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丝的伸长法测杨氏模量量影响伸长与拉力的因素有哪些?怎样减少这些影响?

第一篇:杨氏模量实验报告杨氏模量的测定(伸长法) 杨氏模量的测定(伸长法)
实 验 目 的
1.用伸长法测定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2.学习光杠杆原理并掌握使用方法
实 验 原 理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或多或少都要发生形变, 当形变不超过某一限度时, 撤走外力之后形变能随之消失, 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时物体内部将产生恢复原状的内应力。设有一截面为 S,长度为 l 的均匀棒状(或线状)材料,受拉力 F 拉伸时,伸长了 δ ,其单位面积截 δ F 面所受到的拉力 称为胁强,而单位长度的伸长量 称为胁变。根据胡克定律,在弹性形变范围内,棒 S l 状(或线状)固体胁变与它所受的胁强成正比:
F δ =E S l
其比例系数 E 取决于固体材料的性质, 反应了材料形变和内应 力之间的关系,称为杨氏弹性模量。
4 Fl π d 2δ
上图是光杠杆镜测微小长度变化量的原理图。左侧曲尺状 M 物为光杠杆镜, 是反射镜,d1 为光杠杆镜短臂的杆长,d 2 为
图 光杠杆原理 光杆杆平面镜到尺的距离,当加减砝码时,b 边的另一端则随 被测钢丝的伸长、缩短而下降、上升,从而改变了 M 镜法线的 方向,使得钢丝原长为 l 时,从一个调节好的位于图右侧的望远镜看 M 镜中标尺像的读数为 A0 ;而钢丝受
小伸长量 δ ,对应光杠杆镜的角度变化量 θ ,而对应的光杠杆镜中标尺读数变化则为 ?A 。由光路可逆可 以得知, ?A 对光杠杆镜的张角应为 2θ 。从图中用几何方法可以得出:
力伸长后,光杠杆镜的位置变为虚线所示,此时从望远镜上看到的标尺像的读数变为 Ai 。这样,钢丝的微
tgθ ≈ θ =
tg2θ ≈ 2θ =
将(2)式和(3)式联列后得:
d1 ?A 2d 2 8mgld 2 所以: E = ,令 K = ?A m π d 2 ?Ad1 8gld 2 故: E = π d 2 Kd1
这种测量方法被称为放大法。由于该方法具有性能稳定、精度高,而且是线性放大等优点,所以在设 计各类测试仪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实 验 仪 器
杨氏模量仪;光杆杆;螺旋测微器;游标尺;钢卷尺和米尺;望远镜(附标尺) 。
实 验 内 容
1.用 2kg 砝码挂在钢丝下端钢丝拉直,调节杨氏模量仪底盘下面的 3 个底脚螺丝,同时观察放在平台 上的水准尺,直至中间平台处于水平状态为止。2.调节光杠杆镜位置。将光杆镜放在平台上,两前脚放在平台横槽内,后脚放在固定钢丝下端圆柱形 套管上(注意一定要放在金属套管的边上,不能放在缺口的位置) ,并使光杠杆镜镜面基本垂直或稍有俯
角,如图所示。3.望远镜调节。将望远镜置于距光杆镜 2m 左右处,松开望远镜固定螺钉,上下移动使得望远镜和光杠 杆镜的镜面基本等高。从望远镜筒上方沿镜筒轴线瞄准光杠杆镜面,移动望远镜固定架位置,直至可以看 到光杠杆镜中标尺的像。然后再从目镜观察,先调节目镜使十字叉丝清晰,最后缓缓旋转调焦手轮,使物 镜在镜筒内伸缩,直至从望远镜里可以看到清晰的标尺刻度为止。4.观测伸长变化。以钢丝下挂 2kg 砝码时的读数作为开始拉伸的基数 A0 ,然后每加上 1kg 砝码,读取 一次数据, 这样依次可以得到 A0 , A1 , A2 , A3 , A4 , A5 , A6 , 这是钢丝拉伸过程中的读数变化。紧接着再每次
′ ′ ′ ′ ′ ′ ′ 撤掉 1kg 砝码,读取一次数据,依次得到 A6 , A5 , A4 , A3 , A2 , A1 , A0 ,这是钢丝收缩过程中的读数变化。
