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州丹麦天气今年2月 17日左右天气情况

分子人类学新进展——真实血统-常染色体分析:当K=2,即假设被研究的群体可以划分为两个群体,非此即彼。那么,软件计算所有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判定出距离最远的两个聚类。然后将所有个体的所有SNP划归1或2,通俗地讲,就是:如果一定要将全世界的人划分成两个群体,
那么按照相似程度,可以划分成这样两个:
一个是东亚/澳洲/美洲人群,另一个是其他地区的人群(以非洲成分命名的非洲人群)。说明因为上古黑人曾经向欧洲扩张,导致西欧亚人和非洲人的血缘关系反而比他们和东亚-美洲-大洋州人更近,欧洲人实际上可以分成两部分:非洲人和亚洲人。当K=2时,非洲最古老的具有蒙古人种特征的布须曼人【外文名
Bushmen 别称为桑人(即图中所示的非洲的San人),又称巴萨尔瓦人(Basarwa) 种族】为纯粹的非洲成分。
当划分成3个部分时候,欧洲出现了,但是俄国人,奥地利人,法国人,德国人都有不少黄种人血统,南欧都有不少的非洲黑人成分。
当划分为四个部分,美洲原住民成分出现,但是俄国人,奥地利人,法国人,德国人都有不少黄种人血统。
印欧语和印欧人发祥地是库尔干或南俄草原。南西伯利亚的古代库尔干人的基因,26个人中检验mtDNA不全是欧洲的,有6个是亚洲世系。
Twenty samples were found to belong to west Eurasian haplogroups
(U2, U4,U5a1, T1, T3, T4, H5a, H6, HV, K, and I), whereas the 6
remaining samples were attributed to east Eurasian haplogroups (Z,
G2a, C, F1b and N9a).& 原始印欧人就带有亚洲血统。
对亚太人群常染色体分析一文的主成分与人群匹配的关系:
先看K=4时,亚太人群出现分离,即分解为两大主成分:
1)浅黄色主成分,在远东和东南亚人群中都高比例分布,其中以日本人群比例最高。
2)深棕(红)主成分,广泛分布在亚太南部人群之中,其中以美拉尼西亚、菲律宾尼格利托和马来西亚尼格利托比例最高。
再看K=14时的情况:
1)浅黄色主成分,仍然为日本人群的主成分,而其他人群都在浅黄色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分化,文献中将其匹配阿尔泰,但事实上,日本并非真正的阿尔泰,我们从其他常染色体分析来看,真正的阿尔泰(如布里亚特和中亚吉尔吉斯的主成分)成分在日本人群中基本缺失。2)深棕(红)主成分,仍然为MY-KS(马来西亚尼格利托Kensiu)及相关马来西亚尼格利托人群的主成分,并以以MY-KS最为单纯。因此可以将深棕(红)主成分匹配马来西亚尼格利托。
美拉尼西亚、菲律宾尼格利托和马来西亚尼格利托三个人群高频并共享,且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人群的深棕(红)主成分发生分离,其中,菲律宾尼格利托和美拉尼西亚人群出现了深绿色的主成分。
再看K=14时的对比:
1)美拉尼西亚和东印尼土著人群仍然保持深绿色主成分,因此,我们可以将深绿色主成分匹配美拉尼西亚和东印尼土著。
2)菲律宾尼隔离托的主成分则变成了深紫色,因此我们可以将深紫色匹配菲律宾尼格利托。
对dienekes世界人群主成分分析的截取和分析:2010年12月,著名人类学博客Dienekes综合包含蒙古族三组数据在内的全球人群数据,比对分析后绘制了常染色体主成分分析图谱。dienekes这组世界人群主成分分析图还是有很多新东西的,因为涉及到的人群多。所以比较有价值。彝族、土族都有些南亚的(印巴)成分;维吾尔和柬埔寨的(南亚的印巴成分)比例不低,新加坡的马来人的印巴成分也不低,其他人群极微弱。日本、印度(新加坡)、马来(新加坡)、柬埔寨可见一些与美拉尼西亚共享的浅黄色成分,其他人群极微弱。灰色成分在日本人中最高,在东亚,东南亚,北亚族群中普遍存在。可以认为这对应着远东人种的成分,橘黄色在东亚和南亚族群中衣普遍存在,在柬埔寨和新加坡马来人中比例最高,可以认为对应着南亚人种的成分。紫色是印度南部人种中最高,可以对应为印度成分,深蓝色和黄辉色在北极人种中占优势,可以认为是北极人种的成分而浅灰色,则在nganassan人中最高,在yakut人中次高,这实际上是北极--乌拉尔成分的西部成分。日本的橘黄色成分极其微弱,还不如与美拉尼西亚共享的浅黄色多,似乎暗示并不存在南方途径入日本。少量的橘黄色也可能是同东北亚人群一起汇入的。与与美拉尼西亚共享的浅黄色我认为是日本旧石器土著的遗留。浅灰色西伯利亚和深蓝北极因素可能是通过萨哈林注入的,可能是新石器时代之后,但也可能是在中石器时代的细石器文化扩张的年代。其实巴布亚成分在拉祜族、彝族、柬埔寨人中也有微量存在,这是比美拉尼西亚成分更纯粹的赤道人种成分。不过巴布亚成分和美拉尼西亚成分加起来也比不上印度成分对大东亚人群的影响。这在以前是我们所没有想到的。美拉尼西亚成分是在k=15
时才出现的,从k=14到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美拉尼西亚成分是由巴布亚成分为主,融合部分南亚蒙古利亚成分形成的。
这是K=4时的截图:
在K=4时巴布亚还是呈现出东亚成分为主,加上部分欧洲成分,还有微量的非洲成分。
看過的常染色體分析, 有些數據顯示東亞人群較接近美洲土著人群, 有些數據則顯示東亞人群較接近巴布亞人群, 很有趣的現象,
不過第一個現象似乎比較常見。北极--乌拉尔成分的大部分和东亚成分近似,小部分和美洲近似。以布里亚特人为例,K=4时出现的美洲成分几乎都被整合到北极--乌拉尔成分里去了。事实上,北亚各族在K=4时出现的美洲成分都是如此。K=7
时是印度特色成分的出现,印度特色成分在印度次大陆普遍高频存在,尤其是在南印度,在世界各地也广泛低频存在。以在malayan(怀疑实际写错了)、cochin-jews,north-karnadi,sakilli,samaritians最高。
和K=5时的情况对比,可以看出印度成分基本上时巴布亚成分和欧洲(中东)的融合,以kalash
为例,这基本是一般对一半的融合,鉴于印度历史上人种由维达类型转变为以地中海高加索类型为主,这是一种真实的融合。与美洲土著人群最接近的是东亚(0.136).
