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垂帘听政什么意思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论宋代后妃垂帘听政对政局演变的感化
核心提示:原标题:论宋代后妃垂帘听政对政局演变的作用纵观历史上的后妃干政,往往弊大于利,因为后妃受自身能力及活动范围的,她们往往得
原标题:论宋代后妃垂帘听政对政局演变的作用纵观历史上的后妃干政,往往弊大于利,因为后妃受自身能力及活动范围的,她们往往得依靠外戚或宦官的,这就使得外戚或宦官的膨胀,皇权,甚至使社会发生,造成严重后果,给社会及老百姓带来灾难。在宋代,共有九位后妃十次垂帘听政,她们不但没有改朝换代,乱政危政,反而了宋朝的稳定,使皇位的交接与的过渡平稳,防止了阶级的内乱。这一罕见的历史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值得研究。
有关宋代后妃的论述,主要有杨光华的《宋代后妃、外戚预政的特点》,她认为宋代后妃很少援引外戚执政,并没有出现外戚格局,也没有给王朝的秩序造成大的波动。最后探讨宋代后妃预政普遍的根源,以及外戚和母后发展不大的原因。而在杨果的《宋代后妃参政述评》中,她首先叙述宋代后妃参政的背景,然后再分析她们临朝不危政的原因。季晓燕的《论宋代后妃的文化品格》,她认为宋代后妃并没有刻意表现自己的价值,在她们身上集中表现了封建女性&三从四德&的特征。诸葛忆兵的《论宋代后妃与朝政》,他认为宋代后妃临朝却没有造成后妃之祸,是由于宋人对后妃的有效,这包括和士大夫对后妃的,后妃的和对外戚的。肖建新的《宋代临朝听政新论》,他认为宋代后妃临朝&&,使皇权交替平静,社会和秩序稳定。她们在听政时基本上绍述先王,遵守成法,没有强制皇权,跋扈。她们依靠的力量,既非皇族也非外戚,而是文武大臣,主要是文臣。这也是前述宋代后妃听政,守成而治的根源。张邦炜的《宋真刘皇后其人其事》,他叙述了刘皇后从孤女到皇后,从干政到垂帘,以及垂帘听政时的作为,充分肯定了她垂帘听政的作用&&有功于赵宋。除此之外,还有祝建平的《仁朝刘太后与宋代后妃干政》、朱子彦的《宋代垂帘制度初探》、的《论北宋女性的》、张其凡、白效咏的《乾兴元年至明道二年政局初探&&兼论宋仁与刘太后关系之演变》、付海妮的《宋代后妃临朝不危政原因浅析》和《宋代后妃临朝听政问题研究》等等。
以上关于宋代后妃的研究,既有群体研究,也有个体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由于史料对宋代后妃的记载非常有限,还需要史学研究者基于史料,深刻挖掘。本文将从宋代后妃垂帘听政对政局演变的作用这一崭新的角度入手,更深入地挖掘史料,正确地评价宋代后妃垂帘听政的历史作用。
一.宋代后妃垂帘听政的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元代脱脱等撰的《宋史》中的后妃传和帝纪部分)
宋代垂帘听政的后妃享有较高的地位,在她们死后一般都有四字谥号(宋理谢皇后和度杨淑妃没有谥号,是由于她们处在宋末败亡之际而未能赠谥),而按照宋朝礼制,皇后死后只追赠二字谥,普通后妃根本没有谥号。由此可见,宋代垂帘听政的后妃的地位明显高于其她后妃。九位垂帘听政后妃有的仅具象征意义,如绍熙末年,宋孝驾崩,光&不能亲执丧&,宋高吴皇后在大臣请求下垂帘听政,仅一天就撤帘;有的则掌握实权,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宋真刘皇后,她垂帘听政长达十一年,&于赵氏实有大功&。
宋代后妃可以多次垂帘听政,主要是因为以下四种特殊因素:一是年幼,无法掌控大局。如仁即位时13岁,哲即位时9岁,恭帝即位时年仅4岁,端即位时8岁。后妃作为母亲或祖母成为最佳的辅佐人员。二是病重,无法处理朝政。如英即位后不久&感疾&,请曹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神末年,&帝不豫,浸剧&,大臣请求太后高氏&权同听政&。三是室子初立,缺乏和经验。两宋18位中,不是先帝之子而继承皇位的有宋太、英、徽、高、孝、理和度共7位。其中,宋徽和宋理的情况比较特殊。宋哲死了之后,没有儿子继承皇位,他的皇弟赵佶由向太后做主选为,也就是宋徽。宋宁死后,也是无子继位,丞相史弥远和杨皇后诏书而册立理。这两位新刚刚即位,由于没有和经验,凡事都需要仰仗太后的支持。因此,向后和杨后得以垂帘听政。四是发生重大事件,国家缺乏。宋哲孟皇后就是在金兵灭宋和苗变这两次重大事件中,作为国家挺身而出,两度垂帘。正是有了这些特殊因素,宋代后妃才得以在宋代历史的大舞台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二.宋代后妃垂帘听政对政局演变的历史作用
