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得志 君子道消之喙,非君子者,弃

英语翻译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此则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为君子者也.所谓小人者,非必贫贱冻馁辱阨穷之谓也,此则小人之所宜处,而非其所以为小人者也.奚以明之哉?夫桀、纣者,夏殷之君王也,崇侯、恶来,天子之三公也,而犹不免于小人者,以其心行恶也.伯夷、叔齐,饿夫也,傅说胥靡,而井伯虞虏也,然世犹以为君子者,以为志节美也.故论士苟定于志行,勿以遭命,则虽有天下不足以为重,无所用不足以为轻,处隶圉不足以为耻,抚四海不足以为荣.况乎其未能相县若此者哉?故曰:宠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贱不足以卑己.夫令誉从我兴,而二命自天降之.诗云:“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故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或潜龙未用,或亢龙在天,从古以然.今观俗士之论也,以族举德,以位命贤,兹可谓得论之一体矣,而未获至论之淑真也.尧,圣父也,而丹凶傲;舜,圣子也,而叟顽恶;叔向,贤兄也,而鲋贪暴;季友,贤弟也,而庆父淫乱.论若必以族,是丹宜禅而舜宜诛,鲋宜赏而友宜夷也.论之不可必以族也若是.昔祁奚有言:“鲧殛而禹兴,管、蔡为戮,周公佑王.”故书称“父子兄弟不相及”也.幽、厉之贵,天子也,而又富有四海.颜、原之贱,匹庶也,而又冻馁屡空.论若必以位,则是两王是为世士,而二处为愚鄙也.论之不可必以位也,又若是焉.
Kyoya69AC7
评价人是贤人君子,不是说他一定做高官拿高薪有资产有地位有名声有面子,这些东西君子应该有,但不是有这些东西就是君子.评价人是小人,不是说他一定没资产没地位穿不暖吃不饱没名声没面子没办法没出路,这些东西小人应该有,但不是有这些东西就是小人.咋知道呢?比如桀纣这种人,做夏殷的元首;崇侯、恶来,做天子的三公(最高级别行政官),但依然不免是小人.伯夷、叔齐,是吃不饱的汉子;傅说,是刑罚的人;井伯,不过是被绑架的虞国肉票.但世人却认为是君子.士,严守执着在思想实践,不凭依境遇机会,大哥,有激励没有?太长了.
亲,我就两分,我全给你~
不好意思,有点不清醒,下次译全,现在怕译不准。分你还是留找吧。谢谢。
亲,啥时候能清醒啊~我着急用哦~
漏了:以为志节美也---因而认同(或许认为亦可,我不喜欢用原字)志向气节是高尚中正。
(看不见了,粘了为了方便)
则虽有天下不足以为重,无所用不足以为轻,处隶圉(隶,仆从、帮手,圉,看圈门,包括牢狱)不足以为耻,抚四海不足以为荣。
那么即使获得领导天下的位置也不能够因而认同多么成功,没有得到任何作为机会的位置也不能够因而认同多么失落,位置低到最底层做最没价值、意义的工作不能够因而认同将为世人讥笑,领导四海平安和谐也不能够因而认同获得多高名誉。
况乎其未能相县若此者哉!
至于那些没有机会达到如此霄壤之别的就更别提了(!)
所以说:受到广泛拥戴与领导职责不能够因而认同抬高了自身,同样在最低位置做最少意义工作不能够因而认同降低了身份。
美好的名声是从自身的品行而滋生发展出来,但是不同的运气却从外界境遇而来。
古诗有句:天真实做到了达成,还用怎么赞誉呀?
