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是坏的,就否定大部分好的,在哲学中的否定上是什么观念

哲学上的拨乱反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和必由之路 - 凯迪社区
  哲学上的拨乱反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和必由之路简介:哲学的任务是研究自然和社会万变与不变的总法则,以便能指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少走弯路。如果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比作战术学,哲学则属于战略学,战略上的失误会引发全局重大而严重的问题,甚至导致灾难。本文用阴阳理论深刻分析了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中的严重错误以及这些错误所带来的灾难,从而揭示出要想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上有所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冲破原有哲学思想的牢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纯哲理,使金足赤,使理纯真,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根基。基正则高楼大厦矗立,基歪则所建楼宇倾覆,作者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唯物与辩证不能自圆其说二、对立斗争不是绝对的,对立的依存才是绝对的三、唯物辩证法中的几个“决定”都是错误的四、运动并不是绝对的五、历史发展的本质不是阶级革命史而是制度革命史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等于有权就有理七、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真的无所畏惧吗八、兴废的关键是社会的和谐程度九、学术领域中的合法注册商标与创新哲学上的拨乱反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和必由之路哲学的任务是研究自然和社会万变与不变的总法则,以便能指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少走弯路。如果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比作战术学,哲学则属于战略学,战略上的失误会引发全局重大而严重的问题,甚至导致灾难。本文用阴阳理论深刻分析了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中的严重错误以及这些错误所带来的灾难,从而揭示出要想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上有所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冲破原有哲学思想的牢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纯哲理,使金足赤,使理纯真,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有之路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根基。基正则高楼大厦矗立,基歪则所建楼宇倾覆,由此可知哲学上的拨乱反正的分量与作用。望有识之士共同努力,早日迎来哲学和社会科学创新的春天!一、唯物与辩证不能自圆其说唯物论认为宇宙本源是物质,即“物质一元论”,但辩证法又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且认为对立双方互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和根据,失去一方它方即不存在。其实,这就等于说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二元的。唯物论也承认精神,但认为精神是由一元(单性)的物质派生出来的,甚至认为精神本身也是物质,这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中再次强调了唯物论的宇宙本源是物质的观点。另外,唯物主义对精神(意识)有着十分严格的界定,不仅否定万物有灵,而且对高级动物行为也归结于本能而被排斥在精神范畴之外。我们深入研究唯物主义的上述观点,发现有如下几个难题:第一、一元论的单性宇宙,何时变成了二元(两性)的宇宙?第二、如果宇宙本源一开始就是二元(两性)又何必称其为物质一元论呢?第三、如果物质本身也是对立的统一,且对立双方失去一方它方即不存在,那么与物质对立的另一方不应该还用物质的称谓吧?第四、如果与物质对立的一方是精神,为什么物质就是第一性,而精神只是第二性呢?只有承认宇宙本源就具有两性,才不会发生上述唯物(一元)单性与辩证法(二元)之间的难题。更何况科学常识早已证实,无论是化学、物理、生物……如果事物只有单性就只能存在数量差,不可能有千变万化的大千宇宙。古语云:“阴阳合、万物生”,这是从宇宙形成以来的绝对真理和终极真理。