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体验情感的五个方面引导模式是什么意思

关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情感体验_区域活动及指导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关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关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 &更新:&阅读:&&
关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关注区域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张家港市金港园& 钱亚娟
心理学家戈尔曼说:“情感决定着我们潜能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我们的人生成就。”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体验。一方面要关注幼儿认知、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幼儿情感体验。积极情感的体验对幼儿健全和谐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区域活动是通过幼儿亲自操作活动材料,亲自体验活动过程而获取知识经验的教学形式,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他们能自由地选择游戏内容,自由地结伴玩耍,自由地探索学习方法;在这里他们能无拘无束的游戏;在这里他们的思维活跃,动手愿望强烈;在这里他们能积极的探索,思考与尝试。在体验中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获得自信,萌发爱心,学会分享等。在组织区域活动时,我十分注意培养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以下是我的几点经验:
一、活动之初,激发兴趣。
 & 兴趣是推动幼儿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能使在一种轻松和娱乐的心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在区域活动前,我注意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当前的兴趣点。比如,喜欢“天线宝宝”,于是在美工区里,为
幼儿提供各种颜色的布料、棉、针线、半成品等,让幼儿自制各种“天线宝宝”;在图书区里,提供“天线宝宝”的图片资料,让幼儿讲述;表演区里提供“天线宝宝”头饰供他们表演,激发了的区域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之中,学会自信、萌发爱心。
1、学会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我尽可能为幼儿创设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如《可爱的动物》主题活动时,我在美术区域中提供各种材料:白纸、腊光纸、废旧图书、折纸步骤图、水彩笔、蜡笔、剪刀等,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的不同自由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涂色、绘画、折纸、剪纸等,共同布置墙饰《海底世界》、《在农场里》等,表达自己对水生动物、家禽家畜等的认识和理解。墙饰布置完后,不时有小朋友兴奋地拉着自己的同伴、共同欣赏。幼儿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被认可的快乐。当幼儿失败时,我则鼓励幼儿,并更多地为幼儿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渐积累自信心。
2、让萌发爱心。
爱心是人类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是造就健全人格所需要的关键因素。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柔、亲切的感觉,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让幼儿在体验中萌发爱心,就是要让幼儿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体验到关爱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如在语言区里,我为幼儿提供了故事《花母鸡太太和两个蛋》图片,为了让幼儿理解故事所表现的妈妈对孩子的关心、爱护。我让进行体验,我问:“小朋友,你们会蹲下吗?能蹲多久?”大家都蹲了下来。菲菲小朋友说:“蹲一下就行了,蹲久了脚会痛。”锐锐说:“不是痛,是麻!”洋洋说:“是累!”这时,我告诉
幼儿:“我们蹲久了会难受,鸡妈妈孵蛋要蹲好多天,这些天它都不能离开,不能去玩,也不能去找虫子吃。如果它离开了,小鸡就孵不出来了。”菲菲说:“鸡妈妈很辛苦。”红红说:“鸡妈妈很爱它的孩子。”明明说:“我妈妈也爱我,她要做工,还要帮我洗澡、洗衣服。”球球说:“我妈妈也是。”一股爱妈妈的情感在幼儿心中油然而生。在生态体验区域活动中,我在场地上为幼儿准备了大鸟笼,让幼儿扮演一只只的小鸟,关进大鸟笼,让幼儿体验不自由,通过情境企求农民放飞“小鸟”,“小鸟”飞出鸟笼,获得自由,使幼儿更深切地感到要爱护鸟类,萌发了对鸟类的爱。此外,在区域活动中我注意抓住一切机会让幼儿体验爱的行为给自己及他人带来的快乐,让逐步学会待人亲切、愿意合作、会同情和宽容别人、能关心和帮助别人。
三、活动后,培养孩子的分享。
在区域活动结束后,我们会让幼儿将自己制作的认为不错的成品给小、中班的弟弟妹妹一起分享。孩子的年龄特点注定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在分享的过程在他们体会到了给别人带去欢乐同时也是给自己带来欢乐。如,我班在制作动物面具,我建议将动物面具送些给弟弟妹妹,他们都能非常大方。但是一个弟弟小朋友偷偷问我:,万一他们弄坏了,怎么办?不等我回答,有孩子就抢过话说:没关系,就算坏了,我们还会自己做啊。孩子们的话语让我感到很欣慰,这何尝不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人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在幼儿的区域活动中,我们应多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前苏联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要练就一双像鹰一样的眼睛。”我们学会观察、了解
幼儿。提供充分的空间与环境,让他们在与物、时、空的充分交互中体验健康的情感。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网友同时还浏览了:
区域活动及指导相关子栏目
&&&&&&&&&&&&&&
本站最新幼儿教育
&&&&&&&&&&&&
本站推荐幼儿教育
&&&&&&&&&&&&
网友热评幼儿教育
&&&&&&&&&&&&
百度搜索服务& 热门标签: & & & && &>>&&>>&&>>&&培养幼儿的情绪能力——幼儿园情感专题活动的组织策略
作者:朱瑶&&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上传时间: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园采用情感专题活动提高幼儿的情绪能力初见成效。在情感专题活动中,我园围绕培养一种情感品质或能力为幼儿选择和创设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开展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综合性活动,启发幼儿在情境中积极实践、充分体验,并用归因提炼等方法形成策略,加以运用。情感专题活动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幼儿的情绪事件,如同伴冲突、受到教师批评、需要未得到满足等。与以往幼儿园情感教育大多以说教灌输为主相比,我们在情感专题活动中更加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重视幼儿是否真正内化、理解情感以及能否迁移运用调控情感的策略。
一、选择和创设生动的情境
在情境中进行情感专题活动,贴近幼儿已有经验,自然、生动、有效。我们不仅选择自然的情境,同时也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自主感受、体验、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认知和行动能力。如我们发现孩子们的延迟满足能力比较弱,就将等待倒水、荡秋千、盥洗、举手发言、玩新投放的玩具等真实情境,用视频或图像记录下来,在&延迟满足&情感专题活动中,让孩子们观看、分析,引导他们提炼出在这些情境中&等一等&&忍一忍&等方法,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提醒幼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我们为了让幼儿学会行为归因。在&竖起你的大拇指&情感专题活动中创设了&夸夸朋友&这一情境,从集体教学、游戏、生活三种活动入手,分别罗列出&值得夸&的项目。如集体教学活动中认真倾听值得夸、动脑思考值得夸、积极发言值得夸、坐姿端正值得夸等。各项目都用幼儿看得懂的图示展示在&赞美墙&上,幼儿据此对照自己和同伴的行为,明白了怎样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在这里,情境发挥了暗示和引领作用。
我园在情感专题活动中选择和创设的情境具有以下特点。
