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物浦地铁到伦敦大本钟钟怎么走近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For&everyone&in&Liverpool
英火车票昂贵 堪比意国十倍
英国火车票价格远高于欧洲大陆国家。英国上班族每年坐火车的交通费要比欧洲大陆国家高出很多,甚至是意大利价格的10倍。从下周开始,英国铁路交通费平均会上涨6%。一个名为&争取更好交通&(Campaign for Better Transport)的组织把前往伦敦的交通费与其它五个欧洲首都城市的价格做了比较。该组织的发言人阿兰(Sophie Allain)还表示,车票涨幅给经济复苏带来风险。火车运营公司则称,这种调查只是把焦点放在年票上。调查举例说,上班族从伦敦郊区的Woking坐火车前往伦敦,包括伦敦地铁在内的年票高达3268英镑。在法国,郊区Ballancourt-sur-Essonne到巴黎的年票仅为924.66英镑。离柏林21英里外的Strausberg前往首都柏林一年的交通费为705.85英镑。而西班牙覆盖从Collado-Willalba到马德里车程的年票价格为653.74英镑。最便宜的当属意大利,从郊区Velletri到首都罗马,行程差不多,但是年票只需要336.17英镑。阿兰说,&我们知道英国票价在欧洲甚至全世界是最贵的,但是当与欧洲它国做比较的时候,连我们都感到震惊。&英国财相奥斯本(George Osborne)早些时候宣布说,政府会注资1.36亿英镑,让车票价格涨幅保持在通货膨胀率外加1%的范围内。阿兰指出,车票的价格增长影响了英国的竞争力。另外,伦敦的公交车和地铁也会从1月2日起调高价格。但是英国政府坚持,支付更昂贵的火车费的应该是乘客而不应该是全体纳税人。来源:
留学日记:在教堂过圣诞节
伦敦大学学院UCL经济学硕士 李亿
威斯特敏斯特天主教(Westminster Cathedral)大教堂是英国最大的天主教教堂
西方的圣诞节犹如大中华地区的春节。但是圣诞顾名思义就是庆祝的是圣人(耶稣)诞生;而春节则欢庆春天(农历新年)的开始。二者重要性相当,不过有着本质的不同。过去在国内度过的圣诞更像是英文派对和商家打折季,脱口而出的英文圣诞祝福和琳琅满目的圣诞装饰,很难体会那种宗教的意义。如今来到西方的大都市伦敦,我和朋友决定一起来到威斯敏斯特天主教大教堂体验最真实的圣诞氛围。神圣的圣诞仪式威斯特敏斯特天主教(Westminster Cathedral)大教堂是英国最大的天主教教堂,与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和圣保罗教堂(St. Paul&s Cathedral)并列为伦敦主要的三座大教堂。不同的是,前者是天主教(公教),后两者属于英国国教(新教的一个宗派)。由于天主教教堂离朋友住处近,所以我们决定来到威斯敏斯特天主教大教堂参加圣诞的仪式。教堂坐落在伦敦市中心,比邻维多利亚车站,白金汉宫,西敏寺,议会大厦和大笨钟。建筑规模十分浩大,还有一座高耸的塔楼可供鸟瞰伦敦中心市景。内部宽敞明亮,装饰极为奢华精致。正如教堂的告示牌写着请大家积极捐资,因为每天运营费用高达5000英镑。教堂圣诞的仪式从24晚上平安夜开始弥散,接近午夜的时候有唱诗班的演唱。25日则是多次弥散和祷告。进入教堂和开始仪式的第一感觉就是安静和庄严,每个人都神情肃穆,虔诚地祷告。随着几声清脆铃声,一位年迈的神父作为主祭,步履蹒跚的走上金碧辉煌的礼台,他诵读一段经文后,大家齐声阿门结束进堂式。我们跟随其他信徒起立开始圣道礼仪和主祭一起读福音,表示迎接基督复活。并在额上、口唇上及胸前划三个十字,表示应将上主的话印在脑中,刻在心上,并时常宣之于口。大家聆听神父的讲道,反复的坐下和起立,时而诵读《圣经》,时而歌唱,还和周围的人握手致敬。接下来是圣祭。一位神职人员手提一个袋子,想向教友收集&奉献&。一般是以金钱作为对上主的奉献及对教会的支持。朋友和我不是教友,也象征意义的捐赠几枚硬币表示感谢。为祝圣以一小块面包和一小口红葡萄酒作为耶稣基督的身体和血,吃了以后就和耶稣同在,获得救赎。信徒们秩序尽然地排队接受面包,再回到原位准备开始领圣体礼。我们为了表示尊重,也和信徒们一同跪下,在此起彼伏的祷告声中迎接圣体。最后的礼成式,大家祷告主与我们同在,划十字圣号,阿们,唱礼赞歌。整个弥撒的仪式持续一个半小时左右。仪式结束,神职人员会来到教堂的出口,和所有人握手道别,献上圣诞的祝福,也愿上帝保佑他们。如果说前面的仪式庄严肃穆,最后的握手则是格外温馨。虽然教堂是极为神圣的宗教场所,但是我还是发现个别游客带着帽子,穿着拖鞋,甚至在教堂里面拍照,实在令人感到遗憾。在回来的路上,朋友和我路过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欣赏了夜晚英国最高圣诞树的灯光美景。我们还特别注意到在这颗圣诞树对面是一个硕大的封闭的透明玻璃框,里面用木偶重现了耶稣诞生的神圣场景,这才是圣诞真正的含义,庆祝基督教圣人耶稣诞生的神圣节日。被曲解的圣诞节圣诞节和春节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节日,在东西方却又不同的待遇。春节在大中华地区甚至韩国,日本,菲律宾都是重要节日。在西方虽然没有休假,不过已经成为很多西方城市的重要节日。每到春节,世界各地的华人,特别是在唐人街都有各种庆祝活动,当地政府每年都有代表参加,这是东西文化交融的体现。圣诞节在西方推崇备至,同时通过传教和商业全球化传向世界各地。在东亚,新加坡,香港,澳门,菲律宾,圣诞节由于过去殖民历史和宗教信仰已经成为法定假期。在中国大陆圣诞节却一直处在一种不伦不类的境地。即使国内有7000万基督徒,圣诞节没有被官方承认,都是民间和商家进行。我们的长辈多对圣诞了解有限,都是年轻人在&庆祝&。方式多为和老外一起开派对,情侣逛街,聚餐唱歌。如此,在这个人人疯狂拥抱消费主义的国家里,圣诞节只不过是一个年轻人追求时尚、商家追求利润的节日,更像是&购物节&和&情人节&。圣诞的庆祝人物也从耶稣变为圣诞老人,圣诞老人作为一个使者竟然成为被纪念的圣人,实在是本末倒置。更有意思的是几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多次公开联名呼吁抵制圣诞,认为这种西方文化威胁中华传统。试想,国内庆祝圣诞都还没有真正领悟宗教含义,有什么好抵制呢?春节在西方极为流行,也没听说任何一个老外来抵制春节。难道我们这点大国气度和文化包容都没有吗?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就这么没有信心吗?西方人在教堂里面庆祝圣诞,或是家庭团圆吃圣诞大餐,街上冷冷清清;国内却在商场欢度圣诞,热闹非凡。圣诞作为西方宗教的节日,虽然也有商业化的促销,但是宗教的神圣意义从未动摇,今年教皇本笃十六世在梵蒂冈年度平安夜弥撒中还批评圣诞节的商业化弊端。圣诞商业化这点国内似乎走在西方的前面,不得不让人感慨是西化浅尝辄止,社会物欲横流。打开国门,外面世界的一切自然会涌入,这不仅是开放的结果,也是全球化的趋势。我们需要的是大国的兼容并蓄的心态,还要学习到他人的精华。春节圣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我不是基督徒,而一直以传统的思维&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来提升修为,但这并不妨碍我通过在圣诞节到教堂参加弥撒去了解西方文化,让我更加深入认识东西之间的异同。春节和圣诞节的相同之处不仅是其重要性和休假,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是家庭团圆,互赠礼品的时刻,所以才会有年三十和平安夜城市里面空空荡荡的雷同场景。二者之间的差异则有深刻的文化渊源。圣诞节正如前文所说,是一个特别神圣的宗教节日。但并不是贯穿真个西方历史。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西方的信仰是神话为主。到了公元300多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才开始广泛庆祝。中世纪基督教替代古希腊神话(古罗马神话)为主的多神信仰,成为西欧当时几乎唯一的宗教,并通过日后传教和殖民扩张向全世界传播,圣诞节也随之被不断地推崇。