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神指教:我是武汉大学就业指导大一的学生,想在今年大一下半学期转专业到武大水利水电学院,

&&&|&&&&&&|&&&&&&|&&&
&&&|&&&&&&&
&&|&&|&&|&&|&
&&关于:武汉大学的全国之最&&&&[作者:
220.202.52.254&]&&&[]
Chiefarchon
头衔: 【瘾君子协会】烟雾缭绕
注册日期: Nov 2003
来  自: 刷屏帮
发贴数量: 1114
会员积分: 35
[重要] 武汉大学院士榜
★★★ 作者:吴骁
武汉大学院士榜
人文*学*院*历史系2002级硕士研究生 吴骁
按:据学校宣*传*部门如《武汉大学*报》最近几次公开报道称,武大的毕业生和校友*中*共有74人当选为两*院*院*士,但本人在经过一番自行搜集整理资料统计后发现,武大校友中似应有77名两*院*院*士(含“双*院*士”1名),特将名单列于此,恳请*诸位*校8史专家核实。
  ★前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士:10人
一、数理组(共选出28人,武大校友4人入选):
竺可桢,年任教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74年去世。
庄长恭,1924年任教于国立武昌大学,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62年去世。
李四光,1928年任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年任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71年去世。
曾昭抡,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67年去世。
二、生物组(共选出25人,武大校友2人入选):
李先闻,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农学院,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6年去世。
汤佩松,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理学院生物系,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1年去世。
三、人文组(共选出28人,武大校友4人入选):
郭沫若,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78年去世。
杨树达,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去世。
王世杰,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同时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81年去世。
周鲠生,1928年任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1年去世。
注: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1946年决定建立院*士*制度,1948年第一批院士产生,从402名候选人中选出院士共81人,分为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工程学等)、生物(包括动物学、植物学、人类学、生理学、医学、药物理学、农学等)以及人文(包括哲学、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经济学、法*律*学、政*治*学、社会学等)3个组,其中人文组由28人组成,占全部院士的35%。此次评选,武汉大学共推出9名候*选人,但最后仅周*鲠*生(校长)1人入选,且毕业生无人入选。在中*央*研究院*首批81名院*士中,有10人为(当时是或者*日后成为)武大校友。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77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56人
一、数学物理学部(历年共选出174人,武大校友6人入选):
陈建功,1925年任教于国立武昌大学,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71年去世。
李国平,武汉大学数学系教授,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6年去世。
丁夏畦,195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王梓坤,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方华,女,1950年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1952年春被保送至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学习,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希孺,1952年考入湖南大学数学系,1953年院系调整时转入武汉大学数学系学习,1956年毕业,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二、化学部(历年共选出156人,武大校友11人入选):
庄长恭,1924年任教于国立武昌大学,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62年去世。
纪育沣,年任教于国立武昌大学,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2年去世。
曾昭抡,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67年去世。
彭少逸,1939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留校任研究助理至1942年,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钱保功,1938年由交通大学转入国立武汉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学习,1940年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2年去世。
陈荣悌,1944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研究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1年去世。
查全性,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江元生,195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王佛松,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游效增,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卓仁禧,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三、生物学部(历年共选出210人,武大校友9人入选):
涂治,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农学院,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76年去世。
汤佩松,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理学院生物系,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1年去世。
李竟雄,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农学院,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陈华癸,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农学院,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2年去世。
高尚荫,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9年去世。
