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缺磷中的磷以什么形式贮藏在糊粉层

水稻基本知识
水稻基本知识   水稻(rice)概述  水稻属于禾本科(Poaceae或Gtamineae)稻亚科(Oryzoideae)稻属(Oryza Linnaeus),一年生草本植物。人类食用部分为颖果,俗称大米。  世界上栽培稻有两个种,即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 ,又称普通栽培)和非洲栽培稻(Oryza glaberrima Steud.,又称光身稻)。前者普遍分布于全球各稻区,后者现仅在西非有少量栽培。二者的染色体数均为2n=24,同属AA染色体组,可以杂交结实。  据统计,全世界有122个国家种植水稻,栽培面积常年约21~22亿亩,90%左右集中在亚洲,其次在美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世界稻谷总产5亿吨,其中90%是在亚洲生产和消费的。   中国是水稻生产和消费大国,栽培总面积4.7亿亩(为世界第二位,印度为第一位6.2亿亩),单产每亩400kg,总产1.9亿吨(为世界第一位)。  稻米在全球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将近一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水稻具有适应性广、单产高、营养好、用途多等特点。水稻虽起源于高温、湿润的韧带地区,但由于长期的演变和分化,而今耐寒、早熟的稻种可以在北纬53&29&我国黑龙江漠黑和海拔3000米的尼泊尔、不丹等冷凉地区种植,并且具有适于各种水分供应条件的类型(深水稻、水稻、旱稻),其广泛适应性是其他任何作物所不及的。  水稻含有7-11%蛋白质,62-66%淀粉,1-2.5%脂肪和4.5-6%矿物质。精米的淀粉含量占干物重的90%,糖分占0.37-0.53%。  植物学特征 根属于须根系,有种根和不定根之别。茎一般呈圆筒形,中空,茎上有节。茎基部有7-13个节间不伸长,称为蘖节;茎的上部有4-7个明显伸长的节间,形成茎秆。一般生育期长的品种茎节数和伸长节间数较多,生育期短的品种较少。叶互生于茎的两则,为1/2叶序,主茎叶数与茎节数一致,其数目多少与品种、生育期有直接关系。稻叶可分为叶鞘和叶片两部分,在其交界处有叶枕、叶耳和叶舌。穗为复总状花序,由穗轴、一次枝梗、二次枝梗(间或有三次枝梗)、小穗梗和小穗组成。穗轴上一般有8-15个穗节,穗颈节为最下1个穗节。每个穗节上着生1个枝梗。每个枝梗上着生若干个小穗梗,小穗梗末端着生1个小穗,即颖花。水稻颖花包括内外颖各1个,雄蕊6枚,浆片2枚和雌蕊1枚。   谷粒和米粒 颖花受精结实成谷粒。谷粒一般内部含1粒糙米,即颖果。复粒品种含2-3粒甚至更多。糙米外部有内外颖包被的谷壳,颖色一般为秆黄色,也有黄、棕、褐、红、紫、条斑等色,颖的顶端为颖尖,有秆黄、黄、褐、淡黑褐、紫黑褐等色,为品种重要特征。米粒与谷粒形状近似,有椭圆形、阔卵形、短圆形、直背形、新月形等。米色有白、乳白、红、紫等色。米粒构造分果皮、种皮、糊粉层、胚乳和胚等部分。  生长发育阶段 水稻从种子萌发到新种子形成的整个一生可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生育阶段。营养生长是根、茎、叶、分蘖等营养器官的生长时期,生殖生长除营养器官继续生长外,主要是穗花、谷粒等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时期。整个生育期又可分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成熟期六个时期。   苗期 稻种萌发时,盾片膨大,胚乳中的淀粉、蛋白质等由于酶的作用而分解为糖类和氨基酸等可溶性物质,通过上皮层,进入胚部,于是胚中各部分细胞分裂增殖和伸长,使种根、胚轴、芽鞘破颖而出。   分蘖期 从幼苗的第4完全叶起到稻穗开始分化,为分蘖阶段,同时大部分的叶片和根系也都在这一期间形成。分蘖发生的早迟和多少,与品种特性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一般生育期较长的晚熟品种比生育期较短的早熟品种分蘖力强。   拔节期 到分蘖后期茎基部节间开始伸长,逐渐转入生殖生长阶段。   孕穗期 水稻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在完成光周期效应的基础上,茎秆顶端的生长点开始分化,到稻穗的花器发育完成而出穗时,一般约经历25-35天左右。   抽穗开花期 发育成的穗子抽出剑叶叶鞘。花粉粒充实成熟后2-3天稻穗即伸出剑叶的叶鞘,通常全穗出齐约需3-5天,始穗至齐穗约需5-8天。在正常情况下,稻穗抽出后当天或1-2天即陆续开花。开花的全过程,历时约1-2.5小时。稻在开颖前后进行自花授粉,约经9-12小时后开始受精,以后子房逐渐膨大。   灌浆成熟期 开花后6-7天,米粒即可达最大长度,8-10天后达最大宽度,叶片光合产物进入米粒,米粒内逐渐积累淀粉,经历乳熟、蜡熟到成熟,植株体开始变黄,黄八至九成,即可收获。   贮藏、加工和综合利用   稻谷安全贮藏的重要条件是使其含水量由收获时的24-26%,经过干燥处理,降低到12-14%,并使空气的相对湿度达50-75%,以适于长期贮藏,否则谷堆容易发热而霉坏变质。  稻的贮藏分贮谷和贮米两种,中国以贮谷为主。贮谷因有谷壳保护,米的食味较易保持,且较耐贮藏。稻米以食品为主要用途。亚洲人以米为主食,用量约占稻米总生产量的86%。米的食用方式因地区习惯、季节而不同。精米的淀粉含量占干物重的90%,糖分占0.37-0.53%。经过发酵,便能制成各种发酵产物,其中大量生产的有米酒(如中国有名的绍兴酒)和米醋。种子主要用于稻作再生产,约占全部稻谷产量的1-2%。  稿秆(稻草) 农业上用量最大的为牛的冬季饲料、积肥原料和编织草绳、草袋、草鞋等,其次如用于农村建筑、牲畜垫圈及保暖防寒材料。工业用途主要为造纸和制造纤维等的工业原料。   稻壳(砻糠) 稻壳及其衍生物用途甚为广泛。   米糠和糠油 米糠的用途也很多。可用于调制上等食料和调料如味精、酱油等;制药业方面,米糠中富含维生素B1,为治疗脚气病的特效药,还可提取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E等。米糠的糠油含量约为15-25%,其用途分为工业原料和食料两方面。 水稻的起源和稻属分类   栽培稻起源于野生稻。非洲栽培稻起源于长雄蕊野生稻,亚洲栽培稻则起源于普通野生稻。国内外文献关于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有种种说法,主要有印度起源说、喜马拉雅山东南麓起源说和中国起源说。   稻属(Oryza),隶属于稻族(Oryzeae Dumort.),目前公认由2个栽培种(亚洲栽培稻种,O.sativa L.;非洲栽培稻种,O.glaberrima Steud.)和20个野生稻种组成,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丁颖(1957)根据对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演变和对古籍的研究,认定中国栽培稻应分为籼亚种和粳亚种,并根据品种的光温反应、需水量以及胚乳淀粉特性等,在籼粳亚种下,分为早、晚,水、陆,粘、糯等16个变种(即五级分类法)。