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翘追寻流体力学之美在他身上新形成的植株将表现出出哪些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林家翘 追寻流体力学之美
  林家翘(年),应用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生于中国北京。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中国清华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布朗大学等校任教。对近代应用数学和流体力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日,林家翘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福州,其父林凯是清末铁道部文职人员, 伯父林旭是戊戌变法牺牲的六君子之一。林家翘父亲英年早逝, 他由母亲邓氏(著名教育家邓萃英之妹)抚养成人。林家翘自幼聪颖,早岁即崭露头角,1933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又以第一名毕业。   莘莘清华学子的幽幽报国心   当时的清华正是梅贻琦掌舵时期,汇集了大批从海外留学归国的著名学者,林家翘所在的物理系就有近代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大家。   1933年,初入清华园的林家翘感觉校园像个“世外桃源”。“美丽的校园、草地、建筑、设备,都是富有国际风味的;与那时候北京城内的旧式房屋,颇为不同。”在清华70周年校庆时,林家翘如此撰文回忆:“许多同学,都是在校园中第一次喝到咖啡、红茶,吃到冰激凌,并享受到二院食堂的松软玉米馒头。此外,还有许多中学时代没有见过的东西,如体育馆、游泳池、淋浴室、图书馆。这种环境,对于同学们安心求学工作,很为适宜。”   林家翘回忆,当时的大学跟国外大学的差距较小,清华好几位教授的课都讲得很好,刚从国外拿到博士学位归来的年轻人带来的知识很前沿,学生都很用功。大学一年级时,林家翘选修了萨本栋教授的大学普通物理。萨先生自撰课本,每周一次15分钟小考。   在众多老师中,对林家翘影响最深远的,是后来被称为中国应用数学鼻祖的周培源。当时周培源放弃了长年研究的广义相对论,专心于数学应用到航空上,为中国制造自己的飞机。他不仅在治学态度上影响了林家翘,而且也引导林家翘选择了研究和航空有关系的问题——湍流。林家翘曾感慨:“虽然我最后在学术界的工作方向,并未完全限于大学时代所学;但是这一段求学经验,对于我日后事业的发展,关系非常重大。”   清华毕业后的林家翘,梦想着到美国学习顶尖的科学与文化,以便让中国能够尽快步入现代国家之林。1939年,林家翘与钱伟长、郭永怀等21人同期考取庚子赔款留英公费生。因二战爆发,船运中断,一行人途经日本时受阻,折返回昆明。后来在周培源先生的帮助下,直到1940年林家翘等人才改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深造。一年后,林家翘拿到了硕士学位,受周培源推荐入加州理工大学学习,在世界导弹之父西奥多·冯·卡门教授的门下攻读博士,在大师冯·卡门的门下,走出了钱学森、郭永怀等如明星闪耀的名字,林家翘在大师的指导下研究流体动力学稳定性和湍流问题。   冯·卡门除了给予林家翘一般性的指导,还让他完成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和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海森堡的论文《关于流体流动的稳定性和湍流》中存疑部分。1944年,林家翘博士毕业时,撰写了3篇关于海森堡问题的博士论文,这些文章后来发表在美国应用数学杂志上。   因为解决了海森堡没有解决的问题,29岁的林家翘从此在学术界声名大噪。获得博士学位时,冯·卡门请林家翘到一家中国饭馆吃饭,把日后成为世界计算机之父的冯·诺依曼介绍给他。当时冯·诺依曼正在做推进电子计算机的用法,冯·卡门把林家翘所做题目拿给冯·诺依曼做,结果相同。海森堡后来评价林家翘:一个中国人运用深刻的数学方法,得到了更好的结果。   博士毕业后,林家翘先去了布朗大学,一年半后被麻省理工学院挖走。1953年,林家翘被评为教授,1966年又从教授升为学院教授。在大师云集的麻省理工,全校100多位教授中能从教授升为学院教授的不超过10人。1962年起,林家翘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应用数学领域,林家翘发展了解析特征线法和WKBJ方法,是当代应用数学学派的领路人。他将数学应用到航空和天文物理方面的研究,曾大大推动这两个领域的基础科学进程。在美国,有人将林家翘誉为“应用数学之父”,有人说“他使应用数学从不受重视的学科成为令人尊敬的学科”。   “台湾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袁旗曾到麻省理工跟随林家翘攻读博士后。林家翘给袁旗留下的第一个深刻的印象,不是他数学研究之高深,而是他物理研究之透彻。袁旗记得,林家翘决不抢人家的研究成果,他甚至一再把密度波的创始归功于林德布。其实,林德布1959年提出的密度波“非常粗略原始”,与林家翘精心构建、演绎出来的理论并不是一回事。但当麻省理工Toomre教授对密度波提出反驳时,林家翘立刻用驻波的概念挡住反驳,后来又用数学物理的框架将密度波概念建立起来,并使之发展成为可证的理论。   在袁旗的记忆中,林家翘是一副恂恂儒者彬彬君子的模样,个子不高,对人和气,一口“京片子”。其夫人梁守瀛是著名飞鱼导弹之父梁守盘的妹妹,夫妇两人同乡。