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附近农田以产业政策调后、转成非农田保护,可以做露天商业露天游泳池设计规范吗

来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来安县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
> 信息浏览
来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来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来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来安县委关于制定来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来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是来安经济社会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实施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十一五&规划得到较全面的实施,确定的发展战略、基本方针和政策措施得到了有效的贯彻落实,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良好,主要发展指标提前实现,成为我县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改革创新力度最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末,预计全县生产总值达到6769.5亿元,是2005年的2.072.1倍,年均增长11.92.1%以上;财政收入达到6.36亿元,是2005年的3.94.1倍,年均增长3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85亿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5.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271.83亿元,是&十五&的7.67倍,年均增长48.8%;招商引资五年累计达199.8亿元,是&十五&的7.2倍,年均增长45.2%。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位次不断前移,全县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平台。
产业结构调整更趋合理。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由2005年的27.6:38.5:33.9调整为的20.72:51.11:28.2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大幅上升,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较快,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快速增加。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规模工业比重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48家发展为149家;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53.7%提高到93.30%。
开发园区建设顺利实施。&十一五&末,两个开发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46.6亿元,形成&七通一平&配套,实际开发建设面积13.7平方公里,引进企业232家,固定资产投资到 84.01实际到位资金99.75亿元,初步形成了车辆配件、新能源、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雏形。
城乡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县城南移西扩战略得到较好实施,完成了西外环路、滁来路改造等多条城市道路建设;建设了城市花园、圣泽来雅苑等14个规模住宅小区;实施了城市广场、中央大街建设等一批市政工程;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建成投运了220KV宝桥变、110KV汊河变、永阳变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建设。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顺利实施;新建了汊河、雷官、舜山等水厂,解决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了农村村村通道路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民生工程,城乡面貌显著改变,城镇化率达38%。
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全县完成了工业企业改制,商贸流通企业改制全面启动,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活力明显增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基本建立。创建县行政服务中心,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取得切实进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乡镇机构改革取得成效。农村改革有效推进.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政策,&三农&问题得到了高度重视。实施了林权制度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科教兴县&深入实施,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布局调整扎实推进,资源整合取得显著进展,创建达标成果丰硕,县职高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实施了危房改造和校安工程。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县人民医院病房楼开工建设,乡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面达100%,农民参保率达95%。人口计生工作进一步发展,2006年得到了安徽省政府表彰。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体育事业稳步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较好成绩。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6500元和元;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实现了社会化发放,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基金征缴率均达到90%以上;五年新增各类企业2231户,新增注册资本18亿元,分别较&十五&末增加了86.73%,106.52%;新增个体工商户6067户,注册资金约1.6亿元,从业人员9529人,分别比&十五&末增长了17.34%、56.28%、11.19%。,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5%的计划调控目标。
&十一五&的成功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握东向发展、产业转移、扩大内需建设三大机遇,促进全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二是坚持工业强县战略,突出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结构调整三大重点,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三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突破农民增收、农村民生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三大难点,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是着力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探索具有来安特色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新模式。五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协调统一,建立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新机制。
与此同时,&十一五&规划期间,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一些深层次和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同时新的问题又开始呈现。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节能减排任务仍然繁重,资源环境制约日益明显;二是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三是城镇建设与我县快速发展的形势还不相适应;四是富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这些已成为&十二五&时期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任务,必须在&十二五&总体规划中作出安排部署。&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积累的重要经验,是谋划&十二五&发展的重要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的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二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规划背景
进入&十二五&,来安将进入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建设、民生大改善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第一节一、&十二五&时期我县发展的机遇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批准实施是我县&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的最好机遇。来安县位于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层,是接受长三角辐射的最前沿。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效应的逐步显现,海内外资本与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态势日渐明晰,项目和资本聚焦我县的态势正日益明显,政策、体制与资本的叠加效应将逐步释放出来,为我县发挥比较优势,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中积极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全面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2、我县&十一五&时期已经搭建的高位增长平台,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持续多年的投资积累,新建一批具有基础性、牵动性的工程项目,为今后发展积累了力量。
3、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为我县加速发展带来新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国在内需的扩大上将保持较高水平,这为来安以内需为主的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投资、出口拉动的作用不会减弱,这为地处中部地区的来安继续推进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积累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期。
4、绿色产业革命给来安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新契机。当前,以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为主体的&低碳经济&正方兴未艾。我县在绿色产业发展上已有一定的基础,将为我县依托自主创新,促进创新能力与产业化能力同步、技术创新机制与产业转化机制匹配,实现&弯道超越&发展。
第二、节&十二五&时期我县面临的挑战
1、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东部沿海地区将会主动利用新的发展趋势,在继续保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内需型经济,带来更大的区域竞争压力。
2、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约束力将进一步加剧。&十二五&时期,我县土地等重要资源将面临长期偏紧的严峻局面,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3、劳动力需求矛盾与社会保障的压力将进一步显现。随着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推进,我县劳动力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显现,尤其是劳动力结构性供求矛盾将进一步突显,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将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社保基金仍存在收支缺口,部分失地农民、困难企业下岗人员仍然游离在社保之外,将给我县&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障带来新的压力。
