垅县出土) 垅县出土) 到公元前 2 世纪或公元前 1 世纪,四种不同的犁壁已广泛地应用于犁。犁壁对于犁具有极 大的作用。它是犁在土层的翻土绞部件,可将犁起的土轻轻地翻到一边,使土落成整齐的垄 坎,而不致造成堵塞。犁壁与犁铧之间有着良好的配合。由于有不同形状和角度,因此土壤 以不同方式翻动成不同形状。 早在苏格兰犁的设计先驱詹姆斯?斯莫尔 2200 年,中国古代人 民已应用了此原理。 中国古代人民也知道, 铁犁铧与犁壁的额外重量大大减少犁地的摩擦而 得到更多的补偿。 结构良好的犁壁,可以将土块翻得恰到好处,顺利而又摩擦极少,因此,好犁犁地就像是用 刀切黄油,较重的刀就更容易切黄油。所以,如果结构恰当,较重的犁就会开出较细且较深 的沟,而不会出现多少麻烦。 到中世纪晚期,欧洲才知道有犁壁这种东西,即使在那时,其结构也是极其粗糙的。这种犁 壁是将扁平的木片固定在犁上,提供有角度的表面,翻上来的土就会与之碰撞而分向两边。 中国首先采用的曲形犁壁,到公元 18 世纪才出现在欧洲。由于欧洲缺乏这种犁壁,农民在 犁地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停下来, 从犁上抓下土和杂草, 因为在犁地的尖铧与把土块翻向 一边的粗壁之间没有光滑的联结表面。 增加的摩擦意味着需要有成群的牛拉犁, 而中国的把 犁人一般只用一头牛, 很少超过两头牛的。 欧洲人通常要集资购买六至八头牛用于犁最普通 的地,以致不得不倾家荡产。这同时还意味着,将要留出更多的土地作牧场,这样,就势必 会减少为人生产粮的土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当时处在今天美国与西欧的地位,而欧 洲当时却处在今天摩洛哥这类国家的地位。 公元 18 世纪以前欧洲原始的毫无希望的农业无 法同公元前 4 世纪以后中国的出色的先进的农业相比。 现代便携小铁犁 带有壁的中国犁在公元 17 世纪时由荷兰海员带回荷兰。这些荷兰人受雇于英国人,任务是 排去当时的东英吉利沼泽和萨姆塞特高沼地的水, 他们带去了中国犁, 后来被称为罗瑟拉姆 犁。因此荷兰人与英国人最先在欧洲受益于高效的中国犁。中国犁还有一个别名,叫做“杂 牌荷兰犁。”这种犁在水田里特别有效,因而欧洲人很快认识到,它在一般土地上也一定很 有效。这种犁从英格兰传到苏格兰,又从荷兰传到美国和法国。到公元 18 世纪 70 年代, 它是最便宜而又最好的犁。西方设计者在其后的几十年间对这种犁进行了革新:詹姆斯.斯 莫尔于公元 1784 年制出的犁比这种犁前进了一步,而 J?艾伦?兰塞姆于公元 19 世纪制出 的各种犁则又作了进一步的改进。由于采用了钢框架,产生了近代犁,它是对中国的犁进行 多次改进的结果,也是导致欧洲农业革命的极重要因素。铁犁铁犁-结构外形及其演变新石器时代石犁和商周时期青铜犁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古代在农业机械制造方面的飞跃。 但 是,由于受材料和动力条件的限制,石犁和青铜犁的使用范围不广,在生产重作用有限。石 犁笨重,需用强大的动力才能拉动,且易损毁。青铜犁虽锐利,但数量太少。只有到春秋战 国时期,冶铁技术兴起,铁器出现,个体经济形成,牛耕铁犁才得以配套使用。 汉代铁铧正面和鐴土背面( 图 3-4 汉代铁铧正面和鐴土背面(长安出 土) 1、战国时期出现铁犁铧 犁铧又称犁铲、犁镜,是安装在犁床前端的切土起垡零件,外形有舌形、V 形、梯形之分, 其夹角有大有小, 然其作为等腰三角形的大体轮廓不变。 战国时使用铁犁铧的地区分布于关 中及三河地区,多为 V 形犁铧冠。这种铧冠形制小而重量轻。如辉县出土的“魏犁”,铧重 465 克,斜边长 17.9 厘米,中央尖部宽 6 厘米,两侧宽 4 厘米,铧刃顶端上下两面均起脊 线,角度有 120°,左右两角的铁叶近 10 厘米。将这种铧冠纳入木犁头,可以松土划沟, 不过还不能翻土起垅,作用尚有局限,但“耒耜耕”效率大有提高。 2、秦代双翼铧铁犁 秦国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措施之一就是改进铁犁形制,推广牛耕铁犁,以扩大耕地面积,提 高粮食产量。1970 年在秦始皇陵园城北门外出土的全铁犁长 25 厘米,翅距 25 厘米,两翅 交叉处有长 5 厘米,宽约 1 厘米的脊梁(见图 2-1)。1980 年在临潼县陈家沟遗址又发现秦 国全铁犁铧。这两种犁的铧都比战国时期通用的 V 形铧冠型号大,称尖锋双翼铧,翻土比 V 型铁冠要深。图 3-5 汉代铁铧及鐴土套合侧面 3、汉代铁犁犁架、犁头和犁辕的基本定型 汉代,铁犁的结构与零件已经基本定型,具备犁架、犁头和犁辕,用牛牵引,不仅能挖土, 而且能翻土、成垅。下面将犁头、犁架、犁式分述如下: (1)犁架 犁架结构由床、梢、辕、箭、衡五大零件组成,汉代犁架已基本具备这五大零件。 犁床又称犁底,是关键零件之一。它是平贴地面的长方形木条,犁铧的导向装置,前与犁铧 銎同向相接,后与犁梢成钝角相接。在动力牵引下,推动犁插入土中,连续不断地破土、翻 土。犁梢来源于耒,犁床即耒部前曲部分的发展。到汉代,犁床与犁梢多数已明显分开。汉代铁铧正面及鐴土背面( 图 3-6 汉代铁铧正面及鐴土背面(礼泉出 土) 犁箭最初是连接辕床,以使犁架牢固、不易松散的零件,后来发展为兼能控制犁头入土深浅 的零件。西汉武帝末年,赵过推行代田法时,用二牛三人,其中有人专门扶辕,以调节入土 深浅。可见那时犁箭只能起稳固犁架作用。最晚到西汉末,犁箭已能调节犁头入土深浅。 犁辕是前接犁衡 (从而连系动力源—牛体),后接犁梢(从而连系工作机—犁架)的牵引件。 汉代多为单长直辕(二牛),到魏晋后出现双长直辕(一牛),并出现“柔便”之蔚犁。 (2)犁头 犁头指犁铧和犁壁。西汉初,铁犁形制与战国时相仿,犁铧上口窄,两侧铁叶短,犁锋角度 大,只能起破土作用。如山东莱芜出土西汉铁范所铸铁口犁,与战国辉县犁形制相似,只是 犁头由钝变尖。汉武帝时,犁头发生较大变化。陕西关中地区出土很多汉代铁制农具,其中 犁具数量很多,并具有全铁大铧、小铧、犁冠、犁壁及巨型犁铧等不同形制品种(见图 3-1、 3-2、3-3)。 图 3-7 汉代铁铧和鐴土套合正面图 从陕西省出土的汉代舌形大铧来看,犁铧呈舌刃梯形,平均长 32 厘米,后宽 32.5 厘米,平 均重 7.5 公斤,锐角,上面尖起,下面板平,前低后高,中部有微高的凸脊,后边有装木犁 头的等腰三角形銎。还有一种形制较大的巨型大铧,平均长 38.3 厘米,后宽 36.3 厘米,一 般重 9 公斤,最重达 15 公斤。巨铧古称“铃鐩”、 “睿铧”,用作“开田间沟渠及作陆堑”, 在汉代已普遍使用(见图 3-4、3-5、3-6、3-7、3-8、3-9)。 与上述两种铧同时出土的有 V 形铧冠与犁壁。出土时,V 形铧冠有的套合于铧的尖端,有的 单独存放。犁壁又称鐴土、犁耳、犁镜、翻土板等,安装在犁铧的上方,与犁铧后部共同组 成一个不连续曲面。 由于犁壁旁向的弯曲扭度小, 可将土垡向上往前推挤, 到一定程度折断, 向右前方翻转倒下,形成不连续的垡条。其耕深受耕宽的限制少,一般耕深大于耕宽。在低 速条件下,还可碎土成垅。图 3-8 汉代铁铧和鐴土套合背面图 铁犁壁在汉武帝时就已经出现。从陕西省发现的汉代铁铧来看,汉代犁壁可分为两大类:一 为菱形、瓦形、方形缺角犁壁,平均长 45.8 厘米,宽 23.1 厘米;一为马鞍形犁壁,平均长 18.3 厘米,宽 20.8 厘米。在行进时,菱形、瓦形、方形缺角犁壁只有一侧翻土,马鞍形犁 壁两侧都能翻土。 犁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整地质量,使耕犁不仅能松土,而且能翻土、成垅、除草、灭虫, 从而改善了土壤中气、水、肥状况,便于作物吸收和生长。在 18 世纪以前,欧洲只知用直 面木质犁壁,壁与铧不能紧密结合,常夹带草土,拖动费力,一直到 18 世纪初才开始使用 曲面铁犁壁。 上述的舌形大铧(或巨形犁铧)与 V 形铧冠、犁壁三者配套,组成一件高效能的整地、开沟 农具。图 3-9 汉代铁铧和鐴土套合侧面图 与舌形铧、巨铧同时出土的还有小铧,三者同时并存,可见其作用有别。小铧的平均长度为 17.3 厘米,后宽 15.1 厘米,前宽 6 厘米。按其尺寸,显然不能与出土的铧冠和犁壁配套使 用。无壁小铧,古称之为“耩”,又称之为“劐”、“耠子”,只能破土、松土,用于除草、 开沟播种,不能翻土。与同时出土的有铁口锄,表明小铧具有拉、蹠两用功能。 上述西汉时的犁铧与犁壁,只表明当时关中地区使用的情况。从河南、河北、辽宁、内蒙、 山东、山西、江苏、贵州等省区的出土材料来看,西汉时仍以 V 型铧冠为主,V 型铧冠一直 沿用到东汉。 (3)犁式 犁式又称为耕作方式, 即牵引方式。 前述的犁架、 犁头均属工作机部分, 犁式则包括动力 (畜 力)与牵引部分(包括犁辕形状及设置)。使用畜力作为动力,铁犁成为一套完整的整地机 械。图 5-1 唐代江东犁示意图 畜力牵引有二牛、一牛牵引两种方式: 二牛耕田的牵引方式,一般采用“二牛抬杠式”,即犁辕(一长直木杠)后接犁梢,前接犁 衡。犁衡是一直木棒,与辕垂直交接,交接处有一三叉戟联搭,以适当调节挽力不同的二牛 在行进中的负担,使犁平衡,犁衡缚于牛角,称为角轭,后普遍成为肩轭,从而大大加强了 牛的牵引力。二牛抬杠式始见于赵过推行代田法之后,与使用畜力及大型犁铧相关,成为生 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直到现在, 在北方地区尚存二牛耕田, 少数民族地区则多用二牛耕田。 一牛耕田的牵引方式,自西汉开始,就与二牛耕田的牵引方式同时并存。但总的趋势是二牛 牵引日少,一牛牵引日增。图 5-2 唐三彩胡人执犁陶俑 综上所述,可见到汉武帝时,犁耕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犁架、犁头、犁式都已初步定型,实 现了从耒耜到犁的根本转变。而这一转变,是从赵过施行代田法,推广耦犁开始的。古人有 称牛耕始于赵过,盖指此意。 4、魏晋南北朝的蔚犁 魏晋南北朝的耕犁,犁头和辕发生了一些变化。