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茫茫兮孑可敬,摩诃萨迦叶阿难陀翻译

佛陀及其十大弟子
當我們到每一寺院參訪時,進入巍峨大雄寶殿,迎面就會看到正中有一尊結跏趺坐、表情安
詳的佛像雕塑。兩手姿態或左手橫置左足上,作「定印」(印,象徵特定含義的手式),右
手直伸下垂,作「觸地印」;或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形,作「說法印」。它
就是佛教徒奉為教祖的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的塑像。相傳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喜瑪拉雅山
腳下,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特附近,有一個名叫拘薩羅屬國的迦毗羅王國。
這個國家是釋迦族居住的地方,他們是古印度時期著名王族懿師摩王(義鳩王,漢譯「甘蔗
王」)的後裔。當時的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淨飯王」,妻子摩訶摩耶長得像天仙一樣美
麗,性情溫和賢淑。按當時的風俗,婦女懷孕以後必須回娘家生育,摩耶夫人臨產前回娘家
途中在藍毗尼花園(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羅美德寺院處)生下了太子悉達多(漢譯「成
就者」)。因為釋迦族姓喬答摩,所以太子也稱為喬答摩.悉達多。他就是後來的佛祖。
略述十大弟子德行
大雄寶殿在釋迦牟尼佛兩邊各有一老一少塑像。左邊年長抱拳的一位是迦葉尊者,右邊年輕
合掌的一位是阿難尊者。迦葉和阿難是釋迦牟尼佛最親近的弟子,被佛教徒看作是佛身邊的
佛經中記載釋迦牟尼的弟子中有五位稱做迦葉的人,他們是:摩訶迦葉、優樓頻羅迦葉、伽
耶迦葉、那提迦葉、十力迦葉。站在佛陀身邊的迦葉尊者指的是摩訶迦葉,意譯大迦葉。相
傳迦葉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屬婆羅門種姓,原來是一個外道。釋迦牟尼成道的第三
年化度他為弟子,跟佛陀學習佛法。據說八天就得道成為阿羅漢。迦葉入了佛門,曾率領五
百弟子在韋提河山修習頭陀苦行,因此被稱為「頭陀第一」,受到佛陀的讚許,稱他是「大
行淵廣」。迦葉是佛陀生前喜愛的弟子之一。相傳,有一次開大會,釋迦登座面對眾人,不
回答大家的問題,只拈花示眾,眾人不得其解,唯有迦葉含著微笑會心領悟,獨得佛陀「心
傳」,於是被釋迦指定為親授衣坁漯蓿?怳l。佛陀噥n後,迦葉取得了佛教領袖的地位,
他主持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召開了第一次記誦佛陀生前說法的集結佛經會議,參加會議者達五
百餘人。集結時,先由阿難和優婆離分別背誦釋迦生前所講的佛法、戒律,然後由大家共同
審定,當場確定按經、律分類加以整理。這是現在我們所見的佛經最初形式。二藏結集不久
,迦葉就在摩揭陀國的屈播陀山逝世。此山亦名雞足山。圍繞它曾創造了一些神話傳說,如
我國雲南的雞足山,民間傳說是迦葉尊者來到此山開鑿的。
阿難陀尊者
阿難是阿難陀的略稱,意譯「慶喜」或「歡喜」,相傳是斛飯王的兒子,佛陀的堂弟。廿五
歲時出家成為釋迦弟子,在釋迦身邊忠心耿耿待了廿五個年頭,深得釋迦的真傳。傳說阿難
博聞強記,知識淵博,被認為是佛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增一阿含經》讚許說:「知
時明物,所至不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忍奉上,所謂阿難比丘是。」第一次結集時,
阿難被指定升獅子座,復述經藏,背頌佛法。據說現存佛經的卷首「如是我聞」四個字,就
是指這是由阿難親耳聽佛說後記憶背誦出來。佛陀信任阿難,據說釋迦的姨母希望加入僧團
,出家為尼,是阿難向佛陀斡旋的結果,使比丘尼僧團得以創立,佛陀噥n時,阿難悲傷慟
哭不已。迦葉繼佛陀之後成為佛教領袖,阿難又成為迦葉的有力助手,為佛教僧團的發展盡
心盡力。迦葉逝世後,阿難繼任成為佛教領袖,被後人奉為佛教二祖。傳說阿難因為學識淵
博,名聲在外,死前離開摩揭陀國前往吠舍離國,來到兩國的界河——W河時,雙方國王都
派兵來搶,想讓他留在各自的國家。阿難為了避免兩國兵戎相見,在船上自焚。
釋迦牟尼在世時,他的弟子裡有十位因為有突出的道行,得到佛陀的稱讚,並被眾人公認,
成為著名的佛教僧團的十大弟子,並且都得阿羅漢正果。除了上面所講的摩訶迦葉頭陀第一
,阿難多聞第一之外,另外八名弟子是:
舍利弗尊者
又名舍利弗多羅,也稱舍利子,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婆羅門種姓。原修外道,與釋迦
佛當初一樣未能找到解脫之路,遂改弦易轍帶領弟子一百人皈依佛門,得釋迦的佛法甚深,
協助釋迦管理教務,善講佛法。《增一阿含經》說「智慧無窮,決了諸疑,所謂舍利弗比丘
是」,被時人看作「智慧第一」。後來因好友目犍連即將死去,悲痛難忍,遂隨之殉道。
目犍連尊者
意譯大讚頌,舍利弗的好友、同鄉,一對意氣相投的師兄弟。婆羅門種姓。舍利弗要皈依佛
門時兩人相約,同時帶領自己的一百個弟子入了佛門,為壯大佛教僧團的力量出了大力,受
到大家的推崇。《增一阿含經》說目犍連具有:「神足輕舉,飛到十方」的法力,因之被稱