即使后来经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的人性觉醒,三次工业革命中自然科学的兴起,基督教至今依然主导西方的信仰体系。美元上写得&In God We Trust&(我们信仰上帝),英国国歌是&God Save the Queen&(上帝保佑女王)等都是例证。春节最早从殷商时期开始,即使有&过年&这样的神话传说,但节日的习俗诸如:挂灯笼,拜祖先,贴春联,放烟花,发红包等,本质上没有宗教的含义,其意义就相当于现在的元旦,不过是根据历法不一样。中国始终是一个世俗国家,在汉代前的信仰更多是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古人祭祀常说&天地君亲师&,而不是某一个种特定的宗教。自汉代汉武帝建元六年&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开始形成儒家为正统指导思想,&儒释道&结合的思想体系。但是儒家本质不是宗教,而是一直治世的学问,只关心现世,将来世交给其他的宗教,因此对其他宗教有很大的宽容性,任何宗教,只要不试图干涉现世的政权,都可以在儒教的背景下存在,和儒学有机的结合。道家即使后来演变为道教,更多则是一种修身的哲学。佛教是宗教,从印度传来,结合本土思想演变为多个分支。所以在中国古代,个别皇帝痴迷宗教,也没有出现一教独尊,政教合一的朝代,亦未曾有过宗教战争。这种信仰体系形成儒家文化圈,虽然近代遭到动摇和打击,现在依然影响着东亚地区。中西历史上不同的信仰体系,造成春节和圣诞节完全迥异的庆祝方式和真实含义,这是任何商业行为都难以改变的。秉承文化传统,尊重文化差异,才能领悟文化精髓。来源:
曼城枪杀印度留学生案新进展
一位印度留学生26日在英格兰北部城市曼彻斯特街头遭枪杀一案,警方又逮捕了第五名涉案嫌疑人。最新被警方逮捕的是一名20岁的男性白人;警方此前已逮捕4名年龄在16到19岁之间的男性。在兰卡斯特大学微电子学系攻读硕士学位的23岁印度留学生比德夫(Anuj Bidve)刚到英国三个月,节日期间与一些朋友结伴到曼城游览。比德夫的家人和朋友都形容他是一位&热心、友善和充满爱心的人&;他的老师表示比德夫的学业前途原本&前景可观&。
动机不详负责调查的警方人员表示,当时结伴而行的印度留学生并没有饮酒。警方还表示,这些留学生案发当时正结伴从旅馆步行前往曼城市中心,结果一名20岁男性白人突然从马路另一侧走过来。据目击者说,这名男性白人与比德夫交谈了一两句话后便掏枪近距离射击比德夫的头部一侧。这名男性白人开枪之后随即跑回马路另一侧,并与在场的数名同伙一起向当地附近一个公共廉租住宅区奔去。
曼城警察在枪杀案现场继续找寻线索。
&几点了?&比德夫在兰卡斯特的一名同学已经在&脸书&(Facebook)上发出号召,希望能在新年为纪念比德夫举行一次&和平游行&。据这位同学在脸书上对案发时的描述称,白人男性当时只问了比德夫一句话&&&几点了?&;当比德夫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时,这名男性便开枪了。警方目前拒绝就凶手和比德夫的对话内容到底是什么发表任何意见。警方呼吁任何目击者和案发时在附近可能拥有有助破案信息的人士尽快与警方联系。来源:
经验谈:求职要有针对性
BBC英伦网 子川
近年来,随着英中两国经贸和文化关系愈加紧密,与之相关的会展管理类专业逐渐吸引了一些中国学生的关注。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人力资源管理硕士毕业的丁山目前在英国一家有华人背景的公关和咨询公司担任操作总监。他做面试官的经验非常值得分享。
子川:在找工作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丁山:首先要仔细考虑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喜欢做什么样的事情。最好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能够从中体现出自身价值的工作。我发现,很多人其实是跟着大潮流涌向投资银行或者其它金融机构。
子川:你现在也在为公司招聘,你希望找到什么样的毕业生?丁山:我招人的标准是能够踏踏实实工作的毕业生。我发现,很多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与现实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有时候我们招来的应届毕业生在工作几个月之后就失去了工作的动力。
子川:是指他们对工资或者待遇不满意吗?丁山:不是。我们公司做会展管理的人比较少,更多的员工是做销售。这个工作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经常以打电话的方式来发展潜在的客户。我们的客户主要是各国旅游局、旅游公司和各大景点,所以销售工作的挑战比较大。
子川:毕业生觉得这种工作太难太累?丁山:是的。因为可能成功率只有1%,打了100个电话之后,可能只签下一个客户,所以很多人接受不了。
子川:你看过的简历很多,有没有什么经常发生的错误,会让你直接把申请者淘汰的那种错误?丁山:有的简历一看就是东拼西凑、抄来抄去的结果,因为没有一个连贯性。还有的简历工作经验基本上都是一个月一个月拼出来的。我们招的职位需要你至少做两、三年,因为培训和熟悉的过程就需要半年。如果招一个人,培训期公司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资源,最后却只做了不到一年的话,对我们来说,人力成本就太高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不希望发现一看就是发给过成百上千个公司的简历。因为,这显示,应征者没有针对公司做任何功课,没有专门为所应征的职位专门设计简历或者求职信。我觉得,找工作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把一份简历和求职信发给所有的雇主。我们要看到申请人对公司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所应征的职位有针对性。我们的招聘广告会列出对职位的各项具体要求,像&注重细节&、&与人交流能力强&等等。因此,我们希望应征者的简历和求职信能够显示出过去的哪些经历符合这些标准,证明自己达到了要求。如果简历上反映出在校时的学习成绩,那么我更倾向于选择成绩更好的。另外,我建议大家在学校的时候多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慈善活动、学生会工作都可以。因为我认为,有这些经历的人,将来在工作中会更主动一些。我会选出简洁又有条理的简历,不喜欢太长的。而且,我本人更喜欢有特色的简历,不是说看过之后一点印象都留不下来的那种。无论是简历前面的简短个人介绍,还是内容都要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东西。
子川:简历这一轮就有很多人被淘汰?丁山:对。这一轮通过的求职者,我们会给他们发5个问题,要求两天之内回答。这些都是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对或错的答案。我们让他们看公司的网站,了解我们的业务,让他们分析,总结哪些是我们的主要客户群。我们也考虑到,应征者可能会找他人代为回答问题,所以在小组面试的时候,会要求他们互相看答案,改正对方的语法等基本错误,然后再根据这些答案提问。用这种方式,可以考察出真伪。就这样可以淘汰很多人,剩下的申请者进入最后的一对一面试。
子川:你在面试的时候最看重申请者哪些资质?丁山:我们先来个集体面试,把几位应征者作为一个小组,给他们一些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比如,客户有怎样怎样的要求,让他们考虑应该如何处理。这个时候,我们最看重申请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还有一个纠错的环节,让应征者在规定时间内找出尽可能多的错误。因为,我们的工作要求员工写很多商业计划书、与客户书面联络,对员工的英文写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另外,我们还比较看重英文的口头表达能力。来源:
英伦随笔:末日乎、纪元乎?