犁头形状从西汉的等腰三角形改为牛舌形, 狭长, 以适应一牛耕田及耕泥泞田的需要。 由于长直辕操作时不方便, 特别在山涧丘陵地区, “回转至难”,北魏时在山东地区发明了比长直辕犁便利的蔚犁。 5、唐代江东犁的发明 唐代,犁辕有较大的变化,由长直辕改为短曲辕。唐末陆龟蒙的《耒耜经》对当时江东地区 (即今江苏、浙江及安徽、江西等地)通用的曲辕犁有较详细的记载。见图 5-1 为按《耒耜 经》原文所示尺寸比例所绘示意图。图 5-2 为出土执犁陶俑图。从这两幅图可见,唐代的耕 犁在四个方面有改进:使用短曲辕, 节省人力和畜力;增设犁槃,犁体回旋灵活;完善犁评, 调节耕深;改善犁头,保证耕地质量。 图 5-3 唐代原造犁 犁头包括铧与壁两部分。 汉代犁铧,其长宽之比,舌形大铧为 32.0:32.5,巨型大铧为 38.3:36.3,大体上为 1:1。 魏晋以后,铧渐变为狭长。江东犁镜长 1 尺 4 寸,宽 6 寸,宽不及长之半。这从唐代原造犁 之图像可作为佐证(见图 5-3)。 江东犁犁头的变化,是为了适于南方比较黏重的土壤耕作,也适于翻起较窄的耕垡。耕时土 垡被犁壁推挤到相当程度,然后折断,向后方翻转倒下,因此,耕出的垡条是断续的。江东 犁这种窜垡的作用,一方面可使“耕深”受“耕宽”的限制较少,在多数情况下,耕深可以 大于耕宽;另一方面,可以在低速的牛力条件下,达到碎土的要求,保证耕地质量。 江东犁是唐末先进生产工具的代表, 因适于土质黏重、 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耕作得以迅速推 广,反过来也促进了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实际上,江东犁的意义不止于水田耕作的范围, 其基本结构和原理同样适用于北方旱区。 当然,江东犁本身仍存在缺点,如犁体偏大,零件较多。结构较复杂。后世曲辕犁发展,多 数变得更为小型、轻便,结构也加以简化。铁犁铁犁-历史意义恩格斯指出: “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铁制工具是最后过渡到农业的必要前提,铁对农业提 供了犁,犁完成了重大的变革。”[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 21 卷] 铁犁牛耕使古代松辽地区的农业在其发展史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特别两汉铁犁影响了我 国古代农业两千年。 1、使用铁犁的地域范围已很广泛 铁犁 两汉时期, 统治者都很重视发现农业, 亦重视推广铁犁和牛耕。 从考古发掘来看, 自北而南, 已发现铁犁或其部件的省份有辽宁、山西、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宁夏、陕西、 四川、甘肃、新疆、江苏、福建、贵州、云南等,出土铁犁铧或其部件以百数。只有浙江、 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区在当时,“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尚无使用铁犁 的痕迹,而主要使用铁口或全铁?、铲等。 2、铁犁的进步性和定型化 两汉铁犁的进步性与规格定型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上:1.犁身全铁化,称为全铁犁,坚固 耐用;2.犁口锋利化,角度缩小到 90 度以下,锐利适用;3.规格定型化,犁因不同需要, 而有大、中、 小型之分, 形制亦因需要而有差异;4.犁头犁冠化,使用于多沙石地区的犁头, 多加装铁犁冠,其形制类似战国时期的“V”形犁,对犁铧刃部起保护作用,可随时更换; 5.犁铧犁壁化。犁上装有犁壁,便于翻土、起垄,用力少而见功多。 上述不同类型的铁犁和部件,在《中华农器图谱》中都选有典型图片著录。如其中的“辽阳 大铁犁”(第一卷第 155 页),是于 1955 年在辽宁辽阳三道壕出土的,为西汉时期的遗物, 其底长 40 厘米、后宽 42 厘米、后高 13 厘米。用复制件在耕后砂壤松土中模拟试耕,用福 格森 165 拖拉机牵引,一人扶犁,用弹簧拉力计测拉力,入土深度 15.5 厘米,平均拉力为 60 公斤左右,速度为 0.5 米/秒左右。据此,此大铁犁如用一头壮牛(乌犍或黄犍)或用 牯牛(未阉公牛)二头抬扛,可持续(二小时为限)作业。元代王祯《农书》所记?铧, “其 制大倍常铧,?亦称是。凡开田间沟渠及作陆堑,乃别制箭犁,可用此?斫犁底为胎,锻铁 为刃,犁辕贯以横木,二人扶之,可使数牛挽行。插犁既深,一去复回,即成大沟。”铧及 其使用的情况大约与西汉辽阳大铁犁类似。 两汉的中犁底长和后宽各约 30 厘米, 小犁底长和后宽各约 20 厘米。 此两种铁犁多用于田间 作业。上述三种型号的犁一直沿用到近代拖拉机或现代步犁推广之前。 3、犁架的科学性与二牛抬扛的必要性 耒耜类农具的构造简单,头刃部之外,只要有一条合用的木柄即可。可是犁则不同,是以大 牲畜如牛马为牵引力,需要为犁配以较复杂的、合用的犁架。一般犁架必需具备四个主要部 件,即扶手(犁梢)、犁床(犁底)、犁辕、犁箭,两汉的犁架已四件具备。发现于山西平 陆枣园村、甘肃武威磨咀子、江苏睢宁双沟、陕西米脂与绥德、内蒙古和林格尔、山东滕县 宏道院与黄家岭、广东佛山澜石的两汉壁画、画像石上的牛耕图及木陶模型等,都具体生动 地反映了这一情况。至唐代,陆龟蒙著《耒耜经》,说江东用曲辕犁,有十一个部件。研究 者对其优点似过分夸大,从现存各种有关资料看,此类辕在唐宋时期使用者极少,只在敦煌 但却是二牛抬扛; 而单长和双长直辕的使用占绝大多数。 只是到明清时期, 壁画中存有一例, 曲辕犁才渐见推广。其时二牛抬扛仍相当普遍地在使用中。直辕犁与曲辕犁受力分析图 二牛抬扛之所以有那么强的生命力,是因为此种耕作方法是与当时所用牵引力的条件相适 应。据今天的科学实验测定:一头壮牛平时耕地,正常与持久的牵引力约为 80 至 100 公斤, 一匹壮马的正常与持久的牵引力为 30 至 40 公斤。 两汉的常用农耕牵引力是以牯牛为主, 有 时亦用马,用牯牛和马,则用二牛抬扛的方法比较适宜。关于此事,除上述壁画和画像石上 的牛耕图已有生动的反映之外,在文献中亦多有记载。如《汉书·食货志上》曰:“(代田 法)用耦犁,二牛三人。”崔?《政论》曰:“今辽东耕犁,……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 人将耕。”用一牛耕田的事例也有一些,但都用直辕。如上述武威磨咀子木牛犁模型,广东 佛山陶水田模型,滕县宏道院画像石牛耕图等皆是。此外,文献记载如《说文解字》 “牛部” 曰:?,两壁耕也。”段注曰:“谓一田中两牛耕,一从东往,一从西来也。”但两汉时期 用一牛耕田的事例毕竟不多。还有一情况应当指出,就是制作直辕,在选材、技术等方面, 均较制作曲辕容易。在性能上,曲辕的优点比较直辕并不突出。因此,直到明清,二牛抬扛 仍与直辕结合,相当受到重视。 总之,铁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各位发明家的心血,并显现了他 们的智慧。铁犁 历史上曾有几百年时间,我国在许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领先,最大 的优势也许就是它的犁。在历史上,西方落后的较突出的事例是:几千年来, 数百万人以一种效率极低,消耗体力极大的方式犁地,造成对人的时间与精 力的最大浪费。 只有我国较早地摆脱了劣犁的束缚。当中国犁最终传到欧洲后,曾被仿 制,同时采用的分行栽培法与种子条播机耧车,这直接引起了欧洲农业革命。 一般认为欧洲农业革命导致了工业革命,而且导致西方国家成为世界强国。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切的基础却都来自中国,而决非欧洲本土所固 有的。 最基本和通用的犁称为阿得犁。它有一个浅犁铧,仅能开出浅沟,因而 有时也用于经常刮风和土壤疏松而干燥的地区。例如,这类犁目前仍在西班 牙使用。我们手头上有关于这种农具的图片,它可追溯到公元前 3000 年的乌 鲁克。这种农具当时常常全用木料制作,因此没有保存下来。 在我国,早期犁的考古证据是很不充分的。然而,从公元前 4 世纪以来 的古代著作已提供了犁地的证据。 我国出土的三角石犁铧可追溯到公元前 4000 年甚至公元前 5000 年早 期。因此,牛拉的“阿得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使用了。约公元前 16 世纪 真正犁(确切地说是旋转犁)的青铜犁铧,在濒临北部湾的越南境内出土, 这个地区当时与我国有贸易往来。但我国大多数犁铧在那时似乎是木制的, 所以也没有保存下来。 公元前 6 世纪,铁包木或实心铁犁已广泛应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铁犁, 在质量上比西方通用的阿得犁好得多。希腊与罗马的阿得犁通常是用短绳捆 在犁的底部,它们分别被称为“斯坦戈犁”和“袖犁铧”。同中国犁相比, 它们既不坚实又不牢靠,即使是用铁制作的也是如此。 公元前 3 世纪,随着炼铁和铸造技术在我国的提高,导致了称为“輨” 的犁铧研制。先人们把这个时期发展的更坚固的非脆性可煅铸铁用于农业 中。从一开始,輨这类犁铧在设计上就比较先进,呈脊形,以便于犁土,而 挡板以平缓坡度向上朝向中心,将土从犁上抛开,从而减少摩擦。大约在这 一时期,铁犁已普及,而弓架式阿得犁开始废弃(只有土质极疏松和风力极 大的地区继续使用) ,而代之以较重而更有效的方框式旋转犁。这种犁可以 用于粘性较大的土壤,而阿得犁太轻又不结实,对这种土质不适用。这种犁 也可以用于阿得犁未能垦过的处女地。 公元前 1 世纪时,犁的宽度已超过 15 厘米,能够开沟作垄。而在更宽的 垄的两边较深地疏通垄沟,至迟在公元前 4 世纪,我国朝廷官吏和学者就正 式推广了框架犁。