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类似春天的作文,你的读后感作文想是什么?

读完漏屋的《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你的读后感是什么?
我看了以后深受感动,我们现在英语的教育是辛苦却少有成效,而国外关于语言学习的研究和成果已经那么科学、有效了,却还没有引进国内来。一方面是因为涉及的教材要完全重新改版,一方面这种科普知识在国内也还没有普及吧,我想问问看:大家看过以后,有什么看法?
按投票排序
读完这篇长文,总体感觉是有些观点还比较新颖,正中要害,打破了常规的思维解答了语言学习的误区;讲到语言学理论---要不是我学过,我绝对看不下去、也一时没有办法明白作者在说什么。这一块太学术,非专业可能会看得云里雾里:什么是“i+1”、谁是乔姆斯基等等,这类名词可能就稀里糊涂了;讲到最后四个阶段的学习方法就有点乱并且冗长,夹杂了各种例子、理论、实验等等,看着看着就不知道走到哪个阶段了。而且作者所推行的学习方法比较“高端”,CALL,还需要计算机的辅助。我天朝啥都缺,就是不缺人。这样的条件,在天朝推行还是要个十年八载的,而且也还只是针对部分有条件的学习者。因为作者是在推行自己的观点,所以可能使用的语言比较慷慨陈词,高亢激昂会让部分读者觉得“偏激、不爱听、non-sense”,但这是一个创新者所必备的素质。假如他自己都不真心相信自己的这套方法体系,那谁还能信呢?边看边摘下了这篇文章rock到我的部分并略作评析(标题是我自己加的):1、对人体器官的重新认识。发音不准的主要原因不是嘴的问题,而是耳朵的问题。科学实验告诉我们,只有小孩子的耳朵对各种语言有高分辨率,才可以听准任何语言的发音而模仿到位,成年人不行了。知道这个就像知道,原来人嘴巴的味觉其实来源于灵敏的嗅觉。我真心相信发言不准是耳朵没听准的问题,因为有切身体验:读到这段不由得想起自己录歌的时候,所戴的耳机必须能听地到伴奏,否则就唱得很糟糕。2、拒绝翻译式地学英语,培养英语思维。科学家做过实验:如果听到外语需要必须在大脑中翻译的话,正常速度的语言一般人只能翻译到第三个字就跟不上了,个别人能翻出四个,几乎没有人能超过四个。可大量的句子都是超过四个单词的呀。所以我们很多同学总在那里重复简单英语而提不高。从说话的思维机制上讲,人在说话时,大脑是禁止思考语法规则的。一旦想规则,人就不能说话了。想一下我们中文都说得这么流利,能去想语法规则吗?主语用这个,谓语用那个,状语放在这里。。。根本不可以!那英语也一样嘛。所以语法知识不但不帮助形成英语思维,反而在捣乱。 所以大家已经发现,“翻译”和“语法”不但不帮助提高交流能力,反而阻碍英文思维。其实许多人都已发现了这个问题。可问题说到底,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去改变去解决这一问题。我也一直在强迫自己在看英语阅读时不想中文的意思,不去用中文的翻译去理解英文。这样的强迫对于提高阅读速度和更好地用英语思维都有好处。用翻译的方法学习一种语言,或多或少都是无法避免的。试想,就连学习古汉语的诗歌、短文我们都要依赖翻译,况且是另一种思维的英语呢?用翻译的方法学英语是有缺陷,但现阶段无法避免,只有依靠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再来进行质变吧!3、无效的输入“无效的输入”,或本人管它们叫“无效的声音”,因为不懂,跟听到的噪音没太大区别。噢,原来到了国外和老外瞎交流没效果,说的都是会的,听的都是能懂。不懂的很难懂,不会说还是不会说。我们现在明白了,原来到了国外,英文还要靠自己系统学。这个绝对有!就像作者举得例子,听阿拉伯语的广播并不会让你学会阿拉伯语。因为都是无效的输入。你听不懂,也无所谓他说的是什么。4、中外教育体系差异背后的语言思维因素结果本科时,人家把以前中学小学被咱拉下的早都补上了,到研究生阶段一下就把咱盖过去了。到这阶段,要做研究项目,需要创造力了。结果外国同学小时候开发的智力全用上了,中国同学到此时才思枯竭,小组项目中只有给人家找资料的份,人家还经常不爱带你玩儿。为什么国外没有类似对外语学习成功个人的追捧?没有某某外语学习法?为什么那里外语学习研究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目前研究水平已尖端到脑神经学的层面,而且国际知名的专家很多,但却常说“对很多实现的具体实现过程尚不清楚”?