与巴布亞美拉尼西亚人群最接近的是印度人群(0.182\0.162)。对于北亚人群来说,dienekes的k=15时的情况相当于这张图K=9时的情况,yakut和nganassan还没有分开,而北极人种已经分为东西两部分。在k=10时,这张图已经把nganassan人和yakut分开了。nganassan人呈现出更深的黄色,同时以这种深黄色为主的还有ket,selkup人俄罗斯族中的黄色也是以这种深黄为主。虽然没有nganassan人体质学上最明确的报道,但可以认为他们更接近乌拉尔人种。从深黄色的分布格局来看,可以认为这种深黄色就是乌拉尔人种中的蒙古利亚成分,而nganassan人就是没有和欧罗巴人混血前最原始的乌拉尔人。
東亞與東南亞族群牙齒分析研究(包括古代樣本):目前還沒有看到原文,Dienekes也未有進一步的評論。就從那張類聚圖來看,有幾個比較明顯得亮點。
第一點:左下方的cluster,一組Early Vietnam and Laos(早期越南與寮國),一組Early Malay
and Flores(早期马来人和印度尼西亚的弗洛勒斯古人类),落在今日澳洲土著、巴布亞土著、柬埔寨(plum stay
cambodia)、安达曼和尼科巴(Andman&Nicobar)、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Loyaity)、新不列颠(New
Britain)、澳大利亚土著(Australia)那個大簇上,不知道是否指新石器或更早期的東南亞樣本,如果是的話,基本上呼應以前古代DNA的發現,新石器或更早的中南半島土著在遺傳上接近今日澳洲土著、巴布亞土著。
第二點:右方的cluster,年前上海新石器時代的崧泽文化(Songze
Culture)樣本,落在今日泰國人、鐵器時代越南南部樣本那個大簇上,亦與今日台灣泰雅族(Atayal)、菲律賓人接近。
摘要提到一個新石器農業擴張造成的族群遷移趨勢,就我的理解:新石器時代或更早的中南半島土著或東南亞島嶼土著是今日澳洲土著、巴布亞土著的親族(Y以C和K-M526下的K2b、M、S、P各支系為代表)。接著,年前上海的崧泽文化人群等長江流域的新石器農民(Y以O系單倍群為代表),因新石器農業革命導致人口擴張,開始向長江以南的華南各地、台灣、中南半島、東南亞島嶼遷移,並大規模覆蓋或融合本來的"類澳洲-巴布亞土著"。
这篇文献是唯一提到 大陆上的尼格利陀人后裔的文献。
Orang Asli人有17个样本,4例K*, 1例M122xM7, M134, 1例M7,11例M88。Orang
Asli人目前说南亚语的一个语支,是南亚语人群融合马来半岛尼格利陀人而形成的群体。Semai和Senoi人也是整个东亚-东南亚大陆地区肤色最深的群体。如果排除
M88这种孟高棉和西部越人的主要父系类型,则可以看出 K*是主要父系类型。
下面的文献也提到了华南西部少数族群中的K*(xO, P)的比例, C 也不少。比较低频,但还算普遍存在吧。Paternal
genetic affinity between western Austronesians and Daic
populations
其实,我们如果能 把东南亚和东亚大陆地区的所有 K*(xO, P),都像
Karafet最近对东南亚岛屿地区的K*做的那样,进行仔细的分型,有可能可以找到 NO-M214的最亲缘支系。
澳大利亚土著的mtDNA是怎么回事?:大部分是P,还有一部分N*,都属于新亚洲人的标记,却几乎没有老亚洲人的M*。由于澳洲土著父系还有一部分K*,所以我想这些P和N,可能是K带来的,或者有一部分是临近的新几内亚M的母系。由于几乎没有老亚洲人的M*,所以我猜想这可能只是澳洲土著某个部落的取样结果,不能代表所有澳洲土著,它们一定有自己的母系保留在那里。这个样本数据表示的一定是某支只有男性的土著人群消灭或者同化一部分新来的迁入者男性,占有其女性的结果。
M95的印度起源:JOY這篇似乎比較舊了, 我在十月底有發一篇新的文獻,
印度的南亞語族來源(Chaubey et al. 2010), 從摘要提供的資訊來看, 這篇文獻包含了Y-DNA, mtDNA,
EDAR, 以及常染色體的分析, 總共分析了61萬個SNP loci, 數據十分豐富的文獻,
摘要說印度的南亞語族的高頻O2a是來自東南亞, 而從那張常染色體成分的截圖來看,
印度的南亞語族有很多來自Dravidian人群的基因影響。
我找到了一篇《whole-genome& Genetic&
Diversity in a Sample of Australians with deep Aboriginal
Ancestry》这里亚太人群先和高加索人群和非洲人群分离是因为加入了一个先前文章都没有测试的地方,一个很特殊的地方,k=4时,美洲从亚太人群中分离出来。K=5时,澳洲成分从亚太人群中分离出来,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印度人群中普遍出现比例不低的澳洲成分。K=6时,北极--乌拉尔成分和东亚成分分离,此种成分在Nganasan中比例最高。
再说说《whole-genome& Genetic&
Diversity in a Sample of Australians with deep Aboriginal
Ancestry》里南亚人群的情况,这里南亚主要以中亚的形式出现。
k=4时美洲成分从亚太中分离,南亚也出现了这种成分。在我看来,那是因为这里的美洲成分其实还包含了古北极成分,而古北极成分出现在南亚并不奇怪;K=5时澳洲成分和东亚分离,南亚也出现了澳洲成分,个人觉得这是南亚的最底层。值得注意的是,K=7时,印度特有的成分是在澳洲成分的基础上,融合部分欧洲(中东)成分形成的,比例大约是3:2,澳洲成分占优势。
M系,高频见于现代澳洲人群,而下面这个簇是N,因为科沃沼泽人生活在1万年前后,这样似乎暗示其后历史中有新种系注入改变了澳洲的种系结构,这让人联想到了6000年前在澳洲扩张的类印尼Toalian石器文化。
。繼菲律賓尼格利陀Mamanwa人群的mtDNA含有獨特N的消息之後, 又有B4c2的發現,
以後必須多關注東南亞尼格利陀的Y-DNA(根據文獻說是C和K, 和澳洲土著的類型有關係), mtDNA, 以及常染色體的研究。
美国版最新人种基因图谱:以前就听说美国人要搞这个,终于等到结果了!
黄种基因:N(极北基因)、O(东亚-南亚基因)
棕种基因:C(东北亚-澳洲基因)、D(矮黑人基因)
台湾原住民与美拉尼西亚人基因相似:HLA的基因組合有多種形式,如果同一種組合在不同的族群出現,便可推測這些族群擁有共同的祖先。從組織抗原研究發現,台灣原住民各族的來源不同,即使是比鄰而居,也互相隔離、不通婚,成為純種的族群,即每一族所具有的組織抗原不同組合數相當有限。因此,台灣原住民可能是世界上最純的族群。
根據每個抗原的基因頻率計算遺傳距離,台灣的原住民和大洋洲的族群相近,尤其和毛利人及新幾內亞高地人非常接近,其中阿美族更是與新幾內亞高地人有很強的關聯。但是蘭嶼達悟族的
HLA基因組合和台灣本島原住民有一段距離,反而可能和爪哇人及帝汶人的血緣關係可能比較接近,這與語言考古學所認定的「達悟族不是南島語族」相符合,但是達悟族和菲律賓巴丹島的原住民為同一族。
二000年七月《美國國家科學會雜誌》,刊載了德州休士頓大學人類基因中心學者宿兵、安德西爾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印尼比台灣更有可能成為南島語族的「原鄉」,否定台灣是原鄉。這個研究小組包含來自大陸的學者宿兵、金力等十多人。他們檢驗了卅六個來自台灣、東南亞、麥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玻里尼西亞族群,共五百五十一位男性的十九個Y染色體遺傳指標後,獲得的結果推翻了考古學界近年來極有力的理論──「台灣原鄉論」。附:2000年七月,華裔科學家宿兵與金力等人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彙刊發表一篇研究報告,他們分析了36個南島族群,共計551位男性的19個Y染色體单一核酸多态性所组成的单倍体基因型(HALOTYPE),發現台灣原住民普遍出現的Y染色體單倍體基因型,和密克羅尼西亞、波里尼西亞普遍出現的基因型差異極大:台灣原住民的主要型態為H6至H12(但不同的台灣原住民族群各有不同的基因型態),密克羅尼西亞、波里尼西亞為H1,
H5, H6等,而美拉尼西亞則為H1, H5,
H17。但在島嶼東南亞族群中,前述兩個地區的單倍體基因型都有出現,顯示島嶼東南亞可能是這兩個地區南島族群共同的起源地。該文進一步使用三種不同的統計方法計算三個地區的族群遺傳距離,發現東南亞族群和台灣及大洋洲族群的遺傳距離大約相等,但是台灣和大洋洲族群的遺傳距離卻相當大,大約是和島嶼東南亞遺傳距離的兩倍多。由此推論島嶼東南亞提供了兩支獨立的遷徙路線,一支往北遷移至台灣,另一支則往東移入美拉尼西亞與波里尼西亞。
mtDNA定序的系统发育分析共出现3个密码区突 变母题(nps及 15746)
,显示B4a1a单倍体为台湾原住民,美拉尼西亚及玻里尼西亚人三者所共有。至今,在东亚大陆人群中,尚未发现任何单倍体来自这三个密码区。
这也说明了这种母题可能在更新世晚期,由生活在台湾岛或是附近的先民们所演变而来。若考虑到更新世晚期及当今东南亚地区的海岸线,携有B4a1单倍体的后代很有可能早已葬身在大海。只要菲律宾及印尼地区的mtDNA系谱未做详细的分析,有关B4a1a的正确的来源永远是一个谜。
从计算得到基因距离的D所建构的族群系统发生树可以看到,台湾原住民和新几内亚高地人成另一群。
中国人的种族来源,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欧亚部落的血统,一部分是古亚洲人的血统。古亚洲 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矮黑人(