BBC英伦网 皓宇
考古学家多年前在玛雅废墟中发现的古瓶上发现了有关世界末日将至的预言。
适逢二战后最大经济困局,从英国年度圣诞前零售消费同比大幅下滑这一点似乎可以看出,捉襟见肘、过年过节都不愿花钱的英国人相信世界末日将至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每日都被欧债危机和经济萎靡消息淹没的英国媒体,圣诞节前不时推出类似玛雅古文明预测&世界末日&就要到来的&乌鸦嘴&旧闻也自然不足为奇了。不清楚究竟是因为好奇还是无聊,笔者近日竟花时间对这末日预言做了些考究。
世界末日预言结果首先发现,如以往无数末日预言到期前一般,如今英国已有人开始网上串联,呼吁笃信者应好好利用&最后一年&时间散去家财,以便携怀&虔诚之心&前往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废墟祷告、祈福、求生,等候主管创世纪和战争的玛雅大神伯隆&尤克特&克乌(Bolon Yokte& K&uh)的归来。经多方考证发现,这则预言最早来源于多年前考古学人的一项发现。一些欧美考古学人多年前曾在现代墨西哥境内的玛雅废墟内发现过一批刻有祭祀玛雅神明的浮雕瓶,瓶上刻有古玛雅太阳历。依古玛雅历,地球由始至终分为五纪,分别代表五次浩劫,其中四大浩劫已过;当第五纪来临时,&太阳消失,大地剧震,灾难四起,生命消亡&。而另据古玛雅阳历推算,玛雅纪年3113年,也就是西元日的&黑夜降临后,黎明不再来&。
新纪元一贯以新闻报道格调多阳春白雪、少下里巴人自居的BBC英国广播公司节前新闻淡季也无法抵御这则末日新闻的诱惑,就此还特地采访了数位玛雅学考古专家。接受采访的专家纷纷表示,所谓世界末日说完全是&断章取义&、&捕风捉影&。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考古专家维拉兹奎兹(Erik Velasquez )就表示,其实古玛雅阳历所作预测完全可被理解为是&新文明纪元&的开始,而并非世界末日。有考古学者甚至表示,之所以这则多年前就已经广为流传的消息如今再次被媒体炒作,说不定是墨西哥旅游局一手经营的大&忽悠&。
大忽悠?这末一种说法的确很有点意思。据墨西哥国家旅游局网站发布的信息称,有关方面预测2012年将有超过5200万国外游客访问尤卡坦半岛的各处玛雅古迹,远超过平常年份。据墨西哥政府方面的数据显示,该国每年吸引约2200万外来游客。也就是说,从某个角度讲,墨西哥政府方面都暗地希望这最新末日说可以让该国的旅游业来年有至少翻番的业绩。不过,墨西哥官方对古玛雅阳历的理解是非常正面的,他们不认为世界末日将临,但是却坚称世界将从尤卡坦半岛开始迎来一个崭新的文明世纪。转言之,欢迎更多的人花钱到墨西哥旅游,参与迎接新文明纪元。嗯&&这新纪元能帮助美国、欧洲和英国减免外债、赤字,振兴经济吗?能帮助大量中国留学生成功移民欧美加澳新吗?能帮助世界少些战乱、多些和平吗?还是或许只能为墨西哥旅游局官员们添加些升迁必需的政绩数字罢了。来源:
留英访谈:2012新年愿望
BBC英伦网 子川
陈辰:准备跟家人视频通话
圣诞刚刚过去,新年即将到来,广大留英中国学生将如何度过?90后女孩陈辰来自深圳,本科毕业之后,目前在谢菲尔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攻读全球媒体硕士(MA Global Journalism)专业。陈辰告诉我,圣诞已经去过伦敦跟一些同学聚会过,所以这个New Year&s Eve会过得比较平淡,因为要回来赶作业,不会留在伦敦市中心倒数、看焰火庆祝。这个News Year&s Eve的白天,她会通过网络与家人视频通话,晚上则约了比较要好的同学一起做饭聚餐。谈到新年愿望,陈辰非常实际:&最近的就是希望考试能考得好一点,要跟家人和自己都有个交待,然后希望能够顺利毕业,最大的愿望就是毕业之后能够在英国找到一份工作&。小陈读的全球媒体硕士专业的理论性比较强,这也出乎她的意料。&在申请之前我以为读研究生的压力会比本科大,但是读了半年之后反而觉得比本科要轻松,可能是因为我之前的专业是以实践为主的& ,她解释。陈辰告诉我,明年4月PSW签证政策即将取消,对她的影响挺大,因为当初选择来英国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个政策。&我现在即将毕业了,它却要取消了,挺遗憾的&,她说。小陈坦言,她身边的同学基本上都对毕业后的求职非常担心,大家只能努力学习,等到毕业后尽量争取找工作。她告诉我,大学经常发送一些招聘信息,并鼓励学生在6月份课程结束后积极申请英国本土和欧洲的实习机会,并且会为申请成功的同学提供现金补助,在生活上支持大家。
&家&门口过新年
陈逸:希望回国为爷爷和外公庆祝八十大寿。
福建小伙子陈逸目前在布鲁内尔大学(Brunel University)攻读设计与品牌策略硕士(MA Design and Branding Strategy)。陈逸的圣诞是在英格兰北部与一帮老同学一起度过的,New Year&s Eve会继续留在一位同学家。这10几位同学从读预科时就成为好朋友,大家计划一起聚餐,每人做一个菜,然后与小区里住的本地居民一起放烟花庆祝新年的到来。他告诉我,去年也跟同学一道结伴来伦敦看过焰火、倒数,体验过大都市的新年氛围,所以这次希望能够在家门口过一个温馨的新年。陈逸说,圣诞新年假期之后,要回到学校开始写作业、论文。他的新年愿望除了学业顺利之外,也希望回国为爷爷和外公庆祝八十大寿。&目前为止成绩还不错,想保持下去,不要滑下来,但也要争取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他说。陈逸告诉我,PSW签证政策即将取消对他的影响也很大,因为本来是想留在英国工作几年再做打算,但是&现在这条路堵死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打算直接回国发展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准备明年2月份开始试着申请一些大公司的毕业生计划,不成功的话再回国,因为还是希望尽快开始正式工作。来源:
英国年轻人热衷“赴华淘金”
