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品课程中出现没有找到可播放的新媒体渠道精品影视剧如何解决

论文:关于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现状及在教学中的利用调查-中大网校论文网您的位置:
本文网址:
版权所有:精品课程资源网 Powered By 精品课程资源网 页面执行时间0.0781秒 查询数据库12次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可用性改进设计--《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可用性改进设计
【摘要】:近几年来,软件产品的可用性近几年己成为衡量软件质量的重要因素,国家精品课程作为优秀的课程和信息密集型的教育软件产品,其可用性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体验。而日益突出国家精品课程的可用性问题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需求,是本论文写作的源由。本论文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对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可用性问题进行了梳理与综合分析,重点研究如何将可用性工程的方法和策略与相关教学设计理论结合,针对国家精品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几个关键环节和关键问题进行评估和改进,最终得以提升国家精品课程的可用性水平,使得开发出来的国家精品课程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视觉特性和认知特点。
整个研究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文献调研了解国家精品课程的可用性研究现状与方法,并对国家精品课程可用性内涵进行透视,并对影响其可用性的要素进行分析;
第二阶段,首先分析已有的可用性改进的方法和这些方法视角下发现的可用性问题并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支撑,从而构建出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可用性的改进框架;该框架以“学习者为中心”,采用可用性工程的方法,借助理论支撑,对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进行评价和改进;
第三阶段,为了发现国家精品课程的可用性问题,以《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精品课程网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启发式评估和可用性测试的方法进行可用性评估,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将问题按国家精品课程可用性的内容构成进行归纳;
第四阶段,针对发现的问题,依据可用性原则,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一部分进行了重新设计,开发了高保真原型,通过对高保真原型和原网站比较性测试,验证了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方法改建的网站优于原网站,满足了学习者的需求,检验了可用性方法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者的满意度。
本论文研究结果证明了在精品课程网L资源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方法的有效性,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开发中对可用性的重视和优化设计可以提高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共享,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效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可以为以后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研究提供参考,对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G434【目录】:
摘要3-4Abstract4-6目录6-8第1章 绪论8-16 1.1 概述8-11
1.1.1 研究背景8-10
1.1.2 研究意义10-1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11-14
1.2.1 国外在线课程的可用性研究现状11-12
1.2.2 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可用性研究现状12-14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4-16
1.3.1 研究的内容14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14-16第2章 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可用性的内涵及构成16-28 2.1 可用性不同定义的辨析16-17 2.2 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可用性的定义17-22
2.2.1 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定义17-18
2.2.2 影响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质量的视角分析18-20
2.2.3 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可用性的定义20-22 2.3 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可用性的影响要素分析22-28
2.3.1 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网站设计23-25
2.3.2 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和浏览设计25-27
2.3.3 学习交互与个性化支持设计27-28第3章 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可用性评估与改进框架28-39 3.1 可用性评估方法追溯与对比28-32
3.1.1 可用性评估的典型方法28-30
3.1.2 已有研究采用的方法对比及启示30-32 3.2 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可用性改进的理论支持32-35
3.2.1 信息架构理论——网站界面与导航设计支持32-33
3.2.2 多媒体学习理论——内容改进设计支持33-34
