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上课幼儿上课用剪刀的要求

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的基本要求和培养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标题: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的基本要求和培养
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的基本要求和培养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 &&&热&&&&&★★★
一、《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的意义及特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受用;坏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性。一位获诺贝尔金奖的白发苍苍的学者说:他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学到的。这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他说:在幼儿园,学会把自已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午饭后要休息,要注意观察周围的大自然------。这位获得学界最高荣誉的老人用了这些具体的描述说明了一个人的学习、生活习惯及良好品德在幼儿期形成对人的一生的重要性。
放远目光看常规教育,它使人受益一生。放短目光看常规教育,它是幼儿园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常规习惯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育。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在幼儿园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那么常规教育是必要的。
有的老师认为,常规培养主要是集体教学活动常规、集体游戏常规,其他环节常规并不重要,其实不然,重视各个环节的常规培养,就能使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都显得井然有序。 举个例子,请你分别到两个食堂去买菜,一个食堂是井然有序地排队,这时的你也会自觉地去排队,而且心态平和,吃完饭后还会感到心情愉快;相反,另一个食堂,一片吵闹混乱,这时你的情绪也会变得烦躁起来。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在无形中调节着人的言行。教师在幼儿在园的一日中就要为孩子创设有利于他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环境,让孩子情绪平稳、思维有条理、行为有序、,让孩子始终保持有序的活动状态。有了这样的认识就有利于老师用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面对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我园非常重视常规教育,并把常规教育当成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部份。
&很多老师认为小班和托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刚入园时抓常规的最佳时机,到了中班和大班后幼儿自主性萌发后就难管教了。于是,对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化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然,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小年龄的幼儿确实抑制性能力相对较弱,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比较差,大年龄的幼儿抑制性能力强,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水平也高,能接受相对严格的常规教育。正是基于孩子之间存在的这些客观因素,我认为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我们更需要改变以往过多的统一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不同年龄幼儿的常规教育重点,如对于低年龄的小班和托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也应从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对于大班的幼儿,面临着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的过渡,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幼儿理解和内化规则。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
   2.幼儿个年龄段常规教育特点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调动一切有利因素, 认真分析幼儿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l小班的幼儿,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爱模仿。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幼儿爱模仿这一心理特征,运用“榜样示范法”,特别是教师的榜样,可使常规教育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了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敝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学生学习好榜样,鼓励效仿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幼儿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没有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榜样示范法有如此大的作用和意义,幼儿教师应自觉地运用好这个教育手段。
