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排名音乐学校评分对高考作用

普通高中音乐高考教育现状的个案研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普通高中音乐高考教育现状的个案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华东地区2009年高中生物教学设计评比资料: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高考资源网
资源搜索:
↑ 您的位置:&&&&&&
华东地区2009年高中生物教学设计评比资料: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提供方式扣点
下载扣点2 ()
教材版本沪科版
使用年级高二
评论() ()
华东地区2009年高中生物教学设计评比资料: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欢迎下载使用!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第一课时)  上海市延安中学&& 王石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生命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第一册)学生实验“4.4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第一课时――实验方案设计。按上海课标的“知识与技能”分类标准,实验4.4的教学内容属“实验c级”,是高中生命科学教材中唯一的先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后再进行实施实验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初步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并能遵照这些原则设计一份较科学的实验方案,为下一课时――实施实验奠定基础。此前学生参与了“探究酶的催化特性”的实验过程并了解了光合作用研究史上科学家们的研究思路,对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已有初步认识,所以在课前让每位同学先凭自己的理解设计一份实验方案。在收到学生设计的方案后进行粗略的批改,挑选出方案中的典型问题,再根据所选择的探究因素类型,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第1课时(即本课时)以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为素材,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案例选取有代表性的某一板块进行分析,归纳出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课后让同学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修改。在ppt上显示出的案例,如是作为优秀方案显示的,在该案例后附上设计者姓名,如是作为具有典型缺陷的方案显示的,显示时略去姓名,上课时注意通过观察该同学反应,借以判断这部分教学是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2课时按小组实施实验。由于能满足同学们研究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影响因素并能按学生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所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本部分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培养的良好素材,但由于教材并未系统地介绍实验设计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原生态”的设计方案为案例,以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为教学素材。在学生对实验设计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时,如何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派生出的教学资源(问题)是本节面对的最大挑战,对那些典型案例也很难在本教学设计文字稿中加以体现。  本节课以学生设计的实验为案例,按照“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思路→设计实验方法(步骤)→设计结果记录、处理方式”的顺序依次进行分析和探讨,将确定实验思路的过程围绕下图(ppt,按讲解过程由变量类型、处理思路、方法或原则逐级展示)所示的内容及相互关系进行展开。学生在这条粗线条的引导下,通过听老师讲解和参与解决课堂中衍生出的问题,发现自己设计的方案中的缺陷,并逐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成套相关资料
本学科其它资料
下载过本资料的用户还下载过解读2014浙江高考改革: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
来源:新东方在线编辑整理
  新东方在线高考网讯 浙江2014年试点方案于9月19日正式公布。新公布的浙江高考改革方案对浙江高考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可是,为什么要把浙江作为高考改革的试点省份呢?试点方案什么时候开始实施?新东方在线高考网整理浙江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解读》,供浙江高考考生和家长们参考!本文内容为《解读2014浙江高考改革方案: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  解读2014浙江高考改革方案: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试点方案重视与高中课程改革相衔接,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并将具体使用权交给高校。  在三位一体招生中,作为报考条件和初次遴选的主要依据之一,高校可以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特长表现情况、选修课程情况、社会实践情况等多方面提出要求,或纳入综合成绩;在高职提前招生中,高校将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选拔录取参考,纳入到综合评价内容;在统一高考招生中,高校可事先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2014年浙江高考改革最新方案信息汇总地区改革新方案最新信息查看详情浙江&
