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与动力工程制冷方面可以从事的行业分析

面向就业的热能与动力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的探讨--《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面向就业的热能与动力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要】:针对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招生生源实际情况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就业环境,对浦江学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探讨,对浦江学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材、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建立一套面向就业的、专门针对民办学院生源情况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体系。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TK-4【正文快照】:
1前言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民办高等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昌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冰冰;[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建平;戴军;周平;;[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吴应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桑青松,葛明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申屠军;[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吴晓农;[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1期
苗金明;;[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张耀嵩;;[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王骏飞;;[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8期
姚鸿恩,李宗珊,周军,荣湘江,尤桂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姚鸿恩;阎守扶;周军;;[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江铭;;[A];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6年
李庆霞;;[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陶学文;[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李北群;[D];南京大学;2011年
刘亚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张彤;[D];厦门大学;2001年
唐德海;[D];厦门大学;2001年
董翠香;[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李正;[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周泉兴;[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唐国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陶能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永亭;[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曲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袁慧英;[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潘雪梅;[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林升日;[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黄辉;[D];苏州大学;2010年
龚莎莎;[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曾艳敏;[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傅丽娜;[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周惠;[D];南昌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斯荣喜,龚山平,邹晓东;[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杜晓利;;[J];民办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胡瑞文,陈国良,茅鸿祥,张珏,杜晓利;[J];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08期
熊庆年;[J];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09期
任淑淳;[J];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11期
牟阳春;[J];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04期
东亮;[J];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志红;;[J];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赵永强;;[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2期
崔海亭;王振辉;郭彦书;;[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李华彦;董丽娜;;[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27期
杨志平;胡刚刚;付忠广;孙东红;;[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03期
孙美凤;张利平;王玲花;;[J];信息系统工程;2009年11期
林日亿;黄善波;;[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07期
李晶;;[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23期
周秋淑;林广凤;;[J];科技信息;2011年11期
张保成,张翼,张林仙;[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苏敏;武文彬;汤洁;;[A];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李慧宇;臧润清;宁静红;申江;刘斌;杨永安;;[A];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李慧宇;申江;臧润清;姜树余;邹同华;刘斌;;[A];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郭宪民;申江;臧润清;李惠宇;彭苗;;[A];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邹同华;;[A];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陈焕新;梅佩佩;张威;;[A];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曹丹;章学来;张国荣;张君瑛;;[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张超;王军;白静;;[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崔海亭;郭彦书;王振辉;;[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衣秋杰;杨前明;孔祥强;李志敏;;[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查看: 7033|回复: 2
北京院系及专业介绍: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K币13256 元
在线时间1729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敬天地,尊炎黄,法先祖。
K币13256 元