3.2.3 成就动机理论——学习交互与个性化设计支持34-35 3.3 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可用性改进设计框架35-39
3.3.1 框架核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估和改进36-37
3.3.2 可用性改进的方法与流程37-39第4章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网上资源的可用性评估39-52 4.1 评估对象与方法的选取39-40
4.1.1 评估对象的选取39
4.1.2 评价过程及方法介绍39-40 4.2 经验性评估及其过程40-46
4.2.1 评估准则的设计40-43
4.2.2 评估过程概述43
4.2.3 评估结果43-46 4.3 可用性测试及其过程46-51
4.3.1 边说边做法介绍46
4.3.2 测试任务的选取46-48
4.3.3 测试过程概述48
4.3.4 测试结果48-51 4.4 可用性问题归因51-52第5章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网上资源可用性改进设计52-64 5.1 原型开发技术简介52 5.2 原型设计过程52-61
5.2.1 针对网站导航的改进设计53-56
5.2.2 针对在线学习内容结构的重新设计56-58
5.2.3 针对学习交互与个性化支持的改进58-61 5.3 基于原型对比性研究61-63
5.3.1 对比评估过程61
5.3.2 对比结果分析61-63 5.4 小结63-64第6章 总结与展望64-66 6.1 研究结论64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64-66附录: 对比问卷调查66-68参考文献68-71致谢7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谢新就;;[J];教师;2011年20期
;[J];嘉应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张琪;;[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11期
李丁;;[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陈静;耿向前;王鹤;;[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年15期
周新年;张正雄;郑丽凤;沈嵘枫;冯辉荣;巫志龙;周成军;;[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刘巍;马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年04期
杨松;;[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王鹏;杨广学;商庆华;;[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08期
沈新元;朱美芳;邵惠丽;杨庆;王夏琴;王燕萍;陈文萍;吴文华;吉亚丽;杨革生;;[J];纺织教育;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晓辉;许耀华;程鸿;;[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09年论文集[C];2009年
孙连杰;;[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A];山东解剖学会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高福莲;李银生;武俊芳;杜娟;靳艳;张小静;;[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何志林;刘斌;黄爱峰;;[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高福莲;韩金珠;韩金红;王琳;曹兴玥;李勇莉;毕来国;;[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汤国安;;[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孔斌;司虎克;;[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谷亚林;徐天成;赵兆;王海青;陆锦辉;朱晓华;钱玲;虞粉英;;[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宋跃;;[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人民公安报;2010年
;[N];中国教育报;2003年
;[N];中国教育报;2005年
记者 丰捷;[N];光明日报;2004年
本报记者 丰捷;[N];光明日报;2004年
秦小艳 通讯员
苏艳丽;[N];深圳特区报;2009年
刘津津;[N];人民政协报;2009年
王晖 实习生
王庆慧;[N];河南日报;2009年
郭江山 王洪志
杨月清;[N];陕西日报;2009年
林响;[N];福建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斌;[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陈仕品;[D];西南大学;2009年
徐高明;[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毕岚;[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丁蕾;[D];湖南大学;2010年
芦君;[D];西南大学;2010年
张岸;[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鄢华梅;[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周超;[D];西北大学;2007年
徐磊;[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张瑶娟;[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郭立婷;[D];山西大学;2007年
刘芝;[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精品课程平台-
位来访者 登录课程 用户
&-自由免费注册使用!
精品课程申报表
&&&&&&&&&&
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 &&&&&&&&&&&&&&&
&&&&&&& &&&&&&&&&&&&&&&&&&&&&&&&&&&&&
&&&&&&&&&&&&& &&&&&&&&&&&&&&&&&&&&&&
/&&&&&&&&&& &&&&&&&&&&&&&&&
&&&&&&&&&& &&&&&&&&&&&&&&&&&&&&&&&&&
&&&&&&&&&& &&&&&&&&&&&&&&&&&&&&&&&&&&
&&&&&&&&&&&& &&&&&&&&&&&&&&&&&&&&
&&&&&&&&&&& 2003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二ΟΟ三年九月八日
填 写 要求
一、&&&&&&& 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 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1]情况