二、对立斗争不是绝对的,对立依存才是绝对的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理论强调对立斗争的绝对性,而同一、统一才是相对的。中国古典阴阳理论中的阴阳互根、相反皆相成,在对立统一这一点上似乎与唯物辩证法并无分歧,分歧点在于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斗争是绝对的,而阴阳理论认为对立依存才是绝对的。一切相反的事物和现象,包括思维领域的任何对立概念,都是失去一方它方即不存在,这一点是绝对的。例如上下,左右、前后、明暗、冷热、虚实、善恶、美丑、是非、功过、祸福等只能与相反概念相互依存。宇宙间最直观的对立关系莫过于虚空与实体、雄性与雌性、阴电与阳电。空与实的相需与互根关系是绝对的。科学发展到今天,还没有使空实完全绝缘的技术。自从打开原子核以后人们进一步发现,从宏观到微观的任意层次都是空与实相互依存,空与实如何斗谁也说不清。雌与雄是两性,无论植物和动物两性之间都是相需关系,斗争多发生在同性相斥。唯物辩证法将怎样解释其在两性之间的对立斗争是绝对的呢?至于阴电和阳电也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异性之间到底怎样进行着绝对的斗争呢?如果从上述最直观的对立中仍看不出斗争的绝对性,这恰巧说明它们之间的相需和互根(统一、依存)才是绝对的。唯物辩证法对立斗争绝对的思想在社会科学上片面地强调了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口号下,把一切思想认识上的分歧都看成是什么阶级说什么话。从反对“胡风反革命集团”到“反右”斗争,不仅对有过不同言论的党外人士都打成了阶级敌人,而且在庐山会议后在“千万不要忘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口号下把国家主席在内的一大批革命元勋,也都打成了阶级敌人,这种惨痛的教训,固然与毛泽东本人的封建独裁有关,更与全党信仰马克思主义斗争绝对性的哲学有关。其实,阶级斗争的本质是人性中的共性,在贡献与分配、权利与义务失调时就会发生斗争。今天,虽然党从历次斗争的沉痛教训中提出了“和谐”的口号,如果不肯对斗争哲学(唯物辩证法)进行彻底批判,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除了制造思想混乱又有什么价值呢?三、唯物辩证法中的几个“决定”是错误的首先,“存在决定意识”是错误的。存在与意识总是伴生的,任何对立概念都具有以下三种属性:即相对性,互根(渗透)性及同类在比较中才能鉴别其真假程度。以“存在和意识”为例,唯物辩证法把存在看成是物质,把意识看成是精神,但唯物辩证法对存在从未进行过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单是物质概念的存在既包括正物质也包括反物质,既包括实体也包括真空,既包括显物质也包括暗物质;精神也是存在,理想也是存在,幻想(空想)也是存在,精神失常(精神病)也是存在,各种主义和宗教信仰等都是存在,那么是什么存在决定的意识呢?如果把存在看成客体或物质(载体)我们会立即发现,趋利避害是一切存在的固有本性。以电子为例,电子怎样存在是受它本身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本性进行选择来决定的,人们利用电子的这种本性,已经能模拟出宇宙中已知的各种现象。无论电子技术如何发展,电子本身的引斥中和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引斥中和是基本粒子的趋利避害,它与人类权衡利弊只是繁简和程度上的不同。趋利避害的本质属于精神范畴,作为存在的结构有简有繁,其趋利避害的能力也有简有繁,有高有低,但两者总是伴生的,既不是存在决定意识,也不是意识决定存在,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物极必反。硬要把认识分成唯心与唯物两大学派,除了人为地制造矛盾,搞斗争有用外,对消除本来不应有的意识形态的分歧,只能起阻碍和破坏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唯物辩证法在理论上是“存在决定意识”,但在党对待宣传工作上则强调导向,是“意识决定存在”。强调宣传导向的理论与实践行为,有名不正言不顺的矛盾,这些不应当引起理论工作者的重视吗?其次,唯物辩证法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五十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行为看,所开展的全部经济工作、对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大搞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其全部行为概括一句话,就是坚持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认为只要消灭私有制,实现公有制,有了先进的生产关系,就能抓革命促生产,创造人间奇迹。到庐山会议,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路线的错误已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暴露出来。当彭德怀对此提出批评时,包括刘少奇、周恩来等人仍坚决维护所谓“三面红旗”路线是正确的。