YAP),他们和非洲黑人(尼格罗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另一种是棕种人(
M130)。纯种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达曼人,东南亚的维达人等。纯种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达曼人已不存在,但他们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亚土著等民族的直系祖先。矮黑人,棕种人先后从亚洲南部北上东亚后,肤色变浅。矮黑人中最进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虾夷人),它们是纹绳人的直系祖先。
我国首发现“马鹿人”开启人类进化历史新篇章: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考古学家最新研究显示,在中国境内发现的4具石器时代人类骨骼化石是属于一支全新的人类新种群,他们是生活在年前的“马鹿人”,这项发现将开启人类进化历史的“新篇章”。科学家称,在中国挖掘发现的4具神秘早期人类骨骼证实是人类一支新种群。这些骨骼化石发现于两个山洞,属于未知的石器时代早期人类。中国“马鹿洞”内发现的其中一个头骨,研究人员称这个头骨结构兼具远古人类和现代人类的特征。这4具早期人类尸骨的头骨和牙齿彼此之间非常相似,显示他们兼具着远古人类和现代人类的解剖结构特点,他们的头骨是圆形的,眉骨突出,脸形短而平,鼻子宽大,但是没有现代人的下巴,他们还有巨大的臼齿。这是之前未发现过的特征。过去十年,科学家在亚洲发现神秘的印度尼西亚“霍比特人”【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在印度尼西亚的弗洛勒斯岛上发现新种人类化石的论文。科学家将其命名为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由于弗洛勒斯人的身材十分矮小,科学家给他们取了一个昵称
“霍比特人”。这个名字来自英国作家托尔金的小说《魔戒》。】骨骼化石,证实他们是现代人类与来自西伯利亚丹尼索瓦人混居的后代。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库诺教授说,这项最新研究表明未来需要对亚洲大陆人类进化进行更多的研究分析。考古学家称在俄罗斯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古代人种。据《自然》杂志刊载,这群考古学家声称他们发现了被称之为“丹尼索瓦人”的一颗牙齿和一根指骨。数十万年以前,“丹尼索瓦人”广泛分布在亚洲各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现代美拉尼西亚人中有部分基因与丹尼索瓦人相同,可能是美拉尼亚人的祖先在亚洲东南部与丹尼索万人相遇并通婚,然后美拉尼亚人的祖先来到巴布亚新几内亚。
左图为Y-STR 的 K 单倍群的单倍型网络图
(引自[3])每一圆圈代表一种单倍型,圆圈面积正比携带特定单倍型的个体的数目。直线代表突变的步数,网络根据Y-STR突变速率来衡量。
地名族名&&&&&&&
緑axg& 黄ab3st&&
赤afb1b3&& 白fb1b3
巴布亚新几内亚&
美拉尼西亚人&&&
波利尼西亚人&&&
&&&&&&&&&&&&&&&
&&&&&&&&&&&&&&
库克群岛&&&
库克群岛人&
根據國內馬偕醫院從紅血球及血型中的DNA進行的原住民研究發現,台灣原住民可能是世界上最「純」(homogenous)的族群,台灣原住民身上常見的一種特定基因組合「單倍體」,也出現在紐西蘭毛利人、新幾內亞高地人、澳洲原住民、蒙古人、日本人、滿州人、印第安人等族群身上,顯示台灣原住民和這些族群在遺傳上有很大的關連。
泰国南部2.5万年前遗骸体质接近澳大利亚土著,mtDNA最接近马来半岛negrito人,远古遗骸是非常珍贵的,是研究早期人类的极其重要的样本。
当然这具遗骸发现地与现代negrito人的居住地很接近,mtDNA接近也是正常的。
不过关于mtDNA的分析太过简单。毕竟2001那时的文章了。
虽然如此,但是还是可以给我们清晰的结论:在末次盛冰期前,自东南亚直至澳大利亚之间的居民在体质上有相当的一致性,而他们与新石器时代后出现在东南亚的居民差异明显。
文中也提到,东南亚的很多和平文化早期的遗骸也具有“原始美拉尼西亚人种”特征,但是越南Mai Da Nuoc和Mai Da
Dieu的遗骸也具有较多的类东亚蒙古人中的特征。此文结论的翻译:对头骨和牙齿测量数据的统计学比较显示了Moh
Khiew样本最接近澳洲土著人样本,特别是来自更新世晚期Coobool Creek系列.这些进一步暗示Moh
Khiew还有其他Tabon和Niah出土的化石,是更新世晚期占据巽他古陆的早期人类群体的代表,而且可能与澳洲土著人和美拉尼西亚人拥有共同祖先。此外,头骨测量同样表明了Moh
Khiew样本和修复的周口店上洞103号头骨(中年女性,似爱斯基摩人)的相似性。
波利尼西亚父系Y染色体66%来自美拉尼西亚C,M,K,而母系MTDNA即100%为新黄种人。发现泛欧亚-南岛人的mtDNA标记——B。在mtDNA分布图上,有一个以红色标识的变异型B异常地醒目,它的高发区域主要是环太平洋地区,并且把几个很有特点的族群联系在一起:波利尼西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极度高发(约90%)。体质人类学家一般认为他们属于南方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肯尼威克【肯尼威克人经发掘的外国专家鉴定其牙齿属于和东南亚类似的巽他型牙齿。这也说明肯尼威克人(绳纹人、阿伊努人也有这些特征)虽然具有一些所谓的“高加索人种”特征,但这些特征和肯尼威克人(当然也包括绳纹人和阿伊努人等)一样都起源于东南亚,而非其他地方。】人:距今约9000年前。从mtDNA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在美国西北部发现肯尼威克人附近区域,B显著高发(约70%)。
美洲土著人与阿尔泰原住民的MtDNA和Y染色体联系:据台湾《联合报》报道,美国学者通过DNA研究发现,美洲土著和南阿尔泰人群共享一个很近的祖先(share
a recent commmon ancestor)。
美国宾州大学主导的研究团队26日在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发表研究指出,遗传标记(genetic
marker)显示,约1.4万年至1.3万年前,部分阿尔泰人开始徒步横越白令陆桥(今日的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研究成果符合人类学学说,指远古人类从西伯利亚跨越现今的白令海进入美洲。
宾州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舒尔说:“阿尔泰地区在人类学上至关重要,因为数百万年来,多少人在这个地方来来去去。”此区域位于现今的俄罗斯、蒙古、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交界处,而其中一个族群就是美洲原住民的祖先。约2.5万至2万年前,这些人携带亚洲的遗传谱系,越过白令陆块进入美洲大陆。
研究团队检验阿尔泰地区人民DNA样本的基因标记,粒线体DNA由母亲传下,Y染色体DNA则由父传子。他们也比较西伯利亚南部其它地区、中亚、蒙古、东亚与多个美洲原住民团体的DNA样本,由于样本众多,此次研究成果相当具有公信力。研究人员发现,美洲原住民与南部阿尔泰人的Y染色体DNA都有独特的“Q突变”,而两者的粒线体DNA也有相似之处。两种DNA都显示阿尔泰人与美洲原住民血统有关联。
舒尔的团队推测,大约2万至1.5万年前,一群阿尔泰人迁入美洲大陆,而在1.4万至1.3千万年前,留在原地阿尔泰人的遗传谱系开始变得跟迁出者不同。
目前还未有学者能提出明确证据,指出美洲原住民的其它发源地。
1. 中文翻译过后似乎往往与原文的本来意思有差别,会误导人。比如原摘要说是美洲土著和南阿尔泰人群共享一个很近的祖先(share
a recent commmon ancestor),
但却被翻译成“北美洲原住民来自今日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的阿尔泰共和国。”,这里的含义差别其实是很大的。
2. Q的诞生年代估计在1.7-2.2万年之间,从Q再突变成Q1a3a肯定更晚了。
3. 前后矛盾:
“约1.4万年至1.3万年前,部分阿尔泰人开始徒步横越白令陆桥(今日的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
“约2.5万至2万年前,这些人携带亚洲的遗传谱系,越过白令陆块进入美洲大陆。”
南太平洋地区原住民美拉尼西亚小孩,标志性的金发黑皮肤引人注意。就在不久前人类学家解析了三四万年前的南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的丹尼索瓦人古代DNA,让人惊讶的是,虽然他们的母系与非洲智人分离100万年,但仍对现代人有血统贡献,特别是远在南太平洋的美拉尼西亚人,血统贡献更大。
注意!这两个小孩头发是黄色的,在中国古代有关南方【包括西南、中南、东南在内的整个中国南方地区】土著——与南亚、东南亚小黑人同种同源的“山都”、“木客”的资料中也提到“山都”或者“木客”的特征中有黄发的记载如南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述异记》云:“南康有神,名山都、形如人,长二尺余,黑色赤目,发黄披之……