程侃声(1986)根据杂交亲和力的高低、生态分布、形态特征及栽培利用上的特点,将亚洲栽培稻按种-亚种-生态群-生态型-品种作5级分类,在粳亚种以下为爪哇稻(热带粳稻,Javanica)、光壳稻(nuda)及普通粳群(communis),在籼亚种下为早中稻群(aus)、冬稻群(boro)及晚稻群(aman)。 稻作区划(rice area marking)   为科学地揭示和掌握各地水稻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复杂的地域差异,可以通过对稻作生产的区间差异性和区内一致性的研究,将其分片划区,并分别阐述其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存在问题和生产潜力,提出发展方向,这对因地制宜指导水稻生产和开展水稻育种、栽培的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中国稻作区可分为北方稻区和南方稻区两块,北方稻区以粳稻为主,南方稻区以籼稻为主。全国稻作区又可分为6个稻作带:  1.华南湿热双季稻作带:位于南岭以南,包括云南西南部、广东中南部、广西南部、福建东南部、台湾全省。本带地处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北回归线横穿中北部,属季风热带及亚热带湿润气候。其主要特征是高温多雨,夏季长而炎热,冬季温和偶尔有寒冷天气,雨量充沛,沿海多台风大雨,西部干湿季明显。本带是全国水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全年日平均气温都在10℃以上,稻作期间平均气温为22-26℃,高于其它稻作带,稻作生长季节&10℃的积温为6,500-8,000℃,南部超过8,000℃。由于稻作生长季长,总日照时数达1,400-2,200小时,日照百分率40-60%,光合辐射总量为40-45千卡/厘米2。本带稻作期间雨量充沛,总降雨量大多在1,100-2,000毫米。本带稻作带多分布在江河沿岸冲积平原、谷地冲积盆地,以及丘陵、山区的坡田、梯田和台田。以种植双季稻为主,约占全带稻田面积的60%。耕作制度有双季稻与小麦、油菜、甘薯等复种的一年三熟制,或一季稻与旱作,如甘薯、花生、大豆、小麦等复种的一年两熟制或三熟制,以及水稻与甘蔗等的二年至四年的水旱轮作制度。栽培品种以籼稻为主,部分山区亦有粳稻栽培,台湾省栽培粳稻较多。本带高温多湿的环境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稻瘟病和三化螟是本稻作带的主要病虫害,并且台风频率高,不利于稻作生产。  2.华中湿润单、双季稻作带:位于淮河、秦岭以南,南岭以北,包括江苏、安徽的中南部,河南、陕西的南部,四川的东半部,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的全部,广东和广西北部的南岭山区,贵州的榕江地区,福建的中北部和上海市。本带是全国稻作面积最大的地区,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稻作面积占全国稻作面积的65.7%,稻谷产量占全国稻谷总产的66.2%。本带地形复杂,江河湖泊众多,灌溉方便,土壤肥沃,稻作历史悠久,精耕细作经验丰富。地跨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春夏多雨,夏季炎热,冬季较冷,四季分明。稻作期间平均气温为21-24℃,稻作生长季节&10℃的积温为4,500-6,500℃,总日照时数各地差异较大,为900-1,600小时,同样日照百分率30-60%,光合辐射总量为30-48千卡/厘米2,总降雨量大多在750-1,300毫米。本带稻作带多分布在江河、湖泊沿岸冲积平原和丘陵、山区的坡田、梯田和台田。以种植一季稻为主,耕作制度复杂,南部稻作区多为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三熟(包括绿肥、稻、稻),北部稻区多为稻麦两熟制或冬作、双季稻一年三熟。由于稻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不同,稻作种植制度比较复杂多样。栽培品种以籼稻占多数,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是本稻作带的主要病害,主要虫害有三化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  3.西南高原湿润单季稻作带:位于我国大陆西南部,包括贵州大部,云南中北部,以及四川西部和青海全部,西藏的零星稻区。本带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属季风亚热带和温带湿润高原气候。由于地势高低悬殊大,稻作气候生态的主要特点是呈明显的立体分布,热量差异大。海拔2,700米以下,&10℃的积温在3,000-6,500℃的地区有稻作分布。贵州高原稻作期间的平均气温为18-24℃,气温日较差为9-10℃。云南高原稻作期间的平均气温仅有17-22℃, &10℃的积温为3,000-6,000℃,海拔低的河谷可达6500℃以上。本带稻作生产的日照时数差异大,东部的贵州高原多孕雾,光照不足,稻作生长季节总日照时数为950-1,1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全国最低值,仅为30-38%。稻作生长季节的光合辐射总量为20-30千卡/厘米2。东部青藏高原和四川西南部高原山地稻作生长季节日照稍多。云南稻作期间总日照时数为1,050-1,440小时,光合辐射总量为25-30千卡/厘米2,高于贵州高原,低于青藏高原。本带稻作生长季节总降雨量,地区间差异也很大,在300-2800毫米范围。耕作制度随着海拔的变化也有所不同,一般以稻麦两熟为主,海拔400-800米以下,水热条件好的地方,也有种植双季稻的。稻种资源丰富是本稻作带的特色,被誉为世界稻种的宝库。栽培稻品种以海拔高差形成自然籼粳分界线,1,400-1600米为籼粳交错种植区。云南和贵州还有一些陆稻栽培。本带病虫害种类繁多,病害有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以及纹枯病等,虫害有稻螟虫、稻瘿蝇、稻纵卷叶螟、稻杆潜蝇等。  4.华北半湿润单季稻作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包括辽宁的辽东半岛、内蒙古东南和南部、天津、北京两市,河北的张家口至多伦一线以南,山西全省,陕西秦岭以北的东南搭补,宁夏固原以南的黄土高原,甘肃兰州以东部分,山东全省,河南北部,以及苏、皖两省淮河以北地区。本带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稻作期间平均气温为21-23℃,&10℃的积温为3,500-4,500℃,总日照时数达1,200-1,600小时,日照百分率40-60%,光合辐射日总量为35-45千卡/厘米2。本带稻作生产上最突出的矛盾是春旱和后期低温,总降雨量大多在400-800毫米,比南方各稻作带显著偏少,并雨量的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8月。