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配套方案出炉艺智体美都汇算分

【已疯传】33张赤裸裸的人性图?户外攻略官方合作QQ群:, 群内活动多多,超值体验^6^ ?冲锋号角已响,实惠送户外党,加群,原价468元的普路达软壳冲锋衣,只需158元即可报名领取。数量有限,抢完为止^^速度啦^^1、按别人的指引,盲目的前进,可能会一步踏空,摔得惨痛。2、每一张笑容背后,隐藏的是什么?难道真的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3、老师说,每个人的起跑线都是一样的,看了这幅图之后,我终于明白了!4、可怕的不是真坏人,而是假好人。5、没有菱角的人走得会很快,但到下坡路的时候也会滚得很远。6、人生就像舞台,不到谢幕,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精彩。7、男人被束缚了自由,女人即使对他再好,他也是厌烦的。8、一个诚实的敌人,好过一个虚伪的朋友。9、靠男人的女人终会摔倒,所以,靠谁都不如靠自己。10、很多人只靠着一张脸活着,却不知早已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苟且。11、当你在算计别人的时候,也许别人也在算计你。12、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个默默付出不要求回报的女人;每个任性的女人背后,必定有一个百般娇宠她的男人。13、你必须往前走,因为你已经没有退路!14、给自己营造光明的时候,你能避免陷他人于黑暗吗?15、不要期望多少人对你温暖。其实,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冷漠无情,事不关己。16、等爱的天秤平衡了,你发现它却很接近十字架!17、每个人都有千百种模样,想真正看透一个人,很难。18、有时候美好的表面之下,隐藏的总是丑陋和险恶。19、我抱起砖头就没法抱你,放下砖头就没法养你。20、你们当初剪下了我的翅膀,现在却又要我飞翔。21、读书的意义所在22、正确认识你自己23、产生不同的人生差别之一24、你拥有的正是别人得不到的,别抱怨鞋子不好看,世上还有没有脚的人。25、不要自己毁掉自己的前途26、如果你有一个梦想,你会?27、再高大的松树,也有矮小的时候,人呢?28、再累,不能放弃啊,想想自己,和自己身后的那些亲人。29、如果放弃的太早,你就永远不知道你将错过什么。30、有时你会觉得特别艰难,上帝也许在给你准备惊喜~31、有些事现在不做,要等到老去吗?32、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33、你跳还是不跳?许多时候,我们面对的困难,我们无法解决。我们企图逃避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已经无路可走。这时我们开始呼求:上帝啊!上帝啊!帮帮我吧。我们听到的回应却是:跳过来吧!什么?不会吧!于是我们呆住了!我太了解自己了,我根本无法从这里跳到那边去!除非出现神迹,让我能飞或者那块岩石能变长!跳过来,再次传来了这样的回应……既然无路可走,也只能…我对你说过我对你说…..跳过来,会有奇迹发生!在你看不清的脚下,正有能帮助你的道路。而不迈出那一步,你就无法看清它!你看懂了?这就是信心所需要的勇气!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123作者:户外攻略微信号:HUWAIGONGLVE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20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0231232233234235236237238239240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49250251252253254255256257258259260261262263264265266267268269270271272273274275276277278279280281282283284285286287288289290291292293294295296297298299300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31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20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3033133233333433533633733833934034134234334434534634734834935035135235335435535635735835936036136236336436536636736836937037137237337437537637737837938038138238338438538638738838939039139239339439539639739839940040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10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2042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30431432433434435436437438439440441442443444445446447448449450451452453454455456457458459460461462463464465466467468469470471472473474475476477478479480481482483484485486487488489490491492493494495496497498499500十天内免登录
中国网事:为学生成才提供更多机会 --解读上海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二)
  综合素质进档案 多把尺子量学生
根据国家要求,此次上海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构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品德发展状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素养、修习课程及学业、与实践能力等;将启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建立客观、真实、准确记录信息的监督机制;2017年起,推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自主招生等环节中开始使用。
【点评】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郭为禄:“一考定终身”很大的缺陷在于用一个“总分”代替对一个学生方方面面的评价,而打开多元评价的闸门,便会发现更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虽然仅作为参考,却是此轮高考改革中最具新意的部分,将向学校和社会传递素质教育的明确导向,推进科学育人和选才。但同时这也是改革的难点,只有明确了指标、测评方法、权重配比、应用程度等,保障了评价的真实、透明,才能发挥其积极的意义。
高校录取更自主 双向选择机会多
