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外语系91级刘榕林

变电站计算机通信网络和系统的研究--《华北电力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
变电站计算机通信网络和系统的研究
【摘要】: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从90年代初在国内应用以来,在中、低压变电站系统中
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在正在向高压、超高压变电站系统发展。随着变电站
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技术革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
1、使用新的、高性能的通信网络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技术需要;2、制定各个厂商
共同遵守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协议国际标准,以实现不同厂商产品互操作的
需求。本文围绕以上两个问题展开研究,目的在于为高压、超高压变电站自动化
系统提供合适的通信网络,解决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从中、低压变电站向高压、超
高压变电站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1.美国西门子8890运动规约与CSC200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接口的研究。本文
对8890运动规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简单而有效的方案,在国内率先
实现了国产设备与8890运动规约的接口。目前已经有3套系统在现场成功地
运行了两年多,运行效果良好。
2.本文深入地研究了嵌入式以太网技术和TCP/IP协议族。对实现嵌入式以太网
的各种软、硬件技术作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案。对TCP/IP协议
族和软件模块作了深入的分析,改正了所用TCP/IP软件模块中的错误,成功
地实现了分组广播功能。
3.本文提出了面向高压、超高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两层网络结构方案,该方
案既能满足高压、超高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对内部通信网络的要求,又具有
与现有CSC200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最大兼容性。为实施该方案,本文研制
了网关设备。该方案及其网关设备已经在220kV和500kV变电站自动化工程
中得到了应用。
4.本文成功地实现了嵌入式以太网与LonWorks、CAN两种现场总线的互联,
并设计出了相应的网关设备,实现了嵌入式以太网和现场总线的优势互补。
本文发现了LonWorks技术的一些缺陷,并针对具体的应用环境,提出了具
体的解决方法。
华北电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本文提出了基于嵌人式以太网技术和CAN总线技术的测控单元方案,利用嵌
入式以太网技术实现了变电站全分布式防误闭锁功能。
6.本文分析了嵌入式以太网技术在电力系统分布式Rh、分布式故障录波器及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与中国电力数据网互联的方案。
7.本文分析研究了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相关的国际标准。分析了IEC608706系
列、iC608706系列、UCAZ.0体系和IEC61850体系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0【分类号】:TM769【目录】:
中文摘要3-5
英文摘要5-11
第一章 绪论11-27
1.1 问题的提出11-16
1.1.1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其研究现状11-15
1.1.2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所引发的问题15-16
1.2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网络技术应用概述16-21
1.2.1 星型通信系统方案16-17
1.2.2 总线型通信系统方案17-21
1.2.2.1 基于BITBUS或RS-485总线技术的方案17
1.2.2.2 基于LonWorks网络技术的方案17-18
1.2.2.3 基于CAN总线技术的方案18-20
1.2.2.4 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趋势20-21
1.3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相关国际标准概述21-24
1.3.1 运动通信协议体系IEC60870-5系列22
1.3.2 UCA协议体系22-23
1.3.3 计算机数据通信协议体系IEC60870-6系列23-24
1.3.4 变电站数据通信协议体系IEC61850系列24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24-27
第二章 美国西门子8890远动规约与CSC200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接口的研究27-36
2.1 美国西门子8890运动规约介绍27-30
2.1.1 美国西门子8890运动规约背景介绍27-28
2.1.2 美国西门子8890远动规约介绍28-30
2.1.2.1 8890运动规约的数据类型28
2.1.2.2 8890运动规约的扫描方式28-29
2.1.2.3 8890远动规约的特殊数据链路格式29-30
2.2 美国西门子8890运动规约技术难点分析及实现30-33
2.3 8890运动规约新型硬件平台方案的提出33-34
2.4 8890运动规约与其它运动规约的比较和评述34-35
2.5 本章小结35-36
第三章 嵌入式以太网技术分析36-54
3.1 嵌入式以太网技术36-41
3.1.1 以太网技术36-39
3.1.2 嵌入式设计技术39-40
3.1.3 嵌入式以太网技术40-41
3.2 TCP/IP协议研究和分析41-48
3.2.1 OSI参考模型41-42
3.2.2 TCP/IP参考模型42-44
3.2.3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44-45
3.2.4 分层的缺点45
3.2.5 TCP/IP协议数据流程45-48
3.3 实现嵌入式以太网的关键技术和方法48-50
3.3.1 实现嵌入式以太网的硬件技术48-49
3.3.2 实现嵌入式以太网的软件技术49-50
3.4 嵌入式以太网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应用模式分析50-52
3.5 本章小结52-54
第四章 嵌入式以太网在CSC200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网关设备中的应用研究54-79