在宋朝(960&1279年)近三百二十年的中,围绕皇权的更替和交接,宋代后妃的垂帘听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妥善处理皇位继承问题,实现皇位的顺利交接,了宋朝政局的稳定。
虽然后妃在原则上是不得干预,但是在治理天下时,却不能完全后妃对决策的影响。况且在非常时期,后妃经常身不由己地被推向漩涡的顶峰。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是一个攸关的问题。封建社会确定的皇位继承制是:父死子继或者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天不遂人愿,封建王朝常常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如无子嗣,无嫡子或者嗣君年幼继位等等。为了加强皇权,当特殊情况发生时,就必须依靠与血缘最亲近的后妃来辅政。后妃因此得以参与决策。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暴崩于福宁殿。&左右欲开宫门召辅臣,皇后曰:&此际宫门岂可夜开!&且密谕辅臣黎明入禁中。&为了以防万一,她&三更令进粥,四更再召医,又使人守之&。等到第二天辅臣来拜见时,曹后才&哭告以上崩,实令召皇子嗣位&。&英即位,尊后为皇太后&。曹后的安排对于皇位的顺利交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防止了其他突发状况的发生,对英即位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英即位后不久,&感疾&,于是请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御内东门小殿听政&。曹后的垂帘听政,对于当时的政局无疑起到了稳定的作用。曹后听政期间,&大臣日奏事有疑未决者,则曰:&公辈更议之&,未尝出己意&。她只是综合大臣们的意见,与大臣共同决议。她只是承担了一个代理人的职责,并没有独揽和独断专行。曹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善飞帛书&,她还&颇涉经史,多援以决事。中外章奏日数十,一一能纪纲要。&而且她对于左右臣仆,也能&毫分不以&,于是&宫省肃然。&曹后简朴的生活作风和平静的处世心态,以及睿智、严谨的风格,不仅使她深得,获得了大臣们的称赞,更让她在斗争的漩涡中泰然处之。曹后的垂帘听政充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九位垂帘听政的后妃中,宋哲孟皇后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她曾经两次被废,却在宋朝面临重大危机时挺身而出,两度垂帘。在两宋之际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掳走宋皇室亲三千余人,史称&靖康之耻&。&时六宫有位号者皆北迁,后以废独存&,而室只有康王赵构幸免于难,他正以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在京城外统兵抗金。金人扶植张邦昌建立了伪楚。张邦昌迫于金人压力,登上皇位。在金人撤走之后,张邦昌失去了靠山,不知何去何从。此时,北宋旧臣向他压力。宰相吕好问说:&相公知中国人情所向乎?特畏女真兵威耳。女真既去,能保如今日乎?大元帅在外,元祐皇太后在内,此殆天意。盍亟还政,可转祸为福。&于是,张邦昌大臣们的意见,尊孟皇后为&宋太后,迎居延福宫,受百官朝。&大臣胡舜陟,马仲又对张邦昌说:&政事当取后旨&。张邦昌便再次尊孟皇后为元祐皇后,&迎入禁中,垂帘听政&。孟皇后听政后,派遣尚书左丞冯澥为奉迎使,尚书右丞李回为副使,&持书奉迎&康王。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庚寅朔,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继位,建立了南宋。孟皇后作为金兵灭宋后,皇室仅存的后妃,成为了宋朝的,她的垂帘听政,不仅稳定了当时的政局和,支撑着赵宋王朝的残局,更防止了地方割据的形成,对宋王朝的重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孟皇后在赵构称帝后立即撤帘,功成身退。但不到两年时间,她又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再度垂帘听政。