(一)贴近幼儿的生活,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真实的事件才会使幼儿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我们注意发现并抓住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带有普遍性的情境进行情感专题活动。如,经过多年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引发幼儿消极情绪的主要事件是同伴争执、受到批评和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其中同伴争执引发的消极情绪占48.6%,比例很大,这是具有普遍教育价值的切入点。如果围绕这一内容开展恰当的活动,会使大部分幼儿受益。于是,我们截取了幼儿在分享玩具、下棋、选凳子等真实情境中的同伴争执事件,引导幼儿一一进行体验、分析、讨论。如在分享玩具情境中,孩子们很容易发生争执。我们便把相应的情境记录下来,再通过视频回放、角色扮演、经验提炼等活动,引导幼儿分析并讨论&如何做会分享的宝宝&。
(二)具有趣味性
具有趣味性的情境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放松地感知,展示真实的自我,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愉快、积极地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齐心协力&情感专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理解&齐心协力&的含义,我们创设了&两人三足&&拼字&&送信&等游戏情境。幼儿在这样具有趣味性的情境中活动,兴趣浓厚,不知不觉就理解了&只有大家一起尽力往共同目标努力才能成功&的道理。
(三)蕴含体验的机会
情感教育活动重在体验,具有感染性、可操作性、任务性、竞争性的情境,往往能够给予幼儿充分而深刻的体验。所以,我们尽可能地创设具有以上特点的、蕴含体验机会的情境。例如,在&耐心&专题活动中,我们每日设置耐心体验时段,带领幼儿一起放慢节奏做好每一件事,培养耐心的品质;我们设计了耐心指令,如安静的手势、平息情绪的手势、耐心音乐、耐心色彩牌等,使幼儿在安静、有序的环境中受到感染;我们设计并组织幼儿玩有利于培养耐心的游戏,如闭眼数数、单脚站立、缓慢走线等;我们在集体教学中也安排了相关活动,如中班&拼图&活动主要是通过布置任务,让幼儿挑战自我,不怕困难,养成耐心的品质。在活动之初,我们发现幼儿的拼图能力有显著差异,有些幼儿能拼70块,有些幼儿只能拼16块。我们针对这一情况制定了纵向评价图,为每个幼儿设置不一样的任务情境。孩子们每天挑战自己的极限,还与水平相当的人竞赛,大大提高了拼图的热情和智慧。就这样,幼儿在以上几个交织在一起的活动情境中一次次亲身实践,对耐心的意义有了真切感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让幼儿在情境中充分体验
&体验&是幼儿在情感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情感态度类的学习,更不是简单地&讲道理&所能奏效的。原则上讲,态度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可以脱离其他内容而单独存在的东西,它是伴随着活动过程而产生的体验&。(2013,冯晓霞)让幼儿在情境中充分体验,符合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学习特点。我们的情感专题活动采用了同质体验和螺旋式体验的方式来提升幼儿的情绪能力。
(一)同质体验
&同质体验,指由同类对象所产生的同一种情感体验的积累;每次体验不能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应掺入新的成分,即激起体验的情境要有变化,对情境的认识要逐步深化。&(1998,朱小蔓)我园意在让幼儿通过同类活动的多样化横向体验的积累,逐渐形成某一种情感品质和能力。
不同内容的同质体验。幼儿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这就需要我们在安排活动内容上有所变化,使幼儿从不同角度体验同一种情感,保持活动兴趣,不断丰富、深化体验。如,我园每学期开展一次的全园联动活动就是按照这样的体验方式设置的。如在全园联动的&耐心&专题活动中,大、中、小、托班都围绕培养幼儿的耐心品质进行活动,但每个班从不同的内容切入,分别是叠高、玩多米诺骨牌、刺绣、编织、拼图、黏贴、制作服装、剪纸、工艺自画像等,其间幼儿通过同龄对班(对班即幼儿、教师、环境定时定点部分交换)、混龄对班等形式进行横向体验;最后展示时,由全园幼儿一起参与,在多种活动、多种玩法中体验耐心,从而明白耐心的真正意义是应对挑战、不怕困难、坚持到底、达成目标,而不是指慢慢做事。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都是课程,幼儿每天在日常生活、游戏、户外锻炼等环节中也能获得丰富的体验。如幼儿在玩音乐游戏、选择玩具、排队下楼梯、轮流玩滑板等时候都可体验延迟满足,学习自我调控。我们采用&我等在你后面好吗&&好朋友跟别人玩了,下次再找他&&你玩好了给我&等语言引领,使幼儿体验这些语言在不同环节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幼儿自我调控和延迟满足的能力。
不同时间的同质体验。我园有一个全程大单元专题活动的做法,即小、中、大班每一学年都做同一个专题,大目标一致,但具体活动内容会根据幼儿年龄阶段而有所不同。这样的活动是逐步递进的,前一年的体验是后一年的准备,后一年的体验是前一年的发展,这不仅能促使幼儿更自主地参与,而且能使幼儿的体验有所积累。如围绕提高幼儿交往能力,我们设计了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专题:小班&&&朋友车&专题,引导幼儿关注同伴,学习轮流、谦让、协商、关心、帮助等策略;中班&&&受欢迎的小棋手&专题,借助评比&受欢迎的小棋手&活动,引导幼儿学习遵守规则、控制情绪、理解他人、安慰他人等策略;大班&&&多米诺骨牌&专题,通过评选&爱的合作小组&引导幼儿学习协商、分工、宽容、理解、分享、帮助等策略。通过这个系列大单元专题活动,幼儿对交往策略就有了较为全面的体验,有助于逐步提高交往能力。
(二)螺旋式体验
螺旋式体验是指先通过体验引发思考,再进行操作,提升经验,然后将经验运用于实践,再进行体验,从而呈现纵向、螺旋式上升、层层推进的特点。
首先,在情境中初步体验。创设易发生情绪事件的情境,让幼儿体验情绪事件带来的内心感受并大胆表达,初步思考情绪事件的成因。如在&受欢迎的小棋手&活动中,我们创设全班幼儿两两交换同伴下棋,记录并张贴输赢结果的情境,使幼儿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明白下棋总会有输赢,输的幼儿不要烦恼、不服,赢的幼儿也不要得意、沾沾自喜。
其次,加深体验,提升经验。再次创设引发情绪事件的情境,让幼儿进一步体验。教师引导幼儿分析情绪事件,反思其中的行为,归纳提升处理情绪事件的经验。在&受欢迎的小棋手&活动中,我们在前期活动的基础上加入新规,创设更复杂的情境:当两个棋子走到同一格时,后者可以将前者打回起点。这个新规增强了挑战性,容易引发情绪事件,加深幼儿的体验。于是,教师在情绪事件发生时,引导双方分析情况,既反思自己的行为,又换位思考,使之进一步明白下棋总会有输赢。只要大家没有违反规则,就要坦然接受结果,做一个受同伴欢迎的小棋手比输赢更重要。教师还以此为契机引导幼儿思考、讨论&怎样做才是受欢迎的小棋手&,一起梳理、归纳出情绪表达合适、会安抚别人、懂得谦让、遵守规则等受欢迎的行为,提升了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经验。
再次,实践运用,体验运用有效经验解决问题的乐趣。通过展示解决情绪事件的典型案例的图示或视频,让幼儿重温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起到正强化的作用。教师还可与幼儿一起讨论、总结,把有效的经验转化为通俗的话和好记的图示,以便幼儿在面对情绪事件时迁移运用。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新的引发情绪事件的情境,进行聚焦体验,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归纳了&怎样做才是受欢迎的小棋手&后,教师又创设了新的情境,即骰子掷到&6&的人可以增加一次掷的机会等,鼓励幼儿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归纳的经验来解决问题,体验互相理解、友好交往的快乐。
三、归因提炼,帮助幼儿掌握提高情感品质和能力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抱有的稳定的情感和态度大多由他们从小习惯化形成的归因模式所决定。只有学会正确地归因,才会积极面对挫折和错误,才不会怨天尤人。
在情境中充分体验后,教师需要和幼儿一起分析,将零散的经验进行归纳梳理,提炼出有价值的方法,在班里推广,便于幼儿迁移运用。
首先,学习归因,对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归因能帮助幼儿自我反思,了解自己,找出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不足,并客观地剖析事件,提高处理情绪事件的能力。如在&魔语&专题活动中,在幼儿已初步了解&魔语&的作用后,教师提供了五个游戏中幼儿争执的画面:两个小朋友在生气地抢球;一小朋友不小心撞倒了一旁的小朋友,倒下的小朋友生气了;两个下棋的小朋友正为某一规则吵得面红耳赤;一个小朋友在玩玩具,另一个小朋友故意抢走他的玩具;一位小朋友非常想看小伙伴的书。教师让幼儿逐一观察,并讲述自己如果是画面中的小朋友会用怎样的语言来解决问题。幼儿说出了各种各样的&魔语&,如&我们两个都不要抢,这个球给别人玩&&这次我让给你,下次你让给我&&我很想看,我和你一起看好吗&&我的书很好看,跟你换一本&,等等。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你认为这些&魔语&能够解决问题,原因是什么?从而使幼儿明白这些&魔语&可以表达自己心情,能够使别人得到安慰等。总之,&魔语&就是可以使大家开心的话、能够解决问题的话。幼儿通过这样的归因练习,知道自己应掌握更多&魔语&,并恰当使用&魔语&。
