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清华北大农村学生比例的学生。

有没有清华北大的学生。_百度知道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北大清华京籍和外地学生的水平差异
北京户籍的学生进入清华北大以后和外省的学生有没有水平差异?
最近很流行的说法就是帝都的学生考清华北大很容易,那么北京的学生和外省的那些状元们相比水平会有差么?如果在进入北大清华之后,地域的差异并没有影响个体的发展高度是否意味着现有的选拔制度是合理的?
赞同3887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THU,C ,数学,物理学
我想我有必要开宗明义地讲一下,我只是陈述我这些年的见闻。我老家在农村,初中就读于一家小县城中学,高中来到省会城市,大学考到北京,大学期间还辅导过学生,我亲身体验到了中国各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
至于社会是否公平,制度是否合理,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所以如果你觉得我描述的现象不公平,那也请你想清楚,我,就是你所说的不公平遭遇的实际经历者、承受者。
作为一个外地考生,我曾经一厢情愿地以为,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多,所以北京学生比起我们一定弱爆了,你们有啥了不起啊,信不信来陕西我分分钟考死你啊。呵呵,老子来清华了,你们就等着给我们垫底吧。
结果实际上,北京学生的表现整体上是比较优秀的,而且实际上名牌大学里比较容易堕落垫底的是小县城学霸……
小县城教育条件落后,学霸为了考入名牌大学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要多于京沪大城市学生,兴趣爱好、视野就逊色了。而且小县城的学霸习惯了从小到大都是第一名,习惯了通过考试成绩显示自己存在感的方式,到了强手如林的名牌大学反而难以适应。
评论区里有种观点很有趣,意思是说“从落后地区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天赋上自有其过人之处,所以……”。这句话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但以我多年来的实际观察,对来自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考入名校的学生而言,这种想法带来的负面作用远大于正面作用。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相信自己的杰出而是接受自己的普通,不是盲目相信自己在中小学时代神话将会延续,而是从独立完成每一次作业、跟上每一堂课开始做起。
而他们的普通,并不是彻底的泯然众人,而是在优秀环境中的普通。但是的确有许多人没有完成从“英雄”到“凡人”的心态转变而堕落。但只要坚持下来的人,最终取得的成就还是不错的,但是在他们所比较的环境来看,他们取得的成绩依然是“普通”的。
而北京学生的优势在哪里?
视野、才艺这些不好比较的,我就不说了,只说学业。
北京在基础教育上的优势之大是我在外地的时候难以想象的。
我曾经在北京一家教学机构长期辅导高中生参加物理竞赛,也带过多年的家教,北京优秀的中学生的水平真是好的出人意料。
而且我发现,尽管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很多,但是父母教育程度不高的北京土著家庭却很少有孩子考上清华北大。
就我在北京的生活经验来讲,尽管清北在北京的招生比例远高于外省,但是对于很多土生土长的老北京而言,清北还是那样遥不可及。
我甚至可以讲,清华北大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多数被那些早些年通过自己努力考入北京、留在北京的外地人的后代所瓜分。
我在清北认识的北京同学,大多数父母教育程度都很高,就职于北京的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
你只要想想,每年有多少学生考入北京的高校,然后留在北京继续发展就可以理解,北京的学生家长这个群体相比外地学生家长这个群体,在教育程度上的优势是不断扩大的。
清华北大纯理科专业的学生,有不少因为就业的压力选择当中学老师。
我当年在做物理竞赛的时候,老师把很多题目讲的绕,而我吃透这些题目后就非常简洁直白的做了出来。我在给我的学生讲的时候,学生就会觉得这题目原来这么简单直接。
其他的答案、评论里反复提到一个事实,就是北京高考题难度比较小。但是北京的尖子生日常训练的题目,难度绝对是不小的。而且水平较高的老师往往把难的东西讲解的很简易,所以北京的尖子生也往往自以为自己学的东西很简单。
学习好的学生不是刻意教出来的,但是往往是熏陶出来的。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父母、老师熏陶出成绩好的学生,容易太多了。
北京学习最顶尖的学生是非常强的。而且近年来的趋势是北京最优秀的学生选择直接出国,而不是上清华北大。
最后,我对那些即将进入清华北大的外地考生,特别是小县城的考生说:你们的确比北京考生付出了多得多的努力,但是你们多出来的努力并没有用在学习新知识上,只是重复性的训练以求少犯错误而已,而你们将来的北京同学,有不少已经在大学的课程上走了很远很远了。
我再补充三点:
我只是在陈述事实,我并没有表达”北京人考清华北大更容易是合理的“这样的观点。
我扫了一眼评论,发现有一些人热衷于用开国领导人举例。的确,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开国领导人普遍文化程度是不高的,也没上过名校,但是考虑到当时中国识字率之低,文盲数量之庞大,战乱、饥荒之频繁,而他们能在学校念书,并且在念书的时候能够接触到各种政治思想,这说明:在大学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确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从他们所处的时代来看,他们的起跑线真的领先绝大多数人太多了。
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的确有一段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但是这段黄金年代即将成为历史,落后地区和大城市在基础教育上的差距是在不断拉大的。
我的父亲当年在陕西的一个农村读书,而他的高中数学老师,是西北大学数学系的教授。
文革的确迫害了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很多本来大有可为的知识分子,被迫劳动改造,但是颇为黑色幽默的是,这又让很多偏远落后地区的孩子误打误撞地接接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比如我的父亲。
在那个政治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在政治运动中卷的太深了,而我父亲这样落后地区的人,反而有了安心读书的时间,并且在被下放的知识分子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父亲这代人,在高考之后很快就崭露头角。
而我父亲这代人在考学的时候,城乡二元制是很森严的,农民是农民,干部是干部,许多来自农村的优秀的孩子,因为急于摆脱农民身份,加之信息闭塞,报考的志愿往往严重低于他们的水平。很多本来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误打误撞成了小县城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凭借扎实的功底,创造了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第二波奇迹。我清楚地记得,我初中的时候一个中年化学老师,做初中数学竞赛题,如同砍瓜切菜,比很多年轻的数学老师都要熟练。
但是这第二波奇迹,也在逐渐离我们远去。因为小县城出现这样优秀的老师会很快被大城市的中学挖走,而且这波人,也到了退休的年纪。
以陕西为例,曾经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在各个城市、县城是比较平均的。但是这些年,清华北大在陕西的招生名额日趋被几所超级中学垄断,而周边的小县城,年级第一能考个西安交大就谢天谢地了。
而那个小县城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是以无数优秀的知识分子,被迫扎根在基层从事基础教育为代价换来的。
而现在,这样的情况恐怕再也不会发生了,所以
奇迹之后,再无奇迹。
赞同436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出营销而不染,濯社交而不骚。
北京户籍的学生进入清华北大以后和外省的学生有没有水平差异?
