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弓在跳高中的作用

对背越式跳高助跑的探讨
摘要:助跑是背越式跳高的关键技术之一,助跑技术的好坏、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从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对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的重要作用,以及助跑速度、节奏在助跑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与分析,为教学和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背越式跳高 助跑速度 助跑节奏
跳高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先后经历了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背越式五种方式。在背越式跳高问世以前,其他几种方式均以直线助跑为主,以一条腿起摆跃上横杆,带动身体一起过杆。背越式跳高采用先直线后弧线的助跑方式,以头和肩,越上横杆,带动身体各部位依次过杆,这种过杆方式,要求过杆的速度要快,提高了对助跑速度的利用率,以便身体各部位在身体重心上升的最高点时能够顺利的过杆。人体在腾空的过程中,只受重力的作用,有能量守衡可知,身体能量的获得来自于助跑。
时至今日,背越式跳高是世界公认的一种最经济最先进的跳高技术。优秀跳高运动员在起跳后身体重心可达到2.50米的高度,这是历史上最杰出的运动员所无法达到的。从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跳高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主要是通过加快助跑速度,增大起跑的功率和加大腾起的高度来实现的。目前人们普遍认为,背越式跳高尚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就其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仍会继续发挥背越式跳高的技术优点,多角度多范围的挖掘人类的潜能,来提高成绩。其中助跑技术的研究和利用,仍是一个提高成绩的突破口。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是为了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在起跳前及时的调整动作结构和节奏,获得合理的身体位置,为正确的进入起跳和顺利的完成过杆做好准备。助跑技术的好坏,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而影响助跑技术的关键因素就是助跑的速度和弧线助跑的情况。
2.1助跑路线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是由直线和弧线两部分组成。弧线段助跑是根据个人的习惯,一般跑3—5步。大多数运动员采用“J”型弧线,其优点是便于加速和发挥速度,而且弧线曲率由小变大,身体内倾逐渐加大,有利于进入起跳;也有的运动员助跑的弧线采用平方抛物线,其优点是直线段到弧线段过渡较为自然平滑,以避免进入起跳时减速。运动员在确定助跑弧线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人的技术特点和助跑速度。速度快的运动员,弧线的曲率要大些,如果加上步长、步数等因素,每个运动员都应该有各自适当的助跑弧线。
背越式跳高采用助跑弧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运动员沿着弧线跑进,为克服离心力的影响,身体必然内倾,这种身体内倾的作用在于
2.1.1跳高起跳的过程中,身体重心要依靠起跳腿的屈膝来适当降低,这将加大身体重心垂直移动的距离,有利于起跳腿的蹬伸。然而依靠起跳腿的屈膝来降低身体重心,蹬伸必然需要一段时间,屈膝程度越大(膝角小),蹬伸的时间越长,必然影响起跳的速度。弧线助跑身体内倾,使身体重心有所下降,在屈膝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内倾状态比垂直状态身体重心降低的程度要大。换言之,在身体重心降低相同(即重心垂直移动的距离相等)的情况下,身体内倾状态的屈膝程度较小,起跳蹬伸的时间也较短,有利于加快起跳的速度。
2.1.2在身体内倾的状态下,起跳腿的着地起跳动作以及腿臂摆动所产生的转动惯量,使人体围绕身体的纵轴转动形成背对横杆。同时,由于起跳时弧线助跑身体内倾出现的制动,必然产生使人体由内倾转向上竖和沿着助跑弧线切线方向飞行的惯性力,人体按起跳的合力方向飞向横竿。