有越来越多的英国年轻人想要到中国发展、实习或就业。香港《南华早报》报道,西方经济停滞不前,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导致越来越多欧洲和美国年轻学生往东方寻找实习和就业机会。英国16至24岁年轻人失业人口达102万,将全国失业率推高到8.3%,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点。有报酬的实习机会科学、经济和商学国际学生协会(AIESEC)位于牛津的分支机构去年就送了70名英国学生到中国,大部分学生在中国从事短期、有偿的英语教学工作。协会负责人表示,中国是&金砖四国&之一,不但在经济和政治舞台上日渐重要,而且对年轻人还有很大的异国风情吸引力。&中国有成千上万的人想学英语,因此英国学生很容易找到有报酬的实习机会。&总部设在荷兰的&AIESEC&去年送了将近6,000名学生前往亚太国家实习,比年增加了两倍。&机会遍地&23岁的拉姆西&克尔(Ramsay Kerr)通过国际学生协会前往中国实习,在宁波一家教育机构工作,最近成立了他自己的公司。他说,&我在中国找到了无数个工作,由此可见这里机会遍地。&&我在伦敦的朋友并不是这么顺利,我知道目前在那里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机会。&据英国文化协会(the British Council)说,目前有3,300名英国学生在中国学习,他们也希望在中国积累工作经验。21岁的斯蒂芬妮&爱德华兹(Stephanie Edwards)目前供职于香港的一家英国律师事务所。她说,雇主想要那些具有中国和西方双重经验的人才。对于许多中国雇主来说,即便普通话说得不好,他们也喜欢用外国实习生,因为他们的眼界更宽阔。来源:
圣诞节后购物牛津街发生凶案
警方封锁牛津街凶杀案现场。挤满圣诞节后购物人潮的牛津街发生两起凶杀案,造成一死一伤,警方逮捕14人。星期一(12月26日)是圣诞节礼日(Boxing Day),也是牛津街(Oxford Street)一年当中最忙碌的一天。下午1点45分左右在&Foot Locker&商店附近一名18岁男子被刀子刺死,11人被捕。不到五个小时之后,一名21岁男子在牛津广场(Oxford Circus)附近被人刺伤,三人被捕。警方表示,目前还不清楚造成一死一伤的这两起凶杀案之间是否有关联。但警方说,两起凶杀案发生情况都很类似,都是两帮年轻人逞凶斗殴,而且很可能来自伦敦南部同一个地区。警方在凶杀现场找到一些刀械棍棒等武器,但不清楚哪个是行凶致命的武器,斗殴现场没有发现枪支。凶杀案发生当时,牛津街上有许多圣诞节后购物的人,警方呼吁目击者向警方提供线索。警方还表示,已经在牛津街和附近街道加强部署警务人员,保障公众购物安全。来源:
伦敦奥运普通邮票下周起发行
消费者将从1月5日开始在英国各地的数千家零售商和所有的邮局购买到这种邮票。
英国商店将于下周开始发行每天使用的伦敦奥运一等平邮邮票(first-class stamp)。
这些邮票上都印有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徽标。
消费者将从1月5日开始在英国各地的数千家零售商和所有的邮局购买到这种邮票。
这类一等邮票的右上角通常都印有英女王的头像。
皇家邮政(Royal Mail)说,这是第一次将一个商业徽标(commercial logo)加在上面。
届时,皇家邮政将推出两个不同版本的邮票本(stamp books)。
其中一个版本将列出明年七月奥运会和八月残奥会的主要倒计时日期。
另外一个版本将包括2012伦敦奥运组委会主席塞巴斯蒂安&科(Lord Coe)的一段讲话。
在过去三年里,皇家邮政已经发行了30枚特别奥运邮票。它们包含了明年伦敦奥运会上的所有比赛项目。
皇家邮政还计划在明年的奥运会和残奥会上每有一名英国运动员赢得金牌时发行一枚&金牌&邮票(&gold medal& stamps)。
拥抱加打劫 小心顺手牵羊
英国警方提醒民众注意最新的犯罪模式。英国警方提醒民众最新的犯罪模式:小心抢匪跟你套近乎。警方表示,这种新型的犯罪模式最近在伦敦市中心越来越常发生,三五个抢匪装成晚间外出游玩的普通人,和受害者套近乎,最后再下手抢夺被害人的钱财物品。伦敦大都会警察把这类犯罪模式称为&拥抱式抢劫&(hugger muggers),因为抢匪通常和受害人&装熟&,拥抱受害人,趁着受害人来不及防范时动手抢夺物品。抢匪挑选那些晚间外出游玩的人下手,在酒吧、剧院或夜总会外面找目标,拥抱的时候摸摸口袋寻找钱包和珠宝首饰等有价值的物品。伦敦警方提醒民众注意这类型的犯罪模式,并禁止不相干的人在酒吧或夜总会外面聚集。一名受害者表示,她在酒吧里被&装熟&的陌生人偷走钱包。&我觉得自己很笨,太天真,以至于陷入这个圈套。&&但在那样的情况,大家都很友好,一般人不会有警觉。&来源:
图辑:英国节礼日疯狂大减价---BBC
塞弗里奇百货店每年的圣诞节后大减价都会吸引大批消费者。这不,一开门,排在队首的顾客蜂拥而上。
塞弗里奇的奢侈品牌皮包是消费者最看好的购物目标。
除了LV-路易威登以外,几乎所有品牌的皮包都打折销售。
化妆品也被列在许多顾客的扫货清单之中。
天还没亮,伦敦牛津街上的百年老店塞弗里奇(Selfridges)门外同样出现排队人流。
在曼彻斯特的特拉福德购物中心(Trafford Centre)外消费者连夜排起长龙,等待节礼日商店开门。
平日里价格昂贵的名牌墨镜打完折后同样非常抢手。
节礼日大减价当天,在曼彻斯特的一家Next童装店里,生意火爆。
一名消费者在疯狂采购的间歇,忙里偷闲抽上一口,放松一下。
英国商店冬季大减价拉开帷幕
位于伦敦市中心的百年老店塞弗里奇(Selfridges)在周一开门促销,早已等待在门外的消费者争先恐后地一拥而上。
英国各地商店在周一节礼日(Boxing Day)开始圣诞节后减价促销活动。一些商店为了吸引上街扫货的顾客在早晨六点就开门迎客。由于经济形势不佳,许多零售商早在11月便开始减价促销。Argos、John Lewis和玛莎(Marks & Spencer)在圣诞夜便开始网上降价促销。预计,节礼日许多人将在网上购物,而不是上街去凑热闹。不过,仍有数百万人将在周一出门,前往购物中心和商业街,采购减价商品。英国汽车救援组织(Green Flag)预计,将有560万辆汽车在今天上路,而主要的目的地就是商店。专家预测,尽管今年圣诞节后减价促销仍会吸引许多顾客,但由于失业威胁继续笼罩在人们的头上,消费者信心继续疲软,因此不少人将会只看不买。但对于在英国的外国人来说,圣诞节后的减价促销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掏宝机会,尤其是在奢侈品专柜。位于伦敦市中心的百年老店塞弗里奇(Selfridges)在周一开门促销,早已等待在门外的消费者争先恐后地一拥而上,其中很多顾客都是中国人。来源:
留学日记:BBC的浓情圣诞
伦敦政经学院国际关系本科生 朱洁
在&击鼓传奖&时,我有幸赢得了一份2012年伦敦奥运邮票纪念册。
