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红水河大桥桥几时开建

红水河斜拉桥_百度百科
红水河斜拉桥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红水河斜拉桥是湘桂铁路柳州—黎塘双线跨越红水河的第二座铁路桥(又称Ⅱ线桥),全长409.1米。1981年建成,是我国铁路上第一座,世界铁路上第四座具有现代先进技术水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斜拉桥。
红水河斜拉桥是湘桂铁路柳州—黎塘双线跨越红水河的第二座铁路桥(又称Ⅱ线桥),全  长409.1米。位于来宾—良江区间双线下行线606.524公里处,距离上行线606.221公里处第  一座红水河铁路桥(又称I线桥)约500米。斜拉桥1981年建成,是我国铁路上第一座,世界铁  路上第四座具有现代先进技术水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斜拉桥。
红水河斜拉桥自然条件
红水河斜拉桥桥址处河滩宽阔,枯水期两岸岩石外露,主河槽水面宽90米,槽深30米,  洪水期水势暴涨暴落,流速湍急,含泥砂量大。历史最高洪水位为米(黄海高程,  下同),计算百年一遇洪水位82.24米,流量26030立方米/秒,流速2.99米/秒。桥址处属亚  热带气候,最高气温39.3℃,气温—3.3℃,年平均降雨量1370.9毫米,基本风压45公  斤/平方厘米。外露石灰基岩容许承载力为15—20公斤/厘米2。地震裂度7度。
红水河斜拉桥勘测设计
民国27年(1938年)筹建湘桂线柳州—南宁段时,曾选定现斜拉桥位作为桥址。设计方案  为主跨5孔60米钢桁梁,边跨6孔16米上承钣梁。两端线路土石方已完成,但桥未施工。  建国后,1951年修建来镇段铁路时,改移线路,选用现上行线桥址修建了红水河I线桥。  1975年铁道部批准柳州铁路局报送的湘桂铁路柳州—黎塘段改建双线设计任务书,以及1976  年6月铁道部批复第二勘测设计院提报的湘桂线柳黎双线初步设计,均提出新建第二线红水  河大桥,大桥主跨拟采用64+80+64米连续栓焊梁方案。  1977年2月.铁道部根据国际新发展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斜拉桥的新型结构,决定改变原铁  二院的栓焊梁方案,将红水河桥作为我国铁路斜拉桥的试点工程,跨越主河槽采用48+96+48  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斜拉桥方案。并指定柳州铁路局负责总体设计,其中3孔连续斜拉桥由  铁道科学研究院(简称铁科院)程庆国等负责设计、科研和实验工作。  全桥按单线设计,有碴桥面、直线、平坡,桥面宽7米,设计轨底标高87.1米,桥两端  边孔为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主孔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形连续梁斜拉桥,自北至南为2×  23.8+3×31.7+(48+96+48)+1×31.7+1×23.8米,共10孔、9墩、2台。采用T型桥台,圆端形  等截面实心墩。斜拉桥型为双塔竖琴型,由主梁、索塔、斜缆3部分组成。采用塔梁固结,  塔墩分离的结构形式。  主梁为单箱双室的3跨连续梁。梁高3.2米,边跨两端处局部加高至3.82米,箱宽4.8米。  主梁用24根直径5毫米钢丝束配筋,纵向预应力钢筋共430束。  索塔由两个竖向塔柱组成。塔柱下部由塔底箱形横梁与主梁连成整体。上部由两片燕尾  形横梁连成门式框架。塔柱基本为矩形断面,顺桥向长3米,横桥向宽1.2米,梁底至塔顶全  高29米,塔柱中心距6.1米,在距主梁顶面8.465、15.065、21.665米处,锚定3对斜缆索。  斜缆采用柔性缆索。每组缆索由6根钢绞线束组成,每根钢绞线束由10根7丝直径5毫米  钢绞线组成,钢丝极限强度为15000公斤/平方厘米。