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银宫就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主要在讲什么?背后的主旨是什么?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电影元素-牛bb文章网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电影元素
所属栏目: &
[摘 要] 电影的出现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叙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点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尤为突出。笔者认为,对电影技巧的借鉴是造成张爱玲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原因之一。本文运用电影理论分析、阐释《多少恨》《金锁记》和《倾城之恋》的若干片段,并试图通过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和作家自身的创作心理来探讨造成这一特殊写作技巧的原因。[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创作;电影技巧;陌生化 张爱玲与电影一直有着独特的不解之缘。研究张爱玲,电影是不可或缺的“文学的小妹妹”。从17岁开始写第一篇影评,1943年到1944年,她分别发表了《借灯记》《银宫就学记》《秋歌》和《乌云盖月》等多篇影评,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的影评家。此外,她也直接参与剧本创作,1947年创作了两个剧本:《不了情》和《太太万岁》。其中《不了情》后被改写成《多少恨》。20世纪60年代,张爱玲回到香港,为电懋写了约10个剧本,包括《情场如战场》《南北一家亲》《一曲难忘》等叫座影片。①电影研究也一直是“张爱玲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大致可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对张爱玲的“触电”经历进行传记式的描述;二是把文学文本同电影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如对比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许鞍华的《倾城之恋》,张爱玲的《色?戒》同李安的《色?戒》。三是探讨其文学美学主张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以及其电影美学主张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如李欧梵的《不了情――张爱玲和电影》。本文将继续探讨电影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具体而言,探讨张爱玲是如何通过借鉴电影的修辞来使文学语言达到“陌生化”效果以及造成这种特殊写作技巧的原因。不少读者认为,张爱玲的有些小说段落极具电影画面感,她的文字能够带来独特的视觉上的享受。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一文字质感,笔者将就《多少恨》《金锁记》和《倾城之恋》中的一些片段来做具体的文本分析。小说《多少恨》的第一段描写的是电影院,即男女主角邂逅的地方。这样的开场可看作为典型的好莱坞电影的开场,即通过一个长镜头来设置一个场景,而这个场景往往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establishing shot。小说的第二段,女主角的出场也具有强烈的镜头感,李欧梵先生对这一段做了详细的分析:(远景,镜头由上往下拉)迎面高高竖起了下期预告的五彩广告牌,下面簇拥掩映着一些棕榈盆栽,立体式的圆座子,张灯结彩,堆得像个菊花山。上面涌现出一个剪出的巨大女像,女人含着眼泪。(中景,镜头跟着人物)另一个较小的悲剧人物,渺小得多的,在那广告底徘徊着,是虞家茵,穿着黑大衣,乱纷纷的青丝发两分披下来,(此时镜头转为特写)脸色如同红灯映雪。②“五四”以后,现代小说通过各种叙述手段与传统小说破裂,方法之一便是隐去叙述者/说书人的痕迹,客观地进入情节、场景的叙述。直接将电影画面转化为文字,以“电影场景”开场,可谓是创新中的创新,因此,李欧梵评价“《多少恨》成了文学/电影两种文本的双重相互指涉,从而衍伸出来的一部通俗小说”③。除了《多少恨》以外,在张爱玲的其他小说中,也可以找到明显的电影美学的痕迹。在其最负盛名的《金锁记》中,有一个细节是金锁在照镜子这个动作中,时间过了十年。傅雷评价到这是电影“节略法”的运用,使时间与空间得以巧妙地转化。④具体而言,这里采用了bridging shot,指在大幅度的时空的转变中,通过一个镜头来缓和跳跃剪辑,给人以一种时空转换的连续性。传统小说认为时间是一个“自圆其说”的要素,不需要多加解释。如果是历史小说,则会在章节的开头注明历史纪元时间。如果时间跨度很小,直接如“次日”这样的字眼表明。如果时间跨度比较大,则用“流光如水”“匆匆过了中秋”“不觉春来秋往,忽忽过了两年”这样的表达来暗示时间的流逝。但很难想象在古典小说中会用一段话来描写时间的流逝,因为对于“时间”的关注是典型的现代性的表达。张爱玲对于这一现代母题的处理采用的是极其现代的方式,那就是对电影技法的直接运用。电影作为第七类艺术,它最大的特点即在于提供凝视的快感。镜头语言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探讨“视角”问题(Point Of View)。“视角”即为观看的维度,观赏者通过某个角色的眼睛看到现实的场景或者虚幻的梦境等。在《倾城之恋》中,“视角”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试看通过白流苏的视角来看香港:好容易船靠了岸,她(白流苏)方才有机会到甲板上去看看海景。(摄像机至于流苏的后脑勺后,提供这个角色的POV)那是个火辣辣的下午,(远景)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镜头慢慢推进)红的、橘红的、粉红的,(镜头下滑)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落下,在水底厮杀得异常热闹。这是香港给白流苏的第一印象,镜头式的呈现方式首先给读者的是视觉上的巨大冲击,在色彩反差的背后隐藏的是深沉的心理暗示――香港对于流苏是个陌生的城市,范柳原是个陌生的人。对于一个陌生的未来,流苏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厮杀”的危险和蕴含其中的快感。读者能瞬间捕捉到这种情绪,因为一个独特的视角能提供给读者相应的“主体待遇”(subjective treatment)。“主体待遇”另一个细节中发挥到了极致,即白流苏和范柳原接吻的情节。整个段落完全可以看作好莱坞电影的场景。读者首先借白流苏的眼睛(第一个镜头),看到镜子中的范柳原。再借叙述者的语言(第二个镜头),观看故事的进程。双重镜头的营造带来的是双重凝视的快感――读者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同角色感同身受,另一部分作为纯粹的观赏者,享受画面所带来的阅读快感。尤其是“他们似乎跌到镜子里面”,是典型的蒙太奇的技法,不露痕迹地转换叙述空间。这一段在“张学”中不断被引用,被分析,已逐渐成为电影美学和文学叙述几近完美结合的典范。