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芳克汉语国际教育艺术教育

江西省高级陶瓷美术师 内容详尽,但请以实际操作为准,欢迎下载使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江西省高级陶瓷美术师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读者文摘传奇
&&&&&&&&&&&&&&&&
/ 读者文摘传奇 
麻烦不断  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七日,美国计划入侵古巴,但是并未成功,这就是所 谓的“猪猡湾事件”(The Bay of Pigs disaster),也是《读者文摘》最喜 欢提出的话题,且是几近于着迷的地步。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一九六三年七  月及一九六三年八月,它又刊登几篇指责肯尼迪应为此事负责的文章,虽然 肯尼迪后来承担一切罪名,但他批准入侵另一个主权国家,在道德上固然应 受责备,但是事实上,在肯尼迪之前的艾森豪威尔总统明白指示下,中央情 报局早已计划利用一些流亡人士推翻古巴头子卡斯特罗,但是中情局和艾森 豪威尔这两个快活镇的偶像,都没有受到指责。在其他文章中,《读者文摘》也指控肯尼迪政府让苏联偷运飞弹至古巴——事实上,它间接造成一九六二年古巴飞弹危机。最后肯尼迪的新闻秘书 皮耶·沙林杰(Pierre Salinger)找来史蒂文森摊牌。惹来麻烦的是《美国 为何沉睡了?》一文,摘自即将出版的同名书籍,《读者文摘》亦提供赞助。 奇怪的是,本书书名和肯尼迪在两次大战间对英国所做的研究《英国为何沉睡了》(Why England Slept)有些相似。史蒂文森打电话给负责的编辑路易 斯,路易斯又打电话给正在明尼苏达州的作者兼《读者文摘》特约编辑约翰·胡 培尔(John Huhbell),数天后,三人全部按时出现在沙林杰的办公室。  “路易斯,你坚持刊登那本该杀的书,这是你最后一次从这里得到一丝 丝合作。”沙林杰气呼呼他说。  路易斯记得肯尼迪政府好像从未跟《读者文摘》合作过,但是他被沙林 杰的威胁吓一跳,开始避免作正面答复,目的是不想破坏白宫最近提供给华盛顿办事处的任何协助(路易斯后来才知道,根本没有这种援助)。沙林杰不断抱怨,直到一名助理通知总统正准备接见他们。当他们陆续涌进门时,肯 尼迪坐在他的摇椅上抽雪茄,路易斯当场变成紧张的落魄者,脱口而出:“总 统先生:”“不必说了。”肯尼迪打断他。 然后开始称赞帕玛和华利帮忙他磨亮战争英雄形象,并且用几个笑话结束这次会晤。当三人准备离开时,肯尼迪又说:“不必担心这一切。” 一出椭圆形办公室,沙林杰马上向每个人致歉,表示不该叫大家赶来华盛顿。路易斯飞回快活镇,就在他刚坐下来几小时后,电话响起,是沙林杰办公室打来的。一位秘书奉命问他这个棘手但有些小题大作的问题。 “路易斯先生,我们的确有一项请求,”她说,“不知道你是否可以换掉书名?” “对不起,”路易斯解释说,“它已经付梓了。”当然,肯尼迪的书名也是仿效邱吉尔的著作《当英国沉睡》 (WhileEngland Slept)。  《读者文摘》(及其浓缩书部门)老是绕着猪猡湾事件、古巴飞弹危机和 肯尼迪政府的其他问题打转,因而忽略一九六一年最重要的书籍之一。在《沉 默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中,蕾秋·卡森(Rachek Carson)警告说, 杀虫剂正在污染美国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借此提出美国集体意识,但是《读 者文摘》的反应仅是告诫而已,在该书出版后的某个时间,“许多科学家??担心(卡森的)情绪爆发??,可能弊多于利。”但是整体而言,亨德森领导下的浓缩书部门持续维持编辑独立,避免接触太极端的保守作者。 在《读者文摘》这方面,仍然准备了许多不同版本的《沉默的春天》浓缩版,以便筛选出最适合的,不过后来没有一篇登出来。许多大型石油公司 被卡森描述为生态恶棍,而它们都是《读者文摘》的主要广告客户,但那可能并非编辑决定不用它的原因。《读者文摘》和石油公司的观点一开始是一致的。立场较为开放的浓缩书部门径自决定,此书对读者而言不是适当的选择。但《读者文摘》与纽约出版商的联络人威尔森,后来对此决定感到十分 后悔。更紧急的是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Krnnrfy)和肯尼迪总统对保守派记者的粗劣态度。华盛顿办事处主任史蒂文森对此事相当在意,甚至曾怀疑隔 壁办公室的人,是被雇来监视他的私家侦探。此人的举止一看就是鬼鬼祟祟, 有好几次,史蒂文森把耳朵贴在墙上玻璃,想知道这人究竟在干什么。最后 史帝文森终于忍受不了,某天他在电梯碰到隔壁那个人,就问对方是否在监视他。“不,”那人说,“我在监视罗怕特·肯尼迪。”  史蒂文森派李去调查此事,李花费数月记录政府监视他们认为对政府不 友善的记者的方式,主要是针对《华盛顿星报》(Washington Star)的厄尔·佛 斯(Earl Vedd)。但是等文章终于完成时,连办事处主任史蒂文森看过后, 都对文中所指控的窃听、秘密监视、把在五角大厦和国防部的友善消息来源调到阿拉斯加和格陵兰感到震惊。“你不能把美国总统说成这个样子。”史蒂文森抗议说。 “嗯,但那是事实。”李耸耸肩。 就在此时,一名秘书冲进来说,肯尼迪总统在达拉斯州被暗杀。史蒂文森把李的稿子退回给他说:“好吧,你的故事来了。”十 快活镇的不快活事  由于《读者文摘》已接受广告,快活镇便出现一种新人类,那就是圆滑 实际的业务员。这些人可毫不熟悉公司高层主管和编辑群的谦恭作风。某晚, 一群业务员获邀到高风参加宴会,在他们离开后,莉拉告诉华利,她觉得其 中有个业务员并不是衷心赞美高风,而且在离开时也没有表达例行的感谢和 欣喜之意。第二天早上,华利气急败坏地递给此人一张批评的纸条,告诉对 方应该再回幼稚园学学礼仪。这位业务员一拿到纸条,就到科尔那里表明要 辞职。  “噢,他不是那个意思,”科尔企图解释,“华利就像每个人一样,偶 尔会乱发脾气,别再想这件事。”“我不能不想,”这位业务员说,“我待不下去,我不干了。” “你在这里会很有前途,这点你也知道,”科尔反对他说,“不要这么意气用事。” “我在哪里都可以找到工作。”他坚定地回答。  科尔的政策一直都是为员工出头,而且他并不想失去这个人,因此去找 华利解释,华利重申建议那个人应该学些礼仪,而且不容许莉拉在自己家里被侮辱。“那我们就会损失公司最优秀的广告业务员。”科尔说。 “再找一个。”“我找不到和这个一样好的。”“也许我给人的印象太强烈,”华利承认说,“但是他会恢复过来。” “他不会,我想除非你道歉,否则我们不能留住他。”“道歉!” 华利又发起脾气。当他再度冷静下来,科尔说服他去道歉。接着是安排双方会晤,华利告诉那位业务员,他的意思完全不是他在纸条上所说的。  “不,你的意思就是那样,而且我们都会记得它。”这位业务员说。他 坚持要辞职,被斗败的华利只好发给这位业务员丰厚的遣散费,并且要对方 在应征新工作时清他做个人推荐。人手一本  一九六二年二月,《读者文摘》推出三百页的四十周年纪念特刊,再度 使用创刊号封面,并且转载一篇获得授权的文章《如何在心理上保持年轻》, 以及如今已成为传奇的名言,其中包括布道家比利·桑戴的“试着赞美你的 妻子,即使一开始会让她吓一跳”和何默·罗德希佛(Homer Rodeheaver)的“一根烟可以杀死一只猫”是《读者文摘》的员工常爱引用的。《时代》杂 志以一篇降格以从的报导,指出这些先安排刊登在其他杂志,后来再由《读 者文摘》转载的文章,而今在美国版《读者文摘》中占了 70%。  