注意:加、减砝码时,应轻放轻拿,避免钢丝产生较大幅度振动。加(或减)砝码后,钢丝会有一个 伸缩的微振动,要等钢丝渐趋平稳后再读数。5.测量光杠杆镜前后脚距离 d1 。把光杠杆镜的三只脚在白纸上压出凹痕,用尺画出两前脚的连线,再 用游标卡尺量出后脚到该连线的垂直距离 6.测量钢丝直径。用螺旋测微计在钢丝的不同部位测 5 次,取其平均值。测量时每次都要注意记下数 据,螺旋测微计的零位误差。7.测量光杠杆镜镜面到望远镜附标尺的距离 d 2 。用钢卷尺量出光杠杆镜镜面到望远镜附标尺的距离, 测量 5 次。8.用米尺测量钢丝原长 l ,测量 5 次。
数 据 记录与处理
1.长度的测量(表 1) 。1 0.540 76.25 6.884 161.8 2 0.512 76.30 6.890 161.9 表 1 数据表 3 4 0.530 76.35 6.886 161.8 0.530 76.27 6.886 162.0 5 0.524 76.30 6.884 161.9
测量次数 直径 d ( mm) 长度 l (cm)
平均值 0. 6.886 161.88
d1 (cm) d 2 (cm)
2.增减重量时钢丝伸缩量的记录参考数据(表 2) 。表 2 钢丝伸缩量的记录表 标尺读数(cm) 拉伸力 砝码个数 (N) 增加时 1 2 3 4 5 6 9.8 19.6 29.4 39.2 49.0 58.8
A1 A2 A3 A4 A5
拉伸力 平均值 减小时
A′ 0 A′ 0 A′ 0 A′ 0 A′ 0 A′ 0
1.35 2.20 3.00 3.85 4.70 5.54
1.30 2.10 3.08 3.95 4.80 5.54
A0 A0 A0 A0 A0 A0
1.325 2.15 3.04 3.9 4.75 5.54
3.实验结果的计算: (1)不确定度分析:
l : U A (l ) =
1 ? ∑ (li ? l )2 = 0.018144(cm),U B (l ) = 3 = 0.288675(mm) n(n ? 1)
∴U (l ) = U 2 A (l ) + U 2 B (l ) = 0.034(cm)
d : U A (d ) = 1 ? ∑ (di ? d )2 = 0.004725(mm),U B (d ) = 3 = 0.0023(mm) n(n ? 1)
U (d ) = U 2 A (d ) + U 2 B (d ) = 0.005259(mm)
d1 : U A (d1 ) = 1 ? ∑ (d1i ? d1 )2 = 0.001095(cm),U B (d1 ) = 3 = 0.011547(mm) n(n ? 1)
U (d1 ) = U 2 A (d1 ) + U 2 B (d1 ) = 0.0159(mm)
d 2 : U A (d 2 ) = ? 1 ∑ (d 2i ? d2 )2 = 0.043359(cm),U B (d 2 ) = 3 = 0.288675(mm) n(n ? 1)
U (d 2 ) = U 2 A (d 2 ) + U 2 B (d 2 ) = 0.521(mm)
(2)计算 K 值 令: xi = mi , yi = Ai
? y1 = a + bx1 ; y2 = a + bx2 ; y3 = a + bx 3 ? ? y4 = a + bx4 ; y5 = a + bx5 ; y6 = a + bx6
b= n ∑ xi yi ? ∑ xi ∑ y i n ∑ xi ? (∑ xi )
= 0.8495, r =
∑ ( x ? x )( y ? y ) ∑ (x ? x ) ∑ ( y ? y )
标准偏差 Sb =
1? r2 b = 0.4064, K = b = 0.8495(cm / kg ) n?2 r
= 0.1959(cm / kg )
?? U (l ) ? 2 ? U (d ) ?2 ? U (d ) ?2 ? U (d ) ?2 ? U ( K ) ? 2 ? 2 1 U ( E ) = E ?? ? +? ? +?2 ? +? ? +? ? ? d ? ? K ? ? ?? l ? ? d 2 ? ? d1 ? ? ? ?