任昉(460年—508年)《述异记》云:南康有神曰山都。形如人,长二丈余,黑色,赤目黄发。深山树中作窠,状如鸟卵,高三尺余,内甚光彩,体质轻虚,以鸟毛为褥,二枚相连,上雄下雌。能变化隐形,罕睹其状,若木客、山■〈犭喿〉之类也。
另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总结大量古籍对古代黑色人种“猩猩”的描述时曾提到“黄毛如猿”,可见,黄发之人在中国古代黑色人种当中由来已久。
田园洞人更多表现早期现代人基因特征:日前,由我国科学家带领的国际团队成功提取到田园洞人的核DNA和线粒体DNA。分析表明,田园洞人只携带着少量古老型人类——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DNA,更多表现的是早期现代人的基因特征,且与当今亚洲人和美洲土著人(蒙古人种)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与现代欧洲人(欧罗巴人种)的祖先在遗传上已经分开,分属不同的人群。该成果发表在日前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田园洞遗址发现于2001年,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距离著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约6公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一直在这里进行发掘和研究,发现了包括下颌骨和部分肢骨在内的古人类遗骸和丰富的哺乳动物骨骼,并确定该古人类个体生存的时代为4万年前。
该项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说:“以前通过考古学研究判断,现代人种在4-5万年前已经形成。但这一结论在分子层面缺乏证据。田园洞人DNA的测序分析显示,现生本土人群的直系祖先可以追溯到4万年前的北京地区。”
这项研究的另一个创新点就是发明了化石DNA提取的新技术。由付巧妹、高星和SvanteP.bo等德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从田园洞人的一块腿骨上,提取到了核DNA和线粒体DNA。
高星介绍,提取化石DNA非常困难,时代过久或保存状况不好的标本可能根本没有DNA残留可供提取和分析。即使保存状况好的标本,因为长埋于地下,其DNA也往往被大量微生物DNA混淆和污染。“在此之前,我们的实验室对包括来自丁村、许家窑、山顶洞、萨拉乌苏、奇和洞等重要古人类遗址的人骨或动物化石做过尝试,但大多不成功。”高星说:“这次,我们进行了新技术的尝试并取得突破,将含量仅占0.03%的人类DNA成功辨识并提纯出来,从而使田园洞人成为第一个能够获得核DNA的早期现代人。”
现代人的起源与演化是目前学术界的热点课题。对世界各地现生人群的渊源,包括我们中国人的直接祖先,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认识,针锋相对的观点还在论战之中。高星说,该方法的建立有利于最大限度获取早期现代人的遗传信息,从而更好的理解早期现代人在欧亚大陆的扩散情况。“该个体及其代表的人群来自哪里?其先祖是谁?有怎样的演化故事?我们的实验室还要继续追踪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古人类学领域的应用,使我们看到不断取得重大发现和突破的前景。”
田园洞人与美洲土著人祖先同源:1月21日,《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题为《对出自中国田园洞的早期现代人所做的DNA分析》的论文,介绍了由中德学者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4万年前田园洞人的DNA分析所取得的重大突破。该文的基本结论是:这具人骨化石携带着少量古老型人类——尼安德特人的DNA,但更多表现为早期现代人的基因特征,且与当今亚洲人和美洲土著人(蒙古人种)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与现代欧洲人(欧罗巴人种)的祖先在遗传上已分开,分属不同的人群。
田园洞人化石有何重要的研究价值?该研究有何突破性意义?进一步的研究如何展开?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有助于了解古人类基因特征
据悉,田园洞遗址位于周口店遗址区西南6公里处,在北京市田园林场地界内。2001年6月,田园洞人化石最初由田园林场工作人员发现。200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同号文带队对该地点进行了正式发掘,发现了一些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2004年进行了再次发掘。
田园洞遗址的发现曾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与重视。相关学者已对田园洞遗址出土化石展开研究,并在古人类体质特征的形态学研究、古人类行为研究、动物群研究、埋藏学及动物考古学研究、与山顶洞遗址的对比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进展。
同号文向记者介绍说,目前我国对这个时间段的古人类化石记录十分稀少,而能直接从人骨中检测出可供测年及基因测序的有机物质就更稀少,因此,田园洞人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可以为了解更新世末期古人类的形态学特征及基因特征提供重要信息。至于田园洞人在亚洲地区古人类演化的体系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尚不能肯定。
第一个能获得核DNA的早期现代人
通过破解古人类化石DNA研究古人类的进化历程是古人类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学者认为,此次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辨识出了现代亚洲人群直接祖先群体中的一个成员,是一项重大研究突破。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付巧妹认为,早期现代人与当今现代人的核DNA遗传关系研究目前尚处于起始阶段。田园洞人DNA研究是了解早期现代人在欧亚大陆扩散情况的先驱。该研究主要明确了田园洞人与当今的东亚人和美洲土著人的祖先同源。同时,相关基因渗透研究表明,该个体所含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DNA,与目前居住在这一地区的现代人一致。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通常被认为是与现代人亲缘关系最近且已灭绝的远古人类。
以C3d为例,聊东亚C3源流:有文章说印度的C*和C3的Y
STR最近。至于C3起源地,旧石器时代的事情,我持观望态度,这个很难说,就比如印度C5,C*C3都有,华南苗瑶C3,C*等都,这种南方多态性高,就是当前C3南方起源的最主要理论基础,但要注意,今天不代表古代,比如斯基泰古代样本测到的唯一1例C,不是C3,而是C*,尽管今天南西伯利亚几乎不见C*。所以,古时候情况可能C在北方也相当多样。
但正如我上边所述,不管C3起源地在哪,华南今天可见的C3,大多数都可以找到北方接近的(比如有年前)共祖。就如C很可能是印度起源的,但C3无疑来自历史上东方或者中亚游牧族群的混合。O起源于东南亚与否,这个很难说,毕竟3万年前的事情,但是中石器时代(及中石器时代以前东南亚)的人种接近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种,古代(东南亚中石器时代及中石器时代以前)mtdna显示亦接近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种,东南亚主体人群无疑来自大陆。我手上有一组澳大利亚的y-str数据,其中应属于O的y-str型,根本不能与东南亚的近似类型相区分。东南亚的类澳大利亚人种古人的mtdna早出来了,东南亚的类澳大利亚人种古人的mtdna测出来接近澳大利亚人种,而不是蒙古人种。即具有类澳大利亚人种特征的东南亚古代mtdna,接近现代澳大利亚人种成分,而不是蒙古人种的类型,我想这个已经很说明问题了。总之,东南亚的类澳大利亚人种古代dna显示,他们不但体质上接近澳大利亚人种,mtdna本身也是属于澳大利亚人种的类型,而与蒙古人种无关。因此,幻想他们是披着澳大利亚人种外衣的y-O或则mt-b,f。可以告一段落。当然,非有人说,你怎么知道,其他东南亚类澳大利亚人种的古代dna不是O,不是mtdna的B,F?那我还没办法,就是将来测了1万个古代dna,他仍可以怀疑第1万零1个就是O,我们鼓励如此严谨的科学态度。
藏人高原适应能力或源于丹尼索瓦古人:南方日报讯
(记者/马芳)日,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加利福尼亚大学以及华南理工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藏族人高原适应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华大基因该项目负责人之一、26岁的金鑫指出:“随着我们对人类进化历程理解的逐步深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现代人的祖先曾与丹尼索瓦人、尼安德特人等古人类之间有过基因交流。此次在藏族人中发现丹尼索瓦古人的基因片段揭示了现代人对极端环境的快速适应很可能得益于与已经适应了这些环境的其他古人类之间的基因交流。这一独特机制的发现使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很多类似的快速进化事件。”
