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则报道,你想说些什么?请为野生救援协会设计一条保护野生物的公益标语宣传标语。

& 生物多样性:为谁保护?
生物多样性:为谁保护?
关键字:&&nbsp
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看,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不是地球唯一的主人;从人类中心主义看,人类的生存注定离不开地球上其他生物。
然而,从总体上,人类似乎并不这样看。因此,伴随着人类在地球上领地的无节制扩张,地球生物多样性遭到空前破坏。
人类以近乎野蛮的战天斗地的勇气,试图揪着自己的头发,将自己在生物界的地位提高到极至,而恰恰是不知疲倦在给自己挖着陷阱乃至坟墓。
这同样是个吊诡的逻辑。
日,经合组织发布《环境展望报告2050》称,到205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预计将进一步减少10%,尤其是在亚洲、欧洲和南部非洲尤甚;成熟的森林地区预计将萎缩13%;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河流和湖泊生物多样性已经丧失,预计到2050年还将进一步消失。
作为生物的一种,人类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曾有不止一位专家对笔者说过,复杂的程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正因为我们知之甚少,某些物种消失对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自然也是谜团。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当地球越不越不适宜其他物种生存时,一定也越不越不适宜人类的生存。
日是个星期五,在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那简朴、温馨而富有情调的办公室,&地主&廖晓义约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媒体朋友、志愿者喝茶,算是正式开张了筹划在先的&记者茶舍&。
第一次茶舍活动的话题被确定为&保护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因为光明日报记者冯永锋刚刚写了一本&环保科普报告文学&,叫《拯救云南》。这本书前后花了冯永锋一年多时间,其间无数次往返于北京与云南,数不清采访了多少人。
&我的书里,既有带感情的知识,也有带知识的感情。当人们以为某种赶超型的发展战略能够扶贫济困时,当人们以为只有外来势力才能拯救GDP时,他们可能犯了两个错误,一是过分压制本土智慧,二是放纵外来商业入侵,结果破坏了自然,伤害了社区。&冯永锋说。
在《拯救云南》里,冯永锋通过两个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探讨了云南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尴尬,提出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现代商业文明和传统农业文明的矛盾和冲突问题,对外来资本肆无忌惮地破坏和掠夺当地自然资源,尤其是物种资源,予以强烈质疑和谴责。
廖晓义是个性情中人,她讲话从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兴奋也好,悲伤也好,愤怒也好。她之前通读过冯永锋的这本报告文学,在说到这本书中反映的问题时,廖晓义是愤怒的:&我们必须重估我们的价值体系,想想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的心灵荒芜了,身体垮了,得到了物质财富却没有安全感,或者,是以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生态资源换回一大堆塑料、水泥和花花绿绿的钞票,那么,这种所谓的发展对我们究竟有什么意义?&
廖晓义一贯的观点是:之所以&山不像山,水不像水&,是因为&人不像人&,当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人失去&人之为人的东西&,失去道,缺了德,从而彻底沦为经济动物时,生态灾难就注定不可避免了。
&为什么你要拯救的是云南,而不是四川,不是贵州,不是其他什么地方?&有个茶友问冯永锋。
仿佛就是专门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主任、教授侯明明专程从昆明赶到北京地球村。
侯明明的开场白给在场的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引用了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着的那位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留下的短诗:&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作为云南人,侯明明对云南生物多样性情况的掌握是具体和详细的。事实上,侯明明已经形成并正在逐步完善一个&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黄金十字带&概念。
&十&字指的是以云南省西盟县为中心,东经90度&105度宽,3000公里长,北纬15度&30度宽,3000公里长的十字交叉地区。
&大量的降水和北回归线附近的温暖气候为动植物的繁育创造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剧烈的地势落差造成了这里热带生物与寒带生物的空间交错分布,三江并流地区的纵向大峡谷成为南北地区生物信息交换的重要走廊。因此,这一地区蕴藏着地球上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到寒带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这些生物资源,既不是农耕时代可以充饥的食物、农作物,也不是工业时代简单的加工原料,而是指&对人类有直接、间接和潜在用途的生物多样性组分,包括生物的遗传资源、物种资源、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资源等&。&侯明明说。
摊开世界地图,能发现侯明明所指的&十字地带&的特殊之处,无论沿北回归线附近左右搜寻,还是沿东经90度&105度的地带南北搜寻,都发现不了第二个如此独特的地理区域:
北回归线上的其他地带,主要分布着热带沙漠,只有在&黄金十字带&&&中国云南的文山、红河、玉溪、思茅、临沧和缅甸是惟一的一大片绿洲,数量极度丰富的物种在北回归线附近繁育,得天独厚的地形是造成这里生物多样性如此丰富的原因。
东经90度&105度附近,只有与北回归线交叉处具有独特的&三江并流&地貌,三条南北走向的大峡谷为不同纬度地区的生物迁徙提供了便利,大量候鸟携带着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信息往返于峡谷南北,把大峡谷内立体气候所孕育的物种资源带到各方,奔腾的江水由北向南把青藏高原的雪水带到热带,成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与西双版纳热带地区生物信息交换的天然走廊。
哈佛大学云南籍科学家卢小明教授曾指这一地区说,&这是上帝的恩赐&。而侯明明则取其物种丰富之意,将之称为&地球生物的圆明园&。
上帝恩赐了这一地区什么物种?
侯明明给出的资料是:
&三江并流&地区有高等植物210余科,1200余属,6000种以上,涵盖了中国20%的高等植物种类,其中40%为中国特有种,10%为&三江并流&区特有种。这里是欧亚大陆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世界上单位面积内植物群落最多的地区之一。区域内有国家级保护植物33种,云南省级保护植物37种,容纳了中国8.5%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类。
森林类型方面,有云南松林、干香柏林、常绿阔叶林、乔松林、秃杉林、高山松林、高山栎类林、云南铁杉林、丽江云杉林、怒江冷杉林、苍山冷杉林、红杉林、大果红杉林、长苞冷杉林等,树种丰富,用材树种达300余种,是中国主要的天然林保护区。针叶树种,共有6科,17属,34种,主要分布于海拔3000米&&4000米的范围,是世界松柏类植物的多样化中心之一,对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的水源涵养功能明显。
植物种类多样性方面,&三江并流&地区是中国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名列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17个&关键区域&之一,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之一。菌类植物和地衣植物的分布非常突出,如举世闻名的冬虫夏草和松茸,地衣植物如雪茶和松萝等,随处可见。
在云南大学教授杨素华为&第四届中国国际民间环境组织合作论坛&提供的材料上,也看到对云南生物多样性的描述:
整个云南省拥有除了国家温带、热带和海岛植被以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我们国家的第一批保护植物,云南分布的有117种,占国家植物保护总数的46%。一级保护植物占国家保护植物总数的43.1%,二级占46.8%。而且,云南保护的物种起源很古老,原始的种类比较多;动物多样性方面,一是动物类型比较丰富,有一些小型猫科、长臂科都是云南特有的。二是有很多珍稀和濒危动物,在国家公布的250种一级保护动物中云南占了68.1%,二级保护动物占中国的74.53,云南省约有88种脊椎动物发生濒危,占濒危总数的10.8%。
曾经有一位以色列高官对一位中国访问者说,&只要给我们一杯水、一碗种子,我们就能生存。&这位以色列人的话里包含着一个最基本的逻辑:生物资源正是地球上生命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据悉,地球上的物种估计在500万&&5000万种之间,或者更多,至今被人类认识的仅有140万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即是保护物种。物种是人类食物、药物和工农业生产原料的基本来源。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增加、技术进步,不少物种正在遭到过度开发和利用,许多地方不但生物资源已陷入枯竭境地,而且它们所栖息的环境也不断恶化。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在未来二十年中将可能重蹈晚白垩纪(距今6500万年以前)出现的大量物种消失的覆辙。不少人预测,到2020年,地球上将有1/4的物种陷于灭绝的境地,从而威胁到人类本身的生存。
侯明明说,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物种数量正不断减少,其灭绝速率高出自然灭绝速率的一千倍。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科学家们估计,过去的2亿年间,大约每100年平均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每27年平均有一种高等植物灭绝。
一个物种灭绝,常导致其他10至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所以动物的灭绝速率更高。目前所记录的物种灭绝数远远小于实际灭绝数,而很多物种在被发现以前就已经灭绝。