& &华北电力大学创立的近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目前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已经成为国内实力强劲的一流研究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动力工程系,始于<font color="#58建校初期。目前,学院是学校师资力量最强、专业覆盖面最宽和博士及硕士点最多的院系之一。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许多人已走上局长、厂长等重要岗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我校特色和优势学科。现有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6个博士点;另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和车辆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材料学、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等13个硕士点。本科设有热能与动力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核技术和核工程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以及风能与动力工程7个专业。我院拥有热能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两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一个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能源的安全与清洁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另外,我院开设的动力工程课程、流体力学等多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和河北省精品课程。
& & 我院具备一支学术造诣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8人,教授38人,副教授32人,其中80%左右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我国电力发展的良好机遇,及时调整研究领域,抓住21 世纪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亟待解决的四大关键领域能源、材料、环境和水资源,开展一系列基础和应用研究,方向主要有新能源和先进能量系统、燃料电池、电站集控运行与仿真、汽轮机及燃气轮机安全与可靠性分析、动力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分析、节能理论技术及热经济学、流体机械及气动声学、燃烧技术及低污染排放、环境工程、海水淡化、材料科学和纳米表面技术、机电一体化和等。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或教学成果奖数十项,上述领域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伴随时代的脚步,华电能动人同样承载起中国能源、发电、动力、等领域的学科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责任,我们将从世界能源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高度和我国能源科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以及电力行业的重大需求,凝炼科学问题,进一步调整和拓展研究方向,注重基础和应用研究并重、鼓励学科间交叉、强调各种资源的整合,面向工业实际,围绕新型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大型发电设备安全及节能关键技术、新型能源转化和利用、环境资源开发与保护等问题,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与创新。
l& && & 工程热物理&&080701
工程热物理是本一级学科内其它二级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其它二级学科广泛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主要业务范围:热力学、传热传质学、燃烧学、气动热力学、多相流,能源的清洁高效转换及新能源等。
我校是国内较早从事本学科研究的单位之一。多年来,在以下一些方向取得了进展,并形成特色。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一)我校在火用分析与热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
我校是我国节能理论与技术早期的倡导者和推进者之一。早在1974年就把火用分析正式列入教材,1980年开始撰文提倡火用分析。1982年在国内首次把现代热经济学写入教材,1985年出版了节能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节能原理》,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又进一步致力于把现代节能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单耗分析理论,用于电厂节能降耗、热电联产、海水淡化、余热利用等各领域。
我校是国内热经济学的创始与倡导单位之一。多年来在热经济学理论及其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开创性成果,提出了矩阵模式热经济学、热经济学定价等新理论。
(二)我校在发电厂节能诊断与经济运行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九十年代以来,我校在能量系统的分析和优化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火电厂节能潜力诊断的理论及火电厂热力系统分析的新方法—热耗系数变换法。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火电机组性能在线监测与能损诊断系统。本系统已在达拉特旗发电厂、张家口发电厂等几十家电厂投入使用,对指导火电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降低发电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直接经济效益达两千多万元。
(三)我校在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具有鲜明特色
我校是怀来地热电站及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一号机组的主要设计单位,解决了大量涉及非水工质和地热电站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我校也是我国最早从事太阳能利用研究的单位之一,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太阳能集热器系统动态特性的理论计算方法,所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我校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目前正深入开展风力发电技术、太阳能综合利用、分散式能源系统和燃料电池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四)传热强化与节能方向
1、先进能量系统中相变过程与多相流体的传热传质强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包括空冷凝结系统的数值模拟、热态风工程实验研究和换热强化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向我国的能源生产领域进行技术转化;对先进的自激振荡流热管的传热强化以及其中的不稳定相变机理进行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并探讨这种高效的热控制方式在分布式能量系统中的应用。
2、分布式能量系统中的关键热质传递过程
围绕高温燃料电池电站的主流发展方向&frac34;&frac34;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中流动和热质传递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将场协同传热强化理论面向多尺度和多物理量场的传递过程进行拓展,从传热传质、流动和电化学以及材料学相结合的角度,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有针对性的实验研究,探讨提高电池性能、优化极化特性的途径。
3、基于强化传热场协同论的节能新理论
以场协同理论为指导,进行纵向涡强化传热技术的开发,分别研究内流和外流的纵向涡作用原理和实现方式,并结合我国电力工业的实际需求,重点开展大型发电机组适用的纵向涡强化传热技术和单元设备,积极开发适用于电力工业的新型高效节能单元设备,为促进我国电力工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同时,进一步发展场协同强化理论,将基于对流换热的场协同强化理论面向多相流动和相变传热传质过程以及多尺度传递过程作系统的拓展,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加强我校在节能理论和应用研究中的传统优势。