现在是一个90后留学生遍布世界各地的时代。爱闯爱写的大一学生朱洁,飘洋过海到英国,成为这留学军团中的一员,向大家讲述逐渐展开的新生活。&编者12月20号,我参加了BBC英伦网举办的&欢聚英伦﹒浓情圣诞&大聚会。这个下午惊喜多多,点亮了我第一个在西方国家度过的圣诞假期。聚会活动的地点在the Abbey Centre,处于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的中心地区。走出威斯敏斯特地铁站的一刹那,我情不自禁地缓下了脚步。只见地铁出口打开的画面之中,一座苍黄色的大本钟笔直地插入寒冷开阔的天空。之前观赏大本钟,总是在观光大巴或亲朋的小车上,在快速移动中遥望着这伦敦一景,惊叹建筑可以美丽如斯。可是,当我真正第一次双脚立于地面,仰望这近在眼前的建筑时,直接的感受不是建筑的美丽和古朴,而是自己的渺小和年稚。站在大本钟之前,我仿佛在被缓缓吸入一幅笔调沉着的历史画卷,远处开过来的红巴士、地铁站里匆匆走出的人们、缓缓移动的钟上的指针,一切动态的、现今的东西,仿佛都被收附在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感之中,成为亘古不变的情景。大本钟只是个开头;去圣诞聚会的路上周围一步一景,让我频繁地拍照留念。英国国会大厦是维多利亚时期哥特风的缩影,议会广场旁陈列着各种深色金属的名人雕像古风十足,青色圆顶的卫理公会教址静立在绿色草坪之前,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静谧肃穆而神秘高华。在伦敦最有历史的建筑群中一阵穿梭后,我终于来到了BBC英伦网活动的地点。在举行聚会的大大的活动室里,我恍然间似是回到了温暖的祖国。华人最爱的团圆桌取代欧洲人的长方桌,主持人响亮的京腔取代了英国首都的伦敦音,春晚的保留节目类型:相声、歌舞、魔术层出不穷。圣诞的红,似乎染上了春节的红。同桌的几位研究生姐姐都十分热情,自来熟地聊到一起,究起各人国内的轨迹,问起彼此的家乡、学校。聊到投缘处,自然而然地互相加为微博和校内好友,惊奇地发现原来早已互有共同朋友&&同在异乡为异客,留学人的圈子,总是意想不到地紧密。然而活动节目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聚会中飘扬着的浓浓中国情,与现实的英国时空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互相促进。各种精心打造的互动环节,都是关于圣诞趣事、奥运知识、英语教学,让聚集一堂的中国学子们,享受一个地道的英国节日盛会。我有幸上台参加了一次竞猜,答出了一道圣诞知识问题;另外在&击鼓传奖&时,赢得了一份2012年伦敦奥运邮票纪念册。活动结束后,我见到了曾飚和西楠两位一向仰慕的BBC英伦网专栏作家。我每周盼着读他们的专栏,再想想自己的文章,看看各人对英国的关注在哪些方面,当然也不免暗暗地思考自己的文笔稚嫩在何处。两位原来都比我想象中略瘦,带着典型的文人谦雅气质。想必是我以往以字代人时,自动将他们塑造成了又高又大的强势形象。能够在这个场合,把对两位作家的印象真人化,实在是喜上加喜。活动于下午五点多结束,往回走时天已全黑了。来时欣赏了一路的几处建筑景点都亮起了灯,在夜色下显得另有一番宏大气派。于是,掏出相机再一路拍回去。一整个下午的照片,记录下白日和暮色里的经典伦敦景,以及溶于其中的温暖圣诞聚。融入英国当地节日气氛,又保有华人逢年过节时的喜庆风味;细品英伦本土古今文化时事,又不错过结识中国文人雅客的机会。我太喜欢这样的留学生活动,太珍惜这样的留学生活。来源:
西楠专栏:抑郁病人手记
BBC英伦网特约撰稿人 西楠
西楠:英伦冬日:日照短、寒冷,外加英国人的内敛体面。
西楠,80后旅英自由撰稿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比较政治学硕士,曾任媒体记者及编辑。&&编者英国的冬天确是抑郁症多发的季节,甚至有个专门的词组: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译作&应季性情绪紊乱症&,被拿来统称每到冬季便陷入情绪低潮的病症。于本人的信号,是骤然对日照变得敏感:坐在紧挨落地大窗户的角桌旁工作&&就是这个曾在躁动而生机的夏日带给我无限愉悦的位置,现今每逢日落时分,却叫人见证窗外的光线一缕一缕衰竭下去,极易被一种厌世的情绪所笼罩。这类状况,旁观者也许看得更清楚。前几日见过一名由洛杉矶至伦敦短游的友人,见面时他裹着羽绒服,咳嗽不止,据说刚抵伦敦便病倒,于是对这个城市的印象之一是&冷&。其二,他说起自己坐火车,看见车厢里人人规矩,皆手握一份报纸在读,&不足够多样化与活泼&。&在美国的话,更多人会抬头看看风景,或者和朋友聊天之类吧&,他说。朋友对英国的总结是:一个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的国家。综合英伦冬日印象,应该就是:日照短、寒冷,外加通常理解上英国人的内敛体面。也许这正是此地抑郁症多发的几个重要原因。
常见的精神疾病旅英数年,暂且侥幸逃过&花粉症&,却终究撞上抑郁症。此前几个难熬的冬季,除去对日照的敏感,倒无大碍。没料到今年冬天,累积数年之久的情绪轰然爆发:有几日昏天黑地的睡,有几日莫名其妙的流泪,其间并不断思索各类问题,无非人人皆有过且正在有着的对生活的困惑,答案当然并不易找到。隐约知道,这是在英国相当常见的疾病之一。后来医生纠正了我,告诉我不单在英国,在世界范围内,抑郁症都是常见的精神疾病,几乎每三个成人中就有两个经历过抑郁。而大约十份之一的男性和四份之一的女性又会经历情节严重的抑郁,需要寻求专业帮助。前近一段时间,我似乎不幸成为那四份之一中的一员。好在还有幸运的事:理智未丧失,于是主动寻求专业帮助。虽说科学从不保证解决任何问题,但束手无策时,暂且借助科学帮助,倒不是个差选择。在NHS英国国民健康服务做了专业测试,医生给我开出据说是无副作用的抗抑郁药丸,每日口服一粒,作为配合,不宜饮酒。考虑到测试题的借鉴意义,不妨写出分享,以供自测参考。
