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滋长了教师的公权力的特征包括

相关推荐: |
你当前的位置: >>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实录及点评
地区: 宁 夏 - 固原市 - 原州区
学校: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杨郎九年一贯制学校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中历史 & & & 人教2001课标版
1.掌握“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和分期。
2.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地位的衰落和主要霸主。
3.了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争霸的过程和各国为争取主动而进行的改革。
4.掌握战国七雄的概念和七国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
1.通过本课的学习,分析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战争性质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纷争,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4.通过对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坚韧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 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 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 我校是一所乡级初级中学,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大 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 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 途径局限性较大。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 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 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 象更加深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头绪繁杂,而人教版教材虽然将课程标 准的内容纳入其中, 但是教材过于简略, 历史事件介绍得不够完整, 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 完整的概念。这就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 资源,大胆取舍,补充新材料。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 然。 &&&&
三、教学效果分析:
把实现课标的要求作为我的教学目标, 课堂行为和教学设计始 终围绕课标来展开。在教学方式上,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参与进来,避免灌输,让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自己 想要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学 生的作业反馈来看,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对一些问题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实践与运用,无非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达 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把抽象、艰涩的知识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 的展现给学生,学生自己思考,分组讨论,发表见解,教师启迪总 结。
齐、晋称霸。
1.春秋和战国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
2.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语例示
同学们,讲新课之前,我们先讲一个小故事,故事的题目叫《烽火戏诸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是周幽王,周幽王即位时,国势已经衰微。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关中发生地震。幽王不顾百姓死活,继续过着享乐的生活。他有一个特别受宠爱的妃子褒姒,很漂亮,但不爱笑。为了让褒姒发笑,幽王绞尽了脑汁。最后,他把目光盯在了骊山顶上的烽火台上。什么是烽火台呢?简单地说,就是古时传信报警的一种建筑。遇到敌情时,白天报警,燃狼粪冒浓烟;黑夜报警,点柴草起火光。浓烟和火光会把敌情很快传遍各地。周幽王为了取悦褒姒,就下令点起烽火。各国诸侯看到烽火升起后,知道京城告急,就急忙率领人马前来救助。周幽王和褒姒看到诸侯在骊山脚下忙乱的情形,感到非常可笑,褒姒终于大笑。谁知这一笑,竟使西周灭亡的日子到来。因周幽王废长立幼,加剧了内部矛盾。被废掉的太子宜臼和其母亲申后要求申侯(指申后的父亲,宜臼的外公)报仇。申侯勾结犬戎进攻镐京。当镐京被围时,周幽王下令再次点起烽火求救,但诸侯都怕上当,谁也不来,犬戎终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诸侯们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由于西方少数民族势力强盛,平王无法立足,只得迁都洛邑,从此周室衰微。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这一时期社会动乱不安,各种力量变化无常。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之一。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活动2【讲授】春秋争霸
1.东周的建立和分期
[教师讲解]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
从表面上看,春秋和战国都是国家分裂,天下大乱时期。但实际上,两者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同学们可以记一下,慢慢理解、体会。
(1)春秋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战国是礼崩乐坏之后的时代;(2)春秋是由统一走向分裂,战国是由分裂走向统一;(3)春秋是旧的社会秩序乃至观念形态瓦解的时代,战国是新的社会秩序和新的观念形态处于酝酿之过程的时代。
下面我解释一下:
(1)春秋时期从平王东迁算起,可看作是礼崩乐坏的开始。春秋三百年间,在政治舞台上尽管表现为大国争霸,但历史的实质性内涵则是礼乐文化的逐渐崩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三分公室等事件,可以视为礼乐文化的最后瓦解和新的社会秩序得以产生。虽然这新的社会秩序可能还算不上秩序,但毕竟是以新的面貌取代了旧的礼乐文化。由于这新的社会秩序的不稳定性,又决定了它从产生之日起就在寻求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也可以说,不论是战场上的厮杀,还是以后我们将要讲到的百家争鸣,都可以视为对新的社会秩序的寻求。不同的只是前者为客观效果,后者为主观意图。