為「神足第一」。傳說目犍連對黃泉最感興趣,見鬼最多。他講鬼的故事曾經轟動了整個王
舍城,攪得釋迦師也不得安寧。有一次目犍連到羅閱城化緣乞食,途中遇到婆羅門教在家修
行者梵志(婆羅門),受眾梵志歐打,回家不久就去世了。
阿那律尊者
也名「阿尼律陀」,意譯「如意」、「無貪」。據載與釋迦是同鄉,迦毗羅衛國人,甘露飯
王之子,釋迦牟尼的另一堂弟。相傳他出家伊始,懈怠貪睡,受到堂兄的斥責,於是發誓改
掉貪睡惡習,勤勉精進,通過努力修習,獲得了具有穿透識別能力的特異功能「天眼通」,
被稱為「天眼第一」。
須菩提尊者
又作「須浮提」、「蘇補底」,意譯「空生」、「善吉」、「善現」、「生」。古印度拘薩
羅國舍衛城人,長者(商界頭領)之子,婆羅門種姓。傳說他能深入理解佛法的空義,在祗
園精舍是佛陀的有力助手,被稱為「解空第一」。
富樓那尊者
「富樓那彌羅尼子」的略稱,意譯「滿慈子」。釋迦牟尼父親淨飯王的迦毗衛國國師的兒子
,婆羅門種姓。據說他對佛陀的教法也是理解甚深,又擅長於音樂吟頌,有講解佛教義理深
入淺出的本領,用很好的口才在全國到處游說講法,被稱為「說法第一」。
迦旃延尊者
舊譯「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等。也作「摩訶迦旃延」、「大迦旃延」。
西印度阿槃提國婆羅門家庭出生,原為外道弟子,後改從師釋迦,相傳迦旃子善說法相,往
往獨發奇論,頗有新意,而且還有先知先覺預測未來的本領,被稱作「論議第一」。
優婆離尊者
又作「優婆利」、「優波離」、「鄔波離」、「優波利」等,意譯「近取」、「近執」。釋
迦佛同鄉,宮廷理發師出身,首陀羅種姓。悉達多王子出家時就跟隨著王子。據說他精通戒
律,守戒極嚴,從不觸犯,被稱為「持律第一」。第一次結集時,優婆離被指定負責記誦戒
律的工作。
亦譯「羅護羅」、「羅怙羅」,意譯「覆障」、「障日」、「執日」,也稱「羅云」。他是
釋迦牟尼未出家時和夫人耶輸陀羅所生的兒子。釋迦出家成道後回到家鄉,將十五歲的兒子
度化為僧,據說這是佛教有沙彌之始。據說他有超人的能力,又「不毀禁戒,誦讀不懈」,
稱為「密行第一」。
從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釋迦的十大弟子各有各的德行和神通力,同時也影響到佛教的發
展直到如今,世界各地佛教信徒都仰慕他們,作為修行的楷模。■
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灣仔駱克道338號電話 :十大弟子(释迦牟尼的十大主要门徒)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释迦牟尼的十大主要门徒?? 收藏 查看&十大弟子(释迦牟尼的十大主要门徒)[shí dà dì zǐ]
佛陀的“十大弟子”相传是的十大主要门徒。在释迦牟尼的众多弟子当中,其中有十位是最著名的,他们道行最出众,各有一方面的独特专能,并因此得到的赞许和众僧的拥戴,成为原始佛教教团的中坚力量。分别为:、、、、、、、、、。国&&&&籍迦毗罗卫教&&&&育佛教
:头陀第一(或称苦行第一)。也称“”。
:神通第一。也称“摩诃目犍连”、“目犍连”、“大目犍连”、“目连”。
:说法第一。全称“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解空第一。
:智慧第一。也有人翻译成“鹙鹭子”、“舍利子”。
:密行第一。原是佛陀的独子,“罗睺罗”有累赘、阻碍的意思。
:多闻第一。原是佛陀的堂弟,许多佛经中也直接称为“阿难”。
:持戒第一。
:天眼第一。也称“阿那律”。
:议论第一。也称“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1]
,或称大迦叶。据《·大迦叶因缘品》、《增一阿含经》卷三等记载,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谓其苦行有德,少欲知足,常修“头陀行”(佛教12种苦修的总称),称为“头陀行第一”。传为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
目犍连,或作大目犍连,略称目连。据《佛本行集经·舍利目连因缘品》、《增一阿含经》卷三等记载,古印度王舍城郊人,属婆罗门种姓。初与舍利弗同师“六师外道”,精通教法。皈依释迦牟尼后,侍佛左边。传说其神通广大,称为“神通第一”。
富楼那,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的略称,意译“满慈子”。据《佛本行集经·富楼那出家品》、《增一阿含经》卷三等的记载,迦毗罗婆苏(即迦毗罗卫)人。国师婆罗门之子。传说一出家即证阿罗汉果。因善于讲解佛教义理,以辩才出众,称为“说法第一”。
须菩提,又作须浮提、苏补底,意译“”、“善吉”、“善现”、“妙生”等。据《撰集百缘经·须菩提恶性缘》、《增一阿含经》卷三等的记载,古印度拘萨罗国舍人,属婆罗门种姓。以能深入理解佛法性空,故称为“解空第一”。
舍利弗,据《佛本行集经·舍利因缘品》、《》卷三、《》卷十一等记载,古印度摩揭陀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谓其持戒多闻,敏捷智慧,善讲佛法,称为“智慧第一”。
罗侯罗,亦译罗护罗、、意译“覆障”、“障月”、“执月”,也称“”。据《佛本行集经·罗睺罗因缘品》、《》卷一等的记载,为释迦牟尼在俗时夫人耶输陀罗所生。15岁出家,为佛教有沙弥之始。谓其“不毁禁戒,诵读不懈”,密行超人,称为“密行第一”。