其次,提炼有效经验并迁移运用。幼儿在情境中经过充分体验会积累很多有价值的经验,但由于能力有限,他们的经验是零散的,这就需要教师介入,引导他们提炼出有价值的、形象的、易记忆的、可推广的经验,以便他们迁移运用。如在&魔语&专题活动中,教师帮助幼儿将他们提供的&魔语&提炼为四类:赞美&魔语&,如&你绳子跳得真好,我佩服你&&你是下棋高手&;心情&魔语&,如&我今天非常开心&&我输了有点难过&;解决问题&魔语&,如&我们一起看书好吗&&我玩一会,等会给你玩,你稍等一下&;礼貌&魔语&,如&对不起,我帮你擦干净&&谢谢你的帮助&,等等。通过分类提炼,幼儿强化了对&魔语&的记忆,在实际活动情境中更容易想起该使用哪类&魔语&。帮助幼儿提炼经验的方法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是,艺术作品很有感染力,从中能提炼出很多供幼儿学习的范式。教师可借助绘本、故事、儿歌、图片、音乐剧、动画片等,形象化、情景化地加以呈现,提炼出精彩片段,让幼儿多通道地感知并模仿学习,然后在实践中迁移使用,从而提高情感品质和能力。如绘本《我会哭我会笑》画面形象生动,幼儿容易接受。我们借其引导幼儿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并学习调控自己的情绪。
如何培养幼儿的情绪能力是我园多年的研究课题。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前面的路还很漫长。因为每个人的情感智能有很大差异,在情感专题活动中如何既尊重个体又顾及全体,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编辑:cicy
&关键词:最新文章:相关博文:阅读人气:1206阅读人气:513阅读人气:636阅读人气:679阅读人气:757
已回答相关问题:
[]阅读人气:1309[]阅读人气:144[]阅读人气:170[]阅读人气:1414[]阅读人气:697
12345678910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123用&&户:
自动登录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成为"中国幼儿教师网"会员东方之星思维教育机构:&&&& &&
主办单位:北京东方之星幼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中国幼儿教师网
号 -4 | 京公安网备 10337 号幼儿心情日记画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研讨 -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2012年论文征集和评选活动 -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位置: →推荐阅读文章
本类热点文章
幼儿情感与学习能力关系的研究报告
姜堰市实验幼儿园
朱银珍 陈红梅
本课题提出了“幼儿情感与学习能力的关系”,旨在探索了解幼儿积极情感因素与幼儿学习能力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寻求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利用情感的推动作用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教育也从认知型转向历史与文化、人的生物本性与社会本性和谐统一的情感型演变,而情感作为一种激情、一股能量,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情感绝不是自然成熟的,它是诸多合力的产物,教育是最重要的力量之一。皮亚杰阐述:教育是情感的催化剂,合理的教育能迸发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并能将生理机制、思维机制协调发展到最佳状态,使人的潜能超常发挥。近年来,幼教界也强调了早期情感教育,这是因为幼儿期是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情感教育是向幼儿进行一切教育的基础,良好的情感素质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核心所在,情感在课程研究中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对未来一代来讲,即将面临的是更为激烈、更需合作、更具挑战的竞争社会,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从小培养孩子既具有积极开朗的性格、富有爱心、懂得理解、勤奋自信、乐观向上,又具有创新意识和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诸多学习能力。幼儿好奇、好问,对一切外来的刺激都感到新鲜,因而“在幼儿期建立以快乐一兴趣为主色调的情感体验教育”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能够为他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①心理学依据:情感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活动效率,对行为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效率,起正向的推动作用。情感的动机作用在幼儿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愉快的情感不仅使幼儿愿意学习,而且学得快。
2、②教育学依据: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教于乐”,教师只有在教育的过程中用真挚的情感引导、启发幼儿,才能让幼儿“亲其师,信其道”,才能让幼儿主动学习、热爱学习,促进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
3、③美育学依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塑造自我、塑造人类的美好与文明。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真诚的情感投入,良好的审美情感有助于激发学习与创造的意识,鼓励参与者努力学习和创造出更多美好的事物。
4、④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认为:20%的智商+80%的情商=100%的成功。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认为: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各种机能都会受到阻碍,无论何种思维都无法进行。诗人白居易曾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一种最好的工具和手段,对于孩子来说它比任何教育方法都来得有效。皮亚杰认为: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以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学习也不例外。
5、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项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智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只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课程是引领儿童达到教育目标的桥梁,是教育借以促进儿童发展的中介。随着教育的发展,现代幼儿园的课程含义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拓宽:①幼儿园的课程不同于中小学,它不是以学科教学为主,而是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核心,是配合幼儿发展阶段的学习过程,因此,课程设计的重心不在于学科知识技能的范围、深浅和进度,而应该将重心放在幼儿本身,以促进幼儿整个人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为根本任务;②幼儿园的课程不再是过去的概念——单一的课堂教学,而是从整体的观点来看待儿童发展领域(或整体发展)的教育,它意味着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整个生活和活动的整体计划,包含了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形式方法、课程评价等广泛内容,也包容了课内、课外、集体、个别、显性、隐性等多种培养途径,由此,我们提出:把幼儿园“情感与学习能力”的探索课程化,也就是说,按照现代幼儿园课程的设计要求,遵循《纲要》的精神,以情感发展为基点,以社会的期望要求为主要依据,选择具有探究价值、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其目的是通过幼儿个性、社会性、情绪、体质、认知、审美、道德行为等各领域诸多情感因素的和谐发展,促进其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根据课程编制原理,“幼儿情感与学习能力的关系”课程框架如下图:
框架确定后,课题的研究从目标制定、内容组织到活动安排、方法选择乃至评价反馈等方面有了一个通盘计划,形成一个融贯系统,这就避免了课题研究的随意性和附属性,使研究更具目的性和有效性。
第一阶段:2001年11月—2002年3月。
①充实理论、更新观念。如:组织科研小组成员系统学习朱小曼的《情感教育论纲》、李吉林的《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儿童发展》、孟昭兰《人类情感》等一些权威理论,听取有关专家的关于“情感教育”的论坛讲座,加以消化吸收。
②思考问题、筹备方案。“本班幼儿情感发展状况?”、“什么样的手段才能激发幼儿积极情感体验?”、“如何找准方案与实施的嵌入点?”