三岁的幼儿,一般来说刚刚从家庭走向幼儿园,教师成了孩子朝夕相处的同伴,在孩子心目中,教师既像妈妈又是老师,享有一定的权威,是孩子崇拜的偶像。大凡许多家长都有这种体会:老师说的,老师做的,在孩子们心中都是对的。因此,老师要严于律已,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已的言谈举止、行动坐卧都让幼儿耳濡目染,使之潜移默化受到良好教育,让幼儿在模仿中自觉和不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
l中班的幼儿,初步能根据自已的具体生活经验来理解成人的语言。因此,
教师要对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每一环节进行具体的指导,使之变为幼儿自身的具体经验。孩子年龄小,如何叠被子,如何穿衣服,如何保管自已的用品用具,如何搬椅子才安全等等,都应教师手把手地教。否则,幼儿起床之后被褥乱堆一团,衣服穿得前后颠倒。
&&& 教师的具体指导要从晨间入园的每一细小环节入手,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方法,例如,餐前餐后的卫生。教师就应告诉幼儿餐前要洗手,餐后要擦嘴、漱口,餐后不能跑等规则;再如让幼儿掌握正确的盥洗方法,就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教师通过不断的讲解、示范,使幼儿掌握开多大的水才不会弄湿衣服,洗手时要认真搓手心、手背、手指缝,洗净后将手上的水轻轻地甩掉并用自已的毛巾擦干净等具体规范动作。常说幼儿园老师眼不能停,嘴不停、脚不停,就是要不停的观察幼儿出席的问题,及时提醒幼儿。
l大班的幼儿开始能控制自已,做事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人、对已、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此,常规教育应以自我教育为主要教育手段,变以往的他律为自律行为,通过幼儿自我约束,自我评价来提高自已,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任何有效的教育过程,都应是在孩子自觉的、积极地参加中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常规标准,教师要把这个标准告诉幼儿,使其在独立思考时有个独立思考的依据。其次,教师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幼儿参加自我教育。让幼儿通过实践、体验去认识、评价自己的行为。如:在班级开展“幼儿常规自评活动,”利用墙面设计“幼儿常规自评栏”,栏中包含幼儿自评的项目和全班幼儿的姓名或相片,项目一栏最好用形象标记和文字并存来体现。如:进餐一项可画上碗筷,写上“进餐”;自理一项画一双小手并写上“自理”;轻放椅子画上一把椅子,倾听画上耳朵,让幼儿一看就懂,从而便于幼儿在自评中进行操作。开展自评活动,让幼儿采取自己给自己奖红花的方式,是调动幼儿积极参加自我教育形成良好常规的有效的教育措施。“自评栏”强调的是孩子学会了没有,它清晰地反映出全班幼儿的常规情况,能随时为教师提供教育信息,以便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个别教育,从而有的放矢地督促幼儿按正确的要求去做,帮助幼儿树立信心,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二、《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中对幼儿、教师及保育员的要求
三、《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的培养
(一)对幼儿的培养
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所指的“规矩”、“方圆”就是指良好的常规和行为习惯。在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分散精力去维持各种环节活动的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相反,一个班级常规好,能给孩子一个井然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在这个环境中不断的进步,同时也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常规的培养非常重要。但经常有老师感到困惑――如何建立良好的班级活动常规。幼师听到这样的牢骚:“哎,怎么回事,这个班孩子怎么这么难带,一个个都象吵包一样。”也有羡慕其他老师的:“看,他们班的孩子多乖,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排的队伍也整齐。不象我们,东到西歪的!”孩子间固然有差异,但不至于一个班都是调皮鬼,另一个班都是小兔乖乖,孩子的顽皮只是集体中的个别现象,但要是这个别现象变成普遍时,那就是老师的常规培养有问题了,教师有必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了。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对幼儿进行常规的培养。
1.建立规则,强化管理
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规范,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提出并建立细致的规则,依据常规制度对幼儿进行细心的指导,让幼儿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约束自己,才能做得更好。