4.1 CSC200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54-58
4.1.1 CSC200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介绍54-55
4.1.2 CSC200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内部通信网存在的问题55
4.1.3 CSC200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新型通信网络方案的提出55-57
4.1.4 新型通信网传输实时性分析57-58
4.2 嵌入式以太网与LonWorks现场总线互联的研究58-69
4.2.1 Neuron芯片背景介绍59-61
4.2.2 Neuron芯片与其它CPU的接口方式分析61-64
4.2.3 网关设备中主CPU与Neuron芯片接口方式的选择64-66
4.2.4 “五角大楼计划”66-67
4.2.5 两种方案的分析与比较67-68
4.2.6 关于Neuron芯片的一些思考68-69
4.3 嵌入式以太网传输模式的选择69-76
4.3.1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内部数据流的特点69-70
4.3.2 嵌入式以太网的几种传输模式及其选择70-72
4.3.3 分组广播技术及其实现72-76
4.3.3.1 分组广播技术72-75
4.3.3.2 分组广播技术在广域网中的应用75-76
4.3.3.3 分组广播技术的实现76
4.4 10M以太网与LONWORKS现场总线性能对比研究76-78
4.5 本章小结78-79
第五章 嵌入式以太网在CSC200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测控单元中的应用研究79-92
5.1 高压超高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对测量、控制功能的要求79-81
5.1.1 高压超高压变电站控制系统的特点79-80
5.1.2 高压超高压变电站二次设备的布置策略80-81
5.1.3 高压超高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测量、控制方面的要求81
5.2 CSC2000系统中原有测控单元介绍81-83
5.3 新型测控单元方案的提出83-84
5.4 基于嵌入式以太网技术的分布式防误系统的实现84-91
5.4.1 变电站中防误系统的内容和闭锁条件84-85
5.4.2 常见的防误操作闭锁方式85-89
5.4.3 基于嵌入式以太网技术的全分布式防误方案89-91
5.5 本章小结91-92
第六章 嵌入式以太网技术在电力系统其它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展望92-102
6.1 中国电力数据网介绍92-95
6.1.1 中国电力系统数据网92-93
6.1.2 中国电力系统数据网对电力生产的影响93-94
6.1.3 中国电力系统数据网对电力自动化设备发展的影响94-95
6.2 嵌入式以太网技术在分布式RTU中的应用95-98
6.3 嵌入式以太网技术在分布式故障录波器中的应用98
6.4 嵌入式以太网技术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98-101
6.5 本章小结101-102
第七章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相关国际标准的研究102-132
7.1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相关国际标准概况102-104
7.2 跟踪研究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相关国际标准的意义104-105
7.3 IEC60870-5协议体系分析105-107
7.4 美国电科院UCA通信协议体系分析107-113
7.4.1 UCA通信协议体系出台的背景107-108
7.4.2 UCA通信协议体系的组成108
7.4.3 Field Device模型108-112
7.4.3.1 CASM108-110
7.4.3.2 GOMSFE110-112
7.4.4 ICCP112
7.4.5 UCA通信协议体系的特点及其意义112-113
7.5 计算机数据通信协议体系IEC60870-6系列分析113-116
7.5.1 IEC60870-6系列通信协议的背景情况113
7.5.2 ICCP113-116
7.5.3 IEC60870-6系列标准的应用情况116
7.6 IEC61850协议体系分析116-127
7.6.1 IEC61850协议体系的历史背景和组成116-117
7.6.2 IEC61850的特点117-118
7.6.3 IEC61850的主要内容118-127
7.6.3.1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接口模型118-119
7.6.3.2 IEC61850通信系统结构119-124
7.6.3.3 IEC61850使用的面向对象建模技术124-126
7.6.3.4 IEC61850与其它通信协议的关系126
7.6.3.5 IEC61850的实现过程126-127
7.7 MMS技术127-130
7.7.1 MMS的定义127-128
7.7.2 MMS的发展历史128
7.7.3 MMS标准128-129
7.7.4 MMS的特点129-130
7.7.5 MMS的应用状况130
7.8 本章小结130-132
第八章 全文总结132-134
8.1 全文总结132-133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133-134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135-136
参考文献136-14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远征;;[J];硅谷;2009年07期
杨长林;;[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33期
张晓亮;;[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6期
朱子义;;[J];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俊元;;[A];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中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余臻;[D];厦门大学;2008年
张金江;[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钟珩;[D];湘潭大学;2010年
王云钊;[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徐建锋;[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陈文升;[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3年
魏春峰;[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3年