(2)周代的礼乐文化既是一套严密的等级制度,但同时又是一种大一统的政治模式,春秋的大国争霸是对大一统政治模式的否定。即是说,春秋时代的整个时代精神乃是一种“离散”的精神,既为政治上的分裂,亦为文化上的背离。而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乃至频繁的战争,却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奏曲,或者说其发展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3)春秋时期虽为礼崩乐坏,但同时人们在背离礼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制于礼制,这一点在思想领域尤为突出。比如孔子,他讲究“克己复礼”,但又授徒讲学与礼制相违背。因为兴私学本身就是对官府垄断教育的否定。政治领域里这种矛盾现象也有,特别是受制于礼制或迫于周天子名义上的权威为普遍现象,所以他们谋取霸权,往往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战国时期,由于礼制已彻底破坏, 不再作为社会规范而存在,故人们的观念形态完全挣脱了礼乐文化的羁绊。政治领域里,各诸侯国把自己看作是主权国家,其同周天子不再是君臣之关系。在思想领域,人们不再去想如何维护周礼的问题,而是思考如何借助传统的思想而重建社会观念形态的问题。
关于这些内容,当我们学习完本课后,会有所理解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具体情况。
活动3【讲授】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
[教师引导]请大家看课本的第二段内容,看书时一要找出王室衰微的表现,二要思考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之间的关系。
[[教师讲述]东周王室衰微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王畿面积大为缩小。周平王迁都洛邑初,还有约方圆六百里的王畿。随之因赏赐有功诸侯及被外部侵夺,渐次缩减,最后只剩下洛邑周围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解释:王畿:即国都附近的地方。又叫京畿、畿辅)。(2)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郑桓公是春秋时期一位诸侯,他眼见王室政治腐败,诸侯叛离的倾向愈益滋长。在王室衰微、周天子没有力量继续维持统治秩序的情况下,庄公(桓公)打起“以王命讨不庭”的旗帜,联合齐、鲁,攻打宋、卫,制服陈、蔡,并打败北戎,稳定了东周的政局。但却乘机独霸王室权力,与周天子的矛盾日益尖锐。平王时,王室与郑国已互不信任,相互交换质子,后来周桓王上台,剥夺庄公权力,庄公不满,派人割了王室洛邑的庄稼。周郑从“交质”发展到“相恶”的地步。尖锐的对立,终于引起一场大战。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军讨伐郑国,王师惨败,周桓王被箭射中了肩膀。天子威信扫地,从此一蹶不振。(3)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拮据,不得不仰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赙”(丧葬费)“告饥”“求车”“求金”。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受诸侯的摆布。周襄王曾低声下气地向郑国“请盟”,后业又接受晋侯的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天子共主的地位,此时已名存实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社会进入了动乱时代。
[教师引导]刚才看了课本第二段的内容,知道了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那现在请同学们继续看课本第三段的内容。在看书过程中,注意一下齐国的自然环境、管仲改革的内容、改革与富国强兵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然后,我们共同来解决。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齐国在什么位置,其自然环境怎么样?
[教师引导]春秋时我国还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而齐国能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另辟蹊径,使自己变成了一个东方大国。这体现了一种什么道理?
[教师补充]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协。而且通过改革,把资源条件转化为经济优势。最终使齐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教师讲解]齐国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鱼盐和矿藏,从太公开始,就“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到了春秋年间,农业、手工业,特别是冶铸、纺织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齐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最终成就了霸业。(讲到这里,教师可以插一些关于齐桓公和管仲的事迹,从而使学生明白不拘一格用人才可以给国家带来兴旺的道理。也可以让学生讲,以活跃课堂气氛)下面,请同学们归纳一下管仲变法的内容和齐桓公称霸。
活动4【活动】管仲改革和齐桓公称霸
教师提问]从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及改革的内容来看,齐国实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教师讲解]我们看一下齐桓公任用管仲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达到这个目的?每一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是什么?管仲改革的第一个内容是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即政治上实行国野分治,加强对全国城市和乡村的管理。即“叁其国而伍其鄙”。(板书)把全国分为二十一个乡。工商之乡六,士农乡十五。把居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士之子永为士,农之子永为农,工商之子永为工商”。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是政治上的,而且是军事上的。它使军政合一,达到了兵民合一的效果。齐国在争霸的军事行为中之所以能够成功,同这种改革措施是分不开的。在发展生产方面,根据土地的多少、好坏征税,重视工商业,提倡发展盐铁和铸造货币,采取调节物价等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管仲改革的第二个内容是改革军事制度,建立强大的军队。这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在内政改革的基础上改革军制,把居民组织和军事编制给合起来,工商,专心本业,免服兵役。士农乡(农乡),即出士兵之乡,每户出一人当兵,五乡的士卒为一军,全国组成三军。平时生产,农闲训练,战时出征。由于他们居住集中,互相熟悉,提高了战斗力。第三个内容是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扩充边界。这实际上已经是建立霸业的过程了。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燕,桓公率军北伐山戎,保卫了燕国。两年之后,狄人侵邢,桓公出兵相救。又两年,狄人侵卫,桓公再次发兵击狄救卫。齐桓公打击戎狄的行动和救患扶危的精神,获得了诸侯的普遍拥护和称道,大大提高了齐国的声威。当南方的楚国不断北侵的时侯,齐桓公又发兵击楚,消除了楚对中原的威胁。在这前后,齐桓公又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陆续吞并了几十个小国,拓地千里,把山东大部和河北东南部统一了起来,使这一地区的“东夷与华夏之辨”随之消失。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会盟于葵丘(今河南兰考东),周天子也派人参加了这个诸侯大会。会上订立盟约,共推齐桓公为霸主,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教师提问]同学们快速看一下齐桓公称霸的下一段,回答继齐桓公之后的另一位霸主是谁?