直接回答问题:
水平差异,如果指在学业方面表现,没有;
如果指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更没有,京沪的学生甚至更强。
如果在进入北大清华之后,地域的差异并没有影响个体的发展高度是否意味着现有的选拔制度是合理的?
不能说明。
基本前提(在本答案中不服不辩)-1:各地域之间上清北的难度有量级上的差别,京沪考生通过高考进入清北的机会要远远大于其他省份。
基本前提2:现行高考制度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考查学生的应试能力,来反应学生的智力、体力、执行力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
基本前提3:进入大学以后,比起中学时代,评价一个人的维度与标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下面展开。
目前的高校选拔依然几乎完全依赖高考,一考定终身,高压考试政策保证了广义公平和效率的同时,却在信度上有很大偏离。这种信度上的偏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偶然性。大量考试发挥失常&超常的人进入了与其实际水平不符的学校。
考试制度的偏差性。“应试能力”可以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也可以被视为一项单一的能力。有些人天生能在肾上腺素爆发时迸发出难以想象的状态,而有些人则水平更为平稳。
3. 录取制度的偏差性——本题的重点在这里。
基本上所有考试,都是以梯度设计来进行的。以全国高考(满分750)为例,一个人把其稳定分数从650提升至680所需要的努力远远超过500提升到550,虽然后者分数的提升更大。而非京沪考生,尤其是高考大省的考生,若要以清北为目标,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是惊人的。
而一个650的考生,和一个680的考生,两者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对考试的熟练程度,对于技巧的应用能力,以及是否有一科不是很严重的偏科。
总体知识水平?架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这些在今后更能够决定一个人高度的指标,有本质差别吗?
也就是说,非京沪考生在高中三年准备杀入清北的备考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换来了什么?
一点对于今后不是那么有用的分数,一些对于今后不是那么有用的技巧,而已。
这就是录取制度造成的后果之一:无论是衡水中学,还是湖北黄冈,无论是江苏启东,甚至是我的母校,哈尔滨三中,多多少少,都会因为高考录取制度上的“歧视”,而将学生往极限去压榨。压榨的后果,就是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太多本来可以去做更有用、更有意义的事情的时间,被拿来去研究完形填空的瞻前顾后,研究38324在各种推断题中的变形,研究一个电子在进入电场磁场之后的轨迹。
再次强调:不是说这些东西没用,而是过度把这些用练习题的方式反复练习、在试卷上用一道不明所以的习题体现,边际效益太低。
也不是说京沪的学生就不用做如此低附加值的工作以进入清北,而是京沪考生花费在这些上的时间,少很多。
这就意味着,京沪考生可以凭借着其录取上的超然地位,配合其远较其他地区发达的经济基础,获得更为全面,更适应高考后大学乃至社会上的竞争与生活。
说句大白话,河南考生不想练钢琴吗?河北考生不想画画吗?江苏考生没钱出国吗?四川考生不知道英语口语重要吗?湖北考生不想参加社会实践吗?
有钱的没时间,没钱的也没时间而已。
仅仅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不是京沪的考生占了便宜,而是京沪的教育方式更为正确;或者更准确地说,扭曲得不如其他地区那么厉害。
个人看法:
就整个社会需求而言,高考录取率如今不是过高,而是过低;
中国目前除了985之外,绝大部分211和以下的高校教育水平过低,低到及格线以下;
以京沪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是中国教育的突破口——有钱了,才有资格谈素质教育。
毕竟,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得让玩素质教育的学生,能考上好的大学,然后才能展现发挥他的素质。
竞争压力太大,一素质教育,“一玩就脱线”,都去做题刷分了。
赞同180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爱好人文
我这个回答可能距离你的问题已经时间有点久了,但是我还是有些想说的。
拿我为例子,我当初是河南最好的中学之一的学生,而且还是拔尖的。父亲工作调动,我来北京继续上高中,但是考虑到可能在河南多呆久一点学习会更有优势。于是高三才来。我刚来之后,市重点的文科实验班,36个人我大约也就是中上等,10名左右,还不如我以前郑州学校的年级名次。
高考失利,考个南开也凑合。我来说说我这个旁观者对于北京学生的看法吧。
周围的同学英语相当厉害,尤其是词汇量和英文写作能力。英语平时考试也相当难,总是考完后老师轻描淡写的说:这个阅读,完型是大学六级的考试题。很多北京学生的英语水平在高中就可以达到大学六级我一直不信,后来来北京才真正信了。我们的来自外地的老师也说,确实外地学生在英语方面比北京上海薄弱一点。我也知道,很多高中阶段英语一般的北京学生到了大学英语竟然也会在系里拔尖,也和底子有密切关系。而且在申请外国大学上,我以前同学考托福雅思总是很难过,但是北京的同学高三上期期末才打算出国,一个寒假就雅思过了伦敦大学面试去了,最后也录了。
北京的学生多才多艺。多才多艺这绝对和北京本身条件,外界环境熏陶和家庭文化水平密切相关的。换做外省,没有那么好的师资条件和时间,大家为了应试教育忙的焦头烂额的。所以这算是北京的优势。北京的学生从小学很多东西,周围的人都是能画能弹能唱的。不少人业余时间才忙才艺,但是却能达到专业水准或者在全国比赛拿到前几名。在这些面前他们确实让我们这些来着外省的人叹为观止的。
说到多才多艺,我必须说明一点。外省人抱怨时说他们也想成天琴棋书画的,来个新式教育,但是条件不允许。于是借此来否认北京学生的多才多艺,把北京学生的成就全归因于外在,我理解,但是这不全面。试想,大城市不止北京一个,就算比不上北京,但是杭州武汉广州深圳南京等这些地方也算是相当繁华了吧,教育水平或者文化熏陶也是不错的。但是在丰富的业余时间下,你们一定会愿意选择区学几门艺术吗?你能保证你不会贪玩的把这些时间浪费在玩上?所以,就算有相同的业余时间,大多数人也不一定会选择将时间投资在多学点乐器或者技能上,很有可能就是荒废掉了。所以那些北京学生能从小把时间投资到学习新技艺上而不是被北京的灯红酒绿和吃喝玩乐的随处可见迷失头脑,能抵制诱惑静下心来学,已经很不容易了不是吗?