基础医学院生理
通信地址(邮编)
沈阳市和平区北二马路92号 (110001)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理论课教学(五年内):
时间&&&&&&&& 课& 程&&&& 周学时&&&&&& 年 级&&&&&&&&&&&& 学生总数(人)
2003.2-&&&&&& 生理学&&&&&& 8&&&&&&& 2002级(87期)&&&&&&& 190
2003.9-&&&&&& 生理学&&&&&& 4&&&&&&& 成人(本)&&&&&&&&&&&&& 30
2002.3-&&&&&& 生理学&&&&&& 8&&&&&&& 2001级(86期)&&&&&&& 120
2002.9-&&&&&& 生理学&&&&&& 4&&&&&&& 成人(本)&&&&&&&&&&&&& 80
2001.3-&&&&&& 生理学&&&&&& 4&&&&&&& 2000级(85期)&&&&&&&& 90
2001.9-&&&&&& 生理学&&&&&& 4&&&&&&& 成人(专)&&&&&&&&&&&&& 70
2000.3-&&&&&& 生理学&&&&&& 4&&&&&&& 1999级(84期)&&&&&&&& 90
2000.9-&&&&&& 生理学&&&&&& 4&&&&&&& 成人(本)&&&&&&&&&&&& 100
1999.3-&&&&&& 生理学&&&&&& 4&&&&&&& 1998级(83期)&&&&&&&& 90
1999.10-&&&&& 生理学&&&&&& 4&&&&&&& 成人(专)&&&&&&&&&&&& 120
实践性教学(五年内)----见附件3-1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研究课题(五年内):
名称&&&&&&&&&&&&&&&&&&&&&&& 来源&&&&&&&&&&&&&&&&&&&&&&&& 年限&&&&&&&&& 负责人&
1.弓状核参与体温调节机理的研究&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972229) 2.12&& 第一
2.细胞因子与体温调节&&&&&&&&&&& 医大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基金&&&& 4.12&& 第一
&&&&&&&&&&&&&&&&&&&&&&&&&&&&&&& (校发2002科字7号)
3.恒温动物的HSTF在发热过程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2&& 第二
& 的热限作用及机制
4.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抑制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12&& 第四
& 突触传递的增强
研究论文-----见附件3-2
[1]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2. 教学队伍情况
构成(含外 聘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七年制、英文班、本科班生理学理论课
本科班理论课
本科班理论课
日文班理论课
日文班理论课
本科班理论课
本科班理论课
本科班理论课、实验课
七年制、英文班生理学理论课、实验课
七年制、英文班生理学理论课、实验课
本科班理论课、实验课
日文班理论课、实验课
本科班实验课
生理学理论课示教
生理学实验辅导
教学队伍整体情况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见附页4-1~4-7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 &&&&&&&&&&见附页4-8~4-9
3.&& 课程描述
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校生理教研室始建于1948年,当时《生理学》即是一门独立的、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阎德润是全国著名生理学家,国家一级教授。从建室始至1966年,在阎德润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我校开设的《生理学》课程一直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校《生理学》课程曾与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合并,成为“四合一”课程,称为《人体机能学》。以后又曾与生物化学合并,称为《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此时的课程教材建设受所谓“删繁就简”的影响,内容简单,水平平平,基本无大建树。
文革后,经拨乱反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校《生理学》课程又焕发了青春,重新成为独立开设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此时,有了全国统编的《生理学》(第一版)教材,课程建设开始走向正轨,以后又陆续出版了二、三、四版,到今天的第五版。随着医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层次的多样化,我校的《生理学》课程与时俱进,为普通医学教育七年制、英语医学班、日语医学班、本科、专科、中专等开设了相应层次的《生理学》课程,并在此基础上为博、硕士学位研究生开设了《神经生理学》、《神经内分泌学》、《电生理技术》、《临床应用生理学》等选修课程,同时,还为成人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的相应层次学历教育开设了《生理学》课程,使我校的《生理学》课程成为了一门教学层次齐全的课程。
目前,我校开设的《生理学》课程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在采用全国统编教材《生理学》的同时,为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从1996年起我们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等单位合编了《人体生理学》中英文双语教材;为七年制和英语医学班印发了任课教师参照原版教材编写的英文讲稿;为适应教育模式的转变和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的需要,我们编写了将生理学知识与临床学科知识密切结合的《人体整合生理学病例教材》和《人体整合生理学》理论教材,实施整合生理学教学;我们还对《生理学》课程教材内容进行了更新,增加了生理科学新进展等内容,使课程教材既突出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思想性、启发性”,在教学方法上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从而使我校《生理学》课程具有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3-2&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程。它是本科医学生入学后在学习了普通基础课程(化学、物理、数学)及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之后于第四学期开设的课程。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体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主要以器官和系统为研究对象,例如: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等,有少部分内容也从整体水平和细胞、分子水平去研究。
