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别人读书的深动的描写和精彩的场面描写的作文用几句话

《毛姆读书心得》之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三)
(我再说一遍,我认为没有一个作家是尽善尽美的。看到一个作家的长处而赞赏他,这当然不错;但看不到他的短处、甚至对他的短处也一味的赞美,最终会有损他的名誉。——毛姆)
我觉得,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是巴尔扎克,但最伟大的小说却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的场面如此重要,人物又如此众多,不仅过去从未有人写过这样的小说,我想以后也不会再有人写得出来。人们称它为史诗是理所当然的。我不知道还有哪部小说比它更配得上史诗一词。托尔斯泰的朋友、才华出众的批判家特拉霍夫,曾以这样有力的语言评价这部作品:“一幅描绘人类生活的完美图画。一幅描绘当时俄罗斯生活的完美图画。一幅描绘所有人都能感悟的关于快乐与悲哀、荣誉与耻辱的完美图画。这就是《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36岁时开始写这部作品,一般来说,作家在这样的年龄正处于创作鼎盛时期,但他仍花了六年时间才完成。他选择了拿破仑战争时期,以拿破仑入侵俄国、莫科斯大火和法军的溃败作为小说的高潮。刚开始写这部小说时,托尔斯泰只是想写一个贵族家庭的故事,那些历史事件仅用来作为故事背景;按原设想,男女主人公将经历一系列使他们在精神上深受影响的事件并经受诸多不幸,最后他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开始过宁静的生活。但是,到了后来,托尔斯泰不仅仅慢慢地把小说重点移到了两个大国间的军事冲突上,而且还根据他读过的多方面材料构想出了一种历史哲学。
据说,这部作品中大约有五百个人物。作者赋予人物以鲜明个性,把他们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真是了不起。读这部小说和其他大多数小说不同,读者不能只注意两三个主要人物,而要同时注意四个贵族家庭,即:罗斯托夫家族、保尔康斯基家族、库拉金家族和别素号家族。当小说主题要求小说家描写不止一组人物时,他必须克服一大困难,那就是要使他的描写从一组人物过渡到另一组人物时显得十分自然,从而使读者顺从地跟随他的描写;此外,他在告诉读者某组人物的情况时,还要使读者做好准备,以便把另一组人物的情况告诉读者。在这一方面,托尔斯泰都安排得十分巧妙,你简直觉察不到他在过渡,感觉上好像只有一条故事线索。
和大多数小说家一样,托尔斯泰也是根据自己熟悉的或者认识的人来塑造小说人物的。当然,他只是把他们当作模特儿而已;他运用丰富想象力把这些模特儿变成了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形象。
&&&&......
这两个男主人公都爱上了罗斯托夫伯爵的小女儿娜塔莎。她是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塑造得最可爱的少女形象。要塑造一个既秀色迷人、又生动有趣的少女形象是难而又难的。在许多小说中,年轻女子不是写得太苍白(如《名利场》中的爱米莉),就是写得太古板(如《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芬妮),要不就是写得太伶俐(如《利己主义者》中的康斯坦迪亚.杜兰姆),或者太愚蠢(如《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朵拉),她们不是不知羞耻地卖弄风情,就是天真无知得让人难以置信。少女最使小说家觉得头痛。这不难理解,因为她们年纪太轻,尚未形成自己的个性。只有当一个人经历过世态炎凉、当思虑、爱情和苦难在他脸上留下了记印之后,画家才能把他的这张脸画得富有深意。若是画一个少女,那充其量也只能画出一点青春的活力或者美丽的容貌。然而,娜塔莎却塑造得极其自然。她温柔、敏感、富有同情心、满怀希望;她仍有孩子气,但已微露女性气;她充满理想,但性情急躁;她热心助人,却即任性又固执,而不管哪一方面,她都有迷人的魅力。托尔斯泰塑造过许多女性形象,全都塑造得异常真实,但唯有娜塔莎才这样令读者倾心。
&&&&......
