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izeitapec怎样读读

分享本文到:
在微信上关注知道
一场看不见的巨大浪费,在台湾社会进行着&&
从几年前起,台湾各大学的招生额度加起来,超过了每年投考大学的考生总人数。换句话说,如果完全按照供需关系,只要愿意考,每个考生一定都有学校念。这样的教育结构,还不断向下蔓延,到今年,基本上国中毕业的学生,也差不多都有高中可以念了。
然而在教育上,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几乎所有人都同意的,是使得高等教育的品质不断下降,然而却没有真正解决升学考试的压力。怎么会如此?大学太多,大学文凭太普遍,相对的一张普通的大学文凭也就不会有什么具体的社会价值,于是不管是企业征才还是家长期待,就不能只是上大学,而得要&上好大学&。大学多如牛毛,可是大家认定的&好大学&却只有那么寥寥几所,要&上好大学&才有意义的话,就只好拼命补习努力准备考试了。
&上好大学&很难,于是也就得先想办法进升学率好的高中,才能&赢在起跑点上&。偏偏为了贯彻&义务教育&的理想,高中升学考尽量要出简单的题目,结果非但不是让国中生可以轻松学习、轻松应付考试,反而逼着他们如果要在考试中获得顶尖成绩,&上好高中&,就只好每天耗费许多时间,就那有限的简单题目反复演练,想办法练到一题都不错,一题都不能错。
考试考的不再是学习能力或学习成就,而是谁比较谨慎小心。神经粗一点的小孩,管你学得多好、知识多丰富,只要考试不小心答错几题,完了,没有&好高中&念了!
于是,一场看不见的巨大浪费,在台湾社会进行着。那么多十几岁的小孩,那样有活力的青春年华,如此澎湃的学习能量,全都投注在很少很少的教育内容中,什么事不能做,每天想着要如何把这些题目弄得滚瓜烂熟,去应对考试。大笔大笔时间耗下去,他们真正学到什么?很少很少!
另外一项后遗症,是既然只有少数人能够&上好高中&、&上好大学&,其他人则通通都可以&上高中&、&上大学&,于是认定自己上不了好高中、好大学的人,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随便混混都能考上高中、大学,考上的高中、大学,别人也不觉得有什么差异,那干嘛还认真念书,跟自己过不去啊?
失去了学习动力的人,在学校里混着混着,又构成了另一股浪费。留在学校愈久浪费愈甚,更糟的,留在学校愈久、混得愈舒服,也就愈不想毕业了。
没有人算得出来,教育造成的浪费究竟大到什么程度。不过有件事是明确可以从中得到结论的,那就是:并不是受愈久的教育就愈好。延长教育年限,让小孩留在学校里,不管是九年、十年或十二年义务教育,相对是容易的。真正难的,也真正需要小心规划的,是到底要教他们什么,该如何教,最后教出什么样的社会新鲜人,对社会产生怎样的作用。
(作者为台湾作家)
上一页1下一页&>&,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 发布: | 分类:, | 标签:+ | 阅读: 40,734 views
我的阅读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如何阅读一本书》, Metaldudu把这本书进行了简化,做得图文并茂,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阅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Elementray
reading),是指初步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这个层次的学习基本在小学完成,也应该是读者都基本具备的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指进行略读、粗读,较短时间掌握书的脉络和大概内容,以决定是否进一步阅读。
1.建议略读,有关略读的建议如下:
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
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最后一步,随意念个一两段或者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
这是一种非常主动的阅读,从书的整体着眼来略读,有助于很快把握重点,发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同样,这么做会节约不少时间。
2."粗浅"的阅读
遇到不懂的部分就跳过去,完整的读一遍,即使你只掌握了50%或更少,那样也比因为某个地方停下来要好的多。我们的教育总是强调关注自己的不会的地方,但在阅读上,这样不可取。
3.阅读速度
不单是要提高速度,而且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
4.逗留与倒退
眼睛移动的逗留会影响速度,而手是个简单有效的工具。通过注视移动的手指来提高视线移动的速度,这样,阅读速度也跟着提高了。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是分析阅读 (Analycal Reading)
第四个层次是主题阅读 (Syntopical Reading)
来自:兄的Blog。
Trackback (1)
You must be
to post a comment.
微信:zreading
顶级赞助商
用微信扫一扫什么值得一读,什么不值一读?如何读,为什么读?-读点-虎嗅网
更新到“我的书架”
什么值得一读,什么不值一读?如何读,为什么读?
