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工大工商学院招聘写给老师的话话机械工程专业,英国留学生硕士,想当老师。

学校简介  英文名: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校训:团结、求实、勤奋、创新
  安徽工业大学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安徽省重点建设大学;以工为主,工、经、管、文、理、法等六大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和招收海外留学生资格,是教育部批准的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院校之一。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马鞍山钢铁学校,1977年原冶金工业部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华东地区唯一一所冶金行业本科院校——马鞍山钢铁学院,1985年更名为,隶属于国家冶金工业部。1998年9月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0年10月经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安徽工业大学。学校是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自2005年开始,该校专业陆续进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目前,安工大所有57个本科专业整体进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是安徽省5个全部专业一本招生的高校之一(分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工业大学),并且在河北省和河南省进行一本批次招生
学校简介  英文名: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校训:团结、求实、勤奋、创新
  安徽工业大学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安徽省重点建设大学;以工为主,工、经、管、文、理、法等六大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和招收海外留学生资格,是教育部批准的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院校之一。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马鞍山钢铁学校,1977年原冶金工业部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华东地区唯一一所冶金行业本科院校——马鞍山钢铁学院,1985年更名为,隶属于国家冶金工业部。1998年9月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0年10月经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安徽工业大学。学校是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自2005年开始,该校专业陆续进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目前,安工大所有57个本科专业整体进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是安徽省5个全部专业一本招生的高校之一(分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工业大学),并且在河北省和河南省进行一本批次招生[1]。
本部行政中心
学校占地面积 2850
亩,校舍建筑面积近65万平方米,图书文献资料280万册。学校现设有冶金与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数理学院、研究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以及体育部等
16 个教学单位及一个独立学院---,设有5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类特色专业5个,安徽省特色专业2个。学校现设9个博士后岗位(钢铁冶金工程、冶金物理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化学工艺、机械设计及理论、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会计学、数量经济学)引,并拥有2个在建一级博士授予权学科(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1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学科[2],4大类硕士专业学位领域(工程硕士、工商管理(MBA)、会计、资产评估),5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材料工程、冶金工程、化工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工业工程、物流工程、项目管理、动力工程、环境工程、工商管理、会计、资产评估)。有A、B类省级重点学科13个(冶金工程,材料加工工程、钢铁冶金、化学工艺、会计学、数量经济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学、热能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检验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6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
。 设有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重点研究中心,省级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4
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4个,学校还是国家“863”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依托单位。此外拥有9个功能齐全的实验中心以及15个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大型企业等合作成立的研究所。
学校在职教职工1800多人,专任教师超过1100人。其中,有双聘院士1人、教授170多人、副教授49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0多人,硕士学位教师550多人;18名博士生导师。学校现有安徽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4个,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57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45人。学校还聘请了包括12名两院院士在内的180多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近20000人(不含独立学院,专升本,专科及成人在校生)。其中本科生18000余人,研究生1330人。另外,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有在校生4460余人。
重点科研机构
  安徽工业大学目前拥有各类省部国家级研究中心、质检中心、重点实验室、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共18个。其中国家及部级5个,省级13个。
