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大卫科赫 david koch(Robert Koch)原则。

robert koch 的贡献_百度知道
robert koch 的贡献
我有更好的答案
霍乱菌的发现者,医学家,曾获得1905年若贝尔生物学罗伯特 科赫,是德国队细菌学家,结核菌,医学奖
罗伯特 · 科赫 ( Robert Koch ,
),德国医生和细菌学家,世界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905 年,科赫以举世瞩目的开拓性成绩,问心无愧地摘走了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主要事迹:
1872 年,科赫在波兰被任命为地区医疗官员,在那里他发现炭疽热是一种地方病。炭疽热上的研究被公开之后,在科恩( Ferdinand Cohn )的赞助下,科赫的论文也得到了发表。科赫在文中明确地指出细菌是导致这个疾病的“元凶”。科赫的研究确立了疾病的细菌起源理论。
科赫在世界上第一次发明了细菌照相法。他先将细菌干燥固定,再用甲基蓝进行染色,然后为他们照相。他还使用盖玻片制备了永久装片。
科赫在使用液体培养基做实验的不利中苦苦挣扎之后,发现了其他方法。他第一次使用无菌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robert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查看: 4097|回复: 3
本帖最后由 sunlight 于
09:55 编辑
科赫法则是伟大的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年)提出的一套科学验证方法,用以验证了细菌与病害的关系,被后人奉为传染病病原鉴定的金科玉律。它为病原微生物学系统研究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可能多少已经受到现代研究方法的冲击而显得意义不再;但是作为一种研究思路,对人们建立严谨的思考习惯还是极有意义的。
科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包括:   
1、 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且在健康者体内不存在;   
2 、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得到纯培养(pure culture);   
3、 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4、 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柯赫法则(Koch postulates)又称证病律,通常是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其具体步骤为:⑴ 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的存在;⑵ 该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⑶ 所得到的纯培养物能接种到该种植物的健康植株上,并能在接种植株上表现出相同的病害症状;⑷ 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这种病原生物的纯培养,且其性状与原来分离的相同。如果进行了上述4个步骤,并得到确实的证明,就可以确认该生物即为该病害的病原物。
科赫法则的理论缺陷
1893年发现有些霍乱带原者以及伤寒玛莉等案例并无任何症状表现,因此科赫后来又将第一条原则后半删去。后来在小儿麻痹、疱疹、爱滋病、丙型肝炎都有类似发现,甚至今日几乎所有医师和病毒学家都认同小儿麻痹病毒只会对少数感染者造成瘫痪。   
第三条原则也同样不尽完美,科赫本身也在1884年发现霍乱、结核等疾病未必能在不同个体产生相同表现,以今日之观点,爱滋病毒无法感染CCR5 Δ32基因删除的个体。   
科赫法则发展于十九世纪,是以当时技术水平能用来辨认病原体的技术通则。但科赫生活的年代,已有许多疾病明显和某些物质相关,却无法符合这套法则的检验。而过于信任这套研究方法的学界,也在无法透过培养基分离培养病毒的情况下,导致病毒学发展窒碍难行。
目前,已有不少疾病证实为某种病原体造成,却不能满足柯霍提出的理论。因此,虽然科赫法则在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持续对微生物诊断有所帮助,但目前已不要求必须完全符合四项准则考验的研究了。
柯赫氏法则已被移植并成为植物病理学中一项经典法则
柯赫法则同样也适用来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只是以某种怀疑因素来代替病原物的作用。例如,当判断是缺乏某种元素引起病害时,可以用适当的方法补施该种元素;如果处理后植株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即可确认病害是因缺乏该元素所致。
<p id="rate_49"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经典&威望 + 1 点
" class="mtn mbn">
<p id="rate_0"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精品文章&金币 + 10 金
" class="mtn mbn">
本帖最后由 老朽 于
10:34 编辑
这四个法则在应用方面有什么意义?
伟大的科赫总结的“科赫三原则”
第一条:这种细菌要恒定的与该病的病 理症状有关;
第二条,能在病人中找到这家伙并把它揪出来,分离,培养,纯化;
第三条:把这家伙放到健康的寄主上也能引出相同的症状和病理特点
这是一个经典的法则,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在内涵也在更新之中。
概括为:在相同条件之下,可重复再现该事物。此外,愿听#3鬼才实习超级版主老师讲述其新内涵。谢谢!