推荐者:来源:编辑:虎嗅
书名:《如何读,为什么读》作者: [美]哈罗德布鲁姆译者:黄灿然ISBN:7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一本关于西方名著的导读本,以短诗或长诗、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和戏剧四种体裁为样本,说明了这些作品妙在哪里,为何要读这些作品、要如何读才能得其精髓。
读书何为文/ 豆瓣网友几天前,我正打算写一篇关于读书的日志,顺手拿起《如何读,为什么读》,立刻被其电光火石般的序言击中。我感觉我要说的几乎已经被布鲁姆说光了,而且比我可能说的更好。&布鲁姆引用培根的话:“读书不是为了发难或反驳,也不是为了相信和视为理所当然,也不是为了找话说和交谈,而是为了掂量和考虑。”我不知道“掂量和考虑”的英文原文是什么,但我相信黄灿然翻译这两个词时应该费了一番“掂量”的功夫。我几乎无限同意这个说法,至少是其汉译版本。&“相信和视为理所当然”是初段位读者必犯的错误,当然,资深的读者也未必不犯;甚至读书可能本来也需要这个被说服、被收摄的过程,如朱子所说的“虚心”——当然,朱子说的是读圣贤书;但尽管我们如今读书的态度更世俗,一定程度上我们还是想聆听比我们更高频道上的声音,无疑的,我们更愿意听比我们优秀而不是更笨的人说话。然而经验告诉我,从来没有人掌握了真理,读得越多,我就越明白人类个体乃至全体的局限性——这并未使我变得骄妄,但使我更少迷信。以前我总想找一个最伟大最完美的思想者好皈依于他/她,但多年后我知道这是妄想;无论有多少巨人的肩膀可踩,最终我们只能带着自己渺小的身影在宇宙的沙滩上独立寻找属于自己的那块真理的金子。记得高中毕业时,我以为世间知识不过如此,很纳闷大学里还有什么可学,从那可笑的青涩到现在,我已经走了多远,又还有多远可走?寻找真理的道路是令人近乎绝望的,我们早晚要遭遇到自己天赋的边界,乃至人类认识能力的边界,然而除了这条道路之外,又还有什么别的道路值得去走呢?&如果“相信和视为理所当然”是不及的话,那么“为了发难或反驳” 而读则是“过”了。关于这点我不想多说,怕引起争论。但就我自己而言,我如今读书只取精华而漠视糟粕。布鲁姆在本书中有些倚老买老地说“我快七十岁了,不想读坏东西如同不想过坏日子”,又说“我们肯定不欠平庸任何东西”。用中国人的话,这就是“为人之学”与“为己之学”的区别——“发难或反驳”使心灵所处的状态,是无法与深读深思时相比的。当然,论战也有不可免之时,当关系到君子小人的此涨彼消,亦责无旁贷。但总的来说,读书专挑毛病,实为魔道。如布鲁姆序言中第三条原则所言:“一个学者是一根蜡烛,所有人的爱和愿望会点燃它。”最终战胜不是恨,而是爱——其实真正的恨也必是出于爱。&这和第二条原则息息相关:“不要试图通过你读什么或你如何读来改善你的邻居或你的街坊。”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不过要考虑到布鲁姆此书主要说的是读想象性文学而不是读其他书——我们当然可能通过读一本急救的书从而帮到邻居和街坊。但在深远的意义上,上述两条原则结合起来很符合我的领悟。反方的例子如坊间流传的“哲学无用论”之类,在我看来就是极其短视的浅薄之论,说这种话的人只能看到肉体力量的粗迹而看不到人类精神在历史中复杂细微的运作,把一切我们今日享有的真善美看作免费供给的廉价商品,而不知道人性之维系不坠有赖于多少在灯下苦读深思的灵魂。读伯林的《苏联的心灵》,我惊异于诺大帝国、茫茫人海中值得敬仰的心灵何其稀少,由此又知道人类精神的内在求索和维系真的可以不取决于数量而只决定于质地。伟大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中的作用既微不足道又至关重要,一个人固然不能通过读写改变污秽残暴的现实,但他/她却可以凭一己之力成为我们存在的维度,告诉我们:无论在何等荒唐悖谬的现实中,上升或下降,仍然只取决于我们的意愿——如果连这种可能性也看不到,则人类的存在实无继续的必要。儒者说“仲尼不出,万古如长夜”,今人听来像是知识分子的意淫,然而果真如此,则耶稣在十字架上也只是在意淫。&第一条原则“清除你头脑里的虚伪套话”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理所当然。说实在话,人如果未曾有过从“虚伪套话”中痛苦地突围的经验,那他也不可能知道何谓“虚伪套话”。虚伪套话从来不把这四个字写在自己脸上供认识别,我们注定要像彼得一样一再认不出它的面容。比如,没有比曾经一度统治国朝文学研究的马列阶级分析更枯燥乏味的套话了,它有本事把最具创造力、最激动人心的文学作品包装成一坨陈腐的烂泥。然而,我们真的就一劳永逸地超越它了吗?如果它换上更鲜亮的外衣,在旧款式上缝上密密麻麻的西文脚注的花边呢?如果阶级分析变成性别分析呢,如果宏观政治换成微观政治呢?这里我想顺便说说我对“理论”的看法(此处主要指人文领域内的理论,以较低的自信指社会科学内的理论):我觉得,理论越是成熟、越是条分缕析言之成理、越是自洽完满、越是具备操作性,似乎就越近于已陈的草狗,它的认知力量就越是微弱。任何一度站住了脚的理论,不可否认,在其创立的时候多半是一种发现、一种解放、一种进步的力量,但接下来就必然一面在追随者的条理化中走向成熟,一面逐渐丧失活力而走向衰败。理论从实事中绽出,然后反过去试图统治实事,最终被实事撑爆而死。因此,具有长青生命力的往往不是严密的理论,而是非理论的理论,毋宁说是一种向度、一种召唤,比如胡塞尔的“回到实事本身”,比如萨义德的复数的beginnings——我们总是要一再地回到实事本身,一再地开始、开始、再开始。至于如何开始,其中一个可行的途径就是:暂时把理论的刑具放在一边,打开前人留下的杰作,老实去读(此处拒绝福柯式的决定论,因为福柯自己就是他自己理论的反例)。&对第四条原则“要善于读书,我们必须成为一个发明者”,我偏向“发现” 而不是“发明”。我对布鲁姆的“误读”学说只有道听途说的了解,但凭直觉疑心他在这方面是否有些“过”。