校园景色(18张)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质量检验中心1个:国家钢铁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
教育部生物膜法水质净化及利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液压振动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6个:安徽省磁性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高效建筑用钢工程研究中心、安徽工业大学分子工程与应用化学研究中心等。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4个:冶金工程与资源综合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金属材料与加工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煤的洁净转化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公司治理与运营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心。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中心1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重点研究中心。
  安徽工业大学目前建有一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马鞍山分园),是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四所入园高校之一(中科大,合工大,安大,安工大),也是安徽省3所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之一(中科大,合工大,安工大)。现有安徽工业大学精密机械加工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环保产业园三个园区。园中企业主要是结合安徽工业大学冶金、机械、自动化、化工材料等学科的优势创建的一批有特色的科技企业。其中“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3家,“马鞍山市高新技术企业”3家,
马鞍山”专精特新”企业7家。此外,我校“马鞍山惊天液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马鞍山市华骐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05年被授予“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优秀企业”的荣誉称号。主要校办产业有[4]:
  安徽工业大学科技实业总公司
  安徽惊天液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马鞍山市方圆冶金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工业大学华冶自动化工程公司
  马鞍山市华冶材料压延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马鞍山市华冶冶金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工业大学兴达科技实业公司
  安徽工业大学高科工程公司
  马鞍山市华冶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等。
本部图书馆
学校科研产业成绩显著,拥有安徽工业大学科技产业园(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马鞍山分园),实力连续10年位居全国高校百强,为安徽省4所具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之一(分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工业大学)。2008年,实际销售收入2.8亿元,出口创汇近500万美元。当年新增科研课题210项,科研成果鉴定及获奖2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文科二等奖1项,完成省部级科研成果鉴定11项。专利申请21项,授权14项(发明专利11项)。成果推广应用
35项。在2003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让当年实际收入排序”中分别列第25位。2004年,我校在全国校办产业收入总额过亿元的高校中排名第70位,在全国校办科技型企业收入总额过亿元高校中名列第57名。
  2009年,学校完成科技总经费1.1亿元。新增科研课题287项。其中省级以上纵向课题145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其中2项联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5项。新增企事业委托项目143项,经费合同额2000多万元。完成省部级科研成果鉴定18项。专利申请26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授权14项(发明专利12项)。成果推广应用35项。发表学术论文达到1000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04篇,出版专著20余部。学校科技成果孵化的科技型企业在液压振动技术、曝气生物水处理等领域,具备较强的国内外影响力,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为新的起点,大力推进“质量工程”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上一学年,我校55个班级被评为省、校先进班集体,1700
多人分别荣获省、校两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4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641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4064人获得国家助学金;发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酬金、各类困难补助1100多万元,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800多万元,受益学生面超过50%。一年多来,我校学生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比赛决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连续四届成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发起高校。扎实的本科教学工作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也使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09届研究生就业率为100%,本科生就业率为97.2%。