你抑郁了么?首先是抑郁症的两大主要症状:持久性心情低落、对(甚至从前很感兴趣的)事物兴趣减低。其余常见症状包括:睡眠不佳或睡太多、食欲骤增或骤减、疲乏或无精力、焦虑或行动缓慢、(即使对简单任务也)无法集中精神、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周期性想到死亡。符合其中一条主要症状、同时总共符合五条或以上的症状,症状持续了两周或以上,且显著影响到日常生活,就需要引起警惕。当然服药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谈话疗法(talk therapy)是另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晚些时候,也许我可以试试。前面说过,我的抑郁除去季节的原因,有很大程度上来自对生活的困惑。当以往的价值体系不再能顺理成章的解释眼下现象,新的体系又未形成时,便容易落进抑郁的黑洞。我相信,这是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多或少都有过的经历,具有普遍意义。而我后来的好转经验,似乎亦对众多抑郁症患者们具有参考价值:办法是将日常的工作场所由家中搬到了咖啡馆。喜欢新的环境,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想要打破一种情绪上的循环,大概需要&仪式感&的离开。就像失恋的人要删除旧爱的照片与号码,干干净净从头开始。开篇提到的那位美国朋友对我说,抑郁其实也是一种奢侈的疾病,毕竟太多人在为生存而奔波,没有时间留给这类&精神上的疾病&。但医生告诉我,我们需要对抑郁症引起重视,尽管在很多国家,人们并不怎么谈论它,或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奢侈的笑话。来源:
留学日记:冬季里的温暖圣诞
伦敦政经学院研究生 袁慧君
BBC圣诞活动游戏环节(我站在中间)
虽然来伦敦只有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伦敦的大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深深地吸引了我。因此,在这个寒假,我没有选择回家,而是留在伦敦,体会英伦圣诞。在异乡的生活虽然精彩,但思乡之情也不免在更深人静的时分悄悄地萌发。于是在得知BBC英伦网专门为海外游子举办的&欢聚英伦 浓情圣诞&活动之后就果断的报了名。平时因为学习和实习的关系,和外国朋友接触的比较多,这次想在活动上好好和同胞一起共度美好佳节。12月20日这天我提前了两个小时到达了活动现场,这里已经张灯结彩,充满了节日的气氛。而在大厅一角矗立着的圣诞树已经装饰一新,树下还堆满了包装精美的礼物。场内的工作人员都在为最后的准备工作忙碌着,演员们也在进行着最后的彩排。在帮忙做了准备工作之后,场内已经座无虚席,人头攒动,于是我坐在场边的加座上,热烈的气氛已经弥漫到了活动现场的每一个角落。下午2点,活动正式开始,主持人幽默诙谐的主持和开场的街舞把本就热烈的气氛带到新的高度。在精彩的表演之间还穿插着紧张的问答环节,虽然没有被幸运地抽中上台回答问题,但是看选手们激烈的角逐仍然会为他们紧张。到了奥运吉祥物竞猜环节,主持人需要5个男嘉宾,5个女嘉宾上台参与节目。因为自己平时就对图形比较敏感,于是果断举起了手。真正站到台上时,在兴奋之余不免有点紧张,脑子里在拼命回忆关于奥运吉祥物的记忆,一边暗自祈祷分给我的吉祥物不要太难猜。等到司仪把吉祥物的图形分给我时,我一下就乐了。这也太好猜了,穿着韩国传统服饰的太极虎,当然是汉城奥运会啦。于是赶快找到相应的拿着汉城奥运会牌子的男嘉宾。其他的嘉宾们也通过一番比较和猜测之后找到了自己的搭档。而当主持人宣布答案以后,我们惊喜地发现竟然所有的参与嘉宾都准确的找到了自己的搭档,看来可爱的奥运吉祥物果然识别度高,让人印象深刻呀。到了下午5点,圣诞联欢活动在全场观众合唱圣诞歌曲的气氛下圆满的结束了。能够参与这次活动真的很开心,在欣赏到精彩节目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和那么多同样在海外的中国人欢聚一堂,感受到浓浓的暖意。&来源:http://www.bbc.co.uk/ukchina/simp/uk_education/students_diary/111223_student_diary_lianghuijun.shtml
英国政府将禁止公司收刷卡费
英国政府将禁止公司对顾客刷卡消费收取&隐藏&的额外费用。英国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credit card)和借记卡(debit card)购买机票、音乐会门票和其他商品时经常在实际消费数额之上再被收取一笔手续费。此前,英国公平交易办公室(The Office of Fair Trading)呼吁政府禁止公司对使用借记卡付帐的消费者收取额外费用(surcharges)。英国财政部官员霍班(Mark Hoban)说,消费者应该在付账之前就能够看清楚他们究竟要花多少钱,而不是等到最后一步才看到一个整数。预计,政府将在新年就这一问题发起一轮磋商,争取在2012年底之前实施一项禁令。该禁令将涵盖所有刷卡支付手段,不光局限在借记卡上,而且将覆盖大多数零售部门。商家仍然可以收取一小笔钱,用于支付接受刷卡消费所需的费用,但不能收取高额的费用。霍班说,我们希望消费者能够货比三家,他们有权在付账之前了解与消费有关的所有费用,而不是在付账过程的最后一步才知道真正的费用。欧洲联盟的一项规定将从2014年起禁止包括航空公司在内的许多商家向消费者收取额外费用,但英国政府想提前实施这一禁令。今年早些时候,英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杂志《Which?》向公平交易办公室提交了一份超级申诉,指出借记卡使用的额外收费每天给购买机票的费用增加了26万5千英镑。超过五万名消费者支持Which?的这项申诉。因此,政府的这一决定被认为是英国消费者的一大胜利。&来源:http://www.bbc.co.uk/ukchina/simp/uk_life/223_life_cards_surcharges.shtml
曾飚专栏:中国的赶,英国的慢
布里斯托大学语言心理学博士 曾飚
曾飚:体验过快,常常会觉得在英国做事情难。
每次朋友新来英国,我总是听到有趣的评价。朋友说英国电信的客服,就装个网络,让自己等一个月,这就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穷途末路的标志。另外一位朋友,用筷子挑起一根Wagamama(一家英国的东亚口味快餐连锁)的面条问,这不就是方便面吗,为什么这么贵?除了无语,我很想听到有人对中国的抱怨,不仅仅是北京的空气质量,我更加感兴趣是一些生活态度。最近和朋友聊天知道了一条。一位以前的同事,去北大作研究,结果被学生追着堵着做实验。她周五给学生发了一个实验,学生周日晚上写信说,干一个周末,把实验做完了,接下来要做什么?朋友吓得赶紧坐飞机回到英国来,先把自己的私事给办掉一些。这不是段子,是真事。不过根据我的经验,一个心理学实验,这么高效完成,确实罕见,前同事可能碰到两个学术上的极品。
