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写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过程

课程01+自然资源消耗1-2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百度文库破亿啦
53页免费25页免费24页免费3页免费4页免费 6页免费5页免费18页免费2页免费5页免费
课程01+自然资源消耗1-2|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2.50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来源:《地球科学进展》1986年第Z1期 作者:
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整治的研究
该项研究工作是在l 98l—l 985年进行的,在1 981年以前就已结合京通铁路通过奈曼旗流沙地段进行了严重沙漠化土地的治理试验。1 981年以后继铁路两侧的流沙固定,逐渐扩大到区域性的综合研究,以求达到点面结合。整个研究工作着重围绕土地沙漠化过程中的以下关键问题进行的:①沙漠化的历史过程,系指沙漠化发生发展的潜在自然因素以及在这一脆弱生态环境下,在历史时期人为活动对它的影响及其变化过程。②沙漠化的现代过程,指近百年来人为强度作用下,生态失调的过程。③沙漠化的物理过程,系指人为破坏植被,沙漠化发展以后,在风力作用下,风沙活动所造成沙漠化土地地表发育及其演变过程。④沙漠化的逆转过程,系指采用各种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后,沙漠化土地逐渐恢复取得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的过程。该项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综合调查研究,半定位观测,群众经验总结,不同时期航空相片的对比分析,室内风洞模拟试验与定位试验研究相结合。 该课题取得主要的成果: l、奈曼旗土地沙漠化概况及整治区划(文字报告)及1:1 5万沙漠化整治区划图。 2、科左后旗大青沟典型区(335平方公里)沙......(本文共计1页)
相关文章推荐
《地球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中国科学基金》1992年01期
《中国沙漠》2003年04期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5年02期
《中国沙漠》2005年05期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沙漠》2008年02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生态经济》1990年02期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1991年02期
《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年01期
《防护林科技》2006年06期
《中国沙漠》2007年02期
《内蒙古环境科学》2007年01期
《山西农业科学》2007年11期
地球科学进展
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出版:地球科学进展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当今世界存在着两大类环境问题.(A)一类是在工业化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B)另一类是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的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和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上述两类问题兼而有之,你认为我国目前最严重的是哪一类问题(2)你认为(1)中这一类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下列哪一选项造成的()A.贫困,B.工业高度发展,C.缺乏化学知识,D.农业发展(3)工厂的产值不一定都是“正”产值,它还产生“负”产值.例如,炼钢厂生产钢铁,当然会给GNP(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正”产值,但同时由于排放废气、废水、废物,污染了环境,弄脏了河水,又产生了“负”产值.下列哪种生产不会带来很高的“负”产值()A.石油的炼制,B.造纸厂生产纸张C.采用大棚培养反季节蔬菜,D.五金电镀车间生产电镀零件(4)森林的大幅度锐减,除了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植物中灭绝外,还会带来什么危机(5)“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目前,我国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城市都设有大气监测站,主要工作是监测大气情况,且每天都公布空气质量情况.下列各项的含量一定会进行监测的是.①可吸入颗粒物,②氮气,③二氧化氮,④二氧化碳,⑤二氧化硫,⑥臭氧,⑦一氧化碳(6)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也成为各国申办奥运会的注意点,各国纷纷打出“环境”牌,并且放在第一位.我国也不例外,北京为申办2008年奥运会除喊出“新北京”“新奥运”外,还提出申办的三个理念:人文奥运、科技奥运,还有一个是什么?.