行为强化法――以斯金纳行为理论为依据他认为,人和动物总是自动出现许多行为,凡是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凡未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下降,以致消退。这一强化原理对于我们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有了很大的启发。针对幼儿在当前较突出的不良习惯时,教师不断的提醒外,还应当在相应的时段内开展了“细嚼慢咽不挑食”,“安静进入午睡室”,“不在厕所内玩耍”,“不随地吐痰”,“不撕、拉墙上的贴画”等方面的强化训练
2.以爱为本,榜样示范
“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为此,我们首先从教师自身的生活习惯抓起,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做幼儿的表率。在个人卫生方面,杜绝了留长指甲、饭前不洗手、用脏手抓东西吃、吃东西后不漱口等陋习;在保持外部环境卫生方面,也注意到了乱丢果皮纸屑及随地吐痰的不良影响,
比如,有的老师说话声音大,孩子们的声音也大,
再如搬椅子
(1)、会搬椅子,一手握椅背,一手托椅身,轻拿轻放,转椅子时要拿起椅子摆好再坐下。老师的行为是幼儿的楷模,所以老师一定要按要求去做,这样孩子们就会较快地形成这一习惯。
案例:卫生纸的案例――让孩子们共同来完成剪卫生纸(利用晨间接待时间)
 情景描述:托班。教室里的玩具柜里,放着不同品种的多筐积木,我们让宝宝们自己选择玩,宝宝很感兴趣,一会儿拿这个,一会儿换这个,在这个过程中,洒落了很多在地上。调皮的几个索性把积木筐来了一个“咸鱼大翻身”,“哗啦啦”的撒了一地,还扬扬得意的哈哈大笑起来,于是招来一群模仿的“粉丝”,这下可热闹了,“稀里哗啦”满地玩具,真让人惨不忍睹。虽然我们立刻招呼宝宝们:“不要把玩具弄在地上,一起把玩具捡起来。”可是却没得到对这群正“玩”的热火朝天的孩子的响应。没办法,只好老师自己收拾残局了。一次、两次……,发现对这群天真可爱又有些自我的孩子,在玩玩具、整理玩具的常规指导上,有时是“有理说不清的”。
&& 乱扔玩具、破坏玩具是发生在初入园宝宝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行为表现。由于托办孩子规则意识较弱,活动的兴趣点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容易受环境及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因此,孩子对如何使用和整理玩具,是没有经验也不能理解的。面对这种情况,我调整了一下方法,端着积木筐,蹲在散落的积木旁,捡起一个积木扬了扬说:“我要把积木宝宝送到篮子里了,谁也会把积木宝宝捡起来送到我的篮子里?”有了一个孩子,我就立刻给与表扬:“***会的,***也会的。”一会儿时间,许多孩子都跑过来捡了,当发现个别宝宝躲在一边“偷懒”时,我就主动招呼他:“***,你会不会呀?”采用这个方法后,发现宝宝们很快就能把玩具整理好。对年龄幼小的托班宝宝,这些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基本常规教育,我认为把自己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改变孩子行为转变为改变老师的方法出发,把外在的常规要求内化为幼儿感兴趣、愿意参与的活动,对基本的常规建立是非常有效的
3.信号管理,井然有序
在我们幼儿园里班级的常规培养使用多种信号机制来建立班级常规文化,主要有:1、口头指令信号。通过口头指令信号,直接告诉幼儿该做什么;2、铃鼓信号。铃鼓可以产生丰富的节奏变化,可快可慢,可轻可重,可敲可摇,在它的多种变化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解放老师的嗓子,更可以达到培养幼儿多种良好习惯的目的;3、音乐信号。在幼儿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播放音乐,让孩子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产生愉悦、饱满的情趣,并逐步知道听到某一乐曲,就明白该干什么。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熟悉大量的歌曲和乐曲,享受音乐的熏陶,另一方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接收特定的信号,形成良好的习惯;4、肢体语言信号。老师可使用自身的肢体,做出不同的动作,用肢体提醒幼儿,用眼睛与幼儿对话。如队列训练时,老师通过不同的手势可以让幼儿完成不同的动作。
4.图文暗示,参与管理
(1)在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中,有一块富饶的土壤,这就是幼儿教育的暗示原则。暗示就是以一种间接的或含蓄的方式作用于儿童,可以克服简单命令的缺陷,使儿童在愉快的情境中,自觉地接受教育。陈老在文章中提出:“儿童易于在浅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我们可以利用儿童的暗示感受性来影响他们行为和习惯,在教育上可以取得事半功倍或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可见,暗示具有用来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正向功能。
(2)在中大班幼儿常规的培养中,老师还应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由老师来规定。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幼中、幼大班,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把成人对孩子的要求强加给他们,并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培养孩子常规上,对待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教师可以发挥孩子的自主权,由他们来制定一些班里的常规要求。如,在玩具区游戏时,我会和孩子们一起玩,在这个过程中,与孩子共同商讨出在玩玩具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玩完玩具时该怎样收玩具等等,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师生共同讨论,孩子会觉得自己是这个班级的主人,对于和老师共同商定的常规要求会很重视,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会更积极主动。在外出时我会请小朋友自己选择出去排队伍的方式,是喜欢一个跟着一个走,两个跟着两个走,还是自由走,但不管是选择那种方式都要求能安静有次序走,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决定其中的一种,孩子们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后,遵守规则时的情绪就愉快多了。游戏的形式有助于孩子自觉遵守规则