实施方案规定,2017年起,上海高考成绩由语、数、外3门统考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的3门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等级考每门满分70分。等级考在计入高考总分时,由五等细化为A+、A、B+、B、B-、C+、C、C-、D+、D、E共11级,A+为满分70分,E计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普通本科院校可根据办学特色以及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6门等级考科目中分学科大类(或专业)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最多不超过3门,学生满足其中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对于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高校,学生在报考该校时无科目限制;对于符合报考条件并达到学校投档分数线的学生,高校可提出优先录取条件。
方案还规定,2016年起,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并按照学生的高考总分和院校志愿,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在此基础上,探索学生多次选择、被多所高等学校录取的可行性,增加高等学校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
【点评】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已试点多年的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迈出了从“招分”到“招生”的突破。此次改革让更多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对学生有了多元化的选择,将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入读高校、专业的匹配度,有助于后续的人才培养。当然,这也将“倒逼”高校对自身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作出清晰规划,否则便有找不到学生的风险。
事实上,现在很多高中不仅在拼本科率,还在拼一本率。合并一、二批次录取之后,高中比拼的根基就没有了,这对于高中回归素质教育有所促进;另一方面,很多地方高校都有录取时把自己学校放进一本的愿望,有时靠的是政策而非办学质量。合并后,本科高校都在统一水平线上竞争,促使高校要关注学生,靠提升办学质量、办出办学特色来吸引学生。
推进高职院校分类招考 增加职教吸引力
实施方案提出,将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和招生。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录取制度。2017年起,上海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中,高中生应参加报考学校组织的职业适应性测试。专科高职院校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成绩、职业适应性测试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录取;鼓励专科高职院校把特色专业招生和主要招生计划安排在统一高考前,作为专科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在上海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中,率先探索学生多次选择、被多所专科高职院校录取的方式。
【点评】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职责。将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既有利于适应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选拔和培养技术人才,也有利于部分学生尽早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减轻高考的考试负担。与此同时,新政也有利于高中的多样发展,为有职业教育意愿的学生提供更合适的升学路径。
本文来源:新华网
关键词阅读: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img src="http://img2./cnews//24fc7f4.jpg" alt="死亡片段" width="130" height="90">
非车险:   
:      
热门问题:  
:        
:         
热门影院:
热门搜索:高考综合改革上海方案公布 各方专家一一解读&新高
原文载于《解放日报》:&&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jiefang/shanghai/bw/1848646.jpg" OLDSRC="W.jpg" NAME="image_operate_4271" STYLE="border-top-width: 0 border-right-width: 0 border-bottom-width: 0 border-left-width: 0 border-style: border-color: margin-top: 0 margin-right: 0 margin-bottom: 0 margin-left: 0 padding-top: 0 padding-right: 0 padding-bottom: 0 padding-left: 0 max-width: 100%; height:"
ALT="高考综合改革上海方案公布 各方专家一一解读&新高"
TITLE="高考综合改革上海方案公布 各方专家一一解读&新高" />
  解放图示  制图 赵亮&&&&
  &#9632;本报记者 彭德倩 彭薇 徐瑞哲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上海和浙江是全国两个试点省市。作为关注度最高也最复杂的教育改革之一,《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昨日公布。在这一框架下,未来上海教育将有怎样的改变——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考?大学怎么招?本报邀请各方专家一一解读。
  老师怎么教:“走校”与“走班”
  上海方案明确:学生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科目中,根据自身兴趣特长选择学习其中3门,并参加等级性考试,成绩按等第呈现为A、B、C、D、E五等,并细化为11级;高中学业水平考的的各科目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随教、随考、随清。
  由此,上海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学校长们面临新题目:“6选3”后,学生选择性增多,对各类科目的教师数量和教学水平都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应对?