改革开放以后上述错误思想虽然已得到了较为彻底的纠正,但到目前为止党仍不肯认真清算马克思、毛泽东理论上的错误,仍把人祸责任推给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没有哪一方总是起决定作用,都是物极必反。马克思关于公有制的空想,受害最严重的是柬埔寨。当时,他们不仅彻底消灭了私有制,甚至取消了货币,此举深受毛泽东的表扬:“我们没做到的你们办到了。”在一个不满千万人口的小国竟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整死了二百多万人。但可悲的是,唯物辩证法中的决定论至今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经典。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按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基础还十分落后和薄弱,虽然强制地进行了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城市小手工业的改造,废除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加入了人民公社,但绝大部分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甚至在不断饿死人的情况下,党就想带领人民快步奔向共产主义。这是典型的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政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不存在总是谁决定谁的关系,两者总是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四、运动并不是绝对的(一)运动与静止都受参照系的制约在六祖惠能的故事中,有如下一段描述:“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动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人者心动。一众骇然”。对于上述三种不同的结论,没有必要评论谁是谁非,但却揭示出一个道理,即同一种现象,由于认识者观察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论。以风作为不变的(静止)惯性参照系时就是幡动,以幡作为惯性参照系时则属风动。惠能是从修心养性,悟禅的角度讲的,所以他称之为心动。三种不同的结论和分歧本质上是参照系上的分歧。由于参照系不同,对同一现象出现认识上的相反现象是经常发生的。站在地面上以地球作为参照系,就会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整个宇宙都在围绕着地球运动;站在行走的列车上看到的是两旁景物在飞跑;按照相对论的理论,如果人生活在光速飞船中,时间都是静止不变的。正常人所以有明确的动静观念,是因为正常人不可能以风作为参照系称幡动,以禅作为参照系说心动,以光速作为参照系说时间不动,以行进的列车作为参照系称路或景物动。运动与静止是同一种质在程度(数量)上的差。具体的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若以真金(足赤)在常温常压下不变质的物理现象为静,比金易变质的物质则为动;以矿物为静,生物则为动;以固体为静,液体则为动;以三维空间为静,包括时间的四维空间则为动。动与静只能在比较中相互依存,离开静止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静止都是不能被人理解的。(二)运动与静止是互根关系,相互渗透和依存运动寓于静止之中,静止寓于运动之中,两者都是阴阳的故有属性。抽象的运动不能由主观意志创造和消灭,抽象的静止也不能由主观意志创造和消灭。当把运动强调到绝对的时候是忘记了“物极必反”的规律,这句结论本身如果不再运动和变化,仍是与静止互根了。机械运动不是永恒的,人至今还不能制造永动机,就算是制成了永动机,也否定不了静止。机械运动的速度和寿命与机械材料能承受高温、高压、耐磨等能力有关,这种能力实际是静止能力。高精尖的机械运动,总是以高精尖的静止材料为依据,如对金属注入离子,以提高金属的强度,本质上是提高机械材料的静止能力。物理变化的运动中,磁场、基本粒子和原子核的运动,都以自身质的存在(不变)为依据。不同的物理现象都有自身的规定值,不同的值有不同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不变的。磁场、引力场的各种相互作用、高能物理现象、聚变反应……一切能够被人认识和利用的物理现象,都必然在规定的条件符合要求时能够进行重复,可以重复这一点正是它的不变本性。如果物理没有这种本性,今天的发现明天就将改变,任何科研都将失去意义,最多也只能留下一些变化的记录。一切物理现象都有其不变的静止点,它是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根据。科学研究就是要从复杂的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本性,利用这个不变的本性来应万变,才能实现对自然的改造。化学变化中如果没有不变的本性,人就不可能掌握任何化学知识。人们所以能够根据元素变化的规则,排列出元素周期表,了解各种元素的原子量、化合价,就是因为掌握了元素的固有本性。