提 示 请您或[登录]之后查看试题解析 惊喜:新手机注册免费送10天VIP和20个雨点!无广告查看试题解析、半价提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973项目办公室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
1. 973课题的主页今天可以访问了!还有许多的空白,以后会完善起来,如果您对这个主页有好的建议请email到xianxue@ns.&&&&这个位置会经常有些与课题有关的通知和课题进展。(日)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项 目 研 究 计 划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G)项目公示内容
一 项目后3年计划任务书中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一)主要研究内容
1.沙漠化过程的自然与人文背景研究
研究历史时期(近2000年)我国沙漠化的发展过程和机制,确定自然和人文因素在沙漠化过程中的贡献率,为深入研究我国沙漠化过程的动力学和生物学机制提供宏观环境背景。
2.沙漠化(沙尘暴)动力学过程及其调控
通过对不同尺度风沙运动的力学建模及转换关联、风沙电机理及其对风沙运动和环境的影响等基本规律的研究,揭示土壤风蚀过程和沙尘暴起动的物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土壤风蚀的定量模型与土壤风蚀的容忍量,确定土壤风蚀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与区划,给出防沙治沙工程设计的力学原理与调控模式;在观测的基础上,研究粉尘的气候环境效应,通过敏感性试验模拟分辨粉尘释放源和补给源的贡献率,揭示沙尘暴天气气候特征及形成机制,建立沙尘暴监测、预报与预警方法。
3. 沙漠化的生物学过程与植被恢复重建机理
在前两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土壤C、N变化的动因及其对土壤水分、温度、肥力和植被覆盖的影响,分析土地沙漠化对植物种群、个体、细胞造成的危害,从生理、生态2个方面阐明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对策。同时,研究人工措施对植被演替的作用机理以及植被的稳定性与植物抗性、群落结构、环境变化及栽培技术的关系。继续测定沙地主要植物种的耗水量,分析植物耗水规律与植物自身生长特性及关键环境因素变化的关系,探讨植物耗水在植被恢复重建及其稳定性中的意义。
4.沙漠化综合防治战略与模式
定量分析我国北方沙漠化的发展、现状与危害;定量分析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和协调程度,预测沙漠化发展趋势;通过对沙漠化地区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土地合理利用方式的研究,探讨环境容忍量和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确定沙漠化的重点治理区域,制定沙漠化与沙尘暴综合防治区划;通过对以往防沙治沙经验的系统总结和防治模式及技术体系的评估,提出适合不同区域沙漠化防治的新模式与新技术;并就典型地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及政策建议。为国家的沙漠化防治提供决策依据、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二)目标
1 总体目标
(1) 揭示我国沙漠化形成的自然和人文背景,阐明我国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原因、物理过程、生物过程及动力学机制,认识沙尘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建立沙尘暴的预报预警方法,确定我国沙漠化和沙尘暴的重点防治区域,提出防治对策和防治区划,为我国西部大开发中沙漠化防治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确定主要沙漠化地区的水土资源承载力和合理利用途径,提出区域植被恢复重建的规模、格局,建立不同类型区沙漠化综合整治模式和人工植被建设模式,进行新固沙植物种的培育、推广和新技术的集成及其技术经济评价,为沙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3) 通过项目的实施,凝聚和稳定一批扎根西部的年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年轻人才,强化现有沙漠与沙漠化科学研究的队伍建设,充实完善从事沙漠化研究的实验站点和我国的沙漠化研究基地,进行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物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和部门间强强联合,促进我国沙漠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2 后三年目标
本项目计划研究时间为5年,后三年时间为2002年7月-2005年6月。
●揭示沙漠化环境背景演化规律,分辨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沙漠化过程的贡献率。
●确定沙尘起动与悬浮的临界判据,给出防沙治沙工程效果评估的力学方法。
●建立土壤风蚀预报模型,作出土壤风蚀区划;查明沙尘暴发生的主要源地,揭示沙尘暴发生发展规律,提出沙尘暴预报预警方法。
● 阐明土壤C、N衰减的动因、过程及其对植被的影响,揭示沙漠化过程中的植物的
受损过程、适应对策及植被恢复机理。
●确定重点沙漠化地区水土资源承载力和土地利用安全格局,预测沙漠化趋势;制定沙漠化和沙尘暴防治区划,提出防治对策;建立重点地区防沙治沙技术体系和优化模式。
● 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50篇,其中在SCI收录的刊物上达到40篇;力争在影响因子高的SCI刊物多发表文章。