[教师引导]晋文公怎么样成为霸主的?
[教师总结]正确。晋文公确实是在改革的基础上打败楚国,做了中原霸主的。下面我再作一些补充。
活动5【讲授】晋文公改革和继为霸主
[教师讲述]晋国是汾水下游一个小国,春秋时期疆域已扩大到整个汾水流域。晋献公晚年,因宠爱骊姬,废嫡立庶,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重耳至齐,受到齐君赏识,以女齐姜给他为妻。后来重耳与随行的赵衰、狐偃等人先后到曹、宋、卫、郑、楚等国,历经艰难,最后到达秦国。这时,晋怀公即位,昏庸乱政,不得人心。于是,秦穆公出兵助重耳回国夺取了政权。重耳在外流亡19年,62年即位,是为晋文公。
由于晋文公长期在外流亡,了解民间疾苦,故即位后便着手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这些措施都为晋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晋文公善于识人和用人,这也是晋称霸的原因之一。他执政之初,首先对复国有功的谋臣武将论功行赏,并张榜公布,以免遗漏了该赏的功臣。介子推跟随晋文公流亡期间,屡建功劳。行将封赏时,他却托病回家,奉养老母,甘受清贫。介之推从人解张见他榜上无名,十分不平,夜至宫门求见。文公悔之很深。赶忙派人隆礼驾车去接介子推。可是介已提前背着老母悄然离去了。晋文公又张榜全国,请介子推出来为官。后接到报告说介子推隐居在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谷之中。晋文公带着文武官员亲往绵山迎请。但由于山高林密,难寻踪影。有人献计烧山逼介主动走出,结果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子推与母相抱而死。据说,后来人们由此而过寒食节,并户户插柳,以召介子推之魂。正因为晋文公爱惜人才,并重用有才干的人厉行改革,所以很快稳定了晋国政局,发展了国力,最终建立了霸业。
[教师提问]晋楚争霸,晋国打败楚国,确立霸主地位的是哪一场战役?
[教师引导]谁能讲一下城濮之战中退避三舍的故事?退避三舍的实质是什么?
[(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可以课本上的注释为基础,由教师讲述)
[教师分析]在城濮之战中,晋军处于劣势,退避三舍不仅使晋军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在军事上也使晋军避开了在不利条件下同楚决战,保存力量,待机破敌。在决战中晋军避开了敌人强大的中军,选择比较薄弱的两翼冲击。又伪装败逃,造成了敌人的错觉,然后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使自己在局部上占据优势,再从局部的优势转变为全局的胜利。因此,退避三舍的实质是避敌锋芒,诱敌深入,寻机歼敌的策略。
[教师讲解]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晋文公在位期间,先后灭掉30多个小国,开拓疆土千里之多。晋文公成为齐桓公之后春秋时期另一位霸主。
[教师提问]现在关于齐桓公和晋文公两位霸主的历史我们讲完了。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大家讨论一下,选出代表来回答。
[学生讨论]……
[教师补充]春秋时期的霸业政治,是在以变求强的争霸过程中实现的。各大国为谋霸权而改革,因改革而富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齐国和晋国都通过改革而迅速致强,改革涉及到内政、生产和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过渡]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取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暂时遏制了楚国北进的势头。但楚国仍然是南方一个大国,一直有北进的打算,因此,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的时间。后来,楚庄王打败了晋军,做了中原霸主。
[教师讲解]楚在城濮之战中暂时受挫。公元前626年,商臣即位,是为楚穆王。穆王时国力得以增强。庄王即位后,以富有才干的孙叔敖为宰,整顿内政,兴修水利。发展武力,国势更加强盛。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北进至洛邑附近。迫使周定王为他举行隆重礼仪,并向鼎之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之势。庄王问鼎,明显暴露出北上称霸的意图。公元前598年,楚围郑,晋景公出兵救援。次年,晋、楚会战于邲(bi,今河南武陟东南),晋军大败。三年后,楚又伐宋,宋向晋告急,晋畏楚而不敢与之争锋。从此,中原各国背晋向楚,使得楚庄王饮马黄河,成为在中原霸主。
活动6【讲授】楚庄王继晋称霸中原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讲了楚庄王称霸中原,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看一下课本上关于吴越争霸的小字部分。除了理顺吴越争霸的过程外,想一想,我们应该学习勾践的什么?