阿难陀,略称阿难,意译“欢喜”、“庆喜”。据《佛本行集经》卷十一、《大智度论》卷三、《五分律》卷三等的记载,为释迦牟尼的堂弟。释迦成道回乡时跟从出家。25岁起侍从释迦25年。曾劝请释迦接纳妇女为僧团成员,从此佛教僧团中始有僧尼二众。传说佛教第一次结集时,由他诵出经文。现存以“如是我闻”四字为卷首语,以表明经文内容确系阿难陀亲耳听佛所说。谓其长于记忆,称为“”。
优婆离,又作优婆利、、邬波离、优等,意译“近取”、“近执”。据《佛本行经集·优婆离因缘品》、《五分律》卷3等记载,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属首陀罗种姓。出家后奉持戒律,无所触犯,称为“持律第一”。相传佛教第一次结集时,由他负责阐述戒律。
阿尼律陀,意译“如意”、“无贪”,或译。据《佛本行集经》卷十一、十九和《大智度论》卷三等记载,迦毗罗卫国人,饭王之子,释迦牟尼之堂弟。传说出家之初,因懈怠贪睡受责,后乃立誓不眠,勤勉精进,得天眼通,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称为“天眼第一”。
迦旃延,旧译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等;常称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据《佛本行集经·那罗陀出家品》、《》卷二十八等记载,古印度阿盘提国婆罗门之子。原出家学“外道”,后从出家。谓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称为“论议第一”。[1-2]  舍利弗是梵语′Sāriptra的音译,又称舍利子,出生于王舍城附近一个婆罗门教家庭。父亲是婆罗门教的大学者。因自幼受家庭熏陶,他对婆罗门教十分精通。长大后他与其亲友,也就是后来同他一起出家的道友目犍连志同道合,一起在乡里传道授业,各自拥有数千门徒。一次他与目犍连外出旅行,路遇释尊的弟子马胜比丘,闻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之偈,产生了对佛教的信仰。不久,便率众弟子皈依了佛教。舍利弗未出家时已是很有名望的婆罗门教学者,他的出家使当时佛陀的声望与威德大大增强。舍利弗皈依佛陀后,“持戒多闻,少欲知足,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深受佛陀称赞。他有很多的美德,其中尤以智慧渊深广大而着称,佛经中称他“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辅翼圣化,聪明圣众”,所以在佛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称号。  舍利弗跟随佛陀达40余年,辅助佛陀弘法度生,对佛陀教法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他不忍看到恩师佛陀涅盘,请求先佛入灭,得到了佛陀的允许。入灭时,他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同他的80老母见了最后一面,并为故乡人民作了最后一次说法,然后安祥进入涅盘。他的这一举动反映了佛教也是重视人间骨肉亲情的。  目犍连是梵语Mahāmaudgalyāna的音译,又称“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目连”等名。他出家前与舍利弗同学婆罗门教,交往甚密,后遇马胜比丘而一同皈依佛陀。目犍连出家后,刻苦修行,修得非凡的神通本领。他曾以神通力量识破了莲花色女的诱惑,得到了佛陀的极大嘉许。他也因此在佛弟子中得到“神通第一”的称号。目犍连积极地辅助佛陀弘法度生,是佛陀一生弘法的重要助手。因此,佛陀称他与舍利弗为其弟子中的“双贤”。佛陀曾说:“此二人当于我弟子中最为上首,智慧无量,神足第一。”  目犍连还是佛教里重孝道的典范。据《经》记载,目犍连曾以神通力量,得知其生母因生前造大恶业堕入地狱,受大苦难,而求助佛陀。佛陀告诉他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以百味饮食置盂兰盆中,供养出家僧众。目犍连依此而作,终使其母得救。后世依此方法为亡灵超度,并形成“盂兰盆会”节日。千百年来这一节日在佛教及世俗社会里盛行不衰,目犍连也因此驰名古今。  阿那律是梵语Aniruddha的音译,意为“如意”、“无贪”、“无灭如意”。佛经中常称“阿?楼陀”。他是佛陀的堂弟、佛陀叔父甘露饭王(即白饭王)的儿子。佛陀成道6年回到他的家乡迦毗罗卫城弘法时,他随佛陀出家。在佛弟子中他以“天眼第一”着称。他得到这个神通还有一段很不光彩的历史。有一次,阿那律听佛陀说法,因疲倦打起瞌睡,佛陀发觉后,严厉地批评了他。为此,他深感惭愧,发誓从此不再睡觉,精进修道。经七日七夜,他的两眼便熬瞎了。佛陀得知此事,非常怜悯他,就教他修定。他遵照佛的教导,终日不怠,勇猛精进,终于心眼大开,修得天眼通,“见阎浮提,如视掌中庵摩罗果”。  阿那律还具有积极救世的大乘思想,他曾对佛陀说:少欲知足,常行精进,是修道者的必备条件;忘计小我,弘法利生,是佛弟子应尽的职责。他的言行得到了佛陀的极大赞赏。针对他的大乘根机,佛陀还专门为他宣讲了大乘经典《八大人觉经》,为他演说了修大乘行的8件要事。另外,阿那律还参加了佛教第一次佛典结集,也是佛教的重要奠基人。  