张爱玲对电影的嗜好使其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将电影技巧转化为了小说的技巧,究其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展开论述: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即作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即作家自身的创作心理。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和世界最先进的城市同步了。⑤电影院,作为现代的观影和消费场所,营造了一个新型的都市空间,吸引了大量的受众。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模式,极大地改变着人们对外部世界和内部心理的认识。观影使得时间和空间以一种变形的姿态呈现在受众面前。时间方面,电影能在一个多小说内浓缩较长的叙述时间,涉及一个人的一生,一个时代,甚至整个历史。空间方面,电影能够直观地提供异国和异国人的形象。而从某种程度来说,时间和空间的变形使得现代主义的叙述成为可能。张爱玲并不是惟一一个受电影影响的作家。新感觉派的作家对电影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比张爱玲更为彻底,甚至有些文本完全可以看作非常先锋的、纯粹对电影形式的一种内化,如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叙述‘开麦拉’(摄像机)似乎是随意游走的,由此形成了令人迷乱的‘镜头’组合,有时还能产生蒙太奇似的效果。”⑥但是,如果把新感觉派作家的语言同张爱玲的语言相比,前者还是稍为逊色。张爱玲能够自如地在汉语和英语、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传统小说的题材和现代性的表达等这些“矛盾的两极”中穿梭,其汉语写作的语言所达到的高度,可以说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首屈一指。这就是为什么夏志清,作为制造张爱玲神话的第一人,是在“新批评”的视界中发现她的。⑦张爱玲对电影的痴迷不仅仅体现在写作技巧层面,更深植于其独特的人生观中:那就是,把世界最大限度的“客体化”,把现实同想象一同投射到她所幻觉的屏幕上来进行“观看”。她从小就目睹了父母的离异,家庭的分崩离析,父亲再婚,母亲、姑姑的感情纠葛……在她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中,有相当的篇幅是描写自己童年与少年时的上海生活。她在不同的宅院中穿梭、目睹和经历着别人在岁月变迁中的故事,即使是血缘最亲的父母,也因为曾经过继给大伯而称呼“二叔”“二婶”。她最初的人生感悟是隔阂的,这也就解释了在她小说中作者疏离的态度。“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⑧这样的一种态度很难使她的作品有什么道德高度,这也是中国内地在建国后到80年代对张爱玲的接受完全处于“封锁”状态的原因之一。然而,“让故事自身去说明”的创作心理却能给角色最大的自由度。每个角色都在文本内自如地扮演,如《倾城之恋》中,流苏在受了四嫂的气后,跑回房间照镜子,和着四爷的胡琴:向左走了几步,又向右走了几步,她每走一步都仿佛合着失了传的古代音乐的节拍。她突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地一笑,那音乐便戛然而止。“向左走了几步,又向右走几步”如同伶人演戏一样,照镜子的行为使得流苏把自己分裂成了一个演戏的人(主体)和一个观看的人(客体),通过自身的分裂来瓦解内心的怨恨。通过“扮演”的行为,来确认生活的可能性。对于张爱玲而言,写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扮演”,对自身无法占有的经验的虚构性的想象。在《小团圆》中,她把写作形容成“无穷无尽一次次投胎,过各种各样的生活”。《倾城之恋》的特殊性在于,它同时属于角色和作者对生活的渴望,投射到文本中,达到的确是双重反讽的效果――流苏并没有如傅雷希望的那样,成为革命女性,而是继续自己庸常的人生;张爱玲也没有成为为道德标榜和为政治服务的作家。1952年离开内地后,属于她的“传奇”已接近尾声。她最顶峰的作品,创作和发表于年间,作为彼时上海都市文化的文本,“正一点一滴改变对五四文学的记忆;有关‘现代’的文学观突然暧昧多义起来。”⑨而在这暧昧多义的文学观中,至少有一义是属于电影的。注释:① 周芬伶:《异艳:张爱玲与中国文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第319页。②③ 杨泽:《阅读张爱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9页,第258页。④ 陈子善:《张爱玲的风气:1949年前的张爱玲评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⑤⑥ 李欧梵:《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毛尖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第196页。⑦⑨ 刘绍铭:《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第18页。⑧ 张爱玲、胡兰成:《张爱胡说》,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页。[作者简介] 陈兴(1988― ),女,四川乐山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张爱玲《倾城之恋》的主旨是什么?是患难见真情?_百度知道
张爱玲《倾城之恋》的主旨是什么?是患难见真情?
总之,与爱情有关,但又不全然是,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或许正是这种不完满,让她的小说的魅力更加持久,显示了生活本身的不完美。
白流苏与柳原的爱情,或许我们不能称之为“爱情”,成全他们的是我们无法操纵的我们称之为“命运”的东西。只是在合适的时间里。城市的坍塌只是命运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合适的境况中遇见了这样一个人,我们谁也无法逃脱命运之手倾城之恋的感情。让人总觉得缺点什么,我们来寻求一段可靠的感情,她只是用一种平静的笔调来叙述一件事情、一段可以托付的婚姻,是多么的艰难与不现实。
张爱玲的小说里从来就没有让人很踏实的爱情,就如同一座城市的沦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双城故事&:《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富传奇色彩的小说。
这是一个关于&调情&的故事,重点描写的是范柳原与白流苏的调情表演。傅雷本来是张爱玲小说最早的肯定者,但他惟独对这部作品评价不高。他认为:&一个'破落户'家的一个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的冷嘲热讽撵出母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正要陷在泥沼里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整篇故事可以用这一两行包括。因为是传奇(正如作者所说),没有悲剧的严肃、崇高,和宿命性;光暗的对照也不强烈。因为是传奇,情欲没有惊心动魄的表现。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练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好似六朝...
患难见真情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张爱玲文集》在线阅读
张爱玲年谱
  1921年
                 
