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雷火神针视频佳芮博客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土家医雷火神针疗法历史源流考证及技法特点与作用评述,电针疗法,火针疗法,梅花针疗法速成图解,浮针疗法,宣蛰人银质针疗法视频,蜂针疗法,火针疗法视频,腹针疗法,一针疗法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土家医雷火神针疗法历史源流考证及技法特点与作用评述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灸法和拔罐法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灸法和拔罐法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6.04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雷火针法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雷火针法,古代又称为雷火神针法。首见于明·《本草纲目》:“雷火神针法:用熟蕲艾末一两,乳香、没药、穿山甲、硫黄、雄黄草乌头、川乌头、桃树皮末各一钱,麝香五分为末,拌艾。以厚纸裁成条,铺药艾于内,紧卷如指大,长三四寸,收贮瓶内,埋地中七七日,取出。用时于灯上点着,吹灭,隔纸十层,乘热针于患处,热气直入病处。”本法是一种艾灸法,之所以称为“针”,是因为操作时,实按于穴位之上,类似针法之故。雷火针法,在其他明清医藉诸如《针灸大成》、《外科正宗》、《种福堂公选良方》等都有记载,但其配方用药各有差异。
雷火针法概 述
其适应病证及操作方法以《针灸大成》较为详细:“治闪挫诸骨间痛,及寒湿气而畏刺者。……按定痛穴,笔点记,外用纸六七层隔穴,将卷艾药,名雷火针也。取太阳真火,用圆珠火镜皆可,燃红按穴上,良久取起,剪取灰,再烧再按,九次即愈。”由于雷火针制作,特别是操作上的不便,有关临床资料不多。近些年来,我国的一些针灸工作者,在药物配方及操作上都有一定改进,治疗范围也相应有所扩大。
雷火针法操作方法
1.灸具制作:艾绒100g,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15g,除艾绒外,其他药均研为极细末,加入麝香少许,研末和匀。以桑皮纸一张,宽约一尺见方,摊平。先称艾绒40g,均匀铺在纸上;再称药末10g,均匀掺入艾绒中。然后,卷紧如爆竹状,再用木板搓捻卷紧,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一层,两头留空纸一寸许,捻紧即成。阴干保存,忽使泄气。一般须制备两 支以上,以便交替使用。
2.具体操作:在施灸部位铺上面纸10余层或棉布5~7层。取雷火针二支,均点燃一端,将其中一支作为备用,另一支以握笔状执住艾条,正对穴位,紧按在面纸或棉布上,稍留1~2秒钟,使药气温热透入深部,至病者觉烫不可忍,略提起药艾条,待热减后再行按压续。中艾火熄灭,可取备用的药艾条接替施灸。如此反复进行,每次约按压7~10次,务使热力持续深透。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改进的雷火针法是以市售普通药艾条外用牛皮纸再加固而成的灸条,另用药膏做成药包垫,采用实按灸操作手法,将艾条点燃按在药包垫上使药气随艾火热气通过穴位透入经络达到病所的一种灸疗方法。在临床上对不同的病种可选用适应的灸疗药垫灸疗,灵活实用,经济方便,同时又能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1.灸具制作:
(1)灸条简便加固法:取市售紧实粗大的普通药艾条1支(如无,可用清艾条代替),用20cm×23cm牛皮纸1张,涂上面糊将艾条卷紧(大约3卷),两头不留空,卷纸对折封固晒干。
(2)灸疗垫制作:计有药包垫、药布垫、药敷垫3种,
药包垫 取红布或其他干棉布1段,长80cm,宽5cm,将布的一端铺上常用灸疗膏药5mm厚(也可以根据患者病证铺上其对症的灸疗膏药),然后把布折叠成7~10层,用线缝合,放瓷瓶收藏,保持药性使用。
药布垫 取市售伤湿止痛膏、追风膏等粘贴在长100 cm,宽8cm的干棉布头端上下两面各1张,再每折叠一层平贴1张,每贴1张内里都铺上薄薄一层七厘散或丁香、肉桂药末;折至5层,共贴有7张后,将余下布段全部包叠完,用线缝合使用。
药敷垫 用灸疗膏或市售外用敷料膏剂(如止痛消炎膏等),涂在纱布上按常规敷药方法固定敷于患处,外隔7层厚棉纸(任何厚纸都可)实按灸疗使用。
附:灸疗膏调配 分常用和备用二类。
常用灸疗膏剂 以温经散寒,活络止痛药物为主,将乳香、没药、荆芥、防风、川芎、细辛、当归、独活、香附、肉桂、马钱子各等份研磨成细粉(乳香、没药另包),用砂锅先将饴糖、米醋熬成稀汁再兑入少量蜂蜡、香油继续煎熬,然后把上述药物拌入用文火相熬片刻,乳香、没药收膏装瓶密封备用。
备用调膏剂 用饴糖、米醋、蜂蜡、香油在砂锅内相熬成膏。临床中与桂麝散调拌称通经消肿灸疗膏;与牵正散调拌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灸疗膏;与清消散调拌称骨疽灸疗膏;以吴茱萸、川芎、白芷等药末相调为降压灸疗膏;以白芥子、细辛、半夏、南星、麻黄、干姜等药末相调为喘咳灸疗膏;以川乌、草乌、川芎、苍术、元胡、牛膝等药末相调为骨刺灸疗膏等。
2.具体操作: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将药包垫放在选好的局部病灶和穴位上,点燃乙醇灯具,把灸条烧红直接实按在药包垫上,灸条多烧几次反复温灸,使药气随艾火热气透入穴位。在施灸过程中,医者要多询问患者,如表皮感到烫,灸条立即拿起移开药包垫,此为1壮,一穴3~5壮即可。轻症l~5次,重症连续5次后再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雷火针法主治病证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胃脘痛、腹泻、颈椎病、扭挫伤、月经不调、近视眼、关节炎等病证。
雷火针法注意事项
1.雷火针法是实按灸,要注意避免灼伤。对初学者更要引起重视。
2.雷火针法适应面较广,在配穴组方时,应强调辨证施治。
3.将雷火针点燃时,一定要燃透,否则,面纸或棉布一包,或一按压,容易熄灭。
4.施灸时将面纸或棉布捻紧,以免面纸或棉布烧破。损伤皮肤。
5.施灸时按在穴位上的力度、热度、时间长短以患者感觉最强为度。
6.每壮间隔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3min,两针交替使用更佳。
雷火针法临床应用
取穴:分为三组。(1)风中厥阴阳明型:百会、天窗、风池、肩髃、曲池、足三里、太冲、合谷;(2)风中太阳阳明型:风府、曲池、至阴、跗阳、太溪、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下巨虚;(3)风中太阳少阳型:风府、肩井、曲池、支沟、至阴环跳、阳陵泉、中三里、丘墟、阳辅、昆仑。
治法:取端阳艾、硫磺、雄黄、全蝎、白花蛇、白芷、乳香、没药、麝香、川乌、草乌等19味中药,制成20×1.8cm之药条,外用棉纸封糊。按不同症型,辨证选穴。操作时,则据病情而行:凡局部下陷、虚软者用温和灸;局部痛硬、外形微隆或寒凉者用雀啄灸;顽痹久瘫或有明显挛缩现象,直接隔布灸熨穴处,以局部发热或肢体柔软舒适为度。每日1~2次,14次为1疗程。
