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有创意的公益海报校内公益活动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尚艺堂画册设计(游客): 07:28:18
很好的创意设计活动。。
我来说两句
&最新精彩活动
近日品牌单位招聘
 |  |  |  |  | 
版权所有&2012 粤ICP备号-1电话:74网站设计[唐宋中国]吉大新闻网
您的位置:
&& 新闻页面
中国教育报:校园公益现状调查 吉林大学“早餐故事”用爱心编就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公益时代,人人都是公益主体。大学生引领着校园公益的潮流,各种形态的公益在大学开枝散叶。日前,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组织浙江大学和汕头大学发起了一次&校园公益生态现状大调查&。从此次调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校园公益的现状与困境,同时,我们更应该以冷静的姿态深析校园公益热背后的隐忧。
&■调查分析
公益生存不能随波逐流
■通讯员 余珊燕 单泠
生态,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将&生态&一词引入校园公益,希望通过描述校园公益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寻求解决途径,推动校园公益更好的发展,营造健康的校园公益氛围。
此次&校园公益生态现状大调查&在浙江大学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13份,在汕头大学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问题涵盖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经历、动机、活动内容和形式等,受访者还表达了自己对于校园公益的评价与期待。
从调查结果来看,两校学生对校园公益现状的看法差别不大,具体体现如下:
公益自主意识有待提升
当前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很高,主动性也比较强,有明确的目标,但自主意识水平还有提升空间,三成多学生是跟随大流。
在整体的公益活动中,如何确定公益活动主题的策划和过程的组织方面的投入非常不够,这也是当前公益活动持续性不强的重要原因。另外,志愿者小时数的激励作用在公益活动的动机中占有较大比重。
&公益官僚&为既得利益者
很多社团都组织过公益活动,但社团本身也是一种较为固化的组织机构,有少部分学生在公益社团中身居要职,但只发号施令不参与实际工作,在评奖评优过程中往往又成为既得利益者,我们把他们称之为&公益官僚&。可见,学生自发组织的公益活动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当前大学生参与的公益活动虽然量大面广,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形式较为单一、与社会公益区别不明显的捐款捐物活动。有创意、有思考、有专业支撑的公益活动的比例非常低。同时,大学公益活动的持续性是比较低的。持续性是今后公益活动在运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次性的公益活动难免有形式主义和走过场之嫌。
公益活动与专业黏合度低
公益活动对于个人的成长具有很大的价值,通过关注社会、组织活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其中得到锻炼。当前大学生对于公益活动的公益性有比较高的期待,目前的公益成效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当前校园公益活动和专业的黏合度比较低,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公益活动中的价值体现比较低。
当前大学生对于校园公益的不满主要在于对于内容和形式方面,&形式主义&、&持久性不足&会严重挫伤公益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这对今后校园公益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提出了挑战。
调查贡献:洪雅文 邓丝雨 郑子懿 吴雪吟 谭玮 周文敏 余珊燕
&■观点直击
公益教育就像沙漠中种树
当前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很高,但大部分还是献血、捐款这类活动。这些当然是很好的,也是整个社会的一种传统,但是,它的创新元素是不够的。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做。大学生如何用独特的知识和思考去撬动公益,此中大有可为。