[板书](4)吴越争霸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霸主地位确立的方式是什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
(挂《春秋争霸形势图》)
[教师引导]我们讲过了春秋争霸,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做过霸主的国君。
[教师讲解]请大家看《春秋争霸形势图》,在上面指出齐、晋、楚、吴、越、宋、秦的位置。为什么让大家指这么多的位置呢?因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一般我们都称春秋五霸。哪五霸呢?说法有多种。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越王勾践。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也有自己的新观点。下面,我们对春秋的争霸战争作一简单地评价。
[板书]3.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思考、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价春秋的争霸战争。
[学生讨论]……
[教师补充]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但应注意的是: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应该抱着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观点。应该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看问题,关于春秋 的争霸战争,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评价:
[投影显示]
(1)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而发动的。战争的结果是肥了大国诸侯,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春秋无义战”。
(2)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春秋是我国历史上新旧制度的交替时期,战争过程中,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扫清了道路。奴隶制度迅速瓦解。
(3)争霸战争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大国在争霸和兼并中,开拓了疆土,使春秋初年的100多个国家,逐步缩减成10余国,形成了南方的楚,北方的晋、燕,东方的齐,西方的秦,东南的吴、越这几个势力中心,实现了区域性局部统一。这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4)争霸战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争霸战争一方面使交战国家和战乱地区的经济受到破坏,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国为了争霸,都重用有才干的政治家,
厉行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措施,出现了经济发展、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景象。由于战争的关系,人们流动频繁,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原地区较先进的经济文化得到了传播。
(5)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族的大融合。频繁的战争,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和各族间的广泛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族杂居共处,打破了原来各族间的区域界限,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教师过渡]我们讲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时提到了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实现了局部统一。到战国时,大的诸侯国只剩下了七个,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
(挂图显示七国的位置)
[教师讲述]这在历史上被称为战国七雄。
活动7【讲授】战国七雄
1.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教师讲解]春秋时期,晋国新旧势力的斗争异常激烈。在这斗争中,韩、赵、魏、智、中行、范氏六家新兴势力逐步取得了胜利,从而控制了晋国政权,称为“六卿专政”。但六卿的势力发展并不平衡。后来,韩、赵、魏、智四家联合起来,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并瓜分了这两家的土地。到公元前453年,韩、赵、魏又联合消灭了智氏,从此晋国政权就控制在这三家手中。赵氏占据晋的北部地区,建都城于晋阳(今太原);韩氏占据晋的中部地区,以平阳(今山西临汾)为都城;魏氏占据晋的南部地区,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晋君只保有绛和曲沃两小块土地。至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史称“三家分晋”。
田氏是齐国新兴势力的代表。春秋中期以后,田氏家族的势力迅速膨胀。田氏采取了“厚施薄敛”的办法,向贫民放贷时,采取大斗出小斗进的措施,获得了民众的拥护。特别是在战乱和受灾之年,民众归之如流水。公元前490年,齐景公死,贵族高氏、国氏立景公的儿子荼为国君。田氏乘机发动武装政变,打败了国氏、高氏,立景公的另一个儿子阳生为国君,由田乞为相,掌握了实际权力。田乞死后,其子田常继相位。政权开始完全落到田氏手里。田常任命田氏兄弟和同族人作都邑大夫,扩大了自己的封地。到公元前476年,“齐国之政皆归田常”,完成了田氏代齐的步骤。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仍沿用齐国国号。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表明新兴势力在晋、齐两国取得胜利。也表明战国七雄并存局面的形成。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一看“战国七雄”一目的内容,从中找出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战役名称及参与国家。
[学生看书]……