(没时间了,用原字顺了)
所以君子不必定富贵,小人不必的贫贱,有时候潜龙被暂时隐没没有获得机会发挥,有时候亢龙得道在高位成势,从古代就也是如此。
现在看市井自以为了不起的人的说道儿,因凭血缘关系推崇人的品行,因凭做多大官赞誉人的能力智慧,这可以说只知道评价标准的皮毛而已,但是没能发现深入本质评价标准的现实际啊。
尧,是高尚智慧成功的爸爸,可是丹残忍不逊;舜,是高尚智慧成功的儿子,可是叟固陋败坏;叔向高尚智慧(能力强)的哥哥,可是,鲋嗜欲骄躁;季友,是高尚智慧的弟弟,可是庆夫过度逾礼。
评价标准如果一定根据血缘关系,就应该丹适合继承领导位置,反要舜需要判死服罪;鲋适合奖励,反要友适合惩罚。评价标准不能够一定凭依血缘关系就是如同这样的情状。
从前祁奚曾经说:“鲧判罪伏法从而禹发达,管蔡被定罪杀死,周公辅佐(侄子成王),领导天下和谐稳定持续发展”。
所以《书》说得对:“父子兄弟不是一回事儿”。
幽厉的地位高,是当上了元首,并且财产多到了四海之内遍地都是。颜原(宪)是人微力单的老百姓,并且经常吃不饱穿不暖。评价标准如果一定根据位置高低,也是如同这样的情状。
评价标准如果一定凭依位置高低,那么应该这样,两王应该是不世出的名士,而两不得使用的应该是蠢笨固陋的大傻瓜。评价标准所以不能够凭依位置高低,也是如同这样的情状。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答案:1.C;2.B;3.A;解析:(1)
  都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如果,假设连词;却,转折连词。
  C.况且,递进连词;暂且,副词。
  D.被,介词;替,介词
是“先皇”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
  ①亲近君子,疏远小人,那么国君就尊贵,国家就安定;疏远君子,亲近小人,那么国君就会担忧,国家就危险。这是必然的道理。
  (给分点:“亲”、“远”,“殆”,判断句,大意正确,各1分,共5分)
  ②奏疏送入(宫中),宣仁皇后让宰相在帘前读(给她听),(然后)说道:“苏辙担心我们君臣正邪兼用,他说的话很符合道理。”
  (给分点:省略的“宫中”,状语后置,“疑”、“中”,大意正确,各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从元佑初年开始,国家政治焕然一新,到现在已经有五年了。人心已经安定,只是元丰旧党,分布在朝廷内外,常常兴起一些邪说来动摇皇上,吕大防、刘挚很担心这件事情,想逐渐推举任用(他们),来平息(他们)先前得仇恨,称之为“调停”。宣仁皇后犹豫不决,苏辙当面指出她的不对,又再次上疏说:
  最近我曾当面议论过,君子和小人不能够一起相处,圣上的意思好像不认为我说的话是错误的。但因皇上的龙威就在我眼前,我(心情紧张)言辞急促,言犹未尽,我做臣子的如果不把该说的说完,那么谁来补救陛下的过失呢?亲近君子,疏远小人,那么国君就尊贵,国家就安定;疏远君子,亲近小人,那么国君就会担忧,国家就危险。这是必然的道理。我没有听说过,由于小人在朝廷之外,担忧他们不高兴就把他们引荐到朝廷之内(做官),而给自己留下祸患的。所以我认为,对小人虽然不能把他作为心腹委以重任,但让他们做地方上的州长、太守(之类的小官吏),为一些俗务奔走效劳,(只要他们做事)不偏颇也就可以了(或只要不废弃他们不用就可以了)。如果把他们引入朝廷做官,这就好像害怕强盗得到自己的财物,而把他们引入自己的寝室,知道虎豹要吃肉,就打开野外的牧场,没有这样的道理。况且,君子、小人在形势上如同冰和炭,相处必然相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为什么呢?小人贪图利益,能忍受耻辱,攻击他,但却很难让他离开职位;君子洁身自好,看重道义,败坏他,他就引退了。古语说:“一种香草和一种有臭味的草(放在一起),结果十年之后仍有臭味。”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先帝聪明、睿智、通达事理,痛恨颓靡的风气,想以纲纪整顿天下,建立与(太祖、太宗、真宗)三代一样兴盛的功业。如果我们做臣子的不能顺从(先帝的法规),(却擅自)制定出各种法规,(那么就会)对上违背了天意,在下失去民心。二位圣主如果顺应民愿,采用先帝之法又适当改变,那么上下都会感到喜悦安慰。这样一来,那么。前朝的那些旧臣,即使不加以排斥、驱逐,那形势是不可以再留用他们了。倘若能仰仗二位圣主的仁慈,能容忍他们在朝廷之外(做官),也已经是厚待他们了。而提议的人被(元丰旧党的话)所迷惑,竟然想招引、接纳他们,和他们一起共事,把这种做法叫做“调停”。这类坏人如果重返朝廷,难道肯徒然地停止(而不报仇)吗?他们一定会戕害正直的人,逐渐恢复以前的做法,以泄私忿为快。做人臣的遭受祸患,也许不值一提,而我所痛惜的是祖宗的基业和我们的社稷啊!希望陛下坚定自己的圣明的意志,不要被流言迷惑,不要让小人一做官,然后就有后悔莫及的来发生,那么天下就很幸运了。
  奏疏送入宫中,宣仁皇后让宰相在帘前读(给她听),(然后)说道:“苏辙担心我们君臣正邪兼容,他说的话很符合道理。”众大臣都顺从并附和太后的话,“调停”的主张终于停止。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9—12题。
催&&&& 科①&&& [明]江盈科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③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④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日:“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尓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⑤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诉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⑥,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选自《雪涛阁集》卷十四)
【注】①催科:催办缴纳赋税。②抚字:安抚体恤。③阳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xiāo)腹:空腹。⑤躧(xǐ):踩,踏。⑥蠲(juān):减少。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
B.阳城以拙蒙赏&&&&&&&&&&&&&&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C.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其制稍异于前