去年,笔者面向40位大二学生设计了一个&实验&,叫&社会企业家夏令营&。两个礼拜时间,每个团队给他们基本的伙食和交通费用。我的要求是要团队能够&钱生钱&,比如10块钱变20元钱,&生&出来的钱要捐给公益事业。至于如何让这个10元钱再生出钱,这个就需要用创新来创造新的价值。
为什么笔者认为献血不是创新?就是因为它没有达到1+1&2。笔者的班上有一个团队设计了一个打车拼车软件,三个陌生人第二天同时要去机场,一人30元钱,三个人就90元钱,通过软件配对,再跟计程车司机商量,三个人跑一趟是80元钱,多出来的10元钱就积累在公共账户中,聚少成多捐给公益组织。这样的形式就有创新的元素,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他们会认识到社会实践还可以这样做,创造价值的同时还能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
当然,失败的案例也有,笔者对失败的定义就是没有创造价值。比如班上有一个团队靠省吃俭用买了很多玩具,送到了福利院。这就是传统的公益模式,没有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仅仅是左手进、右手出,那是不可持续的。
世界一流大学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公益精神的培养,看重非知识性学习、非学问性知识的培养。比如,注重培养结社能力,就是在成长过程中注入一种基因,这种基因就是&我们要一起打造一个组织&。有些是参与,有些在参与过程中就形成了领导素质,以后就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这种自由度到了大学期间就更明显了,创新性也更强,他们能够把知识和团队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公益组织。
近些年,有许多世界知名大学的毕业生不是马上去找工作,而是去创办带有公益性质的社会企业。虽然比重不是太高,但是一直在上升的趋势,形成了很好的社会氛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公益组织的创办速度已经连续十年超越一般企业创业注册速度,这是一种积极信号。
每个人都有一颗公益的心,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创业是可以培养、至少是可以教育的。公益同样如此。但是目前我们这方面做的太少。沙漠能不能变成绿洲是未知数,但是不断种树一定是有价值的。公益精神的教育就像种树,未必能快速成绿洲,但是要播种,坚持播种。
公益教育已经进入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在教学体系中,称为SocialInnovation(社会创新)的本科、硕士培养方案。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印地安纳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都设置了这一专业。这些专业通常有社会捐赠作为办学经费,有双师型的教师,并且注重让学生具有全球行动力,比如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水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让学生体验现场调研和实地研发,最终给出解决方案。这三个元素我认为可以让公益教育变得具有操作性。
对于公益活动主体,我们的人群中有三类人:第一类天生就是公益积极分子,第二类天生就抵触公益事业,笔者认为大部分是属于第三类,介于可做可不做的范畴。笔者建议学校像支持学生科研一样,设立类似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这样的公益支持计划,有专项的经费支持学生进行公益活动创新,鼓励学生结社,围绕某一个公益话题、公益使命做一些事情。这样校园才会逐渐形成公益的生态系统,激发更多的人科学地参与。
(作者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公益故事
纸张里建造绿色&森林&
■通讯员 张欣平
那一年,在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生活了三年的王成钊,按照学校惯例,和大家一起搬入千佛山校区。遥远的路途,全新的环境,这次大搬家让王成钊不得已卖掉了大部分不再使用的教科书。这些书几乎都按照废品的价格被处理掉,千元的教科书仅卖了二十多元,周围的同学也都采用相似的做法。王成钊看在眼里,可惜在心里。
&一年后,王成钊本科毕业,顺利进入到机械学院研究生行列。毕业季有笑有泪,令人头疼的还有教科书的处理问题。宿舍楼前,他看到成堆的书被当做垃圾丢弃,&这是怎样的浪费呀!&这次,王成钊下定决心,必须做点什么。
于是他开始活跃在各种挑战杯、节能减排的QQ群里,通过这些社交网络,他发现许多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这让他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坚定了信心。