凡属成功的化学实验,只要给与同样的条件都能重复,就是因为从变中发现了各种元素所具有的不变本性。无论化学反应如何复杂,各种元素化合后总维持质量的定比和倍比关系,这些都是不变的。如果没有这些不变点,人们只能有化学变化的记录,这些记录如果也在变,掌握它还有什么意义呢?生物运动中,各种生物都有固定的生理特征、固定不变的染色体和相应的遗传基因,以及对阳光、水份、空气、食物(养份)等必要生存条件的需求。因为生物都有其不变的一面,所以人类才可能掌握生物的知识。尽管生物运动比机械、物理、化学运动复杂,但无论任意层次,从细胞到各种器官,只要有运动和变化的一面,就必然有静止和不变的一面。人是最复杂、最高级的生物,无论肉体和的精神、变与不变、运动与静止总是互根的。新陈代谢本身就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从旧细胞的更新换代角度分析属于变,从代谢作用中不断地恢复各种器官的故有功能的角度分析又是为了保持不变;中医把各种病态都看成是阴阳失调和邪犯正,这种失调属变,健康正常属于不变;正气属于不变的因素,邪气属于变质的因素;人的精神运动中,安则静,危则动。一切可以被人认识的心理学都是因为它自身有其不变的一面。社会活动中,同样存在变与不变的两重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道德观念、意识形态、政治、军事、法律等只要有变的一面,就有不变的一面。首先,凡是人都在追求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对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这是人的自然属性(趋利避害)。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有利则积极和拥护,有弊则消极和反对。人只有权衡利弊上的能力不同,利弊标准的不同,并无本质上的不同。社会的乱与治,兴与废又总是围绕着社会在调解各种社会结构的权利与义务贡献与分配上的合理程度与混乱程度为转移,这个点就是社会运动中的静止点和不变点。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切课题,如果只有运动变化的一面,没有静止不变的一面,在这个领域中就没有任何科学可言。总之,既没有离开运动的静止,也没有离开静止的运动,运动是对静止而言,静止是对运动而言,在任意层次上两者总是互根的。一件复杂的事物和现象,往往渗透着多种层次的动静关系,静止是运动的条件、根据和趋势,运动又是静止的条件、根据和趋势,抽象的运动既有绝对的一面又有相对的一面,抽象的静止同样也既有绝对的一面又有相对的一面,双方都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进行创造和消灭。就整个宇宙而言,千变万化的宇宙,都不过是阴阳两种互根的基本元素在不同层次的排列组合。每当阳压阳时就将引起阴中和,阴压阴时就将引起阳中和。一旦任意点出现不平衡不是阴压过盛就是阳压过盛,相邻相关的结构之间就要重新进行调整,通过调整实现新的平衡。调整属动,平衡属静,这个总规律,总法则是不变的。无论是科学或哲学,如果不能从变中找到不变点,就没有任何使用和实践的价值。不能因为彼层次在运动就否定此层次的静止,也不能因为彼层次的静止就否定此层次的运动。运动与运动相比较,以动压动见真动;静止与静止相比较,以静压静见真静。真动与真静又是互根的,没有真动就没有真静,没有真静也没有真动。五、历史发展的本质不是阶级革命史而是制度革命史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有史以来就是阶级斗争史,历史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和阶级革命,全部社会发展史只有五种社会,即五种社会五种生产关系。首先是否真曾有过马克思所讲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呢?原始社会确实存在,但能否称“共产主义”则值得商榷。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原始共产主义由于生产水平极低,人类只能维持生存需求的最低水平,无任何剩余劳动,无法剥削,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称原始共产主义。马克思承认人是由动物进化来的,近年来关于野生动物猩猩和猴子的考察,发现他们已经有了社会生活的性质。在猴的王国中就已经有了等级,有贵族,有平民,有受压迫者。如果因为他们进化成人以后觉悟程度提高了而只因为生产水平低大家都能自觉地遵守平等的原始共产主义制度,那为什么后来反倒丧失了觉悟,建立了奴隶制度呢?显然所谓“原始共产主义”的提法不是人类历史的真实,只是马克思社会发展史中的空想。同理,近代历史中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政权的共产党都不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未由共产党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政权,事实证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真实历史并不一致。中国历史的演变决不能简单地概括为什么阶级革命。