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日报第一期报

知乎为什么要做「知乎日报」?
按票数排序
有一件事情,我觉得,如果做到,知乎这个团队就算此生无憾了——知乎,能不能成为中文互联网上最强大的高质量知识社区?更进一步:知乎,能不能让每个人,每个看似普通的人,都能通过分享自己脑中独特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成为价值的创造者,成为这个互联网最有生命力的价值源泉?这件事情,我们才刚做了两年。我们离终点还很远,但是,你们每个人,看到这个回答的每个人,过去两年来,都在向我们证明,这是我们做得最对的一件事情。每天,是每一个知乎用户,用你们的亲身体验和经历,对我们讲述实际发生的状况,让我们免于假象之蔽。而这些,在以往是不可实现的。我们已经花了太多时间在信息的有损传递上。每天,是每一个知乎用户,用你们的多年积累和沉淀,向我们耐心讲解我们原本不懂的事,让我们不受伪饰之伤。而这些,在以往是很难传递的。哪个时候,不是谣言的速度永远快过辟谣?每天,是每一个知乎用户,凭借你们的专业和训练,给我们带来客观和冷静,让我们少浮于躁戾。而这些,在以往也极难促成。似乎我们耐心听取别人说话的意愿和机会一样在萎缩。知乎到今天为止,远不能说成功。但我们的确发现了这样一个机制:一个能够让每个普通人参与进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分享和创造高质量内容的方式。这个机制,恐怕正是知乎的核心价值,也是支撑知乎的过去和未来的最大支柱。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这个机制的了不起之处。我们想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这个了不起的机制,同时也希望更多人受其影响,在未来能以各种现有或尚未有的方式,参与到这个机制中来。知乎日报,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延展。它不是媒体,它应该超越媒体。我们通过知乎,发现和鼓励出了你们,发现了这群前所未有的高质量创造者。知乎日报便是这些创造者神奇之处的自然扩散,是这个内核看起来很小、但热量极为庞大的星云的旋臂。知乎日报要让千千万万不在知乎的人,看到你们的「创造」。知乎日报让你从此之后有更清晰的方式来向不了解知乎的朋友推荐知乎。将近一年前,周源在回答《》时说:一个人大脑中从未分享过的知识、经验、见解和判断力,总是另一群人非常想知道的东西。知乎要把高质量信息分享与获取的成本降低到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并相信价值会因此不断增长。知乎的使命是把人们大脑里的知识、经验、见解搬上互联网,让彼此更好的连接。两年后的今天,回头来看我们走过的路,这个使命,从来没有比今天更明确过。这还不是知乎团队试图在宇宙中留下的小小一声「叮」。这只是前奏之一。"I want to put a ding in the universe." - Steve Jobs希望大家喜欢知乎日报。请访问:或扫描:iPhone 和 Android 都请同扫此码,会自动识别的。iPhone 和 Android 都请同扫此码,会自动识别的。如果您的 Android 手机没有 Google Play,可去
进行本地下载。
作为知乎的投资人,我终于能让我妈使用并享受知乎内流动的高质量内容了。我承认它并非定位于服务知乎重度社区用户,但对于那些不会或不愿泡社区的用户,它的门槛足够低,却依然有用。从这个意义上,它符合知乎「让信息更美的流动」的定位。