  继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承担“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课题后,进入新世纪以来,主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课题5项,承担省级教改立项课题88项(其中重点27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6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23项。近年来,在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中,获国家一类特色专业4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规划教材4部;获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3个,省级规划教材27部。近三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6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973、863计划14项,国务院部委项目28项,安徽省各类科技项目398项;五年来,获得各类奖项9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4项;获准发明专利24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992篇,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736篇,公开出版专(译)著、教材182部;五年平均年科技经费约7500万元。
  学校不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基于行业科技需求,以及安徽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安徽高等教育改善学科布局结构、提高水平和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工程”,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学术队伍,加大学科平台建设力度,加强学术交流,不断深化与、、、山东钢铁等企业以及地方政府间的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学校科技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科技产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利税2000万元,出口创汇460万美元。科技产业园已成为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科技成果转化和实际收入连续10年居全国高校百强之列。学校还是国家“863”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依托单位。多年来,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领域获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并迅速实现了产业化,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拥有自主产权的液压破碎机械及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并牵头制订了国家相关的行业技术标准,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成果转化和实际收入在全国高校科技企业百强排名中稳步上升。
  五年来,学生申请专利410项,获准授权205项(2项发明专利);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多项全国大赛中,我校学生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学校连续成为第九、十、十一届“挑战杯”全国赛事的联合发起高校,在亚运会、全运会、大运会等各类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最近三年来,在校学生申请专利超过500项,获准授权近230项;在
“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CCTV杯英语演讲、RobCup机器人全国公开赛等全国大赛中,连续获得优异成绩。 
  扎实的本科教学工作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使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水平处于省内高校前列。2009届研究生就业率为100%,本科生就业率为97.2%。在华东地区各大钢铁企业冶金专业的技术骨干中,有40%以上是我校冶金工程专业毕业的,马钢则达到70%。在1866名毕业生中,超过15%的比例走在中高层以上管理岗位。他们正在为我国冶金工业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部分学科特色与成果
  1998年,随着学校由原来直接为行业服务为主的部委所属高校划转为安徽省管理为主的高校,仍然十分注重从宏观上主动适应冶金行业科技、经济的发展及结构调整的需要,保持和发挥为冶金行业服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重点学科大多具有冶金行业的特色,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际密切结合的基础上,紧紧跟踪行业科技前沿,加强与冶金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了符合新一代钢铁材料研发趋势的学科特色方向,并形成了学科交叉融合的群体优势,以及相关学科硕士点的支撑。
  重点学科研究方向特色明显。重点学科大都在自己的主体领域具有突出的优势,并以行业的应用贯穿和体现其中,体现出鲜明的行业特色。例如,冶金工程学科形成了冶金理论、新工艺、新装备和二次资源循环高效利用、节能降耗与高炉长寿等特色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保持传统冶金材料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金属塑性成形、金属结构材料高性能化、能源与环境材料、金属材料表面工程、分子组装功能材料等特色方向;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形成了以煤化工、焦化副产品加工与技术为标志的特色方向;机械工程学科形成了冶金设备优化设计与故障诊断、机械液压振动装备与工程特种机器人等特色方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了电能质量控制、冶金流程自动化检测与智能控制等特色方向。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网络工程等通用性专业也与冶金行业有较大的关联度。经、管、文、法类专业也强调与冶金等工程学科相互支撑,在服务面向和内涵充分体现冶金等工程特色与背景。
  以金属熔体熔渣热力学性质和金属冶炼有害杂质元素定向脱除与控制为核心的冶金熔体物理化学基础研究,其铁基熔体热力学和动力学部分数据填补了国内外数据库的空白;冶金复合矿及其渣系清洁分离技术基于选择性控制有价元素的定向富集,实现“废物”向“资源”的转化,进而实现大宗量、高效利用;高粘着力不定型系列耐火材料组分、性能控制与制备技术填补了我国高炉喷补料空白,成为科技部推广产品;以高品质无缺陷铸坯先进技术研究为先导的高效异型坯连铸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技术,为冷镦钢、桥梁钢、车轮钢等高品质特种钢冶炼工艺开发和优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金属材料方面,围绕第二代CSP高洁净度、超均匀化、细晶粒及组织超细化、微合金化技术的研发,满足了石油平台、高层建筑和超长大桥特殊用钢的生产要求;以“管”、“轮”
