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王清朝何时灭亡的?

《大秦帝国》出缩写本&全新视角再现大秦帝国生灭兴亡
&&&&来源:&&&&
&&&&&&字号
人民网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黄维)为适应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更简明有力地表达原著中所呈现的历史观,作家出版社日前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推出《大秦帝国》(精粹缩写本),缩写本共三卷,一百二十万字,在原著的基础上,去掉了第六部《帝国烽烟》,甄选出了书中最具分量的章节。
据悉,《大秦帝国》是由陕西籍作家孙皓辉花费十六年时间创作的长卷历史小说,共分为《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六部。小说一经出版即震动整个文学界及各方评论,随即被拍成同名电视剧在央视播出,更是让广大读者和观众对那段遥远的历史有了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此次推出的缩写本以全新的视角再现百家争鸣、商鞅变法、大秦帝国的生灭兴亡,成为了从商、从政的必读经典。据孙皓辉介绍,缩写本删去了所有不具有继承意义的历史元素。诸如阴阳天象占卜相术一类的神秘文化知识与故事等。删去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整理性叙述。在历史知识的整理性叙述中,只保留了与核心环节相关的部分,譬如与商鞅变法息息相关的井田制与奴隶阶层的基本知识。删去了全套本中六国灭亡之后独立成章的六国兴亡史述评,使历史进程的连续性与阅读的紧凑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最大的压缩是全部去掉了第六部,也就是帝国灭亡的历史进程与最后的大型述评――《祭秦论:中国原生文明的永恒光焰》。
(责编:王鹤瑾、黄维)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历史在丰富着影视,影视在透射着历史。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秦始皇..
历史在丰富着影视,影视在透射着历史。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秦始皇的雄才大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秦灭六国后,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____________;电影《甲午风云》中,_____________率致远舰冲锋向前、壮烈殉国,他的爱国壮举不禁让我们感叹:“此日漫挥天下雨,有公足壮海军威”;电影《三巨头》再现的是二战期间美、英、苏三国领导人为打败法西斯势力多次协商合作的历史,1945年2月这三巨头在苏联雅尔塔招考会议,决定在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______________。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山东省中考真题
圆形方孔铜钱;邓世昌;联合国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历史在丰富着影视,影视在透射着历史。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秦始皇..”主要考查你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黄海大战,雅尔塔会议&&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黄海大战雅尔塔会议
君主专制: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王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焚书坑儒:秦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焚毁书籍、坑杀儒生的措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颁布焚书令,凡秦书以外的史书以及非博士收藏的“诗、书、百家语”全部焚毁,民间只准保留医药,卜书、种树之书;民间藏书限期交官府焚毁,谈论诗书者处死。公元前212年,以“谣言以乱黔首”捕捉方士和儒生460人,全部坑杀与咸阳。焚书坑儒是秦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极端手段,对文化造成重大损失。书同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丞相李斯,中书府令赵高等对文字进行整理。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出小篆;程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更为简化的字体,整理出隶书。两种形体的文字均在全国推广。车同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的主要特点:1、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的决策与执行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帝位的终身制和皇位的世袭制;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权利的高度集中,地方自主权限有限。2、两对基本矛盾贯穿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的始终: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二是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2)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政和监察。(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2、经济上:(1)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2)统一度量衡3、思想文化上:(1)统一文字(小篆-隶书)(2)实行“焚书坑儒”。4、军事上:(1)北击匈奴,修筑长城。(2)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的表现:&“皇帝”名字的由来: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觉得自己的功德超过了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号,显示不出不出他的伟大,也不能让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们商议改帝号之事。丞相王绾禀奏:“三皇五帝的名称,是天下共主,实际上本身所占有的领土,不过方圆千里,而自商周称王后,才真正拥有天下,而且周维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认为王的称号最好。”   秦王嬴政不悦,道:“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万世永传的朝代。”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建议称泰皇。”秦王政一听高兴的说:“泰皇仍与以前分别不出来,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另追尊庄襄王为太上。”就这样,赢政被称为“秦始皇帝”,通称“秦始皇”。
&黄海大战: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日上午,中国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完成护送陆军去朝鲜的任务后,在返航途中到达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面,遭到日本舰队袭击,双方展开激烈的海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生等率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为国殉难。战事持续了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战舰5艘,但是主力尚存,日本海军损失惨重,企图一举歼灭北洋舰队的阴谋未成。战后,李鸿章实行了“避战保船”的方针,故意夸大舰队的损失程度,令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造成坐守待毙的局面,把海上的主动权让给日本。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黄海大战:邓世昌:邓世昌(),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自小立志海军,以御强敌。1867年,考入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派任“琛航”运输船大副。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188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闻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遂将其调入北洋水师,任“飞霆”、“镇南”炮舰管带。是年冬,随记名提督丁汝昌赴英接收订造的“超勇”、“扬威”两巡洋舰,1881年11月,回天津大沽。次年升游击,任“扬威”巡洋舰管带,获“勃勇巴鲁图”勇号。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任中军中营副将,仍兼“致远”舰管带。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号。 邓世昌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海军将领。他“执事惟谨”,“治事精勤”,刻苦专研海军战略战术理论,注意学习西方海军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他精心训练下,“致远”舰“使船如驶马,鸣炮如鸣镝,无不洞合机宜。”成为北洋舰队中整训有素,最有战力的主力战舰之一。 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在“阵云缭乱中,气象猛鸷,独冠全军”。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对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泡沫飞溅的鱼雷后,不幸为另一条鱼雷所中而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邓世昌壮烈牺牲后,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山东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号,以示中国海军风骨。雅尔塔会议:1945年初,德国法西斯临近灭亡,反法西斯战争接近最后胜利,美、英、苏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暴露。为加强相互信赖,协调战略计划,尽快结束战争,安排战后国际事务,维护战后和平,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于—11日在雅尔塔举行会议。雅尔塔会议的实质:雅尔塔会议是美国、英国和苏联三个大国举行的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雅尔塔会议具有明显的强权色彩。二战期间四次重要会议对比: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1.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以及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一般原则;2.波兰问题,三国决定波兰东部边界大体上以寇松线为准,在若干区域作出对波兰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兰在北部和西部应获得新的领土,其最后定界留待和会解决;3.远东问题,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4.联合国问题,同意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决定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规定实质性问题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原则。雅尔塔会议的意义:此次会议巩固和维护了三国战时联盟,对协调盟国对德、日作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积极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会议的某些协议未经有关国家同意,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和绥靖政策的倾向,严重损害了中国等国的主权、利益和领土行政完整。三大国在会议上作出的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被称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影响巨大。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发现相似题
与“历史在丰富着影视,影视在透射着历史。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秦始皇..”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346048584328658156326206554495帖子主题:假如扶苏接班,大秦帝国会这么快灭亡吗?