当你掌握着每日上千条高质内容时,很难忍住「做媒体」的冲动。知乎日报与知乎的关系,就是十年前 donews 首页与博客区的关系,也是百度知道主页与讨论区的关系。但与前者比,路线相反,与后者比,格局不同。媒体切入市场,先立牌子,再定基调,接着考虑稿件,从上至下缩小口径。知乎先做内容,再靠社区运营,引导基调,形成品牌后,顺势转媒体。路线相当顺畅。百度知道也曾走这条路,无奈运营基调一路向下,受众质量实在拖累,格调始终上不去,恶性循环之下,优质内容贡献者被劣币驱逐。知乎从最初便认定「人是产品核心」,因而一直努力维系高质作者、独特经历用户,甚至在运营上不惜牺牲普通用户感受,只为保证最关键的用户群。高质内容聚集地迟早会成为媒体,并非用户意愿使然,而是主办方很难放着这些现成资源不用。我比较担心的一点,是迈出媒体化第一步后,如何通过运营保障产出。内聚的圈子,外扩的媒体,天生不可调和。知乎这步迈的方向对不对,步子大不大,现在非常难说,但能看到一群人在做自己的理想,始终是件很酷的事,足够了。手机作答,再次吐槽 iOS 客户端的难用。----认同新爷评论区内所说的「让社区运营更清晰」。以往的博客群、媒体站,始终不能解决媒体社区合一的问题,我认为与作者群的心态有直接关系。 在媒体上发话,求的是话语权,写作目的就是为了上版,而知乎社区,优质答案的初衷通常是解决、帮助,或是对着树洞分享见闻。目的有别,结果大不一样,媒体人为了追求话语权,被迫选最热、最争议、最新的切入点,且由于经历问题无法深挖,多浅尝辄止,而知乎答案的写作则完全回避了这些缺陷。但也同时带来一个矛盾:追新的媒体尚不能解决炒冷饭的问题,不求新的社区如何避免同质化日报? 比如我经营的「干货集」收藏夹,有不少主题类似的精品答案。串成主题,主题太少太散,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很难使受众有统一的媒体印象,若打散了择优入稿,又难免若干天后看到主题类似的答案,新鲜感打了折扣,单看首页的话也容易有江郎才尽的印象。 我以为,靠圈子内推是条路子。----其实说到底,这个产品是知乎在寻求「可持续发展」盈利模式探索路上的一个插曲:为钱所困,五斗米不折腰,十斗米总能点个头吧。
继新提的这个问题,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完整的回答为什么。我只是想起前两天看到一个回答时的感受。不久前,看到这个问题《》,有很多讨论,但都是差不多的声音,没有觉得特别赞同但也没有很反对。直到看到 的作为导购的亲历者答:类似的答案在知乎其实还有很多,但每次看到这样的答案,都很感慨。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这里的原因,也是知乎价值所在:任何一个问题/话题/事件,都有可能被这个领域的亲历者/专家回答,即便这个用户之前并不是最活跃的那部分用户。至于知乎日报,用最热的话题,尽可能低的门槛,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让他们接触到知乎。或许,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某一个话题,在他们熟悉的领域内,这些「只读不写」的大多数用户会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声音。
-其实知乎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我对于知乎「能成为中文互联网上最强大的高质量知识社区」并不怀疑。就像所说,「连接才刚刚开始。」在问答中建立起社区,社区中积累的大量的优质内容开始给接下来知乎的发展工具提供补给。这些工具一件比一件简单,也是知乎引导用户的一种绝佳方式。用户通过简单工具的学习一步一步递进,最后进入社区,参与互动,自主产出高质量的内容,再给这些让他走到这里的工具提供补给,这是一个理想的循环。我前两天还在想,知乎应该把每一个用户都当成一个自媒体,然后为这些自媒体提供产出内容的平台和工具。所以我从来不觉得知乎是一个产品,他的推广方向也不是产品推广,而是用户推广。所以知乎更加强调「每一个普通人都是某一个领域特定的专家」。