由于生理学又是一门实验科学,所以《生理学》课程总体上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理论部分在内容体系结构上以绪论开篇,先是总论,介绍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的跨膜信息转导基本方式、生物电产生的原理、肌细胞的收缩原理和力学分析等,然后是各论,依次介绍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能量代谢和体温、泌尿、感觉器官、神经、内分泌、生殖等系统的功能,每个系统各成一章,章中有节。各个章节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大同小异,其基本方式是先介绍某个器官的正常活动功能、活动机制及活动的调节。以循环系统的内容为例,先介绍心脏泵血功能的活动规律,心动周期各种变化规律,心泵血功能评价指标,心泵血功能的调节,心肌生物电现象。接着介绍各类血管的功能,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最后讲心血管系统功能的神经体液调节。《生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组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步骤、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地理解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正常功能及其调节。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各器官、系统功能异常导致疾病的原因打下坚实的基础,作好铺垫。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学科知识学习的脱节,为改变此状况,我们在生理学课程各章内容组织上加入了病例,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架起桥梁,即实施了整合生理学教学。
生理学实验课是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方式,设计思想是使学生既有机会验证生理学基本理论,又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动手操作和科学思维能力。因此,在《生理学实验手册》内容设计上,我们先介绍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然后由浅入深地安排各项实验,在学生经过学习,取得经验后,安排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检验学习效果。此外,我们还开展了学生上讲台的讨论式教学及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活动。选用讨论式教学是让学生自学为主,带着老师课前留的思考题,自己看书和查阅资料,主动地学习生理知识,课上进行讲课实践,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有时选用病例讨论,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用于临床实践,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去为老百姓验血型,测血压,作社会调查,不仅增加对学生的医德教育,而且使所学知识派上用场。实践性教学后学生发表的感受和实践论文表明,实践性教学效果良好。
3-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近五年,我校83、84、85期(级)使用我室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山东医科大学等单位合编的《人体生理学》中英双语教材(范少光、汤浩主编,北京医大、协和医大出版社);86、87期(级)使用统编教材《生理学》(第五版,姚泰主编,人卫出版社)。七年制、英语医学班使用的教材为七年制规划教材《生理学》(第一版,姚泰主编,人卫出版社)和任课教师参照外文原版编写的英文讲稿,参考书为《MEDICAL PHYSIOLOGY》(9版)(Author:Guyton & Hall)。与上述教材配套的整合教材是《人体整合生理学病例教材》,生理实验教材为《生理学实验手册》,指导学生复习的为《生理学复习指南》(上述三书均为我室编写)。为实施整合生理学,我室在编写《人体整合生理学病例教材》后,又编写了集生理学和临床学科知识为一体的《人体整合生理学》教材。博、硕士研究生选修课“临床应用生理学”,使用《临床生理学》(第一版,贺石林主编,科学出版社)及我室编写的《心电基础》;“神经生理学”、“神经内分泌学”、“电生理技术”教材为任课教师自编讲义。此外,我室还参编了其他层次的生理学教材。
实验课对于《生理学》课程来说即是实践性教学。我校实验课教学由机能学科实验中心统一管理,我们与该中心合作除开设了常规《生理学》实验项目外,还开设了整合的综合实验项目(具体项目见附件教学大纲和实验手册)。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独立操作、自主学习能力,还利用课余时间举行了实验技能操作比赛和实验设计比赛等实践性项目。我校机能实验室宽敞明亮,实验设备完善,仪器先进,自行设计的实验CAI课件已用于教学。学生反映实验教学既使他们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开阔了视野。事实说明,我室自编的《生理学实验手册》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效果良好。但我们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仍在不断地修改、完善中,尤其是整合的综合实验项目。
我校的电化教育研究中心和网络学院网站已在互联网上运行。目前,我们通过电化教育研究中心网站已将《生理学》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实验指导、多种类型的习题,本课程推荐的参考文献、参考书的目录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全套网络教学课件及授课录象已在网络学院网站向各省市的中国医大校外教学中心传送。此外,我室李亘松副教授在互联网上开设了“生理学世界”网页,网址为:www.ligensong.nease.net.&