张致一,1940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理学院生物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0年去世。
杨弘远,195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田波,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陈文新,女,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学院土化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四、地学部(历年共选出175人,武大校友9人入选):
竺可桢,年任教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74年去世。
李四光,1928年任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年任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71年去世。
夏坚白,原武汉测绘学院首任院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77年去世。
王之卓,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2年去世。
赵其国,1949年考入武汉大学农学院农艺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转入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学习,1953年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钧,1955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1958年武大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去世。
陈俊勇,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德仁,196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1年武测研究生毕业,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为武汉大学迄今为止唯一的双院士。
文圣常,1944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五、技术科学部(历年共选出254人,武大校友13人入选):
赵飞克,1930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76年去世。
李文采,1939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冶金系,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0年去世。
邵象华,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并参与筹建矿冶系,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张钟俊,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5年去世。
柯俊,1938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理学院化学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史绍熙,1944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0年去世。
陈永龄,年任教于武汉测绘学院,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张兴钤,1942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矿冶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张效祥,1943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欧阳予,1944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杨叔子,1952年考入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系,1953年院系调整时转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机械系学习,1956年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张嗣瀛,1948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沈绪榜,1953年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1956学年度下学期被调到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机专业班学习计算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注:中国科学院历年共选出院士(学部委员)969人(不包括原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以下均同),截至2001年总数为653人,其中武汉大学共有48位校友入选,截至2001年底共有28人在世。在这48人中,有27人为毕业生(含少量肄业、曾经就读学生,其中有16人是1949年以后的毕业生),25人曾在武大任教或工作。武汉大学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名,其中查全性、卓仁禧为化学部院士,杨弘远、田波为生物学部院士,李德仁、陈俊勇为地学部院士。
六、哲学社会科学部(1955年首批选出61人,武大校友7人入选,1957年增选3人,武大校友1人入选)
翦*伯*赞,1919年毕业于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68年去世。
杨献珍,1926年毕业于国立武昌商科大学,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2年去世。
王亚南,1927年毕业于私立中华大学教育系,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68年去世。
郭沫若,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78年去世。
陈望道,1927年任教于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77年去世。
杨树达,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去世。
李*达,1927年任教于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年任武汉大学校长并任教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66年去世。
朱光潜,1917年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史地部,1918年转入香港大学学习,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外文系,期间曾任武汉大学教务长,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6年去世。
注:日,中国科学院成立,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共有学部4个,首批推选出学部委员233人,其中自然科学方面3个学部的学部委员172人,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61人(占26%),1957年自然科学方面增选学部委员18人,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增选3人。日,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从中国科学院分离,另外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们从此无缘于学部委员和院士的评定和增选。