宋高赵构即位后,并没有领导广大军民抗击金兵侵略,而是一直南逃,这激起了广大军民的。于是在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苗傅和刘正彦发变,请孟后垂帘听政,改立皇子。开始孟后不肯,说:&自蔡京、王黼更祖法,童贯起边事,致国家。今无失德,止为黄潜善、汪伯彦所误,皆已逐已。&但苗傅等改立皇子,孟后又说:&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无论他们如何恳求,孟后都不答应。但宋高觉得事情已非常紧急,于是&诏禅位元子&,孟后无奈,只得再次垂帘听政。大臣朱胜非等为苗傅等叛党,请孟后在召见大臣讨论大事时,仍然请傅等上殿,以使他们放松。于是孟后每次召见苗傅等人,都&曲加慰抚,傅等皆喜。&孟后还秘密召见从苗傅军中的韩世忠的妻子梁氏,&勉令世忠速来,以清岩陛。&梁氏很快到达世忠军中,转达太后旨意。韩世忠等人于是带兵到达京师,使兵变平息。孟后喜曰:&吾责塞矣。&于是下诏请宋高回宫复位。孟后的两次垂帘听政,虽然时间都较短,但是却使得由北宋向南稳过渡。这两次听政都是在异常尖锐,政局演变变化莫测的情况下实行。孟后作为宋王朝的,当仁不让地主持大局,赵宋王朝,为宋朝政局平稳演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宋高吴皇后是宋代后妃垂帘听政的特例。吴后&颇知书&,&益博习书史,又善翰墨&。她仅仅垂帘听政一天,却使得宋光和宁两朝内禅平稳完成,不得不使人叹服。说到光与宁的两朝内禅,就不得不提到宋孝和光的矛盾。宋孝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太子赵昚,也就是光。光即位后本该孝顺孝,努力治理国家才对,但是他却皇后李氏的谗言,与孝关系日益恶化。李后曾请立自己的儿子嘉王为太子,但遭到孝的。李后便在心,在光面前,&谓寿皇有废立意。&光&遂不朝太上&。后来光生病,并且病&益增具&,&政事多决于后&,&后益骄奢,封三代为王,家庙逾制,卫兵多于太庙。后归谒家庙,推恩亲属二十六人,使臣一百七十二人,下至李氏门客,亦奏补官。&而光却无力李后这些放肆的行为,这引起大臣们极大的不满。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孝病死于重华宫,光不能&亲执丧&。此时,宋光的所作所为已大失,宰相赵汝愚&谋内禅,立宁&。吴后在大臣们的请求下,先&代行祭奠礼&,不久便&寻用枢密赵汝愚请,于梓宫前垂帘,宣光手诏,立皇子嘉王为。&&翌日,撤帘&。这实际上就是废掉光而改立宁。吴后以太皇太份垂帘,促成了皇位的顺利交接,使得光后期严重的局面得以缓和。
(二)辅佐,安邦。
为了稳定政局,安抚,宋代后妃在垂帘听政期间必须任贤用能,勤于政事,爱惜百姓。曹后垂帘听政初期,即&散遣修京城役夫,减皇城觇卒,止禁庭工技,废导洛司,出近侍尤亡状者。戒中外毋苛敛,宽民间保户马。&而哲孟皇后&性节俭谦谨,有司月供千缗而止。幸南昌,斥卖私绢三千匹充费&。在宋代垂帘听政的后妃中,当属宋真刘皇后的政绩最为显著。
乾兴元年(1022年),年仅13岁的宋仁即位,真刘皇后奉遗诏&军国重事,权取处分&而垂帘听政。刘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正是由于她的聪慧、警敏,使她在真朝时,就经常帮助真处理朝政。&真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闱事有问,辄傅引故实以对&,&天禧四年(1020年),帝久疾居宫中,事多决于后&。正是有了这样的磨练,使得刘后垂帘听政后,能更好地辅佐年少的仁,安邦。史称:&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刘后听政之初,首先着手真后期的两大弊政:埋葬和裁减冗费。宋真后期尊神崇道,做出迎接,泰山封禅等既渲染,又的事情。真死后,刘后决定把真引以为傲,社会却深受其害的随同真一起埋葬,&己卯,命以从葬&。此后,真后期弥漫于朝野上下的狂热受到遏制。天圣元年(1023年)正月癸未,刘后&命御史中丞刘筠、提举诸司库务薛贻廓与三司同议裁减冗费&。她还带头节俭,&常服絁繻练裙&,&内外有节&,而且&罢诸营造之不急者&。在明道二年(1033年)九月丙申,刘后&出金银器易左藏缗钱二十万,以助修内。&此外,刘后的政绩主要表现在:
在上,主要是、提倡廉洁和煞裙带风。
:在天圣元年(1023年)十一月颁布了《诫告贪污诏》,&用申戒告,以儆群伦。&在天圣五年(1027年)十二月丁亥,下诏:&百官室受赂,冒为亲属奏官者,毋赦。&天圣七年(1029年)三月乙丑,&诏吏受赇,自今毋用荫。&明道二年(1033年)春二月丙午,&诏仕广南者毋过两任,以防贪黩&。刘后通过多次颁布来和约束官员们的行为,给他们敲响警钟,一旦贪污,决不姑息。