疗效:药条灸组52例。针刺组36例选穴同上,日1次,10次为1疗程。药物组17例予以西药常规治疗,15日为1疗程,结果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69%、80.56%、和70.58%。
2.白细胞减少症
取穴:以大椎、身柱、至阳、命门为主的胸、腰部督脉穴。
方法:治疗时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将太乙雷火神针在乙醇灯上烧透,预先备置的干布折叠七层,将神针烧红的一端迅速裹在干布内,对准穴位经络熨烫,使太乙雷火神针内的热力透过布层,深入肌肤,直达病所。如患者感太烫,应略将太乙雷火神针提离皮肤,以免烫伤皮肤,若雷火神针热度消失,重新点燃,周而复始。以熨烫至局部皮肤发红为准,每日1次,每次约半小时,5次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
疗效:治疗原因不明的白细胞减少症47例,痊愈30例,好转16例,升高白细胞总有效率97.9%;各种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166例,痊愈78例,好转74例,升高白细胞总有效率91.6%。
企业信用信息天乙神针(秘传)连山古易针法理法探微
天乙神针本为修道之针,出自道家神霄派天乙门之《天乙医经·外卷》,由于历史原因,一直在天乙门内部传承,后由我师父——天乙门第十四代掌门张伟杰导师打破门规,公开向社会传授。其针法系统理法精严、庞大严密,在下初略统计了一下,现已公开传授的内容包括:
1、后天灵穴、天罡灵穴、天星十二穴
2、五运六气
3、连山易针法
4、太极平衡
5、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6、药王灵穴
7、奇门通玄针法
8、灵火神针
10、金针度穴
11、五雷催气
12、大周天接经
13、九宫针法
14、子午流注针法
15、定中宫
16、动气通关
17、河图、洛书针法
18、水润周天
19、总治灵穴
20、八卦四局
21、推宫换血
23、六经平衡
24、三光内练
26、龟蛇长寿诀
27、三元合一
28、睡丹心诀
29、飞步天垣
30、紫斗朝垣
31、群星朝斗
32、杀破狼针法
32、北斗七星诀针法
······等等,不一而足。
短短的篇幅我无法把每一套针法的设计应用原理一一阐述明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道医天乙神针》一书,也可以浏览。这里我们先探讨临床笔者比较喜欢运用的古连山易针法法理。
&天乙神针是一套庞大严密的针法体系,法天象地,以人为用,任脉二十四穴与二十四节气相应,督脉二十八穴与二十八星宿相应,任督小周天与太阳过宫黄道、天罡运转相应,十二正经与十二月相应,六俞七十二穴与七十二节气相应,奇经八脉穴与河洛九宫八卦相应,突出体现了道医针灸学的特点,首次提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天人合一时空针灸理论,
以天体运化为本源、气化为根基、盛微为核心,针刺手法、针法修炼与内功修持并重,根据人体体质寒热、脏腑强弱、气血胜衰的变化,个体的灵气流注与时间、方位相结合推演出发病真源,突出相同时间下的个体差异,补充了传统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时间针法的不足,是天人合一的高级道家针灸体系,在开启人体潜能,治病养生,彻底疗愈等各方面都颇具神效。
连山古易针法的选穴配穴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上述天乙神针天人合一时空针灸体系的基本原理,下面略述其理法,供各位爱好天乙神针的朋友参研。
首先,根据运用针法的具体地点的经度换算出真太阳时,据此推断出天罡能量的指向,面向天罡能量指向的方位迎取天罡能量。天罡即北斗第七星破軍星,又稱天罡大聖。道法中天罡之修持,即尋出天罡所在之方,以人體內天罡對宇宙外天罡,手掐密訣,口誦密咒,意念存想,三密相應進行修煉。天有天罡星,主宰生死,掌握陰陽,造化生命,知其者生,昧其者亡。人有天罡穴,在身為機目,修真養身,以人體天罡穴與天罡星內外融通於血脈之中,成就罡氣罩體,以避自邪,斬關開竅,靈子充盈,與道合真。在神霄派及神霄派天乙門中,天罡為內練修真的入門鑰匙,一直秘傳于門內弟子。並有“時時不離天罡,法法不离天罡之說”,可見天罡能量之重要。
其次,运用天乙神针的“动气通关”针法,启动肾间动气。肾间动气通过气化而使精化生元气。因此,肾间动气是人体最根本的原动力,脏腑经脉之阴阳,气血依此以化生,脏腑的各种功能也都依此来推动。(此针法法理另述,此处不赘述)
第三,开穴。笔者认为本环节是连山古易针法能否取效的关键。一般情况下,开穴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当接受者无明显的脏腑病变,只是出于调理或修道的原因,我就给开后天灵穴(後天玄氣流注靈穴,簡稱後天靈穴。人體從母胎之中出生,臍帶斷開的同時,本身所特有的玄氣隨時間的推移而流注於經穴當中,這種流注並不同於子午流注、靈龜八法與飛騰八法。子午流注、靈龜八法與飛騰八法是選取人體在同一時空下所受宇宙影響下所產生的一種共性穴位,即在同一時空下,人體所產生的共同的氣血流注變化。這裏所講授的是人體在同一時間下的特異性,亦即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時間下,氣血所產生的不同流注變化。人體出生的同時,後天玄氣便開始在大周天十二正經之中運行,周而復始,周流不息,這種玄氣隨時間的推移所流注,通過這條經絡的特定穴位,啟動其後天玄氣,這個特定穴位,就稱為後天靈氣穴);第二种开穴方法是接受者有明显的可确定的脏腑、肢体病变,或是功能性病变或是器质性病变,可选取相关经络的原穴开穴。
第四,配穴。配穴方法是以所开之穴为原点,依据太极平衡、左右对称、上下相应的原理,在对侧同名经,左右表里经,上下阴阳相应之经络,根据交经缪刺、表里想通、阴阳相应的治疗原则选取相关经穴进行配对针刺。
“治病如治国,用穴如用兵”,连山古易针法的每一环节每一针都有其特殊的用途。迎取天罡能量合于天地四时之阴阳变化之道,启动肾间动气合于人体气血开合之道,开穴如队列之主将,或如将军的令旗,配穴如偏将及队列之兵士,整套针法犹如开合有序、诡藏精妙的森严战阵,设穴思路严谨,配穴合理有度,临床效果显著,是天乙神针体系已公布针法中的核心针法之一。有志于研究天乙神针的朋友不妨多在理论上研讨,在临床中验证。
&&&&&&&&&&&&&&&&&&&&&&&&&&&&&&&&&&&&&&&&&&&&&&&&&&&&&&&&
&&&&&&&&&&&&&&&&&&&&&&&&&&&&&&&&&&&&&&&&&&&&&&&&&&
——幽玑于深圳真医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蕲艾与雷火神针_中草药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7,621贴子:
蕲艾与雷火神针收藏