  “教师缺口的确存在。”市教委副主任贾炜坦言,随着考试安排和机制建设,这个问题可以在发展中解决,并成为提升整体师资力量的契机。在考试安排上,根据方案,2014年进校的高中生,将在高二时进行地理等级性考试,这一方面保障学生可充分考虑自己的选择,同时也为学校科目完善、教师储备提供了时间。与此同时,主管部门将完善相关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并鼓励区县内共享教师资源,推进老师“走校”。此外,这也在一定意义上鼓励高中做大做强特色学科,形成学科品牌。
  复旦附中原校长谢应平表示,以往有的学生一进高中,往往还不清楚自己擅长什么,就要被迫划入学文或学理的阵营。一些家长也对此颇有怨言:孩子对生物很感兴趣,但学校开不出生命科学课,只能让他在物理和化学中选择,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课程选择性增加后,对高中来说,首要问题是在保持课程“长板”基础上,尽可能补充优秀师资队伍,补上“短板”。另外,由于行政规定,不满20个学生不编班,而同区域内的高中之间就可联手合作,以课程为中心,老师或学生采取流动方式,力争将6门课开足开全。
  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等专家预计,“走班制”将成为未来高中的一种主流教学模式。分为合格考和等级考后,同一科目内学生学习水平和层次不同,在同一个教室上课,显然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今后,同在一个班级的学生,如果考试科目组合选择不同,就要分别去不同的教室上课。有些仅选择合格考的学生,可去教学程度相对容易的班级流动学习; 而选择等级考的学生,可去教学程度相对高深的班级学习。华东师大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侯定凯表示,可以说今后中学中会出现一种“选择文化”,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非课业辅导,甚至专设教师帮助他们选对科目、选对方向,规划适合自己的路,否则学生容易茫然而焦虑。
  学生怎么考:“可比”与“可信”
  “这次改革做了一次‘减法’。”唐盛昌指出,合格考和等级考分开后,学生在学习时间、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各不一样。除了进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科目以外,其他学科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要求,考试合格即可,这意味95%以上的学生可以达标。比如物理对不少女生较有难度,未来不打算选择物理学科的学生,在物理方面就可以选择合格考,学习负担会相对减轻。而且,每门课程学完即考,称之为“一门一清”,避免如今通常采用的多轮复习法。
  外语考试方面,一年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这样也可减轻学生集中备考和一次考试所产生的心理焦虑和精神负担。不过,侯定凯认为,外语两考或今后多考,必须确保等值性技术,即各次考试的难易程度一致,各次成绩具有可比性。
  而在未来孩子参与高招选拔的各种因素中,除了国家标准化考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因子日益重要。家长关心,这一评价体系究竟如何确保科学透明、公平公正?
  对此,教委有关负责人解读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整体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和个性特长,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修习课程及其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信息、兴趣爱好与个人专长等。据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方案还将在全市范围内征求意见。
  上海交大招办常务副主任郑益慧也坦陈,在以往的自主招生中,如何确保学生提交的初审材料,如学业水平成绩、高中阶段各科目成绩以及其它材料的真实可信,具有较大难度。侯定凯也表示,在国外高校招录中,考生在班级中的名次区间是一个重要对照指标,综评系统应有效展现这类可比数据,体现参考价值。
  “做好这件事,关键是防止作假”,市教委有关负责人直言。据了解,为确保规范有序、真实可信,上海将同步建设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化平台,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形成监督机制。同时,要求高校在使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时,将使用办法提前公布,使用情况也公开公示。
  高校怎么招:“区分”与“合并”
  此次方案明确,普通本科院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政、史、地、理、化、生”6门学业考等级性考试科目中,按学科大类或专业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但最多不超过3门。学生满足其中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对于符合报考条件并达到学校投档分数线的学生,高校可分学科大类或专业提出优先录取的条件。
  这将如何改变高校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比如,按照现行高考方式,进入历史专业的学生肯定要考历史,而且大多是文科学生。但在新的方案中,高校若需加强培养考古方向的技术类人才,可以在历史科目基础上,增加对化学或物理等科目的要求,这些无疑扩大了学校在招生中的自主权。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以上“利好”外,挑战更大。过去高校录取学生偏被动,凭借总分对学生进行录取,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为高校招生提供学生高中3年更为丰富的成长信息。这就要求高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思考清楚到底要招收怎样的学生、培养怎样的学生。
  郑益慧教授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高校“招生培养一体化”会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不过侯定凯也指出,目前学业考中的等级性考试,本质上是非选拔性的,其难度较高考小,区分度不大,比如对于一流高校而言,要在某科目A等级划定的15%考生中再挑出“1%”或“2%”,并非易事。因此,参照其他多重评价标准,让高校自定选项、取舍考生,才能最终实现“招考分离”的自主性。
  而2016年起,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并按照学生的高考总分和院校志愿,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本科批次合并,意味着所有本科院校在生源竞争中,将站回同一起跑线。这要求高校更多关注学生成长,提升教学内涵,提高教学水平,才能吸引到优秀学生。上海杉达学院校长李进教授表示,这对在“一本”、“二本”之间可上可下的高校,尤其是一个好机会。
已投稿到: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 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研指导 && 专题教研 && 教学热点&& 3+X高考改革
新课程高考科目方案述论与改革价值取向
摘自:《天津教研网》