平均值: E =
= 4.38 × 1010 ( N / m)
8 gl d 2 = 18.966 × 1010 ( N / m) 2 π d Kd1
10 10 所以杨氏模量 E = E ± U ( E ) = 18.966 × 10 ± 4.38 ×10 ( N / m)
结论分析: 结论分析:
1、钢丝的两端一定要夹紧,一来减小系统误差,二来避免砝码加重后拉脱而砸坏实验装置。2、在测读伸长变化的整个过程中,不能碰动望远镜及其安放的桌子,否则重新开始测读。3、被测钢丝一定要保持平直,以免将钢丝拉直的过程误测为伸长量,导致测量结果谬误。4、增减砝码时要注意砝码的质量是否都是 1kg,并且不能碰到光杠杆镜镜。5、望远镜有一定的调焦范围,不能过分用力拧动调焦旋钮。
第一篇:杨氏模量实验报告钢丝的杨氏模量
【预习重点】 预习重点】 (1)杨氏模量的定义。(2)利用光杠杆测量微小长度变化的原理和方法。(3)用逐差法和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仪器】 仪器】 杨氏模量仪(包括砝码组、光杠杆及望远镜-标尺装置) 、螺旋测 微器、钢卷尺。【原理】 原理】 1)杨氏模量 物体受力产生的形变, 去掉外力后能立刻恢复原状的称为弹性形 变;因受力过大或受力时间过长,去掉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的称为塑 性形变。物体受单方向的拉力或压力,产生纵向的伸长和缩短是最简 单也是最基本的形变。设一物体长为L,横截面积为S,沿长度方向 施力F后,物体伸长(或缩短)了 δL。F/S是单位面积上的作用 力,称为应力,δL/L是相对变形量,称为应变。在弹性形变范围 内,按照胡克(Hooke Robert 1635―1703) 定律,物体内部的应力正比于应变,其比值 (5―1)
称为杨氏模量。实验证明,E与试样的长度L、横截面积S以及施加的外力F的 大小无关,而只取决于试样的材料。从微观结构考虑,杨氏模量是一 个表征原子间结合力大小的物理参量。2)用静态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杨氏模量测量有静态法和动态法之分。动态法是基于振动的方 法,静态法是对试样直接加力,测量形变。动态法测量速度快,精度 高,适用范围广,是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静态法原理直观,设备简 单。用静态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是使用如图5―1所示杨氏 模量仪。在三角底座上装两根支柱,支柱上端有横梁,中部紧固一个 平台,构成一个刚度极好的支架。整个支架受力后变形极小,可以忽 略。待测样品是一根粗细均匀的钢丝。钢丝上端用卡头A夹紧并固定 在上横梁上, 钢丝下端也用一个圆柱形卡头B夹紧并穿过平台C的中 心孔,使钢丝自由悬挂。通过调节三角底座螺丝,使整个支架铅直。下卡头在平台C的中心孔内,其周围缝隙均匀而不与孔边摩擦。圆柱 形卡头下方的挂钩上挂一个砝码盘, 当盘上逐次加上一定质量的砝码 后,钢丝就被拉伸。下卡头的上端面相对平台C的下降量,即是钢丝 的伸长量 δL。钢丝的总长度就是从上卡头的下端面至下卡头的上端 面之间的长度。钢丝的伸长量 δL是很微小的,本实验采用光杠杆法 测量。
3)光杠杆 光杠杆是用放大的方法来测量微小长度(或长度改变量)的一种 装置,由平面镜M、水平放置的望远镜T和竖直标尺S组成(图5― 1) 。平面镜M竖立在一个小三足支架上,O、O′是其前足,K是其 后足。K至OO′连线的垂直距离为b(相当于杠杆的短臂) ,两前足 放在杨氏模量仪的平台C的沟槽内, 后足尖置于待测钢丝下卡头的上 端面上。当待测钢丝受力作用而伸长 δL时,后足尖K就随之下降 δ L,从而平面镜M也随之倾斜一个 α 角。在与平面镜M相距D处(约 1~2m)放置测量望远镜T和竖直标尺S。如果望远镜水平对准竖 直的平面镜,并能在望远镜中看到平面镜反射的标尺像,那么从望远 镜的十字准线上可读出钢丝伸长前后标尺的读数 n0和 n1。这样就把微 小的长度改变量 δL放大成相当可观的变化量 δn=n1-n0。从图5― 2所示几何关系看,平面镜倾斜 α 角后,镜面法线OB也随之转动 α 角,反射线将转动2α 角,有
在 α 很小的条件下tgα≈α;tg2α≈2α 于是得光杠杆放大倍数 (5―2) 在本实验中,D为1m~2m,b约为7cm,放大倍数可达30~ 60倍。光杠杆可以做得很精细, 很灵敏, 还可以采用多次反射光路, 常在精密仪器中应用。