l& && & 热能工程 080702
本学科是我校传统的主力学科之一。始建于1958年,1978年首批招收发电厂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年调整为电厂热能动力工程(1997年更名为热能工程),1990年设立博士点,1998年增设工程热物理硕士点及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
<font face="仿宋_GB年经原电力部批准,列为首批部级重点学科,1998年经国家电力公司批准立项建设部级重点实验室“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实验室”。
2004年立项建设“能源的安全与清洁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05年立项建设“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我校的热能工程学科结合电力行业的发展需要,紧密围绕火力发电厂热力设备及热力系统的经济安全问题开展研究。
(一)电站热力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网络化故障诊断技术、振动及弯扭耦合振动分析、热力设备性能分析及远程诊断技术等研究。在机网协调与轴系稳定研究领域一直处于国内前沿水平。针对机网相互作用问题,自行研制开发了“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应力在线监测系统”,已在数十台大型机组投入运行,该系统得到国家科委、国家技术监督局等六部门颁发的“国家级新技术产品”认证。与数个电厂合作,开展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发电设备维修管理研究,包括主机、辅助设备及其系统的故障模式、维修策略,设备和系统的评级技术及计算机化维修管理系统等;通过实施状态维修改变发电厂目前采用的定期维修制度,大大降低了发电厂的运行与维修成本。上述成果均已在发电厂得到应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热力设备寿命管理与延寿技术
研究组自1963年来开展了汽轮机及锅炉部件热应力、疲劳、蠕变和寿命管理的研究,在该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有创新性的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曾应用有限元、边界元等方法对国产200MW、300MW、600MW等各型转子和锅炉的主要部件在非稳态工况下的温度场、应力场进行了系统的计算分析,同时对转子和相关材料的疲劳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建立了疲劳损耗的分析模型和方法;并对复杂载荷下转子裂纹扩展规律和其它领域材料的热冲击性能进行了研究。出版了《大容量火电机组寿命管理与调峰运行》、《锅炉部件寿命管理》等至今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专著。上述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表论文150余篇,研究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多年来,研究组完成热应力在线监测、寿命管理、大机组调峰和优化启停运行等科研项目40余项。1994年,研究组承担了国家攀登B项目“汽轮机热应力控制”。年,研究组承担了国家电力公司重大科技项目“汽轮机部件寿命管理研究”。系统地对国产转子钢和螺栓钢等材料开展了疲劳、蠕变、蠕变-疲劳交互作用实验研究及寿命诊断新技术研究。在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了针对汽轮机重要部件的寿命管理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对汽轮机多部件的在线监测、离线评估及部件失效分析,并已在发电厂得到应用; 2002年12月,由国家电力公司组织的项目鉴定专家组认为:“研究组在汽轮机部件的疲劳、蠕变及损伤规律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填补了国内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在汽轮机部件寿命评估新技术和汽轮机部件寿命管理系统方面取得了国内外有创新性的成果;研究成果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述成果提高了我国电站热力设备寿命诊断、监督和评价的能力及技术水平。
(三)在燃烧室流动、传热与燃烧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校是国内最早从事燃烧室传热、流动和燃烧过程数值计算方法研究的单位之一。曾承担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课题“锅炉燃烧室流动过程数学模拟方法的研究”,电力部“六·五”课题“锅炉燃烧室三元传热计算方法研究”,能源部“八·五”课题“锅炉燃烧室传热、流动和燃烧过程数学模拟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三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此基础上,成功的对十几台300MW、600MW等大型电站锅炉的性能进行了预报。
(四)在煤燃烧理论与技术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超细煤粉再燃还原NO的实验与反应机理;超细煤粉爆炸特性的实验研究;煤着火和燃尽实验与理论;混煤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流化床传热、燃烧理论;循环流化床锅炉动态特性建模与控制;电站锅炉煤粉燃烧器的实验研究与改进。在CO2/O2气氛中煤粉燃烧的理论上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在国内最早开发了电站锅炉积灰结渣在线监测及优化吹灰系统,并成功应用于300MW机组。
(五)我校在热电联产与海水淡化方面作了许多开创性工作
宋之平教授致力于从总能系统的角度研究热电联产与海水淡化技术。首次研制了我国日产1200吨等级的多级闪蒸海水淡化装置,所研究的课题“热电厂海水淡化技术在解决我国淡水资源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经部级鉴定认为:“填补了国内空白,……,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如“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热电联产”和“试论联产电厂热电单耗分摊中的人为规定性与客观实在性”等受到了同行专家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由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招生目录中的一些研究方向已在工程热物理学科中介绍。
l& && & 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
我校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型电站汽轮机、燃气轮机,主要研究内容为汽轮机和燃气轮机的振动监测、寿命管理、运行优化、状态检修等方向。在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由于学科的交叉等原因,我校在该方向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相关内容已在热能工程学科中介绍。
l& && & 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
<font face="仿宋_GB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
主要研究方向有:泵与风机运行状态监测与节能技术、气动声学及其在流体工程中的应用、流体动力学及应用等。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泵与风机的内流理论;泵与风机运行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泵与风机的优化运行管理;泵与风机节能改造的理论与技术;新型高效泵与风机的优化设计开发等。
本学科组从60年代就开始开展上述研究工作,在离心风机内部流场的研究方面,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解决了低负荷下风机效率偏低和振动问题;在泵与风机运行管理和节能改造方面,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并引进国外电厂先进的调试方式,对泵与风机的运行方式进行优化选择,经改造后的电厂辅机运行系统运行稳定、节电效果显著,尤其是大型轴流泵的并列稳定运行技术,属首次在国内应用,经电力部鉴定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泵与风机的运行性能监测方面,得出无节流方法监测流量、效率和功率的数学模型。
l& && & 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