包括原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在内,武大共有56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其中31人为毕业生(含少量肄业、曾经就读学生,其中有16名是1949年以后的毕业生),30人曾在武大任教或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21人
一、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历年共选出88人,武大校友无人入选)
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历年共选出104人,武大校友5人入选)
李德仁,196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1年武测研究生毕业,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为武汉大学迄今为止唯一的双院士。
俞大光,1944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并留校任教至1950年,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先林,196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梁骏吾,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明高,196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历年共选出82人,武大校友3人入选)
黄培云,年任教于武汉大学工学院矿冶工程学系,后参加中南矿冶学院筹备工作并转入该校工作,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崔??,1948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业翔,1950年考入武汉大学工学院矿冶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转入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工学部分)学习,1953年毕业,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历年共选出81人,武大校友2人入选)
岑可法,1952年考入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1953年院系调整时转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学习,1956年毕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垣,1951年考入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1953年院系调整时转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学习,1955年毕业,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五、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历年共选出81人,武大校友4人入选)
谢鉴衡,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宁津生,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蔚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经南,1967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2年武测研究生毕业,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六、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历年共选出86人,武大校友6人入选)
刘更另,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王明庥,1950年考入武汉大学农学院森林学系,1953年院系调整时转入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林学系学习,1954年毕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方智远,196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俊愉,年任教于武汉大学农学院,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云六,女,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高勇,196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现任武汉大学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所所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七、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历年共选出89人,武大校友无人入选)
八、工程管理学部(历年共选出37人,其中有32人来自上面7个学部,武大校友1人入选)
李京文,1951年考入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系,1952年被选送苏联学习,在北京俄语学院学习外语一年,1953年肄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并赴苏联留学,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注: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同时选出了首批96位院士,其中有4人为武汉大学校友。中国工程院历年共选出院士616人(2002年底为611人),其中武汉大学校友共有21人入选,其中17人为毕业生(含少量肄业、曾经就读学生,其中有15人是1949年以后的毕业生),8人曾在武大任教或工作。武汉大学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其中李德仁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谢鉴衡、宁津生、张蔚臻、刘经南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张高勇为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
武汉大学院士校友分年代、专业统计
湖北自强学堂()(无)
湖北方言学堂()(无)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就学:朱*光*潜()(1957科)
执教:竺*可*桢()(1955科)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无)
国立武昌大学()
执教:庄8长*恭(1924)(1955科)、纪*育*沣()(1955科)、陈*建*功(1925)(1955科)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就学:翦*伯*赞(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19届)(1955科)、杨*献*珍(国立武昌商科大学1926届)(1955科)、王亚南(私立中华大学1927届)(1955科)
工作:郭沫若(筹备委员会委员)()(1955科)
执教:李*达(1927)(1955科)、陈*望*道(1927)(1955科)
国立武汉大学()
工作:李四光(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1955科)