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以国家教育部“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专业”培养原则为指导,我们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1.广泛推广启发式教学:在理论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了学生自学的内容,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上讲台,对自学部分进行讲解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概括性总结,纠正错误、补充不足,解答同学提出的疑问做做系统性的归纳,进一步强化了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生欢迎这种教学方式,锻炼了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归纳、讲述、表达能力。
2.开展结合理论教学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生理学知识竞赛、科技讲座、社会实践活动(为福利院老人体检)等,使学生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深受学生欢迎。
3.实施整合教学:为解决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知识学习脱节问题,我校实施课程整合改革。《生理学》课程在整合理论教学中,有机地穿插病例,进行讲解和讨论,培养学生应用生理学理论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中英双语教学:课堂上,任课教师用双语进行讲解和解释,并将强化专业英文词汇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生理学知识水平和专业外语水平同步提高。
5.科研见习和支持学生的科研活动:A.每学期按学校的要求接受不少于4名七年制、英语医学班三年级学生来教研室科研见习8周。每次见习教研室均制定详尽的见习计划。由副高职以上的硕士导师实行导师负责制,集中给学生讲授科研基本方法和文献检索方法,导师负责指导科研见习生参加硕士生科研实验,了解科研基本过程,学习查阅和阅读文献、科研选题以及文献综述撰写方法等,并由见习者完成不少于3000字的文献综述;B.支持学生申报学校学生科研活动基金课题,接受申报者的咨询,指导选题、撰写标书。对中标者到教研室进行科研提供方便和指导。C.为提高广大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能力,我们教研室,每年举办一次科技讲座,使学生们对生理学的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科学研究工作有了初步了解,为他们未来参加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我校《生理学》课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我们与电化教育研究中心和机能学科实验中心合作自编自制了生理实验教学录象片(如,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作、影响尿生成因素、呼吸运动的调节等),制作了理论教学用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投入使用,效果尤佳。我们还如前所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了《生理学》课程的网上教学和辅导。
3-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以对主讲教师赵书芬教授评价为例:
校内同事评价:
精通教学内容,授课条理性强,概念准确、重点突出,启发式教学,语言表达流畅、生动,板书、图解运用恰当,课堂组织生动、活泼,在生理学理论联系临床实际方面尤为突出。
&&&&&&&&&&&&&&&& 校教学督导团成员:&&&&&&& 教授
校外专家评价:
我受中国医大之邀,有幸听取了赵书芬教授的生理学课程的公开教学,感到其教学有特色,中、英文双语教学,采用多媒体(动画)等先进手段,课堂生动活泼,启发式、讨论式,既突出重点又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恰到好处。授课情绪饱满,思维敏捷,有科学性、逻辑性、艺术性,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据我所知赵书芬教授的生理学教学颇有影响,曾因教学效果好,被中国电视师范学院聘为生理卫生主讲教师。
沈阳药科大学生理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教授
学生评价:
赵老师为人师表,精通教学内容,教学十分认真,效果好。经常课上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加强我们的记忆。无论课上、课下都主动、热情、耐心地解答我们提出的各类问题,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介绍学科新进展。讲课内容清晰、条理性强、层次分明。
赵老师教书育人贯彻教学始终,包括课堂教学举例,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务实进取、勤奋向上、争做祖国栋梁的精神。课下作学生的知心朋友,利用业余时间和学生谈心,关心并帮助解决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实际困难。
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生理教研室课堂教学录像效果好,其特点为:
1.多媒体制作精良,运用动画,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入浅出的讲明了复杂的生理学理论问题。
2.课堂组织好,教员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互动,有问、有答,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
3.课堂讲授重点内容突出,并有小结和启发性复习题。
4.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既给新单词又复习旧单词,有利于学生专业外语水平提高。
4. 自我评价
4-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不超过三项)
《生理学》是医学院校的经典基础医学课程。我们教研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课程特色:
&& 1.生理学知识与临床学科知识相整合: 为克服以往生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生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临床学科知识缺乏有机结合,造成学生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学习脱节,临床教师需耗费学时回顾生理学知识的弊端,我们顺应医学教学模式转变,进行了以问题为先导,以病例贯穿始终,基础与临床密切衔接的生理学课程改革,开设了《人体整合生理学》教学。作为第一步,我们首先编写了《人体整合生理学病例教材》,与生理学理论教材配合使用。在经过2轮教学改革实践,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内容生动,易理解,实践性强”的基础上,我们又编写了《人体整合生理学》教材(初稿已基本完成,待出版),该教材在内容上体现二个特点:强调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作为一个机能整体起作用的生理功能整合;强调生理学基础理论的临床内涵,把生理学知识与临床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此外,我们与机能学科实验中心合作,增加了与临床知识有关的整合实验课的内容,以增强学生实际动手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