就这样,他和他的同伴成立了绿色环保公益组织&纸书造林吧&,纸书,谐音&植树&表达了团队致力于节约纸张、保护森林的决心,通过商业模式为公益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他们通过网站及开设高校寝室楼打印店,为高校学生提供免费打印,纸张一面是商家广告,一面是学生的打印内容。用商家的广告宣传经费为学生的打印买单。现已构建完成免费打印网站,并于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开设寝室打印店4家。
同时,他们还开发纸书造林吧手机APP及相应网站,高年级学生通过APP扫描书籍条形码委托我们代卖书籍或向我们捐赠;APP及网站通过后台系统自动匹配低年级同专业学生,实现书籍高效回流和高校教科书循环使用。&
&公益强调的是参与性,并追求公共利益与社会利益。&王成钊说,就像冰桶挑战一样,公益需要的是每一个社会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大众传播的力量去共同完成。
&早餐故事&用爱心编就
■通讯员 季洪涛
近一个多月来,对于长春市朝阳区特殊教育小学的60名自闭症儿童来说,由吉林大学青年教工组建爱心团队捐助的&爱的早餐&终于送到了他们身边。每天清晨,教师将牛奶加热,连同鸡蛋统一分发,孩子有序地领走自己的爱心早餐。
&早餐故事&计划由吉林大学&有故事的礼物&公益创业团队打造,目前该公益项目&早餐计划&已经筹集到了约一万一千元善款,用于解决长春市朝阳区特殊教育小学共计60名自闭症学生一年的早餐问题。截至发稿时,来自山西、上海等地的一百多位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都为该活动出了一份力。
&有故事的礼物&公益创业团队由吉大青年教工自主组队,并选拔优秀学生共同参与。该项目创始人吉大注册与考试中心青年教工刘晓在谈起活动初衷时说:&社会上的特殊群体迫切需要帮助,而相比普通的志愿服务活动,我们希望更直接有效地去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早餐计划&是该公益团队迈出的第一步,预计至少持续一年,而他们还将开展&一支笔的故事&、&我们的爱&义卖会等一系列后续活动,发动更多有热情的人加入,去帮助更多的人。
&晚八点开始我们团队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内以99份书法作品为礼物共募集善款一万三千多元,参与人数竟然达到上百余人。这部分善款全部用于特殊教育小学53个孩子的营养补助,我们叫它&早餐的故事&。其中有一名参与捐款的老者,她不会使用微信平台转账,第二天竟骑着自行车找到了我,当我从她的手中接过善款望着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的背影那么美。她叫姚凤春,一个月的收入1800元。&这是刘晓最深刻的记忆片段。
从此,刘晓们对公益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那就是公益属于每一个人,不应该是戴在头上的光环,更不该是挑在肩上的重担,应该成为融入血液,暖于心、践于行的习惯。
不管在哪都要传递爱
■通讯员 来鑫华
&给孩子读故事,培养孩子的早期阅读习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非常有意义,我愿意做。&西北师大商学院学生王古月马上就要毕业了,这个周末,他还是如期来到学校&爱&尚微公益&实践项目孵化中心,为学校务工人员的20个学龄前儿童进行读书辅导。
这是本期&阳光宝贝故事会&的最后一讲。他一如既往地组织孩子围成一个圆圈,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将故事读完,然后和同伴把20本故事书一一送给孩子。按照课程设计做完游戏、辅导完功课,目送孩子走出教室时,他的眼睛有点湿润:&将来,不管在哪里,这个项目,我都会做下去。&
目前,该项目已经在兰州市和天水市开辟了固定服务点12个,运作26期,并获得了团中央建设全国&七彩小屋&示范点专项经费的支持。
而这个项目,只是西北师大&爱&尚微公益&实践项目平台孵化的八十余个子项目之一。项目就是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征集需要帮扶的弱势群体的愿望,筹集爱心物资,在没有时间限制和参与人员的划分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大家从公益小事做起,满足不同群体在教育、环保、扶贫、社工等各方面进行志愿服务。
目前,&快门三秒钟&&温暖水杯&&拍卖愿望&等优秀子项目已经在19个省份的部分高校得到推广。一大批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公益团体纷纷加入项目实施,一批优秀学生被评为&最美中国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和&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