本带稻田种植制度较单纯,只种一季稻,品种以中粳稻为主,搭配中籼、杂交籼稻。病害以稻瘟病、白叶枯病较为严重,虫害有稻蓟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  5.东北半湿润早熟单季稻作带:位于辽东半岛西北与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包括黑龙江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吉林省,辽宁省的北半部。本带水系有黑龙江、松花江、鸭绿江、辽河等流域,水源较丰富,气候夏季温和、冬季严寒,属季风中温带和寒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热量较少。稻作期间平均气温为17-21℃,&10℃的积温小于3,500℃,总日照时数达1,000-1,250小时,日照百分率55-60%,光合辐射日总量为24-35千卡/厘米2,总降雨量大多在300-600毫米,西部在450毫米以下,地表水源亦不充足,东部降雨稍多,灌溉条件较好。本带稻田种植制度均为一年一熟制,品种属早粳稻。病害以稻瘟病较为严重,虫害有稻潜叶蝇、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  6.西北干燥单季稻作带: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以西部分,内蒙古全境,甘肃西北部,宁夏的北半部,陕西的西北部,河北的北部,以及新疆全部。稻田面积仅占全国稻田总面积的0.5%,是全国稻作面积最小的一个带。根据水分条件对稻作生产的影响,有可划分为东部半干旱稻作区和西部干旱稻作区。本带属中温带干旱及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日照充足,降水稀少,稻作期间平均气温为18-22℃,&10℃的积温小于2,200-4,000℃,总日照时数达1,200-1,600小时,日照百分率65-70%,光合辐射日总量为30-40千卡/厘米2,总降雨量大多在30-350毫米,南、北疆稻区主要靠高山雪水与泉水灌溉,但由于灌溉水的水温往往低于气温,不利于水稻生长发育。本带稻田种植制度主要为一年一熟制,由于各地热量条件差异大,反映在品种类型上也有很大差异。河西走廊、银川平原与河套平原以中熟早粳为主,北疆以早熟早粳为主,而南疆早熟中粳为主。病害以稻瘟病较为严重,虫害主要有水蝇蛀,从全国水稻病虫害情况来看,本稻作带的病虫为害最轻。稻种资源(rice germplasm resources)   稻属遗传资源十分丰富,据估计,全球仅亚洲栽培稻资源就有14万份不重复的种质。经过70年代和80年代在亚洲和非洲主要产稻国家的数次大规模考察和收集,目前全球约保存42万份稻属种质(包括重复)。国际上,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包括长、中、短期的稻属遗传资源保存体系,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负责全球稻属遗传资源的收集与保存,以亚洲栽培稻和野生稻为主,西非水稻发展协会(WARDA)负责非洲栽培稻和野生稻,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CIAT)负责保存拉丁美洲的稻种资源。  我国分布有稻属的1个栽培稻种(亚洲栽培稻种,O.sativa L.)和3个野生稻种(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 Griff.;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ll.;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 Baill.),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稻种资源极其丰富。经过50年代中期,&六五&、&七五&期间三次大规模的稻种资源普查、收集及&八五&期间对重点地区的补充收集,获得各类稻种资源6万多份,包括栽培品种、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目前,我国稻种资源编目数已超过7.5万多份。  供人类研究利用的所有稻属植物。包括稻属野生种、古老农家(地方)品种、改良品种、突变体及遗传测试材料等。  1.野生稻种的染色体组型:稻属是一种古老的植物,现今热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都有稻属不同野生种存在,稻属共有22个种,其中2个为栽培种,即亚洲栽培稻(或称普通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或称光身栽培稻),其余20个种均为野生稻。细胞染色体数(2n)分24和48两类。染色体组型有A、B、C、D、E、F六个组,栽培稻及其近缘种如普通野生稻、尼瓦拉野生稻、巴蒂野生稻、长药野生稻都具有AA染色体组,2n=24。药用野生稻(2n=24)及所有的2n=48的野生稻如小粒野生稻、高秆野生稻等,都具有CC染色体组,其另一组为BB或DD或EE或FF。  2.稻种资源的收集和交换:中国稻种资源的收集始于本世纪50年代,后经70-80年代补充征集,经鉴定、归类,编入国家稻种资源目录的共有61355份,其中地方品种46877份,引进品种6383份,育成品种2443份,野生稻材料4603份,杂交稻三系材料1039份。  印度约有2万份。美国在7000份上下。日本约为1300多份。菲律宾约保存1000份。斯里兰卡2500多份。泰国6739份,经整理,选出2434份基本类型。西非共约收集为7000多份稻种资源。国际水稻研究所征集到1.2万份。到1983年,该所搜集到稻种资源计有亚洲品种6.7万份,非洲品种2600份,野生稻1100份和遗传测试材料690份。水稻的遗传(inheritance of rice)   稻的遗传研究始于20世纪初。1908年V.Stock首先在爪哇进行了水稻的遗传实验,其后印度、美国、日本和中国的科学家分别在籼稻和粳稻上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工作,水稻遗传研究的进展是较为缓慢的,通过对于性状遗传的深入研究,绘制了12个连锁图。还利用三体开展了连锁群与细胞学上可鉴别的染色体的对应关系研究。  栽培稻通过花药培养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水稻可通过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获得,也有自然发生的,60年代中期起,先后有一些学者分别从粳稻和籼稻的三倍体植株的分离后代中获得了全套初级三体。水稻单体虽自50年代起即有发现,因其不育而无从利用。  连锁群 1917年F.R.Parnell研究了水稻的性状连锁关系,1921年山口弥辅发现了米粒糯性与稃尖色的连锁。1928年赵连芳曾对糯性与稃尖色、长护颖与小穗外形、紫稃尖与紫叶鞘进行连锁遗传研究,确定了3个连锁群。