2.1.3起跳中,人体是从内倾状态转为垂直,创造尽可能大的垂直速度,使得地面反作用力更有利于通过人体重心,提高起跳的垂直用力效果。
2.2助跑的启动
助跑的启动方式有两种:原地启动和行进间启动。原地启动,助跑步点,容易准确,但启动后动作比较紧张,加速慢;行进间启动,加速快,动作放松,却容易影响到助跑的准确性。
2.3助跑速度
跳高技术的出现,使世界跳高纪录由1968年的2.24米上升到2.45米。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跳高认识的提高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对跳高助跑速度的重视和快速助跑与起跳的完美结合,使跳高运动的水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如朱建华三破世界纪录时助跑速度最高值为8.73米/秒。古巴选手索托马约尔在创造2.45米的世界纪录时,助跑速度平均为8.93米/秒。有关的研究表明:背越式跳高的成绩与速度的相关系数R=0.842,起跳前的水平速度每增加0.10米/秒,起跳缓冲阶段将加大垂直作用力12~16公斤,对于提高起跳效果是极其显著的。助跑速度加快,可使腿部肌肉较大的离心收缩,增大地面对人体垂直方向的作用力,使身体各环节获得更大的垂直向上的速度,向上腾起的效果会更好。
在背越式跳高由弧线助跑转入起跳的过程中,即在最后准备上步起跳时,人体的重心落在后面的支撑腿上,如果快速助跑,则有利于运动员将身体重心快速转移到前面的起跳腿上,保证了快速起跳,缩短了起跳的蹬伸时间,根据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起跳的功率取决于单位时间完成功的大小,即功率=功/时间=力﹡工作距离/时间;由此看出,当运动员的起跳力量和肌肉的工作距离不变时,缩短起跳的瞪伸时间,可增大起跳的功率。根据这个原理,在保证运动员掌握正确的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前提下,加快助跑速度能够有效地提高起跳的功率,增大起跳的高度。
2.4助跑速度为顺利过杆创造条件
背越式跳高技术是背对横杆,身体各部位依次过杆,也就是转身后的翻转动作;而法国的拉斯博卡和东德的特拉赫等认为:弧线助跑产生离心力,起跳时离心力将人体抛越横杆,其实这种看法是极端错误的,因为在弧线助跑时,人体内倾产生的离心力和向心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并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因此决不能用离心力来解释背越式跳高过杆的旋转现象。
当前,人们大多认同西德太因耐尔和埃本赫等人为代表的看法,即:助跑倒数第二步和最后一步之间,身体内倾转为垂直获得得旋转冲量,使身体由垂直姿势转为水平姿势,同时起跳用力一直通过人体重心。起跳时摆动腿向前向上稍向异侧肩摆动以及起跳阶段结束前,两肩在预定的转动方向进行积极摆动,产生绕人体轴转动的转动惯量。而翻转是由两个不同的翻转分量引起的,即向前翻转的角动量和向侧翻转的角动量。转身和翻转的动作组合,使人体顺利的腾空后旋转过杆。
2.4.1身体转动的角动量
背越式跳高的起跳力是一个偏心力,它所产生的偏心力矩使人体获得一个初始的角动量,所以起跳后身体边上升边围绕额状轴旋转,当身体重心达到最高点时,人体从起跳地的垂直状态变化到杆上的背弓状态,约旋转了90度。在这过程中,忽略了空气的阻力,人体所受的合外力矩为零,故符合角动量守衡定律:M﹡T=Ⅰ﹡W。其中Ⅰ是人体绕重心额状轴的转动惯量,W是人体旋转的角速度,二者成反比,转动惯量Ⅰ的大小由质量和转动半径决定(Ⅰ=M﹡R2)。在人体质量一定的情况下,适当的增大人体助跑弧线的曲率半径R,就可以增大人体的转动惯量,为顺利过杆创造条件。
2.4.2向前翻转的角动量
向前翻转的角动量是在起跳阶段最后一步时,人体重心的投影点落在支撑点的后面(铅球、标枪投掷中叫超越器械),上体继续保持向前的运动状态,身体重心很快过渡到垂直起跳位置,产生一个以制动脚为中心的向前翻转的角动量。所以,助跑速度越快,弧线助跑的角速度也越大,向前翻转的角动量也越大。
2.4.3向侧翻转的角动量
向侧翻转的角动量的由于起跳开始时,身体向离杆一侧倾斜而产生的绕着助跑最后一步方向一致的水平轴旋转的角动量。弧线助跑时,需要向侧后下方蹬地,保证人体正确的最大程度的内倾,而且速度越快内倾角越大,身体在起跳前由内倾变成垂直的速度也越快,产生的角动量也越大,让身体顺利过杆。
3.快速助跑是助跑方式