共&19443&个阅读者&
军号:2074905 工分:59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假如扶苏接班,大秦帝国会这么快灭亡吗?
文章提交者:网络监察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公子扶苏是的长子,“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为将。”(《李斯列传》)。他有大仁,大勇,大智。《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他为天下苍生请命,可见其仁;他宁愿冒着失去父皇信任的巨大威胁,而犯颜数直谏,竟不惜被贬出都,可见其勇;他冷静地看到秦帝国表面无比强大底下巨大的危机,可见其智。诸侯秦横扫六合,始皇踌躇满志,对臣下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後世。其议帝号。”而那帮包括廷尉李斯在内的重臣则皆逢迎始皇所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始皇闻之大悦:“朕为。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千古一帝的志得意满之情跃然纸上。然而秦帝国的巨大危机有几个人能够清楚而冷静地看到呢?扶苏看到了,而且数直谏。可谓大智矣!始皇苛刑酷法(《秦始皇本纪》:“(始皇)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後合五德之数。於是急法,久者不赦。”)市场踊贵;横征暴敛,徭役繁重无期;写放诸侯宫室,内充诸侯美人钟鼓;营建无度(最为着名的就是阿房宫)。耗费巨大(《秦始皇本纪》:“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动建骊山皇陵,劳役数十万;堑山堙谷,治驰道;筑长城;北逐匈奴,南征百越;巡幸无极;封禅泰山,勒石纪功;炼丹制药,以求长生;求仙问神,远至大洋;如此等等好大喜功之举(有些自己就不再列举),有几个人进行过直谏?太史公在《蒙恬列传》最后的赞中这样说道:“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不是秦帝国的政治精英们都看不到,而是他们或无仁心,或苟安于富贵,不敢拂逆龙鳞;即或无仁,或为一己私利而无勇以谏罢了。秦始皇一方面将扶苏外放北方监军,一方面遗诏让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这说明始皇心里是基本承认扶苏的仁政国策,但不允许他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来推翻自己之前所定的国策,这仅仅是因为始皇的“刚毅戾深”罢了。尽管始皇在巡游天下时到处留下的石碑上大量刻写自己的武功,以期永垂不朽--但他毕竟知道治天下与取天下不可同日而语--秦自,已历一百三十年,关中已经完全适应秦国的严法酷刑--但关东诸国贵族及民众则根本就是持强烈对抗态度。秦法如何严酷法?先秦古籍已经记录了其中许多重大内容,三十年前出土的湖北睡虎地秦简也记录了秦法许多细节之处;我这里只说一个细节--就是陈胜吴广起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因此二人才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亡指逃亡(刘邦作泗水亭长时,也因为自己押送骊山之徒多道亡,结果自己也只好逃亡求生);死国者,求取帝王将相者也。我们想一想,以当时的道路条件,仅靠11路,失期自然是最为正常之事--然而“失期,法皆斩”这样的严法有几个人能够忍受?结果不是逃亡就是反叛--我想绝大多数人宁愿采野果或以偷抢为生,或铤而走险反叛政府,也不会将自己的脑袋再乖乖地送给法吏让他们来砍头。这时候连坐制度已经起不到太大恐吓效果--因为许多情况下秦官员不知道这些劳役者是否正常服役或已死亡或已逃亡等等。刘邦跑了,但他的家人一点没事--相反吕雉还知道自己的老公逃回到自己家附近的山中,因此得以送食送粮。如果秦官员知道刘邦逃亡,甚至是主动放其它服役者逃亡,那么刘邦家人个个得有连坐之罪(当然得排除如萧何者这样知情不报的特殊情况)。扶苏说“天下不安”,他说的仅仅是些儒生吗?当然不是,而主要是六国贵族尚存的强大实力与影响(陈吴二人起事托以项燕之名、以“大楚兴”为口号;范增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等等都完全证明了关东六国的强大影响力),及民众不堪秦暴政的反抗力量。如何巩固秦帝国政权,这是每一个秦国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除了“车同轨,书同文”这样公认的治国措施外,在国家制度上,在法律实行上,秦帝国众多精英都有自己的看法--而最终决定权则在始皇手中。象着名的郡县制与封建制之争,大家都已是耳熟能详,李斯独建奇策,力排封建而议建郡县,始皇用之。统一法律当然必不可少,但关键不是法律的天下一统性,而是其定法尺度--即能否用与以前同样或更加严酷的法律来运用于刚刚统一,法制基础薄弱,关东诸国贵族及民众对秦政权充满仇恨的这个时候?是不是应该象周灭殷朝后那样,宽刑简政,与民生息;缓解各方面尖锐重大矛盾;还是象历史事实那样,继续实行在关中被证明完全可行的严法酷刑;同时劳役繁重,税赋暴敛等等?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假如扶苏接班,大秦帝国会这么快灭亡吗?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44600 工分:1700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我觉得扶苏就一软蛋,他老子让他和蒙恬一起用意很明白,蒙恬什么人?大将军!手下有人有枪。扶苏自己声望也不一般,带兵回咸阳哭灵,给老子安个被奸臣所害的故事,李斯赵髙能挡的住?