藏族人群对高海拔地区缺氧环境的快速适应机制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据华大基因介绍,科研人员通过对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族人群和低海拔汉族人群进行基因重测序研究,发现由于古老的、早已灭绝的人类群体——丹尼索瓦人或其近亲的基因渗入可能使藏族人更快地适应高海拔地区的缺氧环境,从而揭示了通过基因交流帮助人类快速适应极端生存环境的特殊机制。丹尼索瓦人是人属的一个古人类分支,可能在更新世晚期生活于亚洲大陆。
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对40个藏族人和40个汉族人的EPAS1区域进行了高覆盖度的重测序研究,发现藏族人具有极不寻常的EPAS1基因单体型结构。通过与来自全世界的多个现代人人群及古人类基因组数据比较,研究人员发现这个受到定向选择的单体型仅以高频率形式存在于现代藏族人和古丹尼索瓦人中,和以非常低的频率存在于汉族人中,而在包括欧洲人、非洲人的其他主要现代人群中频率都为零。以上两个发现,使研究者确信藏族人中的单体型源于古丹尼索瓦人或古丹尼索瓦相关人与其基因交流。
几千年前,当藏人先祖迁移到高原地带,一种特殊变种基因就在这一群体中传播开来。通常情况下,超过15000英尺的高海拔区域低氧环境中,普通人会出现心血管问题,但藏族人体内的变种基因却能调节人体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能够携带氧分子)生成过程,帮助他们在这样的地区生存下来。研究结果发现,藏族人群中受选择的EPAS1基因单体型结构极不寻常,研究人员随后将该基因结构与丹尼索瓦人、非洲的萨恩人和约鲁巴人、法国人和撒丁人等现代人类的基因结构进行了对比。然后发现,除了丹尼索瓦人和两名汉族人外,其他人的基因中都没有类似的结构。据了解,目前约87%的藏族人拥有高海拔EPAS1,而汉族人携带此变种基因比例仅为9%。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拉斯穆斯-尼尔森(Rasmus
Nielsen)表示:“我们有明确证据表明这些基因来自丹尼索瓦(Denisovans,4至5万年前已灭绝的人类种群)。这意味着,现代人类曾通过从其他人种中获取基因进化并适应新环境。”
尼尔森教授表示,这是首次有明确证据显示,某一人种基因对现代人类适应环境起到帮助作用。
这种名为EPAS1的基因,在血液氧水平下降的情况下激活,刺激产生更多的血红蛋白。此类基因也被称为“超级运动员”基因——在低海拔地区,它能够帮助运动员快速提升血红蛋白水平,增加血液携氧能力,增强耐力;但在高海拔地域,这种基因的常见变种会提升血红蛋白、红细胞生成,而导致血液厚重,造成心脏病发作、低出生率并导致婴儿死亡率增加。不过,藏人体内的变异基因在高海拔区域对血红蛋白、红细胞的影响较轻,增强了适应能力。
“我们发现藏族EPAS1基因,几乎与丹尼索瓦人的基因完全吻合,而与其他人种则差异巨大”,尼尔森表示,“统计分析显示,这种基因几乎肯定来自丹尼索瓦,没有其他的可能。”
2010年,研究人员首次报告高海拔EPAS1基因,尼尔森认为,这种基因在藏族人间存在较广,可能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在高原地带,其他人种通常在未来得及繁衍后代就匆匆离世。目前约87%的藏族人拥有高海拔EPAS1,而汉族人携带此变种基因比例仅为9%。
尼尔森推测这一数字的原因可能在于:现代人类走出非洲,在欧亚大陆与丹尼索瓦人繁衍,随后又进入中国,而这部分人的后裔可能仍然保有0.1%的丹尼索瓦基因,它们中部分走向平原地带成长为未来的汉人,而另一部分则留在了青藏高原。
研究人员推测这个单体型流入到现代人的时间要早于汉族和藏族人群分离的时间,而且在藏族人定居在青藏高原之后受到了明显的定向选择作用,并因此在藏族人中扩散开来并保持下来。丹尼索瓦人是人属的一个古人类分支,可能在更新世晚期生活于亚洲大陆。其化石于2008年在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山丹尼索瓦洞的古遗址中被发现。化石包括一块指骨和一颗牙齿,以及一些饰物。通过DNA测序,科学家推测该化石来自一名5到7岁的女性,约生活于距今5万年前。研究表明,丹尼索瓦人与藏族人祖先发生基因交流时,丹尼索瓦人可能已经获得了对高原的适应能力。
兰海分子人类学论坛文章《藏人高原适应性基因EPAS1来源于丹尼索瓦人》:研究人员将该丹尼索瓦人基因组与全世界各地的几种现代人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丹尼索瓦人似乎对现代人类的基因组有某种程度的贡献,但其程度各不相同。例如,丹尼索瓦人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人有着比任何其他研究过的现有人群更多的相同基因。此外,在亚洲和南美洲所发现的丹尼索瓦人的等位基因要多于在欧洲人群中发现的等位基因,但这可能反映了现代人与丹尼索瓦人的近亲尼安德特人之间的杂种繁殖,而不是来自丹尼索瓦人本身的基因流动。
该研究报告了其它几个发现。例如,该基因组被测序的丹尼索瓦人携带有当今人类的与黝黑皮肤、棕色头发和棕色眼睛相关的等位基因。研究人员还制作了一个发生在与丹尼索瓦人分叉之后的人类基因组新近变化的一览表,即现代人所特有的变化。研究人员说,丹尼索瓦人本身的基因多元性极低,但这可能并非由近亲交配所致。鉴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丹尼索瓦人呈现的广泛的地理范围,有可能他们的种群在开始时相当小但却成长很快,且没有时间令基因的多元性增加。文章的作者说,如果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尼安德特人的种群大小随着时间流逝而以某种方式改变,这可能提示某一从非洲分散出来的单一人群产生了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
科学家证明人类迁徙史多次扩散理论:9月23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联合创建的中丹基因组联合中心主导,全球30多家单位共同参与完成的澳大利亚土著人基因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杂志《科学》(Science)上在线发表,该研究证明了人类迁徙史上的多次扩散理论。
本研究主要对一个澳大利亚土著人的一簇头发中提取的DNA进行测序,获得第一个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全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澳大利亚土著人的祖先种群是在6.2-7.5万年前走出非洲迁徙到东亚地区,然后越过重重大洋到达澳大利亚大陆;而现代亚洲人的祖先则是在2.5-3.8万年前与欧洲人的祖先分离之后迁徙到亚洲的。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土著人祖先的东迁要明显早于古欧亚人(Eurasians)的迁徙,其遗留种群与后来东迁亚洲人祖先群体发生过基因交流,强有力的证明了人类迁徙史上的多次扩散理论,即“多扩散模型”(Multiple-dispersal
万年前后的美洲人也是类澳-美人种。此文比较有意义的地方在于,为广义澳大利亚人种的存在找到了分子基础,印巴次大陆普遍含有与澳大利亚人群共享的因素,尤其以蒙达等澳大利亚人种特征明显的族群为甚。从我上面翻译的结果看,从全基因组分析:澳洲土著和美拉尼西亚人(高地巴布亚新几内亚、波甘卫样本为代表)在印度存在共同祖先。印度人也分为两个成分,和西欧亚类似的和与澳美人种类似的。
K=20,只是从K&12起就没有什么不同。运算得到的所有K值的最高LL记录被标绘在图版S23中。
K值的整体演变表明,澳洲土著与美拉尼西亚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来自高地PNG和Bougainville的
HGDP样本)。起初,低分辨率(低K值)下出现与亚洲人世系共享的标记。然而到K=7时大洋洲特征世系组分浮现出来。
从K=7开始,从菲律宾人中出现Aeta群体的标记(估计是指肉色),也少量地(约10%)出现在澳洲土著和南亚族群中。在较低的K值(5和6)中,Aeta看起来似乎是澳洲和东亚标记的混合。
此外,印度的德拉维达和蒙达语人群同样显示出广义澳洲土著世系的标记(约10%直到K=10,应该是指红色)。
从全基因组分析:澳洲土著和美拉尼西亚人(高地巴布亚新几内亚、波甘卫样本为代表)在印度存在共同祖先。这个共同广义澳洲谱系也混杂在菲律宾阿埃塔人的基因中。这篇文献表明该研究所已经测试了14个尼泊尔的Kusunda
人的基因组。但没有透露更多信息。看来应该是在准备一篇文章。Kusunda
人的语言属于孤立语,被认为是最古老的人群之一,其语言和体质与澳大利亚土著“接近”。
尼泊尔中部的kusunda人,截止到目前为止仍保留半渔猎生存方式,生活在丛林间,语言上与周边邻居差异巨大。而且通常被认为相对于周边部落,
身高更矮,肤色更深。
kusunda语属于亚太语族,这个语言主要分布在新几内亚及周围的岛屿上。
这个亚太语族,
覆盖了塔斯马尼亚、安达曼、西巴新好多古老人群,
文章里例举的人称代词接近是不是巧合?