托尔斯泰的创作激情在这部巨著的最后部分虽然有所减弱,但到了结尾处,他却再次显示出自己充沛的创作活力。他的结尾富有新意,精彩之极。......但是,托尔斯泰却使小说结尾具有了真正重要的意义。......他们彼此相爱,幸福美满,但是,天哪!他们却变得多么愚钝,多么平庸啊!......我想,托尔斯泰之所以没有给我们一个慷慨激昂的结尾,是因为他知道,人生的结局大凡就是如此。他只能说真话。
——读《战争与和平》,兼谈托尔斯泰的为人与信仰
费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1821年,父亲是贵族,当时在莫斯科圣.玛丽医院当外科医生。这位小说家似乎一向把自己的贵族身份看得非常重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家庭实际上属于一般的白领阶层。
......此后,直到他去世为止,他一直负债累累。他是个挥金如土的人,而且积习难改。无度的挥霍常使他陷入绝境,但他从不知道自我克制,性情反复无常。有个对他颇有研究的传记作家后来说,就连他自己都认为,他对金钱的需求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只要觉得自己有了钱,就会不惜一切地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后面我们就会看到,他的这种积习将使他一次又一次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
&&&&......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学校读书期间就开始写一个中篇小说,后来当他决定成为一名作家时,刚好把小说写完,那就是《穷人》。
......于是,她(波琳娜.沙斯洛娃)逃离他,回巴黎去了。他在赌台上输光了所有的钱,甚至把自己的表也典当了。他没有钱买足够的面包,就只好一个人静坐在房间里,以此抑制食欲。这时,他开始写另一本书。他后来说,那本书是在饥饿的鞭笞下和时间的催促中赶写出来的,当时他身无分文,又常常病倒在床,几乎陷入绝境。那本书就是《罪与罚》。
......为了赶写书稿,他听从几个乐观的朋友向他提出的建议,雇用了一个速记员。他和那个速记员一起,只用了二十六天的时间就写出了一部名为《赌徒》的长篇小说。那速记员是个20岁的年轻女子,长得一般,但非常能干,又有耐心和献身精神,所以深得他的赞赏。1867年初,他们结了婚。他的亲戚们担心他婚后会减少对他们的接济,所以对这桩婚事大为不满,对他年轻的妻子百般挑剔。为此,同时也为了躲债,她劝他离开俄国。
《罪与罚》出版后大获成功,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开始写另一部小说——《白痴》。出版商在一个月里给他寄了两百卢布,但仍然未能帮他摆脱困境。他不断要求预支稿费。《白痴》出版后不尽人意,他便开始写一部中篇小说——《永久的丈夫》。后来又开始写一部长篇小说(也就是在英国被称为《群魔》的那部长篇)。
那是187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50岁,再过十年他便去世了。......他又写了长篇小说《少年》和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卡拉马佐夫兄弟》。1881年,在他去世之际,他突然声名鹊起,许多同时代的伟大作家都对他深表敬意,他的葬礼被认为是“圣彼得堡人将永远为此感到痛苦的一个最不寻常的事件”。
&&&&......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个人和作家的崇高地位似乎是矛盾的,但我敢说,世上再没有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更伟大的作家了。虽然在所有具有创造新的艺术家身上都有这样的矛盾,相比之下这种矛盾在作家身上显得最为突出。由于作家的表现手段是语言文字,在他们所说的和他们所做的之间不仅容易产生矛盾,而且这种矛盾还显得特别可怕。
需要说明的是,《卡拉马佐夫兄弟》(据说加涅特的英译本有838页)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仅有的一部由一些断片组成的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虽是一些断片,却是一部前所未有的旷世之作,雄居于为数不多的小说杰作之巔,即便像《呼啸山庄》和《白鲸》这样的伟大作品也无法与之比肩。这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书,我在这里只是简略地谈到他,其实是不公平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为这本书构思了很长时间,经受了无数痛苦,这是他整个小说创作生涯中写得最痛苦的一部小说,这种痛苦远远超过因生活穷困而带来的种种愁苦。