数值仿真为基础的金属板管成型研究,提出拉伸弯曲矫直、矩形轧制、圆坯斜横轧以及二辊斜轧穿孔等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与应用处于领先地位。在煤加工方面,以非炼焦煤预处理提质和连续热成型低成本控制为核心的炼焦新工艺,结合配煤专家系统和焦炉清洁生产,不但有利于扩大炼焦煤资源,且引领炼焦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在过程控制方面,以冶金工业流程节能降耗、质量综合控制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依托,在热工自动化及系统、冶金生产过程特种检测、基于网络环境的控制理论与系统、电能质量控制与复杂传动系统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明确工业应用背景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具有特色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近五年,冶金学科与马钢合作开展的“热轧H型钢产品开发与技术应用研究”获得2006年度冶金技术特等奖和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效异型坯连铸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近终形异型连铸坯裂纹的形成及控制”、“马钢高炉高配比使用高铝矿”
分别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钢铁生产过程磷含量的控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准或申请的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已经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一种水合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和“烧结催化助燃剂”等专利已经转化为实际产品。各类成果鉴定7项,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高品质无缺陷连铸坯的研究中,针对我国引进的第一条异型坯连铸机生产线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引进设备和技术进行系统吸收和创新改造,大幅提高生产能力,异型坯连铸机生产实现了高效化,研究与应用水平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效异型坯连铸技术”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热轧H型钢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高速车轮钢大型夹杂物的控制研究中,对大型夹杂物的形成机理,提出用夹杂非均质形核中心和凝固过程三次夹杂物理论,解释大型Al2O3夹杂物形成的机理,解决了车轮钢大型夹杂物的危害,为我国快速车轮的开发、火车的提速提供了基本保证。在冶金过程控制的数学建模研究方面,建立了炼钢过程和炉外精炼过程的数学模型,开发出转炉炼钢静态控制模型等冶金过程控制的软件和硬件,其成果在马钢、梅山钢铁公司等国内大型钢厂得到采用。在炼钢工艺方面主要开展铁水预处理同时脱磷脱硫、特种钢冶炼工艺开发与优化、钢水炉外精炼工艺优化研究,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低碳低硅钢种生产工艺的优化研究”,开发出低成本、高等级和高品质的系列冷镦钢生产工艺。在高炉原燃料质量控制与系统节能方向,基于大高炉用原料要求和质量控制以及炼铁流程工艺系统节能降耗要求,已经形成3个具有特色与优势的子研究方向:(1)炼焦资源优化配置与冶金焦炭质量控制的相关基础研究;(2)低燃耗烧结与球团矿质量控制的技术与相关基础研究;(3)冶金焦炭制备工艺过程优化与系统节能。本研究从大高炉冶炼对焦炭质量的要求出发,剖析焦炭在高炉中的劣化原因,找出了焦炭热性质的主要控制因素,其理论与应用成果达到国际领先地位,1998年曾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焦炭光学显微结构图象分析,从煤岩配煤理论出发,预测和控制焦炭质量,2008年该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炼焦配煤专家系统,根据各企业的具体特点,增加了价格较低的弱粘煤和气煤用量,降低了炼焦成本,该技术2006年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烧结原燃料研究中,围绕高炉对精料技术的要求,结合铁矿粉造快工艺,系统地研究低了燃耗烧结与球团矿质量控制的技术与相关基础。针对铁矿石烧结过程控制复杂性问题,提出将其分解为烧结矿化学成分控制和烧结终点控制的方案;系统开发出低燃料比优质烧结矿烧结添加剂,应用于国内大型烧结生产。在炼焦过程节能方面,提出焦炉火用(有用功)分析理论,为系统节能提供了理论支撑,开发实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焦炉加热优化串级控制系统,具有节能3%~5%的明显效果,该成果2004年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熔体与熔渣性质及组元走向控制的物理化学基础方面,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3个子研究方向:(1)多元金属熔体的热力学性质;(2)低氟低钠渣系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冶金过程行为的研究;(3)金属熔体中磷含量的控制。从控制体系氧势角度分析相关脱磷问题,对氧化脱磷传统认识进行了突破,在钢液中磷含量的控制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走在全国前列,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氧势和硅含量对铁合金脱磷影响的定量规律,为工业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目前,冶金工程学科有一支水平较高的教学科研群体。42名在职教师中有教授24名、副教授11名、讲师7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26名具有博士学位、15名具有硕士学位、5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本学科拥有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1名,安徽省教学名师1名,安徽省学术带头人2名,安徽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名,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安徽省拔尖人才2名,并有12名教师获国务院或省政府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材料学与材料加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1977年开始招收轧钢专业本科生,1978年开始招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本科生。1998年材料加工工程获得硕士授予权,2005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拥有工程硕士授权资格。形成了富有特色和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1)金属塑性成型;(2)金属结构材料高性能化;(3)能源与环境材料;(4)金属材料表面工程;(5)分子团簇与分子组装光电材料。部分研究方向在国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有些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居先进行列。其中磁性薄膜研究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高自旋极化率材料研究;电子信息材料(包括电阻材料、超导材料、及电脑芯片的封接材料等)研究;新型磁性材料的磁力显微学研究。该研究较早应邀参与德国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彼特.格林贝格尔磁教授的课题组。研究的主要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hys.