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16956 工分:4611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扶苏为二世,秦不会二世而亡!看了战友们的帖子,我也对扶苏与胡亥二人在位的可能处事方法作一个探讨。与各位战友交流。首先,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们所说的都是靠我们想象出来的,和历史事实一定会有差距。其次,我想说,如果扶苏当皇帝的话,秦的情况一定会好一些,但六国还会造反,天下还会大乱。只是结果可能不一样吧。要想分清扶苏当皇帝秦会不会灭亡,我们首先要看胡亥在位时做了哪些错事。扶苏会不会做,如果扶苏和胡亥做了一样的事,那扶苏在位秦也一定会亡。首先,自毁长城。胡亥的第一件错事是杀了大将蒙恬,开了将相攻杀的恶例。杀蒙恬蒙毅等大臣一方面是由于二世要巩固自己的帝位,一方面也是李斯、赵高为了打击自己的政治对手而下的黑手。这个黑手的后果是十分恶劣的。自此,秦国将相不再同心同力。再加上王剪王贲父子过世,李信淡出。秦朝的名将所剩无几。可是我们要看到,就算这样,秦的少府章邯还是几乎灭了六国的起义军,只是被项羽打败了而已。假如蒙氏还在,王氏还在,秦军有名将指挥,朝野一心,军有斗志,不会亡的如此之快。其二,庙堂不稳。自杀掉大哥与蒙氏一族以后,秦国的朝政为李斯与赵高所掌控。此二人为沙丘之谋的核心。实话说,李斯这人能力是没话说的。是大秦最具实力的丞相之一。有他在,朝政可以正常运行。可是赵高就不一样了。他是一个能人,也是一个真正的小人。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就是他,杀了丞相一门;指鹿为马,禁了大臣的言路,大杀公子公主,绝了史皇后代;对外虚以伪过,对大将绝不留情。战胜者有功,杀,战败者有过,杀。这种胜也杀,败也杀的事实导致秦将后来毫无战心,函谷关的失守就是这样的恶果。反观扶苏在位,庙堂争斗也还是会有。蒙氏与李氏的争斗一定会发生,但这是正常的权力斗争。以秦的实力,可以承受这种失策。至少军队的战斗力是可以保证的。由此可见,扶苏在位,可保秦军不至于溃败如斯。帝国国运可以保持。其三,王室绝后。胡亥是小儿子,君位所得不正,心下就慌慌然。为了保住皇位,他杀光了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使国家皇室绝后。从史料上看,史皇之子除了扶苏胡亥二人之外都不见名于史册。这就说明史皇的其它公子都没有什么可以言说的功业。但是,秦是帝国,国命在皇室。有皇子才有后代,有后代才有国运。从名不彰显的子婴出手就杀了赵高来看,秦的后代还是有人才的。只要这些人才可用,秦就灭不掉。你看赵国灭亡之后还有人在代地复国。而秦亡之后再也没有人可以复国。可见,王室绝后对秦的打击是多么巨大。反观扶苏在位的话,他是老大,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没有谁能威胁他的地位。当然就用不着大杀王室后代。后代中的人才也可以立功。这对秦来说一定是个有利的情况。第四,朝政失据。赵高是能人,李斯也是能人。这沙丘之谋的两个核心各有所长。李斯长于政务,赵高长于心机。在秦始皇的手下,这二人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发挥的都是正面效果。胡亥在位,二人的能力都用在了歪处。李斯为了一已之私杀了蒙恬,赵高用他的毒计杀了李斯,还指鹿为马堵塞言路。使下情不能上达,战场不能得到后方的支持。前线军官内心惶惶,无心打仗。百姓反叛而皇帝不知。如果扶苏在位,至少国事可以正常进行,上下可以一心。国情不会如此不堪。第五,法治失控。我们知道,秦以法立国。而在胡亥之时,国法已经不存。无论是赵高的指鹿为马,还是逼杀太子大将,都于法不容。秦法严苛,但是法律完善。事必有法,无法依例。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扶苏当了皇帝,秦始皇陵一定会修,长城也一定会修,以前定下的大工程还是会进行。在严苛的秦法下,陈胜吴广起义也会发生,六国也一定会反。这是历史大势,不是哪个皇帝可以改变的,可是我们还要看到的是,扶苏在位,至少可以处理这些事。六国反,那就灭了六国贵族,百姓反,就杀了带头的。国家可能会乱,但山东之地不会尽失,更不会恶劣到连老秦国人都与国家离心离德的地步。第六,性情恶劣。胡亥当皇帝时还是个孩子,是个非常恶劣的孩子。他沉迷酒色,无心朝政,也没有能力处理朝政。再加上赵高的恶意引诱,硬是把一个皇子变成了天下最昏馈的皇帝。他杀尽兄弟姐妹,大修宫室,滥杀大臣,掏空民力。把一个强大的帝国搞得虚弱不堪。而扶苏是一个成人,性情温和,早已参加朝政,对国政处理有一定经验。以他的能力,不会像秦始皇那样开疆拓土,只能是一个守成之君。但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最需要的也是这样的守成之君,用以恢复民力,安定民心。有了这样的君主,秦国一旦处理了六国之乱与山东百姓之乱以后,就可以长治久安了。综上所述,就算是扶苏在位,朝庭内的争斗一定会发生,百姓的起义一定会发生,六国的反复也一定会发生,这些是历史规律,改变不了的。可以改变的是,秦应对这些情况的方法。毕竟,秦统一六国没有错,以法治国没有错。这是秦国强大的基础。也是后世发展的大势。只要应对得法,外息争战,内养国力,缓建大工程,团结大臣,平定叛乱,秦不会二世而亡。正如古人所说:灭六国者,非秦也,六国也;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可以看到,就算是扶苏在位,也必定要走这些正确的国家发展之路。否则,无论是哪个皇帝在位,国家都不会长治久安。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这一帝,千古只出一个,也只能出一个。连续两个国家就完了。后世汉武帝几乎做了秦始皇做的所有的事,也搞的民不聊生,天下不稳。但他能在晚年反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罪已诏,修养民力。这才有了数百年的汉世江山。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58778 工分:5430
左箭头-小图标
17楼&&以下是引用随便的名