蕲艾是名贵的中草药,历史悠久,誉满中国。早在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对蕲艾推崇有加,并记录在《本草纲目》中说:近代惟汤阳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蕲春旧称)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炙酒坛不能透,蕲艾炙酒则能透坛。据《蕲州志》载,“白艾蕲州出”。蕲艾因产地而得名。蕲艾的叶大,肥厚,七尖为道地药材。蕲艾株高可达2.5米以上。其端午艾叶捣出来的艾绒颜色为灰褐色,而其他时间捣出来的艾绒是土黄色,则为正品。而秋天采摘的蕲艾叶,不适合艾灸。蕲艾采摘的时间在端午前后,药用价值最高,疗效最好,灸感最强。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对蕲艾颇有研究,著有《蕲艾传》,说蕲艾“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炙疾,功非小补。”蕲艾古代皆为野生,随着需求量和标准化生产的需要,逐渐开始进行人工栽培,并加式成多种产品进行销售,市场反映很好。
蕲艾,味苦而辛,无毒,洗熏服用皆可。能温中、逐冷、除湿,治多种疾病。《本草纲目》载:蕲艾“炙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痢,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作煎勿令见风,捣汁股,止伤血,杀蛔虫,水煮及丸散任用。止崩血,肠痔血,拓金疮,止腹痛,安胎。苦酒作煎,治癣甚良,……”。蕲艾“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寿。其功亦大矣。”蕲艾除能治多种疾病外,还具有异香,枝叶熏烟能驱蚊蝇,清瘴气,具有禳毒杀毒的功能。后世研究认为,蕲艾有理气血、逐寒湿、调经安胎、温经止血、清热止咳消痰等功效。主治月经不调、腹中冷痛、胎漏下血、胎动不安、宫寒不孕等症。为中医妇科常用的要药之一。内服可做止血剂,炒炭用止血之力颇优,可治吐血下痢,衄血下血。捣汁服,止伤血,杀蛔虫,治带下,止霍乱转筋,痢后寒热。用蕲艾配方,亦能治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肠胃炎及痢疾等症。蕲艾外用可治皮肤瘙痒、阴痒湿疹及疥癣等。以艾搓手洗污或煎水浴身,可防治皮肤病。对于产妇和婴儿,洗用艾叶可以消毒强身。将艾叶晒干捣碎如绒,称“艾绒”,制成艾柱,燃炙经穴,或染麻油引火点炙柱,滋润炙疮,至愈不痛。炙疾有奇效,能散寒除湿,温通气血,通经活络,故医家谓艾可炙百病(《名医别录》),称之为炙草。用艾灼一次,为之 “一壮”。民间有用蕲艾煎水加红糖饮用,治疗小儿风寒咳嗽。蕲艾不仅治疗多种疾病,还具有异香,可以作调香原料。枝叶熏烟能驱蚊蝇,具禳毒杀菌的功效。“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蕲春人更是把蕲艾蕲艾比一般艾更香,入药治病疗效更好。
艾叶【出处】 《本草经集注》【别名】 艾(《诗经》),又名:冰台(《尔稚》),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来源】 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茎直立,圆形,质硬,基部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从中部以上分枝。单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在开花时即枯萎;中部叶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暗绿色,稀被白色软毛,并密布腺点,下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绒毛;近茎顶端的叶无柄,叶片有时全缘完全不分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序总状,顶生,由多数头状花序集合而成;总苞苞片4~5层,外层较小,卵状披针形,中层及内层较大,广椭圆形,边缘膜质,密被绵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两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发育,长约1厘米,无明显的花冠;两性花与雌花等长,花冠筒状,红色,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花丝短,着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细长,顶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瘦果长圆形。花期7~10月。【生境分布】 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亦有栽培者。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性状】 干燥的叶片,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叶片略呈羽状分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面灰绿色,生有软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微苦辛。以下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化学成份】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Ⅰ,8-桉叶精、α-侧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脑、藏茴香酮、反式苇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炮制】 艾叶:拣去杂质,去梗,筛去灰屑。艾绒:取晒干净艾叶碾碎成绒,拣去硬茎及叶柄,筛去灰屑。艾炭:取净艾叶置锅内用武火炒至七成变黑色,用醋喷洒,拌匀后过铁丝筛,未透者重炒,取出,晾凉,防止复燃,三日后贮存。(每艾叶100斤,用醋15斤)①《本草衍义》:&干捣筛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灸家用。得米粉少许,可捣为末,入服食药。&②《纲目》:&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入妇人丸散,须以熟艾,用醋煮干捣成饼子,烘干再捣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饼,及酒炒者皆不佳。洪氏《容斋随笔》云,艾难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时可作细末,亦一异也。&【性味】 苦辛,温。①《别录》:&味苦,微温,无毒。&②《唐本草》:&生寒,熟热。&③《纲目》:&苦而辛,生温,熟热。&【归经】 入脾、肝、肾经。①《纲目》:&入足太阴、蹶阴、少阴经。&②《本草新编》:&入脾、肾、肺三经。&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功能主治】 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①《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②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③《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⑤《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⑥《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⑦《珍珠囊》:&温胃。