光着脚丫做公益
■通讯员 苏运生 孟祥莎
赤着双脚,手拿宣传单页,边派单边微笑着与人沟通;有的脖子上挂着纸板,上面写着&如果你想为山区的小朋友献出一点爱,就加入我们吧!&;还有的带着一个小喇叭,用青涩的声音向路人大声说出对山区小朋友的爱&&这就是暨南大学&赤脚&公益组织,一支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物资援助、心理帮扶、教育支持等公益项目的组织。
在公益活动中,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两年前的那次赤脚骑行。&赤脚&联合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骑行协会推出&跟着赤脚骑单车去云南&活动。从深圳出发,到达云南曲靖贫困山区学校进行公益探访和支教。
赤脚公益组织发起人郑鹏翔介绍,这次单车旅行沿途不只是美丽的风景,更多的是旅程中未知的艰辛,需要专业培训,以提高团队的协作沟通能力。对于这样的担心,&赤脚&组织骑行队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长跑和骑行拉练来培养参加者的户外骑行能力。
伴随骑行队的拉练,&赤脚&面向校内和社会开展了两期形式特殊的宣传活动&&光着脚丫做宣传。项目负责人李明儒说:&光着脚丫做宣传,没人说冷,没人说累,也没有人嫌脏。&
骑行队从深圳出发,到广州与暨南大学本部同学会合。之后在东莞做短暂停留。接着,途径肇庆市的四会市和怀集县,广西的贺州市,终点为云南。延续做宣传活动时的方式,沿途他们通过特制明信片收集对山区小朋友的祝福,并全力募集善款,为山区小朋友购买文具、衣物等。
吉林师范大学
充满诗意的毕业礼
■通讯员 何正泷
曾经有一张海报在吉林师范大学引起了许许多多毕业生的关注。
&4年前的秋天,我们带着感动走进大学。今年,我们毕业了,该以怎样的方式结束大学的最后青春岁月?以我们有限的实力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不为名誉,没有功利。&
设计海报的是吉林师范大学2008级本科生张冬艾和刘小溪。毕业季到处都充满了离别之情,有人聚餐喝酒,有人出去看世界,而她们选择办一场公益活动&&为盲童捐物。此时,距离她们走出&象牙塔&,还剩一个月。
打定主意后,张冬艾和刘小溪迅速召集了一批想法相投的毕业生当志愿者,把海报贴到了毕业生宿舍,倡导大家将不用的衣物、被褥等捐出来。
成堆的物资被志愿者分类码放在学校提供的几个空房间里。半个月后,由她们联系的当地爱心出租车队免费将物资运送到盲童学校,志愿者和那里的小朋友一起欢度了儿童节。而还在文学院就学的学生李阔全程参与其中,在他看来,这是一份充满诗意的毕业礼。
转眼间,2012届毕业生离校了,而他们发起的&公益毕业风&却没有停。当时,校大学生通讯社记者全程跟踪采访,并达成共识&&这样的活动不该只办一次。
同年9月,学生记者为校园报纸《吉师号》策划了一期迎新特刊&&&公益上大学&,号召2012级新生在入学免费领取报纸的同时,向公益募捐箱投一元钱。报到当天就募集到善款近千元,并和报纸赞助费一起捐给了盲童学校。
来自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朱卓琳至今还珍藏着这份报纸,每年她都会参与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开始捐旧衣服,想的是扔了还不如捐了。后来想法变了,捐几乎崭新的书和笔袋,捐给孩子比留给自己更有价值。&
迄今为止,吉林师范大学的&公益上大学&和公益毕业活动已分别连续举办三年,参与人数和规模不断扩大。
网友类别:
电子邮箱:
请留下有效信箱,以便联系!服务器安全狗防护验证页面网站访问认证,点击链接后将跳转到访问页面还没有任何项目!
您现在的位置: >>&&
“创意无限”校园公益广告POP设计大赛
作者:石羽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
&创意无限&校园公益广告POP设计大赛
东北育才双语学校
撰稿人:石羽
为营造积极进取、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提升同学们对校园环境、绿色环保、文明修养等公益活动的关注度,充分展示育才学子的公民意识、创意思维及动手能力,东北育才双语学校于近期举办了&创意无限&校园公益广告POP设计大赛。
在石羽老师和赵乾坤老师的指导下,其中蹇绍毅等7人荣获了一等奖;张诗曼等14人荣获了二等奖;孟桐等12人荣获了三等奖;蒋沛倪等12人荣获了优秀奖。
这些获奖作品在我进行了展览,同学们在这次的比赛中不但锻炼了自己的绘画水平与创作能力,展示了自己多方面的才华,更是通过此项活动对&校园公益&进行了德育宣传,影响到了双语小学中的每一个成员,做到了&你我同行&。看,这些可爱的,充满创意的POP作品都出自于孩子们的小手!
录入者:张春波
责任编辑:
【字体: 】【】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创意的活动策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