第二阶段:2002年4月—2005年1月。前测、制定实验班研究方案,按计划实施,阶段评估,阶段小结、根据需要调整方案。
第三阶段:2005年1月—2005年9月,收集、整理研究中获得的相关资料,分析并反思,形成有质量的论文,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对象分为小、中、大三个年龄层次,计500名幼儿。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在小中大年龄段各选取2个重点班,同时每班自由选取一个对照班,采用重点活动与生活活动相结合、集体活动与“个案跟踪”相补充的办法,将鲜活的教育实践与理性的科学研究生动地组合,再进行对比、分析、资料归纳、个案追踪、阶段测查等一系列量化手段,细化每个活动目标,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提高研究的层面。并灵活运用“情境体验法”,引导幼儿想像、体验和感受;运用“表情表达法”等外显行为表达自己的情绪;用“替代想象法”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用“渲染泛化法”来感染幼儿情绪,促使情感蔓延;用“积极归因法”关注幼儿在行为成败时的情感流露,并进行适当的、积极的引导;用“自我调节法”来帮助幼儿“自我告诫”、“适当渲泄”和“有意识转移”。此外,我们还运用调查法、分析法、实验法、辅以结构建构法等,把激发幼儿的情感当成一个由目标、措施和效果组成的三维结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幼儿情感变化的规律以及对学习能力的影响。
制定可操作的“幼儿情感与学习能力的关系”测试方法和指标是幼儿园情感课程评价的难点和关键点。我们根据情感的情境性规律,(即个体的情感受所处情境的制约,同时考虑到幼儿情感矫饰性弱,内心感受往往通过表情、言语、动作等外显行为予以表露),测试的方式主要采用情境观察法(包括自然情境和人为创设情境);测评的指标是幼儿在同一活动中学习能力的发展。
“情感与学习能力的关系”评价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日常形成性评价;二是一学期和一年一次的终结性评价。
1、日常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在活动中对幼儿情感经验的观察以及能力的显露进行综合与分析,对班集体进行整体的定量评价,对典型事例进行个别性的定性描述。具体见下表。
活动形式 观察力 想象力 创造力 表现力 动手操作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耐心、细致、深入) 观察
(全面、粗糙、简单) 丰
一 机械模仿 再造表现 积极主动 引导下的表现 无表现意识 操作兴趣 操作目的性 整理
与分类材料 强 弱 一般
情感经验活动的设计,一般最后都有一个幼儿参与活动的实践情境,这就为教师的观察评价提供条件;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幼儿有丰富的情感反应,教师就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及时对幼儿作出评价。日常形成性评价既重视定量评价,又重视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反馈,及时调整补救,对未达到目标的幼儿,教师就要加强情感激发和能力培养的个别指导。
2、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指一学期一次的教师主观评价和一年一次的测试性评价,都是对每个幼儿个体作评价。
主观性评价是学期末,两位班主任根据日常积累的观察记录和观察印象,以及《家园联系手册》中反映幼儿成长轨迹情况,对每个幼儿的情感与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作一个概括性的评价。
测试性评价是通过创设幼儿熟悉的情境,观察幼儿在情境中的情绪反应和学习能力的反应。其操作模式是:
测评的项目是六项学习能力。每一项都根据目标的内涵设计六个以上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情境,依据情境的性质确定测试的指标。语言描述性情境主要考察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自然情境主要考察幼儿的表现力和操作能力,评分的标准是按幼儿一般的情感表达形式、水平和能力显露的水平来确定。
一、 背景调查
1、教育现状分析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情感教育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少教师会主动地去挖掘和利用各种有利于幼儿认知、行为发展的教育因素,但对日常生活中丰富生动的情感教育素材常常忽视,导致幼儿习惯、能力、个性、心理发展受到阻碍,面对此状况,不少有识之士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纷纷尝试以情感为切入点,通过唤起积极情感,激发学习动机来促进幼儿诸多素质的发展。其表现形式具代表性的有“愉快教育”、“情境教育”等,它强调幼儿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这些研究无疑有相当的价值,对我们去寻求解决情感激发的意义、途径、方法及评价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2、情况调查
为了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本园幼儿情感与学习能力的发展现状,在未正式开展研究课程的情况下,课题组长带领研究员对教师、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状况进行了前测,对家长在情感教育方面的认识程度及要求进行了调查。这次测查是在组织活动的教师及参与活动的幼儿完全不知情、毫无准备的前提下进行的,采取了观场观察、记录的方法。
(1)教师的认识及行为测查:
调查对象(人数) 在各项活动中能及
时观察幼儿情绪 组织活动时自己能
保持最佳情绪状态 能运用适当的方法解
决幼儿的情绪问题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教师30人 12人 18人 8人 22人 16人 14人
问题一:由于情感本身具有的情景性、善变性、隐秘性、随机性,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把有关“情感的目标”变成教案中的“摆设”,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问题二:教师不注意自身情绪对幼儿的学习能力的影响,只能注意到幼儿在活动中情绪的发展。
问题三:对幼儿的情绪调控和关注不到位,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比较突出的情绪问题,不能关注到全体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
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①是否随时观察注意孩子情绪、情感的变化?
②是否尊重孩子,和孩子建立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
③是否以幼儿为主体,站在孩子的位置思考问题?
④是否尊重孩子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⑤是否主动寻找孩子积极情感体验的最佳途径?
(2)幼儿行为的调查:
调查班级(人数) 调
80人 情绪状态
(某一活动中) 保持时间 能否在他人的影响下调整情绪 能力发展
效 果 好 较好 差 长 一般 短 能 否 详见个案记录与分析
百分比 21% 30% 31% 11% 30%
39% 65% 15%
问题一:幼儿的情绪不稳定,易变化。如果客观事物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情绪立刻会发生变化,能力也不显露。
问题二:由于认识水平不高、模仿性强,情感易受别人的暗示。(如:小班幼儿有了初步的模仿能力,但缺乏一定想象力;中班幼儿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但创新意识不强;大班幼儿喜欢自我表现,但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
问题三:幼儿情感的兴奋机能强于抑制机能,控制和调节能力差,兴奋过程容易扩散,情感易冲动。
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① 如何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加深和稳定幼儿内心情感体验。
② 如何发展幼儿健全的个性,使幼儿情感更加丰富。
③ 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通过行为去体验情感。
④ 如何锻炼幼儿意志,通过意志调节情感。
(3)家长意愿调查
姓名 积极情感 积极情感状态 初步的学习能力
积极情感:A信赖 B自信 C合群 D求知 E求美 F惜物。
积极情感状态:A保持愉快的情绪 B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的兴趣 C活泼开朗的性格。
初步的学习能力:A观察力
D发现问题能力
E语言表达能力
F动手操作能力。
对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以及发展要求,家长的阐述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孩子胆小,缺乏自信,不爱表达和交往,希望老师关注。
②孩子有时自私、任性,偶有攻击性行为,不知道爱惜
物品,希望老师帮助改正。
③希望老师给内向的孩子说话的舞台,给“木讷”的孩
子展示的机会。
④希望老师提高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以便及时指导家长处理相关的育儿问题,提高育儿质量。
通过前测,我们初步了解到本园幼儿情感发展的状况以及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家长对情感教育、幼儿能力发展的需求,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实际依据。
二、研究目标
1、目标确定的依据:
情感与学习能力的研究,不只是情感态度的培养,还包括了学习能力的培养。两者的融合与统一保证了幼儿行为动力的高效能发挥。这两方面的培养应该在同一过程中进行,应以各种活动为中介,幼儿既要有参与活动的动力,又要有完成活动任务的心智操作,两者不可缺少。具体活动中,它们互为目的、互为手段,在相辅相成中得到协调发展。因此,幼儿的情感素质或学习能力都不可能离开活动内容而进行形式训练,也不可能相互割裂地进行单独培养,而要与内容相联系,进行综合性的和谐培养。但是,由于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因而活动内容的组织安排有不同的主导指向。比如有的活动主要发展语言能力,有的活动着重发展艺术表现力,而情感是一心理观象,虽然在各种活动中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但是它不能完全依赖于渗透性、随机性的培养,而应有实体性的计划培养作保证,即有以发展情感态度、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情感经验活动,情感实务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习能力发展的目标和机制则是设计活动的主要依据,只有实体性培养和渗透性、随机性培养相结合,幼儿情感与学习能力的同步发展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2、目标划分的层次:
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营造融洽的情感氛围,通过表达、想象、移情等多种手段有计划地启发引导,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自尊心、分享意识、合作意识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求美欲,以及勇敢坚强、活泼开朗、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年度目标
学期目标 倾向
阶段目标 倾向
学习能力:
在健康情感的激发、积极情绪的调节下,以日常生活和一日活动为载体,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年度目标 语言
学期目标 语言
阶段目标 语言
3、总目标的内容:
根据我园幼儿情感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将此课题的研究目标定位在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情感氛围;优化活动过程,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等几个方面。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学会分享、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畏艰难、努力向上的良好情感品质,从而提高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
三、研究的具体做法
(一)情感色彩中的生存环境
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乐园,怎样才能让幼儿愉快地生活在幼儿园里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为幼儿创设友善、宽松、积极向上的情感氛围,会有助于幼儿学习能力的提高。这种情感氛围的创设,我们同时从以下三点来进行。
1、为幼儿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心理环境
幼儿期是情感体验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幼儿对于教师的关注特别敏感,教师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等都会对幼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我们把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放在首位,让幼儿在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中获得教育和发展。
a、尊重理解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他们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作为教师我们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尊重理解孩子,保护孩子的个性发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是他们亲密的伙伴,同老师一起,他们会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抑感,从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内心的感受。以下几组镜头撷取了我园老师日常工作中的教育片断。
镜头一:早晨,小朋友陆续入园。中(三)班门前,王老师笑容可掬地迎接大家的到来,“王老师好”“王老师早”悦耳的、欢快的问候不断传入王老师的耳中,小雨小朋友一脸的不高兴,走到王老师面前的时候,犹豫了一下,仍然没有开口。王老师蹲下身,眼睛看着小雨,满脸的期待,小雨还是没有张口。“小雨早”!王老师大声说。小雨两手在身体四处乱抓,嘴巴没有动。王老师将小雨揽在怀中,问:“小雨今天有点不高兴了?”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告诉我好吗?”小雨依然没有说话。“小雨,你先进教室和小朋友玩游戏,如果你有什么事情想告诉我,就来找我,好吗?”小雨点点头,走进教室。
镜头二:中(一)班转来一位新生叫思尧。和老师接触的第一天,思尧的妈妈就对李老师说:“我们家孩子长得不太好看,害怕别的小孩笑话他,请你多给他一些机会,鼓励鼓励他。”李老师看见思尧后,果然发现“思尧与别人不一样:大大的头,扁扁的鼻子,特别是一双小小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第一天进班,李老师就安排了欢迎会,请小朋友对思尧说一句表示喜欢的话。李老师带头说:“思尧,你的头大大的,一定非常聪明,我喜欢你”在李老师的暗示下。小朋友你一句,我一句地表示:“思尧,你的衣服很漂亮,我喜欢你!”“思尧,你的眼睛和我一样小小的、亮亮的”。思尧紧张的表情开始放松,事后,他对妈妈说:“我很喜欢现在的幼儿园,大家都喜欢我”。
b、鼓励支持孩子。幼儿大都喜欢听“好话”,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工作中及时肯定幼儿学习及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再让他们通过努力,享受成功的喜悦。如当幼儿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勇敢地做出第一个动作时,教师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肯定的口吻(如“你真棒”、“太好了”、“你一定行”)等积极性评价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中去。
镜头一:晨间游戏时,林老师组织孩子们玩套圈,请孩子们在1米之外把套圈套到金鱼头上,孩子们玩得很起劲,欢呼声一浪高于一浪。其情境感染了奇奇这个小年龄的小朋友。他飞快地跑过来,拿起套圈就往金鱼脖子上套去,一次、两次……都没套上。于是,奇奇由兴奋到急躁到失望,最后无奈地坐在一边。林老师走过去,拉起奇奇的手,走到套圈的地方。将套圈向前挪了挪说:“奇奇,这一次你肯定能行”。奇奇迟疑地拿起套圈,套了一次,果然套中了,林老师对孩子们说:“给奇奇鼓鼓掌。”孩子们鼓起掌来,奇奇笑了,以后的时间她一直专注地玩这个游戏,乐此不疲。
镜头二:中(四)班改革了一项制度:将以前的“组长轮流制”改变为“组长竞选制”,一些胆大的孩子率先亮相了,他们的“演讲词”非常精彩,“我今天很棒”。“我能管住自己,也能帮助我们一组的小朋友。”一些平时比较胆怯的孩子在大家的鼓励下,也慢慢参加进来,最让老师感到惊喜的是丽丽,这个性格内向、几乎近于孤僻的孩子,那一天居然也迟迟疑疑地举起了手。她的“演讲词”很简单,“我想做小组长,我会做好的。”她的头虽然是低着的,声音也很轻,但全班小朋友都听到了。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丽丽获得了“竞选”的胜利,笑容像灿烂的花朵一样绽放在她的小脸上。
2、为幼儿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物质环境
幼儿园提供的环境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幼儿是环境的主人,他们不光具有适应环境、选择环境的能力,而且还具有改造环境与创设环境的能力。好动是幼儿最大特点,我们抓住这一特点,为幼儿提供动态性、亲近性、共享性和开放性环境,延伸并发展幼儿的“好动”天性,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训练思维,勇于创造,快乐成长。
a 、为幼儿创设富有变化的动态性环境。幼儿的活动环境应该是随时可以根据活动目标和幼儿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我们在添置活动室各类设施时,尽可能提供一些动感的、富于变化的材料,如带有轮子的玩具橱、小黑板、轻巧、高矮不等可随意搬动的小桌子、小椅子、小纸箱等,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拥有对活动环境重新布置或调整的权力。我园的社会模拟区就是一个富于变化、充满童趣的角色游戏广场,其中各类模拟玩具应有尽有,所有的组合新奇百样,幼儿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装扮、组合、交换、使用。
b、为幼儿建构利于互动的亲近性环境。我们改变以往活动墙面均由老师统一布置,只许看、不可摸的做法,把活动室周围墙面的处理权还给幼儿,让他们根据活动需要自由选择墙壁面,展示自己匠心独特的手工、绘画作品,支持、鼓励幼儿与环境互动,拉近幼儿与所在环境的距离,使幼儿对周围环境产生亲近感,激发幼儿自主活动、自我展示的热情。在小班活动室内墙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张张可爱的小手印画成的“朋友树”、“孔雀”、“公鸡”等童趣盎然的图案;在中班,你会欣赏到活灵活现的动物图画、古色古香的撕纸窗花;在大班,你会发现一粒种子发芽的系列记录,以及孩子们用小手拼凑的中国地图。幼儿园那雪白的墙壁虽然变得花花绿绿,五彩斑澜,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它不再是一堵坚硬冰冷的墙壁,而是一面会说话的墙,一面会表达思想情感的墙。
c、为幼儿提供乐于体验的开放性环境。幼儿园的小环境与大自然、大社会千姿百态的事物相比,资源是十分有限和单一的。要满足幼儿的各种活动需要,就必须让幼儿从封闭的幼儿园小环境中走向大自然、大社会开放性的大环境中,进行各种情感的体验和问题的探究,并乐于体验活动的情感,让幼儿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我园历来重视周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发掘,近几年,随着我市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商业化的步行街,热闹美丽的滨河广场,纵横交错的立交桥,这些场所都成了幼儿情感实践和能力凸现的社会环境教育基地,孩子们徜徉其中,感受着家乡的美丽富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震憾和洗礼。
3、家园携手,为幼儿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生活空间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幼儿园教育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家庭教育资源的挖掘,以此促进家园互动。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未来,为师为父母的责任就是要使之鲜活,充满生命力。通过实践我们更加认识到:家园互动是课程架构中的重要内容,是课程实施的强有力保证。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创设离不开丰富的物质资源,更离不开有效的家园互动,所以,我们做到:
a、密切家园之间的联系,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家庭访问是我们家园联系常用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情感、观念沟通不可缺少的途径。家庭访问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有到幼儿家中进行访问或电话访问,也有“家园联系手册”或“网上留言”等。家访不仅让我们和孩子的情感更加融洽,同时让家长亲身感受老师和孩子的言语交流和行为指导。从教师和孩子的交往中,家长看到了老师牺牲休息时间来关心自己的孩子,看到了老师对孩子点滴情况的关注并为之而感动。通过一次次的家访,老师、孩子、家长的情感进一步融洽,“家园教育”也迈向和谐一致。如小班的钱雨原小朋友经常以厌食、哭闹等行为来拒绝上幼儿园,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两位老师没有向家长告状,而是通过多次家访来亲近孩子,消除其恐惧心理,并积极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加以“弘扬”,孩子有了表现的机会,自信心增强了,从此也不厌学了。