刘玮;[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3年
廖国栋;[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冉懋海;[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张文勋;[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张勇;[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效良,马思乐,吴皓,王划一;[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年02期
张长银,何卫,范学功;[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年07期
徐成斌,竹之涵,李栋;[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年07期
吴玉林;[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年12期
辛耀中;[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年01期
张明扬;[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年21期
黄晓莉;[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年22期
黄晓莉;[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年23期
任雁铭,秦立军,杨奇逊;[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年08期
傅鸿志;[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程琳,沈诗佳,杨伟春;[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贾德香,唐国庆,韩净;[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韩净,侯宜祥;[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张浩;[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陈玉,温阳东;[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邓建斌;叶洪江;;[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周榕林;;[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邱枫;;[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贾德香;韩净;;[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李鑫;马国利;王昆;;[J];安防科技;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维勇;潘承锦;陆阳;;[A];2005年“数字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刘暾东;郑国祥;骆勤强;;[A];2005年“数字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孙妙平;年晓红;;[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王瑞庆;李渝曾;张少华;;[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张静;吴敏;;[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陈景文;;[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胡伟;侯佑华;徐飞;于骥;;[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夏林稳;谢涛;;[A];安全高效矿井机电装备及信息化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C];2011年
赵勇;;[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王雷;余岩;崔俊元;冯萍;郭振禹;;[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2年会暨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撖奥洋;[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郭琳云;[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仲悟之;[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0年
杨丽;[D];山东大学;2010年
高广玲;[D];山东大学;2010年
韩国政;[D];山东大学;2011年
赵虹;[D];中南大学;2011年
龙飞;[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刘志文;[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李鹏;[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经纬;[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徐旭;[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纪二云;[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张志伟;[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王岩庆;[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王永;[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张睿;[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房传礼;[D];郑州大学;2010年
张月平;[D];郑州大学;2010年
张笑;[D];郑州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炳辉;[J];半导体技术;1996年05期
夏明超;黄益庄;吴俊勇;;[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马应龙;张世鹏;刘绍华;金蓓弘;;[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王方亮;;[J];变压器;2005年12期
李红斌,陈庆;[J];传感器技术;2004年03期