梁守瀛一直在哈佛大学教中文,不仅是林家翘的贤内助,对待学生、晚辈如家人子弟一般。袁旗1966年刚到波士顿时举目无亲,是林夫人的照顾给他带来了温暖。   执着坚守科研与教育阵地   林家翘虽长期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但一直关心中国教育和科研发展。1972年,中美关系融冰之后,林家翘多次回国做学术访问,并邀请众多美国知名专家来华讲学,接受多位中国学者到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为国内培养了一批学者。   林家翘的头衔很多,诸如国际力学和应用数学权威、天体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荣退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他的一生见证了剧烈变动的中国。在人生的最后10年,他回到了母校。   2002年,86岁的林家翘决定回清华大学定居,当时他的好友、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已在南开大学创办了数学研究所。林家翘说,因为有陈省身的先例,他愿意“落叶归根”,回母校帮忙。为了推进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研究,他主持建立了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并致力于用应用数学方法进行生物学研究,他认为这个领域“充满了机会”。正如他1965年与清华校友、美籍华裔历史学家何炳棣相见时所说:“要紧的是不管哪一行,千万不要做第二等的题目。”   林家翘的理想是希望清华理学院能重回当年辉煌。据周培源应用数学中心主任雍稳安介绍,归国后,每周一和周四上午,林家翘都要去数学中心上班。2005年起虽然要靠轮椅代步,他仍坚持出席该中心每周的讨论班。他将国家发的生活费全部捐出,2007年卖掉了在美国的全部股票,400万元全部捐给数学中心。   针对国内大学的教育和科研现状,他都强调,国内应用数学和纯数学概念与区别相当模糊,大学将“应用数学”简单等同于“实用数学”,重科技,轻科学。而应用数学的核心是用数学方法解决实体科学问题,在中国它应该成为一门与纯数学有重大区别的独立学科。   林家翘对理想中的博士研究生要求太高:必须承担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工作,对所在领域有全面的了解,能熟练使用英文撰写论文并和国际同行无障碍探讨。   林家翘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有着尖锐的反思。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高等教育的成效甚低,可能与新中国建国之初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有关。当时中国向苏联学习,将所有的人才集中在一起,解决实际的问题,但不一定是学术的问题,因此可能逐渐远离了大学的主要职责。大学的主要职责应该是教育新的人才,推动新的学术发展,大学应该坚持学术第一原则,不能喧宾夺主。   面对中国学界何时获得诺贝尔奖的问题时,林家翘认为,现在中国大学的发展水平,恐怕还差一点儿,“我觉得,在中国的大学里出一个人,在中国的大学里做研究,并得到诺贝尔奖,这件事情是很不容易的。”当务之急是中国需要一批一流的大学做研究,单纯依靠一两所大学不行,需要大学整体水平提升,“目前国内比较好的大学,如清华、北大、中科大、复旦等这种水平的大学数目要加大,增加到10所左右,才能形成一个好的研究问题的环境。”   在进行校际交流时,应该明确“想了解的知识”和“想制造的东西”之间的区别。关键性的技术可能很难获取,但基础知识则是公开的,无需庞大的资金、人力投入就能走得很深。而“更要紧”、更能带来长期效果的,也恰恰是基础科学的交流学习。当然,自己首先要“练好内功”,达到能与国际同行平等对话的程度,交流合作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和国外名校交流时,最重要的就是认识彼此的优势和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太过注重实用性、以为“走在尖端和前沿”就是要引入先进技术,这是一种可能陷入短浅片面的看法。原则上先进科学应当与先进技术并重,但此中比例分配是一个比较难决定的问题。因为这个决定要基于国家需要以及人才物力和财政资源的实际情况,而这种情况也随着时代变更。   MIT的“全校必修课”是一个不妨参考的制度。在MIT,所有学生第一年必须全面学习数理化生4门基础科学的知识。“中国的教育很早就开始突出专业性,MIT的全校必修课则是先广再深。”林家翘认为,也许不一定要完全照搬这一模式,但请校外学者客观审视相关领域的教研工作,这个思路是值得借鉴的。   曾以工科成就享誉世界的MIT,如今在理学领域突飞猛进,生物等学科的发展水平更是令人刮目相看,所以和MIT的交流应该理、工兼重,理学方面尤其应该予以重视。   追逐钟爱一生的研究事业   晚年的林家翘深居简出,几乎不接受记者采访。应用数学中心的师生倒是常常可以见到他。在他卧床不起之前,他坚持出席该中心每周的讨论班,不论刮风下雨。人们常常看到他的轮椅准时出现在走廊里。他听完别人的讲座会参加讨论,持续时间通常有两三个小时。   94岁那年,林家翘为清华大学学生开讲座时提出,做科研始终要“赶时髦”关注那些热点的前沿问题。他给学生们题词:“研究自然科学是没有终点的,可以作为一生的目标,及一生的业事。”   文/张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本期精彩导读