其后,主要集中于稻株各器官的花青素着色以及形态结构的特殊变异上的研究。60年代初期,长尾正人和高桥万右卫门首先提出了粳稻的12个连锁群,稍后B.Misro等对籼稻也鉴别了部分连锁群,结果认为籼粳稻的连锁群及其标记基因顺序都是相互一致的,有关出穗期迟早、抗病虫的基因都已绘制在连锁图上,耐寒性和低温发芽能力与其他标记基因的相关性亦已发现。通过不断揭露性状间的连锁关系,定会有助于水稻育种工作的开展。经多途径测定和多年研究资料的积累,经典基因连锁图已日趋完善,将142个形态标记定位于12个连锁群上。  然而,由于形态标记的数目极为有限,其构建成的经典遗传图谱远不能完全满足育种的需要,因此,遗传学家们一直在寻求新型的遗传标记,如生化(酶)标记、DNA分子标记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许多分子标记(如RFLP、RAPD、AFLP、SNP等)都用来构建分子遗传图谱。2001年,中国科学家成功地完成并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张籼稻全基因组物理图谱,从分子水平开展的水稻功能基因组成的DNA序列与功能研究已列入国家&863&和&973&重点项目。2002年,我国科学家独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基因组数据库,这是仅次于人类基因组数据库的第二大基因数据库,也是目前水稻基因研究工作中存储基因数据最全的数据库。下一步将进行功能基因组研究,基因芯片技术将扮演重要角色。  水稻性状遗传 了解水稻的形态、发育、生理、生化等性状的变异及其遗传规律,对于水稻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水稻的性状有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之分。芒、叶色、落粒性等性状为质量性状,受少数主基因控制,易受环境条件影响,杂种后代分离可按一定比例分组,常用来作经典遗传图谱的遗传标记。产量、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品质等性状为数量性状,受微效多基因控制,易受环境条件影响,杂种后代分离不能明确分组,呈连续分布,其遗传规律必须用一定的遗传设计和生物学统计方法来研究。大多数与育种目标有关的性状属数量性状水稻育种(rice breeding)   水稻育种是以稻种资源为材料,采取人工手段(人工杂交、理化诱变、组织培养等)创造变异,从分离世代或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性状稳定的新品系进行鉴定,从而为生产提供优良新品种。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然杂交率(1-4%)极低。性状稳定后一般容易保持其遗传纯合性。育种方法大致有5种:  1.选择育种:对于生产上长期栽培的地方品种,由于自然变异、天然杂交等因素造成种性混杂,从中以个体(单株或单穗)为基础,进行分离比较,选出最优的品系,继续在生产上使用。  2.杂交育种:对于存在某些缺点的品种,选择具有互补性状的其他品种或亚种进行人工杂交,通过基因的重组或导入,从分离世代中选出经济性状比原种优越的个体,进而培育出新品种。  3.杂种优势利用:利用&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或两系,产生强优势的杂交种子(F1)直接应用于生产,利用其杂种优势,称为杂种优势利用或杂交稻育种。  4.倍性育种:利用水稻染色体组的差异或倍性,导致水稻性状的变异,从中选育新品种的方法,称为倍性育种,包括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是通过增加水稻染色体的倍性而使水稻性状发生变异。单倍体育种是对杂种F1的花药(粉)培养,诱导单倍体,在加倍成纯合二倍体,从而可加快育种进程,提高选择效率。其中以后者效果最为明显。  5.诱变育种:利用&射线、X射线、激光、快中子等物理因素以及芥子气、EMS、NMU等化学诱变剂处理稻的种子或幼苗,使之产生基因突变,从而育成新品种。  目前水稻育种方法仍以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为主,其它方法为辅。随着水稻生产的发展和对水稻新品种要求的提高,传统常规育种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育种的要求。虽然在历史上通过矮化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在产量方面实现了两次水稻育种的大突破,但现代水稻育种主要育种目标在于高产、优质、多抗和适应性广。为实现水稻育种的第三次突破,特别需要有新的育种思路,发掘优异新资源,改进育种方法和手段。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水稻育种带来了新机遇,特别是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更加引人注目。水稻基因图谱的构建为水稻分子育种奠定了良好基础,预示着水稻育种新时代的到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粮食生产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主要稻区出现优质米供不应求现象。育种目标由高产为主转向优质、高产、多抗并重,并加速培育优质米,面向外销。我国优质稻面积发展速度快,但达到国标品种优质比例较低。2001年,全国优质早稻面积为4600万亩,占早稻总面积的50%左右。但从品种来看,优质率仍较低。中国水稻研究所在刚刚结束的国际水稻大会上公布的数据表明,在我国普遍种植的1000多种水稻中,达到国家三级标准的不足10%。目前全国各省自行评定出的优质水稻品种数量较多,但多数品种种植面积不大,真正有种植规模的品种数量不多。从全国整体来看,优质稻生产与加工均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布局。从一定意义上说,目前我国各省优质稻面积的发展速度与普及率不能代表我国稻米品种的优质率,优质稻米的品质改良还需进一步加强。南方双季稻地区早籼的培育更加强调提高米质。北方也要求耐旱耐寒的水、旱稻或适于旱种的早熟品种的培育,以适当扩大稻作面积,改变农村的食物结构。   水稻矮化育种  以降低秆高、改善株型为主要目标的水稻高产新品种选育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的水稻品种改良事业进入了矮化育种的新时期,是世界上选育和推广矮秆稻种最早的国家。  矮秆品种较之高秆品种具有如下优点:(1)植株矮,有效穗较多,谷草比大,产量高;(2)根系活力强,抗拉力大,伤流量大;(3)基部节间短,上位节间被叶鞘紧包,生育后期茎鞘含钾量高,抗倒抗折力强;(4)叶身短而厚,开张角小,在齐穗期和成熟期仍能保持较大的叶面积系数;(5)叶片含氮量高,营养生长期间的茎鞘总糖积累量大,且后期转向籽粒的比例也大。  水稻的矮化是由矮生或半矮生基因所控制的,当然也时有修饰因子的作用。水稻染色体上能发生矮秆隐性突变的基因位点有数十个之多。