图5―2 光杠杆原理
4)静态拉伸法测金属丝杨氏模量的实验公式 由式(5―2)可得钢丝的伸长量 (5―3) 将式(5―3)以及拉力F=Mg(M为砝码质量) ,钢丝的截 ,于是得测量 面积S=1/4πd2(d为钢丝直径)代入式(5―1) 杨氏模量的实验公式
(5―4)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 内容 (1)检查钢丝是否被上下卡头夹紧,然后在圆柱形卡头下面挂 钩上挂上砝码盘,将钢丝预紧。(2)用水准器调节平台C水平,并观察钢丝下卡头在平台C的 通孔中的缝隙,使之达到均匀,以不发生摩擦为准。
(3)将光杠杆平面镜放置在平台上,并使前足OO′落在平台 沟槽内,后足尖K压在圆柱形卡头上端面上。同时调节光杠杆平面镜 M处于铅直位置。(4)将望远镜一标尺支架移到光杠杆平面镜前,使望远镜光轴 与平面镜同高,然后移置离平面镜约1m处。调节支架底脚螺丝,使 标尺铅直并调节望远镜方位,使镜筒水平对准平面镜M。(5)先用肉眼从望远镜外沿镜筒方向看平面镜M中有没有标尺 的反射像,必要时可稍稍左右移动支架,直至在镜筒外沿上方看到标 尺的反射像。(6)调节望远镜目镜,使叉丝像清晰,再调节物镜,使标尺成 像清晰并消除与叉丝像的视差, 如此时的标尺读数与望远镜所在水平 需略微转动平面镜M的倾角, 使准线对准 面的标尺位置 n0相差较大, n0,记下这一读数。(7)逐次增加砝码(每个0.36kg) ,记录从望远镜中观察 到的各相应的标尺读数 ni′(共7个砝码) 。然后再逐次移去所加的砝 码, 也记下相应的标尺读数 ni″。将对应于同一 Fi 值的 ni″和 ni′求平均, 记为 ni(加、减砝码时动作要轻,不要使砝码盘摆动和上下振动) 。(8)用钢卷尺测量平面镜M到标尺S之间的垂直距离D和待测 钢丝的原长L。从平台上取 下平面镜支架,放在纸上轻轻压出前后足尖的痕迹,然后用细铅笔作 两前足点OO′的连线及K到OO′边线的垂线, 测出此垂线的长度b。(9)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钢丝不同位置的直径,测6次。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 (1)设计数据表格,正确记录原始测量数据。(2)用逐差法计算 δn。(3)根据实验情况确定各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4)计算出杨氏模量 E,用误差传递关系计算 E 的不确定度, 并正确表达出实验结果。(5)用作图法处理数据: 式(5―4)可改写成 关系图,并从其斜率k中求出 E 值。,用坐标纸作出n~M
第一篇:杨氏模量实验报告杨氏弹性模量测定实验报告 杨氏弹性模量测定实验报告 测定实验
弹性模量是描述材料形变与应力关系的重要特征量, 是工程技术中常用的一个参数。在 实验室施加的外力使材料产生的变形相当微小, 难以用肉眼观察, 同时过大的载荷又会使得 材料发生塑形变形, 所以要通过将微小变形放大的方法来测量。本实验通过光杠杆将外力产 生的微小位移放大,从而测量出杨氏弹性模量,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二、实验仪器
弹性模量测定仪(包括:细钢丝、光杠杆、望远镜、标尺和拉力测量装置) ;钢卷尺、 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三、实验原理
(1)杨氏弹性模量定义式 ) 任何固体在外力作用下都要发生形变,最简单的形变就是物体受外力拉伸(或压缩) 时发生的伸长(或缩短)形变。设金属丝的长度为 L,截面积为 S,一端固定,一端在伸长 方向上受力为 F,伸长为△L。定义:
ε 物体的相对伸长 =
?L 为应变, L
F 为应力。S
物体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σ=
根据胡克定律,在物体的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即
F ?L =E S L
式中的比例系数 E 称为杨氏弹性模量(简称弹性模量) 。实验证明:弹性模量 E 与外力 F、物体长度 L 以及截面积的大小均无关,而只取决定于 物体的材料本身的性质。它是表征固体性质的一个物理量。对于直径为 D 的圆柱形钢丝,其弹性模量为:
4 FL πD 2 ?L
根据上式,测出等号右边各量,杨氏模量便可求得。式中的 F、D、L 三个量都可用一 般方法测得。唯有 ?L 是一个微小的变化量,用一般量具难以测准。故而本实验采用光杠杆 法进行间接测量。(2)光杠杆放大原理 ) 光杠杆测量系统由光杠杆反射镜、倾角调节架、标尺、望远镜和调节反射镜组成。实验 时, 将光杠杆两个前足尖放在弹性模量测定仪的固定平台上, 后足尖放在待测金属丝的测量 端面上。当金属丝受力后,产生微小伸长,后足尖便随着测量端面一起作微小移动,并使得 光杠杆绕前足尖转动一个微小角度, 从而带动光杠杆反射镜转动相应的微小角度, 这样标尺 的像在光杠杆反射镜和调节反射镜之间反射,便把这一微小角位移放大成较大的线位移。如右图所示,当钢丝的长度发生变化时,光杠杆镜面的竖直度必然要发生改变。那么改
变后的镜面和改变前的镜面必然有一 个角度差,用 θ 来表示这个角度差。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 ?L = b ? tan θ ≈ b θ ,式中 b 为光杠杆前后足距离,称为光杠杆常 数。设开始时在望远镜中读到的标尺 读数为 r0 ,偏转后读到的标尺读数为
ri , 则 放 大 后 的 钢 丝 伸 长 量 为 C = r - r0 ,由图中几何关系有:
2θ ≈ t an 2θ = C /2 H
由上式得到: ?L =
bC 4H E= 16 FLH π D 2 bC
代入计算式,即可得下式:
这就是本实验所依据的公式。
四、实验步骤
(1)调整测量系统 ) 1、目测调整 首先调整望远镜,使其与光杠杆等高,然后左右平移望远镜与调节平面镜,直到凭目测 从望远镜上方观察到光杠杆反射镜中出现调节平面镜的像, 再适当转动调节平面镜直到出现 标尺的像。2、调焦找尺 首先调节望远镜目镜旋轮,使“十”字叉丝清晰成像;然后调节望远镜物镜焦距,直到 标尺像和“十”字叉丝无视差。3、细调光路水平 观察望远镜水平叉丝所对应的标尺读数和光杠杆在标尺上的实际位置是否一致, 若明显 不同,则说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未沿水平面传播,可以适当调节平面镜的俯仰,直到望远 镜读出的数恰好为其实际位置为止。调节过程中还应该兼顾标尺像上下清晰度一致, 若清晰 度不同,则可以适当调节望远镜俯仰螺钉。(2)测量数据 ) 1、首先预加 10kg 的拉力,将钢丝拉直,然后逐次改变钢丝拉力(逐次增加 2kg) ,测量望 远镜水平叉丝对应的读数。由于物体受力后和撤销外力后不是马上能恢复原状,而会产生弹性滞后效应,所以为了 减小该效应带来的误差,应该在增加拉力和减小拉力过程中各测一次对应拉力下标尺读书, 然后取两次结果的平均值。2、根据量程及相对不确定度大小,用钢卷尺测量 L 和 H,千分尺测量 D,游标卡尺测量 b。考虑到钢丝直径因为钢丝截面不均匀而产生误差,应该在钢丝的不同位置测量多组 D 在取 平均值。(3)数据处理 ) 由于在测量 C 时采取了等间距测量,适合用逐差法处理,故采用逐差法对视伸长 C 求平 均值,并估算不确定度。其中 L、H、b 只测量一次,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其不确定度不 能简单地由量具仪器规定的误差限决定,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估算仪器误差限。
i、测量钢丝长度 L 时,由于钢丝上下端装有紧固夹头,米尺很难测准,故误差限应该取 0.3 cm; ii、测量镜尺间距 H 时,难以保证米尺水平,不弯曲和两端对准,若该距离为 1.0~1.5m,则 误差限应该取 0.5cm; iii、用卡尺测量光杠杆前后足距 b 时,不能完全保证是垂直距离,该误差限可定为 0.02cm。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1)计算钢丝弹性模量 ) 钢丝长度 L=39.60cm,平面镜到标尺的距离 H=102.20cm,光杠杆前后足间距 b=8.50cm
测量结果( 钢丝直径 D 测量结果(千分尺零点 x 0 = 0.320mm )
x / mm D = x - x 0 / mm
1 1.119 0.799 2 1.120 0.800 3 1.120 0.800 4 1.121 0.801 5 1.120 0.800
D = ∑ Di =