& & 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主要是研究获得并保持低于环境温度的技术原理、技术路线、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低于环境温度的条件下工程应用技术。根据要求获得并保持的温度的不同,它又可划分为制冷工程和低温工程两个领域,高于120K(-153.15℃)的为制冷工程,低于120K(-153.15℃)的为低温工程。本学科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学科的地位越显重要。本学科在机械、冶金、石油、化工、食品保存、人工环境、生物医学、低温超导以及航天技术等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二级学科与相邻几个二级学科有共同的学科基础和内在联系,但又有区别于相邻学科的研究内容。本学科的有些研究内容与流体机械及工程以及化工过程机械的有些研究内容比较接近,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
我校在1981年和1986年先后获得国内首批“制冷及低温工程”的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并在1988年培养出国内第一位获“制冷及低温工程”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 & 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宽广的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知识;深入了解近代制冷与低温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动向;掌握热工信息处理和分析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必须在制冷与低温工程领域的某一方面的理论或实践上,作出自己的在学术上或工程上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胜任高等院校教学、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或科技管理等工作。
学科研究范围 :&&
& & 制冷、低温设备与系统,冻结和冻干过程机理,冷量储存及输送技术,制冷及低温系统的自动控制及计算机模拟,制冷及低温工程的测量技术和测试设备,制冷、空调与低温技术在有关领域中的应用以及节能。
l&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
材料学 080502
材料学是研究材料化学组成、组织结构、工艺和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主要任务是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材料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我校材料学方向依托电站状态检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电站材料的延寿、寿命评估、失效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目前该学科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5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入选者1名,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1名,近三年,完成和在研项目有国家863项目3项,国电公司重大项目3项,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横向项目多项。近三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1项。
培养目标:
在本门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较强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的研究发展型人才。毕业生适合在电力,机械和新材料领域从事电厂部件状态评估与延寿,失效分析,电厂金属监督和新材料开发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研究方向:
亚微米、纳米表面工程,电厂高温金属失效,高温材料性能与寿命评估,电厂金属材料的劣化、磨损、腐蚀与防护,先进结构材料及电厂金属材料,高温燃料电池材料及特性,核电厂金属材料,电厂材料技术经济学,电磁脉冲应用技术研究,微零件塑性成形技术,智能结构与智能材料,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功能陶瓷材料,晶体材料与物理等。
l& && &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080201
机械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几乎各行业都离不开机械设备。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各种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以及实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的理论与技术。
一、&&培养目标
在本门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的研究发展型人才。毕业生适合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及机电产品生产系统和生产过程的设计、规划、控制、监测和运营管理等技术工作
& &二、研究方向
1.数字化设计与网络制造:主要从事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包括产品数字化建模技术、基于知识的工艺设计系统、生产系统重构与仿真技术等;
2.网络制造与虚拟制造:主要从事现代制造系统的总体设计、异地协同环境下的生产调度及运行过程控制、虚拟加工和虚拟装配技术的研究等。
3.制造过程的监测与控制:主要从事自动化生产中的监控、检测理论方法与技术,包括制造中设备运行状态的故障诊断,产品表面及内部缺陷的检测方法等。
4.先进制造技术:主要从事先进制造理论和技术,包括先进制造工艺、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等有关的研究
机械电子工程&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是集机械学、电子学、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等为一体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工程学科,本学科的研究重点是机电一体化的系统总体、感知与控制等技术。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从事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方法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2.电站设备的高效传动与节能技术:主要从事基于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电站大型设备高效传动装置的研发和相应的节能技术研究。
3.智能化仪器与设备:主要从事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检测技术的智能化仪器和新型设备的研发等。
4. 动力机械设计与控制技术:主要从事动力机械系统的设计及其控制技术研究、新型动力机械研发等。
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是研究机械科学中具有共性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动态设计、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设计、智能设计、虚拟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创新设计等现代化设计方法完善和发展了传统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机械学科与仿生学、电子学、控制理论、信息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许多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了多种与机械学科密切相关的边缘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促进了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的新发展。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有:
1.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工程(CAD/CAE):主要从事数字化设计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基于现代测试技术的CAE方法及其应用、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等
2.风力发电技术与设备:主要从事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方法和相关的研究工作。
3.机械系统动特性分析:主要从事机械设备的动力学分析和设计方法等研究