当时全世界没有一种犁能比得上我国的这种犁,坚固、方 框式、重型、结构良好的犁以及新的犁壁都是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各种犁的 因素。但是,或许更重要的是使用可调节杆,改变犁片与犁梁之间的距离, 可精确地调整犁地的深度。 这种新的操纵方式对农民来说意味着,犁可以经过改装而适应各种类型 的土壤、各个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的作用。犁确实成为具有多种 用途的农具,对农民来说,这像是“鸟枪换炮”了。罗马人只有花大力气倾 斜犁梁才能调节垄沟的深度,这是一种既笨拙又使人极易疲劳的办法。欧洲 在整个中世纪时期大都处于这种情况。 到公元前 2 世纪,大量生产铸铁农具的私人作坊已遍及全国。公元前 100 年时,汉代朝廷在许多省份建立了大的官营铸造厂。铁器在百姓中已相当普 遍地使用,因此铁犁对普通人来说是很一般的东西。那时并不缺乏这些先进 的铁犁,它们在富家中并非稀罕之物,正像早期欧洲条播机头 200 年间使用 时那样。 到公元前 2 世纪或公元前 1 世纪,四种不同的犁壁已广泛地应用于犁。 犁壁对于犁具有极大的作用。它是犁在土层的翻土绞部件,可将犁起的土轻 轻地翻到一边,使土落成整齐的垄坎,而不致造成堵塞。犁壁与犁铧之间有 着良好的配合。由于有不同形状和角度,因此土壤以不同方式翻动成不同形 状。某些早期的犁壁已采用科学的苏格兰犁的设计先驱詹姆斯?斯莫尔于公 元 1784 年阐明的原理,他写道(但他不知道先于他 2200 年已有人应用了此 原理) : “犁铧背与犁壁能不间断或不作突然改变地犁出连续而良好的表面。因 此,翻土必定从犁铧一端空隙处开始,而犁铧与犁壁必定根据同一原理制 成。” 我国古代人民也知道,铁犁铧与犁壁的额外重量大大减少犁地的摩擦而 得到更多的补偿。在 2000 年后,阿瑟?扬于公元 1797 年写道: “犁的重量似乎没有什么影响,这与一般看法相同。??犁的重量对马 的牵拉能力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较大的问题是粘性土壤的阻力,而减轻犁的 重量对此不起任何作用;只有恰当的比例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结构良好的犁壁,可以将土块翻得恰到好处,顺利而又摩擦极少,因此, 好犁犁地就像是用刀切黄油,较重的刀就更容易切黄油。所以,如果结构恰 当,较重的犁就会开出较细且较深的沟,而不会出现多少麻烦。 到中世纪晚期,欧洲才知道有犁壁这种东西,即使在那时,其结构也是 极其粗糙的。这种犁壁是将扁平的木片固定在犁上,提供有角度的表面,翻 上来的土就会与之碰撞而分向两边。我国首先采用的曲形犁壁,到公元 18 世纪才出现在欧洲。由于欧洲缺乏这种犁壁,农民在犁地时不得不一次又一 次地停下来,从犁上抓下土和杂草,因为在犁地的尖铧与把土块翻向一边的 粗壁之间没有光滑的联结表面。增加的摩擦意味着需要有成群的牛拉犁,而 我国的把犁人一般只用一头牛,很少超过两头牛的。 欧洲人通常要集资购买六至八头牛用于犁最普通的地,以致不得不倾家 荡产。这同时还意味着,将要留出更多的土地作牧场,这样,就势必会减少 为人生产粮食的土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当时处在今天美国与西欧的 地位,而欧洲当时却处在今天摩洛哥这类国家的地位。公元 18 世纪以前欧洲 原始的毫无希望的农业无法同公元前 4 世纪以后我国的出色的先进的农业相 比。 带有壁的中国犁在公元 17 世纪时由荷兰海员带回荷兰。这些荷兰人受雇 于英国人,任务是排去当时的东英吉利沼泽和萨姆塞特高沼地的水,他们带 去了中国犁,后来被称为罗瑟拉姆犁。因此荷兰人与英国人最先在欧洲受益 于高效的中国犁。中国犁还有一个别名,叫做“杂牌荷兰犁。”这种犁在水 田里特别有效,因而欧洲人很快认识到,它在一般土地上也一定很有效。 这种犁从英格兰传到苏格兰,又从荷兰传到美国和法国。到公元 18 世纪 70 年代,它是最便宜而又最好的犁。西方设计者在其后的几十年间对这种犁 进行了革新:詹姆斯.斯莫尔于公元 1784 年制出的犁比这种犁前进了一步, 而 J?艾伦?兰塞姆于公元 19 世纪制出的各种犁则又作了进一步的改进。由 于采用了钢框架,产生了近代犁,它是对我国的犁进行多次改进的结果,也 是导致欧洲农业革命的极重要因素。两汉铁犁影响我国古代农业两千年 ------------------------------------------------------------------------------发布时间:
14:58:58 被阅览数: 114 次 来源: 光明日报 文字 〖 大 中 小 〗 ) 一、使用铁犁的地域范围已很广泛——两汉时期,统 治者都很重视发现农业,亦重视推广铁犁和牛耕。从 考古发掘来看,自北而南,已发现铁犁或其部件的省 份有辽宁、山西、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安徽、 宁夏、陕西、四川、甘肃、新疆、江苏、福建、贵州、 云南等,出土铁犁铧或其部件以百数。只有浙江、江 西、 湖北、 湖南等地区在当时, “地广人希, 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 尚无使用铁犁的痕迹, , 而主要使用铁 口或全铁?、铲等。 二、铁犁的进步性和定型化——两汉铁犁的进步 性与规格定型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上:1.犁身全铁 化,称为全铁犁,坚固耐用;2.犁口锋利化,角度缩 小到 90 度以下,锐利适用;3.规格定型化,犁因不同 需要,而有大、中、小型之分,形制亦因需要而有差 异;4.犁头犁冠化,使用于多沙石地区的犁头,多加 装铁犁冠,其形制类似战国时期的“V”形犁,对犁 铧刃部起保护作用,可随时更换;5.犁铧犁壁化。犁 上装有犁壁,便于翻土、起垄,用力少而见功多。 上述不同类型的铁犁和部件, 《中华农器图谱》 在 中都选有典型图片著录。如其中的“辽阳大铁犁” (第 一卷第 155 页) ,是于 1955 年在辽宁辽阳三道壕出土 的,为西汉时期的遗物,其底长 40 厘米、后宽 42 厘 米、 后高 13 厘米。 用复制件在耕后砂壤松土中模拟试 耕,用福格森 165 拖拉机牵引,一人扶犁,用弹簧拉 力计测拉力,入土深度 15.5 厘米,平均拉力为 60 公 斤左右,速度为 0.5 米/秒左右。据此,此大铁犁如 用一头壮牛(乌犍或黄犍)或用牯牛(未阉公牛)二 头抬扛,可持续(二小时为限)作业。元代王祯《农 书》所记?铧, “其制大倍常铧,?亦称是。凡开田间 沟渠及作陆堑,乃别制箭犁,可用此?斫犁底为胎, 锻铁为刃,犁辕贯以横木,二人扶之,可使数牛挽行。 插犁既深,一去复回,即成大沟。 ”?铧及其使用的情 况大约与西汉辽阳大铁犁类似。 两汉的中犁底长和后宽各约 30 厘米, 小犁底长和 后宽各约 20 厘米。 此两种铁犁多用于田间作业。 上述 三种型号的犁一直沿用到近代拖拉机或现代步犁推广 之前。 三、犁架的科学性与二牛抬扛的必要性——耒耜 类农具的构造简单,头刃部之外,只要有一条合用的 木柄即可。可是犁则不同,是以大牲畜如牛马为牵引 力,需要为犁配以较复杂的、合用的犁架。一般犁架 必需具备四个主要部件, 即扶手 (犁梢) 犁床 、 (犁底) 、 犁辕、犁箭,两汉的犁架已四件具备。发现于山西平 陆枣园村、甘肃武威磨咀子、江苏睢宁双沟、陕西米 脂与绥德、内蒙古和林格尔、山东滕县宏道院与黄家 岭、广东佛山澜石的两汉壁画、画像石上的牛耕图及 木陶模型等, 都具体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情况。 至唐代, 陆龟蒙著 《耒耜经》 说江东用曲辕犁, , 有十一个部件。 研究者对其优点似过分夸大, 从现存各种有关资料看, 此类辕在唐宋时期使用者极少,只在敦煌壁画中存有 一例,但却是二牛抬扛;而单长和双长直辕的使用占 绝大多数。只是到明清时期,曲辕犁才渐见推广。其 时二牛抬扛仍相当普遍地在使用中。 二牛抬扛之所以有那么强的生命力,是因为此种 耕作方法是与当时所用牵引力的条件相适应。据今天 的科学实验测定:一头壮牛平时耕地,正常与持久的 牵引力约为 80 至 100 公斤, 一匹壮马的正常与持久的 牵引力为 30 至 40 公斤。两汉的常用农耕牵引力是以 牯牛为主,有时亦用马,用牯牛和马,则用二牛抬扛 的方法比较适宜。关于此事,除上述壁画和画像石上 的牛耕图已有生动的反映之外, 在文献中亦多有记载。 如《汉书·食货志上》曰:(代田法)用耦犁,二牛 “ 三人。 ”崔?《政论》曰: “今辽东耕犁,……既用两 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 ”用一牛耕田的事例也有一 些,但都用直辕。如上述武威磨咀子木牛犁模型,广 东佛山陶水田模型, 滕县宏道院画像石牛耕图等皆是。 此外,文献记载如《说文解字》 “牛部”曰:?,两壁 耕也。 ”段注曰: “谓一田中两牛耕,一从东往,一从 西来也。 但两汉时期用一牛耕田的事例毕竟不多。 ” 还 有一情况应当指出,就是制作直辕,在选材、技术等 方面,均较制作曲辕容易。在性能上,曲辕的优点比 较直辕并不突出。因此,直到明清,二牛抬扛仍与直 辕结合,相当受到重视。[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 我国犁耕具的发展 石犁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犁” 。 