(挂图显示战国形势,学生从图上找出战役位置)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城濮之战和长平之战,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特点?。
[教师补充]同学们可以从军队规模、持续时间、用兵谋略、战况结局等方面进行比较。
[教师讲解]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不仅战争本身的过程不同,而且战争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春秋时期的政治,就是各大国争夺霸权的政治,是大国靠武力胁迫弱小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强权政治。体现在战争中,就以逼迫对方在政治上臣服于自己为主(也曾把若干小国吞并)。战国时期的政治,就是富国强兵,吃掉对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政治。因此,春秋政治是“争霸”为主,战国政治是“兼并”为主。历史在争霸过程与兼并过程中,逐渐趋向统一。
活动8【讲授】课堂小结
到现在为止,本课的内容就学习完了。我们这一节课主要讲了“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两大问题。春秋和战国是东周的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是分裂和战乱,但时代内涵不同。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内容也不同。希望大家下去以后,认真复习,多看一些相关书籍,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段历史。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语例示
同学们,讲新课之前,我们先讲一个小故事,故事的题目叫《烽火戏诸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是周幽王,周幽王即位时,国势已经衰微。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关中发生地震。幽王不顾百姓死活,继续过着享乐的生活。他有一个特别受宠爱的妃子褒姒,很漂亮,但不爱笑。为了让褒姒发笑,幽王绞尽了脑汁。最后,他把目光盯在了骊山顶上的烽火台上。什么是烽火台呢?简单地说,就是古时传信报警的一种建筑。遇到敌情时,白天报警,燃狼粪冒浓烟;黑夜报警,点柴草起火光。浓烟和火光会把敌情很快传遍各地。周幽王为了取悦褒姒,就下令点起烽火。各国诸侯看到烽火升起后,知道京城告急,就急忙率领人马前来救助。周幽王和褒姒看到诸侯在骊山脚下忙乱的情形,感到非常可笑,褒姒终于大笑。谁知这一笑,竟使西周灭亡的日子到来。因周幽王废长立幼,加剧了内部矛盾。被废掉的太子宜臼和其母亲申后要求申侯(指申后的父亲,宜臼的外公)报仇。申侯勾结犬戎进攻镐京。当镐京被围时,周幽王下令再次点起烽火求救,但诸侯都怕上当,谁也不来,犬戎终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诸侯们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由于西方少数民族势力强盛,平王无法立足,只得迁都洛邑,从此周室衰微。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这一时期社会动乱不安,各种力量变化无常。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之一。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活动2【讲授】春秋争霸
1.东周的建立和分期
[教师讲解]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
从表面上看,春秋和战国都是国家分裂,天下大乱时期。但实际上,两者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同学们可以记一下,慢慢理解、体会。
(1)春秋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战国是礼崩乐坏之后的时代;(2)春秋是由统一走向分裂,战国是由分裂走向统一;(3)春秋是旧的社会秩序乃至观念形态瓦解的时代,战国是新的社会秩序和新的观念形态处于酝酿之过程的时代。
下面我解释一下:
(1)春秋时期从平王东迁算起,可看作是礼崩乐坏的开始。春秋三百年间,在政治舞台上尽管表现为大国争霸,但历史的实质性内涵则是礼乐文化的逐渐崩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三分公室等事件,可以视为礼乐文化的最后瓦解和新的社会秩序得以产生。虽然这新的社会秩序可能还算不上秩序,但毕竟是以新的面貌取代了旧的礼乐文化。由于这新的社会秩序的不稳定性,又决定了它从产生之日起就在寻求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也可以说,不论是战场上的厮杀,还是以后我们将要讲到的百家争鸣,都可以视为对新的社会秩序的寻求。不同的只是前者为客观效果,后者为主观意图。
(2)周代的礼乐文化既是一套严密的等级制度,但同时又是一种大一统的政治模式,春秋的大国争霸是对大一统政治模式的否定。即是说,春秋时代的整个时代精神乃是一种“离散”的精神,既为政治上的分裂,亦为文化上的背离。而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乃至频繁的战争,却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奏曲,或者说其发展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3)春秋时期虽为礼崩乐坏,但同时人们在背离礼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制于礼制,这一点在思想领域尤为突出。比如孔子,他讲究“克己复礼”,但又授徒讲学与礼制相违背。因为兴私学本身就是对官府垄断教育的否定。政治领域里这种矛盾现象也有,特别是受制于礼制或迫于周天子名义上的权威为普遍现象,所以他们谋取霸权,往往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战国时期,由于礼制已彻底破坏, 不再作为社会规范而存在,故人们的观念形态完全挣脱了礼乐文化的羁绊。政治领域里,各诸侯国把自己看作是主权国家,其同周天子不再是君臣之关系。在思想领域,人们不再去想如何维护周礼的问题,而是思考如何借助传统的思想而重建社会观念形态的问题。
关于这些内容,当我们学习完本课后,会有所理解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具体情况。
活动3【讲授】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
[教师引导]请大家看课本的第二段内容,看书时一要找出王室衰微的表现,二要思考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之间的关系。