他在本书里倾注了自己全部的苦闷和疑惑,急切地寻求人类被上帝抛弃的原因,同时一心想找回生活的真谛。但是,我的奉劝读者,不要期望他会给你找到答案,因为一个作家没有这样的权力,也没有这样的义务。《卡拉马佐夫兄弟》也不是一部写实的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既没有高超的观察才能,也没有逼真地再现事物的天赋。这部小说中的人物行为是不能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尺度来衡量的。他们的行为疯狂得难以置信;他们的动机疯狂得不合逻辑。你所看到的这些人物和简.奥斯汀或者福楼拜笔下的那些人物截然不同,他们不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不是作家取自生活并加以精心雕琢的典型人物,而是激情、欲望、淫荡和邪恶的集中表现,是作家本人痛苦而扭曲的病态心理的自然流露。他们既不真实,也不生动,但是一个个都带着生命的节奏在不断地狂舞。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不足之处是过分冗长,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通病,也是他难以克服的缺点。在翻译这部小说时,译者往往会把握不住它那种漫无头绪的文体。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伟大的小说家,却是个糟糕的文体家。
......是的,它是最伟大的小说,首先它引人入胜。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是杰出的小说家,同时还具有独到的戏剧才能。这两种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是很罕见的,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恰恰是这样一个天才,他善于以戏剧表演的方式讲述小说中的故事。尤其是当他想触动读者内心深处最敏锐的感情时,这样的才能就显得特别难能可贵。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表现的是重大主题。有不少批评家认为它的主题是寻求上帝;但是,以我之见,与其说是寻求上帝,不如说是讨论人的原罪问题。......我只想说,陀思妥耶夫斯基过去从未表述过这么强有力的观点,所以写完这一章后,他自己也觉得有点害怕。他提出的论点是难以辩驳的,然而他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自相矛盾的。为了顺从苦难来自上帝的原罪说,他只好把世上所有的邪恶和苦难看作是美和和善的。“要是你热爱世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那么你的爱将证明,受苦受难是每个真正的基督教徒应尽的道德义务。”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要人们相信的人生真谛。在写完“赞成和反对的论点”后,他随即又写了一篇反驳文章,但没有人比他自己更清楚地意识到,他的反驳是失败的。那篇文章写得冗长乏味,作为反驳的观点也难以让人信服。总之,原罪问题仍无法解答,伊凡.卡拉马佐夫的起诉也没有得到回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生涯与《卡拉马佐夫兄弟》
有位目光敏锐的评论家,他不仅博览群书、富有见地,而且世故之深在同行中实属罕见——就是这位批评家,发现我的小说中有莫泊桑的影响。这并不奇怪。在我少年时代,莫泊桑是一致公认的法国最佳短篇小说家,我曾拼命读他的作品。......就这样,我不到18岁就把莫泊桑最好的小说全都读了。那时,我自己也正好开始写起小说来,所以很自然地就把他的短篇小说当作自己的范本。除了莫泊桑,我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老师了。
他的声誉现在已不如从前那么高了。显然,他的作品现在看来确实有不少使人讨厌的东西。......他是个自然主义者,一味追求真实,而他那种真实,今天看来却不免有些肤浅。他不喜欢分析人物,对于他们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之类的问题,他不感兴趣。他们只是行动着,至于他们为什么这样行动,他是从不深究的。“我认为,”他说,“长篇小说或者短篇小说中的心理学,就是用一个人的外部生活来显示他的内心活动。”这话当然不错,我们大家其实都想这样做,可惜的是外部生活并不总是能显示内心活动的。对莫泊桑来说,其结果就是人物的简单化,这在一个短篇小说里还不成问题,但是反复出现的话,你就会觉得不可信了。你会说,人并不是这样简单的。