不过他对此有所辩解,他说“误读”的根据是“自我信任”,而“自我信任不是一种天赋,而是心灵的第二次诞生,而这第二次诞生没有经过多年深读是不可能的。”我承认有“心灵的第二次诞生”这回事,但自我信任和自我怀疑当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唯有不懈的自我怀疑者才能取得自我信任,即便如此,“不惑”也可能是思维老化的开始——老人之所以为老人,不就是因为他不能再次“开始”了么。&第五条原则是“寻回反讽”。关于反讽,伊格尔顿傲慢不屑地引用布鲁姆的粗率定义“反讽大致意味着说一事而指另一事”并说布鲁姆“这本预言家般妄自尊大的书会在最微弱的反讽之风前坍塌”。在这篇书评中,伊格尔顿刻意专门引用布鲁姆那些最平淡无奇的句子来证明该书的平庸而绝不提及另一些精彩得多的句子——同样是谈反讽,布鲁姆也写过“在爱默生的经验王国里,‘万物游移闪耀’,而他和蔼的反讽与她(狄金森)岌岌可危的反讽也是非常不同的。然而,两人都不是空头理论家,他们仍然活在他们的反讽的互相抗衡的力量中”这样漂亮的句子,也有“反讽要求某种专注度,以及有能力维持对立的理念,哪怕这些理念会互相碰撞”这样的洞见。再一次,我自己的领悟被布鲁姆道出,在我看来,“有能力维持对立的理念”是智性成长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近于前面所说的“心灵的第二次诞生”。人性是混杂的,世界是多元而非线性的,这是我近几年最大的收获之一;我惭愧于我的晚熟,但是见道永不嫌晚;毕竟仍有很多人到死也参不破这个道理。&伊格尔顿书评的大旨是:布鲁姆过去曾是一个杰出的批评家,而这本书中却表现得平庸、乏味甚至廉价。伊格尔顿对布鲁姆“影响的焦虑”说的述评相当犀利、精彩,他解析这一理论如何在愤世嫉俗的后现代语境中重申浪漫派的文学英雄崇拜:“只是如今英雄们所做的乃是互相解构彼此”,他认为布鲁姆的批评理论受制于美国的社会现实语境:“诗歌变得好似灵魂的华尔街,挤满了咄咄逼人的年轻掮客,他们一心想把老一辈扫进阴沟。”但他对本书的评论却有失费厄泼赖,有时甚至有些耍赖,比如引用时故意专挑软柿子捏;另一些时候,又让人有“鸡同鸭讲”之感,如布鲁姆在讨论勃朗宁《柴尔德·罗兰》一诗时,说诗的结尾使我们更新和扩大了自我,伊格尔顿把这说成是“自信心膨胀”和“精神上的健身运动”,一种美国式的拜物教(fetish)。我想首先伊格尔顿有无意或有意把Self曲解为Ego之嫌;其次,我不知道伊格尔顿怎样看待阅读的功能,我也不知道伊格尔顿建议我们在什么别的地方去获得自我的更新,但如果说通过阅读获得精神上的提升是一种拜物教,那它至少肯定不仅是美国的,而是从古至今遍布世界所有文明的。&伊格尔顿的指责中最值得深思的我觉得是这一句:“如果文学是隔在我们与自杀之间唯一的东西,那么我们不如自杀算了。” 这与T·S·艾略特1929年《关于人文主义重新考虑后的意见》一文的论点有相通之处;在那篇文章里,艾略特以激烈的彻底性反对用包括人文主义在内的任何东西来作为宗教的替代品,其论证逻辑之雄健让人难以招架;然而艾略特并不是反对人文主义,他最终为其安排了一个相当于天主教的牛虻的角色。那么,布鲁姆到底有没有把文学正典当作宗教替代品的想法呢?我感觉是有一点,比如他说弗兰纳里·奥康纳“看到宗教对她的男女同胞而言不是人民的鸦片,而是人民的诗歌”,这话反过来说岂不就是“诗歌是宗教”?又如第14页的这段话:&&深读那些如今备受咒骂的传统正典作品的最强烈、最真实的动机,是寻找一种有难度的乐趣。…有难度的乐趣在我看来是对“崇高”的可信定义…有一种读者的崇高,而这似乎是我们能够获得的唯一的世俗超越。&&把“有难度的乐趣”说成是“我们能够获得的唯一的世俗超越”确实令人失望,因此在这一点上伊格尔顿有道理。在打倒人文主义的终极地位之后,艾略特提出:世上只有两种值得严肃对待的总体方案:实利主义和天主教。对于两者都不能接受的人来说,又剩下什么选择呢?伊格尔顿肯定不会向我们推荐天主教,我对他的思想不熟悉,猜不出在他心目中隔在我们与自杀之间的又能是什么——仅仅是“批判”肯定是不够的。&伊格尔顿说布鲁姆“以一种青少年骨肉皮般黏乎乎的情意膜拜莎士比亚”,这话说得刻薄得有些跌份儿。在这一点上,我倒觉得自己比伊格尔顿理解得深刻。我最近领悟到布鲁姆为何言必称莎士比亚,我想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他想建立一个足以与《圣经》相抗衡的世俗神话系统,这有明证:&&我们读莎士比亚、但丁…和他们的匹敌者,是因为他们都不止扩大生命。实际上,他们已变成天恩,真正的、旧约圣经意义上的天恩,也即“把更多生命注入没有边界的时间”。&&布鲁姆试图如运用《圣经》一样来运用莎士比亚,也就是说,把莎士比亚作为理解世界的框架。莎士比亚的无个性,正如《圣经》作者J的无个性;如果莎士比亚戏剧成为和《圣经》或希腊神话一般的世界观级别的意象体系,那么我们就不再会对布鲁姆动辄将文学史上的形象比附为莎剧人物而感到惊讶。我们之所以觉得布鲁姆的莎士比亚中心论难以忍受是因为我们把莎士比亚看成文学史上的一个作家——无论多伟大,而不是一个世界体系。布鲁姆的努力能成功吗?我深表怀疑,并不是莎士比亚不具备这样的潜力,而是凭借神话体系来认识世界的时代已经过去。布鲁姆想靠一己之力将我们带回那个时代,这无疑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壮举:伟大,却荒唐。&& 1:10&刊于《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2011年5月号。个人视角终有局限,如有非虚构类好书新书推荐,还望投稿或微博私信
关注虎嗅官方微信账号:“虎嗅网”,每日早晚给您科技商业最新鲜、有料的咨询与解读
要评论?请先或者,您也可以快捷登录:
有志于做资深思维模式观察员、评...
用X?N做游戏
专家出售淘宝刷销量千单不降权技...
Ta推荐的其他书(430)
本文还没有被收录到任何文集,赶紧来收录它
谁在关注这本书?