由于一个物种种群内没有任何两个个体的基因组合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一个物种灭绝会导致成千上万个基因资源丧失。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然削弱生物圈中的物种之间的联系,使物质循环过程受阻,生态平衡失调,生态屏障丧失,从而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与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而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正在减少。
《中国环境报》曾披露过云南鱼种减少的情况:
云南是我国淡水鱼类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至1997年,云南鱼类已有432种的记录,占全国淡水鱼类总种数的42.2%,种类之多居全国之首。其中土著鱼类有290种,占云南总种数的67.1%,如此高的土著率为国内所独有。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云南鱼类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危机,全省大约有1/3的种类日趋减少或濒临绝灭,湖泊鱼类尤为突出,濒危种几乎达到2/3。
文章分析说,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外来物种入侵。
杨素华教授则认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成因主要是水土流失。
云南省环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4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4.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9%。全省年土壤侵蚀总量5.1亿吨,平均侵蚀模数1340吨/平方公里&年,年均侵蚀深1毫米。从总体上来说,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挖矿、修路、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旅游开发等。
而在侯明明和冯永锋看来,无论是作为中间结果的水土流失,还是作为终极结果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旅游开发和大面积&毁林植树&(破坏天然林,代之以营造人工林)都更应当承担责任。
事实上,二者恰恰一致地反映了现代与传统、商业与农业、资本与资源、发展与环保的强烈冲突。冯永锋的矛头也是直指这两个问题,《拯救云南》中剖析的两个案例分别是:千湖山旅游开发项目和思茅、文山及临沧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
这两个项目从立项起,就一直争议不断:投资者考虑投资效益,地方政府考虑GDP,农民考虑补偿及安置,环保人士及有关专家考虑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几方艰苦博弈。结果与其他地方类似情况相同&&资本占了上风。
《拯救云南》的封面上,几条邪恶的火舌正肆无忌惮地舐食着云南的一些稀有物种。冯永锋说,整个云南都坐在炭火上,正在快速炭化。
侯明明强调说,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也就越脆弱,而且,一旦被破坏,恢复的难度就越大。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组协调员、中科院解焱博士说,普通人对外来物种和人工林的认识存在着误区,以为大家都是绿色,都是生机。其实,外来物种往往是绿色坟墓,而人工林则是绿色沙漠。
绿色坟墓的典型例子是水葫芦,当时主要是作为饲料引入国内,也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推广种植。然而,一种而不可收拾。据解焱说,1999年福建的莆田和浙江的温州用于人工打捞水葫芦的花费分别为1000万元和500万元,而全国的总费用至少在1亿元,这还不包括水葫芦带来的农业灌溉、粮食运输、水产养殖、旅游业方面的经济损失。
解焱也给绿色沙漠下了定义:是指大面积的绿色树林,其中树木种类单一,年龄和高矮一致,且十分密集。密集单一的树冠层完全遮挡了阳光,使下层植被无法生长,林下缺乏中间的灌木层和地面的植被。
之所以称之为&沙漠&,一是指这样的树林中植物种类极为单一,无法给多种动物提供食物或适宜的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二是指这样的树林地表植被很差,因而保持水的能力很差,一般比较干燥,易形成火灾;三是指这样的树林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因而生态十分脆弱,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很易感染虫害,而且一旦发生虫害,极易造成大面积损害。
廖晓义说,绿色沙漠看起来是绿的,是活的,其实是没有生命力的,甚至是死的。如果换成投资者的眼光,那绿色根本不是生命,而是纤维,是钱;在地方政府眼里,则是GDP。
解焱说,一个地区的一个生态系统有自我更新和维持的能力,实际上物种之间的交互作用是这种能力的基础。因此有传播种子的媒介动物,有控制病虫害的天敌动物,有分解枯枝落叶加速土壤营养循环的动物。这才是活的生态系统。
早在日,侯明明就给云南省政府领导写信,建议云南省未来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应当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提出&把云南建成中国的绿色经济大省&。
&我认为,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人类生存得更加舒适。&侯明明说。
侯明明的具体建议是尽可能保持现状(山不能动,水不能动),以及避免优势物种出现和外来物种入侵。
他说,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同样是生产力,可以把它们叫做自然生产力。而且,这种生产力是不依赖于人的、可持续的、可再生的生产力。在时间、空间范围和环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它的更新速率是有限的。因此,当开发速率超过可更新速率时,可更新资源就会转变为不可更新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目前我们对于这一地区的开发速度已经远远大于这一地区的自然更新速度。更重要的是,消耗这一地区生态资源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消耗这些生态资源所产生的价值。
防止外来优势物种方面,在本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现状下,每个物种的生态位都比较小,如果这一地区出现人为干预下的&优势物种&那么这个物种将会侵占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如果这个&优势物种&是入侵的外来物种,情况则将更加严重。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它关系到全球环境的稳定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国仅在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种数多样性方面有一点优势,存有量并不多。&侯明明说。
他预言,未来资源的争夺必然转向生物基因的争夺。从某种意义上讲,西部地区的一点点资源已成为中国21世纪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最大筹码和最后本钱。其中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以说是现存中国基础资源中最精华的部分。这一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和核心竞争力所在。
  2007年6月底以后,因为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召开,中国的世界遗产问题成为热点。
  以媒体关注程度看,中国&六处世界遗产被亮黄牌&的报道及其引发的争议算是热点中的热点。
  被&亮黄牌&的说法一经报道,立即引起热评;不料,几天过后,又有报道称,所谓被&亮黄牌&一说纯属子虚乌有。
  媒体与评论人的热情与冲动背后,表达了人们对世界遗产的关注。遗憾的是,参与讨论的人基本上无从直接了解世界遗产大会的信息,大家只是顶着一头雾水在讨论。
  关于世界遗产的&雾水&远不止&一头&,仅三江并流一处世界遗产问题,就有许多事情让人看不清、不明白:
  一个可以间接认定的事实是,中国有关方面向该大会提交了一份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的整治方案,并获得大会讨论通过。
  然而,所有报道都没有说清楚&整治方案&究竟是什么内容。笔者曾为此求教国内数位最可能知情的专家,有人说也正急着打听;有人说曾经看到过一份草稿;有人说看到过语焉不详的方案,但不便提供&&
  一份提交国际会议公开讨论的方案,国内各界却如此陌生,令人匪夷所思。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整治方案&背景,这里略作说明:
  由于边界划定、矿产开采、水电开发等问题纠缠不清,三江并流自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连续在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为重点监测保护项目。在2006年召开的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份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世界遗产委员会派往三江并流遗产地的专家考察组提交的报告称,三江并流世界遗产面临威胁。大会要求中国有关方面在2007年初提交一份情况说明,这应当就是前文的&整治方案&。
  按说,整治方案应当明确回答边界划定、矿产开采、水电开发等几个主要问题的处理结果。
  但据两位声称曾经看到过整治方案的专家说,方案里并没有提供什么答案。
  专家的话或是可信的,如果真有答案,媒体与公众应当可以从其他渠道分别获得信息。然而,人们感觉到的却只有一头头雾水:
  关于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的边界划定从来就有争议,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在云南考察期间,又得到云南省政府提供的一份改划边界的地图,调整(缩小)了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八个片区当中七个片区的面积,总面积缩减约20%。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政府有关部门随即递交了一份说明强调:根据中国法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任何一处边界调整都必须经由中央政府批准。事情到此,便没了下文;
  三江并流获批世界遗产前后,一直伴随着怒江水电开发的大背景,也始终充满着激烈的争论。最终,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开表态说,怒江水资源的开发方案可能要做大调整,但事情也没有下文;