刘子良;董立岩;翟耀宗;;[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孙海翠;张金波;;[J];电测与仪表;2006年08期
王学伟;戴紫微;;[J];电测与仪表;2006年10期
饶少锋;江修;王斌;;[J];电测与仪表;2008年11期
李福祺,姜磊,林渡,朱德恒,谈克雄,谢良聘;[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焦邵华;[D];华北电力大学;2000年
李俭;[D];重庆大学;2001年
罗海云;[D];华北电力大学;2002年
程利军;[D];华北电力(北京)大学;2001年
胡文平;[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方晓柯;[D];东北大学;2005年
陈维刚;[D];上海大学;2006年
窦晓波;[D];东南大学;2006年
陈红新;[D];天津大学;2006年
及洪泉;[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绵超;[D];华北电力大学;2000年
蔡勇;[D];华北电力大学;2001年
陈波;[D];四川大学;2001年
刘贺锋;[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王文平;[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1年
许赞泉;[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年
陈文升;[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3年
马志强;[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都健刚;[D];四川大学;2003年
苏渊;[D];兰州理工大学;2003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沈宏涛;李瑞芳;;[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7年06期
高志勇;宋康;陈勇;郑德宇;;[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年09期
罗理鉴;黄少锋;江清楷;;[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年11期
徐月华;申辉阳;;[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王浩;彭川虎;王平;孙小江;黄炼;;[J];电测与仪表;2012年12期
沈昌国;于海波;邹文;邓祖强;;[J];电气技术;2013年02期
鲁晓帆;刘志刚;吴峰;;[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3年05期
王义军;李季;陈樨;刘斌;辛钇辰;;[J];电测与仪表;2014年13期
班阳;仝楠;;[J];华北电力技术;2010年01期
李铁军;;[J];技术与市场;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金明;尤丽静;马荣芳;;[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郝立鹏;林莘;李斌;刘洋;王亮;;[A];2012输变电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余昆;[D];浙江大学;2011年
沈跃;[D];江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新博;[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钟珩;[D];湘潭大学;2010年
汪东;[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袁珂;[D];南昌大学;2010年
蔡楠能;[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史磊;[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康潇;[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张毅;[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罗理鉴;[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赵智俊;[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明哲,张伯明,王世缨,王心丰,肖冰,李大林;[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4年02期
朱大新,刘觉;[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5年10期
杨奇逊;[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5年10期
焦志先,陈泳,李诗予,刘兵,卜凡永;[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6年01期
蔡运清;[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7年07期
李建生;[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7年09期
辛耀中,胡红升,卢长燕,樊若雷;[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年01期
洪宪平;[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年01期
秦立军,夏瑞华,杨奇逊;[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年01期
陶晓农;[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莫华;[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周宏新,李迅波,刘俭;[J];仪器仪表用户;2005年02期
郝晓弘;苏渊;;[J];电气自动化;2002年04期
林健;[J];机电信息;2004年08期
赵金荣,王海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11期
段海龙;彭辉俊;程健;;[J];机械与电子;2006年02期
刘建民;刘沪平;陈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林健;汪木兰;陈小虎;;[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6年11期