书名:《吴清源——天才的棋谱》作者:田川五郎,吴清源出版社:蜀蓉棋艺出版社
书名:《情种起源》作者:海伦·费舍尔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2周内自动登录[原创]纸书新读 ——传统纸版图书在数字时代的阅读新方法 - 李公子的博客
- 畅享博客
|收藏博客|加入友情链接|给博主留言
从业领域:区域开发、土地开发、旅游地产、传统房地产市场咨询。
热爱个人知识管理、信息化学习工具的运用。
坚持原创,绝无转载。
[原创]纸书新读 ——传统纸版图书在数字时代的阅读新方法
[原创]纸书新读 ——传统纸版图书在数字时代的阅读新方法
&纸书新读——传统纸版图书在数字时代的阅读新方法李公子 文 2013年4月&&&&&& 我又重新开始阅读纸版书了&&&&&& &我的阅读信息量很大,一直是数字化阅读的拥趸,从新闻资讯到电子图书,长期读下来,总结了一下阅读感受,反思了一下阅读效果,发现读书和读资讯、文章并不是一回事,从接收信息的心理状态,到处理信息的方式方法都很不相同。&&&&&&&& & 读书的心态更多是一种主动的求知欲驱使,对于书中信息的要求是“掌握”和“能应用”,因此对于某些信息的内涵甚至细节是需要认真记住的;而读资讯、文章的心态大多是短暂的兴趣驱使,有相当部分的信息还是被动接受的,对于文章中信息的要求是“了解”和“知道说了什么事”,对于信息的记忆要求比较低。所以,我在拿到一本书,开始阅读之前,内心实际上会隐隐有一种压力(不知道别的人有没有类似的心理)。&&&&&&&& 另外,读书不能图快——读书(主要指非小说类书籍)需要花两段相对完整的时间才能完成——首先是初读筛选重点内容的时间,之后是消化处理重点内容的时间——所以,读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资讯和文章只要有一小段时间就可以完成,并且读完以后也很少需要对读过的信息再加工(现在大多是一存了事)。&&&&&&&& &在当前大家的时间和注意力都被切成碎片的时代,阅读纸版图书所需要的完整时间变得非常稀缺,因此,读纸版书这个行为就很难发生。&&&&&&&& & 我甚至已经听人调侃过,说“在公众场合捧着一本书阅读已经逐渐变成一种行为艺术”。&&&&&&&& 不可否认,传统的纸版的图书有着四个天然的缺陷:&&&&&&&& 1、不便于大量复制,因此信息难以广泛传递;&&&&&&&& 2、不便于修改,因此难以对信息内容完善和改良; &&&&&&&& 3、不便于检索,信息的精确定位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 4、不便于内容的转化,一旦遇到图形和图表,你处理起来就非常繁琐。&&&&&&&&&&&&&&&&&& &&&&&&&& 同样不可否认,图书依然是最高质量信息的载体:·图书中的文字、图片等都需要作者较多精力收集、整理和思考,在一本书上沉淀的智力价值和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成本要远高于文章类内容。·每本书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体系,信息是经过精心编撰和完善的。信息的深度和质量(包括语言的表达方式等)总体而言要比文章类内容更好。&&&&&&&& 阅读纸版书需要解决几个技术问题&&&&&& 既然图书信息质量最高,那从长期来看,花几年的时间阅读高质量的信息当然要比花同样的时间阅读低质量的信息让人的心智能提升得更好。所以读书既要尽量多地吸收到高质量信息,又要尽量克服它的天然缺陷。&&&&&&&& 怎么做呢?需要一些新的技术来解决。&&&&&&&& 第一个技术就是用思维脑图整理图书结构。&&&&&&&& 整理思维脑图的过程可以让你深入理解图书的信息表达的层次和关联关系,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体系。&&&&&&&& 传统的读书笔记实际上缺少结构,有断章取义、只言片语之嫌;而思维脑图一直被我认为是最佳的信息摘录方式,可以完整体现摘录内容的逻辑层次,主次关系,相互关联等非文字信息,快速在脑中形成认知体系。&&&&&&&& 在这里推荐朋友战隼的脑图读书笔记分享网站: &&&&&&&& 第二个技术是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快速地将大量信息转化为电子文本,从而解决有效记录、整理、搜索、编辑再创造的问题。&&&&&&&& 我原来不爱读纸版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要想把书上的一些好的内容摘录到电脑里,实际操作起来相当麻烦——敲字一定是两只手,那么你怎么固定你的书呢?书的来回翻页一定会打断你的敲字动作;另外,大段文字的录入也是相当繁琐的事情,经常敲错字改来改去,在书上和电脑之间频繁切换你的注意力,很快就让人完全丧失了耐心。&&&&&&&& 这两年随着苹果siri的推动,语音识别技术进步得很快,国内科大讯飞的“云端语音识别”技术的准确率已经令人相当满意了——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大段文字录入的问题——你只要一句一句念出来书上的文字,就可以自动识别为文本了——效率确实大大提高了。&&&&&&&& 阅读纸版图书的具体步骤&&&&&& 阅读纸版图书需要分为两大步骤:&&&&&&&& 第一步,在书上做出要点筛选。&&&&&&&& 【技巧提示】:&&&&&&&& 用铅笔(铅笔画错了可以擦除)在书上勾划要摘录的要点。&&&&&&&& 勾划的时候不能仅仅简单划线(划线被研究证明是最低效的学习方法),而是要用到几个符号以作区别:&&&&&&&&&&&& 这样用符号标注出勾划出来的内容,可以对怎么处理信息一目了然。&&&&&&&&& 第二步,通过安卓平板或者安卓手机,在思维脑图软件中语音录入要点。&&&&&&&& 【技巧提示】:&&&&&&&& 安装思维脑图软件mindjet maps,这个软件可以和dropbox或者mind manager账号云同步(需要在设置中调出同步功能,默认是没有与dropbox绑定的),这样做好的笔记无需专门导入电脑,电脑上面自动就会有了,相当方便。&&&&&&&& 安装讯飞语音输入法,其中有语音识别的输入方式,可以实现语音录入的功能。一旦识别错误,还可以用这个输入法快速修改(支持手写,很多生僻词可以直接写出来),输入效率令人满意。&&&&&&&& 由于语音输入需要念出声来,所以环境要求要比较安静。最好是在一个私人空间中进行(例如书房、卧室),没有太多人的办公室也是可以的(在公共场合念书被别人听到感觉很怪)。&&&&&&&& & 对了,提醒一下,讯飞语音识别是需要网络的,有wifi或者3G才可以使用。&&&&&&&& 苹果IOS系统下如果能安装讯飞语音输入法,以上操作理论上都可以实现(由于本人IOS没有越狱,没能亲测)。&&&&&&&& &&&&&&&& 有了这种阅读新方法,纸书阅读会再度成为个人享受和个人提升的有效方式,而不再是一种花费时间的负担。&&&<div class="votes" id="Score
下一篇:上一篇:
您还未登录,不能对文章发表评论!请先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老子】应该怎样读?道德经解读方式的比较与说明
【老子】应该怎样读?道德经解读方式的比较与说明
&&&&&&&&&&&&&&&&&&&&&&&&&&&&&&&&&&&&&&&&&&&&&&&&&&
一:老子译解的现代权威版本
二:陈鼓应先生----西方学术思维方式对老子的研究代表
三:任继愈先生
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精神来研究老子的代表:
四:如何读出真正的老子------少林教练可以当武当内家拳裁判吗?