我们知道背越式跳高的助跑路线宜采用“J”字型。因此在保证完成从直线到弧线的速度转换以及在弧线上继续保持高速度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将运动员分成力量型和速度型两种。力量型运动员在末段弧线的助跑步数上应以五步为宜,小步幅高频率的完成助跑,这样即能利用快速助跑的能力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优势,做到二者结合利用。速度型运动员在助跑的末段弧线上的助跑步数以三步为宜,保持高重心、大步幅、高频率的助跑方式,为加快助跑转入快速起跳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发挥速度潜能。
加快助跑速度是提高成绩的一个突破口,但是要建立在速度素质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符合生理、生化和训练学的原理,不能超越这个限度而违背了客观规律,否则盲目追求助跑速度只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4.助跑的动作意识
“动作意识”是运动训练中约定成俗的一个词汇,泛指在完成某个技术动作或某项运动项目的过程中,对该技术动作或运动项目实质的心理指向。如篮球的投篮意识、跨栏的攻栏意识等;尽管这一词不十分准确,但能表达在完成技术动作或运动项目时,心理指向的重要作用。
背越式跳高的动作意识主要表现为:放松意识和加速意识(攻杆意识)。助跑是对起跳动力的积蓄,放松是能量的节约,并为成功进入起跳做好准备;加速则有利于起跳腿能量的释放和快速完成的动作。跳高专家和教练员大都认为一次成功的试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功的快速助跑。
5.助跑的节奏
合理的助跑除了有良好的助跑技术外,还应该有良好的助跑节奏,有了良好的助跑节奏,才能充分发挥弧线助跑的优点。助跑时运动员每一步所用的时间的长短、步幅的大小、步频的变化以及身体肌肉用力的强弱就构成了一定的助跑节奏。对运动员来说,也并不一定是助跑越快越好,而是加以“固化”,达到一种优化的动作自动化。就同一运动员来说,如果助跑速度过大,身体就会过早的倒向横杆,无法完成过杆动作;相反,如果助跑速度过小,就会降低人体起跳的总体能量,使助跑起跳过杆的动作脱节,由此看出助跑节奏的重要性。
良好的助跑节奏,助跑速度应该逐渐加快,如果进入弧线之前就到达了最高速度,就会导致进入弧线之后的动作幅度减小,角速度(V=R﹡W),整体的有效能量减小;相反,如果进入弧线之前没有达到适当的速度,就会导致进入弧线后动作紧张,幅度变化明显,失去一定的动作节奏,使助跑和起跳不能紧密的结合。
良好的助跑节奏,在助跑的后四步之间的步频、步长、速度上,应该有适当的比例关系。研究表明:踏跳时间(踏跳脚触及地面到离地所用的时间)短者为佳,测试时,评分高者为佳。所以运动员在进入弧线助跑阶段,就应该为起跳做好准备,保持合理、良好的助跑节奏,为起跳过杆创造条件。
6.1提高助跑速度对背越式跳高成绩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提高人体起跳的有效功率,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弧线助跑的优点,增大人体的翻转动量。
6.2助跑速度的加快不是盲目的,应遵循生理、生化、训练学的原理。根据实际情况和可控的范围,有效的提高助跑速度。
6.3合理的助跑节奏是助跑起跳的灵魂,只要保持良好的助跑节奏,才能充分发挥弧线助跑的优点,更好的为起跳过杆服务。
】【】【】【word】 背越式跳高起跳时过早倒杆的原因与纠正方法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word】 背越式跳高起跳时过早倒杆的原因与纠正方法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关于男子优秀跳高运动员赛前专项力训练的研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本文以张树峰2005年参加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比赛前的专项力量训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个案分析法、逻辑分析的方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张树峰其力量训练的分期特征、手段搭配特征、负荷控制特征以及专项力量训练后的恢复特征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男子跳高项目专项力量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中国论文网 /6/view-2935666.htm  关键词:跳高;专项力量训练;张树峰   中图分类号:G82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9)01-0126-04      男子跳高这个项目在我国开展的比较早,在不同时期都取得过十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在80年代初,以朱建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曾多次刷新世界纪录。