提倡廉洁:一次,大臣刘绰想用&粮千余斛,乞付三司&,刘后问他:&卿识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道乎?此四人岂因献羡余而进哉!&(所谓羡余是指一些官僚将额外来的赋税献给朝廷,以求。)
煞裙带风:一次,她对大臣们说:&卿等可尽具子孙内外族亲姓名来,当例外一一尽数推恩。&大臣们很快把自己的亲戚姓名。刘后得到这些名单以后,&遂各画成图,粘之寝殿壁间,每有进拟,必先观图上,非两府亲戚姓名中所有者方除之。&她的目的就是想要打破当时中盛行的裙带风。她还在天圣元年(1023年)十一月颁布的《约束文武臣僚子弟诏》中申明:大臣子弟&必当奉循,祗畏官箴&,如果他们胆敢,必当,决不徇私。天圣三年(1025年)五月己酉,又下诏:&禁臣僚奏荐无服子弟。&她就是要以此官员必须奉公执法,不能以权谋私和徇私枉法。
此外,刘后在天圣七年(1029年)闰二月癸丑,&置理检使&来讨论军国大事,财政得失等。并在这年的三月癸未,&诏百官转对,极言时政阙失如旧仪,在外者实封以闻。&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她还在明道元年(1032年)七月辛卯,&以门下省为谏院&,&置谏院自此始&。
在经济上,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兴修水利和调整盐法。
减轻农民负担:刘后垂帘听政期间曾多次下诏减轻农民负担。如天圣元年(1023年)七月戊寅,&诏天下职田,无令公人及主户租佃,召客人者听,所收租仍不得加耗,若水旱,其蠲租如例。&在天圣三年(1025年)五月癸巳,刘后巡视南御庄时,遇见了一位贫穷的织妇,于是&赐以茶帛&,并感叹说:&其勤如此,而不免于贫,可无恤哉?&八月辛未,&诏陕西旱灾州军免今年租税。&十一月辛卯,&襄州言汉水害民田,诏蠲其租。&
重视兴修水利:在天圣、明道年间,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如在天圣元年(1023年)正月癸未,&诏中书、枢密院同议塞滑州决河。&天圣五年(1027年)十月丙申,&滑州言塞决河毕。&经过长期施工,终于堵塞了九年的滑州(今河南滑县)黄河决口。天圣四年(1026年)八月丁亥,&诏修泰州捍海堰&,修成后,&归者二千六百余户&。明道元年(1032年)十一月辛卯,下诏整修舒州(今安徽潜山)吴塘堰,&溉田千顷&。
调整盐法:天圣八年(1030年)十月丙申,刘后与大臣商讨盐法问题,她想要解除,实行通商。大臣们却担心&如是则县官必多所耗&,刘后说:&虽弃数千万亦可,耗之何害!&于是在颁布的《弛解池盐禁诏》中指出:&池盐之利,民贫所资&,应该&详立宽制,特弛烦禁,以惠黎元&。诏书颁布以后,食盐质量大大提高,老百姓欢欣鼓舞。值得称道的是,在天圣元年(1023年)十一月戊午,刘后大臣们的意见,&始置益州交子务&。这项对商品经济发展非常有利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文化上,主要是发展科举:在天圣七年(1029年)壬子,朝廷颁布诏书曰:&制举独久置不设,意吾豪杰或以故见遗也,其复置此科&,该诏书不仅恢复了景德年间设置的六个科目,而且还增加了三个新科目,扩大了取士名额,这对国家发展非常有利。&又置武举,以待方略智勇之士。&这是宋朝第一次正式设置武举。
其他方面,主要有出嫁女子的权益:在天圣四年(1026年)七月,颁布的《户绝条贯》:&今后户绝之家,如无在室女,有出嫁女者,将资财、庄宅、物色除殡葬、营斋外,三分与一分。&天圣六年(1028年)二月,雄州(今雄县)发生了类似情况,&民妻张氏户绝,田产于法当给三分之一与其出嫁女&。但由于金额巨大,州官上奏请示,刘后让他们依理。
刘后政绩突出,史称:&当天道年间,天子富于春秋,母后称制,而内外肃然,纲纪具举,朝政亡大阙失。&吕夷简也称赞刘后:&自仁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司马光更是刘后:&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刘后作为宋代后妃中的杰出代表,反映了宋代后妃垂帘听政对于宋朝政局演变的突出作用。
