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有一个叫张岗的将军 黄埔军校旧址出来的

黄埔军校中的中共名将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黄埔军校中的中共名将
黄埔军校中的中共名将,是是,和中国共产党两党共同创办的军事学校。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日后成了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黄埔军校中走出的十位最著名中国共产党将领是: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林彪、陈赓、左权、蒋先云、李之龙、王尔琢、周士第。人物类别中国共产党著名将领历史时期土地革命、年人物业绩中国革命、武装斗争人物群体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陈毅等
共和国元帅
徐向前,日出生于山西省县永安村一个农民家庭。他一生说山西话,爱吃山西饭,平生没有官气,平常话不多,生活简朴,不讲究吃穿,给人的印象比较“土气”,人称“布衣元帅”。这位“布衣元帅”的革命生涯就是从黄埔军校开始的。
1924年4月,徐向前从上海报考黄埔军校,5月初到广州入学,编入第一期第一队。6月16日,学校举行盛大的开学典礼。亲自主持开学典礼,并作演讲。他说:“……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救国救民的事业!一个革命军人要有舍身精神,要不怕死。”孙中山先生一席话,徐向前深以为然,牢牢记在心中。从此他正式成为一名革命军人。
军校的学习生活严格紧张。每天天还没亮,学员们就起床出操,穿衣服、打绑腿,紧急集合要在三分钟内完成。操场紧靠珠江口,江水涨潮时,操场上的水漫过了学员的脚面,还照样出操。课程分为政治教育和军事课两大类。在这里,徐向前第一次接触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不过他“还分不清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区别”。在同宿舍的的影响下,徐向前积极地参加“青年军人联合会”的活动,接受共产主义的宣传教育,同国民党右派和“孙文主义学会”中的反共分子进行斗争。
在军校的学生中,徐向前学习努力,但寡言少语,喜欢静静地看书、思考,被看成是一个腼腆的青年。校长蒋介石每月要找十几个学生当面测试和谈话,从学生中网罗人才。一天,轮到徐向前了,他被叫进去,对话是这样的:问叫什么名字,答曰徐象谦;问是什么地方人,答曰山西五台县人;问在家干过什么,答曰当过教员……一问一搭,机械刻板。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校长没看中眼前这个腼腆语讷的山西青年,更不会料到若干年之后这个学员会成为威震中国的著名革命军事将领。他挥挥手,徐向前转身走了出来。
军校开学不久,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这是北洋军阀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孙中山来到粤北的韶关,把这里作为大本营,准备利用北洋军阀的矛盾,挥师北伐。徐向前所在的黄埔军校第一队,也奉命作为孙中山的卫队,跟随孙中山来到韶关,担负警卫任务。一天,孙中山听说军校学生当中不少人病倒了,就偕夫人亲自到军营中察看。这天徐向前也病着。孙中山和徐向前说了好几句话,但因为紧张、新奇、兴奋,徐向前只记得:“好好注意身体。”那温和大方亲切的问候,使徐向前和学生们终生难忘。新中国成立后,一次在北京中南海,徐向前和宋庆龄等会面,徐向前对宋庆龄说,在黄埔军校时,他就见过孙夫人,那时他在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曾经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卫队。宋庆龄连连拱手,说:“谢谢,谢谢,那时我们不认识呀!”徐向前笑着说:“我那时是普通一兵哩。”
1924年10月,广州爆发了商团叛乱,徐向前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的斗争。这是徐向前第一次荷枪实弹上战场,他沉着勇敢地迎接了战斗的洗礼。毕业后,徐向前在入伍生第三期任排长,并参加了第一次东征。在东征中,徐向前第一次率兵作战,看到学生军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不怕流血牺牲的英勇献身精神以及同志领导的海陆丰农民支援东征军的革命盛况,他深受鼓舞。
1925年夏,徐向前离开了黄埔军校,被调到河南国民第二军第六混成旅,先后任教官、参谋和团副。1926年11月,徐向前到达北伐军占领的武汉,不久被分配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一队任少校队长。在这里,徐向前选定了他终身奋斗的目标: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1927年3月,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而实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1]。黄埔教官叶剑英:屡建奇功的儒将