在一定范围内提升了中国竞技体育在世界上的地位。在当时引起了一股体育热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训练理念的滞后,我国男子跳高项目的整体水平提升比较缓慢,与国外优秀选手的差距在逐步拉大。男子跳高运动员张树峰是近几年我国男子跳高项目涌现出来的一批优秀运动员的代表,多次获得全国男子跳高比赛的冠军,他的运动成绩已经达到世界优秀水平,承担着冲击2008年奥运会奖牌的历史重任。   根据田麦久教授的项群训练理论,依据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分类的方法跳高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显而易见,在整个跳高训练体系中体能训练应占主导地位。而运动素质则是体能训练的外在表现,在运动训练中多以发展各种运动素质作为身体训练的基本内容,所以身体素质训练对于跳高项目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其中专项力量训练又是身体素质训练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部分文献表明,国内广大跳高教练对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十分重视,在跳高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力量训练占很大的比例。然而,在临近大赛前,对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尤其是专项力量训练的掌控却是一个难题,且有关文献资料甚少,因此本文力图通过对十运会男子跳高冠军张树峰在十运会前一个月专项力量训练的整体特征进行探讨,力图总结出其在大赛前的力量训练规律,为跳高运动员或其它项目的运动员赛前专项力量训练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张树峰2005年参加第十届全运会赛前的专项力量训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个案分析法 通过观察和专家访谈收集张树峰2005年比赛和训练的资料。   1.2.2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张树峰专项力量训练特点进行分析。   1.2.3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跳高专项力量训练相关研究,以及赛前训练相关研究情况及进展,结合本文加以分析。   1.2.4 实验法 在张树峰进行赛前训练第1周(9月19日)、第3周(10月3日)周一清晨以及临赛前(17日)清晨取安静时肘静脉血5mL左右,马上从其中取0.1mL加入到抗凝管混匀后马上上机测试血红蛋白,剩下的血样放在水浴箱中,在37℃C恒温条件下静置1h,然后在室温条件下以2500rpm离心10min,取血清测定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N)、睾酮(T)和皮质醇(C)。具体测试指标、方法和仪器如下:   1.2.5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l 2003对收集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张树峰训练分期特点 以往,全年的训练分为准备期、竞赛期和调整期。目前跳高优秀运动员的年度比赛次数随之不断增加,张树峰每年参加的重大比赛平均可以达到10场左右,且比赛成绩都比较稳定(表2)。   在比赛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张树峰的训练主要是根据年度重大比赛的场次和竞赛日程安排进行周期划分,基本上都是采取小周期的划分方式。如2005年张树峰参加的重大比赛共8场,在这种情况下它的每场比赛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在1个月左右,那么他的基本训练周期是采用3~4周这样的小周期。