还有,北京学生是比较大度的。我承认我见过天天鄙夷外地人的北京学生。但是北京是个大熔炉,老北京已经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人都是北漂,只不过有人是一代北漂有人是二代三代等。往前倒几代也见不到几个纯北京。高三信息核对发下来过一张表,36人只有2个人父母也是出生在北京。所以,没有几个人会真正看不起外地人的,因为他们的血液里也流淌着外地的成分。大多数看不起外地人的北京人也都不是纯北京,但是享受着北京最高级的福利和各种便利和所谓的特殊,难免生出的一种骄傲而已,只是表面的。(不排除少部分确实不怎么样的北京人)另外,很多北京学生也是小学,中学从外地来的。北京学生大多在人际关系上比较随和,比较真实,不玩阴的。女生很多偏幼稚(她们把很多事情想象成童话了),这说明她们还是比较单纯的。我们班里从没见过北京学生之间吵架或者骂人或者说难听话或者讽刺。而且他们尊重老师,上课从不睡觉,从不顶撞老师,从不和老师吵架,老师的话都虚心接受。
另外,关于很多人觉得北京学生不努力的事。我以前也以为北京学生不努力。但是后来我发现,北京学生其实也很认真。考上清华北大的也有人熬夜,据说市文科状元也成天两三点睡,也有效率高的离谱,我们负担沉重作业写不完但是她却轻松应对天天九点睡觉,考文综写完还剩一个多小时,最后考上北大元培的大神。其实北京学生大多不会熬夜太晚,但是熬夜时间长短与努力,成绩,不成正比。他们擅长在最短时间做完所有事情,因而剩余时间自己安排。另外他们讲究策略,而且比较懂得学习方法,不做无用功。他们很爱问问题,爱钻研,爱请教,爱讨论,爱思考。而且若是看他们的文综笔记和整理,会发现他们很认真很认真。
赞同195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混进THU的渣渣
有差异。而且残酷的现实是:与大部分人想象的恰恰相反,我在清华根据自身周围环境的抽样观查,所看到的是,即使只看成绩,北京生源的学生的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学校的平均水平,如果考虑综合方面,北京学生的优势更大。(除了北京学生外,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学生也有可见的明显优势,尤其是江苏,应该是清华最好的生源地了。)
并非为北京人说话,而是我看到的现实就是如此。
先说成绩。
需要承认,在清华大学的录取环节,北京学生要比其它省份的学生轻松许多。无论从录取率、还是录取人数上,北京生源都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录取率甚至是很多省份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没错,在考清华北大方面,北京生源是easy模式,但其他省份大部分是hard模式。
但这意味着在清华北大的北京学生的质量不如外地考生吗?并不。
以下是我所见到的一些事实,不一定全面,但多少说明问题:
1)在我本科所在的班级,有一个北京学生,是艺术特长生。靠了60分的加分才勉强到清华分数线。在北京,还要靠60分加分才进的清华,又在我们这种很理工科的院系,成绩一定惨不忍睹吧?并非这样。确实,第一年下来,他成绩很一般,但是4年结束后,他的成绩已然到了班级的中游。
2)我们系有些学生,进来以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因此在第一年就寻求转系。大学一年后,有个同学以全系第一(遥遥领先)的成绩转系了。嗯,他是北京人。顺便说一下,在清华学生中,他的高考成绩很一般。
3)我们这届数学系有个很出名的女学霸:刘**。她的各种专业课成绩都在95分以上,甚至100分也有不少。她是北京人。令人意外的是,她是竞赛保送的,但数学竞赛的成绩也就在省一的中游位置。
4)我在大一时认识一个女生,北京人,当时她在人文学院,是个文科生。3年后偶然又一次见面,发现她已经在心理系了。是心理系的著名学霸。然后大四去了UCBerkeley交换(学心理的应该知道这是什么档次的学校)。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在清华认识的北京人少说也有好几十个了,他们基本上给我留下这样的印象:
1)学霸类。与其他省份的学霸很不一样。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成绩特别突出时,如果是其他省份,往往会发现:“原来是高考状元/奥赛金牌啊,难怪那么厉害”。但是发现是北京人时,“咦,他高考成绩也就一般/奥赛也就省一中游,怎么会那么厉害的?”
就是这样,那些看似高中不太厉害的北京学生,到了清华却有很多成为了学霸,剩下的可想而知。
2)比起其他省份的学生,北京生源的学生往往更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目标非常明确。所以在清华的北京学生大部分分成两类:
努力学习,从而成绩非常突出。(努力就可以取得好成绩)
成绩一般(但并非很差),但在其他的某些方面比较突出,比如:社团的社长或重要骨干,参加了非常牛逼的实习,正在创业并且初有成效。
在清华这个环境里,充斥着成绩一般其他方面也一般的同学,但这其中很少有北京人。
问:你说北京学生那么好,那为什么优良毕业生中,北京学生的比例不高呢?