案例;每次排队,孩子们都会争着站第一,教师引导幼儿,排在最后的孩子是要保护大家的,还得当监督员,看看谁走歪了,
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因此,必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正能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样既给幼儿从错误和成功的结果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学会自觉规范行为和承担起行为后果的责任,教师的任务不是替代儿童做出“明智的”选择,而是帮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摆放的常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再如例:游戏时有些小朋友为了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而争抢,导致游戏前的秩序混乱。我与小朋友一起商量,对规则做了新的调整:事先规定每次进入游戏区选择的顺序,让每一组小朋友都有轮到优先选择游戏区的机会。
在上述案例中,我是通过常规教育,引导幼儿运用合理的社会规则来解决日常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冲突。在规则的调节下,幼儿逐渐学会放弃原先的冲动,不再通过争抢来达到目的,而是自觉地轮流、等待,从而使游戏活动的秩序由最初的混乱逐渐变得有序。在这一常规教育中,我并没有强迫幼儿接受某一个规则,而是通过具体事件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有规则和无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影响,从而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例举一日活动中常规培养方案
1、社会习惯方面
培养要点:
提醒幼儿有秩序地盥洗、正确使用便纸、内衣塞入裤、节约使用水和卫生清洁用品、擦自己的毛巾,
(1)盥洗入厕――
小班:能自己入厕,养成每日大便、及时小便的习惯。
中班:能自理大、小便。
大班:便后能整理衣服。
(2)午餐――
小班:能用勺独立进餐,餐后会清理桌面。
中班:吃饭时不讲话,不偏食、不剩饭菜,会用筷子,保持桌面干净。
大班:进餐时不发出声音,养成每日定时定量进餐、不挑食、不偏食、饭后漱口的习惯。
(3)午睡――幼儿做到:1、轻声走进卧室; 2、临睡及起床时保持安静;3、在固定的地方穿脱衣服;4、入睡时不玩其他物品;5、午睡时能主动表示大小便。
小班:按时睡觉,姿势正确。
中班:能按时睡觉,按时起床。
大班:养成早睡早起,坚持午睡的良好习惯,不吵闹、不打搅别人睡觉。
2、卫生习惯方面
& 培养要点:保持环境卫生,2,主动维护班级,幼儿园环境卫生,不扔纸屑,垃圾要主动放到垃圾桶里。
(1)个人卫生――
小班:在教师提醒下,饭前便后、手脸脏时能用正确的方法洗手、洗脸、擦嘴,出汗后会用毛巾擦拭。
中班:饭前便后、手脏时主动将手洗干净,会用手帕或纸巾,注意保持衣服的整洁。
大班:能经常保持手脸干净、早晚刷牙的习惯。
(2)外部环境卫生――
小班:会收拾玩具,不随地吐痰和大小便。
中班:手工等操作活动结束后能清理环境,能将果皮纸屑等废物放在指定的地方。
&大班:保持外部环境清洁、整齐,公共场所不乱丢废物,不乱涂乱画,不大喊大叫。
例如,我们在对幼儿进行盥洗方面的卫生习惯培养时,发现幼儿洗脸后不及时把水关掉或不关紧,结果一任水白白流掉。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生成了“不让自来水流泪”的主题活动,活动中,我们整合了五大领域教学内容,并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不断生成新内容,从水的形成、水的作用到缺水的现状,层层深入,使幼儿明白到“不浪费一滴水”的道理。活动结束后,大多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自己不浪费一滴水,还会提醒同伴及时关水、提醒家人节约用水。教师在活动中既面向全体幼儿提出统一要求,又根据幼儿行为的个体差异,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引导,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又如针对幼儿午睡时发出太多吵闹声的现象,我们开展了以“声音”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语言、音乐、科学等的综合活动,让幼儿了解了声音是怎么来的、声音的分类、乐音对人类的好处以及噪音对人类的不利影响,减低噪音的方法等知识内容,让幼儿知道,在家要将电视机的音响音量调到适当的位置。在公共场所不喧哗,说话要轻声不影响别人。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幼儿体会到,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带给自己舒心、快乐,还能给别人更多的方便。
教育案例:
如手工活动,幼儿的纸张满地都是,我们可以在操作活动时,为幼儿提供一个可以装废纸张的盘等
大嘴巴兔子
&&& 一天,下午的点心是甘蔗,吃前我跟孩子们说:“甘蔗渣很调皮,会乱跑到桌上、地上。我们来做小警察,管住它,叫它不乱跑,乖乖地住在盘子里,好吗?”于是孩子们一边吃一边漫不经心地将甘蔗渣放入盘子里,但仍有不少孩子将甘蔗渣吐得到处都是。临结束时,我又提醒道:“我来看看桌上、地上是不是很干净。”这时只见航航赶紧把桌上的甘蔗渣撸到地上,踢到桌子下。