阿难陀为梵语Ananda的音译,简称难陀,意为“庆喜”、“欢喜”。他是提婆达多之弟,甘露饭王之子,是佛陀的堂弟。他幼小时就抱出家之志,曾师事十力迦叶。佛陀55岁时,他皈依佛陀。由于他年轻聪明,又是佛陀的堂弟,出家后便被众弟子推举为佛陀的侍从(侍者)。他专心侍奉佛陀,形影不离,直至佛陀涅盘时止,跟随佛陀前后达25年之久。他长于记忆,凡是佛陀所说教法他都能铭记不忘,在佛陀弟子中数他闻法最多,因此而赢得“多闻第一”的称誉。  佛陀涅盘后,迦叶尊者为保存佛法,召集了499名已证得阿罗汉的佛弟子结集佛法,阿难因未证得圣果被拒绝在外。他为此生大惭愧,便于当夜勇猛精进,终于在一夜之间证得阿罗汉果,加入了结集佛法的队伍。在结集大会上,阿难诵出了包括《四阿含经》、《譬喻经》、《法句经》在内的全部修多罗(修多罗是梵语,意为佛经)圣典。他对佛陀一生言教的结集和后世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阿难在佛弟子中不仅才华出众,佛学渊博,而且人品也高洁不凡。当他被推为佛陀侍者时,为避免嫌疑,他提出“佛陀的新旧衣服他决不穿”等三个要求,受到佛陀的称赞。他性情温和,待人谦和诚恳。在佛弟子中他的人缘最好,尤其是女众更喜欢与他接近。他曾请示佛陀恩准其姨母波?波提夫人出家。佛教僧团中比丘尼的产生与阿难在佛前奔走呼吁是分不开的。  王舍城结集后,阿难四处弘法。20年后,他接大迦叶尊者之法,成为僧团的领袖。这时他66岁。当活到120岁时,他目睹人世我执深重,不依佛法行事,佛的大弟子又相继离去,于是便决意涅盘。相传在他即将入灭之时,位于印度恒河两岸的摩揭陀与毗舍离两国为争他的舍利,关系骤然变得紧张起来。为了平息这场一触即发的战争,阿难利用神通力量在恒河上空入灭,将身体化作两半,分与两国供奉,一场战火平息于未燃。阿难临涅盘时还为众生着想,正是佛教慈悲精神的体现。  罗睺罗尊者,罗是梵语Rāhula的音译,又译为“罗睺罗”、“罗云”等名,意译“覆障”、“障月”、“执月”等名。他是佛陀的亲生儿子。其母叫耶输陀罗。他7岁时随母见佛,15岁时从舍利弗出家,是佛教僧团中最早出现的沙弥。罗睺罗刚出家时十分顽皮,喜欢打妄语,经过佛陀严格调教后,善根萌发,痛悔前非,从此严持净戒,依教修道。凡是佛教戒律中规定僧侣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他都严格守持,从不放逸违犯。因此在佛弟子中获得“密行第一”的称号。他除守戒严密外,还具有忍辱的美德。《大智度论》记载说,有一次,他游方归来,他的宿舍被别的僧侣侵占了,衣钵等物全被扔到了门外。按当时佛律,比丘为大,沙弥为小,沙弥不得与比丘同宿一室。因此,他只能另觅住处。当时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他只好躲到厕所里坐禅,忍受着臭气和雨水的侵袭。又有一次,他外出乞食,路遇一伙歹徒袭击,他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仍不嗔不怒。罗睺罗7岁时曾向佛陀乞遗产,佛陀当时答应留给他“七圣财”。这7种财产是:信、精进、戒、惭愧、闻舍、忍辱、定慧。综观罗睺罗的一生,他严持净戒、忍辱精进,应该说完全继承了佛陀留下的这份遗产,没有辜负佛陀的期望。  摩诃迦叶是梵语Mahāka′syapa的音译,意为“饮光”。是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中的富家子弟。他从小厌离世俗,因父亲逼迫,曾娶临国毗舍离一富豪女妙贤为妻,但是妙贤与他志同道合,他们一直过着分居生活。结婚12年后,父母双双亡故,迦叶出家的时机终于成熟了。他辞别妙贤,外出寻师访道,先后访问了几位名师,但都不合他心意。一天,他来到竹林精舍,听佛陀说法,颇觉契合本心,于是就跟随佛陀出了家。不久,又把妙贤接到女众僧团中,同修梵行。  迦叶皈依佛教后,虽然成了佛教僧团中的一员,但从不住在僧团中,他认为僧团中的生活太优裕,不宜修出世法门,总是独自一人在深山野外,坟辨、尸骨旁修禅打坐。他的修行方式共有10种:1、选择空闲之地而住;2、常行托钵乞食;3、居住一处;4、日食一餐;5、乞食不择贫富;6、严守三衣钵具;7、常在树下思维;8、常在露地静坐;9、着粪扫衣;10、住坟墓之处。迦叶的这些修行方式佛教称之为“头陀行”。头陀是梵语Dhūta的音译,意为“抖擞”,即抖掉烦恼尘垢之意。迦叶长期修此苦行,从不懈怠,因而在佛弟子中有“头陀第一”的称号。佛陀也十分信任他,称赞他是未来佛法的真正住持者,并把衣钵传授给他。  迦叶得释尊传法在佛教禅宗史上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据《大梵王问佛决疑经》记载,有一次佛陀受梵王之请到灵鹫山说法。佛陀升座以后,却一句话不说,只是手里拿着一朵波罗花给大众看。在座的人都不理解,都在凝神细看,这时唯有迦叶尊者见佛示花,破颜徽笑。佛陀随即当众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同时还把平日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给了迦叶。迦叶因此成了佛陀的继承人。我国禅宗也因此把他奉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陀涅盘后,迦叶便担起了住持佛法的重任。在他的领导和主持下,开展了对佛陀言教的结集工作。这次结集地点在王舍城,由500名已证得阿罗汉果的大比丘参加,会上阿难诵出经藏,优婆离诵出律藏,结集出经和律两大部佛典。