中国速度这大概就是中国速度。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创造了一个&深圳速度&来吓唬自己,以为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子,自己给自己放了一条猎犬,在后面追着自己往前跑。现在,当英国人为自己上个季度,增长还是减少了小数点后一个还是两个百分数,提心吊胆时候,中国就是经济放缓,致至少要两个百分点,才觉得过瘾。就好象高速公路上,即使急刹车,也要比在英国维多利亚小镇的前进,都要开得远一些。不过,后者常常开得绅士,甚至会主动倒车让路。体验过这样的快,常常会觉得在英国做事情难。有一次与朋友聊天,他是我知识转换项目的顾问,他说英国这些年在慢慢形成a strange culture that makes things difficult。是官僚主义吗?是腐败吗?我觉得这些描述不准确,它是这么一个东西。比如,我拿到了一笔科研经费。因为做实验,常常要给学生一些被试费,大概是几镑钱事情。学院财务给了我一份3页的表格,说每次学生领钱,都需要填写这样表格,甚至要把学生的国民保险号码(这是在英国打工的许可标志之一)填上。我是一个有点关注环保的人。领三四镑钱,付出三张A4纸张,外加打印费用,我有点为不列颠心疼。看到我有点迟疑,财务说,这就是制度。我明白,但大概在三年前,这个制度,还只不过是一张名单,我写上学生名字,学生拿钱签个字就好了。我打电话给在原单位的朋友,他说,这里也要填表格了。有人会把这个事情上升到文化,或者中英比较的高层次,我对此兴趣不大。对我刺激最大的是,我觉得自己慢慢进入了一个&慢&的对话中去。
英国的慢现在我有点明白,英国的慢,是在与一个庞大的系统对话的语速,共事的耐心,你对着山谷高喊,慢慢地等它的回音。我花了大概五六年,基本上放弃了自己那套中国的&快与赶&,让自己慢慢变成这个系统的一部分。与这个系统对话很简单,就是要明白三个问题:我做什么,你给我什么,什么时候是截止日期。比如你要组织一个圣诞节晚餐,那么就是我要吃饭,你给我做饭,不过,提前半年预定吧。头两条对于中国人理解起来不难,第三条是亮点,假如你习惯了深夜楼下十二点的大排档,或者外地人在北京二十四小时的服务。总之,你来自一个全民加班、生意生活不分的社会,一定会被这个截止日期文化所困扰。很多人会给这个慢的节奏,加上很多感情色彩评价,比如贵族气、底蕴、社会信任感、传统。我注意到,中国大陆对英伦风的欣赏,慢慢兴起,著名谈话节目主持人窦文涛游览英国之后,在《锵锵三人行》大谈了英伦见闻。我觉得这种推崇,是为中国提供新的风范,却也常常担心会有再造一个&深圳速度&的套路。对我来说,历史价值在于欣赏,沉醉,就好象赏画饮酒,到了沉迷这层酒停住,不要继续想着画家酿酒师身上有什么精神和价值观,审美与救世,是两回事情,尽量避免拿历史来解释当代,这是我的态度。对于现状的一切,我有点功利主义,假如慢已经是一种现实,个人无法改变,那么我就关心慢的质量,以及它给人带来的机会。就好象我看待现在中国的快与赶一样。&来源:http://www.bbc.co.uk/ukchina/simp/interactivity/222_zengbiao_china_uk.shtml
经验谈:在英国做会展管理
BBC英伦网 子川
丁山:做会展要注重细节。
近年来,随着英中两国经贸和文化关系愈加紧密,与之相关的会展管理类专业逐渐吸引了一些中国学生的关注。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人力资源管理硕士毕业的丁山目前在英国一家有华人背景的公关和咨询公司担任操作总监。他的工作很多涉及到会展管理、营销等等相关业务。丁山的经验非常值得分享。
子川:你在中国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过几年,后来为什么选择来英国深造?丁山:主要因为在中国大学工作,只有本科学历比较难以站住脚。后来我在中国试着考研失利,家里人就建议我申请英国的大学。
子川:你本科是学经济学的,来到英国换了专业,这是为什么?丁山: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读的是国际雇佣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硕士( MSc International Employment Relations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由于我曾经有过短期的会计工作经历,这使我意识到自己不愿意与数字打交道,更喜欢与人打交道,所以就选了人力资源管理类的专业。
子川:在LSE这种世界名校读书压力大吗?丁山:有一些压力。尤其老师布置的阅读材料特别多,刚入学的时候根本无法读完。后来,小组作业多了起来,每一位组员读一部分内容,再互相交流,阅读能力慢慢就提高了。
子川:你从LSE毕业之后是如何找工作的?丁山:毕业之后本来打算回中国发展,就没有用太多时间在英国找工作。当时就是申请了几家大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其中有一家是没有通过最后一轮。然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现在供职的国际咨询服务公司需要一个会议翻译。做了一次翻译之后,由于客户反馈还不错,公司就问我是否有意向留下正式工作。那个时候没有PSW签证政策,没有公司愿意用你就必须回中国。这家公司承诺为我申请工作许可,我就这样留下了。
子川:最初是如何了解到这家公司需要翻译的?丁山:有一位LSE校友当时就在这家公司任职。当时的会议临时缺翻译,情况比较紧急,这位朋友就推荐我去试试。
子川:那你后来的职务是怎么变动的?丁山:刚开始的时候主要就做翻译和会务组织、联络等等工作。在我进入公司半年之后,一位主管离职了,公司就问我是否愿意接替。当时我已经在公司稳定下来,也慢慢觉得这份工作比较有趣,就升职做了商业经理。其实,这几年期间,我有过一次跳槽的机会。但是,我们公司觉得我的工作做得还不错,就挽留我,升我为操作总监,负责会展和公关方面的业务。我觉得这个工作比较有挑战性,不像很多工作那样墨守成规、每天重复自己,就接受了这个邀请。