&&& 这样的情况平时也不少见,尽管我一再强调要把残渣放入垃圾桶,但孩子们仍需要不断提醒,很难形成习惯。怎样才能让幼儿饶有兴趣、自觉自愿地做到呢?一天吃西瓜时,我在每张桌子上放了两只有大嘴巴兔子形象的小塑料桶,并对孩子们说:“大嘴巴兔子喜欢吃西瓜皮和西瓜籽,你们别忘了喂给它哦!”结果孩子们兴致很高,不仅毫不含糊地把西瓜皮放进了兔子嘴巴,就连掉在地上的西瓜籽也一一捡起来放进去。
&& “给小动物喂食”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情境,教师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提供生动直观的材料,结合有趣的语言指导,可以有效引发幼儿的相应行为,帮助幼儿形成“垃圾入桶”的习惯。
4,上楼下楼时排队不推挤,喝水入厕等人多时能够排队。
(三)学习习惯的培养
坐姿常规的培养.坐的常规:
&&& (1)、上课坐姿:双脚自然并拢平放。双手自然摆放,长时间坐着可以轻轻靠在椅背上。
& (2)绘画、写字坐姿:上身与桌子保持适当距离,双脚自然平放,上身不歪斜,眼物距离适当。
& (3)、避免不正确坐姿:斜靠椅背;斜趴桌子;坐时翘脚;驼背坐。&
这是最基本的常规。无论是画画、数活动、音乐、语言或故事等都涉及这一常规培养。如小脚并并拢、人坐直、小手放膝盖、眼看老师等等。怎样培养好良好的坐姿?首先可以通过课程的内容及要求来培养,如儿歌“我是好宝宝”形象有趣,边念边做,易被中小班幼儿接受。儿哥“学好样”,使幼儿懂得坐着要学大白鹅,挺起胸膛真神气。以儿歌的内容激励孩子建立良好的坐姿。故事“妞妞不扭了”“猴子吃鸭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坐不端正要影响学习,都是常规培养的好教材。其次,可以通过小朋友的竞赛,比比谁坐得端正。对好的小朋友进行奖励或鼓励,对差的孩子提出希望,从而进行强化。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老师的榜样。两位教师要密切配合,要求小朋友做到的老师一定要做到,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醺陶。除了这一些,一日活动中随机的提醒,个别帮助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如讲故事时,请一些坐不好的孩子坐老师身边,在开学排位置时,请一些好动的坐姿差的孩子坐在前面一些,便于老师的提醒督促;也可以采用一帮一的办法,请能力强的坐差的旁边,一一对应,坚持一贯地督促提醒;还可以请家长帮忙在家里要求玩些安静的游戏。例顾姚尧的转变,证明家长工作非常重要,从玩汽车后改为搭积木、画画等,久而久之,良好的坐姿慢慢地就会形成。
2.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学习中的基本常规,它是激发孩子积极思维、积极参与的重要保证。它包括:不东张西望,手不东摸西摸,不交头接耳,眼睛要看着老师和图片,不插嘴,积极举手发言,声音响亮,大方回答及举手姿势等等。
培养策略:
(1)提醒幼儿:“注意,我只说一次 ”。
当我们要幼儿学什么或干什么的时候,要先告诉他们“我只说一次”。如此一来,幼儿就会表现的特别安静、特别专心。养成习惯后,每当你讲话时他们就会专心听了,教育教学效果也就会在无形中被提高。
(2)告诉幼儿:“老师嗓子疼,只能轻轻说”。
适度的刺激能激起人适度的反应。很多时候,老师说话的音量也影响着倾听的效果。音量太大,容易降低倾听的难度,但也能成为干扰因素;音量太小,幼儿听起来吃力,便容易放弃;而适中的音量可以提高幼儿的专注程度。所以调低一切活动的音量,让幼儿听得更专注。这不仅能吸引孩子的认真倾听和关注的目光,而且还能唤起幼儿对老师的关心。
(3)提问幼儿:“刚才我说什么了?”
让幼儿复述,促使幼儿用心倾听。
(4)评价幼儿:“谁听得最专心?”
适时的评价不仅可以激励幼儿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也可以达到强化这一习惯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对于能做到认真倾听的幼儿给予及时地鼓励,对于不能做到认真倾听的孩子给予引导,幼儿好胜好强,只要我们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往往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除了教师给予评价,也可以让幼儿互评,让幼儿在互评中学会向他人学习,从而达到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让评价伴随着孩子倾听的过程。
(5)引发讨论:“怎样说话才能让别人听得清?”
中大班的孩子其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表达的欲望也很强,在回答问题,特别是集体讨论时,常出现“七嘴八舌”、“争先恐后”、“随意插话”的现象。要克服这些现象,我们可选择如《多嘴的八哥》一类故事,使幼儿懂得多嘴多舌会影响大家。或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引起幼儿的注意,“为什么我要捂着耳朵?”另一方面我们结合《礼仪教育》里的相关内容,培养幼儿的说话礼仪,学会举手发言,等待不插嘴。
3. 操作活动中常规培养
在学习活动中主要的形式是操作和游戏,这样对操作前的要求、操作中加强检查、操作学具,操作中的常规培养也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培养得好,能使活动得心应手,大大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操作中到底有哪些常规呢?比如:数活动中撒花片,学习数的组成,什么时候玩,怎样玩,玩的过程中还要集中又有什么要求?又如:举数字卡,到底举到哪里,慢吞吞地举,还是迅速地举,边说边举还是没有声音地举,这些都涉及好多常规培养。一般来说,在每次活动前,我总是先提要求,让大家明确怎么做,然后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好的苗子及时地在班内表扬。如撒花片后我要让大家集中说说撒花片中得出的结论。一敲铃或一拍手就让坐好,发现李丹婷小朋友坐得非常快,当即就请小朋友为他鼓掌,或者和他亲一亲,这样使他们的行为在全班作出了榜样,大家就学着做了。又如举数卡,除了提出要求以外,我通过数数来渲染气氛,促使孩子动作迅速,如找数字游戏时要举数卡,看到快的孩子不多,就说ΧΧ真快,第一,ΧΧ第二;你也快。第三,ΧΧ第四,ΧΧ第五,现在都快了……这样,反复几次后,孩子们的懒散行为就被控制了,大多能迅速地举出数字卡。