不过,宋代后妃对政局演变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她们祖,忽视社会发展引起的社会变革,表现出了很大的保守性。如刘后听政期间,&宫掖间未尝妄改作&。她还任用旧臣,废除行之有效的先朝所变之法,如天圣五年(1027年),&辛未,罢陕西预放青苗价钱&。刘后死后,大臣尹洙她&因循不革,弊坏日甚&。此外,以仁曹皇后和英高皇后最为显著。她们与宋代事件&熙宁变法&,&元祐更化&密不可分。宋神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为了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在即位的第二年(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相,着手进行变法。王安石在神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史称&熙宁变法&。但步履维艰,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存在很多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来自反对派的。曹后就是强硬的反对派代表。神即位后,曹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帝致极诚孝&,而&后亦慈爱天至&,两人感情甚好。曹后认为&祖不宜轻改&, 这给变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曹后曾对神说:&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又说王安石&怨之者甚众&,&不若暂出之于外&。 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辞相。熙宁八年(1075年),神又召王安石回朝。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再次罢相。由此可见,反对派的力量非常强大。在反对派中,英高皇后也是一位重要人物。她是神的母亲,神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她与曹后一样,反对变法。神驾崩后,哲继位,高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她听政之初,即&以复祖为先务,且令亟疏可用者&,于是&凡熙宁以来政事弗便者,次第罢之&。元祐元年(1086年)八月辛卯,&诏常平依旧法,罢青苗钱。& &以嘉祐差役参募役&,&除市易之法&,&逭茶盐之禁&,& 举边砦不毛之地以赐西戎&。元祐元年(1086年)前后,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熙宁年间颁布的主要变法措施几乎全被废除,史称&元祐更化&。中国电商占俄罗斯网购市场超40% 几取美国持平。此外,高后还沿用以往政策,以致&契丹主戒其臣下,复勿生事于疆场,曰:&南朝尽行仁之政矣。&& 宋代后妃一旦垂帘听政,她们就会很自然地成为皇权的捍卫者。因为她们具有强烈的封建贞孝观念,从夫、从子、从先祖,而且这些观念在她们的意识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因此,她们在垂帘听政期间,不惜采用手中的,竭力祖旧制。
尽管宋代后妃无一例外地祖,对宋朝政局演变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是总体上看,她们对于稳定宋朝政局,实现皇位顺利交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正确评价宋代后妃垂帘听政的历史作用
宋代后妃在政局演变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史称:&宋三百余年,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祸,岂不卓然可尚哉!在宋代确实没有出现外戚,后妃乱政的现象,这与其它朝代相比,的确具有很鲜明的特色。宋人认为:&自昔母后临朝,危乱天下,载在史册,可考而知。&在两汉时期,后妃干政现象也较为普遍。先是吕后,为了巩固其地位,她大肆分封吕氏族人,对刘氏皇权产生巨大。吕后死后,刘氏皇族为夺回,大肆吕氏外戚,使国家政局动荡。后又有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只知分封和任用兄弟、子侄。她过于倚重外家人,最终导致王莽篡汉,葬送了刘家天下。而在唐代,武则天改唐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为了称帝,她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弘、李贤。