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一向喜欢多做善事事。善什么意思

做善事是一种信仰一份责任(图)
来源:人民网
记者 万晓娟  【话题背景】  近日一则新闻再次将慈善事业推向舆论的焦点:香港援建四川绵阳的一所中学被当地拆毁,改建为房地产项目。媒体报道称,绵阳政府此举是为了保住万达集团的投资。香港政府表示将收回援建学校的200万港元。不得不说,这些年来,尽管我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但慈善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慈善事业该向何处发展,作为普通公民,可以从哪些方面献力?日前,本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国防大学公方彬教授。  慈善事业的低谷恰恰也是发展拐点  记者:各类“诈捐门”和郭美美事件发生后,人们对慈善事业有各种追索和反思,您是怎样看目前慈善事业发展状况的?  公方彬:我们得承认,中国的慈善事业远未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一些转型期固有的特点和问题绕不过去。一方面,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或者说儒家道德伦理已经被打破,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使我们从“精神万能”中走出,遗憾的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金钱万能,这就出现了以庸俗质疑高尚的现象,原本高尚是存在的。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要使人生有意义,就必须不断提升精神境界,这是规律,也是必然,但要让更多人真切认识,却需要过程。这两个特点导致现代慈善理念一时不易确立,慈善事业的基础也一再被瓦解。可以说,我们的慈善事业处在一个纠结期、痛苦期,但我们还是应当以积极的心态看问题。辩证地看,目前慈善事业已经和正在进入一个拐点。因为大家都想改变、改良了,那些批评和不满,其实也恰恰蕴含了一种动力。  规范慈善事业发展需多方合力  记者:您认为该怎样来规范慈善事业的发展?  公方彬:任何一个事情都不是用单一方式来解决的,规范慈善事业发展也必须综合治理。对于大众来讲,我们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要调整。这个社会是多元的,有好也有坏,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看问题,不要放大坏现象。看多了丑陋,人的心态就会灰暗,看多了阳光,心态就明朗了。单个人是这样,一个社会也是这样。作为媒体来讲,要担负起责任来,不要老是追逐“人咬狗”的新闻,越触及灵魂底线的丑闻你越张扬,收视率是来了,但导向坏了,还是多张扬光明的一面。  同时,制度设计也要完善。社会一定要弘扬高尚的东西,那些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你就要体现他的价值,你不能让他尴尬,否则价值体系怎么建?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领导干部要带头,我们不能老教育群众要怎么样,要多引导并感动群众。目前来看,感动大家的往往还是一些草根群众居多,领导干部可以在这方面多加把油。  政治只能引导善,而不能作为标签解读善行  记者:您曾经做过中西方慈善的对比研究,您认为西方哪些理念和经验可资借鉴?  公方彬:西方的善奠基于宗教,我们的善原来是靠儒家道德体系引导,现在是靠政治引导。一般来说,“善”是无功利的,善行往往源于信仰的支撑,西方慈善由宗教支撑,是从内在而来的,故相对坚定。而政治是功利的,以功利来解读“无功利”,天生存在矛盾。如果总是用政治来解读善的话,难免搞成功利主义,认为我做了善事,你就得给我回报,而西方的理念是,我帮助你,我还得感谢你,因为你给了我一个行善进而净化心灵的机会。  记者:那是不是政治解读模式一定产生不了善呢?  公方彬:也不是。中国就是政治社会,宗教传统没那么深厚,如果没有政治倡导,道德体系也建立不起来。但是一定要分清楚,政治只能起主导作用,而不能作为一种标签拿去解读行为。道德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要提供道德修养的空间,比如说是职业范畴的就按职业操守去要求和引导。西方还有重要的一点,文化史传承得比较好。我们的文化史被多次切断过。就说建筑,建筑是文化有形的存在,西方的建筑多采取石料,保存得久,我们的建筑古时候多用木料,一烧就没了。我们去哪个城市,都是翻新的建筑,感觉不厚重。而道德和信仰往往是需要长期积淀形成的。没有积淀就不厚重,人就会浮躁、焦虑。所以说文化心理,也影响了道德和慈善的发展。