&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⑨《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⑩《纲目》:&温中,逐冷,除湿。&⑾《本草正》:&辟风寒涅,瘴疟。&⑿《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入丸、散或捣汁。外用: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注意】 阴虚血热者慎用。①《纲目》:&苦酒、香附为之使。&②《本草备要》:&血热为病者禁用。&③《本经逢原》:&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附方】 ①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吐出虫物。(《补缺肘后方》)②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
【附方】 ①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吐出虫物。(《补缺肘后方》)②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汤服二钱。(《卫生易简方》)③治肠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叶二钱,辣蓼二钱,车前一两六钱。水煎服,每天一剂,早晚各服一次。(江苏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④治气痢腹痛,睡卧不安: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捣罗为末,酒煮烂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圣济总录》香艾丸)⑤治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人下血:干艾叶四两(炒焦存性),川白姜一两(炮)。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世医得效方》艾姜汤)⑥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内崩:熟艾三鸡子许,水五升,煮二升服。(《千金方》)⑦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叶煎服。(《圣惠方》)⑧治粪后下血:艾叶、生姜。煎浓汁,服三合。(《千金方》)⑨治妇人崩中,连日不止:熟艾如鸡子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盏,先煮艾、姜至二盏半,入胶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尽。(《养生必用方》)⑩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艾叶炭一两,蒲黄、蒲公英各五钱。每日一剂,煎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⑾治妇人白带淋沥:艾叶(杵如绵,扬去尘末并梗,酒煮一周时)六两,白肃、苍术各三两(俱米泔水浸,晒干炒),当归身(酒炒)二两,砂仁一两。共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下。(《本草汇言》)⑿治妊娠卒眙动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转抢心,或下血不止:艾叶一鸡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肘后方》)⒀治产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陈蕲艾二斤,焙干,捣铺脐上,以绢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气出,则痛自止。(《杨诚经验方》)⒁治盗汗不止: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水一钟,煎八分,临卧温服。(《纲目》)⒂治痈疽不合,疮口冷滞:以北艾煎汤洗后,白胶熏之。(《仁斋直指方》)⒃治头风面疮,痒出黄水:艾二两,醋一升,砂锅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一日二、三上。(许国桢《御药院方》)⒃治湿疹:艾叶炭、枯矾、黄柏等分。共研细末,用香油调膏,外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现代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肝炎取艾叶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0.5克,每日肌注4毫升,总疗程1~2个月。治疗期间同时给予保肝药物。治疗123例,其中迁延性肝炎39例,近期治愈28例,显效6例,好转5例;慢性肝炎46例,近期治愈21例,显效19例,好转6例;肝硬化15例,显效3例,好转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②治疗肺结核喘息症用10%艾叶液每次30毫升,日服3次,食前半小时服用。临床观察37例,均同时内服异烟肼,3例并发肺原性心脏病的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加用毒毛旋花子甙治疗,一般服艾叶液1~1.5月。31例经过上述治疗,气短及咳嗽减轻,喘鸣消失,痰量显著减少,肺部干、湿性罗音减少或消失;其余6例疗效较差或无效。经验证明,以对肺部无严重纤维增生或肺气种存在者效果较佳。③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干艾1斤或鲜艾2斤,洗净、切碎,放入4000毫升水中浸泡4~6小时,煎煮过滤,约得滤液3000毫升,加适量调味剂及防腐剂。日服3次,每次30~60毫升。或制成注射剂,每日2次,每次肌注2~4毫升。治疗154例,近期控制6例,显效21例,好转81例,无效46例。或用蒸馏法提取艾叶油,制成胶丸或糖衣片服用,每日量0.1~0.3毫升,分3~4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治疗138例,一个疗程总有效率81.88%,近期控制加显效者占46.37%。还有每日用艾叶2两(干品),红糖5钱,加水煎成100毫升,分3~4次服,1周为一疗程。治疗484例,有效率76.1%。④治疗急性菌痢用20%艾叶煎剂,日服4次,每次40毫升,观察21例,均获治愈,平均住院5.5天。治疗过程中同时补充维生素乙、丙,个别病例给予输液。⑤治疗间日疟取干艾叶0.5~1两,切碎,用文火煎2小时左右,过滤,加糖,于发作前2小时顿服,连服2天。经治疗53例,控制症状的有效率在89%上下,血内疟原虫阴转率为56.2%.药液须现制现用,每日用1两的疗效较好。⑥治疗钩蚴皮炎在局部钩蚴感染24小时内,取直径1.5厘米的艾绒卷,熏烫钩蚴感染部。对于皮疹多而范围广的皮炎,将患部皮肤分区逐一熏烫5分钟。治疗106例,痒感消失者77例,仍有痒感者28例,奇痒者1例。患者一般于晚间艾熏后,即痒止入睡,次晨痒感消失。对照组60例未加治疗,痒感持续时间短则3~4天,长则5~6天,少数皮炎进展为红肿、水泡戒因抓破而溃烂。治疗组呼吸道症状(气急、咳嗽)的出现率为1.88%,对照组为14%。⑦治疗妇女白带取艾叶5%煎汤去渣,鸡蛋2个放入汤内煮后吃蛋喝汤,连服5天。⑧治疗寻常疣采鲜艾叶擦拭局部,每日数次,至疣自行脱落为止。治疗12例,最短3天、最长10天即行脱落。