二 项目课题分解方案
为确保本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后3年里本项目还是有重点地设置以下五个研究课题:
1.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研究
2.风沙运动的力学机理与土壤风蚀的定量评价
3.沙尘暴形成机制及预报、预警方法
4.沙漠化的生物学过程与植被恢复重建机理
5.沙漠化综合防治战略与优化模式
各课题之间的关系为:课题(一)是项目的基础部分,为其它课题提供基本资料和数据;课题(二)、(三)、(四)是项目的研究主体,相互间有紧密的联系,也是项目创新的主要部分,将为课题(五)提供理论基础;课题(五)将紧密结合上述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综合研究和系统集成。
(一)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研究
我国的沙漠早在第四纪初就已形成,随着气候的干冷、暖湿波动变化经历了长期的扩展与缩小的发展过程,而现代沙漠化土地则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正确认识现代沙漠化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区分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求得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需要深入研究历史时期沙漠化土地形成发展的时空规律、人文因素在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程度和未来趋势。为此,本课题研究将使用目前全球变化和沙漠化研究中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取翔实的记录,全面阐述近2000年来的历史时期沙漠化土地发展的环境背景和区域差异。同时,利用多种手段(考古、历史记载、考古、器测记录和3S技术等)研究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和沙漠化发展趋势。最终为识别人为影响的沙漠化土地,评估其发展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 典型地区近2000年来沙漠化土地时空变化过程和机制
● 沙漠化地区历史时期气候环境的变化过程和机制
我国沙漠化历史过程及其成因,自然与人为因素的贡献率。
课题负责人:王乃昂, 陈发虎
课题主要承担单位: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课题骨干:王乃昂, 陈发虎,高尚玉,李并成,靳鹤龄,勾晓华,李心清等。
经费预算:以项目总经费的11.0% 计。
(二)风沙运动的力学机理与土壤风蚀的定量评价
土壤风蚀是土地沙漠化的主要标志,沙粒受气流作用在地表和空中的运动是土壤风蚀、沙尘暴起动与发展的主要动因。对风沙运动的力学机理研究和土壤风蚀的定量评价一直是沙漠科学和防沙治沙工程关注的主要课题之一。自1941年Bagnold的《风沙和荒漠沙丘物理学》专著发表以来,风沙物理学在运动沙粒与地表互馈机制、风沙流结构、能量与沙粒粒度分布、风沙流对各种材料的打磨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的进展。研究与实践表明:只有在风沙运动的力学机理研究方面获得突破,才可能从本质上弄清风与地表的互馈(地表风蚀和沙漠化过程)机制、沙尘物质搬运和分选沉积过程,建立风沙防治工程设计原理。由于近地层沙粒运动的散体性与变边界特性、沙粒与气流的相互作用等复杂因素,使得微观与宏观研究的有机结合、风沙电现象的机理及其对风沙运动的影响等方面仍未获得有效的解决。在土壤风蚀的定量研究方面,国内外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大多是借用流水侵蚀方面的研究成果,定性的评价较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提出的不同模型,概括起来主要可分为概念模型、物理模型、经验模型。但是,目前尚无可以通用的模型。本课题主要针对土壤风蚀过程与防沙治沙工程设计相关的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在提高我国风沙物理学理论研究水平的同时,为防止沙漠化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沙尘起动与风沙运动的力学机制;
●风沙电机理及其力学与环境影响;
●防沙治沙工程设计的力学原理与数值仿真;
● 土壤风蚀的定量评价。
建立描述风沙散体运动的力学模型和定量模拟仿真程序、土壤风蚀的定量评价模式和指标体系, 弄清我国北方土壤风蚀的基本格局,给出防沙治沙工程有效性与经济性的定量评估模式。
课题负责人:郑晓静、董治宝
课题主要承担单位: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研究骨干:郑晓静、董治宝、周又和、黄 宁、武建军、张伟民、严 平、陈 滨等。
经费预算:以总项目经费的19.0%计。
(三)沙尘暴形成机制及预报、预警方法
通过前两年的研究工作,课题组在建立了亚洲粉尘联合观测网的基础上进行了两年连续的观测和采样工作,获得了对研究亚洲粉尘特征与释放、输送、沉降模拟至关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如粉尘释放时的粒度分布)。准确地模拟了2001年亚洲大气粉尘2001年春季在不同区域、不同高度上的质量浓度分布(时间分辨可到小时),与地面观测结果符合甚好。获得了准确评价沙尘暴策源地及补给源的最佳方法:&源强度&法。
课题组出色地完成了前两年的计划任务和目标。依据5年的总体计划任务书和课题的进展情况,后三年课题组将加强粉尘的气候效应研究;更加系统地完成沙尘暴形成的天气气候学背景研究;进行粉尘补给源的敏感性试验,提供科学的沙尘暴防治地区;完善模拟模型并结合遥感形成成熟的沙尘暴预报、预警方法,嵌入到中国气象局的日常预报中。
沙尘暴形成的天气、气候背景;
亚洲粉尘地气候环境效应;
确定各可治理的补给源的贡献率;