自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来,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正在校园实施。2007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的高三学生将作为新课程方案实施后的第一批考生走进高考考场,2008年江苏省的高三学生也将作为新课程高考的第二批考生参加。新课程高考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复杂性工程,其高考科目与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它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生源质量,还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教学改革。因此,探讨科目与内容改革的理论依据,对于促进高校合理选拔新生、深化素质教育,从而推动高考改革的顺利进行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山东、宁夏、广东、海南、江苏5省区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方案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各国大学入学考试动态,尝试作一些理论探讨。
一、高考科目设置的发展历程
任何考试制度都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高考作为大规模的教育选拔考试,其科目与内容的改革也受考试制度自身运行规律的制约。从发展历程来看,高考科目从1950年的考9门(国文、外国语、政治、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共同必考科目和加试科目等)逐渐分为文理两个科目组,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还在沿用文理分科这一做法。文科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科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围绕科目的设置,研究者曾展开过广泛而激烈的讨论。
1985年国家教委批准上海市高中毕业会考后高考改革的试验,实施会考后“3+1”高考科目组方案,该方案“3”为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1”是指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任选一科考试。经过不少省、市高中毕业会考的试验、推广。1991年在湖南、海南、云南3省进行史称“三南方案”高考4个科目组改革试验。由于第一类组不考数学,第三类组不考语文,这种改革导向导致很多数学、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进入高校,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其他省份考生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学科的学习。因为本次试验过于强调学生的个性,加上考试科目太少,科目分组太细,增加了录取操作的复杂性,所以,遭到学校和考生的反对,试验在第二年停止。
1993年全国统一实行会考基础上的高考,也就是“3+2”改革方案,这一改革所造成的文理偏科现象也极为严重。1999年2月教育部推出高考“3+x”改革方案,广东省率先试行。2000年又有江苏、浙江、山西、吉林等省按照方案要求进行改革试点,2001年扩大到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2年全国普遍实施“3+X”改革方案。
“3+x”改革方案的目的是使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主动适应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素质能力结构的要求,着力引导人才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使高考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它强调高考是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在改革中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三项原则。”
“3+X”高考方案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一方面,中学所修9门功课全部开考,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水平和专业学科特点,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另一方面,考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和能力选考相应的科目。具体来说,“3+X”方案具有开放性与自主性、选择性与发展性、兼容性等特点。第一,科目设置的开放性有利于高校选才的自主性。“3+X”方案将中学所学的科目全部呈现出来,由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性质、层次、专业特点、生源情况等来确定选考科目,高校的自主权、专业选择的针对性显然大大加强了。高校依据“3”和“X”分别划录取线和资格线,相对于以往的综合划线而言,更便于高校对考生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特长技能的水平考核。第二,考生选择的自主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实行“3+x”高考方案,考生将从完全固定的高考科目学习中解放出来,每个考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志愿、兴趣、水平、专业知识能力以及特长、优势去选修课程。第三,操作系统的兼容性。“x”在科目设置方面兼容性极强,体现了可变化和持续发展的特点,无论增加或减少考试科目,都能与此方案的操作系统保持一致。
2006年我国共有950万名高考生,实际录取约540万人,录取率约为57%,中国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对高考科目与内容的改革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现有的高考科目与内容设置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更是对高考科目与内容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类型院校需求的高考制度,已是大势所趋。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看,处于基础教育终端的高考科目和内容的设置必然要建立在中学教育教学的基础之上,如果脱离了中学的课程教材体系,高考的内容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考科目与内容的设置首先应符合高中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次,科目设置应符合考生的认识能力。第三,科目设置的合理性问题,受科学技术知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实际上,中学教育在影响和制约高考的同时,高考也对中学教学产生极大的导向作用。因此,高中新课程改革迫切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高考科目设置,以此推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新课程实验区高考科目改革方案