  2007年5月下旬,云南省宣布,为保护三江并流世界遗产,该省自2000年起,先后投入8000余万元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仅迪庆州就关闭封停了遗产地内及其附近区域非法采矿点106个。除提供更明确的信息之外,熟悉这种语境的人,无法确信这不是数字游戏。2000年来,究竟先后新开了多少采矿点?目前总共有多少采矿点?其中多少是合法的,多少是非法的?被关的非法采矿点具体名称、坐标是什么?有无关后复开现象?一旦触及这些更具体问题,公众便如坠云雾。
  笔者接触到的所有专家,均高度赞赏中央政府在保护世界遗产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和坚定信心。之所以搞得这么云山雾罩,与某些地方政府对待世界遗产问题的暧昧态度有关。
  如果申请世界遗产只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为了招商引资、更好地发展旅游业,那么,不云山雾罩就奇怪了。
  &你会购买比普通产品贵10%、但原料不破坏原始森林的产品吗?&
  2007年5月20日,面对这一问题,属北京&金领&阶层的梁先生先是略感意外,然后给出肯定的答案,但马上又坦诚地说,&虽然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事到临头却不一定。再说,我怎么知道产品有没有破坏原始森林!&
  益普索(中国)市场研究咨询机构曾经在2005年给出过一份关于木制品消费的调查数据。数据显示,9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有权力知道购买的产品原料是否来自非法砍伐&;71%的人表示&会拒绝购买非法砍伐的木材制品&;80%的人承诺,&会优先考虑从承诺其原料来源不破坏原始森林的零售商处购买产品&;66%的被调查者在面对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问题时,与梁先生的选项相同。
  &事实上,问卷回答并不能完全反映被调查者真实想法,因为在有意无意之间,人们总会把自己想象得更加高尚。当眼前的一己利益和欲求呈现时,果真有那么多人惦念远在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天堂雨林的命运吗?&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说。
  &每两秒钟,就有足球场那么大面积的一片森林从地球上消失。&2006年3月,绿色和平发布的一份题为《共同的责任》报告中说。
  报告说,从全球角度看,原始森林正在面临着存亡危机,地球上只剩下10%的陆地面积是未经侵扰的森林。而且,148个位于森林地带中的国家,有82个已经完全失去了未经侵扰的森林。
  联合国粮农组织2005年的数据显示,全球森林面积正以每年73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
  2007年4月,绿色和平又发布一份题为《最后的印茄木》的报告,对天堂雨林的命运感到忧虑。
  天堂雨林横跨东南亚,包括太平洋上的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在地球上仅存的热带雨林中,天堂雨林面积位居第三。
  世界资源研究所2005年的结论说,天堂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地球上的已知物种当中,有10%-15%的植物、动物和鸟类生存在印度尼西亚的森林里,包括红猩猩、大象、虎、犀牛以及1500多种鸟类和上万种植物;而新几内亚岛是700多种鸟类的家园,在42种已知的天堂鸟中,有38种可以在此找到,其中36种是这里特有的品种。
  2005年,保护国际深入印度尼西亚天堂雨林探险,发现了几十种以前不为所知的物种,&这是地球上你能找到的最接近伊甸园的地方。目之所及皆是我们从未见过、令人叹为观止的事物,而我们只是触及表面而已。&负责那次探险活动的Bruce&Beehler博士考察过后说。
  遗憾的是,和全球其他森林资源一样,天堂雨林也面临厄运。国际粮农组织的报告指出:印度尼西亚在过去15年中平均每年减少200万公顷的森林。世界银行的报告也指出,如果不对伐木公司的行为采取控制,印度尼西亚现存的低地雨林将在2010年从地球上消失。
  作为天堂雨林代表物种之一的印茄木,是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上一种珍贵的热带硬木,坚硬的质地和美丽的花纹使其成为备受市场青睐的高档木制品原材料。目前,市场上印茄木的价格已达到660美元/立方米。
  印茄木曾经广泛分布于非洲东部、印度南部、东南亚、大洋洲地区。但目前只有印度尼西亚的巴布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的印茄木能达到商业采伐的要求。
  而在这两个国家,60%以上的印茄木分布区都受到了工业活动的干扰。大部分印茄木已不复存在。现存的大部分印茄木分布区已经被授予采伐许可;而在未受侵扰的原始森林区域,有50%以上的印茄木已经被列入采伐计划。
  按照目前官方批准的采伐进度,35年内(官方规定的轮伐期)印茄木将基本消失。
  尽管在某些地区新种植林地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在别的地区损失的原始森林,但伴随原始森林被破坏而失去的生物多样性是无法弥补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科学家估计,截至2004年底,全世界有23%的哺乳动物、12%的鸟类、61%的爬行类和31%的两栖类动物处于濒危状态。这些动物如果离开大片未经侵扰的森林,大多数将无法生存下去。
  绿色和平森林项目主任刘兵说,尽管人们认识到原始森林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有保护价值,但是,由于森林减少而带来的物种灭绝的速度仍然出乎人们的意料。
  一些科学家推算,地球正面临着自6.5亿年前恐龙灭绝后最快的一波物种灭绝,而且当前物种灭绝的速度是没有人类影响下的物种灭绝速度的1000倍。
  令人震惊和担忧的是,物种灭绝速度不仅丝毫没有减缓迹象,恰恰相反,其速度仍在加快。
  《最后的印茄木》说,某一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都会产生显著影响。全球范围内原生态荒野地区的持续开发和不断缩小,意味着即使是一种物种数量减少,也能对一个地区的生态平衡产生影响。原本富饶丰茂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区如今已变得贫瘠不堪,这主要是对桃花心木的过度采伐造成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2005年公布的关于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说:
  原始森林对稳定全球气候、净化和涵养水源方面有关键作用。未被侵扰的原始森林储藏了大约4330亿吨的碳。以当前全球碳排放量的速度计算,这个数字大于未来45年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生产水泥所造成的碳排放量的总和。如果森林被破坏,它们释放出的碳将严重地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据该组织估算,来自因为森林破坏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的10%至25%。
  2006年底发布的著名的斯特恩报告称,原始森林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后防线之一。报告说,为了扭转目前气候变化趋势,拯救我们的地球,保护森林资源刻不容缓。
  该报告估计,毁林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8%,比全球交通系统的总排放量还要高。与此同时,被封闭在森林生态系统内的碳总量超过了大气中存在的碳总量。
  报告从相反角度&乐观&地说,阻止毁林的行动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在基本不需要依赖任何新技术&&除了必要的监管工作&&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显著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过度工业采伐是造成原始森林资源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而非法采伐则加剧了毁林速度,这一点在天堂雨林的表现尤其突出。绿色和平组织根据2004年印度尼西亚官方批准的采伐量与其国内林产品实际产量对比推算,该国有76%至80%的砍伐属于非法采伐。世界银行最新的估计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大约有70%至80%的采伐是非法的。而绿色和平的估计有超过90%的采伐违反了当地宪法和法律。
  间接支持合法与非法采伐的是市场。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说,在1995年至2004年之间,全球的木材供应量增加了1.08亿立方米。
  数据同时显示,同一时期内,中国国内林产品消耗量增加了5967万立方米RWE(表示原木材积,指的是生产一定数量的林产品所需要的原木量),占全球木材供应增长量的55%。&全世界每多砍两棵树,就有一棵是为了满足中国林产品消耗的增长。&
从这一角度,联合国粮农组织2005年另一份统计数据称,中国是:
世界第二大林产品消耗国,其中工业用原木消耗量排名第三,锯材第五,人造板第二,纸和纸板排第二,木浆第四;
  世界第二大林产品进口国,其中工业用原木和木浆进口排名第一,纸和纸板进口排名第二,锯材排名第五;
  世界最大的人造板和第二大纸和纸板生产国;
  世界最大的胶合板出口国,第二大家具出口国。
  有国外学者称,中国持续增长的需求对全球仅存的森林资源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特别是对供应着中国70%林产品进口的亚太地区。
  绿色和平关于印茄木的调查报告说,目前,巴布亚新几内亚已经超过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成为中国最大的印茄木原木进口国,其数量占中国进口总量的78%。虽然印度尼西亚禁止出口初加工的锯材,但该国仍然是向中国出口印茄木锯材最多的国家,占中国总进口量的91%。
  更为公正的判断,则应当考察林产品最终消费市场。
  &很多木材都是进来之后就出去,我国木材进口数量大只是表面现象。&国家林业局一位官员说。
  比如2000年至2004年,中国国内林产品消耗增长量为4774万立方米RWE,同期出口增长量为2140万立方米。但这并不足以低估出口量的作用,过去10年里,中国林产品出口量年均增长16%,而国内消耗量年均增长率只有5%。
  从人均消费量看,中国人均消耗森林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纸张消耗量为例,中国的人均纸张消耗量只是美国的12%和日本的15%。
  刘兵说,很难说中国应该对全球的森林破坏承担比其他国家更大的责任。
  与此同时,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是,如果地球上每个人都享受着与发达国家同样的消费水平,比如中国每个人都消耗与美国人同样多的纸张,就需要接近16亿立方米的木材,等于现在全球的木材供应量。
  &北美和欧洲的高消费生活方式很大程度是依赖廉价的燃料和将环境代价转嫁他国,它既不可持续,也不能应用到全球范围。&前印度尼西亚政务部长Emil&Salim说。