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以及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较好的时期恰巧都不是阶级斗争激烈的结果,而是阶级合作和妥协的结果,是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的结果。在共产党所称的农民革命时代,革命和反动政权之间,就敌对双方从领袖到士兵,其阶级成分基本上是雷同的,阶级革命是政治家的策略和口号,制度革命才是本质。远的不说,仅以共产党领导的推翻国民党政权的革命来讲,革命双方从领导集团到士兵就阶级成份而言,不也是基本一致吗?毛泽东虽然讲过:“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在重庆谈判期间,共产党最得民心的口号是反对一党专政,提出政治民主化与国民党对抗。共产党自取得政权以后不仅没兑现历史的承诺,在开放党禁、反对出版和言论自由、反对实行宪政等方面比国民党的做法更有过之而无不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历史真实并不相符,但仍作为学术研究和创新的指导理论。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就等于有权就有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于否定“两个凡是”,否定毛泽东的句句是真理,确实在历史上对解放思想,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做为哲学理论,其本身并不是真理。在否定两个凡是的同时,却又强调了四项基本原则(实为“四个凡是”)。马、恩、列、斯、毛、从未否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并且都曾有过许多经典的论述,例如毛泽东的《实践论》等。那么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呢?下面我们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文革”时期党的全部媒体都一致歌颂“文化大革命”好得很,成绩最大最大,缺点最小最小。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革的实践历史没有变,党的全部媒体又反过来一致称“文革”十年动乱,必须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是为什么呢?关键是“文革”时期是毛泽东掌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改革派掌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什么是错误的呢?(一)理与真理不是一个概念婆婆理、妈妈理、小偷理、流氓理、蛮不讲理之理、种族理、民族理、宗教理、主权理、人权理、主义理、爱国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实用主义、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恐怖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等,都是理,这个论、那个论等等,也都是在讲理,但不一定是真理。(二)真理与一般理的区分真的本质是纯度,宇宙的真理无非是两个字,即全和纯。只适应特定时间、空间和条件的理,再纯也不是宇宙的真理。人类研究哲学要探索的理不是只适应特定时空和特定条件的理,而是适应一切时空条件而万变不离的宗。只适应特定时空条件的理或有水份或掺了假的理都不是真理。理要全,必须做到你讲的理能适应任意时间、空间和条件,能容纳诸子百家、各种主义,并能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各种学科给予战略上的指导,提供研究方向,指出捷径。要做到纯,不掺假,就必须做到你所讲的理,经得起诸子百家、各种主义、无论任何人、不分高低贵贱,都可以品头论足、吹毛求疵,要能做到真金万化不减的程度。关于真理的表述必须做到前后、左右、上下、表里、过去、现在和未来、命题与论证、言与行都能自圆其说、自身逻辑自洽。真理绝不能靠权力来捍卫,需要用权力来捍卫的理必有假。“真”字在人们的概念中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同类比较中的冠军。比较只能是在同类中进行,不能与异类比较,更不能与相反的比较。房子不能与汽车比较,猫不能与马比较,因为它们属于异类;上不能与下比较、白不能与黑比较,因为它们这属于相反(对立)事物;等等。其二是纯度。要鉴别纯度,最好的策略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我将其称作“拥护矛盾论”。只有善于寻找理与理之间相互抵触部份,经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断地克服自身矛盾和相悖之处,组成相互和谐、互根的理才是不掺假的真理。这种提纯理的方法我简称“三论”,即“拥护矛盾论,主张中和论,反对矛盾论。”简短的结论就是:“真理本是冠军,功夫要炼全纯,假理就在混,再多不过土粪,土粪,土粪,内中也含真金”;“真理不必多讲,纯正才无阻挡,少花宣传费,开支太多浪费,浪费,浪费,人民血汗珍贵。”