知乎从一开始的关注话题过渡到对人的关注,是因为在一个社区中没有什么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牢靠。所以「忘掉你的产品,去推广你的用户」,从这一点上来说,知乎日报是成功的。而「冷静专业的声音,值得你跟更多的人分享」,「总有一个时刻,你比很多人更明白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每天我都想让世界知道你有多了不起」这一类的文案其实就是延贯这种推广用户的风格。知乎将面临的压力并不是「日报」推出之后用户的反应,而是如何慢慢改变自己下意识的维护社区的旧手段,旧机制,去平衡新用户向深度用户过渡的运营矛盾,这种矛盾并不能消除,但这不仅仅是运营的优化,同样也涉及到知乎整个机制的优化,吸引用户的同时控制住入口,防止自己被用户淹没。最好的方案往往并不完美,最好的方案需要折中。我也不认同说「知乎日报」是知乎媒体化的一个进程,更不认为应该将其与传统新闻客户端做对比,也就并不存在知乎会遇到传统媒体所会遇到的困境。传统媒体所要做的是提供信息,并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而「知乎日报」在信息的传递方面并无多少优势,答案具有打上作者标签的主观意识以及信息讨论的滞后性更是传统媒体所不允许的。「日报」推人,「日报」提供引导工具,「日报」就是一个简单的日报,这三点就已经涵盖了可能用到「日报」的所有用户类型。从「知乎社区」到「知乎阅读」再到「知乎日报」,知乎的目的简单明确,他们在搭建这个面向所有人的平台的同时,用「阅读」,「日报」这些工具让这个舞台的入口聚集越来越多的人,让你甚至不用主动向前走,也能被那些使用这些工具慢慢成长起来的人推着向前,让「提供自己的价值,经验,理解产出高质量的内容」成为一种下意识,如果做到这一点,这盘棋就算成功了一半。那剩下的一半呢。剩下的一半握在用户的手里。你可以根据经验,市场,习惯做出这些工具来打造你的平台,连接世界。但是知乎试图在宇宙中留下的那小小的一声「叮」,到底是怎么样的声音,我等着看那剩下的另一半。——————————update——————————更新一下我回复在 答案下的评论。(这个答案下的评论内容很精彩,不要错过)对于我的乐观回答,我来回应一下。对于自主产生高质内容,并不是奢望说所有人都能有这种意识,而知乎想做的应该是希望通过社区来培养有这种意识的人,通过工具让这些意识群体来推动围观的群众,让自主产生高质内容成为一种下意识行为,而慢慢淡化「挖掘的手段」。再好的运营,再优秀的机制,再突出的挖掘手段最终都会走向枯竭,用户的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了知乎的愿景是否能够实现。上面说到的社区的作用是培养,这个培养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团队对于事物规律和内在的阅读与理解来导向用户的输出意识。你所提到的知乎的优势,「形态封闭」,「高门槛」,「高格调」,不是结果,而是培养中的一个过程。知乎的这些优势,姿态,核心竞争力都会慢慢失衡,知乎所面临的压力在于它要不停的把自己放回原点。让自己不去下意识的选择用户,不去下意识的做改进与优化。在导向用户的同时,知乎团队自己也像个新人一个朝着那个方向在走。这就是我说的知乎为什么最终不仅仅是一个产品。其实对于「日报」,我觉得你自己往上面贴上了太多媒体化的标签。然后用媒体化的观点来对它层层剥皮层层分析。你试着用去媒体化的观点来看这款产品,把自己当作一个需要在闲暇时间摄入点信息的卖菜大妈,再来看这个工具。你就不会再纠结五百万怎么花,媒体化怎么走。把那些标签全部撕掉再来看看。-