这是中丹基因组联合中心继世界首例古人类全基因组研究之后取得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王俊博士说:“澳大利亚土著人起源与迁徙的研究对探索最早走出非洲的人类种群向全球扩散的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将会极大提高我们对整个人类种群迁徙扩散模型构建的科学认识,同时也将会引发人类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科学家极大的研究兴趣。”
人类学家一直围绕人类曾经几次从非洲走到亚洲的问题争论至今。昨天发表的一篇论文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哥本哈根自然历史博物馆的Eske
Willerslev带领一个遗传学家团队对100年前的澳洲土著的头发取样,进行了基因组测序。
所得基因序列与全世界79个人群的1220个样品做了比对,与其相似度最高的是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的居民。研究分析表明这两个地方的居民于30000年前分开。如今的澳大利亚土著是第一批到达澳洲的殖民者后裔。考古学家认为最早人类是在50000年前到达澳洲的。
为了研究澳洲究竟有多少移民,Willerslev将澳洲土著的基因组与中国人、欧洲人和非洲人的基因组作了比对。计算出澳洲原著居民与其它地区居民分开的日期大概在75000年和62000年前。现代中国人和欧洲人分开的日期更晚,约在38000年和25000年前。并且有两支人群迁往东亚。
Willerslev使用的头发样品没有经过任何防腐措施,能提取到100年前的样品中的DNA非常不易。“但是我们无法从基因序列里得到地理起源的信息,”自然历史博物馆的Morten
Rasmussen说:“基因告诉我们人群是在何时迁移的,但没有说明是在何处分开的。”
有一种可能是澳洲土著可能是最早离开非洲的,但是Stringer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如果澳洲土著的祖先在70000年前走出非洲,那么他们在把蛮荒之地建设成澳洲和新几内亚之前的20000年做了什么?”
莱比锡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Mark
Stoneking提出一种可能,即人类仅一次走出非洲,到中东之后有两支继续向东。一支到了澳洲及其邻岛,另一支则去了亚洲大陆。
Skoneking和他的同事在亚洲大陆、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波利尼西亚、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33个人群中取得了基因组的信息(英文为Stoneking
and colleagues scoured genomes from 33 populations from mainland
Asia, Indonesia, the Philippines and Polynesia, as well as
Australia and New Guinea.
)。分析表明他们的祖先是“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的后代。丹尼索瓦人的遗骨是不久前在西伯利亚发现的。之前的基因证据已经证明丹尼索瓦人是新几内亚人的祖先。
Stoneking在西伯利亚东南部(即俄罗斯的东北亚地区)、印度尼西亚东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斐济和波利尼西亚的人群中均找到了丹尼索瓦人的遗传基因。但在亚洲大陆和印度尼西亚西部则未发现痕迹。这说明后来迁移到这两个地方的后代未与丹尼索瓦人没有进行生殖交流。
这两个研究都为人类的分散迁移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但是长期以来人类学家面临的问题还是“数据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中国国家地理网李尧)
东亚人的祖先或与丹尼索瓦人杂交繁殖:科研人员发现,东亚人的祖先可能曾与一个与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有关系的古代群体杂交繁殖。丹尼索瓦人是以发现其残骸的西伯利亚丹尼索瓦洞穴而命名的古人类。此前的研究提示,在古人类和现代人类的祖先从非洲出现之后,他们之间有两次独立的杂交繁殖事件:一次事件涉及了尼安德特人,并且产生了今天的非洲人群,而另一次事件涉及了丹尼索瓦人,产生了今天的大洋洲人。
Pontus Skoglund和Mattias
Jakobsson通过比较来自全世界1500多位现代人的遗传数据和近来测出的一个尼安德特人和一个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组,从而搜寻古人类世系的额外的地理模式。
这组作者发现,和大洋洲人类似,东南亚人拥有较高频率的丹尼索瓦人相关遗传特征,这些特征在其他现代人群(包括欧洲人、美洲人和西亚/中亚人)并不常见。在比较了人类从非洲扩张出去的三个计算机模型之后,这组作者提出,在东南亚的丹尼索瓦人世系可以通过丹尼索瓦人与东亚大陆的现代人祖先的杂交繁殖得到最好的解释。
发现亚洲人与古老型人类有所匹配:根据DNA线索,发现亚洲人与古老型人类有所匹配(James
Owen)在中国华南及周边地区生活的人们发现其体内含有丹尼索瓦人的基因。起先,认为最早是欧洲人和尼安德塔人。现在看来,生活于东南亚地区的现代人也与史前人类有着密切关系。据一项新的研究说,生活在中国华南及周边地区的人们,身体内有大约1%的基因组来自于已经灭绝的我们所称的丹尼索瓦人。考虑到华南庞大的人口以及历史上过于频繁的人口及人种交流这个1%的比例虽可能少于东南亚及美拉尼西亚等人口及人种交流较低的地区,但仍然相当惊人。东亚样本的丹尼索瓦因素要比欧洲和非洲都高,而且苗族、彝族的水平与新几内亚相当。比对相对值,新几内亚6.7%,东亚(应当包括CHB)是1%上下,估计彝族不会低于6%,非常高的丹人混血。
按图后面的具体数据,取小数点后4位数。
新几内亚:0.5346;
可以参考美拉尼西亚人的值,彝族的比他们高。彝族的丹人混血不会低于6%。彝族高于美拉尼西亚人,这个不成问题。参比非洲人群,美拉尼西亚人的丹人混合比例在6-8。算法不同,但彝族介于最高的巴布新几内亚和美拉尼西亚人之间,非常高。不止接近,而是彝族比美拉尼西亚人的高,6%以上,是不成问题的。6%也谈不上明显高,目前采集的汉族样本丹、尼两项合并也达4%,巴布新几内亚8%+。彝族的丹人混合比美拉尼西亚人高,仅次于巴布新几内亚。不是“A资料彝族的尼人+丹人成分和美拉尼西亚接近”。
总之,我说的是彝族丹人混合比美拉尼西亚人高,属于最高的种系之一,没问题吧。如果以巴布新几内亚的6.7%这个估算为准,彝族不会低于6%,如果以美拉尼西亚人6-8%为准,彝族也不会低于美拉尼西亚的水平。
亚洲早期的柳江人、山顶洞人、绳文人都属澳美人种,现代亚洲人残留了少部分早期澳美人种基因,造成有少部分丹尼索瓦人的基因,这个不奇怪。