夏,商、西周,是我国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 了较大的进步和创造,出现了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农具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 汉代,产生了犁壁汉代的犁是直辕犁,有双辕和单辕之分,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 特别适合在平原地区使用,能保证田地犁得平直,比较容易驾驭,效率也较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已经全面进入牛拉犁耕的阶段,以耕—耙—耱为体系 的精耕细作技术越来越成熟,直辕犁结构已经相当完善,应用更加广泛。曲辕犁隋唐是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其农业技术最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 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曲辕犁的应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耕地的质量。 曲辕犁的发明,在中国传统农具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它标志着中国耕犁的发展进入了 成熟的阶段。我国的传统步犁发展至此,在结构上便基本定型。此后,曲辕犁就成为 中国耕犁的主流犁型。 宋元时期的耕犁是在唐代曲辕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使犁辕缩短、弯曲, 减少策额、压镵等部件,犁身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活,耕作效率也更高。 明清时期,耕犁已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到清代晚期由于冶铁业的进一步发 展,有些耕犁改用铁辕,省去犁箭,在犁梢中部挖孔槽,用木楔来固定铁辕和调节深 浅,使犁身结构简化而又不影响耕地功效,也使耕犁更加坚固耐用,既延长了使用时 间,又节约了生产成本,也是一种进步。 到了现代,大部分地方都用上了机械犁。面积大的土地用拖拉机犁地,小一点的 土地或山区则用手扶犁田机犁地。试论中国犁耕技术进步的推动力胡泽学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 北京 100026)[摘要]犁是中国传统农具中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 犁耕技术的发展、 进步, 与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更迭、历代统治者的重农与革新、土地利用方式的 增加、相关行业技术的进步、人口迁移与生产环境的变化、科技文化交流与民族 文化交融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正是这些因素的推动,使我国古代犁的形制一 次次改变,犁耕技术一次次取得重大突破,犁在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 次次提升。 [关键词]犁耕技术;推动力 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工具的发展创新与推广普及,大大地推动 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历史上每一次生产力的重大突破都生产力的发生发 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又反过来促进生 产力的更大进步。马克思说过:“劳动工具是社会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尺度。”由 此看到,农业生产工具特别是犁的发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 进了社会进步,同时,以犁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中国农业 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农业历史向前的每一步演进,都伴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和 农业生产工具的快速发展。 一、犁的发展历史 人类使用工具的历史远远早于农业发明的历史。在原始的渔猎采集时代,人 类就发明了木石工具。最初用于挖掘植物块茎的木棒逐渐演变成“耒”,经过改 进后成为“耜”。这就是原始耕作工具的雏形。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有很强 的连续性, 犁的发展演进的连续性更加明显。 从耒耜到石犁, 再到青铜犁、 铁犁、 直辕犁、曲辕犁,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一种形制的发生发展伴随着与其它形 制共存、发展高潮到逐渐被新的形制所取代。 (一)耒耜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实行撂荒耕作制,最初是生荒耕作制,继之是熟荒耕 作制。这一时期耕作技术的特点是刀耕火种,生产技术的重点逐步由林木砍烧转 移到培肥地力。反映原始农业的绝大多数农业遗址呈现以种植业为主,农、牧、 采(采集)、猎(渔猎)相结合的经济面貌。 这一时期的农具以石器为主,并广泛使用木竹器、骨角器和蚌器。石斧、石 锛一类砍伐工具的应用是原始农业的特点之一, 与之并存的是播种用的竹木棒和 收获用的石刀、石镰。锄、铲一类翻土工具是稍后出现的,在我国尤以耒耜的使 用最具特色,完全靠人力手工操作。 耒,是原始农业早期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农具,由采集时代的一些工具过渡而 来。基本形制是一根适合用手握的木棒,将木棒的一端或两端砍成或磨成或烧成 尖状物即成。 耒的主要功能是为播种时在地面上戳出土穴, 再把种子放进土穴中。 对于“耒”形制的演变,四川大学的徐中舒教授认为,从甲骨、铜器到山东武梁 祠石刻,将及千余年,此千余年中,耒的演变,也可以从今传世的古钱币中的圆 足布、方足布、尖足布等古农具的仿制品中可以了解到①。 耜,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片状刮削器或砍砸器演变过来的,耜的最初形状是不 固定的,以后逐渐采用近似圆形的石片,或略带小柄的圆形石片等,石片的一侧 有刃口。人类在挖掘植物根的同时,植物周围的土层也被翻动了。人们利用不同 形状的挖掘器时,不断的实践、摸索,发现石片或骨板的刃口宽而钝时,费时费 力, 而用近似长方形或椭圆形、 刃口略尖的石片或骨板挖掘的效果更好、 更省力。 “耜及犁冠作半圆形者,乃其演进中最宜当的形式,最初的耜大概就是木制 的圆头叶式农具。圆头取其刺地,平叶取其发土多;到了铜器时代,社会上渐次 觉得木制的农具不及金属制的犀利,于是就在平叶前端嵌入半圆形的金属制耜” ②。 耒耜,是由耒和耜两种独立的原始农具结合演化而来的一种古老复合型农 具。耒变成了耒耜的柄,耜变成了耒耜的头。人们发现,耜作为工作部分,挖掘 植物的块根块茎的效率高,效果好;耒细长,作为耒耜的柄,充分利用了人的身 高和耒长的优势。将耒捆绑在耜上,使耜有一个较长的柄,劳动者不仅可以站立 操作,耜的受力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人的手脚可以同时使用,扩大了劳动的作 业半径,省时省力。 从我国南北各地出土的耒耜的情况来看,南方出土的骨耜比较多,仅在浙江 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 76 件骨耜。北方一些地方出土的一般是通体扁平叶状的 石耜。 与南方的骨耜一样, 同为耜耕农业的代表农具。 石耜以东北的西辽河流域、 内蒙古东部出土较多,河南、山西等地也有发现。 (二)石犁 耒耜耕地,非常费力,耕作效率低下。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劳动 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便开始琢磨在耒耜的柄上系一绳,由人拉动,后来这种牵 拉的绳又被一根木棍代替,形成了一种有犁把、拉杆、犁铲的新工具,石犁的雏 形就出现了。 关于我国犁耕的起源,牟永抗、宋兆麟等学者作了专门的研究,他们将各方 观点作了归纳,提出了以下四种不同的看法③:一是牛耕始于神农,二是起源于 商代,三是起源于春秋战国之际,四是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他们分析认为,从大 量史料看,犁耕始于神农,显然为时过早。至于说赵过发明了牛耕一说,又为时 过迟。因为战国、秦汉时期大量铁犁铧的出土。范楚玉教授认为,长江下游水田 地区开始进入犁耕农业阶段大约在距今 5000 至 4000 年间, 而黄河流域旱地农业 地区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也开始进入犁耕农业阶段。 当时的犁除了石 犁外,一定还有木犁④。 从考古资料中看,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 犁”。距今 5000 年左右的浙江吴兴邱城遗址中已经出现了双刃三角形石器,即 石犁。河南孟津小潘沟新石器晚期遗址出土了一种呈锐角三角形的石器 。 石犁是由石三角形器发展、 演变而来的。 