每个成功的语言学实验成果公布时,总是详尽地公布本实验的条件和前提而不泛泛下结论性论断我倒还从没想过中西方教育体制背后可能会有语言背后的深层因素。如果果真是这样,那莫非汉语不变,教育体制就不会变喽?要是中国的教育体制真变了,会不会也逆影响到汉语的变化?5、SLA&LAD什么是“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获得”,为什么说它与“学得”不同?关键在“获得Acquisition”这个字上。“学得”派认为外语靠理性学习,“获得”派认为语言能力应该是下意识自然获得的,理性学习不正确,尤其不能实现交流。这个“学得”、“获得”、“习得”、抑或是作者母亲提出的“悉得”,都是试图用翻译的手法在汉语中找到与acquisition的对应而已!“语言习得”这个似乎是惯用的说法,要是能理解acquisition的含义,用“习得”来解释也不错!我挺喜欢这个译文的。不由得又想到乔姆斯基的LAD(多译为:语言习得机制)以及这个理论背后的IH(天赋假设),既然都天赋了,自然就不是学来的。所以考虑这个”习“的含义么。。。诶,真心好纠结!我只能说,我喜欢”习得“这种说法吧。6、进入到“建立英文思维”的具体手段(1. 早期(Early Stage)或初始理解期(Pre-production/Comprehension Stage)。 (2. 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3. 增长期(Getting Serious) (4. 高级期(Scaling Everest)作者的这几个阶段的汉语和英语没有字面上的对应关系,而是被附加了更多的深层意思。说实话,写得太长了……而且乱,看起来很没有层次感,没头没脑的。虽然有许多例子,有具体的详细的操作方法做支撑,可要实行起来不知道有几分可能性。光是这从小到大的量化标准就难以具体操作……要是单一的实验对象从小培养还行,可是看天朝,一个班级多的六七十号人,少的也得十来个吧?老师不够用啊!管不过来,硬件也不过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指手画脚一点:发音绝不仅仅是听力的问题,在知道放松下颚之前,我的e as in mend和 u as in but 怎么听怎么奇怪,但就不知道怎么改类似的有r as in root 和 l as in loot所以我觉得通过浸泡学英语的都是神
这篇文章两个月之前读的,当时一口气读了两遍,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但文章的确散乱。关于文章的结构,@Laura 已经总结得很好了。下面是我自己的笔记。我剔除了所有的误区分析和冗余的信息,最大程度的考虑了可行性(保留了早期、提高期、增长期的学习要求以及具体方法,去除了高级期,因为增长期结束后,语言的问题就解决了,剩下的是文化的问题),记录了一些个人的想法。====== 一、早期(Early Stage)从零基础到1000单词短语。用标准读音。不说、读、写,只听。 声音——含义(尝试用视觉、嗅觉、触觉、动作),而不是 声音——字型——含义。罗赛塔石碑 不想中文,用英文界面 二、提高期(Upping the Ante)3000左右词汇量。用标准发音。提供“可理解性输入”,难度控制在第一遍听能到80%~90% ,情节连续或熟悉(将新信息与已有信息混合)。最理想的材料是有视觉辅助的。画面最好是静止的,信息尽量少。不要文字、语法、中文翻译。绝对禁止阅读和记笔记,不必有英文字幕,当然更不能有中文字幕。常用的5000以下的单词,对英文思维要求很高,要达到听到后马上反应的是该词表达的事物本身而非中文解释;5000个常用词以外的单词,出现的几率较小,就算用先中文记忆也没有太大关系,效率反而高,不必钻牛角尖。单词的拼写非常简单,不要抄写,要把重点放在读音上。三、增长期 Getting Serious正常交流和阅读。听大量的 “非标准发音“(可以英音、美音对照)。需要建立外语思维: Able to think in the target language 语言的掌握不是通过翻译和记忆,而是与思维,概念或图像建立直接联系:Through association, not translation or memorization 要注重理解和含义而非结构:Meaning-focus instead of form-focus.