......一个作家有权要求别人用他最好的作品来对他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十全十美的作家是没有的。作家的缺点,你只能接受,别无他法;他们的缺点往往是和他们的优点相伴而来的;值得庆幸的是,后来者对前辈作家的缺点大都比较宽容。他们往往着眼于前辈作家的优点,而不太注意他的缺点。有时候,他们甚至会把明显的错误也说成是含有深刻的意义的,把一些态度公正的读者弄的莫名其妙。譬如,你会看到有些批评家把莎士比亚剧本里的有些地方解释得头头是道,并对此赞叹不已,其实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剧作家都能看出,这些地方是由于莎士比亚的疏忽或者草率所致,根本用不到再作别的解释。
莫泊桑的小说都是好小说。撇开叙述技巧不谈,故事本身就趣味盎然,在餐桌上讲讲是很吸引人的,这一点我认为是他的最大优点。不管你用的词句多么别扭,讲法多么平淡,你只要把《羊脂球》里的故事讲出来,人家照样听得津津有味。他的小说总是有头有尾。它们有固定的线索,从不随意发展,不会让你看不清它们究竟要把你带往何处,而总是让你稳稳当当地随着故事的展开,顺着一条曲折、生动的线索一步步走向高潮。也许,它们没有多大的思想意义,但莫泊桑的目的本来就不在于此。他只把自己看作是普通人;事实上,在众多优秀作家中,也只有莫泊桑一人把自己仅仅看作是一个卖文为生的文人。他并不以哲学家自居,这是他聪明的地方,因为他发的议论大多庸俗不堪。
尽管莫泊桑有种种缺点,他仍然是个杰出的小说家。他有塑造活生生人物的惊人才能。不管篇幅多短,即使在寥寥几页中,他也照样能写出六七个人物,而且个个栩栩如生。你想知道的,他全给你描绘出来。这些人物往往轮廓分明,各有各的性格特征,而且全都富有生气。只是,他们缺少复杂性,尤其缺少我们在人身上常看到的那些不确定的神秘因素;事实上,他们是出于短篇小说的需要而被简化了。莫泊桑并非有意要把人物简单化;他那双目光敏锐的眼睛看什么都很清楚,就是看得不深;好在凡是小说所需要的东西他全都看到了。他的环境描写也一样,非常准确、简洁,给人的印象很深刻;他无论是描写诺曼底的景色也好,还是描写19世纪80年代那种放满家具、令人窒息的客厅也好,其目的都很简单,那都是为了故事的需要。在这方面,我觉得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读莫泊桑,兼谈有十全十美的小说家吗?
在现今最出名的评论家心目中,没有一个短篇小说家能记得上契诃夫。确实,契诃夫已经把所有的短篇小说家都挤到一边去了。赞赏他,证明你很有鉴赏力;不喜欢他,就等于承认自己是外行,是凡夫俗子。自然,他的短篇小说也成了年轻作家学习的典范。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很明显,写契诃夫那样的短篇小说要比莫泊桑那样的短篇小说来得容易。撇开叙述技巧不谈,就是要你虚构一个有趣的故事来,也是一件极难的事,需要有这方面的天赋,单凭苦思幂想是想不出来的。契诃夫固然才智超人,但就是缺乏这方面的天赋。
不过,话得说回来,我觉得专找一个作家的短处来谈他的创作总算不上高明。我相信,要是契诃夫能想得出故事来的话,他也会写出故事情节新颖而动人的小说来的。但这和他的性格不符。他像所有大作家一样,把自己的短处变成了长处。艺术家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短处,才能取得巨大成就,这不是歌德说的吗?如果说,短篇小说是一种以描绘想象中的人物肖像为主的散文,那么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是无以伦比的。但是,有人却认为,短篇小说要以有限的篇幅来表现一连串完整的行动。对于这样的要求,契诃夫大不以为然。......但是,没有任何理由说,作家不可以用不寻常的事件作为小说素材。每天发生的事情不见得就是最重要的。写经常发生的事情,可以给人以重温自己熟悉生活的乐趣,但是这种乐趣从美学上讲却是最低级的。没有戏剧性,并不是短篇小说的优点。
莫泊桑也写普通人,但他总是力求把普通人的生活表现得富有戏剧性。他总是选择值得注意的事情,尽量从中汲取戏剧性成分。像其他方法一样,这个方法也很可取;它会使小说更有吸引力。可能性不是检验小说的唯一标准;可能性本身也是经常在变化的。......可能性只是同一时代的读者最愿意相信的一种标准。即使是契诃夫,他也只有在觉得需要时才遵守自己的原则。譬如,他最动人的短篇小说《主教》,虽以强烈的感情描写了死亡的来临,却没有说出导致主教死亡的可能的原因。如果换一个更注重可能性的作家来写,他就会写出死亡的原因,并将此作为小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契诃夫在指导苏金写作时曾这么说:“与小说无关的一切都要无情地抛弃。要是你在第一章里写了墙上挂了一支枪,那么到了第二或者第三章,这支枪就必须发射子弹。”既然这样,当我们读到《主教》里那个主教吃了腐烂的鱼、几天后死于伤寒时,我们是理应把腐烂的鱼当作他的死因的。这就是说,他不是死于伤寒,而是死于食物中毒。但是,小说中的描写又显得不是食物中毒的症状。可见,契诃夫自己也不是永远遵守这一原则的。他决定要让那个温和善良的主教死去,便用他自己觉得合适的方式让他死了。