斜缆采用缠绕玻璃丝布涂刷环氧树脂形  成“五布六胶”的玻璃钢套进行防护。斜缆与主梁水平夹角为28°49’,即斜坡为1:0.55,  通过带牛腿的箱形锚固横梁与主梁相连,牛腿悬出主梁两侧,长1.55米,宽1.3米,跟部截  面高2.38米。斜缆与主梁中线交点离塔位中线分别为18、30、42米。  支座采用建筑高度小、省钢的盆式橡胶支座。中跨6、7号墩最大反力为3277吨,用4个  承载力900吨的铰式固定或活动支座。边墩支点反力为636吨,用3个承载力为250吨的活动支  座。这种新型支座利用聚四氟乙烯板与不锈钢间低摩阻力活动,协调支座的位移,通过密闭  在钢盆内的橡胶传送垂直反力,以适应梁体的转动。  1978年11月,斜拉桥设计完成。
红水河斜拉桥施工
柳州铁路局负责全桥施工。铁科院参加3孔斜拉桥施工。1977年11月开工,1978年4月,  全桥墩台施工完成。  日开始斜拉桥施工。主梁的边跨在膺架上灌注混凝土,分5个梁段,长度分  别为11.7、15、1、17.2、9.1米。主梁的中跨利用悬臂挂篮分为23个梁段施工,除中间合拢  的第17梁段为1.4米外,其余各梁段均为4米。挂篮主桁梁用万能杆件组拼,自重105吨。分  南北两个施工面,基地设在北岸。采取先北后南顺序,错开一个梁段,两岸对称施工,最后  合拢。日主梁混凝土全部灌注完成,每段灌筑周期,一般梁段平均10天,最短8  天,有横梁牛腿梁段14—15天。  索塔在塔位已完成的梁顶面上,以拼装万能杆件的钢塔架作脚手架,分8节灌注。  斜缆在北岸基地防护工棚内一次做好,再整束运到桥上用天线吊起安装。  1980年11月,在用130吨架桥机拆换施工用便梁的同时,由北向南架设边跨T型预应力简  支梁,从而完成全桥的主体工程。  修建过程中,先后做了整体静载模型、节点构造模型、斜缆锚固疲劳、盆式橡胶支座、  高强泵送混凝土、悬浇吊篮加载、斜缆防护、ID—100型千斤顶张拉工艺等一系列的施工工  艺试验。  斜拉桥梁和塔设计的混凝土为500级,施工按600级配制。其配合比为1(水泥):1.45(河  沙):2.18(碎石),水灰比为0.34。掺用外加剂FDN为水泥用量的6—7.5‰,掺用三乙醇胺残  碴为水泥用量的0.4‰。使混凝土达到缓凝、早强、高强、和易性好等效果。  主梁边跨在膺架上分段灌注当中,为减少主梁纵向预应力钢束张拉时膺架对梁体弹性压  缩的阻力,在弦杆与木枕间铺设二层塑料布,塑料布间涂以黄油,并在梁体混凝土灌完之后  预应力钢束张拉之前,将全部勾头螺栓松脱。为方便膺架拆除,在拆装式桁梁各支座下增设  1个密封砂箱。  斜缆管道定位由移动坐标确定,并通过模板准确安装来实现。为克服整个箱梁因受湿度、  日照、斜缆张拉等引起的各种误差,将管道穿入端的圆形截面改为椭圆形。同时,根据对内、  中、外缆的估算垂度,对主梁内、中、外缆管道的坡度分别进行调整,使全桥144根斜缆两  端288根穿缆管道位置准确,没有发生缆与管道相碰现象。  斜缆管道系选用3毫米厚钢板在卷板机上卷成一端圆形一端椭圆形的管道。  为防止主梁中跨合拢段混凝土发生裂纹或压坏,施工时,将南、北岸的悬臂结构在灌注  混凝土之前连结起来,形成3跨连续梁。采用“内拉外撑”的办法,在两端悬臂箱梁顶板和  底板的腹板上分别设置两组钢轨架于结构外部撑住两个悬臂的端部。与此同时,8束预应力  钢束进行张拉,张拉力总共200吨。并事先解开南端活动支座的锁定,然后灌注合拢段的混  凝土,待混凝土强度达到50公斤/平方厘米时,即切除钢轨撑。采用这样的方法,比国际上  惯用的“压缩法”简易,同样保证了合拢段的质量。  1981年3月,全桥工程竣工。完成主要工程量:150—600级混凝土9850立方米,其中斜  拉桥1750立方米;直径5毫米高强度钢丝65.3吨,7丝直径5毫米钢绞线制斜缆63.6吨,钢制  品(包括支座)44吨;拆装桁梁、T型钢塔、万能杆件和军用梁等648.5吨。共投资502万元,  其中斜拉桥192米的造价386.68万元,平均每延米2万元。用劳动力112287工日。  1981年6月,用两台前进型蒸汽机车进行动、静载试验,结果表明,斜拉桥静力特性与  设计计算相符,结构动力特性正常。  日,红水河斜拉桥正式交付使用。  1981年10月,铁道部组织路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斜拉桥进行技术鉴定。认为符合设计  要求,工程质量优良。因该桥具有可以争取到较大的通航净空,跨越能力大,结构经济合理,  外型美观,养护简便,噪音小,适于悬臂施工等优点,1982年获得国家设计银质奖,1983年  获得自治区优质工程奖。1985年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