石犁的出现, 形成了传统农具 “犁” 的雏形, 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 对推动播种工艺的发展也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虽然这一时期犁耕时代还没有来临, 但为犁耕时代的来临作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 准备。 (三)青铜犁 原始社会后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农业发展处于沟洫农业时 期,即从夏时代起,经商、西周迄春秋止,是我国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生 产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创造,出现了青铜农具。考古发现和 研究表明,我国青铜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 5000 年前,此后经过上千年的发 展,到距今 4000 年前青铜冶铸技术基本形成,从而进入到青铜时代。 就考古发现的青铜农具实物来说,根据其形制结构特点及其出土状况分析, 其中有些是用于农业耕作的实用器,但也有不少属于礼仪用器。迄今所知,考古 出土的商代西周时期的青铜钁、铲、锸、耒、耜、犁、锄、镰、铚等总计不过 100 余件,但同时期的非金属同类器具则数以千计。商代西周时期的确存在着青 铜农具,但并没有普遍使用,更没有取代各种非金属农具在农业生产中的统治地 位。 不管怎样,青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这表 明人类社会迎来金属农具的新时代,为今后铁犁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铁犁与直辕犁 冶铁技术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商和西周时代进入鼎 盛时期的青铜冶炼,到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提高,这为冶铁技术奠定了物质基 础和技术基础。随着冶铁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在农具制造业范围内,铁则 逐渐取代了青铜。到战国晚期,用青铜制造农具已经不多见。各地都有相当数量 的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出土,主要有铁犁、铁锄、铁锸、铁?、铁镰等,其中最重 要的是铁犁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农具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的时代特点。只有到铁 农具普遍出现的战国时代以后,犁耕技术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汉代,产生了犁壁。目前,发现的汉代犁壁主要有板瓦形、菱形、马鞍形 三种。汉代大力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方法,耕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并且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汉代的犁是直辕犁,有双辕和单辕之分,基本上是二 牛抬扛式,特别适合在平原地区使用,能保证田地犁得平直,比较容易驾驭,效 率也较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动荡,政权更替频繁,游牧民族大量内迁,因此 人们通常认为, 这一时期北方经济遭受严重摧残, 农业生产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 由于长期的动荡和分裂,汉代庄园经济和以家族势力为中心、兵农结合、耕战结 合的封闭式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这一时期得以延续。农业生产已经全面 进入牛拉犁耕的阶段,以耕—耙—耱为体系的精耕细作技术越来越成熟,直辕犁 结构已经相当完善,应用更加广泛。在这个时期,由于大量的移民南迁,直辕犁 和其它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逐渐向南方传播,为曲辕犁的创制,提供了技术 条件和推广基础。 (五)曲辕犁 隋唐以后是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 其农业技术最重大的成就是 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在土壤耕作方面形成了耕—耙—耖等一套完 整的措施。 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唐代以后广泛应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水田。 唐代陆龟蒙《耒耜经》对曲辕犁的记载是:整架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用金 属做的有两件即犁鑱和犁壁,其他是用木材做成,如犁底、压鑱、策额、犁箭、 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盘。 曲辕犁的应用和推广, 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耕地的质量。 曲辕犁的发明, 在中国传统农具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它标志着中国耕犁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阶 段。我国的传统步犁发展至此,在结构上便基本定型。此后,曲辕犁就成为中国 耕犁的主流犁型。 宋元时期的耕犁是在唐代曲辕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使犁辕缩短、 弯曲,减少策额、压镵等部件,犁身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活,耕作效率也更高。 到了明清时期,耕犁已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到清代晚期由于冶铁业的 进一步发展,有些耕犁改用铁辕,省去犁箭,在犁梢中部挖孔槽,用木楔来固定 铁辕和调节深浅, 使犁身结构简化而又不影响耕地功效, 也使耕犁更加坚固耐用, 既延长了使用时间,又节约了生产成本,也是一种进步。 二、犁耕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从历史的发展轨迹看,每一次犁的型制和耕地技术的发展进步,都与生产力 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更迭、历代统治者的重农与革新、土地利用方式的增加、相 关行业技术的进步、人口迁移与生产环境的变化、科技文化交流与民族文化交融 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正是这些因素的推动, 使我国古代犁的形制一次次改变, 犁耕技术一次次取得重大突破,犁在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次次提升。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更迭 社会经济制度的更迭,说到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推动。生产力 发展了,它要突破生产关系的羁绊,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制度的进步,社会经济制 度的进步,也改善了生产关系,使新的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反 过来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可见,社会经济制度对农业生产和生产工具的发明、 改进、发展影响是巨大的。我国古代每次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都是与社会经济 制度的变革或调整分不开的。但农业生产和生产工具的发明、改进不是单纯地受 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发明、改进,也为一定的社 会经济制度的建立或这种经济制度的调整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物质基础, 而这种经 济制度建立和调整后,又反过来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发明、改进产生 深刻的影响。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进步。 我国奴隶社会,奴隶主统治者极力推行井田制,而井田制正是建立在沟洫农 业的基础上的。井田制的实行又反过来使耒耜、沟洫、耦耕相结合这样一种农业 形态获得了加强。