====== 个人观点是,语言的学习与习得重点不同,但并不是不能共存的。另外,我还有一个猜测:刻板印像()形成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我们在记忆词语/概念的时候无意识的把情感作为记忆线索的一条。虽然这在客观上有利于记忆与回忆,但在回忆时情绪也跟着一起出现了。(这种猜测也许可以通过检测脑电波来验证。)完全依赖习得学习语言会导致不精确,因此不能忽视记忆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涉及抽象问题时)。
我是国内的外语类大学的西方语系毕业的,在毕业后的偶然一天看了这篇文章,直接读到半夜三点。第二天早晨起来,我和老妈说,我读了十几年外语,昨天我入门了。
这是迄今为止读过最有价值的相关话题的文章,把我原来认为很难用语言表述的东西,都用文字梳理出来了。里面很多内容在自己身上和身边的人或事上得到验证。不光是关于语言,里面也用非常通俗形象但简洁的语言,将中西方教育体制的本质不同给结构并解释清楚了。西式教育小时候是开发智力,进了高校才“宽进严出”,中式则相反,硬是违背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和顺序。
这篇文章说得很有道理啊。比如,1. 听。 ---- 听的确是非常有效的学外语手段,而中国的学校教育里面,最缺乏的就是对这方面的训练。还记得小学中学时候,老师是怎么教英语的?单词,用法,例句,语法,例句,课文,练习题。。。。就是这些,对话根本不练习,更别说听了。而后来才发现,听到的东西是最容易记住的,而不是死记硬背下来的那些知识点和例句。2. 图片 + 声音。 ----- 这点更靠谱了。对初学者来说,看图,听声音,记住一个单词,比抄写一百遍要容易的多啊。更重要的是,这样反应速度加强了,听到了声音,以后再说也顺口,起码不那么奇怪。而且,图片和声音是联想记忆的最有效的工具了。3. 从早期的图片加声音,到后面的表演,以及触觉嗅觉什么的,都是非常鲜明活泼的学习形式,第一容易记忆,第二学习轻松。如果用这种方式教学,学生一定兴趣满满吧,而且一节课下来也不觉得漫长,特别是初中生和小学生。文章里的例子也好,行文也好,我个人觉得很有诚意。-------------------------------------------我在考虑,如果这个方法用于教外国小孩学汉语,不知道是否可行。我很想试试。我用的教材是上下两本,全部学完以后,可以考HSK四级。可以这样安排,初一,11岁,特点是爱玩儿,好动,1000单词和词组,听,图片示例,学生也可以自己画图。根绝内容编排游戏。一天两节课(40分钟/节)听记10个词。一个月10节课100个单词,一学年11个月,正好1000个单词。差不多可以涵盖我使用的教材初级课本第一册的大部分词。通过我对不同单词的拼音标记,学生可以自然而然接受拼音的知识,从而拿拼音做他们记录发音的工具。同时组合动词加名词的短语,也组合简单句子,从而带进一些基本语法。比如,在人称词组里学习“我”这个词,在水果词组里学了“苹果”这个词,在动词词组里学习了“吃”这个词,然后就可以示范“吃苹果”,“我吃苹果。”这句话就很自然了。这时候也可以引入书写规则,笔画。教写简单的独体字。初二,12岁,开始学习课本,系统学习书写方法。这一阶段可以继续用图片,画画和表演的方法。每篇课文单独印发,发课文之前,先念生词,看图解释生词(这也其实也是复习初一学过的,增加一些新的),然后念课文让学生听,听完按照他们自己的猜测理解课文,回答问题,复述课文。这些进行完之后,发复印好的课文给他们,再讲解概述一次。然后学习写生词。最后做课后练习。因为初一时不能说完全记住,但也差不多熟悉了课本里的词,现在书写的时候,不但可以复习以前学习的发音,而且学写汉字就少了一个记忆发音的压力,写汉字会轻松些。而且学习课文也快很多了。这时候最大的压力就是写汉字了。因为初一已经学习了很多独体字,比如女,田,水,火,这时候引入偏旁部首就容易多了。初三,13岁,继续学习教材,相对长的课文和比较复杂一点的语法。继续用先听课文再看课文的方法学习。同时专门加强书写练习和记忆。这时候初一初二初三三年已经学完一本书了。剩下的一本书高中学习。高中就可以加强对话和讨论了。当然我或许因为很多变故不会追踪一个班教六年,但是从0基础开始的前三年假如用这个方法学习,不知道效果会如何呢?