矮仔占、矮脚仔、低脚乌尖、矮脚南特及其衍生品种,所具有的单一隐性半矮生基因都是sd1。由于sd1的多效性,它非但制约着秆高,而且也造成分蘖的增加和叶片的直立。与sd1非等位的材料中,绝大多数性状很差,如生活力弱、植株太矮、分蘖少、穗伸出度差、灌浆不好、谷粒小等。在育种上并无利用价值。在当前世界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矮秆良种间,其矮生基因基本上是等位的,亦即这些品种均具有相同位点的隐性主效半矮生单基因sd1。因此,开发新的水稻矮源并及时加以利用,是避免矮秆良种遗传单一化从而带来遗传脆弱性的重要研究课题。  杂交水稻育种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国外已早有人研究。1958年,日本东北大学的胜尾清以中国红芒野生稻与日本粳稻藤坂5号杂交和回交,育出了带中国红芒野生稻细胞质的藤坂5号不育系;1966年琉球大学的新城长有以印度籼稻Chinsurah BoroⅡ与中国台湾粳稻台中65杂交和连续回交,育出了Chinsurah BoroⅡ细胞质的台中65不育系、保持系和同质恢复系,实现了&三系配套&,但由于杂种优势不强,或制种问题等,未能大面积用于生产。其他国外学者已做过一些研究,但因各种原因而没有取得突破。  最先取得突破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是我们中国,因此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成就居世界领先地位。早在1964 年袁隆平从洞庭早籼稻中找到雄性不育株,首先揭开了国内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1970年李必湖等在海南崖县普通野生稻中找到花粉败育雄性不育株,以之选育出野败型不育系,并在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从1976年开始在生产上试种强优势组合,一般比当地常规良种增产15-20%,深受农民欢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91年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达2.64亿亩,占全国水稻面积的55 %,单产每亩达437.0kg。目前杂交水稻的面积仍占全国水稻面积的一半左右。  杂交水稻的杂种优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 根系发达,吸收力强;②植株长势旺盛,分蘖力强;③穗大粒多;④适应性广。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目前有三种:  三系法:用不育系作母本,授予保持系花粉,以繁殖不育系;用不育系作母本,授予恢复系花粉,制成杂种一代,作生产用种,即所谓的&三系配套&。这是目前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主要途径,但制种程序复杂,种子成本高,配组受恢保关系制约。  两系法:这类不育系的不育性受光照、温度条件的影响,在不同条件下表现为可育和不育,分别进行繁殖和制种,达到一系两用,即只用不育系和恢复系,而省去了保持系,因此,这种方法制种程序简化,组配自由,配组不受恢保关系制约,应用前景看好,但其遗传背景复杂,繁殖和制种受光温条件影响,限制了其发展,至今仍未取代三系法。  化学杀雄法:利用化学药剂以一定的浓度,在一定的时期处理,杀死雄性器官-花药(粉),但不影响雌性器官-柱头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雄性不育而进行制种的方法,称为化学杀雄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由于是一种生理性的雄性不育,可以广泛选择应用亲本,组配自由,制种程序简单,风险小。但该方法也存在缺点,一是杀雄效果易受气候条件影响,二是目前生产上利用的杀雄剂甲基砷酸盐的杀雄效果还不理想,制种产量和杂种纯度均不太高,并对环境有一定污染,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尚有待筛选出高效无毒的杀雄剂。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  用恢复系作父本和不育系杂交,生产杂交种子的过程,叫做杂交水稻制种。自1973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并投入大田生产以来,从最初每公顷制种几十千克产量到现在每公顷制种二、三百千克的产量,经历了一个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形成阶段、迅速发展阶段、比较成熟阶段,说明了杂交水稻制种的生产潜力是很大的。由于不同的纬度,不同的海拔,不同的杂交组合,在制种技术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按一种模式去操作。各地应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和不同的杂交组合对一些技术措施和指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  1. 选好制种田  制种产量高低和质量好坏与制种田选择得好坏关系很大。  (1)选好制种田。制种田要根据隔离条件的要求,选择水利条件好、排灌方便、阳光充足、病虫害少、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的大面积成片田制种,避免用望天收田、山冲冷浸田、锈水田、山荫田、烂泥田、新开田和病害重的田作制种田,特别注意要没有水稻的植物检疫对象,如细条病、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等。   (2)搞好隔离。水稻花粉粒小而轻,能随风飞扬,花粉的传播距离很远,在风力较大的情况下,可传播几十米,甚至上100米。制种田周围50米以内,除父本外,不应有其它水稻品种,才能使不育系在开花期间,只接受单一父本的花粉,保证种子的纯度。制种时的隔离方法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空间隔离。空间隔离就是利用空间距离进行隔离。制种周围100米以内,不能种植其它水稻品种,包括与制种组合相同的杂交组合。  第二种时间隔离。时间隔离就是制种的扬花期,同周围其它水稻品种的扬花期措开。  第三种用父本隔离。就是在制种田的周围100米的范围内,种上制种组合的父本,作为隔离。  第四种屏障隔离。屏障隔离就是用障碍物和高杆作物做隔离。如山坡、树林、房屋和甘蔗、玉米、高梁、红麻等进行隔离,阻挡周围非父本水稻品种的花粉传播到制种田。  2.安排好&三期&  &三期&是指正确的播种期、适时的插秧期和最佳的抽穗扬花期,其中选择父母本最佳的抽穗扬花期,使花期相遇,是关系到制种产量高低和成败的关键。杂交水稻制种方式较多,主要有春制、夏制和秋制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制种,首先要根据父母本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安排好它们的抽穗扬花授粉期。