  &至少,谁都不能回避共同的问题与责任。&绿色和平认为。
  从这意义上看,在中国,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在林产品采购时,都有责任考虑森林保护问题。
  以家居建材行业为例:
  2007年5月16日,绿色和平公布一份中国家居建材行业的调查报告称,目前中国境内的家居建材业巨头总的来说并没有采取显著措施,以保证他们的采购政策有利于森林保护,而不是助长森林的消失。
  2006年5月,美国《商业周刊》报道,2005年,中国家装市场规模已达500亿美元,并预计增长率将达到12%。
  根据中国建设部2004年发布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居住目标》测算,2006年到2010年间,中国的城镇将新增住房建筑面积58亿平方米。
  住房供应增长将拉动木地板等家居建材行业发展。据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统计,2005年中国木地板产量已达到3亿立方米,总产值达450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了18%。而且,未来几年间,木地板行业和相关的木材消费量将持续增长。
  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年收入达到600美元-800美元时,家居建材超市将迎来更加高速的发展。2006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900美元。从商家角度来说,家居建材行业激烈的竞争正在展开。
  绿色和平的报告说,2006年,经营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家居建材超市在全中国有超过1000家。以百安居、家得宝、宜家、美颂巴黎、乐华梅兰等为代表的跨国企业,和以好美家、东方家园为代表的本土企业,正在全国密集布点,展开全面竞争格局。
  然而,目前竞争尚处于较初级阶段,可以预见的将来,优胜劣汰势在必然。
  &真正的市场领袖应当具有起码的环境责任。&绿色和平森林项目主任刘尚文说。
  现状多少有些令人遗憾:以印茄木、柚木、纤皮玉蕊、番龙眼等为代表的珍贵热带硬木制品,在中国家居建材市场随处可见。绿色和平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超市都没有能够提供证据,证明这些木制品原料来自合法或可持续来源。
  绿色和平分析认为,中国家居建材超市内存在着大量涉嫌非法采伐、破坏性采伐和非法木材贸易的木材。
  尽管总体而言,跨国公司比中国本土企业承诺了更多绿色采购政策,但承诺并没有得到完全履行。而中国本土企业,要么根本没有相关采购政策,要么就不公开他们的政策,与跨国公司相比,差距明显。
  绿色和平呼吁,所有家居建材零售商都应当制定相关政策,保证他们采购的林产品来源合法和对生态负责;其次,在3年内,逐步过渡到所有采购的林产品都必须经过森林管理委员会(FSC)认证。
  FSC是一个国际认可的认证机构,它从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综合评估某一林场的采伐和经营方式。FSC也对木材采伐以后的加工、贸易等环节进行认证。当零售商销售有FSC标志的产品时,选择它的消费者就可以确信产品的来源是对环境负责的。
  中国木材流通协会国际合作部部长李益辉说,消费者对FSC的认同将促使零售商重视FSC工作。如果广大消费者能共同增强森林保护意识,森林保护前景将变得更加乐观。
  日,一项由中国海洋石油集团、香港能源有限公司、金光集团在印度尼西亚的子公司PT&SMART共同签署的生物能源项目,被印尼政府搁置。
  该项目签署于日,通过协议,三家商定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以棕榈油为主的乙醇柴油及甘蔗或木薯为主的乙醇汽油,该项目总投资55亿美元。&
  然而,协议遭到包括绿色和平在内的环保组织及相关方面的反对。
  日,同样迫于环保组织的抵制,跨国公司联合利华承诺,在2015年前实现其所使用的棕榈油全部经过认证,并支持立刻停止目前在东南亚国家破坏热带雨林和泥炭地以发展油棕种植的行为。
  长期以来,棕榈油被视为廉价的植物油而大量用于食品加工和化妆品行业,最近又被用于发展生物柴油。联合国的数据表明,全世界棕榈油产量将在2030年翻一番,到2050年将达到现在产量的三倍。
  当全球对于棕榈油的需求持续高涨和不断扩大的同时,棕榈油背后的环境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
  绿色和平的一份报告说,油棕种植现已成为导致印度尼西亚森林被破坏的罪魁祸首。而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森林砍伐及林业的因素约占17.4%,甚至高于交通运输行业所占比例。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全球每年因森林砍伐及林业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8.526&GtCO2e,这意味着,全球每天因森林砍伐排放出的温室气体量,相当于超过10万架载满乘客的波音747客机飞越中国最北端和最南端的排放量。
  东南亚被森林覆盖的泥炭地中的碳储量至少为420亿吨,其中90%的泥炭地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包括泥炭沼泽森林在内总面积大约为2250万公顷。这些地区拥有世界上最深的泥炭地沉积。但由于与种植油棕或森林砍伐有关的人为排水或森林大火,这些碳被不断释放到大气中,如果情况继续恶化,到2030年,从泥炭地排放的温室气体至少将增加50%。
  在以棕榈油为原料的行业中,生物能源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随着全球对生物能源需求的上升,一项预计称,仅亚洲国家以棕榈油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消耗量已经从2006年的56万吨飙升到2010年的840万吨,而生物能源对于林地转换、粮食和能源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深刻影响令人担忧。
  2007年英国的一份报告指出,假如在某一块土地上(种植油棕)来生产生物能源,在30年的时间里所释放的CO2气体量将是同等条件土地所储存的2倍-9倍之多。换言之,以砍伐森林来开发生物能源所释放的CO2气体量的代价,在现有技术的条件下需要用60年-270年才能抵消。
  IPCC《决策者摘要》提出的目标是,为了拯救地球,各国必须在2050年前降低50%到85%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而且必须在2015年前扭转目前的全球排放总量依然急剧上升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把至2100年地球变暖的程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
  使用棕榈油开发生物能源正在加速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的毁灭。据一个马来西亚的可持续发展棕榈油圆桌会议(RSPO)成员公司说:&因为马来西亚能种油棕的土地都已几乎用完,现在印度尼西亚成了这些种植油棕的马来西亚公司扩张种植园的最好选择。&
  为了发展生物能源,不仅是大型的棕榈油生产、贸易商,一些大型的能源公司正将触角伸进印度尼西亚仅存的热带雨林深处。
  据《油世界》2007年的统计,全世界棕榈油总产量为4240万吨(毛棕榈油+棕榈仁油),其中90%来自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自从2002年开始,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产量快速增长。到2007年,印度尼西亚棕榈油产量已占全球毛棕榈油产量的44%。
  1991年到2006年之间,光是印度尼西亚就建立起约五百万公顷的油棕种植园,其速度相当于每小时有超过50个足球场面积的种植园出现。据印度尼西棕榈油研究所(IOPRI)估计,目前经营的油棕种植园有三分之二都涉及森林砍伐。
  油棕种植的扩张威胁到许多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和当地原住民居住地。在印度尼西亚,包括红猩猩在内的动物由于油棕的种植而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他们不得不寻找油棕幼苗作为食物,然而这样却为它们招来杀身之祸。2006年,至少有1500只红猩猩由于种植园员工的故意捕杀或栖息地消失而惨死。其他的濒危物种比如苏门答腊虎、苏门答腊象和苏门答腊犀牛的生存环境同样由于油棕的扩张而受到极大威胁。
  油棕种植还引发社会问题。2008年共有513起原住民与种植园公司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大部分起源于土地权利。在印度尼西亚,棕榈油生产的扩张不仅毁坏了森林和泥炭地,在很多情况下也迫使土著居民离开他们的土地。甚至出现了社区居民经营着那些已转为油棕种植园的土地,最终却陷入债务之中的恶性循环。
  印度尼西亚的大型棕榈油供应商大部分都是既拥有油棕种植园又是棕榈油国际贸易公司。这样的公司所供应的棕榈油不仅会直接来自自营的种植园,而且还从第三方大量购进棕榈油进行贸易。这样的操作方式使得供应链变得复杂,从而掩盖了这些供应商绝大部分依靠砍伐森林和清除泥炭地以获取棕榈油的本质。
  金光集团就是这样一个公司。该集团2007年棕榈油产量为160万吨,占印度尼西亚棕榈油总产量的10%。该集团通过设在印度尼西亚的PT&SMART油棕种植园公司运作其棕榈油业务。公司涉及的棕榈油产品除了毛棕榈油之外,还有用于食品加工和工业行业的经提炼的各种棕榈油产品。2007年上半年,金光集团总共出口棕榈油产品约40万吨,其中出口到印度和中国的几乎占到一半,8.5万吨棕榈油产品出口到意大利、荷兰、德国、西班牙及英国等国家。
  2008年,金光集团称自己在整个油棕种植地区居首位,是&印尼第一大油棕种植园公司&,&拥有36万公顷种植园,其中21.3万公顷分布在苏门答腊岛,13.5万公顷在卡里曼丹,其余1.2万公顷在印尼巴布亚省。
  金光集团不仅自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新种植园储备用地&,而且还公开宣称计划在茂密森林覆盖的巴布亚省和卡里曼丹地区扩张130万公顷。
  据绿色和平掌握的内部材料,金光集团计划在巴布亚省的热带雨林地区开发280万公顷油棕种植园区。由于印度尼西亚法律规定不允许任何公司在巴布亚省占用超过20万公顷的森林,金光集团将大片的森林分割成几个种植园。
  棕榈油被全球众多跨国公司广泛用于生产食品和日化产品。包括联合利华、雀巢、宝洁等众多跨国公司的产品中都大量使用了棕榈油。
  绿色和平的调查称,联合利华占全球棕榈油消费份额达到3%,与此同时,雀巢与卡夫占0.5%,宝洁至少占1%。
  作为全球最大的食品饮料公司之一和全球第二大的洗涤用品、洁肤产品和护发产品生产商,联合利华每年使用的棕榈油用量高达130万吨。
  联合利华是全球棕榈油最大的购买者之一,其知名品牌如多芬、家乐、和路雪的梦龙、旁氏、力士都使用棕榈油作为原料。
  2005年,印度尼西亚生产的每20公升棕榈油中,其中就有一公升被联合利华购买;而联合利华每年使用的棕榈油中,其中约有一半来自印度尼西亚。
  联合利华的产品几乎遍布全球每个国家,品牌众多。根据绿色和平在2008年4月的调查,联合利华的众多棕榈油供应商都直接涉及到破坏泥炭沼泽和危及红猩猩栖息地的行为。
  联合利华承认,它所采购的棕榈油中有20%不知道来源,对于80%的那部分,联合利华虽然知道供应商,但仍不一定清楚具体的棕榈油种植园。
  在联合利华的棕榈油供应商中,大部分都是既拥有棕榈油种植园又是棕榈油国际贸易公司。这样的公司所供应的棕榈油不仅会直接来自自营的种植园,而且还从第三方大量购进棕榈油进行贸易。这样的操作方式使得供应链变得复杂,从而掩盖了这些供应商绝大部分依靠砍伐森林和清除泥炭地以获取棕榈油的本质。