奴隶在耦耕、脅田的过程中,有机会在一起研究实验新的耕作 方法和开发新的耕垦农具,发明青铜冶炼技术,并把这一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工 具的发明、改进上,促使耕作技术在耒耜的基础上,创制了青铜犁。 铁犁与牛耕的使用,商品交换的发展突破了井田制的樊篱,导致了封建地主 制的建立,而我国精耕细作农业也进入了成型期。沟洫农业时期生产工具和生产 技术的进步已经孕育着精耕细作农业, 但它的形成和发展也是离不开封建地主经 济制度发生和发展这个重要条件的。在我国封建地主制下,农业生产主要是由个 体农户经营的,农民人身相对自由,土地可以私有,实行地租,经营比较自主, 因此他们生产有动力,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但在多子继承、土地可 以买卖和兼并等条件下,他们的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条件不稳定。这样,中国古 代农民就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愿意用多投劳动、精细耕作的方法,争取在有 限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形成 的。我国封建地主经济制度有其特有的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再生能力,从唐宋 以迄明清,正是地主经济制的自我调整,使小农进行生产的条件获得某种改善, 人们有积极性对自己使用的农具进行改进,并发明了新的农具,从而使建立在小 农经济基础上的精耕细作农业继续获得发展。 由此看出, 社会经济制度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工具特别是犁的发明和改进 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历代统治者重农与革新 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把富国强兵作为自己治国安邦的重要目标, 但富国和强 兵都离不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安居乐业。于是,形形色色的重农思想登上 了历史的舞台。其中最典型的是“国富论”与“民富论”、“上下俱富论”以及 “三才论”等等,在历史上都产生过重要影响⑤。 最早提出国富论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商鞅(约公元前 390- 前 338 年)。商鞅应秦孝公之召入秦后,力劝孝公变法图强。商鞅认为,要实现 这一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他主 张“事本”而“抑末”。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论由来。 与“国富论”相对立的是“民富论”,其代表人物是孟轲(尊称孟子,公元 前 372-前 289)。孟轲则主张用仁政感化达到统一。施行仁政,首先要使人民生 活富足,安居乐业。孟轲提出要让农民拥有赖以生活的“恒产”,即耕地。 到战国后期, 出现了融合两派观点的新的经济管理理论, “上下俱富论” 即 。 这个经济学派的理论核心是主张国家在政策取向上必须做到“上下俱富”,否则 国富民贫或者民富国虚都是危险的。《管子》和《荀子》比较集中地阐述了这种 新的理论。 《管子》吸收了商鞅的“农本”思想,把农业称为“本事”,认为农业是社 会经济的基础,只有发展农业生产,才能使国库充盈和人民富足。“民事农则田 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显然,《管子》的 经济观比商鞅的狭隘国富论更具有治国的实用性。 荀子的经济思想核心是“以政裕民”,与今天常说的“政策兴农”很相近。 荀子主张统治者要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合理征收集市商品的交易税,减少商人 (非农人口)的数量,少抽调民夫徭役,尤其不要妨碍农事耕作,这样国家就富裕 了。荀子还主张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管理和促进农业生产,他认为“节用故多 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粟出百倍”。 《吕氏春秋》第一次将“三才”思想用于解释农业生产:“夫稼,为之者人 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里的“稼”,指农作物,也可泛指农业生产 活动,“天”、“地”则指农业生产的环境因素,人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这 段话突出农业生产的整体观、联系观、环境观,在我国传统农学中占有重要的指 导性地位。 北魏农学家、《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继承和发展了“三才”思想,他指出 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是在尊重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实现的, 强调生产 安排的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三宜”原则。 总的来说, 古代的统治者的重农思想, 虽然没有直接作用于犁耕技术的发展, 但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从而间接地推动了农具的发展。首 先,这些重农思想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认同,并用政治控制的手段将这些思想融 于实际农业政策中,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其次,这些重农思想的推行,使用 国家政权更加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生产关系,从而大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 发展。第三,农业生产发展了,生产力要发展,必然推动生产力中的生产要素的 发展,作为生产力重要要素的生产工具,也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创制、改 进、完善。这些重农思想的推行,归根结底,细微之处还是落实到农具的发展上 来。 在我国古代,不仅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重农思想,而且在农业生产方面设立了 专门的官职,推广普及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其中也包括农业生产工具。在原始 社会部落联盟的尧、舜、禹时代,氏族公社就设立了掌管治水、农耕、渔猎的职 官;到了商、周,统治者倡导耦耕、休闲耕作;战国时期,封建统治者大力推广 铁犁及深耕、熟耰、易耨等主要技术;汉代专门设立主管农业生产的官职,“搜 粟都尉”赵过组织大批的能工巧匠对农具创制、研发、改进和推广,使犁耕技术 得到了广泛普及与应用,大力推行牛耕技术;唐代创制了曲辕犁,等等,这些不 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而且对犁耕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人口增长与迁移 人口的消长、转移和分布对农业生产工具的创制、改进发生重大的影响。在 手工操作为主的古代农业时代, 人口的增长提供了进行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要素— —劳动力。所以农业总是在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发展起来,新的农业生产工 具也是在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发明、创制出来,并在那里推行开来。而人口 的转移往往导致农业重心的转移, 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农业耕作技术和农业生产工 具的传播。 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口繁衍提供了物质前提, 诸侯各国和历代帝王为了 赢得战争, 对发展农业生产和人口增长非常重视, 颁行了一系列的兴农政策措施, 在客观上推动了人口的增长。“秦汉时期的关中地区,农业繁荣,户口增加,人 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 200 人以上,其余地方 100 至 200 人,而江浙一带的人口密 度不到 10 人,南方大部分地区不到 3 人,直到到隋唐时期,南方已大有开发, 北南人口之比才上升到 7:3。”⑥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 2 年)黄河流域的河南、 山东、山西、河北、陝西五省共有人口 2800 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 2/3,而面 积数倍于它的中东南八省(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68 万余人,仅占全国总人口 1/10 强⑦。 