其次要根据父母本各自从播种到始穗所需要的天数、叶龄、有效积温倒推,算出父母本的播差期和播种期。再次要根据父母本各自的适宜秧龄期确定出适宜的插秧期。  3.培育适龄多蘖壮秧  (1)做好秧田。秧田要选择土质好,肥力中上等,背风向阳,排灌方便,远离村庄,禽畜不易危害的田块。秧田要做到田平、沟直、泥融。1.6米开厢,沟宽17厘米、深10厘米,四周开好围沟,如果是春制,还要准备好农膜拱架等。秧田要多施有机肥,在播种前10~15天,每公顷施猪牛粪或人粪尿1千克作基肥,播种前一天,每公顷再施600~750千克磷肥、357千克钾肥、150千克碳酸氢铵作面肥。  (2)种子处理。浸种前要抢晴将种子翻晒1~2天,增加种子的活力。筛选种子,除去混杂于种子中的发芽谷粒、泥块、病粒等。浸种时先用盐水选种,除去秕谷,再用百分之五十的多菌灵500倍或百分之五十的托布津1000倍液,也可以用百分之二十的强氯精300倍液进行种子消毒,药液一定要浸没种子,浸种消毒时间12~24小时,然后用清水洗净药液后再进行浸种。  (3)稀播匀播。秧田播种量的多少,对秧苗素质影响极大。稀播匀播能提高秧苗素质,培育出多蘖壮秧。一般来说,秧田播种量要根据母本及各期父本要求的秧龄长短来定,秧龄长的可以播稀些,秧龄短的可适当播密些,具体每公顷秧田的播种量可用公式计算:   秧田播种量(千克/公顷)=(50-秧龄天数)&7.5  (4)秧田肥水管理。  4、施足底肥,合理密植  (1)施足底肥,配方施肥。  (2)扩大行比。行比是指繁殖田或制种田父本与母本行数的比例。行比愈大,母本就愈多,基本苗数就多。一般来说,早熟组合,父母本行比2:12~14,中熟组合2:14~16,迟熟组合2:16~18。各地视具体情况而定。  (3)适当密植,插足基本苗。一般来说生育期短、植株矮的杂交组合制种时可适当密植,而生育期长,植株较高的杂交组合制种时要适当稀植。各地高产制种经验说明,增加种植密度比扩大行比效果要好。父本的株距13~20厘米,行距33~40厘米;母本的株距10~13厘米,行距13~17厘米。父母本均以插两粒谷苗为宜,父本每公顷保证基本苗插到60万左右,母本225万苗以上。两期父本的,每行一、二期父本两窝相间栽插,父本要栽&围边父本&,就是制种田周围插一圈父本,以保证田边的母本有充足花粉授粉。     5、加强田间管理,搭好丰产苗架    制种田的丰产栽培主要是以壮秧、足苗、增穗、增粒、增重为目的。一般分为前期管理和后期管理两个阶段。     6、父母本花期预测与调节    父母本的生育期除受父母本遗传特性所决定外,同时还受到气候变化、土壤性质、秧苗素质、秧龄长短、插秧深浅、肥水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使父母本的抽穗期比原计划提早或推迟,造成花期不遇或不能全遇。因此,必须在原先安排的播差期基础上,认真搞好花期预测,及早发现问题,争取主动,及早采取调节措施,以达到花期全遇的目的。    (1)花期预测的方法。根据各地的经验,花期预测的方法很多,如幼穗剥检法、叶龄余数法、幼穗与颖花长度预测法、叶龄对应法、双零叶法、积温推算法、播始期推算法、葫芦叶预测法等。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幼穗剥检法和叶龄余数法。   (2)花期的调节方法。根据父母本之间生育特性的差异和对水、肥等敏感程度的差异,在花期预测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栽培措施,改变父母本的生育进程,从而保证花期相遇。经过花期预测,如果发现父母本花期相差3天以上,就应采取措施,进行花期调节,调节花期宜早不宜迟,以促为主,促控结合的综合措施。    ①肥水调节。②化学药物调节。③机械损伤调节。④借父传粉。    7、采用综合措施,提高母本异交结实率    (1)科学使用&九二0&。    (2)父母本剑叶过长的要轻割叶。   (3)促使父母本花时相遇。  (4)采用适宜的授粉技术。    8、适时收获,确保种子质量    杂交水稻种子纯度好坏直接影响杂交优势的强弱和产量高低。因此,从种子生产开始,直至收、运、贮、售等过程中都要十分注意严格防止生物混杂和机械混杂。中国水稻(Chinese rice)   中国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水稻年种植面积约2860万公顷,占全球水稻种植面积的1/5;年产稻米1.85亿吨,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1/3;单位面积产量达到6.35吨/公顷,比全球平均产量高65%。  中国还是稻作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浙江河姆渡、湖南罗家角、河南贾湖出土的炭化稻谷证实:中国的稻作栽培至少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  中国科学家在矮化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的杂交水稻、超级稻育种、水稻生物技术研究等方面,均走在世界的前列。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以矮秆、抗倒伏、高产等系列品种的育成,标志着中国进入水稻矮化育种新纪元,这些高产矮秆抗倒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导致了亚洲国家的水稻&绿色革命&。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育种家选育成功三系杂交水稻,单产比常规品种增加10-15%;九十年代,以光(温)敏雄性核不充基因为核心的二系杂交水稻获得突破并开始大面积推广。目前,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已被亚洲各国引进和利用,并对世界水稻生产作出杰出贡献,  2001年,中国科学家成功完成并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张籼稻全基因组物理图谱,《科学》杂志称这一成果为&水稻领域的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对&新世纪人类健康与生存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在中国,从分子水平开展水稻功能基因组的DNA序列与功能研究,已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应用水稻转基因技术育成的转基因水稻,已进入田间释放和环境安全评估阶段;水稻遥感估产模型和水稻主要病虫害计算机预测等信息技术,已生产应用。  所以,中国在水稻方面可以称为稻作历史古国,水稻生产大国,稻种资源富国,水稻科技强国。水稻生产知识(knowledge of rice production)   水稻&两性一期&  水稻由于起源于低纬度的热带地区,形成了适应高温和短日照生态环境的特性,也就是说,温度高、日照短能促进其生长发育。水稻品种抽穗期是由品种感光性,感温性和短日高温生育期(简称&两性一期&)所决定。