  根据绿色和平的调查和初步估算,每年联合利华因为使用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接近2400万吨,这个数字已经接近联合利华整个供应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半。
  根据有关碳交易机构的研究,2008年-2012年间国际二氧化碳交易的平均价格将达到每吨30欧元。如果联合利华切实执行其减排责任,中和它在供应链上的碳排放量,那么将意味着每年需要花费7.14亿欧元&&这相当于联合利华2007年利润的接近14%。
  所以,对于联合利华来说,将涉及森林及泥炭地毁坏的棕榈油供应商清除出供应链,符合联合利华的长远利益,也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联合利华是可持续发展棕榈油圆桌会议(RSPO)主席。该机构成立于2002年,是由一些企业与非政府组织通过自愿协议组成的行业协会。到2007年10月,该协会已有近200个会员公司。其会员公司中,国际食品巨头公司包括联合利华、雀巢和卡夫,日化公司包括宝洁等。RSPO会员的棕榈油产量和消费量占全球棕榈油总量的40%。
  RSPO的初衷是制定全球通用的棕榈油生产可持续发展标准,以便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RSPO要求其会员报告各自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达标进展情况,但该组织在阻止棕榈油行业不断深入热带雨林和泥炭地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影响力却微乎其微。
  目前RSPO所制定的方案中,并未禁止棕榈油生产商涉及森林林地转换的经营方式,也未评估或限制其会员公司种植棕榈油所引起的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再者,RSPO目前还没有有效体系来区分符合可持续发展标准的棕榈油和来自森林毁坏的棕榈油产品。
  联合利华等众多棕榈油使用公司却一直不断地从包括金光集团在内的破坏泥炭地或大面积转换森林种植油棕以获取棕榈油的RSPO会员公司采购棕榈油,众多油棕种植和加工企业还在使用可持续发展棕榈油圆桌会议的会员资格作为掩盖自己破坏森林和泥炭地行径的借口。从2002年RSPO成立至今,市场上一直没有来自&可持续经营&的棕榈油。
&& 日是个星期天,北京某中学初二学生于欣欣突然心血来潮,把她初一的课本全部卖给了楼下收废品的小王师傅。
  那些书加在一起总共6.4公斤,因为是熟人,小王师傅爽快地给出了高价&&每公斤1.1元。转眼间,伴随于欣欣度过难忘的初一时光、价值一百多元的课本转换了身份成为废纸,从价值上,则变成了于欣欣手里的两份冰激凌。
  这个植树节,于欣欣没有去植树&&当然,她也没有去砍树,但是,用有些专家的眼光看,于欣欣无异于在砍树,甚至在浪费水和煤:
  2006年,中国在校学生共有2.2亿人,以每个学生一年两学期平均使用10册课本计算,一年就要用课本20亿册以上。按每人每学期课本平均重1500克计算,如果课本连续使用5年,可节约528万吨文化纸,生产这些纸要耗费300万亩木材、52800万吨纯净水和633.5万吨煤。
  也就是在那年植树节前夕,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连宁,向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题为《积极推行中小学教材循环使用》的建议。
  事实上,上面关于纸和木材的换算未必准确。用李连宁的话说,中国造纸工业主要是以麦草等草类纤维为生产原料。而教材用纸又多为草浆纸。
  但这并不妨碍造纸耗水耗能的事实。国际上每吨化学木浆生产耗水30吨,每吨纸耗水10吨,而我国草浆造纸,每吨化学草浆生产耗水在200吨以上,每吨草浆造纸耗水也高达60吨。同时,我国造纸工业整体装备比较落后,能源消耗高。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折标煤1.3吨。国外则为1吨,高出国外30%。
  与此同时,还要消耗外汇:2004年,我国造纸产品进口量约2600万吨,同比增长18%,其中商品木浆732万吨,废纸1230万吨,纸及纸板614万吨,纸制品16万吨,用汇近100亿美元。
  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就是造纸工业一向是中国重要的环境污染源。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造纸工业排放废水32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8%左右;当年COD(化学耗氧量)排放153万吨,占全国工业COD排放总量的30%。草浆生产碱回收技术不成熟,部分企业甚至没有采用污染治理措施,造成草浆生产COD排放量占造纸工业排放总量的60%左右,是主要的污染源。
  毕竟李连宁曾经长期在教育部工作并任职至部长助理,他的视角没有仅仅停留在环保上。
  在他眼里,推行教材循环使用,对学生家长、教育部门以及全社会都是个实实在在的节约开支、增加效益之举。
  教育部的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77亿人,其中小学生1.1246亿,初中生6475万。学生家长每年交纳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费,小学为70-100元、初中为140-200元不等。据悉,目前小学和初中的书费在所交费用中所占比例分别约为55%和70%,书费已成为学生上学的最大一笔支出。
  这笔钱对广大农民,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份沉重的负担。按李连宁计算,实行教材的循环使用,一年可以为农民节省书费96亿元。&这对落实中央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的政策又是一个重大的举措。&
  李连宁说,推行教材循环使用,还有利于提高国家教育经费的效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我国将继续实行对贫困学生免杂费、免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从2004年秋季起,中央财政把免费教科书发放范围扩大到中西部地区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3000多万名中小学生。
  李连宁算了个账:如按小学生一人一年70元、初中生一人一年140元计算,一年所需共约28亿元。如果实行教材循环使用,按使用三年计,28亿元可以取得84亿的效益,提高使用效益约3倍。即使每年教材毁损四分之一,每年也只需补充更新这部分教材,就可满足需求了。
  &同样一笔钱,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大大提高教育经费的效益,何乐而不为?&李连宁说。
  此外,现行教材量大面广,环节复杂,涉及教材的编写、审定、推荐、选定、出版、印刷、发行、运输等环节。特别是为保证课前到书,有关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运力,给目前本来就十分紧张的交通运输增添了很大的压力。如果实行教材循环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发行成本,缓解交通运输的压力。
  而且,中小学教材价格不断上涨,导致了许多中间环节利润的增长,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学成本,也为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实行教材循环使用,减少教材发行的周期和环节,将会大大减少教材发行过程滋生腐败的机会。
  李连宁认为,实行教材循环使用,也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爱护公物的社会道德素养。
  据李连宁介绍,在发达国家,教材循环使用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形成制度,一本教材平均使用寿命5年以上。
  在美国,学校的课本是随着课桌椅一起编号使用的,不属于学生个人。美国中小学的学生手册里,都有关于保护课本的条款。每个学生要对自己借用的课本负责,使用期间要爱护。一些州还规定,学生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才能借课本,如果课本在学生归还时没有损坏,学生可以拿回保证金。当然,这里中小学课本都是硬皮精装彩印,纸张结实。如果学生上课要记笔记,老师会发白纸或练习本。
  澳大利亚新入学的学生拿着老师列的书目和自己的借书卡,到学校图书馆借阅课本,学期末归还。如果循环使用的课本进行修订的话,教师就将变化的内容以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或者保存到校园的网站上供学生下载。如果学生觉得课本的某部分内容好,可以复印长期保存。
  在英国,每学年初,校方通知各年级以班为单位回收旧课本。学校鼓励学生保护好课本和课外读物,以便将来回收利用。对课本保护较好的学生,校方会给予一定的奖励。颇具影响力的英国广播公司2003年曾推出一项名为&课本回归&的比赛,有550多所学校参加,优胜者可为其所在的学校赢得价值数万英镑的图书。
  德国的一些学校通过在校内设立图书室和不定期举行旧书交易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将自己不用的各种课本与他人交换,各取所需。教师会指导学生在课后尽量使用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免费公用资源。
  在中国,教材循环使用问题已成为热门话题。
  2005年初,上海市闸北区青云中学的初三年级一日本籍学生阿部由佳向市少代会提出倡议:将旧课本收集起来,给下届学生继续使用。由此,引起中国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阿部由佳的想法和上海市政协委员、静安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扬不谋而合,在当年上海&两会&期间,张扬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上海所有中小学推广旧课本循环使用制度。
  2005年,山东省青州市在初中、小学推行课本循环使用。据说,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全市一学期就少订课本32万册,节约资金150多万元。
  根据同年4月山东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指导意见》,2005年下半年,该省每个市都至少选取一个县市作试点,实行教科书循环使用。在此基础上,2007年在山东全面推开,争取多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
  另据《华西都市报》报道,日上午,四川省德阳市政府召开教育工作会,会议提出,2008年,德阳市将全面建立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一本教科书将供三四个人轮流使用。  
  但事实上,已经实行教材循环使用的学校,实施效果并不如想象的那样明显。