4.电力电子设备的结构设计:主要从事电力电子设备的机构设计和热设计方法和相关研究工作。
5.工程机械的设计与控制:主要从事工程机械的设计理论、方法和相关研究工作。
车辆工程080204
车辆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有关汽车、工程车辆、拖拉机等陆上移动机械的理论设计与技术问题。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有:
1.车辆安全性工程:主要从事车辆安全相关的技术与装置的研究和设计。
2.车辆智能控制系统:主要从事用于车辆控制的智能系统或装置的研发。
l& && &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0
环境工程 083002
环境工程学科是我校在北京校区新组建的主力学科。在2005年底,我校与加拿大Regina大学合作建立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要开展能源与环境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心引荐北美先进的研究和教育模式,培养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有:能源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和水资源科学四大领域。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能源与环境系统规划、能源与环境污染控制、气候变化与能源系统模拟和管理、宏观生态系统热力学、恢复生态学及其生态恢复的尺度、环境分析化学、能源工业污染治理及影响评价、不确定性环境系统优化模型、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管理、地下水模型及污染物传输模拟、污染控制的优化设计、不确定性优化技术开发及环境模型方法论研究等。
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际著名的环境系统分析与环境污染控制科学家黄国和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由海外教授、留学博士后、博士和硕士为骨干的、具有国际水平和竞争能力的学术队伍。在环境系统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研究,区域与流域环境模拟,建筑与景观与生态协调可持续性规划,环境工程的仿真与控制领域,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研究等领域,其研究居国际,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作为校直属科研机构,各项科研工作正在逐步开展。中心现承担有国家&973&项目&现代城市&病&的系统识别理论与生态调控机理&,中科院项目&塔里木内陆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开发研究&,北京市项目&北京市大气污染研究&,中石油项目&石油污染环境修复技术研究&等多项重大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今年还申请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今年8月底,中心将主办&中加能源与环境部长级论坛&,在10月中旬,将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主办&荒漠化信息与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国际会议&。
l& && & 土木工程081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08140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是热能工程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本学科研究为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要求的各种人工环境。其内容包括民用与工业建筑、人工气候室中的温湿度、清洁度及空气质量的控制;为实现此环境控制的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与之相应的冷热源及能量转换设备;以及燃气、冷热媒输送系统。本专业的中心任务是在为人类和工业发展提供各种最适宜的人工环境,与此同时,降低对化石燃料的消耗,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本学科主要研究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和设备研制等有关的理论、方法和工艺。主要研究方向有:人工环境理论;人工环境系统;人工环境设备;热能利用、输配与规划,智能建筑节能技术。
其主要研究内容及特色为:
1、人工环境系统控制理论与技术:该方向主要侧重于人工环境高级别、低能耗以及多系列洁净设备与洁净室工程。
2、制冷、空调新技术:该方向侧重于新型、环保的制冷技术、热泵技术、系统及工程的研究开发。
3、建筑节能技术与装置:主要研究建筑用热计量、节能建筑结构、建筑余热回收等新技术与装置。
l& && & 水利工程 0815
水文学及水资源081501
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污染问题十分严峻,制约、影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能源,水能资源利用程度又很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作为其重要支撑条件的水资源环境问题会进一步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适应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水资源、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中涉及的理论与应用问题。
一、& &&&培养目标
在本门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的研究发展型人才。毕业生适合在水利、电力领域以及相关的科研、教学部门从事水资源、水电能源的规划设计与运行管理以及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 &二、研究方向
1.水(能)资源系统规划与管理:主要从事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包括基于可持续利用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方法与建模技术;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跨流域水电系统开发的建模与仿真技术等;
2.水电能源经济:主要从事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中涉及的经济问题的研究,包括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指标体系、水市场与水价、水电参与市场化运营的模式与规则、水电厂竟价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等研究。
3.水、火电调度自动化系统:主要从事与水电站群优化调度系统与实用模型研究开发,水、火电联合优化调度模型与实用系统研究开发等有关的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
4.水安全与风险管理理论及应用:主要从事水安全系统结构、水安全指标体系、洪灾风险预测与管理等有关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5.流体结构相互作用:主要从事泄洪雾化、瞬变流、河流泥沙、波浪理论与应用研究。
6.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监测和评估: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实施进度和移民社会经济的监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
7.水工结构数值分析:主要从事水工混凝土结构应力仿真分析方法和反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岩体渗流分析及水利水电工程渗控方案优化、拱坝应力控制标准研究、高拱坝结构优化方法和程序、拱坝抗震安全研究。
<font color="#.水电厂及泵站状态监测与优化运行:主要从事水电厂及泵站的状态监测、性能评估、优化运行、优化维护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新手上路, 积分 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 积分
在线时间3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 积分
dddddddddddddd
新手上路, 积分 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4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4 积分
欢迎报考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校部程伟良老师的硕士研究生!