答:原因很简单,他们中很多人并不在乎这个。
在清华,很多优秀的学生为了展现自己,除了努力学习外,会刻意去参加一些他们可能并不喜欢或者并非真正有很大帮助的活动,比如:学生会和团委的工作,各种社会实践,支教,各种各样的比赛。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这可以为自己评奖学金/评优秀学生增加砝码呀!那评选这些又有什么意义?一方面显得自己比较优秀(因为他们过去就很优秀,到了大学,可能成绩上有落差感,那就别的方面弥补吧),一方面将来找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但对于这些所谓的“提高竞争力”,很多北京学生好像不怎么上心。感觉上,他们更多地把时间花在了实习和创业上。
为什么这样?
一方面,他们大都不差钱,也没有太大的就业压力。他们不需要这些荣誉给自己贴金。
另一方面,他们高中可能并不是那样地出类拔萃,并没有如此大的自豪感,也没有落差感,因此他们更看得开,不会去做那些他们觉得对自己未来发展意义不大的事情。
但这些事情,却是评选优良毕业生的重要砝码。但“优良毕业生”并不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省市的生源有个别在进大学后堕落了,但其中几乎没有北京生源。
——————
总结:在清华大学,北京生源似乎并非像大家想象的那样不如其他生源地的学生。
为什么会这样?
一些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第一,他们中的大部分,在高中时并不是特别勤奋,没有压榨自己的潜力,因而很多过去看起来并不是特别优秀的学生,进了大学以后反而有了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这就是所谓”北京的学霸以前好像不是很厉害嘛“的来源;
第二,他们在中学时,把更多其他省份用来刷题的时间用在了别的更有价值的地方,比如关心世界大事,参加创新比赛,进入公司参观等等。因而,在潜移默化中他们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能力,从而不容易在大学生活中迷失。进一步地,有明确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第三,说起来很不甘心,比起北京学生在清华北大录取方面的优势,他们受到的中等教育的优势似乎更大,或许牺牲了一些所谓的考试分数(但刷分本身就是边际效益极低的行为),但是所释放的潜能以及提升的视野不仅弥补了在学习方面所谓的”扎实“,而且还多得多。这使得他们进大学后,即使一开始在学习上可能不如其他省份的同学,但也很快就能赶上,而其他方面更是有较大的优势。因而在国内,北京的教育制度是令人嫉妒的,也是值得深思的。
——————————
利益相关:清华在读学生(已经呆了5年),非北京生源。
赞同143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Sophisticated&Innocent
作为一个从外地来到北京上学继而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感受。我上过学的省份有湖北、河北和北京,详细背景忽略。
(来北京的原因是因为父母高学历被人才引进,想喷北京户口的免了。)
在知乎上讨论这些问题的太多了,这次也想说说自己的感想,主要是看到男神被一帮没有逻辑、把想像当事实的熊孩子喷得太惨。
我想说,白说的句句属实并且分析非常到位,应该是有一些本地关系不错的朋友或者自身观察力比较好。
文中的叙述会有主观态度,但不会过分。因为我自己属于移民二代,十多岁才过来,对北京没有本地孩子那种对家乡的归属感,更多的时候从第三者角度来考量和观察。
1 尽管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很多,但是父母教育程度不高的北京土著家庭却很少有孩子考上清华北大。
----------------
这是事实,首先我们说在北京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基本都是人大附北大附清华附四中还有北师大附这些名牌中学的孩子。
这些孩子基本上从小就是名牌幼儿园,名牌小学,考到名牌中学。跟你们一样,从普通学校空降的少之又少。
而在北京能从小一路上名校的孩子,父母无非几类:官,富,红,文二代,少数住在附近的普通居民,但是越到后面,普通家庭的孩子就越来越吃力。真的,这是事实。
我们家住在海淀黄庄地铁口那儿,北京几大高校必经之路,也是被人大附北大附和中关村附围着,每天放学的时间就看见人大附门口堵满了奥迪,接送学生来着。
普通家庭的孩子,就上着离家近的公立学校,考出来一本二本三本都有。北京的学生有个特点,就是对上的大学没那么在乎,我说的"没那么"夸张,就是说不会觉得这是件超级无敌重要的事情,可能因为找工作比较方便和升学率高。不像我在外地上学时,整个学校弥漫着压抑的气氛,除了学习就是学习。
而这些普通家庭的孩子,一般上个大学毕业,找份工作,结婚生子了。那些努力拼名校的,通常父母也很给力。
2我甚至可以讲,清华北大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多数被那些早些年通过自己努力考入北京、留在北京的外地人的后代所瓜分。
-----------------
虽然这话很刺耳,但就是这个意思。前面我说的,那些名牌中学的孩子,很多父母自己就是大学教授或者高知。我弟弟上的幼儿园是中科院附属的幼儿园,他同学父母大部分都是中科院的科学家,这种素质构成,咱有几个城市能具备?弟弟上的小学是全北京排名前三的学校,我问他你同学父母都是干什么的?回答:大多数大学教授,还有作家,画家,摄影家,美食家,也有少部分做生意和当官的。(小学附近有好几个高校,所以住附近的大多数是大学老师,该小学按户口所在地入学)这话没假,我经常给他开家长会,父母的衣着谈吐举手投足再明显不过。试问,这些孩子从小受到的熏陶岂是我们这种草根能比的?
所以说"学习好的学生不是刻意教出来的,但是往往是熏陶出来的。"
他们能受到什么样的熏陶呢?去年弟弟班里有个小女孩跟着哈佛访学的母亲在哈佛附近的小学读书一年,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可是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你小学的时候想过吗?