  有个署名为&燕农&的网友曾在网上发表文章称,推行教材循环使用,首先受到重创的是教材的印刷和出版部门。2001年至2004年,全国教材和教辅类书籍的销售利润,为出版行业平均利润的520%;其次是教材发行部门。论发行量,统一的中小学教材可能是最&畅销&的书,且发行折扣率高得惊人(2001年时在30%左右),这么一大块肥肉怎么舍得?再次是教育局或学校,发行部门对教育局或者学校的教材折扣就像一个公开的秘密,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副秘书长张路雄在一份研究中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总额在300亿元左右,即便有一半的书循环使用,出版社和发行部门也将减少150亿元的经营额,甚至影响其生存。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朱明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将问题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教材变动频繁,教学大纲一般两三年变一次,有的科目甚至一年一变,今年的教材明年不能用,根本谈不上循环使用;另外,目前实行&一纲多本&,一个教学大纲在全国有好几个不同版本的教材,这个地方的教材那个地方不能用,也不利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教材循环使用;从教材管理上,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前提是学校免费提供,国内学生都是自己买书,学校不能硬性规定课本回收,没有教材学校就无法推广循环使用;还有,循环使用要求课本结实,保证能用上几年,但目前出于减负的考虑,多使用简本教材,一个学生用完下一个学生基本就不能用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教材分社社长吕建生认为,把教科书循环使用难的原因归结为出版社是一种误解。吕建生同时表示,教科书循环利用既节约材料,又节约教育成本,是教科书使用的发展趋势,出版社也不能左右。
  综合各方看法,影响教材循环使用的因素还有:政府部门对推行教材循环使用认识不足、意识不强、决心不大。加之在推行过程中确有一定困难,存有畏难情绪;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依赖教科书,习惯于在书上划段落、圈重点、做记号,令书本无法重复使用;部分学生和家长在观念上不能接受教科书的循环使用。一些学生和家长希望留下教材作为纪念,有些家长认为用旧书丢脸,也有些家长觉得旧书可能带有病菌,不卫生。  
  但这些似乎并不影响大势。调查显示,2007年时,山东青州市97%的中小学贫困学生和家长愿意使用免费提供的旧教科书。厦门同安区农村作了一个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8%的小学生和96%的初中生都愿意使用免费提供的旧教科书。
  对于如何推进教材循环使用工作,李连宁提出了自己具体建议:
  制订分阶段、分地区、有步骤推进教材循环使用的规划和方案。首先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并逐步推向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学校。可以将对中西部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的项目与推行中小学教材循环使用有机结合起来。愿意推行义务教育教材循环使用的地区应当予以鼓励,优先安排。先从小学三年级各科教材和初中的非中考科目教材抓起。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心理特点,教材的毁损率较高,小学一二年级可以暂不实行教材的循环使用,对中考的科目,为便于学生复习,也可以暂不实行教材的循环使用。
  建立中小学教材的循环使用的各项制度。比如循环使用教材的选择制度、借用制度、损坏赔偿制度、使用教材的评价表扬制度等。不过,教材的循环使用应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不搞强迫。同时,选择循环使用教材的可以实行免费,选择自用教材的应当交费。
  完善中小学教材的循环使用的有关措施。要稳妥地确定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年限,兼顾循环使用本身的意义与出版业的实际利益,可以考虑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对教材的编写要加以改进,附在课文之后的作业和练习,不直接在课本上完成,而是另纸完成。还要保持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相对稳定。
  加大推行教材循环使用的宣传。要把教科书循环使用作为宣传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行动,在中小学和全社会广泛宣传教科书循环使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争取社会对教科书的循环使用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克雄博士,在北京黯然神伤地说,我们很可能已经和白D豚永别了。
&&&&王克雄的说法,基于日到12月13日的一次以失败告终的国际搜寻白D豚行动。如果不再有新的发现,王克雄参与组织的这次搜寻活动,便成了人类永别&长江女神&白D豚的祭祀仪式。
&&&&但王克雄更愿意说,现在白D豚数量&少于100头&。有人追问,&少于100头&算不算一个数量?如果算,有没有&少于50头&之类的说法?王克雄不作正面回答,只是说,有理由相信,仍有零星的白D豚个体生活在长江中,但数量极少,其种群面临灭绝。
&&&&看似前后矛盾的表达,王克雄想说的是,白D豚或许还有&&至少没有证据证明它已经灭绝,但人类要想捕获,甚至看到、观测到白D豚,已几乎不可能!
&&&&然而,当天晚餐时,精通电子信息技术的环保人士张峻峰的一番话,让王克雄又看到了一丝希望。
&&&&&换一种观测方法,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张峻峰说。
&&&&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组织的此次国际考察,被业内认为是规模最大、专家力量最强、技术手段最先进的考察活动。
&&&&考察队员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瑞士白D豚组织、瑞士水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日本国水产署、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西南渔业中心、美国哈伯斯研究所、英国伦敦动物学会以及德国有关专家。
&&&&这些专家的水平都是国际一流的,比如美国人罗博特&皮特曼博士,曾经在野外观察到过70多种鲸豚类动物,而到目前为止全球总共认定的鲸类动物也只有80多种。
&&&&整个活动耗资100万元(主要来自瑞士方面),考察范围为历史上曾经有过长江豚类分布的宜昌至上海段长江中下游干流水域以及鄱阳湖部分湖区,考察总距离约为3400公里(往返距离)。
&&&&考察采用目前广泛应用于海洋鲸类动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截线抽样法,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成熟、最科学的鲸类种群数量调查方法。这也是世界上首次使用改进的截线抽样法考察特殊的长江淡水系统,操作规则与数据分析方法都可以成为将来淡水豚类考察的范例。
&&&&在考察中,两艘考察船,严格按照要求的路线和运行模式航行,隔天交替。观察平台上有四名观察员轮班用望远镜观察,船尾还有经验丰富的观察员用25倍的&大眼睛&进行独立观察。
&&&&考察全程有GPS自动记录航迹线,每天专人负责数据输入与GPS数据下载,并做好数据备份。
&&&&除目视观察外,还有更先进的声学侦测。采用两个系统,一个系统监测白D豚的低频哨叫声。同步侦听并且通过声谱图等判断是否为白&豚,侦测距离在正常航速下(15公里/小时)为300米;另一个系统是监测白D豚和江豚的高频&滴答声&。并且可以通过相关计算得到动物个体数量以及动物与考察船的距离等。
&&&&正因为考察水平被认为是顶级的,所以没有发现白&豚的结果更令人沮丧。以至于有些外国专家在机场告别时都流了泪。
&&&&不过,王克雄说,不能就此武断地宣布白&豚已经灭绝,原因在于:考察设计虽然严密,但该方法终归属于&抽样&,有遗漏的可能;夜晚考察船停航,不能考察,白D豚可能夜间从待考察江段游走;有为数众多的汊道未予考察。
&&&&另据王克雄说,此次考察所推崇的日本科学家带来的声学探测技术,在应用中工作性能不是很稳定,发挥的作用有限。
&&&&而张峻峰则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他说,此次国际考察,无论设备仪器多么先进、线路设计及抽样方法多么合理,无论专家水平多么高,归根到底,都是在一条长线上做移动的点状考察,既没有效率,也极容易造成遗漏。
&&&&据了解,此次考察的声学侦测技术大致工作原理是:将声音接收装置随船放在水下,显示终端在船上,与接收装置有线连接。这样,声音信号记录随船移动,是主动的点状搜寻,船到哪里就侦测到哪里,船停则侦测停。既无法进行全流域监测,也难以实现全天候实时跟踪。
&&&&&必须用系统理论取代这种点状理论。&张峻峰说,&可以将现代通讯手段用于豚类观测。&
&&&&张峻峰的设想是:将水下被动声纳观测系统固定放在最可能出现豚类的水域&守株待兔&,附近水域所有声纳信号都将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实时地传送到办公室电脑中。可以截取一些最有观测价值的江段,放上数个声音接收装置,覆盖全范围进行监测。如果豚类回游,则可以在其必经之路观测;如果豚类在相对固定区域,则可以进行区域覆盖林监测。
&&&&接下来,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给每个生物设置&声音指纹&,记录、定位、跟踪监测到的每一个水生生物。&这就不仅是搜寻,而是监测。&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更有效地发现水生生物,还可以对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行长期和固定的监测、记录,给其他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张峻峰粗略地算了一个账,如果将此次考察的花费100万元用于水下被动声纳观测系统布点,大约可以覆盖10到20公里的江段。
&&&&&还可以留些盲区,扩大范围。无论如何,应当比点状考察更加经济有效。&
&&&&听到张峻峰的理论,王克雄的眼睛一亮。
&&&&也许换一种方法,人类真能推迟与白D豚永别的时间。
&&&&按国际惯例,确定一个物种灭绝有两个标准:一是确定该物种最后一个个体死亡;二是在该物种的生命周期内(比如白D豚平均寿命约为50年),没有确认见到过该物种。
&&&&不过,专家们相信,新方法改变不了白D豚数量已经极其稀少的事实。用外国专家的话说,白D豚已经属于&功能性灭绝&状态。
&&&&也许已经该进入&后白D豚时代&了。即使永别仪式被提前,本质上也没什么大错。
&&&&据中科院水生所研究,近20多年间,白D豚数量变化大约是:1980年代早期约有400头;1980年代中期约有300头;1990年代早期约有200头;现在,&少于100头&&&
&&&&地球上每天都有物种灭绝。那么,2500万年前从海里迁徙到长江生活,并成为一个独立物种的白D豚的灭绝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一个公认说法是,如果白D豚灭绝,这将是历史上第一个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的鲸豚类物种。