本站特邀版主: |
| 本站管理员: |
Powered by临床微生物学问答题大全 doc临床微生物学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临床微生物学问答题大全 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朱苏宝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60.医学科学家罗伯特 . 科赫是怎样发现结核杆菌的?
  1882 年 3 月 24 日 这一天,在柏林生理学学会上,伟大的医学科学家罗伯特 . 科赫( Robert Koch
)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上讲坛,缓缓地打开他那富有历史意义的篇章,开始讲演。据当时在场的学者后来回忆起那天的情景时这样写道:当科赫宣布发现了结核分枝杆菌时,全场先是数秒钟的鸦雀无声,继之突然爆发出狂热的掌声和欢呼,全体起立,一些人奔向讲坛祝贺他的成功。著名的病理学家魏尔啸( R. Virchow )多少年来坚持认为“瘰疠”和“肺痨”是两类病因不同的,但是,他在那天会议上却代之以沉默。会后他戴好帽子、系好斗蓬默默地步出了会场。科赫发现结核菌,其试验方法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达到了高超的水平,在科学试验基础上的逻辑推理堪称“天衣无缝”。同年刊载于《柏林临床医学期刊》上的“结核病病原学”及他早年( 1876 )刊载于《细菌、生物学杂志》上的关于“杆菌病原体”的论述,两者均被科学界列为经典著作至今不朽。
  科赫的伟大成就,源于他献身科学的高尚品德和严谨治学的崇高精神,才使他获得了如此的硕果。 1881 年,科赫赴伦敦参加第一次国际医学会议,会上讨论了结核病在全世界流行的情况,正如他在那篇著名的报告中所说的:“在我所处的时代,人类死于结核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七分之一。在这一点上超过了几次造成世界性或洲际性大流行的令人色变的和病。”于是结核病被喻为“白色瘟疫”,瘟神所到之处,大片的人群倒了下来!究竟是什么病魔如此肆无忌惮地吞噬着善良的人们呢?科赫感到自己作为一个细菌学者的重大责任,为此,决心找出结核病的病原菌来,以造福人类。无疑,发现结核病病原菌的重大意义,在于人类向结核病作斗争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新的起点。
实验室原是厨房
  也许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伟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出这样的人间伟绩的。年轻时的科赫,住在仅有四千居民的 Wollstein Bomst 地区,环境条件十分艰巨。他克服种种困难,利用厨房布置起一间简陋的实验室。 28 岁生日那天,他妻子送给他一台显微镜,他又买了很多小鼠,开始了他艰苦的实验室工作。
  科学之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科赫将结核病人的排泄物给动物进行接种,接种 3 ~ 4 周后再将动物杀死。这时能在动物肺内发现一些灰色结节,再把结节压碎,涂在盖玻片上进行检查。他的研究一次比一次深入,一次又一次地变换研究方法。每一次都希望发现结核菌,但均告失败。他毫不气馁,失败,再实验,再失败,工夫不负有心人,严谨治学,一丝不苟,不畏艰难的科学求实精神,终于使他获得了成功。从科赫完整的实验记录中可以看到,他一共研究了 98 例人体结核病、 34 例动物结核病,接种了 496 头实验动物,取得了 43 份纯培养,并在 200 头动物中进行菌毒试验。不知从多少次失败中才获得成功!是年他才 39 岁。
  使人惊奇的是,科赫在科学上能够创造富有想象的哲理,通过科学实验成为人们确信不移的、可以目睹的事实。科赫十分留意观察生活中发生的细小事物,当他发现夫人的剩余食物中会长“毛”时,这些“毛”让这位科学家产生了探索的灵感,决心从“毛”中探求出奥秘。于是他又想如何让病原菌不仅在显微镜下涂片法能检查到,而且也能在培养基上像长“毛”一样长出来。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他曾经培养出炭疽杆菌。接着他又开始了新的尝试,用自己辛勤设计的培养法,反复实验观察,希望培养出结核菌。科赫在研究工作中,难能可贵的还在于他的恒心。在多年的研究中,他培养出的微生物,一般都在两三天内就能生长出来。可是,在培养结核菌时,却发生了不同的情况,多次培养均不生长。他不断改进和变更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再培养到 5 天、 6 天、 9 天还不生长;再改进,再实验,又改进,又实验,仍不见结果!如果没有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如果没有坚定信念,如果没有没有顽强的意志,一般人很可能将培养皿弃之不顾。但科赫却没有这样做,他尽可能地从思考中排除任何偏见和情绪的干扰,再接再厉,探索改进。也许在造就科学家和凡人之间只有一纸之隔,具有献身科学、坚毅不拔、严谨治学的精神和必备的品德,使科赫不知道在经过多少次的失败、改进和累计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观察后,结核菌终于被“感动”而开始生长了,这使得科赫如获至宝、乐趣横生、雀跃不止。