总体来看,&十二五&及更长一段时期,既是我县迅速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黄金发展期,也是各类矛盾交织、发展面临更多考验的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紧紧抓住黄金发展期的有利条件,切实化解矛盾凸显期的不利因素,认真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将成为&十二五&期间及今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把握和处理的关键所在。
第二篇&&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奋力追赶、加速崛起为主线,以打造&绿色能源硅谷、商贸物流枢纽、山水休闲胜地、和谐幸福家园&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战略,坚定不移走承接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道路,努力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率先崛起,为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新来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动力,以深层次推进创新来安、和谐来安建设为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城镇化、绿色发展战略,强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和谐发展,注重以人为本,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增强竟争力,为我县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率先崛起,进而建设现代化来安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发展原则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主要原则:
&&坚定不移实施承接发展。要充分挖掘、整合、放大和利用好来安的区位、资源、产业、体制、人文等各种优势,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加快思想观念、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等投资环境的&柔性接轨&,借助其科技力量和接轨国际的平台、窗口功能,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经济外向度。加快规划和基础设施的接轨,加强与南京都市圈的产业合作,积极融入泛长三角,建设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转移基地。
  &&坚定不移实施转型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贯穿于建设现代化新来安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城镇转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园区经济为支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大力推进社会转型,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城乡社会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发展。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创新体系,打造创新品牌,优化创新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把创新作为全面腾飞的最强动力,着力推进观念、体制、科技、管理等创新,牢牢把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积极建设创新型社会。
  &&坚定不移实施和谐发展。着力构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不动摇,积极应对新挑战,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的新机遇,跨越发展,加速扩大经济总量,提升综合竞争力。
──坚持调整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按照&提升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发展的效益和质量。
──坚持创新发展。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创新体系,打造创新品牌,优化创新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坚持统筹发展,不断提升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的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成果惠及于民、致富于民,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节发展目标
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按照&新型工业园、魅力后花园、宜居新家园&的定位,经过五年乃至十年的努力,把来安打造成&绿色能源硅谷、商贸物流枢纽、山水休闲胜地、和谐幸福家园&,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小康社会步入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行列,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160亿元,年均递增1616%以上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达3.01万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8001000亿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提升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发展的效益和质量。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十二五&末调整到102:53:375。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城乡区域发展基本协调。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主要河流及水库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实现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天数达到90%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8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达到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0%。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继续提高。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将达到53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0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来安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十一五时期
十二五时期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616以上以上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价,万元)
3、工业增加值(亿元)
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5、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6、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27.6:38.5:33.9
21.90.7:50.61.1:27.58.2
102:53:375
7、财政收入(亿元)
8、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2、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3、城镇化水平(%)
14、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5、高中教育毛入学率(%)
16、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
17、每万千人医院床位数(张/万千人)
18、年末总人口(万人)
19、人口自然增长率(&)
20、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元)
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224、城镇登记失业率(%)
2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五年累计20
按市规划执行
24、主要污染物年排放总量减少(%)
按市规划执行
2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26、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7、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公顷)
28、市区人均公绿面积(平方米/人)
29、森林覆盖率(%)
本规划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预期性指标是体现政府实现意愿的指标。要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产业、投资和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意志的指标,主要是公共服务和公众利益领域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第三篇&& 发展任务
第四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农业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1、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粮食生产,实施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全面推进&百亿粮仓&工程建设。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着力培育壮大优质粮油、高效蔬菜、苗木花卉、畜禽水产等优势产业。&十二五&期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0万亩,粮食生产量稳定在50万吨左右。&十二五&期间,要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项目资金的支持,增加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搞好农田环境保护,到&十二五&末,全县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占农田总面积50%左右。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广复种轮作、立体种养等现代农作方式,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依托南京发展都市型农业。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机械化进程,发展节约型农业。加快科技兴农步伐,组织实施一批种子种苗、贮运保鲜、绿色安全、加工增值等科技专项,引进推广一批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规划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来安县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区。
2、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调优农业内部结构,提高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在传统农业中的比重。
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产品,扩大优质粮油、苗木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壮大蔬菜产业。到&十二五&末,蔬菜面积发展到25万亩。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强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农产品质量认证即&三品&年增长30%,&十二五&末达到10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0个,绿色食品28个,无公害农产品70个,有机食品1-2个,产地面积突破30万亩;力争新增省级名牌农产品5个,力争创建国家级农产品品牌3个。
优化产业结构。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依托南京发展都市休闲型农业,大力发展经济作物,重点培育蔬菜、水产、花卉等优势都市型农业产业。南部和中部丘陵区以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北部山区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发展节粮型食草动物和家禽,建成一批规模养殖和绿色畜牧基地。到&十二五&末,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一批效益好、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1382&强龙工程,在全县培育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1家、超3亿元的3家、超1亿元8家、超2000万元的20家。力争实现加工产值年均增长35%以上,到2015年末,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40亿元。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加工率50%以上。