他们学校校庆请的是杨利伟演讲,咱们只能在电视偶尔看看。
平时交流的都是国内外知名小学的同龄学生,咱们呢。
他们很早就学习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在我看来,很多孩子学得非常开心,陪弟弟上辅导班的时候,很少见有小朋友哭鼻子或是哭着脸不情愿。他们的老师也自然是该行业顶尖的水平。还有一些条件更好的家庭,直接请名师来家里做私教,一个小时数千元。
还有很多类似例子。
真的是从起跑线就差得太多了。
3北京的尖子生日常训练的题目,难度绝对是不小的。而且水平较高的老师往往把难的东西讲解的很简易,所以北京的尖子生也往往自以为自己学的东西很简单。
----------------
事实上北京的尖子生没有吃素的。
弟弟数学特别好,所以家里也注重培养他。小学开始在学而思上课,一步步从普通班考到超长班,考到高斯班。(学而思非常有名,有兴趣同学可以私下科普下。多说像是广告了。)高斯班里面的孩子基本是全北京智商最高的一批了。
由于课堂必须有家长旁听,所以每次都是我陪同。这些老师非常非常优秀,最大的特点是他们不断启发你的思维,不断鼓励你的想法和解题思路,一个班只有十来个学生,老师会给每一个孩子发言的机会,不停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孩子越学越开心。每次回家的练习题只有三五道,但非常经典,囊括了当天的知识点。
所以弟弟在辅导班里总是能找到自信,越学越喜欢,他们班的孩子每次放学都是非常开心的状态,这才是优秀的教育。
另外这些奥数班也好,英语班也好,价格大家可以去官网查询,从三年级上到高考,是比不小的数字。
这些孩子从小被引导着启发着,所以他们能在其他方面也自信,也优秀,因为优秀的思维被训练出来了。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答案里提到的北京孩子刚开始成绩一般,后来能迎头赶上的重要原因。
关于升入重点中学,以人大附中为例,我亲身经历的是这样:小学四年级开始,孩子可以报考人大附筛选学生的轮训,每年夏天组织一个夏令营,学生和家长都去。去之前会做一次筛选,很看重家长的学历和背景,有些孩子就进不去了。课上老师会讲一些有意思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讲完现场考学生和家长,观察双方互动,家庭教育方式等等。
下午无领导小组,几个孩子在一间屋子一起完成老师的任务,完了之后写小论文做演讲汇报。
连续一个星期如此,最后筛掉一批学生,如此直到六年级,经过三年的观察和筛选,最后入围的孩子很明显就是精英了。这帮孩子参加小升初考试,不过线筛掉,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也就是说,现在这些名校里的孩子,不仅出身好,父母优秀,自己综合素质高,学习优秀。
4 关于综合素质
说真的,我打心眼里觉得北京孩子实诚,他们普遍不矫揉造作,没那么多妖蛾子和心眼儿。可能这话会有很多人听着很不舒服,但这是真心话。
在一个集体中,如果有北京孩子和外地孩子一起,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北京孩子的那种大气,这种气质是长期熏陶出来的,伪装不了。不用掩饰,真的是有差距。
能进清华北大的北京学生,基本上从小都有学习特长,见多识广,也自然从容淡定。这就是最好的素质,受益终生的素质。
至于大家说的分数,出了学校进了社会,拼的更多是适应新环境,人际关系处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吧。
承认差距没有什么,就是那副攻击对方甚至是同胞的嘴脸太难看,让你自己的丑态一览无遗。
每次讨论这些话题,永远都会有人扯到高考难度扯倒招生人数,跑题不说。人活着,重要的方面太多了,从小到大的教育质量和家庭层次才是决定你未来高度的根本。
-----------------
我一直很郁闷自己来北京太晚了,高三每天就是做题考试,没有得到这些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自己的身份也挺尴尬,在外地读书,被攻击"臭北京的,不就是有个户口,凭什么比我们低100多分",考试老师不判卷子,被冷落给冷脸,在北京又不是土著没有归属感。好在都过来了,那些委屈和白眼也过去了。
只是实在不愿见到如今那些当初攻击我的人现在又来攻击我喜欢欣赏的人。
你们够了。
赞同137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献出知乎首个长篇处女答。出于隐私考虑,还是匿了。
本人来自河南某县城,2012年考入清华某工科。想就这个问题,描述一下我周围的实际情况,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
我们班一共两个北京土著,一男一女,除西藏新疆外其他各省的同学基本都有。
学习方面:
拿我们班的北京女同学为例,如果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她不是我们系最最好的,但也非常优秀了。我们专业这一届大概85人,从开学到现在的4个学期里,她有3个学期的成绩都在年级前5,剩下一个学期,不知道出了什么bug,跌出去了,但也不差。
之所以说她不是我们系最最好的,是因为有比她还厉害的稳居年级前5的人,这些人大致来自辽宁,天津,浙江,河南。
以上是结果,谈谈我对她平时上课的观察吧(原谅我喜欢向更优秀的人看齐==):
从未翘课,从不迟到,上课永远坐前排,认真听讲并记笔记(很好奇她几乎每门课都能记笔记)
课下生活不太了解,但知道她起得很早(所以大多数人都曾经翘掉过的早上第一节课,她也没翘过)这学期了解到她修了英双,可能早起用来读书背单词吧。
做个比较,谈谈部分外省同学的情况。
先以我为例,大一上学期,属于放羊式适应期,翘过课,课上睡过觉,从未坐前排,总是抢后排,所以大一上成绩不理想,85个人,我排名中等。以后逐渐醒悟,调整心态,找到学习方法,成绩不断上升。
外省同学,有神级的,也有很颓废的。大神就不再赘述了,基本上课学习都是类似北京女神。
讲一下我遇到的一些颓废的吧。
我室友,爱玩游戏,从大一玩到现在,做事拖拉,每天熬夜,经常课上睡觉,成绩很不理想。
我们隔壁寝室,四个人集体玩游戏,经常大半夜熄灯之后还能听到他们宿舍在狂吼,几乎不去上课,很少出寝室,退了很多课,也挂了一些,听辅导员说他们中的几个人有劝退或者退级的危险。
(还真没遇到过沉迷游戏的北京同学)
别的班也有一些类似的情况,但总体而言,大神和颓废者的人数是大致相等的,两个极端嘛,大多数人其实还是处在一个“不温不火”的地步。