&&&&&作为在食物链最高端的大型哺乳动物,白D豚灭绝的意义肯定与普通物种不一样。&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博士说,&它们能生存这么久却在短时间内走向灭亡,说明长江的水环境近年来迅速恶化。恶化的原因有我们知道的,也有目前还不知道的。如果知道,可以通过人为手段去改善;如果不知道,那么人类就危险了!&
&&&&王克雄说,作为2500万年前由海入江的物种,白D豚身上记录着地球远古时代环境变化的许多重要信息,像一个活化石,又像一本活的历史书,具有十分重要的资料与科研意义。现在这本书没有了,意味着那段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对人类永远成为一个谜,形成认识的历史断层。
&&&&再就是,作为长江食物链中顶级捕食者,白D豚的灭绝,必将对其食物链下端的物种产生影响。&至于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现在还不清楚。也许后果是灾难性的。&王克雄说。
&&&&还有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对白D豚的了解与研究非常粗浅和有限,如果白D豚现在就灭绝,它们很多特殊功能、身体结构、生存方式等等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启发或帮助的东西,人类就永远弄不清楚了。
&&&&据介绍,美国等发达国家对豚类研究已经远远领先于中国。比如,美国海军部门投入大量资金,从仿生学角度研究豚类的声纳系统、水下探测目标的功能,或训练豚类为人类服务等,取得了不少成果。
&&&&专家们相信,白D豚灭绝原因带来的遗憾,要远远大于其灭绝本身带给人类的遗憾。&灭绝也许是早晚的事情,但白D豚不该消灭在人类手上。&
&&&&曾在农业部工作、现在山东大学海洋学院任教的王亚民博士总结说,栖息地被人为破坏、人类活动误伤以及环境污染,是造成白D豚悲惨命运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份由水生所提交给农业部的关于此次国际考察的报告说,人类对长江的开发和利用毫无节制,长江环境的改变已经超出了长江豚类所能耐受的范围。主要表现在:
&&&&采用非法渔具(如电打鱼、滚钩等)酷捕滥捞。一方面这些手段直接对豚类造成误伤;同时,由于白D豚以鱼为食,鱼类被过度捕捞,也导致白D豚食物匮乏,威胁其生存;
&&&&疯狂采砂。比如在鄱阳湖,据考察队统计,从湖口县至星子县约45公里,沿途有1600多艘大型采砂船。简单说,采砂行为是摧毁了白D豚的家;
&&&&发达的航运。根据王克雄在考察中的统计,从宜昌到上海的单程考察就记录到19830艘交通船和1157只捕鱼船,平均每公里约有12艘船只。如果将这些船只首尾相连,且按交通船长度50米、渔船长度10米计算,总长度将达1003公里,而考察江段总长度才1668公里。船只活动,一方面螺旋桨运动可能伤害白D豚;另一方面,也加剧水体污染;还有,发动机噪声对白D豚声纳系统构成严重干扰,因为白D豚视力差不多为零,几乎完全靠声纳系统行动、捕食、联络和躲避障碍物。
&&&&&三废&排放,造成水体污染。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不言而喻。
&&&&水利工程建设。王克雄举例说,目前,鄱阳湖与长江相接处建了两座大桥,影响了动物在江湖间的迁移。迁移是豚类等水生动物特定的生活需要,有利于种群的健康、繁衍、发展。根据王克雄他们观测,两座桥建成后,动物(比如江豚)再也不敢游过桥界,无法在江湖之间迁移。
&&&&&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江豚也将面临着与白D豚同样的命运。&王克雄说。
&&&&江豚是生活在长江里的又一豚类生物,但在生物学上,因为尚未与海里的相同物种完成生殖隔离,所以不属于一个单独物种。
&&&&作为长江仅有的两种豚类生物之一,江豚也是此次国际考察对象。
&&&&考察结果也令人沮丧:经初步估计,整个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200头-1400头,相当于1991年的一半。
&&&&按照这样的下降速度,长江江豚极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成为第二个白D豚。
&&&&1988年,白D豚被中国政府列为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已进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所列的&极危&级,属于保护级别最高的动物。
&&&&早在197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就成立了白D豚研究组,1992年成立了白&D豚研究室,2001年,又成立了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
&&&&1992年,水生所建成白D豚馆。同年,长江洪湖新螺江段保护区和天鹅洲保护区成立,引入江豚到保护区。1993年铜陵养护场正式建成。1996年,农业部召开白D豚江豚保护研讨会会后建立了5个保护站。目前已经建成的其他省级保护区有:镇江保护区、鄱阳湖江豚保护区、洞庭湖江豚保护区。
&&&&人工饲养方面也有成功经验:1980年到2002年,水生所成功饲养了白D豚&淇淇&近23年;1996年至今,江豚也被成功饲养了10多年。2005年,第一头长江江豚在人工环境中繁殖成功。
&&&&但这一系列措施却没能挽救白D豚的命运,也没能阻止江豚种群数日益大幅度减少,原因何在呢?
&&&&王克雄说,目前,我国对长江水资源的管理依然是&分部门&、&分级&管理,在流域层面上对长江资源和环境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使生态结构和功能上浑然一体的长江被不同部门和行政区域分割管制。
&&&&同时,豚类保护和相关科研活动的资金不足。中科院水生所作为我国长江豚类研究和保护的主要科研单位,研究经费非常有限,而且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创新基金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组织的援助,这些资金一般仅限于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远远不能满足整个长江豚类研究和保护工作的需要。
&&&&其他原因还有:保护区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人员结构不合理、保护设施不健全、执法力度弱、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偏低;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不够;广大群众的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落后。
&&&&为此,水生所有关专家提出几条对策建议:
&&&&希望通过农业部的呼吁和推动,加强对长江流域的综合管理,成立专门的长江管理委员会(或办公室),从流域层面统筹考虑长江经济、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问题,制定长江保护法,对长江流域的航运交通、渔业捕捞、资源保护、水利工程、公安执法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执法,从根本上解决部门利益冲突。
&&&&在实现这一目标前,农业部应当作为长江流域管理的主导单位,自上而下提倡部门间的合作,加强部门间的协作沟通,以《&中国水生生物养护行动纲要》&为总纲,寻求其他行业部门对长江豚类及其它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同时,要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和宣传,利用国际机构和组织的技术和资金,提高中国长江豚类保护及研究的能力。
&&&&在其他融资渠道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农业部作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的主要职能部门,需要加大经费投入。用于加强保护区网络建设和保护区能力建设;加强对重点江段和水域的长期监测;建立更多的半自然迁地保护群体和人工繁养群体,完善多元化保护体系;加大对相关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
&&&&在保护区能力建设方面,建议以农业部或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为中心,利用现有保护区、保护站和长江中下游渔政管理系统的条件,建立并完善长江豚类监测、救护和保护网络,增强各保护区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和学习;将国家级保护区管理队伍纳入国家公务员管理体系;依据《自然保护区条例》或即将颁布的《自然保护区法》,制定量化指标,完善保护区能力建设和管护效能的量化评估体系,加强监管;尽快将镇江、鄱阳湖、洞庭湖等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目前国家和地方的白D豚保护区全部更名为长江豚类保护区;立即推动将长江江豚提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工作;加强保护区干部和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学习,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增强依法执法能力。
&&&&明确指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作为长江豚类保护工作的技术支撑单位,建立完善对长江豚类监测、救护的标准化作业体系,实现各保护区监测、救护、记录、报告等工作的一致性和通用性;为各保护区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保护区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帮助保护区开展相关的科研活动。
&&&&与公安部门联合,依法对长江渔业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坚决取缔保护区水域内的非法渔业活动;与交通航运和海事部门联合,尽快促成《航道法》和《水运法》出台,依据现有法规,规范长江航运业的发展;与环境部门联合,依法严格控制直至取缔在长江和主要湖区的采砂活动,遏制污水排放。
&&&&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方面,建议根据不同的利益群体,建立沿岸群众信息档案,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相应宣传教育策略,有计划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中小学生了解长江豚类与长江环境以及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长江豚类保护的重要意义;使沿江农民了解化肥农药的使用对长江环境、长江水生生物以及人类生存造成的影响;让渔民认识到对长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让沿江重点污染企业全面了解工业污染对长江环境、长江生物资源和沿江群众生活造成的危害,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对污染物的控制排放是恩泽子孙的功德和义举。
&&&&2005年6月2日,第二届中国跨越式发展国际环境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