提出和完善沙尘暴预报、预警方法。
揭示沙尘暴形成、输送机制,建立预报预警模型。
课题负责人:张小曳
课题主要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学术骨干:张小曳、王式功、石广玉、卢乃锰、龚山陵、周自江、邹兴庆、刘立超、刘小东等
经费预算:以总项目经费的19.0%计。
(四)沙漠化的生物过程与植被恢复重建机理
我国的生物防沙治沙工作已进行多年,虽已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品种单一、&小老头树&遍布、植被稳定性差、缺乏自然更新能力等现象严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沙漠化的生物过程、植物的适应对策以及人工植被的稳定性机理等科学问题不十分清楚。实际上,任何一种植物都有一定的生态适宜性,一定区域环境条件下长期形成的植被,都有一个固定的结构模式。伴随着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土壤机械组成、水分、养分、气温、地表辐射等生态要素都会发生变化,在时空上进行分异重组和资源再分配,导致植被分布格局和结构模式的变化,使植被发生退化演替。同时,植物也会在形态、结构、生理、繁殖、生长等方面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研究沙漠化过程中环境要素分异重组规律和对植被的影响,分析沙地主要植物种的受损过程和适生机理,探索植被稳定性与植物耗水耗肥规律及土壤水肥等环境要素变化的关系,从生物学角度阐明沙漠化的过程和防沙治沙的生态学机理,对促进我国的沙漠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沙漠化过程中土壤C、N衰减的动因及其生态效应
沙漠化过程中植被的受损过程及其适应对策
沙地植被的恢复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
沙地主要植物的耗水量与耗水规律
阐明沙漠化过程中土壤C、N变化的动因和生态效应;阐明沙漠化过程中植物个体和种群的受损过程及原因;阐明植物对沙漠化的生理生态适应对策;揭示退化、沙化植被的恢复过程及植被稳定性机制;完成总体目标中所确定的论文发表任务。
课题负责人:赵哈林
课题主要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学术骨干:赵哈林、李峰瑞、赵爱芬、赵学勇、杨 持、王彦荣、赵文智、陈玉春、张铜会、周海燕等。
经费预算:总项目经费的19.5%。
(五)沙漠化综合防治战略与优化模式
沙漠化是一个复杂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生态环境退化过程。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广袤而深厚的第四纪松散沉积是我国沙漠化发生的前提条件,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沙漠化加速扩展的驱动因素。沙漠化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数量、分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了环境制约和资源约束,一旦人类的经济活动超出了这一约束,必将导致环境的退化和沙漠化的发生与加速扩展。研究沙漠化过程及其动因机制,其最终目的是要进行沙漠化的有效防治。本课题将在汇集前4个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沙漠化地区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土地安全利用方式,评价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人地互动方式变化所带来的生态效果,提出中国北方地区土地沙漠化与沙尘暴综合防治战略与防治区划;并通过对以往防沙治沙经验的系统总结和沙漠化防治模式和技术的定量评估,优化和开发出一批适合不同区域沙漠化防治的新模式、新技术,利用各参加单位在有关区域的试验示范基地,进行成果的就地转化利用。最终,为国家的沙漠化防治提供决策依据、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 ●典型地区水土资源承载力与土地利用安全格局;
● 近50年来沙漠化过程和机制的研究
●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成因、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沙漠化与沙尘暴综合防治战略与区划;
● 沙漠化地区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与模式;
●重点地区沙漠化综合治理优化模式和技术试验示范研究;
阐明我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现状、危害和发展趋势,提出综合防治对策和区划,确定沙漠化地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建立重点地区沙漠化综合整治优化模式和技术体系。
课题负责人:王 涛
课题主要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学术骨干:王 涛、肖洪浪、李新荣、樊胜岳、卢 琦、吴 波、杨小平、吴 薇、李振山、周志宇等。
经费预算:以总项目经费的31.5%计。
三 项目的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 涛, 陈广庭
电话及传真: / 8275669
8271671(传真) gtchen@ns.
联系地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兰州市东岗西路260号 7300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土地沙漠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