端午习俗门口插艾唐朝末年,战乱连连,冤魂无数,人心惶惶,到处都是逃难的人。一天黄巢见到一位大嫂手携着一个小孩子,背上背着一个大孩子,心怀好奇,便问大嫂道:“你背上背的何人,手上携的又是何人?”大嫂流着泪答道:“背上大点是我小叔子,手中所携小点是我亲生儿子。”黄巢听后不解又问道:“这到底为何,你为什么这样呀?”大嫂又答道:“小叔子虽然比我儿子年纪大,但我公婆已逃散,年老体弱生死未卜,无再生育能力,我年纪轻,就是把儿子丢了,以后还会生育,小叔子如被黄巢杀了就断了一门香火。”黄巢一听,面红耳赤,自觉惭愧,心想:一个妇道人家尚能这样孝顺并懂得做人道理。我何不顺水推舟,卖个人情,饶了她们吧。便对大嫂说:“大嫂,难得你有这般好心,为避杀身之祸,你可在端午节那天在门首上挂菖蒲、艾叶作标记,自会有用的。”别了黄巢,大嫂携儿背叔回到自己村上,并沿路将此话告知众乡邻。一夜之间传遍江南一带,尤其是台州地界最为盛行。端午节那天,黄巢指挥大军杀奔江南而来,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菖蒲剑、艾叶,无法下手,如杀下去,又恐错杀大嫂一家,有失诺言。故而,令手下兵将绕道而过,不可扰乱台州百姓。所以每逢端午节台州各地百姓每家每户都在门上挂菖蒲插艾叶,成为当地习俗。并且有诗为证。艾叶为旗招百福,菖蒲似剑祛千邪。
台州地区立夏日吃艾叶煮蛋艾叶煮鸡蛋的食用疗效主要体现在女性很老年人身上,概括的说艾叶煮鸡蛋的主要功效是温经止痛、散寒止血,对于胎动不安、腹中冷痛,皮肤瘙痒和痛经均有不错疗效。艾叶煮鸡蛋的具体功效:1、治疗痛经。许多深受痛经困扰的女性看中医时,很多医生都建议她们煮艾叶鸡蛋汤喝。因为艾叶有很好的暖宫作用,而女性体质偏寒,发生痛经的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宫寒,所以长期喝艾叶煮鸡蛋就有驱寒的效果。2、助孕安胎。我们知道如果女性子宫过寒怀孕就比较困难,而且就算怀了宝宝也比较容易流产,从这一点上讲,艾叶的暖宫作用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保胎作用。有习惯性流产史的人经常喝艾叶鸡蛋汤效果更加明显。3、肾阳虚衰型老年腹泻。老年人因为年纪的原因容易出现肾亏肾虚,肾阳虚外在表现为怕冷,所以可以通过食用驱寒的食物来治疗。而艾叶煮鸡蛋能够驱寒去虚火的,用于治疗肾阳虚衰型老年腹泻也有不错的效果。
艾叶煮鸡蛋是老辈人口耳相传的妇科偏方,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人们还是很认可他的功效的。当下,人们吃艾叶煮鸡蛋不再只是追求它的食用疗效,而是把它当成一道美食品尝。艾叶自身带有一股味道,略微有些甘苦,所怕苦的女性朋友可以在喝之前加糖,最好是加红糖,因为红糖对女性来说也是比较好的。这样做出来的艾叶煮鸡蛋不仅能驱寒,还有补血的作用,非常适合女性食用。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艾叶是很容易熟,所以最好是不要煮太长时间,以免完全煮烂。而且艾叶煮鸡蛋是可以补血,女性喝最好了。
艾叶煮鸡蛋几乎适合所有人正常人食用,尤其适合女性朋友、宫寒患者、痛经患者、孕妇朋友和肾阳虚衰型老年腹泻患者食用。  现在女性大多喜欢穿露脐装和吹空调,此类女性经常食用艾叶煮鸡蛋能防治宫寒,每天吃一只就可以减少月经不调、宫寒不孕和湿疹等疾病的发病率,吃艾叶煮鸡蛋的同时配合艾味泡脚效果更好,鸡蛋煮好吃掉,煮鸡蛋剩下的水来泡脚就可以了。  提醒:阴虚血热者慎食艾叶煮鸡蛋。
台州习俗~立夏吃蛋每年四月初一前后(公历5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农历的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鸡蛋溜圆,象征生活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平安。“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很多地方都有吃“立夏蛋”的习俗,是说立夏吃蛋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不振、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也有这样的说法:立夏吃东西最补,吃一只鸡蛋相当于吃一只鸡。立夏后,农事开始繁忙起来,人容易疲乏。吃红枣鸡蛋,是为了补充体力。夏季人体消耗大,应该注意补充营养素。俗话说,“立夏吃鸡蛋,石头能踩烂”,意思就是说,吃了鸡蛋人特别有劲。鸡蛋清是优质蛋白质,鸡蛋黄里富含卵磷脂,鸡蛋是非常好的营养食品。这个说法,倒是和中医理论契合。中医认为,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生病吃鸡蛋可以帮助恢复体力。以前生活条件不太好的时候,红枣鸡蛋很难吃到,吃一个立夏蛋,既是辛苦劳作前的犒赏,也是对平安和丰收的企盼。由于鸡蛋不伤脾胃,一般人都适合,所以哪怕是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立夏吃鸡蛋也是有益健康的。而鸭蛋性凉,能滋阴清肺,适宜阴虚火旺者食用,适用于病后体虚、燥热咳嗽、咽干喉痛、高血压、腹泻痢疾等病。如果是日常活动量较大且无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年轻人,可以尝试一下咸鸭蛋,只要不是吃起来很咸,则既可清热,又助补充盐分等矿物质。
清明食艾糍艾叶粑粑又称蒿子粑粑,是一道传统的汉族小吃,一般在清明节,寒食节食用。因为香蒿叶子很像辟邪的艾叶,也叫艾蒿,故可能有地方叫艾叶粑粑。香蒿草小,气味其实比艾叶清淡很多。清明寒食里面有一种是艾叶粑粑,外表是深绿色的、里面的馅或是豆沙或是碎花生的甜糍粑,也有放碎菜叶做成咸的,入口即闻一股艾叶的清香。食之,可祛风驱邪。
客家美食清明馃艾糍原材料艾草、糯米粉、大米粉、小麦淀粉、白砂糖、色拉油、豆沙馅。做法1、艾草400克,整理干净摘去老叶和硬的根蒂,用清水反复洗涤干净。2、将艾草焯水,将焯过水的艾草沥干水分,倒入搅拌机,加入1:1的清水;搅打成艾草浆备用。3、将艾草浆倒入大盆中,加入500克糯米粉,加入200克大米粉,加入150克小麦淀粉;加入20克白砂糖;加入50克色拉油;4、用筷子搅拌成浓稠的膏状面糊。面糊的厚薄直接影响后期团子的软硬。建议面糊易厚不易薄。(易薄度可用增减糯米粉的量来控制。)5、将面糊倒入大碗中(500克一碗),入锅蒸25分钟左右,期间用筷子搅拌3-4次;6、大火蒸5分钟之后搅拌一下,蒸到15分钟和20分钟的时候再搅拌下,25-30分钟左右,面团为橄榄绿色,没有夹生的时候,就算是蒸好了。7、取一块面团大概50克,放在保鲜膜上,按扁(可带上一次性手套按扁)放上20-35克的豆沙馅。8、将保鲜膜包起来,转成圆球,就算是做好了。一次吃个1-2个即可,多吃不易消化,趁热吃。