  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祖籍河北丰润,乳名张,10岁时改为张爱玲。发表《十八春》时曾用笔名梁京。
  祖父张佩伦,字幼樵,一字绳庵,同治进士,前清流重要成员,1884年中法战争时被派福建会办海疆事务,渎职失败溃逃,被清廷革职充军,后入李鸿章幕。祖母李菊耦为李鸿章幼女。家饶资财,在安徽无为等地有几处田产。
  父张志沂(廷重)为张佩伦第三子。是旧官宦家的阔少爷,从没有正式工作,靠祖上留下的遗产过日子。据张爱玲猜测,母亲黄逸梵可能是混血儿,黄家从明代由广东搬到湖南,以湖南为籍贯,黄逸梵是南京黄军门的女儿。
  张志沂与黄逸梵是远房表兄妹,从小由父母包办成婚。但黄逸梵是一个富有艺术修养的新女性,夫妻关系极不和睦。父亲在外蓄妾。
  姑母张茂渊与嫂嫂黄逸梵关系甚融洽。张爱玲出生后,名义上过继给长房,所以对父母称叔叔婶婶。
                 
  1922年
                 
  周岁抓周,抓了钱。弟弟张子静出生。
                 
  1923年
                 
  随父母迁到天津法租界张家旧宅住。也到北京去过。
                 
  1924车
                 
  在父亲以及女佣人的教育下,开始背诵唐诗。也听家中的男佣人“毛物”
  讲《三国演义》。“毛娘”讲“孟丽君女扮男装中状元”的故事。
                 
  1925年
                 
  母亲黄逸梵与姑母张茂渊结伴去法国学习。
                 
  1926年
                 
  母亲走后,父亲将“姨奶奶”接回家中居住。父妾原是妓女,绰号老八,入张家后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吵闹,后被赶走。
  张爱玲与弟弟子静在一起生活,由于重男轻女,带弟弟的女佣张干处处要强占先,带她的女佣何干自觉心虚,凡事都要让着张干,这使张爱玲过早地想到男女平等问题,立志图强,要超过弟弟。
  家里为她与弟弟请了塾师,张爱玲开始接受私塾教育,背经书,时常为背不出书而苦恼。
                 
  1928年
                 
  此年前后,开始大量阅读通俗小说与古典名著,如《歇浦潮》、《西游记》等,七、八岁时第一次看《红楼梦》。
  七岁这一年,她开始学写小说。她写的第一篇是一个无题的家庭伦理悲剧。还有一篇历史小说,“话说隋末唐初的时候”,写了一张纸就不再写了。
                 
  1929年
                 
  全家由天津乘船迁往上海。张爱玲在船舱里重读《西游记》。写过一篇乌托邦式的小说《快乐村》。
  父亲因打过度的吗啡而中毒。这时母亲与姑姑由法国游学归来,父亲痛悔前非,与母亲重归于好。全家又由石库门房子搬进花园洋房。除了画图画、看小说、写小说之外,张爱玲开始学习弹钢琴,她不知道应选什么作为终身事业,看了一部描写穷困画家的影片后,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
  这一年,开始给编辑写第一封投稿信。也开始看新文学作品,如老舍的《二马》,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等。
                 
  1930年
                 
  春,父亲病好后,故态复萌,不拿出生活费,要母亲贴钱,两人激烈争吵。终于协议离婚。
  夏秋,张爱玲进入上海黄氏小学,正式更名为张爱玲,由于有英文的基础,入校从四年级读起。
  母亲一人再度赴法国学习,临走时到校与她告别。张爱玲在校住读,周末回家,她父亲家中有自己的汽车,上学下学看电影都有汽车接送。
  1931年从这一年到次年前半年,一直在小学读书。在这里写了她第一个有完整情节的小说,是关于一个恋爱的女郎,因表姊插足,酿成了三角恋爱的悲剧,愤而投水自杀。这篇小说在小学同学中传阅。
  在学校的作文课上,她写了《理想中的理想村》。
                 
  1932年
                 
  秋,进入圣玛利亚女校初中。
  刚升入初一,即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刊于1932年圣玛利亚女校年刊《凤藻》第12期。这是迄今发现的张爱玲最早公开发表的作品。
  这一段时间,父亲很欣赏她的作文,并鼓励她写旧体诗。她在学校作了三首七绝,第二首《夏雨》经先生浓圈密点,“声如羯鼓催花发,带雨莲开第一枝”,极为赞赏。张爱玲在中学时代之初,即为自己勾画了一生的计划,想学画卡通影片,毕业后到英国去,尽量把中国画的作风介绍到美国,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但父亲又娶了后母。她的后母孙用蕃是曾任段祺瑞政府国务总理兼外交委员会委员长的孙宝琦的庶出女儿排行第七。但非常凶悍,爱吸鸦片,常虐待住在家中的弟弟与女佣,张爱玲看到后母对弟弟的冷酷非常讨厌,很少回家,住在学校,也偶尔到姑姑住处去住。
                 
  1933年――1934年
                 
  是年前后,张爱玲画了一幅漫画,投到上海《大美晚报》发表,收到报社寄给自己的第一笔稿费五元钱,张爱玲为自己买了一支小号丹琪唇膏。
  散文《迟暮》刊于1933年圣玛利亚女校年刊《凤藻》上。
  她开始写长篇,写了类似鸳鸯蝴蝶派的长篇章回小说《摩登红楼梦》,回目是父亲代拟的,共六回:“沧桑变幻宝黛住层楼,鸡犬升仙贾琏膺景命”;“弭讼端覆雨翻云,赛时装嗔莺叱燕”:“收放心浪子别闺闱,假虔诚情郎参教典”:“萍梗天涯有情成眷属,凄凉泉路同命作鸳鸯”:“音问沉浮良朋空洒泪,波光骀荡情侣共嬉春”:“陷阱设康衢娇娃蹈险,骊歌惊别梦游子伤怀”。(张爱玲《存稿》说共“五回”恐笔误)
                 
  1934年夏升入圣校高中。
                 
  1935年
                 
  这前后,她读了丁玲的小说,穆时英的《南北极》,巴金的《灭亡》等小说。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她的性格变得孤僻、冷漠、板滞,不爱说话。
  宿舍零乱,但考试总得A或甲的优秀成绩。
                 
  1936年
                 
  秋,汪宏声受圣玛利亚女校之聘,任中文部教务主任职,兼授高中国文课,对国文课程有所改进,成为张爱玲的老师。在作文课上,张爱玲的作文《看云》引起他的极大兴趣和赞赏。
  汪宏生先生组织校内的文艺团体“国光会”,出版刊物《国光》。在《国光》创刊号上有张爱玲的模仿新文艺风格的小说《牛》(汪宏声《记张爱玲》说是《霸王别姬》,记忆有误)。同期,还发表书评与读书报告《<若馨>评》、《读书报告<烟水愁城录>》,前者评的是圣校女同学张如瑾的作品,后者是林纾译小说的评论。
  散文《秋雨》发表于1936年圣校年刊《凤藻》上。
                 
  1937年
                 
  两篇小说评介《无轨列车》与《在黑暗中》在《国光》第6期发表。前者系林疑今著,后者为丁玲的小说。
  随笔《论卡通画之前途》,刊于1937年圣校年刊《凤藻》上。
  英文散文《牧羊者素描》,同上。
  英文散文《心愿》,同上。
  小说《霸王别姬》在《国光》第9期发表,在全校引起影响,汪宏生在课堂上说,它比起郭沫若的《楚霸王之死》,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一年内,张爱玲还有两首嘲笑两位男教师的打油诗化名在《国光》上发表,曾引起一场小小的风波。
  这年夏,张爱玲从圣玛利亚女校毕业。
  母亲黄逸梵为她留学事从法国归来。张爱玲向父亲提出到英国留学的请求,被父亲和后母嘲骂。
  八一三事变后,她因为父亲家中附近有炮声不能入睡,搬到母亲处住了两个星期,回家后遭到后母与父亲的毒打。第二天姑姑张茂渊来说情,也被打伤住院。张茂渊与兄长自此不再往来。张爱玲被父亲关押在家中一秋一冬。
                 
