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层析显色剂板喷过显色剂后不显示点是怎么回事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请完成以下验证码
查看: 2019|回复: 9
TLC板子怎么才能跑得比较好
阅读权限30
主题好友积分
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0 天&
注册海川吧,与320万海川交流分享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有没有大侠对TLC板子比较了解的,希望有大侠能指路。
具体的问题是青霉素氧化成亚砜后跑板子不稳定,有时分得开,有时分不开。
亚砜的点总是扩散的很厉害,显色剂喷得好坏对显色效果有没有重大影响?还有就是有时砜有显色,有时又没有,
不知道什么原因。
希望有大侠能指路。
上一篇:下一篇:& &
鼓励低年级的会员多参与
阅读权限50
主题好友积分
签到天数: 176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海川常住居民I&
扩散的很厉害是不是浓度太大?板上溶剂没有吹干?TLC板本身的问题?展开缸密封性不好?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这个问题。个人认为可能还是板子的问题,选择硅胶厚的板试一试。分不开是展开剂选择问题,换其他配比的展开剂多试。
鼓励新会员发言 多参与才有收获
阅读权限85
主题好友积分
签到天数: 3 天连续签到: 0 天&
分得开和0分不开的问题和样品浓度以及展开剂应该有关系,LZ每次的样品浓度和展开剂的使用量差别大吗?
显色剂喷得好坏对显色效果肯定有影响的,显色剂应该尽量喷均匀。LZ提到的显色现象显然和显色剂喷得均匀与否有关。
排除这些影响,就是板子的问题了。
阅读权限30
主题好友积分
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0 天&
扩散的很厉害是不是浓度太大?我采用50g/l的浓度(样品浓度),不知道大不大。
板上溶剂没有吹干?吹干的
TLC板本身的问题?买的现成的板子GF254的
展开缸密封性不好?我用生料带加强了延边的包裹,估计不会密封差。
补充下,所谓的浓度大是指绝对点样量大,还是指样品浓度大?
回fengxuemei
LZ每次的样品浓度和展开剂的使用量差别大吗?不大,几乎每次都是定量的。
显色剂喷得好坏对显色效果肯定有影响的,显色剂应该尽量喷均匀。我找了个香水瓶子,喷的不好,总是有大滴的液体飞溅出来,不知道有没有专业的喷雾瓶子卖?
积极关注自己发的贴子
鼓励新会员发言 多参与才有收获
积极回访补充
阅读权限50
主题好友积分
签到天数: 176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海川常住居民I&
浓度大了会有影响吧,再稀释一下试一试,2~3mg/ml就OK了。板子问题:选择硅胶涂层厚一点的板子。
显色剂问题:可以把板全部浸入显色剂里面再拿出来看,这样就不存在喷的不均匀。
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阅读权限90
主题好友积分
签到天数: 359 天连续签到: 1 天[LV.5]海川常住居民II&
可以试用下离心薄层。
比较难分开的东西可以分的比较好。
缺点:做板子麻烦。
优点:快速,分离效果好。
阅读权限30
主题好友积分
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0 天&
jothan 你好
请问离心薄层是什么意思啊,小弟愚陋
关注自己的贴子
阅读权限85
主题好友积分
签到天数: 3 天连续签到: 0 天&
一下资料仅供LZ参考:
薄层色谱法(TLC)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的色谱技术已在中草药分析、毒物分析等众多领域中广泛应用。在传统薄层色谱法中,展开剂依靠毛细作用通过薄层吸附剂来完成对组分的分离,因此其分离时间不可控,而且随着展开距离的增加,溶剂前沿的移动逐渐减慢,被分离组分的扩散也越来越严重。针对此情况,分析学家对薄层系统进行了改进,发展了薄层色谱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迫流动薄层色谱(FFPC)。FFPC是通过外力强迫展开剂在吸附剂中运动,它主要有离心薄层色谱法(RPC)与加压薄层色谱法(OPLC)两种。RPC通过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加速展开剂的运动;OPLC则依靠加压泵将展开剂直接泵入薄层板中,并通过泵来调节展开剂的流速 。