其中根据比赛的重要程度和参赛目的的不同每个小周期的训练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围绕如何提高专项能力进行训练(表3)。   由表2、3我们可知,在张树峰日参加十运会前,有4周的赛前训练期,其中最后一周为测试休息调整期,前3周为赛前训练期,此后前往比赛地点进行比赛。      2.2 张树峰赛前专项力量训练的手段 根据张树峰的个人特点以及跳高项目所需的专项力量特点,我们非常重视提高肌肉的快速收缩能力与协调能力,并且在改造肌肉的同时通过不断刺激以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使得专项力量素质的水平与技术的掌握同步提高。在赛前训练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其专项力量训练的目标是保持下肢的肌肉力量,提高速度,以适合专项需求。另外,在赛前阶段,张树峰的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选择更加集中化、专项化、科学化,这是其运动成绩比较稳定的原因之一。      张树峰在2005年2月至11月期间参加的大型比赛就将近10次,且强度密度很大,每轮比赛都是大强度的,且一次比一次跳的成绩好,这与张树峰赛前小周期专项身体力量素质训练采取的合理有效的手段、方法有关。以往,其跳高专项力量训练手段可以分为20多种,随着逐年比赛的增加,由于训练时间有限,张树峰在赛前小周期训练中的力量训练主要可以分为如下4类(表4):跨栏练习、力量练习、弹跳练习和基本素质练习。其中跨栏练习主要为连续跨3个栏、跳栏;力量练习为高翻、挺举、抓举、负重半蹲以及负重弓步走;弹跳练习主要为三步起跳、跨步跳、跳箱和单足跳;而基本素质练习主要是腹背肌练习、脚腕练习以及皮筋练习。此外,在进行力量训练的过程中会根据需要穿插一些针对性强的其他训练手段,例如:负重摆腿、摸高练习等。但这些训练手段都只是作为补充性练习手段进行使用。   张树峰十运会赛前训练阶段共分为4周,其中前三周训练,最后一周为休息调整测试周,随后即参加比赛。由表3、5和图1、2可知,前三周的训练课每周总的训练时间为815分钟,每周周日休息,周一至周六训练,总体看来,其训练量不大,平均2h/d;其中每周2、4、5重点突出专项技术练习,而每周1、3、6则突出跨栏练习、力量练习和弹跳练习,速度训练和基本素质练习则是每天都有。在这三周期间,主要以力量训练为主,占到总训练时间的40.5%,其次为专项技术训练和速度训练,分别为21.2%和16.8%。在力量训练课中,又可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跨栏练习、力量练习、弹跳练习和基本素质练习,这四种分别占力量训练课总时间的3.6%,11.4%,11.2%和14.3%,可见,在张树峰这3周的赛前训练中,基本素质练习、力量练习和弹跳练习较多。在负荷强度上,这三周每周的力量训练强度控制在95%左右。总体看来,赛前三周的训练,张树峰的训练量不大,训练强度适当,这与其个人情况时密切相关的。在9月19日前,张树峰刚参加完上海世界田径大奖赛比赛,根据比赛的情况,发现张树峰的基础身体素
质和基本技术有明显下降,针对上述情况,制定了为期3周的十运会赛前训练计划,目标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提高其专项能力,所以在训练安排上重视训练质量,采用中等训练量,较高的训练强度进行,在力量训练上除了加强身体基本素质训练外,其余重视专项力量和专项弹跳练习。      2.4 张树峰赛前训练期间身体机能变化特点 本次赛前训练也同时对张树峰采用了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机能监控,结果如下表:   由表6和图3可以看出,张树峰在十运会赛前训练期间,其睾酮和皮质醇的比值持续上升,在赛前达到最高值,可见其机能状态良好;在此期间,其睾酮值先略有下降,然后上升,在赛前达到最高值,而皮质醇变化也是如此,然而期血红蛋白的变化略有下降。又由表6可见,在赛前,张树峰的血尿素(BUN)和肌酸激酶(CK)两者的值均不高,尤其是CK值,可见在赛前。其恢复状态良好。这是由于在这3周的训练期间,不仅仅其训练负荷安排合理,且注意了其训练后的恢复措施。每天的训练课前都有10分钟的准备活动,包括慢跑1600m,然后进行一定的拉伸练习,以充分的调动肌体,防止在后面的运动过程中出现损伤。在训练课后,都有15min专门的整理活动,包括10分钟的慢跑放松,还有一些拉伸练习,在训练课后,每晚会有医生进行按摩对其进行放松。其所采用的恢复手段见下表:      3 讨论      3.1 跳高项目的专项力量特征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力量训练主要应从3个方面满足或尽可能接近“专项”:1)只有参与专项运动的肌肉在力量训练时被调动起来(募集),肌肉才有可能得到训练;2)只有肌肉的工作方式(离心或向心工作)和冲动频率(收缩速度)与专项技术一致,才能够使肌肉力量朝着专项技术的方向发展;3)只有肌肉或肌群之间的配合与专项技术特点一致,才能够将机体各环节的肌力整合,形成正确的“用力顺序”。