所以一定要在平时坚持训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如讲讲做做比尾巴,当每人认识完信封内的动物尾巴后,怎样才能迅速地藏好,放在椅子下面,我们可以说,请小朋友让这些宝宝睡到睡袋里,放到床上(即椅子下),要轻轻地保护好它们,等会儿送到妈妈这里去。
折纸、画画等美工活动是自始自终的操作活动。它的常规包括事先不能动的学具和纸、取放学具等。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美工习惯:首先也要让幼儿明确要求,形式可以多样,对小班可以用儿童化语言,如把椅子轻轻搬上来,可以说轻轻地搬椅子,手不要去摸蜡笔宝宝,当心吵醒蜡笔宝宝。中大班可以用讨论的方法明确要怎样画画才是习惯好,然后老师细心观察谁做到了,在指导作画的过程中随机地引导,对进步的孩子投个微笑或摸摸他的头对他肯定,不对的请他放下蜡笔看看别人是怎样做的,然后再画。往往收学习用品时最乱,这里我经常采用以作为信号的方法来收拾玩具。如:边弹一首曲子边让孩子把椅子放旁边,然后,组长值日生去收蜡笔等教学用具,等到琴弹好,大家都收拾停当,开始自由活动,这样一点也不乱。
看书的常规也有很多,轻轻翻书、正确姿势、安静看不影响人家等。首先明确要求,再让幼儿安静看,接着以看来为幼儿作示范,然后通过练习,个别指导来形成良好的看书习惯,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桌子或布做成屏风,把全班隔成一小组一小组,这样更能创造良好的常规。
4.良好整理习惯的培养。每次看到孩子们将繁琐细碎的材料弄得乱七八糟时,相信老师们一定会头疼不已,我曾经也耗费过大量的精力去做这样的收拾整理工作,
良好的整理习惯应该从小班就开始重视,不同的活动对幼儿有不同的要求,如:活动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画画时把蜡笔放在规定的地方,不到处乱扔;撕纸时不把纸扔在地上,废纸要放在纸篓里;画好后每一位幼儿都要主动收拾自己的绘画用具;课后将桌椅摆放整齐;结束后会主动盥洗,盥洗时不拥挤等。
在美术活动中,常规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拿放笔盒的常规习惯。可把水彩笔比喻成笔娃娃,笔筒比喻成娃娃的帽子,在第一节美术活动中,先教幼儿认识水彩笔盒,告诉幼儿笔娃娃在睡觉,拿出笔娃娃时,要用劲取出。并用取帽子和戴帽子的比喻,让幼儿反复练习拿放习惯。由于水彩笔的颜色较多,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颜色。开始时,教师提供可以是红、黄、绿、蓝四种,然后逐渐增加到6种色彩,最后用一段时间增加到12种。这样便于教师管理,幼儿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常规习惯。
培养策略:
(1)榜样激励法。
小小班、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加上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说教的方法对于小班幼儿是很难起作用的。只有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提供给幼儿行动的具体方法,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学习模仿的兴趣。
同伴间的榜样。“看,欢欢把书放得多整齐”,如此等等,老师只要表扬了某个小朋友,立即就会有许多小朋友纷纷模仿这个小朋友的良好行为。因此,老师及时表扬幼儿中的良好行为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哥哥姐姐的榜样。带小班的幼儿到中大班去参观,感受哥哥姐姐整齐有序的学习用品摆放,有意识地提醒他们看一看“书和作业本是怎么排队的?”“一盒盒的水彩笔又是怎样排队的?”……让他们感到哥哥姐姐真能干,激发他们学习榜样的动力。
(2)行为比较法。
收拾学习用品环节,往往是最容易出乱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发现好的孩子就投个微笑或摸摸他的头给予肯定或及时地在班内表扬,不对的请他放下手中的材料,看看别人是怎样做的,然后再继续,通过比较来修正自己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环节里,老师的要求和语言引导对孩子的行为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要求大、中班的幼儿按组别或请值日生来收拾会显得比较有序,对小小班、小班的孩子用“一个接一个”把它“送回家”会更合适。
(3)图饰标记法。
我们知道,无论是对桌面的还是区域里的操作材料,活动结束时都要求将不同的材料“回归原处”,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方便、高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怎样去运用这些“图饰标记”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
(1)小小班、小班多采用颜色鲜艳、造型可爱的直观的图案来作为标记,如卡通人物、水果、简单的几何图形等,使盛放操作材料的器皿与摆放的位置相对应,让年幼的孩子一看就明白。
(2)到了中班、大班,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使用的标记范围就广多了,可以是数字标记、汉字标记、几何图形或者直接写上物品名称、幼儿自己的姓名等。
(4)音乐指令法。
整理操作材料时往往是最乱的,这时候可以采用以音乐作为信号等方法
来收拾操作材料。
(5)共同参与法。
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成功的乐趣,更能让幼儿感到常规是他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外界强加的。在常规的执行中,幼儿会更加乐意接受甚至主动地成为监督者,使常规教育更能顺利实施。如:组织幼儿谈话,让幼儿自主讨论“如何让我们的工具材料排队排得更整齐?” 并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文字或图夹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幼儿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监督。