至于编辑内容,《时代》杂志再次指出,《读者文摘》“对性过分关心”, 又说《读者文摘》“喜欢在一页末尾刊登语焉不详的补白,(而且)很少会错 失从其他杂志转载特别露骨性故事的机会。”《时代》杂志也不忘对《读者 文摘》可俯视苏蜜河公园大道的堂皇总部予以重击,暗示它看来就像一所坐 落在“特别繁荣郊区中的高中”。尽管如此,一九六一年,这家一度鄙视广告的杂志,广告收入共达六千五百万美元,若将该年所有部门的营收加起来,包括浓缩书部门和音乐公司, 公司总收入是一亿五千五百万美元。在海外版方面,《读者文摘》已有荷兰 文版,还有两份新的西班牙文版,一在加勒比海,一在中美洲,后者是特别 针对波多黎各而发行。一九六四年中,中文版问世,并计划在香港、台湾、 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配销,这全是华利目标中的几个部分——无论使用 什么语言,让全球每个人人手一本《读者文摘》。  现在还没有推出的是希怕来文版,从未赚钱的阿拉伯文版仍在发行中。 后者纯粹是为了服务大众而出版,即使发行量已由战时的高点十五万本降至 目前的不到六分之一,仍勉力维持。但后来在一九六七年“六日战争”后, 阿拉伯文版被迫中止。封面大翻修  这些年来,杂志历经多次字体修正,前后封面的绘画和彩色照片在一九 四八年推出,杂志封底的插图延伸到前面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莉拉 选择美术作品,是她对室内装潢爱好的延伸。她先和里斯莉合作,接着是和 英国舞台设计师奥利佛·梅索(Oliver Messel),最后和喜瑞·毛姆(Syrie Maugham)合力美化《读者文摘》在全球的办公室。最后,她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王国最朴实的人造产品——《读者文摘》本身,并且决定大幅整修。  《读者文摘》的封面,由一成不变、字体刻板,焕然一新为以描绘美国 国家机构、天然景观和小镇风貌的彩色图画作号召。通常是以美国插画家诺 曼·洛克威尔(Norman Rockwell)的怀旧心态呈现,此举象征莉拉除了在二 十年代初期,偶尔提议使用一些可转载的文章或邮购手法之外,对杂志的第一项重大贡献。而她插手封面设计,也直接促使她在浓缩书部门于五十年代开始运作时,扮演非正式艺术总监的角色。在那里,她的权威是绝对的,并 且与华利对该部门的完全缺乏兴趣形成对比。不过,华利显然很欢迎他太太在封面艺术上的品味。这不仅使杂志在报摊上更具吸引力、销售量大增,并且提高其文章所宣扬的爱国精神。从一九 五七年起,有一段时候,莉拉和华利甚至想实验一下,把内容目录放在杂志 封底,封面则是独立存在的图案,虽然封面插图最后没有持续下去,莉拉仍 坚持每期美国版和海外版的封底要放水彩画。  一九六二年,肯尼思·史都华(Kennethstuart)出任艺术总监,一项更 为重要的设计变动因而诞生。史都华过去任职《星期六晚报》,他和公司的 一群人,曾试图以兼具编辑和视觉的全新风貌挽救这本杂志,结果祸不单行, 此举触怒怀念洛克威尔时代家庭风味的忠实订户,也使潜在的读者一头雾 水。对杂志的风格,他们和杂志的编辑一样找不到明确方向。  拥有《星期六晚报》的寇蒂斯出版公司,决定再将问题重重的杂志改头 换面,还雇用一组新的编辑和设计师,并把办公室由费城迁往纽约,史都华 因而加入《读者文摘》。有位批评者说,在他为《星期六晚报》工作的十九 年中,杂志怎么看“都像是一本卖种子的目录”,但在快活镇,这反而是优 点,因为《读者文摘》的老祖宗本来就是很像种子目录的东西,那就是华利 的第一份刊物——农业万用手册。  雇用史都华,象征莉拉悄悄改变《读者文摘》的作风达到极致。若说改 变的程度不如《星期六晚报》广泛,《读者文摘》在视觉上的翻新,也一样 令某些订户和编辑痛苦难忘。更甚者,莉拉对杂志的影响力,似乎随着华利  开始隐退而增强,同时有部分由“莉拉的男孩”路易斯夺占。 即使莉拉的影响力仅限于视觉,仍影响《读者文摘》整体的风貌和形象,其严重程度不亚于该杂志在一九五四年首次刊登广告。  当时莉拉曾基于美学上的考量强烈表示反对,虽然她在那一回合失败, 但这次受威胁的是她的地盘,因此她拒绝妥协。可口可乐是《读者文摘》的 一大广告客户,有一次华利听人说,它刚出价一千八百万美元包下全年的杂 志封底广告,便兴匆匆地赶到莉拉那里,告诉她这个好消息,结果莉拉直视他回答说:“我出价一千九百万。”  不论是私下或在工作上,史都华的品味都令莉拉着迷不已,他不像一般 员工老穿灰色西装,有个性、知道如何打扮,对《读者文摘》的看法也与莉 拉不谋而合。为了替史都华铺路,资深的艺术总监伍柏瑞(W,O. Woodbury) 突然被迫卷铺盖走路。史都华的第一步是把字体换掉,标题则用巴斯克维尔(Baskerville)字体,他也开始为文章配插画,有时是彩色图画,有时用照片。偶尔,封底的 水彩画会换成法国印象派杰作的复制品,华利在这方面的收藏愈来愈多。佩恩拂袖而去  执行编辑佩恩并不完全同意莉拉在艺术上的看法,数十年来,他技巧地 迥避和莉拉在任何她有强烈主张的事情上起争执。事实上,佩恩的外交技巧 和莉拉的任性几乎一样令人喷喷称奇。但是莉拉将几乎是革命性的外观,强 加在他编辑这么多年的杂志上,迫使他觉得必须起而反抗。莉拉狂怒不已, 把他痛骂一顿。事情爆发后,佩恩径自回家,告诉他太太:“露丝(Ruth),我们要回佛罗里达,立刻走!”  他们当天就前往佛罗里达,虽然华利后来企图挽留他的老编辑,想弥补 一切,结果还是徒劳无功。不久之后,佩恩发现路易斯取代了他的职位。佩恩和莉拉的紧张关系,因为其妹参加一次海上旅行而更加恶化。她在船上向另一位乘客随口提起,《读者文摘》的成功,有大半得归因于她的哥 哥佩恩,偏巧这位她不认识的乘客,是杂志杜某位名人的妹妹——而且竟是 莉拉之妹。她后来把这段谈话告诉莉拉,令她极为不悦。  在工作生涯的最后几年,佩恩对于一直升不上总编辑一事愈来愈烦恼。 如今他已七十出头,等待华利宣布他退休已等了好几年,但是那天一直没有 到来。现在两人都已垂垂老矣,而且佩恩虽然极端保守,他也不喜欢和主要 反动分子帕玛分享权力。  在佩恩因环境变得如此不愉快而离开的同时,主编达西尔被调到一般书 籍部门,成为专案编辑。他的工作由哈泼取代,接着是新任副主编马哈尼, 他固定一周工作七天,因为华利己不再四处巡视,在下午四点赶人回家了。 尽管佩恩后来试图挽救他和华利夫妇之间的关系,也做了一点琐碎的编 辑工作,挂名资深编辑,但他的事业已正式告终。他死于一九六二年,临终前仍对他忠心服务公司多年却落得如此下场含恨不已。 在最新一波人事变动之后,《星期六晚报》的史都华在快活镇窜起。除他之外,从《星期六晚报》跳槽的员工尚有受人尊敬的总编辑班·希布斯(ffenHibbs)及接班人福欧斯。福欧斯曾正确地预言,从《读者文摘》开始接受广 告起,《星期六晚报》就会出现问题。即使是赫赫有名的罗利默,有段时间 也曾担任《读者文摘》的顾问。  希布斯和福欧斯在《读者文摘》被派去做卑下的编辑工作。五十七岁的 福欧斯被安插到一间有秘书的气派办公室,并负责编辑儿童系列丛书,希布 斯偶尔被派去替艾森豪威尔或其他名人捉刀,他的困扰是,公司还付艾森豪 威尔每篇二万五千美元的稿费,这也是社内最高的稿酬。福欧斯很快就愤然 地辞职,他向一名友人抱怨说,在他四十多年的编辑经验中,《读者文摘》 的主管是他见过的人中“最不值得信赖的”。对方曾向他保证,一有机会就 会派给他重要的编辑职位,但是那些高层人士,丝毫不给这些曾在《星期六 晚报》握有大权的编辑加人他们的机会。暖身赛  华利在年老时仍然活力充沛,继续修补高风的通道系统,和莉拉一年出 国两三次,在公司编辑运作上所扮演的角色虽不再具有关键性,但仍很活跃。 尽管如此,他也知道,趁着他们两人都还健在时,他必须为公司接班人的问 题顶做准备。此外,华利夫妇对公益事业比以往更为热中,他们现在已名列全美最富有的名人榜上,华利主要捐给马卡拉斯特学院和其他教育机构,莉 拉则是捐给艺术机构。虽然在捐献时不愿大肆张扬,但他们也想确定,他们 的乐善好施在死后会成为他们建立的规范之一。