b、引导家长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包括:家庭文化氛围及其成员的职业、经济条件、信息、自身教育水平及观念等;家庭成员和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对幼儿具体指导等。我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多种渠道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孩子的生活,并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服务于幼儿教育。如:家长和幼儿合作的“亲子运动会”、以及“家长老师”和“大班幼儿毕业典礼”等活动。引导家长发挥自身特长,主动参与教育,让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辅相成,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二)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学习,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习的本身就包括认知和情感这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在幼儿的认知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幼儿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对信息的加工和内化,即对接受的信息进行感知、识记、保持、应用。而在整个非智力因素活动中,情感因素担负着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任务,对有趣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加以吸收,进行知识的积累。这就告诉我们情感因素对智力因素起着积极的定位、维持、调节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教师应十分重视情感体验教学。如果只重视认知过程而忽略情感培养过程,就会造成幼儿在学习活动中产生无意注意的影响,而不利于幼儿对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活动过程中,必须努力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使幼儿的情感因素得以培养,让整个活动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1、在真实、自然的生活中帮助幼儿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培养其初步的学习能力
①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幼儿在积极情感体验中学习。
幼儿的生活充满了情趣性,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面对大自然和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我们积极引导幼儿去观察、发现、感受、比较、分析、探究,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幼儿更好地生活、学习打好基础。
案例1: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各种各样的小昆虫都从洞穴里爬出来了。晨间时老师带领幼儿散步,发现一群蚂蚁在来来往往地忙碌孩子们感到很好奇,驻足观望,纷纷议论:小蚂蚁排队干什么?小蚂蚁的家在哪里?它们爱吃什么?它们是怎样把粮食搬到自己的洞穴里的?听着孩子们的议论,老师改变原有的散步计划,引导孩子们开始对蚂蚁的探索、实验、研究。在探索中,我们会听到幼儿兴奋地对同伴说:“快来,我找到小蚂蚁的家了”,“看!这么多蚂蚁,那个最大的一定是蚂蚁王!”“我说吧,只要用糖,就能把蚂蚁引到洞口来。”幼儿能用语言、动作、绘画等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探索过程。
幼儿期有“疑问期”之称,它突出的表现是好奇、好问、好尝试,在这一时期,许多成人看来习以为常,甚至视而不见的事物,却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身体所触及到的,都是新鲜的,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幼儿能够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地沉浸在对这些事物的观察、体验之中,产生极大的满足感、成功感,学习能力因此而得到培养。
②为幼儿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引导幼儿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学习。
儿童的以“自我为中心”使得儿童总是按照他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进行类比,看待在他们周围发生的事件。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活动过程中,从不用空洞的说教和规则化的条文来强行灌输给孩子。而是想方设法使他们“身临其境”,切身体会,这样才能引起共鸣,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开展散文《春雨》的教学活动时,由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面对“春雨”往往视而不见其现象、感而不觉其美之所在。于是,我们就选择了细雨蒙蒙的“春雨时节”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去看、去听、去摸、去想,有了“亲临其境”的感受后,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再配上舒缓的轻音乐,展示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孩子们很快投入到散文的意境之中,情感激发起来了,课程的目标也就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再如欣赏乐曲《斗牛士》时,我们不可能让孩子亲身体验到斗牛士的勇敢和技巧,但我们可以通过观看电视节目《斗牛》,让他们了解相关的斗牛知识,虽然没有亲历亲为,但观看节目时,孩子们恍若其境,不时为斗牛士的危险处境发出一声声惊呼,同时,从心底也产生了对斗牛士的敬佩。接下来,在欣赏乐曲《斗牛士》时,孩子们很容易感受到乐曲中强有力的旋律,以及乐曲内涵意义并大胆想象即兴表演。在《我的植物朋友》的探索活动中,孩子们对植物是如何“生”宝宝的以及如何“照顾宝宝”产生了强烈的探求欲望。于是,我们鼓励孩子们亲自去种植去观察。他们每人带来1-2棵植物:大蒜、洋、青菜、萝卜、刀豆等,每天到园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植物朋友浇水,看看它们长大了多少,并尝试用画日记的方法来记录自己植物朋友的生长过程。当青菜开出第一朵小花时,孩子们都睁大了惊奇的眼睛,当刀豆结出第一个豆角,孩子们欢呼跃雀……散步时,他们看到一棵棵小苗苗时,比以前更疼爱了,常常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别忘记给金盏菊的小宝宝喝水”,“我们快来抓虫子呀,不能让虫子咬疼冬青树” ……爱的情感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悄然生根。
③为幼儿设计悬念,引导幼儿在积极的“质疑”中学习。
孩子是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一节优秀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提问和设疑,它在整个活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个悬念会激发孩子们不断求知不断探索的兴趣,一个反问会让孩子不由自主地反省自我,考验自我,一个扩散性的问题更能激活幼儿思维。总之,设疑的方法千变万化,我们会根据具体活动的需要适时使用。例如:在文学活动中,孩子更多的是主动参与感受作品的审美情境,诗歌《春雨》教学活动中,老师设疑:春雨美吗?美在哪儿?你愿意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春雨的美丽呢?孩子们在老师的暗示下纷纷行动起来,有的画画,有的用肢体动作,还有用打击乐等多种方式来体验感受、作品的意韵。在《送给蛤 蟆的礼物》中,教师讲了一半故事时停下来,让孩子们预测,青蛙又会干什么事情?蛤蟆会怎样说?孩子们完全被故事情节吸引住了,都在积极猜测后面的故事情节。故事讲完后。又一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们:“如果你是青蛙,你会喜欢蛤蟆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孩子们有机会审视自己的情感,再结合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孩子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善良与宽宏的熏陶。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常常是引导孩子探索的导向标,同时也是科学态度的一种示范与传播。一次在户外活动中,两个孩子争论,“小草又变绿了”另一个说:“不对,冬天小草都冻死了,春天也活不过来了”。老师立即倡议:“我们到草坪上去看一看”。通过仔细观察,答案很快找到了,那些原来枯黄的小草并没有死,在它们参差不齐的根部钻出来不少嫩绿的小草芽。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眼睛,探究到了小草的秘密,同时也明白了科学的真谛来源于实践。
2、在有效的师幼互动中引导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师幼互动,简单地说就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感互动关系, 这种互动不单纯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事务关系,而是带着明显的情感特征的交流过程。正面的情感互动,即教师表现出对幼儿的耐心、欣赏、关爱的积极情感倾向,幼儿的情感就有明显的勇敢、积极、快乐、向上的特征。师幼之间的情感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因此教师的情感魅力和人格魅力,对幼儿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综合的、全方面的,这种影响也不是一时的,而是持续的、长久的,乃至一生都受用不尽。
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吸引力的教具、有趣的内容抑或活动中获得的成就感都只是激发情感的表象,真正唱主角的,是师幼之间浓厚的情感互动,积极的情感关系,才是幼儿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积极的情感互动能增强幼儿学习的信心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孩子炫耀:“老师对我笑了”、“老师摸了我的头”、“老师抱了我呢”等等,由此可见教师积极的表情和身体动作可以拉近孩子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老师的关心、信任、支持让幼儿有被接纳、被承认的快乐体验,这是激发幼儿自信心的动力,幼儿有了自信心,就会主动与成人与同伴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幼儿语言的丰富性、连贯性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孩有口吃的毛病,同伴和周围的成人学着他讲话的同时伴有讥笑声,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久而久之孩子害怕讲话了,老师则不然,给了孩子爱和温暖,从摸摸头牵牵手开始逐渐引导他开口讲话了;从说单词到短语到句子循序渐进;从听故事到讲故事让口吃的现象慢慢消失;从讲给老师听到讲给小朋友听到参加故事比赛自信心点滴积累,老师的鼓励与关怀,让孩子感受到“我行”、“我能”,教师的积极情感增添了孩子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的力量,增强了孩子实现欲望的精神力量和热情,促进了孩子积极心态的形成和发展。
②积极的情感互动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妙之一正在于此:儿童在一个好的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他在《教育的艺术》一本书中还指出“我们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发展他们,不去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进行创造”。教师的表扬可以极大地满足幼儿的精神需要,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比如老师夸孩子的画画得好,孩子会主动观察周围的事物,结合自己的想象,运用自己的绘画技巧创造性地去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未来的画家从这里起步了。当孩子玩磁铁时,惊喜地告诉老师磁铁能够把插有回旋针的纸吸起来,老师赞许的眼神和表扬的话语会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幼儿在自己的操作实践中会了解到磁铁更多的“秘密”。老师的表扬、支持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激励之能,孩子的创造性在老师营造的宽松心理环境下慢慢的萌芽了……