2004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进入实验。2005年12中旬,教育部召开专家论证会评审4省区的高考改革方案。教育部对4个新课程实验省区各自的高考新方案统一审核后,于2006年4月正式批复,2007年高考按新方案实施。2006年9月,教育部2007年新课程高考大纲已经出台。2007年教育部批准了江苏省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方案。5省区的新高考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广东省实行“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方案。“3”为语文、数学和外语3个科目。“文科基础”、“理科基础”全部只考新课标的必修课内容,力求达到为考生减负的目的。“x”为专业选考科目,有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术科、美术术科、体育术科。
山东省实行“3+x+1”方案。“3”指语文、数学(分文科/理科)和外语3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3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3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l”指基本能力,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内容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所有考生都要参加基本能力考试。
海南省实行“3+3+基础会考”方案。“3”指语文、数学(分文科/理科)、英语3个科目。另一“3”是指文科需考政治、历史、地理3个科目,理科需考物理、化学、生物3个科目。“基础会考”是指文科生考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5个科目,理科生考政治、历史、地理、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5个科目。
宁夏回族自治区实行“3+文综俚综”方案。“3”指语文、数学(分文科理科)和外语3个科目。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3个科目,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3个科目。
2008年江苏省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即有三个录取依据,录取占主导作用的还是“3”,即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形式为单科考试,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信息、通用)。信息技术在10月份进行全省统一机考;必修科目在12月9日进行全省统一考试(按高考要求),选修的2门科目在高三上学期期末进行,同时进行必修5门的第二次考试。高考录取实行原始分和等级分相结合的方式。
上述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方案是实施高中新课程后对“3+X”方案的一种完善和发展,新方案中考试科目更为全面、灵活。其改革遵循了下列原则: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必须与高考分类设计的改革及考试内容的改革综合考虑;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要保持相对稳定,目前主要的改革方向是要给高校留有一定的考试科目选择权;在操作层面上必须保证录取的公平性不受影响;在导向上引导中学和考生全面发展,避免大幅度偏科发生;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要考虑从整体上有助于各层次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和高中课程改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有助于各级各类高校选拔人才。
三、五省区高考科目方案的特点
五省区高考科目设置的方案都力图从“三个有助于”的原则出发,尽可能地兼顾高等学校、中学、教育行政部门、考生的“要求”,尽可能地使他们的“要求”统一起来,并体现出了一定的特点。
1.科目选择性增强
广东、江苏两省采取了多种科目组进行组合的方式。广东省高考科目方案中“x”为专业选考科目,考生可以从9门科目中任选一科;江苏省高考学业水平测试必修5门和选修2门给考生留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教学倡导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目标。这种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优先考虑高校选择考试科目的自主权,利用考试科目的限度组合来满足高校不同学科专业选拔的差异性要求和学生的专业性要求。
但过于复杂的科目组合也产生了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是不同考试科目的等值问题,不同科目组一般允许“兼报兼收”,但这种做法带来的“后遗症”是在调剂录取时如何处理不同科目组之间的成绩转换。一些省市招生部门利用教育测量理论中的等值理论对考生成绩进行转换,其结果也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在对原始成绩调整较大的情况下,考生难以接受。从高考改革实践来看,在多科目组方案中,采取不同科目组的考生分别排队的做法,也带来了诸如不同科目组之间生源的不平衡问题(有的省最高达到1:80),如何确定对兼报多个科目组考生的投档问题和不同科目组考生的兼招问题。其次,增加了院校在制定招生计划和录取时的复杂性。有些学校在投放招生计划时,考虑到操作上的问题,对某一个省只投放性向特征相同或相似的专业,以避免同一学校对加“1”科目的过多选择。在实际录取时,由于生源的不足,往往又不得不对选择其他加“1”学科的考生兼录。较之以往学校主要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生源情况制定和投放招生计划和进行录取,其过程显得繁复且难以准确把握。再次,考生往往也因为过多的选择而不知所措,增加了填报志愿的难度。许多考生对考试科目的选择不是从自身的个性特点出发,而是从如何才能被高校录取考虑,甚至采取多报科目组的办法增加录取机会,这样高考科目设置就失去了减轻考生负担和增强选择性的本来意义。
如果增加考试科目的选择性,就必须对现在的录取体制作较大的调整,放权于高校。但权力的分散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公平性风险”,特别是在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社会诚信体系和高校自我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必须关注我国现实国情及教育制度问题。从长远看,考试与录取的分离是一种趋势,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不同的高考科目组对选拔人才的效度、信度的研究还缺乏理论支持与实践检验。其三,我国每年录取500多万人,规模巨大,因此我们不得不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有时方法和操作会超越目标成为首要决策因素,所以,在进行科目设置改革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操作性问题,在操作层面上保证录取的公平性不受影响。操作性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目标的实现,而且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其四,高考科目的设置一定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当前,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仍是不争的客观事实,高考科目的频繁调整会给中学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
