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有8个省区市迈入"人均1万美元俱乐部"是黄河流经哪几个省份

当前位置: >
劳动者不能承受之重--&过劳&话题成五一劳动节热点
来源:本站
导读:&&& 外企女职员长期加班、因病去世,风华正茂的民营企业家接连猝死……在又一个“五一”劳动节来临前夕,“过劳”成为公众视野的热门关键词。 &&&&有专家分析,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持续加速发展,劳动者正处于一个“累时代”。从发
&&& 外企女职员长期加班、因病去世,风华正茂的民营企业家接连猝死……在又一个“五一”劳动节来临前夕,“过劳”成为公众视野的热门关键词。
&&&&有专家分析,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持续加速发展,劳动者正处于一个“累时代”。从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看,当人均GDP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者的感受“最累”。这一阶段,往往也是产业升级、城市转型、企业扩张以及生活成本上涨的过程。但即使如此,人们仍不禁要反思在城市快节奏工作的背后,是什么让劳动者不堪承受之“重”?
&&&&大城市白领“过劳”成常态
&&&&如今,工作负担重、现实压力大、健康被透支……大城市白领的“过劳”症状日益成为常态。
&&&&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白皮书》显示,有76%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白领中处于过度疲劳状态的更是接近六成。
&&&&专家指出,“过劳”症状在身体状况、工作时间以及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大致包括以下一些状况。
&&&&――身体亚健康。“身边的同事们多多少少身体都有些小毛病,处于亚健康。我被分在一个相对清闲的项目组,但在忙季的时候,周末加班、工作日上班到凌晨是常有的事。”上海某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员巢威说。
&&&&――24小时待命。“每次下班时间听到手机铃声或者短信铃声响起来,我就头皮发麻,怕有突发事件,又要加班。”在地方媒体工作的杨凌说。
&&&&――没有周末。从事跨国企业咨询事务的卫安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周末”的概念了。“因为要做项目,老板、同事都在加班,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钟睡,要是实在太困了就先睡一会儿,四五点钟起来工作,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在办公室“安家”。证券公司“金领”裘力透露,他曾一周连续工作100个小时,“忙起来恨不得连睡觉都在办公室里解决,就算是通宵到早上6点才离开公司,9点一样还是要精神奕奕地打卡进门,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性格“职业化”。小学教师陆宁宁说:“现在的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家人说我上班后变得性格‘职业化’,工作时间以外也特别喜欢教训人,后来发现自己真有对人喋喋不休的‘说教’习惯,好像‘职业病’。”
&&&&劳动者健康自我管理存在误区
&&&&众多专家认为,除了劳动法律法规需不断完善外,最近的过劳话题热,也暴露出劳动者对健康的自我管理存在误区。
&&&&调查显示,尽管年轻白领对自我健康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只说不做”的人居多,真正将健康放到第一位的人并不多。
&&&&新华网发展论坛近日发起的调查“年轻人玩命挣钱到底值不值”显示,近75%的受访者认为“没健康这个前面的1,后面再多0都白搭”,但也有超过20%的受访者认同“趁年轻身体好,多挣点!”的做法。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指出,一些年轻人熬夜加班的积极性高,这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现阶段国情有关,但与此同时,年青一代的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十分薄弱,且缺乏合理的减压方式和途径。“年轻的时候用健康换钱,年长了用钱换健康”这样的观念是不值得提倡的,“对于年轻人而言,还是要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一辈子的事。”
&&&&“放不下追求‘高收入’这根指挥棒,往往成为大城市白领过劳的主因之一。”顾骏分析,许多人用自己的职业目标去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其实是本末倒置,忘记了自己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拼命工作是为了什么。还有一些白领用买奢侈品来犒劳自己辛苦加班,这更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与其通过这种方式减压,不如去亲近大自然,不要总是把目光放在收入上。
&&&&值得反思的是,还有一些白领迫于同事间的竞争压力,不得不“装忙”,导致“被过劳”。一项调查显示,在12000多名被调查者中,86.1%的人承认自己会在工作中“装忙”,其中15.9%的人“经常装忙”。“做项目往往都是团队作业,即便自己已经做完了手头的活,如果别人还没有做完那就只能一起加班耗着。”审计员巢威说。
&&&&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组委会日前公布了“中国十大健康透支行业名单”,前三名分别是制造业、金融业、教育业。而健康透支的结果是,近七成人时常感觉疲劳、五成人从不锻炼,五成人每年体检一次、三成人从不体检。一系列数据为劳动者的健康敲响警钟。
&&&&健康促进领域专家、国际职业卫生协会理事傅华提出,长期过度劳累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造成免疫能力低下,严重的可能引发心理上的疾病,例如抑郁症。“长期过劳最终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隐性缺勤,‘出工不出力’,无论是对于个体健康还是企业来说,都不是良性循环。”
&&&让“过劳”维权有法可依
&&&&针对近来多则“过劳”所引发的热议,专家提出,应细化我国劳动法律法规条文,提出休息权、加班权、报酬权和劳动条件的界定等概念,使劳方保障自身的休息权益,有法可依。
&&&&“让‘过劳’维权的界定有法可依是基础工作。”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董保华说,“不少公司以‘综合工时制’为借口安排职工加班,采取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等方式。但在综合计算工时周期内,劳动者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王大慕ㄒ椋投喙懿棵庞Χ圆扇 白酆瞎な敝啤奔扑慵影喙な钡钠笠笛细癜压亍!案霰鹌笠狄荒曛忻竞偷竟ぷ髁肯嗖钚猓庋父鲈氯美投吒咔慷榷魇遣缓侠淼摹U饩鸵蠹喙懿棵哦杂诔径鹊纳昵胧毕蓿绨肽昊蛘咭荒辏髦稚鳌!