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阅读权限30
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0 天&
谢谢,虽然我还是不太明白
阅读权限90
主题好友积分
签到天数: 359 天连续签到: 1 天[LV.5]海川常住居民II&
masterli123456
明白了,谢谢
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看图查隐患(2.10)实践中共同进步消防安全漫画(2.10)求高手读图,以及找出问题!操作按钮和指示灯颜色你们的什么样的?谁那有没有有力的标准或者莫让小检修面对大风险
**** 本内容被作者隐藏 ****
广告投放&事务
举报及事务联系邮箱:&&
工作日均访客8万人 IP 6万 欢迎您的参与 化工技术交流第一社区,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
版权所有 丰行天下-海川化工论坛 -
Discuz! X3薄层色谱的显色要根据待分析成分的性质来定,具体分为几大类:
1、待分析成分本身具有紫外吸收,在紫外光灯下有明显特殊颜色的荧光。如当归的鉴别,点样后的薄层色谱板在展开后,取出,晾干,置于紫外光灯下(365nm)下检视。
2、待分析成分颜色不明显,需要喷显色剂才可以检视出斑点,还可以置于紫外光灯下检视。如黄芪的鉴别,薄层色谱板在展开后,取出,晾干,10%的硫酸乙醇溶液喷雾后,在105摄氏度加热约5min,供试品图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相同的橙色斑点。
3、待分析成分的颜色很浅,可以喷显色剂显色后,再检视。如木香的鉴别,薄层色谱板在展开后,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摄氏度加热5min,再检视。
4、待分析成分的颜色很深,展开后晾干,斑点的颜色较明显,易直接检视。但这种情况较少。
注:显色中以上1和3情况应用较多。薄层板在展开后多需要喷显色剂,显色剂的选择要根据待分析成分的性质来定,比如生物碱类多用改良碘化铋钾做显色剂,但麻黄碱而又用茚三酮为显色剂,蒽醌类成分喷稀NaOH做显色剂等等,在喷显色剂时不宜喷得太多,喷得雾滴不要太大,否则斑点显色不好而不易检视,多总结即可在实验操作应用。另外,紫外光灯下检视的波长有254nm和365nm,但一般365nm应用较多。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要分离化合物的结构,滤纸或薄层板的种类、溶剂、温度等 。
应该是白术,潼蒺藜和黄精,白术补脾益气,黄精补气养阴,潼蒺藜补肝肾。
抑菌铜的应用范围
医疗与健康
80%的传染性疾病通过接触传播。尽管健康专家们采取了
严格的防感染措施,包括勤洗手和经常进行表面消毒,然而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感染数...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多数学者习惯根据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不同组合将运动神经元病分为肌萎缩侧索硬化、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脊髓性肌萎缩三种类型。研究表明肌萎缩侧索硬化与多...
答: 我的还是凹下去的,我怀大宝的时候到生肚脐眼都是凹的,没有平,
大家还关注
这是什么病害 要用什么药[薄层层析溶剂/展开剂/显色剂的选择配制及注意事项]&薄层色谱方法总结1.方法原理(1)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固定相。(2)&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移行过程中由于偶极&-&(诱导)&-&偶极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延缓、吸附、分散、离子交换和络合等分离机&[显色剂&溶剂选择&显色方法&展开剂&极性&氯仿&甲醇]
1.方法原理
(1)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固定相。
(2) 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移行过程中由于偶极 - (诱导) - 偶极相互作用,