(三)实践不是检验真理标准的理论分析虽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曾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攻破了“两个凡是”,实现了改革开放。但是,出自列宁之口的哲学口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是真理而是假理。虽然是假理,但和“两个凡是”相比,和“毛主席语录句句是真理”相比,其真的成份更多一些。如果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的假、冒、伪、劣成份不予批判,错把K金当足赤,其副作用却不可低估。实践是人的行为,人的行为不仅有水平、条件问题,还有立场、动机问题,任何实践都是特定时空、特定条件下的行为。理论是对实践行为的抽象、概括和总结,任何从实践中抽象成的理论,对于实践者来说难免掺杂不同程度的感情倾向性、主观性和片面性。直接实践者的结论,都不是实践本身,其中有个取舍和选择的问题;任何实践本身又都受到历史和科学技术条件的制约,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存在一定局限、缺陷甚至错误。实践作为行为,与理论的关系是相反相成的对立关系,任何相反的事物都不能用对方检验自身的真假。如果用黑检验真白,那么任意色都可称“真白”;如果用小去检验“真大”,在基本粒子面前连原子都可称为真大;愚不能检验真智,美不能检验真丑,善不能检验真恶,等等。实践与理论既然是对立关系,又怎么能用实践去检验是否是真理呢?文革中从未否定过《实践论》,任何歪理邪说对于讲理者来说,他们都有实践作根据。“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难道没有实践做根据吗?因此,“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社会科学领域就无异于承认有权就有理。你是总理之才,可是连科员都不让你当,甚至把你批倒批臭,让你永世不得翻身;过去的所谓“批判”,实际上是“判批”,被批判者没有任何申辩的权利。把十年动乱说成:“成绩最大最大、缺点最小最小”,搞文字狱、言论狱等,又有哪种行为不是被当权者自称为是实践中的真理呢?我们说“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是否认实践的重要性,更不是否认真理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害怕实践检验的理绝非真理,而是说真理只能在理论较量中涌现和判定。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在哲学上最准确的表述,只能是“实践为实践中的理论,理论为理论中的实践;实践中有理论,理论中有实践;以实践压实践见真实践,以理论压理论见真理论。”前已述及,任何哲学概念都具有以下三种属性:第一是相对性和可变性。“实践为实践中的理论”是讲:当判断某种行为是属于理论还是属于实践时,都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譬如,当教师在课堂讲课,哪怕是幼儿教育,从幼儿教师运用语言、给孩子们讲某种行为的对或错时,都可以说老师在讲理(论);从另一个角度,按其所属的教师职业来说,又可以称其为是教育实践。人的语言本身就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本身就具备双重属性,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实践的一面。对知识丰富和理解能力较高的人称实践时,对知识相对低、理解能力相对差的人则称为理论。第二是渗透性和互根性。没有离开理论的实践,也没有离开实践的理论。这句话也可以说成:“实践中有理论,理论中有实践。”第三是要鉴别理论与实践本身的水平高低与真假,只能同类比较,简称为“以理论压理论见真理论,以实践压实践见真实践”,干脆简为“以理压理见真理”。当“以理压理见真理”这句最简单的结论一旦成为理论界的共识,那时任何权威都将无法用权力来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歪理邪说,那种在学术领域中一家争鸣、家花独放的局面也将寿终正寝。七、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真的无所畏惧吗物质与精神互根,不仅人是如此,无极界也不例外。前面已经谈到,作为物质概念存在的载体,与具有吸引排斥、中和反应(映)能力的精神始终是伴生的,离开反应(映)能力的载体不能存在,离开载体的反应(映)能力也不能存在。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中,只有正确揭示系统本身,组成该系统各因素引、斥、中和本性,掌握内外表里之间固有本性的变化趋势,才能把握信息动向,并按其固有本性进行引导才能进行合理和有效的控制。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的提法就是一句悖论,无所畏惧本身只能是指精神而言,又怎么反倒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了呢?政权决策者如果真能做到无所畏惧,那就是老子所说的最高理想的社会——太上(人类最理想的社会),那将是一切行为都符合道,是无为(这里我认为应是无违)而无不为、最理想的政治。现实是由党领导制定的宪法中的出版、言论、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都不敢落实,还说什么无所畏惧可谈?