知耻近乎勇,要看到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才有希望改变现状。  做善事是一种信仰、一份责任  记者:30年来,您一直坚持拿出自己的工资和稿费来资助贫困生,您的动力在哪里?  公方彬:有人也曾问过我在资助学生时想到谁了,我说我没有想到谁啊,我30年要是总想到谁我累不累啊(笑)。我是觉得这样做让我很舒服、很快乐,人不就是追求快乐和幸福吗?并不是我很高尚,这只是我的价值选择,我不想把自己神圣化了。具体来说,我认为最开始是人性的光辉指引我这么做,别人帮助我,我也该帮助别人,到后来是一种责任感,“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我觉得我对社会负有这样的责任。到今天呢,我是研究“核心价值观”的,也应当把理论付诸实践。  记者:作为一位公民,该怎样为中国慈善事业献力?  公方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单个人改造不了社会,但社会一定是由单个人组成的。其实我们仔细想想,我们都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不是别人要我们承担,而是我们该这样做。只要你想在这个社会拥有美好,就应先美化自己。我们希望别人怎么样对我是最好的,我们就该如何对别人。我曾经说感动有三个层次,一是被别人感动,二是感动别人,最高的境界是自己感动自己。当自己都为自己美好的理念所感动时,道德就达到一种境界了。但我们也不要寄希望于人人都高尚,不要倡导大家把自己的东西都捐出去。爱和善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如果大家都把财物捐出去,经济怎么发展?最重要的是,我们心中要有善念、有信仰。人要想活得有意义,就必须有信仰,有信仰才有敬畏,没有信仰,道德是走不远的。  【对话嘉宾】  公方彬,国防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思想理论研究,被媒体称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第一人”,曾三次参加边境作战,荣立一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荣获二级英模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30年来,拿出110余万元的稿费和工资,资助623名贫困学生读书。受他资助的学生,至今已有343人考入大学。
(来源:长沙晚报)
(责任编辑:UN100)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社区热帖推荐
求认识……[]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圆因法师:长远行善必获善报  为什么有些人做善事后很快就产生感应,甚至发生奇迹,而有些人却毫
发表时间: 17:44:21 来源:阿弥陀佛网
圆因法师:长远行善必获善报  为什么有些人做善事后很快就产生感应,甚至发生奇迹,而有些人却毫无作用,根本没有善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乃是一般公认的现象,并没有错。问题乃是在一个人所做所为是不是真正的善,或真正的恶,必须分辨清楚,才能正确的定论。例如一个法官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毫不接受罪嫌家属的关说,做事绝不徇私。又如一位老师在监考时非常严厉,一发现违规即照章处罚,这种&恶&便不是真正的&恶&。反之一位法官如果对任何人都很随和,对罪犯的判决和处罚也非常具有&人情味&,处处予以通融,则这种&善&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善&。因此这些人将来的果报也就常常不符合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
  此外,为何有些人行善后不觉得有善报?这可能有下列几个因素:
  (1)此人可能业障很重,因此所做的一些布施与过去的业障相较,简直还不成比例,这时自然就会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正如一个曾经贪渎或倒会几百万元,后来捐了几千元或几万元作善事,便想获得善报是一样不切实际,因此必须长远布施行善,持之以恒,将来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佛家曾云:&为善必昌,为善如不昌,其身或祖上必有余殃,殃尽乃昌;为恶必殃,为恶如不殃,其自身或祖上必有余昌,昌尽乃殃。&一个人为善为恶之后,有时未能立即获得应有的报应,其理由也在此。