读过漏屋的文章,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确切的说,漏屋的文章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一种观点或者说认识,对语言学习的本质有较充分的讨论。可以说文中的很多观点,学过多年英语的人不论现在水平如何,都会深有感触,那可都是血的教训啊。因为漏屋反对的,也就是那些我们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方法,都是收效甚微的。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漏屋的文章可能的确有点“鸡血文”的味道,也就是说看的时候激动万分,看完了不会还是不会。但这并不能否认这篇文章的价值,可以说文章的内容是一种原则。也就是说学习者仍然应该自己设计学习方法,但是在设计学习方法时应该将漏屋文中的一些理论纳入考虑。要注意的是,漏屋的一些观点的确缺乏可操作性,这时可引入一些不那么符合原则的方法作为补充。例如单词的问题,背单词的确不是掌握单词的好方法,但是在找到更好的方法前,仍然还是要背,效率低点就低点,用词根词缀法、背单词软件等稍稍减少一点痛苦吧。以下是个人比较认同的几点:先听说,不读写或者说先听不说读写,也就是说听力优先。当然对于大部分人的学习条件,这个要求太苛刻,可以调整为听-读-说-写可理解性输入i+1,学习材料要比当前水平难度高,但不能太多听力材料的内容应该熟悉的或较易预测的,最好是有图画的,也就是说视频说和写的开始阶段不应太过在意语法的正确性和词汇的正确性其它一些方法需要工具或教练的协助,就不多说了。
从内容上讲,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作为一个热衷于英语的人,从小到大英语都学得不好。我一直苦恼于,我很难适应背单词、背课文和学语法的方式,而这些方式又刚好被我的老师和同学判断为唯一的、正确的方式。记得大学的时候,我连考两次四级都考不过,最后放弃了。大学毕业后,我还是自己一个人在家借助一些多媒体工具学英语,但效果很差。然而,我却发现我有一些奇怪的现象,就是会非常流利地说出一些日常简单的英语句子,并且在说出这些句子的时候,我的表情和语气是符合句子的感情色彩的。后来我才意识到,其实我近几年英语水平的提高,并非是我学习而来的,而是我痴迷看美剧和电影造成的。我非常喜欢看美剧,有些美剧甚至看了好几遍。有些句子和对话,都听到自己会背了。所以,当我看完这篇文章时,在情感上,我感同身受,而在客观上,由于文章有诸多科学实验作为依据,我也偏于相信文章的观点。然而,我还是不得不吐槽一下,作者的表达能力较差,经常有错别字以及不通顺的句子,并且前后段落有时候会没有连贯性,比较杂乱,尤其是谈到第三阶段的时候,甚至让我有点头晕晕的感觉。看完这篇文章,我打算按照文章中的推荐去购买《千万别学英语》这本书。并且,我有两个疑问:根据这篇文章的观点,并按照这篇文章的原则和方法,同时学两门语言,是否有害处?如果可以同时学两门语言的话,假设在进行“看图识音”的训练时,在观看一幅图片并听到A外语的读音的时候,自己将它在内心翻译成B外语,这么做是否有害处?举个例子,看到一幅“苹果”的图片,并且听到“apple”这个读音,然后自己在心里默念成“りんご”。
看的是文库的版本,很多错漏的,也就是跳着看了一下。我本来就是教英语的,TPR和Phonics是我之前供职公司的卖点。正如漏屋老师说的,这个能表现出来的词有限,对教师要求也高,例如我有的同事在教“Apple”时会无条件加上咬苹果和发出“ang mu”的声音,期望带着声音和动作让孩子对苹果的印象更深刻,但教出来的孩子也不负众望地看到苹果后会念成“Apple ang mu”。Phonics对纠正发音很有帮助,成人更加适用!通读全篇时,我都把我上幼儿园的侄女当作我要教授英文的对象,Early Stage是很好操作的,而之后三个阶段我实在是无解。另外,我自己就是个很奇葩的存在,英文交流没啥问题,哪怕对方用超快速在说,这可能得益于丰富的想象力和动作理解力,当然,听乌克兰等口音较重的英文时也会saving face地没懂装懂傻笑。可是我自己说话时能用到的positive words简直少到爆,对方说的复杂,我能懂,自己可以用长句,但永远没那么地道。也做不到英文思维,只能算是快速翻译和重组自己的语言吧!而且,听写这个动作在备考TEM4时用的很多,自己是明显感觉听力进步了的,所以,我还是比较建议用听写同一篇文章的方法来锻炼听力,多听几次,多写几次,不知不觉就进步了。最后一点,漏屋老师说的记词根的方式,我觉得会陷强迫症患者于不义!!!英文的词根对应的含义本来就特别抽象,两个词根组成一个字,起码有2*2=4种含义,更别提随着语言的发展引申出来的更多意思,还有放入不同词组中又变化的含义,这种时候就想逼死自己有没有!!!一起加油学英文吧!!!