4、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的农业公益性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农产品技术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系统建设,推广信息化应用。扶持和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到2015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00个。
第二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让广大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完善水利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100%。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建设和管理,新建一批农村电网项目,形成比较完善的电网和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科学编制村镇建设和村庄布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加快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和村容村貌。加大改水、改厕力度,加强养殖场污染治理,推行生活污水定点排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2、发展农村公共服务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推进农民合作医疗小病受惠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稳定在95%左右。
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质。发展农村通讯,基本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加快农村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千村文化阵地、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按照&低门槛、多层次、广覆盖、可接轨&的原则,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重点确保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全面覆盖,做到失地必保、即征即保。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缩小城乡低保救助标准差距。
第三节增加农民收入
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挖掘农业增收潜力,拓展非农收入渠道,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1、挖掘农业增收潜力
积极发掘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扩大绿色食品生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让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发展连锁经营、&订单农业&等现代营销方式,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让农民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2、增加非农产业收入
非农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充分利用我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的有利条件,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提高农民非农产业收入的比重,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加快培育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要结合农村土地整理,盘活各类闲置用地。推动土地规模经营,鼓励农民承包地有序流转,土地向种植能手、种植大户集中,把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积极、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10万左右。
3、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继续深入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积极开展适合市场需求的针对性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对被征地农民、农村新增劳动力等的转岗转业培训,增强农民的增收能力。每年完成约万人次的培训。
4、建立完善稳定的支农体系
坚持&少取、多予、放活&,建立完善公共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继续落实国家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加大配套力度,完善补贴方式。加强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
第四节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建立一体化的城乡体制。
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依法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规范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探索进城农民承包土地和宅基地有偿流转、有偿退出机制,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贷款,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
第五章&& 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县工业竞争力。
第一节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按照&产业集聚、工业集中、土地集约、管理集成&的要求,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着力打造4个百亿特色产业,实现精细化工、光伏产业、车辆配件和高新技术产业超百亿元。
促进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的前提。要以县经济开发区、汊河经济开发区、金禾化工园区、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为载体,实行新建企业必须进园入区,引导老企业进园区,特定产业进特定园区。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形成传统优势制造业基地
培育产业集群。推进县经济开发区、汊河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的整合提升,构筑产业集聚平台;推进产业融合,增强研发、信息、标准、培训、营销等服务功能;鼓励中小型企业为大型企业配套服务,提高生产专业化水平;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吸引人才、促进成果产业化的创新载体;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我县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全力推进精细化工、车辆配件、光伏产业、高技术产业集群。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超过300家,力争培育1家销售收入超过100亿、1-2家销售收入超过50亿的品牌响、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型巨人企业,力争&十二五&末,实现超十亿元的企业5-8家,超亿元企业40家。培育扶持3-5家企业上市。
第二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带动工业结构升级,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推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优势潜力的主导产业。顺应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的要求,瞄准国内外市场发展新趋势,坚持自主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并举,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大力改造提升精细化工、新能源、车辆配件、高新技术等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
──精细化工产业
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完善来安县精细化工园规划布局,按照下游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延伸上下产业链条,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环保的精细化工产品形成1万吨辛戊二醇、1.5万吨季戊四醇、8万吨甲醛、8000吨三聚氰胺、8000吨乙醛、30万吨硫酸、30万吨硝酸、6000吨AK糖的生产能力。力争&十二五&末,来安精细化工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车辆配件产业
以省级创业基地&宁北车辆配件园&为中心,依托现有南车集团铺镇车辆的企业转移,大力发展汽车配件、轨道交通配件,使之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群体优势突出的车辆配件产业体系。力争&十二五&末,来安车辆配件产业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光伏产业
围绕光伏产业,加快发展晶体硅、太阳能玻璃、太阳能电池3大领域,形成光伏产业链,打造来安硅能产业基地。
重点发展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等产品。重点支持中科太阳能、来安超群电力太阳能电池板项目等。到&十二五&末,光伏产业集群形成从单晶硅拉棒&单晶硅切片&电池片加工&太阳能电池板组建制造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开发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链最完整、竞争力最强的新兴产业,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发展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成长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在车辆配件、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领域形成产业优势,并成为来安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重要动力。力争&十二五&末,来安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
引导农副产品深加工,形成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变资源型农业为加工型农业。力争&十二五&末,农副产品深加工实现销售收入达50亿元。