这是佛教史上的首次结集。迦叶发起的结集佛典工作对佛陀言教的汇集、保存和此后佛教的广泛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传迦叶年届古稀时,将法传给了阿难,然后独自一人到王舍城西南800里的鸡足山(山上有三峰屹立,状似鸡足)山峰间的盆地里,打坐入定,等弥勒出世时,他将把佛陀传授的衣钵交付弥勒。  迦旃延是梵语Mahākātyayāna音译,是佛陀时代西印度阿盘提(avanti)国人。他自幼受舅父阿私陀仙人的影响,精通吠陀圣典、占星术及各种印度古文字,其中于古文字方面的造诣尤为精深。相传当时印度国内有一座古碑,上面的文字无人能识。国王贴出榜文诏示全国:有能识者,予以重赏。迦旃延揭榜应征,很轻易地译出了碑文。碑文虽然译出来了,可是碑文的内容却令他费解。遵照舅父的指点,他到竹林精舍请教佛陀,佛陀为他详细地讲解了碑文的内容。原来这座碑讲的是断烦恼、证菩提的道理。迦旃延听了佛陀的讲解,对佛陀的学识及思想十分佩服。就这样,一座古碑把他引进了佛教的真理世界。  迦旃延出家后,除了精勤修道,还积极地投身于佛教的弘法事业中。他思维敏捷,辩才无碍,说理透彻,在佛弟子中得到“议论第一”的称号。由于他擅长议论,很多外道都慑服在他的论辩之下,也有不少人在他的善巧开示下步入佛道。《贤愚经》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阿盘提国有一位贫苦无依的老妇女,因家境贫困,走到河边放声痛哭,欲寻短见。迦旃延见状,急忙上前安慰。迦旃延得知那妇女是因贫穷所致,便善巧方便教她“卖贫”之法。卖贫的方法是行布施。老妇依此而行布施,终于生到忉利天宫。这个故事叫“迦旃延教老母卖贫”。迦旃延弘法的地方多选在当时佛法尚未普及的西印度。可见,他还是佛法传播的开路先锋。  富楼那是梵语Pūrnamaitrāyaniputra的音译,意译“满愿”、“满祝”等。他出生于迦毗罗卫城一个婆罗门长老家中,与佛陀同日而生。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他从佛陀出家。他在佛弟子中以“说法第一”着称。他得此称号,主要是因为他擅长说法。据记载,他说法时,“先以辩才唱发妙言,使众生欢喜;次以苦楚之言,使闻者结解”。可见,他说法采用的是层层深入、循循善诱的方法。富楼那还是佛弟子中有名的布教师。为了传播佛法,让众生普沾法益,他不畏艰辛,甚至不惜生命,东奔西走,广播法雨,使无数众生迷途知返,弃暗投明。当时印度西部有个偏僻的“输卢那国”,那里文化落后,人性暴戾,佛法没有传入,是难以弘法的地方。富楼那为了拯救那里的愚顽众生,知难而进,请示佛陀准许他去那里弘法。须菩提尊者对他进行了一番考验,知道他确有为法忘躯的精神,就同意了他的请示。临行之时,佛陀还专门为他送行。富楼那去到该国收了500名弟子,并建了500座僧伽蓝(庙宇),获得了布教的成功。  须菩提为梵语Subhūti的音译,意为“善见”、“空生”等含义。他出生于王舍城婆罗门家庭,自幼聪明过人,但性情倔强好嗔。据说他是由山神引导而皈依佛陀的。须菩提也有自己的特长,他“善解空义,志在空寂”,在佛弟子中号称“解空第一”。他常把“空理”贯穿于自己的一切言谈举止中。一次,他在罗阅城耆?崛中缝补衣服,佛陀突然来到该城,当地百姓纷纷前去迎接、礼拜。他本来也想前去迎佛,但就在他将要动身的一霎那,骤然一念思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空理,不应以色身去看待佛陀,真正的礼佛是要明了诸法性空的谛理,而没有前去迎接。他的这一作法后来得到佛陀的高度赞许,佛陀称他是“第一个迎接佛陀的人”。由于须菩提善解空义,他对一切事物都能不起执着,不起诤讼,胸襟宽广,豁达自在,佛陀因此称赞他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优婆离是梵语Upāli的音译,意为“近执”、“近取”。他出身于印度四种姓中最下等的首陀罗阶层,原是迦毗罗卫国皇室中的理发匠。由于他本性忠厚老实,工作勤奋认真,皇室中的人都喜欢他。佛陀回迦毗罗卫城省亲时,皇室中阿那律、阿难等王子都要求随佛陀出家。他也有这个愿望,但又为自己出身低微而苦恼。佛陀看出了他的志向,允许他与诸王子一起出家。他善根深厚,佛陀说他是过去迦叶佛座下的持律大弟子,并让他先诸王子而受戒出家。他出家后严持戒律,秋毫无犯,佛经中记载他“自从依佛受戒以来,未曾犯戒如毫厘”,因此,在佛弟子中有“持律第一”的美称。他虽以持律着称,但是对于佛陀所制戒律并不墨守成规,佛经中经常有他关心有病比丘而请示佛陀开许的事例。他不仅个人对戒律严格守持,而且还帮助佛陀制戒,时时处处维护佛陀的戒规。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次佛典结集中,他是律藏的诵出者。他对后世佛教僧团的整洁,佛教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3]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58cv网址导航如来佛祖的二徒弟到底是阿难陀尊者还是金婵子?
如来佛祖的二徒弟到底是阿难陀尊者还是金婵子?
佛教里说如来佛祖的二徒弟是阿难陀尊者,西游记里面又说唐僧的如来佛祖的二徒弟金婵子转世,那如来佛祖的二徒弟到底是哪一位呢?
金蝉子的原型!应为佛陀的二弟子阿难!
首先,一个没有学明白儒、释、道的人去读《西游记》,得出来的结论,必然是愚蠢的!