有人说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是生活的片断。我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他的短篇小说为我们展示了真实而典型的生活画面?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他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即便在当时也没有做到。我认为契诃夫有特殊才能,他的那些短篇小说与其说是真实,不如说写得非常生动,但是却带有消极、忧郁和倦怠的病人的成见。我这么说并不是想指责他。每个作家都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他们给你画出的是他自己的图画。作家受生活的限制,这对于艺术所追求的目标来说是不利的,但它作为一种规范,作家又不得不受其约束,否则他在描写生活时就会夸张而违反常识。
&&&&不过,我想要求读者,不要因为我提出了以上这些看法就认为我对契诃夫是大不敬的。我再说一遍,我认为没有一个作家是尽善尽美的。看到一个作家的长处而赞赏他,这当然不错;但看不到他的短处、甚至对他的短处也一味的赞美,最终会有损他的名誉。我觉得契诃夫的作品有极大的可读性。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对此往往强调得不够。
契诃夫说,短篇小说应该无头无尾,但你不能真的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他的话;否则,等于说你想要一条既没有头有没有尾巴的鱼。没头没尾巴,就不是一条鱼了。实际上,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都有非常出色的开头。他往往只用几句话就把事情交代清楚,抓住要点,不加修饰,却又十分准确,你一看就知道下面将在怎样的环境中出现怎样的人物。
&&&&......
&&&尽管如此,契柯夫在一些较短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简洁风格,则简直可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有无以伦比的才华,能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某个地方、某片风景、某段对话或者(在某种情景中的)某个人物。这大概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气氛吧。契诃夫不需要详细解说或者长篇描述,只消精确地把事物勾勒出来便可做到这一点。我想,这是因为他善于用异常质朴的眼光观察事物的缘故。
说到这里,我还是没能把契诃夫的最大特点讲清楚。因为我不是批评家,不会准确地使用各种术语,只好尽可能地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感受。契诃夫的人物不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他们过着一种奇特的、非人间的生活,但他们又不像莫泊桑的人物那样粗犷而充满几乎是野性的活力。尽管如此,契诃夫却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能力,他能把他的人物笼罩在某种气氛中。他们不是生活在太阳底下的平常人,而是蒙在神秘阴影里的一群游魂。他们在那里活动着,你所能看到的只是他们的灵魂。他们仿佛是意识的化身,相互之间即使没有语言也能直接交往。......他的人物没有各自固定的特性,而是通过临时构想奇妙地混合而成的,因此他们实际上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个作家的重要地位,取决于他能否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我觉得,没有任何作家能像契诃夫那样深刻而有力地表现人的精神交流。与他相比,莫泊桑会让人觉得肤浅,甚至有点庸俗。但令人惊异地是,尽管莫泊桑和契诃夫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观察生活,却从中得出了完全一致的结论。莫泊桑满足于观察人们的肉体生活,契诃夫则专注于探究人们的精神生活;然而,他们却一致认为:人是卑鄙的、愚蠢的和可怜的;生活是令人厌倦的、毫无意义的。
——读契诃夫,兼谈短篇小说可以无头无尾吗?