  1938年
                 
  旧历年前,乘家人不注意,逃出父亲家中,与母亲住一起。从小照看她的女佣何干被牵连,后母把张爱玲的一切个人用品都分给别人。
  因为她从小没有自立生活过,在待人接物的生活常识上显得呆滞、愚笨,母亲对她很失望,给她两年时间学习适应环境。并提出,如果嫁人,就不必要文凭,如果要学业,就没有多少钱供她打扮。她思考过后准备学习,入校补习,母亲为她聘请英国教师辅导,准备报考伦敦大学。
                 
  1939年
                 
  以远东考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当时伦敦大学远东考区设在在上海),因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改入香港大学读书。
  本年冬或次年初,上海《西风》杂志举行三周年纪念征文“我的……”
  为题。张爱玲写了《天才梦》应征。
  母亲移居新加坡,至1943年又到印度。
                 
  1940年
                 
  4月16日,《西风》月刊征文揭晓,张爱玲的《我的天才梦》本为首奖,但正式公布时,排除在一、二、三等奖外,列名誉奖第三名,在《西风》8月号上发表。次年获奖征文以她的《我的天才梦》为书名结集在西风社出版。
  在香港大学认识了同学炎樱。炎樱,锡兰人,原名(Fatima)莫黛,又改为黛,梦,张爱玲替她取名炎樱,与炎樱成为终身的朋友。
                 
  1941年
                 
  12月18日,日军入侵香港。她经历了香港被围的全过程,参加“守城”
  工作,休战后在大学临时医院做看护。
                 
  1942年
                 
  香港沦陷以后,香港大学停课,张爱玲未毕业即在本年下半年回到上海。
  在香港的两年多的学习中,她为了练习英文,没有发表小说散文,连得两个奖学金,每一样功课总考第一,有个先生对她说,他教了这么多年书,从没有给过这么高的分数。在香港战乱的经历后来写成散文《烬余录》。
  回上海后,报考圣约翰大学,因国文不及格,曾入校补习国文。开始用英文写了一系列影评与散文。
                 
  1943年
                 
  张爱玲的英文文章先后在在上海德国人克劳斯。梅涅特主编的英文月刊《二十世纪》上发表,共计有:1月,发表“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载《二十世纪》4卷1期。附手绘插图12幅。此文后以中文重写,题为《更衣记》。
  5月,发表影评“Wife,Vamp,Child”(妻子。狐狸精。孩子),评电影《梅娘曲》和《桃李争春》,载《二十世纪》4卷5期。后以中文改写,名为《借银灯》。
  6月,发表散文“Still Alive”(还活着),载《二十世纪》4卷6期。此文后以中文改写,题《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同期还有影评“The Opium War”(鸦片战争)评的是以鸦片战争为题材的电影《万世流芳》。
  7月,发表无题影评,评的是《秋之歌》(英译名Song of Autumn)
  和《浮云掩月》(英译名Cloud overthe Moon),载《二十世纪》5卷1期。
  8、9月,发表影评“Mother and Daughters―in―Law”,评影片《自由钟》、《两代女性》和《母亲》。载《二十世纪》第5卷2、3期合刊。
  10月,发表无题影评,评电影《万紫千红》和《迎春燕》。载《二十世纪》5卷4期。
  11月,发表影评“China:Education of the Family”(中国的家庭教育)评影片《新生》和《渔家女》载《二十世纪》5卷5期,此文后以中文改写为《银宫就学记》。
  12月,发表散文“Demons and Fairis”(妖魔与神仙),载《二十世纪》5卷6期。此文后以中文改写,题为《中国人的宗教》。
  同时,她又写了大量的中文作品。
  初春,她带着《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经人引荐拜访了鸳鸯蝴蝶派刊物《紫罗兰》的主编周瘦鹃。一星期后,周瘦鹃征求她的意见,她同意将这两篇小说登在《紫罗兰》杂志上。
  5月,《沉香屑:第一炉香》在《紫罗兰》上登载。张爱玲邀请周瘦鹃到家中,与姑姑张茂渊设西式茶会答谢。
  6月,《沉香屑:第二炉香》在《紫罗兰》月刊上发表。
  7月,在上海福州路昼锦里附近一个小弄堂的一间家庭式的厢屋――《万象》杂志编辑室里,与柯灵会面,张爱玲把短篇小说《心经》交给柯灵,与柯灵结下了深厚友谊。
                 
  7月10日,短篇小说《茉莉香片》在《杂志》月刊第11卷4期上发表。
  同月10日,散文《到底是上海人》在《杂志》月刊第11卷5期上发表。
  同月,朝鲜女舞蹈家崔承禧二次来沪,张爱玲出席欢迎会,并与崔承禧等合影留恋。
  8月―9月,短篇小说《心经》在《万象》月刊2、3期上发表。
  9月―10月,小说《倾城之恋》在《杂志》第11卷6、7期发表。
  11月,《崔承禧二次来沪记》(座谈纪要)在《杂志》月刊第12卷2期上发表。
  同月,小说《琉璃瓦》在《万象》月刊第5期发表。
  同月,散文《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在《古今》半月刊第33期发表。
  同月,小说《封锁》在《天地》月刊第2期发表。
  11月10日―12月10日,小说《金锁记》分两次在《杂志》月刊第12卷2、3期发表。
  12月,散文随笔《更衣记》在《古今》第34期发表。
  同月,散文《公寓生活记趣》在《天地》月刊第3期发表。
  日,散文《道路以目》在《天地》月刊第4期发表。
  同月,散文《必也正名乎》在《杂志》月刊第12卷4期发表。
  1月―6月,长篇小说《连环套》开始在《万象》月刊第7、8、9、10、11、12期上连载。
  2月初,汉奸文人胡兰成获释后去上海,慕张爱玲的文名去拜访,与胡兰成相识恋爱。胡兰成,1906年生,浙江嵊县人,曾任汪精卫伪政府《南华日报》、《中华日报》总主笔,汪伪政府中央委员、宣传部次长、行政院法制局局长,又暗通日本政界军界,被汪精卫短期关押,经日本出面施压放出,是有名的汉奸文人。
  2月,小说《年青的时候》在杂志12卷5期发表。
  同月10日,散文《烬余录》在《天地》月刊第5期发表。
  3月10日,《谈女人》在《天地》月刊第6期发表。
  同月,小说《花凋》在《杂志》月刊第12卷6期发表。
  3月16日,《杂志》月刊社主持召开女作家座谈会,地点在《新中国报社》,由鲁风与吴江枫主持,张爱玲出席座谈会,并在会上谈了自己最初的作品以及对自己喜爱的古今中外作品的看法。参加座谈会的还有苏青、潘柳黛、汪丽玲、吴婴之、蓝业珍、关露以及写《中国女性文学史》的学者谭正壁等。主要谈女性文学等问题。
  4月10日,《论写作》和“小品”三则(包括《爱》、《有女同车》,《走!走到楼上去!》),在《杂志》月刊第13卷1期上发表。同期发表的还有吴江枫记录整理的《女作家座谈会》的记录。
  5月,散文《童言无忌》、《造人》在《天地》月刊第7、8期合刊上发表。
  5月5日,散文《被窝》发表于《学艺》第101期。
  同月,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化名“迅雨”在《万象》月刊第11期上发表《论张爱玲的小说》,对张爱玲的小说既做出了充分的肯定,认为《金锁记》是她最“完满之作”,“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同时又对她的《连环套》等提出中肯的批评。
                 