  (2)所作的善事可能并非真正的&善&。所谓&善&应该是纯粹出于&利他&的动机,为解救别人的不幸或痛苦才不顾一切的施予援手,完全不考虑作此事后,将有何种的&回报&,或对自己将有何种的&好处&。如果在布施时,一再考虑&自身的好处&,甚至只是存心沽名钓誉,那么基于这种&自私&的动机,则布施的意义就不一样,将来的&果报&自然也就大打折扣,因此行善时最好不要心存回报。这种不求善报的布施,事实上反而能获得更大的&功德&,以及更多的善报。
  (3)如果经常布施行善,固然功德不少,然而也可能平时由于不大注意而造成了身、口、意各方面的一些业障,(例如曾经出手伤人,做事害了人,或不修口德,使人名节受损,或心中常有贪婪、嫉妒、嗔恨等等不良的杂念,或对父母不孝,待人不仁不善,或纵狗伤人,或缺乏公德心,造成噪音毒气、废水等等各种的公害,其他类似之事等等)因此&一恶破九善&&火烧功德林&善恶两者互相抵销,结果也就毫无功德可言。正如一个人,经常在银行存款,然而一方面却也不断开付支票,结果到月底结算,银行存款所剩无几,甚至有时还会透支的现象一样。因此为人不仅要尽量行善积德,而且平时更要注意修持或严守戒律(不杀盗淫妄酒等等)以免造成恶业抵销善行,正如一个人除了要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外,还要注意减少无谓的支出,这样才能增进财富,道理完全一样,因此修福与修慧两者都很重要,应该同时并重,不可偏废才是。
责任编辑:沐恩您当前的位置:
做一个爱做善事的好人
  笔者觉得,郭丰宝等道德先进人物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爱做善事的好人。
  他们或把他人当作自己的亲人,尊长恤幼;或在亲人去世后捐献器官,无私奉献;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助人为乐;或在落水的危急关头,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或60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女儿,不离不弃。他们在日月的穿梭轮回中行善事、做好人、助别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做出了感动一座城市的举动。何谓向善?何谓好人?从他们的身上,你不难找到答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一心向善的好人,社会才一次又一次地把冷漠、欺诈、无良、失德等各类丑恶现象置于“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境地,我们的社会才有了一次次的进步,这样的好人难道不足以称道?这种好人精神难道不足以在全社会弘扬吗?
  说实话,当今年代,人们很少有机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更多的只是默默无闻的工作。比如:人民警察接警后及时出警、打击犯罪;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医生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公务员恪尽职守、为百姓服务;环卫工人扫好地、保持环境卫生;公交车司机开好车、安全地把乘客送到目的地――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着做善事、为社会作贡献的好人的职责。
  应该说,郭丰宝等道德先进人物以及一批批敬业奉献的群体确实是当今时代非常需要的好人,因为这样的好人实实在在、可亲可敬,一心向善、诚实守信等优秀品德让人感动,也再次证明只要人人做好人,这个世界就会变得美好。
版权所有:浦江县新闻传媒中心
地址:浦江县环城东路61号 邮编:
浙ICP备:号-1求“每日一善” 记录,如何从生活中做善事,(只需要一、两句话,最后还有一点点感受)_百度知道
求“每日一善” 记录,如何从生活中做善事,(只需要一、两句话,最后还有一点点感受)
格式:做某事我觉.......
提问者采纳
养院做义工——我觉关欣慰告诉河边戏水孩注意安全——我觉责任捐几本书给山区孩——我希望起快乐腿受伤鸟包扎放树林——我觉公园走失孩送管理处或派所帮()找家——我觉帮费力坡残疾推残疾车——我觉真
提问者评价
谢谢,不过....还有吗?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今提示同事坐姿要驼背身体我觉算件善事嗯挺舒
很多很多............... 今天帮助馨语花园写记录,应该不是坏事,我觉得就是TA有点不爱动脑子
给老人在公交车上让座,我感觉很快乐;把垃圾从大街上捡起丢入垃圾箱,我感觉自己很了不起。
扶老奶奶过马路,我很开心~~~
还有吗?还要很多很多~~~~
每天对别人说生谢谢。。
做善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善事的感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