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为什么可以在两个地方上市银行

热门关键字:
sosme: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及其它上市银行研究(2)
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及其它上市银行研究(2):网友讨论
fish140103:
撒谎的董事会,然后把唯一一个好人挤出董事会,没必要看这种公司的.LZ是高人,但你对银行可能不了解,建议找几个在业内的人问一下.普法靠的是自存自贷做假,民生靠的商业贿赂.你看民生对股东贷款的金额,那些股东估计换家银行贷款都没人理.
  fish140103君好:分析公司就是要把它摊在阳光下剖析,但是做判断要以事实为依据,我坦率承认我对银行的了解全部来自公开报道,也没有银行业里的高管朋友,但就你的&直性子&感觉逻辑上说不通:  1、如果民生董事会只有一个好人,那凭他一己之力就真能力挽狂澜吗?  2、我不了解民生有可能,但你认为人寿、平安对民生银行也缺乏了解吗?  3、如果民生真如你说的那么烂,那你认定的那个唯一的好人为什么还拼命的投钱进去呢?
zhongbingo:     同意Sosme的说法,      我觉得以下两个人, 更有代表性, 他们可是自己私人的钱。   卢志强旗下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史玉柱的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共获配售3.6亿股      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史玉柱的书, 他现在有充足的现金, 而且他第二次创业, 几乎没有从银行借钱。而且经过一次破产, 风险意识很高。      fish140103君的说法, 也许对其它银行适用。 但民生是一间民营银行, 都是股东自己的钱。从它的上市以来的, 坏帐率, 就可以看出, 用自己的钱, 和用国家的钱的不同。      民生和万科都有一个共同点, 没有国有控股股东。 而且董事会和管理层都把公司当成所有者来经营。 在A股里, 是很少的。
Vmanager:
  SOSME,关于汇丰收购HI,我记得好象是2003年的事情,当时也算是轰动的金融事件,因为汇丰的此项收购被作为从欧亚向北美扩张的标志性行为。收购价有战略性的想法在里面。  其实,HI当时的业绩是相当厉害的,如果说当时汇丰给出的价格是3倍PB的话,好象PE才不到10,如此说来,它的静态的净资产收益率估计高达30了。当时HI是以业务激进的风格著称,在美国房地产业持续高涨的年代,激进风格导致业绩增长顺理成章,汇丰收购后,北美业务为汇丰带来了立杆见影的效果。  然而,汇丰也付出了不少代价,最近香港新闻频频报道的美国次级房贷信用危机,就是有相当大HI的功劳了,几年来,汇丰努力整合,为HI拨备了数额惊人的坏帐,房产市场投机形成的危害正逐步扩大,2月份,汇丰北美业务高层调动,形势颇为焦人。    以上是我知道的点滴,不够细,也许有记忆残缺错位。    银行业的估值方法主要分两类: 相对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相对估值法包括市盈率、市净率等;绝对估值法包括股息收入模型(DDM)、剩余收益估值模型(Residual Income model)等。前者涉及行业内的对比,较为直观和客观,但可能忽视了各银行间因盈利模式、盈利能力及收入结构的不同而形成的估值差异; 后者则考虑到股东权益收益率等较多个体因素,但假设亦相对较多,相对而言,主观因素较多一些。  我个人认为,这种相对固定的估值方式,比较使用于已经成熟的大型银行。以民生银行这样成立10年的小型银行而言,我更加愿意把它作为一个普通的企业&&一个成长性较好的企业来看待,10年的财务数据,已经具备了我考虑一个企业状况的基本要求。  除了类似一般企业的基本的财务数据,对民生这样的小银行而言,只要观察其资本金符合规定的充足率,与此同时其业务模式和坏帐率控制都有相对安全的运行轨迹(这些可以引发大量的话题,絮先不赘言),基本就可以认可了。民生10年来通过多次资本金扩充,每次增加的资本金,都在恰当的时间内利用了充足率杠杆产生了恰当的利润,我认为做得条理清晰。  道听途说毫无意义,如果先入为主地带有偏见色彩,对理性地判断一项投资是个大敌。  见过很多银行的信贷业务人员,民生银行的给我印象深刻,他们对收回贷款的敏感程度让人吃惊,可能这也是坏帐率控制得好的主要原因吧。另外,他们赞助我们的高尔夫业余比赛,作为参赛球手,我觉得民生比较小气,总是用较小的钱去办与别的品牌一样的球赛,但作为股东,我为他们的行为打高分:颁奖晚宴上,别的公司花钱请演员来演,民生呢,他们是自己的员工来演银行业务的小品,活跃晚会气氛。  我愿意相信,球赛颁奖晚宴他们省下1万元,刚好差不多等于为我节省了1元,2003年的可转债上市,为我提供了成为民生股东的机会,民生成为我仅次于中集的投资,至今,我满意当时的选择。    早上起来,打了这么多字,借用SOSME的话:本人是&民生银行&的长期投资人,请读者在阅读本帖时将作者的这种身份考虑进去以免形成误导。