程伟良,男,1965年10月生,在职博士,华北电力大学责任教授(全校(含北京校部和保定校区)总共195名责任教授),陕西咸阳人。1989年7月毕业于东北电力大学,从94年开始在华北电力大学(北京)能源与动力学院动力系长期从事热工理论基础与电站热力设备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所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为:电厂热力设备的经济运行及优化分析;广义专家系统及应用(即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能量系统集成与评价;能量系统分析与节能新技术,对应的招生专业为《热能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另外,近年也开始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及《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招生,研究方向为:空调系统的热经济性分析及优化;通风空调设备的经济运行及故障诊断;广义专家系统及应用(即人工智能的空调系统应用研究领域);高效制冷空调系统理论与技术。毕业生的分配去向一般为电力系统范围内的科研院所和电厂。
曾担任过本专科及研究生班级九门课程的授课任务:《热工基础》、《发电厂热力设备》、《热力学及热力设备》、《计算机文化基础》、《专家系统及其应用》、《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热力发电厂》、《能量系统的热力学分析》及《传热学》,并先后指导过114名本专科(包括函授)学生的毕业论文,现指导硕士研究生5名。曾独立编写教材《热工学教学参考书》(字数10千字)在校内多次使用,效果很好。著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的个人专著《广义专家系统》一部(字数为418千字)。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有国际学术会议论文8篇,一级学报18篇,被美国工程索引(EI和ISTP)收录16篇,第一作者47篇。曾同华北电力大学前院长王加璇教授一起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系统的网热力学分析方法的研究”,该项目通过了国家电力公司组织的鉴定,得到了华北电力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后又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研究项目“节能的关键科学问题”(G),其中多篇论文发表,取得了可喜成果。鉴于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成绩,曾荣获“校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近年,除正在进行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6万元)外,还完成电厂横向科研任务(15万元)两项。
近年获奖及荣誉称号具体如下:
论文《论高等学校补考、缓考及重修制度》于2005年七月二十日荣获“高等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第一作者);
2005年7月获《2005全国杰出教育研究者》荣誉称号;
2005年获《全国水利水电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4年、2005年及2006年连续获得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工作先进奖;
2005年荣获华北电力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第一完成人);
2005年2月正式出版个人专著《广义专家系统》一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7-,418千字,定价:25元);
2005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NO. .6);
2005年10月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这是在全北京市所有学会推荐的2706篇论文中经过层层评审后获得的一等奖(共计25名);
2006年7月荣获《世界杰出华人成就奖》;
2006年荣获华北电力科技成果三等奖二项:1、广义专家系统及其应用研究;2、污垢沉积和磨损的监测方法及应用研究&&(均为第一完成人);
站长通知 /2
考研题库手机估分对答案专题上线!客观题:系统已给出参考答案,你只需选“对”或“错”;主观题:根据解析,手动输入自评得分!
考研帮根据15考研师兄师姐的回帖,将政治辅导书的选择情况和推荐内容做了汇总,方便16考研er查看。
Powered by Discuz!}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