最重要的问题是,华利夫妇过世后,《读者文摘》有限公司该由谁来继承?在他们年届七十之际,这也是大家心中的一个疑问。虽然他们实际上对 数十位子侄辈、堂表兄妹及艾奇逊家族和华莱士家族等其他亲戚出手慷慨, 但没有人会寄望莉拉和华利可能把公司分给他们的亲戚。  在旁观者看来,比较可能,事实上也是可想见的唯一解决之道是——汤 普森和朱迪至少会继承公司的控股权。但是莉拉和单利从不对任何人暗示心中的盘算,守口如瓶,彷佛就像是他们拥有什么秘密,只打算一次透露一点。 一九六一年,华利开始悄悄任命部分营业部主管和编辑担任副总裁。在 那些被任命的人当中,有些人是在同事指出他们在版权页上的新头衔,或从朋友口中才得知此事。 一九六四年圣诞节过后几天,华利在会客厅举行的高层编辑和资深主管午宴中,以几近漫不经心的口吻宣布,他和他的共同创办人已决定设立总裁 办公室,同时任命路易斯担任此职。此外,路易斯也拥有总编辑的头衔,而 华利和莉拉将并列董事长。当时五十五岁的路易斯是执行编辑兼副总裁,尽 管他有一些预感,自己最后可能会接下更高的职位,但是这项消息一宣布,他也和其他人一样吓呆了。华利同时宣布哈泼将接任副总裁和执行编辑职位,马哈尼则任副总裁和主编。 虽然大家心照不宣,明白华利在某种程度上仍将是活跃的编辑,但大多数编辑看到公司将继续由编辑部、而非业务部的人主导,都松了一口气。纽 约时报对这项主管大搬风的报导并不多,只指出路易斯曾在尼克松对肯尼迪的总统选战中“参一脚”。该报说,凭此经历,路易斯成为华利夫妇的左右手。  路易斯被任命为总裁,结果证实只是一场暖身赛。大约刚好过了一年, 华利再度震撼《读者文摘》封闭的小世界,不像前面四十三年以高层人事大 搬风摇撼了公司的根基,这次等于是他的二次革命,第一次他决心彻底改变 社内的编辑组合,在实际上将它从一份文摘杂志提升为刊登原作、预刊和转载文章的杂志。直到一九八四年,他去世三年后,第三次大变动才爆发。在他迈人七十七岁大关之际,华利心中的玄机证实他竟然要抛开家人的感受、 密友的建议、企业的传统智慧,导引《读者文摘》进入未来。圣诞夜大屠杀  在平安夜,科尔像往常一样,在当地一家称为尼诺(Nino)的餐馆内一间 有壁炉的房间,主持丰盛的宴会,一如往常,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这 天下午,编辑部和业务部的高层员工开始陆续抵达,正当宴会进行到一半, 华利在不预期的情况下独自到来。科尔热络地欢迎他,华利要大家安静下来,所有的与会人士以为,老板要在回高风前向大家祝贺圣诞快乐,结果他说有事要宣布。 首先他讲,从新的年度起,科尔将不再是业务经理;第二,他任命汤普逊接掌科尔的职位,接着他又对汤普森附加几句仁慈但含糊的评语,像是他 的天分将会获得重用之类的话。罹患肝炎的汤普森当天刚从纽约一家医院出院,虽然尚未完全康复,还是设法赶赴宴会。  在场的每个人彷佛遭到雷击一样,尤其是科尔、汤普逊和汤普森。在这 次彻底改组中,没有一个人事先被征询过或是得到预警。有些人怀疑华利是 不是老糊涂了,弄错了要提名谁。科尔马上站起来说:“华利,这是你对我 做过最恶劣的一件事。”汤普森的盟友希兹曼和瓦特斯也站起来宣布辞职,而华利遭黜的侄女婿只是垂头坐在桌边,惊讶得说不出话。事前也一无所悉的路易斯,同样因震惊而哑然,但是汤普逊在听到对他获得提名的反弹声浪 后,仍克服自己的讶异而站起身,以挑战的口气对华利和全部的人说:“我 接受。”  华利听到后马上回家,科尔和其他少数几人则茫然步入夜色;天气虽冷, 也不会比华利背叛他们的这种感觉更令人心寒。他背叛他们的忠诚、背叛他对汤普森的义务,就凭姻亲关系和他在业务上受人肯定的洞见,他应是华刊 的当然继承人。华利也背叛《读者文摘》的前途,因为他把它交结杜内大多 数财务专家都看不起的退伍将领手中,只有发行部主管罗德走到这位新任业 务部主管面前,和他握手说:“我站在你这边。”翌日早上,也就是圣诞节当天,汤普逊开车到高风,情绪非常激动地会见华利,讨论他的三项要求,亦即他实际接手的三项前提。 公司内部已开始称呼那天是“圣诞夜大屠杀”。每个人都知道,莉拉在那次事件中扮演了有力的角色,据部分人的揣测,她觉得科尔已经因《读者文摘》的成功而获得太多赞誉,趁这个节骨眼突然除掉他,可以让大家明白, 这家公司只属于华莱士夫妇。他们可以不必顾虑其他人的愿望,爱把它怎样 就怎样,最重要的是,它的成功是拜华利的编辑天才所赐,其他人的贡献, 甚至科尔的贡献,都是次级的、附带的,而且是衍生的性质。  莉拉对科尔的印象,从不像华利对他的印象那么深。有一次她重提当葛 瑞非斯还是业务经理时,她向亨德森抱怨说:“我不知道到底谁才是真的聪 明人。”汤普逊从巴黎调到快活镇,莉拉占有很大的因素,即使他最后迫使 艾奇逊离开,她仍很喜欢有外交手腕和恭敬的汤普逊。科尔已经七十二岁, 但仍活力充沛,《读者文摘》没有强制的退休政策,显然他很希望再多做几 年业务经理,即使他并不能提名自己的接班人。他之被解雇,等于告诉汤普 森,他在公司已没有未来;同时,在科尔主持的宴会中公布这项人事命令, 似乎不只是作法轻率,而是存心羞辱他。新官的三把火  圣诞节早上,汤普逊和华利及莉拉一起坐着,向他们报告他的构想。首 先,《读者文摘》立刻对六十五岁以上的员工实施自动且强制的退体制度; 也包括汤普逊在内,当时他已六十岁。他的论点是根据军队政策,希望年轻 的员工能够按年资升迁,而不会遭遇来自根深蒂固老人统治的高层主管反 对。私底下,他也预测五年后他六十五岁时,华利和莉拉可能都已不在人世, 而强制的退体制度是一种先制性的作法,可以确保这类连他本人也遭波及的 高层屠杀不会再出现。  第二,汤普逊坚持被授予执行副总裁的头衔,这是科尔从未拥有的职称, 汤普逊希望自己的权威不会受质疑。最后,他要求搬到科尔的办公室。 “你是说科尔不能待在他的办公室?”华利疑惑地问道,“可是我们都是一家人哪。” “这比其他两件事更重要。”他回答。  莉拉戏谑这位新任业务经理在退体制度上的坚持,并且暗示,等他年满 六十五岁,可能还有更多年的工作在等他。这个看法,科尔一定会完全同意, 但是最后汤普森得偿所愿,莉拉和华利觉得他的三个要求符合常理而全数答 应。华利说,他会打电话给科尔,告诉他其他的坏消息。当汤普逊在一九六六年的元旦回到工作岗位时,发现科尔的办公室已空无一物,档案柜全部都是空的,科尔已命令其秘书销毁所有纪录,所以找不 到一张纸足以显示一个名叫科尔的人曾呕心沥血地工作三十三年,一心想让《读者文摘》成为全世界读者最多的杂志。  解雇科尔,象征这位前业务经理和华利开始疏远。这种关系长达近十五 年,直到两人年事己高、华利临终前才告结束。因为太爱《读者文摘》和华 利,所以科尔无法做到完全决裂,他并未对《读者文摘》完全置之不理。他 很快就被安排为每年领取三万美元的终生家臣——他对公司的福利并不担心。这两位业务经理从未会晤讨论业务部的重大改变,科尔回家生闷气,汤 普逊以他特有的自信接手新工作。改朝换代的头一天,希兹曼和瓦特斯分别拜会新任执行副总裁,收回他们在一时冲动下所说的话,并且保证会像对科尔一样,为汤普逊卖力工作和 效忠,这正是汤普逊想要的。他接受他们的提议。如今汤普森已经失势,莉 拉另一个最爱希兹曼,在圣诞假期中决定自己有一天可能会接管公司,瓦特 斯现在也抱着相同的希望。汤普逊上台的第一项行动,是成立一个执行委员会,并请科尔担任主席,对方接受了,汤普逊则是当然委员。第二项行动是放逐汤普森。这位广告主 任连同他的妻子朱迪、两个儿子都被调到澳洲,公司内原先的四位业务员之 一查理·赫普勒(Charles D. Heplefr)被提名接任。  直到两年之后,汤普森才知道,他其实在平安夜就被开除了。发现真相 后,他马上向公司辞职回到美国,在《家庭圈》(Family Circle)找到一份工作。后来他加入《纽约时报》,逐步升到广告副总裁。在他替《读者文摘》 工作期间,汤普森最大的成就可能是他从未树敌,而且是公司内最受欢迎和 最受爱戴的人之一,但这并不是因为他和老板的关系。