魏晋以来,由于长期的战争、灾害的影响,有多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西晋 “八王之乱”开始,中原人口大量迁移江南。永嘉之乱后,洛阳倾覆,中原的农 业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也随之迁移江左。安史乱后,宋金对峙时期人口大迁移促 进了江南社会经济的又一次大发展。 江南农业的每一次飞速发展和农业生产工具 的革新都伴随着中原地区的技术和文化的大规模南移, 为南方精耕细作农业体系 的形成准备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 他们也带来了大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先进 的生产工具。 (四)农业生产环境的变化 我国国土辽阔,南北纬度跨度大,海拔高度相差很大,生态环境多样化。在 不同气候的作用下形成多样的土壤类型, 丰富的作物种类, 千变万化的生产环境。 不同的土壤条件、作物类型、生产环境对犁耕技术的要求不同,从而创制出不同 形制的犁。 1.土壤条件。犁耕作为一种破划土的运动,那就必然与土壤的质地有着直接 的关系。不同的土壤类型对犁的结构要求不同,为了适应不同的土壤类型,犁的 形制也必须产生变化。 我国土壤类型丰富,但是真正能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类型有:砖红壤、赤红 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漂灰土)、褐土、黑钙土、黑 垆土等⑧。中国耕作土壤呈现不同的地理分布: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 黄棕壤等类型主要分在我国的南方;而棕壤、暗棕壤、寒棕壤(漂灰土)、褐土、 黑钙土、 黑垆土等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 不同的土壤类型, 土壤的颗粒(土 粒)的大小不一样,土粒的大小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一般来说,随着土粒 直径的减小,土粒的吸湿量、最大吸湿量、持水量、毛细管持水量将增加,而土 壤的通气性、透水度则降低,土壤的力学参数如凝聚力变大;反之,土粒的直径 加大,土粒的吸湿量、最大吸湿量、持水量、毛细管持水量将减少,而土壤的通 气性、透水度则升高,土壤的凝聚力变小⑨。土壤的凝聚力对犁耕技术来说,是 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土壤中所含粘粒的成份越大, 则土粒之间的凝聚力也越大, 耕作时土壤不易破碎,犁耕时的阻力也大。我国南方地区的土壤主要是这类粘性 土壤。相反,砂土和砂壤土因所含粘粒的成份很少,所以耕作时土壤易于破碎, 犁耕时的阻力也较小⑩。 由于这些条件的变化,要求不同形制的犁与之相适应。北方更适合直辕犁等 形制犁的使用,犁铧薄而大,犁壁短且小,或者根本就不需要犁壁,犁铧朝上的 部分凸起, 起到翻土的作用。 而南方水田更适合曲辕犁的使用, 犁的起土、 松土、 深翻晒土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挥,这就要求犁的结构上,首先犁铧(镵) 要厚而小,犁铧尖部呈锐角,便于切入土层、深耕起土;要有形体上较大较长且 明显曲面的犁壁,便于翻土彻底,这就要求要有犁箭,以便可以上下调节犁耕的 深度,因而犁评、犁建也就应运而生。 2.作物类型。不同的作物对犁耕技术的要求不同。许多流传下来的农业谚语 中略见一斑,如:“棉花一条根,只要犁得深。”“豆子一条根,只要犁得深。” “犁田多一寸,谷穗长一寸。”“浅耕稀植得稻草,深耕密植长珠宝。”“深耕 长谷,浅耕长壳。”“深耕细耙,稻长下巴;瞒犁塌耙,稻谷少打”11。由于深 耕对作物生长有很多好处,但深耕对犁耕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犁的形制因 耕作的深度不同而应有变化,深耕,则犁铧要厚,铧面要平,便于吃土,能够承 受强大的拉力江,而且要有犁壁,便于翻土。浅耕,则犁铧要薄,不一定要安装 犁壁,犁铧面突起,可以起到翻土、开沟的作用。 3.生产环境。大量的人口来到南方后,农业生产环境同北方比,发生了很大 变化,南方多半是水乡泽国,山地、丘陵,耕地要么是畬田、梯田等小田块,要 么是围田、圩田等“塘浦圩田”,要么是涂田和沙田、架田等,南方雨水充沛, 土壤粘性大,等等,北方的长辕直辕犁非常不适合南方生产环境的需要,人们不 得不发明以曲辕犁为代表的新的南方水田生产工具,来取代旧式的耕犁。 (五)土地利用方式的增加 土地利用形式的发展动力首先源于人口压力。唐宋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 移,南方人口大量增加,出现了人多地少的局面。何处去取得耕地的补偿呢?南 方和北方相比,地形地势较为复杂,除了有早已开垦利用的平原以外,更多的是 山川和湖泊,于是与水争田,与山争地是解决耕地不足的主要方向。另外,各种 农具的出现,也为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隋唐宋元时期的土地利用 形式有畲田、梯田、圩田、沙田和涂田等几种主要的形式。 扩大耕地面积有赖于农具的改进, 犁刀的出现就是一个例子。 荒地年久失耕, 根株骈密,为了适应开垦荒地的需要,出现了犁刀。严格说来,犁刀并不是一种 能单独使用的农具,而只是一种附加在犁上的一种刀刃,这种刀刃有良好的破土 和节断根株的性能。 在扩大耕地面积、改进农具的同时,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稻作的勃兴,一 大批与稻作有关的农具相继出现, 唐代出现了以江东犁(曲辕犁)为代表的水田整 地农具,包括水田耙、碌碡和礰礋。宋代耖得以普及,标志着水田整地农具的完 善,还出现了秧马、秧船等与水稻移栽有关的农具,宋元时期则是水田中耕农具 的完善时期。 在人均土地面积减少的条件下,解决民食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土地利用 率。稻麦二熟是唐宋时期农业生产的突出标志,多熟种植和提高复种指数明清时 期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志。明清时期,在江南地区,双季稻开始推广,在华南和台 湾部分地区,出现了一年三熟的种植制度,而在北方,二年三熟制获得了发展。 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粮菜间套作一年三熟和二年三熟的最大限度利用土地的方 式。 这些不同土地类型的开发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增加, 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地扩大 了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对犁耕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犁辕不能太直太长,以适应 梯田、圩田、涂田、沙田等耕地实际状况的需要;提高犁铧的质量和犁体本身的 强度,坚固耐用,以适应多熟制和提高复种指数的需要,因此,人们在长期的农 业生产实践的探索中,创制了曲辕犁。曲辕犁,是在北方长辕直辕犁的基础上创 制而来。 (六)相关行业技术的进步 犁耕技术的发明与进步,不是孤立完成的,而是与相关行业技术的进步和发 展密切相关。金属 铸造技术的成熟,工程技术和制造技术水平的进步,以及 人们对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认识的提高和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并将其应用到 农具的发明和创制过程中,使得人类可以使用金属制造生产工具。 1.金属冶炼技术的成熟。青铜和铁的冶炼技术的发明与发展,对犁耕技术的 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制陶技术的成熟,煤炭等新燃料的使用,极大地推进 了金属冶炼技术的成熟和金属铸造技术的进步,提高了铁制犁的硬度和抗性。在 陶制容器中用木炭可将碱式碳酸铜还原成金属铜, 然后铸成各种形状的器皿和用 具。考古资料已经证实,在公元前 3000 年,人类已经普遍掌握了用木炭炼铜的 技术。公元前 200 年的西汉初年,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把煤炭作为新的燃料,带入 的冶金行业,于是中国迅速普及了铁器工具。 2.工程技术的进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不仅 提高了自己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且推进了工程技术的进步,对犁耕技 术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人们在修建水渠、 堤坝、 房屋等建筑工程时, 对物体的结构、不同物体使用的环境和受力情况,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人们把 这些认识经过相互学习、总结归纳,并逐步应用到农具的改造上来,对犁体结构 的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犁的动力部件由原来的耒耜结构,演变可用人拉或畜力 牵拉的木棍或绳索,原始的犁辕就出现了。