通过比较基因组,科学家得到结论:今天在非洲以外的人类,平均有2.5%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而大洋洲某些部分的人,则还约有5%的丹尼索瓦人基因。十一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东南亚人除有尼安德特人基因外还携带约1%(由于每次研究研究所用样本的取样不同,所以和其他丹尼索瓦基因研究的数据有差异,属合理误差)的丹尼索瓦基因。丹尼索瓦人与尼安德特人是否亦有杂交,尚不明确。
印度的C5好像主要分布在印度的东南海岸一带,中国C*不支持和印度C5分隔很久,属于晚近共组,马来人的C5不支持和印度C5分隔很久,属于晚近共组,C5和C*的分离年代或许比C3*和C3b的分离年代还要近。东北亚也有很多C*,而且还有苗瑶没有的C1,更有苗瑶没有或者罕见的C3a,C3b,C3c,C3d,C3e各支系。而且,现在C3从中南半岛一直到北美洲都有分布。而中国境内1万年以后已经普遍准备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的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事件基本还是有迹可循的。C3一万年前才诞生,而后扩散到这么广阔的区域,是不太可能的。其实,北美的C3b的年代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有考古证据证明,爱斯基摩人大约从4000年前开始从白令海峡两岸开始扩散。而C3b较多的纳-德内语人群的起源的扩散的时间应该要比这个年代早。此外,细石器也已经在1万年前传播北美的西北部。
X染色体RRM2P4基因片段研究支持东亚直立人对现代人有血统影响:X染色体上RRM2P4基因片段有着200余晚年的历史,主要存在于东亚族群中,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族群极少。初步分析认为RRM2P4可能来自某个亚洲直立人的基因渗入,支持融合假说。根据研究,蒙古人、阿尔泰人、斯里兰卡人、的含量相当约1/8、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含量约为1/8弱一些、藏族人(TIBETANS)要高一些约为1/5、汉族含量超过1/4、瑶族含量最高超过1/2。&&&&&&&&&&&&&&&&&&&&&
波利尼西亚人的母系不是台湾起源:这篇文章说明,原以为起源自台湾的“Polynesian
motif(一个高变区序列组合)”,经过更多全序列的数据说明,并非台湾起源的,而是美拉尼西亚西部的俾斯麦群岛群岛起源的。他根據我的HVR1只能確定是D5a,
不過很有可能是D5a2a
台灣原住民比一般台灣漢人的面部輪廓深,原住民通常有突出的鼻部, 甚至有鷹勾鼻, 這和東南亞人不一樣,
大多可以清楚分辨原住民中的不同族群不太一樣, 膚色有的較白, 有的較黑, 有的類似台灣漢人, 有的完全不像。
印度中央邦部落遗传分析(包含Y染色体、mtDNA、常染色体):这都是些印度的tribal(印度中央邦部落)人群,不属于carsty(同前)人群,人数很少,一般都生活在森林中。这里面的Mt,Y数据和以前的数据差别不大,倒是常染分析是新出现的。印度的tribal部落普遍含有高频的O2a.
此文计算Bharia(同前)的所有O2a共祖年代1.3万年,应得出Bharia的O2a早在1.3万年前就成为了印度中部土著了。难道这些人,除了Bhil,都是南亚的蒙达人种?
南太平洋人群这个抗病毒基因的共组年代约2.5万年前,如果考虑到4-6万年前的澳大利亚蒙戈湖人并非分子夏娃世系,而近到1万年前的澳洲科沃沼泽人仍有未知种系mtdna类型出现,将非洲智人经南亚进入南太平洋地区推至2.5万年前以后才是更合理的。而虽然南太平洋的y染色体类型K*,C*分离年代在4-6万年前,但显然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祖先分离后就迁离南亚次大陆。菲律宾矮黑人,东印尼也有发现。
南非发现世界最古老民族或超10万年历史:据《世界报》9月20日报道,近日,南非一次基因研究工作显示,南非科伊桑人(Khoi-San)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
近日,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对南非220名民众的基因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科伊桑人比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都更古老,他们已存在了超过10万年。
该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上称,科伊桑人曾被与布须曼人(Bushman)相混淆,实际上,他们的基因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是最早从人类祖先分离出来的民族。
一名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人员还表示:“在南非民众中发现的基因差异表明,现代人可能并不是起源于地球上同一个地方。”
非洲南部成"智慧摇篮"
布须曼人或是现代人祖先:大部分科学家都支持人类起源于非洲学说。然而在起源于非洲何地的问题上,科学家们一直都争论不休。最新研究发现,现代人类起源地可能是在非洲南部,这推翻了之前科学家所认为的人类起源东非的理论。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通过对非洲27个民族的基因样本分析比对得出,现代人类的发源地可能是在位于纳米比亚(Namibia)和博茨瓦纳(Botswana)附近的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
科学家发现,生活在该地区的布须曼人有着其他非洲部落所没有的遗传多样性。专家认为,他们的祖先可能就是数万年前从喀拉哈里沙漠沙漠向其它大陆迁徙的现代人类。该地区是最早艺术作品的发现地,那里的山洞墙壁上有复杂的抽象图案,年代可以追溯到7万年前。目前愈来愈多的证据证实非洲南部在人类进化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美国加利福利亚洲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的布来(BrennaHenn)博士说:“我与同事分析了布须曼人基因中的50万个基因标记(geneticmarker),发现他们的基因中存在着遗传多样性,这或许是人类在迁徙至各大陆所留下的后代有如此大差异的原因,并且在非洲也只有布须曼人具备遗传差异性的能力,很显然他们所居住的喀拉哈里沙漠就是现代人类的发源地。克瓦桑语族人(克瓦桑语族有许多搭嘴间,布须曼人属于克瓦桑语族人)遍布非洲东部和南部。另外两项最近进行的研究也支持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南部,一项利用线粒体DNA进行研究,另一项则针对800段遗传标记进行研究。
据科学网()了解,现代人大致是在15万到6万年间在非洲起源,在6万年前开始向欧洲、亚洲、美洲迁徙。早期的人类会在迁徙中的大陆上留下自己的后裔。人类文明的版图也由此开始!