感光性就是品种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特性,即品种受日照长度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的特性,短日照能促进水稻幼穗分化和抽穗开花。感温性就是品种受温度影响而改变其发育进程的特性,高温能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短日高温生育期就是品种对短日高温综合作用的反应特性。  水稻是喜温的短日性作物,在短日高温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较快,缩短从播种至抽穗的日数;在长日低温条件下,则生长发育较慢,延长从播种至抽穗的日数。品种在短日高温下的最少抽穗日数称为短日高温生育期。  了解水稻以上特性,对于水稻品种的引种栽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日照长短与纬度有关,温度高低与纬度、海拔有关。在水稻生长季节,我国北方日照长,温度低,而南方日照短,温度高,因此,水稻品种南北相互引种,生育期将发生变化。从南引向北,生育期延长,宜引早熟品种;从北引向南,生育期缩短,宜引晚熟种。但水稻生态类型不同,异地引种,反应有一定差异。  水稻季节生态型   根据稻种对温光反应的不同,而划分的适于不同季节生长的生态型。由于水稻对温度和光照反应的多样性,不论籼稻和粳稻都可分为早、中、晚稻三种季节生态型。每种季节生态型又可根据熟期早晚分为早、中、迟熟三类。   晚稻为生育期较长,成熟季节较迟的类型,其感光性强,需要有晚秋时期的短日照条件方能出穗晚稻是由野生稻演化而形成的基本型,而早稻和中稻是由晚稻在温度较低和日照较长环境下形成的变异型。晚稻成熟时正值秋季,白天温度较高,夜间温度较低,有利于稻穗灌浆成熟,稻米品质往往较优良。   中稻是生育期中等,在早秋季节成熟的类型。大多中粳品种感光性中等,短日高温生育期多数较短、少数为中。由于中粳感光性中等,出穗日数因地区和播期不同而变化较大。由于中籼感光性弱,短日高温生育期中至长,各地播种至出穗日数变化较小而相对稳定,因而品种适应范围广,可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之间相互引种。   早稻是生育期较短、成熟季节较早的类型。东北的一季粳稻以及长江以南稻区双季稻中第一季早、中熟品种多属于早稻类型。由于早稻感光性弱,只要温度条件能够满足水稻生育,无论在长日照或短日照条件下均能正常出穗成熟。  双季稻  在同一块稻田里,一年中种植和收获两季水稻的一种稻作制度。按其栽培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双季连作稻、间作稻和混作稻等。  双季稻在中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最早见于公元前3世纪的《山海经》的记载。一般认为,古籍中常提到的&两熟稻&和&再熟稻&包括再生稻、混作稻、间作稻和连作稻等,反映了中国稻作缺席制度的多样性。双季稻的出现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力资源,增加粮食产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水稻栽培技术(rice cultivated technology)   我国稻作区地域广阔,自然气候、品种类型千差万别,其栽培技术也有很大差异,但总的看来都要包括以下主要环节:   1.选择优良品种(组合):根据各地自然气候特点,水稻生产发展的要求,选择适合本地的优良品种或组合,目前一般来说,要求品种优质、高产、抗多种病虫害及不利环境,适应性强。   2. 精心处理种子, 科学浸种催芽    (1) 种子精选和消毒。先将种子翻晒1-2天, 这样既可增强种皮透性, 增进酶的活性, 提高发芽率,又可使种子含水量一致,使其发芽率整齐一致。晒好后的种子用清水选种,以去掉极不饱满的种子和有黑粉病的种子。    选种时应注意,不要用浮力较大的泥水和盐水选种,而只要用清水选种,这一点与常规稻选种有所差别。因为杂交稻种子即使是饱满度不足,仍可用来做种,只要它不丧失发芽率,采用浮力较大的泥水或盐水选种,容易将有发芽能力的不饱满种子选走,造成浪费。    种子消毒方法可用0.1%~0.2%的&401&浸种1~2天, 或用稀释1000倍的50%多菌灵浸种1~2天, 或者用300-500倍强氯精浸种。注意催芽前要先在水中预浸10小时左右捞起, 洗干净, 以免影响发芽。    (2) 催芽 催芽就是控制一定的温度、水分,使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提早发芽的一种措施。水稻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7℃~38℃, 而早稻催芽一般都在气温很低的春季, 必须采取一定的保温方法进行催芽。早稻破胸阶段所需的适宜温度不要超过38℃, 催芽以26℃~28℃保温催芽较好。催芽的过程一般可划分为露白前、露白到齐根、齐根到齐芽、齐芽后炼苗等几个连续的阶段。催芽时应掌握好&高温破胸、适温催根、保湿催芽和摊凉炼芽&的原则。  3. 适期播种, 培育多蘖壮秧    俗话说:&秧好半年禾&。说明秧苗好坏,对水稻整个生长发育及产量有着重要作用。杂交早稻本田基本苗数比常规稻要少,只有通过培育带蘖壮秧以蘖代苗,以低位大分蘖成大穗来弥补穗数的不足、实现高产。 与直播相比,育秧具有很多好处,它既可以缩短本田生育期,充分利用土地和季节,增加复种指数,解决季节矛盾,又可让水稻苗期在小面积的秧田生长,便于精细管理,确保质量。通常所说的壮秧,一般具有以下形态特征:①秧苗矮壮,茎基扁蒲,叶身挺立不弯,移栽后返青快,分蘖早,分蘖健壮;②根多发白,发根力强,白根多,无黑根和腐根;③叶色青绿,不浓不淡,无虫伤及病斑;④生长整齐一致,清秀健壮。应做到以下几点:    (1) 稀播、匀播 根据研究,秧苗的单株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生产率、单株千粒重、茎基宽、发根力及氮糖含量等均随播种量的增加而明显降低,说明稀播是提高秧苗素质、培育壮秧的关键。秧田播种量以每公顷225~300千克为好。为保证稀播、匀播,要做到带秤下田,按畦定量。秧苗达1.5~2.0叶时移密补稀, 匀苗促蘖。    (2) 薄膜覆盖 可增加秧田积温促进分蘖发生。适时早播,温度偏低,易受冷空气袭击。要想解决早播与低温的矛盾,采用地膜(或薄膜)覆盖是个好办法。薄膜覆盖以搭架为好。薄膜秧比露地育秧带蘖数多,秧苗素质优,且随着覆膜时间的延长,叶龄、苗高、带蘖数增加,特别是能增加低节位分蘖,还可提早成熟1~2天, 产量也有所提高。揭膜时间宜在5叶期左右,根据天气情况而定。    (3) 用多效唑处理秧苗促分蘖 多效唑处理秧苗或种子,能控制苗高,促使秧苗分蘖,提高秧苗素质。多效唑控长促蘖技术简便易行,且效果稳定,具体做法是:在秧苗一叶一心期(约为播种5天后)施用,迟施效果差。施用前1天放掉秧田水层, 次日按生育需要用水。施药量为每公顷1500千克浓度为百万分之三百的药液最好。如果用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每666.7平方米(1亩)用量为150~200克加水100千克, 应用足量药液均匀喷雾。