如果题主的“水平”指的是学习的话,那几乎是没有差异的。清华里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是北京的,外省的我见多了。但如果“水平”指的是综合素质的话,那差异确实是存在的。
老实说,我进大学前根本没有听说过托福雅思gre,到大一下还傻傻分布清楚他们有什么区别。
但是,帝都的很多学生,或许高中时就已经把托福给考了,进入大学时他们已经有了明确的出国目标,这是很多中西部偏远省份的同学很少想到的。
据我所知,我们系大三出去交换的很少有京津沪的学生,因为他们已经下定决心要出国读研,何必交换。
所以,我同意,京津沪地区的学生,确乎见多识广,有超出我们的视野。很多我在大学,在北京才了解认识到的东西,他们早已习以为常;很多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做的事情,他们已经下定决心。
此外,北京学生还要一个在我看来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常常回家。
我是大学之前从来没有住宿过的学生,对我而言,经常见见家人,及时向他们谈谈自己的情况和想法,对自己的人生会有很大帮助。所以,很多人会忽视北京学生的这个地理优势,但我觉得,这个地理优势才是导致一切差异的根源。没办法,谁让帝都选择了北京呢。
说了学习,再谈谈其他方面吧(= = 我承认我是比较喜欢观察别人,尤其在这个充满了大神的园子里)
首先说生活方式/衣着品味上,京津沪及沿海地区的同学,确实要比中西部地区的人高出一大截。例子我就不多举了,相信很多大学生都有体会。
然后是英语口语水平,注意我说的是口语啊!发达地区的学生,确实也要比中西部高出很多。但就写作/阅读/听力而言,由于我经常听欧美歌曲,看好莱坞电影美剧,所以感觉这方面还蛮好,主要就是口语渣啊
还有就是交往能力。这一点确实还是有差异的。就我两年上过的所有课来看,那些在课上敢于回答老师问题,敢于举手提问,主动上台做展示的,除了长得好看的,大部分都是较发达地区的。
——————————————————————————————————————————
以上就是我对楼主问题的看法。
工科男很久没写过文章,乱乱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想“吐槽”一下这里的学风,算是对即将开学的发泄吧:
我高中基本十点左右睡觉,但到了这里,在11:30之前基本没有睡过。这里学霸真的太多,我现在规定自己每天11:30之前必须睡觉,但我已经是我们宿舍(或许我们整层楼)睡得最早的了。
大家对gpa真的看得很重,所以大部分人都很努力地在学习,再加上周围高手这么多,大家的好胜心又这么强,所以就有了这样的“学风”。
清华对体育真的非常重视,而且北京学生体育成绩整体比中西部同学好,这也算是差异的一种吧。下学期又要考3000米,想起来去年在瑟瑟寒风中迎风奔(fei)跑(wu)的情景也是醉了。
算了,就写这么多吧。
----------------8月16日更新---------------------
第一次得这么多赞,真是谢谢大家了。今天抽空,就再写一些吧。
首先想回答部分知友在评论中的提问:
1.关于睡觉时间:
我是一个不睡觉就比较容易困的人,而且体质比较容易上火,上火就长痘,所以很不喜欢熬夜。
部分知友看到我高中10点左右就睡觉,感觉可能睡得太早了。当时的情况是,我们学校5:30早自习开始,晚自习21:40放学,我一般在教室再待一会,整理一下没弄完的作业什么的,然后才回家。由于我家就在学校对面,所以大概十点之前到家。
到家后直接就是洗洗睡了,睡前会翻一下带回家的笔记什么的,但大多数时间都是躺在床上想想今天发生的事情。而且当时我也没有智能手机,只有一个充话费送的按键手机,所以玩手机更是不可能了。
可能是一直以来养成的习惯吧,所以到了清华依然不习惯熬夜。
但我们学校确实是有熬夜的,而且据我观察,熬夜的人并不在少数。
拿我们寝室举例,我睡得最早,然后另一个12点左右睡。其余两个,没有亲测过他们几点睡,但据说是2点左右。而且我有次起来上厕所,另一个人还没有关灯睡觉,当时已经2点半了吧。
至于熄灯之后不睡觉,在干什么,不同宿舍好像不太一样。
我们宿舍,如果11点熄灯之后,还不睡觉的话,那一般就是在刷题写作业,这是最最最常见的情况了。当然,也有熬夜玩游戏看动画片什么的,比如我们隔壁寝室,经常大半夜了还能听到他们组队玩游戏的狂吼。
最实际的,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因为不堪舍友玩游戏的干扰,而换寝室的情况,我见过几个。
2.关于出国交换:
有的知友感觉如果出国交换一学期,对本科毕业后出国读研在申请时会很有帮助。当然,这个观点是对的。
但我想说的是,交换是一个比较毁学分绩gpa的过程,因为牵涉到课程替代,成绩转化等问题,所以就不再细讲了。(其实我也傻傻搞不清,只是向班里的大神咨询过这些事情)而申请国外名校时,gpa要求很高,所以大神们就宁愿牺牲一些国外经历,来保住自己的gpa(这里的大神,他们的目标已经不是世界top50,top30之类了,申的都是各专业里面数一数二的,所以对gpa会要求很高)。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机会出去。清华出国的机会太多了,除了交换,还要很多暑期项目,寒假项目之类的,那些立志本科后要出国的人,大多会选择参加假期项目来丰富海外经历。而选择交换的人,大多是不确定自己以后是否要出国,打算先体验一下海外生活再做决定。
3.关于样本问题:
由于本人社交圈有限,再加上性格不够活泼开朗,所以认识的同学也不太多。现在想想,自己认识的北京同学,大概有10个左右吧,班里的,系里的,还有二学位课上的。
我只拿北京女神举了例子(当代表),只是想说明,在学习方面,清华里的主流大神是如何实践的。这一点不分地域,来自各个省份的大神,很多都是这样默默耕耘出来的。(当然,也不排除很少数的opportunitist)而并非为了说明北京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与其他省份的同学有多少不同。
相反,我倒是感觉,不同省份的学生,积极进取的和颓废消极的,其占的比例应该是差不多的。不能说北京的学生到了清华就容易更积极进取,小县城的学生到了清华就更容易消极颓废。京津沪地区颓废的学生我也见过,小县城依旧自强不息的同学我更是习以为常。
———————————————————————————————————————————