在第16楼的发言:一个政权的灭亡不仅仅是皇帝一个人的问题,往往是整个朝廷出了问题,就扶苏那个资质,他能理清?要有这个能力他也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就自杀了。这话说对了。接近人物本质了。33楼& 就复苏那个什么资质?堂堂大秦公子他资质几何你知道啊?不违背将他赐死的圣旨,是大义,是秉公守法,是为了国家法律的尊严而牺牲自己!法律是由当时政权直接制定的,政权是这个社会下执行政治的,社会是经过所有人努力后由政权主导的,法律属于社会,由政权来执行,决策者只知维护表面的法律这个政权直接关门算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443071 工分:20
左箭头-小图标
17楼&&以下是引用随便的名
在第16楼的发言:一个政权的灭亡不仅仅是皇帝一个人的问题,往往是整个朝廷出了问题,就扶苏那个资质,他能理清?要有这个能力他也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就自杀了。这话说对了。接近人物本质了。就复苏那个什么资质?堂堂大秦公子他资质几何你知道啊?不违背将他赐死的圣旨,是大义,是秉公守法,是为了国家法律的尊严而牺牲自己!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705716 工分:5024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我觉得其实大家都陷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拿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来看扶苏,其实扶苏就是一个被儒家思想神话了人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首先谁写的扶苏这个人,是司马迁,我们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先来说他的真实性,秦末农民战争大规模的毁灭了各国的文化,特别是项羽对秦朝后人的大肆屠杀,对咸阳的大肆破坏,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代,大家认为还能剩下什么,我们这位太史公恐怕杜撰的东西要比史实的东西多很多吧,里面到底有多少真实性的东西呢?我看不会很多,不说别的,扶苏师从于李斯等法家人物,这些人物能把扶苏教育成一个仁慈宽厚的君主,难道教育不能影响人的一生吗?呵呵,我不信。其次,从司马迁的记载里面我们来看,他也不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物,如果此人真的那么智勇仁的话,不说别的,他在军中监军这么多年,那个时代可不是现代,将领的个人魅力对于一支军队的统帅是起到很大作用的,而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他老老实实的自杀,军中也无任何过激反应,一个儒家口中的大智大勇大仁的人物,这正常吗?难道几十万边军看不到他的智勇仁,不会为他悲哀。可见此人很一般了。所以我觉得此人上台也就是另外秦二世,最多他不会杀蒙恬。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532913 工分:1279
左箭头-小图标
秦朝的灭亡,有很多种因素,首先法律太苛刻,百姓活的提心掉胆,其次,本该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时候,而大肆劳民伤残,大兴土木,修建宫廷这很伤国力,而内部勾心斗角,臣僚中结党营私,排挤贤良,这又很伤元气。这种国家不稳定因素已经种下了,不是一两个能人就能挽回的,扶苏这个人虽然他有远见,但我个人觉得他缺少政治头脑,所以很难成功,不过我们都是在假设,没有说服力。总之,用暴力可以让人屈服,但不能让人信服。国家的治理,首先能守其次能治,在国家统一的时候要安定人心,发展经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该帖子发自铁血军事Android手机客户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379037 工分:49
左箭头-小图标
秦朝由强而亡,不是由衰而亡。秦始皇和胡亥在位期间残暴,百姓徭役苦不堪言。扶苏在当时秦朝百姓包括六国遗民中还是很有威望的,如果扶苏即位,秦朝至少不会存在仅仅十余年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071972 工分:880
左箭头-小图标
陈胜在起义的时候用的还以扶苏的大义起事,可见扶苏在民间的声望!而且如不是胡亥自毁长城,把朝堂和军队弄得一团糟,以大秦军团的战斗力六国余虐翻得起大浪吗?始皇在时,大秦人才济济,经过胡亥几年的大清洗,关东各路大军打过来时竟找不到带兵大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950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pauljin
在第2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2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pauljin
在第11楼的发言:......
太史公和秦始皇不在同一时代,到底是什么仇我没考证过。我只知道史记中不但写过秦始皇,并且还捎带着把始皇帝的生母和他后爹嫪毐也写了进去,这种人哪有资格进正史?咱这太史公不但写了,还不吝笔墨。以下是史记中摘抄的一段:
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诈卜当避时,徙宫居雍。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于嫪毐。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馀人。
皇帝的生母没哟资格进入史籍?