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延缓、吸附、分散、离子交换和络合等分离机理。
使用的溶剂必须是“分析纯”或“色谱纯”,溶剂组成采用体积量比(如正丁醇 - 冰乙酸 - 水= 4:1:1,V/V/V),或者绝对量(如18ml 甲苯 + 2 ml 甲醇)。其总量应足以使TLC/HPTLC 板的浸入深度约为5mm。展开剂要求新鲜配制,不要多次反复使用,如需分层,则按要求放置分层后取需要的一相(上层或下层),备用。
一、溶剂选择规则:
1、 考虑分离成分的极性、溶解度、吸附度。
2、 先加入极性较小的溶剂,若不容再加入少量极性大的溶剂
3、 一般根据相似相溶原则,需要注意,极性相差大的不混溶。
4、 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
5、 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6、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二、展开剂的选择条件:
① 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 ②可使成分间分开;
② 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
③ 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 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
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 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三、溶剂极性参数表
环已烷 :-0.2、石油醚(Ⅰ类,30~60℃)、石油醚(Ⅱ类,60~90℃)、正已烷:0.0、甲苯:2.4、二甲苯:2.5、苯:2.7、二氯甲烷:3.1、异丙醇:3.9、正丁醇:3.9、四氢呋喃:4.0、氯仿:4.1、乙醇:4.3、乙酸乙酯:4.4、甲醇:5.1、丙酮:5.1、乙腈:5.8、乙酸:6.0、水:10.2
1、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
2、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
3、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四、展开剂的选择
物质分子化学结构中,通常由较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两部分。例如下面以苯丙烷为极性小部分,随着极性基团部分的增加,总体的极性就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加了。
以下分开讨论不同化合物极性情况及其对应的展开剂。
1、类极性较小的挥发性物质
冰片:石油醚(30~60℃)—醋酸乙酯(17:3)、 厚朴酚:苯-醋酸乙酯(9:1.5)、
α-香附酮:苯-醋酯乙酯-冰醋酸(92:5:5)、 丹皮酚:环己烷-醋酸乙酯(3:1),
结论:以石油醚、正构烷和苯为体积百分数比较大的溶剂,通常起溶解和分离化合物的作用,而用醋酸乙酯为调节Rf(比移值)的溶剂。为了减少拖尾之类其他相似相溶原则以外的影响,适当加入添加剂,如有机酸或者有机碱。
2、类极性较小的不挥发性物质
β -谷甾醇:环己烷-醋酸乙酯-甲醇(6:2.5:1)或者环己烷-丙酮(5:2)、
熊果酸:甲苯-醋酸乙酯-冰醋酸(12:4:0.5)、 齐墩果酸:氯仿-甲醇(40:1)、
猪去氧胆酸:氯仿-乙醚-冰醋酸(2:2:1)、
大黄素:苯—醋酸乙酯—甲醇(15:2:0.2)或者苯—乙醇(8:1)、
丹参酮ⅡA:苯-醋酸乙酯-甲酸(40:25:4)、 穿心莲内酯:氯仿-无水乙醇(9:1)
靛玉红、靛蓝氯仿-乙醇(9:1)或者苯-氯仿-丙酮(5:4:1)
结论:这类物质展开剂极性比极性较小的挥发性物质洗脱力强一些,因为这类物质极性小的母核大,而极性大的基团通常可以形成氢键,比如羧酸、羟基。以上物质,母核分子量减小、母核结构中不饱和健的增加(尤其是出现苯环),极性基团的增加,都使极性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大。。这个范围内的物质很多,一般展开剂大百分数的溶剂可以从环己烷—〉甲苯—〉二甲苯—〉苯—〉氯仿的顺序,按照极性要求选择。这里注意,异丙醇、正丁醇极性指数也比较小,在这范围的化合物很少用,因为粘性大、展开慢,造成斑点扩散;另外,羟基的氢键作用力也有不利。调节Rf值的溶剂,从醋酸乙酯—〉甲醇—〉丙酮—〉乙醇。挥发性物质也有很多带羰基、羟基的,但从它的挥发性就可以明白,分子间作用力不强,另外,母核与石油醚、正构烷和苯的结构差异小,估计更容易脱离硅胶吸附,更快进入溶剂中,而不需要通过提高展开剂的极性。