人们通过对工程结构的认识,来改造 犁体的结构,使在使用过程中增加了稳定性。这样,一个中国式的框形犁就出现 了。 3.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古代的战争推动了木工技术和金属铸造技术的进步, 从另一个侧面上有力地推进了犁耕技术的发展。古代社会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促 使金属武器普及,并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战争促使金属铸造和木工等技术的不断 进步,金属铸造和木工等先进的科学技术首先应用到战争中,为战争的最后胜利 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保证。这样,木工技术、金属铸造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这些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同时也完全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古代战争中,畜 力牵拉的战车,其木质结构的辕,被人们认识后,应用到农业生产工具中,变成 了直辕犁的辕,战车的畜力牵拉方式也被应用到耕地农具的牵拉方式中。犁的动 力部件和牵拉动力改变了,犁耕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犁铧的铸造,也会得 益于兵器中的剑、枪、箭等金属兵器的铸造技术,这些技术在农业生产工具铸造 过程中的应用,无疑也改变了犁铧的形制,提高了犁铧的入土效果,提高了工作 效率。 4.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相关知识的积累。由于人们在工程修造、金属器 具的铸造过程中,对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使人们在制 造犁的木质结构和金属结构时,也得到了新的启迪。从考古资料来看,最初的铁 犁应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属于北方旱作区,土地肥沃且疏松,易于耕 种。犁铧的夹角呈钝角,而犁耕技术被带到南方,大量水田和红黄土壤,使用钝 角犁铧,阻力大,而且还不便于翻土。这就要求对犁铧的形制进行改进,犁铧的 夹角变小, 犁铧上面平滑, 以便于犁铧容易切入土层, 减少阻力, 减轻牵拉力量。 这时的犁铧也就变成“犁镵”。 《授时通考》中对南北方犁铧的形制的描述: “铧 与镵颇异,镵狭而厚,惟可正用。铧阔而薄,翻复可使。” 犁辕由直变曲,一方面可以使犁头翻起的土垡不再受犁辕的影响,提高犁耕 的质量。 另一方面, 可以使犁辕的牵引点降低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犁的牵引点(犁 盘与犁辕相交处)、犁的阻力点(犁铧尖端)和牛的施力点(牛肩与牛轭接触处)处 于一条直线上时,只要牵引力在水平方向有一个很小的分力,犁就会按照水平方 向匀速运动,从而大大地减轻了犁的阻力,役畜的牵拉力也减小 12。 (七)科技文化交流与民族文化交融 科技文化交流与民族文化交融,有力地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从而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不同的民族创造的文化存在差异,不同地域的文化风貌也不尽相同。人口在 空间上的流动,实质上也就是他们所负载的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不同民族不同 地域的民族文化交流,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文化的迁移和交流。在信息交流主要 靠人工传递的古代社会,文化传播一般都借助人口的迁移或相互交流来完成。 民族的特征之一是有共同的经济生产,而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经济活 动,因此,从事不同类型的农业,成为区别不同民族的重要依据之一,并形成不 同类型的文化圈。文化圈的内部,存在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农业的发展包括纵的 和横的两个方面:纵的方面是生产内容的丰富、生产领域的扩大、生产工具的改 进、生产技术的提高,等等;横的方面是先进技术的推广,农业地区的扩展,等 等。这两个方面都是在各民族斗争和融合的过程中向前推进的,以至于我们很难 把各民族的成就截然分开。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形成了各民族彼此杂居和互相交叉的局面,即所谓“大杂 居、小聚居”。由于战争、逃亡、戍边、屯田、经商等原因,各少数民族地区无 不居住着相当数量的汉人和其他族人,有些甚至融化到这些少数民族中去。他们 一方面学习、适应当地民族的生产经济和生活方式,同时又传播汉族和其他民族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农业的许多历史成果, 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的分裂,但每次分裂最后都被新的、更大的统一所 代替。 每一次新的统一都促进了各民族的互相联系和往来, 他们带来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生产技术。这些文化和技术的交融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民族间的融 合, 不仅带来文化的交融, 而且带来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传播。 汉唐以来, 由于中原人口的增加,加之连年的战乱、饥荒,大批的中原人口向地广人稀的南 方稻作地区和北方游牧民族地区转移。他们不仅带走了自己的妻儿老小、用品家 什,而且带走了流淌在自己血液里的文化、中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 具。这些迁入者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与当地土著民族产生民族文化碰撞和科学技 术交流,互相融合,互相包容,互相学习,并结合新的环境中自然生态条件的实 际,改进了原来的耕作技术和耕作方法,创制了大量的新农具。从现在仍在中国 不同地区使用的犁的形制来看,例如山西某些地方使用的镪犁、贵州瑶族地区使 用的夫妻犁、云南各民族使用的各种形制的犁,都或多或少地留有古代中原地区 直辕犁和唐代创制的曲辕犁的印记。这些犁耕技术的交融和结合,既丰富了各民 族的文化内涵, 又改进、 提高了各民族的农业生产技术, 为各民族的繁荣、 进步,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① 徐中舒:《耒耜考》,《农业考古》1983 年 1 期 ②徐中舒:《耒耜考》,《农业考古》1983 年 2 期 ③牟永抗、宋兆麟:《浙江的石犁和破土器》,《农业考古》,1981 年 2 期 ④范楚玉:《试论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农业考古》1983 年第 2 期 ⑤ 王伟光:《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研究》,第二章《中国历史上的重农思 想与农政演变》,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 年版 ⑥董恺忱 范楚玉:《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⑦李根蟠:《中国农业史上的 “多元交汇”——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特点的 再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 年第 1 期 ⑧熊毅 李庆逵主编:《中国土壤》,科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⑨熊毅 李庆逵主编:《中国土壤》,科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⑩季曙行:《“石犁”辨析》,《农业考古》,1987 年 2 期 11 农业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农谚》上册、下册,农业出版社 1986 版 12 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年版/article.php/10918
铁犁——为大家提供各种日常写作指导,同时提供范文参考。主要栏目有:范文大全、个人简历、教案下载、课件中心、 优秀作文、考试辅导、试题库、诗词鉴赏。
相关文档:
下载文档:
搜索更多: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甜梦文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犁村救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