秦始皇生母的面首有资格进正史?此面首的性器有资格进正史?一个身体有缺陷的人,何故对男人的超大家伙如此大费笔墨?话说到这个份上,还是有人不懂,比如向我提问的那位,我无话可说秦宣太后那么多面首,史书虽有记载,但是没有一个史官记载这些面首的具体事情。但是赵太后的这个面首都发动政变,差点将嬴政赶下台,还将大秦帝国的宰相拉下台,这个“面首”已经有足够资格载入史册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417886 工分:50435
左箭头-小图标
呵呵!太史公写的那些东西又不是他凭空捏造出来的。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051834 工分:10209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我觉得不管扶苏或者二世,如果不改变当时大兴土木建筑始皇陵、阿房宫等等,结果是一样的。这些建筑都是大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也搞得天下其它行业一样萧条。秦未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起来造反??关键还是被生活、性命所迫。汉武晚期虽然情况类似,但前提是文景两朝的底子和大汉军队打赢的情况居多而已。不然当时天下一样会大乱。而秦未老百姓起来造反,同样因为秦统一时期天下纷乱,统一后又没有好的回复,还有那么重的役差,生活得怎么样,可想而知。老百姓其实要求不高的,很多历史事件都可以看出来,不是被逼走投无路,老百姓大多数都会忍气吞声,不敢造反,那怕生活得如牛马或者不如牛马。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639765 工分:5259
左箭头-小图标
我还是坚持认为扶苏不行。他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
那什么来保卫大秦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339649 工分:118458
/ 排名:9089
左箭头-小图标
不会的,我是这么觉得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16956 工分:4611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扶苏为二世,秦不会二世而亡!看了战友们的帖子,我也对扶苏与胡亥二人在位的可能处事方法作一个探讨。与各位战友交流。首先,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们所说的都是靠我们想象出来的,和历史事实一定会有差距。其次,我想说,如果扶苏当皇帝的话,秦的情况一定会好一些,但六国还会造反,天下还会大乱。只是结果可能不一样吧。要想分清扶苏当皇帝秦会不会灭亡,我们首先要看胡亥在位时做了哪些错事。扶苏会不会做,如果扶苏和胡亥做了一样的事,那扶苏在位秦也一定会亡。首先,自毁长城。胡亥的第一件错事是杀了大将蒙恬,开了将相攻杀的恶例。杀蒙恬蒙毅等大臣一方面是由于二世要巩固自己的帝位,一方面也是李斯、赵高为了打击自己的政治对手而下的黑手。这个黑手的后果是十分恶劣的。自此,秦国将相不再同心同力。再加上王剪王贲父子过世,李信淡出。秦朝的名将所剩无几。可是我们要看到,就算这样,秦的少府章邯还是几乎灭了六国的起义军,只是被项羽打败了而已。假如蒙氏还在,王氏还在,秦军有名将指挥,朝野一心,军有斗志,不会亡的如此之快。其二,庙堂不稳。自杀掉大哥与蒙氏一族以后,秦国的朝政为李斯与赵高所掌控。此二人为沙丘之谋的核心。实话说,李斯这人能力是没话说的。是大秦最具实力的丞相之一。有他在,朝政可以正常运行。可是赵高就不一样了。他是一个能人,也是一个真正的小人。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就是他,杀了丞相一门;指鹿为马,禁了大臣的言路,大杀公子公主,绝了史皇后代;对外虚以伪过,对大将绝不留情。战胜者有功,杀,战败者有过,杀。这种胜也杀,败也杀的事实导致秦将后来毫无战心,函谷关的失守就是这样的恶果。反观扶苏在位,庙堂争斗也还是会有。蒙氏与李氏的争斗一定会发生,但这是正常的权力斗争。以秦的实力,可以承受这种失策。至少军队的战斗力是可以保证的。由此可见,扶苏在位,可保秦军不至于溃败如斯。帝国国运可以保持。其三,王室绝后。胡亥是小儿子,君位所得不正,心下就慌慌然。为了保住皇位,他杀光了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使国家皇室绝后。从史料上看,史皇之子除了扶苏胡亥二人之外都不见名于史册。这就说明史皇的其它公子都没有什么可以言说的功业。但是,秦是帝国,国命在皇室。有皇子才有后代,有后代才有国运。从名不彰显的子婴出手就杀了赵高来看,秦的后代还是有人才的。只要这些人才可用,秦就灭不掉。你看赵国灭亡之后还有人在代地复国。而秦亡之后再也没有人可以复国。可见,王室绝后对秦的打击是多么巨大。反观扶苏在位的话,他是老大,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没有谁能威胁他的地位。当然就用不着大杀王室后代。后代中的人才也可以立功。这对秦来说一定是个有利的情况。第四,朝政失据。赵高是能人,李斯也是能人。这沙丘之谋的两个核心各有所长。李斯长于政务,赵高长于心机。在秦始皇的手下,这二人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发挥的都是正面效果。胡亥在位,二人的能力都用在了歪处。李斯为了一已之私杀了蒙恬,赵高用他的毒计杀了李斯,还指鹿为马堵塞言路。使下情不能上达,战场不能得到后方的支持。前线军官内心惶惶,无心打仗。百姓反叛而皇帝不知。如果扶苏在位,至少国事可以正常进行,上下可以一心。国情不会如此不堪。第五,法治失控。我们知道,秦以法立国。而在胡亥之时,国法已经不存。