由于存在糖的多羟基结构,苷元的结构影响变小。展开剂中使用极性大的有机溶剂(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正丁醇)和水。乙酸和甲酸的使用,一方面增大展开剂极性,另外也可以抑制硅胶羟基的作用,减少拖尾。由于混溶性和硅胶耐酸能力的限制,水和酸的使用是有限度的。
3、类极性大的小分子有机酸:
没食子酸:氯仿-醋酸乙酯-甲酸(5:4:1)、阿魏酸、咖啡酸、菊苣酸、绿原酸、异绿原酸。例如下面以苯丙烷为极性小部分,随着极性基团部分的增加,总体的极性就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加了。依次为肉桂酸、阿魏酸、咖啡酸、菊苣酸、绿原酸。相应展开剂分别为:正己烷—乙醚—冰醋酸(5:5:0.1)、苯-冰醋酸-甲醇(30:1:3)、氯仿-甲醇-甲酸(9:1: 0.5)、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酸(3:6: 1)、醋酸丁酯-甲酸-水(7:2.5:2.5)。
这类物质多数是苯乙烯母核的,这个结构的极性本身比较大,另外有酚羟基和羧酸基团,个别有多羟基配基。皂苷的展开剂差不多,极性大。注意甲酸通常指的是浓度85%左右的,含有水。
4、类含氮有机物:
盐酸小檗碱: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试液(12:6:3:3:0.6)(氨蒸气饱和)或正丁醇-冰醋酸-水(7:1:2)、
麻黄碱:氯仿-甲醇-浓氨试液(20:5:0.5)或正丁醇-冰醋酸-水(8:2:1)
甘草酸铵: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
结论分析:由于NH2硅醇基的作用很强,在强极性展开剂加有机酸、有机碱扫尾。对于极性化合物,使用正丁醇对斑点扩散影响较小,因为化合物和硅胶的作用强。
当被分离物质为弱极性物质,一般选用弱极性溶剂为洗脱剂;被分离物质为强极性成分,则须选用极性溶剂为洗脱剂。如果对某一极性物质用吸附性较弱的吸附剂(如以硅藻土或滑石粉代替硅胶),则洗脱剂的极性亦须相应降低。
3.TLC的通用显色方法
理想的显色希望灵敏度高,斑点颜色稳定、斑点与背景间的对比度好,斑点的大小及颜色的深度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在样品组成并不完全已知的情况下,通用显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通用显色方法主要有:
 E/m T2KgV"p Fg4244131、紫外照射法:方便、不破坏样品;
PEr"m?zs? d T$V4244132、碘蒸气法:通用性强,与紫外法结合灵敏度高于该两法单独使用;
$b8M"}?(P [+e4244133、荧光试剂:制造荧光背景,使原来紫外下无荧光物质被鉴别,有荧光物质更明显;小木虫学术博客J-M0D6{Rf;r
4、硫酸溶剂:对绝大多数有机物有效,但有破坏性。
4.薄层层析和纸色谱操作注意事项
1、点样 点样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1.0~1.5cm,样点直径一般不大于2mm,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以不影响检出为宜。若因样品溶液太稀,可重复点样,但应待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新点样,以防样点过大,造成拖尾、扩散等现象,而影响分离效果。点样时必须注意勿损伤薄层表面
2、展开 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展开缸的展开剂中,浸入展开剂的深度为距原点5mm为宜,密封,待展开至规定距离(一般为8~15cm),取出薄层板,晾干,待检测。
注:展开缸如需预先用展开剂预平衡,可在缸中加入适量的展开剂,密闭,一般保持15-30分钟。
3、显色与检视 供试品含有可见光下有颜色的成分可直接在日光下检视,也可用喷雾法或浸渍法以适宜的显色剂显色,或加热显色,在日光下检视。有荧光的物质或遇某些试剂可激发荧光的物质可在356nm紫外光灯下观察荧光色谱。对于可见光下无色,但在紫外光下有吸收的成分可用带有荧光剂的硅胶板(如GF254板),在254nm紫外光灯下观察荧光板面上的荧光猝灭物质形成的色谱。