③积极的情感互动能培养幼儿的表现力
幼儿的生活经验缺乏,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有时是以观察学习的方式获得的。观察学习即是在社会情境中经对楷模所表现行为的观察与模仿间接学到的。教师天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是孩子心中的天使,是孩子学习的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自然成了孩子直接的模仿源,一个善于表达,情感丰富的教师会培养出一批能言善说,表现力极强的孩子。人的性格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外在表现也各有不同。在幼儿园我们发现性格文静的教师带出的孩子说话轻声细语,活泼好动的教师带出的孩子生龙活虎,善于动手操作的教师带出的孩子更具有实践和探索的能力,教师的特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同样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表现也引领着幼儿的成长速度,幼儿园课程中音乐、美术、文学欣赏等艺术活动对人的培养是“怡情养性”,要求的是“以情动人”。比如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充满激情的眼神、夸张的动作、生动的表情会深深地吸引孩子。情绪具有弥散性的特点,教师富有情感的表现会强烈地感染孩子,他们会不由自主、手舞足蹈,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幼儿的表现能力在逐渐增强。
师幼之间的情感互动不仅影响了幼儿心智与能力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和自身素养的提高,在具体活动与资料积累中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每个教师都变成了能动的管理者和课题的主人。
附研究案例:
附研究案例一:
(1)研究对象:
小班30名幼儿
(2)研究方法:
以“游戏”为契入点,采用观察法、对比分析法
(3)研究内容:
①在“影子”游戏中的幼儿兴趣、情绪表现
②在游戏中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学习能力
③教师开启幼儿情感行为的方法和措施
④师幼互动的结果
(4)研究结果分析: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玩“影子”游戏时有情景、有玩具、有活动,且游戏的内容丰富多彩、灵活多变,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他们“画影子”、“踩影子”、“追影子”的情节里与老师、同伴、环境发生互动,从而真正体会到愉快、安全、平等、和谐等一系列情感。但幼儿又是各不相同的独特的个体,其情绪、情感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差异,列表分析如下:
表(1)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稳定性
在教师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以前,如表(1)所示,77%的幼儿对游戏感兴趣,其中60%的幼儿在集体中情绪很好,17%的幼儿情绪有时好,有时不好,有33%的幼儿对游戏不太感兴趣,多表现为孤僻、胆小,喜欢静静观察或独自在一边,但情绪基本稳定。
表(2)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
从表(2)中可以看出,33%的幼儿能主动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高,43%的幼儿随大流,看别人干什么,自己也干什么,没有自己的主见,有从众心理,自信心不足,还有24%的幼儿不会主动提出自己的意愿,在等待老师的安排,所以,在小班开启互动的钥匙一般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的情绪的激发,气氛的渲染,方式、方法的引导,才是开启幼儿积极情感的诀密。
表(3)教师开启幼儿积极情感所采用的方法、措施
表(3)中可以看出,教师重视对幼儿的鼓励,重视以表现活跃、主动的幼儿为榜样,以调动其他幼儿的积极情感,重视对情绪易波动的幼儿给予其暗示和提醒。在开启这一系列情感互动模式措施后,参与游戏的幼儿增至97%,参与活动的时间也延长三分之一。
3、教师引导启发的迟后性,让幼儿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
教师引导启发的迟后性是指幼儿在活动中出现情感矛盾,或是感受结果体验时,指导者不要过急、过早的启发引导,而要让幼儿有一个恰当的、或是充裕的时间感受体验,这样有利于幼儿留下深刻的情感经验印象。
案例②:一天早晨,姗姗问老师:“菜籽发出的芽会不一样吗?”老师一听话出有因,就问了一句:“为什么会这样想?”姗姗告诉老师她在帮自然角浇水时,发现了一盆发了芽的菜籽中有几根长得和别的不一样的。老师听后,马上去自然角看了一下,原来菜籽盆子里混杂了别的种子。但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她,只是对她说:“你看得真仔细,我也觉得有些不一样,你能再去看看还有那些地方不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呢?”……过了几天后,她高兴地跑来对老师说:“我知道了,是绿豆芽的种子掉到菜籽的盆子里了……”。
在探索活动中,幼儿常常会出现一些疑惑。作为教师,我们不要急于去帮助解答,有时候采取适度的“等待”,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学会留出时间、留出空间,等待幼儿的自然成熟,或者说是在更积极地寻找一个成熟的时机、一个更好的教育点。幼儿通过每一次提问获得他们需要的知识和经验,并从中学会了提问的方法和思考的方法。教师应相信幼儿有能力发现问题的奥秘,并应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我们适时地等一等、再等一等,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重视自然结果带来负性体验的转化,增强幼儿情感体验的力度
尽管我们设法创设种种条件,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受正面结果带来的成功体验,但是失败是客观存在的。在实际活动、生活中负性体验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必过于担心、避开负性体验,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的,没有永远的成功,也没有永远的失败。孩子就是在这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在各种不同性质感受体验的反馈激励中成长发展。
案例③:在折纸活动《顽皮的小猴》中,由于幼儿不能很好地看图完成小猴的折叠任务而烦躁、伤心,活动进行过程中,老师听到有的幼儿说:“今天的折纸太难了,我不会。”有的说:“老师,我怎么也折不出来。”还有的说:“老师,你帮我折一下吧。”有个小朋友还伤心地哭了起来。
从上述事件中,我们发现了幼儿因为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而准备放弃、而伤心难过。见此情景,我们不能给幼儿以保护性的安慰、即时性的满足,拿过幼儿手中的纸代替幼儿折叠,让幼儿暂时性的消除这种负性体验,而应在认同幼儿情绪的基础上,给以激励和必要的、实在性的帮助。首先启发幼儿积极正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然后和他们一起共同讨论分析没有完成任务的原因,分析图示,最后鼓励他们采用新办法再试一试。当孩子们经过努力而达到目的时,老师再和幼儿一起欢喜庆祝,这样的由负性体验转化为正面情感体验的经历,更好地培养了幼儿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一、情感与语言
我国古代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言是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时刻具备足够的爱,这种爱是博爱,是长者之爱,是母亲之爱。母亲不可能忽视自己的孩子,因此我们在关心每一个孩子时,都用情深意切的言语表达出来。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得出:良好的情感氛围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影响颇深。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语言环境,创设自主表达和自由表现的机会,以良好的态度平等地介入,随时给予孩子帮助和指导,让幼儿在充满关怀支持和鼓励的氛围中学习交流。自由的环境就会赋予幼儿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再以境激情,激发幼儿交流的欲望、表达的欲望,对于个别语言能力较差的幼儿,坚持鼓励、支持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让幼儿愿意表达、主动表达,从而自主积极参与语言活动。
研究中我们还得知:情感与语言是相互作用的,情感可以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也可以对幼儿进行情感的促动与诱导,如通过“孔融让梨”故事的讲述来让孩子懂得应当谦让、关心别人,通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情境表演,让幼儿明白人世间的真善美,假丑恶。显懂易浅的故事明白了许多深奥的道理,故事讲完后,让他们自由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感受,随着语言的描述、想象的加深,他们投入的情感也在不断深入,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升华,转化为幼儿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而且幼儿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有时如果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深受幼儿喜爱,现实生活中幼儿便会潜移默化地模仿,从而达到情感熏陶的作用。
“幼儿情感与学习能力关系”个案观察记录表
内容 对象 时间 行为表现 干预措施 情绪
“红色雨靴” 钱一文
五岁 开始 漫不经心地
观察 用故事情节导入 安静 一般
过程 被情节吸引主动学习讲述 用欣赏的目光注视并伸出拇指表扬 愉快 良好
结束 自编故事,大方讲述 和全体幼儿一体欣赏并掌声鼓励 非常
二、情感与艺术
自古以来,艺术和情感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从中国画的“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到西洋画的“创作求助于浓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气的情感”都说明了情感和艺术的关系,情感是艺术创作的生命,艺术是表现内心情感的重要途径。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艺术创作中,情感起着动力性作用。比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以饱满的情绪来感染幼儿,用对周围事物的新奇视角来影响幼儿,幼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创作的境界。艺术内容的选择也至关重要,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当前发展水平,这样就能有利于幼儿获取成功,体验积极的情感。在幼儿进行绘画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教师如果及时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在他成功时给予肯定,在他为难时给予鼓励,在他勇敢时给予表扬。在语言、眼神、动作等多种情感交融的方式中幼儿学会审美,学会表现美,更能学会自我肯定和自我评价,情感成了绘画的动力和源泉,在审美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将这种喜悦转化为幼儿真正发自内心的激情,即所谓“发乎自然”“情出于心”。从而产生更高级的社会情感。