执教:杨树达()(1955科)
执教:朱光潜()(1957科)
执教:李国平()(1955科)
就学:柯俊(1938届)(1980科)、彭少逸(1939届)(1980科)、钱保功(,1940届)(1980科)、陈荣悌(1944届研)(1980科)
执教:彭少逸()(1980科)
就学:张致一(1940届)(1980科)
执教:汤佩松()(1955科)
执教:邵象华()(1955科)、史绍熙(1944)(1980科)
土木工程学系
就学:赵飞克(1930届)(1955科)
机械工程学系
就学:文圣常(1944届)(1993科)、张嗣瀛(1948届)(1997科)、崔??(1948届)(1997工)
电机工程学系
就学:张效祥(1943届)(1991科)、欧阳予(1944届)(1991科)、俞大光(1944届)(1995工)
执教:张钟俊()(1980科)、俞大光()(1995工)
就学:张兴钤(1942届)(1991科)
执教:李文采(1939)(1955科)、黄培云()(1994工)
执教:涂治()(1955科)、李竟雄()(1980科)、陈华癸()(1980科)
武汉大学(1949- )
执教:李*达(校长)()(1955科)
就学:李京文(,1953)(2001工)
就学:丁夏畦(1951届)(1991科)、王梓坤(1952届)(1991科)、陈希孺(,1956届)(1997科)、沈绪榜()(1997科)、张明高(1962届)(1999工)
执教:李国平()(1955科)
就学:李方华(女)()(1993科)、李钧(1955届,1958届研)(1991科)
就学:查全性(1950届)(1980科)、江元生(1953届)(1991科)、王佛松(1955届)(1991科)、游效增(1955届)(1991科)、梁骏吾(1955届)(1997工)、张高勇(1965届)(1997工)
执教:曾昭抡()(1955科)、查全性(,1959- )(1980科)、卓仁禧(1953- )(1997科)
就学:杨弘远(1954届)(1991科)、方智远(1964届)(1995工)
执教:高尚荫(,)(1980科)、杨弘远(1954- )(1991科)、田波(2001- )(1991科)
工学院()
就学:杨叔子()(1991科)
就学:谢鉴衡(1950届)(1995工)
就学:岑可法()(1995工)、潘垣()(1997工)
就学:刘业翔()(1997工)
执教:黄培云()(1994工)
农学院()
执教:陈俊愉()(1997工)
就学:陈文新(女)(1952届)(2001科)
就学:赵其国()(1991科)
农业化学系
就学:刘更另(1952届)(1994工)、范云六(女)(1952届)(1997工)
就学:王明庥()(1994工)
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执教:谢鉴衡(1950- )(1995工)、张蔚臻(1955- )(1997工)
原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就学:陈俊勇(1960)(1991科)、李德仁(1963届,1981届研)(1991科,1994工)、刘先林(1962届)(1995工)、刘经南(1967届,1982届研)(1999工)
执教:夏坚白(,)(1955科)、陈永龄()(1980科)、王之卓(,)(1980科)、李德仁(1985- )(1991科,1994工)、陈俊勇(1981- )(1991科)、宁津生(1956- )(1995工)、刘经南(1982- )(1999工)
注:武汉大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分别有7、2、14和6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1952年院系调整前原(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和农学院分别有18和9位校友后来当选为两院院士;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和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分别有2和8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武测含双院士1名)。
武汉大学现有两院院士12人,其中4人来自理学部(其中查全性、卓仁禧来自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杨弘远、田波来自生命科学学院),2人来自工学部(谢鉴衡、张蔚臻均来自水利水电学院),5人来自信息科学学部(李德仁来自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为两院院士,陈俊勇、宁津生、刘经南来自测绘学院),1人任武汉大学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所所长(张高勇)。
武汉大学校友当选两院院士年份统计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5年(首批选出233人,武大校友20人入选)
数学物理学部:陈建功、李国平
化学部:庄长恭、纪育沣、曾昭抡
生物学部:汤佩松、涂治
地学部:竺可桢、李四光、夏坚白
技术科学部:李文采、邵象华、赵飞克
哲学社会科学部:翦*伯*赞、杨献珍、王亚南、郭沫若、陈望道、杨树达、李*达
1957年(增选21人,武大校友1人入选)
哲学社会科学部:朱光潜
1980年(增选283人,武大校友13人入选)
数学物理学部:无
化学部:彭少逸、钱保功、陈荣悌、查全性
生物学部:李竟雄、陈华癸、高尚荫、张致一
地学部:王之卓
技术科学部:张钟俊、柯俊、史绍熙、陈永龄
1991年(增选209人,武大校友15人入选)
数学物理学部:丁夏畦、王梓坤
化学部:江元生、王佛松、游效增
生物学部:杨弘远、田波
地学部:赵其国、李钧、陈俊勇、李德仁
技术科学部:张兴钤、张效祥、欧阳予、杨叔子
1993年(增选59人,武大校友2人入选)
数学物理学部:李方华
化学部:无
生物学部:无
地学部:文圣常
技术科学部:无
1995年(增选59人,武大校友无人入选)
数学物理学部:无
化学部:无
生物学部:无
地学部:无
技术科学部:无
1997年(增选58人,武大校友4人入选)
数学物理学部:陈希孺
化学部:卓仁禧
生物学部:无
地学部:无
技术科学部:张嗣瀛、沈绪榜
1999年(增选55人,武大校友无人入选)
数学物理学部:无
化学部:无
生物学部:无
地学部:无
技术科学部:无
2001年(增选56人,武大校友1人入选)
数学物理学部:无
化学部:无
生物学部:陈文新(女)
地学部:无
技术科学部:无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4年(首批选出96人,武大校友4人入选)
李德仁、黄培云、刘更另、王明庥
1995年(增选216人,武大校友6人入选)
俞大光、刘先林、岑可法、谢鉴衡、宁津生、方智远
1997年(增选116人,武大校友8人入选)
梁骏吾、崔??、刘业翔、潘垣、张蔚臻、陈俊愉、范云六(女)、张高勇
1999年(增选113人,武大校友2人入选)
张明高、刘经南
2001年(增选81人,武大校友1人入选)
统计说明及总结:
根据各高校校友统计惯例以及武汉大学自身的发展历史,凡曾在湖北自强学堂、湖北方言学堂、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国立武昌大学、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包括并入的国立武昌商科大学、省立武昌法科大学、省立武昌医科大学、省立武昌文华大学、文化图专和私立中华大学)、国立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包括并入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学习过的学生(包括肄业生、毕业生、研究生、留学生)和工作过的教职工,均为武汉大学校友。
__________________
I want to feel this way longer than time
I want to know your dream,so make them mine
I want to change this world only for you
Are they possible?I wonder too
I want to hold you close under the rain
I want to kiss your smile and feel your pain
I know it''s beautiful,looking at you
In a world of lies,you are the true
------------------------
天地之间,悠悠我心。
五湖四海,眷眷我情。
七尺之躯,天下独行。
山不畏高,登之绝顶。
摘星揽月,与日同明。