在训练中,只有注意了这3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打造出良好的专项力量素质。   在跳高众多的技术环节中,起跳是最主要的环节,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起跳腿离地瞬间,起跳腿蹬伸力量、躯干腰腹肌力量以及摆动腿和双臂的摆动惯性力的协调配合,决定了身体重心的腾起高度。因此,对于跳高运动员来说,下肢的快速力量,躯干和上肢的协调力量是关键;所以,发展快速起跳力量、爆发力量、支撑缓冲力量、蹬伸力量、快速摆动力量和保持杆上背弓所需的腹背肌力量,是跳高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重点。赵泽群对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力量素质构成进行研究认为,腿部爆发力因子、躯干爆发力因子、腿部最大力量因子这三种因子为跳高运动员力量素质的主要因素。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得知,在跳高的起跳过程中。触地时间很短,大约在0.15-0.20s,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给人体以最大的力量获得起跳速度,需要大约430-450kg/s的起跳功率。因此,跳高项目的力量训练应重点发展起跳时下肢的爆发力量,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反射性能力。著名教练吉亚契柯夫在谈到跳高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时也强调,跳高是要求力量和快速力量素质有高度发展水平的田径项目,只有拥有优秀的爆发力和快速力量素质,才能在跳高这个项目上取得好成绩。      3.2 跳高项目专项力量训练手段 由于跳高项目的特点,其对快速力量素质的需求。决定了其专项力量训练手段和方法。在跳高的力量训练中,用力方式应该为爆发性、快速用力的性质,需要运动员有较高的集中注意力,最大的动员相关肌肉进行快速收缩的能力。因此。在手段上,应该注意多采用多关节肌的快速力量杠铃练习如抓举和挺举等。张红霞通过问卷对男子跳高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手段进行5级评定得到了18种对发展跳高专项力量素质的手段(表8),同时把其专项力量分为爆发力、支撑力量、起跳力量、摆动力量和腹背肌力量5类。   按照跳高的生物力学动作分析可知,人体在起跳时所获得的功率越大,其起跳的出速度也越大,这就要求起跳瞬间地面给人体的反作用力越大,而起跳腿的主动蹬伸是反作用力的主要来源,同时手臂的上摆动作也有助于增加起跳时地面的反作用力。结合上表的调查结果可知,发展上肢爆发力与上肢摆动力量是跳高项目专项力量训练的重要手段。此外,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在加速靠近支撑点、加速离开支撑点和减速离开支撑点时会分别产生减压、加压和减压效应,从而使身体重心获得更大的垂直速度,故发展摆动腿髋关节屈肌的速度力量对身体重心获得更大的垂直速度有好处,从上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负重或皮筋摆腿练习也是一种常用的训练手段。   在跳高的起跳过程中,运动员起跳腿先缓冲,然后再蹬伸起跳,根据其起跳腿肌肉工作分析可知,在缓冲过程中其起跳腿肌肉做退让性工作,然后在快速蹬伸过程中该肌肉做主动向心收缩,可见这是一个典型的“拉长――缩短”式肌肉工作方式,因此采用一些超等长训练能有很好的发展肌肉的快速抗拉伸能力以及快速从被动拉长转化为主动收缩的能力。由上表也可以看出,负重跳深、连续跳栏架等也是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   最后,由于跳高项目是在较高的速度下完成起跳动作的,需要躯干肌群的支持。有科研人员测标表明,跳高运动员的躯干肌群力量水平与其成绩相关系数很高。由上表也可以看出,一些提高躯干爆发力、腹背肌力量等训练手段如高翻、负重肋木举腿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   本研究张树峰在参加十运会的赛前训练阶段所采用的专项力量训练手段也可以看出(表4),其所采用的主要专项力量训练手段属于上肢、下肢、躯干爆发力量,下肢支撑力量以及躯干力量等,均贴近专项要求。      