用户分享的文章
软件产品登记证书&&软件企业认定证书&&国际联网备案登记证书&&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林家翘---永远追求第一等题目》现代文阅读答案_新炬吧考试网
《林家翘---永远追求第一等题目》现代文阅读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林家翘&&永远追求第一等题目
还没有来得及将他在生物学上的研究结果公之于众,著名应用数学大师林家翘就走了。
众多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航天学家为之震动&&多年以来,林家翘的研究工作影响着多个学科的进展。
他晚年的计划是将应用数学用到生物学上,认为这个领域&充满了机会&。在他创办的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中心,蛋白质结构是最重要的研究领域。
晚年的林家翘深居简出,几乎不接受记者采访。应用数学中心的师生倒是常常可以见到他。在他卧床不起之前,他坚持出席该中心每周的讨论班,不论刮风下雨。人们常常看到他的轮椅准时出现在走廊里。他听完别人的讲座会参加讨论,持续时间通常有两三个小时。
周培源应用数学中心副研究员洪柳在讨论班上作的一次主题报告,曾让林家翘很不满意。洪柳搜集了一些材料,对一个问题做了综述。林先生听完后&非常生气&,对他说,你讲的我都听过了,没有任何新意,&下次要还讲这些,我就不来了,除非你讲一些新的研究&。
洪柳说,他非常严谨,希望多听一些新的、前沿的东西,认为年轻学生不应该做一些大的综述,而是应该去做一些创新的东西。
对生物学发生兴趣后,林家翘读了很多生物学著作。他读过的书里做满了标记,还贴了很多便签,记有他读书时的思考。
94岁那年,林家翘为清华大学学生开讲座时提出,做科研始终要&赶时髦&&&关注那些热点的前沿问题。
周培源应用数学中心主任雍稳安告诉记者,回国这么多年,林家翘把国家发的生活费全部捐了出来。2007年,他还把一笔大概有400万元人民币的款项捐给了数学中心,那是他卖掉了在美国的全部股票。
&对他来说,没有金钱的概念。他根本就不想这些。&雍稳安说。有一次,雍稳安同林家翘谈话时发现,这位天才级的科学家,居然把自己捐钱的事情都忘得一干二净。
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曾回忆指出,年,一年级新生林家翘选修萨本栋教授的普通物理课,季终考试时,萨本栋和同仁研究某试题所有可能答法,看林家翘能否选最简洁漂亮的答案,结果林家翘的答案出乎所有教授的意料,&比预想的答案都要高明!&
1965年,林家翘应邀到何炳棣所在的芝加哥大学访问,两人见面后,林家翘说:&咱们又有几年没见啦,要紧的是不管搞哪一行,千万不要做第二等的题目。&林家翘的话代表了 &清华精神&。
林家翘生病住院,医生指出他脑袋里有淤血,必须完全休息。林家翘说,&我一天不做研究都不行&。清华的同事不得不在病床边陪他谈工作进展,才会让他稍微安心。
在生命最后几天里,林先生的大脑依然保持思考。在病床上,林家翘关心的不只是清华大学,还包括时事。他让别人为自己读报。在生病之前,他关注的媒体议题是&中国崛起&,为祖国的进步而振奋。他不但读报,还会在报纸上做标注,把自己的看法做成笔记,夹在文件夹里。
林家翘家里最多的就是文件夹,柜子上、书桌上都是。每隔一段时间,他就提醒秘书,自己的文件夹又用完了。半个月就会要再买三五个。
在林家翘人生的文件夹里,流动稳定性理论是重要的一页。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他在流体力学的流动稳定性和湍流理论方面的工作带动了一代人的研究和探索。
台湾已故的天文学家袁旗是林家翘的学生。他生前曾撰文回忆,因为流体动力学稳定性理论,林先生在流体力学界中的外号是&不稳定性先生&。
他说,林先生决不抢人家的研究成果,总是会把他人的研究结果公平地归于其创造者。他甚至一再把密度波的创始归功于林德布,其实林德布教授提出的密度波&非常粗略、原始&,与林先生精心构建、演绎出来的理论不是一回事。
&不稳定性先生&以97岁的一生游走多个领域,成了天才式传奇人物。
他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导师是著名的导弹之父西奥多?冯?卡门。人们至今津津乐道,从大师冯?卡门的门下,走出了钱学森、郭永怀、林家翘等光彩闪耀的群星。
郭永怀的夫人李佩有一次当众回忆,在钱学森、郭永怀、林家翘当中,&最聪明的是林先生&。
坐在轮椅里、白发苍苍的林家翘认真地纠正这位老友:&我是用功的那种&&不敢说是聪明。&
《中国青年报》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晚年的林家翘深居简出,为了省出时间出席应用数学中心每周的讨论班,几乎不接受记者采访。听完别人的讲座还会参加讨论,持续时间通常有两三个小时。
B.林家翘先生对学生要求很严,他不主张学生对别人的东西做一些泛泛的综述,而主张去做一些创新的东西,如果他对别人的报告不满意,他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来。
C.林家翘先生对金钱没有概念,他把在国内的全部收入捐了出来,还捐出了卖掉在美国的全部股票的收入,他甚至把自己捐钱的事情都忘得一干二净。
D.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林家翘先生的大脑依然保持思考,他不但读报,依旧关心清华大学,关心时事,还会在报纸上做标注,把自己的看法做成笔记。
E.本文通过记述林家翘人生的若干片段,表现了他多方面的个性特征以及在科学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的感人形象。