王飞;刘洪才;潘立冬;;[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张丽娟;;[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庆海;;[A];第三届全国嵌入式技术和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吴平;曹晓琳;丁铁夫;;[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童晓姝;阮学斌;;[A];第八届工业仪表与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伍小刚;郭涛;;[A];2008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姚之宁;赵建国;刘炳旭;孙媛媛;;[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8年
;[A];江苏省微型电脑应用协会产学研成果交流会会议资料[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舒胜强;[D];苏州大学;2010年
王晓;[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杨俊;[D];苏州大学;2011年
史会敏;[D];山东大学;2013年
潮群;[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卢嘉辉;[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郭志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任义;[D];沈阳工业大学;2005年
王浩;[D];苏州大学;2013年
李小峰;[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800-810-661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800-810-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四川大学外语系91级刘榕林_百度知道
四川大学外语系91级刘榕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三无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基于表层复合法的氧化铝陶瓷表面生长模式及性能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基于表层复合法的氧化铝陶瓷表面生长模式及性能研究
【摘要】:陶瓷表面微观结构和生长模式对陶瓷总体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表层复合法在氧化铝陶瓷预烧坯体表层介入第二相氧化物,然后采用同步烧结的方法实现对氧化铝陶瓷的表层复合,该方法在结构陶瓷表面改性研究中的报道较少;第二相的引入由于液相烧结、固溶和原位生成新物质等原因改变了氧化铝的生长模式,进而改变了其微观结构和表面性能。
本文研究了单相添加剂对氧化铝表面微观结构和晶粒生长模式的影响。氧化镁、氧化硅、氧化钾和氧化钠等在烧结过程中形成液相,有助于细化晶粒,抑制晶粒各向异性生长,所得表面以等轴状晶粒为主;但是过量氧化镁的介入会在氧化铝陶瓷表面生成镁铝尖晶石。氧化钙和氧化铝表层复合之后,在AM997氧化铝表面生成等轴状和长条状颗粒相间的微观构造;氧化钙和AKP50氧化铝陶瓷表层复合之后,氧化铝晶粒各向异性生长并伴随晶粒异常长大,在1550℃烧结温度下生成大量片状晶粒,随着烧结温度提高到1600℃,片状晶粒长径比由3:1增加到8:1左右。氧化钛、氧化锰则与氧化铝形成固溶体,活化了晶格,带来晶格畸变使烧结动力增加,并粗化了氧化铝晶粒。表层复合法可以用来在氧化铝陶瓷表面制备氧化锆涂层,可以在表面生成均匀厚度为10μm的氧化锆层,并且界面结合非常紧密,对提高表面韧性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了复合添加剂对氧化铝表面晶粒生长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MgO-SiO_2复合添加剂促进了AM997氧化铝的各向异性生长,大部分氧化铝表面晶粒长成片状结构,晶粒异常长大是一种原位反应结果,有助于形成自增韧微观结构,甚至对氧化铝大约200-300μm厚度的表层区域内的晶粒生长模式都有改变作用。CaO-SiO_2复合添加剂促进AM997氧化铝颗粒的各向异性生长,形成大量长柱状颗粒;MgO-TiO_2复合添加剂促进氧化铝晶粒长成棒状、片状和等轴状相间的晶粒构造,表层影响深度大约在100μm左右;MgO-TiO_2-CaO三元复合添加剂与AM997氧化铝进行表层复合之后,氧化铝主要颗粒长成等轴状大颗粒,在大颗粒晶界周围弥散着棒状颗粒,棒状颗粒的长径比在1550℃烧结温度下为3:1左右,而当烧结温度升高到1600℃时,其长径比会长到超过10:1。
研究了氧化钛和钛酸铝表层复合氧化铝陶瓷试样的抗热震性,结果发现表层复合之后氧化铝的抗热震温差从200℃提高到400℃,抗热震性比纯氧化铝陶瓷有明显提高,这是由于氧化铝陶瓷表面生成了钛酸铝,钛酸铝具有良好的抗热震性能,加上次表层区域氧化铝晶粒生长模式发生变化,晶粒粗化并且气孔增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带来了氧化铝抗热震性能的提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TQ174.1【目录】:
摘要5-7Abstract7-12第1章 绪论12-32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12-14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30
1.2.1 氧化铝陶瓷的应用现状14-16
1.2.2 氧化铝陶瓷的烧结16-22
1.2.3 氧化铝陶瓷的微观结构与性能22-23
1.2.4 烧结助剂对氧化铝的影响23-26
1.2.5 氧化铝陶瓷的表面改性方法研究现状26-30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30-32第2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方法32-40 2.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32
2.1.1 氧化铝陶瓷表面复合工艺研究32
2.1.2 基于表层复合法制备的氧化铝陶瓷微观结构研究32
2.1.3 基于表层复合法制备的氧化铝陶瓷表面生长模式研究32
2.1.4 基于表层复合法制备的氧化铝陶瓷抗热震性研究32 2.2 试验原料32-34
2.2.1 氧化铝基体32-33
2.2.2 用于表面复合的添加剂33
2.2.3 分散剂33-34 2.3 试验设备34 2.4 试验方案34-37
2.4.1 氧化铝陶瓷成型与预烧工艺34-36
2.4.2 添加剂料浆或溶液的制备36
2.4.3 涂覆工艺和烧结工艺研究36
2.4.4 表面改性表征与机理分析36-37 2.5 工艺路线37 2.6 测试与表征37-40
2.6.1 X 射线衍射分析37-38
2.6.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38
2.6.3 抗热震试验38-40第3章 单相添加剂表层复合对氧化铝表面微观结构及生长模式的影响40-80 3.1 引言40 3.2 实验步骤40-41 3.3 结果与讨论41-69
3.3.1 纯氧化铝陶瓷的组织形态41-46
3.3.2 氧化铝表层复合氧化镁所制备陶瓷的表面微观结构分析46-50
3.3.3 氧化铝表层复合氧化硅所制备陶瓷的表面微观结构研究50-51
3.3.4 氧化铝表层复合氧化钙所制备陶瓷的表面微观结构分析51-62