另外,还可用多效唑浸种,方法是用百万分之三百浓度的溶液浸种12小时, 10克15%的多效唑加水5千克可浸种子7.5千克。   (4) 采用两段育秧 由于前作的影响, 在不得不推迟插秧的情况下, 如果秧龄超过40天, 最好搞两段育秧。两段秧秧苗素质明显提高。    (5) 注意配方施肥 施足基肥, 增施磷钾肥是增多分蘖的重要一环。根据试验,在秧苗30天秧龄时,施磷肥与未施磷肥秧苗比较,单株绿叶数多1片, 单株分蘖多1.2个, 带蘖株率高50%以上。施肥方法是:每公顷用人粪尿7500千克, 225~300千克磷肥,75~150千克钾肥作基肥, 一段秧在2叶1心时每公顷施纯氮45~60千克作断奶肥, 5~6叶时施纯氮90~105千克作保蘖肥, 插秧前3~4天看苗施起身肥,以利大田早分蘖。小苗两段秧第一段寄秧前喷施适量磷酸二氢钾。    4. 适时移栽, 合理密植    水稻的适宜移栽秧龄(播种到移栽期间秧苗生长天数),因品种特性、播量、育秧季的光温情况、营养条件、育秧方式及移栽方法不同而有差别。当移栽时日平均气温低于17℃时, 土温低于15℃, 不利于根的生长。若维持时间较长, 易出现&座蔸& 现象。因此, 移栽不宜过早。适宜的移栽秧龄是5.5~6.5叶, 此时秧苗素质的理想株形是:叶片直立,秧苗富有弹性,白根多,茎基扁平,带分蘖,百株地上部分干物重3克以上, 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能力。    适宜的栽插密度是水稻获得高产的中心环节,合理的密度应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秧苗素质等等因素来综合分析确定。要大面积高产,必须保证单位面积上有一定的有效穗数。而不同的组合,经济性状不同,穗粒结构的比例不一样。实践证明,要获得高产,一般要在争取多穗的基础上攻大穗,走穗粒兼顾的路子。    一般栽插密度可选择10厘米&23厘米(3寸&7寸)、10厘米&27厘米(3寸&8寸)、13厘米&20厘米(4寸&6寸)、13厘米&23厘米(4寸&7寸)、17厘米&20厘米(5寸&6寸)等规格。分蘖力较强但穗型小的组合,如威优49等,每公顷要插足基本苗150万以上, 分蘖力较弱但穗形大的组合,如威优35, 每公顷应插基本苗120万以上, 象威优38等组合, 分蘖性中等, 相应基本苗应在每公顷135万左右。插秧时,每穴插3~4苗(含分蘖苗), 也就是若平均每根谷苗带1个分蘖, 则每穴插2粒种子的秧苗。    5. 合理施肥, 足底早追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说明肥料在作物的生长发育、甚至产量高低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具体的施肥方法、施肥量必须根据土壤、品种特性和生育阶段来决定,即所谓因时、因地、因品种制宜,才能获得高产和高效。施肥上既要保证前期早发,以保证有效穗,后期又要补肥,防止其早衰,以获得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夺取高产。   首先,基肥要足。基肥是水稻插秧以前施用的基本肥料。它的作用是使栽秧后秧苗早生快发,另外也可改善土壤结构的肥力水平。基肥应用有机肥如绿肥和饼肥与化肥兼顾使用,以防止土壤过早脱肥。移栽时天气温度较低,需要少量速效肥料作面肥施在土壤表层。总基肥量占大田总施氮量的60%左右。    其次,追肥要早。分蘖肥要早施而且要用速效肥,以利分蘖早生快发,一般双季杂交早稻在移栽后5~7天追施, 三熟制杂交早稻在移栽后3~5天就追施,此次追肥主要施用氮肥,用量占大田总施氮量25%~30%。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应浅水或放干水撒施,并在施用后进行一次中耕除草,以利植株根系的吸收,减少肥料流失,充分发挥肥效。    第三,穗肥要巧。穗肥的作用是促进颖花多分化,并保护颖花的发育,以增加颖花数,提高结实率。具体施用时期是在倒三叶出生时和在剑叶展开时分别施用一次,而且以第二次施肥为主。应当注意的是,如果在幼穗分化时未见脱肥,应少施或不施,以免引起徒长、倒伏。施用穗肥应选用速效氮肥。    第四,适当施用粒肥。粒肥的作用是增加植株叶片含氮量,延长叶片的功能期,防止早衰和死亡,增加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光合作用产物及运转效率。粒肥的氮素施用量一般不超过总施氮量的10%~15%,并配以适量钾肥。若抽穗扬花期施肥,必须避开开花时间,最好在下午撒施。此后施用粒肥,应尽量采用根外追肥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应当注意,对长势较旺的贪青田,粒肥只能喷施磷、钾肥,不能追施氮肥。    6. 科学管水,适期收获    在正常的条件下,总的原则是浅水插秧、寸水活蔸、薄水分蘖、适时晒田,孕穗及扬花期浅水勤灌,后期干干湿湿,防止断水过早。水分管理上应促早分蘖和分蘖成穗。插秧期至返青期灌寸水(3.3厘米)以利护苗,有利于早发根、早返青,防止因插秧造成的根、茎、叶伤害而导致叶尖枯死;返青后用薄皮水,以利提高泥温,促进扎根快发,力求在插后20~25天尽早达到计划穗数的苗数。当达到计划苗数后,应及时排水搁田(晒田),控制无效分蘖,防止无效分蘖争夺养分。晒田既不能过早,过早会使大田达不到高产的有效穗数,过迟又会造成无效分蘖多、群体过大、田间阴蔽,诱发病虫害,甚至倒伏减产。晒田必须是&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如果在已达计划苗数,应及时晒田,晒田晒到田中微裂,白根跑面即可。    孕穗期至开花期田中要保持浅水层,坚持浅水灌溉、湿润壮籽。灌浆成熟期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以湿为主,以提高土壤供氧能力,保持植株根系活力,达到以根保叶的目的。后期要注意勿断水过早, 以免造成部分籽粒充实度不好, 秕粒数增加。    一般情况下,只要季节允许,收获期标准应等到成熟度达到95%以上才开始收割。    7. 注意病虫草的综合防治, 做到丰产丰收    水稻病虫害防治至关重要, 应坚持预防为主, 因地制宜地利用耕作、栽培、化学、生防等措施综合防治。在播种前应进行种子消毒,以防种子带病;在秧田期注意防治稻蓟马;大田期主要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等。搞好杂草防除。水稻病害(rice diseases)   水稻病害是指真菌、细菌、病毒、线虫侵染水稻致病和非侵染性生理病害。世界上生长在水稻上的微生物约230余种。中国发生的侵染性病害中,已知真菌病约50种、细菌病4种、病毒病8种、线虫病10种。其中稻瘟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稻区,也是中国稻区的重要病害;稻纹枯病各稻区普遍发生,以长江流域为害较大;稻白叶枯病主要分布于亚洲、?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糊粉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