(2)人们称林家翘先生为&不稳定性先生&,为什么?(6分)
(3)林家翘先生&永远追求第一等题目&的精神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4)林家翘是世界著名应用数学大师,别人认为他的成就来自他的聪明,他却认为来自自己的&用功&。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在下一页 新炬吧考试网()整理
上一篇:下一篇: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实用类文本阅读《林家翘——永..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实用类文本阅读《林家翘——永远追求第一等题目》(附答案)(2)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应用数学大师――林家翘传
I S B N :978-7-214-10640-7
作&&&&者:孙卫涛
译&&&&者:无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
定&&&&价:15.50元/本
内容简介:
林家翘先生学贯中西、著作颇丰,被公认为当代国际应用数学泰斗、世界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他提出的流动稳定性和湍流理论曾解决了困扰科学界多年的“海森堡猜测”问题。林家翘先生也致力于推动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于晚年返回母校清华大学,主持创立“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为新一代科研人员提供了平台、指明了方向。本书系统梳理了林家翘先生在求学与科研各个阶段的经历,全方位展现了这位学术大师的人生轨迹。全书约10万字,分14章。
作者简介:
孙卫涛,男,1975年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市,现任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著有《弹性波动方程的有限差分数值方法》一书。
刘俊丽,200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2009年下半年开始在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中心工作,担任林家翘先生的秘书以及中心秘书。在此期间与中心副研究员雷锦志合作翻译《英语科技写作》一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
林家翘先生祖籍福建,1916年出生于北京。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随即留校担任助教。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深造,1941年获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从1947年起,历任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教授、学院教授、荣誉退休教授。自1951年起成为美国国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62年起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林家翘先生被公认为当代国际力学和应用数学泰斗,世界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他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流动稳定性和湍流理论,解决了困扰科学界多年的“海森堡猜测”问题。他和西奥多&冯&卡门(Theodore von K?/SPAN&rm?/SPAN&n)一起提出了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谱理论,对早期湍流统计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随后的60年代里,林家翘先生和他的弟子徐遐生教授共同创立了星系螺旋结构的密度波理论,成功地解释了盘状星系螺旋结构的主要特征,并为实验观察所证实,克服了困扰天文界数十年的难题。
林家翘先生一生学贯中西,著作颇丰,对我国和世界科学研究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其深远影响为后世所称道。他多次获得科学界的杰出荣誉,这包括1954年和1960年两次当选古根海姆会士,获得美国物理学会的奥托&拉波特奖;1975年,获得了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铁摩辛科奖,以表彰他“对流体力学特别是流动稳定性、湍流、超流氦、空气动力学和星系结构的杰出贡献”;1977年,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应用数学和数值分析奖;1979年,获得了美国物理学会的首个流体力学奖;1981年,被麻省理工学院推选获得小詹姆斯&R&基里安学院成就奖,以表彰他在“发展更全面的应用数学方法”领域的极具影响力的成就。林家翘先生还曾担任美国数学学会应用数学委员会主席、工业和应用数学学会主席等重要学术职务。麻省理工学院称赞他:“无论美国还是中国的应用数学发展,他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年来,林家翘先生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1972年,他作为美国华裔科学家代表团副团长,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访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此后,林家翘先生经常访问中国,邀请众多知名专家讲学,还推动了中国学者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和研究。