江浙美食~艾饺艾饺是浙江省汉族节令小吃之一。属于浙江清明节民俗,清明食艾饺,能驱邪禳毒。此饺用鲜嫩艾叶和米粉和匀作皮,包入白糖芝麻屑馅,捏成海燕状饺子,蒸制而成。其色泽翠绿,味道清香而略带苦味,食之别有风味。陈太平吃艾饺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艾饺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清明艾饺经常是在清明期间才做,因此也被称为清明馃。作为浙江民俗饺,被认为能驱邪禳毒。,清明食艾越谚有“清明吃艾饺,不怕陈雨浇”。意思是清明时节多梅雨天气,吃了艾饺或艾糕,有预防身体被雨淋坏的功效。此外,艾本还可做药用,有杀虫和防止植物病害的功效。
春天的味道~青圆(青团)青圆是江浙特色食品,一般在清明节前后时候最盛行。有的称为:清圆、青饼、青团。浙江人扫墓,除了通常的鸡鸭鱼肉之外,拜祭祖宗的食品往往少不了青饼。它是一种用糯米和山上采来的叫“青”的一种植物做成的东西,可以用来煎、煨、烘着吃。每到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做青饼,除了自家食用之外,还要在邻居亲戚之间互相赠送以示交情。   制作时以鼠鼬草煮熟捣浆,和糯米粉,中裹馅料,底垫鲜楮树叶或竹箬,笼蒸而成,咸、甜均有,甜馅料通常为豆沙、桂花等,咸馅料通常为炒的菜,用料丰富。别有清香,且能助消化。青圆旧时为寒食品。原料1、粉:   多种多样,一般由糯米粉、米粉和面粉混合而成。   2、青:有的称:鼠鼬草。  青是一种长在田边的小草,它的汁液带有一种沁人心脾的芳香。   一般来说,青分两种:绵青和花青。绵青和花青的植株都不高,在清明节时一般只长到两三寸高;它们的区别在于叶子的形状。绵青的叶子有点椭圆形,背面还有白白的如棉絮似的茸毛;而花青的叶子则比较象按比例缩小的水芹菜,与水芹菜不同之处是它的叶子背面也长有细密的白色茸毛,但是没有绵青那么长。这两种青风味不同:绵青味道清甜但香味略少些,花青的香味浓烈但有少少苦味。做青饼用哪一种青没有特殊规定,一般看个人喜欢来选择。  清明时节的江南还是春天,田边的小草都是寒冬过后新出土的,再经过此时绵绵不断的春雨的滋润,不论哪一种草都是一年之中最鲜嫩的。所以,以它为原料的青饼也就带了一股浓郁的春天气息。 3、辅料 主要是制作馅料的材料,分甜馅和咸馅两大类。   根据习惯,咸馅包含荸荠、胡萝卜、白萝卜、川豆牙、豌豆、春笋、火腿、豆腐干、榨菜、五花肉、鸡蛋等等,品种多样。甜馅一般用芝麻、红豆沙为主,用糖、糖桂花为辅、有时还会加一些熟猪油。制作时还需要一些其它材料,比如包粽子用的粽叶。蒸饼时将它垫在下面可以增加青饼的香味。 制作过程1、剁青:要制作青饼,首先要把青处理好。   把青择过之后洗净,用热水焯熟后挤去水分。然后把处理后的青剁碎,或者用搅拌机搅碎。   2、和面:一般家里采用糯米粉、米粉、面粉等和面,出于口感的角度,最正宗的还要采用糯米粉。   青圆 (青团)是一种油绿如玉,清香扑鼻,甜而不腻的时令美食,清明吃青团是江南一带民间独有的习俗,此外,青团的食疗功效也不可小视。麦青、艾叶、苎麻叶皆可入团 。正宗的青团绝对不含色素,而各种天然植物却又有其不同的食疗功效。如:“春分”后的田野上长的“麦青”,农家说它汁浓液多,十分清香,既清心润肺,又能清洗体内的污垢。又如:正宗的青团采用糯米粉和艾叶挤压出汁掺和制成。艾叶青团不仅好吃且还有食疗功效。艾青在植物学上又称鼠鼬草或节田草,它味甘、性平、无毒、有香味、糯性,含脂类、挥发油、大量胡萝卜素及少量维生素B,对非感染性溃疡疗效很好,还有祛痰,镇咳作用。《本草纲目》也认为服用这种植物做成的青团,可以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专家认为艾青的化学分子结构类似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有杀菌、顺气、解毒的功能,对滋补血液也有一定的疗效。再如,叶背灰白色,密生绵毛的野萱麻叶,也能挤压出汁掺入糯米粉内制成青团。野萱麻叶是一种药草,也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青团制成的原料之一是糯米粉,其性湿、味甘,能益肺、暖胃、温脾,又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对肝癌的腹水生成有抑制作用。青团的馅心豆沙能增进食欲促进胃肠消化吸收,有利除湿。 质地、口感尝尝健康 按季节规律,在惊蛰后,清明前,万物复苏,蛇虫百脚也开始蠢蠢欲动。同时,人们在这一时期也容易得病。然而,在春风吹绿江南的清明时节,人们除了去踏青外,还可品尝葱郁碧绿、质地糯软、富有弹性、吃口芳香、具有食疗功效的青团,不失为有利于健康的良方。 清明糕点那翠绿素雅的色调和清香的气息来自于鼠鼬草的植物。清明时节是鼠鼬草生长嫩绿的季节,正是做清明糕点的时候。当然鼠鼬草是可用碱水腌制凉成干的,过了这个季节还可以吃到由鼠鼬草干做成的青团蚕茧果等,不过清香就要差得多了。
台州青圆~鼠曲草(青)【别名】 青、棉青、地棉、黄花曲草、清明菜、田艾、佛耳草、土菌陈、酒曲绒。【来源】 菊科鼠曲草属植物鼠曲草Gnaphalium affine D. Don,的全草。春夏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 甘,平。【功能主治】 止咳平喘,降血压,祛风湿。用于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蚕豆病,风湿腰腿痛;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鼠曲草治病附方①治一切劳咳嗽,雍滞胸膈痞满:雄黄、佛耳草,鹅管石、款冬花各等分。上为末,每服用药一钱,安在炉子上焚着,以开口吸烟在喉中。(《宣明论方》焚香透膈散)②治咳嗽痰多:鼠曲草全草五、六钱,冰糖五、六钱。同煎服。(《江西民间草药》)③治支气管炎、寒喘:鼠曲草、黄荆子各五钱,前胡、云雾草各三钱,天竺子四钱,荠尼根一两。水煎服。连服五天。一般需服一个月。(《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④治风寒感冒:鼠曲草全草,五、六钱。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⑤治蚕豆病:田艾二两,车前草、凤尾草各-两,茵陈半两。加水1200毫升,煎成800毫升,加白糖当茶饮。(《广东医药卫生科技资料选编》)⑥治筋骨痛,脚膝肿痛,跌打损伤:鼠曲草一至二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⑦治白带:鼠曲草、凤尾草、灯芯草各五钱,土牛膝三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⑧治脾虚浮肿:鲜鼠曲草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⑨治无名肿痛、对口疮:鲜鼠曲草一两。水煎服;另取鲜叶调米饭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⑩治毒疔初起:鲜鼠曲草合冷饭粒及食盐少许捣敷。(《泉州本草》)
现代继续说说雷火神针(雷火炙)