责任编辑:zhouweina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新东方在线"上的内容,包括文章、资料、资讯等,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其版权 均为"新东方在线"或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得到 "新东方在线"许可 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新东方在线" 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 文章、资料、资讯等 均为转载稿,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 " 稿件来源:新东方 " ,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与新东方在线联系。
高考网络课堂
高考公开课
高考热报课程
2014高考时间表
1高考报名时间
2014年12月2特殊高考招生信息发布2014年1月3高考招生简章发布 2015年4月4考前填报高考志愿 2015年5月5高考考试 日-9日6考后填志愿,录取启动 2015年6月-8月
排行榜大学专业1132844293969378494471153570357670227768675860657956143105609011756121528731472841291751207766384762798624295146104486普通高中音乐模块评价要求作业
高中生模块学习评价的理念与操作
就学生的学习评价而言,本文拟以新的评价理念为指导,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评价问题,特别是当前新课程实施时教师们急切需要解决的模块评价问题。
一、高中学习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
当前的高中新课程及课程评价改革,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了国外的一些教育经验。近十几年来,国外关于学校考试评价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概念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有的是比较成熟,具有可行性和推广使用价值;有的则很繁琐,缺少可行性,不具有普遍性;还有一些评价方法,花样虽新,但缺少内涵,被人喻为“杂耍式”评价方法,没有多少应用价值。对此,我们一方面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另一方面也需要理智的分析和冷静的思考,以科学、求实和创新的态度,对国外考试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加以研究和总结。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行为,是深受其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影响的,改革需要有相应的土壤的。而且,中国在教育与评价方面也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在中国搞学习评价改革,善于分析和归纳我国传统考试评价的文化特色,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基础教育考试评价改革的方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项改革能否成功,是否具有生命力,要看它是否具备社会需要(即是否符合人们的利益诉求和社会认同)、是否符合科学的规律(学习规律和评价规律)、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简便易行)。我们在考虑评价目标、方法、手段时,要充分关注这三个方面,使学习评价做到科学、合理、有效。
评价是通过综合手段对人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的价值作出估价判断,即通过信息资料收集、分析、综合并加以解释,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和发展潜能做出估量和判断。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特征和要求,以及评价的这一基本内涵,在评价问题上,要做到以人为本、注重过程、多元统一、动态推进、促进发展。因此,我们至少要树立起以下基本理念:
1、评价的目的是改造和发展,而不是甄别和鉴定——发展评价:评价是一个反馈与矫正的系统,用于判断教学过程及其各个环节是否有效,分析和选择改进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调控教学的进程;评价是系统收集证据,用于确定学习者实际发生的变化和变化的数量和程度。因此,评价具有多元价值,是发展性的,而不是终结性的,它是教育新阶段的起点,而不是终结,是诊断、改进、激励与发展,而不是等级区分和盖棺定论。我们在这里可以这样衡量评价:“活动——评价——调整——再活动——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并不是评价,而是一种选拔。)
2、评价的内容是多元的统一,不是单一的课本知识——全面评价:课本只是课程实施的工具和课程的一种资源,而不是教育生活的全部,更为重要的是隐藏于课本文字背后的能力与方法、思想和情感。在评价中,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不仅要考核认知领域的问题,更要关注心理层次和行为层次的问题,做到全面评价。
3、评价关注的重点是学习行为与结果,而不是人——潜质评价:高中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多元化特征,包含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评价目标就是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状态和趋势,它离不开人,但重点不是对人的整体做出评定,而是对人的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作出评估。因此,评价不是制约学生的工具,而是引导学生素质发展和成长的航标。