序2002年,林家翘先生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为了推进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林先生在清华主持创立了“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倡导蛋白质结构折叠问题的理论研究。虽然已是耄耋之年,林先生仍然不知疲倦地工作,为年轻研究人员树立了榜样。在他的带动下,一批朝气蓬勃的科学工作者正在发奋图强,朝着林先生开辟的崭新研究方向不断努力前进。
本书作者一位是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的青年研究人员,一位是林家翘先生的秘书。无论在治学理念、人生态度方面,还是在具体学术研究方面,作者都受到林先生的极大影响。面对林先生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博大精深的科学成就,如果说为林先生著书立传,作者深感自己才疏学浅,深恐难以胜此重任。然而,作者心中又时时涌起一种“得良言而不敢独享”的感受,总希望能将林先生的教诲和启迪与大家分享。
林家翘先生就撰写此书之事与本书作者有过多次面谈,最终确定由林先生口述往事,作者做记录。这对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受益匪浅的事情。因为两位作者能随着林先生的讲述,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漫游,以旁观者的身份,感受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同时作者也采访了林家翘先生的家人、朋友、同事和学生,以尽量如实地再现大师成长的足迹,尽最大努力记录下发生在这位学术大师身边的故事。如果内容不够完善,还请读者原谅。
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林先生的太太梁守瀛女士、女儿林声溶女士及其亲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为作者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资料。书中部分史料信件由加州理工学院档案馆和清华大学档案馆提供,在此表示感谢。同时,作者也得到了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和高等研究中心各位工作人员的鼓励与热情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本书的顺利问世是不可想象的。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目&&& 录:
第一章& 少年英才崭露头角&& 2
第二章& 大学时代厚积薄发&& 10
第三章& 西南联大峥嵘岁月&& 21
第四章& 多伦多之行&& 31
第五章& 海森堡猜测&& 38
第六章& 年轻的中国教授&& 51
第七章& 星系密度波理论&& 68
第八章& 华裔科学家访问团&& 76
第九章& 恩师周培源&& 90
第十章& 中国需要发展应用数学&& 97
第十一章& 叶落归根老骥伏枥&& 109
第十二章& 琴瑟和同携手一生&& 117
第十三章& 书卷多情似故人&& 126
第十四章& 大师远去精神长存&& 132
附录&& 137
试读章节:
(试读截断)
版 权 页:陈十一院士的成果被流体力学世界名著&普朗特流体力学&引用
已有 1398 次阅读
|系统分类:|关键词:普朗特流体力学 陈十一
中国学者陈十一院士的成果被流体力学世界名著&普朗特流体力学&引用&&近代力学的奠基人德国科学家普朗特Prandtl于1942年出版了当时唯一的一本流体力学著作,&流体力学概论Prandtl – Führer durch dieStrömungslehre.&, 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后来出版了12版, 是流体力学领域最重要的著作,研究成果能被这部著作引用一直是流体力学领域的荣誉.陈十一的成果被该书的第十, 十一和十二版引用. &自从该书1942年出版到现在的70年, 只有少数几位华人学者的成果被该书引用, 比如第六版中有钱学森, 林家翘(美国), 吴耀祖(美国)和袁绍文(美国). 第十, 十一和十二版引用了林家翘, Y Chen(美国), 冯元桢(美国), 易家训(美国)和陈十一(中国).&引用情况l第十版: 英文版353页l第十一版: 第304页 (中译本), 普朗特流体力学基础,科学出版社, 2008l第十二版: 英文版406页&&流体力学概论&介绍普朗特流体力学一书是普朗特的著作,与1942年初版,到1957年共出了版5版. 