叶剑英,日诞生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堡的一个小商人家叶剑英庭。191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第十二期炮科。毕业后怀着革命的愿望,投奔孙中山领导下的“援闽”粤军,开始踏上了漫长的革命征途。
1924年1月,孙中山下令筹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并指派蒋介石、廖仲恺等人主办。当时在孙中山创建的建国粤军中任第二师参谋长的叶剑英,应廖仲恺邀请,参加筹办军校的工作。叶剑英满怀革命热情投入军校筹办工作。在校舍快修好,上海、广州两地招生已近尾声时,军校主要负责人蒋介石因孙中山不让他过问党务和军政大事,以经费拮据为由辞职返回浙江奉化老家,要求停办军校。蒋的英文秘书王登云召集筹备人员说:“蒋先生已决定黄埔军校不办了,筹备处马上解散。” 叶剑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气愤地说:“创办军校是党代表大会的决定,不能任意宣布停办;再说现在筹备工作已经就绪,即使不办了,也要说个明白。”但此事没有商量的余地。加之,有些人又听到了有遣散费领,便动摇起来。邓演达、叶剑英等人觉得此事颇有些蹊跷,决定去请示廖仲恺。恰好廖不在广州,去香山县参加农民代表会议去了。廖仲恺回来以后,立即到筹备处安定人心,主持办校大计。在蒋介石辞职未归的日子里,军校筹备处在廖仲恺的关怀和领导下,继续紧张地工作着。
5月,黄埔军校建立,叶剑英被委任为教授部副主任,掌管军事理论的学科教育。叶剑英讲课深入浅出,善于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明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当年听过他讲课的黄埔第一期学生苏文钦多年以后回忆往事,说:“记得我在军校先后听叶剑英教官讲三次课,都是讲的兵器学,兵器性能,如何使用,等等。他讲课吸引人,一点也不枯燥,很有风趣,大家都很愿意听。”
军校日常生活和作风严格紧张。叶剑英常常黎明即起,亲自检查教官、学生的军训和生活情况。从军容风纪、整理内务、擦拭武器到出操、晚休等起居作息的各个环节,他都认真检查,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以辛勤的劳动赢得学生们的爱戴。当年同在军校执教的聂荣臻称叶剑英是“军校最有威望的教官之一”。
7月,盘踞在粤北地区的林虎率部威胁广州,叶剑英奉命调回二师,协助师长张民达指挥作战,又开始了他戎马倥偬的生活。
叶剑英在黄埔军校虽然执教时间不长,但他把昔日学到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员们,教学相长,他自己也从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了军事思想水平,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政治思想方面有了新的收获。教授部主任、国民党右派王柏龄说:“叶剑英是我在云南讲武堂掌教时所器识的一人,……他的思想确在学校里受到极大的变动。”当时在军校第一期学生中间,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扩大党的影响,叶剑英也经常参加这些进步活动。期间,他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虽然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音,但他并没有灰心,正如后来他自己的诗所说:“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右派势力极其猖獗。在这历史发生重大转折时,深得蒋介石赏识的叶剑英,如果追随蒋介石,可以升大官;如果反蒋,则有可能掉头。然而,在革命与反动的选择中,叶剑英不计个人私利,毅然选择了反蒋的道路,他公开通电反蒋。究其根由,他是“一生只为百姓谋,不爱乌纱不要钱”的人。就在全国笼罩于白色恐怖,到处充满血腥气的时刻,叶剑英再次提出了入党要求。1927年7月上旬,党组织正式批准叶剑英加入中国共产党[2]。黄埔政治教官聂荣臻: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
日,聂荣臻出生在四川省吴滩镇石院子。读聂荣臻中学期间,他因带头大闹学潮,受到当局和校方的迫害,遂离川去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离开法国去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1月,被抽调到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并兼做党团工作。