  5、6月,胡兰成在《杂志》上发表《评张爱玲》对张爱玲的作品不遗余力地赞扬。
  5月―7月,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在《杂志》月刊第13卷2、3、4期连载。
  6月1日,散文《打人》在《天地》月刊第9期发表。
  同月前后,柯灵被日本沪南宪兵队逮捕,张爱玲与胡兰成去柯灵家存问并留言,并请胡兰成找日军要求释放。
  7月1日,散文《私语》在《天地》月刊第10期发表。
  同月10日,《说胡萝卜》在《杂志》月刊第13卷4期发表。
  同月,《自己的文章》在《新东方》杂志发表,未点名地针对傅雷的批评为自己辩解。此文在本年12月转载于《苦竹》杂志第2期。
  由于傅雷的批评,加上张爱玲本已对《连环套》逐期赶写连载疲于应付,《连环套》在《万象》上连载中断。引起《万象》杂志老板平襟亚的不满,在《海报》上署名秋翁登文谩骂说张爱玲多拿一千元稿酬,张爱玲也登文声明,自己从未多拿,平襟亚账未改过来。
  同月,散文《诗与胡说》、《写什么》在《杂志》第13卷5期发表。
  8月15日,小说集《传奇》由《杂志》月刊社出版。收入小说10篇,依次为《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琉璃瓦》、《心经》、《年青的时候》、《花凋》、《封锁》。销路很好,四天内初版便销完。
  8月26日,《杂志》社在康乐酒家主持召开《传奇》集评茶会,邀请的人员有炎樱、苏青、谷正、柳雨生(书面参加)、南容、哲非、周班公(书面参加)、袁昌、陶亢德、尧洛川、实斋、钱公侠、谭正壁、谭惟翰等。由鲁风、吴江枫主持。张爱玲出席听取与会者的意见。
  8月―10月,随笔《中国人的宗教》分三次在《天地》月刊第11、12、13期上连载。
  夏秋间,张爱玲与胡兰成结婚。胡兰成因为担心日后的时局会连累到张爱玲,没有举行结婚仪式,只写婚书为定:“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旁有炎樱为媒证。
  9月10日,散文《望不了的画》在《杂志》月刊第13卷6期发表,同期还有吴江枫记录整理的《(传奇)集评茶会》。
  同月,散文《散戏》、《炎樱语录》在《小天地》月刊第1期发表。
  同月,《无国籍的女人》在《飚》月刊副刊号上发表。
  9月25日,小说集《传奇》再版,换上炎樱设计的封面,附作者像,并加了一篇《再版序》。
  11月1日,散文《谈跳舞》在《天地》月刊第14期发表。
  11月10日,《殷宝滟送花楼会(列女传之一)》在《杂志》月刊14卷2期发表。
  11月19日,散文《被窝》载《新中国报》学艺。
  同月,散文《谈音乐》,在《苦竹》月刊第1期发表。
  同月15日《致力报主编黄也白信》,载《春秋》第1944年12月。
  同月,胡兰成到武汉接办日伪刊物《大楚报》后,又与汉阳医院一位护士周训德关系暧昧,瞒着张爱玲,年底与这位护士又结了婚。
  12月,小说《等》在《杂志》月刊第14卷3期发表。
                 
  同月《桂花蒸:阿小悲秋》在《苦竹》第2期发表。同期还有她的《自己的文章》。
  同月,散文集《流言》由五洲书报社初版。《流言》收录散文29篇:《童言无忌》、《自己的文章》、《公寓生活记趣》、《夜营的喇叭》、《必也正名乎》、《烬余录》、《到底是上海人》、《道路以目》、《更衣记》、《爱》、《谈女人》、《借银灯》、《走!走到楼上去!》、《银宫就学记》、《洋人看京戏及其他》、《说胡萝卜》、《炎樱语录》、《存稿》、《写什么》、《造人》、《打人》、《诗与胡说》、《有女同车》、《私语》、《忘不了的画》《雨伞下》、《谈跳舞》、《谈画》、《传奇再版序》、《谈音乐》。附录照片三帧,手绘插图多幅。封面为炎樱设计。
  同月,《罗兰观感》在《力报》8日、9日连载。《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在《海报》9日发表。苏青《读<倾城之恋>在《海报》12月10日上发表。同月16日,自编话剧《倾城之恋》在上海新光大戏园上演。导演是朱端钧、罗兰饰白流苏,舒适饰范柳原,在上海公演了一个月至次年初共八十场,引起轰动。《力报》出了“倾城之恋特刊”。
                 