2.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
在高考科目设置改革中,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多样性。多样性应建立在统一性基础之上。在5省区实验的高考科目设置方案中,3门主干课程语文、数学、外语都作为必考科目十分必要,这是测量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学科。高考主干课程实行统考是一把很好的衡量教育水平的标尺。当前,我国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很不均衡,这把标尺可以掌握不同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相关数据采集和对比分析,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在坚持主干课程在统一大纲下进行全国统考或分省区统考的同时,过于集中的高考通过实行分省区科目方案及命题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进行适当分化,以使在具体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方面更多地体现出地方特点。
从5省区方案看,宁夏回族自治区高考模式的科目设置变化不大,秉持“稳中求变”的原则,不会增加学生科目的学习负担,对现行高中课程教学不会产生冲击。江苏省高考模式的科目设置变化较大。可能会对中学课程结构及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科目的重构必然会导致课程、教学、高考三者之间矛盾凸显,产生一定的风险。
3.保持一定的学科覆盖面
我国实行多年的“3+x”改革方案意欲通过学生自由选择科目来改革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但在日趋激烈的高考竞争之下,反而事与愿违,偏科现象更为严重。这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标准。高考科目与内容的设置应当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高考科目的设置不宜太少,应保持一定的学科覆盖面。
从考试科目设置的公平性来看,进入考试的课程领域完整比缺失更公平。从社会公平角度看,国家的高考制度,应该对能够学好各门课程的考生一视同仁。高考对科目的偏颇是对相应科目具有学习优势和课程选择的学生的偏颇。高考对科目、内容及其目标指向要求的畸轻畸重,即使考试区分度和信度很高,实际上也包含着不公平。
从高考对考生的社会化功能来看,我国高考长期以来实行文理分科的做法,虽然适应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色彩。文理分科的本意是使学生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到某几门课程,加大学生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成功的筹码。这样,学校在为学生选定教学内容时,无形中就折减了学生社会化所需的必要知识结构,导致个体的知识结构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在现阶段,社会赋予了高考太多的非教育功能,而这些非教育功能往往制约了高考的改革与发展,甚至主导着高考指挥棒的方向。
当前,“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教什么”不但仍然是客观现实,而且也比较“准确”地表达了高考科目设置与中学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在考虑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时不得不“尊重”的事实。企图使高考脱离对中学教学的紧密影响是不现实的。从5省区高考科目方案来看,广东省方案的“文科基础”中体现理科知识,“理科基础”中体现文科知识;海南省“基础会考”中体现文理互补,其考分按一定比例计人高考总分;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涉及7门学科,且等级分决定学生高考录取结果。这些方案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避免考生出现偏科问题,也有利于推进高中新课程实施和素质教育。应该说这种“水平考试”是对过去“高中毕业会考”的一种探索与完善。但也应该看到,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在纠正学生偏科方面所起的作用恰恰弱化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如果江苏省方案中的“学业水平考试”在高考录取中作用有限,广东省方案中“文科基础/理科基础”、海南省方案中“基础会考”分数权重过小,那么新的高考模式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偏科现象,会使中学生偏离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因此,应在科目设置、考试内容、考试难度、赋分比例等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以避免因“行政”决策、“理论”决策对高考产生误导。
4.注重综合素质评价
智力观的发展变化使人们对智力的理解和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智力二元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Spearmen)1904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类智力的内涵包含两种因素:一是普通因素也称普通能力;另一种为特殊因素,是人们完成某种特定的作业所必需的。而智力三元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stemberg)1985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智力由三种成分构成:成分智力、经验智力和情景性智力。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把多元智力理论中的七种智力分别定义为:言语一语言智力;音乐一节奏智力;逻辑一数理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身体一动觉智力;自治一自省智力;交往一交流智力。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智力是以组合的方式进行的,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力组合,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就可以测出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建立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观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科目、内容的设置如何适应学生不同领域智力水平的充分发挥是高考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启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大大增加了选修课程的比例,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多样的选修课。”根据这种教育理念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单一文化课考查的评价方式是不全面的,忽视了学生个体间不同智力的差异,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选拔人才的需要,必须寻求一种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新途径。