4、评价的过程是参与多方的对话与协商,而不是单边武断——多元评价:评价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时点。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育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注意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的机会是多次的,在过程中体现转变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实行单边主义政策,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君主式的专制,而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管理者等教育参与各方的互动、交流、对话、协商;在这个过程中,要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搞好自评与互评,使评价成为一种学习,使学生在参与评价中提升自我意识,学会倾听、展示、沟通、合作、说服,得到教育和发展。
5、评价的手段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考试——综合评价:人的行为结果是有意识的,但行为不可能完全将意识表象化,而且人的意识具有丰富的个性因素,表现形式各异,相同的意识也有可能带来不同的行为结果,这就给评价变得更具复杂性。单一的考试虽然具有客观性,但客观并不等于合理,它只能反映某个方面的素质和收效,并不可能对对象进行准确的估价。同时,教育目标具有多元性,有的目标是不可能通过考试直接测试的。因此,评价的方法手段应该多样化, 应该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考试、操作、展示、自评、互评等手段,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当然,评价手段的选择应该实事求是,从教师、学生、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出发,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花销。最合适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东西。
6、评价的结果呈现方式是综合结论,而不是分数唯一——模糊评价:分数只有测量的意义,代表的只是现有的、可测量的数据。而人的发展是全面的,更多的潜质是无法用数据表现的。单纯的分数评定,是对教育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多方面的证据的无视,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包括关键表现、等级、评语、分数等,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达到有机地统一。
二、高中学生学习评价的框架
1、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习评价体系构建的依据
首先要遵循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这些新理念包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智能多元等等,立足解决存在的问题。
其次要依据变化了的高中新课程结构与内容。从结构上说,新课程改变过去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结构,设置了“领域——学科——模块”的结构形式,以往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已经不再适应新的课程要求。从内容上说,不同类型的模块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式,而不可能简单地采取笔纸测试方法。
再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再好的评价方案,如何没有具备现实需要和应有的主客观条件,没有可操作性和便利性,它也将是行不通的。因此,要深入地分析现有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现状,选择、开发和利用可使用的评价工具等。
最后要坚持学校自主与教育质量监控的统一。新的评价强调学校在评价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但必须建立统一的质量调控体系,处理发好两者的关系。
2、学习评价的总体框架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可采用“2+2”的评价模式,即两个评价层次、两种评价方式。
(1)两个评价层次:课程模块评价和学业水平评价
课程模块评价是指在某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对本模块的学业成绩评价。其评价依据主要包括模块的学分和学习表现两部分。
学业水平评价是指对学生在高中阶段总体学习成绩的评价,是学生是否能够毕业的依据。其评价论据包括:学生在高中阶段取得的总学分;学术性学科的必修模块的水平测试成绩;学术性学科的选修模块和非学术性学科的考查成绩;综合素质评定结果。
(2)两种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指某个模块或学科学习结束时对学习结果进行的考试、考查、测评、评估,其评价手段应该根据模块或学科的特点来选择,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包括分数、等级、学分等。其中,在传统评价方式中最常用的是考试。近几年考试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质疑和批评。我们有无必要坚持考试,如何考试?这是值得研究的。
过程性评价是指某个模块或学科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合作精神、交流意识、突出表现和学习时数、学习成效等方面的评估,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主要有等级、评语和资料证据等。