把我的祖传秘方告诉你吧
PE(60-90)EtAc/PE=1:2 EtAc/PE/AcOH=15:5:1 EtAc/AcOH/n-Butanol/H2O=2:1:1:1
8年来我用这四种体系,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我一直在用的是乙酸乙酯:环已烷,不断调节比例,直到有满意的Rf值,有拖尾时可能要加酸或碱,我一般乙酸和三乙胺。
我用了好几年了,都还好。不妨一试!
铺板用的匀浆不宜过稠或过稀:过稠,板容易出现拖动或停顿造成的层纹;过稀,水蒸发后,板表面较粗糙。匀浆配比一般是硅胶G:水=1:2~3,硅胶G: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1:2。研磨匀浆的时间,根据经验来定,与空气湿度有关,一般通过拿起研棒时匀浆下滴的情况来判断,越稠越难下滴。匀浆的稀稠除影响板的平滑外,也影响板涂层的厚度,进一步影响上样量。涂层薄,点样易过载;涂层厚,显色不那么明显。通常,板的质量对薄层鉴别的影响不是很大,影响最大的是展开剂的配制和展开系统的饱和。
尽量用小的点样管。如果有足够的耐性,最好只用1微升的点样管。这样,点的斑点较小,展开的色谱图分离度好,颜色分明。样品溶液的含水量越小越好,样品溶液含水量大,点样斑点扩散大。样品溶液的溶剂一般是无水乙醇、甲醇、氯仿、乙酸乙酯。点好样的薄层板用电吹风的热风吹干或放入干燥器里晾干。
展开剂配制
选择合适的量器把各组成溶剂移入分液,强烈振摇使混合液充分混匀,放置,如果分层,取用体积大的一层作为展开剂。绝对不应该把各组成溶液倒入展开缸,振摇展开缸来配制展开剂。混合不均匀和没有分液的展开剂,会造成层析的完全失败。各组成溶剂的比例准确度对不同的分析任务有不同的要求,尽量达到实验室仪器的最高精确度,比如:取1ml的溶剂,应使用1ml的单标,应符合计量认证要求,尽管多数时候这不是必须的。展开系统的饱和一般使用的是双槽的展开缸,一槽用来放展开剂,另一槽可加入氨水或硫酸。把待展开的板放入两槽间的平台,斜架着,盖上展开缸的盖子。让展开剂的蒸气充满展开缸,并使薄层板吸附蒸气达到饱和,防止边沿效应,饱和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展开时难免要打开盖子把薄层板放入展开剂中,不过对薄层板与蒸气的吸附平衡影响不大,当然动作应该尽量轻、快。
温湿度的控制
温湿度对薄层影响都很大。不冻结的前提下,通常温度越低分离越好,较难的分离需在低温下分离,例如人参皂苷。湿度的影响,估计主要是影响薄层板的吸附能力,导致选择性(容量因子)的变化,湿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温度控制使用空调器或冰柜,湿度控制是通过在另一展开槽放置相应浓度的硫酸。
喷显色剂显色最重要是有好的。
Viscosity(cp20℃)
Boiling point(℃)
UV cutoff(nm)
i-pentane(戊烷)
Petroleum ether(石油醚)
Hexane(己烷)
Cyclohexane(环己烷)
Isooctane(异辛烷)
Trifluoroacetic acid(三氟乙酸)
Trimethylpentane(三甲基戊烷)
Cyclopentane(环戊烷)
n-heptane(庚烷)
Butyl chloride(丁基氯; 丁酰氯)
Trichloroethylene(三氯乙烯; 乙炔化三氯)
Carbon tetrachloride(四氯化碳)
Trichlorotrifluoroethane(三氯三氟代乙烷)
i-propyl ether(丙基醚; 丙醚)
Toluene(甲苯)
p-xylene(对二甲苯)
Chlorobenzene(氯苯)
o-dichlorobenzene(领二氯苯)
Ethyl ether(二乙醚; 醚)
Benzene(苯)
Isobutyl alcohol(异丁醇)
Methylene chloride(二氯甲烷)
Ethylene dichloride(二氯化乙烯)
n-butanol(丁醇)
n-butyl acetate(醋酸丁酯; 乙酸丁酯)
n-propanol(丙醇)
Methyl isobutyl ketone()
Tetrahydrofuran( 四氢呋喃)
Ethyl acetate
i-propanol(丙醇)
Chloroform(氯仿)
Methyl ethyl ketone(甲基乙基酮)
Dioxane(二恶烷; 二氧六环; 二氧杂环己烷)
Pyridine(吡啶)
Acetone(丙酮)