雷火神针属于触按灸的一种,就是用药物艾条施灸。它之所以被称为“针”,是因为操作时,将点燃的药物艾条按在穴位上很像针,故名。像这样以针命名的艾灸法还有太乙神针。由于临床用途不尽相同,艾条中所掺进的药物各异。雷火神针药物艾条的用药处方有多种,临床上使用明代《针灸大成》中的处方比较多,其所用的药物有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将以上药物共同研成细末,和匀。取1张桑白纸摊平,先取艾绒20克,铺在纸上,再取药末6克,均匀掺在艾绒里,卷进,如香烟状,外以鸡蛋清涂抹,再糊上一层桑白纸,两头留出空纸3厘米左右,捻紧即成一药物艾条。施灸时先选定穴位,将药条一端点燃,在施灸部位铺上6——7层棉纸或布,将燃着的艾火直按在上面,1——2秒即可。若艾火熄灭,可重新点燃后再按,每穴按10次左右。或者用6——7层布包裹艾火,紧按在穴位上。如果病人觉得太烫,可将艾条提起,稍等片刻再灸,如此5——7次。本法适用于风寒湿痹、腹痛、腹泻、扭伤肿痛等。
雷火针法,古代又称为雷火神针法。首见于明·《本草纲目》:“雷火神针法:用熟蕲艾末一两,乳香、没药、穿山甲、硫黄、雄黄草乌头、川乌头、桃树皮末各一钱,麝香五分为末,拌艾。以厚纸裁成条,铺药艾于内,紧卷如指大,长三四寸,收贮瓶内,埋地中七七日,取出。用时于灯上点着,吹灭,隔纸十层,乘热针于患处,热气直入病处。”本法是一种艾灸法,之所以称为“针”,是因为操作时,实按于穴位之上,类似针法之故。雷火针法,在其他明清医藉诸如《针灸大成》、《外科正宗》、《种福堂公选良方》等都有记载,但其配方用药各有差异。
概 述其适应病证及操作方法以《针灸大成》较为详细:“治闪挫诸骨间痛,及寒湿气而畏刺者。……按定痛穴,笔点记,外用纸六七层隔穴,将卷艾药,名雷火针也。取太阳真火,用圆珠火镜皆可,燃红按穴上,良久取起,剪取灰,再烧再按,九次即愈。”由于雷火针制作,特别是操作上的不便,有关临床资料不多。近些年来,我国的一些针灸工作者,在药物配方及操作上都有一定改进,治疗范围也相应有所扩大。操作方法传统法1.灸具制作:艾绒100g,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15g,除艾绒外,其他药均研为极细末,加入麝香少许,研末和匀。以桑皮纸一张,宽约一尺见方,摊平。先称艾绒40g,均匀铺在纸上;再称药末10g,均匀掺入艾绒中。然后,卷紧如爆竹状,再用木板搓捻卷紧,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一层,两头留空纸一寸许,捻紧即成。阴干保存,忽使泄气。一般须制备两 支以上,以便交替使用。2.具体操作:在施灸部位铺上面纸10余层或棉布5~7层。取雷火针二支,均点燃一端,将其中一支作为备用,另一支以握笔状执住艾条,正对穴位,紧按在面纸或棉布上,稍留1~2秒钟,使药气温热透入深部,至病者觉烫不可忍,略提起药艾条,待热减后再行按压续。中艾火熄灭,可取备用的药艾条接替施灸。如此反复进行,每次约按压7~10次,务使热力持续深透。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改进法 改进的雷火针法是以市售普通药艾条外用牛皮纸再加固而成的灸条,另用药膏做成药包垫,采用实按灸操作手法,将艾条点燃按在药包垫上使药气随艾火热气通过穴位透入经络达到病所的一种灸疗方法。在临床上对不同的病种可选用适应的灸疗药垫灸疗,灵活实用,经济方便,同时又能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1.灸具制作:(1)灸条简便加固法:取市售紧实粗大的普通药艾条1支(如无,可用清艾条代替),用20cm×23cm牛皮纸1张,涂上面糊将艾条卷紧(大约3卷),两头不留空,卷纸对折封固晒干。(2)灸疗垫制作:计有药包垫、药布垫、药敷垫3种,药包垫 取红布或其他干棉布1段,长80cm,宽5cm,将布的一端铺上常用灸疗膏药5mm厚(也可以根据患者病证铺上其对症的灸疗膏药),然后把布折叠成7~10层,用线缝合,放瓷瓶收藏,保持药性使用。药布垫 取市售伤湿止痛膏、追风膏等粘贴在长100 cm,宽8cm的干棉布头端上下两面各1张,再每折叠一层平贴1张,每贴1张内里都铺上薄薄一层七厘散或丁香、肉桂药末;折至5层,共贴有7张后,将余下布段全部包叠完,用线缝合使用。药敷垫 用灸疗膏或市售外用敷料膏剂(如止痛消炎膏等),涂在纱布上按常规敷药方法固定敷于患处,外隔7层厚棉纸(任何厚纸都可)实按灸疗使用。附:灸疗膏调配 分常用和备用二类。常用灸疗膏剂 以温经散寒,活络止痛药物为主,将乳香、没药、荆芥、防风、川芎、细辛、当归、独活、香附、肉桂、马钱子各等份研磨成细粉(乳香、没药另包),用砂锅先将饴糖、米醋熬成稀汁再兑入少量蜂蜡、香油继续煎熬,然后把上述药物拌入用文火相熬片刻,乳香、没药收膏装瓶密封备用。备用调膏剂 用饴糖、米醋、蜂蜡、香油在砂锅内相熬成膏。临床中与桂麝散调拌称通经消肿灸疗膏;与牵正散调拌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灸疗膏;与清消散调拌称骨疽灸疗膏;以吴茱萸、川芎、白芷等药末相调为降压灸疗膏;以白芥子、细辛、半夏、南星、麻黄、干姜等药末相调为喘咳灸疗膏;以川乌、草乌、川芎、苍术、元胡、牛膝等药末相调为骨刺灸疗膏等。2.具体操作: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将药包垫放在选好的局部病灶和穴位上,点燃乙醇灯具,把灸条烧红直接实按在药包垫上,灸条多烧几次反复温灸,使药气随艾火热气透入穴位。在施灸过程中,医者要多询问患者,如表皮感到烫,灸条立即拿起移开药包垫,此为1壮,一穴3~5壮即可。轻症l~5次,重症连续5次后再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主治病证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胃脘痛、腹泻、颈椎病、扭挫伤、月经不调、近视眼、关节炎等病证。
雷火神针操作注意事项:1.雷火针法是实按灸,要注意避免灼伤。对初学者更要引起重视。2.雷火针法适应面较广,在配穴组方时,应强调辨证施治。3.将雷火针点燃时,一定要燃透,否则,面纸或棉布一包,或一按压,容易熄灭。4.施灸时将面纸或棉布捻紧,以免面纸或棉布烧破。损伤皮肤。5.施灸时按在穴位上的力度、热度、时间长短以患者感觉最强为度。6.每壮间隔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3min,两针交替使用更佳。
雷火神针临床应用1.脑梗塞取穴:分为三组。(1)风中厥阴阳明型:百会、天窗、风池、肩髃、曲池、足三里、太冲、合谷;(2)风中太阳阳明型:风府、曲池、至阴、跗阳、太溪、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下巨虚;(3)风中太阳少阳型:风府、肩井、曲池、支沟、至阴环跳、阳陵泉、中三里、丘墟、阳辅、昆仑。治法:取端阳艾、硫磺、雄黄、全蝎、白花蛇、白芷、乳香、没药、麝香、川乌、草乌等19味中药,制成20×1.8cm之药条,外用棉纸封糊。按不同症型,辨证选穴。操作时,则据病情而行:凡局部下陷、虚软者用温和灸;局部痛硬、外形微隆或寒凉者用雀啄灸;顽痹久瘫或有明显挛缩现象,直接隔布灸熨穴处,以局部发热或肢体柔软舒适为度。每日1~2次,14次为1疗程。疗效:药条灸组52例。针刺组36例选穴同上,日1次,10次为1疗程。药物组17例予以西药常规治疗,15日为1疗程,结果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69%、80.56%、和70.58%。2.白细胞减少症取穴:以大椎、身柱、至阳、命门为主的胸、腰部督脉穴。方法:治疗时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将太乙雷火神针在乙醇灯上烧透,预先备置的干布折叠七层,将神针烧红的一端迅速裹在干布内,对准穴位经络熨烫,使太乙雷火神针内的热力透过布层,深入肌肤,直达病所。如患者感太烫,应略将太乙雷火神针提离皮肤,以免烫伤皮肤,若雷火神针热度消失,重新点燃,周而复始。以熨烫至局部皮肤发红为准,每日1次,每次约半小时,5次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疗效:治疗原因不明的白细胞减少症47例,痊愈30例,好转16例,升高白细胞总有效率97.9%;各种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166例,痊愈78例,好转74例,升高白细胞总有效率91.6%。