这篇文章都是在用常识说话,说的现象也真实存在。英语教学方法和教育方法的落后真应该反思了。落后就是落后,别找托辞了。尤其是对儿童创造力开发那一段,很让人深思。语言获得不是靠记忆! 这是作者专业而用心的总结,颠覆了常识而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真该多读几遍这篇文字。
看完后受益匪浅啊!非常感谢题主的分享~虽然觉得在大范围推广,或者是制作出相应的适合大多数人的语言产品还有很多困难,但在学语言的时候知道这样的原理还是很好的啊。至少可以让自己知道该怎么去做。现在处于准备杀G考T的阶段,还是只有用填鸭式的方法过了再说,但之后肯定会尝试用第一二阶段的方法突破自己的交流关~相信他的方法~
有人拟定出可行性的学习方案并且坚持学习比较长时间了(半年到数年)?LS的各位学的怎么样了?他的书跟帖已经流行很多年了,按照效果超赞的说法(原帖说的),现在成果成就很多了吧来,给我留言看看,我倒想知道,一套可行性几乎为零,学习条件完全理想化,英语思维使人处处掣肘的方案,有谁受益了,非常期待呢哟~
首先这文章真的太长了,而且行文略混乱,要不是因为我读东西快,还真是有点看不下去。读后感就是,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实践起来太困难。你至少需要一个掌握了这套方法的外教(其实最好是有个小的教师团队)再配合一些多媒体技术手段,才能很好的实施这套方法。其实大家都知道,掌握一门语言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一个婴幼儿扔进一个语言环境中,他自然会习得那门语言。漏屋的方法其实就是模拟婴幼儿习得语言的过程,只不过是过滤掉一些干扰,使得学习的过程更高效一些。但也只是略提高些效率,仍然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他自己也说了,使用这套方法学习外语大约需要2000小时,又说大多数中国人花费了数倍的时间也没有学好英语。但事实是,学校开课的时间绝不等于你的有效学习时间,至少我自己就没怎么认真听过英语课。话说,若是从初中英语课以来所有时间都是有效学习时间的人,现在英语应该都不算差吧?我觉得,如果以后我有了孩子,倒是可以用这个方法教他学英语,但是成年人实施起来难度较大。
语言获得不是靠记忆,这篇文章主要就是用这个观点来忽悠。这是针对小孩子的学习语言的过程提出来的。
其实小孩学习语言与成人学习外语的情况最大的不同是运用,小孩为了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习语言时必须要讲出来了,因此当他学了一句“你是傻瓜”的话,他会有强烈的冲动去运用于另一个小孩,但另一个更利害的小孩会回应“你才是傻瓜”或者“你是傻蛋”等更高级的语言来保护自己,但小孩只会使用适合自己理解水平的语言,因此小孩不断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重复训练,语言在这种交流运用中使用大脑与各个器官最充分,因此比单单看书强记来得更容易更清楚。因此在知乎中回答“学习外语最快的办法?”这个问题时,答案是交一个外国男/女朋友。
而我们成人学习外语最大的缺失是自己想表达的那句话不知如何表达,因为没有高水平的翻译家时时刻刻在你身边。你难以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学习资源。这才是学习外语的最大障碍。当然,成人受母语的干扰学习外语会比小孩困难,但这不是关键点。
语言获得不是靠记忆这个观点是忽悠的。应该这么说:熟练掌握一种语言后就不必再调用记忆。这并不意味学习语言靠记忆就不靠谱。
学过五笔打字的人会很清楚明白这个观点,学习五笔打字有两种办法:第一种办法是先背字根表,再学拆字规则,再上机练习,字根表是“王旁青头兼五一。。。。",不好意思后面的我都忘记了,但我现在就是用五笔在打字,为什么会忘了字根表的呢?正是因为掌握一种语言后就不必再调用记忆!张三丰问张无忌太极的招式忘了多少也是这个道理。
另一种学习五笔的方法就是学了拆字规则后直接上机练习打字,由易到难的打,打着打着你就会了,这种方法不必背字根表,很少人知道,适用那些有记忆恐惧的人使用,但这种学习办法对学习软件的设计有特殊的要求,软件必需设计成循序渐进提供最近发展区学习资源的这种学习模式。这个例子表明了学习语言也可以不用记忆,只要你运用多几次,你就会了。
看了这些回答之后…我决定去找来看看 =V=