已投稿到:课外阅读写人的文章或书籍,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片段 要书名_百度知道
课外阅读写人的文章或书籍,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片段 要书名
提问者采纳
玲玲不到两岁,胖墩墩的。红扑扑的小脸蛋上,有一双水灵灵的眼镜。小辫儿朝天翘着,粉红色的发带在头上一颠一颠的,像两只飞舞的彩蝶。尤其逗人喜爱的,是她那张伶俐的小嘴。 2、看上去,杜老师也就30来岁,那张严肃的长方形脸上戴着一副黑宽边眼镜,两只不大的眼睛在镜片后边闪着亮光;两个嘴角总是紧紧闭着,平时很不爱说话。在我的记忆里,好像他只有那么一身半新不旧的蓝衣服,袖子也总爱往上挽一截。每当下课的时候,他就把书本往胳肢窝下一夹,把用剩下的半截粉笔往口袋里一装,低着头,像找来时的脚印似的,慢慢地,一步步向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可是,在课堂上,他像变成了另一个人。他讲起课来滔滔不绝,朗读起课文来声音异常洪亮,有时还会激动得脸上放出红光,一步跨到讲台前,挥舞着手臂……同学们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住了,睁大眼睛看着他。 3、这位老汉的眉毛胡子都花白了。但脸膛仍是紫红色的,显得神采奕奕。他身穿崭新的青布棉袄棉裤,头上还包着一块雪白的毛巾。老汉蹲在地上,乐滋滋地抽着旱烟。 4、太阳晒得墨黑的清瘦的脸上,有一对稍稍洼进去的大大的双眼皮儿眼睛;眉毛细而斜;黑里带黄的头发用花布条子扎两条短辫子;衣服都很旧;右裤脚上的一个破洞别一支别针;春夏秋三季都打赤脚,只有上山抓柴禾的时节,怕刺破脚板,才穿双鞋子,但一下山就脱了。 5、这是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身穿军用棉大衣,脚穿高筒皮靴。高个子,方脸盘,长得很魁梧。下巴上有一颗黑痣,那双眼睛在黑暗中闪着亮,使人觉得粗犷又精明。 6、李云是一个机灵、陶气的孩子。他胖乎乎的脸上,长着一对调皮的大眼睛,眼帘忽闪忽闪的,那两颗像黑宝石似的大眼珠只要一转,鬼点子就来了。在他那黝黑的脸上,不论是那鼓鼓的腮帮,还是那薄薄的嘴唇,或者那微微翘起的小鼻尖,都使你感到滑稽逗人。 7、这老汉,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露在帽沿外边的头发已经斑白了。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闪闪发光,好像涂上了一层油。下面的裤腿卷过膝盖,毛茸茸的小腿上,布满大大小小无数个筋疙瘩,被一条条高高鼓起的血管串连着。脚上没有穿鞋,脚板上的老皮怕有一指厚,……腰上插着旱烟袋,烟荷包搭拉在屁股上,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 8、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一天,她的老伴儿病倒了,她脸上珠网般的皱纹更深了,两道眉毛拧成的疙瘩锁到一块儿了。 她望着老伴儿的遗像,嘴唇微微抖动着,刀刻般的皱纹里,流淌着串串泪珠。 9、 女儿长得像她娘,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 附《如何写好人物外貌描写》 人物的外貌描写是人物描写的重要内容,描写好人物外貌也往往能使人物活起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物的外貌,主要包括人的容貌、体态、服饰、表情、风度等。人的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绘,并通过外貌描写来传神,向读者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 怎样才能写好人物外貌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外貌描写要“准”。准就是准确地描写人物外貌,人物形象才会真实可信。 人的外貌往往受到其身份、职业、年龄、教养、习惯、生活经历、家庭环境、身体状况等诸因素影响。不同职业的人往往外貌也有所区别。