0.799 + 0.800 + 0.800 + 0.801 + 0.800 mm = 0.800mm 5
加力后标尺的读数 r
1 10.0 5.00 5.05 5.025 2 12.0 5.40 5.35 5.375 3 14.0 5.79 5.75 5.770 4 16.0 6.32 6.28 6.300 5 18.0 6.55 6.59 6.570 6 20.0 6.90 6.94 6.920 7 22.0 7.31 7.32 7.315 8 24.0 7.72 7.70 7.710 9 26.0 8.14 8.12 8.130 10 28.0 8.31 8.32 8.315
r+ / cm r- / cm
r= r+ + r/ cm 2
用逐差法求标尺读数改变量 C
i C i = ri +5 - ri) cm ( /
1.895 + 1.940 + 1.940 + 1.830 + 1.745 cm = 1.870cm 5
16 × 10 × 9.8012 × 0.396 × 1.0220 Pa = 1.987 × 1011 Pa -3 2 -2 3.14 × 0.800 × 10 ) × 0.0850 × 1.870 × 10 (
(2)计算钢丝弹性模量的不确定度 )计算钢丝弹性模量的不确定度 L、H、b 只测量一次,只有 B 类不确定度,估计其误差限为ΔL=0.3cm,ΔH=0.5cm,Δ
b=0.02cm,故:
u(L) u(L) = b =
?L 0.3 = cm = 0.173cm 3 3 ?H 0.5 = cm = 0.289cm 3 3
u(H) u(H) = b =
u(b) u(b) = b =
D 的不确定度:
?b 0.02 = cm = 0.0115cm 3 3
u(D) = a u(D) = b
5 × (5 ? 1)
= 0.00032cm
?D 0.005 = mm = 0.00289cm 3 3
u(D) u a (D) + u b(D)= 0.0032 2 + 0. mm = 0.00291mm =
C 的不确定度:
u(C) = a u(C) = b
5 × (5 ? 1)
= 0.0372cm
?C 0.05 = cm = 0.0289cm 3 3
u(C) u a (C) + u b(C)= 0.0372 2 + 0.0289 2 cm = 0.0471cm =
QE = 16mgLH ∴ ln E = ln L + ln H ? 2 ln D ? ln b ? ln C + ln 16 + ln m + ln g ? ln π
两边同时求微分,得到:
dE dL dH 2dD db dC = + ? ? ? E L H D b C
将上式中 d 改为 u,并取平方和的根:
u( E ) u ( L ) 2 u ( H ) 2 2u ( D ) 2 u ( b ) 2 u ( C ) 2 = [ ] +[ ] ?[ ] ?[ ] ?[ ] E L H D b C = ( 0.173 2 0.289 2
0..0471 2 ) +( ) +( ) ×4+( ) +( ) 39.6 102.2 0.800 8.50 1.870 = 2 .7 %
故: u ( E ) = E ?
u( E ) = 1.987 × 1011 × 0.027 Pa = 0.05 × 1011 Pa E
最终结果为: E ± u( E ) = (1.99 ± 0.05) × 1011 Pa
六、实验讨论 (1)误差分析 )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得,钢的理论弹性模量约为 2.00 × 10
~ 2.20 × 1011 Pa ,不妨取
E真 = 2.10 × 1011 Pa 作为真值的估计值,并以此计算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N = E - E真 = (1.99 ? 2.10) × 1011 Pa = ?0.11 × 1011 Pa 相对误差 ?N ? 0.11 × 1011 Pa = × 100% ≈ 5.24% E真 2.10 × 1011 Pa
可以看出,实验的误差是比较小的。下面估算各测量量不确定度对最终结果的不确定度的贡献:
各测量量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 u ( L) / L u(H ) / H 2u ( D) / D u ( b) / b u (C ) / C