初尝的一些看法1、知乎是一个高阅读、低参与的web2.0社区,就像,Youtube,而且带有很强的媒体属性,主要体现在以评论为主的媒体上,如果Twitter是日报的话,知乎更像周刊。2、之前的知乎阅读我不知道数据,但我觉得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打开这个应用你不知道里面会有什么内容,定位有点怪怪喔。综合前两点,有个新闻应用看起来很合理。但问题出现了1、新闻时效性强,评论时效性段,新闻注重具体内容,评论在各个角度,问答的角度就更宽泛了,严格地说,知乎却是会出现很多与新闻相关的,时效稍晚的内容,但要把这些内容与新闻连接起来,难度会比较大。相关性并不是很强,知乎也没有很好处理这件事情,我原本认为,会是某新闻下带有相关问答链接1~10个,但当前是直接给问答,并给一个新闻链接(而且这个链接目标还不是手机版本的新闻,我觉得这个错误不应该犯,我更期待的方式,应该给出新闻剪短描述、完整新闻链接、并且不应该以跳转形式去做)2、知乎本身的内容支撑起来有点困难——当然,这个问题应该在项目启动前就已经要做可行性分析了,但就我个人来看,许多新闻要在知乎沉淀超过1周后,才具有一定概率(譬如50%)会有一些优质内容。并非什么新闻都能找到切题的优质内容,譬如QQ4.0的那件事情,QQPM来回答了,这是优质的,但还有很多外界新闻,知乎上并没有什么优质答案。3、太不像新闻,根据前一两点综合,打开之后不像是个新闻,而像是个问答精选。更像一个挂了相关链接的知乎阅读升级版本。4、阅读体验不高,当然,这个与上面的“1、+2、”也是有关系的。而且截断的答案,缺乏上下文,经常答案中@一个人,莫名其妙,多处结尾莫名截断,需要跳出查看全文,没有缩进,吐血,我觉得这个内容是需要责编去做的(当然,操作性又更难了)5、设计也有一些问题,如果不能点出回答者头像来看个人资料页,我觉得还是不要显示头像了。欢迎图片大概会2S自动跳出,这还不如不显示,我想欣赏一下他就变没了。6、没有目录,这个跟知乎阅读一样。新闻阅读一般不是那么干的……当然,内容不充分,人收不够肯定也是问题……初尝的看法,或许多用几天会有一些改变。last,我希望知乎的新闻客户端可以参考一下腾讯爱看的设计……
作为反社交的老顽固,一般来说我都会对此类举措存疑,但是这一次一定要大力称赞!「知乎日报」这个新App,做得很好、很有必要!原因只有一句话,“让高质量的信息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开来”。信息流动起来才有价值,封闭起来就不叫信息而叫秘密。这个App看得出来不是面向注册用户、深度用户的,但是门槛越低,受众就越广,好事一件。很多网站、服务,都忍不住做一些“围墙花园”的事情,希望信息仅在内部流动,而对外则筑起高耸的壁垒,想方设法阻碍信息的流动。让信息尽可能流动起来,并以此挣钱的模式,相比阻碍信息流动的收费站挣钱模式,在水平、境界上高下立判。手握高质量的内容,可以竖起围墙、待价而沽,也可以选择性地放一部分出去,后者看似略微有点损失,但是大众会受益。我并不认为「知乎日报」是个媒体,因为知识、观点是有“价值观”的(无论读者是否赞同),而媒体贩卖的是新鲜和流行-----------------换句话说,只要1+1=3流行,媒体会毫不犹豫地宣传和贩卖之;但是知识问答社区不会,即使问答社区里面展开不知所谓的1+1=2?还是1+1=3的讨论,背后也还是有真知灼见存在的。这就是“高质量”内容的巨大价值,也是知乎和媒体的区别,是普通媒体无法逾越的“护城河”。
知乎此前一直专注于内容的生产,但无论从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角度来看,还是说回馈社会,所生产的内容都没有很好的消耗和扩散。所以,个人很看好此次内容输出的尝试。比较关心几个问题:1、条目是如何选取的?每个人都一样吗?为什么还会有同一问题下的两个答案作为两个条目出现,而且中间还隔了几条?2、每条都是一个问题下挑选一个答案,那答案挑选的原则是什么?如何避免观点倾向?让得不到曝光的非核心活动知友情何以堪?3、联系上次首页feed改版,是否知乎现在对人的因素的突出变得越来越多了?会否越来越媒体化?说好的2.0和认知盈余呢?这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吗?