长歌而行,其乐自得。
风尘酷暑,难阻吾途。
万里长风,可解吾暑。
浩瀚之洋,可濯吾足。
行斯将远,忽忆故土。
其身独善,愧对先祖。
天下兼济,民食有黍。
巍巍中华,九州乐土。
万里江山,朋辈将主。
等闲辜负,凄苦神州。
Chiefarchon
头衔: 【瘾君子协会】烟雾缭绕
注册日期: Nov 2003
来  自: 刷屏帮
发贴数量: 1114
会员积分: 35
[重要] 弘扬学术 聚焦校友 武汉大学举行建校110周年庆祝大会
秋染珞珈,分外美丽。11月29日,武汉大学迎来了110周年华诞。29日上午,武汉大学银墙琉瓦的行政楼前的运动场上,举行了盛大的武汉大学建校110周年庆典。
这是日新的武汉大学组建后,武汉大学举行的第一次隆重的校庆庆典活动,也是武汉大学面向21世纪,以“弘扬学术,聚焦校友”为宗旨,广结海内外朋友,谋求跨越式发展的一次重要庆祝活动,
庆祝大会由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主持。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院士在大会上致辞。中共教育部党组副书记、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邓道坤,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法国巴黎七大校长伯努瓦•欧兰(Benoit Eurin),武汉大学名誉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Mundell),武大校友代表俞大光院士等嘉宾分别在会上讲话。
全国政协张思卿副主席、教育部、湖北省委和省政府、武汉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以及社会各界领导、海内外嘉宾和校友以及武汉大学师生三万余人参加了庆典。
李鹏、李岚清、彭??云、蒋正华、霍英东分别为武汉大学建校110周年庆典题词。正在出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湖北省省长罗清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席陈佳洱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等分别致电或发来信函祝贺武汉大学建校110周年。
发来贺电贺信的还有: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荷兰、印度、韩国等国的驻华使馆和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京都大学、莫斯科大学等115个国外或境外大学和机构;200多个国内大学、政府部门、电力系统、水利系统、测绘系统、企事业单位、武汉大学海内外校友会。
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地势蜿蜒起伏,错落有致;校园绿树成荫,花香流溢;建筑独具风格,美仑美奂,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武汉大学发轫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历经湖北方言学堂、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昌师范大学、武昌大学和武昌中山大学的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1946年已设有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1952年增设水利学院。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武汉大学成为以文理为主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日,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的开放程度,还是学校的整体实力、衡量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武汉大学都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现有专业涵盖11大学科门类;有105个本科专业;22个一级学科、143个二级学科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17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个学科被列为国家“211工程”第二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2个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十•五”以来,完成3400余项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近100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各部委、省级奖励,许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学校专利申请数居全国高校第5位,SCI论文数进入全国高校前十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数居全国高校前五位。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传统优势,“十•五”以来,近200项研究成果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各部委、省级奖励,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在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现在岗教师34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100余人,博士生导师65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在校学生4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5000余人。学校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9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508亩,建筑面积242万平方米。近代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有大型的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田径场、游泳池、档案馆和一座拥有20多万件珍贵动植物标本的标本楼。图书馆藏书520万册,居全国高校第二位,中外期刊1万多种,是国家“211工程”全国高校文献保障体系华中地区中心。
110年的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百余年的建设发展,奠定了武汉大学坚实的办学基础和卓著的学术声望。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被誉为“创新人才的摇篮”。百余年来,学校形成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优良校风,为社会培养了30余万名各类专门人才。国际科学界权威期刊《科学》周刊把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院士在庆典上讲话说,武汉大学的发展跨越三个世纪,她走过的110年,正是中国从积贫积弱的落后状态努力向繁荣富强的现代文明社会演进的110年。在这110年里,武汉大学随同时代步伐一起进步,她的发展始终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2003年新武大组建成立后,武汉大学的办学理念得到融汇升华,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服务社会影响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发展空间也更加广阔。目前,学校已实现由整合资源、聚集实力到加快发展的转变,进入到全面、快速提高综合实力的跨越发展时期。