再补充几个细节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有一次专业课考试,最后一道题需要解很一个很复杂的线性方程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那里手算,结果考试结束了还没解出来。倒是我们班某位来自京津沪地区的大神算出来了,一问才知道,他是用他的计算器按出来的(我们考试是允许使用那种小型的计算器的)。听别的同学说,那种计算器貌似挺贵的,而且,不是所有人都会用那种计算器来解方程组。
我们班有一位公认的大神,仍然是京津沪地区的。高中就考了托福,100
,去香港考了sat,本来目标是去国外读大学,最后不知道为什么还是来清华了。大一大二都是年级前五。大一暑假通过我们学校的某个项目,自费去了美国某顶尖学校(top3)进行暑期交流。手机电脑都苹果,i系列装备一应俱全,典型的高富帅类型。但关键是人家为人十分低调,和蔼可亲,跟班里同学的关系搞得都很好,从来没有刻意炫耀过成绩或其他值得炫耀的东西。
托福培训课上,老师经常举例子,说他带过的某某某同学,参加了几次托福考试(3-4次),在他的指点下,成绩一次比一次好,还经常提到某些初中就考托福的同学的伟大事迹。听到这,我经常苦笑。像新东方的培训班,在北京的话,最低也要2500左右,当然高的要10000
。光是托福报名费,一次也要1500。如果考4次的话,那就6000了。对于任何一个来自小县城的同学,6000应该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舍友曾给一个清华教授的孩子当过家教,那小孩已经在美国上初中了,利用假期回来补习数学。
清华有很多交换和出国项目,家庭条件一般的同学,会谨慎的选择国家,选择学校,看看有没有奖学金。但是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基本就是就是随性而为,想去哪就去哪了。之前课上遇到过一位学姐,大三去瑞士交换,暑假又去了以色列,看样子家里经济条件不错(不要问我怎么看出来的,这种东西其实很明显)。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吧。
京津沪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与其他省份的同学,水平不分伯仲。任何地方的同学,只要端正了学习态度,不浮躁,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亲测有效)
但是除去学习,其他诸如兴趣爱好/阅历视野/生活方式/身体素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方面,这些地区的学生还是要领先中西部地区的。
客观上,清华对不同地区的学生一视同仁,不会说因为你来自发达地区,在某些项目的选拔中就优先录取你。但实际上,京津沪等发达地区的同学往往更容易获得/把握住机会,想想那些需要经济条件以及各种成绩/经历做支撑的活动和项目,你就明白了。
———————————————————————————————————————————
在清华,你会越来越感觉到,比你优秀的人,可能比你长得还帅还漂亮,而且还比你更加努力。
算是一则正能量吧,与君共勉。
赞同6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我是某南方省高考前十,现在在thu ee 说说我的所见所闻吧
首先结论是……北京学生整体水平高于外地学生
关于"学习的水平":北京最厉害的学生肯定是达到了一流,和其他省份最顶尖是差不多的。上面都提到了,我们这届ee有这年北京的理科状元,他就非常出色。包括学术,北京的学生最顶尖的那一批肯定是毋庸置疑货真价实的。上面几个答案没有提到是总体水平,北京分数不是特别高的那一批学得还是有些吃力的(其实吧,各个省都可能很吃力,考上清华北大那一批,水平不好比,比如一个省可能一届出了一个神,可能下一届又没有了)。我班第一挂就是北京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开始进来学得比较吃力,最后却几乎没有学不下去的,最后gpa一般比较稳定,至少是中流。我班第一年有5个人转系,4个是学习跟不上的受迫性转系,没有一个北京的。(我们班26人有5个北京的)
我想表达的是,大家都知道北京好进清华北大,所以不高兴,觉得不公平。这很好理解,但是北京学生性格的稳定,视野的开阔是大家应该认可的。你要承认就是整体水平高,这没什么不好意思说的
上面说的是北京学生最弱的一项,其他水平明显高于外地学生就不多说了。视野上开阔准备的早,做的事情多,也是北京学生的优势吧
我一个北京的同学,高中就可以熟练Linux。而且北京学二代很多,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也多,套瓷方便也是优势。总的来说,北京学生总体水平是高一点的。我的回答应该不算分析,算一个描述吧,只适用于信息学院院系希望可以帮助题主:)
赞同5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作为北京籍北大学生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
首先北京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分数最低或者录取率最高的学生。。。北大国防生和某些省份的少数民族学生才是,不过北京录取率高于其他省份几个量级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如果纯论考试或者智商,外地学生的确比北京籍普遍优秀,毕竟他们是各省的1%,我们是北京的10%。。。(这里的假设是人种差别不大,比如北京的1%和外地的1%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外地的1%是强于北京的10%的)
再次,我们化学的情况来看,我知道的(00级到08级)年级前10至少有1名北京学生,一般也就1名,其他学院据我了解前20里面至少有一名北京的,说明北京学生里面的前1%不比其他省份的1%差,而且还强于不少省份
最后,化学院极少有北京籍学生拿不到学位证或者毕业证,一定程度说明北京籍的学生,至少不会被落下
综上,同等百分比相比,没有差别,甚至有优势,不同百分比比。。。还是有差距吧
赞同2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工科男,THU
根据我在清华多年的观察,直接分点概括,先摆结论后分析:
问题一:北京户籍的学生进入清华北大以后和外省的学生有没有水平差异?