无论是赵高的指鹿为马,还是逼杀太子大将,都于法不容。秦法严苛,但是法律完善。事必有法,无法依例。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扶苏当了皇帝,秦始皇陵一定会修,长城也一定会修,以前定下的大工程还是会进行。在严苛的秦法下,陈胜吴广起义也会发生,六国也一定会反。这是历史大势,不是哪个皇帝可以改变的,可是我们还要看到的是,扶苏在位,至少可以处理这些事。六国反,那就灭了六国贵族,百姓反,就杀了带头的。国家可能会乱,但山东之地不会尽失,更不会恶劣到连老秦国人都与国家离心离德的地步。第六,性情恶劣。胡亥当皇帝时还是个孩子,是个非常恶劣的孩子。他沉迷酒色,无心朝政,也没有能力处理朝政。再加上赵高的恶意引诱,硬是把一个皇子变成了天下最昏馈的皇帝。他杀尽兄弟姐妹,大修宫室,滥杀大臣,掏空民力。把一个强大的帝国搞得虚弱不堪。而扶苏是一个成人,性情温和,早已参加朝政,对国政处理有一定经验。以他的能力,不会像秦始皇那样开疆拓土,只能是一个守成之君。但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最需要的也是这样的守成之君,用以恢复民力,安定民心。有了这样的君主,秦国一旦处理了六国之乱与山东百姓之乱以后,就可以长治久安了。综上所述,就算是扶苏在位,朝庭内的争斗一定会发生,百姓的起义一定会发生,六国的反复也一定会发生,这些是历史规律,改变不了的。可以改变的是,秦应对这些情况的方法。毕竟,秦统一六国没有错,以法治国没有错。这是秦国强大的基础。也是后世发展的大势。只要应对得法,外息争战,内养国力,缓建大工程,团结大臣,平定叛乱,秦不会二世而亡。正如古人所说:灭六国者,非秦也,六国也;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可以看到,就算是扶苏在位,也必定要走这些正确的国家发展之路。否则,无论是哪个皇帝在位,国家都不会长治久安。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这一帝,千古只出一个,也只能出一个。连续两个国家就完了。后世汉武帝几乎做了秦始皇做的所有的事,也搞的民不聊生,天下不稳。但他能在晚年反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罪已诏,修养民力。这才有了数百年的汉世江山。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82326 工分:270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2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pauljin
在第11楼的发言:......
太史公和秦始皇不在同一时代,到底是什么仇我没考证过。我只知道史记中不但写过秦始皇,并且还捎带着把始皇帝的生母和他后爹嫪毐也写了进去,这种人哪有资格进正史?咱这太史公不但写了,还不吝笔墨。以下是史记中摘抄的一段:
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诈卜当避时,徙宫居雍。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于嫪毐。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馀人。
皇帝的生母没哟资格进入史籍?秦始皇生母的面首有资格进正史?此面首的性器有资格进正史?一个身体有缺陷的人,何故对男人的**家伙如此大费笔墨?话说到这个份上,还是有人不懂,比如向我提问的那位,我无话可说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950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pauljin
在第1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minidayer
在第10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pauljin
在第4楼的发言:如果扶苏即位,也不会扭转秦朝的灭亡。
先说秦二世,他与他老爹共同特点是爱杀人。不同的是秦始皇是依法杀人,没听说他胡乱杀人,甚至打败仗的将领他都能宽容。而秦二世是由着性子杀,凡是看着碍眼的一个都不留。而秦朝的灭亡自下而上的,陈胜吴广是毫无根基的囚犯,刘邦是平民;项羽是个楚国没落贵族,除了有勇武之外,起兵之前并无实力,项羽的目的是复国,即使秦朝不暴政,他也会起兵。换句话说,秦朝并不是因为秦二世的嗜杀才灭亡,他杀的都是自己的兄弟和大臣们,朝廷手握重权的人并没有人起兵造反(章邯等人也不是造反,是兵败投......
太史公跟秦始皇有何私仇? 求教! 愿闻其详!
太史公和秦始皇不在同一时代,到底是什么仇我没考证过。我只知道史记中不但写过秦始皇,并且还捎带着把始皇帝的生母和他后爹嫪毐也写了进去,这种人哪有资格进正史?咱这太史公不但写了,还不吝笔墨。以下是史记中摘抄的一段:
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诈卜当避时,徙宫居雍。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于嫪毐。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馀人。 皇帝的生母没哟资格进入史籍?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82326 工分:270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minidayer
在第1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pauljin
在第11楼的发言:......