五:我读老子的方法和思路
老子是一部普通人适用的人生指南工具书------我读老子的方法和思路&
我对老子的解读方式与一般的专家学者不同:我虽在武汉大学教书,但我不是学者,更不是专家!虽然大学生们很抬举我的课程,经常人满为患。但是以校方正统派的观点来看,他们并不认为我是真正的学者,倒是像个学术异端,而且我多年来一直拒绝成为一个标准的学者:二十多年前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强烈地有一种:“自古无用是书生”的悲情,觉得再这样读死书下去,这一生是没有出路的。并非我不擅长读书,考研成绩我是当年专业的第一名,毕业时是全优生;我们那届的文科硕士生中,我是唯一通过英语六级的;但是毕业时我发现自己除了读书外百无一用,只能守着一个大学教书的饭碗,靠糊弄比我更年轻的后辈过日子。我无法接受这样的人生,所以另走了一条“不学无术”的人生之路。
&我读的本科是电学,获工程学士学位,研究生读哲学,“血统”本就不“纯正”,又喜杂学,每年阅读300本左右非小说类杂书,自己长期练习武当派内家拳,对于各门各派的学问都感兴趣,学过马克思,也写过关于康德研究的论文,同时更喜欢中国文化,对于佛家,道家,儒家,统统都觉得不错。虽然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也有时会一家人到庙里住几日,感受那里的清静。全家饮食起居,奉行简单自然的素食主义,甚至推荐过午不食的生活方式,并影响和带动周围很多亲人朋友。
&在大学教书之余,亦下海经商十余年,还算顺风顺水;算起来在社会上“入世修行”了二十余年,颇经历些风风雨雨;读大学本科的时候,就写过一篇关于[老子]的长篇“学术论文”,在当时还引起同学们的“轰动”和惊讶;三十年来[老子]一书长伴身边,一直用道家思想指导自己的做人做事,经营和学问,饮食,养生和健身。这种经历,使得我对道家,对老子的理解,自不同于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因为对道家思想的研习,对[老子]一书的推崇,并非作为爱好玩赏,更不是饭碗和职业的需要,而仅仅是因为对古人无穷智慧的惊叹,以及在工作,经商,练武,在做事做人中遭遇种种困难时,试图通过对[老子]等道家思想的研习,从中获得营养,得到行动的指南和生活的智慧。
&我很坦率地承认,我读老子的动机并不纯正:既没有形而上学的一本正经,也没有象牙塔般的学术高尚,更没有宗教般的狂热迷信;也没有堕落到把老子和道家的东西像江湖术士一般的贩卖牟利,作“学术商人”。我只是很世俗很功利地把老子当作一本工具书,作为思维,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指南手册。这就如同我把[黄帝内经]作为自己养生健身的指导手册,把武当派古拳经作为自己练武的行为指南,把孙子兵法作为我经营商业的战略指南一样,[老子]在我这里,只是一部人生工具书罢了。而且,我同样坦率地承认:近二十多年来我在工作中,事业上取得的一些成绩,或者在别人眼里面取得的所谓“事业成功”,其实都是拜老子等古人之赐,是他们的智慧,引导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做出了一些小小的成绩。
即令如此,我仍然不会把老子神圣化,供起来拜。而且,我也很怀疑:老子的本意,恐怕也并不希望世人对他的形象加上很多尊称,“威严”地摆在道观里供人膜拜,同样也不会希望把他在学术的殿堂里树立起“玄而又玄,高了还高”的道学崇拜。我猜他更喜欢走向人间,走向生活!他更像邻家的老人,在后生们犯迷糊的时候,会友好地点醒你,让你活得更真实一些!即使你犯了错误,他也不会指责你,只会善意而无奈地摇摇头!
用这种方法读老子,我自感获益良多,也认为这种研究的方式,更适合“非学术”的大众人等,我们没有必要在学术权威面前战战兢兢,和自愧不如,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老子]的解读,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老子来指导自己的人生。我这里把自己的理解心得抛出来,就是一种引玉的动机:老子其实可以这样读!老子原来很简单!这正是老子说的:“吾道甚易知,甚易行”:道根本就没有那么神秘,老子也很简单,很容易学,也容易做:只要你愿意相信他老人家就行!