他的和蔼可亲与才华 一样不可多得,即使在他离开公司之后,他仍和许多过去的同事保持友谊。池鱼之殃但是莉拉和朱迪仍和过去一样疏远,这其中存在着科尔突然被解雇,以及她所提携的人被流放到公司偏远分部的真正原因。数月之后,莉拉发现华 利和她高大、金发碧眼的侄女可能有染。根据一些可靠的消息来源,某晚在高风的一场宴会后,华利原本准备在会客厅中一个房间和朱迪幽会,结果阴错阳差,被莉拉得知此事,汤普森和 朱迪被召回大厅,接着是长达数小时的争吵,华利的私人秘书形容这场争吵 “可怕极了”。  朱迪对莉拉的几位姊妹写了一连串谩骂信,指责莉拉的行为,使得问题 更严重,而这一切当然又传到高风女主人的耳朵里。  在这场进行到深夜的马拉松争执中,日积月累的憎恶和家庭问题也全部 抖开来。汤普森夫妇指控华利夫妇多年来误导他们,让他们以为自己会继承《读者文摘》王国,一方面却一直另有盘算。朱迪在高风向来加入无人之境, 就像莉拉这个女主人已经过世一样。她还告诉别人,在他们夫妇搬进去之后,要如何变动这个和那个,令莉拉很恼怒。莉拉认为朱迫不仅放肆,更糟的是不够圆滑,竟然直陈莉拉在装潢上的品味一无是处。 虽然莉拉可能已经习惯华利的不忠,但是当对象竟是自己的侄女时,她显然承受不了。那天晚上她说,她永远不会原谅、也不会忘记这些事情。在 某种较大的意义上来说,她不能原谅和忘记的,可能是多年来她所受到的一切屈辱。莉拉需要获得平息,不管她原先和威克斯的关系如何,他的地位多年来一直不超过宠臣和亲信的范围。与此同时,华利继续以一面游戏人间, 一面仍是“忠实丈夫”的双重标准生活。不管莉拉过去心胸如何宽大,她已 经受够了。  由于朱迪的丈夫不仅是科尔的人,也是华利的心腹,莉拉效法莎乐美 (Salome),要求把汤普森的头放在盘子上(译注:《新约圣经》中,希罗底怀恨施洗约翰,便唆使女儿莎乐美向希律王素取其首级,希律王喜其舞蹈, 于是答应将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上献给她)。华利最后把他拥有的最宝贵 的东西献给太太——决定公司未来的权力,同时这也是她给予朱迪最重的一 击。《读者文摘》的财务主管几乎一致同意,这也是对公司最不利的一项决定。尽管如此,汤普逊后来坚持说,他将汤普森调到澳洲是个人的意思,事先并未问过华利和莉拉。最具杀伤力的坏球  科尔和汤普森离开后,《读者文摘》改由路易斯掌舵,新的业务经理也 已就任,公司行将展开新的一页。但是不可避免地,也有定量的事后检讨出 现,特别是在管理阶层方面,无可否认地,与华利和莉拉之举一样令人震惊 的是,它也反映出公司内部对科尔的不满日益升高。  例如助理会计威廉·克罗斯(William J. Cross)认为,科尔是属于“销 售型”,而非“真正的业务型”。基本上,他只是个广告推销员,而且他为 服务于一家私人企业感到沮丧。这位《读者文摘》的前业务经理是企图说服 华利公开上市股票的人之一,首先是因为科尔本人握有五十万股股权,同时 也因为他知道,如果公司可以透过股票上市吸收一大笔资金,它的扩展速度 将更为快速。  然而当公司法律顾问巴纳巴斯·麦亨利(W. Barnabas Mc Henry)对华利 夫妇解释企画书的内容,以及他们必须透露哪些事情时,他们不仅拒绝公开 上市,而且开始密集寻找让它永远不曝光的方法。由于没有继承人,唯一的  解决方式是将公司捐给慈善机构。虽然华利常有惊人之举,他可不希望慈善 机构的经营,造成除了代表官僚和呆滞外什么都不是的公司。反之亦然。不 让公司股票公开上市,但为慈善机构所有,从国税局的法规来看,即使不完 全抵触,在法律上也行不通。但是华利决心找出一个方法,让公司不会在他 和莉拉死后,成为另一个为公众所有的企业集团。  据克罗斯说,更重要的是,《读者文摘》在科尔最后几年任职期间所经 历的问题,有许多肇因于他日益严重的沮丧。“他和其他公司的有力商人往 来,这些人常常交换成功的经验。”克罗斯说,“科尔不能向这些家伙展示 他有多强,他在个人事业上的最后阶段一直想击出全垒打。”  科尔投出的坏球中最具杀伤力的一个,是《读者文摘》挨家挨户推销唱 机的尝试失败。克罗斯说:“我们有五百名业务员销售劣质的 RCA 维多” (Victor)手提唱机,又把巨额资金花费在安装计划上,它不仅令人沮丧,也 是一项灾难。我们都以此物为耻,但是科尔不会罢手。”汤普逊很快就中止 这项计划,但是克罗斯也不看好这位新任业务经理和执行副总裁,即使他已 有前车之鉴。克罗斯认为,汤普逊赖以建立名声的欧洲部门,一开始就是“不 能输的游戏”,所以任何聪明人,只要不把事情弄得太糟,看起来就会不错。 汤普逊老是让自己身边围绕着唯唯诺诺的人,也使公司的财务专家不太看得 起他。  让事情更糟的是,汤普逊对黑板和图表的热爱,随着他的高升不断增强。 他的提携者之一朱德森·拜恩特(Judson Bryant),同样也是图表专家和退 伍军人,拜恩特制造数以百计的线图和曲线图,而汤普逊则继续为会议室注 入作战室的气氛”每项计划都有军事作战的含意。随后几年,朱迪喜欢向人 炫耀她和华利的婚外情,包括向路易斯的妻子艾笛炫耀。艾笛和其他人认为, 她四处张扬此事,无非是想报复莉拉,但是等到她丈夫成为纽约时报的主管, 她就改变她的故事。虽然仍承认和华利经常在纽约的饭店见面,但她宣称那 只是因为他很寂寞,想找个不会只看上他钱的人谈话。这个借口相当奇奇怪, 因为希望从华利那里得到金钱利益的人,就是朱迪本人。  由华利到路易斯的编辑权力转移,也象征《读者文摘》对美国政治,以 及其激烈地进入主流的不干涉态度已经结束。对路易斯而言,快活镇提供的 游戏节奏太慢,连身为尼克松的高尔夫球球伴,也不能满足他对冒险和名声 的胃口。当时尼克松已经在为赢得共和党总统侯选人提名拟定竞选策略,接 下来的目标是一九六八年的总统宝座。  十一 天之骄子  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的这十一年,对快活镇的人而言,《读者文 摘》最恐怖的恶梦是,美国已非四十多年来它企图在中美洲传播的美国。但 是这些年来,他们也目睹了杂志空前的胜利,它不但扮演沉默大众的喉舌, 还是尼克松在民间最有钱有力的拥护者。最起码,《读者文摘》在社论、财 务和策略上对尼克松参选的贡献远超出想象,甚至可以形容为不可或缺。此外,这本杂志和总统选举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在尼克松辞职后的余波及羞辱中,不仅全国陷入分裂,快活镇狂热的亲尼克松阵营也动 摇了根基。一九七六年,《读者文摘》卷入耻辱和丑闻,造成全国轰动。不 过华利和其他主管很快就按往例将它掩饰得宜,好像从未发生过一样。  这一切都要归咎于一个人,那就是路易斯。路易斯主导编务的时间,恰 好就是这混乱的十一年间,他也是继华利之后,第一位将无形的署名留在杂 志每一页的人,其署名实际上是华利的翻版。四十及五十年代,有许多编辑 将华利视为父执辈,并自以子侄辈待之,但那种情绪只是片面的。在编辑事 宜上,华利只把在个性和编辑上与他有相似处的路易斯当做“儿子”。 莉拉的男孩路易斯生于纽约,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他初次想到要进出版界,是在费城的艾尔(N. W. Ayer)广告公司担任文案时。该公司其中一位客户是《财 星》杂志,由路易斯负责,他每个月都会搭火车到纽约一次,会晤编辑艾瑞 克·哈德格森(Eric Hedgson),过了不久,这位满怀事业心的文案要求一份 工作,哈德格森抱歉地解释现在没有空缺。又过了一些时候,在一九四○年,路易斯在《纽约时报》上看到《读者文摘》的求才广告:“征求年轻作家,年薪八千美元。”他前去应征,结果 发现对方找的是发行订阅部职员。路易斯自以为是严肃作家,已经在《风尚》 杂志、《美国信使》和其他地方发表过一连串短文。但是常识告诉他,不要 错过这个高薪的工作机会。在哈德格森的推荐下,路易斯击败其他一千五百位应征者,为科尔录取,但是首先按照惯例,路易斯上班的第一天,科尔花了一小时告诉他杂志和华利的事情。 “我们追求人类的最佳本能,”科尔告诉他,“我们想提升人类,或是帮助人们自我提升。华利热中自助的观念,每篇文章都必须包含一些道德提升。”  路易斯进展神速,先被擢升到海外版,接着任《读者文摘》美国版的编 辑,在克利大兰摘录部门又停留两年。在中西部,他必须与朱迪长期战斗, 因为当时朱迪想在纽约成立摘录部门,一心要把克利夫兰的部门关闭。他不 光是工作勤奋,巴结莉拉的功夫在编辑中亦属一流。有机会成为“莉拉的男 孩”,保证在快活镇有绝对的好处,不是有立即的利益,便是可以获得她有力支持和祝福的终生事业。  当路易斯和第一任妻子离婚,并且开始和摘录部门的编辑艾笛约会时, 他被华利夫妇暂时冷冻,因为莉拉一点也不喜欢艾笛,但是后来路易斯和艾 笛结婚,莉拉对新任的路易斯太太的态度又告软化。  在快活镇单一文化的环境中,路易斯的都市气息和服装品味,使他有别 于大多数一成不变的同事。此外,只要他肯花些心思,就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在技术上和华利一样好,下标题和图说也十分高明。但是华利动人的编辑方式出自天生,路易斯则是后天造就,有时是一种不安分的技巧。 路易斯升到编辑主管之后,立刻放弃狭隘的生活方式,在传统的编务职责上尽尽本分即可。担任《读者文摘》的编辑并非他生命的全部,只是通往快活镇外广大世界的一扇门而已。在郊区驻守四十年后,《读者文摘》即将 尝到天堂的滋味,这个天堂是与总统椭圆形办公室、好莱坞及百老汇的艺文 森活的接触。  也有少数同事认为,这位新领导人是大之骄子,统治时期将很漫长,而 且保持兴盛,因为就像它在十年前经常的挥霍无度,仍然很难让《读者文摘》产生亏损,但是一旦天之骄子太靠近太阳、快活镇一片黑暗的日子就不远了。大企业永远是对的  一九五四年《读者文摘》开始接受广告的时候,为确保广告品质,华利 曾提议广告词由杂志编辑来写。最后,编辑的文案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 快活镇的一项惯例,不过为了面子,负责执行这项工作的,大都是退休而非 在职的编辑。华利认为,广告是另一种资讯管道,不可能涉及伪善或违反道德的情况,至少就他个人是如此觉得。但是华利几乎视若无睹的最后结果, 却侵蚀了杂志编辑的可信度,模糊了广告商写的文案与编辑修改的文案之间 的界线。  资深编辑山姆·史仑那(Sam Schreiner)刚到快活镇时,令他印象最深 的是,大多数出版业编辑部和业务部惯常的紧张对峙,在这里“几乎完全看 不到”。这和罗斯断言的,广告商代表连走进《纽约客》杂志编辑部一步都 不行,真有天壤之别。事实上,《读者文摘》编辑部和广告部的划分如此之模糊,以至于有广告商到公司参观时,编辑经常被派去做招待或导游。编辑和作家也获准接受 到富商的打猎钓鱼别墅免费度周未。相对地,广告商也希望这些编辑和作家 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广告商会议和股东会议上演讲。  编辑与广告冲突的一个典型例子,发生在《读者文摘》一九六五年五月 号从《美国退伍军人》杂志转载的一篇文章《对付恶作剧电话》。该文对饱受恶作剧电话干扰的人提供建议,但是最明显的建议并未被提出,那就是请 电话公司提供未列入电话簿的电话号码。《美国退伍军人》杂志一直是《读 者文摘》喜爱的预刊文章来源,此文一开头便说:“你可能需要一个‘未列 入电话簿,的电话号码或‘未公布’的电话号码。”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是《读者文摘》的大广告客户,它的长期政策就是反对影响生意的未列入电话簿电话号码。后来《读者文摘》有求必应,把华利所说的好广告必须 提供的东西——健全的资讯,完全删除。  就在下一期,《读者文摘》转载《风尚》杂志一篇谈论美国汽油的文章, 但是删除一切有关石油公司使用广告计策的部分。例如壳牌(Shwll)的看板,或是德士古宣称将其所有的汽油调整到可以适用全国各种天气状况。《读者文摘》在文末又加了一段:“不管你付出多少,可以确定的是,你已买到最 便宜的东西。”不消说,诸如壳牌和德士古等石油公司是《读者文摘》的大 广告客户,特别是在海外版。  该年九月,一篇题为《美国汽车有多好?》的文章直截了当地回答标题 说,它们是“当今世上最好的车”。针对《什么是撞车的真正原因?》,它在一九六四年四月号回答说,维修不良、驾驶方式不对、路况不佳,以及没有系上安全带是主要原因,而非不安全的车子所造成。至于《汽车机能一如 往常良好?》这问题,一九六四年二月号的文章提供的答案是,凯迪拉克、 克莱斯勒、奥斯摩比、庞蒂克和福特想听到的:美国汽车比较好,而这些公 司在该期全部刊登全页的彩色广告。  《读者文摘》不仅逐渐成为广告媒介,也是美国企业的推销员。根据自 由派的《改变中的时代》杂志(Changing Times)所言,基于政策问题,“如 果该文与广告商的利益冲突,《读者文摘》编辑总是会拿进一步的校样给他 们看。”更常发生的是,处心积虑想讨好顾客的广告业务员将校样泄漏出去。 这种情况在杂志界早已司空见惯,但《读者文摘》特殊的地方,不在它特别 依赖广告,《读者文摘》确曾偶尔缩减修改文章以迎合广告商,但那不是因 为担心收入减少;相反地,更令人吃惊的是,那只是因为《读者文摘》的编 辑同意大企业永远是对的,因而修改其内文。这种例子屡见不鲜,足兹证明。“《读者文摘》报告”  一九六五年,自由派偏左媒体如同为害二十年的蝗虫灾害,决定再次入 侵快活镇。这不是阴谋,也没有造成严重损害,因为此时《读者文摘》已对 任何批评和诽谤免疫。这次灾难只不过像一小片乌云,飘过这个天空永远蔚 蓝的王国。  这片乌云在《新共和》杂志一九六五年三月十三日当期逐渐明显起来。 共产党专栏作家理查·史托奥特(Richard Strout)声称,最高法院最近判决 一人一张选票,促使保守派反对者开始发动反攻,并且获得《读者文摘》的 有力支持。在一个 70%为都市的国家,该判决是为调整州与市之间的政治 权力铺路。根据史托奥特的说法,保守派的力量大都根植于乡村地区,因此 希望借由制定宪法修正案,容许各州“决定这两个立法机构的其中一个,是 否可以依人口以外的参数分配选票,例如牛只,或者可能的话,以土地面积 分配”,以冲淡这项改革。  史托奥特接着指出,俄亥俄州迈阿密大学的政治科学家里奥·克里斯登 森(Reo M. Christenson),最近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中专刊分析读者文摘,发现它有“超过三百篇文章”的主题,不外 乎“联邦权力对每个美国人的自由是一项威胁,不管是大人物或是小人物”。 克里斯登森的结论是,“除了无端的反对”《读者文摘》还是“坚定的共和 党”。  克里斯登森表示,虽然这件事本身显然无可厚非,但使用该杂志校园版 教学的老师应该警告学生“它的偏见、党派倾向,以及它描述华府情况的可 疑特点”。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读者文摘》拒绝刊登驳斥其偏颇报导的读 者投书。造成交托奥特等自由派人士惊恐的两个原因是,《读者文摘》最近 获颁右翼自由基金会的自由奖章,以及它在三月号对“联邦一人一票邪说”的攻击。根据《读者文摘》,这种规定可能导致“议员受大都会夺取选票的机器之苛刻控制”。 克里斯登森在哥命比亚新闻评论一九六五年冬季号发表的《《读者文摘》报告》,不只是二十年来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第一篇深入的新闻分析,也是自 一九四四年来第一份客观的回顾。克里斯登森的文章发表时,华利和莉拉刚宣布他们决定在领导《读者文摘》四十二年后功成身退,担任荣誉董事长的职务。克里斯登森文章的重心,是评估《读者文摘》在战后时代的公共事务报导。