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唐中皇后韦氏也想效仿她的婆婆武则天,与女儿安乐公主鸩杀了中,妄想谋朝,但最后被李隆基兴兵诛灭,以失败而告终。由于她们个人的野心,不仅造成了政局动荡,更让老百姓饱尝战乱之苦,不得不让人深思!而在宋代以后,后妃危政乱政现象也不少见。最著名的莫过于清代慈禧太后,她掌控朝政近半个世纪,对整个晚清政局的演变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消极作用。她穷奢极欲,挪用海军军费营造颐和园,以供其,陷整个国家于不义。在她死后(慈禧死于1908年)三年,就发生了辛亥(1911年),了清朝的。
为了防止后妃乱政危政,宋代制定了严密的祖家法。宋代吕大防曾说:&前代宫闱多不肃,宫人或与廷臣相见,唐入閤图有昭容位,本朝宫禁严密,内外整肃,此制内之法也。前代外戚多预政事,常致败乱,本朝皇后之族皆不预事,此待外戚之法也。& 宋仁也曾下诏:&后妃之家,毋得除二府职位。&在严密的祖家法面前,宋代垂帘听政的后妃们尽管地位,但是她们依然克尽职守,不敢越雷池一步。她们并没有像前代后妃那样重用外戚,培植自己强大的外家。她们大都能&抑绝外家私恩&。宋英高皇后的侄子高公纪、高公绘应当升为观察使,高后竭力,&帝请至再,仅迁一秩,终后之世不敢改。又以官冗当汰,诏损外氏私恩四之一,以为宫掖先。&高后从父高遵裕因为西征失律而获罪,大臣蔡确想要献媚高后,为高遵裕请求恢复。高后说:&遵裕灵武之役,涂炭百万,先帝中夜得报,起环榻行,彻旦不能寐,圣情自是惊悸,驯致大故,祸由遵裕,得免刑诛,幸矣。先帝肉未冷,吾何敢顾私恩而违天下公议。&哲孟皇后也下诏训诫族人,&不得预闻朝政,通贵近,至私第谒见宰执&,&以恩泽当得官者近八十员,后未尝陈请。& 正因为垂帘听政的后妃严格约束外家人,外戚们大多也能约束、检点自己的行为。外戚曹琮曾说:&臣既备后族,不宜冒恩泽,乱朝廷法。族人因缘请托,愿致于理。& 而高遵惠受高后所托管理家族事务,&亦能远嫌自保&。 宋代垂帘听政的后妃不仅能抑绝外家私恩,而且也能遵守仪制。刘后垂帘时,程琳献武后临朝图,刘后掷其书于地,曰:&吾不作此负祖事。& 有大臣奏请高后在文德殿受册宝,高后说:&母后当阳,非国家美事,况天子正衙,岂所当御?就崇政足矣。&
正是由于宋代后妃在垂帘听政期间勤勤恳恳,妇礼,使得她们能充分发挥垂帘听政的积极作用,促使皇位顺利交接,平稳过渡。这是应该给予高度肯定和赞扬的。
宋代垂帘听政的后妃,她们在问鼎之后,全都遵循女性规范,仅仅是为自己的子孙代理,没有越过她们垂帘听政的职责之外。并且她们又能即时地还政于。作为后妃,她们首先是母亲或祖母,她们只想辅助自己的子孙管理好天下,做好代理人的角色;作为皇室的一员,为了自身及子孙的利益,她们又总是希望国家能安定昌盛,这就决定了她们必须克尽职守、兢兢业业、任贤用能。因此,她们在上是有所作为的。她们不仅妥善解决了皇位的继承问题,使得以平稳过渡,而且还辅佐治理国家,她们所发挥的作用是积极大于消极的。她们在宋代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不可磨灭的。当前位置: >
东太后简介 揭秘晚清东太后慈安大智若愚的一生
00:25:52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
导语:东太后简介:孝贞显皇后(1837年&1881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道光年间入宫,侍咸丰帝潜邸,为咸
东太后简介:孝贞显皇后(1837年—1881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道光年间入宫,侍咸丰帝潜邸,为咸丰帝的侧福晋,比咸丰帝小6岁。咸丰帝登基后,于咸丰二年(1852年)受封贞嫔,五月晋贞贵妃,十月奉旨立为皇后,时年16岁。1861年,咸丰帝崩逝后,与孝钦显皇后两宫并尊,称母后皇太后,又称东太后,上徽号曰慈安皇太后。后联同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除八大臣。同治帝登基后,首度垂帘听政,训政二十年,两度垂帘。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崩逝于钟粹宫,死因成谜,葬于定东陵,上谥。宣统加谥,最终谥号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慈安皇太后,俗称东太后,简称慈安,死后谥为孝贞显皇后。