3.3 赛前训练安排特征 赛前训练是全年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比赛的专门准备阶段,其时间长短,目标设置,训练结构取决于比赛的目标和全年具体的安排,同时也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竞技状态、恢复措施和比赛能力等因素有关。赛前训练阶段的任务不在于继续提高机体能力和训练水平,而是把已经获得和具备的运动技能,通过赛前训练在比赛中表现出来,形成最高的竞技能力,保证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创造最高的专项成绩。   体能类项目赛前训练的时间,根据不同的项目特点。安排的长短不同,一般在21-45天左右;赛前训练的负荷量和强度、大负荷高峰出现的时间、比赛负荷的比重,以及临赛前负荷调整的最佳时间,也因运动员水平不同而不同。所以赛前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相比平时训练有较大区别。   目前关于跳高运动员赛前转向力量训练的研究报道很少,大部分报道均为赛前总体训练量和强度,如彭小愉调查研究认为,临赛阶段为赛前7-10 d,身体训练强度控制在50%-60%,训练量为最大量的20%-30%,专项训练的强度也不超过80%,并且注重采用各种恢复措施,加快机体的恢复。过家兴等对参加亚运会的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认为,跳跃类项目赛前训练长度在38d左右。距比赛前16d左右就
要开始进行调整,且在赛前训练期间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分别为90%-70%和10%-30%,同时在恢复手段上更多采用小负荷调整以及生物学手段等。      本研究中张树峰参加十运会前的赛前训练安排也是根据其个人特点和当时比赛情况以及比赛目标来定的。张树峰9月18日结束在上海的世界田径大奖赛时,距10月19日参加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正好一个月的时间,根据他在上海的比赛所暴露出的基本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能力下降等问题,在备战十运会的赛前训练期间,主要目标是尽量巩固基本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同时维持和强化专项力量,因此在4周的时间里,前3周从周一至周六制定了完整的训练计划,第4周从10月10日开始到19日比赛,正好10d,为调整休息和测试周(表3、表5)。在这3周的训练期间,注重专项力量训练。而在专项力量训练中,又加大了基本身体素质的训练,同时也注重与专项密切相关的快速力量训练和弹跳训练等内容;3周的训练量不大,平均每天2h左右的训练课,强度稍大,约在95%左右,但是同时非常注意训练课后的恢复,整堂训练课注重质量,有针对性。在此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也间接的反应了其身体机能况(表6,图3),从其临赛前的睾酮值(T)和T/C比值可知,其机能状态良好,但是其血红蛋白值(Hb)相对略有下降;再从其临赛前的血尿素(BUN)和肌酸激酶(CK)也可知其身体恢复能力良好。      4 结论      1)跳高项目的专顼力量特征是快速力量和爆发力量。所以应该注重发展上下肢的爆发力量,下肢的支撑和蹬伸力量,下肢和躯干的摆动力量以及以躯干为主的全身性协调力量。在采用专项力量训练手段上这应该注重与跳高专项相符合的训练手段方法,如跳深、快挺、高翻、抓举等。   2)随着赛事的增多,以往的大周期模块被分割成许多的小周期,比赛之间的间隔大约在4~5周的时间。因此探索如何安排好这样的小周期训练负荷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表明,张树峰在刚结束一次大赛后马上投入到了十运会的赛前训练阶段,在此阶段的专项力量训练安排行之有效,训练的负荷强度较大,负荷量小,专项力量训练手段贴近专项,且具有个性化特点。   3)在有限的时间内,除了重视训练负荷的合理安排外,在训练过程中还重视训练质量和训练课后机体恢复措施,使得在临赛前张树峰机能状态良好,机体恢复情况良好。   4)本次赛前训练也采用生理生化等指标进行监控,测试结果表明,张树峰临赛前睾酮、T/C比值均处于较高水平,表明身体机能状态良好;血尿素(BUN)和肌酸激酶(cK)处于适当水平,表明身体恢复状态良好;而其血红蛋白(Hb)略有下降,具体原因尚不清楚。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弓背德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