&& 2.中、英双语教学,更侧重英语教学及注重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与专业英语水平提高并举:为此,⑴从1996年起我们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等单位合编了《人体生理学》中英文双语教材,此教材章、节题目、一、二级标题及专业术语全部用英语表述,具有英文专业词汇量丰富的优势,已用于教学,对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大有裨益。现正在进行第三版的修编。 (2).我们编写的《整合人体生理学》教材在每章前有本章内容的英文概要,每节题目、一、二级标题和专业术语用中英两种文字表述,正文论述内容中插有病例摘要。
&& 3.开展第二课堂等多种形式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开拓学生视野,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形式,如课外科技讲座、生理知识竞赛、社会服务实践、学生上讲台、病例讨论、实验操作比赛、实验设计比赛(与机能学科实验中心合作)、七年制和英文医学班科研见习、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前回归基础实习、指导学生申报校学生科研基金课题、学生入研究室搞科研等。
4-2& 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为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各国医学教育界都在进行医学教育改革。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上世纪80年代末,率先对生理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开设了《人体整合生理学》(Integrated Human Physiology,IHP)。我们借鉴哈佛医学院的教学经验,在精读和翻译原版讲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我校实际,开展了《人体整合生理学》教学,这在国内生理学课程中是首例。我校的生理学课程教学在全国有较大影响,这体现在建国后历版《生理学》统编教材的编委中均有我室人员,特别是在体温生理、听觉生理、痛觉生理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我室有相应科研方向的研究室),在国内相应研究领域领先水平中占有一席之地。
4-3&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本课程开设的《整合人体生理学》,尚处于从试点向成熟过渡阶段,需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整合人体生理学》教材尚需正式出版后,经过教学实践检验,反复修订,才能成为成熟教材;师资队伍的临床知识水平与整合教学要求尚有差距,需加大培养力度,提高知识水平。
5. 课程建设规划
5-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
把《生理学》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合理,水平不断提高、课程特色鲜明、形式新颖、内容精深、教学设施齐全、教学手段先进、方法得当、贯彻“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专业”培养原则,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培养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求、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外语水平优秀、科学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的精品课程。
⑴师资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根本。我们将按照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硕士研究生及国内外进修学习,逐渐使45岁以下教师学历最低达到硕士化,其中博士学位者所占比例≥30%,从而使整个师资队伍达到结构合理、稳定,发展趋势良好。
⑵教材建设: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要素,标志课程的学术和教学水平,关系到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我们将继续按照出版计划完成《人体生理学》中英文双语教材和《整合人体生理学》教材的编写任务,使教材在注重“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创新性)”的基础上,突出“新”、“深”、“精” 的特点,作到精品课程,具有精品教材。同时,积极筛选、引进国外先进、适用的原版教材。
⑶教学设备:与时俱进,跟踪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研室教学设备。
⑷教学手段:对教师进行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培养,特别是计算机操作技术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达到对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应用自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5-2& 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
《生理学》课程下列资源已上网:
1.教学大纲;
2.教学方案;
3.生理学实验手册;
4.复习题;
5.本课程推荐的参考文献、参考书目录;
6.教学录象;
7.教学多媒体课件;
8.李亘松“生理学世界”网页。
中国医科大学精品课程网 版权所有 严禁拷贝
中国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医科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系 合作开发
系统数据最近一次更新时间: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媒体精品课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