八.兴废的关键是社会的和谐程度根据“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阴阳哲理,客观存在着的一切对立都是阴阳中和结构之间的对立。客观存在的一切现象,既无纯阳也无纯阴。如果你既承认阴阳互根,又讲纯阴纯阳,在理论上又怎能自圆其说?一般所谓阴或阳,都是相对的,像正负两极无限延伸的导线一样,电工从任意一点截断时,被截断点靠近正极为阳靠近负极为阴,两极之间任意点都既可称为正又可称为负,由阴阳组成的一切概念无不如此,故任何对立都具有相对性和可变性。有矛盾就会有斗争这是对的,但不等于一切相反的对立都必有矛盾。仅以阶级为例,是否只要有阶级就一定有矛盾呢?历史和现实的实际是地主与农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和谐相处、劳资两利的情况并非从未出现过,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就曾提出过“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口号。现在的瑞典王国85%的商业和94%制造业都属私有制,瑞典鼓励阶级合作。他们认为公有制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积极性。到2005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占世界第七,国家竞争力在2005年在世界经济论坛调查117个国家中排名第三。瑞典是靠高税收和高福利通过二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保证公平的手段是尽量消除矛盾。显然瑞典劳资之间并没有那么多矛盾和斗争。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的统一,对立双方既然是互相需要的关系,为什么还会有矛盾呢?矛盾和斗争是怎样从相互依存着的内部发生的呢?因为任何对立双方都不是纯阴和纯阳的对立,而是中和结构之间的对立,对立双方自身又都相互渗透,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阶级斗争为例,如果真像极左时期宣传的那样,无产阶级天生就是勤劳朴素,资产阶级天生就是好逸恶劳、贪图享受,那他们之间就只有相需互报关系而无斗争关系了。无产阶级勤劳,资产阶级怕劳动,无产阶级简朴,资产阶级爱享受,两个阶级之间正好互相取长补短,哪里还有矛盾和斗争呢?问题是阶级性仅仅是人性中的特性、具有可变性和暂时性,不变的共性才属于人性。人性是人的社会存在所伴生的利弊关系而引起的感情倾向性,只要有社会存在就必然伴生相应的利弊关系,都必然伴生相应的感情倾向。但只要是人就必然具备人的共性,这种共性可简单概括为:对物质和精神需要。阶级矛盾只能发生在人的共性上,发生在贡献与索取、权利与义务的失衡上。瑞典王国在保留私有制为主的条件下,通过高税收、高福利由政府进行二次再分配,基本上消除了劳资之间的矛盾,而不是我国极左时期不断地从人民和共产党内部把不同的认识者硬划成不同的阶级,不断制造矛盾和斗争的方法。从阴阳的观点来看,斗争点不是发生在相互依存的对立上,而是对立内部利益分配的失衡上,而这个失衡点、矛盾点、斗争点就是是同性相斥,就是俗语所说的针尖对麦芒。以两性关系为例,两性是相需关系,这一点是绝对的。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夫妻不和闹矛盾和斗争现象确实存在,但其矛盾斗争点绝对不会发生在异性上,而是在处理人的共性需要的生活上发生分歧。夫妻双方都是人,在涉及人的兴趣、爱好、家庭收支方法,处理亲朋和社会关系上的分歧和矛盾,这些都与异性无关。涉及两性关系之间的矛盾斗争就是所谓第三者插足,其本质是同性相斥。要认真地分析对立斗争中的矛盾本质,千方百计和最大限度的协调对立内部之间矛盾,而不是简单强调对立斗争是绝对的以及矛盾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全部社会科学可以概括为研究和处理权利和义务、贡献与分配的科学。无论什么社会制度,该社会的政权在处理全社会公民权利和义务、贡献与分配问题上合理到什么程度与和谐的程度、安定团结的程度、兴旺发达的程度、政权稳定的程度成正比。反之,失调的程度与腐朽的程度成正比,到多数人不能容忍时,则发生革命和改朝换代,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兴废的关键是社会的和谐程度。社会发展的环境是社会和谐,而不是唯物史观中所强调的斗争,斗争和革命的直接作用只能是破坏。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人类物质和精神需求。为满足这种需求,群众中首先是其中的先进分子建立的不断缓解与和解新的社会内部矛盾、减少内部斗争、调动全民积极性的制度。九、学术领域中的合法注册商标与创新虽然同属唯物主义者,大家对物质为何看法并不一致。但只有首先声明自己是“唯物主义者”,才能在学术争鸣中取得合法地位。众所周知,恩格斯曾对物质下过如下定义:“物质无非是实物,无非是全部实物的总合。”到了列宁时代在其所著《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却再不使用“物质无非是实物”这个定义了,而是说:“物质是个最大的概念了……”到了原子科学时代,真空已经成了尖端科学,当然就更不能再用实物来概括了。