一:老子译解的现代权威人士和权威版本
历代为老子做注解,译解者甚多,可谓代有人出。特别是现在的国学热,各种各样的版本充斥坊间,据说总共有三千多个版本了。目前大陆流行的各种老子译解的书籍,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现代白话翻译的各种版本,均主要来源于两个当代大学者:一是台湾的陈鼓应先生,一是大陆的任继愈先生;我称他们是中国大学里博士生导师的导师。任先生更是担任过国家图书馆馆长,我开玩笑说算是老子的职业继承人,他们的译解当然是当代的权威版本,影响范围极广。
&这两位前辈的著作,也是我二十年前读哲学研究生时的必读书,也是至今依然放在我的身边的参考书,而且还包括他们在不同时期的版本。两位先生是我读老子的引路人,如果今天我在解读老子的时候有一些新的体悟,离不开他们的启蒙!而且我也非常肯定和尊重他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上做出的贡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完全同意他们的解读,实际上我对老子的解读方式,与二位先生的差异极大,有不少地方有原则性的冲突。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有必要把我对老子的解读写出来,让大家有机会了解另外一种对老子的理解。当然,这并不是说我的解读更高明一些,更接近老子的原意;实际上除非老子再来,否则可能谁也无法知道老子“到底怎么说?”;
我采用的是另一种思维方式来理解老子,即使没有成功,也会对后人解读老子开辟一条新的出路,避免在旧的围城里面转圈。两位先生画出来的城墙,我们已经在里面打转了几十年,现在不妨出来透透气,换一种方法读[老子]!为了让读者更好地参阅各方的观点,我在后面的[老子解读]中,也把二位先生的译文一并附上,作为对照和参考。
二:学者介绍陈鼓应先生----西方学术思维方式对老子的研究代表
&陈鼓应先生虽然是研究中国哲学特别是道家哲学的国际权威,不过他并非是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哲学家,而是西式教育和学习方式的背景;先期的研究方向是西方哲学,重点是尼采和存在主义,后来才转到中国哲学,主要是研究老子庄子和道家哲学。毋庸讳言,这种背景使得陈先生的老子解读方法,带上了很多西方哲学和西方学术研究模式的痕迹,如常用“现象界”,“本体界”,“方法论”,“宇宙论”等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老子;
&这种研究方式的好处是概念清楚,层次明白;所以成为现在学术研究的主流。目前研究中国哲学,学界基本上都是用这套方法,互相的争论,批评也都是在同种思维方法模式上的,本质上区别不大。但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思维原则上,发展了西方科技基础的学术思辨研究方式,是否适合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否适合研究与西方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老子]?这种解读方式是否正确?恐怕还是一个疑问!一个很大的疑问。
&例如,对于老子“道”的含义,陈先生的解读是:“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最高范畴,在老子书上它含有几种意义:一,构成世界的实体。二,创造宇宙的动力。三,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四:作为人类行动的准则”。我们看到这里的字眼和概念,全都是西方哲学的模式,分析方法更是西方式的思维模式。至于是不是老子的原意,恐怕未必。同样用西方逻辑思辨的思维方式,来判断上面这个解读“道”的四大结论,很容易发现陈先生的自相矛盾:如他解释“道可道,非常道”为:“可以用言辞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是他自己明明是用言辞来解释他认为不可言说的“道”,而且分为四个方面来表达,岂非说了白说,肯定自己是乱说一气!(我对“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与此不同,详见正文)。
&其实仔细琢磨陈先生的这四条到底说的是什么内容?如何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除了得到一堆房上建房的概念以外,还是一头雾水,搞不清楚其实质内容。比如说第一层含义“道是构成世界的实体”,要弄清楚这句话,就要去弄清楚“实体”是什么,既然有“实体”当然还应有“虚体”,世界的“虚体”中是不是就没有“道”了?&老子说的“无”陈先生认为是“虚体”还是“实体”呢?“无”难道就不是道吗?虚和实之间又是如何转换的?关系如何?“世界”是指那一部分?是指我们可见可知的世界?还是包含不可见/不可知的世界?道又是如何构成这些世界的?
&把陈先生的这句话去掉修饰语,可以发现他说的实质就是“道是----实体!”,难道实体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吗?老子自己都承认无法说清楚的“道”是“唯恍唯唿”的,怎么在陈先生笔下就变成如此清晰明白的“实体”了?还准确到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来下结论。这且不是说我们现代人(最起码包括陈先生)的水平比老子要高,可以把老子怎么也说不清楚的“道”说得那么清楚?