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我县现有企业经多年拼搏,目前绝大部分均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这是我县工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大力推进这些企业的发展应作为&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十分紧要的任务。积极扶持和引导精细化工、车辆配件、光伏产业、医药包装、机械加工、家电配件等支柱产业,依靠技术进步,加快产业升级,打造自主品牌,扩大市场份额。现有企业技术改造要立足于高、新、特、精,不能单纯注重于现有生产能力的扩张,要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一批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传统工业技术装备的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水平,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对已有一定知名度、有较好基础的精细化工、医药包装、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矿产资源开采等重点产业,要抓紧实施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资源整合,引导企业切实提升产品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尽快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对轻工、机械、粮油加工等传统产业,引导他们以南京都市圈的运作为契机实现近距离配套、紧密型联合,组团式发展,尽可能把企业办成长三角大企业的加工基地,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技术改造完成投资120亿元,主要行业中重点企业技术装备要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重点改造提升精细化工、医药包装、机械加工、非金属矿产开采等优势产业,形成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力争到2015年,累计开发新产品100个,其中省级以上新产品10个,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围绕电子信息、绿色照明、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高端化、专业化和特色化产品,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产业基地,努力建设区域性重要新兴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依托现有的光伏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增强产业链的纵横向延伸扩张能力和产业的纵横向配套能力,强力突破硅料、硅片精深加工环节,积极提升电池片、电池组件生产环节,大力拓展光伏应用系统制造环节,增强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支撑环节,完善综合配套服务环节,全力推进加工精深化、产品品牌化、物流现代化和配套齐全化,打造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加快推进生物能、风能设备产品开发。重点支持安徽超群电力太阳能电池片等项目重点支持安徽超群电力太阳能电池片等项目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光伏产业集群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到&十二五&末,光伏产业集群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新材料产业。充分利用我县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提升建材工业水平;培育壮大板材深加工产业,积极发展新型建材,重点发展非金属材料,化学新材料及特种工程材料。
第三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组织实施影响面广、关联度大的重大科技专项,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加快信息等先进技术推广运用。
加强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逐步实现由初级简单生产和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和自有品牌为主转变,培育一批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和优势行业。加强标准化建设,建设省级化工检测中心。加强标准化建设,建设省级化工检测中心。
第六章加快发展服务业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服务业驶入快速发展通道既是国际经济发展规律,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进入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为核心的&低碳经济&时代,作为&低碳经济&的服务业,加快发展顺应了&低碳革命&的潮流。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充实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经济比重和发展水平。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提升城镇功能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大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适应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国际贸易、金融保险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良性互动。
现代物流业 依托我县交通便捷良好的区位优势,构建制造业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建设。建立健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集疏运网络。培育壮大物流企业,推动传统运输、仓储等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鼓励引进大型物流公司进驻来安。按照把我县打造成&商贸物流枢纽&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在宁洛高速、马滁扬高速和104国道交汇处规划建设大型综合性物流集散基地,在县经济开发区宁洛高速公路入口和汊河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大型物流中心。规划实施南京湾(香江)商贸物流总部基地等现代物流项目。规划实施南京湾(香江)商贸物流总部基地等现代物流项目。到2015年,将来安规划建成皖东地区安徽省皖东地区乃至安徽省的重要综合物流中心。
国际贸易业 拓展国际销售、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贸易功能,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比&十一一五&末翻一一番多,年均增长达22%多,年均增长达22%。优化贸易结构,探索进口贸易、加工贸易、服务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
信息服务业 重点培育信息等知识型服务企业,为一、二、三产业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提供服务支撑。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开发政府信息资源、企业信息资源和公共信息资源,满足社会各方多样化的信息服务需求。积极培育信息市场,推进以电信服务业、广电服务业和网络服务业为重点的三大产业。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新一代移动网络、广播电视综合网、无线电网络、公共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金融保险业鼓励发展民营金融机构,规范发展证券、保险、信托、典当、典当行业,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加快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争取1-2家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机制,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加快推进地方金融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农村信用社,创造条件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扩大担保公司经营范围,扩充资本,增强担保实力。加大有效信贷投入,发挥信贷导向作用,以信贷结构调整推动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培育发展资本和证券市场,积极推动一批企业上市融资。&十二五&期间争取培育扶持3-5家企业上市。鼓励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基金,完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培育发展资本和证卷市场,积极推动一批企业上市融资。&十二五&期间争取培育扶持3-5家企业上市。鼓励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证卷投资基金,完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
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决策咨询、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经纪代理等企业中介服务业,培育扶持科技中介服务业和技术中介机构、文化体育经纪业和行业协会等自律性服务行业,完善提升人力资源中介服务业,初步形成种类齐全、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中介服务体系框架。引进和培育国内外知名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和引导中介服务机构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提高我县商务服务的整体竞争能力。
第二节充实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围绕方便群众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改造提升商贸流通、旅游休闲、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商贸流通业 商贸流通业建立起开放、高效、畅通、统一的商品流通体系,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新格局。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按照便民利民原则,结合政务新区建设、开发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优化大型商业设施布局。规划建设大型商贸中心,规划政务新区、老城区中央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规划建设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景观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培育舜山林桥花卉苗木市场、金太阳国际装饰城、来安县农副产品物流集散中心、来安粮食物流园等专业特色市场,形成具有物流集散、批发交易、信息发布、产品展示、电子商务和辐射周边的现代化大型专业市场。加快社区、集镇商贸中心建设,发展人性化消费服务。培育提升各类市场,形成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加快商业网点向农村地区延伸。&十二五&期间,对塔山路、建阳路、永阳路、城河西路商业网点实施改造,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完成中央大街建设工程。改造清流市场、安乐市场。在政务新区,规划建设综合性的商业设施。力争到201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达655亿元,年均增长20%,年均增长20%。
房地产业 顺应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需求,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住房结构,形成以商品房为主体,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廉租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培育壮大房地产租赁市场,形成租、售市场联动发展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建立有效的房地产预警预报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旅游休闲业整合资源,挖掘潜力,优化结构,完善功能,发展旅游经济。高起点、高品位开发旅游资源,规划形成&两核三带四区&的旅游格局。即:白鹭岛生态旅游度假区和皖东烈士陵园景区两个核心;县城至半塔镇、县城至舜山镇复兴集、县城至汊河镇三条绿色景观带;以杨郢为基地的风能发电观光区、以半塔镇为中心的历史与革命教育旅游区、以舜山镇为中心的休闲度假旅游区、以汊河镇为中心的乡村体验旅游区等四大功能区。挖掘和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开发建设一批都市、休闲、体验、生态和红色旅游等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产品,努力打造&南京魅力后花园&,树立来安旅游新形象。&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5家高星级酒店,创建汊河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白鹭岛国家4A级景区,完成安徽省农业休闲县申报,做好莲花湖旅游度假区、龙卧寺省级森林公园开发项目等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旅游总收入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30%,旅游业将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争取培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点行业。&&&&
社区服务业 加快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创办服务企业,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护等便民利民的家政服务,围绕社区卫生保健、公共餐饮、文化教育体育、绿色回收、保洁保安等服务领域,积极推进公益性服务的市场化,培育新的社区服务增长点。
第三节完善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放宽准入领域,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服务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加快公共服务领域产业化改造,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取积极的财政、税收、土地、价格等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
第七章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开放质量和水平