以上的两个层次和两种方式是交错在一起的,是紧密联系的,而不是各自孤立存在,单独进行的。模块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包含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同时,终结性评价也包含了模块评价的结果。
三、高中生模块学习评价及其实施
模块评价是整个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基础,也进入新课程后学校和教师立即要面对的问题。它对于改进教师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模块评价的操作主要由学校制定实施办法,以课任教师为主,组织相关的师生参与评价。
它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模块评价方案的制定、模块测试试卷的编制、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实施和学分认定。
(一)模块评价方案的制定
模块评价方案是指对学生模块学习结果评定的目标、方法、工具、结果的呈现和使用等方面的实施计划。每个学科或模块,在实施教学之前,就应该拟定模块评价方案,预先给予公布,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执行。方案可以由学科统一制定,各个模块进行适当调整,提高效率;学科内性质特点完全不同的模块,也可以按模块来分别制定方案,提高针对性。但不论是何种方案的制定,都必须贯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围绕课程目标,适时运用两种评价方式,进行全面评价。
1、基本参考方案
根据先期进入新课程的实验区的实验经验,各省提出的模块评价方案基本上是遵照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要求,包含两个部分:模块的终结性测试和模块的过程性评价,实行结构评分。即:考试(考查)成绩+平时学习表现+模块修习课时。这三个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各地各学校的要求都不尽相同,而且都是处于探索之中。
其中过程性评价方案将在后面另行分析,平时的学习表现主要通过过程性评价来实施,修习的课时数主要依据教学记录。这里重点分析终结性测试方案制定的有关问题。
2、终结性测试方案制定的内容和要求
(1)测试目标:以高中课程的培养目标为指导,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要求,列出本模块的具体测试目标。
(2)测试方式:课程模块可以分为三类,即基于基本知识的模块、基于知识拓展的模块、基于实验和活动的模块。测试方式可以根据不同模块的性质来选择。可选择的方式有:笔试(闭卷与开卷)、口试、展示、操作测验、活动汇报或它们的组合;年段统一测试或行政班、模块班(教学班)、小组或学生的个别测试等。测试方式中要包含有测试的时间和程序等规定。
(3)测试工具:规定测试的试卷、题型、难度,展示、操作、活动的要求等,以及范例、评分要求及其说明。
(4)评分办法:纸笔测试的评分可以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的办法,但鼓励使用等级制;非纸笔测试可以采用自评、他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使用等级记分。等级记分事先要规定等级数别和各个级别的达标要求。
(5)结果使用:要规定测试结果达到某个分数或级别可以得到学分,达不到某个分数或级别的必须补考,补考仍然达不到的必须重修或改修等。
(二)模块测试试卷的编制
纸笔测试在目前仍然还是主要的测试方法,其试卷的编制情况对于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影响。编制试卷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有科学的题型结构。
不同的题型具有不同的测试价值,应该选择不同题型、合理安排题型赋分比例,构成完整的测试体系,综合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情意发展状态;要注意开放性试题的适当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要有有效的内容抽样。
内容选取一要注意选取的内容与测试目标的相关度,做到测试有效;二要注意对测试目标的覆盖率,特点关注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三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科技发展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考试的教育性和生活化。
3、要有合理的难度要求。
模块测试属于水平考试,其难度要求应该以课程标准要求和多数学生的实际为标准来把握,使绝大部分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够顺利通过,反对以高考的难度来要求学生,体现新课程的基础性。在难度把握上,应该掌握评价科学的基本原理和难度预估与调整的基本方法,做到科学命题。
4、努力探索个性化考试评价模式。
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在考试评价中如何体现是评价改革的一个难点。一种办法是给不同的学生出不同的试题,这在当前实施的可能性较小。其次是在相同的试卷中加强可选择性,即在一些题目上,给出若干个要求不同的试题,供不同学生作答。此外,对于考试成绩进行不同的解释,如石狮永宁中学的陈忠煜教师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的定量式(进步率)评价,即学生成绩与上次考试成绩比较的进步率,并设计了相应软件。用这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发展,不失为对成绩解释的进步。
5、开放性试题设计和应用。
有的人将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归结为都是考试惹的祸。这实际上只说对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考试不是评价,但评价离不开考试,考试在评价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不能轻言放弃考试。模块评价、学业水平评定、高校招生选拔都离不开考试。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考试,即针对当前考试制度进行深刻的分析,认识其利与弊,扬长避短,改革评价考试制度和考试命题方法。就考试命题角度而言,需要加强对课程理念、课标要求、教学与学生实际、命题技术等方面的学习和运用,不断调整试题结构,提高试题的针对性、效度、信度,发挥考试保障评价改革和课程实施的功能。在高中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新课程提出多维教育目标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开放性试题的研制和运用。