[[教师讲述]东周王室衰微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王畿面积大为缩小。周平王迁都洛邑初,还有约方圆六百里的王畿。随之因赏赐有功诸侯及被外部侵夺,渐次缩减,最后只剩下洛邑周围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解释:王畿:即国都附近的地方。又叫京畿、畿辅)。(2)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郑桓公是春秋时期一位诸侯,他眼见王室政治腐败,诸侯叛离的倾向愈益滋长。在王室衰微、周天子没有力量继续维持统治秩序的情况下,庄公(桓公)打起“以王命讨不庭”的旗帜,联合齐、鲁,攻打宋、卫,制服陈、蔡,并打败北戎,稳定了东周的政局。但却乘机独霸王室权力,与周天子的矛盾日益尖锐。平王时,王室与郑国已互不信任,相互交换质子,后来周桓王上台,剥夺庄公权力,庄公不满,派人割了王室洛邑的庄稼。周郑从“交质”发展到“相恶”的地步。尖锐的对立,终于引起一场大战。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军讨伐郑国,王师惨败,周桓王被箭射中了肩膀。天子威信扫地,从此一蹶不振。(3)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拮据,不得不仰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赙”(丧葬费)“告饥”“求车”“求金”。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受诸侯的摆布。周襄王曾低声下气地向郑国“请盟”,后业又接受晋侯的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天子共主的地位,此时已名存实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社会进入了动乱时代。
[教师引导]刚才看了课本第二段的内容,知道了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那现在请同学们继续看课本第三段的内容。在看书过程中,注意一下齐国的自然环境、管仲改革的内容、改革与富国强兵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然后,我们共同来解决。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齐国在什么位置,其自然环境怎么样?
[教师引导]春秋时我国还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而齐国能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另辟蹊径,使自己变成了一个东方大国。这体现了一种什么道理?
[教师补充]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协。而且通过改革,把资源条件转化为经济优势。最终使齐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教师讲解]齐国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鱼盐和矿藏,从太公开始,就“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到了春秋年间,农业、手工业,特别是冶铸、纺织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齐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最终成就了霸业。(讲到这里,教师可以插一些关于齐桓公和管仲的事迹,从而使学生明白不拘一格用人才可以给国家带来兴旺的道理。也可以让学生讲,以活跃课堂气氛)下面,请同学们归纳一下管仲变法的内容和齐桓公称霸。
活动4【活动】管仲改革和齐桓公称霸
教师提问]从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及改革的内容来看,齐国实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教师讲解]我们看一下齐桓公任用管仲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达到这个目的?每一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是什么?管仲改革的第一个内容是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即政治上实行国野分治,加强对全国城市和乡村的管理。即“叁其国而伍其鄙”。(板书)把全国分为二十一个乡。工商之乡六,士农乡十五。把居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士之子永为士,农之子永为农,工商之子永为工商”。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是政治上的,而且是军事上的。它使军政合一,达到了兵民合一的效果。齐国在争霸的军事行为中之所以能够成功,同这种改革措施是分不开的。在发展生产方面,根据土地的多少、好坏征税,重视工商业,提倡发展盐铁和铸造货币,采取调节物价等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管仲改革的第二个内容是改革军事制度,建立强大的军队。这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在内政改革的基础上改革军制,把居民组织和军事编制给合起来,工商,专心本业,免服兵役。士农乡(农乡),即出士兵之乡,每户出一人当兵,五乡的士卒为一军,全国组成三军。平时生产,农闲训练,战时出征。由于他们居住集中,互相熟悉,提高了战斗力。第三个内容是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扩充边界。这实际上已经是建立霸业的过程了。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燕,桓公率军北伐山戎,保卫了燕国。两年之后,狄人侵邢,桓公出兵相救。又两年,狄人侵卫,桓公再次发兵击狄救卫。齐桓公打击戎狄的行动和救患扶危的精神,获得了诸侯的普遍拥护和称道,大大提高了齐国的声威。当南方的楚国不断北侵的时侯,齐桓公又发兵击楚,消除了楚对中原的威胁。在这前后,齐桓公又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陆续吞并了几十个小国,拓地千里,把山东大部和河北东南部统一了起来,使这一地区的“东夷与华夏之辨”随之消失。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会盟于葵丘(今河南兰考东),周天子也派人参加了这个诸侯大会。会上订立盟约,共推齐桓公为霸主,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教师提问]同学们快速看一下齐桓公称霸的下一段,回答继齐桓公之后的另一位霸主是谁?