布须曼人:非洲南部的民族集团。又称桑人。主要分布在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安哥拉、津巴布韦、南非和坦桑尼亚。一般认为属尼格罗人种科伊桑类型,但布须曼人在各方面与蒙古人种更为接近。为南部非洲和东非最古老的土著居民。操布须曼语诸语言,属科伊桑语系中部语族布须曼语支,无文字。社会发展大大受阻,一直过着狩猎和采集生活,大多仍处在原始社会的不同阶段。多信仰万物有灵,有部落图腾。
研究发现布须曼人保留人类起源秘密:法新社华盛顿9月21日电,据本周公布的一项新研究,居住在非洲南部的布须曼人(也称桑人本报注)和他们的亲属科伊人在10万年前就从人类基因进化的道路上分离出去了。
从对基因数据的分析来看,这次分离是科学家迄今发现的在现代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早的一次。
科伊人和桑人长久以来一直令科学家着迷。他们说着音节短促的语言,住在非洲南部从纳米比亚到莫桑比克再到南非的一条很长且辽阔的地带。
尤其是桑人,他们以人类学家认为的、类似于人类最古老祖先的那种方式一直生活到了20世纪。
该研究昨日发表在《科学》周刊上,它分析了科伊人和桑人种族中220人的基因。研究人员研究了每位参与者的230万个基因变异,这是前所未有的数量。他们了解了关于科伊人和桑人的重要信息,在更宏观意义上讲,是现代人类的起源。
这次分析表明,关于现代人类的起源地在何处,没有一幅“统一的图画”。
考古学数据指向东非,而其他研究则暗示在南非。
不过,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马蒂亚斯·雅各布松说,据其分析,“非洲别的地方可能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的起源地”。
他说,基于基因变异,“不同种族的人类向这个大池子里贡献了基因,之后成为了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
纳马族人是科伊人种族在纳米比亚的一支,他们是牧民。在基因上,他们与其近亲南部桑人非常相似,而后者一直按狩猎和采集的方式生活。
不过,纳马族人基因中“一个细小却非常显著的”组成部分却与东非的一个族群相似,这个族群向来是以放牧为生,很可能是向科伊人介绍畜牧业的新来者。
该研究还提供了科伊人和桑人中不同族群在当地适应进程的证据。研究人员发现,远古人类间的自然选择导致了涉及肌肉功能、免疫反应和皮肤防晒保护等方面的基因变异。
【西班牙《世界报》9月21日报道】非洲南部的布须曼人身上有关于人类起源的保留最完整的秘密。对被认为是现代“智人”起源地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人群基因变异的一项新研究强调,作为地球上仍然存活的最古老民族,布须曼人对人类起源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研究人员卡丽娜·施勒布施及其同事所做的研究显示,布须曼人与其他种群在大约10万年前就已经分开,布须曼人与非洲其他种群的分叉被视为现代人历史上最早的分叉之一。
这在科学界是已知的事实,但施勒布施的研究工作大大充实了关于人类进化树上最古老人群的基因资料。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可能导致布须曼人与非洲其他种群分开的基因,包括与骨骼生长、免疫系统或神经运作有关的基因。
这项研究揭示了现代人类种群如何从非洲人类复杂的演变历史开始逐步在世界出现。此外研究结果说明,未来其他类似基因研究可能会揭开有关现代人起源的某些秘密。
美国科学家推断现代人起源于6万年前南非布须曼人: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8日报道,通过对现代非洲人27个组群的DNA样本进行分析,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推断,现代人类的祖先最早起源于非洲南部的沙漠布须曼人,而不是此前认定的非洲东部。
研究人员称,非洲沙漠地区的布须曼人的遗传基因最具多样性,这表示他们的家乡就是现代人的诞生之地。布须曼人的皮肤并不像常见的非洲黑人那样黝黑,而是呈黄色或黄褐色,面貌特征接近亚洲黄种人,当年来自葡萄牙的早期探险者初次遇到布须曼人时,曾误以为他们是中国人的后裔。现代人类很可能起源于15万到6万年前非洲南部的喀拉哈里沙漠,也就是今天的南非、纳米比亚以及博茨瓦纳等国范围内,随后迁往近东、欧洲、亚洲,最后到达美洲。
此外,考古发现也证明非洲南部在人类进化史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该地区是最早艺术作品的发现地,那里的山洞墙壁上有复杂的抽象图案,年代可以追溯到7万年前。
南非科伊桑人:科伊桑人(Khoisan)
是非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简称桑人,分为布须曼人(意即丛林人)和霍屯督人(意为“笨嘴笨舌者”),系荷兰殖民者初抵南部非洲时对本地土著的蔑称,后渐改为当地居民的自称“科伊桑”,意为“人”或“真正的人”。亦为赤道人种的一个古老支系,发源于西南非卡拉哈里沙漠北部与赞比西河之间地带。其体貌特征与一般非洲人明显有别,他们肤色较浅,呈黄褐色,面部扁平多皱,颧骨突出,眼睛细小,多内眦褶,带有蒙古人种的很多特征(这句话有逻辑错误误,不是“科伊桑人有蒙古人种特点”,应该是蒙古人种更多地继承了早期人类的特征,比如内眦褶。闲来无事,倒腾几个常染色体数据。偶然发现,中国人比欧洲人更接近桑人。桑人Y已知的有A,B,E,
K-M9(K下类型未知。
AB系加起来约有52%,他们分化年代有9万年我相信。德国德累斯顿的一项展会已经利用法医鉴定技术重塑了人类进化“家族”中最古老的一些成员——一些可以上溯到700万年前的人类祖先。27个头部模型是利用化石头骨创作的,其中包括撒海尔人乍得种(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100万年前直立人(Homo erectus)、150万年前尔加斯塔人(Homo
ergaster)、200万年前卢多尔夫人(Homo rudolfensis)、200万年前鲍氏傍人(Paranthropus
boisei)、非洲南方古猿等。这些古人类都有和现在科伊桑人人相似的体质特征,如面部扁平、高颧骨等特征。可见科伊桑人和这些古人类的承继关系。后期扩散的人群丢失了这种特征。对于非洲大陆来说,尼格罗人种的特征才是后起的。ranhaer)。身材矮小,成人平均身高仅145~150厘米。目前主要分布于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南非境内,以狩猎采集为生。东非民族图尔卡纳人、马塞人的许多人的图片看起来也极像蒙古人种,或许与科伊桑人有血缘关系。班图语族起源于西非,大约五千年前开始向南迁徙,逐渐取代至今仍是采猎民族的布什曼人。科学家对五个南部非洲人的基因组破译几乎使得已公布的人类DNA序列的数量加倍了。这些用作研究的非洲人包括四个人们所知的那些用!Gubi,
G/aq’o, D#kgao and
!Ai等稀奇古怪的符号表达不同声音的采猎民族——布什曼人,而另一个是大主教德斯蒙德.图图,他是班图族人——传统的农耕族群。研究证实,图图大主教体内有布什曼人DNA线粒体——一种从其母系血统中遗传下来的基因元素。这种班图-布什曼人的结合可能起源于很久以前,因为他的其余大多数基因组来源于班图族。这是研究者在周三进行的一次电话新闻会议中谈到的,他们的研究报告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布什曼人的基因组之所以引发研究者极大的兴趣,在于他们的祖先比世界上任何其他人种更早地将自己的直系后代与其他宗族结合、繁衍。研究者说,他们检测到了这些从布什曼人的直系后代中遗传下来的绝大多数基因变体。
不过有另外一种性状,则很难用趋同进化来解释。被作为“东亚人群连续进化”的一大证据的印加骨,据称刘武在布须曼人中也发现有一定比例(信息来源我不记得了,需要找一找)。作者从其他文献中引用了151个已公开发表的其他人群的全序列,构建的系统树如附图1所示。所以,
此文献的桑人中不存在M,N. 7个全部属于L0的科伊桑人样本,加上151个其他文献引用过来的样本,一共有
158个样本。被用于构建以上的系统树。这个系统的意义在于,是L0内部的结构更清晰了,更重要的是重新计算了 L0各个分支的年代。
原论文中测了 O-M175,
显然也是希望发现桑人的蒙古特征是不是与O系有关。所测23个人,没有一例具有M175标记。在母系方面由于在南洋方向扩张的O系都伴随有大量mt-B,而mt-B是mt-R系下的。桑人种mt-DNA也没有一例是mt-R下的。这就是排除了桑人的黄种人特征来自于
O系可能。本来O系是属于澳美人种。19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芬兰人的祖先来自亚洲,确切地说他们是匈奴人的一支-芬族。也就是说,芬兰人有60%
N1c血统,应归为黄种人的范畴。真正意义上的北欧人应该是指挪威、丹麦、瑞典、冰岛和德国的东北部地区。芬兰人当然不同意此说法,反而认为自己不仅是最正根的北欧人,而且自己的祖国独具特色。芬兰人被认为是黄种人,主要是因为金发碧眼的芬兰人具有黄种人典型的铲形门齿(60%
Y-N1c + mt-D,Z)。推测芬兰人铲形门齿 可能同样是母系mt-D贡献的。
从体质上看,古东北亚都是胡须和体毛较少,骨骼发育纤弱,蒙古人种特征鲜明的人群,和体毛浓密、骨骼粗壮的千岛人种根本不是一码事。说绳文人主成份与古东北类型类聚,并不是说完全一直,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颅型特征接近,而面部特征则体现出更多的类澳大利亚人种特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丹麦天气预报一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