末学不敢说自己儒、释、道学明白了多少,有能力和人家比辩才、比考据、或者比什么长篇大论。末学不才,在查阅了当今网络之各种关于《西游记》的诠释之后,发现大多诠释,实乃胡编乱造、混淆视听甚至肆意妄为,(网络言论泛滥,可不一定是什么好事,这也许是所谓网络民主的弊端之一!)深感痛惜,斗胆写出自己作为一个修行者对《西游记》的看法,希望对大家明辨是非有所帮助。
读所谓四大名著的原文,最大的感受就是,《西游记》是其中看似最浅显,却也是道理最深刻最难懂的一部,以致大部分人看不出来其中深藏的奥妙。至于末学认为金蝉子的原型(注意是金蝉子的原型,不是唐僧,唐僧的原型是玄奘大师)是阿难,还是可以进行简单推断的,毕竟《西游记》是小说,有很强的创作成分,无法进行考证。
首先是关于阿难的资料(引用自百度,我把与金蝉子相似的地方标出):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公元前463)为梵语 Ananda 的音译。意为「欢喜」,「喜庆」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后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当侍者达二十五年。因为他专注地服侍佛陀,谨记无误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佛灭后第一结集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
  佛祖涅盤后,大迦叶尊者成为「初祖」,统领广大佛家弟子。大迦叶圆寂后,阿难尊者继承迦叶率领徒众宏扬佛法,被后世尊成为「二祖」。
  在寺院中,阿难与迦叶总是侍立在佛祖的两边,成为佛祖的协持。
  文殊菩萨曾经这样赞叹阿难的庄严、多闻:“相如秋满月,眼似青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难记忆最强,仪容俊秀庄严,令见者心生欢喜。在当时僧团中年纪最轻,聪明而多闻。不但佛陀喜欢他,更有大众缘,尤其深得女众的尊敬。
  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的出家,就是经阿难再三向佛陀请求,才得允许,于是有比丘尼僧团的成立。
  阿难有功于女人,所以女人也对他特别有缘,他是教团里里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难和大迦叶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过比丘尼的兰若,比丘尼总是先请阿难开示,然后再请大迦叶。由于阿难的慈心、善良,常常给他的修道带来许多的麻烦和障碍,如摩登伽女的诱惑,以致佛陀常单独对年轻的阿难说教,要他避开女难,远离爱欲,日后必是绍隆佛种的传人。
  佛陀因为看重阿难的善良细心、知道进退、不违所教,属意他为侍者。当时,舍利弗、目犍连也都向阿难劝说,要他当佛陀的侍者。阿难为了避免日后不必要的误解、讥嫌,提出三个希望,要目犍连转呈佛陀:
  第一、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他决不要穿着。
  第二、如有信众恭请佛陀至家中供养,他决不要随侍前去。
  第三、不是见佛陀的时候,他不到佛陀身边。
  阿难的品格,获得佛陀高度的赞许,当时阿难仅有二十多岁。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岁月里,他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动,跟随佛陀到各处弘化。因为有这样的因缘,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难的心中。每天跟随着佛陀,阿难的女难减少了,同时也成为佛陀与诸比丘之间的调和者。
  做了侍者的阿难,虽然不像舍利弗和目犍连那么活跃进取,但也不像大迦叶的保守传统,他的温和友爱,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随喜性格,不论在家、出家,甚至外道,也都曾受到他的感召。他曾协助佛陀挽回为了爱欲打算还俗的掘多比丘的心意,并且鼓励他修行,使他证果;也曾调和过僧团的争执,使争执不下的人复归于好。他曾在只园精舍和舍利弗论道;在巴连弗城和跋陀罗谈说各种问题;在俱睒弥国为诸比丘说修道的要点;在东园曾代替佛陀应比丘之请,前去说法;他赞叹目犍连的孝心,宣扬富楼那的说法。在教内教外,他对人的道情法爱,充份的表现出他已经尽了大弟子的任务。”
看到这里,已经可以推断,《西游记》里的佛陀二弟子金蝉子和他的转世唐僧,应该是以释迦牟尼的二弟子阿难和我国唐代的玄奘大师为原型创作的。
至于《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通过修行,被授记旃檀功德佛和斗战胜佛,这两个佛称号来自《佛说决定毗尼经》的三十五佛名号。
对《西游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清代素朴散人刘一明解读《西游原旨》,尤其是《西游原旨》在卷首专门作了《西游原旨读法》一篇,共45条。我也比较认同《西游记》其实是在阐述儒、道、释三教一家之理,解读性命双修之道。只不过道、佛是显写,儒是隐写(或者说比较基础的,已经蕴藏在整个情节之中了)。