1.学业能力:总体平均水平比不上外地学生,但是分布方差很大,有较高峰值。即:有非常牛的学霸和学神级别人物。
我只根据我能看到的情况来概括(本人0X本,观察的是上下两三届系友)。
当然,存在一种可能,随着年代的推移,高质量的人才不断地向北京集中,因此其子女的学业能力水平推高了北京生源的整体学业能力。这也很正常。
2.综合素质,分两方面来说:
(1)琴棋书画体育等一技之长,综合的占比和水平高于外地学生;
(2)社会工作(指学生会团委等学生干部中的分布比例)参与度与活跃度,应该是略逊于外地学生。这是根据我参与社会工作中所认识的人大概分析得出的经验。当然,大家也可以看成是北京的同学素质教育水平较高,以前就见多识广,因此对于参与社会工作的热情不高,或者说不会考虑在其中投入大量的精力。
3.外语水平:优于外地学生,体现在口语水平出众,出国的比例很高等方面
4.发展高度:稍好于外地学生。
分两方面:
(1)学霸、学神:至少在校园里就是最优秀的一群人,自然发展不会差;
(2)就算成绩不咋地,毕业后或工作、或创业,在事业上获得的成就、或者就是生活的舒适感都是要好于外地的同学的。
试着简单概括其中原因:
(1)家庭背景和城市背景,圈子里资源比较丰富,眼界更开阔
(2)家庭已经在这个城市扎根,输得起
(3)有敢闯敢拼的精神
阶段性结论:我认为,现有招生比例下,北京生源和外地生质量综合评分基本旗鼓相当,但是其最终发展高度会好于外地学生。决定发展高度差异的关键在于
A.北京生源的先天优势(这里说的“先天”也包括后天教育资源的积累)
B.外地生源在一线城市扎根的成本较大
问题二:如果在进入北大清华之后,地域的差异并没有影响个体的发展高度是否意味着现有的选拔制度是合理的?
答:现有的选拔制度(北京生源占比)是合理的
——我理解中你说的”现有的选拔制度“是指北京生源比全国其他地区多一点——
但是,我认为,无论”地域差距是否影响个体最终发展高度“这一问题结论如何,不影响选拔制度(北京生源占比)的合理性。
在我的理解里,清北两校在北京生源中多招一点是基于以下考虑:
(1)北京的政治、经济等资源十分集中且丰富,本地生源中蕴藏的能量均值较高,对于学校发展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不言而喻的;
(2)学校坐落于这个城市,毕业生也多数将在城市里扎根,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本地同学,使学校和城市彼此间取得认同感,同时也有助于本校外地生更好地融入这个城市。
另外,我对于清北两校招本地生的比例有一点模糊的数据概念:大概是1/10左右。而且,这一比例比起上海、杭州、武汉等一些同属一流水平的高校,绝对不算高。(有数据的可以指正)
最后,强调几点:
(1)在答案中尝试强调北京生源的能力如何之高,或者北京生源能力如何之差,都是不合理的。总体来说,在信息时代,在教育资源比以前更加丰富的今天,总体上学生综合水平或发展高度的地域差距在缩小。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生源之间。
(2)排名第一的答案貌似引起了一些争议。我也表个态:
A.我反对其中”小县城学霸容易堕落“这一观点,因为,说到堕落,还主要是个性以及很多客观因素使然。
我们做一个绝大多数人应该都会认同的假设:清北里的小县城学霸,至少是具备"勤奋"这一素质的,而且智商肯定不会太差。那么,具备了这两个因素,不会因心理偏颇而自暴自弃,那最终获得中人之上的事业高度,不会太难。如果真的出现因失去优越感而最终堕落的案例,应该是整体基数较大而产生的个案。
B.我十分赞同他所提到的:教育资源在向城市集中、县级高中出产的学霸到了大学难续辉煌。因为这是发生在我高中母校的实情。
但是,我认为这意味着”小县城学霸“很难到达顶尖水平,而非”容易堕落“。
(3)我不赞同任何地域性歧视的观点,只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总结。可能略显片面。欢迎大家拍砖。
以上问题及讨论帖子均选自【知乎】。
本主题更多讨论内容详见转载源地址:
梦里江河补记:
关于清华大学毕业生优良率
有些网友提及清华大学用本校优良毕业生来源评出若干优质中学和劣质超级中学,我相信清华大学绝不会干这种事。网传的那个各中学毕业生在清华毕业时的优良率排行榜,我认为数据可靠性较高,但我也没有精力和能力去逐一查证其准确性。刚才看到一个清华大学2014届60名优秀毕业生名单及来源分析,其中北京生源9人,占15%,高于平均水平,人大附中2人(经管、物理)、北京四中1人(生物)、北京二中2人(经管、新闻)、北师大二附中2人(工业工程、环境)、清华附中1人(美院)、育新学校1人(建筑)。当然,若只说优秀率,不说优良率,不说毕业率,不说退学率,不说平均学业成绩,不说深造和就业情况,是很偏颇的。一年的统计样本也太少了,湖北、陕西、吉林这三个清华生源过百的省份一个优秀毕业生都没有,不应是常态。
另外也想指出,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名额是按比例分配到各院系的,不同院系学生的平均水平和毕业出路是有很大区别的,在某种意义上,这60名优秀学生的优秀程度是大不一样的。例如,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姚班)的学生们从入学到毕业几乎都是顶尖的优秀学生,但2014届也只评出了著名学神吴佳俊(华东师大二附中)这么一个优秀毕业生。北京的学生,尤其是人大附中的学生,去清华大学后多集中在竞争激烈的热门院系,获得高GPA及在院系活动中出人头地的难度更大。再多说一句,人大附中最具竞争力的那些学生,在北大清华之间大多选择北大。
参见博文:
我这篇博文里转载几篇清华大学学生写的帖子,主要目的不是对清华大学北京生源的水平进行量化评价,而是希望更多人理性思考当前一些社会现象及其深层次原因。
我的更多文章:
( 15:02:28)( 07:29:28)( 12:23:28)( 12:50:28)( 20:33:28)( 07:56:28)( 00:00:26)( 07:57:47)( 07:50:06)( 14:05:02)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北大的学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