3.3.5 氧化铝表层复合氧化钴所制备陶瓷的表面微观结构研究62-63
3.3.6 氧化铝表层复合氧化锌所制备陶瓷的表面微观结构研究63-64
3.3.7 氧化铝表层复合氧化锰所制备陶瓷的表面微观结构研究64-66
3.3.8 氧化铝表层复合氧化铜所制备陶瓷的表面微观结构研究66-67
3.3.9 氧化铝表层复合氧化钠和氧化钾所制备陶瓷的表面微观结构研究67
3.3.10 氧化铝表层复合氧化锆所制备陶瓷的表层微观结构研究67-69 3.4 表层复合单向添加剂的氧化铝陶瓷的生长机理及生长模式69-77
3.4.1 固相烧结模型及动力学69-72
3.4.2 液相烧结72-73
3.4.3 氧化铝晶粒的正常生长和异常长大73-76
3.4.4 氧化铝烧结生长模式76-77 3.5 小结77-80第4章 复相添加剂表层复合对氧化铝表面微观结构及生长模式的影响80-90 4.1 前言80 4.2 试验过程80 4.3 结果与讨论80-88
4.3.1 氧化铝表层复合 MgO-SiO2复合添加剂所制备陶瓷的表面生长模式80-82
4.3.2 氧化铝表层复合 TiO2-SiO2复合添加剂所制备陶瓷的表面生长模式82-83
4.3.3 氧化铝表层 CaO-SiO2复合添加剂所制备陶瓷的表面生长模式83
4.3.4 氧化铝表层复合 MgO-TiO2复合添加剂所制备陶瓷的表面生长模式83-86
4.3.5 氧化铝表层复合 MgO-TiO2-CaO 复合添加剂所制备陶瓷的表面生长模式86-88 4.4 复相添加剂对氧化铝生长模式的影响88-89 4.5 小结89-90第5章 氧化铝陶瓷表层复合氧化钛的表面微观结构和生长模式研究90-106 5.1 前言90 5.2 试验部分90-91 5.3 结果与分析91-103
5.3.1 氧化钛的介入量对氧化铝微观结构和生长模式的影响91-95
5.3.2 烧结温度对氧化钛表层复合氧化铝微观结构和生长模式的影响95-99
5.3.3 AKP 氧化铝陶瓷表层复合氧化钛的表面微观结构研究99-100
5.3.4 聚焦粒子束切割表面的微观结构研究100
5.3.5 纯氧化钛陶瓷微观结构研究100-101
5.3.6 氧化铝陶瓷表层复合氧化钛断面微观结构分析101-103 5.4 氧化钛对氧化铝生长模式的影响探讨103-104 5.5 小结104-106第6章 氧化铝陶瓷表层复合钛酸铝及其抗热震性能研究106-118 6.1 前言106-107 6.2 试验107-108 6.3 结果与讨论108-116
6.3.1 氧化铝表层复合钛酸铝所制备陶瓷的微观结构研究108-112
6.3.2 AM997 氧化铝陶瓷抗热震性能研究112-114
6.3.3 热震损伤理论及热震性机理114-116 6.4 小结116-118第7章 结论与展望118-122 7.1 本论文结论118-120 7.2 本论文创新点120 7.3 研究展望120-122参考文献122-128致谢128-129个人简历129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29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发明专利12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常爱民,陶明德;[J];电子元件与材料;1997年04期
张小锋;于国强;姜林文;;[J];佛山陶瓷;2010年02期
张光钧;李军;李文戈;;[J];金属热处理;2006年11期
邓斌,邝小飞,侯耀永;[J];零陵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张希华,张建华,刘长霞;[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05期
徐滨士;;[J];上海金属;2008年01期
朱志斌,郭志军,刘英,王慧,陈秀峰;[J];陶瓷;2003年01期
张勤俭,张建华,李敏,张勤河,秦勇;[J];无机材料学报;2002年01期
柴志刚,崔相旭,张宁,刘玉海,史维东,宫泽详;[J];无机材料学报;1996年02期
张勤俭,张建华,李敏,张勤河,毕进子;[J];中国陶瓷;200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志坚;[D];清华大学;2004年
方斌;[D];山东大学;2007年
刘炳强;[D];山东大学;2007年
李中秋;[D];天津大学;2009年
陈玮;[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斯庭智;[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胡勇;[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李大梅;[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刘于昌;[D];福州大学;2006年
郑黎明;[D];辽宁工学院;2007年
高景霞;[D];郑州大学;2007年
刘欣;[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郭旺;[D];四川大学;2007年
张巍;[D];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
梁爽;[D];天津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崔琳;[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年02期
梁晓峰,杨世源,尹光福;[J];山东陶瓷;2004年01期
王艺涵;马洪芳;马芳;丁严广;;[J];材料保护;2011年12期
朱建坤;罗发;李鹏;朱冬梅;周万城;;[J];材料导报;2010年10期
杨明;田琴;向嵩;;[J];材料导报;2011年S1期
王宏宇;左敦稳;马浩;王明娣;陆英艳;;[J];材料工程;2009年09期
王珉;艾兴;赵军;张宗阳;;[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2年01期
赵祖德;程远胜;朱世凤;黄少东;罗守靖;;[J];材料研究学报;2007年03期
程远胜;罗守靖;;[J];材料研究学报;2009年03期
吴燕飞;黄英;张银铃;牛磊;;[J];材料研究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小锋;刘维良;佘小曼;;[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2010年
单忠德;;[A];第七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表面工程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一)[C];2008年
刘明;徐利华;张海潮;徐斌;杜玉峰;王体壮;;[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单忠德;刘丰;;[A];2008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甘肃省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王伟;刘健飞;韩京增;王文杰;;[A];鲁冀晋琼粤川辽七省金属(冶金)学会第十九届矿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管理及综合卷)[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卸宏;[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李明忠;[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于松楠;[D];吉林大学;2011年