Nitromethane(硝基甲烷)
Acetic acid(乙酸)
Acetonitrile(乙腈)
Aniline(苯胺)
Dimethyl formamide(二甲基甲酰胺)
Methanol()
Ethylene glycol(乙二醇)
Dimethyl sulfoxide()
常用溶剂参数表
化合物名称 中文名称
i-pentane (异戊烷)
n-pentane (正戊烷)
Petroleum ether (石油醚)
Hexane (己烷)
Cyclohexane (环己烷)
Isooctane (异辛烷)
Trifluoroacetic acid (三氟乙酸)
Trimethylpentane (三甲基戊烷)
Cyclopentane (环戊烷)
n-heptane (庚烷)
Butyl chloride (丁基氯; 丁酰氯)
Trichloroethylene (三氯乙烯; 乙炔化三氯)
Carbon tetrachloride (四氯化碳)
Trichlorotrifluoroethane(三氯三氟代乙烷)
i-propyl ether (丙基醚; 丙醚)
Toluene (甲苯)
p-xylene (对二甲苯)
Chlorobenzene (氯苯)
o-dichlorobenzene (邻二氯苯)
Ethyl ether (二乙醚; 醚)
Benzene (苯)
Isobutyl alcohol (异丁醇)
Methylene chloride (二氯甲烷)
Ethylene dichloride (二氯化乙烯)
n-butanol (正丁醇)
n-butyl acetate (醋酸丁酯;乙酸丁酯)
n-propanol (丙醇)
化合物名称 中文名称
Methyl isobutyl ketone (甲基异丁酮)
Tetrahydrofuran (四氢呋喃)
Ethanol (乙醇)
Ethyl acetate (乙酸乙酯)
i-propanol (异丙醇)
Chloroform (氯仿)
Methyl ethyl ketone (甲基乙基酮)
Dioxane (二恶烷; 二氧六环; 二氧杂环己烷)
Pyridine (吡啶)
Acetone (丙酮)
Nitromethane (硝基甲烷)
Acetic acid (乙酸)
Acetonitrile (乙腈)
Aniline (苯胺)
Dimethyl formamide (二甲基甲酰胺)
Methanol (甲醇)
Ethylene glycol (乙二醇 )
Dimethyl sulfoxide (二甲亚砜 DMSO)
Water (水)
常用混合溶剂极性顺序:
环己烷:乙酸乙酯(8:2) < 氯仿:丙酮(95:5) < 苯:丙酮(9:1) <苯:乙酸乙酯(8:2) < 氯仿:乙醚(9:1) < 苯:甲醇(95:5) < 苯:乙醚(6:4) < 环己烷:乙酸乙酯(1:1) < 氯仿:乙醚(8:2) < 氯仿:甲醇(99:1) < 苯:甲醇(9:1) < 氯仿:丙酮(85:15)< 苯:乙醚(4:6) < 苯: 乙酸乙酯(1:1) < 氯仿:甲醇(95:5) < 氯仿:丙酮(7:3) < 苯: 乙酸乙酯(3:7) < 苯:乙醚(1:9) < 乙醚:甲醇(99:1) < 乙酸乙酯:甲醇(99:1) < 苯:丙酮(1:1) < 氯仿:甲醇(9:1)
<input type="hidden" name="content" value=" " />
等你回答的问题:薄层板的制备、活度测定及应用_乐收 >
> 详细信息薄层板的制备、活度测定及应用 发布于: 00:22:171.实验原理
1.1 薄层层析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层析方法。它不仅可以用于纯物质的鉴定,也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及含量的测定。还可以通过薄层层析来摸索和确定柱层析时的洗脱条件。  根据分离的原理不同,薄层层析可以分为两类:用吸附剂铺成的薄层所进行的层析为吸附薄层层析;用纤维素粉、硅胶、硅藻土为支持剂铺成的薄层,属于分配薄层层析。薄层层析中以吸附薄层为多用,吸附薄层中常用的吸附剂为氧化铝和硅胶。
1.2 吸附薄层主要是利用吸附剂对样品中各成分吸附能力不同,及展开剂对它们的解吸附能力的不同,使各成分达到分离。吸附作用主要由于物体表面作用力、氢键、络合、静电引力、范德华力等产生。吸附强度决定于吸附剂的吸附能力,还受被吸附成分的性质影响,更与展开剂的性质有关。
1.3 分配薄层层析的原理是,用极性溶剂吸苷在固体支持剂上所形成的混合物,铺成薄层(或装柱),然后活化、点样(或上样),再用极性较弱的展开剂(或洗脱剂)进行展开。在展开过程中,各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作连续不断的分配。由于各成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因而可以达到相互分离的目的。