爱满西楼:    sosme君,长期看你的文章,受益非浅.   能不能告诉我你投资民生银行的成本   2006初我在民生和招行之间犹豫了很久,最终重仓了招行,据分析招行的指标更好,可是看到现在民生的涨幅已超过了,而国寿\平安砸了100亿准备在民生银行,上我再次犹豫了是否将招行换成民生,请帮我参考一下,毕竟民生还要增发H股,还有即民生将成为沪深300指数的第一权重股.   从市场分析,民生每日成交量始终大于招行,而解禁的小非也高度看好,很少有减持的 工具箱   sosme:     爱满西楼君好:我的成本较低大概在3.6元左右(同期的招商银行大概在6.6元左右),很多人都对在这二者之间的选择困惑,我用简单的方法逃离此困惑:同时拥有它们。
22:14   看来民生银行蛮有争议的,以民生作为分析银行业的突破口也许是选对了,不过大家的发言我感觉情绪化的东西过多,真正涉及公司分析的成分太少。      如今是中国银行业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一个几乎破产的银行仅凭一张全国性的牌照都还能卖出天价。虽然几乎所有的上市银行都能赚大钱、而且同质化也非常明显,但每个个体银行还是有自己的竞争优势的、而这些竞争优势将决定未来各自的潜力,比如招商银行在零售业务上正在形成竞争优势,相关分析与报道已有很多在此先不说,先来看看民生银行有什么竞争优势或特色将自己从其它银行中区别出来呢?过去看过不少资料整理如下:   1、公司业务:过去银行业有种说法&最初10年,民生银行的增长就是公司业务的增长&, 在过去10年间,特别是在最近的6年时间里,民生银行的公司业务取得了快速健康的发展,不到6年增长了近14倍;公司业务在2006年以前已经占到了民生银行业务总量的90%以上,利润的贡献率则更大。民生的公司业务相对国有大行主要征对中小企业,经过多年的打拼民生已在这一领域形成相对的竞争优势:民生银行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并不以牺牲资产质量来实现&&其不良贷款比率近几年一直保持在1.5%以下,资产质量位居国内各家银行公司业务前列。除了规模迅速扩大之外,民生银行公司业务的显著特色就是不断推出产品和服务创新,通过这些产品和服务创新来占领市场、获得发展。用业内人士的话讲,民生银行过去6年来在公司业务领域的创新,囊括了中国银行业公司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2、票据业务:是民生银行的明星业务,市场份额已经占到了全国的12%(06年初的数据,目前的数据还不清楚),民生银行的票据业务之所以是明星业务,不是因为做的大,也不是因为持续的创新,而是代表了民生银行极具战略性的市场占领。它代表民生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一种认识、一种前瞻性的战略。到今天,大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其他股份制银行都纷纷成立票据事业中心。      3、企业财务革新计划:也是民生银行的明星业务,这是公司业务向更高层次的延伸,将近几年来,企业财务革新计划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几千个客户推出了这项计划,这就意味着民生银行这种销售订制方案,不再是提供某个产品,而是怎么来为企业控制风险、解决融资、推动销售、管理战略,从资本、资金到销售、风险管理、融资计划,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个转变是非常大的。在过去几年当中,企业财务革新计划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以客户为中心,围绕这些客户,一个个的订制化服务方案,这个阶段是以客户单个产品为特征的;第二个阶段是以专业化服务为特征的,民生银行从2004年初开始建立了交通、能源和电子电信金融部以后,企业财务革新计划已经从一个客户上升到一群客户、一个行业的客户。