(1)开放性试题的价值
封闭性试题具有条件确定、方法确定、思路唯一、结果客观的特点,对于考查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目标的确定性、答题的规范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它无法测试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和程度,以及思想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而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是条件不确定、方法多样、思路开放、答案主观等,能够考查学生思想的灵活度和创造性,因此其设计较为困难、评分没有统一标准容易产生误差。
比较封闭性与开放性试题,我们发现二者各有特色,在不同的学习领域和层次有着各自的优势。它们的不同主要在于客观性与主观性程度的区别。
由于封闭性试题评分具有客观性,在考试的选拔、淘汰等功利倾向影响下,致使标准化考试在国内长时间盛行。客观就是合理与公正吗?在考试实践中,长时间大量地使用封闭式试题,带来了大量的问题:学生注重琐碎知识的记忆,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视课内知识的学习,忽视生活实践的锻炼和生活真实问题的解决;重视孤立信息的收集,忽视信息的综合分析运用;重视再认再现所学知识,忽视自己的发挥和创新;重视思维的确定性和唯一性,忽视思想的多维必性;强调了学生的思维结果,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加强了评价过程中分数的权威性,窄化了学习成败和教学得失的评价标准,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引进和运用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是有主观随意性的不足,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不断克服主观恐惧症,遵循认知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在避免偏见与武断而不是回避主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它在整合信息、开拓思维、反映真实、引导生活、富于创造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提高考试的质量。
(2)开放性试题的命制
开放性试题的主要形式有:条件开放型、过程开放型、结论开放型以及这三种题型的综合形式。其核心是思维的开放性。但在各个学科中,其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例如在思想政治课中,它主要可以归纳为材料开放型、设问开放型、答案开放型。这些形式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在答案开放型中,可以再分为理论运用(知识视角)开放、论据素材(佐证事例)开放、表达方式开放和评分要求开放等。
开放性试题的命制与封闭性试题命制相比,相对比较复杂。但它仍然是有章可循的。除了可选择作答之外,即学生可以选择部分试题或一个试题中的若干小问题作答,增加答题的可选择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表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命题中,其方法和策略包括有:
①陈题新用:对传统试题进行改造,省略去其中的部分条件,或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向,或要求用尽可能多的角度解决问题。
②从生活素材入手:选取社会热点、生活焦点和学生生活经验作为素材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决生活问题。
③设置黑箱:将一个事物产生、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中的过程隐藏起来,即制造一个黑箱,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揭示黑箱的内幕。
④假设情景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假设某种情景,探求事物的发展状态;或给出某种确定的情景,探求由于条件的变化,可能引起什么样的反应。
⑤例举事实:给出一定的要求、规律或原理,要求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现象或事实,证明这一观点或理论。
⑥学生自编自答:在一定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根据试题提供的素材,自己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
⑦超越课本知识:超越课本中的字面内容,挖掘隐藏一于文字背后的思想,考核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
⑧巧用设问:调整问题的设问指向,引导学生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向,寻找新的考虑问题的角度。
⑨引导推理:给出一定的材料或条件,让学生自主推导出可能产生的结果,或者给出一定的结果,让学生反向推导出它所需要的条件。
⑩补充材料或结果:给出不完整的材料或事物进程,通过学生自主想象,补充材料或推测结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整评分要求,使试题更具开放性:评分要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答题的各种可能性;对于某些有创意的答案或要点,应该加以加分奖励,等等。
(3)开放性试题的评分
开放性试题的难不是难在命制上,更主要的是难在其评分上。能否进行科学合理地评分,直接决定着它存在的价值。
目前,对开放性试题评分研究还处于经验层面上,还没有系统的理论。评分方法主要有两种:
等级描述法:
人的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呈现出阶段性,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开放性试题的评分可以根据学生对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思维阶段进行评定。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生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分为五个阶段:
A、前结构阶段:没有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答题时观点不到位,逻辑混乱;B、单点结构阶段:面对问题,只能联系一个事件,找到一条线索,由此跳跃到结论;C、多点结构阶段:回答问题时,能够找到多个孤立的事件,分别加以描述,但不能形成知识网络;D、关联结构阶段:回答问题时,能够联想到多个事件,并通过一定的结构加以组合,形成联系;E、拓展抽象结构阶段:面对问题,能够抓住众多事件和线索,进行抽象概括和分析综合,开放性地得出结论,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我们可以依据这五个阶段,对学生的答案分五个等级给分。当然,给分还要参考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文字组织和表述能力、条理结构等。这种评分方法类似于我们平时采用的总体分类法。即将所有学生的答案分为若干种类,根据其种类的情况分等给分。但是它比总体分类法更具体。
要素分析法:
人的认知和行为,都是由若干个要素构成的。例如,一个材料分析型试题的答案,它是由一定数量的理论知识点、事实、分析过程和结论构成的。这其中的每一个要素,在答案中的份量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制度评分量表,规定各个要素的赋分或评分等级,然后根据总体情况给予主分。
任何评价方法或评分方法都有着它的“能”与“不能”之处,我们只能根据测试的目标和问题的实际来选用,或加以综合运用。
(4)开放性试题使用应该注意的问题
开放性试题由于它的主观性,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带来不良的效果。因此,它需要有一定手段的预测,包括命题者依据命题技术或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实际测试,不得牺牲试题的效度;开放性试题的关键在于评分,能否比较合理地确定答案等级,决定试题能否使用,因此在设计中注意回避模棱两可的问题、过于玄虚而泛无边界的问题,不要牺牲评分的可操作性;开放性试题再好,也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而滥用,一份好的试卷首先是结构要合理,包括不同类型试题的自身结构,都是好的试题拼成的试卷,不一定就会成为好试卷。
(三)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实施
强调过程性评价是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其改革成功与否,将对评价改革直至课程改革,带来重大影响。在模块评价中,过程性评价的实施首先要制定方案,确定评价的有关问题。但一般而言,模块的学习内容不多,过程性评价方案的制定应该以简约实用为原则。
1、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模块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与方法、与同学的合作与交流情况、学习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和成果、出勤情况、知识技能以外的收获等。
2、过程性评价的工具:可制作《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表》(见表1)进行评价,《评价表》可作为学生成长记录的一个部分,也可以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资料。在设计和运用《评价表》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A、评价内容以模块测试无法体现的内容为主;B、评价主体要兼顾教师、学生与同学;C、评价结果以等级、评语和资料呈现相结合;D、目标要求力求准确精练。
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表
模块名称: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   
态度与方法
学习态度端正
学习习惯良好
学习方法正确
作业完成情况
合作与交流
能够正确表述
尊重他人意见
参与小组合作
未出勤时数及原因:
出勤时数:
突出表现成果
(可附相关资料)
评定意见:
评定等级:    组长签名:      时间:       
自评意见:
自认等级:    本人签名:       时间:      
教师评语:
总评等级:    教师签名:       时间:          
3、过程性评价的操作: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
4、应克服的错误倾向:忽视过程性评价的作用,不进行过程性评价;以阶段性考试(形成性评价)代替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过程性评价方法过于繁琐。
(四)学分认定
学分是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反映。学校应建立学分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地加强学分管理,确保学分的认定公正、公平、公开和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1、学分认定的依据
认定的主体: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的主体是学校。学校在校长的统一部署下,由教务部门负责制定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具体到模块的学分,主要应该以课任教师为主来认定学分。
学科类课程学分认定的主要依据有:
修习课时记录认定。学校必须按照课程设置规定的课时开设课程,学生必须全程参加课程修习,课程修习的时间记录由授课教师登记,教务处核准建档;未经学校批准,课程模块实际修习时间低于该模块规定学时数六分之五的,该课程模块学分不予认定。(获得免修资格的除外)
修习过程表现认定。包括学生在修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情况、完成作业及各项学习任务情况、从事与修习内容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及平时成绩等。