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与它们的极性成正比,具有较大极性的化合物吸附较强,因此Rf值较小。在给定的条件下(吸附剂、展开剂、板层厚度等),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和展开剂移动的距离之比是一定的,即Rf值是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其大小只与化合物本身的结构有关,因此可以根据Rf值鉴别化合物。
1.4 薄层层析可适用小量样品(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μg)的分离:也可用于多达500mg样品的分离,是近代有机化学中用于定性,定量的一种重要手段。特别适用于那些挥发性小的化合物,以及在高温下易发生化学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2.实验步骤
2.1 薄层板的制备
2.1.1 氧化铝羧甲基纤维钠薄层
取氧化铝粉末一份,置烧杯中加适量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搅拌,直至混合成搅拌时,物质能够在玻璃棒上掉下时成一条状,放置片刻,待杯里没有气泡后用药匙取一定量,分别倒在一定大小的玻璃片上(或倒入涂布器中,推动涂布),均匀涂布成0.25~0.5mm厚度,轻轻振动玻璃板,使薄层面平整均匀,在水平位置放置,待薄层发白近干,于烘箱中110℃活化0.5~1小时,冷后贮于干燥器内备用。活化温度和时间可依需要调整,一般检识水溶性成分或一些极性大的成分时,所用薄层板只在空气中自然干燥,不经活化即可贮存备用。
2.1.2硅胶G薄层
取硅胶G或硅胶GF一份,置烧杯中加水约5份混合均匀,放置片刻,待杯里没有气泡后用药匙取一定量,分别倒在一定大小的玻璃片上(或倒入涂布器中,推动涂布),均匀涂布成0.25~0.5mm厚度,轻轻振动玻璃板,使薄层面平整均匀,在水平位置放置,待薄层发白近干,于烘箱中110℃活化0.5~1小时,冷后贮于干燥器内备用。活化温度和时间可依需要调整,一般检识水溶性成分或一些极性大的成分时,所用薄层板只在空气中自然干燥,不经活化即可贮存备用。
2.1.3硅胶(H)羧甲基纤维钠(CMC-Na)薄层
取羧甲基纤维素0.2g,溶于25ml水中,在水浴上加热搅拌使完全溶解,静置一夜,取上层清液,加薄层层析用硅胶(颗粒度10~40μm的约6~8g)。激光照排系统混成均匀的稀糊,按照硅胶G薄层涂布法制备薄层,或取0.8%羧甲基纤维纳10ml,倒入广口瓶(高约10~12cm)中,然后逐步加入薄层层析用硅胶3.3克,不断振摇成均匀的稀糊,把两块载玻片面对面结合在一起,这样每片只有一面与硅胶糊接触,使薄片浸入硅胶稀糊中,然后慢慢取出,分开二块薄片,将未粘附硅胶糊的那一面水平放在一张清洁的纸上,让其自然阴干,100℃下烘30分钟。冷后于干燥器内备用。未消耗的硅胶稀糊可贮存在广口瓶内,以供再用。
2.2 吸附剂的活度测定
2.2.1氧化铝活度的测定:一般可用4~5种偶氮染料以薄层层析法进行测定。
常法制备含粘合剂氧化铝薄层,以铅笔尖或毛细管尖在薄层板一端2~3 cm处间隔1cm左右轻轻点上5个可以看清的小点,分别用毛细管吸取0.02ml染料试剂苏丹红、二甲基黄、苏丹红Ⅳ、苏丹红Ⅱ四氯化碳溶液、偶氮苯溶,分别点滴于原点上,以四氯化碳为展开剂,展开时薄层板与容器底部交角为10~40°之间,展开后测出各斑点的Rf值,从表1确定氧化铝的活度(一般高活性氧化铝Ⅰ~Ⅲ级活度使用本法时,结果往往偏低)。
表1
氧化铝活度与偶氮染料外值关系
偶氮染料
氧化铝活度级Rf值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偶氮苯
0.59
0.72
0.85
0.95
对甲氧基偶氮苯
0.16
0.45
0.69
0.89
苏丹黄
0.02
0.25
0.87
0.98
苏丹红
0.00
0.10
0.35
0.50
对氨基偶氮苯
0.00
0.05
0.08
0.19
2.2.2 硅胶活度的测定:一般选用三种染料的薄层层析法进行测定。
分别用毛细管吸取苏丹红、二甲基黄、苏丹红Ⅳ、苏丹红Ⅱ四氯化碳溶液、偶氮苯溶液各10μl点滴于硅胶G或硅胶H薄层上,以苯为展开剂,展开10cm(约20分钟)。二甲基黄斑点在薄层的当中。苏丹红斑点与二甲基黄斑点之间,则认为薄层板活性符合要求。
2.3 薄层层析的应用