[教师引导]晋文公怎么样成为霸主的?
[教师总结]正确。晋文公确实是在改革的基础上打败楚国,做了中原霸主的。下面我再作一些补充。
活动5【讲授】晋文公改革和继为霸主
[教师讲述]晋国是汾水下游一个小国,春秋时期疆域已扩大到整个汾水流域。晋献公晚年,因宠爱骊姬,废嫡立庶,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重耳至齐,受到齐君赏识,以女齐姜给他为妻。后来重耳与随行的赵衰、狐偃等人先后到曹、宋、卫、郑、楚等国,历经艰难,最后到达秦国。这时,晋怀公即位,昏庸乱政,不得人心。于是,秦穆公出兵助重耳回国夺取了政权。重耳在外流亡19年,62年即位,是为晋文公。
由于晋文公长期在外流亡,了解民间疾苦,故即位后便着手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这些措施都为晋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晋文公善于识人和用人,这也是晋称霸的原因之一。他执政之初,首先对复国有功的谋臣武将论功行赏,并张榜公布,以免遗漏了该赏的功臣。介子推跟随晋文公流亡期间,屡建功劳。行将封赏时,他却托病回家,奉养老母,甘受清贫。介之推从人解张见他榜上无名,十分不平,夜至宫门求见。文公悔之很深。赶忙派人隆礼驾车去接介子推。可是介已提前背着老母悄然离去了。晋文公又张榜全国,请介子推出来为官。后接到报告说介子推隐居在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谷之中。晋文公带着文武官员亲往绵山迎请。但由于山高林密,难寻踪影。有人献计烧山逼介主动走出,结果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子推与母相抱而死。据说,后来人们由此而过寒食节,并户户插柳,以召介子推之魂。正因为晋文公爱惜人才,并重用有才干的人厉行改革,所以很快稳定了晋国政局,发展了国力,最终建立了霸业。
[教师提问]晋楚争霸,晋国打败楚国,确立霸主地位的是哪一场战役?
[教师引导]谁能讲一下城濮之战中退避三舍的故事?退避三舍的实质是什么?
[(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可以课本上的注释为基础,由教师讲述)
[教师分析]在城濮之战中,晋军处于劣势,退避三舍不仅使晋军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在军事上也使晋军避开了在不利条件下同楚决战,保存力量,待机破敌。在决战中晋军避开了敌人强大的中军,选择比较薄弱的两翼冲击。又伪装败逃,造成了敌人的错觉,然后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使自己在局部上占据优势,再从局部的优势转变为全局的胜利。因此,退避三舍的实质是避敌锋芒,诱敌深入,寻机歼敌的策略。
[教师讲解]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晋文公在位期间,先后灭掉30多个小国,开拓疆土千里之多。晋文公成为齐桓公之后春秋时期另一位霸主。
[教师提问]现在关于齐桓公和晋文公两位霸主的历史我们讲完了。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大家讨论一下,选出代表来回答。
[学生讨论]……
[教师补充]春秋时期的霸业政治,是在以变求强的争霸过程中实现的。各大国为谋霸权而改革,因改革而富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齐国和晋国都通过改革而迅速致强,改革涉及到内政、生产和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过渡]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取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暂时遏制了楚国北进的势头。但楚国仍然是南方一个大国,一直有北进的打算,因此,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的时间。后来,楚庄王打败了晋军,做了中原霸主。
[教师讲解]楚在城濮之战中暂时受挫。公元前626年,商臣即位,是为楚穆王。穆王时国力得以增强。庄王即位后,以富有才干的孙叔敖为宰,整顿内政,兴修水利。发展武力,国势更加强盛。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北进至洛邑附近。迫使周定王为他举行隆重礼仪,并向鼎之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之势。庄王问鼎,明显暴露出北上称霸的意图。公元前598年,楚围郑,晋景公出兵救援。次年,晋、楚会战于邲(bi,今河南武陟东南),晋军大败。三年后,楚又伐宋,宋向晋告急,晋畏楚而不敢与之争锋。从此,中原各国背晋向楚,使得楚庄王饮马黄河,成为在中原霸主。
活动6【讲授】楚庄王继晋称霸中原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讲了楚庄王称霸中原,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看一下课本上关于吴越争霸的小字部分。除了理顺吴越争霸的过程外,想一想,我们应该学习勾践的什么?