&&&&另一些专家建议,不仅需要细化法律条文、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还需企业营造科学的休息观念和文化。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若山认为,对员工而言,没有合理休息的工作便很难被称之为幸福的工作。从这一点上说,企业和劳动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不应把维权的压力一味地加在劳动者的身上,企业本身的责任更大。
&&&&专家指出,除了健康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外,目前一些企业实行所谓无底线的“末位淘汰制”等考核手段,也对青年就业形成巨大压力,令不少人甘愿加班,导致过劳。
&&&&李若山分析,“企业应该营造一种健康的幸福的企业文化,不仅关注企业效益,还要关注员工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如果不能在软环境上‘下工夫’,长期看来,只会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
(责任编辑:qsxww)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更多法律知识
  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980年的深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28年后的今天,深圳已成为拥有超千万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现代化大都市。其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印证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战略先机。
   经济高速增长,“深圳速度”令世人瞩目
  28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保持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1980年-2007年,深圳GDP年平均增长26.9%,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36.9%,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34.3%。2007年,深圳实现GDP6801亿元,位列全国内地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GDP在内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万美元大关,总额1685亿美元,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亿元,列全国城市第三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领先全国的“深圳效益”。28年来,深圳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已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今年6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2007年,深圳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599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8%。2007年深圳专利申请量3580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9198件,占53.6%,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2170件,占全国总量的39.8%,连续4年居第一位。深圳全市自主品牌已达5万多个,被评为全国“品牌之都”。
  良性的产业结构产生了良好的发展质量和效益。2007年,深圳全市每平方公里产出GDP达3.48亿元,比上年提高0.5亿元。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不断下降,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6.9%和4.7%。深圳已经开始走上一条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路子。
  用好用活政策,创造多个“第一”
  28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勇敢地充当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敲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开拍卖的第一槌,拉开了土地利用市场化的序幕;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开启了我国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进程;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商实行国民;率先按市场原则形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认为,深圳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用好用活政策,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突破。
  特区建立之初,中央赋予一些特殊的经济优惠政策和相对灵活的经济管理体制,但如何用好、用足、用活这些政策,而不是“用歪”政策,对特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深圳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进行制度创新,勇于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深圳市还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率先建立和完善政府、单位、个人共担责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覆盖户籍和非户籍员工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为全国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了经验;率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力和行政效率,在转变政府,建设负责任、有权威、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方面作出了探索。通过这些改革,深圳逐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今天的深圳依然在多个领域创造“第一”。在11月19日至20日于深圳召开的广东省经济特区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说,深圳将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当前深圳特区改革攻坚的重要突破口,用5年时间建立起全新的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比全国提前7年完成。
  着眼全球,积极调整发展战略
  梁桂全认为,深圳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积极调整发展战略。
  在特区建立初期,发展加工贸易是优惠政策下效益最快最好的形式。但深圳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较快地从单纯的贸易活动中脱离出来,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后又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调整目标和战略,最终将目标定位于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并朝这个方向努力推进。
  同时,深圳始终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大胆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外向型经济格局。从1993年起,深圳外贸出口总额连续15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目前,在深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已达148家,全市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74亿美元。
  梁桂全说,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特区的发展必然要与世界发展紧密相连。深圳特区能及时与国际产业转移与分工相承接,从制造加工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在发展和积累的过程中升级调整,因此能把握住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的机遇。