4.37 × 10 ?3 2.83 × 10 ?3 2u A ( D ) / D 2uB ( D) / D 1.35 × 10 ?3 u A (C ) / C 8.00 × 10 ?4 7.22 × 10 ?3
u B (C ) / C
1.99 × 10 ?2 1.55 × 10 ?2
可 见 , u (C ) 和 u (D ) 的 影 响 均 很 大 , 其 贡 献 主 要 来 自 u A (C ) / C 、 u B (C ) / C 和
2u B ( D ) D 。实际上只计及这三项的方差合成就达 2.6 %,和 u(E) / E = 2.7%相差无几。上
述不确定度分量主要来自仪器误差, 因此很难再通过改善测量方法来提高准确度。反过来也 说明本实验在测量方法上的安排上是合理的。C、D 的测量中采取了多次测量的措施,其中 对 D 的测量没有给 E 带入很大的误差, C 的测量则带入了很大的误差, 但 故而在对 C 的测量 可能存在较大问题。下面对 C 带来的误差可能性进行分析: 由于在实验中,通过光杠杆观察标尺像的读数时,轻微的扰动,就会使得标尺像出现晃 动,严重影响了读数的准确性。同时由于未能完全消除视差的影响,在读取标尺读数 r 时, 很可能会出现粗大误差。由公式 E =
16 FLH 16 LH 可变形得到: C = ? F ,故随着 F 的 2 π D bC π D 2 bE
线性增加,C 也应该作线性增加,故而等间距测量的 C i = ri +5 - ri 理论上应该等于某个常数。考虑到多次测量带来的随机误差,测量值应该围绕着该常数作上下波动。考察测量数据,并 将之做出散点图。
i C i = ri +5 - ri) cm ( /
1.95 1.94 1.9 1.85 1.83 i 1.8 1.75 1.7 0 1 2 3 Ci 4 5 6 1.745 1.895 1.94
散点图显示,第五个数据波动相当大,很可能是由于测量有误而读出的坏数。由于测量 次数只有五次,故而不能用拉依达法则判断其是否坏数,而应该用 t 检验准则来判断。先将 C5 剔除,计算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和单次测量标准偏差:
1.895 + 1.940 + 1.940 + 1.830 = 1.90125 4
(1.895 ? 1.90125 ) 2 + (1 .940 ? 1.90125 ) 2 × 2 + (1.830 ? 1.90125 ) 2 = 0.
根据测量次数 n=5,查表得到若选置信概率为 0.99 和 0.95 时的对应 k 值为: k(5,0.99)=6.53,k(5,0.95)=3.56,分别设为 A,B,则有:
D = C5 ? C = 1.745 - 1.90125 = 0.15625 ,
Q A ? s = 6.53 × 0. = 0.33970, B ? s = 3.56 × 0. = 0.18520
∴ D & A ? s, D & B ? s
故而 C5 并不是坏数,只是多次测量中的一次比较极端的情况,应该保留。重新考虑 C 的测量带来的随机误差,发现测量次数仅有 5 次,故而多次测量中的极端情况 C5 带来的随 机误差使得测量结果的 A 类不确定分量特别大。为了消减误差,在测量 C 的时候,应当进 行次数更多的测量,获取更为平均的结果。但应该注意,测量次数不宜过多,否则可能会带 来新的测量误差和粗大误差。
(2)改进意见 )
在实验中通过亲身经历,我总结出本实验中可以做出改进的几个方面: 1、测量钢丝长度 L 的改进。在测量钢丝长度 L 时,由于钢丝上下端装有紧固夹头,同时钢丝处于竖直拉长状态, 这给测量带来很大不便。一来由于紧固夹头的阻碍,很难将钢卷尺贴近钢丝,而必须将钢卷
尺放置在距离钢丝有一定距离的位置进行测量, 这样由于人眼读数的视差, 必然会减低读数 准确度;二来由于钢丝处于竖直拉长状态,测量者要将钢卷尺竖直拉长后再去读数,这样就 很难保证视线与刻度对齐,从而产生视差,降低读数精度。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将钢卷 尺和固定钢丝的装置的一端固连在一起,并使得钢卷尺尽量靠近细钢丝。需要读数的时候, 将钢卷尺拉出,由于钢卷尺的一端固定,这将大大降低了单人操作时的难度,可以提高测量 精度。2、测量镜尺间距 H 的改进。在测量镜尺间距 H 时,由于距离较远,很难保证钢卷尺水平放置、不弯曲而且两端对 齐,显然这样带来的误差将会相当大。