刘经南说,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开拓创新构筑了武大历史发展的灵魂,是武汉大学能够从一所举步维艰的学堂发展成一所能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并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高水平学者的卓越贡献和领导者的远见卓识构筑了武大精彩纷呈,光辉夺目的发展的晶核;兴国安邦的理想和自强弘毅的精神构筑了武大胸怀远大、气贯长虹的创业的精神。
刘经南校长说,武汉大学虽然历经沧桑,但她始终激情昂扬,与时俱进,科教兴国的信念不变,人才强校的理想不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宿愿不变。不平凡的办学经历和丰富的办学实践为历代武大人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这就是武大精神的凝结。这种精神曾经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武大人,以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为己任,培育人才,弘扬学术,报效国家,舍己奉献。
刘经南校长代表武大人激情满怀地表示,将继续弘扬这种精神,努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抓住21世纪前20年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争取到2010年左右,使武汉大学成为以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为基本特征的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科技、文化和教育中心;争取到21世纪中叶,跻身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行列。
为隆重庆祝建校110周年,武汉学改变传统做法,提出以学术活动来提升校园活动的品位和分量,并将2003年确定为校庆学术活动年,以“弘扬学术、聚焦校友”为主题,2003年全年举办近400场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这些学术活动具有参与学者众多、演讲者层次高、学术影响大等显著特点。从今年1月6日起,武大师生开始享用这道持续一年的“学术大餐”。此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艾滋病鸡尾酒疗法发明人何大一、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中国载人航天专家谢名苞以及项怀诚、王晨、龙永图等已相继到武大登台讲学或作报告。
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独特办学风格的武大不会关起门来搞校庆,而是通过校庆把学术武大的新形象、跨越式发展的新成就展现在人们面前,让校庆成为社会看武大的又一窗口。校庆期间,武大校园将向社会敞开,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参观校园,聆听学术报告,体验大学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
I want to feel this way longer than time
I want to know your dream,so make them mine
I want to change this world only for you
Are they possible?I wonder too
I want to hold you close under the rain
I want to kiss your smile and feel your pain
I know it''s beautiful,looking at you
In a world of lies,you are the true
------------------------
天地之间,悠悠我心。
五湖四海,眷眷我情。
七尺之躯,天下独行。
山不畏高,登之绝顶。
摘星揽月,与日同明。
长歌而行,其乐自得。
风尘酷暑,难阻吾途。
万里长风,可解吾暑。
浩瀚之洋,可濯吾足。
行斯将远,忽忆故土。
其身独善,愧对先祖。
天下兼济,民食有黍。
巍巍中华,九州乐土。
万里江山,朋辈将主。
等闲辜负,凄苦神州。
Chiefarchon
头衔: 【瘾君子协会】烟雾缭绕
注册日期: Nov 2003
来  自: 刷屏帮
发贴数量: 1114
会员积分: 35
[重要] 中共创始人在武汉大学
山不在高,有“学”则名。位于东湖之滨、坐落在珞珈山上的武汉大学,是世界上最
美丽的高等学府之一。地势蜿蜒起伏、校园绿树成荫、建筑独具风格的武大,不仅具有10
8年的悠久历史,而且与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共“一大”13名代表
中的毛泽东、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潭秋、董必武,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这成
为武大人的自豪和骄傲,也激励着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毛泽东两度莅珞珈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一生两次到过武大。
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武昌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作为会议代表参加会
议,并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大会的开幕式在武昌高师(武大前身)附小小礼堂举行,这
是毛泽东第一次到武大。
建国后,毛泽东只视察过两所大学,一所是天津大学,另一所便是武汉大学。1958年
9月12日晚7时20分,毛泽东在当时的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陪同下来到珞珈山,视
察了武汉大学。在视察过程中,毛泽东多次与学生交谈,鼓励大家钻研科学文化知识,要
有革命志气,要经得住艰苦工作和生活的考验。毛泽东还对当时的校党委书记刘仰峤说:
在教学改革中,应该注意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多方面集中群众的智慧。视察中,毛泽
东还在行政大楼前的大操场主席台上,亲切地接见了等候在这里的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
力学院、中南民院和武汉测绘学院等校的1.3万名师生。在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毛
泽东从主席台的一端走到另一端,亲切地向师生们挥手致意。
陈独秀三次来校作演讲
陈独秀是中共最早的总书记。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他便于日到武昌高
师作过《新教育的精神》的讲演。那时,陈独秀是“五四”运动中的风云人物,他的讲演
受到了武昌高师师生的欢迎。陈独秀在演讲中认为,新教育就是方法新、精神新,不在于
科目新。他提出新教育有三个要点:教育要趋重社会;要注重启发的教育;要讲究实际应
陈独秀第二次到武昌高师是1927年4月参加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会上再次当
选为中共总书记。
陈独秀是王星拱(原武大校长)的朋友,两人同乡,都是安徽怀宁人。在蔡元培执掌
北大时,两人都是蔡元培十分欣赏和依靠的新派人物。1937年9月,陈独秀来汉,寓居汉口
。王星拱知悉后专门邀请陈独秀到武大作客,并请他为武大师生作了一次公开讲演。陈独
秀讲演的时间是11月初,题目是《怎样才能够发动民众》。陈独秀认为:国难当头,只有
“全民抗战”才能取得胜利。
李达执掌武大14年
在武汉大学绿树掩映的草坪上,矗立着老校长李达的塑像。他像生前一样,慈祥而深
情地凝视着自己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关注着武大的变化发展。
早在1927年9月,李达便应武昌中山大学(武大前身)校务委员会委员李汉俊的邀请,
到武昌中山大学任教。
解放后,李达于1953年2月至1966年8月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前后任职长达14年,是武