太史公和秦始皇不在同一时代,到底是什么仇我没考证过。我只知道史记中不但写过秦始皇,并且还捎带着把始皇帝的生母和他后爹嫪毐也写了进去,这种人哪有资格进正史?咱这太史公不但写了,还不吝笔墨。以下是史记中摘抄的一段:
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诈卜当避时,徙宫居雍。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于嫪毐。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馀人。
感觉求教失败!没得到我想的答案,捕风捉影非所问啊!玩始皇帝老娘 这种强大的花边新闻能不登头版头条!君不见此论坛里有关明清皇帝的众多花边新闻吗?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此传统早在2000年前就时兴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279028 工分:401
左箭头-小图标
这是一种不事实的解说:因为,历史不可能照着你的话再来一次!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639765 工分:5259
左箭头-小图标
扶苏有这个本事?他太懦弱了,他连自己的性命都拯救不了,拿什么来拯救大秦?除非秦始皇没有暴死传位于扶苏,不过以扶苏的软弱,估计还是搞不过胡亥。历史存在合理性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58778 工分:5430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随便的名
在第16楼的发言:一个政权的灭亡不仅仅是皇帝一个人的问题,往往是整个朝廷出了问题,就扶苏那个资质,他能理清?要有这个能力他也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就自杀了。这话说对了。接近人物本质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16243 工分:12353
左箭头-小图标
一个政权的灭亡不仅仅是皇帝一个人的问题,往往是整个朝廷出了问题,就扶苏那个资质,他能理清?要有这个能力他也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就自杀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267767 工分:1673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历史上有乱就会有治,扶苏如果登基,估计秦王朝不会灭亡的太快。我们可以参考汉武帝,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而巫蛊之祸更是搞得宫廷内外人人自危,连太子刘据皇后卫子夫都因此罹难!不过武帝最后能稍有悔过,下轮台罪己诏,死前安排霍光辅佐汉昭帝刘弗陵,与民修生养息,到汉宣帝刘询时汉朝又显示出了强大,历史学家说武帝晚年“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秦始皇雄才大略,但是秦法严酷,这是历史公认的事实,严酷到什么程度,就是“赭衣半道,羣盗满山”这种现象了。贾谊《过秦论》更是一阵见血的指出,秦朝灭亡,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扶苏比较宽厚,是个仁义之人,在老百姓的口碑中很好,陈胜吴广起义时也说:“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可见如果扶苏即为,秦朝的国策会有很大改变,至少在刑法上会稍有放松,让老百姓喘口气,在一定程度上不会逼反百姓,从而延缓秦王朝的灭亡。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66159 工分:198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铁肚皮
在第1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蓝梦悠悠
在第8楼的发言:会!根基已经不在。面对摇摇欲溃的大堤,一个维修工是不够的,况且那么多挖堤坝石头垒自家院墙的。还有更多自以为关我屁事在堤下挖沙的。
不一定,秦灭于他自已定的战时法案,国人只顾耕战二事,但要是到了和平时期,秦法就玩不转了,成了严刑酷法,而扶苏是多次想要改革的,以至于得罪了始皇,如果扶苏能继位,又有一定的民望,那么秦的统治有可能继续下去,当然他得有种改革才行……暴秦之说出于汉。有几分真?几分夸大?倒是暴秦之民未见反,怕不见得是民忍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427673 工分:6638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蓝梦悠悠
在第8楼的发言:会!根基已经不在。面对摇摇欲溃的大堤,一个维修工是不够的,况且那么多挖堤坝石头垒自家院墙的。还有更多自以为关我屁事在堤下挖沙的。不一定,秦灭于他自已定的战时法案,国人只顾耕战二事,但要是到了和平时期,秦法就玩不转了,成了严刑酷法,而扶苏是多次想要改革的,以至于得罪了始皇,如果扶苏能继位,又有一定的民望,那么秦的统治有可能继续下去,当然他得有种改革才行……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16004 工分:2201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pauljin
在第1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minidayer
在第10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pauljin
在第4楼的发言:如果扶苏即位,也不会扭转秦朝的灭亡。
先说秦二世,他与他老爹共同特点是爱杀人。不同的是秦始皇是依法杀人,没听说他胡乱杀人,甚至打败仗的将领他都能宽容。而秦二世是由着性子杀,凡是看着碍眼的一个都不留。而秦朝的灭亡自下而上的,陈胜吴广是毫无根基的囚犯,刘邦是平民;项羽是个楚国没落贵族,除了有勇武之外,起兵之前并无实力,项羽的目的是复国,即使秦朝不暴政,他也会起兵。换句话说,秦朝并不是因为秦二世的嗜杀才灭亡,他杀的都是自己的兄弟和大臣们,朝廷手握重权的人并没有人起兵造反(章邯等人也不是造反,是兵败投......
太史公跟秦始皇有何私仇? 求教! 愿闻其详!
太史公和秦始皇不在同一时代,到底是什么仇我没考证过。我只知道史记中不但写过秦始皇,并且还捎带着把始皇帝的生母和他后爹嫪毐也写了进去,这种人哪有资格进正史?咱这太史公不但写了,还不吝笔墨。以下是史记中摘抄的一段:
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诈卜当避时,徙宫居雍。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于嫪毐。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馀人。 感觉求教失败!没得到我想的答案,捕风捉影非所问啊!玩始皇帝老娘 这种强大的花边新闻能不登头版头条!本文内容于
16:55:04 被minidayer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82326 工分:270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minidayer
在第10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pauljin
在第4楼的发言:如果扶苏即位,也不会扭转秦朝的灭亡。
先说秦二世,他与他老爹共同特点是爱杀人。不同的是秦始皇是依法杀人,没听说他胡乱杀人,甚至打败仗的将领他都能宽容。而秦二世是由着性子杀,凡是看着碍眼的一个都不留。而秦朝的灭亡自下而上的,陈胜吴广是毫无根基的囚犯,刘邦是平民;项羽是个楚国没落贵族,除了有勇武之外,起兵之前并无实力,项羽的目的是复国,即使秦朝不暴政,他也会起兵。换句话说,秦朝并不是因为秦二世的嗜杀才灭亡,他杀的都是自己的兄弟和大臣们,朝廷手握重权的人并没有人起兵造反(章邯等人也不是造反,是兵败投......