为满足国内大革命对干部的迫切需要,1925年7月,聂荣臻奉命从苏联回国。9月中旬,到达广州,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协助主任、副主任领导政治部的组织和宣传工作,还兼任政治教官。聂荣臻正是从黄埔军校的讲台上投身中国革命的洪流,从而成为我党我军的一位文武兼备的高级将领的。
其时,黄埔军校左派和右派斗争激烈。戴季陶等人积极反共,廖仲恺刚被暗杀,左派有识之士都主张反击,而陈独秀却一味退让妥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周恩来叮嘱聂荣臻:工作中要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开展党团活动,扩大影响。还说:“蒋介石要限制我们,我们要教育党团员,开展各种活动,争取进步青年,以反对他的限制。”聂荣臻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全身心地投入黄埔军校的工作。
后来聂荣臻回忆,由于黄埔军校是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大力协助下创办的,党在军校中有很高的威信。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更是党一手建立起来的,所以党在政治工作方面威信更高。聂荣臻在政治部管党的工作,是黄埔军校党团领导小组的成员。他筹划党团活动的内容,宣传扩大党的影响。那时,他几乎每周去广州一趟,向中共广东区委汇报情况、接受指示。有时候听鲍罗廷、毛泽东等人作形势报告。聂荣臻听毛泽东的报告后,印象相当深刻,他认为这个湖南农村的教书先生相当有水平。
军校政治部还负责出版刊物,聂荣臻被任命为“政治军事月刊社编纂委员会”的政治编辑主任。1925年10月,他在《黄埔潮》上发表题为《军队中政治工作的意义》的署名文章,指出:一切军队要在战争中取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物质和技术方面——战术上、组织上及一切军需品的供给上都要很充足,并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精神方面,兵士之能克己牺牲,很勇敢地上前去斗争,他决不是为那点薪饷所愿意如此的,他必定要知道他本身的责任和战争的目的……徒以机械的命令是靠不住的,尤其以十余元钱更不能买他的生命的”。文中以东征军和苏联红军为例,详尽地论述了知道为劳动人民利益而战的军队,能够战胜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反革命军队的道理。
日,突然发生了“中山舰事件”。那天是星期天,聂荣臻从黄埔乘船去广州。快到广州时,忽听中山舰上有人喊道:“把船靠过来。”等船一靠拢,就叫人们都上舰。他到舰上一看,全是共产党员,大家都不讲话,便知道出事了。经过暂时的软禁,没有审讯,当天下午就放了。他急忙到区党委了解情况,区党委的人所剩无几,已经疏散了。他得知周恩来也一度被软禁。事后才弄清楚,蒋介石散布谣言,说中山舰要炮轰黄埔军校,要把他赶走,于是借机逮捕了海军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还提出共产党员一律退出他领导的第一军和黄埔军校。这是蒋介石一手策划的政治阴谋,但是,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向蒋介石妥协了。
聂荣臻结束了在黄埔军校半年多的生活,转到广东区委军委,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工作,为北伐做准备。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聂荣臻历任中共两广区党委特派员,湖北省委委员、省军委书记(后湖北省军委改称为中央军委)[3]。
1927年先后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从1932年3月到抗日战争爆发,聂荣臻担任红一军团政委历时5年,与军团长林彪指挥红一军团在中央苏区、长征路上和陕北根据地,与敌人作了无数次的浴血奋战,使红一军团成为红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抗日战争初期,聂荣臻深入日本侵略军后方创建根据地,更显示出独当一面的统帅之才。1937年秋平型关大捷后,115师主力转往晋西南。聂荣臻遵照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带一部分兵力从五台山区向周围广阔的地域发展,创建了敌后第一块最大的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当时,中共中央对此给予高度赞扬,称这些经验将成为全党全国在抗战中最有价值的指南。1938年6月,毛泽东曾对准备前往晋察冀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风趣地说:“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里面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后来白求恩见到聂荣臻时高兴地说:“聂司令,不不,你是鲁智深。你这个鲁智深,同那个鲁智深可不一样哟!鲁智深醉打山门,把寺庙破坏了,你却保护了五台山的庙宇。你这个鲁智深,好呀!”