例如第4条:“《西游》贯通三教一家之理,在释则为《金刚》、《法华》;在儒则为《河》、《洛》、《周易》;在道则为《参同》、《悟真》。故以西天取经,发《金刚》、《法华》之秘;以九九归真,阐《参同》、《悟真》之幽;以唐僧师徒,演《河》、《洛》、《周易》之义。”
学儒,这是做好人的标准;学道,可以成仙,延长寿命、扶危济困;学佛,可得无上智慧,出离三界生死轮回,普度众生。
末学不才,不敢多说,去看《西游原旨》吧,第3条所云:“《西游》,神仙之书也,与才子之书不同。才子之书论世道,似真而实假;神仙之书谈天道,似假而实真。才子之书尚其文,词华而理浅;神仙之书尚其意,言淡而理深。”
最后,强调一点,佛、菩萨、罗汉,与一般意义上的神、仙有本质上的不同,他们是通过修行跳出轮回,出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而神、仙一类,属天道,寿命虽然极长,但仍然有限,或者说,他们仍然会有贪、嗔、痴、慢、疑的习气,以及看待事物的分别、妄想、执著。
佛、菩萨、罗汉从来不会发怒、或者惩罚众生,众生的苦难来自于众生自身的业力造作,你种什么样的因,你就得什么样的果。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的感言:同感
其他回答 (6)
西游记是小说怎么可以当真?都是杜撰虚构出来的。释迦牟尼佛有十大弟子。释迦牟尼十大弟子舍利弗:据《佛本行集经o舍利目连因缘品》、《增一阿含经》卷三、《大智度论》卷十一等记载,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谓其持戒多闻,敏捷智慧,善讲佛法,称为“智慧第一”。 目犍连:或作大目犍连,略称目连。据《佛本行集经o舍利目连因缘品》、《增一阿含经》卷三等记载,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郊人,属婆罗门种姓。初与舍利弗同师“六师外道”,精通教法。皈依释迦牟尼后,侍佛左边。传说其神通广大,称为“神通第一”。 迦叶:或称大迦叶。据《佛末得集经o大迦叶因缘品》、《增一阿含经》卷三竺记载,下列屯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谓其苦行有德,少欲知足,常修“头陀行”(佛教12种苦修的总称),称为“头陀行第一”。传为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 阿尼律陀:意译“如意”、“无贪”,或译阿那律。据《佛本行集经》卷十一、十九和《大智度论》卷三等记载,迦毗罗卫国人,甘露饭王之子,释迦牟尼之堂弟。传说出家之初,因懈怠贪睡受责,后乃立誓不眠,勤勉精进,得天眼通,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称为“天眼第一”。 须菩提:又作须浮提、苏补底,意译“空生”、“善吉”、“善现”、“妙生”等。据《撰集百缘经o须菩提恶性缘》、《增一阿含经》卷三等的记载,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人,属婆罗门种姓。以能深入理解佛法性空,故称为“解空第一”。 富楼那: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的略称,意译“满慈子”。据《佛本行集经o富楼那出家品》、《增一阿含经》卷三等的记载,迦毗罗婆苏(即迦毗罗卫)人。国师婆罗门之子。传说一出家即证阿罗汉果。因善于讲解佛教义理,以辩才出众,称为“说法第一”。 迦旃延:旧译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等;常称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据《佛本行集经o那罗陀出家品》、《中阿含经》卷二十八等记载,古印度阿盘提国婆罗门之子。原出家学“外道”,后从释迦出家。谓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称为“论议第一”。 优婆离:又作优婆利、优婆离、邬波离、优波利等,意译“近取”、“近执”。据《佛本行经集o优婆离因缘品》、《五分律》卷3等记载,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属首陀罗种姓。出家后奉持戒律,无所触犯,称为“持律第一”。相传佛教第一次结集时,由他负责阐述戒律。 罗罗:亦译罗护罗、罗怙罗、意译“覆障”、“障月”、“执月”,也称“罗云”。据《佛本行集经o罗 罗因缘品》、《翻译名义集》卷一等的记载,为释迦牟尼在俗时夫人耶输陀罗所生。15岁出家,为佛教有沙弥之始。谓其“不毁禁戒,诵读不懈”,密行超人,称为“密行第一”。 阿难陀:略称阿难,意译“欢喜”、“庆喜”。据《佛本行集经》卷十一、《大智度论》卷三、《五分律》卷三等的记载,为释迦牟尼的堂弟。释迦成道回乡时跟从出家。25岁起侍众释迦25年。曾劝请释迦接纳妇女为僧团成员,从此佛教僧团中始有僧尼二众。传说佛教第一次结集时,由他诵出经文。现存佛教经典以“如是我闻”四字为卷首语,以表明经文内容确系阿难陀亲耳听佛所说。谓其长于记忆,称为“多闻第一”。
还有就是如来未必就是释迦牟尼本师如来,还有夺宝如来,成就如来,大日如来等等。
西游记是神话故事,佛经是佛家经典,
如来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弟子.