&&&&大会邀请北京奥组委有关官员,作了题为&绿色北京,绿色奥运&的演讲。演讲也涉及到了&人文奥运&的内容。
&&&&接下来的一小段自由问答和讨论时间,时年63岁、瘦瘦小小的吴天玉第一个站起来提问:&在&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概念中,包不包括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的内容?政府部门如何看待目前中国存在的动物福利方面的问题?&
&&&&在场的人听得出来,吴天玉提问时比较激动,语速很快。另一方面,奥组委官员大概也没想到会有人提这个问题,甚至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为此,吴天玉不得不将她的问题重复了两遍。
&&&&结果,吴天玉和其他关心这个问题的现场听众没有得到令他们满意的答案。奥组委官员说,&实在抱歉,这个话题我不太熟悉,而且,与今天会议讨论的主题关系不大!&
&&&&吴天玉孤独地坐下了。在会议休息期间,有很多人主动跑过去和她交换了名片。这种显而易见的对她表达敬意的方式,让吴天玉感到安慰。
&&&&就在这件事发生20天前的5月12日,吴天玉针对动物福利问题,写了一篇题为《给动物&福利&立法是&太超前了&还是&太落后&了?》的文章。
&&&&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之前一场有关《北京市动物卫生条例(征求意见稿)》的讨论。这个条例是在中国的法律条文里第一次对动物福利做出专门规定,并对动物的生活、运输、医疗、屠宰四方面福利做出详细规定,比如不得虐待、伤害或遗弃动物;运输动物时要避免动物遭受惊吓、痛苦或伤害;动物被宰杀时要用人道方式进行,且不得让其它动物看到;等等。
  《条例》还禁止以赌博、娱乐为目的的动物搏斗。对动物注水和泔水饲喂、高中以下学校进行使动物受伤或死亡的教学实验等,也作了具体规定。
&&&&看到《条例》在北京法制办网站上挂出并征求意见时,吴天玉感到&欢欣鼓舞&,她立即和一些环保人士互相传递信息,准备积极参与《条例》讨论。
&&&&吴天玉高兴得有点早了:几天后,《条例》被悄然从网上撤了下来。吴天玉后来知道,这一法规在提交给立法专家、人大代表征求意见时,被否决了。
&&&&否决者提出的理由是:给动物福利立法的想法虽然很好,但就中国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现状来说,这项立法显得太超前了,&很容易出现违法现象&。根据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计划,至少接下来的5年内不会为动物福利立法。&&&&
&&&&对于1987年就开始从事为动物争取福利工作的吴天玉来说,2005年的这件事让她经历了大喜大悲的巨大情感波动。吴天玉感慨地说,&为这件事,我们已经努力了18年。这次《条例》被否,可以说是最令人遗憾的事情!&
&&&&吴天玉不同意所谓立法&为时过早&的说法。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动物福利的立法,是1822年英国颁布的《反对虐待以及不恰当对待牛的行为法案》。到现在为止,动物福利制度已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和普及。英国现行的动物保护法是1911年通过的;1980年代以来,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先后进行了动物福利方面的立法;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则中也写入了动物福利条款。
&&&&&即使现在我们通过这项法规,比起英国也已经落后了182年。怎么能说&为时尚早&呢?&吴天玉说,&在中国,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已经广泛深入人心。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北京理应全面与国际接轨,顺应时代潮流,尊重民意。更何况,北京要举办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和&人文奥运&精神。如果动物福利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还谈什么人文精神?&
&&&&在禽流感疫情引起人们强烈关注和普遍不安的2005年,就禽流感和动物福利关系问题,笔者曾经和吴天玉聊过一次。
&&&&那天,吴天玉对笔者说,中国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远远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没有出台动物福利法。吴天玉把中国的动物面临的饲养待遇概括为:肮脏的生存环境、恶劣的卫生条件、不人道的喂养方式、疾病得不到正确和及时医治等。&
&&&&&因此每年给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元以上,加上间接经济损失,总共超过1000亿元。真要是禽流感大面积在人群中爆发流行,那么,损失就难以估算了。&吴天玉说。
&&&&据吴天玉提供的数字,中国是世界养殖大国,猪、禽、野生动物的饲养量都居世界首位。2004年统计,中国猪肉产量占全球的48.7%;貂皮年产量600万张,占全球12%;狐狸皮年产量200万张,占全球35%。野生动物养殖已经成为年产值达200亿元人民币的产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3%。
&&&&吴天玉肯定,动物疫情爆发流行、人畜及人禽共患病,都与动物饲养环境恶劣有密切关系。&目前动物享受到的免疫和医疗条件太差,比如对同一疫病同时使用多种疫苗,致使病原在免疫压力下发生遗传、变异和进化,疫苗预防效果差,造成重大传染病,甚至人畜共患病,难以控制。&&&&
&&&&&疫情真的来了,人们想到的首先是扑杀禽畜。作为一种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的手段,这个措施可以理解。但更多工作应当做在前面,被扑杀的动物也是无辜的生命。&基于更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吴天玉说,&动物和人一样都是由自然创造的,因此也应该同样享有自然所赋予的基本权利。事实上,动物远比人类先在地球上存在,相对动物而言,人类是入侵者,仗着自己进化稍快的幸运,而霸占了动物的家园。&&&&&
&&&&有关社会学专家和法律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于动物福利立法问题也有过不少倡议:
&&&&在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尊重动物权益、保护动物福利具有现实意义。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看,和谐社会的要义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所谓协调,就是要遵循自然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
&&&&在全球化背景下,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问题也已经是全球问题。动物,尤其是珍稀动物,并非单属某一国所有,而是全世界所有。爱护动物、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球的一致呼声,各国理应携手合作,为全球的人类与非人类居民创建一个安定、舒适、和谐的生存环境。
&&&&中国已经参加了多部与动物保护相关的国际公约。这些公约一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批准即取得在我国国内适用的效力,不需立法机关将其转化为国内法,且效力高于国内法。
&&&&目前,中国国内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条文仅散见于宪法各部分,没有形成完整印象;民法中涉及动物的条文几乎没有;有关动物保护的国际公约透明度不高且可操作性不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迫切需要出台一部专门的《动物福利法》。
&&&&和那些&动口不动手&的专家相比,吴天玉更要务实一些,自然也付出更多。
&&&&吴天玉当时的身份是北京市海淀林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动物救助分会会长。这个机构名头显得很不起眼,也不容易记忆。
&&&&这个机构是1999年初正式成立的。在这以前,吴天玉已经为动物福利做了12年工作。1987年,吴天玉是当时国家计委能源所的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当她看到部分北京市民捕鸟食用,禁养狗执法队在大街小巷捕杀家犬,野生珍稀动物及皮毛被拿来交易,野生动物和珍稀动物被食用,伴侣动物主人随便遗弃伴侣动物等等现象时,她决定放弃机关生活,转而从事动物福利工作。
&&&&1988年,吴天玉集聚起一批有志于动物保护的各界人士,成立动物救助筹备委员会,确立了组织目标和理念。
&&&&从那以后,吴天玉依托自己的机构,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动物福利的相关事情中:提出各种相关立法建议,游说政府官员及人大代表,以多种方式进行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宣传,建立动物庇护所、诊所&&
&&&&吴天玉已经说不清自己究竟救助了多少动物,打了多少电话,印了多少宣传品,磨了多少嘴皮子。记者见到吴天玉2002年的工作总结中有一段话说,&呼吁爱护动物的人们给政府投信、打电话1万多人次,保护了北京20万只狗的生命;救助野生鸟215只&&&;2003年工作总结中说,&&&每年医治3000多只猫狗,为2165只猫做了绝育,为1328只狗、488只猫安置了幸福的家&&&
&&&&吴天玉也说不清,为了做这件事情究竟花了多少她个人的钱。
&&&&据吴天玉说,在1980年代末从事动物福利工作之初,她个人已经积攒了将近200万元现金。&一方面是我家庭比较富裕,母亲给了我不少钱;另一方面,我凭自己的能力给几家外国公司做顾问,挣了一些钱。&
&&&&除了通过各种渠道筹集来的钱,协会就是在花吴天玉个人的钱。18年来,吴天玉的200万元已经花得精光。在这期间,吴天玉还办过一个研究所,研究开发新建筑材料,挣了些钱,也都垫到协会里了。
&&&&与此同时,吴天玉个人的物质生活却过得像个苦行僧。现在她惟一的财产就是国家计委分给她的一小套旧房子。而且,这套房子事实上已经成了协会的仓库。如果不到里边亲自看看,谁也想象不出来那房子及里面的陈设是怎样的破旧、简陋、拥挤和零乱。最近,房子里刚来了新主人&&两条被吴天玉收容的流浪狗。在堆积如山的资料、杂物里,随处可见狗的大小便。
&&&&&实在不好意思,我这里真不像个家。你可能不相信,我这个人以前有洁癖,连自己的床都不让任何人坐的。&吴天玉说。
&&&&除了极少的应酬,吴天玉平时在家最通常吃的饭是:将乱七八糟的菜放进水里煮一下,然后放点面条,再搁点香油、盐和酱油就得了。
&&&&&这些年,我个人什么也没添置过。我有过不少钱,可是真的不知道怎么给自己花钱。&吴天玉说,&这一点上,我很像我妈妈。我妈妈是范仲淹的后代,可能有点上祖遗风。&
正在读取...
陈宏伟 的近期作品[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最新资讯
来如所来,住无所住;互摄互入,一即一切;心中无碍,足下生莲。
商学院推荐课程
陈宏伟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益性标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