雷火神针灸处方:艾叶90克,沉香,木香,乳香,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
太乙神针灸处方:人参120克,田七240克,山羊血90克,千年健300克,钻地风300克,穿山甲(土炮)240克,小茴香300克,肉桂300,川椒300克,乳香300克,没药300克,麝香少许。一、药物艾条制作取艾绒100克、硫黄6克、麝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各3克,将以上诸药研成细末和匀。取难能可桑皮纸1张,宽约40厘米见方,摊平。然后先取艾绒25克,均匀铺在纸上;再取药末6克,掺在艾绒里,卷紧。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一层,两头留空纸1寸许,捻紧即成。
1、太乙神针1号人参12.5克、穿山甲25克、山羊血9克、千年健50克、钻地风30克、肉桂50克、小茴香50克、苍术50克、甘草100克、防风200克、麝香少许,共为细末;取药末24克,掺如艾绒(陈艾绒搓成绒状)15克内,平铺在40厘米见方的桑皮纸上,紧卷成爆竹状,外用蛋清封固,阴干后备用。用法:将太乙神针的一端烧着,用布七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在应灸的穴位或患处,针冷则再烧着再按,如此反复烧按7--9次。2、太乙神针2号人参12克、三七10克、肉桂5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麝香少许、山羊血10克、千年健50克、钻第风50克、川椒10克、穿山甲25克、小茴香50克、苍术50克、甘草100克、防风200克,共研细末;每次取药末24克,掺入艾绒15克内,制法、用法同上。3、太乙神针3号药物同1号,但不用艾绒,而用硫磺与药末混合制成小丸。用时将姜片贴穴或患处,药丸置姜片上,点燃药丸,共燃3--5丸。4、太乙神针4号檀香10克、山柰10克、羌活15克、桂枝15克、木香12克、甘松6克、香附10克、白芷15克、独活15克、乳香15克、丹参20克、细辛6克、雄黄3克、硫磺克,共研细末,取24克药末掺入艾绒15克。制法、用法同1。5、太乙神针5号甘松3克,乳香、没药各12克、牛膝、川乌、独活各12克,三棱、草乌各1.5克,白芷、羌活各1.2克,桂枝、薄荷、麻黄、穿山甲、防风、杜仲、黑白牵牛子各6克,丁香、樟脑各1.2克,南星1.2克,细辛6克,降香3克,雄黄、全蝎各4.5克、秦艽6克硫磺3克。共研细末,和匀,以瓶贮之备用。
《疡医大全》卷二十九:雷火针【别名】 热熨针【处方】 蕲艾1两,朱砂2钱,穿山甲(土炙)1钱,桃皮1钱,草乌1钱,川乌1钱,乳香1钱,雄黄1钱,没药1钱,硫黄1钱,麝香5分。【制法】 上为细末,以蕲艾铺粗纸上,入药末3钱卷成筒,如爆竹式,将药筒入瓶内,以箬叶、油纸封口,埋屋下地中49日取出。【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通经活络。主风寒湿气痰滞于经络血脉之中,闭塞不通而痛。【用法用量】 热熨针(《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南京方)。【摘录】 《疡医大全》卷二十九页首《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雷火针【处方】 生乳香1钱,生没药1钱,公丁香1钱,生松香1钱,桂枝1钱,杜仲炭(盐炒)1钱,生枳壳1钱,皂角1钱,细辛1钱,川芎1钱,独活1钱,制山甲1钱(以上共为细末),艾绒2两,硫黄面2钱,麝香5分,雄黄面1钱。【制法】 先将艾绒放在火纸上,用藤棍打平,将细粉撒匀,再将硫黄面、麝香、雄黄面3味和匀撒在上层,用纸1张,盖在药上卷好,再用纸3张将外裹紧,擀至极坚固为度,去掉纸2张,再用红京纹纸包严,每支长约9寸8分,外部涂刷鸡子清,待阴干后装桶封固。【功能主治】 舒筋活络,驱风散寒。主筋骨麻木,受风受寒,肩臂疼痛,左瘫右痪,半身不遂。【用法用量】 用时将针以火燃着一端,熏患处。【摘录】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页首《景岳全书》卷五十一:雷火针【处方】 白芷1钱,独活1钱,川芎1钱,细辛1钱,牙皂1钱,川山甲(炮,倍用)1钱,丁香1钱,枳壳1钱,松香1钱,雄黄1钱,乳香1钱,没药1钱,杜仲1钱,桂枝1钱,硫黄2钱,麝香酌量,熟艾2-3两(一方有巴豆仁8分,斑蝥3钱,去头足翅)。【制法】 上为粗末,取艾铺底,掺药于上,用好皮纸卷筒,先须用线绊约两头,防其伸长,然后加纸再擀,务令极实,粗如鸡子尖样,用鸡子清尽刷外层,卷而裹之,阴干。【功能主治】 风寒湿毒之气留滞经络而为痛为肿,不能散者。【用法用量】 用时向灯上点着,随用纸三五层,或布亦可,贴盖患处,乘热按于纸上。【摘录】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页首《春脚集》卷三:雷火针【处方】 乳香6分,官桂6分,血竭6分,丁香6分,麝香6分,杏仁1分4厘,真蕲艾1两,木香6分,沉香4钱,檀香4钱。【制法】 上各为粗末,以纸卷紧。【功能主治】 一切腿痛。【用法用量】 用时蘸香油点着吹灭,照穴道针之。【摘录】 《春脚集》卷三页首《喻选古方试验》卷三:雷火针【处方】 新蕲艾末1两,乳香1钱,没药1钱,穿山甲1钱,硫黄1钱,雄黄1钱,草乌头1钱,川乌头1钱,桃树皮末1钱,麝香5分。【制法】 上为末,拌艾,将厚纸裁成条,铺药艾于内,紧卷如指大,长3-4寸,收贮瓶内,埋地中49日取出。【功能主治】 心腹冷痛,风寒湿痹,及筋骨隐痛。【用法用量】 用时于灯上点着,吹灭,隔纸十层,乘热针患处,热气直入病处,其效甚速。【注意】 忌冷水。【摘录】 《喻选古方试验》卷三
【处方】 蕲艾9克 丁香1.5克 麝香0.6克【制法】 上药将二香与蕲艾揉和,先将夹纸作筒,如指粗大。用艾药叠实收用。【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化湿通经。治风寒湿毒袭于经络,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筋骨疼痛,起坐艰难,不得安卧。【用法用量】 临用以纸七层平放患上,将针点着一头,对患向纸捺实,待不痛方起针,病甚者再复一次。七日后火疮大发,自取功效。【摘录】 《外科正宗》卷三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雷火神针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