  1945年
                 
  1月,一组散文《气短情长及其他》(包括《气短情长》、《小女人》、《家主》、《狗》、《孔子》、《不肖》、《孤独》、《少说两句罢》八则在《小天地》第4期发表。
  同月,《流言》由街灯出版社重印。
  2月,散文《<卷首玉照>及其他》在《天地》月刊第17期发表。
  2月10日,小说《留情》在《杂志》月刊第14卷5期发表。
  2月27日下午,在张爱玲的寓所,由记者主持苏青、张爱玲对话,讨论关于妇女、家庭、婚姻等问题。
  3月,散文《双声》在《天地》月刊第18期发表。
  本月,胡兰成又回上海一趟,告诉张爱玲他与周训德之事,不久又返武汉。
  3月―6月,小说《创世纪》在《杂志》第14卷6期,15卷1―3期发表。由吴江枫记录整理的《苏青张爱玲对谈记》在《杂志》第14卷6期发表。
  4月10日,散文《吉利》在《杂志》月刊第15卷1期发表。
  同月,散文《我看苏青》在《天地》第19期发表。
  5月,散文《姑姑语录》在《杂志》月刊第15卷2期发表。
  7月21日,《杂志》社在咸阳路2号以茶宴的形式开纳凉晚会,邀请张爱玲与日本电影女明星李香兰,日本军人政客松本、川喜多以及汪伪政府文人陈彬龠禾、金雄白等,闲谈生活与艺术,张爱玲由炎樱与姑姑陪同参加,话不投机,发言不多。日本大东亚文学者大学第三届曾邀她参加,报上登出的名单内有她,她立即写信辞去。
  8月10日,由记者整理记录的《纳凉会记》在《杂志》第15卷5期刊出。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投降仪式上签字。之后,汉奸胡兰成遭通缉,化名张嘉仪潜逃。
                 
  1946年
                 
  2月,胡兰成为躲避通缉,隐匿于杭州温州一带,又与一村妇范秀美同居。张爱玲到这里探望胡兰成,发生争吵,返回上海,次年与胡兰成关系破裂。
                 
  1947年
                 
  4月,散文《华丽缘》在《大家》月刊创刊号上发表。
  4月中旬,电影剧本《不了情》被上海文华电影公司搬上银幕。由桑弧导演,刘琼、陈燕燕主演。被誉为“胜刊以后国产电影最最适合观众理想之巨片”(4月6日《申报》语)。
  5―6月,小说《多少恨》(根据《不了情》改编)在《大家》2、3期上发表。
  11月,小说集《传奇(增订本)》由上海山河图书公司出版。在初版基础上增收新作6篇,依次为《留情》、《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桂花蒸:阿小悲秋》,另有前言《有几句话同读者说》、跋语《中国的日夜》。封面由炎樱设计。
  12月3日,《<太太万岁>题记》发表于洪深主编的上海《大公报》副刊“戏剧与电影”,洪深热情地写了“编后记”。
  12月12日,署名胡珂的《抒愤》,在上海《时代日报。新生》刊出,对张爱玲《太太万岁》及“题记”进行猛烈的批判。
  13日,东方(李君维)发表《<太太万岁>中的太太》对剧本做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14日,《太太万岁》在全上海皇后、金城、金都、国际四大影院同时公映。桑弧导演,蒋天流主演。12月下旬的《大公报》、《申报》、《新闻报》都报道放映盛况。
  同日,方澄《所谓“浮世的悲欢”――<太太万岁>观后》载《大公报。大公园》。
  15日,徐曾《张爱玲和她的<太太万岁>》载《新民晚报。夜花园》。
  19日,沙易《评<太太万岁>》,载《中央日报。杂艺》。
                 
  1948年
                 
  1月7日,莘薤《我们不乞求,也不施舍廉价的怜悯――一个太太看<太太万岁>》,洪深《恕我不愿领受这番盛情――一个丈夫对《太太万岁)的的回答》在《大公报。戏剧与电影》上发表,左派文人批判张爱玲。
                 
  1949年
                 
  2月,参与桑弧创作的的电影剧本《哀乐中年》,在上海潮锋出版社刊印,列为“文学者丛书”之七。
  是年,《哀乐中年》拍摄公映。仍由桑弧导演。
                 
  1950年
                 
  3月25日至日,长篇小说《十八春》在《亦报》上连载,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影响。张爱玲表示,读者对其作品的关心,既感到高兴,又感到恐惧,并谈到她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旧社会的牺牲者。
  7月25日,《<亦报>的好文章)在《亦报》创刊一周年之际发表。
  同月,上海召开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张爱玲在夏衍的关照下,应邀出席,坐在后排,在一片灰蓝中山装的代表中,她身着旗袍,外面罩了件网眼的白绒线衫,显得非常突出。
  土改开始后,被夏衍安排文代会下乡参加土改两个多月。
                 
  1951年
                 
  参加中国旅行社办的临时观光团体,到杭州去过一次。
                 
  11月,《十八春》由上海《亦报》社出版单行本。
  11月4日至次年1月24日,中篇小说《小艾》在《亦报》第三版连载。
  上海市电影剧本创作所成立后,夏衍兼所长,柯灵为副所长,夏衍拟聘张爱玲为编剧,但因有人反对,未能如愿。
  张爱玲知道香港大学早已复学,写信联系申请继续因战争中断的学业,得到许可后,便积极策划离开大陆。
                 
  1952年
                 
  11月,赴香港,先寄居于香港女青年会,为美国新闻署香港新闻处做翻译,译过海明威《老人与海》,玛乔丽。劳林斯《小鹿》、《爱默森文选》、华盛顿。欧文《无头骑士》等。认识美新处处长麦加锡夫妇,以及居住在香港的宋琪(笔名林以亮)夫妇。
  开始用英文写作长篇小说The Rice Sprout Song(秧歌)。
                 
  1953年
                 
  《秧歌》英文本在美国出版,美国《纽约时报》、《星期六文学评论》、《时代》周刊相继发表书评。
  构思《色,戒》,只到1957年才写出发表。
  同时以中文写作长篇小说《赤地之恋》。
                 
  1954年
                 
  长篇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先后在香港《今日世界》连载。《赤地之恋》由《今日世界》出版中文、英文单行本。(英文名The Naked Earth.)
  将陈纪滢的《荻村传》译成英文本。7月,《张爱玲短篇小说集》由香港天风出版社出版。内容与《传奇(增订本)》同,加一篇序言。10月25日,将《秧歌》寄给客居美国的胡适,并给胡适写了一封信。父亲张廷重于此年去世。
                 