[板书](4)吴越争霸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霸主地位确立的方式是什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
(挂《春秋争霸形势图》)
[教师引导]我们讲过了春秋争霸,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做过霸主的国君。
[教师讲解]请大家看《春秋争霸形势图》,在上面指出齐、晋、楚、吴、越、宋、秦的位置。为什么让大家指这么多的位置呢?因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一般我们都称春秋五霸。哪五霸呢?说法有多种。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越王勾践。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也有自己的新观点。下面,我们对春秋的争霸战争作一简单地评价。
[板书]3.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思考、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价春秋的争霸战争。
[学生讨论]……
[教师补充]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但应注意的是: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应该抱着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观点。应该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看问题,关于春秋 的争霸战争,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评价:
[投影显示]
(1)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而发动的。战争的结果是肥了大国诸侯,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春秋无义战”。
(2)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春秋是我国历史上新旧制度的交替时期,战争过程中,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扫清了道路。奴隶制度迅速瓦解。
(3)争霸战争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大国在争霸和兼并中,开拓了疆土,使春秋初年的100多个国家,逐步缩减成10余国,形成了南方的楚,北方的晋、燕,东方的齐,西方的秦,东南的吴、越这几个势力中心,实现了区域性局部统一。这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4)争霸战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争霸战争一方面使交战国家和战乱地区的经济受到破坏,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国为了争霸,都重用有才干的政治家,
厉行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措施,出现了经济发展、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景象。由于战争的关系,人们流动频繁,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原地区较先进的经济文化得到了传播。
(5)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族的大融合。频繁的战争,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和各族间的广泛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族杂居共处,打破了原来各族间的区域界限,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教师过渡]我们讲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时提到了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实现了局部统一。到战国时,大的诸侯国只剩下了七个,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
(挂图显示七国的位置)
[教师讲述]这在历史上被称为战国七雄。
活动7【讲授】战国七雄
1.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教师讲解]春秋时期,晋国新旧势力的斗争异常激烈。在这斗争中,韩、赵、魏、智、中行、范氏六家新兴势力逐步取得了胜利,从而控制了晋国政权,称为“六卿专政”。但六卿的势力发展并不平衡。后来,韩、赵、魏、智四家联合起来,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并瓜分了这两家的土地。到公元前453年,韩、赵、魏又联合消灭了智氏,从此晋国政权就控制在这三家手中。赵氏占据晋的北部地区,建都城于晋阳(今太原);韩氏占据晋的中部地区,以平阳(今山西临汾)为都城;魏氏占据晋的南部地区,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晋君只保有绛和曲沃两小块土地。至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史称“三家分晋”。
田氏是齐国新兴势力的代表。春秋中期以后,田氏家族的势力迅速膨胀。田氏采取了“厚施薄敛”的办法,向贫民放贷时,采取大斗出小斗进的措施,获得了民众的拥护。特别是在战乱和受灾之年,民众归之如流水。公元前490年,齐景公死,贵族高氏、国氏立景公的儿子荼为国君。田氏乘机发动武装政变,打败了国氏、高氏,立景公的另一个儿子阳生为国君,由田乞为相,掌握了实际权力。田乞死后,其子田常继相位。政权开始完全落到田氏手里。田常任命田氏兄弟和同族人作都邑大夫,扩大了自己的封地。到公元前476年,“齐国之政皆归田常”,完成了田氏代齐的步骤。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仍沿用齐国国号。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表明新兴势力在晋、齐两国取得胜利。也表明战国七雄并存局面的形成。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一看“战国七雄”一目的内容,从中找出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战役名称及参与国家。
[学生看书]……
(挂图显示战国形势,学生从图上找出战役位置)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城濮之战和长平之战,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特点?。
[教师补充]同学们可以从军队规模、持续时间、用兵谋略、战况结局等方面进行比较。
[教师讲解]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不仅战争本身的过程不同,而且战争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春秋时期的政治,就是各大国争夺霸权的政治,是大国靠武力胁迫弱小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强权政治。体现在战争中,就以逼迫对方在政治上臣服于自己为主(也曾把若干小国吞并)。战国时期的政治,就是富国强兵,吃掉对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政治。因此,春秋政治是“争霸”为主,战国政治是“兼并”为主。历史在争霸过程与兼并过程中,逐渐趋向统一。
活动8【讲授】课堂小结
到现在为止,本课的内容就学习完了。我们这一节课主要讲了“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两大问题。春秋和战国是东周的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是分裂和战乱,但时代内涵不同。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内容也不同。希望大家下去以后,认真复习,多看一些相关书籍,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段历史。
精品导学案
中小学教师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权力滥用的表现包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