子川:有华人背景的公司从事会展方面业务的多吗?丁山:有一些,但是很多都是从旅游公司转型过来的,这也是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这些公司可能一开始只是做一些简单的地接,因为最初中国人来英国没有太多的任务,多数都是为了探亲访友或者旅游。2008年以来,来英国参加国际会议、会展,以及大公司派员工来进修的活动越来越多。目前来看,这些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一些之前的旅游公司转为从事会展等方面的业务。
子川:来英国攻读这个领域相关专业的中国学生似乎不多?丁山:确实不多,因为这个专业在英国高校里一般都是依托在旅游管理类专业上,很少有大学专门开设会展管理专业。这个行业所需要的知识是综合性的,不是一定要求你学过会展管理,很多时候靠的是经验的积累。我们每个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比如,我的一位同事是学精算的,所以他对成本核算比较在行。我个人是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所以对市场营销、PR等方面比较得心应手。组织会展、会议是需要各种专业背景的人员配合的工作。
子川:你对有志于从事这个行业的中国学生有什么建议?丁山:我们公司最近正在招人,对象是应届毕业生。我们对专业背景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有志于从事这个行业都可以。总体的要求是,喜欢这种工作的挑战性,并且要注重细节。这个行业的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从业者一定要很细致。另外,我们希望求职者能够有很强的与人交流的能力,能够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客人的要求,然后把这些要求转化为可以在英国实行的目标,并且达到这些目标。&来源:http://www.bbc.co.uk/ukchina/simp/uk_education/students_experience/111221_experience_dingshan1.shtml
曾飚专栏:在英国的中国梦
布里斯托大学语言心理学博士 曾飚
曾飚:在英国经济的寒冬里,夜长梦不多。
纽卡斯尔市中心公共汽车站,有一家很大的玛莎,我饿了,常去买午餐,喝杯茶,安抚安抚自己紧张的神经。玛莎的微波食品和冷食比较新鲜。作为大英帝国的风流余绪,玛莎也是一派全球眼光,世界各地饮食都慢慢被吸纳,做出自己的版本。
这周一,我要了份泰国菜的冬荫汤(Tom Yum),其实我不喜欢这个翻译,听起来,似乎消暑去热,其实,是一份酸辣汤,不过汤很和我的口味。玛莎的冬荫汤不是,没有香草的腥味和香头,反而是一股醋酸味道,好像廉价香水一样出挑,又没有底气。寻遍汤底,没有一点草菇的影子。在微波炉加热出来之后,我就在杯子里捞面吃。
于是,我进而怀疑,之前吃过的英裔印度餐算不算正宗,进而想起了最近一位朋友对在英国的&中国梦''的看法。他认为,在英国穿一件旗袍,去参加皇家仪式,即使有点脏,也比舞台上穿着花里胡哨的中国风的衣服,要强一些。中国梦和忠诚度
事情起因是华裔上议院议员韦鸣恩勋爵在LSE做了一个&中国梦&的演讲。因为是英文做的,可能华人关注的不多。周末时候我听完了录音,印象最深的韦勋爵用客家话说了一句:&众人拾柴火焰高&,似乎在呼吁华人更多的出现在英国的公共生活中。我的看法在两者之间,我不在乎这个中国梦是什么旗袍,还是&中国风&,或者展示给谁看。我想到的是,在英国这么一个阴雨绵绵,冷得让人实际到底的国度,我们能不做梦吗?在英国谈&中国梦&是有代价的。首先,从这个梦的谱系来看,最早来自&美国梦&,由于造词法作用,输入到英国,造了一个&中国梦&。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因为为什么没有&英国梦&呢?是不是地方太小,不够一个梦来驰骋。英国有一位老派政治人物,Norman Tebbit,他和韦鸣恩勋爵是同事,都是贵族院议员。1990年,他曾经提出一个很有名的&板球测验&。这个测验问印度移民第二代,如果英格兰和印度之间有板球比赛,他们支持哪支队伍?在英国做&中国梦&的人,是否也会面临着羽毛球比赛,支持哪支队伍的问题?回到玛莎那份英裔冬荫汤,假如有一天,我朋友或者韦勋爵的中国梦,都成真了。在我中国梦的梦境里,有这么一幕。在2030年唐人街,英国中餐厨师配额已经产生了效果。没有中国厨师再到英国来了。一家写着中文招牌的四川馆子里,一位英国胖厨师,指导一名华裔青年,用英文吆喝着,如何做一道像样的宫保鸡丁。而这位青年华人厨师的父亲,也许曾经是一位正宗的川菜大师。英国梦好吧,让我们不要谈梦了。谈谈现实吧。最近碰到两位中国留学生,我常常找他们帮我做点小活,谈谈找工作事情。两人自己花钱,在英国最好的大学读完硕士毕业。其中一位朋友,因为压力太大,头发都掉了很多。这次见面,他拎着一个运动包,递给我一份产品目录。他说自己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为一家公司跑推销,产品是日用品。我挺为他感到高兴,毕竟是一份工作,减轻他一些压力。然而,我可能也买不了什么东西,有点不好意思。但是,教育学硕士毕业,在纽卡斯尔冬日寒风里,四处推销洗涤液,这是一个梦吗?我也有过涮盘子的经历,往日犹如梦境一般,但我知道那绝对不是我的中国梦,连英国梦都不是。另外一位朋友说的更直接。她去了一家公司,公司连午饭都不提供,就给她一张地图,挨家挨户敲门去募捐。她说,一位朋友硕士毕业,在一家中餐馆涮了两年盘子,终于有另外毕业生接手了,他毅然地回中国做梦去了。幸亏这两个不是梦,是现实。否则这个英国梦有点太凄婉,太没有色彩。每次我看到报道,讲一个中国留学生辛辛苦苦找到了工作,我总是为主人公感到高兴,尤其是在今天的经济形势下。因为对我来说,他们每一个好消息,都会提醒我在这里的梦是什么。那是一个在英国的中国人做的梦,但我敢肯定,我没有梦见过旗袍,也不谈文化,因为这些会让我的梦变得很软弱。我的梦,就像英国的石头房子一样,要在地上立起来先。&来源:http://www.bbc.co.uk/ukchina/simp/interactivity/216_zengbiao_uk_china_dreams.shtml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伦敦到利物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