但在解放后的中国,在学术界只有唯物主义者才是合法的注册商标,才有合法的发言权,以致于连十大中医院校编的中医教材,关于《阴阳五行学说》也得挂靠上唯物这个注册商标,即“……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和谐思想本来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和光荣传统,但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在对立斗争绝对性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在毛泽东用《矛盾论》把马列主义发展到顶峰的年代,谁提倡和谐与人性,就是宣传阶级调和论和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更不敢谈及自由。改革开放后,受马克思斗争哲学的影响,党又发动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运动,胡耀邦不就是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上不积极才被迫下台的吗?所谓四项基本原则就是用 “四个凡是”取代“两个凡是”。时至今日,在公开媒体上也是只准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准批判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甚至学术研究还要由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李鹏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时,就说过百家争鸣也得由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对此却没有任何媒体敢提出质疑。现在党一再提倡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上要有所创新,但目前全国仍停留在表态、拥护创新的阶段。这难道不与阶级斗争年代不知有多少人由于讲真话而被打成阶级敌人(包括刘少奇、彭德怀都可以被整死)而在我国知识界造成的“蛇咬效应”有关吗?现在在中央电台举办的《百家讲坛》中可以介绍诸子百家的传统理论,但却不能联系实际批判马克思从哲学到政治经济学以及共产主义思想的错误。诸子百家可以讲了,但却不能触及唯物主义这个合法的注册商标。公开声明不姓“马”,就有可能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问题是当我们否定和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时,从未讲过无产阶级的自由是什么?难道无产阶级只有纪律没有自由?无产阶级的自由比资产阶级的自由的优点是什么?虽未明确四项基本原则是“四个凡是”,但历史的教训却是深刻的。目前党提出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上的创新要求仍给人以叶公好龙的感受。请参考另两篇文章:《怎样落实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学术研究》、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及其实践》纪由:日纪由简介:纪由,男,离休干部。1959年被领导陷害打成右派。1969年因组织旨在反对文革的“反革命组织”被捕。在狱中,因特别的心路历程受到神佛启示,一夜间由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变成阴阳论者,得到大智慧,接受了三大使命。在狱中(后转至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大胆地全面的批判了当时毛泽东和党的极左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共计写了300多首诗词和50篇论文等。毛泽东恩准他写论文并表示对他写的论文“按学术问题对待”、“暂不评论是非”,这在了解文革历史的人看来不可思议。纪由在文革这样严酷的政治环境中以反革命集团头儿的身份,做到了面对死刑,始终坚持真理,畅所欲言,没说一句违心的话。更可贵的是,面对利诱(领导知道他不说假话,只要求他表示拥护毛主席革命路线,领导(实为毛)准备予以重用,他列举出毛泽东自相矛盾的话,表示不知哪句为毛主席革命路线,在没搞清楚之前不能表示拥护。后放宽至只要他表示和毛主席有感情即可,他表示离开是非无感情而拒绝)也不动摇自己的信念,这一切源于他有着要结束人类冤冤相报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正确的阴阳哲理的指导。有了大仁大智,也就有了大勇。今天,他依旧用他的智慧解读当今时代,著有《阴阳初探》(1995年华侨出版社出版,赵朴初题)、《哲学公式》(2010年,香港龙的传人出版社)、《受启示的有关回忆--文革期间的真实经历》、《参禅解道,诺亚方舟》、《意识形态的争鸣---六评邓小平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著作及大量论文。纪由:
24小时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上的否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