分别用毛细管吸取湖北贝母总生物碱氯仿溶液点滴在硅胶CMC- Na薄层,以C6H5-EtoAc-NHEt2(6:4:1)为展开剂进行展开,待展开剂上到离薄层板顶端约1cm时,取出,晾干薄层板,然后再薄层板上喷洒显色剂改良碘化铋钾喷雾,晾干,观察薄层板分离效果。重复上述操作,吸附剂改为硅胶G-CMc-Na板,样品改为丹参乙醚提取液,展开剂改为石油醚-醋酸乙酯(4:1)。
3.实验结果
3.1 实验制备的含粘合剂氧化铝薄层板容易掉粉末,粘合效果欠佳,并且稍微刮碰,即出现刮伤状的凹凸不平,氧化铝薄层板质量欠佳。
3.2 实验制备的硅胶G薄层,表面平整均匀,无明显的气泡,并且硅胶的粘合效果良好,不易掉粉,硅胶G薄层板的质量良好。
3.3 实验制备的硅胶H薄层,表面平整均匀,无明显气泡出现,但是稍微一抹,薄层板掉粉现象严重,粘合效果欠佳,说明薄层板的质量欠佳。
3.4 对薄层板进行活度测试
3.4.1对氧化铝薄层板活度测试,观察薄层板,发现拖尾现象较严重,每个样品的大点后面都有很长的一条线,造成此原因可能为点样太浓了和点样之后没吹干溶剂。把表2与表1数据对比,对偶氮苯展开氧化铝的活度为三级,对苏丹红展开氧化铝的活度为四级,而其他三个样品二甲基黄、苏丹红Ⅱ、苏丹红Ⅳ的Rf值也较高,氧化铝活度级数都较高,说明实验制备的氧化铝薄层板的含水量高,活性较低,其吸附能力较低。而一般常用的是二级与三级吸附剂,一级的吸附性太强,而且容易吸水,五级的吸附性太弱。
表2 氧化铝薄层板活度测试展开剂为四氯化碳
偶氮染料
项目
二甲基黄
偶氮苯
苏丹红Ⅱ
苏丹红
苏丹红Ⅳ
X/cm
1.1
3.0
1.6
1.4
0.6
Y/cm
4.0
4.0
4.0
4.0
4.0
Rf值
0.28
0.75
0.4
0.35
0.15
3.4.2 对硅胶G薄层板活度测试,观察薄层板情况,可以看到有拖尾现象,而且二甲基黄,偶氮苯的点扩散成一个很大的点,造成此原因可能是点样的量过多同时没有吹干溶剂,使得展开的时候样品扩散。从表3可以看到,各个样品的Rf值都较大,说明吸附剂的吸附效果不太好。
表3
硅胶G薄层板活度测试
展开剂为苯
偶氮染料
项目
二甲基黄
偶氮苯
苏丹红Ⅱ
苏丹红
苏丹红Ⅳ
X/cm
3.0
4.3
2.3
2.4
2.1
Y/cm
4.7
4.7
4.7
4.7
4.7
Rf值
0.64
0.91
0.49
0.51
0.45
3.4.3 对硅胶H薄层板活度测试,观察薄层板,可以看到有严重的拖尾现象,而且溶剂泡过的地方吸附剂有明显的脱落现象,与硅胶G薄层板相比,可能少了石膏粘合剂而且羧甲纤维素钠添加的量少,同时粘合效果不佳,造成硅胶H薄层板脱落严重。
表4 硅胶H薄层板活度测试
展开剂为苯
偶氮染料
项目
二甲基黄
偶氮苯
苏丹红Ⅱ
苏丹红
苏丹红Ⅳ
X/cm
3.3
4.3
2.6
2.5
2.4
Y/cm
4.6
4.6
4.6
4.6
4.6
Rf值
0.72
0.93
0.56
0.54
0.52
3.4.4 对硅胶GF高效板活度测试,观察薄层板,样品在薄层板上明显呈一点状,后面无拖尾现象,与自行铺设的薄层板相比,样品点清晰,容易判断,展开效果好。从表5可以看到,个样品的Rf都落在了0.2~0.8的区间上,展开效果好。
表5 硅胶GF254高效板活度测试
展开剂为苯
偶氮染料
项目
二甲基黄
偶氮苯
苏丹红Ⅱ
苏丹红
苏丹红Ⅳ
X/cm
2.2
2.8
2.3
2.0
3.4
Y/cm
3.8
3.8
3.8
3.8
3.8
Rf值
0.58
0.73
0.61
0.53
0.89
3.5 取硅胶Gf高效板对湖北贝母生物碱成分进行检识,在展开剂C6H5-EtoAc-NHEt2(6:4:1)展开之后,吹干,观察薄层板无点,无现象,放在紫外灯下明显看到样品点留在原点,无展开现象,而喷洒显色剂之后,原点上的两个样品变成黑色。换成展开剂为C6H5-EtoAc-NHEt2(3:4:1),其极性提高,样品点有稍微的上升。说明样品中的生物碱的极性较高,需要换成极性高的展开剂才能得到好的分离效果。
3.6取硅胶Gf高效板对丹参色素进行检识,在展开剂石油醚-醋酸乙酯(9:1)展开之后,吹干,观察到薄层板上距离原点线约0.5cm处有明显的点,而且点后面出现成一条线状的拖尾现象,展开剂的极性过低,对样品的展开效果欠佳,样品点上升的高度过低。链接地址:苏州亚科科技股份.cn有限公司专业从事临床体外诊断试剂、生命科学研究、医药中间体和高端电子化学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尤其生物缓冲剂,显色底物,电子化学品等系列产...联系信息联系人:李经理电话:固定电话:5QQ:地址:苏州工业园区金海路17号相关查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薄层层析显色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