模块考试成绩认定。模块学习结束,由学校组织考试。考试除笔试外,也可以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听说能力、实验操作和专业技能测试等方式。
以上三方面均合格者,方能获得相应的模块学分。
2、学分认定程序
(1)学生按规定完成课程(模块)修习并经考试、考核后,任课老师(或指导教师)根据学分认定要求,提出初步意见交教务部门审核。
(2)教务部门对任课老师(或指导教师)的初步意见和学生资料进行复审,对不能获得学分的学生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并告知其原因。
(3)学生对学分认定结果如有异议,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0日内向教务部门提出复议申请,教务部门自接到申请10日内作出决议,并回复申请人。
(4)教务部门向校长书面提交学生学分认定的意见,由校长签署后确认。
3、学分与学籍管理
(1)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合格而不能获得学分的,可以申请重考或参加其他教学班相同学习模块的考试,重考合格后可获得学分;重考仍不合格者,允许重修或改修其他模块(必修课程和有必修学分要求的选修课程不能放弃)。重修要在接到学分不被认定通知后1年内完成(高三年级要在本学年第—学期内完成)。
(2)学校应严格学时、学分管理,不得以学分奖励学生。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选修课,获得更多学分。
(3)参加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含与其他部门联合)举办的学科(含奥林匹克学科及科技、文艺、体育)竞赛且获三等奖以上的学生,可向学校申请免修相应科目必修模块的部分或全部学时及申请免予考试。
(4)我省普通高中学校之间学生所得学分可以互认。外省转入本省的学生,其学分依据转入市、区的学籍管理规定予以确定。普通高中学生经学校同意在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修习课程的过程记录和考试、考查成绩可作为学分认定的依据。
(5)认定的学分要分别记入学校学籍管理档案(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和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记录。学生学分认定档案内容应包括学生在该课程(模块)修习过程中所用课时、学习表现评定结果、考试考查考核成绩、学分认定时间等。
(6)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利用校园网,向学生和家长提供学分查询和交互的平台。
四、主要问题与思考
俗语说“万事开头难”,我们要建立一种全新的评价体系,涉及到我们教育管理部门、教师的观念问题,社会的认识问题,操作上的难度问题,等等。高中新课程的评价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这其中出现了一些困惑与问题是正常的。有问题,说明有改革、有探索,问题越多、困难越大,说明了我们的实验越加深入。当前,根据实验区的探索和我们的思考,有一些问题急需我们思考并通过实验探求解决方法。
1、继承与创新的矛盾。把国外的考试评价改革经验同国内传统考试评价文化特点加以整合,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评价制度和文化,这是我们的追求。但是在学习引进的,我们“拿来”什么?拒绝什么?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要“扬”什么?“弃”什么?在探索的初级阶段是不容易区分的。但不管是什么,我们必须牢记自己的国情社情民情。拒绝吸收和继承是错误的,同样全盘吸收和继承也是错误的。
2、改革创新的经济性问题。引进过程性评价和学分认定,多主体评价和多方式评价,势必增加工作量,不符合改革的经济性原则,在有的实验地区,有的教师被搞得精疲力竭。如何在改革过程中尽量地简化程序,提高效率,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其中评价信息化、学生自主管理等途径值得我们去探索。
3、新评价方式的公平性问题。人是带有一定情感的参预工作的,表现性评价、开放性试题评分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由此带了“公平性”质疑。公平并不是绝对的好东西,主观也不都是错误的。关键是我们要把握一个人们可接受的“度”。例如在学生学习表现评价上,可以适当减少A等级的比例,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互评,等等,并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使评定真正体现事实的面目。
4、人性化、个别化评价的操作困难。长期以来,学校考试评价只重视考试结果量化的分数表达,不重视分析研究每个学生的试卷,不重视学习过程和发展进步在质性方面的描述评价;只注意学习的共性目标,不重视对学生学习特点、发展进步以及潜能结构作个别化的评价。它必然丢失学习过程及考试过程业已显示出来的大量有用信息,并且把相同考分的学生看成相同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在心理发展和智能结构差异的多面性和客观性。这个问题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但要改变它却是很艰难的。如何改变只注意学习的共性目标,不重视对学生学习特点、发展进步以及潜能结构作个别化的评价,进行因人而异的、裁缝式的考试评价设计?我们可以探索不同试卷或一份试卷中有不同要求的试题,也可以进行进步率评价试验。
5、学习评价结果与高招的关联度。学校评价功能越来越有社会化的的倾向,甚至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问题。这一趋势有利有弊,利在于社会更加关注、关心学校教育,促进教育的发展;弊在于不少非理性的评价左右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教育行为。人们谈学校质量、教师水平,都离不开中考、高考成绩。这无形中给改革带来压力。我们是否应该将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业评价与高考升学挂起钩来?我们如何更好地对考试结果进行解释与使用?评价方式、考试内容是否要与高考要求相一致?作为教学,课程标准是根本的准则。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