红水河斜拉桥运营管理
斜拉桥投入运营后,每日通过客、货列车27对以上,前进型蒸汽机车过桥速度60—80公  里/小时。  1981年9月、1982年4月和12月,经柳州工务段先后系统观测检查,发现索塔有裂纹,斜  缆锚头罩有积水锈蚀等现象。日—日进行以斜缆为主的大修,将  144根斜缆下锚头混凝土防护层凿除,下端部防护罩拆除,将钢铰线及钢套管铲锈油漆后,  重新封闭混凝土防护及加设环氧树脂玻璃布;对15根斜缆上端部防护罩拆除翻修、铲锈和油  漆,其余129根斜缆防护罩以下100毫米范围内重新翻修缠包。  1987年5月再次检查发现51根斜缆防护层损坏79处,及时全部修理完毕。并将箱梁南下  七、北上七、八梁段积水处顶板上的石碴扒开,用水泥砂浆填补,消除了箱形梁内渗水现象。  1987年下半年到1990年,又发现斜缆防护层17处破损、流油,每处约1—3厘米,均按原  状全部缠包、修理。红水河桥/红水河桥
正文/红水河桥
  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湘桂铁路以南约3公里处跨越红水河的下行单线铁路桥,是中国修建的第一座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这座桥全长398米,自来宾站端算起,桥跨组成为2孔23.8米+3孔31.7米+(48米+96米+48米)+31.7米+23.8米共10孔。其中48米+96米+48米采用了跨连续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其余为厂制标准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它由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主持设计,柳州铁路局施工。主体工程于 1979年6月开工,1980年11月完成,1981年9月正式通车。   这座桥主体结构由加劲主梁、索塔和斜拉索三部分组成,采用塔梁固结形式。加劲主梁为宽4.8米、高3.2米的双室箱梁,梁内配置由24根直径为5毫米的钢丝组成的钢丝束,用TD-60型千斤顶张拉。主梁两端设纵长1.3米牛腿,用以支承邻跨简支梁。这些简支梁兼作平衡斜拉桥的部分压重。索塔为高29米的双柱式门型框架,塔柱采用长3.0米、宽 1.2米的矩形截面,竖向配置 24束(每束由24根直径为5毫米的钢丝组成)钢丝束,柱底与主梁整体固结。每一塔柱设 3对斜拉索,呈竖琴型布置。斜拉索由6根钢绞线(每根钢绞线由10束钢丝束组成,每束钢丝束由7根直径5毫米的钢丝组成)组成,以环氧树脂玻璃丝布保护。钢绞线束用TD-100型多作用千斤顶张拉,并通过两端槽销式组合锚,锚固于塔柱和主腿。在运营期间,斜拉索可进行索力调整,必要时也可进行更换。   边跨48米的梁体在鹰架上灌筑,中跨96米的梁体用悬臂灌筑法施工。钢丝极限强度为16000千克力/厘米2,混凝土强度为500千克力/厘米2。这座桥全部采用氯丁橡胶盆式支座。6号和7号中墩上分别设置 4个承载力各为900吨的固定支座和。(见彩图) 红水河桥&
配图/红水河桥
相关连接/红水河桥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次
参与编辑人数:3位
最近更新时间: 09:12:00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水河特大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