这些问题大家能回答吗?恐怕都是不能多想的,越想越糊涂!不知陈先生如何解答我的这些疑问。学生们学这种内容,读这种书,学这种“让人变得聪明的哲学”,我看结果只会越学越脑子越不好用的。
&不过要说也不奇怪,这是西方式学者们的标准行文风格,文中会使用很多概念和名词,把一件事好象研究得很彻底,说得很清楚;可是实际应用和理解起来却经常不知所云,不知所措。因为对这些概念本身,他们自己都没有去认真思考和界定。其实老子早就知道这样研究方式行不通,陈先生如果真的了解“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同时把老子的第二章的用意读透了,就知道老子早就知道人类的这个毛病,反对孤立地用一大堆“名”和“相”来解说和理解世界,认为这样只会离真理越走越远。如果陈先生这一套果然可行,老子也不会对“道”用这种困难的方式来做定义判断了。因为第二章的重点,说简单点就是阐明:很多我们以为天经地义的概念名相,其实都是人自己主观创设的,实际上并不存在于现实中;我们日常所用的很多概念都必须在非常有限的范围才有意义,因此提醒世人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被自己创设的概念所骗,越走越远。
&即使是用老子自己的话来说评论陈先生,同样可以发现陈先生此说存在的重大问题:老子自己都很明确地说:“道恒无名----道隐无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连老子自己都说不出来的“道”,陈先生居然可以把它分为四个方面加以细说,岂非是说陈先生比老子更懂得道了?要不就是西方哲学思维和研究的层次,要比老子高明太多,几个名词概念就把老子怎么都说不清楚的问题说清楚了。
&如果同意这种见解,其实现代人的确不需要学老子了,看看这些现代人写的文章,应该会收益更大。有很多学者,都以为古人笨一些,是蒙昧时代的原始思维,自己代表“先进的”现代思维,会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高地来评判老子。
&真的是这样吗?不说老祖宗,就是现代西方哲学,也发现了人类语言上的问题很大,不能对人类的语言词句太依赖信任。如西方的[语言分析学派]对于语言和概念的应用,就提出了需要经过仔细的分析并准确定义后才能应用,同样的语言,可能代表完全不同的含义。最近十几年流行的:“神经语言程式学”(NLP心理行为学)更是对语言和思维,心理以及大脑的神经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认同,对西方的学术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而NLP设计的很多东西,与老子的思想有不少共通之处,特别是对于“语言”在人类思维中的局限性,对其作用和地位明显持不太信任和怀疑的态度。而且NLP设法通过词汇的重新定义和思维链接,来解决人类的心理问题。这些东西,正好证明老子的思维要比普通的西方哲学思维领先的多,是非常“现代”的东西(NLP这些东西,国内的哲学界估计不会注意,因为它太没有“理论体系”了,不太像传统的西方理论模式,倒是有点像东方的神秘哲学,所以不了解也很正常。)
&用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观点来解老子,我个人的观点是“用孙子的思维来理解爷爷的话语”,难免存在重大的误读而不自知。虽然也算是一种理解,但恐怕是挂一漏万,不足为凭的。因此我对于陈先生解读老子的译文,以及他书中辛苦的“引述”也就是他自己的心得体悟部分,颇有些不以为然。但是我还是很佩服陈先生治学态度的严谨和勤奋,我认为陈先生[老子今译今注]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陈先生个人的见解有多高明,而是他收集整理了历代各家对于老子的注疏,具有极大的学术参考价值,也方便了很多后学。陈先生也说:这是他著述中费时最多的部分;的确是非常值得的。缺了这些东西,陈先生的这部“解读老子”的书,恐怕价值就很有限了。
三:西方哲学的研究思路和东方智者解决的问题!
西方的哲学发源于某些没事干的智者玄想世界的本原和奥秘。用有学问的语言来说这就是体现人类“终极关怀”的情结,所以他们的哲学作品,当然成为后人锻炼思维和玩赏的对象;西方的学术研究,被称为“象牙塔”的含义,就是其“不切实际”。西方哲学思想家,以“事功”为耻,热心于研究没有“实际价值”的“学术问题”,成为所谓的追求“形而上学”的热情。连爱情这种比较“生物化”的人类本能,在西方哲学家那里,都会升华为“柏拉图式的浪漫爱情理想”。所以,西方人对于“形而上”的“终极真理”的热诚和理想,的确是中国人(包括中国古人)不关心,也无法理解的。用这样的观点来看,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被没有错,而某些“爱国”哲学家,把老子拿出来说“是唯一具有西方形而上学精神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我认为老子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中国古代的哲人,大约生活层次还没有西方高,所以没有兴趣来胡思乱想;即使没有任何职位,人住在大山里面(山人也),也往往忍不住很“俗气”地要忧国忧民,普遍不愿把智慧浪费在对宇宙奥秘的胡乱玄思上面;中国古人的学术思想,几乎处处关乎国计民生,要经世致用的。所谓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所以中国的哲人们没有“终极关怀”,只有“人文关怀”。连中国的文学家,也特别强调“诗言志”,而不仅仅是作为文字游戏和抒情手段(中国其实也没有真正的西方意义上的“文学家”,如果我们有机会见到李白,封他做“文学家”,估计他要气死,或者要告你诽谤罪;“文学家”“诗人”这样的字眼,是西方的“专业分工”的结果,中国古人的一切学问,都是为人生,社会服务的,即使是最抽象如老子的哲学著作,也是为人生指出来的一条明路。说古人是专业“文学家”“诗人”几乎等于说他是个只会玩文字的书呆子,是无能力,无智慧的象征,当然是骂人;这个问题,就不多讲了)。
同样,老子写五千言,也不是想当“哲学家”,更不会去思考“形而上学”的“宇宙奥秘”,我们不需要人为地“拔高”老子,去与黑格尔之流的西方“哲学标准”看齐。没准老子还认为我们不成气,把他写的东西拿来瞎编排!我们不难发现老子文字中处处流露得对于社会和人类的关注,以及他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案,他的“事功”的理想。所以中国确乎没有西方意义上形而上学的“哲学”,这也是西方哲学家早已有的结论;既然如此,我们还非要采用西方哲学的学术研究方法,用西方学者的概念和范畴,用西方思维方式来研读[老子],是不是走错了路?