他回忆自由派天主教周刊《大众福利》(Commonweal)曾在一九四四年发表一篇文章,指出《读者文摘》 是当时美国出版界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他声称二十年后情况依然如此。《大 众福利》周刊的第二次答辩也指出,极度仰赖《读者文摘》的数百万人,正 濒临知识贫乏和意识型态不全症候群的危险。克里斯登森也认为这项结论完全正确。 就像先前的其他批评者,克里斯登森指责《读者文摘》,继续假借提供读者“汇整的杂志意见”之名,实际上其内容的 70%,包括“为数不少的公共事务相关文章”,不是由社内编辑执笔,就是先和其他杂志套好的预刊 文章。“这些作法有助于确保《读者文摘》提供它自己的哲学,而非真正地 摘录美国舆论”。  接着是对《读者文摘》二十年来公共事务文章的长篇评论。在“报导准 确度”的分析上,克里斯登森发现这些文章的主题不外乎“联邦官员生性浪费,赤字支出和国家债务的灾难可能来临,联邦税收是难以忍受的负担,联 邦官僚制度将随其膨胀而将事情搞砸,联邦权力或多或少对每个美国人的自 由是一项威胁”。克里斯登森提出以下的综合性评估:  如果没有《读者文摘》,一般读者就不会接触到更多有价值 的文章??它也帮助年轻人发展阅读习惯,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服 务。但遗憾的是,一份在证明足以迎合数百万美国人口味和需要 的杂志,竟然会因为过分侧重民主党主政下的华府丑闻,而使其 价值严重受损,乃至于默许或鼓励低劣和政治上的偏差报导。  史托奥特和哥伦比亚新闻评论杂志的文章只是开端,重头戏出现在三一 四月号的《真相》杂志。该杂志把《读者文摘》当作批评对象,从震惊、讥 讽到憎恶与嘲笑,其中有些极不公允,有些属实,证实六十年代的时代思潮 和《读者文摘》,正处于冲突的道路上。正如该杂志是五十年代艾森豪威尔 政府的完美化身,当时在美国东西两岸蕴酿的反文化运动,发现美国文化和 政治令人厌恶,而《读者文摘》几乎是这一切的缩影。媒体巨人  《真相》杂志的发行人拉尔大·金士保(Ralph Ginzburg)有个令人不敢 恭维的特点,他是美国最恶名昭彰的色情文学作家,曾出版过四期专搞色情 艺术的季刊《爱神》(Eros)。该杂志以后来的标准来看极为平淡,但在六十 年代初却足以令部分人士震惊,金士保最后被判决有期徒刑八个月。  《真相》杂志和《爱神》季刊一样短寿,是他对那些心胸狭小、害他入 狱的保守卫道势力进行的报复。  在迫害金士保的喀尔文教徒眼中,最重要的是一篇标题耸动的文章《快 活镇的怪物》,作者是记者华伦·波若森(warren Boro-son)。金士保把它 当作封面故事,用三只分别盖住眼睛、耳朵和嘴巴的猴子作图案,并用巨大 的字体宣示标题《事实:(读者文摘》不诚实、无知、不负责、反共、反犹太人和歧视黑人》。配合文章的主要插图,描绘一位有双面守门神脸孔的共和党员的一边脸说:“我们美国需要一点法西斯主义。”另一边脸说:“杀虫剂、汽车和药物安全!安全!安全!”事实上,金士保擅长以三言两语煽 动他的讯息,就像华利一样。尽管《读者文摘》只名列美国媒体巨人的第八名,波若森声称:“AT&之于电话,就像通用汽车之于汽车,《读者文摘》之于杂志出版。”在美国, 几乎每三个识字者就有一位读过《读者文摘》,其读者之广,只有《圣经》 能出其右。人手一册《读者文摘》,从共和党最新右翼领袖里根,到华德·迪 士尼(Walt Disney)、蒋介石、爱德格·胡佛,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真面目——“欺骗、伪善、反动、不负责、无知、傲慢、搜刮金钱的公帐报销表”。“因为《读者文摘》不仅是全球最成功的杂志,也是世上无知、邪恶和最有 力的文学媒介。”汰弱存强  《读者文摘》又经历过一次董事会改组,这回是业务经理汤普逊被强迫 退休。财务长瓦特斯、发行部门主管罗德、行销高手希兹曼和路易斯等人决 定不再忍受汤普逊军事化的领导作风,以及他在推动公司业务成长上的失 职。虽然《读者文摘》一直稳定成长,他们始终只将这位前陆军准将视为临 时代管人,因为他未能充分利用《读者文摘》响亮的名声,以及在美国人民心目中的分量。一群员工代表去找华利,而华利的态度永远是严酷的达尔文式作风让众经理互相残杀,最强最好的自然会生存下来。 结果,在人主最高职位的六年后,汤普逊这位沙场老将被迫黯然引退。因为那时他正好六十五岁,总算给自己找了台阶下。不过大部分知道内情的人都相信他很想留下来,只不过他自己坚称他离职是因为《读者文摘》实行 强迫退体制度。这项制度只有在符合华利的打算时才算数,否则从未实施过。 尽管汤普逊就住在公司对面,他从此无声息地消失,连董事长的安慰奖都没 捞到。  总编辑路易斯现在成为公司的首席执行长,这进一步证明华利不愿意业 务部的人主掌公司。谦恭有礼的罗德与容易和人摩擦的希兹曼以前原是好朋 友,现在反目成仇,分别普升为第一副总裁和执行副总裁。不过路易斯在业 务部最亲密的伙伴是瓦特斯,此人野心勃勃,特立独行,最终目标是要成为 董事长。闯进死巷  《读者文摘》在七十年代有许多问题都是钱所造成的——太多钱了。由 于是民营企业,它不能出售公共持股筹措新资本,所有的合资企业都得藉由 现金流通或短期贷款来融资,因为华利不允许公司大量举债。幸好自六十年 代中期开始,现金流通变成名副其实的尼加拉大瀑布,《读者文摘》的盈余 都淹到颈部以上了。就为了这个理由,华利对超额盈余采取敌对态度,厌恶的程度不亚于完全不赚钱。随着新企业在这段期间纷纷展开,《读者文摘》的创办人不得不 相信,这份工作无法像《读者文摘》或其他既有部门那样顺利完成。这种想 法给了路易斯和瓦特斯一个现成的借口涉足演艺界——这是《读者文摘》不 曾开发过的大众传播领域。《读者文摘》许多新业务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没有办法利用邮购业务。《读者文摘》在这方面简直像个天才一样,虽然有关全球邮寄名单的数目和其他资料均被视为最高机密,《读者文摘》的邮购机器是世上最大、最有效 率、最赚钱的;这点可由他们每年的邮资高居全美前五名得到证明。提到公司无以伦比的邮购势力,路易斯总爱在公众场合吹嘘说,《读者文摘》觉得零售“已落后一百年”。由于全美每四户家庭就有一户购买《读 者文摘》,所以尽量利用邮寄名单来推销市场胃纳之内的商品,似乎成为顺 理成章之事。浓缩书可观的成绩和一长串专业畅销书,在在证明这种理论。 不过邮购促销有个问题:除非你正好是个文案撰稿人,否则这项工作实在很乏味。路易斯明理固执的谈吐下,有时包藏的是几近任性或刚愎的扩张政策,不过那的确能让这位首席执行长兴味盎然。多元化的业务很多都跟邮 购没有关系,现在公司四分之一的新业务,大都是几年前才介入的。  《读者文摘》闯进死巷的典型例子,是他们尝试与西尔瓦尼亚电子公司 (Svlvania Electric)合作建立一套电子教学系统。快活镇甚至想更进一步,和波士顿的路米斯·沙勒斯投资公司(Loomis Sayies)在西德出售共同基金,作为扩展全球市场的试金石。 不只如此,连邮购业务本身也出了问题。虽然行销调查结果大部极为可信,不过也不是十分保险。比如说,有足够的人数在问卷上表示愿意购买图 文并茂的《美国宝藏》(Treasury of America)。但是等书出版后,不少人又说没兴趣。在五金行等非正统零售管道大量推销《自己动手做手册大全》(Complete Do—1t—Yourself Manual)等行动也宣告失败。 但是,偶尔也有赚钱的特例。逐户推销订阅杂志、唱片、糖果,甚至风景垫子,以协助儿童为学校、童子军或棒球队筹募基金的高水准学校产品部门(Quality School Predicts;QSP)表现最好。另一个赚钱的业务是,《读 者文摘》以未曾公布的价格,向泛美公司(Transamerica)收购青少年海外游 学计划,透过海外留学联盟在地方教育局促销。不过,出版书籍对公司仍保有一份特殊、近乎神秘的吸引力,它不仅是《读者文摘》第一个非杂志部门,也是最赚钱的单位。