太史公跟秦始皇有何私仇? 求教! 愿闻其详!太史公和秦始皇不在同一时代,到底是什么仇我没考证过。我只知道史记中不但写过秦始皇,并且还捎带着把始皇帝的生母和他后爹嫪毐也写了进去,这种人哪有资格进正史?咱这太史公不但写了,还不吝笔墨。以下是史记中摘抄的一段: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诈卜当避时,徙宫居雍。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于嫪毐。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馀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16004 工分:2201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pauljin
在第4楼的发言:如果扶苏即位,也不会扭转秦朝的灭亡。
先说秦二世,他与他老爹共同特点是爱杀人。不同的是秦始皇是依法杀人,没听说他胡乱杀人,甚至打败仗的将领他都能宽容。而秦二世是由着性子杀,凡是看着碍眼的一个都不留。而秦朝的灭亡自下而上的,陈胜吴广是毫无根基的囚犯,刘邦是平民;项羽是个楚国没落贵族,除了有勇武之外,起兵之前并无实力,项羽的目的是复国,即使秦朝不暴政,他也会起兵。换句话说,秦朝并不是因为秦二世的嗜杀才灭亡,他杀的都是自己的兄弟和大臣们,朝廷手握重权的人并没有人起兵造反(章邯等人也不是造反,是兵败投......太史公跟秦始皇有何私仇? 求教! 愿闻其详!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74734 工分:2827
左箭头-小图标
秦始皇统一天下,实行暴政,以前6国的风俗习惯什么的都 不一样,如果他施行仁政,恩威并施,也许结果就不一样,常年的战争,百姓如果不是活不下去了,谁愿意去造反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66159 工分:1987
左箭头-小图标
会!根基已经不在。面对摇摇欲溃的大堤,一个维修工是不够的,况且那么多挖堤坝石头垒自家院墙的。还有更多自以为关我屁事在堤下挖沙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190249 工分:82903
左箭头-小图标
扶苏如果即位比胡亥要强多了,大秦也不可能崩溃的那么快,甚至会走向平稳发展的正轨。治国关键在其人。胡亥是个暴君昏君,秦始皇在世是用严刑峻法,而且修建一系列大型工程不知爱惜民力,民怨已经很深,只不过被高压政策暂时掩盖。而胡亥作为二世上台后骄奢淫欲,仍然错误的推行严刑峻法不知与时俱进的逐步推行相对宽松的怀柔政策以安抚民心(他自己就是个膏粱子弟,也不可能有那思维和手腕);自己又没有治国之才,大权旁落入赵高这个野心家手里。终于是逼得民间走投无路,天下群起反抗。何况扶苏不死,蒙怡也不会死。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437046 工分:146
左箭头-小图标
历史没有假如和假设,众位网友别再在这费吐沫星子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745398 工分:24310
左箭头-小图标
李斯担心扶苏上台对自己不利,所以才参与赵髙的政变阴谋。但事实证明,李斯即使不被扶苏所杀,早晚也要被赵髙干掉,因为他只是赵髙的临时盟友,利用对象。李斯如何抉择才是大难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82326 工分:270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如果扶苏即位,也不会扭转秦朝的灭亡。先说秦二世,他与他老爹共同特点是爱杀人。不同的是秦始皇是依法杀人,没听说他胡乱杀人,甚至打败仗的将领他都能宽容。而秦二世是由着性子杀,凡是看着碍眼的一个都不留。而秦朝的灭亡自下而上的,陈胜吴广是毫无根基的囚犯,刘邦是平民;项羽是个楚国没落贵族,除了有勇武之外,起兵之前并无实力,项羽的目的是复国,即使秦朝不暴政,他也会起兵。换句话说,秦朝并不是因为秦二世的嗜杀才灭亡,他杀的都是自己的兄弟和大臣们,朝廷手握重权的人并没有人起兵造反(章邯等人也不是造反,是兵败投降)再说扶苏,如果他即位,必定是个仁厚之人,但他会轻易去修改秦国的律法吗?太史公的记载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我认为太史公跟秦始皇有私仇,对秦始皇的残暴的描述有夸大嫌疑。况且,秦朝建国之后,重兵就集结在北方抗击匈奴和南方抵御南蛮,国内兵力不多,这种局面也不是扶苏能改变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44600 工分:1700
左箭头-小图标
我觉得扶苏就一软蛋,他老子让他和蒙恬一起用意很明白,蒙恬什么人?大将军!手下有人有枪。扶苏自己声望也不一般,带兵回咸阳哭灵,给老子安个被奸臣所害的故事,李斯赵髙能挡的住?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81860 工分:7050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我认为应该是可以的。扶苏即位,不仅仅是换一个皇帝的问题,而是代表着秦国国策的重大转变。事实上,秦始皇不愧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很清楚,一个王朝崛起之时拥有一支最强大的人才队伍,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时期去夯实帝国的地基,构建帝国的框架,为后来帝国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他也很清楚,扶苏这样的仁君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他并不以扶苏曾多次违逆他而废除扶苏的地位,派他去北方监军,名为放逐,实为为他登基打下军权基础。正是有了扶苏这样的继承人,他才可以放心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一般智慧的君主都会在自己的万年故意做一些错事,这样就可以让自己的继承人登基后通过纠正自己的错误而迅速的获得政治声望,有利于稳定王朝的统治;而秦始皇可能也就是这么想的。关于这一点,汉武帝似乎也是这么做的,他和太子刘据的关系与秦始皇和扶苏十分像。当年刘据因为汉武帝穷兵黩武而劝谏的时候,汉武帝就对他说:吾服其劳,而以遗汝,不亦可乎(大概就是这么说的吧)。秦始皇的错误在于对权臣力量的打击不力,权臣力量大了,野心也就大了,就会想要夺取更多的权力,就会影响王朝继承人的更替,所以秦始皇失败了。汉武帝也险些失败,不过一方面他对权臣势力的控制比较得力,另一方面经过巫蛊之祸又狠狠的打击了权臣势力,虽然失去了他最理想的继承人刘据,但是却为刘弗陵的顺利登基打下基础;至于霍光,当时的权势还无法和之前的李斯、赵高相比,至于他后来权势滔天,那就不是汉武帝能控制的事情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34条记录]&分页:
&对假如扶苏接班,大秦帝国会这么快灭亡吗?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秦王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