为了减少该误差,可以参考光学实验中测量光学元件 间距时采用带刻度的光具座的方法,将望远镜、钢丝固定装置置于一个带有刻度的导轨上, 从而简化测量和提高精度。3、测量光杠杆前后足间距 b 的改进。在测量光杠杆前后足间距 b 时, 不能保证完全是垂直距离, 同时由于光杠杆的尺寸和形 状问题,也会使得游标卡尺不能很好地卡紧前后足。可以考虑将光杠杆置于白纸上,用铅笔 描出光杠杆三足位置, 然后连接两个后足, 再过前足作后足的垂线, 测量前足到垂足的距离, 则可以比较简便地测出前后足间距。但是这样操作则不能用游标卡尺测量前后足间距, 故而 将会损失一定测量精度。4、测量视伸长 C 的改进。由于采用了光杠杆多次成像的方法放大了微小位移, 故而对原来位移的微小扰动, 也会 同时放大成相当大的干扰,从而影响读取视伸长数值的精确度。在实验中我发现,望远镜中 的标尺像总是在晃动, 很难保证叉丝保持对齐某个刻度线, 严重的时候叉丝对准的刻度甚至 会有一个相当大的变动范围,大大超过仪器本身的测量误差限度。考虑到视伸长 C 对本实 验精确度的影响极大,我认为应该着重改善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尽可能地减少钢丝受到的扰动。实验时应该尽量小心,保持桌面的平稳,并且 尽量在标尺像晃动不太剧烈的时候迅速读数。其次应该通过多次读取数值来消减误差。在加力和减力后, 应该在标尺晃动不太剧烈时, 读取几组数据,然后再求平均,通过平均的作用消减读取位置偏离真实位置的误差。再次应该在条件允许下改善实验设备。由于标尺像在不断晃动, 要在它晃动的时候看清 对齐的刻度并估读数字是很困难的,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将望远镜改进为带有摄像功能 的摄像望远镜。在标尺像晃动不太剧烈时, 拍摄几组照片, 之后再读取静止的照片中的读数, 此时就能获得更好的精确度。
(3)其他方案设想 )
受到光杠杆放大微小位移的原理启发,我联想到很多微小位移都可以通过光学规律来 间接求出。联系基础物理学中学到的光的干涉知识,可以设计另外的方案来测量微小位移, 从而达到测量弹性模量的目的。方案 1:利用劈尖干涉测量微小位移 如图,两块薄玻璃板叠放在一起并在 B 端固连,可绕 B 端张开某一角度。在 A 端将钢丝与下面的玻璃板连接,当对钢丝 施加拉力 F 时,两玻璃张开一个微小角度 θ ,其中的空气薄膜组成劈尖,平行光垂 直照射下来后将产生劈尖干涉,根据劈尖 干涉规律,观察到的相邻明(暗)条纹间
距为: b =
λ λ ,其中λ为入射光波长,n 为空气折射率,从而得到: θ = 2 nθ 2nb λH , 测出 AB 间距 H,则钢丝伸长 ?L = Htanθ ≈ Hθ ,从而有 ?L =
测出钢丝直径 D,钢丝原长 L 和施加的拉力 F,则有:
8nbFL πD 2 λ H
方案 1: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微小位移 如图为迈克尔逊干涉仪, 将钢丝固连到平面镜 M1 上, 则当 拉力 F 使得长为 L,半径为 D 的钢丝产生形变 ?L 时,将带动 M1 向下平移相同位移, 此时观察视场中将会看到干涉条纹相对 某参考线移过 N 条,根据等厚干涉规律,有:
Nλ , 2 2 FL 故有: E = πD 2 Nλ ?L =
当然以上两个方案纯属构想,没有得到实践证明,难以评 测其是否简便可行。但是这可以为我们提供测量微小位移的思 路,也就是把通过精密的光学实验间接测量出难以直接测量的 微小位移。
本实验通过光杠杆的放大作用, 测出了在载荷作用下钢丝的微小变形, 从而测量出了钢 丝的杨氏弹性模量。与文献上的理论值相比较,测量值能较好地吻合理论真值。光杠杆的放 大作用同时也启发我们, 放大微小位移时可以通过光学仪器或者光学规律将微小位移转化成 或放大成可测量的较大位移。由此我们可以将这个思想推广到任何微小位移的测量上去, 故 而本实验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实验中我通过仔细琢磨原理和小心操作仪器, 顺利地解决了 一些故障和意外,但是仍然存在测量精度不足的问题,故而仍需要再接再厉。
《》出自:链接地址:/show/FLNvcUYe0Sn75Ji6.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丝的杨氏模量单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