Rev. B; 和Phys. Rev. B;及国内著名期刊《金属学报》。
  材料学科与工程学科有一支水平较高的学科队伍。现有在职教师66名,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7人、讲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人数38人,兼职博导3人。
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我校最早成立的学科之一,也是原冶金部较早设立的炼焦化学专业,1996年被批准为冶金部重点学科,2001年成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08年再次列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06年学科团队获得省级创新团队近五年来本学科完成科研项目9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973项目5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等省部级项目16项,以及企业重要科技攻关课题67项,年均科研总经费570万元。目前本学科承担的在研项目7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各部委类项目6项,地方政府项目1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研究总经费1140万元,其中省部以上纵向课题经费328万元。近五年来,有10项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获得省部级部科技进步等奖5项,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12项。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4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32人。专任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1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1人,省级拔尖人才3人,获全国或省部级优秀教师称号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
  机械工程学科是我校最早成立的学科之一。冶金机械专业于197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6年开始招收液压传动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1998年调整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学科点最早是与材料轧制专业同属大的教学科研领域,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力量上有着历史渊源,所从事的研究也有长期的合作。本学科在机械电子与控制领域以推动冶金装备发展的关键技术“复杂机电液压系统”为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领域以服务于大型冶金装备与安全运行的“现代设计方法与测试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以为冶金新工艺的发展提供支持的“冶金机械制造”和与材料学科相关的“先进制造学科与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工程力学领域以支撑材料制备、加工、使用的基础性研究“材料的力学行为分析、测试和破坏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在这些研究方向上,都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本学科近5年来,结合冶金行业,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高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经贸委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以及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0余项纵向科研课题;同时,承担了80余项马钢、宝钢、唐钢等国家大型企业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3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88篇;出版专著和国家、省部级规划教材6余部;获得20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研制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T/YB系列液压锤已批量生产并填补国内空白,获2004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技术进步二等奖,2006年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液压锤行业标准,现有教师55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6人、留学回国人员6人,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教师占人员总数的42%。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校优势学科之一。1978年招收工业企业自动化专业本科生,1992年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8年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模识识别与智能系统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
年获得了电气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所属二级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1996年成为冶金部重点学科,2001年成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2008年成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检测技术与仪器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实验室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本学科以冶金工业流程节能降耗、质量综合控制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依托,在热工自动化及系统、冶金生产过程特种检测、基于网络环境的控制理论与系统、电能质量控制与复杂传动系统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明确的工业应用背景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具有特色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热工自动化技术及系统针对冶金焦炉,运用专家系统,成功解决了“单炉间歇,全炉连炉”生产过程中温度场控制难题,实现了全流程火道温度优化设定。该成果已获得“国内为首创”省级鉴定及国家专利,并在全国40多座大、中型焦炉获得应用。对电弧炉炼钢,运用神经网络建立了大电流“闪变”动态模型,成功运用在马钢第二钢铁总厂电弧炉控制系统,为国内领先技术水平。
校园活动剪影(13张)
  共有专业教师 39人,其中教授12人,副高 13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硕士学位教师
14人。特聘安徽省皖江学者计划讲席教授1人,3人被评为安徽省高校学科带头人。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东区新图书馆
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瑞典、韩国以及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近几年,在派出进修、留学、访问、考察、合作科研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很多方面发展较快。每年各类海外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讲学、合作科研的人员也逐渐增多。随着国际间友好学校的建立,校际交流与合作也逐年增多,交流与合作领域也逐年拓宽,除学术交流、信息交流、出版物交流、留学生交流、访问学者交流、师资培训等项目外,还与部分学校成立联合研究所,共同开发新技术,研究新产品,目前已在冶金学科、材料学科、自动化学科、机械学科、信息学科、经管学科等领域开展校际合作科研项目。
学校与,、韩国国立昌原大学、美国郎务德大学(Longwood
University)、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Cranfield University)、英国诺森比亚大学(Northumbria
University)、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 、美国纽约理工大学(Polytechnic
University)、美国阿拉斯加大学(University of
Alaska)等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教师、留学生互派,实施了本科生中外校际合作培养项目。进行了一系列实质性的国际合作研究,目前在研国际合作项目20多项,多项被列为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从2001年开始,学校开始长期招收海外留学生,生源主要来自欧美和韩国。
  冶金与资源学院 :冶金工程、可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类(含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材料化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工工艺、、 。
  建筑工程学院:、给水与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安全工程、工程管理。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类(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2个专业)、车辆工程、工业设计、艺术设计。
  电气信息学院: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经济学院: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培养)。
  管理学院:会计系、会计学(中美合作培养)、审计系、工商管理系、财务管理系、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工程。
  文法学院:法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外国语学院:英语(商务英语与翻译方向)专业。第二外语开设有日语,德语,朝鲜语及俄语。
  数理学院:系、数学与应用数学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
  学校坐落在新兴工业城市马鞍山,别称钢城、诗城,距六朝古都南京40公里。马鞍山市位于华东地区,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是核心层城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安徽省2个长三角城市之一,另一个为合肥)。以及成员城市。 
 马鞍山市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同时拥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等荣誉,“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水陆空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马鞍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值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达到或接近长三角中等城市发展水平。在2009年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马鞍山位列第71位,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马鞍山生活质量竞争力名列全国第9位。
逸夫试验楼
山和水的工大
成长的高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给老师的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