大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为武大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任校长期间,他
全面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办好高校。他在就任
武大校长时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创办全校教职员工的马列主义夜大学,亲自主讲马克思主
义哲学和中国革命史两门课程,用理论武装师生员工;二是建立马列主义教研室,自兼主
任;三是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他十分重视按照教育规律和科学发
展规律办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护青年,奖掖后学,赢得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爱戴。
同时,李达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泰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哲学遗产。
李汉俊热血洒江城
李汉俊是湖北潜江人,曾任武昌中山大学主要负责人。1924年,李汉俊任武昌师大社
会学教授。日,武昌中山大学组建成立,李汉俊与邓演达、董必武等9人为筹
备会委员。筹委会决定废除校长制,实行大学委员会制,委员会总揽校务。1927年2月,国
民政府任命徐谦、顾孟余、章伯钧、李汉俊等5人为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昌中
山大学成为当时武汉革命力量的主要阵地之一。
1927年7月,武汉国民党中央实行“分共”,“清洗”捕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8
月15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临时会议决定通缉李汉俊,李汉俊被迫避匿汉口租界。12月16日
,新桂系军阀胡宗铎、陶钧派兵包围武昌中山大学,逮捕和杀戮了一批进步师生。12月17
日,胡宗铎勾结日本驻汉领事,以“共产党首领”和“密谋暴动”等罪名将李汉俊逮捕。
当晚9时,李汉俊英勇就义。
陈潭秋执教播火种
陈潭秋是从武昌高师走出来的一位革命家。1914年,他考入武昌高师预科,1915年转
入英语部,191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武昌高师英语部。“五四”运动期间,他与恽代英、
林育南等组织武汉大学联合会,声援北京爱国学生运动。1922年秋,陈潭秋到武昌高师附
小兼课,利用讲台作掩护从事革命宣传,先后教授英文和历史。他教历史课时,反复教育
学生,不要从朝代、帝王的更迭看历史,而要从社会的经济发展看历史的演变。他反复揭
露当时社会所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的现象,指出什么“教育救国”、“工业救国”都是没有
希望的,只有改革社会制度,才是消除社会一切弊端的根本出路。他的思想像一团火照亮
了进步师生的心。
陈潭秋还和董必武一道,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把武昌高师等校在“五四”运动中
涌现出来的先进青年20多人吸收到团组织中来。
在陈潭秋的影响下,武昌高师和高师附小有一批进步教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武
汉地区较早的一批共产党员。武昌高师附小一时成为革命力量的重要阵地,“有一个时期
简直成了湖北革命运动的指挥机关”。(董必武语)
董必武题词赞流风
董必武日在武昌高师附小小礼堂参加了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37年
10月,董必武应武汉大学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抗日问题研究会的邀请,到武大学生大
礼堂为全校师生作了《独立自主,发展游击战争》的讲演,在讲演中积极宣传中共关于独
立自主地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的精神,鼓励师生走抗日救国的道路。
建国后,董必武对武大非常关心。1963年,武汉大学举行70周年校庆,时任国家副主
席的董必武专门题词祝贺。他写道,
“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
日,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偕王后一行到武汉访问,董必武
副主席陪同到汉。在汉期间,他陪同客人参观了武汉大学,重访了离别近30年的珞珈山。
__________________
I want to feel this way longer than time
I want to know your dream,so make them mine
I want to change this world only for you
Are they possible?I wonder too
I want to hold you close under the rain
I want to kiss your smile and feel your pain
I know it''s beautiful,looking at you
In a world of lies,you are the true
------------------------
天地之间,悠悠我心。
五湖四海,眷眷我情。
七尺之躯,天下独行。
山不畏高,登之绝顶。
摘星揽月,与日同明。
长歌而行,其乐自得。
风尘酷暑,难阻吾途。
万里长风,可解吾暑。
浩瀚之洋,可濯吾足。
行斯将远,忽忆故土。
其身独善,愧对先祖。
天下兼济,民食有黍。
巍巍中华,九州乐土。
万里江山,朋辈将主。
等闲辜负,凄苦神州。
Chiefarchon
头衔: 【瘾君子协会】烟雾缭绕
注册日期: Nov 2003
来  自: 刷屏帮
发贴数量: 1114
会员积分: 35
[重要]武汉大学 一校倾城
李四光骑着毛驴勘察校址的故事被制作成雕像供后来学子瞻仰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已成为武大乃至武汉市的标志建筑
执山之雄浑,戴湖之清秀,山水氤氲,胜境鲜匹。1963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同志写下“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的佳句盛赞一所大学之美,这座坐落在珞珈与东湖的丽山秀水之间的高等学府有着与所在城市同样的名字,她就是武汉大学。在刚刚过去的11月29日,武大迎来了她110岁的生日。
相对于具有3500年建城史的华中重镇武汉而言,110岁的的武汉大学其历史要单薄得多。但是,武大自诞生的那一日起,便与孕育它的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唇齿相依,紧密相连,并携手共铸了跨越三个世纪的百年辉煌。
武汉大学的前身――创办于日的湖北自强学堂,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汉兴办洋务的产物。作为“兴实业”最大的手笔之一,他建起了远东第一大钢铁企业――汉阳铁厂;而在长江对岸的武昌城内三佛阁大朝街口,作为“办教育”的一大重要内容,他又一手创办了湖北自强学堂,二者隔江对望,相映成辉,以不同的方式共同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
自强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它历经三个朝代,跨越两个世纪,数易其名,几迁其址,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武汉大学。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强学堂便已是中国整个中西部地区的“最高学府”,其水平之高,影响之大,一如《清史稿》所言:“查京外学堂,办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无独有偶的是,多年以后,坐落于武昌珞珈山的武汉大学,竟又戏剧般地与共和国的钢铁巨人―――武汉钢铁集团不期而遇于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又是一次名校与名企的隔水相望,时代背景虽已大为迥异,但个中深意却仍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实业兴国,教育兴国!