加速经济发展平台建设,加快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对外开放步伐,大力吸引县外各类优质产业资本向我县集聚,主动承接转移,切实提升经济国际化、资本全球化和产业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进一步提高开发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推动开发区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的根本性转变,加快打造专业化、品牌化、生态化的现代工业园区。
促进开发园区集聚集约发展。优化开发园区的功能,以产业链整合生产和服务,强化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发展专业特色园区。县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低碳产业。汊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电子产业;金禾精细化工园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物流产业。按照建设生态型、循环型园区的要求,加强园区规划和建设,强化园区间的功能互补和配套开发,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力争&十二五&末,规划县经济开发区和汊河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精细化工园区、水口工业集中区达到100亿元,其他4个乡镇工业集中区达到50亿元。
加强开发园区管理体制创新。鼓励各开发园区创新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能力,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方式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生产要素集聚功能。积极打造开发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完善的招商引资、审批代理、法律咨询、信息、培训等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行政服务水平。要整合力量、简化程序、提升效益。强化金融服务。搭建银企平台,定期发布项目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进一步提升行政服务水平。要整合力量、简化程序、提升效益。强化金融服务。搭建银企平台,定期发布项目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二节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
以县经济开发区、汊河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园区为平台,以乡镇工业集中区为载体,按照量质并重、引资选资并重、一二三产并重、推介产业与推介城市并重的思路,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推进产业向我县集聚。
拓展利用外资领域。招商领域重点向中高端领域发展,确立技术创新导向,引进跨国公司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发展总部经济,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要素质量和层次,增强贸易竞争优势。在继续扩大光伏产业、车辆配件等制造业招商的同时,大力拓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对外引资步伐,推动物流服务、管理咨询、进出口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态观光型农业领域利用外资取得重大突破。
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实施产业链和基地化的引资策略,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大力引进基地型、龙头型项目,促进化工、光伏产业、车辆配件等产业链、供应链延伸和完善,推动产业水平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推动利用外资从数量型向功能型转变,努力提高引资质量。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层次人才,促进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与创新相结合,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探索利用外资新途径。通过协议并购、股权转让、资产重组、借壳上市等方式吸引外资,鼓励有实力、具备产业发展优势的外资企业入股我县的上市公司。探索利用国外各种基金,吸引风险投资基金,拓展基础设施项目BOT、BT、BT、TOT等利用外资形式。
第三节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经营
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外贸企业依靠技术、质量、服务等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实现从单纯追求出口数量增长型向效益型转变。
优化外贸结构。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轻纺产品和农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质量体系、环保体系、国际标准体系的认可认证工作。强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有机协调,注重引进高、新、尖技术设备和关键组件,改造和提升本地企业的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国际分工地位。
强化出口企业能力建设。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培植重点出口企业,扩大出口规模,培育出口品牌。加快外贸企业、外贸生产企业的联合、兼并、重组,鼓励外贸公司走工贸结合的道路,实现工贸优势互补,积极扩大代理出口规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资本融合、配套协作,加快融入全球生产配套体系和跨国公司采购供应体系。提高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由代加工(OEM)向代设计(ODM)和自创品牌(OBM)转变,增强制造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
加快&走出去&步伐。大力培育和发展外经重点产业和大型企业集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规范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管理,鼓励拓展境外劳务合作领域,发展对外工程承包业务。
第四节加强区域合作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参与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区域合作和联动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
融入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充分利用长三角在金融、贸易、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接受长三角的辐射,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提升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快我县融入长三角城市群进程,深化区域内在交通、信息网络、生态环境治理、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信用体系建设等各个领域的专项合作。
第八章&& 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区域功能区划,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和要素流动,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城镇协同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 第一节明确区域总体功能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优化空间功能区划,将县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大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完善区域开发政策,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对不同区域在土地、人口、财税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实施差别化政策,促进县域资源充分和有效配置,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
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城区以及开发基础较好、已经基本融入城镇建设区的城郊地区、开发园区、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重点主要是优化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设施建设,加强制造业整合和转移,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和载体支撑服务能力。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重要城镇组团、各类开发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以及宁洛高速、马滁扬高速、104国道、312省道、汊河港等重要通道沿线区域,发展重点主要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培育成为全县经济新的增长点。
限制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区控制区、风景名胜区、一般农田用地区、山林绿化区和重要生态廊道区域。发展重点主要是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切实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可承载的生态农业、旅游等特色产业。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各类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区,严格划定保护范围,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第二节推进城镇化进程
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完善城镇体系、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到2015年,城镇化率超过50%,初步形成以来城为中心,以汊河为副中心,以104国道及其延伸段和312省道经济带为两轴,以水口、半塔两个扩权镇为两星的&两核、两轴、两星&的基本框架。
完善城镇总体布局
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性优化,按照&拓展空间,合理布局、强化重点,统筹全局&的基本原则,继续实施城镇发展总体战略,有效统筹城镇空间布局、生产力空间布局与人口空间分布,实现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格局。形成&两个中心、两个重点镇、多个一般乡镇&构成的新型城镇发展体系框架。
突出城镇发展重点:
两个中心:即来安县城和汊河镇
来安县城:以围绕老城提升功能、新城拉开框架为主体,以融入&大滁城&建设为目标,重点抓好新城区建设与老城改造两大关键点。新城区以县政府办公南迁为契机,带动新城加快发展。完善新城区生产生活设施,布局建设水、电、气、污水处理等重大公用工程。重点发展教育、卫生、文化、商贸、交通、住宅、金融、信息、管理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树立新区城市形象,加速推进新城区建设。老城区:以综合性商业街区、多功能超级卖场改造为重点,完善综合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味。
汊河镇:围绕汊河经济开发区和碧桂园城乡一体化工程建设为主体,充分利用毗邻南京特殊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毗邻南京特殊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新型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科技开发、商贸流通、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市场化、现代化、生态型的经济区,逐步建成与南京都市圈互动发展的现代加工制造基地、商贸产品集散基地和城市居民休闲度假基地。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管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努力把汊河打造成区域性商贸物流枢纽,打造成区域性商贸物流枢纽,成为来安县副中心。
重点镇:即水口镇和半塔镇
要进一步加大建设投入,重点抓好供水、排水、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通信网络建设,完善文化教育卫生设施,促进农村人口、乡镇企业、农村商贸、服务设施向重点镇集中。
水口镇:围绕滁州融入长三角经济区的先导区、连通南京都市圈沿江产业带与滁来全经济区的枢纽区、来安南部中心镇的发展思路,以工业强镇为重点,以新农村建设为动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强化综合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把水口建设成为南部强镇。
半塔镇:围绕红色旅游基地、重要的工贸旅游城镇和来安北部经济、金融、信息和文化中心的发展思路,注重城镇发展质量,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强化综合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功能。把半塔镇建成集要素集聚、经济辐射、产业带动和技术创新为一体的、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强、社会文明程度高、辐射范围广的来安北部中心镇和南京都市圈快速成长的卫星城。