10.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为令之难,难于催科。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3题。
徒单恭,本名斜也。斜也贪鄙,使工绘一佛像,自称尝见佛,其像如此,当以金铸之。遂赋属县金,而未尝铸佛,尽入其家,百姓号为“金总管”。秉德①廉访官吏,斜也以赃免。
海陵②篡立,海陵后徒单氏,斜也女,由是复用为会宁牧,封王。未几,拜平章政事,海陵猎于胡剌浑水,斜也编列围场,凡平日不相能者辄杖之。海陵谓宰相曰:“斜也为相,朕非私之。今闻军国大事凡斜也所言,卿等一无取,岂千虑无一得乎?”他宰相无以对,温都思忠举数事对曰:“某事本当如此,斜也辄以为如彼,皆妄生异议,不达事宜。臣逮事康宗,累朝宰相未尝有如斜也专恣者。”海陵默然。斜也于都堂脊杖令史冯仲尹,御史台劾之,海陵杖之二十。斜也猛安部人撒合出者,言斜也强率取部人财物。海陵命侍御史保鲁鞫③之。保鲁鞫不以实,海陵杖保鲁,而以撒合出为符宝祗候。
斜也兄定哥尚太祖长女兀鲁,定哥死无子,以季弟之子查剌为后。斜也谋取其兄家财,强纳兀鲁为室而不相能,兀鲁尝怨詈斜也。斜也妾忽挞与兀鲁不叶,乃谮兀鲁于海陵后徒单氏曰:“兀鲁怨上杀其兄宗敏,有怨望语。”会韩王亨改广宁尹,诸公主宗妇往贺其母,兀鲁以言慰亨母,忽挞亦以怨望指斥诬兀鲁。海陵使萧裕鞫之,忽挞得幸于徒单后,左验皆不敢言,遂杀兀鲁,斜也因而尽夺查剌家财。大定间皆追正之。海陵以兀鲁有怨望语,斜也不奏,遂杖斜也,免所居官。俄,复为司徒,进拜太保,领三省事,兼劝农使。再进太师,封梁晋国王。
贞元二年九月,斜也从海陵猎于顺州。方猎,闻斜也薨,即日罢猎,临其丧,亲为择葬地,遣使营治。及葬,赐辒辌车,上及后率百官祭之,赐谥曰忠。正隆间,改封赵国王,再进齐国公。——选自《金史·徒单恭传》(卷一二○)
注释:秉德:即完颜秉德。②海陵:即海陵王完颜亮。③鞫:立案调查。
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凡平日不相能者辄杖之& 不相能者:与他不和的人。
B、臣逮事康宗&&&&&&&&&&& 逮事:逮捕伏侍。
C、强纳兀鲁为室而不相能& 不相能:心意不相投合。
D、会韩王亨改广宁尹&&&&& 会:恰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当以金铸之 / 斜也以赃免
B、由是复用为会宁牧 / 斜也为相
C、海陵猎于胡剌浑水 / 斜也于都堂脊杖令史冯仲尹
D、而以撒合出为符宝祗候 /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徒单恭是个很会玩花样的人,他为了弄钱,居然请画师画一佛像而仿铸之,但勒索百姓钱财后,又不见其真铸佛像。
B、徒单恭很会糊弄皇上,居然自己做主任意改变皇上打猎的地方,而且乘机鞭打那些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
C、徒单恭为政贪鄙自私,挟恨报复,后因其妻兀鲁被谗怨望事而被免官,不久又被任命为司徒,进拜太保,领三省事,兼劝农使。
D、徒单恭之所以能够逍遥法外,是因为有皇上的庇护,皇上几次都为他说好话,他死后皇上更是亲临慰问,并安排其后事。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略有删节
【注】服阕:古代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为“服阕”
虫流:指人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祖母刘氏,躬自抚养&&&&&&&&&& 躬亲:亲自
B、华善之&&&&&&&&&&&&&&&&&&&&  善:好&&&&&&&&&
C、感恋弥至,烝烝之性&&&&&&&&  感恋:感念眷恋;感激眷恋
D、数使吴,有才辩&&&       数:多次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密奉事以孝谨闻&&&&&&&&&&&&&&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B、乃迁汉中太守&&&&&&&&&&&&&&&& 乃上疏曰:臣以险衅
C、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 有暇则讲学忘疲
D、齐桓得管仲而霸&&&&&&&&&&&&&&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下列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密几岁大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是祖母刘氏把他抚养成人,他曾拜谯周为师,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B、李密因为孝敬祖母而闻名,也因祖母年老,无人奉养,上疏《陈情表》“辞不就职”;皇帝看后,停止征召他为太子洗马。
C、李密在祖母去世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夙愿。
D、李密做温县县令时,讨厌下属官吏,因给人写信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而被上告,司吏因为他在温县做官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2)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河南省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曹操)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倩,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文帝即王位,植与诸侯并就国。……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评曰: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传曰“楚则失之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其此之谓欤!&&&&&&&&&&&&&&&&(陈寿《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
谚言“贫不学俭,卑不学恭”,非人性分也,势使然耳。假令太祖防遏植等,在于畴昔,此贤之心,何缘有窥望乎?至于植者,岂能兴难?余每览植之华采,思若有神。以此推之,太祖之动心,亦良有以也。&&&&&&&&&&&&&&&&&&&&&(鱼豢《魏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简易,不治威仪治:讲究、注重