一所大学的地位归根结底取决于学术上的地位。据武大宣传部副部长胡勇华介绍,这次武大校庆的一大主题就是“弘扬学术”,国内外近50位著名大学校长、近60位院士和国内外专家以及多位诺贝尔奖及菲尔兹奖(数学领域的最高奖)获得者陆续登场,与全校师生共同探讨学术前沿的问题。
法学院一位张姓的女同学拿着《校庆学术活动手册》兴奋地说“我每天除了吃饭休息,就是到处赶场听讲座,机会难得不容错过。”漫步校园,讲座海报随处可见,而讲座的现场总是挤满了学生。武大校团委书记丁小强说:“这些学术活动不但让同学们对学校有更深的了解,而且对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大有好处。”
对于武汉来说,武大学术的意义还不仅限于此。在校庆期间,武大宣布将校园对社会敞开,欢迎家乡父老参观校园,聆听近400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武大是武汉的武大,武大正力求在服务社会方面体现自身更大的价值。如今的武大越来越显示出她的雍容与开放。
武大,这所与城市同名的百年高校正日益让人感受到她博大的胸怀,成为学子向往的学府,学术科研的殿堂和市民流连的场所。
珞珈山下回望武大
110年的武大,可圈可点之处甚多,让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钩沉一二。
●早期建筑成标志
武大的早期建筑群,历经70多年风雨,依旧风采卓然,不仅成为武大的形象标志,而且还成为武汉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与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以及东北大学旧址同时入选。历史名校建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而武大早期建筑总面积达54054.62平方米,规模在入选的四所高校的建筑群中居于首位。
●校门牌坊谁书写
1930年,武大在街道口修建了一个木制牌坊,正面书有“国立武汉大学”的校名,背后刻有“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大字。这个木制牌坊于1935年被龙卷风刮走,后来又重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的校门,也就是我们今天在街道口看到的那座牌坊,而现在武大正门处的这座新牌坊,则是在1993年百年校庆前夕仿照老牌坊建造的。
对于“国立武汉大学”校名的题写者,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据武大历史系李工真教授透露,此六字的书写者当为武大数学系教授萧君绛。至于“文法理工农医”六字,则出自武大中文系著名教授刘赜之手。刘先生书法自成一家,郭沫若曾称赞他的书法是“珍品”。
●花开花落是历史
抗战时期,日军占领武汉后,把武大作为中南战区总医院,并开始栽种樱花。由于战事紧迫,日本人仅种植了约100棵左右的樱花,种址在今小操场附近。在日军医院工作的中国工人和武大西迁时因生病而留下的老师为了表示中国人的尊严,便在小操场的樱花与珞珈山之间种植了梅花,在东湖边种植了桃花,在老斋舍西边种植了桂花,这些都是中国的典型花卉,于是形成了今天武大的梅园、湖滨和桂园。
抗战胜利后,日本人种的樱花已经死得差不多了。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万隆会议,一位日本老兵赠送给周恩来100棵樱花,由于周恩来抗战初期曾在珞珈山从事过革命活动,所以他回国后便将其中的64棵树种在武大,也就是现在的“樱花大道”两旁,而将另36棵种在中南海西花厅。现在“樱花大道”上的樱花大部分是这64棵树长大的。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后,周恩来又将日本首相赠送给中国的第一批红垂樱中的150株转赠给武大。如今的武大樱花,已有四个品种,即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樱花和云南樱花,后三种均为国产樱花。
[城墙下]祝福武大
文/尚明洲 
阳光和煦的冬晨,倘佯在校园的林阴路上,我总感到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浮现在每一个同学朝气勃发的笑脸上,感应于课堂上每一位教师信心满怀的眉宇间,积淀于轻柔而醉人的轻风里,也浸透在道旁摇曳多姿的每一株树木每一颗花草的枝梢叶末。
武大本身宛然一位豁达慈祥的历史老人,不动声色地聆听着你的欣喜与哀愁,不求回报地教导着你的求知与做人。百十年间的风雨,带给她的不是沧桑,而是睿智与财富。依然风华正茂的她,因为感染学子们的青春气息而变得永远年轻。这是一所令人感觉骄傲的学校,她的存在给这个城市也增添了光彩。
武大,祝福你,生日快乐,未来的日子一路走好!
__________________选自:中国校友会网(http://www.cuaa.net)
中国校友会网(www.cuaa.net)&
<font color=#08年
<font color=#08年
<font color=#07年
<font color=#06年
<font color=#05年
<font color=#04年
<font color=#03年
<font color=#03年
<font color=#01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