  1955年
                 
  1月25日,胡适将《秧歌》“仔细地看了两遍后”,回信表示对此书的欣赏。在胡适为此书扉页的题辞上说“写得真细致、忠厚”、“近年我读的中国文艺作品,此书当然是最好的了。”并要她多寄几本给他。
  2月20日,给胡适回信寄了五本中文版《秧歌》,及《传奇》、《流言》与《赤地之恋》的英文本。
  秋,乘“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经由日本,移居美国。
  经炎樱介绍,住在纽约救世军办的职业女子宿舍。到纽约后,11月即与炎樱一道拜访胡适,自己又单独拜访一次。
  11月底,胡适又到职业女子宿舍来看她,这是她与胡适见的最后一面。
  她后来曾写散文《忆胡适之》。
                 
  1956年
                 
  2月,获得爱德华。麦克道威尔(Edward MacDowell Colony)写作奖金,搬到美国东北部的新罕布什尔彼德罗居住,为期两年。
  在这里,她结识了美国左翼作家赖雅(FerdinandReyher)。赖雅1891年生于美国,1914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17年与美国女权运动家瑞碧卡。霍瑞琪结婚,后离婚。与著名作家刘易士、布莱希特交往密切。
  9月12日,英文小说“Stale Mates”发表于美国“The Reporter”(《记者》)双周刊上。
  8月,与赖雅在纽约结婚。
                 
  从这一年开始,在宋琪安排下,为香港电懋影业公司编写剧本,计有《情场如战场》、《人财两得》、《六月新娘》、《温柔乡》、《桃花运》、《小儿女》等。电影剧本《情场如战场》开始摄制。
                 
  1957年
                 
  1月20日,小说《五四遗事》(中、英文)在台北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1卷5期发表。
  母亲黄逸梵在英国逝世。
                 
  1958年
                 
  由胡适作保,申请到南加州亨亭屯哈特福基金会(Huntington Hartford Foundation)的一个半年期的名额。该基金会是A&P超级市场后裔办的一个艺文作场,专门接待文艺家。半年以后又与赖雅移居波士顿。
                 
  1961年
                 
  10月13日,为创作剧本《红楼梦》赴香港。取道台湾,由麦加锡安排与台湾大学的青年作家白先勇、王文兴、欧阳子、陈若曦、王祯和等会面畅谈,又到花莲、屏东,观看当地的山地舞与民族风俗。
  10月底,赖雅在美国中风。得知赖雅病情稳定,无生命危险后,又乘飞机到香港。
  11月,为香港电懋影业公司编写改编《南北一家亲》、《一曲难忘》、《南北喜相逢》等电影剧本。剧本中一些粤语对白系与宋琪合作。
                 
  1962年
                 
  年初,回美国,与丈夫移居华盛顿,把根据好莱坞影片改编的《南北喜相逢》寄到香港。因剧本丢失,未拍摄。
  7月,译玛乔丽。劳林斯(Marjorie Rawlings)的《小鹿》改名《鹿苑长春》出版,附“译后记”。
  10月,《南北一家亲》在香港上映。王天林导演,雷震与白露明主演。
                 
  1963年
                 
  3月28日,在美国的《记者》杂志上发表英文散文“A Return to the Frontier”(重回前方),记这次台港之行。
  《美国诗选》(与人合译)在香港今日世界社出版。张爱玲译了爱默森5首诗、梭罗的3首诗。
  《欧文小说选》(与人合译),在香港今日世界社出版。张爱玲译了《无头骑士》一篇小说。
  10月2日,剧本《小儿女》在香港首映,王天林导演,雷震与尤敏主演。
                 
  1964年
                 
  《爱默森文选》(翻译)在香港今日世界杜出版。分“计划”、“生活方式”、“诗”、“人物”、“书信”五章,前有“译者序”。
  7月,剧本《一曲难忘》在香港首映,钟启文导演,张扬和叶枫主演。
  9月,剧本《南北喜相逢》在香港首映,王天林导演,雷震与白露明主演。
  《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与人合译)在台湾出版。张爱玲译了辛克荣。路易士、欧纳斯特。海明威以及汤姆斯。沃尔芙三位作家的作品。
                 
  1966年
                 
  4月,《怨女》单行本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
  《怨女》中文版在香港《星岛日报》连载。之后,英文版次年在英国出版,名“The Rouge of the Morth”。是年,开始《海上花》的国语译注。
                 
  1967年
                 
  在迈阿密大学做过短期的驻校作家。
  9月,到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坎布里奇),进入哈佛大学雷德克里夫女子学院,作驻校作家。开始用英文翻译《海上花列传》。在哈佛燕京图书馆,看了《红楼梦》许多不同版本和有关研究著作,开始了对《红楼梦》的研究。
  在哈佛期间曾应华人女作家於梨华邀请到纽约州立大学做过演讲。
  10月,赖雅在波士顿病逝。
  中英文对照的《睡谷故事》(即欧文的《无头骑士》)与他人译欧文的另一篇小说《李迫大梦》由香港今日世界社出版。
  英文长篇小说“The Rouge of the North”(即《怨女》)在英国伦敦出版。
                 
  1968年
                 
  长篇小说《秋歌》、《怨女》、《半生缘》、《张爱玲小说集》(短篇小说)、《流言》先后在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半生缘》在《皇冠》杂志刊出)。
  同时也着手《红楼梦》与《海上花》的研究。
                 
  1969年
                 
  6、7月间,由夏志清推荐,移居美国西海岸柏克莱城,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陈世骧主持的中国研究中心任研究员,为期两年。在柏克莱加大期间,主要研究大陆新出现的名词术语。同时在东方图书馆继续搜集《红楼梦》资料。张爱玲的作息时间与人不同,常常中午起床,下午三、四点钟上班,很少与人交往。
                 
  1970年
                 
  9月,青年作家水晶,从美国东部到柏克莱,拜访张爱玲,张因病了很长时间未见。
                 
  1971年
                 
  5月末,柏克莱加大比较文学系教授陈世骧因心脏病去世,张爱玲参加追悼会。
  6月3日,写信约水晶见面。一周后,水晶夜访,长谈七个小时,谈古典名著,现代作家,以及自己的作品人物。水晶后来写了《初访张爱玲不遇》、《蝉――夜访张爱玲》记之。
  6月底,结束在柏克莱加大的研究工作。
                 
  1972年
                 
  译著《老人与海》(海明威)由香港今日世界社出版。
  《红楼梦未完》在台北幼狮文艺研究社出版的“幼狮月刊学术丛书”《红楼梦研究集》第30卷40期上发表。
                 
  1973年
                 
  《谈看书》在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
  《初详红楼梦》在台湾《皇冠》杂志上发表。
  是年秋,张爱玲移居洛杉矶。
                 