提起慈安,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慈禧,长期以来,慈安给人一种过于忠厚老实,缺乏政治才干,事事依赖慈禧的印象。实际上,这样的看法未免有失偏颇。真实的慈安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过良好教育。特别是她成为中宫皇后的五年中间,清王朝遭遇了空前的外患内忧,使她在忧患中成熟,在忧患中增长阅历。在美女如云的皇宫,在多情好色的咸丰帝身边,能保持11年荣宠不衰?
除了凭借她本人的超凡的容貌和人品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她有一套十分成功有效的处理和驾驭她与众妃嫔、与夫君皇帝关系的秘诀。这些都足以表明慈安是一位城府很深的大智若愚的。即使把她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来衡量,即使把她与慈禧放在一起做比较,慈安太后也绝不是一无是处。决定朝政大端,慈安优于德,而慈禧优于才。慈安对权力不感兴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让慈禧处理。而“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张,仍要征询慈安的意见。由此可见,慈安太后在控制局面、掌控权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办法的。在光绪年间任过大清国驻英国大使,回国后先后任过光禄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的薛福成,在他的《庸盦笔记》中记到:诛杀陷城失地、临阵逃脱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将骄蹇贪淫的胜保下狱赐死,赏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崩。他临终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三、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咸丰皇帝“派载垣等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上谕。
印章(由慈禧掌管),顾命大臣拟旨后要请两位太后盖上“御赏”和“同道堂”印章。“御赏”、“同道堂”章咸丰皇帝的原意是让八大臣和两宫太后权力互相制约,既不让辅臣一手遮天,又避免后宫专政。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咸丰皇帝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的临终遗命,分散权力的目的没有达到,而制造矛盾的后果却日见凸现出来。它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引发了“辛酉政变”。关于政变的过程和结局,许多书里都有详尽记述,这里不再多说。我们更关心的是慈安太后在这场政变中所起的作用。
辛酉政变中的独特地位。这场政变实质上就是一场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一方是两宫皇太后和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皇族,另一方则是咸丰帝临终任命的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这场政变的组织者、策划者和领导者是慈禧,其主要倚靠的骨干力量是奕訢,但也绝对不应忽视慈安在其中的作用。她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名正言顺的原中宫皇后、当时的母后皇太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她是这场政变中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人物。这一点,机敏而工于心计的慈禧比谁都清楚。慈禧更清楚自己是靠“母以子贵”才登上皇太后宝座的,养心殿西暖阁太后垂帘听政声望、资历、影响力远逊于慈安。如果不将慈安争取过来,夺权、垂帘听政的目的就达不到。慈禧凭其如簧之舌,终于将慈安拉到了自己这一边。反过来,如果慈安旗帜鲜明地坚定拥护咸丰帝的遗命,毫无保留地支持并站在八大臣一边,辛酉政变就不会发生,这段清史就得重写。