抗日战争胜利后,聂荣臻回到晋察冀,任晋察冀中央局书记,并继续担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47年4月至7月,指挥正太、青沧、保北三战役。11月,组织发动石家庄战役,解放石家庄,全歼守城敌军2.4万余人,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连成一片。
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长期领导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为国防武器现代化,特别是核武器的研制呕心沥血,成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名副其实的奠基人,被誉为“两弹之父”。
聂帅一生既耿直又忠厚。不管是对人对事,他都讲究党的原则,绝不搞人情交易,绝不看风使舵。1975年冬,周总理病情严重,“四人帮”更加猖獗,在全国掀起了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高潮,邓小平的处境很困难。有的同志不敢去见邓小平。聂帅知道后批评说:“小平同志还兼着总长嘛,中央没有免他的职,为什么不去向他请示报告工作?”总理逝世后,聂帅去北京医院向总理遗体告别完了,即特意转到东郊民巷,为的是看望住在那里的邓小平。可惜邓小平当时开会去了,未见到。在“四人帮”气势汹汹的年代,聂帅这种态度,足见其为人之耿直[4]。黄埔四期学生林彪:野心膨胀的军校之鹰
林彪,原名林毓容,又一原名林育容,1907年出生于湖北省林家大林彪[5]湾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1922年,林彪进入武昌共进中学读书。由于受到两位族兄、的影响,他的思想倾向于革命,与那个时代许多热血男儿一样,他渴望投身革命,打倒列强,打倒军阀。1923年,他加入了。
1925年在、林育南的推荐下,他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了军校第四期学生[5]。本期校名于1926年从原称陆军军官学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通称黄埔军校)。林彪在校期间正是军校开始第二次东征和举师北伐的时候,入伍生的勤务很多。入学不久,学生就被派出驻守惠州,卫戍广州,警戒虎门,监视各兵舰和看守“廖案”要犯等。直到1926年3月军校扩大改组后,学生的政治与军事学习课程才日渐正规。
林彪此前经过了从私塾到高中的系统学习,文化基础较好,人又聪明,因此,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他的各科成绩在考评时均为“优良”,且由于他个性孤僻,不爱交际,因而更能集中精力和时间专攻术业,思考问题,掌握了较系统的军事理论知识。有次战术课上,教官要求学生以前不久发生的惠州攻坚战为例,分析这次战斗的取胜要素。学生们轮番上台,口说笔划,滔滔不绝。轮到林彪上台,只见他一脸怯生生的模样,也不多言语,就开始在黑板上画起惠州地形图。他画得很仔细,很投入,城郭民居、地势地形、山川河流,一一标点清楚。用兵之道,在于谋定而后动。林彪凭着其天生的禀赋,接触到了战争艺术的精髓,因此深受一些军事教官的青睐,同学们不无妒嫉地称他为“军校之鹰”。但在政治上林彪并无出色表现,虽然在校他已转为共产党员。
1926年秋,北伐军出师获捷,北定武汉三镇,东逼苏杭宁沪,声威大震,但此时前线也急需补充大批中下级军官。在此形势下,林彪与第四期其他学员一起毕业了。日,毕业典礼在广州郊区瘦狗岭沙河广场举行,前来观礼的宾客不下万人。学员方队列队经过检阅台,高声朗诵誓词:“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承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谨誓。”
林彪毕业后被分派到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后改编为第25师73团)任见习排长。次年4月,参加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任连长。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11军25师73团连长。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受挫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日耒阳之战,林彪一啸冲天,指挥一个营击溃敌军两个团,令全军刮目相看。16日林彪指挥敖山庙阻击战,以3个连的正规军,击溃敌军2个团,毙敌200多人,击伤敌500多人,成为湘南暴动期间工农革命军取得最重要的胜利之一。这一仗,使林彪声名鹊起,不仅令部下心悦诚服,而且还赢得了朱德的青睐。可惜,对于发现他的“伯乐”——朱德,林彪的感激之情只保持了很短的时间。朱毛会师后,林彪把目光投向了毛泽东。
1929年,红四军重新整编,下分3个纵队,林彪担任主力纵队——第一纵队司令,与伍中豪、黄公略并称为毛泽东手下的“三骁将”,深受毛泽东器重。这年,林彪才22岁。1930年2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武装扩编成立红一军团,朱德、毛泽东就任军团首长,不再兼任红四军职务。在毛泽东的提携下,23岁的林彪出任红四军军长,进入红军最高领导层。自1930年至1932年,在三年时间内,林彪率领的红四军纵横驰骋,战功卓著,其声望也超过一般军事将领,与号称为“红军之狮”的彭德怀齐名,并驾齐驱,双峰对峙。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林彪同样功勋卓著。1937年8月,与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斗,歼敌板垣师团第21旅团一千余人,缴获了大量军需物资,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一夜之间,“常胜将军”的美名传遍神州。