我觉得目的有三个,一个是为了推广,一个是为了激发用户活跃度,另一个是传播知识。知乎日报对新闻的结合比知乎每周精选和知乎阅读更为紧密,当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出现一个知乎的专业的回答容易被人所发现转发,从此有更多人的人知道知乎,并把知乎作为自己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正如前几天官方微博所说的“总有一个时刻,你比很多人更明白这世界正在发生什么”,真能够满足很多人所需要的一种“智商优越感”,“比别人更懂”的心理需求。所以知乎日报能够达到推广的目的。其次是能激发知乎社区对热点内容的讨论,解决社区内部很多水问题的现状。因为当你的答案被选在了知乎日报上之后,就如同你的稿子被某个巨大的媒体转载,满足人“得瑟”的需求(我没有想到很合适的词)。这也就是官微上说的“每天我们都想让世界知道你有多了不起”。社区用户会为了能够登上知乎日报,或者说满足变成自媒体的内心需求,而更为认真的讨论实际问题,对社区氛围也是一个净化。第三就是关乎知乎的价值观了,即“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有好的知识值得去传播。可能有的人不会用知乎社区,他懒得去问问题,写答案,但他会喜欢阅读一些知识经验见解,他会喜欢知乎日报。也就是官微说的“冷静专业的声音值得你与更多人分享”。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正面促进。知乎再下一盘很大的棋……(这句话无缝衔接在任何答案结尾)以下是吐槽……内牛满面的回想起前两天屁颠儿屁颠儿跑到知乎去提出要把内容与新闻结合的建议,然后被告知已经在做了……之后又屁颠儿屁颠儿的提出要搞有系列性的精选答案,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看到今天的app里有“瞎扯”……自己自觉很棒的想法被人想到了以后的那种失落感啊……T T
通过社交功能激励用户在知乎输入高质量的内容,再依靠用户和编辑的筛选从日报输出。告别在微博转来转去的游击战,建立属于知乎自己攻守阵地。进而形成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平台,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以及,用安卓客户端发的答案又丢了……用了以后觉得,战略上的目的基本达到了。但是,日报其实非常需要收藏夹和全文分享到印象笔记功能。
有个有趣的现象,在大学里,大家用手机的频度可能比电脑还多,再加上之前知乎在安卓端不好用。有些同学跟我这样反映:知乎不是只用来看的么……我只见过知乎阅读啊;你怎么能回答问题的啊……;知乎用电脑能上吗?我以为只有手机上的呢……知乎日报就是给那些只看不写、不需要社区体验的人用的。这么做降低了知乎的门槛,加大了知乎的受众面。不过问题是……会不会有更多的“低端用户”了解知乎后,大量涌入知乎社区内部……
刚把知乎日报下载,感觉很不错。从推广的角度来说,无疑更让吸引新用户。因为日报更直观的将信息展现出来,甚至不用注册,没有社区式的众多繁琐的选项。还很贴心的有推送和夜间模式。首页只显示问题,而不像知乎还将票数最高的回答也显示部分内容出来。突出提问,最上面还用图片加提问的方式使界面更鲜活。知乎日报更能让人知道什么是“知乎”。当他在日报上点开一个提问,即便不是很了解提问者的问题,也可以先去看一下相关新闻。然后,他就能看到知友们的优质回答当然不用显示赞同数,那种社区化的东西出现在知乎就好了..........当他看完全文,如果心中还有疑问,也能点击“查看知乎全文”进入知乎。要是安装了知乎就更好了,进去后再点右上角的打开应用.随着新用户一天天的逛知乎日报,总有一天他们会觉得某个问题不错,很有帮助。或是觉得知乎日报每天的内容太少...于是,他会去下载知乎。知乎也多了一个用户