刘建元;[D];中南大学;2011年
黄康明;[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张欣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王宏宇;[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马辉;[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成红梅;[D];山东大学;2011年
崇学文;[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祝超;[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罗军;[D];桂林医学院;2010年
杨亮;[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段铁林;[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史家伟;[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骆霏;[D];西南大学;2011年
冯福山;[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钟章雄;[D];兰州大学;2011年
刘健飞;[D];济南大学;2011年
樊星;[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锐;高峰;李道火;;[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宋希文,安胜利,赵文广;[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2期
吴振东,叶建东;[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1期
李长青;张明福;左洪波;孟松鹤;韩杰才;姚泰;;[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年02期
黄良钊,张巨先;[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年05期
崔琳;[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年02期
尚成嘉,孟宪梅,职任涛;[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李云凯,钟家湘,朱鹤孙,刘云飞;[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05期
方平安,吴召平;[J];玻璃与搪瓷;2000年03期
,梁秀兵;[J];中国表面工程;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华;[N];科技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霞;[D];山东大学;2005年
刘含莲;[D];山东大学;2005年
邹斌;[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萍萍;[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陈玮;[D];中南大学;2003年
张传;[D];东南大学;2004年
吴建华;[D];湘潭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健儿,江伟辉,常程康;[J];中国陶瓷工业;1995年04期
张金泉,赵孝保,姜兆岭,张伟尘,益兆锁;[J];山东陶瓷;1995年02期
周健儿,江伟辉,马光华,顾幸勇;[J];陶瓷学报;1996年01期
周健儿,江伟辉,陈志杰;[J];陶瓷学报;1996年03期
王杰曾,冷少林,刘锡俊,陈旭峰;[J];硅酸盐通报;1997年01期
靳喜海,梁波,陈玉茹;[J];中国陶瓷;1997年06期
周健儿,章俞之,马光华,顾幸勇;[J];中国陶瓷工业;1998年04期
周健儿,章俞之,马光华,顾幸勇;[J];中国陶瓷;1998年03期
李文魁,胡晓凯,彭芒,李玉书;[J];电瓷避雷器;2000年05期
章俞之,周健儿,快素兰,胡行方;[J];无机材料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强;周学东;;[A];南方七省(区)硅酸盐学会第25届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陈晓虎;屈浪;陈洲平;赵煌;陈晓闽;吕俊;;[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5年
卜景龙;张利芳;王瑞生;王志发;王榕林;;[A];2006年第十二届冀鲁豫晋京五省(市)耐火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朱宝利;马淑龙;张利芳;王志发;卜景龙;孙加林;;[A];2008年耐火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徐晓虹;马雄华;吴建锋;张锋意;徐瑜;陈旭秋;;[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李有观;[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李辉 马仁龙;[N];中国水利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爱红;[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继芳;[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周传雄;[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吴自敏;[D];浙江大学;2013年
方青;[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李文魁;[D];湖南大学;2001年
李明忠;[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路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陆洪彬;[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张晓波;[D];辽宁科技大学;2006年
李智强;[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800-810-661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800-810-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大学研究生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