基于这种学术研究立场,我个人认为陈先生尽管学术态度一流,但是可能犯了方向错误。走错了路,再用功,也到不了目的地。
所以我研读老子的方式非关学术,只管应用;是一种很“世俗”的,让国内学术界很“瞧不起”的研究方式。我认为,如果老子的解读,违背了生活和自然的常识就铁定错了;如果老子的解读,能够揭示生活和思维中我们常常忽略,但又是真实不虚的一面,能够让我们打开视野,更加理解人生和社会,方向就肯定是对的。至于理解的层次,限于我的个人水平,还难说能有多高的程度。但是,我走在我自认为是对的这条路上。
四:任继愈先生
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精神来研究老子的代表:
如果说陈先生是台湾(也是国际上有名的)老子研究权威的话,任继愈先生就是大陆的老子译读权威了。我当年考【中国哲学史】研究生考试的时候,对老子的解读和评介如果与任先生不同,很可能是要判为不及格的。由此可见任先生在大陆学界的影响力。
任先生译读老子的学术研究方法,根源上也是来自于西方。不同之处是陈先生属于欧美学院派的,而任先生则是西方马列唯物主义阵营,运用了很多前苏联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比较强调两条路线(唯物唯心)的思想斗争和社会阶级背景。这也是大陆学术的共同特色;因此任先生的时代感和政治原则要比陈先生强很多。两位先生几十年来都对自己的作品做过多次修订,但是修订的原因则不相同:陈先生在帛书版出现后,就根据新的发现,逐章做过大的修订,后来又根据帛书研究的成果,以及在后来又出现郭店楚简本后,再次做过大的修订;这反映出陈先生对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
而任先生[老子今译]修订的不同版本,主要是因应国内政治和学界风云的变迁而作的更改。所以从内容上,看任先生[老子今译](老子译解)的不同版本,就可以看出当时的主流思潮所向。我看过一本任继愈70
年代出版的【老子今译】,几乎把老子骂得狗血淋头,通篇全是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大批判”语言。当时我看得目瞪口呆,很难想象一个研究老子的“专家”会如此“有水平”。所以我说任先生的老子研究,时代感比较强,政治原则也强得多!那个时代的学者,当然要“一切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学术自然也不例外,就算是古人,也必须弄清楚其阶级立场!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图书馆找找任大师的这种“早期”著作。后来的任大师估计觉得这种文革语言表达很没风度,当然要出“新版”与时俱进,把很多骂人的批判语言删除了。不过思维方式可改不掉,还是一样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观”,经常对老子指指点点的“批判”。
&另外,陈先生对老子语句的判解偏于谨慎,除了列出各家之言以作参考外,自己的结论也小心翼翼,不断推敲;任先生的学术风格则大开大合,敢于批判,敢于下结论,对古人的东西也敢于否定!这估计是毛泽东时代批判精神的学术作风影响,当然也有恩格斯[反杜林论]的锐利风范。在毛时代,中国古老的文化和价值观是不受尊重的,今人是肯定超过古人的,古人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要持否定和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古人;要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学者,批判性的理解和研究封建文化。
&此种观念流弊所及,因此大陆学者对古人评价,往往是站在人类“最高的思维境界”,站在“先进文化”的角度,来品评旧的,“腐朽”的旧文化;我发现很多学者“思想境界”都很高,很难以恭谦和学习的态度来看待老子等古人的思想;一张口就是洋洋洒洒的点评,就算是“表扬”和“欣赏”古人的时候,也很像“领导”在表扬下属“做得还不错”。这让我这样常常认为自己比古人差得多的“现代人”看来,简直是难以接受。又奇怪他们既然发现古人如此“局限性”,还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来研究古人干什么呢?为啥他们自己的高明作品就是没有人读呢?
&任先生对老子的评价方式上,我觉得也缺乏这种敬意,基本上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在每章的导读点评中,不时会出现结论性和批判性的言辞。对于这些特点,读者们从老子句解中所附的任的今译中也可以看出来。为了“跟上时代”,我选用的是任的最新版本的今译,比二十年前的“文革”版本,已经好太多啦;
五:如何读出真正的老子------少林教练可以当内家拳裁判吗?
&我们难道不需要站在现代学术思维的高度来研究老子吗?我们要不要使用西方哲学研究的思维工具上来研究老子?站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研究老子,会有什么样的结论?甚至于:站在儒家立场上看来的老子与道家,是不是真正的老子?我无权给出答案。但是大家不妨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场景:假如武当派的内家拳要来评职称,让参赛的运动员表演一段套路,裁判员来评论他们的水平;但是请来的裁判却是专习少林派功夫的,恐怕会很看不顺眼,批评会很严厉:你们的出拳软绵绵的,一点力量也没有。出手慢吞吞的,怎么打得到人!打拳的时候像摸鱼,这到底玩的什么东西,这也叫武术吗,统统都搞错了!全部不及格,一个个给我重新学,到少林寺参加培训班补习去!
&我们其实不能说裁判错了,因为站在少林派所理解的武道原则,拳的确不能练成这样;内家与外家,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标准。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个裁判说得越多,大家会越笑话他不懂内家拳,张口就错。
&同样,我们研究老子,如果是以自己的是非来判断老子的是非,用自己的思维体系来评判老子的思维体系,恐怕得认为自己的思维境界要比老子高明至少比肩才行,结果一定误读了真正的老子。
&事实上,有资格去评判一种拳法的优劣,当一个称职的裁判,需要在本门习炼多年,确有心得后才能去评判他人。至于对别派拳法的优劣和练习方法,如无真实的体悟,是不敢乱说的。可惜,我们的一些专家学者,只学了一些西方的初级“功夫”,就要来对老子莫测高深的“内家拳”指指点点,话说起来虽然头头是道,但细究起来难免漏洞百出。特别是他们依据的“功夫”本身就是有缺陷的话,所总结出来的“结论”自然大大地有问题了。
因此,要真正深入了解老子的“内家拳”,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唯一的办法,只有承认老子具有极为高明的智慧,为我们所难及,因此老老实实地拜老子为师,相信他老人家的智慧,即使看起来很荒谬的话也一定有其道理;认真地去体悟,设法跟上老子的思路而不是批评他的原则,设法理解老子的独特而不是评价他的另类。只有这样,有一天才会突然了解到老子的真意,才有资格来告诉别人:老子说的到底是啥意思。
传统的学人,本门功夫已经真正练到家了,才有资格出师门游学,参学其他各门各派的拳法,最终更了解自己拳法的优劣。如果本门拳法博大精深,则很有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把奥秘彻底弄清,老子的深度,够我们一辈子受益了。可惜,现在的学人急功近利,没有耐心做这件工作。我想,老子其实早就知道这种结果,也没有指望后人能够真的理解他,所以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希望我们都更多地来理解老子吧。
我的更多文章:
( 11:05:51)
( 21:12:51)
( 20:48:39)
( 20:30:08)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才能读好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