我是用iPad 读了好几个晚上读完的,一边读一边做笔记。因为我现在在英国读硕士白天各种忙,但是感觉说的能力真的是很差,和印度同学说英文时感觉进步大,但是一段时间后就会满足现状,和帖子中说的情况一样。另外帖子中说的传统教育法,靠背诵真的是让我之前为了出国受了很大的罪,但是那时也是听周围的人说要靠刻苦,其实这是效率很低的方法。哎,读这篇帖子让我非常激动,就像是找到了知音,对于那些没尽全力努力过,痛苦过的读这个帖子的人来说,多多少少有些吸收不了,另外我再证实两个误区。我是英语专业的学生,现在也出了国,但是,无论你处在何种环境下,自己不努力,一切是扯淡,自己不思考,效率真的是非常低。举个简单例子,LOL知道吧,不想思考练习走位和技巧,就请选个肉,默默刻苦补兵,40分钟后靠装备碾压对面。
和八大外语学校的某研究生交流过这个方法,当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站着说话不腰疼,所谓的的英语思维是你在经过了大量的练习以后获得的,你想一开始就形成这个思维就是扯淡,不信你用罗塞塔石碑试试。我本人用这个方法严格执行了两个月,说句实话,学英语真就得踏踏实实。但是文章中的‘有效输入理论和i+1’,这个倒是真有用,不过i+1很难量化。打个比方:成年时的你,经常会想,如果当时年轻的时候有现在的思想觉悟会少走很多弯路,会少犯很多错误。但是,你见过哪个少年拼命的让自己形成成年思维?
在看,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为某公司卖广告的。都说知行合一,这理论在国内确实没有经过大范围实际检验是否可行
匆匆看了一遍,有种被颠覆的感觉。触动最深刻的是“可理解性输入”,个人觉得“total physical response”挺靠谱,尝试通过看一些情节简单动作比较多的动画片来学习英语。
好长.......(虽然也觉得很有价值)像花儿一样等待读后感
像花儿一样等待读后感我们应该向野草,它顽强的精神;我们应该向老牛学习,学习它的勤奋;我们应该向蜜蜂学习,学习它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应该向上帝学习,学习他的宽容???
在北方,冬天很漫长,而春天很短暂。有时侯即使春天来了,气温也很不稳定。白天可能艳阳高照,而晚上可能寒流入侵。因为花儿没有野草那么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它们会处于含苞待放的状态,推迟一段时间,等待春天真正到来,气温稳定时;才会争相开放。如果贸然开放,那它们肯定会被无情的寒风吹冻死的。它们其实很聪明。
我们也应该向花儿学习,学习它的等待。
我有时候也因为没有认真的等待,错过一些机会。我每天都要坐公交车上学,有时候只要在等一两分钟车就回来,可我却提前转车,我也曾经后悔。中这样的事情,真的是数不过来。
所以有时候,我们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等待。等待要很耐心,不能焦躁不安。等待是也不是无所事事,要积攒能量。把握好机会,等时机成熟时把能量都全部释放出来。那时候,我们就会成为“最耀眼的明星”。
讲一个花开的故事,如果你感受过北方的立春,体会过那时的春寒料峭,那你一定在意过那长时间挂在枝头的花蕾,也曾经期盼过它们开放,然而它们却会在积攒了很久的某一天,某一瞬间,悄悄的开放,让你自然的吟出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花儿为要选择这样一个瞬间,不约而同的绽放那?
北方地处高纬度地区,这里冬季漫长,春季短暂。有时,春天即使来了,天气也往往会有很多反复,白天可能艳阳高照,而晚上则有寒流入侵,这样即使在一天之间,温差也会很大。在这样的气候中,花儿如果冒然开放,必会被无情的寒风“零落成泥碾作尘。”所以,聪明的花儿一直处于含苞待放的状态,最佳的开放时机。它们可能会等一个星期,或许是一个月的时间,直到四月中旬或是更晚的一个清晨,人们上街时会突然唤到四溢的花香,看到花开满城。北方的花儿因为善于等待而避开了被冻僵夭折的灾难,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完成了繁衍生息的任务。
我们有些时候要像花儿学习,有些时候,我们只能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等待,就想含苞的花蕾。这种等待不是消极懈怠,而是积攒力量;不是徘徊犹豫,而是韬光养晦。一旦时机成熟,便把积蓄的力量全部释放出来,此时的人生,定会如花儿般绚烂夺目,芳香四溢。【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像花儿一样等待读后感”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
更多相关文章
注:像花儿一样等待读后感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后感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