如舞蹈演员的腿较粗而四肢修长;举重运动员往往比较壮实;渔民则肤色较黑,脚趾因长期在船上行走而像蒲扇般张开。人的年龄不同,其外貌也有明显的差异,少年儿童天真可爱,青年人血气方刚,中年人成熟稳重,老年人则耳聋眼花。这一些无不反映其人生的自然规律。 当然人的的习惯不同,也往往显出不同的特征来。如吸烟的人仿佛缺少了门牙,还不时透出烟草气味;不吸烟的人则牙齿洁白。人的教养不同,也往往能从外貌上看出来,有教养的人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有文化的人讲话文绉绉的,且条理清楚;没有教养的人坐着站着东倒西歪,说话粗鲁而无条理……凡此种种,我们要仔细观察,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人物的形象才能准确的描写出来。 二、外貌描写要“精”。精就是精心选择人物外貌特征,集中笔墨描写,使人物形象精确鲜明。 世上没有外貌完全相同的人,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从人物外貌中精心选择其与众不同的特征,集中笔墨描写,其它的可省略不写或一笔带过,使人物外貌更精确鲜明。 有时候,我们根据手头素材的实际情况,或为了某种表述的需要,可把外貌描写重头戏放在人物的某个部位。如写爷爷的手,硬而裂开许多道口子,虽难看却是勤劳的见证;帮我编玩具,又透出灵巧。这样写了往往会使勤劳而机灵的爷爷跃然纸上。 我们精心选择人物与众不同的外貌,加以精确地描写,往往能写出新意来。 三、 外貌描写要“深”。深就是人物的外貌描写要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写出人物的深度。 我们描写人物外貌,要着重选择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精神风貌,个性特征,气质情感的外貌特征予以重点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达到神似的境界。 当然,我们还要注意写作的顺序,选好写作的角度,无论前后左右,正视侧视,仰视俯视,近观远看,哪个角度最能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就从哪个角度入手进行描写。 外貌描写还要注意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相结合,更好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来。 参考资料: 突然身后有人轻轻一笑,郭靖转过头去,水声响动,一叶扁舟从树丛中飘了出来。只见船尾一个女子持桨荡舟,长发披肩,全身白衣,头发上束了条金带,白雪一映,更是灿然生辉。郭靖见这少女一身装束犹如仙女一般,不禁看得呆了。那船慢慢荡近,只见那女子方当韶龄,不过十五六岁年纪,肌肤胜雪,娇美无比,容色绝丽,不可逼视。 《射雕英雄传》 这少女十八九岁年纪,一张圆圆的鹅蛋脸,眼珠子黑漆漆的,两颊晕红,周身透着一股 青春活泼的气息。那汉子浓眉大眼,比那少女大着六七岁,神情粗豪,脸上生满紫色小疮, 相貌虽然有点丑陋,但步履轻健,精神饱满,却也英气勃勃。 ---金庸《飞狐外传》 那武官约莫三十来岁,身高膀宽,一脸精悍之色。---金庸《飞狐外传》 厅门推开,进来了一男一女,男的长身玉立,气宇轩昂,背上负着一个包裹,三十七八 岁年纪。女的约莫二十二三岁,肤光胜雪,眉目如画,竟是一个绝色丽人。---金庸《飞狐外传》 弯弯眉,如春柳,秋波眼,情儿露,鼻梁端正樱桃口,耳坠金环挂玉钩.心儿灵,性儿柔,美貌天仙见她羞. 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鼻如胆悬,目若朗星,口似涂朱,牙排碎玉,真是三山得配,五岳相均。 好比湖中鲜花,岸边嫩柳,走起路来似风吹荷叶,雨打芭蕉,真是千娇百媚,万种风流。 头上戴,玉镶银;千锤打,万锤震。二龙戏水圆珠衬。绛头双缨上下分,戴上能助英雄胆,能在前煞夺青云。面上看似银盆。目如朗星耳有轮,天庭满,地阁衬,牙排碎玉红嘴唇。身上挂,甲龙鳞,绕络增光冷森森。护心镜,赛月轮,不怕枪,不怕棍,刀砍箭射不伤身。素罗袍,把盔甲衬,不长不短正合身。女子剪巧匠针,能工巧匠费尽心,盘龙飞凤绣麒麟。胯下马,赛蛟龙,细看杂毛无半根,日行千里还嫌慢,嘶鸣咆哮似龙吟。