其中先收的五个弟子是乔陈如等五人,是他父王差他们随他修行的,与他最接近的,所以先度这五人.
大弟子中,神通第一大健连,智慧第一舍利弗,说法第一富楼那,天眼第一阿律陀,密行第一罗侯罗,多闻第一阿难陀,解空第一须菩提,头陀第一大迦叶.持律第一优婆离,议论第一:摩诃迦旃延.释迦佛弟子中的杰出比丘尼
1、摩诃波阇波提是刹帝利女,耆宿第一。2、差摩刹帝利女,智慧第一。3、莲花色毗舍女,神通第一。修养极深,被誉为比丘尼中的目犍连。 4、拨多伽罗毗舍女,持律第一。 5、法与毗舍女,说法第一,
6、难陀毗舍离附近人,禅定第一。7、输那毗舍女,精进第一,出生于舍卫城,多子。8、奢拘梨婆罗门女,天眼第一。。 9、拨陀单陀罗拘夷毗舍女,速慧第一。10、拨陀迦毗离婆罗门女,宿命通第一。11.跋陀迦旃延是悉达太子的后妃,大智得第一。传说她是耶输陀罗的后身。 12、乔达弥称为弊应第一。
释迦佛弟子中的杰出比丘尼
1、摩诃波阇波提是刹帝利女,耆宿第一。她是释尊的叔母,又是养母、难陀的生母,经阿难的恳求始准出家,为最初的比丘尼。
2、差摩刹帝利女,智慧第一。生于摩揭陀国沙伽罗。初为频婆沙罗王之妃,后来受佛教化而发心出家。是七相续尼之一。
3、莲花色毗舍女,神通第一。生于舍卫城,为长耆的小女。关于她出家的因缘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姿色超群,引起许多男子的追求,但她父亲怕发生意外,所以令她出家;另一说法,因她家庭不幸而流浪于各处,在懊恼之下遂决心出家。修养极深,被誉为比丘尼中的目犍连。
4、拨多伽罗毗舍女,持律第一。舍卫城长者之女,曾与家丁恋爱而遭受种种挫折,一时失夫失子使精神受到极大的刺激,因此发狂流浪,后来受佛教化为佛弟子,并善于化导比丘尼。
5、法与毗舍女,说法第一,生于王舍城。初嫁给毗舍怯家,后来因厌世出家,并教化其夫同入佛门。
6、难陀毗舍离附近人,禅定第一。惜她先于佛陀在那利伽村而入灭。
7、输那毗舍女,精进第一,出生于舍卫城,多子。她于丈夫死后受到子女的虐待而出家,因为是老年归佛,所以修行十分用功。
8、奢拘梨婆罗门女,天眼第一。出生于舍卫城。
9、拨陀单陀罗拘夷毗舍女,速慧第一。王舍城王者女,曾与盗贼热恋,初为尼乾子外道的弟子,后来受到舍利弗的教化而皈依佛门。
10、拨陀迦毗离婆罗门女,宿命通第一。生于麻罗的沙伽罗布。嫁大迦叶,后来夫妻一同出家,拜摩诃波闻波提为师而归入佛门。
11、跋陀迦旃延是悉达太子的后妃,大智得第一。传说她是耶输陀罗的后身。
12、乔达弥称为弊应第一。她原是舍卫城贫家女,出嫁后,由于孩儿夭折而悲痛不已,后来受到佛的教化而出家。
13、漆含罗伽麻多称信解脱第一。王舍城一长者之妻,后来舍弃儿女出家,证得道果。 
阿难是本师的侍者!
西游记里面说唐僧是如来佛祖的二徒弟金婵子转世
那是南无阿弥陀佛的二徒弟金婵子。
佛教里说如来佛祖的二徒弟是阿难陀尊者
此 如来佛祖 指的是 释迦牟尼佛
他的二徒弟是阿难陀尊者
哈哈 明白了吗。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宗教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摩诃迦叶阿难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