日常朝政中的表现。有书记载,慈安“及与孝钦后(慈禧)垂帘听政,首简恭王入军机处。时国人称孝贞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孝钦优于才,而判阅奏章,裁决庶务,及召对臣工,咨访利弊,悉中款会”。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时人对慈安和慈禧的评价是各有所长,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一些日常的事务由慈禧处置,但每遇朝政大事,还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决定。慈安太后的理政之才主要表现在:
一.重用能人,“同治中兴”。慈安与慈禧密切配合,发挥己长,励精图治,在朝内重用奕訢、奕譞、文祥、倭仁等重臣,外用一批优秀的汉族将领,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使得同治年间出现了“中兴之象”。1914年出版的《清朝全史》记载:“同治改元之初,即知曾文正公之贤,授为两江总督。文正感其知遇,尽心谋国。而东宫(指慈安——笔者)则自军政、吏治、黜陟、赏罚,无不咨询文正而用其言。”于是当时遂有“至军国大计所关,及用人之尤重大者,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之说。
二.诛杀安德海,朝野称快。清朝制度:太监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监,他依仗慈禧的宠信,胡作非为,肆无忌惮。朝中大臣,甚至连同治帝都恨他入骨。同治八年(1869)八月,安德海请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衣,获得许可。但他不知收敛,一路招摇,途经山东境内时,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丁宝桢迅速将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护,慈安“立命诛之”。结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由于慈安的力主其间,安德海才得以伏法,当时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三、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已经17岁了,到了立后成婚的年龄。慈安看中了淑静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年轻俏丽、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富察氏。两人各执己见,最后决定由同治帝自己决定。结果同治帝采纳了慈安的意见,同意立阿鲁特氏为皇后。此事表明了慈安在宫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同治喜欢阿鲁特氏,如果没有了慈安的意思,很可能就会依慈禧的意思选了别人为皇后。
由上可见,慈安皇太后不仅有德,而且有才,小事不拘,在大事上决不糊涂。慈安的存在对慈禧是有着相当的震慑作用的。但是,天不假年,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时,慈安崩逝于钟粹宫,终年45岁。慈安之死,事先没有什么明显征兆,三月初九日,慈安身体稍感不适,第二天晚上就死了。慈安对自己病情发展如此之快也感到意外,她说:“本月初九日,偶染微病,皇帝侍药问安,祈予速痊。不意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光绪帝对慈安的猝然而逝,也深为不解:“初九日,慈躬偶尔违和,当进汤药调治,以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日病情陡重,痰涌气塞,遂至大渐,遽于戌时仙驭升遐。”
事出太过突然,令朝野皆惊。慈安身体一直很好,她自己也说“体气素称强健”,认为自己“克享遐龄,得资养”。一个素称体健之人,怎么得点小病,不足两天就死了呢?人们对此议论纷纷,作了种种猜测。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垂帘听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