掌中使,亮银枪,明又亮,重又沉。大蟒摇头冷气生。斗口大的素缨摆,五把钢勾内里存,无处找,无处寻,大将用它保明君。连人带马一块玉,亚如平地起绿云。 岳飞:头上戴亮银盔,上安十三曲簪缨,八支护背旗飘摆脑后,搂海带钉满银钉,身穿亮银甲。护心镜,亮如秋水。绊甲丝绦,九腹勒成。鱼搭尾三环倒挂。飞虎战裙遮住双膝。虎头战靴银跟衬。左挎弯弓,右带箭,背后一根四楞银装锏。往脸上看,面似银盆,眉分八彩,目如朗星,颔下微须。胯下一匹马,掌中一杆帝银蟋龙枪,真气度不凡。 那人生得:身材俊俏,打扮风流。一双花眼浑如点漆,两道柳眉曲似春山。口未言而先笑,身欲进而频回。荀令衣香三日馥,潘安标致一时倾。 但见他面皮微黄,一双小圆眼。豆虫眉,蒜头鼻二,薄片嘴,螳螂脖子,窄肩膀头。年纪不过十七八岁。头戴马尾透风巾,鱼鳞倒拉千层浪,金抹额二龙斗宝,鬓边一朵青绒球。身穿青缎小袄,上乡碎菊花。十三太保的扣鼻,腰扎蓝缎鸾带:上挽蝴蝶结,下垂龙虎须。下穿青绉绸绯沿,兜裆紧身的滚裤。蓝布袜子,上纳二马分鬃,青丝裹腿打襻。足登一双鱼鳞缎锛尖儿小洒鞋,千层底下蒙了层薄鹿皮,落地无声;蹿房越脊,飞檐走壁乃是拿手好戏。 法官怎个模样:鱼尾冠多镶白玉,云鹤氅遍绣销金。口阔唇掀,闪烁两腔邪视眼;眉浓脸瘦,蓬松一部落腮胡。宝剑掣来天地暗,法铃摇动鬼神愁。 眉飘偃月,目炯曙星,鼻若胆悬,齿如贝列。神爽朗,冰心玉骨,气轩昂,虎步龙行。锋藏锷敛,真未遇之公卿,善武能文,乃将来之英俊。 好似那月里嫦娥出罗帷,忽灵灵一对杏眼含秋水,弯整整相衬两道新月眉。疙瘩瘩小鼻子紧照樱桃嘴,红扑扑脸蛋好似桃花迎风吹。 仪表堂堂,器宇轩昂,如同三国吕布,列国子都。 尧眉舜目,禹背汤肩,双手过膝,两耳垂肩.明明有帝王之相. 真好像三月的桃花,六月的荷花,带雨的犁花,盛开的牡丹花。 年纪在十八、九岁,身量不高不矮,体格不胖不瘦头上青丝如墨染,高卷美人鬏。上插一朵海棠花,耳带八宝灯笼坠儿,身穿真丝藕荷色上衣,腰系藕荷色的八幅锣裙,裙子周围绣着白花,外罩白纱,脚穿着藕荷色的绣花鞋。上宽下窄的瓜子脸,面似三月桃花,柳叶眉,杏核眼,悬胆鼻子,樱桃小口一点点。走道象风摆柳叶一样。真是千娇百媚,万种风流。 “花和尚”鲁智深,本名鲁达。《水浒传》描写未出家和出家相貌: 头果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尤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乾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一部貉貔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出家后:自从落发寓禅林,万里僧将壮士杂,臂负千斤找鼎力,天生一片杀人心。欺佛祖,喝观音,戒九禅仗冷森森。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森。 秦琼:头戴英雄帽,身穿五虎青,骑马兜裆裤,战靴二足登,腰扎丝鸾带,不紧也不松,身高满丈二,膀横足一弓,面如古月生辉,脸似淡金镀容,眉似利剑入鬓,目若明珠朗星,鼻正口方楞角分明,三绺胡须飘洒前胸。头上千层杀气,面前有百步威风。 关公:面如重枣丹凤眼,五绺长须飘前胸,身披绿色英雄氅,内套箭衣绣团龙。一顶风帽头上戴,牛皮战靴二足蹬。 程咬金:五花瓣子脸,一块紫来一块青,红发红须双眼瞪,巨齿獠牙似钢钉,闪龙金盔头上戴,锁子锦甲绣滚龙。 黄炳文:头戴半卷荷叶乌金盔,身披九吞八托闹龙乌油甲,大红中裤,虎头靴斜插二镫外罩哪吒闹海的皂罗袍,浑身上下,扯底挂皂,面黑如釜底,手端点钢长矛,真好似烟薰的太岁,火燎的金刚,真好似西楚霸王出了阵,又好比大刀周仓出庙门。 不施烟粉不著环佩美丽出天然:脸似桃花放蕊,身如弱柳迎风,眉似春山带雨,眼如秋水含情,眉蹙目转,满室生辉。 你看她:一头青丝盘珠翠,鬓角斜插玉簪,上着百花衫,下束百褶裙,颜如桃李,柳眉弯弯,杏眼含春,鼻似悬胆,藏娇口,碧玉含,两耳坠,八宝环,真是美比西施,赛过貂婵,乃一才貌双全的奇女子。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精彩片段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读书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