1948年至1950年,接连指挥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略追击战和解放海南岛等规模巨大的战役,从东北到南疆,林彪和他的四野所向披靡,令国民党军闻风丧胆。可以说,林彪为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1955年9月他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但是林彪身上有许多毛病和缺点,这在战争年代已有所显露,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义、本位主义突出,在关键时刻容易动摇。如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起义军遭受一系列挫折,林彪的革命意志发生动摇,他说:“现在部队不行了,一碰就垮了,与其等着垮了当俘虏,不如现在穿便衣,到上海另外去发展。”并且独自一人离队。此外,他身上还存在气量小,心胸窄,性格孤傲,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报复心强等个性弱点。这些毛病和缺点,不仅没有在革命战争中得以克服,反而在其战功之下被掩盖了起来,甚至不断有所发展。这就埋下了在建国后他的个人主义恶性发展的种子,继而堕落成个人野心家,最后沦为暴尸荒野的叛国者[6]。陈毅(),四川省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陈毅文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27年5月赴武汉,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并负责军校中中共的党、团工作。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领导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同年4月与朱德率部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会师,先后任红四军军委书记、红六军政委、红二十二军军长等职。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时,他留下担任中央苏区分局委员、中华苏俄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在南方领导了三年的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初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指挥等职。1940年11月代理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代军长。
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88年被中央军委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7]。“黄埔三杰”:陈赓
陈赓,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陈赓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  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  1926年赴苏联学习,次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  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  后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部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  后任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8]。
陈赓被称为“黄埔三杰”(另两人为蒋先云和贺衷寒)之一。陈赓在第二次东征中救过蒋介石的命,曾被委以副官重任。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9]。抗日战场上牺牲的八路军最高指挥员
左权当年是被陈赓带进黄埔的,后来军职却又在陈赓之上,左权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1942年在山西十字岭牺牲,是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八路军最高指挥员,被誉为“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10]。