B.不自雕励,饮酒不节雕励:雕饰
C.文帝(曹丕)御之以术御:统治
D.公车令坐死坐死:因罪处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植既以才见异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B.文帝(曹丕)御之以术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C.于是以罪诛修今王鼓乐于此(《庄暴见孟子》)
D.于是悔而罢之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庄暴见孟子》)
3.下列句子中,表明曹植“特见宠爱”和“植宠日衰”的原因的一组是
⑴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⑵植援笔立成,可观&&
⑶性简易,不治威仪&&&&&&&&&&&&&&&&&&&&⑷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
⑸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⑺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⑻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
A.⑴⑵⑷/⑸⑹
B.⑴⑷/⑸⑺⑻
C.⑵⑶⑷/⑹⑺
D.⑶⑷/⑸⑹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植十多岁就博览群书,下笔成文,以至使曹操以为是请人代写的,后来,在新落成的铜雀台上的比试中,曹植因其出众的才华让曹操非常看重。
B.曹植原来性情平和,生活简朴,不事张扬,加之才华横溢,思维敏捷,曹操对他很宠爱,曾多次想立他为太子,但他后来放任无忌,最终失宠于曹操。
C.曹植做事任性,饮酒无度,加上又不像曹丕那样善于伪装自己讨人欢心,渐渐失去了曹操的宠信。后来司马门和醉酒事件是他当不成太子的失望心情的流露。
D.失势之后的曹植虽内心充满怨愤,但还希望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多次请求曹丕会见,好让自己被赏识,受重用,但终未如愿,只得郁郁寡欢,英年早亡。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陈寿和鱼豢的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寿和鱼豢都认为曹植才华横溢,鱼豢认为曹植文章文采华美,好像有神助一般,陈寿认为曹植的文采足以流传后世,特别是在齐楚两地。
B.陈寿认为曹植的悲剧源自其不能自我克制、不懂退让以及缺少远虑的性格,这是从本质上对曹植由宠而罢悲剧因素的把握,对读者很有启发意义。
C.鱼豢认为曹植本是一个聪明有才华的人,是不会发生灾难的,同时鱼豢根据自己对曹植文采的感受,推想曹操当初被他的文章感染,也是很有道理的。
D.陈寿和鱼豢都对曹植的不幸感到惋惜,但都认为曹植的悲剧除了自己的错误外,曹操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陈寿说得委婉,鱼豢说得直截。
6.把下列划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
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译文:&&&&&&&&&&&&&&&&&&&&&&&&&&&&&&&&&&&&&&&&&&&&&&&&&&&&&&&&&&&&&&&&&&&&&&
③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天津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18题。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矣?”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
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注】① 日者:占卜。② 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
第:只,仅止
B.审其语而知其是非&&&&&&&&&&&&&&&&&&&&&&&&
审:判断,辨别
C.而亦无颠危之患&&&&&&&&&&&&&&&&&&&&&&&&&&
危:危险,祸害
D.间诣余言&&&&&&&&&&&&&&&&&&&&&&&&&&&&&&&&&&&&
诣:拜访,探问
2.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其谁非盲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以吾一日长乎尔
C.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D.闻其音而知其姓氏&&&&&&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不盲者之尽盲”的一项是(&&& )
①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
②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③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
④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
⑤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
⑥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
A. ①③⑥&&& B. ③④⑤&&&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4.下列对本文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
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C.文中说的瞍、矇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腐败堕落而不能自拔。可作寓言读,也可作杂文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先小人后君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