知呼日报的诞生似乎违背了新媒体的交互性,选择性,可建立受众关系户等种种趋势。我认为是目前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和国人长久以来信息管制所造成的被动获取信息习惯所导致。说实话在使用这套时间后知呼真的比知呼日报好用太多,也让我每天都沉醉在【懂得越多越发觉自己一无所知】的自卑感中。
本题目前所有答案我都反对。如果管理员擅自折叠以下答案,那么知乎,我就要重新看待你了。知乎日报是失败的产品,它只是看起来很美的一件东西。@周源 —————————————————知乎日报几大问题:1粗制滥造,典型拿来主义。编辑安一个博眼球的题目,然后内容挂上一个问题的高票答案,这就是一份“高质量”日报报道。我想不出来更低级的方法了,你们这是小学生出板报么?还有频道分类,无非就是做了知乎收藏夹的工作而已。—————————————————2导向性问题。不要跟我强调每篇答案(内容)下方有“查看知乎讨论”选项。我想绝大多数用户是以日报编辑选定的一至两个答案作为正确内容的,看过日报,再去看其它答案的人会少之又少。并且,先入为主的印象建立后,有些错误的高票答案影响会很恶劣的。哪位编辑敢担保有能力识别各个领域答案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凭什么敢单列几个答案出来做所谓的日报?这种恶劣影响你们考虑过么?—————————————————3不知道是否和答案作者有相关合作协议和稿酬支付。如果以所谓的知识分享和互联网问答社区建设理想之类的话来当理由,拿着别人智慧和汗水贡献的答案,将之无偿作为搭盖自己野心的材料的话,我实在不敢苟同。—————————————————4很多用户谢绝转载,但是总要提知乎除外。如果都是无偿,微博等社区媒体转载内容可以公开查看,知乎日报也可以公开查看,除了个人信息不愿被透露外,我想不通排斥其它平台,又完全信任知乎日报的理由是什么?我想请大家明白,对知乎的喜爱是因为有这些讨论的用户和社区的环境,而不是……。知乎也是一个具有一定商业性质的互联网公司,这种热爱有时候受益人到底是谁,侵害利益的又是谁,请大家冷静思考。
原有知乎是用户筛选机制面向内容产生者,知乎日报是编辑筛选机制面对内容消费者。说白了就是为了让更多用户消费知乎优质的内容。
第一时间下了,感觉知乎越来越接地气了从大方向来说,知乎上这么多高质量的内容,是应该担起将这些内容传递给更多人的责任,这个app是第一步从个人来说,多了一个编辑推荐的渠道,感觉和“发现”频道略有重复,是否有用要实际用几天再说
我只能说这是一个想法非常杂乱的一个雏形产品从内容上看是有一种混乱的感觉其中又保有一条路径安卓上的交互有点可怕 尤其是焦点图那部分的四向滑动 = = 安卓客户端的反馈下午跟继新说过了 安卓客户端的适配是主要挑战 我做过移动这块的工作 这点深有体会 不多说了 这个只能靠debug 而且也不是重点其实打量一下知乎日报这个APP 就会发现其实他跟媒体还是有一端距离的再仔细想想 跟杂志APP的出版模式类似 但是展现形式还是不一样排版 内容 标题 展现模式 其实并不是媒体或者杂志的套路 换句话说 想做媒体 知乎只需要开个微信公共账号就足够了 为什么还要做APP呢这点大家思考吧 挺值得琢磨的 思考才是在知乎最有意思的事情 作为一个产品人每天琢磨知乎要干什么也挺有乐趣的继新是个造迷高手 知乎APP下一步怎么走 也值得期待
1.做出大众媒体,特别有利于扩大的知乎受众基础进而扩大其影响力。2.知乎员工在 知乎日报 的内容选择方面将享有完全独立的决策权。选取什么问题,选取这个问题下的哪条答案,都不用受到广大知乎用户的喜恶的制约。这么自由,不用纠结,多好!