音乐是由情感引发的,在构成音乐的诸多因素中,如果把节奏喻为音乐的“骨骼”,把旋律喻为音乐的“肌肉”,那么情感便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活动中,教师如果能以自己情感触角去拨动幼儿情感的琴弦,并与之产生共鸣,就会“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例如:音乐游戏《迷路的小花鸭》,由教师情境表演、模仿小花鸭痛苦的声音导入,一下子就抓住了幼儿最敏感的神经,把幼儿带到了迷惘急切的境界,勾起了孩子的表演欲和同情心,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歌曲的内容,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并以最昂扬的热情投入到音乐活动之中。所以说“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情感过程”。(达尔克洛)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只是跟着老师反复地练唱强化记忆,那么音乐对幼儿来说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如何让幼儿在音乐中体验情感呢?在我们的实践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字——“爱”,因为有了爱,教师的情感才会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幼儿进行情感的交流,例如学习摇篮曲《我的小宝宝》时,教师扮演妈妈,将幼儿搂在怀抱中,边唱边轻轻摇,幼儿不仅学会了歌曲,更感受到了摇篮曲宁静的意境,体验到了师生之间如母子般的情感。这样的情感交流、情景交融才是艺术作用于情感的最高境界。
三、情感与科学探索
幼儿对科学活动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对于探索乐此不疲。科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在研究时首先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源于幼儿生活的探索内容。我们用新颖、生动、富有创意的教具来吸引幼儿注意,他们是抵挡不住“诱惑”的,他们迫切地想去摆弄探索:火车那一节节的车厢怎么连起来的?磁铁小人为什么会跳舞?好奇的情感激发了幼儿的探索的欲望,无需老师的讲述与道白,常常在不知不觉中,那些初浅的知识,那些内藏的“玄机”,已被孩子们自己探索得明明白白。
比如在“什么东西会旋转”的活动中,教师准备了许多可以旋转的物品,陀螺、竹蜻蜓、风车、皮球、硬币、纽扣、弹珠等等,当这么多的东西出现在孩子面前时,孩子们兴奋不已,一个个跃跃欲试,教师乘机提出了要求“请小朋友玩的时候要观察哪些东西会旋转?”孩子们立即去试试看,发现老师准备的这些东西都会旋转,而且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发现,竟然教室里的小椅子、积木都可以旋转。最后得出结论,只要有足够的力量,什么东西都可以旋转。试想想,如果不是丰富多彩的材料吸引,幼儿能有这么强烈的探索欲望吗?自然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发现了。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的情感会随着探索的内容和结果而改变,所以教师必须以情感支持和引导幼儿,教师在情感上的支持,为幼儿克服困难、进一步的探索提供了基础条件,但是,教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并不是否认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上的要求,既不能对幼儿的探索活动越俎代庖、横加干涉,也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而更多的应该是巧妙的目标导向,渗透的情感激发。这也是教师最难扮演的角色,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成为幼儿活动的合作者,深入了解幼儿所面临的问题,预测可能出现的状况,及时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情感的变化,给予激励和引导,从而牵引幼儿向着积极的目标方向发展,让幼儿体验探索过程的乐趣,并从中掌握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如在认识磁铁的过程中,通过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探索,他们已经知道了磁铁能吸哪些东西,不能吸哪些东西,小朋友们渐渐把探索变成了单纯的玩耍,有的幼儿便把注意力转到别的地方去了。怎样才能探索活动深入下去呢?教师从孩子们中间拿起了两个磁铁,并且吸到了一起,这时候教师故意惊奇地叫道:“小朋友们快来看,这两个磁铁怎么打架了”孩子们的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了,大家都跑过来看个究竟,“是呀,一头会打架,另一头又离得远远的?”孩子们在进一步探索中发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相吸,一种是相斥。通过师生一起讨论,孩子们明白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道理。
在此过程,教师及时发现了孩子们在探索活动中的情感变化,在适当的时候给了孩子们一个“疑惑”,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探索的意识,使探索活动获得了更高层次发展。
“幼儿情感与学习能力的关系”个案观察记录表
内容 对象 时间 行为表现 干预措施 情绪表现 学习效果
“认识鸽子” 许序枫
(六岁) 开始 围着鸽子 嚷个不停 语言提示 过分兴奋 一般
过程 按照提示 有序观察 用反问句引导其观察鸽子的外形特征 兴奋 好
结束 积极动脑 回答提问 语言鼓励 愉快 良好
四、情感与幼儿意志品质
意志品德是指一个人在意志行为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外显的习性、性情等,其内涵包括:自觉性、坚持性、目的性、自制力等诸多非智力因素。幼儿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表明:幼儿时期自制力较差,意志品德处于薄弱阶段,意志行为还不成熟,这些因素明显地抑制了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与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处于滞后状态,所以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情感的契入甚为关键,研究中我们发现:
(一)兴趣激发是意志品质发展的基础
兴趣是积极情感的直面体现,也是直接推动幼儿参与某一活动并将该活动进行到底的一种内部动力,它表现为行为的意向性,强烈的愿望等等,对活动的过程起着推动作用。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的兴趣爱好,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是驱使去了解复杂问题的力量”。实践也证明:充满好奇、兴趣广泛的幼儿,一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老师组织的各项活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有较强的克制能力和顽强坚持的精神,因此,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去选择活动的内容,设计活动的方案,让幼儿主动参与,积极参与。例如:幼儿的兴趣就是当警察、当医生、当科学家……我们就以此为契机,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为媒介,让“警察”知道忠于职守、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开;让“司机”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让“医生”主动关爱“病人”,同情弱者。在点点滴滴的活动积累中,自觉与遵守、坚持与忍耐、轮流与合作等一系列良好的意志品质潜移默化根植于幼小的心灵。
(二)激励评价是意志品质发展的关键
激励评价是积极情感激发的重要手段,对幼儿的成长十分重要,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也对成人的评价十分敏感。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的适时、适宜、适当的激励与评价能激发幼儿的上进心。(例如:当幼儿学会了系鞋带时给他一个满意的微笑或亲切的抚摸;当幼儿将书柜收拾得整整齐齐时,教师由衷地说声“谢谢,你为大家做了一件好事”。)正确的评价鼓舞了幼儿的勇气,加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在自信与进取中幼儿会学会执著、学会坚持。
(三)勇敢、坚持是意志品质发展的保证
一个人能否选择正确的行动目标,在行动中能否有效地调节行为并坚持不懈,努力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最终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其中勇敢和坚持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小、中、大不同的年龄的层次的幼儿中,有目的、有计划地预设活动目标,调节活动方案(如:让小班幼儿坚持入园,勇敢地面对新环境;让中班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坚持完成一件事情;教大班幼儿正确面对黑暗,面对自然界的种种现象,抗拒干扰,自觉完成任务等等)教师还为幼儿构设一个磨练意志的氛围,当幼儿遇到阻碍时教师不必急于解围,而是鼓励幼儿勇敢面对,给幼儿披荆斩棘的机会,当幼儿束手无策时,胜利往往就在“坚持一下,你一定行!”的鼓励与忍耐之中。
在“幼儿情感与学习能力的关系”课题研究中,我们研究成员形成了一个“研究共同体”,不断通过阶段性总结与反思、审视与发现研究中具有共性的成功经验,减少盲目性,增强有效性,同时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寻找适宜的策略。
三年多的实践与研究,从幼儿的发展变化上,可以充分地肯定,“幼儿情感与学习能力的关系”研究是有效的,是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研究所涉及的理论层面,反映了情感教育领域的最新成果,并且指导我们端正教育思想。从实际效果看,此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幼儿个性心理、情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幼儿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园的特色办学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教师们实现了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反思我们的科研历程,浏览我们的劳动成果,探索之乐趣、实践之自由、收获之欣慰溢于言表。虽然“情感与幼儿学习能力的关系”这一研究告一段落,但情感在人一生发展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已受众人瞩目。“情感与幼儿人格的发展”“情感对行为的动机作用”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广阔的研究前景和潜力。“河流就是前进着的道路,它把人带到想要去的地方”,我们坚信:“情感教育”之河会让我们无休无止地去耕耘、去探索、去追求,并把我们带到心仪的彼岸。
二00五年九月
附参考文献:
①《幼儿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2 作者:高月梅
②《幼儿教育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9
作者:高志方等
③《美育心理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蔡飞非
④《情感教育论纲》 作者:朱小曼
《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儿童发展》 作者:李吉林
《人类情感》 作者:孟昭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引导的近义词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