浓缩书甚至渐渐挤退《读者文摘》,成为公司最赚钱的部门。有读书俱乐部和专业书籍的不凡成 绩当靠山,以路易斯为首的高层主管便认为,快活镇的巨大引擎当然可以越 过每座高山,涉过每条溪流。他们只需看看差不多杂志每期都会登的励志文 章,就会得到映证。跨足专业图书出版  《读者文摘》目前介入的其他出版业务,包括标准大专字典、高中字典、 卡塞尔(Cassell)外语字典系列,以及《新国际图书年鉴》(New International Year Book)等,不过成绩并不突出。一九六五年,公司委托伊莉莎白·波斯 特(Elizabeth L. Post)的孙女艾米丽·波斯特(Emki1y Post)修订,更新后, 出版了《艾米丽的礼仪——社交用途蓝皮书》Emily Post’s Etiguette:TheBlue Book of Social Usage)。之后《读者文摘》还出版一本艾米丽的食谱。  所以,《读者文摘》跨足专业图书出版业,似乎很顺理成章;它是图书 业最后的前线,也是最迷人的部分。这项决定背后的理由是,专业书籍仍是 一个未开发的资源。为了开发未透过邮购路径买书的广大读者,公司提议买 下一家制度完善、声誉卓著的专业图书出版公司,然后直接向书店销售《读者文摘》的直销书。反之,专业图书出版公司的新书也可以透过邮购管道来销售。这个理论或许正确,实际上却是个大败笔。快活镇当政者老是忘记,出版业是门艺术,而不是科学。《读者文摘》用邮购管道销售的书和书店卖 的完全不同。专业图书出版不仅涉及一套不同的分销系统,还有不同的编辑 标准和惯例。一九六六年,《读者文摘》买下芳克暨伟格奈尔公司(Funk & Wagnalls;F & W)及其子公司魏尔佛瑞德·芳克公司(Wilfred Funk 1nc。),从此迈 入专业出版界,成为业内的初生之犊。这两家公司旗下囊括一系列的参考书、 百科全书、字典、一般小说和非小说。这项购并案的主谋,是立志扩张业务 的财务长瓦特斯。打一开始,这项购并案似乎是为他自己锦上添花。魏尔佛瑞德·芳克博士长期以来一直担任《读者文摘》最受欢迎的“增进你的字汇 能力”专栏的编辑,他的儿子彼得(Peter)后来克绍箕裘。  这项大计划是要把所有书籍同时冠上 F&W 及《读者文摘》的名号,前 者批发给经销商,后者利用直接邮寄管道销售同样的产品——主要产品是 F&w 热卖的字典、参考书及专业百科全书。它最出名的书是《F&w 英语新标准字典》(Funk & Whgnalls New Standar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不过 F&w 也出版《读者文摘》喜爱的书籍,如编织、神话和旅 游。加入快活镇大家族的那一年,F&w 出版二千零九十四页的巨著《(读者 文摘)百科大字典》(Reader’s Digest Great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结果证明它过于庞大的字汇能力,让读者无法吸收而终告失败。就像它所证 实的一样,F&w 其他参考书统统不受美国中产阶级欢迎。  F & w 也出版一般商业书籍,其中一本是预定于一九六八年出版的《被 准许的谎言》(The Permissible Lie)。该书作者是曾写过十七本书的广告 公司主管山姆·辛克莱·贝克(Samm Sinclair Baker)。贝克指出,广告业 是在从事大量阴险的勾当。初稿送审后,这本书被广告业期刊批评得体无完 肤。路易斯不久便得知广告公司很不高兴,他不顾 F&w 编辑的反对,断然 下令撤销贝克的书。  贝克的经纪人裴瑞。诺顿(Perry H. Knowlton),也就是柯林斯/诺顿/ 韦恩公司(Collins 一 Knowlton 一 Wing( Inc.)的董事长,立刻大声抗议, 指称在出版前数周取消出书,是出版史上第一宗公司检查图书的例子。《纽 约时报》来电询问时,路易斯一五一十地告知对方,贝克的书不符合《读者 文摘》的哲学,然而他否认《读者文摘》有任何检查之举,只表示该书不符 合公司的编辑标准。之后他跟《时代》杂志说:“广告对生意有益,生意对 国家有益。”  曾仕唐纳休暨科尔(Donahue andCoe)广告公司董事长的贝克埋怨说,人 家通知他,书本被撤销是因为它违背《读者文摘》的最佳利益。“我听说《读 者文摘》认为广告对生意有益,而生意对国家有益。言下之意就是说,这是 一本不爱国的书。”  贝克后来在《时代镜报》公司《Times Mlrror /comnpany)的子公司世 界出版公司(World Publishing)找到出版商,不过他们自己取消以“受《读者文摘》压迫的书”为主题的宣传计划。被“吓坏”的《时代镜报》主管向 贝克提出的理由是,这种广告品味太差。贝克则认为,品味太差表示这桩生 意大差,因为世界出版公司经常出售转载权给《读者文摘》。  一九七○年,F & w 全体编辑人员遭到开除。路易斯宣称,《读者文 摘》将对 F&w 公司实施更严格的品管控制。严格控制的意思就是,要替路易斯的高尔夫球球友尼克松总统出版两本书。无论如何,F&w 公司还是不断亏损。《读者文摘》面临最严重的问题是,如何判断逛书店的人会买什么 书。它的读者问卷、心灵的风信子广告函、热情商数和邮购等其他所有促销 手法都帮不上忙。销路欠佳持续拖累业务。最后《读者文摘》的解决之道是将 F&w 脱手,另外成立《读者文摘》出版杜,与早已拥有大型、高效率分 销业务的纽约各大出版商合作,每年约发行二十本书。不过,诉求重点在于 高品质,而非迎合大众的通俗口味。  同时,《读者文摘》任命广告主任赫普勒为第一任发行人。如今《读者 文摘》的发行量已达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单是美国国内便有一千七百万本,广告收入激增。赫普勒的首席推销员是年仅三十九岁的理查·麦克劳林 (Richard F. Mc Loughlin)。钱,仍然不是问题。失败者政客  尽管遭逢一连串失败,《读者文摘》还是提供资金给六十年代中期的一 位大赢家。这件事值得一提,是因为尼克松是个拥有失败者封号的政客,而 且还失败得很彻底。《读者文摘》和尼克松的渊源要回溯到很久以前,当他 还是惠特尔大学(Whittier College)的学生时,参加由《读者文摘》举办的南加州即席演讲比赛。参赛者必须阅读近几个月来《读者文摘》的每一篇文 章,然后就随机抽出的文章即席发挥。尼克松被指定的题目是《一九三三年 的青少年》,他赢得非常漂亮。  后来,在一九四四年于南太平洋担任驻防海军少尉时,当时还没做父亲 的尼克松,便对如何组织家庭作了一番研究。他搜集的资料之中有一篇是《读 者文摘》的文章,他还在几段话上划线:“三十岁之后生第一个小孩没有危 险??如果父母亲年长,小孩会更聪明(因为环境之故)。哺育母乳比喂奶粉 好。”两年后,尼克松的第一个小孩翠西亚(Tricia)诞生。  《读者文摘》在一九五二年登出尼克松夫人所写的《我认为他是个很棒 的人》,基于反共热忱和同唱的高调,《读者文摘》和尼克松这位共和党副 总统候选人已经建立紧密的关系。尼克松夫人的文章是媒体重建其夫公众形 象的系列开端,每篇都有一小部分动人的谎言。例如在文章中,她说他们的 恋爱过程大约是三年,事实上只有一年半;还有尼克松在南太平洋待了将近 四年,其实他在海外服役不到十四个月。  即使如此,科尔和华利仍认为尼克松是个很棒的家伙,他们在一九六○ 年要求当时任执行编辑的路易斯,在尼克松对抗肯尼迪失利的时候到华盛顿 去做他们的耳目。路易斯跟尼克松、他的家人和贝贝·雷佐(Beberebdzo)、 鲍伯·亚普兰艾普(Bob Abplanalp)等人的友谊,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在尼克松以不到 1%的差距输掉选举之后,《读者文摘》还是决心要让 大家记住他的名字和脸孔。这件事分数路进行——首先是在六十年代刊登十 二篇尼克松的文章,平均每年超过一篇。