如果知乎是电脑,那么知乎日报就是电视机
我一直觉得知乎日报是知乎的下游产物,刚刚看知乎里面的讨论也帮助我确认了这一点: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优质的信息是很容易埋没在浩如烟海的问题当中去的,信息的难以流动会导致知乎的社区属性愈发重度——是有可能出现像猫扑党、虎扑党等类似的“知乎党”的。但这种运营方式会带来一定的危险,因为:首先,知乎作为问答平台并非完全像猫扑、虎扑等社区以兴趣为核心,而是以提问/回答这种更实际的、更具有针对性的运作方式,很难(虽然仍然有机会)让一个人整天泡在知乎里去看一个人的问题如何被另外一群人解答;其次,知乎鼓励的是高质量的分享,而非漫无边际的扯淡,这势必会带来参与讨论的门槛提高(而围观的门槛我认为没有变化),使回答的人减少。所以知乎需要,也是知乎一直在倡导的,让高质量的知识能够流动起来。知乎主站框架内部的收藏夹我个人认为算一个手段,用户将自己认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存入收藏夹并且收藏夹可以被他人浏览从一定程度上让“沉淀”的优质信息再次有机会翻滚流动,但由于仍然需要用户主动地进行自我寻觅,其实是存在一定的“流动成本”的。为了让知识可以如己所愿地进行流动,知乎团队自己承担了这种"流动成本",通过组建编辑团队筛选精华、优质的知乎问答,在一个新的平台上促进其被更多的人看到。所以从这个角度,我认为知乎日报加强了知乎的下游渠道属性,让知乎的信息可以以更加高效、更加快捷的速度流转,被更多的人看到。与此同时,知乎日报的门槛明显要比知乎的低。但这样说我认为不准确,因为两种成本不一样——知乎的核心在于回答,其“回答”门槛很高,一篇精心的回答要组织语言、调整结构、调动思路;而知乎日报的核心在于“围观”,“围观”就是看嘛,门槛近乎为零。所以知乎日报的零门槛性让它能够面向更多的人,这会反过来帮助更多的人走入知乎、了解知乎,甚至凭借一己所学回答别人的问题。我认为这从一定程度上是一个高效的“营销手段”,因为知乎日报以其精华与精粹作为切口为背后的知乎拉来了更多的回答问题的人,当然也增多了提问的人。从这个角度看,知乎日报反过来为知乎主站提供了更多的问答基数,让知乎作为问答社区可以源源不断地运转下去。以上两点,是我认为知乎为什么要做知乎日报的原因。运营知乎日报的过程中,像深夜食堂、瞎扯等栏目的设置我认为都很巧妙,切中用户需求要害,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户黏性,像我和我的同学每天早晚固定刷一遍知乎日报,早上收获笑声,晚上收获眼泪。而其他一些关于运营的方案,比如是否该设置讨论区究竟起到什么作用,比如之前每周天固定邀请某人主持日报而现在似乎不见了是为什么,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在新的文章里进行具体的讨论。下面我想谈一下关于知乎定位似乎正在外延化的个人思考。我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知乎开始有了主题日报,我原以为主题日报是对现有信息的分类汇总,后来发现似乎不是,主题日报每个栏目下都有具体的编辑,摘引其他媒体(纸媒或者新媒体)的优质文章,其风格已经不再是“回答式的”而变成了“资讯式”或者新闻式,最让人感受到其与原有知乎风格的不同是最近经常引用的“微在”和“好奇心日报”,完全就是把界面、风格都搬进了日报里面。我原来一直疑惑为什么知乎日报要引入其他新媒体进来,还以这样的方式,今天又在日报看到了来自36Kr的报道,我开始渐渐猜测,知乎似乎正不满足于以上两点的功用,开始逐渐地将自己的定位“媒体平台化”,正在做媒体资源的整合,开始向媒体的方向发展。我的猜测基于两点:第一,就是引用其他媒体的精品资源期待强化其优质性,但似乎已经不再局限于知识,而包括资讯、新闻、评论等等方面;第二,更加重要的是,似乎其他媒体资源被固定整合到不同的主题日报当中去,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订阅主题日报,这不就相当RSS订阅一样可以自由订阅其他媒体信息么?第三,知乎编辑团队也开始尝试设计一些固定的强调实效性的新闻评论性栏目,也就是“整点儿新闻”,这让我更加坚定了知乎正在做“媒体平台化”的尝试。如果这种趋势是真的,我不敢讲这对于日报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但这样做的优势大概在于无需存在专业的采编团队、通过用户的流通与其他新媒体平台实现共赢,而劣势大概在于既然要做整合究竟该如何整合如何筛选、是否会杂乱、是否会失去日报一贯坚持的优质性。这一点,如果各位看官能够认同我前面讲的,欢迎我们大家继续讨论嘿嘿: )尝试“媒体平台化”在强化知乎对于日报背后信息来源的位置关系的同时,是否会弱化并且分流用户对知乎的关注呢?以上就是我认为知乎日报扮演以及期待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道日报往期回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