左权,原名左纪权,幼名自林,号叔仁,1905年生于湖南醴陵县。1924年,左权考入孙中山大元帅府军政部在广州主办的陆军讲武学堂,后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在陈赓的引见下,他结识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并于192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25年2月起,左权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先后参加了东征讨伐陈炯明,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战斗。同年12月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工作,先后任闽西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教育长、闽西新十二军军长、第五军团第十五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中革军委第一局副局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1936年5月,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杨虎城为表示对中共的尊重及自己与中共合作的诚意,发报给中革军委,要求中共派一军事专家到西安共商西安城防及护卫中共代表团之事。毛泽东经过再三考虑,认为左权去最为合适。因左权系黄埔一期优秀学员并留苏5年,是一名正规军人,国民党那边的将领们都很佩服他。左权的西安之行,让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将士们一睹红军将领的风采和实力,为我党我军争了光。毛泽东为此十分高兴,提到左权时,总以“我的湖南小老乡”相称。
国共合作成功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在讨论部队副参谋长人选时,毛泽东力排众议,一锤定音。就这样,32岁的左权进入了中共军队最高领导层。以后,左权兼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协助朱德、叶剑英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日军多次“扫荡”,威震敌后。其高超的指挥艺术,严密细致的参谋业务,扎实的工作作风,得到朱德、彭德怀的赞扬。
1940年秋,左权协助彭德怀指挥著名的百团大战,突破日军“囚笼政策”,取得巨大战果。1941年11月,日军第三十六师团及独立混成旅团各一部7000余人向黄崖洞进攻,左权指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设下伏兵,经8昼夜激战,取得了黄崖洞保卫战的胜利。此战日伪军损失2000余人,敌我伤亡之比为6∶1。中央军委评价这次保卫战是“最成功的一次,不仅我受到损失少,同时给了敌人数倍杀伤,应作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模范战斗”。
左权还是一个军事家,他具有高超的军事素养和军事理论功底,对八路军的军队建设、军事理论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左权短暂的一生中,仅军事论著就有30多万字,他与刘伯承合译的《苏联工农红军的步兵战斗条令》,于1942年被第十八集团军(即第八路军)总司令部列为步兵战术教育的基本教材,并要求“今后本军关于现代步兵战术的研究,均应以此为蓝本”。左权对战术问题特别是游击战术的研究颇有创新,“为中国著名的游击战术创始人之一”,他的游击运动战手段、“盘式打圈子”战术,深得毛泽东欣赏。从1939年至1941年,左权撰写了《论坚持华北抗战》《埋伏战术》《袭击战术》《战术问题》《论军事思想的原理》等40多篇文章,为创建并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为八路军的全面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942年5月,日军调集重兵,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同时又秘密派出两个精锐连队,化装成八路军,骗过了沿途的军民,深入太行腹地。这支日军的特种部队在发现了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后,立即调集重兵包围。面对数十倍的日军精锐部队,八路军总部机关干部战士趁黑夜分散突围。25日,左权在山西省辽县麻田村附近指挥部队掩护后方机关突围转移时,身上多处被日寇的炮弹弹片击中而壮烈牺牲,年仅37岁[11]。与陈赓并称“黄埔三杰”
蒋先云考进黄埔时是第一名,毕业时又是第一名。黄埔三杰中,以他为首。蒋先云的入党介绍人是毛泽东,可见其人分量。蒋介石对他赏识无比,以极大的耐心等他回头。国共分裂时蒋介石曾许诺只要蒋先云过来就能当师长,当时黄埔学生中能当团长的都没几个。然而蒋先云铁了心跟共产党,终于不辞而别。日,蒋先云在河南临颍与奉军张学良部作战时牺牲,时年25岁[12]。因“中山舰事件”名扬中外
李之龙以“中山舰事件”而名扬中外。在考进黄埔之前李之龙就已是共产国际顾问鲍罗廷的政治秘书,资历是很老的。李之龙和蒋先云并列为黄埔中的左派学生领袖,也因此被右派学生痛恨。中山舰事件前,李之龙官升为海军局局长,军衔中将,与校长蒋介石平级,这不可避免地被视黄埔为蒋家军的蒋介石所不满。选定李之龙作为打击目标,可说是各方合力所至。李之龙从此一蹶不振,党内同志也冷淡对他,最后流亡日本。刘继兴考证,国共分裂后,李之龙又回国反蒋,在广州被捕。据说蒋介石闻讯后,曾电告李济深将李之龙解送南京。电报到达时,李之龙已被押赴刑场,牺牲在了红花岗下[13]。红军第四号人物
王尔琢考黄埔时已是最后一批报名,幸好,他和同乡黄鳌、郑洞国一起被录取。王尔琢在南昌起义时不过是团参谋长,因为部队的主要军官都逃散了,便成了仅次于朱德、陈毅的第三号人物。后来上了井冈山,又成了红军的第四号人物。王尔琢打仗以勇猛著称,曾发誓革命不成功就不剃胡子,当他牺牲在叛徒枪下时,一捧长髯,飘洒胸前[14]。叶挺部第25师师长
周士第在黄埔时有“猛将”之誉,当过铁甲车队队长。南昌起义时又是叶挺部第25师师长,当时便是高级将领。后任红二方面军的参谋长、八路军120师参谋长,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15]。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贸黄埔军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