一九六二年,路易斯邀请他到快活 镇来讨论外交政策,这名挫败的共和党舵手正在角逐加州州长宝座——结果 又输了。  可是《读者文摘》不但没有死心,还继续担任他唯一的大型公共论坛。 一九六三年,尼克松为文呼吁解放东欧,以及一百八十度改变美国的外交政 策方针,目标是要替铁幕带来自由。这篇文章暗讽艾森豪威尔没有协助匈牙 利一九五六年的动乱。一九六四年八月,尼克松重返《读者文摘》,在《越南需要你:求胜意志》一文中抨击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詹森,这篇文章等于是在预告他一九六八年的政纲,并充分说明他的越南政策:“每一名与我私底下谈过的军人,都 但承我们已输掉这场战争。但是他们一致相信有可能获胜??而且是决定性 的胜利。”好消息是:“我们有绝佳的机会可能击退共产赤潮,不仅是在南 越,还有整个东南亚,以及整个世界。”  尼克松悲观地预测,如果美国未能展现求胜意志,不但南越将沦陷,包 括老挝国、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澳洲和日本也可能不 保。自《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辞职后加入《读者文摘》担任特 约偏缉兼右派小说家的亚伦·杜里(Al1enDrury),也在《鸵乌心态的危险游 戏》一文中附和尼克松的强硬立场。杜里指责美国政府的怯懦。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尼克松一次又一次地重弹旧调,认为“胜利没有替 代品”,以及“与越南谈判将是形式不对、时机不对和地点不对的谈判”。 有关社会福利改革和贫民窟经济发展的文章,则企图拆詹森总统“大社会政 策”的台,尼克松以他惯有的夸大言调宣称,这项计划已变成“自由民族有 史以来最无法无天和最暴力的领域”。吹捧尼克松  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大选,亚利桑纳州参议员兼右翼舵手高华德是共和党 的总统候选人,那期《读者文摘》登出尼克松所写的《古巴、卡斯特罗与肯 尼迪》。尼克松指责一小撮“自由派”的白宫顾问,不断提供助长敌人威风 的“馊主意”,民主党政府对古巴一直遵循“软弱的”外交政策,以及美国每次都受到羞辱、挫败、被人摸清底细、被人设计,而美国必须以更坚定的 立场来应付冷战,而不只是跟随詹森、肯尼迪的政策。这篇文章刚好在选前 一周抵达订户手上,而且几乎是高华德外交政策的浓缩版。同期另外有两篇 文章,是一九六○年共和党党员大会政党方针演讲人兼华利长期的中国大陆 事务顾问华特·朱得(Walter Judd)博士所写的,内容则是改写高华德的国 内和外交政策。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读者文摘》如捧英雄般地,不断将尼克松的名字 呈现在大众面前,为他在一九六八年卷土重来预作准备。它不仅赞助一些打 知名度的外国旅行,还在他进入一九六八年初选后,用公司的专机“帕格萨 斯号”,定期载他参加各项演讲活动和政治集会。  《读者文摘》内部有些人怀疑,公司庞大无比的邮寄名单,也被提供给 尼克松的选委会作筹集资金和其他用途,这些是在过去从未以任何理由、在 任何环境下外借给他人。不过这项指控一直无法证实。套《时代》杂志的话 来说,这时的路易斯已成为“跟尼克松共餐及分享内心想法的一小撮亲密同 党的一员”。  身为总统候选人,尼克松必须辞去林林总总的荣誉董事长头衔,其中包 括理事会年度晚会时常被当作政见发表会的“美国男孩俱乐部”(BOvs’Clubsof America)。尼克松的继任人选是科尔,后者现在已是广告协会的主席,以及非常重要有力的共和党筹款人。虽然仍被华利疏远,科尔等于是路易斯 的后台老板,快活镇一致认为,只要谈到政治,总编辑对这名前业务经理可 说是言听计从。  在尼克松第二次参加总统大选期间,一同被派到华盛顿的,还有前《读 者文摘》华盛顿办事处人员李,他花了很多时间跟路易斯、尼克松及其随从在一起。李的任务是要替尼克松代笔写一本书,尼克松希望这本书叙述他同情黑人的困境,因为他童年时也明白贫穷的苦楚。李对路易斯说:“我不能 写这本书,也不应该写这种书。”路易斯问他为什么?李解释说反正尼克松一定会在边境数州获胜,他不会得到更多黑人选票,因为黑人不信任他。如果他写了这种赚人热泪的故事, 连白人选民也不会信任他了。  路易斯回他一句:“你这个混蛋的自由派!”接下来的六个月,李被打 入冷宫,路易斯对他很火大。尼克松的手下找来演讲稿作家派屈克·布坎南(Patrick J. Buchanan)来写这本书,不过这个计划最后还是取消了。十二 在单调乏味中灭顶  在一九七十年代,许多想在《读者文摘》有一番作为的青年才俊面临的 问题是,总部的生活圈太狭隘。快活镇似乎过于封闭,不但太偏共和党,而 且保守、过分简单,十足的乡下地方。  当然,华利的作风一向是大都会式的,帕玛、路易斯和其他少数人也一 样,但是大多数编辑都是郊区乡下人,与纽约出版界完全隔绝,而且其中许多人显然是二流人才。太多的独创性和创造力对快活镇反而是一大妨碍,那里的工作大都不外乎选文章、删文章、浓缩他人的理念,经过一个世代,原 本相当简单的流程演变成一套复杂的仪式。  事实上,将一篇平均三千字的文章浓缩至一千三百字左右,如今已演成 出版史少见的愚昧而且费力的编辑官僚制度,超过十位编辑进行删减、浓缩、雕琢、检查、再检查、润饰、精简、再精简、强化、抓出多余的音节,直到一篇文章到达无可删减,或是这一千人想要的东西。 其他才智略高者,从不认为这是什么天大的事情,而且觉得只要靠一些好编辑就可以处理完毕,毕竟《读者文摘》与《纽约客》等其他高级杂志类 型不同。有个慧黠的年轻编辑发现,花两个多小时去做被视为十小时才能做完的删除工作根本不可行。当时负责删减和浓缩的副主笔是奥黛丽·达德(Audrey J. Dade),她交给这位新手的第一项任务,他在当天早上即完工交 出,原以为会获得奖励,不料却被指责办事不力。第二次达德给他一篇文章 浓缩,他把它闲置了三天,然后花两小时做完交出,达德才开始对他刮目相 看。根据资深编辑史仑那的说法,公司内大多数编辑甚至不清楚他们的处境非比寻常,他们和那些有名的作家也不同,高薪、奖金、分红、有时还有配 股,只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让最有创意的内容,变成半生不熟的单调文 章。  可以想见的是,较聪明的编辑通常由删减浓缩部门调升到处理原作文 章,目前这类文章占编辑内容的七成。一如往常,由四、五或六位当期编辑轮替编辑每月的《读者文摘》,它不但是最具挑战性、有趣和有价值的编辑 工作,也是晋升总编辑的兵家必争之地。接班人  一九七四年,年轻一辈最有天分及活力、同时也最野心勃勃的编辑是汤 普森。金发且孩子气的汤普森热爱划船及滑雪,在同事间也颇有人缘,不过 有些人认为他几近粗鲁的唐突态度令人备感威胁,汤普森从麻省理工学院化 工系毕业后,在《化学工程》杂志(Chemical Engineering)担任编辑前,曾 做过四年石油工程师。一九五六年,他加入《财星》杂志,成为杂志史上数一数二多产的作家,四年后他被《读者文摘》录用。  如今长春藤文凭几乎已成应征《读者文摘》的必要条件。虽然汤普森没 有这种文凭,除了不寻常的背景、人缘和冲劲,他的确比同辈编辑多了一项 优势。大家都在努力已结路易斯,但是只有汤普森夸耀自己有个在《生活》 杂志当主编的父亲。他经常把卢斯在时代一生活公司的最新生活动态讲给路易斯听。后来路易斯果真点名汤普森担任当期编辑,但是时间不太对,因为汤普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艺术教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