5、区域活动常规:能安静地参加活动区活动,做好入区记录,能实现同伴间的交流合作,并有次序的收放玩具.常规的建立由教师规定转变为教师引领下的幼儿自我管理。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良好的区域活动常规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效果。区域活动的规则所承载的独有的教育价值,可以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可以在活动中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儿活动行为和相互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活动权利等方面的作用。这使得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抓好区域活动常规的建设工作,是保证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我根据幼儿易受暗示的特性,尝试采用布局、标志、图示等的暗示功能,来引发幼儿自觉遵守区域活动的规则,进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1)区域布局的暗示――培养幼儿轻声交流的良好区域活动常规
儿童的行为习惯往往是通过模仿习得的,而模仿极易受到环境刺激的暗示,优化幼儿环境可以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面的暗示,自觉地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区域的布局方面,在自由、宽舒、温馨的基础上,力求合理分割,动静区分。例如在中班语言区的设置上,我们为了避免动静掺杂、互相影响的状态,将语言区列为表演和阅读两个单独的区域,分开设置。阅读区就以“听”和“看”为主,创设一个安静、温馨、舒适及光线充足的环境,铺上粉红色的泡沫垫,放上几个抱枕、充气小沙发,让幼儿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喜欢的姿势看书,通过温馨的情境暗示,进而觉得“阅读是一件很美、很惬意”的事情,也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中,孩子很快地陶醉在阅读的乐趣中,更加安静有序了。而在表演区的设置中,我们利用纱和塑料花草将表演区围起来,为表演的小朋友创设一个“私密”的小空间,孩子在这样“神秘空间”的情境暗示下,不必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自然学会了使用悄悄话进行交流。
我们在重视物质环境布局的同时,还要给予幼儿心理环境上的享受,有助于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区域活动,自然地接受轻声交流。为给幼儿创设出“家”一般温馨的心理环境,我们在区角柜上摆放着幼儿亲手种植的花草、种子,亲手饲养的小鱼、蜗牛等小动物,桌上铺上布艺桌巾、放置花束,墙面上布置着孩子的作品,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孩子们在游戏时总是害怕自己太大的说话声会惊扰了身边这些花草和动物朋友,时而提醒自己和朋友一起说悄悄话。这充满关爱、温馨的心理环境暗示功劳可不小呀!
(2)入区标志的暗示――培养幼儿有序入区的良好常规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选择的活动,为了避免区内拥挤,巧妙地对进区人数进行了限定,使幼儿能有序地入区。采用进门挂牌、挂项链等方法来暗示提醒幼儿遵守进区规则。如在娃娃家门前贴着四双小脚印,说明只能有四个小朋友进去活动;音乐区中有6面镜子表示最多有六个小朋友能进去表演;手工区只有2把小剪刀、两张泥工板;阅读区有2张小沙发等等。又如在大班幼儿入区时要突破一个小难关,完成一道小小的分解组成的题目,将合适的“数字宝宝”卡片插在相应的“数字妈妈(爸爸)”的“家”里,如果“数字妈妈(爸爸)”都找到了“数字宝宝”小朋友就不能再入区了。在“小银行”必须刷卡进入(模仿自助银行的模式),没有卡了就不能再进去了。利用入区标志的暗示,避免由于幼儿拥挤而引起的争执和矛盾,还可以提醒、指引幼儿进行适宜的行动。
(3)区域图示的暗示――多途径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区域活动常规
“暗示”的合理运用,一方面可以尊重儿童,保护儿童的自尊心,使儿童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儿童的主动性,积极地改正缺点,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l地上图示的暗示――训练儿童生活技能的无言之师。
我尝试把“暗示”运用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把“规则”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暗示幼儿遵守。比如,我们在娃娃家入口处的地板上贴上几双小鞋印,鞋跟朝向娃娃家的地方(因儿童进区时从容,出区时匆忙,这样放鞋方便穿着,不易造成拥挤),而且鞋印画得十分有趣。我们将一双双摆放正确的鞋(左右脚正确)画成两个相向而笑的人脸,以提醒幼儿,当你的鞋放成一对好朋友姿势时,左右脚便不会穿错。这样,鞋印不仅是娃娃家满额人数的标志,同时又成了训练儿童生活技能的无言之师。
l墙上图示的暗示――规范孩子的行为,解放孩子空间的无言之师。
“暗示”是激励教育法的一种手段,我们合理地运用积极的暗示,使儿童自然而然地接受关于区域常规方面的教育,充分发挥儿童在受教育中的主动性。
如为了使区域更通畅、安全,我们在墙上贴上了不同的图示,有的地方贴上了“&&& ”的图示,暗示幼儿不去干扰他人的活动,绕道而行;有的地方贴上了“&&&& ”的图示,暗示幼儿不大声喧嚷……。当然,我们也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有形的图示,引导他们模仿交通标志的样子,设计属于自己的区域图示。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设计出“不争抢玩具”、“不在教室内跑动”、“轮流游戏”等等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图示,更贴近了孩子的生活和实际。通过这些图示的暗示,规范了孩子们的行为,更加解放了孩子们的空间、时间,进一步使孩子们在区域中更轻松、有序地学习、游戏!