11:20  关于民生我谈几句。  有人说民生董事会里面就刘永好一个好人,被排挤掉。其实是刘永好先违背游戏规则,本来大股东在董事会都是一名董事,可他想让他控股的公司代表也进董事会,所以他就出局了。民生现在谁在董事会不是特别重要,因为不是一股独大的企业。  我去年5月开始买民生,到11月底换成了招行,现在看这不是正确的选择。当时主要是自己原来比较相信中金的报告,中金当时不看好民生,看好浦发,对招行也不推荐。到11月底中银的袁琳发表报告对民生评级&跑输大市&,自己本来就想还招行,遇到风吹草低,就换了。从4元拿到7元也算可以,但现在想起来也是教训吧。  我一直在看SOSME的帖子,绝对是高人,高人不是自己吹的,也不是因为某一个股票如何了,我看SOSME高是看他几年来的投资组合,真正的价值投资。他的收益可能不如某些人,但我感觉SOSME是走在康庄大路上,有人是走在钢丝上,在钢丝上有时很精彩,但是也很危险,更不用说天天安心了。  民生股票的机会以后还有很多,主要在交易机会上,但这种交易机会不是建立在沙滩上,民生实实在在在盈利,每次增发,H股,外资并购,民生想象空间巨大。并购想象空间最大的不是行业里面老大,而是老二、老三。。。。。。。  2006年4月份我研究了一下民生PK招行,宝钢PK武钢等。从扩股倍数上看民生好于招行,武钢好于宝钢,所以从复权价格看,民生优于招行,武钢优于宝钢,涨的好的股票基本都有一个特征,扩股快。  这种研究很粗浅,但从后来股市发展来看,当初得出的结论值得借鉴。这种方法未必是价值投资,但价值的估值本来就不可能是一个精确数,所以为了求得安全边际,我们应该综合各种方法,做综合研究。  自己曾经持有过民生和招行,各占一半,后来把民生换招行了,现在自己就持有招行和华菱管线,关注的股票和SOSME差不多。  这里是个学习的好地方,像SOSME等的观点我很赞同,希望自己能在思维模式上拉近与各位高人的距离。
fish140103 
22:42   在此回应一下LZ,我不是情绪化的分析,而是情绪化的判断。因为银行业的资产是特殊的,行业特点也是特殊的,恕我不可以展开。但诚信是这个行业最基本的底线,所以我对民生和普法是一票否决,不会关注,炒股票是要有点脾气的。   前文中很多东西是不可以得出民生的优越性的,因为每家银行都在努力。   不过为避免一味情绪化,我还是特意看了一下民生三年来的报表,几个数据可以关注,至少我觉得比前文的很多数据更客观一点:      04,不良 37亿,关注48亿   05,不良 48亿,关注86亿   06,不良 54亿,关注120亿      关注是不包含在不良里面的,但实际上民生玩命的圈钱扩大规模最后的效果也只是贷款不良率的轻微下降。   关注类不包含在不良里面,那么关注贷款的持续大幅度上升是说明银行的谨慎还是狡猾?   看着泛海系年年在民生增加借款,又年年股权被冻结,也实在也是件有趣的事情。   再回应LZ关于唯一好人力挽狂澜的可能。做个合理的情景假设,假如你是创始人,但被踢出局,你会作何选择,而在不增加投入就面临彻底拜拜的情况下,你又会做何选择。民生并没有烂到如前几年的发展或者上市前的招行(嘿嘿,招行迷可不要生气啊),选择放弃似乎才更不可理喻。   LZ说得对,时间是最后的证明。民生过去一年的涨幅让人无话可说。所以我建议上面的数据可以再看三年吧。还可以结合多几家银行的数据继续看。 fish140103 
23:03      再说个我认为很有趣的事,对我来说,更愿意相信烂过的银行:比如招行烂过(现在招行不承认了啊,哈哈,不过没关系,招行现在不错的,就是显老),深发烂过,广发烂过。   由于广发最近才烂到出头了,现在我最相信的银行是广发。哈哈 工具箱   sosme 
10:25      fish140103君:      1、情绪化的分析或情绪化的判断都不可取,让我们共同面对事实与数据吧。      2、&诚信是这个行业最基本的底线,所以我对民生和浦发是一票否决,不会关注,炒股票是要有点脾气的。&它们到底如何违背底线我不得而知,如果假设都是真实的,那么未来是否有改进的可能呢?正如你认为那个曾经烂过的招商不就改良从善了吗?如果你喜欢&烂到出头&的银行那么民生和浦发是否还未&烂到出头&呢?看来你情绪化的判断还是有些逻辑混乱。      3、再如你所说的&泛海系&这类问题现在已经摊在阳光下了,你认为还会继续恶化吗?未来是否有改进的可能呢?      4、我非常赞同你的这个观点:&前文中很多东西是不可以得出民生的优越性的,因为每家银行都在努力。&其实上面的分析及转帖恰恰说明我对民生目前的状态是失望的,目前银行业的流行趋势是&全能银行&、&零售银行&及&金融百货&,为什么民生就不能做成真正专业的&公司银行&呢?放弃自己的看家优势去追逐所谓的流行就长期发展而言隐藏忧患。      5、结合多几家银行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是本帖想完成的任务,欢迎你提供的数据,待各家银行的年报披露完成以后,券商及一些研究分析结构也会为我们提供很多研究报告,到时候我会做很多比较分析;      6、再说说那个&唯一好人&没有选择放弃我相信他绝对不是&意气用事&,看来这个&唯一好人&比你对民生的未来更有信心;      7、&民生过去一年的涨幅让人无话可说&:其实在公司分析的时候可以完全忽略其涨幅与市场价格,价格变化不是作出价值判断的依据。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价值领跑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邮储银行上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