一般镇:强化乡(镇)村规划编制和发展空间调整。全县形成1010个左右街镇,集中加快发展。
优化城镇发展目标
通过有效拓展城市空间,加强城镇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吸纳农村及外来人口转移,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提高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水平。到2015年,全县总人口52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50%以上。加强城镇社区管理,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强城镇综合治理,改善城镇环境,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风格,全面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第九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镇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新体系
第一节 优化交通网络
在县域内现有交通运输设施的基础上,合理增加规模、优化层次结构、提升技术等级、完善网络布局、强化衔接配合、加强运输组织、理顺体制机制,提高交通设施承载能力和运输服务水平,率先在皖东地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实现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功能清晰、衔接顺畅、城乡共享、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与滁州、南京交通运输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到2015年,全县交通初步实现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新格局,重点形成&骨架清晰、层次分明、功能明确、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客货运输能力和水平,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益,逐步完善运输服务体系及管理与政策体系。
实施马滁扬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建设马滁扬高速公路出口到六合马鞍机场高等级公路和建设滁-来-全第二通道,形成快速通道。高标准规划建设来安-水口道路。高标准规划建设来安&水口道路。改造升级104国道和312省道,使其达到一一级公路标准。改造升级县乡现有道路。规划新建白鹭岛&来安经济开发区&宁洛高速十二里半出口&汊河经济开发区道路,改造来安&施官&雷官&大英大英、来安&水口、十二里半&头桥、盱眙&竹镇、来安&涧溪等道路,达到一级公路标准。改造白鹭岛&屯仓&半塔镇、半塔&自来桥、独山乡合安大桥接线工程、独山乡合安大桥接线工程等连接线道路。改造提升乡村道路标准。自&十二五&起将逐步改造提高农村&村村通&公路技术等级。改造1座综合客货运中心、3座客货运站,新建来安综合客货运中心。
高度重视水运交通。
高度重视水运交通。整合现有港口码头,挖掘潜力,充分开发利用。加大投入,加大投入,实施航道等级的提升。。疏浚来河、滁河等等航道,提高航道通航标准,增加通航里程,增加通航里程;完善汊河码头功能,规划修建河口货运等等码头建设建设。规划修建500吨级船闸。规划修建500吨级船闸。
第二节 完善城镇公用服务设施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适度超前的原则,建成比较完善的交通、通讯、给排水、供电、供气和污染治理、防灾减灾等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完善人防体系建设。完善人防体系。
建设以公交为主导的客运系统,提高常规公交出行比例。规划建设城南、城北公交客运枢纽。落实公交优先政策,推行乡镇通公交。&十二五&期间,全县公交将逐步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增加停车泊位。
加强和完善供电网络建设。&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建220KV变电站相官站1座,主变总容量18万KVA。新建110KV变电站夹埂站;改造升压110KV变电站半塔和新区站。规划建设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争取规划石固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增强供水能力,规划新建第三自来水厂,总供水量达8万吨。
高标准规划建设排水和排污设施。建设排水和排污设施。建设一批给排水和污水给排水和污水管网系统,建设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汊河污水处理厂工程和垃圾处理设施。到2015年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
建立和完善满足居民需求的住宅供应体系。每年竣工住宅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老城区危旧房片区改造,实施房屋出新工程,改造背街小巷道路,方便居民出行。
加快信息传输网络改造升级。推进电信、移动、联通、网通等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的电子信息网。
第三节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规划滁河、清流河、来河三条河流综合治理。加强来城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继续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争取完成80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开展中小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稳定提高水利服务保障能力,基本保障防洪、供水安全,逐步改善水环境。
第十章&& 推进科教强县,提高创新水平
第一节建设创新型城镇
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的创新服务体系,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创新投入体系。
建设科技创新基础平台。重点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联合研发机构建设,积极支持企业、行业创建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建重点实验室、研发机构。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实验室建设并创建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形成我县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源。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网上技术市场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撑服务作用,建设科技交流与信息服务平台,创建一批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鼓励科技人员和社会力量创办面向中小企业的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化战略,积极培育技术市场。保护知识产权。深化科技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自主创新动力和活力。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确保财政性科技投入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扶持组建风险(创业)投资公司。力争到2015年,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以上。
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加争创全省教育强县。
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统筹城乡教育规划布局、学校建设和师资配置,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步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加快发展幼儿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保持在98%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培育和扩大优质高中资源,整体提升高中办学水平,满足教育需求。&十二五&期间完成来安中学新校区建设,实现来安中学整体搬迁。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推进各类职教资源的整合,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加快构建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以就业、创业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快职教大县建设。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点加快来安县高级职业学校建设,全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提升地方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到2015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5000人左右,满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争取把来安职高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特色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之一之一。
第三节优化人力资源开发
坚持人才强县发展战略,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不断扩大人才总量,提升人才素质。把招才引智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统筹开发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牵引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着力解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专门人才和高端人才问题。到2015年,建立起基本能够适应我县经济发展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及政府公共管理人才队伍。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切实增强企业家素质。加快高级中青年专家队伍建设,提高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大力培养和引进农业、现代制造业、教育、卫生、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大高级技工、技师的培养力度。注重招才引智,注重招才引智,积极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开发机制,加快培养和引进国际化人才。
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使用机制。加快人才市场整合和发展,健全人才市场功能。积极推进人才合理流动,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服务理念,倡导人才柔性流动,探索建立自由职业制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高端人才引进政府补贴机制,健全激励机制。
第十一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加强资源节约
坚持节约优先,以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为重点,开展全社会资源节约活动,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和高效利用。
节约能源。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发展太阳能建筑和各类太阳能产品,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地热、风能、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实施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推广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和家电产品,争创全国绿色能源县。加强节煤、节电、节油等各项节能技术和材料的开发,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努力降低能源消耗。
节约用水。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加强灌区节水改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污水再生利用,建立中水回用体系,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加强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使用。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到2015年,全县生活供水保证率达到98%以上。