  在微生物的实验方法上,科赫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创造了一系列细菌学检查方法,如盖玻片和载物玻片细菌检查法;悬滴方法;细菌的固定和染色;浇注平碟培养法及细菌照相技术等。至今这些方法仍沿用于微生物学的检查技术之中。 1882 年科赫还提出了著名的“科赫氏三法则”,这就是: 每一例病例必须能发现该病的病原体应用培养基能培养出该病原体的纯种;以培养出的纯种病原体注射于动物可以使动物产生同样的病患。这一对于传染病与病原体关系所确定的研究“法则”,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今都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今天,科学家们不是正遵照这“三法则”在费尽心机地寻找 SARS 病原体并取的初战告捷吗?
  罗伯特 . 科赫 1843 年出生于德国汉诺威( Hanover )州的哈尔茨( Harz )山的克劳斯塔( Clausthal )村。科赫在当地中学毕业后入哥丁根大学,攻读数学与自然科学,后又习医。 1866 年荣获医学博士学位,时年 23 岁。
&1882 年科赫发现结核菌之后,他又孜孜不倦地投入对结核病的研究,他发现豚感鼠在了结核菌后,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会呈现不同的反应,这一发现被人们称之为著名的“科赫现象”。
  1890 年 11 月,科赫又研制出了一种被认为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结核病的培养物”, 1891 年他把这种结核菌液体培养的过虑液叫做结核菌素( OT ),为结核病的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武器之一。
  科赫发现结核菌和研制出了结核菌素,也为之后卡尔美特( Calmette )和介兰( Guerin )研制卡介苗作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贡献。在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之后,科赫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1896 年起,他又应英国等邀请,赴南非研究牛热病、、黑水病和采蝇病; 1898 ~ 1899 年,他到过意大利、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研究儿童疟疾; 1903 ~ 1905 年,他到南非罗得西亚领导了的研究; 1906 ~ 1907 年他到东非作“睡眠病”的考察研究。他所到之处,都受到所在国的热烈欢迎。 1904 年科赫被选为德国科学院院士; 1905 年他以发现结核菌这一对人类巨大的贡献荣获了诺贝尔医学奖而誉满全球; 1908 年,在日本东京为他竖起了神龛,给予他最大的的荣誉。 1910 年 3 月科赫突发心赃病。 5 月 27 日正当他整装坐在阳台上欣赏落日余晖时,突然安静地离开人间!享年 67 岁。
  科赫以他一生的奉献而永载史册!
  时间老人又把我们带回到 20 世纪。在科赫发现结核菌 100 周年时,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与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 IUATLD )定每年 3 月 24 日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发表于: 20:59
看了这篇文章,我很感动。向科赫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信在许多的科学家和广大的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结核一定会得到有效控制!
(来自四川省电信的网友)
朱苏宝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朱苏宝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朱苏宝大夫提问
朱苏宝的咨询范围: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及肺心病等呼吸病的诊治;肺科疑难病症的诊治及鉴别临床微生物学问答题大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临床微生物学问答题大全
临&#8203;床&#8203;微&#8203;生&#8203;物&#8203;学&#8203;问&#8203;答&#8203;题&#8203;大&#8203;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监督的基本原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