  1976年
                 
  《红楼梦未完》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同时构思另一篇短篇小说《小团圆》,后未发表。
                 
  5月,散文小说集《张看》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收入《忆胡适之》、《谈看书》、《谈看书后记》,以及上海沦陷时期未收入《流言》的散文旧作《姑姑语录》、《论写作》、《天才梦》,两部未完成的小说《连环套》、《创世纪》,并有自序一篇。封面为自己设计。后由香港文化。生活出版社再版。
  本年,林以亮(宋淇)发表《私语张爱玲》,后收入其专著《昨日今日》中,1981年5月,皇冠出版社版。
  1月28日寄香港黄俊东函,见《猎书小记》“张看”附录,1977年12月,香港明窗出版社。
  8月,花了十年心血撰写的红学专著《红楼梦魇》,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1月再版。收入《红楼梦未完》、《红楼梦插曲之一》、《初详红楼梦》、《二详红楼梦》、《三详红楼梦》、《四详红楼梦》、《五详红楼梦》七篇。前有“自序”。封面为自己设计,集京剧脸谱而成。
                 
  1978年
                 
  3月15日,随笔《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
  4月11日,《人间小札》,在《中国日报。人间副刊》发表。
  短篇小说《色,戒》在《中国日报,人间副刊》发表。
  11月27日,散文《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
                 
  1981年
                 
  国语本评注《海上花》由台北皇冠杂志社出版。将原来吴语对白的《海上花列传》(韩子云著)译成国语,加了注评,并将原书六十四回的四回作了删并,成为六十回本,有序言和译后记。
  《海上花》英译本译后记与本书第一、二两章又在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译丛》“通俗小说特大号”上发表。英译稿后因搬家遗失。
  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与李开弟在上海结婚、张爱玲80年代作品在大陆的版权即由李开弟代理。11月,张葆莘《张爱玲传奇》在上海《文汇月刊》上发表,这是三十年来大陆首次有关张爱玲的文章。
                 
  1982年
                 
  2月,《关于〈笑声泪痕〉发表。刊物不详,后收入《续集》。
  唐文标编《张爱玲卷》出版。分四辑:第一辑收张爱玲三篇小说;第二辑收录胡兰成五篇文章;第三辑收《我看苏青》及有关她们二人的文章;第四辑收苏青文章9篇。
                 
  1983年
                 
  《殷宝滟送花楼会》(尾声)在《联合报。副刊》发表。
  6月,小说剧本集《惘然记》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收入短篇小说《色,戒》、《浮华浪蕊》、《相见欢》。四十年代的《殷宝滟送花楼会》(加了“尾声”),《多少恨》(附“前言”),电影剧本《情场如战场》。书前有“序言”。
  10月1日、2日,《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在台北《联合报。副刊》发表。
                 
  1984年
                 
  1月3日,《〈海上花〉的几个问题》(英译本序),在台北《联合报。副刊》发表。
  《张爱玲资料大全集》(唐文标主编)由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收集张爱玲许多图片、小说初稿与有关研究文章。
                 
  1985隼
                 
  2月,柯灵的回忆文章《遥寄张爱玲》在《香港文学》第2期发表,对研究张爱玲有历史文献价值。
  是年《传奇》由上海书店影印出版。
                 
  1986年
                 
  2月,小说集《传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排印,前附作者像。
  12月27日起至次年1月18日,《小艾》在台湾《联合报》“副刊”连载。
                 
  1987年
                 
  2月3日,王祯和在“台视”答记者问,回忆1961年张爱玲的台湾之行,这篇题作《张爱玲在台湾》的访问录后来发表和《联合文学》29期。
  3月,《流言》由上海书店影印出版。
  《联合文学》第29期推出“张爱玲专号”发表港台研究张爱玲文章多篇。
  《十八春》由江苏文艺出版社重印,署名张爱玲。
  《半生缘》由花城出版社重印。
  《爱默森文选》由北京三联书店重印。
  5月,《余韵》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收入旧作散文《散戏》、《中国人的宗教》、《“卷首玉照”及其他》、《双声》、《气短情长及其他》、《我看苏青》、《华丽缘》、小说《小艾》,后两篇略有改动。
                 
  1988年
                 
  《续集》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收五十年代以后的作品散文《关于〈笑声泪痕〉》、《羊毛出在羊身上》、《表姨细姨及其他》、《谈吃与画饼充饥》、《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电影剧本《小儿女》、《魂归离恨天》,短篇小说《五四遗事》中、英文本。另有自序。
                 
  1989年
                 
  1月20日,致弟弟张子静信。
  3月间,外出被汽车撞伤,右肩骨裂。
  5月25―30日,剧本《太太万岁》在台北《联合报》连载。
                 
  1990年
                 
  9月25日,散文《“嘎?”?》在台北《联合报》副刊发表。
  9月30日―10月23日,剧本《哀乐中年》被误作张氏作品在《联合报》副刊连载。
                 
  1991年
                 
  5月,《赤地之恋》由台北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6月,姑姑张茂渊在上海去世,终年九十岁。遗嘱不举行告别仪式,骨灰随便撒掉。张爱玲得知后写信给李开弟表示哀悼。
  7月,《张爱玲全集》由台湾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2年
                 
  2月14日,在律师处签下遗嘱两项:一、所有的私人物品留交香港的宋琪夫妇:二、不举行任何葬礼,将遗体火化,骨灰撤到任何空旷的地方。
  《张爱玲散文全编》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7月,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四卷本)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1994年又增补《红楼梦魇》一册。
  10月,《天才奇女――张爱玲》(于青著)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又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1993年
                 
  4月3日,张爱玲的三篇佚文《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罗兰观感》、《被窝》,刊于上海《文汇读书周报》。陈子善的介绍文章中还引录了张爱玲给《春秋》主编陈蝶衣的一封信。
  11月,《对照记》图文在《皇冠》杂志连载。
  12月,《张爱玲传》(余彬著)由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1994年《对照集》作为《全集》的一种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9月,获台湾第十七届时报文学奖“特别成就奖”12月3日,《忆西风――第十七届时报文学奖特别成就奖得奖感言》载台北《中国时报。人间》。
                 
  1995年
                 
  9月,《最后的贵族――张爱玲》(胡辛著)由21世纪出版社出版。
  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10911 Rochester Ave公寓死后一星期,才被发现。港台大陆的报纸纷纷作了报道。19日遗体火化。
  9月30日,生前好友美籍华人夏志清、张错、林同式、张信生、高全之等在加州玫瑰岗墓场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筠州学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