节约和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修编完成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土地用途管制。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行业用地定额标准和投资强度控制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提高耕地质量,确保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矿产资源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矿山环境的恢复整治。力争2015年,全县基本农田稳定在103.9103.9万亩,新增建设占用补偿耕地1.26万亩左右。
节约原材料。鼓励使用新材料、再生材料,加强金属材料、木材、水泥等材料的节约代用,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推广节约材料的技术工艺。积极采用新型建筑材料,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以粉煤灰、化工废渣、炉渣等为重点,推进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2015年全县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发展废物回收利用产业。积极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鼓励利用垃圾发电。
第二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从企业、产业和园区三个层面,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加强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发展循环型工业。推广建立企业内部循环系统,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十二五&期末,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超过50%,规模化企业基本实现按ISO14000标准管理。加快构建生态工业园区,促进企业间的循环。
发展循环型农业。加快循环农业区域建设,构建农、林、牧、渔等产业的循环生态链,重点培育种植业、蔬菜业、渔业、畜牧业、食品加工业等五个循环型主导产业。以扩大和更新农田防护林、速生丰产林、果木经济林和花卉苗木为重点,建设农林复合系统工程。建设循环型农业发展集聚区,推广有机共生共作技术,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园。大力推广绿色配套生产技术,积极推进耕地质量建设、畜禽生态养殖小区和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建设,科学使用肥料、农药,实施清洁化生产,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工程。推进畜禽粪便和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秸秆青贮氨化养畜、食用菌生产等综合利用技术,禁止露天焚烧,禁止抛入河塘。
循环型社会建设。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企业、居民和政府等主体的行为。制定阶梯式水价、电价等,鼓励使用绿色产品、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等。加快建设生态物流示范工程、绿色饭店创建工程和生态旅游工程。积极开展&绿色学校&、&绿色餐饮&、&绿色商场&创建活动,加强绿色教育。
第三节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环保产业,促进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的全面发展。
加强生态规划和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完善小城镇、村庄、厂矿、庭园绿化。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限制矿产资源开发,恢复蓝天、碧水。
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快污水处理厂二期和汊河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完善管网配套工程。加强滁河、清流河、新来河、皂河的污染综合整治,改善来河等河道水环境质量。推进城区工业&退二进三&、&退城进园&,加快碧绿春酒业整体搬迁。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城区供热锅炉专项治理。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粉尘污染,推广新型节能燃料机动车,加强各工业企业粉尘治理力度,减少粉尘排放量。提高化工企业工业危险废物处置水平,确保废气达标排放。
加强声环境污染防治。加强文化娱乐业、餐饮服务业和商业经营活动中的噪声污染整治。加强工业噪声综合防治,推进各类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加强交通运输噪声综合防治,设置设置城市禁鸣路段范围,加强对敏感区域交通噪声的监测和管理。严格建筑噪声排污申报制度,强化夜间施工管理。
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建设垃圾处理场工程,推广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201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8585%。健全医疗废物收集处置管理体系,确保国家规定的五类医疗废物均能得到有效处置。
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强化从源头上防治污染,严格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推进污染治理产业化运作。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推进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坚持环境信息公开,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完善产业环保准入制度。加大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第十二章&& 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注重社会公平,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构建促进就业社会责任体系和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建立和谐社会发展框架。
第一节完善就业服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始终把就业工作放在十分重要位置上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统筹城乡就业,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网络。规范发展劳动就业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提高转岗能力、创业能力和再就业能力。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探索和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加快各类创业园区建设,完善以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加强劳动保护、劳动力市场监管和劳动执法监察,加强劳动仲裁工作,加强劳动仲裁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重点做好被征地农村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和失业职工的就业服务工作。
第二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城乡统筹、因地制宜、保障标准与承受能力相适应、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原则,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建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改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全县人民。
实现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将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民营企业的职工纳入工伤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就业再就业、失业预防与失业保险制度的联动机制,探索建立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生育津贴贴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时调整低保标准,重点抓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进一步做好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加快福利院等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建设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专项救助制度与基础性救助制度、紧急性救助制度以及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配套措施。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机制。促进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发展。建立健全以现有社会福利机构为基础、其他所有制形式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进一步搞好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切实做好经常性社会捐助和社会帮扶工作。改革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完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制度,构筑新型社会保障体系。
做好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适应社会老龄化趋势,积极推广以家庭照顾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模式,推进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针对困难老人,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机制。
第三节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遏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进一步调整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加大财政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等方面倾斜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困难人群的生活补贴。
第四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加快建立较为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执法和卫生信息体系,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不断深化基层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巩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建立财政投入保障、绩效考核、医疗风险、养老保险四大机制,确保建机制、强基层、保基本目标的实现。鼓励多元化社会资金进入医疗行业,加快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成来安县人民医院综合住院楼项目,县妇幼保健院门、急诊楼及病房楼等工程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增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确保新农合平稳、高效运行。到2015年,每万人拥有医护人员数达到41人以上,每万人拥有病床数达到&& 30.6张以上。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规划建设来安大剧院、来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文化馆等设施。继续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使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完善。加强文物资源的挖掘保护和整合利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大投入,保护利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半塔保卫战旧址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尊胜禅院。加大投入,保护利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半塔保卫战旧址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尊胜禅院。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推进档案方志事业发展,推进档案馆馆库建设。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健全全民健身体系,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来安县体育馆、健身房、标准游泳池,适时规划启动体育运动中心等工程建设。推进体育事业的社会化、产业化进程,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