普朗特逝世后,他的几个学生[Klaus Oswatisch 和 Karl Wieghardt] 又按照原著的论述系统, 增补了许多新的内容, 仍用原书名于1965年出版, 作为原著的第六版, 后来他们又增补至第九版. 当第九版绝版时, 德国出版社提出了出版该书新版的要求, 特别请德国流体力学家欧特尔进一步增补出版了第十,第十一版和第十二版.&中译本有三种. 郭永怀翻译该书的第三版并于1966年出版, 陆士嘉和郭永怀翻译出版了该书的第六版并于198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第十/十一/十二版该书名字改成&普朗特流体力学基础&, 其中第十一版由朱自强等翻译,200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附件:http://u..cn//content_.htm&陈十一教授在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上致辞中国名校-教育中国-中国网 u.8月20日上午,力学界水平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盛会——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来自世界6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位力学顶尖专家齐聚一堂,交流力学前沿技术。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陈十一教授在大会上做开幕式全会报告。世界力学家大会由卡曼(von Kaman)等著名力学家在上世纪20年代初发起,并于1924年在荷兰代尔夫特(Delft)举办了第一届会议,由于申办该会议必须严格检验申办国力学研究水平和综合实力,历史上举办地多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本届世界力学家大会是被誉为“力学奥林匹克”的该会近百年来首次落户中国。在本届世界力学家大会上做开幕式报告的陈十一教授,也是首位在该会议上做开幕式报告的中国学者,陈十一为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同时任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多年来致力于湍流研究。每届世界力学家大会只有两个长达1小时的报告,即开幕式报告和闭幕式报告,会议邀请陈十一做开幕式报告,也显示了国际力学界对其科研成绩的充分认可。本届闭幕式报告将由美国L. B. Freund 教授介绍固体热力学的新进展。在开幕式报告中,陈十一以 “多尺度流体行为”为题,展示了他近年来在流体力学多尺度建模上的研究成果。他指出,流体力学的多尺度行为在自然界里是普遍存在的,小到微纳米流动,大到宏观流体流动和湍流,流体力学的多尺度建模将在未来流体物理的新发现和工程应用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基于物理约束的思想,陈十一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两种多尺度建模的方法,即针对微纳米流动的混合分子连续方法(Hybrid Molecular-continuum method)和针对工程湍流问题的约束大涡模拟方法(Constrained Large Eddy Simulation)。前者在微纳米流动的奇异性问题、滑动接触线问题(Moving Contact-line problem)和电浸润问题(Electrowetting)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后者则很好地解决了RANS-LES混合方法在壁湍流模拟里的界面问题,并且成功被用来模拟很多工程问题,其中包括某商用飞机的全机模拟。他精彩的演讲显示了中国力学人在力学领域的卓越成绩,赢得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赞许。据介绍,此次大会是力学学科覆盖面最广、学术水平最高的国际盛会。来自世界6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名代表参会。作为东道主,中国代表约占40%。此外,参会代表较多的国家有:美国162人,日本94人,法国93人,俄罗斯75人,德国73人,英国66人。参会代表的总量比上届(2008,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多20%,与规模最大的第21届大会(2004,波兰华沙)持平。会上,本届希尔奖获奖者高华健教授(美国)和巴彻勒奖获奖者D.Lohse教授(荷兰)也将分别演讲他们的获奖成果。此外,大会共安排17个专题邀请报告,报告人分别来自美、英、法、中等9个国家。此次大会将持续至8月24日,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北京大学工学院是协办单位之一。为获得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在中国的主办权,中国力学人做了不懈的努力,也期待通过此次大会,掀开中国力学发展的新篇章。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科学网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评论 ( 个评论)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形成的植株将表现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