从世界大学入学考试改革情况来看,纯粹依据考分作为人学考量标准的国家较少,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开始采取综合评定的方法来评价和录取新生。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建立“双向选择、多次考试、综合评价”的高校招生选拔制度。可以预见,将来的高考不会再仅仅是一个考试和录取的简单历程,它必将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综合评价体系。
从高考设置的科目来看,山东省科目组中的“1”涉及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内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海南省“基础会考”和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均涉及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内容,这些方案在考查学生多方面智力水平和综合能力,促进各科知识融通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创新。在5省区高考方案中,都把综合素质评定列入其中,考生的综合素质评定被记入电子档案,作为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这是完善考生评价体系、避免把考试分数作为录取的惟一尺度的重要举措。
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全社会诚信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人们的社会诚信度还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个别地方提供的综合素质评价没有区分度,在录取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可以肯定,“综合素质”列入招生评价体系会是人们的又一争议性诉求。因此,真正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条件,这主要包括:高考录取率比较高,高等教育基本实现大众化;社会诚信度高,公众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公正性认可;建立健全的高校自我约束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科学、完善、公正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以己之见,高考综合素质评价将代表我国高校招生选拔方式的发展方向,必将对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奠定良好的基础。尽管上面所述的实际综合素质评价的社会条件还不完全具备,但可以在一些经济、教育发达的省市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5.因人而异、分类考试
考生的智力差异和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测量尺度的稳定性是必要的,但是有时考生群体差异过大,使用同一份试卷进行测量,误差就会显得较大。现行高考统一考试的优越性是主要的,但统考的缺陷是“共性多,个性少”。分省命题后,地区差异的问题可能改善,但不能解决招生学校、考生群体之间差异的问题。在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分为不同类型,这些大学的培养目标以及对学生质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从一些国家的经验来看,分层考试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
从新课程高考科目改革方案来看,广东省的“文科基础”、“理科基础”,山东省的“基本能力”考试。海南省的“基础会考”,江苏省的“学业水平考试”实质上是一种标准参照“水平考试”要求,是所有考生必须达到的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江苏省实行分层、分类录取,不同类别的高校都有其不同的控制线和等级分要求,民办专科学校实行注册入学制等。这些尝试,适应了世界大学入学考试改革方向。
借鉴世界其他国家高考制度方案,我们还可尝试分层考试,即试卷多样化的形式。把研究型大学的招生考试单独分立。在教育部宏观政策指导下,这类学校自愿参加,组成招生委员会,委托某考试机构组织考试,提供分数及有关资料;学校还可以加试,由中学按一定比例推荐在德、智、体方面发展较全面的毕业生报考,招生学校单独录取。把专科和职业技术类学校的招生考试分离出去,根据这类学校的要求,灵活设置考试科目,单独考试、录取。这样可以因材施教,考生各得其所,既有利于高校择优选拔,又有利于中学减轻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科目的选择性本身不是目的,因为科目只是内容的载体,真正的改革重心应放在高考内容上。从这几年高考改革的实践来看,真正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起导向作用的,不是科目设置的改革,而是高考内容的改革。高考科目的设置应首先着眼于为高校更好地选拔具有培养潜能和适合专业性向特点的人才,在方便操作的前提下,给招生学校和考生一定的选择权。考试科目的设置,从知识结构方面讲,有些科目是文理类考生都要考,有些科目是文、理必须分开设置;从相关能力的考核讲,我们应该在有限度的考试科目门数内,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强化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利用尽可能少的考试科目,反映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对相关能力方面的要求。换句话说,考试科目设置的改革只能或主要是反映考生的知识结构,各种考试科目的组合设计是要力图反映不同考生群体的不同知识结构及满足高校不同学科专业对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要求,而相关能力的考核,虽然与考试科目设置有关,但更多地还是考试内容改革要解决的问题。考试科目设置的改革与考试内容的改革虽有关联,但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两种改革必须同步进行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改革,才有可能比较全面地有助于中学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600175 美都控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