稳步发展人口事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控制计划外出生,提高出生政策符合率。加强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有效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建立&村为主&管理机制,加强出生缺陷干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提高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化和信息化水平。
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利。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加强妇女卫生保健和劳动保护。依法保护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改善少年儿童成长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做好青少年青春期教育和生殖健康教育,形成政府部门、家庭、社区、青少年共同参与的青少年生殖健康促进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建县残疾人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各类无障碍设施,切实帮助解决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康复、文体等方面的需求,增强残疾人自立自强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第五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使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加强城乡居民社区建设,增强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和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积极推动居民消费。注重引导农民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增加即期消费。大力培育信息服务、旅游、文化娱乐、非义务教育、保健等新的消费热点,实施带薪休假,扩大服务性消费的比重。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施放心食品、药品工程,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持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建立低收入群体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提高居民购房能力。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住宅。
第六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坚持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深化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居)务公开、财务公开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制度建设,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对社会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选择权,加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居)民民主议事的决策制度和议事规则,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政务、企务和村务公开。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加快政府工作法治化,进一步改革司法体制,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强化司法监督。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创新普法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做好民族、外事和侨务工作,规范发展各类民间组织,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国防动员、优抚安置和国家安全工作,提高全民国防意识。
第七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全民,继续抓好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增强全社会爱国建国强国意识,树立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的各类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快学习型单位、企业、社区和城市建设,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加强科普宣传,反对封建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八节加强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理、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推行和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第九节建立健全社会安全体系
推进平安来安建设。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家庭、和谐企业建设,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完善县、乡信访接待网络,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工作机制,积极预防、排查、掌握、化解各类社会隐患,妥善调解社会纠纷和劳动关系矛盾,及时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组织建设和保安、联防队伍建设,健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治网络,深入开展企业、学校、社区平安创建活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城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提高政府应急处置水平和创安维稳能力。发挥人民调解职能,构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道防线。加强对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探索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积极预防和打击互联网违法犯罪活动。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完善以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应急联动体系,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和监控网络,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重要区域、物种、物品、疾病的监控,强化职业危害监管和防治,创建安全健康作业环境,强化职业危害监管和防治,创建安全健康作业环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切实提高安监装备能力,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健全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减少事故损失。切实提高安监装备能力,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健全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减少事故损失。
建立健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体系。坚持以防为主,防御、治理和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加强消防、气象、地震、人防等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装备条件,提高防洪防灾减灾监测预警预报服务能力。整合应急救援力量,完善应急救援机制,改善应急救援条件,逐步建立严密、快捷、高效的公共安全社会应急救援体系,提升城市公共危机应急防护能力。
第四篇&& 规划实施
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保障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规划期限内本级政府的行动纲领。有效实施本规划,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强化要素资源保障,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强化规划纲要的龙头地位。明确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在各类规划中的主导地位,所有规划不得与总体规划相冲突,使之成为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水平发展。
切实做好规划衔接。认真搞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与融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发展战略与思路,充分利用上级有关部门对相关规划调整修编的机遇,主动做好与省市的对口衔接。同步调整修编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项目规划确保纳入上级规划内容。
做深做实各类专项规划。使专项规划达到项目化、资金化、政策化的要求,成为&十二五&总体规划的支撑和完成总体规划目标任务的保证,并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
严格规范规划编制程序。各级各类专项规划审批前要报送发改部门协调衔接,未经衔接的规划不得报请批准并公布实施。把规划涉及的重大问题研究好,把规划的内容落实好,把规划之间的关系衔接好。
第二节项目保障
认真组织重大项目实施。根据政府的职责,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保护等政府主导型领域,筛选一批重大项目,向社会公布,作为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重点实施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社会事业、旅游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对其中属于公共产品、无法由市场供给的项目要依靠政府财力通过政府行为加以实施。对有一定收益的经营性项目,通过扩大准入范围、减免税费、制定政策等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努力拓宽项目融资渠道。要强化重大项目运作,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吸引各类资本参与建设,保障重大项目实施。
第三节政策保障
创新规划的实施机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同级财政预算相挂钩的制度,确保规划目标实现。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界定财政资金的投向,主要用于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发展等领域,合理使用政府各类投资资金,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实施好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要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要将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实行中期评估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修编、调整建议。
第四节 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
认真开展规划纲要的宣传工作。通过广泛开展规划纲要的宣传活动,使全社会了解规划、关心规划、自觉地参与规划实施,提高规划纲要的社会知晓度,并监督规划执行和实施。加强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对&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要进行中期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形成评估报告。因中期评估或其他原因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的,发展规划部门应当提出修订方案,按照有关程序报批公布和备案。
&十二五&规划是&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来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行动指南。我们要履行对人民的承诺,努力实现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
全县人民要奋发图强,开拓进取,为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加坡露天游泳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