l柜上图文的暗示――自我提醒,预防“违规”现象的无言之师。
其实孩子心里都有一套参与区域活动的规则,但由于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差,所以难免会产生违反规则的现象。我们就针对孩子时常出现的“违规”现象,和孩子们展开讨论,制定出一套图文并茂的“温馨提示”张贴在玩具柜上。如有一次,我们在语言区新投放了一台录音机(带麦克风,幼儿可跟着讲故事),由于是新玩具,幼儿一到区域活动时间就争着往语言区跑。可是一台录音机能满足几个幼儿参与的愿望呢?拿到的喜气洋洋,拿不到的则垂头丧气;胆大的与之争抢,胆小的细语相求;本应是安静的区域一下子“热闹无比”,区域活动也就无法正常开展了,怎么办呢?望着幼儿求救的目光,我把他们都召集在一起:“大家都很喜欢录音机吧?”小朋友都用劲地点点头,“可是你们这样抢来抢去的,大家都玩不成呀!而且这样,录音机也很容易坏掉,坏了就没得玩了。”小朋友们都低下了头,“那怎么办呢?”“不能抢!”“大家一起玩。”“那怎么一起玩呢?”看到小朋友已初步达成共识,我又抛出了问题。“我们轮流玩吧。”“嗯,一人讲一次。”“没轮到的坐在位置上当听众,不能上来。”“一个人不能用很久,要不别人就不能用了。”通过老师的抛砖引玉,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一下子把每个区的活动规则都制定出来了。我把他们说的规则都记录了下来,并用文字和图形相结合的形式打印了出来,形成孩子们喜欢的“区域温馨提示”,贴在各个区的玩具柜上,孩子们在平时或区域活动时总是会主动去观看或阅读自己制定下来的规则,通过这小小“区域温馨提示”的暗示,在游戏中对幼儿起到自我提醒和互相提醒的作用。这些图示的积极暗示,避免了老师消极的命令,规范了孩子们的行为,尊重了孩子,充分发挥儿童在受教育中的主动性,使他们能愉快地接受教育。
l材料上图示的暗示――生活习惯与智慧的无言之师
(1)暗示材料的使用规则
由于区域材料所具有的教育价值需通过幼儿一定的操作来实现,因此我们在区域提供新的材料时,更精心地设计生动、形象的操作提示图示引导孩子进行活动,这样既引发幼儿丰富的联想,激发幼儿的思考,又有助于他们创造性的发挥,规范他们的行为。如在科学区中,探索颜色的变化时,在操作用的瓶子上贴着“小心摔倒”的图示提醒幼儿在操作中注意拿稳器皿,注意卫生;如在手工区,在小筐上贴着“纸屑回家”的图示提醒幼儿不乱丢纸屑,将纸屑放入小筐收集。这类操作规则具体形象,幼儿易懂,具有启发性。我们也让幼儿自己创造新的规则,通过自己的画表示并张贴出来,让幼儿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学习、评价确立新的规则等等,其效果更是不同于一般。
(2)暗示材料的取放规则
我们将图示暗示应用于有关操作材料的取放规则上,效果较好。如在“串串乐区”要求幼儿收拾、摆放串好的彩色珠子,我们便在墙上画有一排小姑娘,其中一个小姑娘戴着一串美丽的珠链,通过要求幼儿给其他的小姑娘戴上美丽的项链来暗示幼儿将项链统一收拾摆放在一个地方;在美工区中,我们把不同的材料给予归类摆放,每一类都有相应的图示。如一把剪刀的图形告诉儿童这是放剪刀之处,贴着小鱼的筐子表示这是小鱼的家,这样幼儿在收拾玩具材料时还可以渗透对应、分类学习;在数学区中,小班的材料取放,我们采用图形或颜色对应的教学内容,在玩具筐上和玩具柜上贴上对应的即时贴。大班的材料取放结合算术、序数等教学内容,在玩具筐上贴上算式的答案,在柜子上贴上相应的算术题,取放时要求幼儿按题目和答案进行对应摆放。这样的材料取放规则蕴涵了教学内容,体现了区域特色,使取放过程更既有教育性又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因此,必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正能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样既给幼儿从错误和成功的结果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学会自觉规范行为和承担起行为后果的责任,教师的任务不是替代儿童做出“明智的”选择,而是帮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摆放的常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再如例:游戏时有些小朋友为了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而争抢,导致游戏前的秩序混乱。我与小朋友一起商量,对规则做了新的调整:事先规定每次进入游戏区选择的顺序,让每一组小朋友都有轮到优先选择游戏区的机会。
文章录入:进修学校&&&&责任编辑:进修学校&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地址:福建省武夷山市五九南路185号 邮编:354300 电话: 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