  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尽管深圳28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深圳市委市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深圳正处于“四个转型期”:一是社会发展从传统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二是产业发展由低端向高端转型;三是城市建设由二元化向特区内外一体化转型;四是城市管理从粗放式向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一些事关全局的宏观性、战略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下一步,深圳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用世界眼光和标准推动发展,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加快推进深港合作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与速度相统一,为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模式作出新贡献。 (新华社 记者 王传真 吴俊
【0个回复】
【0个回复】
【1个回复】
【2个回复】
【1个回复】
网站声明:法律快车网刊载各类法律性内容是以学习交流为目的,包括但不限于知识、案例、范本和法规等内容,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将问题与链接反馈给我们,核实后会尽快给予处理。
频道热门知识排行
频道热门法规推荐
微信法律咨询
扫一扫 随时随地为您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法律快车 版权所有 2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粤B2-
(注:此客服QQ不进行法律咨询!)人参&药用转食用&:进入食品领域却无生产许可证
  人民网北京12月20日电 (曾璇) 中国,人参的“产量大国、产值小国”。
  中国的人参产区以吉林省为主,全省人参产量约为全国总量的85%。今年10月的吉林人参收货季,鲜参销售价格节节攀升,达到80元/斤以上;而在去年,鲜参的收购价大约在40元/斤,2009年的收购价格只有不到20元/斤。
  尽管人参价格在一路飙升,但现实情况是中国人参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创造的总产值却仅仅占比4%。在“药用转食用”的道路上,多年来国内人参产业进展缓慢—这不啻为中国人参产业难以深入挖掘人参产品高附加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初:只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
  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部分人参制品被允许作为食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但是在2002年,卫生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51号),该通知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印发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其中,人参被列入了《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
  这标志着人参被局限于保健品食用范围,凡是以人参为原料的制品不能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在此之后,我国市场上找不到以人参为原料的合法食品。
  这次政策性的限制无疑对我国的人参产业造成了一定影响,早年我国的人参价格长期处于低迷的态势,甚至不时卖出“萝卜价”。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过去二十年中,韩国高丽参长期保持高价位。
  由于当时政策所限,我国人参的二次加工、开发利用存在明显不足,使得我国逐渐沦为很多国家人参产品的原料基地。就在我国的人参产业还停留在种植人参、原料参出口的粗放模式时,其他国家如韩国等,已经开始从我国购买原料人参,加工制成产品以后以成本价格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卖到欧美、东南亚,亦或大量返销回我国。
  “参”在征途:从药用到食用的放开
  政策在将近十年之后有了松动。2010年7月吉林省人民政府第19号文《关于振兴人参产业的意见》第八条指出,要积极做好人参进入食品的试点工作,抓紧制定人参食品标准。按照食品安全和产业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尽快制定出台人工种植人参食品系列标准和企业标准。制定标准要搞好科学论证,充分听取有关专家、企业和消费者的意见,确保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企业标准要在试生产前备案。
  同年9月21日,国家卫生部也同意在吉林开展人工种植人参进入食品试点工作。限定在吉林省内开展,在2011年3月底前完成。
  我国人参自此开始经历从药用到食用的扩展,虽然只是在吉林进行试点扩展,但也是迈出了重要一步。不过政策带来真正曙光却是在2012年。
  2012年卫生部发布了《关于批准人参(人工种植)为新资源食品》的公告,公告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的规定,现批准人参(人工种植)为新资源食品。人参(人工种植)的生产经营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
  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我国人参产业可谓是一个利好消息。人参作为新资源食品得到获批,将有望从政策法规上为我国人参产业的积极发展提供保证。
  据了解,在此之前我国的人参出口中,80%出口的是原料人参,虽然产量相较其他国家比较庞大,但是从产业高度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仅我国的人参产业结构存在诸如企业小、种植无序、缺乏深加工及创新等问题,我国的人参文化基础也很薄弱。相比于韩国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我国的人参消费量很渺小。有资料显示,韩国的人参人均消费量是我国的20倍,而韩国的人参深加工产品,诸如人参茶、人参糖、人参粉等产品品类繁多。
  前路漫漫:从药到食还有多少阻碍
  虽然有了政策的“扶持”,但是我国的人参产业,从药用到食用的发展却不是“一帆风顺”。尽管卫生部发布了《关于批准人参(人工种植)为新资源食品》的公告,人参可以作为新资源进入食品领域,但是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关于组织开展对全部28大类食品无证查处工作的通知》(国质检执[号),在全部28大类食品中却没有人参一项。
  这意味着,人参虽然进入了食品领域,但是却没有进入生产许可证产品目录。进一步讲,目前的人参企业无法办理生产许可证,没有进入食品领域的生产许可证,就等于没有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有资料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以15.3美元/公斤出口人参1331.3吨,出口金额仅2033.1万美元;而韩国以139.1美元/公斤出口人参仅209吨,出口金额却高达2903.0万美元。我国人参的出口量虽为韩国高丽参的6倍,但出口额却只有韩国高丽参的70%。韩国仅凭全球10%的人参产量,就坐上了世界人参产业的头把交椅。
  中国人参与韩国人参,从种属到品质几无差别,吉林大学药学院博导李平亚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吉林的人参刚挖掘出来比韩国的人参质量好得多,内在质量也强于他们。然而相较于韩国,中国人参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原因何在?
  除了中韩两国的人参生产管理机制不同,宣传力度不同,与相关政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据了解,目前很多发达国家把人参作为食品应用,特别是韩国90%以上的人参通过食品形式消费,其产品多达600余种,人参产品也被宣传为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大众食品。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张均田介绍说:“人参茶、人参饮料在韩国随处可见,其效益远超人参药品和保健品。”
  但在我国,由于政策的交叉出现空白,人参虽然被获准为新资源食品,但是却迟迟没有取得进入食品领域的生产许可证。因此在我国,人参的营销模式还局限于传统的售卖原料参以及初级加工品,而这些原料和加工品还被定位为高端保健品,指向的目标受众也是小范围的高端消费者。
  时间仍在流逝,竞争对手的脚步不会停下。我国的人参产业,从药用扩大到食用,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等?
(人民网-食品频道)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东地区包括哪几个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